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在国外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程,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关于社会经济学的专著,我们除发现20世纪早期德国维赛尔(F. Wieser)著有的《社会经济学原理》(1914年)和美国克拉克(J. M. Clark)著有的《社会经济学序言》(1936年)外,其他大多数是80年代以来涌现的论文集和论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克教授的专著《社会经济学:社会环境中的市场行为》,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研究经济学问题,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总体上说,社会经济学尚无完整体系,只能在国内外原有学科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新的方法论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探索。一般认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同稀缺物品和股份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经济行为,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因此,可以简单地把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学说史。研究社会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思想及理论渊源。从这一学科的兴起,到20世纪中叶的衰落,到90年代以来重新受到重视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探索,梳理社会经济学思想的脉络,研究社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思想及理论贡献。(2)社会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领域、经济与社会的互动理论、经济运行与社会制度、文化与社会发展、民族经济学;社会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嵌入理论、网络理论、不同社会结构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社会及制度基础问题。通过对上述基本理论问题的较系统深入的探索,为我国社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做一个粗略的铺垫。(3)社会经济学的方法论。方法论创新是当代经济学界尤需关注的中心问题。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无疑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显而易见,现有经济理论的种种困惑及其在解释、指导经济实践中的误区,迫切需要拓宽研究思路和视野,实现方法论的创新与突破。市场经济并非毫无生气的平台,经济运行轨迹深深嵌入于社会结构和各类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之中,并作为各国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在深层次上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社会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乃是以历史分析、整体分析、制度分析、跨学科方法和跨文化方法的一种新的综合。方法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方法仍然成为大多数经济学人习惯的思维定势的现实背景下,拓宽研究思路,从方法论角度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强调综合应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整体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从广阔的宏观视野、深厚的历史视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视野的结合上,丰富和拓展经济研究的现有研究框架。关注方法论问题,至少促使人们对西方经济学的既有方法进行深维度反思,而不是继续不假思索地成为人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前提与方法论原则。(4)应用性研究。在经济学、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力图勾画出社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对其中的若干重要理论进行归纳和提炼。运用社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剖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改革和福利国家发展趋势等前沿课题,揭示社会经济学广阔的理论与政策前景,使社会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构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学作应有的贡献
宏观经济学系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前面各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后果,例如,消费者如何购买以实现效用最大,厂商如何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市场机制又如何把千百万个体决策者的活动协调起来等;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人稳定地(没有通胀和衰退)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具体说来,宏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会发生时而高涨,时而萧条的周期性波动,并因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失业问题;为什么一些国家在一定时期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导致名义利率和汇率大幅度波动;为什么一些国家经济会迅速增长,而另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很缓慢甚至停滯和倒退。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国民收入变动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对策,就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内容。任何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都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加以测度,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可以通过体温、血压等指标加以测度一样。测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国民收入在经济学中乃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它实际上包括以下几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本章下面几节就要专门对此作讨论。任何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就是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另一个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因为就业状况和居民福利、社会稳定甚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物价水平指物价总水平,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指数又有消费价格指数(CPI)、生胀率不仅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产生影响,还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有影响。通货膨胀率高,也表明宏观经济运行出了问题。除了上述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和盈余的变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等。这些变量间有没有内在联系,一个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关联,这些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总的说来,如果微观经济学由于以价格为中心可以被称作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则由于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可以被称作收入理论。
