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专注高考、大学及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关于读研和考博,高校里曾经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意思是读研的话,很容易毕业,而考博的话,往往很简单。流行语自有它的道理,往往是对实际现实的总结和反映。的确,前些年的情况就是,考研难,但读研容易毕业;考博容易,但读博难毕业。考博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博士入学考试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而是由招生单位自己组织考试,一般来说,只有通过了基本线,就可以被录取,重要的是,要找到愿意接受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所以,考博的关键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要能联系到导师。只要联系到了愿意接受的导师,入学考试往往并不难,这就是以前大家都说“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前考博不难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因是,以前就业压力不那么大,研究生就业比较容易,何况读博太耗时间了,愿意读博的人并不多,所以,那会儿,考博的竞争并不大,联系导师比较容易。那么,现在的博士依然好考吗现在就业越来越难,不少研究生希望通过读博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因而现在希望读博的人大大增加,使得竞争变得很大,让导师接受的难度大增了。比如,北大某学院的一位博导,今年只打算招收一个博士生,然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个打算读博的人与该老师联系过,希望做他的学生。这个竞争就很大了,谁能保证一定能获得该导师的认可呢?更重要的是,现在通过考博而录取博士的途径变得越来越窄。现在很多大学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硕博连读、提前攻读等方式录取博士生,甚至直博生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些,都导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的名额在逐年减少。一方面是公开招考的比例在减少,一方面是希望读博的人越来越多,此消彼长之下,考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然,难度仍然主要不在入学考试,而在获得导师的认可这个方面,难度越来越大。要想容易获得导师认可,最好是在硕士期间能发表有一定分量的论文,任何导师,都是青睐有成果的学生的,因为这表明你具备较好的学术素养,有做学术的潜力。你打算考博吗?你觉得读博的价值大吗?欢迎点赞、评论。
财经类专业在现今的社会下越来越受大家欢迎。“两财一贸”(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了清北、复交、中科人大等名校之后的报考热门高校,在录取分数线上一点也不逊色于老牌的985高校。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在财经类专业中,在大学当中充当着很重要角色的专业——经济学类专业。在国内的高校,这专业有哪一些高校排名靠前,实力更强呢?下面是名单:经济学只有经济学一个学科类,4个本科专业。经济学类专业有多火呢?下面这组数据告诉你:我国大学授予的经济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14.36%。在经济学实力方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这五所大学实力较强,评级达到了A++。这些都是国内的知名高校,想要报考经济学专业方面的优秀学子可以优先考虑一下这一些大学。经济学专业学子在深造方面似乎更倾向于到国外高校,上面提到在国内高校当中,经济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14.36%,而经济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8.41%,经济学博士占总博士总数的5.33%。经济学学子在学历方面取得越高,在毕业后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的学科,大类上分为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近代才有的。因此,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是发展速度相当快速,在2007年,国内开设有经济学专业的大学就已经有451所。以上的表格中,将国内高校中经济学类专业进行实力评比排名得出,具有参考的价值。(排名依据:《挑大学、选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总体上来讲,经济学类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是综合性强的高校和财经高校为主,特别是老牌综合名校,在经济学方面表现都很强势。想要报考经济学的学子们,你会考虑哪一所高校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高校教育内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
多年前,『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今非昔比,近年来就业市场愈发不景气,在一线城市遍地都是硕士学位的竞争者,外加落户难、孩子教育成问题等各种原因,考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考博,尤其是名校博士,难度不亚于考研,甚至个别大牛导师的报录比堪比国考,就比如北大PKU-GATE的考试人数就多达2000人,远超招生数量。目前,国内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和统考。前两种博士录取,一般来说在考研时或是研一研二期间就已经确定,这里主要介绍后面两种,也就是所谓的“考博”。1 申请-考核制目前,高水平院校已经逐步推行申请-考核制,比如北大、浙大、清华等,当然也有部分院校是申请-考核和统考并行,具体实行那种考察办法,可登录学校研究生院的招生简章进行查看。这里要注意的是,申请-考核制不代表不考试,更不代表考试不重要。