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经济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义净

经济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正好在昨天回复《如何避免投资路上的那些坑呢?(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917245514627449096/)》中提到,好些网友、甚至专家、大咖都对经济学颇有微言,说经济学家无法预测市场。这太正常了。经济学研究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人类最难理解的东西,而并不研究我们制造或购买什么,不研究公司,甚至不研究金融市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做出选择……而根本就不会(更不该)去预测市场,何来准确预测?!话说回来,金融市场的具体走势是根本无法准确预测的!请先参阅。这样说吧,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做出选择。对个人而言,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是你不可能全部拥有,所以不得不做出选择。你要决定的可能是:我口袋里的钱到底是应该买夹克还是买跑鞋?怎么花钱才是花钱的最佳方式?(两件东西我都想要,但钱不够……)我想要什么,我又需要什么?(我想要跑鞋,但需要夹克……)什么会让我最高兴?(买了跑鞋会让我看起来酷毙了;如果买了夹克,我会觉得暖和……)经济学感兴趣的是: 我们(孩子们、大人们、企业、政府和整个国家)如何做出选择。当我们把所有这些选择放在一起时,这看起来就像是一幅由我们的选择建立起来的更大一些的蓝图。更有必要澄清的一点是,经济学家和股市无关。之前,国内金融界有一个说法,“只有能准确预测中国股市走势的经济学家,才能算真正的经济学家!”依此类推,能准确预测中国楼市走势的,才能算真正的经济学家。即,只有能够读懂决策者意图的,才可算真正的经济学家。但其实,作为科学工作者,真正的经济学家用研究和测试的理论,来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作为政策顾问,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影响、并帮助决策者,来改变这个世界,希望使之变得更好。预测市场走势,根本不是经济学家的责任,那是算命先生的事情!恰好刚在简知平台上做了一个直播《轻松读懂金融,掌握投资小技巧》,这儿是直播回放链接:https://h5-dsh.jiankeji.com/v3#/live/room?id=274,里面正好对这个问题有详谈,谢谢关注!

何相孰也

宏观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今天晚上,正当我要写点东西的时候,有网友在后台提问:“老李,听说你是做宏观经济的,那么宏观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呢”?说实话,听到这个问题,我陷入沉思:搞了那么多年宏观经济,利用宏观知识指导自己那么多微观投资,我怎么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是灵魂之问,我必须回答,但是又很难回答好,因为这个问题跟投资差不多,非常反人性。其实,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三类问题:1、供给侧的问题,即“给”的问题,也就是经济的潜在增长,即经济的增量。2、需求侧的问题,需求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活动,我们经常见的经济活动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经济活动离不开买卖,买卖离不开钱。3、若供给与需求不均衡,比如说要拿钱买的东西多,而能够提供的东西少,或者提供的东西多,要拿钱买的东西少,这该怎么处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若钱很多,需求很旺盛,而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即潜在增长无法满足需求,则会出现通胀。当然,潜在增长实现不了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两种:1、由于外在的原因,潜在增长实现不了,增量做不出来,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当前的疫情就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能力做增量,而是暂时没这个条件,这种情况问题不大,一旦疫情结束,增量自然做出来,经济活动自然恢复正常。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萎缩4个点,明年无论疫情是否能够被控制,经济活动肯定会比今年强的多,有可能实现正向增长4个点以上,三驾马车自然跑起来,相关产品的需求量自然多起来,什么钢啊、铜啊、铝啊,有可能会可劲造。2、由于内在的原因,潜在增长实现不了,原因在于新技术无法实现突破,用社会学的术语叫社会的内卷化。但是,无论供给端出现什么情况,这个世界的钱是越印越多,以至于无论如何必须维持需求,这就使得需求远远跑在供给前面,通胀自然就来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自然就会出现经济的周期波动,也就有了通胀或者通缩。以上是我对网友问题的简单回答。其实,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远比这复杂,因为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变量叫金融,具体我们就不讨论了,说正事吧。今天的上证综指如期创了近期新高,不过是盘中创的新高,没脱裤子就阳痿了,被媳妇踢下了床。不过,正如我昨天所说,A股指数早已经严重失真,大家一定要努力去找结构性的机会,不要非要上媳妇这张床。当前的A股,如果三傻稍微发力,就可以轻松度过万重山,我们何必在乎无聊的数据呢,以后要多看个股,少看指数。我们从板块方面来看,工程机械、煤炭、电子产品表现就不错。1、我对煤炭行情的持续性不抱信心,但是工程机械还是有搞头。原因是什么呢?你结合我讲的宏观经济常识就能够弄清楚,煤炭投资跟房地产投资差不多,面临的政策阻力太大,现在国家在追求绿色发展,要青山绿水,指望煤炭创造潜在增长,不现实,不被一棍子夯死就不错了。工程机械就不一样。工程机械不仅受益于顺周期,同样受益于新基建,再加上大型机械无论在新经济时代还是在旧经济时代都有用,它跟煤炭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看好这个行业的持续性。当然,我对其中个股没有研究,我只看到中联重科连续收了2个涨停板。2、TCL涨停TCL这个票值得说一下,这个票一直在我的股票池,当然我们玩经济学的都有情怀,我对李东生这些老一辈改革先锋人物比较佩服,相关公司也一直在关注。TCL今天涨停的核心原因在于供给产能在退出,退出的原因在于韩国、日本这两个国家已经退出面板市场,而市场对面板的需求一直很稳定,特别是在疫情结束之后,可选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目前,TCL的32寸面板需求量较年初增长一倍,这也带动资金对于TCL的关注度提高。至于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我对面板这块的关注度不高,还真无法做出判断。3、碳纤维需求量大增最近几天,碳纤维行业上市公司股价走的挺好,主要是碳纤维材料可以用于军工产业上面,再加上最近两年一直在提倡军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一些民企介入军工行业的机会开始增加,这也带动相关产业未来能够实现量价齐升,实现戴维斯双击。碳纤维的龙头公司是光威复材,这个公司我没有研究,我是在看相关大宗产品价格的时候留意到的碳纤维,具体公司并没有研究过,我也没有这个时间啊。就说那么多吧!

