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正当大家过周末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一下简称《纲要》),规划了2025年,展望了2035年的经济发展,对地区和个人的发展影响重大。全文有3万余字,站长针对政策对大家有实际利益的部分进行详细解读分析。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1年后,政策终于落地。长三角发力,一体化发展首先看看《纲要》的范围,了解一下新政都关乎哪些城市。长三角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总面积高达35.8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圈层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而示范区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特区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而根据“上海2035版总规”,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通、常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大上海带头,苏浙皖互补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有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而成渝都市圈也在路上。根据国家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里,北京、天津被确定为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被确定为中心,而成渝都市圈是成都、重庆为中心。以上都是多城为中心。而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只将上海确定为中心城市,其意义非同反响。《纲要》提出:要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和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高水平打造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提升上海大都市综合经济实力、金融资源配置功能、贸易枢纽功能、航运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一般制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而为什么要重点突出苏浙皖呢?因为经济实力强,特别是该区域的县城。从《纲要》全文细节分析,其总体含义就是上海定位最高,其他三省要“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全文提及上海50次,次数最多。而南京提了14次,杭州提了14次。而且《纲要》只把上海作为中心城市,再一次拔高了上海的地位。未来上海的房价当然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特别是地段好的中心位置。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收获了重大利好。《纲要》表示:要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推动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的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纲要》还表示,要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未来有发展的区域,附近的楼盘上涨空间你懂的。南京在长三角的自我定位是“战略支点”“创新引擎”和“门户枢纽”。目前,南京正在加快制定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以长三角科创圈、南京都市圈为两大重点方向。作为江苏的邻省,浙江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十分突出。2003年,浙江省就启动了“数字浙江”建设。2017年,浙江提出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2018年,浙江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制定实施。浙江省会杭州目前集聚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子商务网站,同时,在电子支付、云计算、快递、网络营销、信息技术、运营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众多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数据显示,2014-2018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而《纲要》表示,要发挥浙江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等特色优势,大力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整合提升一批集聚发展平台,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和绿色发展新标杆。浙江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安徽近年来经济增速、人均收入增速在全国名列前茅,人口也不断回流。据安徽省合作办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沪苏浙来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455个,实际到位资金4602.9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省比重49.8%;其中新建亿元以上项目1571个,实际到位资金3153.6亿元,同比增长32.4%。这次安徽也深入参与了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这对安徽未来的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带动作用,楼市的上涨空间也很可能有所提升。位于长江经济带的地区也可以分享新政策的红利。因为长江经济带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又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地区,近年来承接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量产业转移落户,这些地方经济也快速发展,人口、人才集聚加快。具体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从经济和产业方面看,《纲要》表示将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政策方面,未来也有望大为放松。《纲要》表示将完善南京、杭州特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全面放开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镇的落户限制。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城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和创业发展。推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回乡创业兴业。人才方面,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联合开展人力资源职业技术培训,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交通利好多,将造机场群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长三角交通规划也是利好不断。12月1日,商合杭高铁北段正式开通。合肥以南段(合肥—杭州)则力争在2020年上半年通车。这条高铁将阜阳、亳州等人口密集、经济落后地区同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区连接起来,两地交通将更加便捷和快速。铁路方面,围绕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际通道,加快沪通铁路一期、商合杭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推动北沿江高铁、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通苏嘉甬、杭临绩、沪乍杭、合新、镇宣、宁宣黄、宁扬宁马等规划项目开工建设,推进沿淮、黄山-金华、温武吉铁路、安康(襄阳)-合肥、沪甬、甬台温福、宁杭二通道的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积极审慎开展沪杭等磁悬浮项目规划研究。公路方面,加快推进宁马、合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改扩建,提升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行效率。完善过江跨海通道布局,规划建设常泰、龙潭、苏通第二、崇海等过江通道和东海二桥、沪舟甬等跨海通道。滚动实施打通省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提升省际公路通达水平。空中交通方面,将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加强航空货运设施建设,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规划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提高区域航空国际竞争力,加快通用航空发展,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到2025年,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基本实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进一步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基本建成世界级机场群。逢低可上车,追涨没必要《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收入方面,到2025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王小蔷认为,《纲要》制定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以上海为核心,辐射周边南京、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当前各城市的GDP均处于高位,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特别是对长三角周边安徽省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规划中主要是加大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对长三角区域的居民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到底有多大影响,还得看后期的具体举措。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也纷纷出台了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站长认为,这片区域未来的经济和楼市发展潜力不可限量。而如果在长三角特别是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有房,特别是中心地段的,未来红利可期。没上车的可以找找机会,逢低上车,但千万不要追涨,因为一线城市很多区域的房价已经很高了,不排除高位接盘站岗几年的可能性。
