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生活经济学?不谋于知

什么是生活经济学?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码有水平的字,您刷有价值的屏,千里相会,就在评论区。我常说:收别人不在乎的小费,赚取别人在乎的大钱;我相信:不谈生活的经济无从谈起,了解经济的生活有滋有味。我在百度上搜寻了一下,对于生活经济学似乎是个新词汇的存在,那么,在这里要说的是,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不是刻意词汇创新,而是我通过认认真真的努力总结出来,未来我们必须面对的,这一块我后续间接的再赘述。生活大家便于理解,我多加几个字描述一下“经济”这个词汇的释义,而且这也代表着我根据现有的广泛认可的释义最终确定“生活经济学”这个定义本专栏。后续我是怎么规划我在上面发展这个栏目我将会在后续转正后一一陈述,暂时新手期文章数量有限无法赘述这些就跑题了。“经济”一词的释义我查询了很久,毕竟大致意思都是一致的,而且百度中文搜索全球首位,大家对于经常不确定或不了解的也喜欢百度搜索和问答等寻找释义,所以,在符合国家出版的一些资料上释义一致不冲突的前提下我采用了百度一些释义。为什么不用“经济学”的词汇释义,是因为我强调的是“生活经济”,讲的是生活经济的学说,固然不能片面采用“经济学”词汇。对于这个解释如果大家有意义,欢迎指正,毕竟新开始,我要逐步去完善这一门学说,也会逐步的纠错补漏和完善。我们后面会有更多的文章分享。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主题,谈谈什么是生活经济学,我先从世界史和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简述一下(因为牵扯到历史问题,所以那里不对的欢迎批评指正)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文化路径和精神文化路径。是否分析得当,也是我自行学习和不同角度分析的,也非常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物质文化路径,我按照使用的工具来描述一下,因为实在找不到更佳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这一块后续会完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具使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现当代信息化更不用赘述;这一切最主要的是源于生存,虽然生存和生活两者理解为一致确实词不达意,但是生存方式不就是在描述生活的具体展示嘛,姑且这么理解,实际上是贴切的。精神文化路径,就这一点来说,也是生活经济学的一个次要因素,与物质文化发展是相伴随的。从以上来说,可能大家觉得似乎并没有明确解释清楚什么是生活经济学,而我增加这一段的释义是希望更多的佐证我们一切源于生活,终于生活的历史上的连贯性,也就是现当代我们依然是如此的,这样的描述和解释也就是说明了生活经济学贯穿始终。为什么这么绝对呢?这对于我个人求学阶段是一个不光彩的回忆也是一个一直纠结的问题。在大学时期,学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按照课堂规划,也是很合理的,但是当时我经常不在校,那时候只是希望多挣点钱,持续创业,导致课本学习严重拖后,挂科了,然而,回去使劲补习考完试以后,就是想不通,觉得我做市场调研和盘库等等兼职的时候,我觉得这很多经济问题源于每个人的生活活动啊,看完《资本论》、《国富论》,理解得很肤浅,更是一头雾水。因为实在无法清除的分裂开来都是有什么区别,于是就从思考经济问题的出发角度去考虑,一不小心简简单单的完成了后来的毕业论文。于是,那时候便一直寻找新的能够指导我自己的经济学说和精神鼓励的依靠吧算是,因为我上大学,就好比我高考偷看《商界》远远高于吃饭的积极性,我更看重的是我又从县城走向省会城市而已。在这么就的创业经历中,我给自己规划了人生路线的精神支柱——精英路线,成为一名“精英”。那么,从物质路线来说,我理应规划出来一个匹配的路线,经过思考总结,我得出从始于生活终于生活的角度去重新定义经济发展,然后延伸到我个人身上,这样的研究才会保证我在正确的经济理论指导下,既不会被社会淘汰又能从容的进步,我只要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切切实实的社会精英。当前这个社会是商业文明高度发展时期,也就是说一名社会精英是需要一套符合优秀的经济理论。综上述所言,首先,我最终逐步定义和取名一门学说,那就是社会经济学。而且我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语录,都是我常用的警示自己的,例如“收取别人不在乎的小费,赚取别人在乎的大钱”等等;当然不是很多,我也不是很会说话的那种,也不是多么敏锐随时发现真理的那种人;我觉得尤其眼前经济面临压力,那就会更加凸显消费者的生活现状,因为这意味着企事业发展变化的前进方向研究的基础性导向,也更会反应出来市场经济消费群体的变化,相应的整个经济体将会未来怎么样不就是很明确了吗?我相信这个思路是对的。其次,所有的市场经济体里面的消费群体最终都会追溯到消费者个人,而所有的最真实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人们的生活诉求。因此,我选择生活的角度看,我选择日常生活关乎一切的因素形成的经济现象所理出来的生活经济规律,这些可以用来影响消费群体个人行为的提炼出来的理论,我觉得用“社会经济学”这个名词来作为概念最适合不过。生活经济学,从所有最终消费群体的生活角度出发,始于生活,终于生活,无论政治因素、地域因素、自然因素都视为围绕着消费者生活需求点变动的外来因素;任何外来因素起到主导作用的地位将会被认为不合理或者被认为需要微调的风险存在。谢谢大家的浏览和关注,本篇文章,也是先简单陈述,虽然每次准备很多,但是每每写起来,却发现很多东西都不充分,需要更多的研讨才能得出结果,

不离于宗

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个人篇(下)