申请-考核制是先向学院提交材料,主要包括:学历和学位证书、研究生期间的成绩单、硕士毕业论文(应届生提交开题报告)、外语成绩证明(四六级、托福、雅思等)、专家推荐信(两封,一般要求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个别学校要求正教授推荐)、学术成果(论文、课题等)、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在材料过审后,才能参加笔试和面试,最终根据笔试和面试的加权成绩确实录取名单。在这些材料里比较重要的有:硕士毕业论文,作为硕士期间最大的科研成果,必须保证论文质量,并且不存在学术不端的情况;外语成绩,大部分学校会对报考者的外语成绩提出要求,比如六级480以上或是雅思6.5分以上方可报考,倘若没有达到学校要求,需要另外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英语考试;学术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参加导师课题的经历是极大的加分项,让博导知道你是一个靠谱的科研小助手。2 统考一般来说,博士研究生统考科目是三门,一门外语加两门专业课。一门专业课是专业基础题,一门专业课是针对特定方向的专业题。比如你报考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那么一门专业课就是考宏微观经济学,另一门专业课就是考产业经济学。考博英语是公认的高难度,特别是中科院、社科院以及北大都是出了名的“英语过了就行“的学校。不过即使如此,翻看大部分院校往年的成绩来看,外语成绩能拉开的分数非常有限,而专业课才是决定你能否战胜其他竞争者的关键。同时,导师也更关心学生的专业水平,毕竟英语只是工具,只要求你能看懂外文文献即可,而专业能力决定了你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多远。3 最后申请-考核制和统考最大的区别在于:申请-考核制报了名,但不一定有考试机会;统考只要报了名,就有资格参加考试。由于考博不限定报考学校的数量,因此小伙伴们可以“多撒网”。对于自身履历过硬,比如名校出身、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文章、参加过高规格的课题,那么可以以申请-考核制为主;如果自身履历一般,本硕院校一般,没有突出的学术成果,那么还是拿出当初考研时的学习精神,以报名统考制院校为主。祝小伙伴们考博顺利~更多考研咨询,欢迎『关注』鼬老师~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有发表过一篇《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平方公里的经济学》的专栏,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与深思。在专栏中这样讲到:“孩子学得越多,所学的东西越贵,这种信号就越强,越有可能帮助孩子说服选拔考官。所以,孩子接受各种培训,重要的不是培训本身,而是培训以后的那张证书,可以表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结合毕业生的职场生涯,理论都是一样的。在找工作时,面试官一开始看到的也是那张证书。不管是学历证书也好,职位证书也好,会优先挑选学历高的,有职业证书的,这叫首因效应。与985、211院校的学生相比,同等普通高校面试的求职者就会显得黯淡无光。当你大学毕业拥有985、211的学位文凭后,你将会:1、光宗耀祖。家人有脸面,曾经的老师同学也会对你另眼看待。不是因为你在学校获得了多少奖项和殊荣,那些都只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你从985、211这样的名校毕业了。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2、拥有比非名校更多的选择权。你还没有毕业就会收到很多offer,你在众多优质的企业中挑选最适合的岗位,决策权在你手上。不用到处投简历,职位自己送上门。3、你将会受到比非名校更好的待遇。面对在同一家公司,从薪资上来说至少高出2倍。然后是待遇,住宿可能是最好的;房间的设备设施也是最好的;连岗位晋升也具有优先权的。4、高起点。985、211毕业的学生,有着同校或者更高阶院校的同学或者朋友。凭借自己的朋友圈层,也可以发展得很好。5、个人综合素养高。985、211的毕业学生,接受着最高学府的教育,有着全国最知名的老师,有着更先进的设备设施。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也是高于普通院校的。而我们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1、有一个茫然期,自己不知道毕业之后该做什么。很多毕业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毕业之后大多从事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可能是销售,也可能会转行。2、选择的岗位有局限性。没有名企发放offer,工作需要自己到处去投简历。适合自己的岗位基本上都是专业相关的。最后从专业岗位上挑选自己觉得不错的,企业认可的工作。3、待遇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待遇极低,没有享受跟高等学府同样的待遇,没有别人底薪高,没有别人住宿好,没有别人升职快。4、起点稍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身边的朋友大多是同校或者稍微高一点的院校。所以能靠的朋友力量薄弱,最后只能靠自己。因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985、211对这些普通高校的学生是有歧视的。5、个人综合素质稍低。因为教育上来说,有些学校的专业在全国的排名是首屈一指的,普通高校自然比不上。其实也有很多人说学历只是敲门砖,进入职场后看的还是个人实力。但是社会是复杂的,首先在竞争同一岗位时,你要具备这块敲门砖,你才有机会展现你的实力。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没办法与985、211这样的相提并论。在没有高文凭前提下,一定要在专业能力上完善自己。这样才会在自己职场道路上走得远,跑得快。最后,高考发榜了,祝愿广大学习都考上理想的大学。#2020年高考成绩即将出炉#