来源:证券时报作者:魏书光8月22日,2018中国国际铁矿石及焦煤焦炭产业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研究员李华,目前中国煤炭调出区集中“三西”(山西、陕西、蒙西)地区,这三个省区承担目前四分之三以上省区间向外调出的量,铁路的煤炭运量占了铁路的一半。2017年主要的煤炭调出重点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其他的传统的贵州、黑龙江、河南调出量也越来越少,而且已经变成了净调入区。从煤炭调出的格局来看,重点在中部的核心区“三西”地区调出。从这个格局看,虽然现在全国总货运需求增势趋缓,但是由于中国的产业布局的特征决定了不论你货源怎么样,最后都要向东部的主干道重点大中城市的据点集中。干线通道无论需求如何变化,运力相对来说是比较紧张的。他指出,未来煤炭调出主要的增量就集中在三西地区,目前是80%,未来90%可能来自这一个区域。从消费端的情况看,原来都是在沿海,包括华东、华南,还有靠近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大的经济区域内,现在需求端也有一些波动性变化,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这也是由于中部地区去产能力度加大,本身当地产能煤减少,外调量需求加大所致。“中部需要铁路直达的比重要有提高的,但是这到底什么时候显现,需要由三西地区补,需要由北煤南运的通道重点向这部分倾斜。”李华说。目前看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总体从大的保障上来说,整个网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可以通过这条线稍微绕一点发挥全网的优势。在铁矿石方面,国内铁矿石集中在华北地区,约占56%,其他地方比较分散相对小一些。从承担铁矿石不同运输方式的比重情况看,铁路跟煤炭相比要小得多,基本上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种方式平分天下,大致都在30%左右,还有一些公水、铁水联运的形式。目前铁矿石在整个铁路货运比重比较高,但是没有煤炭那么高,但是近十年来比重的增幅还是比较大,已经从2000年的8%,现在大约占13%。2017年全国铁路矿石运量2亿吨,2018~2020年国家铁路疏港矿石“公转铁”增量3.3亿吨,其它铁路增量0.7亿吨,总增量4亿吨,达到6.5亿吨。2020年铁路疏港矿石比重达到85%,比2017年的35%提高50%。主要措施为增强疏港通道能力、扩充港口铁路装车装车能力及内陆钢厂铁路专用线建设。总体上看,沿海港口铁路疏港矿石涉及铁路、港口和企业较多,未来 运价有较大的变化空间。李华最后总结时指出,目前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对近期的煤炭运输有一定的影响,从运输的角度是积极性的影响,现有的铁海联运、西煤东运的格局,一直到2020年不会有大的变化。铁路的价格相对是固定的,水运的价格是随着市场性波动是市场化的,所以铁水和直达应该是长期的竞争格局并共同存在。
据陕西省发改委官网12月7日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京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会议围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和“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起草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地方发改委规划系统官员参会。公开消息显示,国家发改委还在近期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的前期调研,涉及交通、社会民生等方面。“十四五”规划研究启动比较紧迫。还有两年时间“十三五”将结束,从目前的情况看,“十三五”大部分指标完成难度不大,但是也有一些指标有压力,比如科技指标,另外完成“十三五”年均6.5%左右的经济增速指标,也不能放松。对于“十四五”经济目标的制定,12月10日,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陈乐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济放慢不要紧,关键是发展质量,略低于6%也可以接受。”“十四五”规划研究启动按照“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程序,“十四五”规划需要先做好前期研究,然后中央制定规划建议,再据此制定规划纲要,最后经全国人大通过后实施。从已披露的消息来看,“十四五”规划已启动前期研究阶段。根据陕西省发改委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召开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主要围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十四五”战略机遇期内涵与特征、“十四五”发展主题主线,以及“十四五”发展中需突出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交流。山西省发改委官网在11月30日也发布了这个会议的消息。消息显示,这个会议研讨了“十四五”时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起草、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一些司局就民生事务、交通等领域的调研也在展开。据江西萍乡发改委官网,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所长银温泉一行,赴萍乡开展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前期实地调研工作。据当地媒体报道,调研组前往湘东、安源等地,调研了地方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情况、群众需要和诉求、存在的问题、体制机制障碍及发展趋势。目的在于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核心指标体系和推动关键性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另据汉中发改委11月30日消息,1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强一行前往当地,重点就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工作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调研。调研组与当地发改委、卫计局、教育局、民政局等9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汇报,并就“十四五”期间的诉求和政策建议,同与会部门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也在推进中。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会官网10月11日发布的消息,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明晓东副司长近期主持召开了“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座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在会上介绍了《加快交通强国建设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和主要思路。“十四五”增速或放慢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十四五”规划研究,需要与“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联系在一起,同时考虑目前的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进而调整相应的指标。12月10日,中国社科院数量所研究员沈利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经济增速预计在6.6%左右,预计“十三五”实现年均经济增6.5%的目标问题不大,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大,“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速放慢,指标也要进行调整。陈乐一认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速目标以6%为合适,但是要完成这个6%目标也需要努力。“十四五时期要追求高质量增长,经济在某一段时间可能低于6%也是可能的,这属于正常的情况。没有必要追求高速度。”他说。数据显示,2018年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6.7%,其中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为6.5%。很多机构认为,今年全年经济增速实现6.6%问题不大。不过,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比如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和投资增速,都已经低于6%,经济亮点是服务业仍快速增长。“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增速在放慢,这对居民消费有影响,进而对经济增长有影响。”