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山东泉城绿色现代无轨电车公交示范项目可研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标志着济南首次尝试利用外资推进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正式“落地”。 根据项目可研报告,项目总投资27.35亿元,其中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6亿元),这也是截至目前山东省获得贷款金额最大的单个项目。 山东泉城绿色现代无轨电车公交示范项目位于济南中心城区,覆盖19条主要交通干道,建设“三横五纵”8条公交专用走廊,线网总长共计111.2公里,全部为路中专用道,其中80.1公里道路为现状路中式公交专用道路或依托道路建设同步建设公交专用道。 “三横五纵”8条公交专用走廊包括: 二环西路走廊(大魏-二环南路),走廊长度12.4公里; 纬十二路-阳光新路-九曲庄路走廊(北园大街-九曲村),走廊长度9.8公里; 历山路走廊(北园大街-经十路),走廊长度4.8公里;二环东路走廊(高墙王-旅游路),走廊长度13.4公里; 奥体中路走廊(工业北路-经十路),走廊长度6.7公里; 青岛路-北园大街-工业北路走廊(齐州路-郭店立交),走廊长度29公里; 南辛庄西路-南辛庄街-经七路-历山路-解放路-工业南路走廊(二环南路-凤凰路)建设高品质公交示范道路,走廊长度21.1公里; 二环南路走廊(二环西路-旅游路),走廊长度14公里。 作为配套设施,济南将新建或改造158个公交站台,其中新建快速公交站台(路中岛式站台)93处,依托现有快速公交站台(BRT)34处,改扩建现有快速公交站台(BRT)31处;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共设置16个公交场站,其中8个新建场站,8个改扩建公交场站。 绿色现代无轨电车公交示范项目将对济南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项目预计于2021年上半年建成,预测建成后日运量约为158万人次,约占主城区公交客流总量的60%(不含轨道交通)。预计有7%的小汽车使用者,将选择现代无轨电车出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郑州至济南铁路濮阳至济南段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19〕1231号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报来《新建郑州至济南铁路濮阳至济南段可行性研究报告》(铁总发改函〔2019〕381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为完善高速铁路网布局,加强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联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意新建郑州至济南铁路濮阳至济南段(项目代码:2017-000052-53-01-002133)。二、主要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一)主要建设内容。线路起自濮阳东站,经河南省濮阳市,山东省聊城市、德州市、济南市,终至济南西站。正线全长209.7公里,设站7座,其中新建5座。聊城地区同步建设存车场。济南枢纽采用南部引入京沪高铁济南西站方案,同步建设本线与济南方向联络线,新建济南站至大明湖站联络线。(二)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高速铁路。正线数目:双线。设计速度目标值:350公里/小时。最大坡度:20‰。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7000米(困难地段5500米,引入枢纽地段根据工程技术条件适当降低)。到发线有效长度:650米。牵引种类:电力。列车运行控制方式:CTCS-3级。调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其他技术标准执行《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远景年输送能力:单向3000万人/年。三、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及建设安排项目投资估算总额约为409.3亿元,其中:工程投资386.5亿元,动车组购置费22.8亿元。其中,山东省承担引入济南西站方案增加工程投资23亿元;济南站至大明湖站增建三线投资15.4亿元,由山东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承担12.32、3.08亿元;其余投资370.9亿元,资本金计185.45亿元,山东省出资110.95亿元(含征地拆迁费用61.73亿元),由山东省及济南市、德州市、聊城市财政安排出资;河南省出资18.86亿元(含征地拆迁费用7.3亿元),由河南省及濮阳市财政安排出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5.64亿元,由企业自筹解决(中央预算内投资另行研究确定)。征地拆迁费用依照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定,经出资各方认可后计入项目地方股份。资本金以外的资金使用国内银行贷款。本项目山东段由组建的合资公司作为项目业主,河南段由河南城际公司作为项目业主。项目建设工期4年。四、下一步工作要求(一)严格按照批复要求落实各方出资,涉及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的,应分年度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建立持续稳定的机制,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项目筹资模式、资金来源不得随意调整,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二)深化项目技术方案研究,加强地质勘察工作,降低工程实施风险。统筹做好本项目与济南至青岛铁路、京港(台)高铁通道北京经雄安至商丘段及相关路网衔接。(三)加强服务铁路客站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建成区、城市其他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之间的快速连接、便捷直达。合理确定铁路客站周边开发建设的功能定位、规模和边界,做好规划预留和控制,重视产城融合、站城一体,规范有序推进开发建设。新建车站选址尽可能在中心城区或靠近城市建成区,确保人民群众乘坐高铁出行便利。(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运营中要切实落实生态保护、防洪和污染防治各项要求,落实好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的保护措施。(五)强化防范、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的工作措施。五、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同步安排外部电源电力工程,确保与本项目同步建成。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军委联合参谋部在通讯迁改等方面给予支持配合。六、如需对本项目审批文件所确定的内容进行调整,请及时以书面形式向我委报告,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7月16日
1月12日上午,济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济南市市长孙述涛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2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市长孙述涛作政府工作报告每一年的此时此刻都备受社会关注,因为需要把准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所以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可谓凝聚了社会共识,对于接下来一年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那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有何不同?天下泉城客户端记者走进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揭秘2021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历时三个多月反复修改,数易其稿1月12日上午九时许,山东会堂,孙述涛开始作政府工作报告。场内一片安静,而在场外,千万泉城市民通过各种途径注视着。值得注意的是,为缩短会议时间,孙述涛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采用了简化版本,会议印发的则为报告全文。简化版本约18000字,报告全文则为24500字。从报告中,可以看见济南的过去与未来,看不见的却是起草组三个多月的辛劳。此前三个多月,位于龙奥大厦7楼的济南市政府研究室会议室不曾安静过,这里是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的“主阵地”。会议室中,白色墙壁上一行红字格外醒目:“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也贯穿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的全过程。2020年9月底,起草工作方案制定,随后济南市政府成立了以孙述涛任组长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济南市政府秘书长刘科任组长,政府研究室抽调精干力量参加的起草组。据了解,起草组成立后,孙述涛便随即召集组内成员召开会议,确定政府工作报告大纲,孙述涛又亲自带领起草组两次专题研究讨论,最终敲定初稿。在起草过程中,孙述涛也亲自参与报告的修改,并对报告内容甚至文风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起草方案制定的那一刻起,起草组成员的精力便开始高度集中。不容遗漏,不容有误,起草组还要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动。在会议室中常见的情景是,一人大声朗读数据,另外多人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仔细核对,这是为了确保最终的万无一失。济南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常峰告诉记者,报告起草期间,彻夜加班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即使不在会议室,在上班路上、在入睡前、在午餐中……眼前都会浮现某一项数据、某一处措辞。报告的容量有限,报告起草必须体现“精”,精炼、精准、精细,要做到真正的“字斟句酌”,一句话、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斟酌。常峰介绍,让他们头疼的还有做“减”法。“因为很多部门提供的内容很丰富,但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部体现,所以只能压缩。有的还需要反复沟通交流,来确定哪些工作、哪个项目更重要,哪个试点要推进,要把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列入报告。”常峰说。此外,还随时有“加法”要做。1月8日,《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刚刚经过济南市委常委会审议,但在1月9日晚,一份突然的“喜报”传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向济南市委市政府发来喜报:截至2020年年底,济南市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如此重要的信息,政府工作报告必须有所体现,这样的“加法”此前也有多次出现。重要的除了内容,还有文风。济南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杨同鲁介绍,报告虽然是一种公文,但是也力求生动活泼,口语化。“不一定要讲究对仗之类的修辞,重要的是让百姓听得懂,记得住。”杨同鲁说。记者了解到,政府工作报告在2020年11月底完成初稿。孙述涛带领起草组参加了市人大、市政协和党外人士座谈会,面对面听取了意见建议。2020年12月28日,济南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对报告进行了专题研究,2021年1月8日,政府工作报告经过济南市委常委会审议。期间,根据各方面意见建议,结合中央、省、市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对报告内容进行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才形成了1月12日的正式报告。开门写报告部分意见建议被直接采纳报告的起草,除了要面对复杂的数据,起草组更要广开言路走出门,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听取民声。近些年来,重视倾听社情民意,“开门写报告”已经成为济南市政府公共服务的知名品牌,这一传统依旧贯穿于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记者了解到,2021年的“开门写报告”活动从2020年10月初便正式启动,自10月中旬开始,报告起草组先后召开6次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市民代表等多个层面的意见建议,为写好政府工作报告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此外,报告起草组兵分多路,聚焦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区三大国家战略和“五个济南”建设等重大课题,深入企业、项目现场和村居进行实地调研,与市直和区县相关部门反复研究发展思路和对策,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为筹划好2021年和“十四五”的政府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广泛开展线上征求意见活动。