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经济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龙猫

经济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正好在昨天回复《如何避免投资路上的那些坑呢?(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917245514627449096/)》中提到,好些网友、甚至专家、大咖都对经济学颇有微言,说经济学家无法预测市场。这太正常了。经济学研究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人类最难理解的东西,而并不研究我们制造或购买什么,不研究公司,甚至不研究金融市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做出选择……而根本就不会(更不该)去预测市场,何来准确预测?!话说回来,金融市场的具体走势是根本无法准确预测的!请先参阅。这样说吧,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做出选择。对个人而言,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是你不可能全部拥有,所以不得不做出选择。你要决定的可能是:我口袋里的钱到底是应该买夹克还是买跑鞋?怎么花钱才是花钱的最佳方式?(两件东西我都想要,但钱不够……)我想要什么,我又需要什么?(我想要跑鞋,但需要夹克……)什么会让我最高兴?(买了跑鞋会让我看起来酷毙了;如果买了夹克,我会觉得暖和……)经济学感兴趣的是: 我们(孩子们、大人们、企业、政府和整个国家)如何做出选择。当我们把所有这些选择放在一起时,这看起来就像是一幅由我们的选择建立起来的更大一些的蓝图。更有必要澄清的一点是,经济学家和股市无关。之前,国内金融界有一个说法,“只有能准确预测中国股市走势的经济学家,才能算真正的经济学家!”依此类推,能准确预测中国楼市走势的,才能算真正的经济学家。即,只有能够读懂决策者意图的,才可算真正的经济学家。但其实,作为科学工作者,真正的经济学家用研究和测试的理论,来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作为政策顾问,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影响、并帮助决策者,来改变这个世界,希望使之变得更好。预测市场走势,根本不是经济学家的责任,那是算命先生的事情!恰好刚在简知平台上做了一个直播《轻松读懂金融,掌握投资小技巧》,这儿是直播回放链接:https://h5-dsh.jiankeji.com/v3#/live/room?id=274,里面正好对这个问题有详谈,谢谢关注!

卖光光

宏观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今天晚上,正当我要写点东西的时候,有网友在后台提问:“老李,听说你是做宏观经济的,那么宏观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呢”?说实话,听到这个问题,我陷入沉思:搞了那么多年宏观经济,利用宏观知识指导自己那么多微观投资,我怎么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是灵魂之问,我必须回答,但是又很难回答好,因为这个问题跟投资差不多,非常反人性。其实,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三类问题:1、供给侧的问题,即“给”的问题,也就是经济的潜在增长,即经济的增量。2、需求侧的问题,需求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活动,我们经常见的经济活动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经济活动离不开买卖,买卖离不开钱。3、若供给与需求不均衡,比如说要拿钱买的东西多,而能够提供的东西少,或者提供的东西多,要拿钱买的东西少,这该怎么处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若钱很多,需求很旺盛,而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即潜在增长无法满足需求,则会出现通胀。当然,潜在增长实现不了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两种:1、由于外在的原因,潜在增长实现不了,增量做不出来,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当前的疫情就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能力做增量,而是暂时没这个条件,这种情况问题不大,一旦疫情结束,增量自然做出来,经济活动自然恢复正常。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萎缩4个点,明年无论疫情是否能够被控制,经济活动肯定会比今年强的多,有可能实现正向增长4个点以上,三驾马车自然跑起来,相关产品的需求量自然多起来,什么钢啊、铜啊、铝啊,有可能会可劲造。2、由于内在的原因,潜在增长实现不了,原因在于新技术无法实现突破,用社会学的术语叫社会的内卷化。但是,无论供给端出现什么情况,这个世界的钱是越印越多,以至于无论如何必须维持需求,这就使得需求远远跑在供给前面,通胀自然就来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自然就会出现经济的周期波动,也就有了通胀或者通缩。以上是我对网友问题的简单回答。其实,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远比这复杂,因为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变量叫金融,具体我们就不讨论了,说正事吧。今天的上证综指如期创了近期新高,不过是盘中创的新高,没脱裤子就阳痿了,被媳妇踢下了床。不过,正如我昨天所说,A股指数早已经严重失真,大家一定要努力去找结构性的机会,不要非要上媳妇这张床。当前的A股,如果三傻稍微发力,就可以轻松度过万重山,我们何必在乎无聊的数据呢,以后要多看个股,少看指数。我们从板块方面来看,工程机械、煤炭、电子产品表现就不错。1、我对煤炭行情的持续性不抱信心,但是工程机械还是有搞头。原因是什么呢?你结合我讲的宏观经济常识就能够弄清楚,煤炭投资跟房地产投资差不多,面临的政策阻力太大,现在国家在追求绿色发展,要青山绿水,指望煤炭创造潜在增长,不现实,不被一棍子夯死就不错了。工程机械就不一样。工程机械不仅受益于顺周期,同样受益于新基建,再加上大型机械无论在新经济时代还是在旧经济时代都有用,它跟煤炭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看好这个行业的持续性。当然,我对其中个股没有研究,我只看到中联重科连续收了2个涨停板。2、TCL涨停TCL这个票值得说一下,这个票一直在我的股票池,当然我们玩经济学的都有情怀,我对李东生这些老一辈改革先锋人物比较佩服,相关公司也一直在关注。TCL今天涨停的核心原因在于供给产能在退出,退出的原因在于韩国、日本这两个国家已经退出面板市场,而市场对面板的需求一直很稳定,特别是在疫情结束之后,可选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目前,TCL的32寸面板需求量较年初增长一倍,这也带动资金对于TCL的关注度提高。至于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我对面板这块的关注度不高,还真无法做出判断。3、碳纤维需求量大增最近几天,碳纤维行业上市公司股价走的挺好,主要是碳纤维材料可以用于军工产业上面,再加上最近两年一直在提倡军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一些民企介入军工行业的机会开始增加,这也带动相关产业未来能够实现量价齐升,实现戴维斯双击。碳纤维的龙头公司是光威复材,这个公司我没有研究,我是在看相关大宗产品价格的时候留意到的碳纤维,具体公司并没有研究过,我也没有这个时间啊。就说那么多吧!