沈利生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与经济增速6.7%接近。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按此看,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与实际经济增速要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会副主任尹中卿在12月8日至9日召开的“2018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指出,目前经济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经济也有难度, 制造业、民营企业、中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较多,经济增长高开低走,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实体经济与金融失衡、制造业与房地产业失衡尚未根本扭转,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效果还有待显现,新旧动能正在转换之中。加强研发投入除了经济目标,科技指标是备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尹中卿上述论坛上也强调了这一指标。他指出,“十二五”时期,我们唯一没有完成的指标是研发经费投入(R&D经费)强度,预期为2.2%,实际上2015年不到2.1%。“十三五”前两年仅提升0.07个百分点,到2020年肯定达不到2.5%的预期目标。据悉,2017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尹中卿建议,要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梳理和调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安排,稳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大幅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同时,形成系统布局,压实责任,集中精锐力量实施核心技术产品“攻尖”工程和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应用计划,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着力实现核心技术的全面突破。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在12月10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十四五”时期需要强化科技指标。“十三五”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目标2.5%,从目前情况看,完成难度也不小。赵刚认为,现在关键是要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促进科技研发快速增长,特别是很多科技产品要尽快产业化。“规划并不一定能促进科技创新,因为很多科技如何突破,往往出人意料,所以每隔几年做一个科技的规划仍时间太长,因为技术突破可能很快,所以要注意进行一些调整。”他说。(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日前举行的第29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六大亮点值得关注,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会发生六个重要变化。李稻葵认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六个亮点值得关注。一是强调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到经济发展中最高的位置;二是强调加快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我国产业体系门类齐全,但是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和短板,未来需要补上短板和漏洞;三是强调优化区域布局,特别是要给予人口流入地区更多的财政支持,让他们的城市具有人口吸纳能力;四是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特别是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五是强调绿色、低碳发展。人民群众需要蓝天白云,不要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和污染;六是强调民生福祉。李稻葵进一步指出,与上述亮点和要求相对应,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时期会发生六个重要变化。第一,中国经济将不断调整,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与“十三五”和“十二五”时期相比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是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会提高,一旦调整到位,“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速或将向上走,这是一个自主调节的过程。第二,产业大重组。“十四五”时期,众多的实体经济的产业会进行大规模重组,一部分企业会逐渐退出市场舞台。以电梯行业为例,我国现有600家电梯企业,全世界除中国之外的大型电梯企业只有10余家,这些国际电梯企业和其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剩下的600家企业只能去争夺很小部分市场份额,研发和产品质量无法跟上,这是不可持续的。第三,绿色产业将大幅上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技术路径包括两条:一是能源的使用终端电气化。取暖用电,不要用煤、天然气。运输使用电动汽车,甚至长途卡车也用电动车。因为电随时可以转换,利于储存。二是发电绿色化。把减碳的任务转移到上游集中处理。“十四五”时期新电能主要是光和风,煤电、水电等会逐渐减少。第四,科技创新将成为热点中的热点。下一轮的科技创新重点在于打造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德国和日本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有的是家族企业,已经传承了几代人,他们都专注在某一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未来需要一大批隐形冠军,这是科技创新的重点。第五,国企改革将成为未来五年的重头戏。《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已经提出了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和行动指南,“十四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一定是重头戏。第六,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将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我们的朋友圈,并且倒逼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编辑/刘洋-广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规划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全梳理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置顶!举国体制搞科技创新!)(大科技)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芯片、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南大光电自主研发的光刻胶近日通过客户认证,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成为国内通过产品验证的第一只国产ArF光刻胶。大豪科技:参股上海兴感半导体国机精工:对中芯国际子公司有小批量供货南方轴承:6000万增资上海圳呈,圳呈为无晶圆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超华科技:参股芯迪半导体,芯迪为芯片设计公司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大消费、新基建)四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要大力提升国内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安全审查机制,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国企改革)五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种子安全、粮食安全是即科技创新、自主可控、扩大内需、改革开放后的核心民生问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丰乐种业、登海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神农科技、农发种业、万向德农、大北农等六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支付宝,度小满金融、腾讯理财通,京东金融,等绝大部分头部平台均已“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七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要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稳地产就是稳民生)八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光伏、风电、水电、碳交易)疫苗落地三期临床试验中,已有7.5万人在境外接种我国三款灭活疫苗。目前国内已完成100多万剂次新冠疫苗紧急接种,未有严重不良反应。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分“两步走”:第一步将冷链物流、海关边检、医疗结构、农贸海鲜市场、公共交通等行业的高风险人群开展接种;第二步将对符合条件的群众实现应接尽接。(国药股份周五尾盘抢筹,常铝股份2连板。基于市场的各种解读,落地也好,分歧也罢,不正宗等不同论调,常铝股份周一开盘需一字,否则暂视为低于预期)供煤供电供暖国家能源集团:7项措施全力保障供煤供电供暖,包括加大自产煤生产,切实保障煤炭供应。国家电网出台八举措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保障居民生活用电,确保祁韶直流、鄂湘、鄂赣等外受电通道最大能力送电,大力支援湖南、江西等地用电。经济工作会议第八条:要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与现实形成冲突,关注周五强势的煤电板块是否有向“风光水”的转向的趋势。含水电:湖南发展含水电:宁波热电含风电:豫能控股风电:新强联光伏:若干题外话:号称对钱不感兴趣的马云最终还是被“钱”绊住了脚。除了证明一个人越是声称不在乎什么,也是在意什么之外,也再次提醒我们:投资要跟党在,跟着国家重要战略走,跟着最高意愿走,跟着发展趋势走,要顺势而为!