来源:考博圈(ID:kaoboquan100)作者:听雨 编辑:学妹2019年我考上了南京某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的博士,2019年9月3日-2019年12月3日,我在博士征程中已度过了约90个日日夜夜,过上了“7117”的生活,真正体验了博士是什么、怎么做,不得不感慨一句:博士真苦真难啊。不过在这3个多月的日子里,博士生活虽苦,但我过得很踏实和充实,我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我确定了为之一生而奋斗的事业。所以我还是比较支持考博和读博的,因为在读博的过程中你会进一步沉底自己,思想会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在此为正在犹豫不决或迷茫不知所措的研三即将毕业生提供一些考博的经验和建议,为你拨开考博迷雾见真章。报考报考哪所或哪几所学校?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什么时候报考?应该提交什么报考材料?一些列报考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首先,关于该报考哪几所学校。学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考上,在选择学校前最好咨询一下有关老师或博士过来人。我认为选择报考学校主要有两个依据:第一是你的专业,根据你的专业去选择报考学校,首先去搜索一些有你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之后去逐一筛选;第二是你的能力,现在很多学校招生都是申请审核制的,所以你学术水平必须过硬,必须有学术成果,也就是有发表论文,而且还是核心期刊的论文,所以选择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是选择985,还是211或其他。其次,关于联系哪个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怎样联系导师。确定好报考的学校后就开始联系导师,联系导师越早越好,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联系导师那就要抓紧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所谓适合自己的导师是指专业和研究方向和自己相似的导师,我建议选择比较年轻的博导,一般年轻的博导比较有活力有能力,在学术上更能帮到你,年纪大点的博导一般都没有精力去搞学术了,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导师就要给导师发邮件,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再次,关于什么时候报考。可以参考去年的招生简章,关注好报名时间,关注好报名时间不要遗憾错过。最后,关于提交报名材料。提交的报名材料需提前准备,可以参考往年报名需要提交的材料,一般高校都需要提交报名信息表、专家推荐信、硕士成绩单、英语证明、学术成果证明和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点等,字数不少于3000字,这个一定要提前认真准备,比较重要)。材料审核标准:科研计划书、科研成果和专家推荐信。备考备考内容为笔试和面试的英语和专业课。备考要有针对性和高效性。首先,对笔试和面试英语的复习备考。笔试英语复习方式主要是获得报考院校的英语真题,真题是最好的参考和复习资料,通过做真题了解英语出题动态和主要出题源,充分利用英语真题高效复习英语。其次就是英语单词,坚持单词的记忆,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因为句子是由单个词汇组成的,单词是基础。再次就是其他练习题了,做完真题就要做一些模拟练习题,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真题进行练手,可以选择考博英语各大院校考博英语真题,我是选择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复试英语的复习主要是听力和口语,听力我们可以用手机下载星火英语或扇贝英语等APP,口语就要出声朗读阅读,大胆去说英语。其次,对专业课复习备考。学校没有指定专业课复习教材,专业课主要考试专业知识综合和研究方法两门。专业知识综合主要是借鉴该院硕士考试指定参考教材去复习的,我专业课所用教材为: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陈振明的《公共管理学》(该教材比较厚,学科知识也比较全)、张成福的《公共管理》,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欧阳康,张明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笔试是你进入博士的拦路虎和敲门砖,你必须通过笔试才有资格进入面试,另外笔试的成绩比例约50%,所以你必须考出一个好成绩才能在没有关系和人脉的情况下杀出重围,因此做好笔试的复习备考工作。此外,复习备考需要合理规划好考博时间,该怎么规划时间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具体安排,前期注重写毕业论文,后期注重考博。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所以在考核中你需要认认真真做好笔试,踏踏实实完成面试。首先,关于笔试。我报考的南京双一流高校管理学专业考试科目为英语和两门专业课。笔试英语题型为阅读、文献翻译和写作,和往年英语真题一样,考试时间3个小时,其中阅读1和2比较简单,难度相当于四级,阅读3和4比较难,难度介于六级和考研英语之间,1篇英译汉比较难,1篇汉译英比较简单,写作是关于人工智能(AI)未来发展展望。笔试专业课主要考试内容为论述题,论述题主要考的内容为理论基础,即让你用某一个或某一些管理学、政治学或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一社会现象,出题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其次,关于面试。面试考察英语外语水平和培养潜质,外语水平面试主要方式为面试导师提问英语问题(1-2道)。培养潜质主要考查学术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要求以PPT(8-10分钟)的形式汇报本人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科研成果,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对研究方向的认识、设计思想和展望。心得体会:笔试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要构思好答题思路,尤其是论述题回答要有条理和逻辑,字体要工整和清晰。在面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灵活应对,在面试的过程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沉着灵活应对即可,重要的是要全程保持微笑。