丝衣

《2019年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出炉:上财稳居中国第一!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为这个世界的正确运行,做出了很多具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在现代高校和相关经济学研究机构中,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因为经济学的一些规律在目前看来,的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也正是因为经济学很重要,所以诺贝尔奖专门设立了经济学奖,用来奖励在经济学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经济学家们。既然经济学的研究如此重要,那么对于经济学研究的评价,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上海财经大学的高等研究院是该领域非常权威的评价机构,而在日前,该机构发布了《2019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这个排名的一些具体情况是如何呢?就让编者在接下里慢慢给各位读者展示。一、世界范围内就世界范围来看,2018年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力哈佛大学是世界第一的水准,近5年内的总计来看,哈佛大学也是排在世界第一的水平,不过近3年的总计中,芝加哥大学是超越了哈佛大学的。哈佛大学是世界顶级高校,在很多世界大学的排名中,哈佛大学都是作为世界第一出现的,这所高校在经济学领域的成就,自然不消多说。不过芝加哥大学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可一直是芝加哥大学的骄傲,这所大学基本上在经济学领域是有着非常高的权威地位的。除了这两所大学在经济学领域有着绝对的领先地位之外,斯坦福大学好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美国高校,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表现也甚是突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力上,世界前十的高校中,美国占据了其中的9席,唯一一所不是美国高校的则是英国的高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而在世界前20名的范围内,世界其他高校的数量明显多了起来,其中英国的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进入世界前20,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也进入该领域研究力的前20之列,在世界第20的位置,则是法国高校巴黎经济学院。二、亚洲范围内在亚洲范围内,2018年的经济学研究力新加坡国立大学夺得了亚洲地区的第一名,而且就五年内该领域的研究总计来看,新加坡大学是亚洲的第一,可以说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经济学上的优势,在亚洲范围内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的。虽然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在2018年的经济学研究力排名中位于亚洲第三,但是就最近五年的的学科研究总计来说,这所大学依然是亚洲第二的高校,以色列这个以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犹太人为主的国家,在经济学方面的造诣和研究能力,自然不会弱。当然中国内地的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则是2018年该学科领域研究力的亚洲第二,不过近5年的研究总计则屈居于特拉维夫大学之后,屈居亚洲第三。总体而言,这个表现已经非常不俗。三、中国范围内上海财经大学是经济学研究力排名中,中国排名最高的大学,在这一学科领域上的研究上,上海财经大学的优势在整个中国优势非常明显。不管是近3年的研究总和还是近5年的研究总和,在国内都是第一的存在。一些对于财经相关的高校不甚了解的人,可能对于上海财经大学不够了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听说过上海财经大学的名字的,但是上海财经大学目前在国内的诸多高校中,确实是有着特殊的存在地位的,就录取分数而言,这所高校已经进入到了全国前十左右的水平了,每年进入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顶级的学霸,这所高校在对财经感兴趣的学生眼中,还是有着非常不俗的口碑的。这所高校在经济学研究力方面,在2018年是世界第33的水平,而近5年的研究总计则是世界第53的水平,前进速度相当迅速。除了上海财经大学之外,中国的高校中,香港科技大学的经济学研究力也是非常不俗。而北京大学则紧随这两所高校之后,其实北京大学的学科数量非常多,每一个学科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处于领先的水平,虽然在2018年北京大学在这个排名中仅位于国内第四的位置,但是就近5年的研究总计来说,北京大学是国内第三高校。香港地区的另一所顶级大学香港大学,在这一学科研究上也是有着突出的贡献的。另外内地顶级高校清华大学,也在经济学研究力排名中,有着比较亮眼的表现的。总体上而言,这也看得出,在经济学方面,北京大学是强于清华大学的,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类大学,在经济学领域有着这个排名,已经属实不易。除了上面几所高校之外,内地的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些高校,在这一学科领域上的研究力,也是获得了世界认可的。当然位于上海的两所顶级高校,在经济学范畴取得如此成就,自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而厦门大学在这一学科是上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的高校,在这一学科上的建树也是比较多的。另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两所大学在经济学上的研究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略胜一筹。而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西南财经大学居然出现在了这个阶段,在这里编者要说的是西南财经大学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在经济学的学生眼中,这可是一所顶级的大学,每年的录取分数可一点都不低。看完整个榜单,可能会有人觉得上海财经大学自己出的榜单,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是很简单吗。这种看法,是对学术评价的一个错误的认知,在进行学术评价的时候,各机构都是要非常严谨的按照数据来,不可能通过数据之外的一些因素修改排名,不然这个榜单的权威性就受到了非常大的质疑,上财高等研究院在推出则个榜单的这么多年中,该榜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一致的认可,足以说明一切。