报告综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美国的变与不变。中国经济的崛起,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事件。中 美当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相互融合度,决定了中美大概率不会走向“修昔底德陷阱”。当前中国与美国都发生了部分变化,也存在不变的部分。对中国而言,不变的是,增长格局与改革方向;变化的是, 中国模式优势凸显。对美国而言,不变的是,二战以后坚持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外交原则; 变化的是对华策略,美国逐渐开始以冷战思维遏制中国。我们认为,与苏联不同,美国目前对中国采 取的冷战思维不一定有效。短期看,中美关系急速恶化,但我们认为大选后触底可期。中长期来看, 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会采取强硬措施,中美关系将持续存在不确定性。十四五规划主题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重点包括三条主线:主线一:内循环为核心的消费主线。过 去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出口,基建和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当前正在逐步转向以消费为主的新增 长模式;主线二: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内部来看,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数量驱动经济增长的 “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的需求,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将我国转为“内涵型”增长模 式。外部来看,中美脱钩、产业转移等问题,也需要加强自身科技能力建设;主线三:绿色经济,促 进新能源革命。发展绿色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能源质量,促进新能源革命,提高发展的 质量。经济增长方面,十四五规划经济增长目标预计在5%左右,2035年GDP再翻一番。构建消费大市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2011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超过资 本形成总额,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未来五年,要通过改革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 消费。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提升商品的品质和服务供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居民消费意愿。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集中攻克“卡脖子”领域技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在 基础研究、前沿科技领域研究和存在瓶颈的技术攻坚方面的投入(例如芯片和半导体、软件、精密机 械、精细化工、先进机器人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等),重点支持“四基”领域(核心基础零 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区域协调发展,突出重点重点城市群。1)长三角:长三角各个地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经济联合。 长三角城市群跨域治理;2)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将城市群跨域治理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密 结合,推动区域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加速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3) 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位于丝绸之路中的重要经济腹地,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强化支持实体经济。1)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十四五期间将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同时加速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使得金融供给多元化,强化金融支持科技行业发展;2)深化资 本市场改革。预计未来将围绕融资端、投资端和机构端加速改革。其中,融资端(注册制改革);投 资端(拓宽长线资金入市);机构端(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3)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银行 系统将继续强调脱虚向实、防范化解风险、完善公司治理,制造业贷款比例或进一步提高。货币财政政策相协调,财政继续加杠杆,货币结构性放松,优化税收降低融资成本。十四五期间,货 币政策将会坚持常态化操作,以结构性宽松为主。以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发力点,为扎实做好 “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为可能的风险应对保留足够的政策空间。 财政继续加杠杆,预计财政赤字率、政府杠杆率将进一步上升。税收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为完善税制 并调整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预计未来五年会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要素市场改革取得进展,改善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关系。改革开放是从放开商品市场开始的,要素市 场放开相对偏慢,且当前部分要素仍然是管制型市场。从收入分配角度来看,要素市场改革滞后相对 有利于企业部门,对居民部门造成一定压制。要素市场改革重点包括:优化土地市场要素,促进人口 城镇化;引导劳动力市场改革,结构和质量两手抓;推进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的改革。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国金证券,边泉水、段小乐)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3月25日下午,和县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和县临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以下简称《规划研究》)专家评审会。会议由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善主持,邀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单位6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评审组。会上,评审专家组详细审阅《规划研究》文本,听取编制单位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汇报,认为该文本系统分析和县临港经济发展的背景、需求与支撑条件,提出港口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重点,符合和县实际以及临港经济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该《规划研究》评审,并提出三个方面修改意见:一是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进一步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二是进一步深化港口腹地分析。三是进一步处理好与郑蒲港关系,达到互通共赢。最后,李善对专家组的意见建议予以感谢,同时指出,规划编制单位要充分吸纳专家组的意见建议,结合和县发展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使《规划研究》更加科学、实用,真正成为指导和县发展临港经济,科学有序开发长江深水岸线的纲领性文件。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交运局、县水利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经开区、马鞍山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和县分中心、县台创园、历阳镇、乌江镇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发表意见。【来源:市发改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针对我国“十四五”的规划,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规划《建议》)。10月30日,备受关注的中共中央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介绍并解读了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其中,“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国内大循环”的背后,释放出哪些新的经济信号?推行“国内大循环”,中国的对外开放要如何往前?未来,“国内大循环”目标的落地还将面临何种挑战,又会为中国带来何种机遇?10月30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桑百川,探讨国内经济大循环背后的新信号。