对于经济学,很多人可能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暗合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陌生是因为不知道暗合的是什么经济学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知道有这么回事,不知道为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身边的经济学现象,小编推出系列文章,从个人、企业和社会三个角度分别介绍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希望大家喜欢。现在进入第一篇——个人篇。9、为什么有些人会出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持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简单地说,就是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数量的增多,他从单个物品中所获得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在消费者看来,就算是同样的物品,后一个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小于前一个,并且消费该物品的数量越多,下一个该物品所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越小。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我们在谈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总是说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的反复,使人生理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少。这里非常重要的是物品是指“同一”物品,消费者对不同物品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在连续消费某物品时,不同消费品带来的刺激是鲜明的,满足程度会大大提高,边际效用会发生改变。这也能解释很多夫妻之间感情为何会慢慢变淡和出轨现象。在刚开始热恋的时候,夫妻都感到很新鲜,感情也最热烈,会无比恩爱和甜蜜,随着了解的加深和相处的时间增加,新鲜感慢慢地没有了,感情也就慢慢淡了,就像有句台词“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难免会有一些‘审美疲劳’”。此时如果外界有新的诱惑出现,有人就会感觉新奇,如果禁不住诱惑,也就出轨了。10、为什么单身男女越来越多?——“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在我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时,“机会成本”就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那个最大的损失。当然,“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的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而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现在越来越多男女选择单身,虽然有社会因素如房价、彩礼等,但是更多的是摆不清自己的位置。很多女孩觉得不能委屈自己,把自己的“机会成本”定的过高,总觉得能找一个要比自己各方面都优秀的。自己3分要找5分的,5分要找7分的,可是,优秀的人往往是少数的。自己不想努力但又想找个高质量男孩,找不到,又不想将就自己与差不多或条件更差的人在一起,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那只有单着呢!很多男孩单身更多是由于自身条件不太好,也不愿委屈自己,认为自己不断努力会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找到一个更让自己满意的。这样,单身男女就慢慢多了。小编认为男女交往,女孩应该重德轻财,找个德行好的,现在社会环境还可以,两个人一起努力,日子也不会太差;男孩应该重德轻貌,不用找太漂亮的,再说面由心生,德行好的人除了先天和意外,相貌也不会太差,找一个帮忙分担,日子也会轻松些。(个人浅见,仅供参考)11、为什么我们被关注或重视后会表现更好?——“霍桑效应”原理所谓“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要求特征。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来效率一直未上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自己受到外界的关注或重视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会表现更好。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外界所接受和赞赏的,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不仅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可能让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不断进步,充满自信!12、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绝望的?——“习得性无助效应”原理“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或者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不止是动物会有“习得性无助效应”,人类也会有。其中大环境的变迁最容易造成群体性的“习得性无助”,比如战争、动乱、饥荒,当人类基本生存权受到威胁,却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的时候,“习得性无助心理效应”就会在人群中蔓延。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现在大环境是和平的,所以群体性的“习得性无助”不易出现,但是个体的“习得性无助”是存在的。当有些人无论如何坚持、如何努力,始终得不到自己预想中的反馈,一次又一次的鼓起勇气去尝试去加油,可最终都会被打回原形,慢慢就会陷入绝望,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要想走出这种状态,要么是不再对他人或事有任何期待,而是选择依靠自己重新站起来;要么是突然出现一些契机,这些契机可能是一些人或一些事,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爱和支持,这些爱和支持给了我们力量。13、为什么不要随便得罪每一个人?——“250定律”原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誉为“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的乔·吉拉德曾经说过:“每个顾客的背后都站着250个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同事、朋友、亲人、邻居。这些人都可能成为潜在客户。如果一个推销员在年初得罪了两个人,那么到了年底由于连锁影响就会有约5000个人不愿意和这个销售员打交道。”因此,他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得罪哪怕一个顾客。这就是著名的“250定律”。这个定律很容易理解,假如你去一家饭店吃饭,由于饭店服务员态度不好得罪了你,你除了自己不愿意再来这家饭店吃饭之外,还会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达给身边的人,并希望他们也不要再来这家饭店吃饭。他们获取了这家饭店服务员态度不好的消息后,有的甚至都没有考证便接着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久而久之,你身边的人就会有这样一个潜意识:不要来这家饭店,这家饭店服务员态度不好。那么,这个服务员就因为得罪你一个人,而失去了很多的潜在消费者。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人,就像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14、为什么性格互补的人容易合得来或合作?——“互补效应”原理“互补效应”就是指拥有不同特点和资源的双方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状态,也就是双方共赢。资源的优势互补,从本质上讲是对于一方资源短缺的弥补,是对于另一方资源优裕的数量增加,通过组合挖掘出没有得到利用的实体资产并充分利用以提高整体的效能。互补—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者弥补某种短处,那么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如能力强、有某种特长、思维活跃的人,对能力差、无特长、思维迟缓的人来说,就具有吸引力;依赖性特别强的人愿意和独立性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温和的人能够成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能够成为知己。试想,如果两个都是支配型的人结为夫妻,那家中还能太平吗?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别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你的理想,而增加了你对他的喜欢程度。比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自己又没有拿高学历的机会,就会很看重高学历的朋友。任何人都与生俱来地具有一些缺点,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往往在寻求生活伴侣和事业伙伴时,注意寻找能弥补自己缺点的人。如小张是一个好与人争辩且十分任性的人,他找的是一个大大咧咧的老婆。小张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她能够让小张从容地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和他较真,让他很安心。在事业的合作上,寻找和自己互补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比尔·盖茨原来自己经营微软公司,时间长了,逐渐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开发上,所以逐渐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工作兴趣也下降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管理方面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为他打理,于是就找到了大学时的同学鲍尔默。鲍尔默恰恰是个管理方面的天才,他豪情万丈,善于影响别人,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比尔·盖茨来说烦琐乏味的管理工作,对于他来说则乐趣无穷。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强强联合,创造了辉煌的业绩。15、为什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列文定理”原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句出自于《礼记·中庸》,指的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这句话暗合管理学中“列文定理”原理。列文定理是法国管理学家列文提出来的,定理的内容是: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做出计划的人,通常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在职场中,无论是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还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不做好计划,把可能出现的困难列出来并想好决策,就等于在冒险。列文定理不仅要求我们培养好的做事习惯,还是在要求我们培养好的做事态度,凡事做好计划,不骄不躁、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取得想要的结果。我们避免手忙脚乱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事有计划性、有条理性,只要有计划有条理,无论多么琐碎的工作,按照计划一点点进行,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懒得在事情开始前去做计划,总是做了这个,忘了那个,分不清轻重缓急,最终很难取得好的结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没有时间去筹划,只能留着时间去后悔了。16、为什么我们不愿去做不值得做的事情?——“不值得定律”原理“不值得定律”反映的是人们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即:一件事情不值得做,就不值得把它做好。从心理学上来看,如果一个人认为某件事不值得做,那么他就会持消极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做这件事,往往到最后,本来可以做成的事,却由于做事人得过且过的态度而没有做成,既浪费时间,又成功率小,不如不做。通常情况下,一件事值不值得做要看这件事是否符合人们的价值观、个性和气质以及现实的处境,如果这件事符合,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件事值得做,如果不符合,我们就会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做。这种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王刚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师,拿着镜头记录下自己想记录的生活便是他最喜欢的事,因此,他拍的每一个镜头都很认真,两年后,他成了某家杂志社最出色的摄影师。见其才能过人,杂志社主编想任命王刚为管理层人员,这虽然是一个向上升迁的决定,王刚却闷闷不乐,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特长在摄影而非管理,但是碍于领导面子,他接受了这份不值得做的工作。最终由于不懂管理加上缺乏兴趣,王刚把新工作做得一塌糊涂,几乎到了被开除的地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认为某件事不符合你的价值观、个性和气质,或者觉得未来没有希望,那么,请遵从自己的内心,换个你认为值得的工作,然后拼尽全力,把它做好。17、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谄媚的话?——“巴纳姆效应”原理“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要想摆脱“巴纳姆效应”的不利影响,需要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编者的话:由于文章内容过长,为了便于阅读,分为上下两篇,希望读者理解。为了丰富文章内容,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文章选材没有拘泥经济学现象,也选用了管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现象,希望读者喜欢。喜欢我的内容就多关注和转发吧,您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高材生