耕也

把握好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三个要点

纵观2019年,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了诸多研究热点。其中,在经济学视角下,有以下三个热点值得关注:区块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我国推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最多、落地程度最深的领域当属金融。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问题,打破了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藩篱,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空间,解决了传统工业制造所面临的资金融通问题。供应链金融通过多级供应商融资体系,依托核心企业及供应商企业的信用,降低供应链上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本流转的效率,有效地促进了二者融合共生发展。除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也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发挥着区块链在数据共享、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使用、管理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观、系统观、共享观,是指经济发展过程、动力、方式、效果的全面提升。其中,要素投入将更多依靠科技、人力资本、信息和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依靠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来推动,涉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方式转变、动力切换、效率提升、成果共享,最终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雄厚的经济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手段加强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注重防范和化解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提高防控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从民生角度来看,产品和服务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质量的高低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程度影响最为直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供给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质量优势能否形成,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因此,既要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又要强调发展过程的效益,注重将成果为全民共享的理念渗透至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为人民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在于供需总量和供需结构保持均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速的主要举措,是实现低水平供需均衡向高水平供需均衡转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我们都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紧紧围绕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抓落实。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多措并举破除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产能。紧紧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抓落实。企业是主要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供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发展更多的优质企业,激发市场活力。紧紧围绕提升产业链水平抓落实。强化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对高新技术研究,提升国内中高端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推动中国企业和外企交流合作,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提升产品竞争力。紧紧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抓落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畅通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渠道,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来源: 社科院网站

怨天怨地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对很多普通人来说,也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可能很多人了解过经济学,但是对于每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不是搞的太懂。今天我们聊聊宏观经济学,这个课堂非常大,一般来说,没有十天半个月,恐怕是说不过来,毕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但是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进行重点归纳:我们都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群体性问题,主要对象是人类国家民族的大问题。1、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是的一个社会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或规律,也就是群体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问题。考察对象,就是一批人,一群人。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不是个体,而是群体!!2、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存和发展,这个时候,宏观经济学最重点的就是关注收入和支出的问题。宏观经济学最关注的就是一个国家或群体的经济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并给出专业名词和解释。不可能像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企业或个人层面,收入就是收入,支出就是支出,在宏观经济学里,往往名称都很高大上。例如,GDP、国民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等。3、宏观经济学,不仅仅是给群里经济活动取各种专有名词,还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怎么运用,怎么计算等问题。仅仅有专业名词、专业术语,不叫宏观经济学,因为这个大家都会取名,于是宏观经济学专门搞出了单独统计各种专有名词、专业术语,也就是人们群体活动经济数据统计方法。4、宏观经济学,给出了专业名词解释以及统计方法,还不够有意思,毕竟这些不难,最难的是通过收集经济活动的数据,来预判群体活动的规律,来研判未来群体活动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才是宏观经济学特别重要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群体活动的各项经济数据,达到让群体实现趋利避害,走向更健康的发展路径。5、宏观经济学,不仅要通过群体性的经济活动,得出相关结论和预判,还要想出各种解决社会群体性活动遇到的经济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方法。