“国内大循环”为何势在必行?专家: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经之路10月29日公布的规划《建议》中提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便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已对实现国内大循环提出要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再次明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什么是“国内大循环”?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桑百川这样定义,所谓国内循环,即政府、企业、消费者三大主体的分配、交换、消费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换言之,即打通生产、分配、交换等各个环节,使得投资、供给、需求实现相互协调。“国内大循环”何以成为2020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在桑百川看来,“十四五”规划强调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条件变化的必经之路。对于“国内经济大循环”提出的背景及原因,桑百川分析认为:“首先,是当下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解释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诸如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选择了单边主义,并走上了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道路。加之今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趋势结束,在未来会出现较长时期的震荡调整,国外市场将进入疲软期。另一方面,桑百川认为,全球经济格局正加快重构,各国供应链缩短,这导致每个国家都更加趋向于本地市场,从而形成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的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利己主义和民粹主义势力抬头,制度竞争和冲突更加激烈,这同样会割裂全球经济合作,导致国外市场难以恢复繁荣。相比于国外市场,从国内来说,桑百川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阶段、比较优势三大方面也在发生变革,这也加剧了我国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步伐。”桑百川解释称,首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带来国内市场的消费升级;另一方面,我国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从经济快速增长转变成了谋求高质量发展,同时增长动力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以外需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如今国内市场需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支撑有着现实的数据证明。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10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已取得显著进展,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10%左右,下降至2019年的1%左右;外贸依存度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至目前的30%左右。足可见,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而非国外市场的进入。此外,桑百川表示,中国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革,要素成本全面高抬,代替了过去劳工要素成本低廉的条件。在桑百川看来,以上三方面因素总和,均导致了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降低,反而对国内市场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势在必行。实现“国内大循环”,将为中国带来什么?专家:缓冲外需乏力带来的经济压力在桑百川看来,实现国内大循环,将有助于发挥中国的大市场优势,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能为世界提供更多的贸易投资机会,使得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也能让中国能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缓冲外需乏力带来的经济压力。桑百川还提到,实现“国内大循环”,也将倒逼解决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进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桑百川然而,更依靠国内市场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各个地方关起门来搞地方小循环。韩文秀在会上特别强调,国内循环需要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而非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层层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地方小循环绝不可行,也基本搞不起来。”桑百川分析指出,要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就必须要形成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桑百川指出,如果搞地方小循环,就意味着一个地区要划地为牢,人为肢解统一的全国市场,导致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他举例称:“比如一地方要搞省内小循环,那么这一地区就要杜绝外来的所有投资、商品和服务,这就会形成优质投资和资源无法相互开放,也无法自由竞争,最终导致该地整个社会效率的降低。”在桑百川看来,这样的做法基本不可能实现:“从微观上看,企业本身就面向市场,本来就要求突破阻碍市场扩张的一切障碍,因此地方小循环不具备微观条件。”因此,桑百川认为,要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要求各个地方要积极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壁垒,促进要素在国内的自由流动,同时促进国内要素和外部要素的自由流通,进而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行“国内大循环”,有违“对外开放”要求吗?专家: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促进局面实现国内大循环,将重心放在塑造国内市场,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将进一步缩紧?对此,韩文秀在会上强调:“这绝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地位的下降。”韩文秀解释,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并非国内经济的单循环,要既拉动国内经济,又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大市场机会。桑百川也分析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大循环,并不排斥继续施行对外开放。相反,只有在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高水平开放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国内循环与国外循环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国大市场的优势。桑百川列举了一组数据,中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最高,为64.88%,但现在已降至30%左右,而外资依存度也降至1.5%左右。但这组数据的背后,并非体现外贸依存度和进出口贸易形成了矛盾的局面,也并非说明我国外贸规模下降、外资规模减少。数据之所以下降,是基于我国国内的投资消费快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有了更大规模的扩张。相比之下,外贸所占GDP比重降低,外贸依存度才会下降,而非是中国“关起门来搞经济”。“根据经济学上的‘大市场理论’,即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才能发挥大市场优势。”桑百川指出,要发挥大市场优势,并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更是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才能实现大市场优势。因此,在桑百川看来,“十四五”期间,对外开放依然是构筑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实现“国内大循环”,经济结构优化重心在哪儿?专家:重点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要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必然要求国内经济结构也作出相对应的优化调整。桑百川分析认为,当下外部需求增长乏力,就需要考虑发挥更多国内大市场的优势,推行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办法。而要促进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就需要保持各个部门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桑百川解释,在过去外部需求旺盛的经济环境中,比如国内某些产业规模过大,与其他产业发展并不匹配,那么一部分剩余产品可以依靠出口缓解压力。然而,在外部市场乏力,外需低迷,出口受阻时,国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爆发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国内经济良性循环,就必须要使得各个部门、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并利用好国内市场的优势。