作者|杨小米+鼓鼓熊 编辑|欣欣正 文/大四考研那年,我一直都抱有一种“如果考不上研究生我就完蛋了”的想法。这个想法在鞭策我持续努力的同时,其实也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我记得在距离考研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当我一想到“如果考不上该怎么办”这个假设情境时,就很想哭,因为我想不出来如果考不上该怎么办,那是我最害怕的一种情境。幸运的是,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后来顺利地硕博连读并且如期毕业。在我读研读博的日子里,我没有再想过如果当年自己考研失败,后来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虽然读博士做研究从来都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情,但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得心无旁骛,也就没有什么波澜,甚至说出来都有些乏味。比起我这种“一路波澜不惊”完成学业的经历,学术圈里还是有很多人有着非常精彩的经历。今天就给大家讲几个我知道的故事吧。01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多次引用过一篇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论文。那篇论文的两位作者之一是美国某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也是行为经济学领域数一数二的大咖。他博士毕业的时候46岁。为什么那么大年纪才博士毕业?因为在读博士之前他在忙别的。他大学时候读的是数学,而且是在一个致力于培养学术人才的“尖子班”读的。本科毕业之后,他的大部分同学都继续深造,而他想要去看世界,就没有再继续读书。他先是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旅游,后来又做过很多种职业,比如半职业扑克选手、地产经纪、地毯商人、探险导游等等。四十岁的某一天,他读了篇关于诺奖得主的文章,忽然觉得自己该去搞点学术研究了,于是申请了经济学的博士。第一年还没申请上,又接着申了一年,在41岁的时候,他开始读博士,读了五年,46岁毕业。然而他毕业的时候一篇文章都没发表出来,也找不到正式的教职。博士毕业之后的五年里,他辗转了几所大学做临时教职,终于在50岁出头的时候发表了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文章,也终于找到了一份正式的教职。从50岁到70岁,他总共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有一次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说自己的文章数量终于超过自己的年龄了。在《破碎的美国梦,我们恐怕要结束了 》这篇文章里,我写到过熊一研究生毕业申请博士失利的经历。当年熊一申请博士失败时,我跟他讲了这个经济学教授的精彩履历。熊一说以后这就是他的偶像了,他也可以等到40岁的时候再去读个博士,说不定后半生还能重回学术道路,成为学术大咖。02我在商学院读博士的前两年,每个学期都会去另外一所学校的商学院修一门课,开课的老师是位80多岁的老爷爷,是社会认知领域鼻祖级的人物。老爷爷在纽约出生长大,大学和研究生读的都是电气工程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世界知名的贝尔实验室做工程师。工作两年后,他觉得自己需要增加一些人文科学方面的素养,于是去读了个社会心理学博士,之后就开始在大学里做老师。60多岁的时候,老爷爷从美国的大学退休,但他并没有放下工作、享受退休之后的悠闲生活,而是搬到了香港继续任教。从60出头一直到80多岁,老爷爷在香港讲课、带博士生,时间与年龄对他来说似乎是静止的。我们每周上一次老爷爷的课,时长是3个小时,老爷爷一直是站着讲课的。给老爷爷发邮件请教问题,回复永远不会超过12个小时。晚上发的邮件会在早上4点钟收到回复。交的作业论文会有非常详细的反馈,有时老爷爷的反馈会比我们自己写的小论文篇幅还要长。如果是发邮件去跟老爷爷探讨研究问题,老爷爷会在回复的时候附上他觉得重要的参考文献全文供我们阅读。老爷爷的精力与对工作的热情,让我们这些二十几岁的学生,常常自叹不如。后来,老爷爷因为家庭原因又回了美国,继续在一所大学做访问教授,依然是全心全力做学术、指导学生03还有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是我读文献的时候随手搜了一下作者发现的。八卦作者,这大概也是读文献的一大乐趣吧。除了了解作者的经历,文献最后面的致谢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部分。跟文章正文的严肃与严谨相比,致谢部分往往会有一点自由发挥的内容。比如我有读到过作者吐槽自己签证迟迟没有下来,感谢签证官的拖延给了自己三个礼拜写文章的时间;比如有作者会感谢某某和某某教授对文章早先的版本提过修改意见,这大概可以看出来文章得到过什么人的指点;再比如有非常非常非常学术的男博士会在致谢里向女朋友求婚。有一次,我在消费者研究领域的某顶级期刊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如何通过人们在看广告片时的脑神经活动,来预测广告效果及商品销量。于是我顺便搜了一下作者,想看看作者还有没有发表过其它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消费行为的文章。从打开作者简历的那一刻起,我就只想说“哇”。那是一位颜值完全不输好莱坞明星的商学院教授,以色列人。上大学之前,他在以色列军方做过三年情报方面的特工,之后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物理学本科和哲学硕士。他的博士本来读的也是哲学,但读了两三年哲学博士之后,他发现神经科学更有意思,于是转而读神经科学的博士。读书期间他做了近十年黑客,通过“黑”进财务和政府机构的网站来测试系统安全。他做黑客做得太成功了,而且是正面形象,所以他的亲身经历也被纳入了很多电影中。博士毕业之后,他留在了学术圈,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做教授。在他的业余生活那一栏里写着开飞机,包括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04这三个故事大概过于精彩,以至于远离了我等凡人的生活。其实,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我也真切看到过虽有曲折但令人赞叹的经历。比如我在荷兰读博士时,我们课题组里有一位研究助理,导师常常让她来给我的实验帮忙。