逐北

经济学:不要成为数学化的学科,要成为讲道德的学科

整个人类文明的大厦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之上,经济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同时又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创造了前提。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关于经济和道德相互关系的争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化的浪潮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经济和道德的关系也常常被人们反思。现在,有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注意的动向就是:经济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跟物理学和数学相似的科学,被一整套客观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和数学公式所包围,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对事物进行效率判断,而不是伦理判断或价值判断。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经济学就没有任何责任去研究各种道德观的形成历史和现实,他们把各种道德规范作为经济过程的副产品。甚至有一些经济学家公开宣称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根本就不应该出现道德二字。固然,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理性行为的结果,而且近20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证明:经济学已经成为近代以来发展最迅速和完善的社会科学,理性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给经济学家们带来无比的自信。经济学家不断在经济学研究中使用数理形式发展这一学科的理性精神,越来越向“工具主义理性”发展。似乎离开了数学公式、离开了数学模型,就无法开展任何经济学研究。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批判了康德哲学中"理性为自然立法"的倾向,理性是人类在学习和理性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力量,赋予人类理解世界并驾驭它的能力,然而也正是因为理性让人类变得狂妄自大。从启蒙时代以来,在科学进步中充满了致命的自负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每一个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对人类自由不断形成的新的威胁,它强化了人类在判断自己的理性控制能力和理解力上的幻觉。实际上经济学不仅仅是理性和逻辑的产物,它更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和理性的统一。凯恩斯曾经在《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中,批评经济学的数理方法是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为数学符号的数学方法”。他说,在那些令人们自命不凡但是却无所裨益的符号迷宫里,会使人丧失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的洞察力。经济学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多关注人的生存和自身的困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在经济学研究中并驾齐驱。因为缺乏人文关怀的经济发展,必然扩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滋生很多不道德的致富手段,不健康的消费理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回归古典经济学,让经济重新关注人文,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才能帮助经济学走向现代化。资本主义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吸取他们的教训而不去颂扬所谓的代价,同时只有克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消极因素,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形态下建立一个具有理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市场经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也要呼吁:让经济学不要成为数学化的学科,要成为讲道德的学科。