刺槐

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滥用?一个恐怕永远无解的问题

来源:金融界网站此前,《管理世界》的文章《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滥用”现象及反思》曾引发激烈的讨论,事实上广大经济学研究者早已对经济学中研究的数学方法使用尤其是越俎代庖成为研究的核心和亮点的现象有了诸多不满,对数学滥用类似的问题讨论,也不是时到今日才开始的反思。现代经济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一套又一套数学模型提出、被质疑、修改和继续被质疑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从整体角度来说,其实我们根本无法说清,数学究竟是成就了今日的经济学,还是摧毁了今日的经济学。经济学的数学化进程大致开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人们开始借鉴物理学中数学模型的使用方法,将其用来分析现实中比较复杂的经济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微积分的引入及其边际研究方法轰轰烈烈地展开。此后大量数学领域的知识被逐渐引入了经济学科之中,包括线性代数、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理论等等,尽管并没有人说经济学问题一定要使用数学方法来进行表达,但是20世纪40年代之后数学模型还是成为了这一学科里公认的表达规范。一方面对于经济学者来说,数学基础成为了必备的研究技能,比如萨金特时至今日依然每个学期都要去旁听数学课,另一方面许多数学学科今日的兴起,比如统计学,实际上也与经济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相辅相成。然而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其实是一种天作之合,因为数学表达本身的逻辑性和简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经济关系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严谨化的表达得出一般化或者公理化的结论,也有助于不同地域、领域的学者进行交流,并为经济学理论可靠性的实证检验,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学的数学化是这个学科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标志之一,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本领域对数学化的质疑其实从未断绝(当然,只是一直被压制)。很多学者认为,理论经济学公理并不反映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只是一种数学的机械主义游戏,而这也是经济学领域外人士对经济学理论研究最大的质疑所在。比如经济学传统里往往使用经济人理性、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来获得许多漂亮的结论,在很多人看来,这与现实谬之千里,结论自然很不可靠。但弗里德曼等人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理论假设的不真实不一定影响经济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如果这个理论依然可以对现实进行分析和预测,那么它的假设真实与否就没什么讨论的必要。不过后来人们给弗里德曼的这个观点扣上了一顶工具主义的大帽子,因为这很容易被解读为投机取巧,学者们也会本能地规避那些无法使用简洁的理论进行描述而事实上又恨重要的问题,最终把经济学分析引入研究者自己头脑风暴的死胡同,变成所谓的“黑板经济学”(也就是只在黑板上成立的经济学)。因此很多人调侃经济学者无法预测08年金融危机时,整个经济界几乎是一片哑然,而克鲁格曼之所以能拿到诺奖,也是因为他的模型可以用来解释97金融风暴。人们对经济学的解释性始终充满期待,但也始终对这样的解释性充满疑虑,这恐怕是经济学发展永远的矛盾所在。经济学者在使用经济模型时,面临的问题在于,我们究竟允许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有多大程度上的不真实,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学中数学滥用的发端。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之所以可以和数学合璧(从经济学发展史角度来说,经济学数学化的奠基人就是萨缪尔森本人),是因为经济学本身的特征就是数量化的。因为经济变量本身存在着严肃的逻辑关系,找寻其中的因果性并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是经济学研究最核心的目标所在。但是同样地,在经济中有很多因素是呈现非数量特征的,用经济学语言来说就是“对信息集的偏离”,这些因素在模型中无法解释,很多研究者也偷懒将其作为一个常数处理。这就使得经济学中的分析很容易流于机械化的表面,学者们甚至会有动机用数学上的相关性取代严谨的因果性,来进行讨论,这无疑摧毁了经济学分析的根基。而后来行为经济/金融学的兴起,也同经济学传统研究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关。更为糟糕的是,我们尽管长时间地对经济学中的数学滥用进行质疑,但实际上我们很难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数学滥用。最近这次争议的发端就是罗默的那篇《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经济学诺奖界的村上春树对数学滥用进行批判的例子,是他老师卢卡斯的两篇文章。在他看来,数学滥用现象主要包括脱离理论基础的非正式用语与符号、不符合现实与直觉的假定以及错误的数理模型推演几种形式。这些说法看上去都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恐怕永远无法界定,数学使用和滥用之间的分界线。人们之所以要在经济学领域中引入数学,无非是因为数学能让我们的表达更简洁、精确,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显得更加优美。但是经济学界一直有声音认为,我们可以用文字说清楚的事情,并不一定非要用数学进行分析。可是,我们究竟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问题只用文字来说,而什么样的问题就必须引入数学工具呢?并没有一个可行或者可借鉴的分析标准存在,我们也很难知道究竟是数学表达还是文字表达,更符合经济学的本意,因为从符号学角度来说两者都只不过是信息的承载者和阐述的工具而已。文初提到的《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滥用”现象及反思》这篇文章,认为数学滥用的主要形式包括论模型假设不符合现实或根据结论修改假设、数学模型过度运用、实证研究与经济理论相脱节、实证过程不规范四个方面。但问题在于四点中的第四点说明研究者用错了数学,而前三点正是我们在前文中所讨论的究竟我们能容忍经济学假设与现实存在多大差异和我们有什么标准来判断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应用是否适度上。所以这样的讨论其实是将100多年以来经济学者对数学方法的一次炒冷饭式的总结,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知道数学究竟应该多大程度地进入经济学,就像我们也不知道经济学应该多大程度地入侵其他社会学科一样。我们提出了问题,但始终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倒是蛮符合大多数经济学研究的特点的。所以大家轰轰烈烈地批判一下就好了,在可见的未来,你们想搞经济学研究,发经济学论文,还是要搞各种奇奇怪怪的模型去忽悠审稿人的。附:《一个经济学学生的疑惑:经济学是不是已经沦为以经济题材为背景的数学应用学?》我来自上海财经大学,是一名大三的经济学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至今仍未得到解决。那就是——经济学到底怎么了?回看到目前为止大学前两年4个学期的课程,每个学期学分最高的课程分别是:数学分析1(6分)、数学分析2(6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分)、计量经济学(3分),清一色的数学,除此之外的数学课程还包括:数学分析3、线性代数,由数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课程则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国际经济学。那抛开数学,真正能让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经济学知识的课程呢?