那个荷兰妹子原本是读医学的,但在医学院读了三年之后,觉得那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又从大一开始读心理学。读完本科之后,她继续读了两年心理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时,她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想继续读心理学的博士,于是申请到我导师的课题组做研究助理。在做研究助理的时候,她非常认真,自学了很多编程技术。我们这些博士生遇到编程问题还经常去问她。做了一年研究助理之后,她确认自己想继续读博士,于是留在了我导师的课题组开始读博。去年她博士毕业了,文章也发到了顶级期刊,于是去了哈佛一个非常强的实验室做博士后。如果从时间上看,她是远远落后于一路无缝衔接从本科读到博士的小伙伴。但我跟她聊起来她从医学院退学重新开始读心理学这段经历时,她跟我说她觉得很幸运,因为离开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不是在一条令自己感到痛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跟很多荷兰家庭一样,她的父母并没有资助她上大学的费用,她一直都在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为自己赚学费,而且坚持了那么多年。如果当年没有考上研究生,我大概并不会完蛋。确定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是需要时间和经历来得到答案的。跟一帆风顺的履历相比,我更喜欢那些千回百转的故事。因为那些故事里有我不曾经历过的转折,有让我佩服的勇气,亦有让我看到另一个自己的可能。
经济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理论兼应用型本科专业,主要分为经济学方向和投资经济两个方向,在国内有几百所高校本科开设有经济学专业,但是各个高校的办学条件不一样,从而导致了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经济学专业“最强”的四大名校,很多网友都直呼:考上的都是学霸!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在国内是赫赫有名的,无论是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人大都以90分以上的评估结果位列我国高校之首,该学院成立于1998年,目前,经济学院下设经济学系、国民经济管理系、能源经济系、国际经济系、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研究所和经济学研究所,经济学院结纳四海,贯通中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累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实力雄厚,享誉全国,一直引领着经济学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经济学人才,作为新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可以说是经济学学科的“老大”。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高等院校中建立最早的专门的经济系科,大学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财政学、金融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等六个本科专业,八个硕士学位点,七个博士学位点,一个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十四个研究机构,实现了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经济史论与现代经济学的高度融合,实力相当强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学科取得的学术成就已经闻名中外,在国内也是成为了非常响亮的招牌专业。3、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1985年,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设有文献与数据中心、“985工程”、“211工程”、教学创新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和科研设施,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拥有较强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既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如蒋学模、张薰华、伍柏麟等,为经济学院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社会上对经济学院学生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受到了各个行业的认可,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快速发展,目前在全国都是位于前列的,实力不容小觑。4、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是我国综合性大学最早设立经济学科的大学之一,该经济学院成立于1931年,从1935年开始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专业设置也比较齐全,拥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在70多年的历史上,学院秉承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形成了严谨、自由、开放和服务于社会的学术氛围,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经济管理人才,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上也有自己独到的建树,影响力巨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以上这四所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不管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是社会的影响方面,在中国都是实力非常强悍的,对此,各位看官有何看法呢?