废丝栋

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

理论和实践可谓一对孪生兄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理论产生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而实践催生理论又为理论所牵引。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一定是不科学的、形而上的或纯逻辑的,反过来说,理论的创新发展一定要以实践为基础、为依据。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观察当今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有一种脱离实践的倾向需要我们注意和警惕。中国当下的经济学研究在摆脱热衷于政策解释、文件辅导、经典注解的同时,出现了以下需要警惕的几种倾向或问题:其一,越来越热衷于闭门造车。一些人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毫不沾边,既不是实践进程的科学总结,也不是未来发展的务实建议,而是仅凭主观意志、热衷于异想天开的逻辑演绎和文字幻变,除了孤芳自赏外,毫无社会意义。其二,越来越精心于概念创造与话语标新。习惯于把简单的道理用晦涩复杂的词汇表述,热衷于生搬硬套外来的词汇,不管是否符合中文的逻辑和法式。其三,越来越沉迷于数理范式。无论需不需要、严不严谨都要堆砌一些复杂的函数关系和数学公式,满篇充斥着并非必要的希腊字母和拉丁文字,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明了的实践问题繁琐公式化。其四,越来越专注于引论立论。习惯于通过引述论点来论证观点,不注重实践依据,不注重是否“需要”或者“必须”。只是与过去言必求马、恩不同,现在是无论是否贴切和需要,都言必引用欧美学者的观点,似乎一篇论文不引述若干西方学者的话语,就不成为论文了。其五,越来越屈服于外来标准。撰写论文、采用文稿、评价文章都以西方特别是欧美刊物或其偏好为标准,西方论文范式成了衡量文章形与实的唯一范式。总的来说,这些倾向使中国经济学研究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西进”或“西化”的色彩。那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又是怎样的呢?它似乎不同于我们一些学者的做法。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总体上是符合的。我们熟知的萨缪尔森主编的《经济学》,到现在已经修订出了第19版,而修订的依据就是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成果,包括中国发展创造的成功实践经验。而我们一些学者的经济学研究却是一种脱离中国实践的“西进”与“西化”,因而这种西化带来的必然是虚化。这种脱离中国实践的西化和虚化是否有道理?答案是否定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走出一条在整体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我们对这种道路的自信在于,中国从一个基本毁于战火的“一穷二白”的国家转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种迅速发展的状况是很多发达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既然如此,偏离中国独特发展实践的西化和虚化,显然是不科学的。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诚然,中国的发展实践全面汲取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例如,中国实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其中有不少与西方市场经济共同的地方。在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些内容,包括与其相适应的研究方式和表达范式,一味排斥也是不科学的。但中国的经济学不能仅有这些内容,特别是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范式,它应当同时甚至更多地反映给中国带来巨大发展独特实践的成果。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建立与自身伟大实践相符合的经济学理论与范式,其中包括对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提炼与范式呈现,但不应是全盘追崇西方而导致的与中国实践脱节的虚化。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是否具有实践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及4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已经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主体上体现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点,从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这也是包括西方国家在内各方面都认同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情不一样。中国人口众多,数量超14亿;底子薄,人均资源很少。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中国的国土面积可谓十分短缺。美国按大口径算,国土面积超过中国,但人口刚刚超过3亿人;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近1.5亿人;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超过中国,而人口只有3700多万人。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实现快速发展殊为不易。与此同时,中国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也具有独特性。由于多种原因,中国既不能走1949年前的道路,也不能走西方的道路,更不可能走苏联的道路,而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在经济上的特色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发展环境不一样。新中国70多年来的发展可谓内困外扰,始终处于紧约束之中。从内部看,因常年遭受战火侵害,新中国建立时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废墟,只能白手起家;又因为特殊的外部环境,只能自力更生。即便没有外部侵扰,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都非常困难。从外部看,由于制度差异及其他重要原因,中国始终受到一些国家的围堵与封锁;中国坚持奉行不称霸和各国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对外原则,从不侵略别国,也从不从外部掠夺资源;中国不处于世界发展的高位,引进资源要素不容易,在自身的资源要素还容易流失的情况下,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时常伸出援手支持落后或贫穷国家。第三,发展方式不一样。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有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有自己的体制特点。概括地说,一是坚持“两轮驱动”:一方面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地、科学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把握“两个抓手”:一手抓最落后群体的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抓解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温饱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另一手抓与最先进的生产体系和科技手段的对接运用,力求后发先至,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实行“两个途径”: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实施分类指导;同时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发达地区运用各种手段支持落后地区。四是用好“两个市场”:一方面,坚持眼睛向内,深入广泛地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挖掘内需潜力;另一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最大限度地运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五是重视“两个手段”:一方面,科学运用物质手段或经济杠杆,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进取精神,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尽心出力。六是形成“两个支撑”:充分发挥各类功能平台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发展和促进创新的有力支撑;积极推动建立横向、纵向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七是推进“两个转变”:在发展道路上由实行资源要素驱动向实行创新驱动转变;在发展内容上由追求高速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八是紧扣“两个目标”:千方百计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和谐安宁和中华民族的幸福安康。中国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足以使我们对深化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具有特色的经济学范式充满自信。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跟随。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不能全盘照套照搬,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及其教科书编写不能以与我们有很大差距的西方经济学及其教科书为标准,如果在内容上模仿,甚至分析方法、语言表达都完全套用是很不科学、很不合理的。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及经济学范式发展创新的最坚实基础无疑是中国自己的实践。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应在三个方面推进创新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功也需要我们把实践中做对、做好的东西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也能为世界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就需要我们以中国特色实践为依据或导引,实现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持续创新,作为方向,就当前而言,中国经济学的创新至少可以依次或同时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第一,在现有框架和范式下寻求创新与突破,重点是根据中国经济活动的状态与变化,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做出新的总结归纳,给其以科学的描述与揭示。第二,对现有框架和范式做适度的改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做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提炼概括,形成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原理、规制或守则。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创造,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与基本要求,创造具有世界性指导意义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基于中国成功实践、由中国经济学人主创、可以作为世界经济研究重要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教科书。原标题为《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偏差与矫正》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 范恒山编辑:袁昕流程编辑 吴越