只有一门:政治经济学。除了学校的课程安排,据我所知,无论是学校招收研究生还是与经济金融相关的公司招聘的时候,即使毫无经济学学习的背景,数学系学生的抢手程度甚至远大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想知道,经济学到底怎么了?我承认我数学不好,不喜欢数学,所以在被数学虐了千百遍之后我的脑子里产生了既可笑又可怕的想法:诺贝尔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唯独没有设立数学家,而数学家并不甘心,从而攻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说句可能有些偏激的话,如今我在学习的并不是我高考报名时所想象的那样,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的经济学,现在的经济学根本就是以经济学为背景题材的数学应用题所集成的学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尽管我对高等数学比较头疼,可是我基本的逻辑还是有的。而不管在教科书中还是在实际应用中,一些把经济学问题抽象为数学推导的过程在我看来毫无逻辑。如若果真如此,那即使数学演绎的过程再繁琐,所用到的模型再复杂又有何用处呢?数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滥用已经太过了,如果说数学的应用让经济学研究前进了50年,那也许数学的滥用一定会让经济学研究停滞100年。我觉得也许错的并不是我,而是经济学。之前提到过,在教科书中的叙述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中,数学的演算确实越来越复杂,但内含的逻辑却毫无章法可循,对此我想各举一个例子:教科书:经济学领域中的模型不论复杂还是简单都绕不过经济学最基本的两个前提假设:理性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这想必大家都知道。在这两个前提假设的基础之上,西方经济学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模型、进行推导、得出结论。我想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我还记得学习高中物理时,因为数学能力有限,所以题目中经常会给出类似“假设摩擦力为零,假设斜面光滑”之类的假设,尽管实际上并不存在假设说的所谓光滑斜面,但这样一来却可以让我们在数学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锻炼我们的物理思维能力。而等我们学习了相关的高等数学之后,我们便可以拿掉这样的假设,通过同样的思想,进行完整的运算。但经济学呢?似乎经济学家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理性人和完全信息”是作为假设的存在,反而将其奉为真理,在这基础之上乐此不疲地开发模型、得出结论、发现与实际不符······这是在开完笑吗?如果说我定一个前提假设说“人类全部死光了”之后得出结论“经济就不存在了”从逻辑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这样的结论有用吗?我想说的是假设是一种简化问题的过程,通过假设我们可以首先在一定假设限制下得出一个较为简单的结论,之后通过一定手段将假设还原,回归到实际的结果中来。想想我之前提到的物理学,不就是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进行光滑斜面的假设,再通过摩擦系数,真真切切的将假设还原到现实之中,得到真正的结果。那经济学呢?有谁将在假设条件下开发的模型成功地还原到现实中来了?没有,因为没有这两条如此强的假设,他们的模型根本站不住脚。经济学的发展难道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而是任由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任性地开发模型争夺诺贝尔奖?希望不是这样吧。之前所说的总结起来就是“经济学假设的未还原”问题,这并不是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只是一个基于利益、名声等因素考虑过后,作为一个实实在在需要生存的人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很多人都知道这样得出的结论不靠谱,但问题是现在的学术界就认这个东西,而且理性人假设也是前人所做的奠基,即使以后被推翻也无关己事。真正设计到逻辑问题的是“理性人假设”,关于这个假设本身的荒谬我想以后再谈,现在就算我承认这个假设,我想从逻辑层面展现一下有关理论的逻辑是多么混乱。理性人假设说的是人类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或者说是矛盾的。因为实际上根本没法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举个例子,对小孩子来说,玩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而小时候玩的太疯了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意味着长大之后在求职结婚甚至在吃饭问题上都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小孩要好好读书,做到将来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一旦好好读书,小时候的利益又有了损失。类似这样的情况,我倒想知道,怎么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很明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致命逻辑缺陷就在于对于时间,它没有区分。再比如对于一家只生产一种商品的企业,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商品的价格升高销量就会下降,但是对企业来说,一件商品的利润与销量的乘积一定会有一个最大值,而企业做的最优决策就是确定乘积最大时的利润。这样是不是做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见得吧,利润与销量乘积的最大值是在现有的情况下定义的,但如果说我的企业在短时间内给出明显低于市场的定价,将竞争对手都挤死,之后作为一个垄断生产商,那时的利润到底和原先相比究竟是高是低很难说清楚吧。这样一说应该很明显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本就是一个悖论,因为它根本没有对时间做出一个有效的区分,更甚者,利益的实现所涉及到的是未来的时间,而实际上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比如也许小孩子玩疯了长大一无所成但也许偏偏就因为玩启发了他的创造力呢?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实证或者推导,从逻辑上来说理性人假设本身就是个悖论,根本不能作为一个前提假设不是吗?另外一个例子是在经济的实际应用方面,是有关学校食堂优化的问题,我想明天再来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识不多,基础也不扎实,我的很多想法都可能是错的。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能在数学的统治下找到和我不谋而合或是想背而行的想法,尽管我也找到很多经济学家提出类似想法的论文和书刊,给我很大的启发但我觉得很难说得上系统更提不上是一种理论。所以我希望能听到更多人的声音,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我只希望能不带立场地找寻经济学的真理,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也许这篇文章发在行为经济学板块能得到更多认同,但我明白发在这里能听到更多理性的反对的声音,这样能让我更多地思考,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把真实的想法一起分享。附:(一些我觉得有些想法的书,也希望大家能推荐好书)保罗·罗默《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托马斯·索维尔《被掩盖的经济真相》方宇军《经济学的新思维 : 兼及西方经济学的评判》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赵凡禹《经济学会撒谎》迈克尔·舍默《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德曼《失灵 : 为什么看起来可靠的模型最终都会失效》萨维奇《平均值缺陷》布拉斯兰、迪诺《数字唬人 : 用常识看穿无所不在的数字陷阱》琼斯《谁说图表不会说谎》达莱尔·哈夫《统计数字会撒谎》