高连奎《诞生在中国的经济学》:为何我们需要研究生存成本

一、经济发展并不会导致生存压力的降低人们总是希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生存的压力会变小。但实践表明生存压力的大小与经济发达的程度并无正相关关系,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会给民众带来幸福感。美国、日本、欧洲可以算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地区,但是当地的中下层民众照样面临生存难题,甚至更严重。中国经济相对过去也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普通民众“养家糊口”却越来越不易。民众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提高。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增长的同时,生存成本也在增加,甚至增加得更快。世界各国民生问题越来越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民众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生存成本的升高。经济发展通常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民众收入的提高;二是生存成本的提高。如果收入的提高不能覆盖生存成本的提高,生存的压力就会变得比原来更大。人们往往只看到经济发展所带来收入提高的一面,却很少有人研究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生存成本的提高的负面影响。经济学家们经常研究如何提高民众的收入,却很少研究如何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笔者提出“生存成本经济学”就是以民众的“生存成本”为对象,并将如何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作为研究目标。经济一直发展,幸福感并不随之增强,从生存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就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变化的只是收入在提高,不变的是生存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所以幸福感没有增强。幸福不是与收入挂钩的,而是与收入与生存成本的比例挂钩的。二、生存成本与生活成本的区别在我的研究中,我用的是“生存成本”的概念,而不是用“生活成本”,这是因为某种程度上生活成本是可以压缩的,生活质量是可以有弹性的。但生存成本是不可以压缩的。如你可以用几千元的手机,也可以用几百元的手机,但是没有手机却不行,又如你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可以只接受义务教育,但不接受教育是不行的,这些不仅是生活的问题,更是生存的问题,这也是生活问题与生存问题的区别。而且生存成本也不仅仅限于吃喝,生存成本是一个社会化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成本。生存成本是生活成本中的一部分,是维持必要生活所需要的成本。不同的人,生存成本在生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不同。收入越低的人,生存成本在其生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收入越高的人,其生存成本在生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低。“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是旨在降低民众社会化生存所必须的成本的一套理论体系。建设“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不是要降低民众的生活品质。而是在保持现有生活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民众生存成本在生活成本中的比例,何使民众从高昂的生存成本之苦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整体幸福。比如一个居民其收入为一万元每月,如果生存成本由5000元,降低到3000元,他就每月可以多出两千元用于改善生活,享受生活,这就是建设低生存成本社会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构成生存成本的要素也在增加,在古代,人们只需要解决吃和住的问题,生存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生存仅限于温饱问题。而现代社会生存问题就复杂多了,人类的生存除了温饱之外,还需要解决交通出行的问题、信息通信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等,生存成本所包含的要素大大增加。三、生存成本的升高是“生存模式”升级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模式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变迁的过程。这种生存模式的升级也会带来生存成本的升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饮食模式、居住模式、交通模式、通信模式、工作模式、社交模式等都在升级。如从农村生活到城镇生活是一种生存模式变迁,从公交出行到汽车出行是一种生存模式的变迁,从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也是生存模式的变迁,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再升级到智能手机也是一种生存模式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主流生存模式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90年代就变成了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21世纪就变成了楼房、汽车、电脑、手机等,生存模式升级的路径非常明显。生存模式越高级,民众生存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就越多。生存成本经济学认为科技进步是导致生存模式升级和生存成本升高的最根本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被发明出来,越来越多的服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让人们的生活在更加舒适的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账单等着人们去支付。人类的生存成本其实是随着各种产品的发明、各种服务的出现不断被提高的,这些必须用我们的劳动成果——收入来换取,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既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生存成本不断提高的历史,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类的生存模式升级的可怕之处在于,人们一旦进入了一种新的生存模式,再想回归到旧有的生存模式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人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只能选择社会大众普遍的生存模式才可以生存。如果坚持旧有的生存模式,将会生存得更加艰难。因为人不能脱离社会独自生存。现代人如果离开了手机、电脑、互联网,那么即使回到农村也是很难生存的。中国正处于城镇化时期,很多人喜欢用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进行比较,其实这样比较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城市人看起来收入比农村人高,但由于生存成本也高,其幸福感并不一定比农村人高。高连奎,经济学家,美国马萨诸塞州众议院经济学专业贡献奖获得者,国际信息发展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国经智库专家,中国本土经济学创新之新财税学派创始人,新华社高端访谈嘉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栏目嘉宾,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学者,也多次受邀为国内外顶级机构或其决策人士提供咨询或授课,国内如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北京市委讲师团、云南省委省政府,国外如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公司、世界最大主权基金挪威中央银行、新加坡驻华大使馆等; 曾受邀参加TEDxbohaiwan大会演讲,为美联储货币委员讲解货币政策,受邀到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哥伦比亚大商学院等世界顶级机构演讲或授课,其新著《21世纪经济学通论》被美国哈佛大学收藏。