哈喽,我是K叔。前段时间发了篇文章:《翟天临博士毕业,我估计要博士肄业了……》,从职业规划角度讲了我对于读博这件事的一些反思,后台好多读者留言,想知道,我是:「如何用2个月时间考上博士的?」之前我其实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消失的这段时间,我都干了啥?》,算是简单地讲了自己的考博经历,大家可以一并参考。当时,我用了一款番茄时钟软件(疯狂番茄,不是广告哦~不过,我现在强烈推荐「滴答清单」,真的是太好用了),最后记录的有效复习时长是216个番茄,将近90个小时,最后成功搞定博士考试。但是,那篇文章很早期,写的比较随意,很多读者们,尤其是正在复习各种考试的童鞋们,都说不过瘾。好吧,那K叔就再把当时考试的一些过程和思考梳理一下,总结了6点关于考试的干货,希望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学习的同学,能有一些帮助。01 想好再出发,决心是第一要义。其实说起来,考博的念头在刚工作的时候就有了,但是K叔总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比如工作太忙啦,比如要照顾孩子啦,比如不考博又不会死啦,之类的。发现了吗?这些都是“烂借口”!(可以看看这篇《厉害的人,从不找“烂借口”》)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起自己的考博计划,总是在脑子里却不见行动,当时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把我瞬间点醒了:“如果你总是因为有一件事没搞定而觉得不爽,那么它就是你最应该全力搞定的那件事!”太TM有哲理了!晚上回到家,把孩子哄睡之后,我跑去书房做了这么一件事:拿一张A4白纸,中间划线,左边写下考博的好处,右边写下考博的坏处,结果是:好处列了20多条,坏处只有一个:可能要牺牲更多的睡眠时间。在写的过程中,越写越兴奋,越写越觉得考博这件事,势在必行!写完之后,我把纸交给老婆,让她审阅,她的一句话,把我彻底搞燃了!“别净整那些没用的,考不上博,老娘鄙视你一辈子……”哇咔咔咔,老子可是励志做媳妇的偶像的,怎么能让她鄙视我呢?!撇开那20多条的好处,但是把媳妇拿下,别让她鄙视我这一条,就够我雄起考博的呀!怎么办?搞啊!记录下了时间,正好离考试剩下2个月!不管了,拼了!瞧,考试这件事,尤其是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搞定的考试,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气魄,对于工作之后的职场人,尤其是那些又要工作又要带娃的职场人,没有了学校时的大把空闲时光,很容易就会陷入只有计划没有行动的循环中。所以,立志考试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自己下足够的决心,不搞定誓不为人。相信我,你下的毒誓越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02 清除一切复习路上的牛鬼蛇神我说过很多次,人通常对自己都是高估的。比如复习这件事,你列了一堆计划,总觉得可以高效完成,但一次次打脸告诉我,几无可能。复习的路上,总会有倦怠,总会有变化,总会有让你不想继续的障碍,怎么办?坚决扫除!说说我都干了些啥事。第一,没有足够的复习时间,再高效都扯淡。这我得再次感谢老婆。我俩算了一下剩下来2个月的时间,就按我这个“妻奴”加“宝奴”的个性,只要他们在家,我肯定没办法抛下他们跑去看书复习,所以,老婆提出:“给你两个月时间,我们回老家,你安心复习!”这样,我的复习时间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以前下班了就赶紧回去接力老婆看孩子,这下子,我一下班就赶紧跑到咖啡馆,心无旁骛地搞事情!第二,删除各类微信群。我有强迫症,即使是微信群勿打扰,也受不了那个小小的红点,所以,干脆把所有的微信群都退出。第三,关闭朋友圈。当时想了一下,朋友圈是时间消耗大杀器,刷刷刷,一会儿就把时间刷没了,所以,干脆把朋友圈的入口关了,眼不见,心不痒。第四,删除所有与考博无关的计划。比如停止一切社交,跑步计划暂时搁浅,什么电影啊、音乐啊,统统告别,2个月时间完全闭关!03 别高估自己,要设置足够的仪式感当时确定目标之后,每天下班了就赶紧回家看书,但热血了没几天就发现,效率真的太低太低太低了!即使是在书房里,也总是被各种倦怠打乱节奏,看了不到半小时书,就开始各种开小差,去冰箱找点吃的,结果发现太乱了,又开始收拾冰箱,收拾完了觉得家里也太脏了,又开始拖地,拖完了又觉得好累还是看一会儿电视好了……总之,在家真的没办法静下心来看书!怎么办?滚出家门啊!我考察了一下家里附近,找到一家图书咖啡馆,每天下班之后就钻进去,有个雅间被我每天霸占,咖啡虽然难喝,但周围全是书的那种学习仪式感可以让我瞬间进入状态。换句话说,你是要拼一两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的,一定要找一个能让自己既舒服又兴奋的学习场所。尤其注意:千万别在家里看书!切记!!!04 要让自己有成就感。复习是件苦差事,谁不愿意每天出去浪啊!谁愿意每天坐在桌前学什么破习啊!可是,既然给自己定了目标,就得搞下去啊,不然,不就又变成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Loser了吗?K叔为了让自己能过少一些倦怠感,多一些兴奋感,让坚持这件事没有那么难,给自己设置了一些可以有成就感的事。之前提到了用番茄钟这件事,因为自己的自虐属性,一旦有了时间的量化,就会有强烈的意愿来证明这件事。