人之所引

把握好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三个要点

纵观2019年,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生了诸多研究热点。其中,在经济学视角下,有以下三个热点值得关注:区块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我国推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最多、落地程度最深的领域当属金融。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问题,打破了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藩篱,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空间,解决了传统工业制造所面临的资金融通问题。供应链金融通过多级供应商融资体系,依托核心企业及供应商企业的信用,降低供应链上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本流转的效率,有效地促进了二者融合共生发展。除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也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发挥着区块链在数据共享、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引导和规范,探索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使用、管理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观、系统观、共享观,是指经济发展过程、动力、方式、效果的全面提升。其中,要素投入将更多依靠科技、人力资本、信息和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依靠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来推动,涉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方式转变、动力切换、效率提升、成果共享,最终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雄厚的经济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手段加强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注重防范和化解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提高防控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从民生角度来看,产品和服务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质量的高低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程度影响最为直接,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的供给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质量优势能否形成,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因此,既要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又要强调发展过程的效益,注重将成果为全民共享的理念渗透至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为人民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在于供需总量和供需结构保持均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速的主要举措,是实现低水平供需均衡向高水平供需均衡转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我们都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紧紧围绕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抓落实。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多措并举破除无效供给,减少低端产能。紧紧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抓落实。企业是主要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供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发展更多的优质企业,激发市场活力。紧紧围绕提升产业链水平抓落实。强化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对高新技术研究,提升国内中高端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推动中国企业和外企交流合作,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提升产品竞争力。紧紧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抓落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畅通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渠道,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来源: 社科院网站