资源的稀缺性与西方经济学稀缺性: –欲望的无限性–资源的有限性 选择的必要:–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目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于对象的定义:–(早期的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生产和分配;–(现代的西方经济学)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研究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 关于价格的理论 关于市场机制的理论 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国民收入与就业的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评析研究生产关系还是研究稀缺性 –研究生产关系还是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 –着眼于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现还是物质技术关系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看法: –为其辩护
#资本论#18世纪中期,政治经济学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此后百年的时间内,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阶级地位,以及没有找到以客观标准为依据的科学方法。导致他们的政治经济学,始终是围绕本阶级利益来讨论问题,而没有从社会和历史的整体关系上来进行研究。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怎样增加国民财富”。他认为,增加国民财富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提高在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分工;二是增加生产工人的人数。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就算阐述“分配规律”。1819年,如让·沙尔·列果尔·西斯蒙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提出,政治经济学是以“人的物质福利问题”为研究对象。19世纪40年代,工作后的马克思开始涉及政治经济学研究。他首先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结合的。1844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大纲》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私经济学”。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完美的避开了社会集中中的具体矛盾”。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性,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的表现是:①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②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初步用“异化劳动”的概念,推导出“私有财产”的范畴,再接触这个范畴来阐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异化劳动”之所以成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发点,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每一个范畴,买卖、竞争、资本、货币等,都是异化劳动范畴的展开表现。2、异化劳动表现为人们经验所能感受到的现实存在,是一个国民经济事实。此时的马克思,还未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生产关系。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也是为什么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只关心本阶级的利益,而不能从整体上考虑全社会利益的原因。马克思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理论观念”的社会结构理论。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社会关系的实质,就算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证实这种社会生产关系。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马克思已经把“社会关系”看作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并提出:每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这是后来“社会阶段论”的初步阐释。《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刨析了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正式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是从“总体”上来考察全部的生产,又从生产总体的内部各要素来具体刨析彼此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生产是经济运作的决定性因素。分配是社会成员的活动,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教化是人们互相教化劳动产品。消费是人们使用物资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分析后得出结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原生关系”,国家形式、法和家庭关系是“非原生关系”。物质生产决定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决定文化、宗教和政治的发展等。马克思还敏锐地察觉到文学和艺术等一些特殊要素,并非跟物质发展是同步一致的,而是由错综复杂的情况决定的。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论述主要又有如下几点:1、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关系。这是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法律和政治,并且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来与之适应。3、物质生活的生产关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政治和精神生活过程。4、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5、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与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6、判断时代的变革,不能以意识为根据,而是要从物质生活矛盾来分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来考察。7、无论何种社会,在他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在他物质条件成熟之前,是不会出现的。8、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是对抗关系。简述《资本论》:资本主义逐渐走向穷途末路简述《资本论》:共产主义点亮了希望的灯塔读《资本论》: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贡献说起