“优化经济结构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中寻找出路。重点是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在桑百川看来,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结构优化的重心,一方面在于各个部门协同发展,促进各个要素的相互平衡。第二方面即需要提升经济结构水平,促进技术结构升级,并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此,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也在会上强调:“搞创新,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他指出,中国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封闭式创新,今后也不会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未来中国还将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的步伐。在经济结构优化上,桑百川补充,还应努力促进区域性结构平衡,缩小地区差距;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让整个社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责编:黄鑫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来源:红星新闻)
据新华社消息,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规划纲要草案”)出台并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出规划纲要草案在经济领域的十三大方面31个要点,这些内容也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1、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3、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4、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5、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6、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7、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8、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9、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10、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12、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13、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财税金融制度。14、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5、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16、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17、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18、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19、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中常住人口折算比例,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分配主要依据跨省落户人口数量确定。20、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加快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1、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2、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2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24、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25、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6、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7、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28、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29、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优化收入分配结构:30、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机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31、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见习编辑:杨志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来源:券商中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综合考虑了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如何充分理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全面性?规划纲要贯穿着哪些新理念、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经济日报约请5位经济学家进行解读。杨伟民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面准确把握“三新”逻辑主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贯穿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是“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回答的是“我们在哪里,朝哪里奋斗”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们都是围绕着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是“十四五”规划的历史使命和基本定位。新发展阶段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大跨越。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继续应对不少的风险和挑战。新发展理念回答的是“按照什么样的理论来引领新阶段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原则、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目标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神。规划纲要指导思想中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提出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规划纲要提出的其他四大原则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也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回答的是“我们怎么样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路径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次升华,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规划纲要专设战略导向一节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在全篇贯穿了这一战略导向。理解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一个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第二,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不是搞地区小循环、内循环。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统一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中。理解新发展格局,还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格局”,这是宏观的结构概念,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体现,所以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不仅仅是“双循环”;另一个是“循环”,要进一步畅通国内的生产、分配、需求之间的循环,并使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相互促进。肖艺九摄(新华社)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实现增长目标质量重于速度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到2035年,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就是要用15年的时间,以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为起点,稳步迈向高收入社会,并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并没有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按现价美元计算,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入门水平是1.8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是3万至4万美元。