每天看着自己的番茄钟一个个的增加,从零到有,从少到多,是一件极其爽的事。另外,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些里程碑,比如到达50个番茄钟给自己一个小奖励,买买买啦,看电影啦,都可以。但是,千万别看电视剧,不然是找死行为!05 以目标为导向,别做那些无用功!有同学曾经问我是哪个学校的,就不告诉你,哈哈哈。还曾经看到一个留言,说我可能是个什么野鸡大学的博士生,关你屁事,哈哈哈。好吧,我这么说吧,财经类院校Top3,不能太嚣张,基本上能猜个七七八八了。说这段是什么意思呢?K叔是有用意的。我们做一件事,一定要评估其难度,然后确定其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可能地把时间放在最可能达成目标的事情上。我有个研究生同学,他这么多年一直在考博,已经4、5年了(上边的那篇文章我提到过),但是一直都没过,为什么?最主要的就是他的面试太差,笔试每次都能过,面试一下子就被卡下来,这一方面说明他的面试能力太差,另一方面,说明他做事情的能力太差!要我是他,一定要考博的话,我一年时间我都不复习那些什么破烂笔试玩意了,我就做两件事:第一,报面试班,多贵都愿意,必须提高自己的面试能力;第二,去学校蹭课,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公开信息,你完全可以把一年的博士课程都跟着上了,然后在课下去和所有老师聊聊天,请教一下,至少混个脸熟。做好这两件事,你怎么可能搞不定?!再说说自己,因为时间太紧,我把课程内容整体过了一遍之后,觉得必须要有重点才行。做了几件事:第一,想方设法找前几届的师兄,要来了几年的真题(回忆版),别说我怎么做到的,现在信息这么方便,只要你用心,谁的邮箱、微信你搞不到?第二,根据真题,重新划定复习重点。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些同学最喜欢骗自己,总是一遍遍地刷那些自己本来就会做的题,你那不是浪费时间是什么?!要做就要做自己不会的题,如果这题还是重点,你就更得花大力气!二八法则绝对是真理,那些你不会的重点题,直接决定你的生死!第三,建立知识框架。学完所有知识点之后,发现一个问题,脑子里全是乱的,这就是自己的知识全是散落在各地的,没有任何框架联系,这样做第一容易忘,第二做题容易慌,所以我又把所有的知识点做了框架整理,当时觉得在思维导图软件上做还得用电脑容易分心,就专门找了个大本子,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重新画了一遍。第四,刷题非常有必要。我的短板在经济学和统计学上,所以花了大量时间用来做题,不会的就记下来重新看书,再做,题量上去了,自然能力就有了。06 好啦,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后一点才是最重点!坚持,坚持,坚持,否则你就永远是个loser!觉得有用,记得给我点「好看」我是Kris,85后/二胎爸爸/会计在读博士/500强央企/减肥达人/马拉松跑者这几年干过的丧心病狂的事有:3年陪孩子读了300本书/一年大山支教/半年拿到10个500强offer/2个月在职考上了财经类top学校会计学博士/半个月训练完成首个马拉松/1个月瘦了20斤期待和你一起成长。
随着毕业季的结束,研二学生也即将成为毕业生,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开始犹豫或者纠结,因为即将到来的这一年面临着人生中的另一重大选择——要不要读博士。相信每一位研二即将进入研三的学生都会考虑过这个问题,有的很干脆的否决了,决心要找工作,而有的却决定了要读博士。可是读博士还面临着另一个选择,是选择本校硕博连读还是考外校博士?导师认为:这要看你想要什么。科研连续性,硕博连读较强硕博连读一般5年,可以选择在研二或者研三上学期跟导师商量好,向学校提出申请,通过转博答辩后即可获得读博资格。因此,如果想要硕博连读,尽快转博,可以使得学生自身的科研连续性很强,5年的时间足够一位博士生选择一个好的博士论文题目,并对此开展实验研究,获得良好的结果,顺利毕业。如果拿到硕士学位后再继续读博,这意味着要换一个课题组,重新开始实验等,可能研究方向也会有所变化,当然如果研究方向比较接近,也可以对硕士的工作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但连续性比硕博连读的要差很多。对博士生自身而言,也是有所影响的,毕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时间,硕博连读充足选择硕博连读,意味着从硕士就可以开始自己的博士论文实验,因此,一般前2~3年就可以把试验完成,然后有足够的时间写小论文和学位论文,如果在此期间发现试验有缺陷,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补救。而考博的学生,一般有3~4年的时间,除了上课,还要开始重新设计实验,开展试验,3年的时间基本不够毕业,就算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可能发的论文并不是特别好,大多数考博的人都4年以上才可以毕业,这对于很多没结婚的女生而言,有些不利的影响。上博的难易,硕博连读简单上文也已经提到过,硕博连读如果想要转博,只需要跟导师商量好,向学校提出申请,然后进行转博答辩,通过后即可获得读博资格。基本是申请了就可以读博,非常简单。而考外校博士却没有这么容易。有的单位是申请-考核制,也就是说需要提交书面申请,附上研究成果,然后通过申请后进行答辩,才可能有资格,或者有的单位还是考试制度,一般一门英语,两门专业课,之后是复试,有一个环节没通过都是不合格的。