从11月10日开始,报告起草组面向全社会鼓励广大市民群众通过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12345市民服务热线、济南日报、济南广播电视台等渠道,向报告起草组建言献策。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副组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丁林桥介绍,“开门写报告”活动启动以后,济南广大市民参与非常踊跃,从收到的意见建议来看,不但有老百姓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见建议,部分专家学者、巩晓彬等体育明星均参与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在这其中,既有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一些好的意见建议,也有一些指向日常停车、智慧交通、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对于广大市民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在报告中都进行了一些参考借鉴,能够直接采用的都在报告里边采纳吸收了。”丁林桥说。而对于一些不适合吸收进报告的意见建议,会梳理出部分思路性的措施在报告中体现出来。“另外还有一些意见建议,可以作为下一步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会继续加强调研。”丁林桥说。不仅有2020,还有“十三五”不仅有2021,还有“十四五”由于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不难发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有对2020年的整体工作回顾,报告还回望了整个“十三五”时期的济南成就,同样,报告不仅对2021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也对“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着墨颇多。丁林桥介绍,以上因素形成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不同。“从我们起草的难度来说,应该说比之前难度增加了很多。从起草工作一开始,我们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也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汇报。”丁林桥说。历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敲定,报告以总结2020年工作为主,但在“十三五”的回顾部分,也全面展示了5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这一部分中,“迈上新台阶”连续出现6次,展示出5年来济南的巨大进步。“报告都用‘五年来……在某某方面,迈上新台阶’来进行一些总结回顾,应该说更加振奋人心了。”丁林桥说。而报告中“‘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部分,起草组也是下了大功夫。2020年12月15日,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丁林桥介绍,报告中的这一部分按照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相关精神,对“十四五”时期采取了相对比较宏观的安排部署。“报告深刻领会了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等相关会议精神,将总体性、方向性的要求,在其中进行了安排部署。”丁林桥说。拆分任务更加具体民生实事更见分量报告中提到,2021年,济南将“围绕实现目标,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抓好十五个方面工作”,这与往年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数量对比。对此,丁林桥解释说:“以往一般都是分为10个或者8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安排部署。今年为了突出重点,把一些内容进行了细化。”丁林桥举例,从产业发展方面来说,具体分成了三个任务来体现,分别是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这相当于把之前的一个任务拆成了三个任务来进行分述,这样重点更突出,而且更务实,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社会各界也都反映,今年的报告,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具体项目或者是具体工作来安排。”丁林桥说。2021重点工作因为更加具体而变“多”,民生实事则因分量更重而变“精”。报告提到,“我们面向全体市民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遴选确定了22件民生实事,提交本次会议审议。”这与2020年的报告中的“23件”相比,有“1件”之差。然而,虽然数量虽然少了,并不意味着民生保障力度打折扣。丁林桥介绍,民生实事由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梳理,也广泛征集了民意,后期还经历经了网络投票等环节,最后经相关决策程序最终确定。为何变少?丁林桥解释,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些正常工作,这次就不再作为民生实事来进行安排部署。“每一件实事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所以说数量虽然少了一件,但是分量应该说是更重了,它更加切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丁林桥说。市民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获得前行的信心,全市上下也将用行动来兑现已经许下的承诺。事实上,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紧密联系,人们也期待在下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更加亮眼的成绩,更加光明的未来。记者:姜富海美编:李欣蔚编辑:姜富海
12日上午,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市政府工作报告随之出炉。“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动摇,加快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提及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报告中的这句话令代表委员们印象深刻。从千佛山上俯瞰全城随着加快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济南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做好科创、智造、文化、生态、康养这五篇文章,济南有着怎样的底蕴、基础和实力?奋力奔向这“五个济南”,省会又有哪些措施、方法和路径?沿着政府工作报告寻踪,答案已渐渐浮现。科创济南:打造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发展之路上,创新是一股强大的驱动力。聚力科创、以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也是济南的一项“重头戏”。2019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运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国家超算中心科技园建成启用、大科学装置落地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些都让省会科创高地的优势得以更加凸显。在济南,科创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济南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2.7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了22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2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8.4亿元、居全省首位。另外,备受瞩目的齐鲁科创大走廊已启动建设,这也为济南未来的科技创新营造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年,济南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哪些谋划和作为?按照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济南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教兴市战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行动,加速集聚科创资源,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高水平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积极推进中科院科创城建设,加快先进电磁驱动、固体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承接一批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济南高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共建共享,携手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科创园区、创新综合体,培育打造“山大系”“第一医大系”等品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今年,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济南将打出这一系列组合拳,更好地以创新驱动发展。智造济南: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造”升级济南的制造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近年来,在由“济南制造”走向“济南智造”的路上,济南不断加快着步伐,出台了《济南市智能制造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济南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规划和措施,着力让制造业变得更加智慧、更加高端。2019年,济南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达3400亿元。透过这一数据,“济南智造”的“底子”可见一斑。在打造“智造济南”的征途上,今年,济南将实施工业强市攻坚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造"升级,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20家以上,企业上云3万家以上,新增数字化工厂30家。另外,还将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场景应用"试验场",着力在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核心软硬件、融合性新兴业态等方面率先突破。文化济南:扩大泉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可谓是文脉绵长、底蕴深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这座城市加快打造“文化济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塑成了独特的优势。站在高起点上打造“文化济南”,济南今年计划怎么干?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项重要内容。据了解,济南将推动与泰安、曲阜共享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加快建设黄河文化体验区、主题公园,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高地。并且,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展文物拯救保护行动,抓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历史遗迹保护修复,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挖掘整理泉水典故文脉,推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扩大国际泉水节影响力和市民参与度,高标准推进明府城及周边区域品质提升,打造独具泉城特色的国际会客厅。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整体策划包装名泉、泰山、齐都、运河等优质资源。而且,济南还将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直播经济总部基地、短视频双创基地,打造新媒体之都。生态济南:打造"南山北水"绿色生态大走廊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是众多市民近年来的普遍观感。事实也的确如此,近年来,济南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从2019年来看,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提前完成了城区126座山体绿化任务,建设绿色通道150公里。碧水保卫战也成效显著,济南在全省率先完成消除劣五类水体任务,国省控河流断面全部达标,小清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入围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小清河崭新颜为做好“生态济南”这篇文章,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典范城市。