别材

经济学就是研究赚钱的学问,学习经济学,关键在于掌握其思维逻辑

经济学就是研究赚钱的学问,个人如何致富、国家如何富强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学习经济学,除了理解经济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掌握经济学的思维逻辑。我们不妨先用三个例子来考考自己:第一个例子两块相邻的土地,一块养牛,一块种小麦;牛如果冲到麦田里把小麦吃了,应该阻止么?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应该阻止,因为牛是牛,小麦是小麦,本来不相干的,一方要吃掉另一方,明显不合理。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牛和小麦争夺的是土地资源的归属,从整体利益出发,如果牛和小麦都是同一个人的资产,那么牛能不能吃小麦,就取决于谁占有土地资源之后能带来的效益更大。如果牛肉价格足够高,当然可以吃掉小麦,甚至还可以享受乐队奏乐,按摩师按摩;反之如果小麦价格足够高,不但要保护它不被牛吃掉,可能还要用牛奶给它灌溉。第二个例子原告连夜捡了18堆牛粪,因为没有车辆运输,就把牛粪堆到路边;第二天早晨,被告发现了牛粪,由于原告没有进行任何标记,被告认为是无主之物,直接运走撒在了自己田里。从源头上,牛粪是牛主人的,既不属于原告也不属于被告,那么应该把它的所有权判给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如果判给原告,就意味着凡是劳动创造的都属于个人财富,都受到法律保护,人民就会努力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如果判给被告,就意味着人们要花出额外的精力和时间来守护自己的财富,增加了创造财富需要的成本。第三个例子农夫把亚麻放在铁道旁自己的田地里,火车路过喷出的火星把亚麻点着了,铁路公司有没有责任赔偿?按通常的思路,铁路公司是强势机构,农民是弱势个人;农民把自己的亚麻放在自己的田地里,没有任何过失,却遭飞来横祸,当然应该铁路公司赔偿。但如果从经济学的视角,火车路过喷出的火星点燃亚麻,这本身就是场意外事件;而谁避免意外的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铁路公司如果要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故,需要进行铁路改道或许列车升级,成本都太高了;而农夫要避免这种意外的成本则非常低,只要把亚麻放得离铁路远一点就可以了。以上三则故事,都出自当红经济学家薛兆丰的代表作《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此书在豆瓣评分8.3,可谓万人追捧,广受推崇。可读性是衡量书籍好坏的重要标准作为一本入门型的科普著作,薛老师在书中的部分观点,确实有待商榷。但相比学术味浓厚的专业经济学著作,本书面向的对象,是广大有学习经济学知识意愿,又被专业著作的深邃难懂困扰的普通读者。所以书中不是用艰涩的公式、枯燥的数字、难懂的图表,而是通过大量简单真实有趣的身边案例,更实际、更有趣、更深入地来解释经济学原理,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这样一来,就算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新人,也能轻松无障碍阅读,并在觉得有理有趣之余,学到十分可贵的专业知识,并能进一步培养经济学思维,构筑经济学知识体系,直至能将经济学理念运用到身边实际生活场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更为难得的是,这本《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虽然囊括经济学所有核心议题,但每一个议题又都独立成篇,可以说,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入口。读者既可以从头到尾仔细通读,也可以在闲暇之余打开一篇随性翻阅;非常适合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对想学习经济学的读者,不妨先通过本书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大体框架,今后钻研更专业的书籍时,也会感觉亲切熟悉,难度降低了。综上投帅荐书,都是自己买过读过,并且感觉不错的。因为书与他物不同,非但要花钱买,还要花时间读。如果只为带货而推荐烂书,浪费别人的时间,就与骗人无异了。点击下方,当当旗舰,信誉保障,仅售六折,全网比价。愿各位老铁在这个短视频横行的时代,能以一杯咖啡的价格,坚守阅读,充实自己,奋发向上,不负韶华。

警与犬

经济学考研难度为什么这么大?