器之

是什么打破了你对研究生生活的美好幻想?

一位大学老师曾说:“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生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要专注于学习。”他表示,在社会心理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就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宽广的视野来,权衡自己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基础,“疯狂做兼职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他认为,研究生要从长远来看,看到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坚定发展的信念,不为暂时的困难所束缚,尤其是不要被眼前一时的较小的物质利益所蒙蔽。读研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需要明确几种好的心态。1.无论做研究还是做工程,不要期待导师给你太多的指导,这点全世界都一样,不要抱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好的导师能够在大方向上给一些意见,但具体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做的。记住:读研是为了学习方法学,什么时候你拿到一个新的方向马上可以上手了,那你的研究生算是合格了.2. 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你,不管是师兄或同学,最可靠的人永远是自己。别人帮助你,要表示感谢,并努力帮助别人。别人不帮助你,也不要抱怨。3. 不要抱怨课程无聊,老师讲得不好。读到研究生,自学能力没有的话不如退学。4. 研究生毕业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给能力强的人,而不是给学历高的人,见到nb的本科生,也要虚心学习。研究生期间应该做的事1.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30以前你找病,30以后病找你。2. 如果你学的专业,在中国不是最好的,那么请好好学英语。3.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学着改变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善待你周围的人。4.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订计划,执行计划。这个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5. 学习怎么使用 google scholar,包括各类搜索方法。6. 争取每一个能让自己能力增强的机会(实习,比赛之类的),个人建议大家要努力争取实习机会,和导师好好商量,3个月的相关领域的实习会对能力的帮助很大。对找好的工作也是一个有利的筹码。7.每天看书。除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外,看半个小时其它方面的书:经济学,管理学,各类励志书籍。 还可以看看一些牛人的 blog。8. 养成写东西的习惯。定期写 blog 是一个好办法,写作是一个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好办法。9. 多动手,比如 ,cs 的同学,多写程序,多看程序。自己去找英文论文看。10. 培养游戏之外的一些爱好。11. 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先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聆听。写了一些,如果不足,大家补充。研究生毕业前应该具备的能力1. 能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口头+书面。2. 能够顺利撰写专业英语论文,基本不需要翻译软件。3. 对自己的职业有初步的规划和想法。4. 知识面扩大,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5. 身体健康,还能打打球。6. 有一帮不错的朋友,能够互相帮助。一、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1.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研究领域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2. 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3. 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常乐、量力而行。1. 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2. 凡事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3. 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4. 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二、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三、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 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四、如何选定一个研究课题对于现在我们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1. 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2. 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PS:听过一句话,不管现在的专业是不是热门,或者多么的不堪,但是,一旦不爱自己的专业,自甘平庸,那毕业的时候真的死定了。不管多烂的专业,先爱它,然后学好它。阳光温热 科研静好1. 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当年本科也是烂得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自己。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 总和超过16,专利一项现在公示)。2. 定位决定地位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 SCI,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 web of science 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中文文章审稿慢、周期长,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3. 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得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里做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没有这个机会的。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4. 交流很重要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这三年聊得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三年下来,感觉就不一样。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5. 文献要多看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主流,那一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道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web of science 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信息,通过引用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一个方向,做得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得下去呢?6. 水平是慢慢提高的大家都想发IF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 像我刚开始的论文投在IF一点几的杂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点几的杂志上。所以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7. 活要干得漂亮很多国际一流的杂志,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还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得比我们要好。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会完美地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需要将此工作介绍给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回过头来看,现在自己对当年发表的论文在构图方面还觉得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太好,当然了现在的眼光也和当年不一样了,像 Latex 这样的软件学会了还是很有用的。8. 要有一点历史知识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最好做一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学科发展相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纵向就是比较它本身的发展过程,如果该学科现在热、为什么热,如果冷、为什么冷。一两年看不出来,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范围,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很多国外专业的经典书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9. 如何找牛人下面几个办法我觉得还不错,大家试试如何。第一是本专业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都是在本领域成名的人物。第二就看本专业的会议的顾问名单,再烂的会议也能找几个牛人来充充场面。至于他们来不来开会就另当别论了。第三是一般一个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国际的学术团体、学会,像 APS,ACersS, IEEE 等,这些学会一般每年都会有年会,会上一般都会发几个大奖来肯定牛人鼓励后进。找到这样的获奖名单,一个一个地看,也会找到不少已经是牛人或者快要成为牛人的人。对于本专业的牛人,尤其是国际上认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名。用 web of 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个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载下来看看,如果你能从文章里面看出来该文为何高引,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错了。10. 文章多多益善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具体到某一个点上,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 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碍于人情世故,很难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既然国内现在以 SCI 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说不能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本行业的主流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袭,就算灌水也总比在国内那些杂志上灌水强。在不能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前,多发 SCI 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与其抱怨论文,还不如趁早研究论文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难,走进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