坚持生态立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泉涌的生态家园。具体来说,今年,济南将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大力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淘汰市域内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开展柴油货车、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专项治理行动,实现非道路移动机械实时定位和排放监控。继续实施清洁取暖攻坚行动,实现平原地区全覆盖。持续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在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济南将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城",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强城市水系治理,持续推进小清河生态景观带改造提升,实施全福河、柳行河等城区河道有水工程,谋划雪野湖与城区东部水系联通。另外,还将实施泉水景观整体提升工程,让泉城市民听得到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据悉,济南还将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谋划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造"南山北水"绿色生态大走廊。新建城市绿道115公里,打造花卉景观大道和花漾街区100条(处),开工建设各类公园131处。加大南部山区生态补偿力度,推进"多规合一"规划落地,加快打造"生态南山、诗画南山"。康养济南:打造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进程里,济南可谓是一直走在潮头。齐鲁医院、省立医院等众多三甲医疗机构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医学相关院校这一大批优质医疗资源,擦亮了“齐鲁医学”这块“金字招牌”。不止在医疗方面优势十足,景色秀美、环境宜人、“一城山色半城湖”、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济南,更是极佳的康养之地。济南加快发展医疗康养产业,打造“康养济南”,优势得天独厚,前景更是广阔。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济南将建设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打造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将提供更有温度的医养健康服务。加快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市中医医院东院区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划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加快"扁鹊小镇"建设,新建国医大师(名中医)、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0个。另外,还将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建设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21处。新时报记者:赵云龙 郭吉刚编辑:吕冰校对:王菲摄影:黄中明
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8日在济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济南市市长王忠林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7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是济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一年。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全力推进“453”工作体系,雷厉风行抓落实,快干实干促发展,圆满完成了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一)扎实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开放、融合、聚焦三大战略,省会现代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竞争力持续增强。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增长8%左右,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固定资产投资4400亿元左右,增长13.5%左右,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77.2亿元,增长10.5%,居全省第二位;税收占比达到80%,居全省第二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跑全省,达到了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金融支撑力持续增强。完成金融业增加值770亿元左右,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万亿元,均居全省第一位;新引进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济南分行等各类金融机构60家;中央商务区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物流影响力持续增强。社会物流总额突破2.3万亿元,增长13%,国家5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10家,居全省第一位。中欧班列顺利开通,获评“2017中国物流业最具创新力城市”和“2017中国物流业最具影响力城市”。科技创新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均居全省第一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世界首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正式运行,国内首台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微软全球首家金融科技孵化器、全国首个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我市,积蓄了发展新动能。(二)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坚持高端高质高新方向,着力培育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36.5:59。工业优化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8%左右,增幅在全省位次创10年来最好水平。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6%。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凸显,重汽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浪潮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第三位,齐鲁制药、山东国舜入选2017中国工业品牌榜。一批中小微企业借力“互联网+”快速成长,全市上云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宜家、麦德龙、迪卡侬、奥特莱斯等消费新热点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36%和30%。举办各类展会167个,观展人数达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964亿元、增长13.8%,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成12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电子商务村镇服务站达1529个,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率达到40%。“三品一标”达到1135家,列全省第一。设立全国首家“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安信种业成为全省首个在新三板上市的种苗企业。(三)加大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扎实推进城市建设改造提升,城乡更加靓丽宜居。布局更科学。按照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启动济南城市发展战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入选全国“城市双修”、城市设计“双试点”城市。高起点高效率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新东站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穿黄隧道和两座跨河大桥破土动工,“携河北跨”迈出实质性步伐。各县区城区框架逐步拉开,呈现出空间拓展、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交通更便捷。石济客专开通运行,二环南路东延等5条快速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开通纬十二路BRT等16条公交新线,打通了27条丁字路、瓶颈路,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城区更靓丽。强力推进拆违拆临、建绿透绿,全年拆除违法建设328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户外广告1.7万块。整治背街小巷1600余条,拔除线杆1800多个,规范线缆2万余公里,空中“蜘蛛网”遁形入地。新增绿地230余万平方米,绿化裸露土地260余万平方米,新建一大批街景小品、口袋公园,实现了见缝插绿、一步一景。乡村更整洁。农村“七改”深入推进,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508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4.3万户、村庄街巷硬化320个、小城镇电网改造63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总数达到179个,美丽乡村标准化覆盖率达到52%。设施更完善。完成电力线路迁改527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天然气管线185公里。新建改建旅游厕所206座,荣获“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新增市民健身场地1170处,新设便民服务网点和菜篮子直通车650余处。城市更文明。把提升品质、服务群众摆在重要位置,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省会城市第一名的成绩,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奖牌,实现了泉城人民20年的夙愿,市民群众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大大增强。(四)持续强化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打造绿色家园。天越来越蓝。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措施,取缔整改“散乱污”企业7190家,全面完成323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入选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改造11万户、清洁燃煤替代42万户。对事关重大民生及环保信用优秀的工地、企业,创新实施“蓝绿名单”制度,实现了供暖季“天蓝冬暖”两不误。全年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到185天,同比增加22天,重污染天气天数同比减少6天,久违了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又回到了市民的身边。山越来越绿。强化山体绿化,推进“青山入城”,对170座山体划定保护红线,造林绿化5.6万亩,建成山体公园30处,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活动空间。水越来越清。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贯彻“水十条”,城区37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强力推动南部山区水源地违法建设整治,大力推进河道、水库、小流域治理。在去年天气干旱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调水补源,积极开展增雨雪作业,重点泉群连续14年保持喷涌。“听得到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成为泉城靓丽的名片。(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释放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落实关键性举措,赢得发展新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加大“三去一降一补”力度,关停搬迁东部老工业基地企业16家;济钢钢铁生产线在运行59年后实现全线停产,这是我市最大的一次产业调整,为全省去产能作出了重大贡献。