又是一年考研季,“考研党”都在全力以赴地备考。备考之余,有考生问:经济学考研为啥这么难?一个“难”字背后,透露出诸多信息:期盼、不安、担忧、焦虑……说实话,经济学考研国家线是比较高的,2018年经济学考研国家线为330分,仅次于文学。2019年经济学考研国家线A区上涨到345分,B区上涨到335分。这还只是国家线,具体到好点的院校,肯定会更高。据说,郑州大学2019年经济学370分进不了复试线,考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那么,经济学考研为什么这么难呢?首先:就业前景好,薪酬待遇高。先来看看经济学专业的对口就业方向:应用经济学对口就业方向:银行、证券公司、大型企业等。理论经济学对口就业方向:公务员、事业单位、高校等。看过对口就业单位,大家就该明白经济学考研为什么难了。不仅考研是这样,高考也是如此。历年高考状元青睐的热门专业经管类专业居多,报考经济学类专业的考生也多,财经类大学一直是考生青睐的院校。其王牌专业录取分数线都是非常高的。像央财、上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虽然是211大学,但是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某些985大学。因为就业前景好,所以报考人数自然多,对于考研来说,不仅经济学专业的考生报考,还有很多非经济类专业的考生跨专业考研,特别是经济学类中的金融学专业,可以说是趋之若鹜,这样一来,导致竞争激烈,考试的难度就会加大。其次:经济学跨专业考研自学难度小。不少考生之所以跨专业考经济学,很大一个原因是经济学专业相比于理工类专业更容易自学。理工类学科的知识深奥莫测,理科基础不好的学生想跨专业考研,难度非常大。而经济学类专业的难度相对较小些,考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其中大部分知识。跨考难度小,报的人就多,竞争激烈,国家线水涨船高。第三:这是由考研的大环境决定的。不仅经济学考研难,其他专业考研也不容易。所谓的难易都是相对而言的。近几年考研人数急剧增加,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估计达到350万。虽然录取人数也有所增加,但是杯水车薪。考研录取人数增长远远低于考研报名人数,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推免人数增加,通过考试录取的人数减少,也导致考研难度加大。不过,不管考试再难,总有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因此,放下包袱,全身心备考,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第八日

经济学考研,有哪些权威的参考书?

经济学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考研专业,但是对于参考书的选择很多同学会有疑问,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本,因为各高校指定的参考书不一样,难易程度和风格也不一样。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考研的参考书以及选择和使用的方法。一、教材分类初级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中级教材: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曼昆《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高级教材: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二、微观经济学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据统计,全国共有257所高校将这本书列为参考书目。该书的难度为中级偏初级,而名校要求达到的层次为中级或中级偏高级,因此复习时,特别是第二轮复习时,应该参考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或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对于书中各章节后面的总结一定要看,有些是会出考题。2、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据统计,全国共有15所高校将这本书列为参考书目。推荐考生购买: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8版),部分高校考研真题就出自于本书。本书包括很多单项选择题,可供考卷中包括单项选择题的考生复习使用。3、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据统计,全国共有19所高校将这本书列为参考书目。该教材的难度为中级,该教材的习题非常经典,选择这本书的同学一定要重视习题的练习。4、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据统计,全国共有22所高校将这本书列为参考书目。该书有一定的难度,适合有基础的同学。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经济学考研书目,即使目标院校没有这本参考书,也建议后期复习一下,以提高专业水平。三、宏观经济学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据统计,全国共有243所高校将这本书列为参考书目。该书难度为中级,建议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再看。对于书中各章节后面的总结一定要看,有些是会出考题。2、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该书内容全面,融合了经济领域的学术共识,并客观地表述和评价了各学派的观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宏观经济学经典教材。介绍了不少其他教材没有讲述到的知识点,如中央银行到底是控制货币存量还是控制利率水平,容易出考题。3、曼昆《宏观经济学》是被众多高校采用的宏观经济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经济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这本书的课后习题非常经典,建议考生多加重视。希望对经济学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发布在“考研交流圈”,禁止任何平台和个人转载。)

从其强梁

经济学属于文科吗?想跨专业考研经济类专业,哪些专业较好?