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是1万美元,如果按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的目标,从静态来看,GDP增速每年至少应该在4.7%以上。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缩小,一部分取决于实际增长速度和国内通胀水平,一部分取决于汇率水平的变动。汇率的变化涉及很多因素,从长期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个基础上,汇率实现合理升值,那么人均收入水平有可能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着力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具体而言,可以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3”是指在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2”是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这是我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翼赋能。下一步应该围绕这些结构性潜能,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民社保,以现代化社保体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上。二是深化空间和城市规划制度改革。市场应在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三是基础产业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促进竞争。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打通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通过这些改革开放举措,推动结构性潜能成为现实的增长动能。华雪根摄(中经视觉)张宇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以制度型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篇贯穿着一条清晰主线,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规划纲要在指明战略导向和主要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任务,突出重点工作,同时注重各领域在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上的协调衔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键是要落实好规划的部署。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规划纲要首次设立安全发展专篇。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并不代表封闭与保守,而是表明中国将会更加开放。一个国家越是关心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越表明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度越来越高,安全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成为必须考量的问题。中国的开放水平不仅关乎自身发展,而且影响着众多国家甚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与中国“脱钩”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彰显了中国的气度和担当。《政府工作报告》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列为我国2021年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放眼“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规划纲要提出的3个建设方向体现了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逻辑,其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内在要求。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蒋晓东摄(中经视觉)张占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显示了党带领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全局部署,大气磅礴地展现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愿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总的来看,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明确未来蓝图、政策改进、制度方向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潜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二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另一方面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两个比较优势,相互合作、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成长的重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选择一些地区、企业、部门开展试点,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三是要下决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和第三次分配,鼓励公益事业发展。四是要大力推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把财税资源和金融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为推动共同富裕贡献力量。特别是不能放任金融资本野蛮式生长,而是要增强其服务共享的能力,让其更好地为中低收入者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是要实施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全社会要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六是要突出重点并加强薄弱环节。把工作重点放在统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上。发挥好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移支付要向困难群众倾斜。李盛丹歌摄(中经视觉)杨成长全国政协委员、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以系统思维全面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体现了应对新阶段新挑战下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谋划。围绕着全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从系统思维出发,提出重点构建国内外系统的双循环。在内部循环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地从供给端、需求端、空间布局及产业链发展等多维度着手来构建国内大循环。从供给端来看,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形成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三角良性互动机制。在科技创新上,提出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解决目前我国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在企业创新上,提出要全面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等。从需求端来看,规划纲要强调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以创新驱动,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鼓励消费新业态发展,形成供给、分配、支出、消费和投资的大循环;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借助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实现消费增长。规划纲要还强调供给端和需求端循环在空间上实现高质量对接。我国区域辽阔,空间循环的核心在于城市群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纲要强调以城市群为抓手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要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供需关系在经济价值实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在国内的有序转移,优化产业链的区域布局等。在外部循环上,规划纲要强调双循环的新格局是开放的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推进经济、贸易、投资、服务等于一体的制度型开放。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持续加大双边及多边经贸合作,对内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自贸试验区的融合发展,对外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来源:经济日报(记者 梁睿 周琳 康琼艳)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