认真执行国家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严格落实高新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纳比例,累计减轻企业负担437.9亿元。大部制改革率先实施。整合市直部门职能,逐步构建起大交通、大建设、大水务、大外事、大绿化的体制机制,打破了条块分割和城乡分治格局,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投融资改革破冰前行。整合财政资源,引导成立新旧动能转换等基金,使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得到发挥;整合组建了城市投资集团、城市建设集团等六大投融资集团,将28个部门159家企业优质资产一并整合注入,国有资本资产运营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针对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制定出台了“人才新政30条”“高校20条”“教育人才30条”等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加强长清大学城规划建设,人才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引进院士、高层次专家72人,院士(专家)工作站总数达到61个,在人才工作方面是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成效最好的一年。全方位开放深入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取得积极进展,4项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国家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揭牌启用,国家侨梦苑落地建设,海外孵化器、研发机构达到20多家。全市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489亿元、增长26%以上,实际到账外资125亿元、增长12%以上。成功举办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首届年会、国际泉水城市联盟沙龙、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大会、第十届中日韩卫生部长会等重大外事活动;国际泉水冬泳节等140余项主题节会精彩纷呈,济南“朋友圈”越来越大,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高。(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民生社会事业投入633.9亿元,占市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6%,16件为民实事全面完成。扶贫攻坚扎实推进。279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完工,151个贫困村完成饮水安全改造,贫困村通客车任务按期完成,1.6万贫困人口和341个贫困村实现脱贫。与湘西州、临沂市、重庆市武隆区扶贫协作取得积极进展。棚改旧改步伐加快。开工保障房68850套、建成21581套,公共租赁住房建成4744套。281个老旧小区整治改造项目全部完成,实施住宅节能改造65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9万多户。就业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以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8%,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连续1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七连涨”。全面实施职工和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为17.9万人次减轻医疗负担4.7亿元。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96元,农村低保、五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77元,慈善救助惠及困难群众16.5万人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市属12家医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家庭医生签约255万人。教育文化均衡发展。严格落实中小学“零择校”“零择班”,加大“大班额”问题解决力度,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7所、增加学位19万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0处、新增学位1.2万个。建立了“四点半课堂”课后服务机制,实现中小学“食堂+配餐”放心午餐模式全覆盖,更有温度的济南教育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扶持新建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10家,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现“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和治理服务创新,社会组织达到3132个,注册志愿者达16万人。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群众服务633万人次,连心桥作用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问政促进了政风行风转变。120急救与交警指挥、应急广播联动的“生命通道”机制有效建立。全力以赴筑牢应急防控体系,圆满完成“十九大”安保维稳任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的安全城市综合排名中居第三位,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史志档案、人民防空、民族宗教、红十字会和援藏援疆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步。(七)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明显提高转职能、强督查、求实效,形成雷厉风行、快干实干的浓厚氛围。工作节奏进一步加快。在治堵、治霾、拆违拆临、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各级各部门自我加压,迎难而上,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中建八局绿色建筑产业园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运;市中区大涧沟、饮虎池、长清区东王等重点片区拆迁部署周密、推进有力、成效显著;顺河高架南延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工期缩短、竣工提前,创造了“泉城速度”。工作作风进一步变实。坚持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现场解决;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1399个问题,逐项核实、限时整改、对账销号;对制约济南发展的营商环境、服务环境等突出问题,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科学制定对策措施。政务服务进一步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33项改革举措;工商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一般性行政审批提速68%以上;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成启用,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5件、政协提案691件,办结率100%。深入开展“法治六进”活动,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建成全市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下大气力解决了一批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正风肃纪进一步严实。加大执纪审查力度,受理信访举报6406件次,立案4029件,处分3711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01起,处理735人;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857起,处理1056人。监察执纪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力地保障了发展。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全面从严治党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积极成效。各位代表!一年来,在各级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很多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干成了许多实事,解决了许多难事,迎来了许多喜事。变化有目共睹,成绩令人鼓舞。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凝聚了共识,引领了发展。市委提出的“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心任务,制定的“453”工作体系,契合十九大精神,符合省会实际,回应群众关切,凝聚了全市的力量,指引了发展的方向。机制顺畅、导向鲜明,激发了斗志,促进了发展。市委制定了一系列正向激励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每年组织重点项目督查评议“三看”活动,各级各部门比着干、摽着干、放手干,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生动局面。思想解放、敢于担当,提升了标杆,推动了发展。与好的比、向好的学,赴杭州、合肥、郑州三市学习考察,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激发了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干事热情,攻克了一批城市顽疾,破解了一批发展难题。作风扎实、团结协作,形成了合力,保障了发展。几大班子精诚团结、戮力同心,各级领导带头实干、亲力亲为,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共吹一把号、共唱一个调,形成了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执政为民、凝聚人心,汇聚了力量,支撑了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广大市民始终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用辛勤的汗水为城市建设增砖添瓦。人民群众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认同,是我们砥砺奋进、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实干、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各界人士、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向中央驻济机构和省级各单位,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城市首位度不高,省会吸引力、带动力、竞争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实力不强,县域经济比较薄弱,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产业层次还不够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刚刚起步,携河北跨步伐亟需加快;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持续用力,小清河、卧虎山水库等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治理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治霾治堵和脱贫攻坚成效仍需巩固,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安全生产还存在不少隐患;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营商环境还需优化;廉政建设有待加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不容忽视,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勇于担当,全力加以解决。二、2018年工作安排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四个中心”建设“三年有突破”的决战决胜之年。