所以考外校博士确实要难得多。如果没有把握,可以选择转博。既然上述考博的劣势这么多,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选择考博呢?硕士的学校无博士点或优秀导师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只有硕士点,没有博士点。这个时候如果想要继续读博往上走,就需要去外面的学校申请读博。而有的学校没有优秀导师,也会让优秀的学生出走。优秀导师是什么?小编认为:有足够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去培养博士生,并且有足够的科研能力指导博士生毕业,且品行素质较高的导师是优秀导师。如果选择读博士,那么一定要选择一个有足够的能力支撑你毕业的导师,因为培养一个博士真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学生想要追求更高的科研平台有的导师虽然是博导,但科研平台较低,经费不足,做个试验不是需要什么买什么,而是要想着怎么给导师省钱怎么来。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博士质量可能不高,且科研成果的水平也不一定高。所以,有的人为了有一个更高的科研平台,能够施展拳脚,就会主动放弃本校的硕博连读机会,转而考取中科院或985类院校的优秀导师,跟随其继续科研。其他个人原因有的可能是由于家庭、兴趣等原因,虽然也很优秀,可以硕博连读,但主动放弃,选择考外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小编就是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本校硕博连读,在研三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有些人因为兴趣原因,在博士阶段转专业,考外校博士,也是可以理解的。读博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选择硕博连读还是考外校博士都是不错的选择,看你想要什么了。想要更好的平台就考外校,想要连续性科研就硕博连读。关于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最近和单位一些同事聊天,才了解到单位现在还有一些博士每月拿着5000多块钱的工资,惊讶之余,给我带来最多的却是震撼,因为在社会公众的眼中,博士学历是当前最高的学历,博士群体应该给予更高的待遇,但是实际上真实情况与我们想象的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为何很多博士宁可拿大学5000多块钱的工资,也不愿意去企业里面工作呢?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可能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与博士个人能力有关。在大学工作,工资收入与教师职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作为一个博士个人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一般,学术水平非常一般,那么在大学想评职称是很困难的,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只能够拿5000多的工资,但是实际上如果去企业,这些博士因为工作能力一般,也不一定适合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招聘这些博士,因此才会出现博士宁可拿5000多工资,也不愿意去企业工作。第二,与工作环境有关。在大学虽然工资待遇和企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大学里面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工作环境要比在企业工作环境好许多,而且很多大学老师并不要求坐班,工作比较自由,但是如果在企业工作,工作环境可能没有大学那么好,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很多博士并不擅长处理这些关系。第三,与博士工作压力有关。在企业工作,比如在华为公司工作,即使是博士也需要经常加班,博士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而且任务和绩效考核也不是很容易完成,但是如果在大学工作,虽然工资待遇不高,但是工作压力与在企业工作压力比较起来并不是那么大,并不需要太担心太多,即使工作没有做好,也只是职称升的比较慢而已。第四,与博士所学专业有关。到了博士阶段,学科专业已经高度细分,很多博士所学习和研究领域也只是专业的一小部分,而且很多博士专业比较冷门,这些专业并不适合在企业工作。比如植物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博士并不适合在企业工作,但是比如经济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博士企业需求非常大。因此会有一些冷门专业的博士由于专业不对口,因此才会待在大学工作,而没有去企业工作。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大家对此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