张辉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作者:华鑫证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傅子恒□华鑫证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傅子恒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是《经济学的真理》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议题。除直接讨论的篇章外,作者弗兰克.奈特还在论证经济学与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乃至于力学等学科的关系时,或直接或隐含地涉及到这一议题。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这一讨论由来已久。实际上,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致力于“经世济时”的追求时,即希望无限接近现实并为实践所用,一直在热切地寻求自身的科学性。就本源来说,经济学是探索与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规律的一种理论,而反映客观世界规律,正是科学的本质,这使得经济学天然就具有科学的成分。但是就研究目标来看,经济学是反映与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理论,而人类是有意识的生物,加进主观意识活动的人类行为,使经济学研究脱离了纯粹的客观世界。意识映射进物质世界带来的复杂结果,常常会消弭经济学的科学性。从研究方法看,经济学对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运用是与生俱来的,在古典经济学著作中,魁奈的《经济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威廉.配第的《税赋论》,都涉及到许多的数学运用,至弗兰克.奈特开始涉足经济学研究的20世纪初叶,作为一种手段与方法的“计量经济学”也开始成熟,增添了经济学技术的科学性。对经济学“科学性”的争论有许多著名的论断,这种争论自经济学诞生一直延续到奈特身后,及至今天,这反映出建立在人类复杂行为基础之上的经济学的复杂性。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著名人物是与奈特同时代的莱昂内尔.罗宾斯,其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一书中,给出了广被接受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各种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科学。其后经济史学者罗伯特.埃克伦德与罗伯特.赫伯特在其经济学方法史著作中更是提出,“就像物理学或气象学一样,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包含一套具有连贯规律性的分析原理。”反对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最著名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和冈纳.缪尔达尔,作为实用主义经济学派创始人的凡勃伦在他的一篇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演进的科学》中认为,相对于现代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生物学的进步,经济学不能以现代科学的资格处理它的议题,而无助地落后于时代,这使得它与“现代进化的科学”还相去甚远;缪尔达尔则以与他观点截然相反但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耶克的例子进行说明:在相同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观点、结论,却都能够获得认可,这一本身似是对经济学科学性的一种讽刺。奈特对这一问题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奈特对经济学研究对象方面的局限性充满怀疑,在他的思考中,经济学与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哲学相交织,人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常常使得经济学研究苍白无力;但他同时也认为经济学力图认识世界、把握规律,并希望发挥主观能动力去改造世界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予以肯定。但是尽管有以上的局限,基于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形式、方法上区分,奈特仍然认为,经济学仍可以算得上是一门科学。其理由在于,在许多方面,由准确的前提和严格的结论限定,经济学研究所得出的定律,比如效用递减规律和报酬递减规律等,其与数学定律或是机械学定律是一样的,具有普遍性。“经济行为的内容不存在普遍规律,但经济行为的形式存在着普遍规律。经济学是针对所有理性行为进行抽象化的基本原理,是理性行为组织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长期而言,经济活动是采用既定资源通过既定过程生产“财富”,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可用资源、已知生产过程和使用该财富的时间地点等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使用生产要素和工艺,生产和消费的一般规律都是存在的,这些都支持经济学足以成为一门科学。奈特认为,经济学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指导或启发社会行动,本质为经济关系制定“游戏规则”,体现出经世济时的特征。而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类本性和社会价值的描述和“见解”,解释性的经济学范围触及全部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因为涉及到建立在兴趣、动机、偏好及人性与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人类心理行为,经济学问题只能“有限地以实证科学的形式”得到结论,但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及这些动机、心理行为的手段与方法,却可以以实证科学的方式大量存在,这是经济学扩展其科学性的空间所在。奈特对经济学真理与科学性的思考闪耀着的智慧光芒,给后人以丰富的启迪。启迪之一是,经济学不能过度自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融合,同时“承认人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人与物质的关系”,顾及习俗、历史、制度等社会基本要素,才能真正做好研究,让经济学发挥应有价值。在经济预测方面,奈特认为“在有限范围内,训练有素的判断力和人类天生的洞察力,似乎比任何可发现的规律都更能有效地预测未来”,启示我们在试图进行经济预测时,更应当融进人的行为、心理与历史、制度等因素。在现实世界,尤其在更多混合了人的复杂心理行为活动的金融市场投资方面,这些洞见值得被一直铭记,时时温习。来源: 中证网