做好新一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契机,大力推进“1+454”工作体系,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四个中心”建设实现“三年有突破”,让发展更有质量,改革更有成效,城市更有温度,生态更加美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增强,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泉城,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省会发展实际,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今年预期目标的确定,主要考虑与“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些目标是积极稳妥的,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在增强综合实力上狠下功夫,推动“四个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按照融会贯通、协同推进的原则,直击关键,抓住要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提升省会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突出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区域性经济中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构建符合省会禀赋、彰显特色优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坚持引培并举,进一步壮大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济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引进财务公司、资管公司、科研中心、营销中心等总部型机构;加快壮大本地上市公司、大型国企总部规模,支持创新型、领军型中小企业成长为总部企业,全年新增各类总部15家,新增“亿元楼”30座以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价值链打造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十大千亿级产业,抓好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确保到2020年十大产业全部具备千亿级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浪潮集团与思科、IBM等国际产业巨头合作,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等建设,着力突破网络通信、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关键技术,构筑国内一流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链。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开展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及产业化试点,推进“中国氢谷”“量子谷”等项目规划建设,力争在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创新药物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为抓手,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物联网、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应用,引领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迈进,让老树嫁新枝、发新芽。促进消费经济发展。加快华谊兄弟电影城、明水古城旅游度假区等项目进度,力争三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强化特色会展品牌建设,办好东亚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和第十六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发挥宜家、华润万象城等新商圈的消费引领效应,加快布局共享经济、无人商店等新业态,培植互联网餐饮、智慧家居、品质家政等新热点,打造高端消费新高地。突出产业金融,做大做强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力加快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加速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等5个标志性项目建设,办好中国(济南)产业金融国际论坛,引导各类金融企业向中央商务区聚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快浪潮等财务公司落地,探索设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玫瑰资产交易中心等平台;发挥微软、甲骨文等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吸引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私募股权等新业态落户。深入开展企业上市推进年活动。完成规模企业规范化改制250家,建立上市企业资源数据库;强化专业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并购基金,加大对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新增一批上市挂牌企业,全年直接融资规模突破1100亿元。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强化金融监管,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对非法集资、保险欺诈、金融信贷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防范政府债务及企业资金链断裂等风险,保障金融安全运行。突出内陆港建设,做大做强区域性物流中心。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研究制定城市内环、中环、外环“三环十二射”交通网络规划,全方位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综合运输体系提级扩容,加快“米”字形高铁网建设,启动济郑、济滨、济莱等高速铁路建设,加密延长中欧班列,支持济南机场扩建,打造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强化园区载体支撑。整合提升现有物流园区,加快综合保税区迁建,扩大临空国际物流园区规模。规划建设大容量保税仓库、保税货场和集装箱中心,促进物流“大进大出”。建立物流交易信息平台,加快推进“1+6”都市圈城际配送体系建设,打造智慧物流名城。强化业态支撑。支持现有重点物流企业扩大规模,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推进菜鸟、安博等领军物流企业区域总部尽快落地见效。积极培育无车承运和供应链体系等新业态、新模式。争取国家支持。加快申报国家一类铁路开放口岸,开辟更多国际航空货运新航线,争取设立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增强省会物流中心的吸附力和影响力。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做大做强区域性科创中心。加快成果转化。依托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挥省会高校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山东工研院、意大利(济南)技术转移中心、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库山东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转化机构,培育5-10个协同创新中心,力争落地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用好天使基金等资源,加大风险补偿,吸引社会资本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高地。加大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量子技术标准化创新基地,促进量子技术实现产业化。加快创新谷等重大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创新社区、转化社区。抓住首都高校、医疗、科研院所疏解转移机遇,招引一批大院大所。鼓励开展跨国并购,新建海外研发机构10家以上。厚植人才优势。推进济南CBD和汉峪金谷两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加快济南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着力引进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精准医疗等领域的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新增院士工作站20家以上,引进遴选泉城引才倍增计划人才(团队)20个以上,培养支持泉城产业领军人才计划人选30个以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和本土人才培养,打通人才引进、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各类人才创造力竞相迸发,以人才优势支撑省会竞争优势。(二)在积蓄后劲上狠下功夫,推动五项重点工作实现新提升五项重点工作事关省会长远发展,必须牢牢盯住、紧抓不放,让省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支撑更加有力。强力抓好招商引资。聚焦“专业、影响、载体、政策、环境”,提升精准招商成效。积极发展与专业中介机构的招商伙伴关系,探索实行聘任制公务员和KPI考核机制。策划组织德国济南周、香港济南周、跨国公司济南行等重大活动。依托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吸引一批配套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推动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强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发挥好有效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建立完善市级重点项目库,着力抓好千亿级中国重汽小镇、齐鲁航空城、中德产业园等24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700亿元以上。强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强力抓好棚改旧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像“给父母盖房子”一样,高标准开工建设省级棚改安置房4.1万套,市级棚改安置房1.9万套。推进35个棚户区和90个城中村改造,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棚改任务,绝不把棚户区带进小康社会。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重点启动472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成整治改造749万平方米以上,积极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工作,让市民居住环境更加整洁宜居。强力抓好拆违拆临、建绿透绿。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各类违法建设坚决拆除,大力实施“即拆、即清、即绿、即美”行动,进一步释放城市公共空间。积极推进“无违建”创建活动,严防新的违法建造产生。全面完成违法违规户外广告拆除,规范整治牌匾标识。深入开展城市杆线整治,利用两年时间清除绕城高速以内的“空中蜘蛛网”。扎实开展见缝插绿、裸土覆绿工程,提升海绵城市质量和绿化覆盖率。强力抓好城市更新。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把城市更新作为一个永久的课题来抓。提升规划水平。完成济南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开展规划期至2035年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多规合一,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三年建设规划,构建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坚持拆、改、留并举,积极实施街景深度美化,推进“1+5”特色街区综合更新和环城带状公园建设,精心做好老商埠区等历史风貌区保护。积极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加快明府城等泉文化核心标志区规划建设,推进“一湖一环”夜景照明工程,将“泉城夜宴”打造成为城市新靓点。加大对车站、机场等城市出入口整治力度,塑造城市门户新形象。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运用智能化、大数据服务社会民生,争创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推进“七通”建设,即群众办事一站通、居民健康一卡通、和谐社区一格通、爱城市网一点通、公共安全一网通、市民出行一路通、金融服务一贷通,让广大市民“手持一卡,走遍泉城”。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天然气管网和调峰储气库建设,推进管道天然气市域全覆盖。新建旅游路等3座水厂,完成8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和870个供热自管站改造。配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养老及超市、菜市场等民生设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创城成果。