1、怎样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发展思想?答:马克思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工具,具体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内部矛盾对抗的作用下,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形态,从简单协作发展为机器大工业,从自由竞争走向资本集中和垄断,最后走向灭毁灭。其次,分析了既定制度下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问题。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方程式。马克思的增长方程式有几个假定前提:①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②全部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解为三个部分,即y=c+v+m,其中y是社会总产品,c代表生产产品时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是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m是生产的剩余价值。③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④不存在技术进步。设g为增长率,马克思的增长公式可以写成g=s·π,其中g=Δy/y为增长率,s=(m-m/x)/m,即积累率;π=m/(c+v),即利润率。若经济要均衡增长,还必须满足社会再生产实施条件公式,即v1+Δv1+m1/x=c2+Δc2。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经济学有哪些特点?答: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就广义而言,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发展经济学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经济学是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建议的需要出现的。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属于应用经济学这一层次。第二,发展经济学的内容较为混杂,要运用经济学各个分支的知识。第三,发展研究不仅仅涉及经济学各分支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多门学科的合作。因此,发展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第四,发展经济学是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批虽为数不多但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的背景下来研究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因此,对发达国家的历史研究是其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与前一特点相联系,比较分析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创业学习手册》汇聚创业者的智慧,总结创业经历,告诉大家真实的创业者。我们先开一个例子吧!你知道吗?在很多酒吧,白水是收费的,而花生米是免费的,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只要想明白了白水和花生米对于酒吧的核心销售产品“酒”的影响就清楚了。花生米对于喝酒是有促进作用的,花生米吃的越多喝酒就可能越多,酒吧卖出的酒就可能越多。而白水与酒是相对的,白水喝的越多,酒就会喝的越少。所以。在酒吧,白水收费,花生米免费就是合理的。“侦破”这个现象的经济学知识是供求关系。现今的社会是个经济社会,我们都生活在市场经济的运转之中,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会对我们每个人带来或大、或小、或微弱的影响,所有经济学其实是个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学科,懂点经济学对每个人都是有用的。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我母亲是会计,在食品公司上班,从小就能接触商品的买卖。再加上上学的时候财经专业比较热门,也就算入行了。我学的是金融专业,其实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对于经济、金融是什么都没有基本的概念,对这个方面感兴趣是从国际收支开始的。金融学第一节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对外经济往来、对外债权债务清算而引起的所有货币收支。国际收支这个内容非常复杂,刚学完的时候完全是懵的,根本就搞不清楚。我是和几个同学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请教,老师不但细细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还因为太多同学不理解而专门在课堂上重复讲一遍,也就是国际收支这个内容我们班学了2遍,印象非常深刻。当时给我最大的感触是,经济学的各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们有相对稳定的逻辑关系,而经济学家就是掌握了这些客观逻辑关系的人。他们可以判断出一个经济现象的由来、发展过程、中间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节点变化,在经济社会里,经济学家就是福尔摩斯,他们可以弄清楚每个经济现象背后的客观逻辑。是不是很神奇,很令人向往呢?这就是我感兴趣的原因,经济学有点侦探思维。开篇的例子收录在《牛奶可乐经济》这本书中,全书都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容,这就是经济学家在“侦破”社会现象,用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看清社会经济的迷雾。再举个例子:为什么牛奶装在方形的盒子里销售,而可乐是装在圆形的瓶子里销售?我们来看看对这两种东西的使用场景,牛奶一般是在家里饮用,而可乐通常是在路上。为了迎合客户习惯,可乐做成圆形,方便我们在路上拿着喝;而牛奶更适合摆着冷冻的货架上。这是经济学中竞争需求的体现。当牛奶要在路上喝的时候,他就会变成圆形包装。你觉得我说的是对的吗?其实,我的答案不完整,牛奶之所以用方形是被迫的。因为牛奶需要灭菌和冷藏,外包装是纸、聚乙烯、铝箔的复合材料,近似于纸的性质,纸最好做的结构就是四方的形状,制作圆形成本过高。也就是只有解决了牛奶的灭菌问题和制作圆形的成本问题,我们才能拿着圆形的牛奶在路上喝。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收藏,最好能加个粉丝,因为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谢谢您!
事业单位考试 专业科目经济学 考的主要是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一个女孩儿,满脸潮红地出现在陶九江面前。这个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女孩儿,曾积极投身于知识实践化的浪潮中,发表了很多经验性的文献,还没有毕业的她,已经成为了学术界中耳熟能详的人物。陈晓瑜,主修经济学,在交易费用方面,钻研犹深。她对数字很敏感,擅长于构建经济模型,能很快找到异常之处。她倾向于简洁明快的模型。她曾经数次代表学院对外演讲,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经典问题。和所有的经济学家一样,她对经济模型的实效倍感困惑,对于经济规律的捉摸不定大费脑筋,可是这并没有阻止她进一步求真求是。她还参与了《经济学入门》的编纂工作,为培养经济学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研究过静态市场,搜集过契约中出现的Bug,对“败德行为”、价格歧视等行为也进行了研究。出版了几本个人专著——文学的或者是学术上的。她致力于经济学标准的专业化和系统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几乎忘记了春夏秋冬。为了更好地处理浩如烟海的信息,她自学了NPL(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电脑爬虫,自动将毫不关联的知识,嵌入到由电脑自主生成的知识体系中。为此,不可避免的,因为涉及侵犯知识产权,而被告上法庭,然而这么多年来,未曾一败,因为陶九江为她聘请了专门的律师。陶九江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一个人,他不想让自己的研究对象,脱离自己的绝对控制,哪怕是分毫也不行。两人达成了一个交易,陈晓瑜出卖一些信息,换取安静的环境,用来研究经济上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协定,两人都觉得很刺激。两人甚至还在公园里、酒店里拍了些短视频,用以记录这美好的时光。陶九江和陈晓瑜并不信任网络,所以他们存储的资料,都是用买来的大容量的硬盘进行存储的。而且用来拍摄的手机、数码相机,也从来不会连接WiFi,或者内置电话卡。是以,两人合作几个月来,从未出现过泄露的风险。陶九江还发明了一种加密技术,运算量之大,导致加密一个文件,往往需要数个小时之久。