理查德

大数据时代经济学研究的创新与变革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获取、存储、分析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相应地,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成为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必然会对经济学研究与创新产生深远影响,不仅极大拓宽了经济学研究范畴,而且冲击着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需要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勇于创新与变革。传统经济活动如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主要发生在物理空间,其扩张也主要表现为在物理空间的数量累加。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经济活动则主要发生在数字空间或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中,经济活动的扩张也不再主要表现为在物理空间的数量累加,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融合渗透、赋能引领,推动新农业、新制造业、新服务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根据经济活动空间不同,数字经济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纯粹数字经济,即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运输(传递)、消费、支付等经济活动全过程都在数字空间完成,无须依赖物理空间,如加密(数字)货币、网络银行等;第二类是融合数字经济,即经济活动主要发生在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的交互融合中,物理空间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能够在数字空间得到实时反映,如在共享经济中,订单、支付等环节是在数字空间完成的,而具体的共享服务则往往在线下的物理空间进行。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算法 算力 数据”已经成为典型的生产方式。这使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和过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极大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范围。经济学研究应把这些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产生机理和运行逻辑、数字化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数字化企业的股权结构与治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大数据时代经济学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的拓展,使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要求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首先,由于受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处理能力的限制,以往统计分析往往采用少量样本进行研究,容易造成数据遗漏和分析不完整等缺陷。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能力发生质的飞跃,海量数据资源可以满足经济学研究对大样本数据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采用全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这大大提升了经济研究的精准性。其次,以往经济学分析的数据大多是结构化的数值数据,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除了数值数据,还有很多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声音、视频、文本等,但计量分析、统计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很难处理这类数据。再次,传统经济学研究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搜集相关数据,然后通过统计模型、假设检验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这种静态、滞后的研究往往会削弱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大数据时代,经济学研究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甚至可以在预设环境中对经济数据进行自动智能分析,实时生成研究报告,实现精准预测,这就能够极大增强研究成果对经济活动的指导性。因此,经济学者应高度关注大数据时代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样本数据扩大、数据结构种类变化等新情况新问题,重视文本挖掘、深度学习等数据分析技术在处理分析海量异构数据(相关的多个数据的集合)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创新和变革,提高经济学研究的精准性和对经济实践的指导性。(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2日 09 版)