引导县和村镇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村镇,实施城市提升行动,巩固创城成果,提升城市管理和绿化标准,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让文明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三)在破除瓶颈上狠下功夫,推动四大攻坚战取得新成效治霾、治堵、脱贫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是全市上下关注的难点和焦点,必须坚持不懈,聚力攻坚,确保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不懈推进治霾攻坚。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措施,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要求,强化精准治霾,不靠刮风靠作风,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抓好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坚持集中和分布式供暖相结合,稳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鼓励利用工业余热,稳步实施“外热入济”,因地制宜发展地热、生物质、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热方式。大力推行企业“蓝绿名单”,让环保信用优秀的企业安心生产,对“散乱污”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治理管控力度。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对工地扬尘、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实施精准监测。对高排放老旧柴油车,实施区域限行和鼓励淘汰。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工作,确保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持续增加,让市民群众享有更多的蓝天白云。持之以恒推进治堵攻坚。标本兼治、建管并举,统筹推进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城市主次干道、大容量公共交通、慢行系统五大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实现出行方式多元化。完善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加快R1线、R2线、R3线一期工程建设,确保R1线2019年开通运营,启动轨道交通两条M线和R3线二期工程;深化公交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快主干线路大运量交通通道建设,开通工业北路、二环南路、经十东路等BRT线路,提高公交分担率。加密高速路网。加快济青高速、青兰高速、济泰高速、绕城大东环等建设,加快构筑“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提升快速路网。推进北园大街快速路西延、顺河快速路南延(南外环-南绕城段)等快速路建设。优化主次干道。优化东部城区路网,完成经十一路、凤岐路、和平路东延等27条瓶颈路建设改造,提高路网密度,进一步改善交通微循环。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合理分配路权,推动多种交通工具“零接驳”“零换乘”,让市民享有更多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精准发力推进脱贫攻坚。确保2018年底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拓宽脱贫渠道。持续加大投入,实施240个产业扶贫项目,促进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医疗、保险扶贫资金保障,全面做好脱贫兜底。巩固脱贫成果。强化已脱贫人口的跟踪扶持,稳定控制返贫发生率。完善脱贫成效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规范贫困户退出程序,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全面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加大迁建项目建设力度,力争三年内完成34.7万人安置任务,让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举全市之力推进先行区建设攻坚。坚持以中疏支撑北跨、以北跨带动中疏,开启先行区建设“元年”,实现“千年一跨”破题起势。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田园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绘制高水平“多规合一”的蓝图,同步推进总体规划与产业、交通、生态等专项规划编制,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启动“引爆区”建设。加快“三桥一隧”建设,在1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十通一平”,鼓励优质医疗教育文化资源向黄河北岸辐射,推动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打造黄河生态景观风貌带。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加强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快建设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黄河两岸的“绿带”和城市发展的“绿芯”。构建鹊山、华山之间的生态廊道,再现“鹊华烟雨”文化胜境。(四)在激发活力上狠下功夫,推动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推动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对重化工等过剩产能实施腾笼换鸟,引导企业向园区整合集聚;充分发挥安全、质量、能耗、环保等领域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大力培育新动能。牢固树立产品思维,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增加有效供给。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依托浪潮“五位一体”质量提升平台,构建“以质量信用企业为主体、以产品质量标准为基准、以检验检测为依托、以质量溯源为手段、以质量保险为保障”的质量管理系统,新增一批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加快向质量经济、品牌经济迈进。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打好降成本“组合拳”, 让企业卸掉重负、轻装上阵。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做好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完善容缺受理、“多评合一”等审批机制,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7月1日前全面实施“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清单制度,确需多次办理的事项实行“你不用跑我来跑”,全力打造审批效率最高、审批事项最少、政务服务最优的“十最”营商环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等“九个转变”步伐,探索组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决策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重大投融资项目决策。抓好市属六大投融资集团整合提升,减少管理层级,聚焦主业经营,提升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和市场化运作水平。发挥新旧动能转换等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提高市场化融资水平,让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着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步伐,年内培育8家上市资源,力争3年内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试点工作,出台国资监管机构权力和责任清单,建立监事会监督事项清单,提高监管效能。基本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实现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修订完善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切实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深化农村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承包30年的政策,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为农民提供信贷支持。开展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巩固扩大林改成果,完成11处国有林场改革任务;积极探索通过资产租赁、生产服务、联合经营等形式,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持续加力。按时完成125项试点任务,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案例。在扩大进出口规模上持续加力。积极争创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拓宽对外开放渠道,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利用第三方服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促进优势产能走出去。在打造国际合作平台上持续加力。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强化国际资本、品牌、技术和渠道对接,逐步形成“总部在济南,基地在海外,营销在全球”的发展运营模式。发挥国家侨梦苑集聚侨资侨智优势,吸引侨资企业落地入驻。强化对德双向交流,加快推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在深化国际交流上持续加力。办好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年会、第二届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等特色国际品牌活动。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文化演艺场馆等服务设施,不断强化国际化要素支撑。(五)在做大做强上狠下功夫,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坚持少取多予放活、二三产业并举,着力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制定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着力发展都市农业、精致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积极推行一县一品、一镇一品,培植壮大章丘大葱、平阴玫瑰、商河花卉等十大特色产业,以标准化、基地化支撑农业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以打造15个现代农业综合体为抓手,拉长种养加产业链条,补齐农产品深加工短板;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让“工业拉着农业的手,城市带着乡村走”。着力壮大新型农业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方式,实施40项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食安全和蔬菜产品供应。大力推进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实施新型工业壮大和服务业快速提升行动,着力发展适应县域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按照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的原则,加快园区整合和扩容升级,鼓励县区建设标准厂房筑巢引凤,全年建成280万平方米。推动城区产业园与县域工业园合作,共建一批大项目。落实存量工业、科研用地分割转让政策,组织开展区域环评或代评,切实降低入园企业成本。鼓励县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推动温泉旅游、商务会展、休闲养生等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牢固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制定出台差别化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融合,支持济阳撤县设区,推动商河、平阴更好融入全市发展格局。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26处,创建12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和特色小镇。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推进“七改”工程,重点打造60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标准化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时间、商务、制度交易成本的“减法”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明素质的“加法”,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单项“隐形冠军”,让“大而强”企业顶天立地,“中而优”企业遍地林立,“小而美”企业铺天盖地,力争民营经济占比达到38%以上。