很多人容易把经济学的归类搞混,简单地认为属于文科,因为直观印象就是,很多文科生在大学念经济类专业。其实,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也就是属于人文社科类,与理工农医相对应。而现在很多大学的经济类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一些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统计等专业,往往需要很强的数理功底。经济学这个学科大类,属于内地13个大类学科门类之一,下面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两个二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又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等理论性较强的三级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财政学等三级专业。一个学科是否热门,往往与现实世界的需求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1980年~2010年这三十年间,理工科成为热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社会类逐渐成为人们的需求热门。本世纪初,经济学逐渐从象牙塔走进人们的视野,到2010年,经济学逐渐开始热起来,因为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富裕了的民众想理财,想投资,想资产保值、增值。所以,最近十年,经济学是一热再热,不但成为社会的热门学科,也成为高考、考研的热门对象。无论是考大学,还是考研究生,经济类专业都是热门,往往比其他学科要相对难考得多,竞争要大得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是研究现实社会的,研究实际经济运行的,很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息息相关;多数经济理论并不高深,不难为人们所理解。所以,一般民众也愿意接受、学习经济学,很多非经济类专业出身的,也会或多或少接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总体来说,由于现在经济学热,学经济类专业的人也多。很多人本科不是经济类专业,但考研时跨专业考经济类研究生的,比比皆是。经济类专业是考研跨考比例最高的,特别是理工科学子,由于数学功底往往较好,且具有理科或者工科的专业背景,考研经济类相对比较容易,而经济类研究生招生单位也比较喜欢接收理工科背景的跨考学子。虽然本科或者研究生学经济类专业的,未必每个人都喜欢本专业,但由于经济学现在看起来比较实用,确实为很多人喜欢。很多跨考经济类研究生的学子,除了就业方面的考虑,往往也对经济学具有兴趣。目前,最热门的经济类专业是金融学、金融工程、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等专业,这些专业就业都比较好,当然竞争也往往较大。若要跨考经济类专业的研究生,并无问题,如果是理工科背景,往往还比较受欢迎。希望小编的分享对你能有帮助!

病毒

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

理论和实践可谓一对孪生兄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理论产生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而实践催生理论又为理论所牵引。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一定是不科学的、形而上的或纯逻辑的,反过来说,理论的创新发展一定要以实践为基础、为依据。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观察当今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有一种脱离实践的倾向需要我们注意和警惕。中国当下的经济学研究在摆脱热衷于政策解释、文件辅导、经典注解的同时,出现了以下需要警惕的几种倾向或问题:其一,越来越热衷于闭门造车。一些人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毫不沾边,既不是实践进程的科学总结,也不是未来发展的务实建议,而是仅凭主观意志、热衷于异想天开的逻辑演绎和文字幻变,除了孤芳自赏外,毫无社会意义。其二,越来越精心于概念创造与话语标新。习惯于把简单的道理用晦涩复杂的词汇表述,热衷于生搬硬套外来的词汇,不管是否符合中文的逻辑和法式。其三,越来越沉迷于数理范式。无论需不需要、严不严谨都要堆砌一些复杂的函数关系和数学公式,满篇充斥着并非必要的希腊字母和拉丁文字,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明了的实践问题繁琐公式化。其四,越来越专注于引论立论。习惯于通过引述论点来论证观点,不注重实践依据,不注重是否“需要”或者“必须”。只是与过去言必求马、恩不同,现在是无论是否贴切和需要,都言必引用欧美学者的观点,似乎一篇论文不引述若干西方学者的话语,就不成为论文了。其五,越来越屈服于外来标准。撰写论文、采用文稿、评价文章都以西方特别是欧美刊物或其偏好为标准,西方论文范式成了衡量文章形与实的唯一范式。总的来说,这些倾向使中国经济学研究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西进”或“西化”的色彩。那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又是怎样的呢?它似乎不同于我们一些学者的做法。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总体上是符合的。我们熟知的萨缪尔森主编的《经济学》,到现在已经修订出了第19版,而修订的依据就是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成果,包括中国发展创造的成功实践经验。而我们一些学者的经济学研究却是一种脱离中国实践的“西进”与“西化”,因而这种西化带来的必然是虚化。这种脱离中国实践的西化和虚化是否有道理?答案是否定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走出一条在整体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我们对这种道路的自信在于,中国从一个基本毁于战火的“一穷二白”的国家转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种迅速发展的状况是很多发达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既然如此,偏离中国独特发展实践的西化和虚化,显然是不科学的。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诚然,中国的发展实践全面汲取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例如,中国实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其中有不少与西方市场经济共同的地方。在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些内容,包括与其相适应的研究方式和表达范式,一味排斥也是不科学的。但中国的经济学不能仅有这些内容,特别是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范式,它应当同时甚至更多地反映给中国带来巨大发展独特实践的成果。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建立与自身伟大实践相符合的经济学理论与范式,其中包括对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提炼与范式呈现,但不应是全盘追崇西方而导致的与中国实践脱节的虚化。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是否具有实践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及4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已经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主体上体现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点,从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这也是包括西方国家在内各方面都认同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情不一样。中国人口众多,数量超14亿;底子薄,人均资源很少。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中国的国土面积可谓十分短缺。美国按大口径算,国土面积超过中国,但人口刚刚超过3亿人;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近1.5亿人;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超过中国,而人口只有3700多万人。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实现快速发展殊为不易。与此同时,中国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也具有独特性。由于多种原因,中国既不能走1949年前的道路,也不能走西方的道路,更不可能走苏联的道路,而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在经济上的特色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发展环境不一样。新中国70多年来的发展可谓内困外扰,始终处于紧约束之中。从内部看,因常年遭受战火侵害,新中国建立时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废墟,只能白手起家;又因为特殊的外部环境,只能自力更生。即便没有外部侵扰,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都非常困难。从外部看,由于制度差异及其他重要原因,中国始终受到一些国家的围堵与封锁;中国坚持奉行不称霸和各国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对外原则,从不侵略别国,也从不从外部掠夺资源;中国不处于世界发展的高位,引进资源要素不容易,在自身的资源要素还容易流失的情况下,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时常伸出援手支持落后或贫穷国家。第三,发展方式不一样。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有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有自己的体制特点。概括地说,一是坚持“两轮驱动”:一方面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地、科学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把握“两个抓手”:一手抓最落后群体的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抓解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温饱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另一手抓与最先进的生产体系和科技手段的对接运用,力求后发先至,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实行“两个途径”: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实施分类指导;同时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发达地区运用各种手段支持落后地区。四是用好“两个市场”:一方面,坚持眼睛向内,深入广泛地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挖掘内需潜力;另一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最大限度地运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五是重视“两个手段”:一方面,科学运用物质手段或经济杠杆,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进取精神,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尽心出力。六是形成“两个支撑”:充分发挥各类功能平台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发展和促进创新的有力支撑;积极推动建立横向、纵向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七是推进“两个转变”:在发展道路上由实行资源要素驱动向实行创新驱动转变;在发展内容上由追求高速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八是紧扣“两个目标”:千方百计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和谐安宁和中华民族的幸福安康。中国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足以使我们对深化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具有特色的经济学范式充满自信。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跟随。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不能全盘照套照搬,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及其教科书编写不能以与我们有很大差距的西方经济学及其教科书为标准,如果在内容上模仿,甚至分析方法、语言表达都完全套用是很不科学、很不合理的。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及经济学范式发展创新的最坚实基础无疑是中国自己的实践。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应在三个方面推进创新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功也需要我们把实践中做对、做好的东西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也能为世界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就需要我们以中国特色实践为依据或导引,实现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持续创新,作为方向,就当前而言,中国经济学的创新至少可以依次或同时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第一,在现有框架和范式下寻求创新与突破,重点是根据中国经济活动的状态与变化,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做出新的总结归纳,给其以科学的描述与揭示。第二,对现有框架和范式做适度的改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做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提炼概括,形成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原理、规制或守则。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创造,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与基本要求,创造具有世界性指导意义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基于中国成功实践、由中国经济学人主创、可以作为世界经济研究重要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教科书。原标题为《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偏差与矫正》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 范恒山编辑:袁昕流程编辑 吴越