不削于人

2021考研,关于经济学专业,学硕与专硕差别到底有多大?

经济学无疑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考研专业,很多同学都想考经济学研究生,但是,面对学硕、专硕、专业、学校又不知道如何选择,所以,通过这篇文章,在对经济学考研有一个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再给大家一些建议。为了详细了解经济学考研,首先对该专业进行一个介绍。01经济学专业基本情况想要查看考研的相关专业,我们只需要上一个网站即可,那就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我们先在该网站找到“专业库”,然后选择需要查询的专业即可,我们选择经济学,先看查看学术型专业。理论经济学下设专业应用经济学下设专业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下设有三个一级学科,分别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而这三个一级学科下,又分别有其二级学科,这个才是我们考研要报考的专业,比如,理论经济学下设有以下理论经济学、经济史、世界经济等7个二级学科(专业)。考研时,大家只能从这7个专业选择一个报考。而应用经济学下设有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11个专业。最后,统计学下设有一个专业,就是统计学,以上,就是经济学的学术型专业,这些专业冷热门差别较大,分数线也差异较大,具体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我们下面再看看经济学的专业型专业。经济学专业专业型专业总共有7个,他们分别如下所示,这几个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差别较大,具体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报考即可。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下面,我们再看看经济学专业考研最近几年的分数线情况。02经济学专业国家线统计我们先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4年到2019年的经济学专业的国家线情况,下表格列出了所有专业的国家线,我们看到,2014年经济学的国家线已经到了330分,并且一直较为稳定,到2019年时,已经到了345分,注意满分500分,而工学专业只有270分,同样是500分的满分。我们下面再看经济学专业型硕士的情况,同样比较高,有330分到345分,特别是2019年,高达345分。这个还只是国家线,而很多热门院校的复试分数线还要高于国家线,我们看下中央财经大学的2019年复试分数线。中央财经大学2019复试分数线我们看到,复试分数线最低的专业是财政学,348分,高于国家线3分,其它专业都高于国家线,二十到四十分,而专硕的分数线更高,比如,金融学专硕分数线高达385分,整整高于国家线40分。从这个分数线,不难看出,经济学下设的金融专硕到底有多热门,考试难度到底有多大了。看完了分数线,我们再看看经济学考研专硕与学硕的区别有哪些?03经济学学硕与专硕的区别我们都知道,考研分为学硕与专硕,其它大多数专业的学硕与专硕考研的差别在于数学与英语上,比如学硕考数学一、英语一,而专硕考数学二、英语二。而经济学考研则完全不同,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科目不同经济学相关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大多数大学,一般考以下四门课程。政治英语一数学三(数学一)专业课(一般考西方经济学)当然,也有大学喜欢另辟蹊径,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数学考数学一,而数学一与数学三的差别比较大,数学三有一些不考的数学一会考,比如三重积分,曲面曲线积分等,大家在复习时,一定要看清楚报考大学的具体要求。而经济学专业型硕士,大多数学校一般考以下几门课程政治英语二(英语一)经济类综合能力联考(满分150分)专业课(专业综合)专硕里面不考数学的大学比较多,比如,有上面列举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等,都是经济学非常厉害的大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校的某些专业,英语也有考英语一的。总结一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只有政治是完全一样的,其它科目基本上都不相同。2、考试难度不同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学硕与专硕的考试科目完全不同,这直接就导致了考试难度上的差别,比如,专硕不考数学,将会让考试变得容易不少。毕竟,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同学,数学三可一点也不容易,简直是难得“要命”。但是,虽然学硕考研科目较难,但是分数线会低一些,而专硕,虽然考试容易,但是,报考人数较多,特别是一些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导致最后的录取分数线也越来越高,继而变得让本来容易的倒不容易了。3、招生人数不同学硕与专硕还要一个不同点在于,招生人数上,一般学硕招生人数要少于专硕,并且学硕中有一大部分还是保送研究生,所以,考试难度也较大。而专硕一般招生人数会更多一些,并且一般还是2年。4、学费不同经济学相关专业的专硕学费要比学硕贵很多,比如,上海财经大学,我们可以通过其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看到,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硕的学费是一年8000元,而专硕的学费要贵很多。比如,金融专硕,2年的学费就要13万8,而复旦大学的相关专业,要更贵一些,一学年的学费就达到了10.9万元。以上,就是经济学考研学硕与专硕的一些不同点,那么,经济学考研,我们如何选择大学与专业呢,学硕与专硕又如何选择?04关于经济学考研的一些建议建议一:数学不好,就选择考专硕如果,大学时没有学过数学,属于跨专业考研,就选择不考数学的专硕会更容易成功一些,如果数学比较好,则可以随便选择。建议二:“家里有矿”随便选,否则别考专硕通过前面介绍,已经发现,经济学专硕学费与学硕的学费不是一个量级,如果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则可以随便选,如果,家里条件不是太好,则尽量不要选择专硕。建议三:院校选择,以地域为重金融学院校的分布地域性非常明显,比如,一个省份基本上都有一所非常不错的财经类大学,比如北京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市的上海财经大学等,所以说,选择大学的主要依据就是地域问题,尽量选择自己将来想要就业城市的大学。以上,就是关于2021经济学专业考研的一些知识以及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吧!