大力实施建名企、出名品、育名家“三名”工程,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大力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市区两级财权事权改革,进一步明确县域事权。将更多财政资源向县区倾斜,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集中切块下达到县,市区两级财政集中支持每个县区1-2个重点骨干项目。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和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六)在生态建设上狠下功夫,推动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治山。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健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推进南部山区生态自然景观保护,严禁新的开发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还林还草力度,完成山体绿化提升35座,开工建设山体公园20处;强化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云台寺、北大山等郊野公园试点建设;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让人民群众在绿肺氧吧中乐享自然野趣。以更大的力度治水。严格执行河长制,落实“一河一策”治理措施,全力抓好“水十条”,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卧虎山、锦绣川水库周边村庄改造搬迁工程;开展小清河水质达标攻坚行动,完成水质净化一厂、二厂等污水处理能力扩建任务,推进城区10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确保省控以上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年度目标要求。坚持“广蓄水、储客水、保泉水”,充分利用黄河、长江等客水资源,加快白云水库、东湖水厂等供水设施建设,扩大城市供排水能力;加快水源置换,严格控采地下水,确保泉水持续喷涌,让城市更加灵动秀美。以更大的力度治土。加大土壤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用地分类分级管理。加强畜禽养殖监管,新建10万亩防治示范区;建成一批现代高效农田水利样板,完成20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建设,积极推行水肥一体化,新增面积8万亩以上。坚决守住土壤环境质量底线,让土地变得更干净。以更大的力度治脏。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加大占道经营等治理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构建政府主导、党政机关先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改建一批城市公厕,努力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七)在办好为民实事上狠下功夫,推动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果聚焦群众需求和关切,办好18件民生实事,努力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定扩大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三大群体就业工作,落实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等帮扶工作,加强农民工服务中心和零工市场建设,抓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努力实现弱有所扶、业有所就、劳有所得。拓宽社会保障。完善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医保制度建设。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补助标准,将低保和特困人员住院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县区养老中心4处、街道养老设施30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177处,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全面改薄”任务,新建50所幼儿园,开工建设50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集中就餐场所。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区”创建工作,保障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搭建高校与驻地合作平台。完善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享受到童年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打造“健康济南”。加快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齐鲁医科大学等项目落地动工。深入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医院东院区、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所、改扩建16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大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供给,提升优生优育水平。加快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试点和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建设,促进健康事业、健康产业两翼互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六大工程,食品抽检达到每千人7份,保障广大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积极申办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体育赛事,策划制造更多的兴奋点,让城市充满生机、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发掘弘扬泉水文化、名士文化等特色文化,持续开展“书香泉城”全民阅读活动,精心策划一批具有齐风鲁韵的文化演艺活动,擦亮城市文化品牌。积极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打造国家传统工艺工作站,筹备举办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承办第七届山东文博会;积极培育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交易市场,做大做强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数字资讯等优势产业。加快省自然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市档案馆新馆、市方志馆、泉文化博物馆建设。开展纪念济南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高水平完成济南战役纪念馆布展,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力度。实施文物拯救行动,加快城子崖、华阳宫等重点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建设,打造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让人民群众寻得到文脉、记得住乡愁。加强社会治理。积极做好信访、仲裁、人民调解等工作,妥善化解房地产等领域的社会矛盾。完成村和城市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配齐配强“两委”班子。深化平安济南建设,统筹推进“雪亮工程”,打造让人民群众放心安心的安全城市。精准铁腕整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深化双拥共建,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准备,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扎实做好哲学社会科学、防震减灾等工作,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打铁必须自身硬。全市政府系统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绷紧讲政治这根弦,进一步强化雷厉风行、快干实干的作风特色,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一)深入推进责任政府建设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工作做到老百姓惦念和揪心的地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作用,把政府决策过程变为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按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做到凭专业说话,按程序办事。既注重雷厉风行,更注重久久为功,一件一件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好工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正担负起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保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二)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向基层下沉,做好政府立法工作,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加强审计工作,强化政务公开,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和政府采购,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深入推进高效政府建设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必须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带着责任和感情当好企业服务员,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加快“红顶中介”与行政机关脱钩,严厉整治各类“黑中介”,对吃拿卡要、办事不公等问题重拳出击,坚决清除奇葩证明等乱象。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守信者扬眉吐气、失信者名誉扫地,打造诚信济南。(四)深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把“忠诚”“看齐”写在岗位上,刻在事业中。加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行为。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推动形成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各位代表,乘风好破浪,奋进正当时!省会的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雷厉风行、快干实干,为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而努力奋斗!闪电新闻记者 张帅