空房间

社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在国外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程,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关于社会经济学的专著,我们除发现20世纪早期德国维赛尔(F. Wieser)著有的《社会经济学原理》(1914年)和美国克拉克(J. M. Clark)著有的《社会经济学序言》(1936年)外,其他大多数是80年代以来涌现的论文集和论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克教授的专著《社会经济学:社会环境中的市场行为》,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研究经济学问题,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总体上说,社会经济学尚无完整体系,只能在国内外原有学科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新的方法论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探索。一般认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同稀缺物品和股份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经济行为,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因此,可以简单地把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学说史。研究社会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思想及理论渊源。从这一学科的兴起,到20世纪中叶的衰落,到90年代以来重新受到重视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探索,梳理社会经济学思想的脉络,研究社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思想及理论贡献。(2)社会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领域、经济与社会的互动理论、经济运行与社会制度、文化与社会发展、民族经济学;社会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嵌入理论、网络理论、不同社会结构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社会及制度基础问题。通过对上述基本理论问题的较系统深入的探索,为我国社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做一个粗略的铺垫。(3)社会经济学的方法论。方法论创新是当代经济学界尤需关注的中心问题。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无疑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显而易见,现有经济理论的种种困惑及其在解释、指导经济实践中的误区,迫切需要拓宽研究思路和视野,实现方法论的创新与突破。市场经济并非毫无生气的平台,经济运行轨迹深深嵌入于社会结构和各类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之中,并作为各国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在深层次上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社会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乃是以历史分析、整体分析、制度分析、跨学科方法和跨文化方法的一种新的综合。方法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方法仍然成为大多数经济学人习惯的思维定势的现实背景下,拓宽研究思路,从方法论角度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强调综合应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整体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从广阔的宏观视野、深厚的历史视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视野的结合上,丰富和拓展经济研究的现有研究框架。关注方法论问题,至少促使人们对西方经济学的既有方法进行深维度反思,而不是继续不假思索地成为人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前提与方法论原则。(4)应用性研究。在经济学、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力图勾画出社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对其中的若干重要理论进行归纳和提炼。运用社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剖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改革和福利国家发展趋势等前沿课题,揭示社会经济学广阔的理论与政策前景,使社会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构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学作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