梦想

经济学创新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国家社科基金设置各类各层次项目研究的目的是既着重基础理论,又期望通过具体问题研究提出对策,进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中国经济学研究在着力基础理论创新的同时,要接轨现实问题。基于中国实践创新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前沿问题,不仅要借鉴国际化经济学研究范式,更需要创新研究。作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现代经济学研究承前启后,新生代经济学家们渐次贴近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实,将思考和分析聚焦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这就是说,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条件下探讨中国经济学创新,历史与现实要求必须基于对国情的认识。这客观要求中国经济学家以国家和公众利益为重,选择恰当研究立场。关于经济学的创新,阿马蒂亚·森曾指出:“事实上,我们可以说经济学有两个不同的根源。这二者都与政治学有联系,不过联系的方式却大不相同。一方面经济学可以联系到‘伦理学’,另一方面经济学又与我们或许可以称为‘工程学’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虽然从表面上看经济学的研究仅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有直接关系,但是更深的层次上,经济学的研究还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关,包括对更基本目标的评价和增进。”然而,一些新生代经济学家将中国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基础理解为效仿西方经济学:片面追求形式化、模型化,结果往往远离中国现实。因为,谁也不可能将实际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因素一一表示为数学模型中的不同变量。经济学不是数学,经济学的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古话是“真佛只说家常话”。经济学基本原理无地域限制,分析、论证的方法却有国别之分。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及实现经济学想法的工具。不能以数学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名经济学家的水平,也不能以运用模型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作为评判经济学研究成果质量优劣的标准。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基于对经济史的稔熟与市场经济理论脉络的清晰。改革开放40多年间的中国经济学,建立和发展了对全球经济学发展都具有显著意义的大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理论,建立和发展了以“渐进”为特征的转型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而且也推进了与西方经济学对接的宏观、微观经济学的分流,推进了大国经济发展的政府干预理论、经济调控理论和经济学科的全面建设。可以预见,坚持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创新取向,将使中国经济学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职业化和科学化。经济学研究要接轨国家战略经济学家和经济官员“俯视经济”与“直面社会”,盖因经济学关注人类行为、剖解制度与市场机制运行问题、把脉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国外经济学家一直努力解释所谓的“中国之谜”,也就是要廓清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的快速增长。这也可以给出中国经济学发展一定程度上与国家战略接轨的判断。中国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服务于国家战略意义愈发浓烈。特别是国家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主流研究的视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由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继而陆续实施。国家战略催生中国经济学的行为规范形成了隐性制度和策应方式。如经济学在高校一方面满足于教学研究,另一方面高校的经济学者与各类官方、半官方研究机构的专家一样,也形成了与国家战略对接的态势,介入各类课题,承接各种咨询。因此,在中国转型和发展进程中,经济学家不仅具备有关国家责任的关怀,而且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侧重对改革和发展“问题单”的解读,并传播结论,发挥智库功用。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用了60年时间,先后经历了以增长为标准,以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改善分配、提高生活水平等为路径,到最终实现以人与资源环境的相适应为目的的发展观。而中国走到这一阶段,只用了不到30年。事实上,国家战略语境的经济社会问题剖解方略与中国经济学密切关联。凯恩斯在评价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贡献时说:“他始终坚持的一点的确道出了真谛,这就是有些人凭借他们在经济学上的特殊天赋和强有力的经济直觉所得出的结论和含蓄的推断。”对于现行的许多政策工具,其实经济学家不知道它们是否有效,如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被掌握的政策变量中作出选择,就需要比较它们各自的效应大小,从而找出政策依据。一如当一个国家无法获得外部资源来建立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体系以及进行资本积累的情况下,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在其内部获得资源来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价格能够自由浮动,以及产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根据这一判断标准,中国经济学研究当在“市场”“国情”语境之中,这也正是国家战略必须关注的问题。“问题导向”引导经济学创新方向问题导向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以问题为突破口和方向,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满足需求。问题导向有助于明确方向、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有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经济学的问题导向特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具有明确的话题设定;“事件和现象”是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沿着这个脉络就不难破解经济学直面的问题。如最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主要以控制、遏制房价为主要标志。宏观调控具有前瞻性、问题导向性,也是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满足了问题导向的三个特征。由此判断,宏观调控是现阶段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这与经济学研究的落脚点——经世致用,别无二致。在经济学问题导向的方法论条件下,更须提示有研究潜力或正在搞某一方面研究的研究者,如何甄别经济学的问题导向,其途径之一是从中央的一些文献中释放出信号。如2018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乡村振兴”一脉相传,这正因应经济学问题导向的肯綮:是一个交集;政策面关心,学术界也关心。西方学者在概括欧洲中世纪及以前的经济思想状况时指出:“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托马斯·阿奎那这样的学者都生活在非市场社会中,在这种社会中,基本经济决策是按照传统和命令而不是由个人,即不受限制的经济主体作出的。结果,这些早期的学者对西方社会思想持续的影响主要不在于他们对市场力量的洞察,而在于他们关于社会规律性质的先见之明。他们具有形成经济学的‘前科学的’眼光。”由上引申金融行业改革问题。设若研究金融问题,当然以金融监管为主。再则,金融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业中的地位、定位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界和政策层面关注的焦点。以如此思路定位问题,研究者既接近经济学的问题导向,又领会并感觉问题导向“别有洞天”。“接轨现实”:经济学创新的内在要求经济学的问题导向和相关研究的后续效应一直被学术界和经济理论界热议。从这个意义上说,求大同、存小异,抑或小一统、共存共荣是对学术问题看法的基本出发点,而彼此砥砺、相与切磋则是切中经济学问题导向后续效应的肯綮。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将个人的经济行为和单个市场、单个产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甄别,独立提出了反映经济运行的许多术语和分析工具,学说坚持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这种论具体不玄虚、涉技术微着墨的思维方式,应成为经济学接轨现实问题研究后续效应的“军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在重视“三农”工作的背后,有很多问题涉及经济学问题导向研究的后续效应。如在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中,货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人朝哪里走?这深刻揭示了农村目前的三大焦点问题:农产品流通、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个学者要能够先知先觉,知道政府尤其是高层如何布局农村工作,就要为经济学问题导向的后续效应备份。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李达把生产关系表述为经济构造。何谓经济构造?李达在1935年出版的《经济学大纲》中认为,经济构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他写道:“当劳动力和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结合为一,而参加于社会对自然的斗争时,就造出特定社会的生产力。”经济学问题导向的后续效应有一个“交集”,即政策面关心,学术界留意。政策面关心,说明问题导向有咨政功用;学术界留意,说明问题导向涉关联演进。一如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导向的文献综述不仅包括学术界的文献综述,还包括对政策沿革的综述。在问题导向的后续效应上,须注意对政策轨迹的把握。如是,文献综述应该是学术界和政策轨迹各占50%。这样的文献综述可自行回答三个问题:这篇文章或这项研究属于独立创新吗,这篇文章或这项研究是补白吗,这篇文章或这项研究是和谁(机构或自然人)商榷吗?自行设问,经济学问题导向的后续效应便油然而生。在竞争的市场中进行经济往来,预见、洞见和前瞻问题,并及时进行纠偏、解决和对策是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因而,中国经济学创新与接轨现实问题研究有助于推演和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渐次展示实际功用和前景。(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管理体制比较研究”负责人、《改革》总编辑、北京物资学院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佳宁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