播抗战

生活中必须知道的几个经济学“成本”

这里从“理性人”思维引出经济学里的成本概念。这些“成本”有别于会计里的一般成本,但这些“成本”却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了解这些“成本”对于个体工作、生活至关重要。一、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指每增加生产一个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递减规律指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成本是递减的。边际成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规模化思维。只要符合边际成本递减规律,规模化是有利可图的。定价策略,在抢夺市场份额时,先定一个低于平均成本的低价,抢夺市场。当竞争对手被排挤出去后,由于市场份额提高,成本降低,原来的低价还是有利可图的。典型的例子华为在非洲市场的争夺战。华为通过定一个远低于平均价的低价把非洲市场的其他竞争对手排挤出去,然后通过市场份额的提升来降低成本。一般来说,价格弹性大的市场,边际成本定价思维更有效。而同质化严重的市场往往价格弹性也大。二、沉没成本。已经发生却无法收回的成本就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在现实的应用,培养止损思维。遇到无法改变的损失后,要及时止损,别让之前的投入影响后面的判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买彩票不能自拔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前期投入很多没中,收手又不甘心导致越陷越深。如何利用沉没成本?例如超市的年费制,就是利用沉没成本对消费者的影响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我们在做出选择时,不得不放弃的另一最优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说的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在现实的应用,养成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思维。没有时间管理观念的人,往往就是缺乏机会成本意识。在商业领域里,我们要时刻关注替代品的动向趋势。四、交易成本。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就叫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在现实的应用。培养一种平台思维。平台的最大作用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培养降低交易成本的思维跟有利于得到客户对你的青睐。例如两个同样的便利店,一个只收现金,另外一个不仅收现金还可以微信支付宝信用卡等支付手段。很明显在同样的条件下,第二家的销量会好于第一家。结论:上面的四种成本不是单独存在的,前面只是简单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更复杂。例如,边际成本递减说明降价是有利的,但一旦引入博弈论的重复博弈,降价引起的报复往往会造成多败俱伤,降价就不是明智的。

彼至人者

经济学考研请进!这些择校知识你千万要牢记

经济学类的专业一直都是每年考研的热门门类,那么作为经济学专业的考研考生应该如何选择考研学校呢?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条件呢?是选择专业的财经类院校呢还是选择名气更好的综合类院校呢?今天校校就为大家带来了经济类专业的院校推荐……经济学类择校1.专业设置选择院校时必须要和专业挂钩。因为目标院校的专业实力是要着重考虑的。如果考生对国民经济学感兴趣,那么可以先查找国民经济学专业分布的考研院校,再针对各个院校的实力做一个排名,然后再进行后一步的学校选择。择校建议从地理位置上看,优先选择东部沿海地区学校,因为顶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各类的机会也会更多些,其次是京津冀地区的学校 然后是中部地区学校 ,最后是西部地区学校。同层次的学校,财经类的院校肯定是首选的,然后就是综合性的大学。具体顺序:重点财经类大学 > 重点综合性大学 > 重点文科类大学 > 重点理工类大学 > 一般财经类大学 > 一般大学。