1、稀缺性(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它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2、选择:(1)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2)选择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生产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3)经济学是为了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3、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①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5、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6、生产可能曲线(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2)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了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这三个概念,它凹向原点说明了为了多生产一种物品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是递增的。7、经济制度(1)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做出选择的方式,或者说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方式。(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3)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利用。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 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界定。(1)时间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理论;(2)地位:流行于西方国家学术界并影响着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3)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4)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5)理论来源:新古典经济学为主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并立的宏观经济学;(6)方法上:主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方法根据理性与自利假设展开演绎分析。研究对象:(1)研究由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2)具体问题有: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行、价格决定和调节、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宏观层面的收入与就业决定理论,也就是资源利用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增长问题、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根本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对个体行为展开研究,假设个体行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通过研究最优化或均衡实现的条件和特征来对现实进行解释,对未来进行预测。(2)具体研究技术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建立模型;利用数学工具。(3)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阶段;(2)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有关;(3)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发展有关。3. 为什么和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1)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3)西方经济学为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对其他理论至少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了解和研究,认识到其阶级性和非科学性;(2)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的成分;(3)根本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具体方法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成熟工具,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4)将对西方经济学的了解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了解结合起来。
整个人类文明的大厦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之上,经济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同时又为人类的精神财富创造了前提。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关于经济和道德相互关系的争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化的浪潮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经济和道德的关系也常常被人们反思。现在,有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注意的动向就是:经济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跟物理学和数学相似的科学,被一整套客观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和数学公式所包围,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对事物进行效率判断,而不是伦理判断或价值判断。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经济学就没有任何责任去研究各种道德观的形成历史和现实,他们把各种道德规范作为经济过程的副产品。甚至有一些经济学家公开宣称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根本就不应该出现道德二字。固然,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理性行为的结果,而且近20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证明:经济学已经成为近代以来发展最迅速和完善的社会科学,理性主义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给经济学家们带来无比的自信。经济学家不断在经济学研究中使用数理形式发展这一学科的理性精神,越来越向“工具主义理性”发展。似乎离开了数学公式、离开了数学模型,就无法开展任何经济学研究。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批判了康德哲学中"理性为自然立法"的倾向,理性是人类在学习和理性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力量,赋予人类理解世界并驾驭它的能力,然而也正是因为理性让人类变得狂妄自大。从启蒙时代以来,在科学进步中充满了致命的自负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每一个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对人类自由不断形成的新的威胁,它强化了人类在判断自己的理性控制能力和理解力上的幻觉。实际上经济学不仅仅是理性和逻辑的产物,它更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和理性的统一。凯恩斯曾经在《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中,批评经济学的数理方法是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为数学符号的数学方法”。他说,在那些令人们自命不凡但是却无所裨益的符号迷宫里,会使人丧失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的洞察力。经济学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多关注人的生存和自身的困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在经济学研究中并驾齐驱。因为缺乏人文关怀的经济发展,必然扩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滋生很多不道德的致富手段,不健康的消费理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回归古典经济学,让经济重新关注人文,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才能帮助经济学走向现代化。资本主义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吸取他们的教训而不去颂扬所谓的代价,同时只有克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消极因素,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形态下建立一个具有理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市场经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也要呼吁:让经济学不要成为数学化的学科,要成为讲道德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