契嵩

心酸!考研人的一天,太有同感了……

如果没有选择考研,我的生活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呢?有些时候,我也想过放弃然而我知道我不能谨以此文,献给那段辛苦而又难忘的考研日子!01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带着憧憬走进大学校园。刚踏入大学校园,一切于我都是如此的新奇。生物技术,乍一听起来是很抽象的名词,也很无厘头,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完全弄清楚这个专业了。之所以填报这样一个志愿,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吧,万万没想到,这个好奇心到了毕业时反倒让我迷茫了(o(╥﹏╥)o)。坦白说,我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是实验技能有所欠缺,老师也建议过不适合在在生物领城发展。所以,考研初期我有过挣扎,毕竟从现实来看,作为一个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我完全可以很轻松地保送本校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出国访问,但是我内心一直有个声音提醒我:不能无视自己在实验技能方面的缺陷啊喂。......于是我还是纠结,要报考一个喜欢的经济学专业跨考还是继续保研。虽然自己还蛮擅长考试的,但是入门晚、基础薄弱的我要和那么多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竞争者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还是有些担心。我真的能赢吗?如果考研失败,我是否能够接受那个残酷的现实?面对新专业的领域我是否能够承受其中的学习困难?我不断地问自己。思考良久,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保研转而跨专业考研。当时想的是:人这一辈子总要勇敢一回,跳出舒适圈,一个不热爱的职业和领域做起来也不会快乐,而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拼一把,不论结果如何,至少不会后悔呀。02“跨专业考研”说起来不过5个字,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在专业课上存在很大的劣势,这就要求我比本专业的学生要更加努力,于是我果断填报了一个经济学双学位课程。事实上,生命科学院的课程并不轻松,每天几乎都是满课,而在这夹缝之中我还得抽出周末来学习经济学,说实话真的很辛苦,但是我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千万种可能,只是有些人会选择最轻松的那一条走下去,那条路未必适合自己,我想通过跨考给自己的未来多一个选择的机会。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归零“”的过程,然后义无反顾地向前走。03决定考研后,我就收拾东西在自习室“驻扎”了下来。起初大家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考研并不似我们想象中的简单,时间也不是很充裕,更不用说跨考了(心累)。考研就像一座压在我心头的大山,很沉重,却又扔不得。但是,压力不能成为不快乐的理由,生活一直都在继续。很幸运的是我们寝室四个人都喜欢打篮球,不复习时大家会用打球的汗水去释放疲惫,给枯燥无味的考研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希望有考研的小伙伴看到这里也可以找一个喜欢做的事情,坚持不下去时就去做一下)嗨,哥们,生活本来就不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快乐单纯一些没有什么不好。04清晨六点,闹钟准时响起,我半睁开眼,窗外一片漆黑,非常纠结而痛苦地接受要起床的事实便匆匆爬起来,没有半点时间犹豫,起床,洗漱,抓紧时间去自习室。看着室友们还在呼呼大睡,我很羨慕,但是没有办法,谁让你是“考研党”呢!于是,我轻轻关上门离开寝室。晨光熹微,校园的路灯微微亮着,昏黄的灯光在雾气的折射下显得温暖柔和。我感觉手有些凉,于是呼出一口气在手心,水汽在冰凉的空气中一下子变成了白雾。食堂刚刚开门,我本想去买点早餐,但是今天起得有些晚了,决定靠书包里的那块巧克力对付一下。没过多久我便走到了图书馆,在门口时突然听见有人喊我名字,“嘿!没吃早饭吧?”小D气喘吁吁道:“刚刚在食堂楼下看见你没有进去,我猜你没有吃早饭。喏,给你带了一份。”我接过散发着热气的包子和豆浆,感觉手心的温度一直传递到了心里。其实我们两个并不是很熟,不过总在辅导班一起复习,颇有些患难兄弟的感觉。布莱克曾说:“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国。”当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独持的思考体会而找不到知己分享,当生活的节奏开始让你无所适从,当自己的思想无法被别人理解,不妨找一个“研友”吧。“谢啦,兄弟!”,我扬起嘴角,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一起在门口快速吃完早餐后走进自习室,自习室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都在埋头苦读,十分安静,于是我们蹑手蹑脚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捧起厚厚的资料书,一个字都不敢落下地看着,写着,记着......考试临近,谁也不敢大意。05复习了一上午,我又抓紧时间趁人少的时候赶到食堂打饭,狼吞虎咽吃完餐盘里的食物,又买了一些糖,学习是一件耗费脑力的事情,所以你常常会感觉到饿。午睡对于考研党来说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同学们大多是在桌子上小憩一会儿,晚饭也是跑着去食堂,一边吃一边想着英语单词。晚自习时间我一般选择看网络视频公开课,听老师们讲解知识点。自习室关门很晚,而大家总是要待到关门那一刻的才会离开,更有甚者会在外面租房学习到深夜(学霸的世界你永远想象不到有多努力~)......经历过考研后,回想起这段日子,更多的是感恩,感恩老师、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亦感激没有放弃的自己。如果你也是在考研的路上或者有考研的打算,希望你务必相信自己,坚持下来,有信念感的你会如浴火重生的凤凰,燃烧所有的寂寞与彷徨,迎来更好的自己!06这是一个平凡的跨专业考研学生的生活,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学子构成了千千万万的考研大军。你们是勇敢的,你们是勤奋的,你们是进取的,无论结局如何,你们都值得热烈的掌声。

春浮

经济学属于文科吗?想跨专业考研经济类专业,哪些专业较好?

很多人容易把经济学的归类搞混,简单地认为属于文科,因为直观印象就是,很多文科生在大学念经济类专业。其实,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也就是属于人文社科类,与理工农医相对应。而现在很多大学的经济类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一些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统计等专业,往往需要很强的数理功底。经济学这个学科大类,属于内地13个大类学科门类之一,下面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两个二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又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等理论性较强的三级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财政学等三级专业。一个学科是否热门,往往与现实世界的需求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1980年~2010年这三十年间,理工科成为热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社会类逐渐成为人们的需求热门。本世纪初,经济学逐渐从象牙塔走进人们的视野,到2010年,经济学逐渐开始热起来,因为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富裕了的民众想理财,想投资,想资产保值、增值。所以,最近十年,经济学是一热再热,不但成为社会的热门学科,也成为高考、考研的热门对象。无论是考大学,还是考研究生,经济类专业都是热门,往往比其他学科要相对难考得多,竞争要大得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是研究现实社会的,研究实际经济运行的,很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息息相关;多数经济理论并不高深,不难为人们所理解。所以,一般民众也愿意接受、学习经济学,很多非经济类专业出身的,也会或多或少接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总体来说,由于现在经济学热,学经济类专业的人也多。很多人本科不是经济类专业,但考研时跨专业考经济类研究生的,比比皆是。经济类专业是考研跨考比例最高的,特别是理工科学子,由于数学功底往往较好,且具有理科或者工科的专业背景,考研经济类相对比较容易,而经济类研究生招生单位也比较喜欢接收理工科背景的跨考学子。虽然本科或者研究生学经济类专业的,未必每个人都喜欢本专业,但由于经济学现在看起来比较实用,确实为很多人喜欢。很多跨考经济类研究生的学子,除了就业方面的考虑,往往也对经济学具有兴趣。目前,最热门的经济类专业是金融学、金融工程、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等专业,这些专业就业都比较好,当然竞争也往往较大。若要跨考经济类专业的研究生,并无问题,如果是理工科背景,往往还比较受欢迎。希望小编的分享对你能有帮助!

未必贵也

有趣的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定义生活的意义

来源:金融界网站作者:蒙格斯智库导 言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面对如此庞大的哲学问题,可能永远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仍有无数的人对此孜孜以求,因为很多人认为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会使人生更有目标感和幸福感。生活的意义(Meaning in Life)被认为是幸福的基石,因此理解什么使生活有意义是每个人的重要目标。一项研究发现,寻找生活的意义可能并不需要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日常的常规行为就可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该研究来自于新泽西州纽瓦克罗格斯大学的的Samantha J. Heintzelman和密苏里大学的Laura A. King的一篇论文,题为《生活的常规和意义》(Routines and Meaning in Life),该论文于2018年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SPB)杂志上。 研究背景 研究者把常规行为定义为日常生活中规律的行为,如每日喝咖啡跑步等,并认为有意义的生活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意义、目的和一致性。首先,常规行为可能有助于通过日常实践创造和反映出一种持续的自我意识,潜在地促进意义感;其次常规行为也可能是实现长期重要目标的途径,从而产生一种使命感,使得日常生活中有方向感;最后,常规行为符合生活的意义定义中“一致性”这一成分。因此常规行为可能会对生活的意义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两个实验以检验二者的关系。 研究设计 在实验一中,研究者选取了317名来自MTurk的个体,并调查这些个体是否存在稳定的常规思维和行为,即常规性的偏好,如“我每天做的事情几乎都是一样的”,并询问被调查者是否会注意和觉知到该事件,即正念,如“我发现自己对做的事情不会投入注意”,最后评估生活的意义,如“总体上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在第二项实验中,研究者采用取样的方法来检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生活的意义之间的瞬时关系,目的是探究与非常规行为相比,个体在进行常规行为时是否具有更强的生活的意义感知。研究者选取了85名学生,在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会向这些学生发送6次调查链接,每次调查中都要求他们简要描述正在做的事情,并询问其当前活动是否为一次常规行为的一部分,最后会要求被调查者完成生活意义存在性问卷以及评估其当时的情绪。实验最终收到2950份数据。 实验结果 实验一中结果发现常规性的偏好与生活的意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且在生活的意义的成分中,一致性与对常规性的偏好相关度最高。正念也与生活的意义正相关,且当常规性的偏好和正念同时加入回归分析时,二者都能够显著且独立地正向预测生活的意义。 在实验二中,首先在个体水平上的分析发现,被调查者对生活的意义评分和对常规行为的评分呈正相关,在控制年龄、性别和完成的调查数量后,偏相关分析依然显著。平均情绪水平也和生活的意义以及常规行为有显著正相关,在控制情绪水平后常规行为和生活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减弱。 最后研究者对工作日和周末分别进行了探究,由于工作日人们会做更多常规化的行为,而周末人们的情绪会更加积极,因此研究者并没有假定哪种情况下生活的意义更高。结果也发现,工作日被调查者的常规行为评分更高,而周末的情绪评分更积极,并且生活的意义在周末和工作日之间没有水平上的差异。 在此之前,常规行为和生活的意义之间的潜在联系的研究极少。不过有很多研究发现了常规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比如常规行为与舒适的感觉、信心、安全感和控制感等有相关性。还有一些研究,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研究,发现充满常规行为的生活可能会降低幸福感并带来更多的痛苦。 研究者通过上述两项研究证明了常规行为在生活的意义体验中的预测作用,即被调查者当前行为符合一种典型常规的程度与同时进行的生活的意义评分有关,这说明获得生活的意义体验不一定要经历非凡的体验,也可以出现在日常的世俗经验中。 常规行为的特点在于简单的重复,因此容易让人联想到无聊的状态,不过该研究认为常规行为与无聊之间的联系可能取决于常规性是否缺乏方向,只有那些没有功能或目的重复的常规行为才会导致无聊。 结语 生活中的哲理也可以被科学的实验所探讨,这样的结论或许比某些大师更有说服力。 平淡的生活,充满了琐碎和重复,但生活的意义可能就隐藏在这些琐碎与重复之中。 可怕的不是平淡,而是平淡背后方向的缺失。 在当下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并不缺少刺激和变化,正相反,或许我们更缺少的是把平淡过好和在平淡中坚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