2月26日,正月十五,初春的寒风依然凛冽,位于高新东区旅游路北侧的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片区,早已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这个注定要在济南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重点项目,2019年10月启动建设,其中电工所一期工程1.7万平方米仅用时38天完成主体建设、3个月交付使用,创造了新的“济南速度”。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仅是“东强”区域的一个缩影。济南“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中,“东强”覆盖六区,即章丘、莱芜、钢城、济南高新区和历下东部、历城大部地区,集聚了济南高新区、明水经济开发区、莱芜高新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是整个“十字方针”的关键,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龙头引领。可以说,东部强则省会强,东部发展高度决定了全市的发展高度。正在建设中的中央商务区大批高能级科研平台,创新增长新引擎近日,为采访调研“东强”战略实施情况,新时报记者走进济南东部区域多家园区、科研机构、企业等。所到之处,听到最多的是,一大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在东部聚集,创新资源丰富优势显著,为济南打造“东强”城市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华科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位于高新区智能装备城,是一家依托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技术优势成立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要从事智能传感与信息处理芯片的设计、标定、封测,为客户提供智能传感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拥有探测、小信号放大、模拟数字转换、校准算法等多项核心技术,仅去年一年有5款芯片推向市场,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在高新区智能装备中心主任方奎明看来,济南与中科院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尤其是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的规划建设,高端人才、创新平台聚集,将有力推动东部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大批从事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并帮助原有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汉峪金谷“科技创新是实施‘东强’战略的关键环节。以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指引,加快推进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聚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东部区域培育成为全市创新增长引擎。”济南市科技局副局长刘德志介绍,“中科系”科研院所“全链条”“整建制”落地济南的合作新模式建立,已引进“中科系”院所达15家,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的“1+10+N”新型研发体系初步形成,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先后落地,备案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8家,下一步,将加快构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企业和产业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四大支柱产业集聚区,智造济南主阵地不仅是济南市科技创新策源地,“东强”区域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拥有济南高新区、明水经济开发区、莱芜高新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是济南市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等四大主导支柱产业的核心集聚区,成为智造济南主阵地。中国重汽“东强”战略推进,做大做强产业是基础。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福涛介绍,“东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工业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市的64%和76%,拥有中国重汽、浪潮集团两个千亿级龙头企业,汇集了济南高新生命科学城、中国算谷、中国氢谷、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产业园区,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各方应共同努力,将东部打造成为工业强市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以东部产业的强势崛起构筑省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统筹编制智能智造走廊专项规划,目前已经形成初稿。智能智造走廊与齐鲁科创大走廊双廊互动、融合发展,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在南侧,产业孵化转化在北侧的创新智造新格局,打造国内领先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进成果转化承接区。同时,加强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预控和保障工业用地供给,优化标准厂房和新型产业发展用地(M0)政策,进一步拓展东部产业发展空间载体。“好钢用在刀刃上,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向东部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向东部倾斜。”杨福涛说,以中国算谷为依托,着力打造全球算力产业新高地、数据汇聚共享新典范、未来智慧产业新航标;全力推进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建设,加快重卡二期、智能叉车、智能网联试车场等项目进度,着力打造辐射东部、链条完整、产能领先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科技园、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实施莱钢、泰钢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钢铁“特精高”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延伸,打造精品钢产业集群,培育不锈钢产业生态圈。六区资源优势叠加,“东强”引领强省会“东强”战略实施范围主要包括两部分区域:东部主城区,即二环东路以东,黄河与南部山体之间;副城区,即莱芜—钢城,东北山体与西南山体之间,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历下、济南高新、历城、章丘、莱芜、钢城六区优势相叠加,集聚了大量资源要素,既有良好发展基础,又有广阔发展空间。六区在“东强”战略中如何定位并发挥自身优势?各区都已有明确规划。比如,历下区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搭建中央商务区招商联盟,做好片区产业链招商;济南高新区提升完善高新东区,加快建设“产研院创新圈”“中科院科创城创新圈”以及“国际大生命科学园”;历城区着力培育“平台+生态、龙头+配套、承接+转型”产业发展新生态,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空天信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物流贸易、总部经济六大主导产业;章丘区构建完善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以高端实体制造业为主体的智能智造走廊;莱芜区突出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打造产业地标;钢城区聚焦精品钢、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汽车零部件、氢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发展的优势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从济南市“东强”战略推进指挥部了解到,近期重点打造八个片区:建设完善CBD奥体中心区,打造城市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完善齐鲁科创大走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规划打造智能智造走廊;强化“四港三区”联动,策划打造枢纽新城;加快莱芜-钢城绿色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做好蓝绿生态本底,打造生态风貌廊道;强化交通支撑,加强区域交通联系;强化市政设施保障,统筹水资源和能源供给。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冠伟表示,当前三大国家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把济南首次放在国家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高点定位,再加上“强省会”战略的实施,给城市跨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东强”区域作为科创济南、智造济南主阵地,是全市整体实力最强、高端要素最多、发展活力最足的区域,这些优势条件都为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条件,必将使“东强”区域成为引领济南发展、服务重大战略的主要承载地。【重点项目探访】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2月26日,新时报记者来到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以下简称“科创城”)电工所先进电磁驱动技术研究院建设工地,试验车间、研发大楼、人才公寓等主体已经落成。北侧,理化所先进激光研究院也是一片火热的建设场面。未来,这里将是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正在建设中的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科创城位于济南东部城市次中心、齐鲁科创大走廊未来产业创新圈,总规划面积约16.5平方公里,以集聚中科院高端创新资源为主,为中科院在济南落地机构和项目提供研发平台、条件支撑和相关服务。科创城按照“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率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分为三期规划。一期位于齐鲁科创大走廊未来产业创新圈内,占地约5平方公里,主要新落地“电磁混合驱动”“地外环境模拟”“大气环境模拟”等一批重大科研设施。同时将现有已落地的部分中科院科研机构向科创城进行集聚;二期规划由一期向东拓展一定空间,主要用于建设配套设施和成果转化基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三期规划拓展到雪野湖片区,主要布局未来新的重大项目。济南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城将落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大科学装置,构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群,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济南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同时将中科院在济南落地的院所集中连片,形成集聚效应。下一步,科创城将建设成为“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发展的样板工程,打造以中科院资源为核心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全国性示范区,成为引领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让中国天眼“脑聪目明”沿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西边界,车出济南城往东驰骋15公里,在齐鲁科创大走廊腹地核心区域,“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一排石刻大字赫然在目。现阶段,全球算力领先的新一代通用超级计算平台已在超算科技园基本部署完成,并将持续为新基建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超级大脑”算力服务。超算到底算什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郭莹以园区的一个项目举例说明。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项目由济南市政府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建设,旨在充分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通用超级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能力,服务大气数据监测,为生态环境部提供各类高性能计算资源服务,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国家、省、市生态环境大数据的聚汇、挖掘和综合应用,为各级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持。另据介绍,超算中心正在与中国天眼FAST相关机构合作,部署测试相关的科学数据分析软件环境,预计2021年在济南超算更强算力的支持下,能够帮助我国自主天文大科学装置更快、更准地获得重要的科学发现。同时,根据科技部部署,在山东推进超算互联网先行先试,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建成连接济南、青岛超算中心,覆盖全省16市,辐射重点企业、高校、研究所用户的超算互联网并展开应用,实现算力高效输出、业务协同、普惠应用,赋能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发展,为“十四五”国家超算互联网建设提供山东经验。新型研发机构“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也在这里挂牌,以推动超算产业化为核心任务,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AMS数据中心打造全球最大宇宙线数据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受聘为名誉院长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自2019年11月成立以来一直非常低调。2月26日,新时报记者走进这家新型研发机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高端人才墙。从每个人的照片来看,全部是青春洋溢。从简历和成就来看,却让人惊叹不已。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秘书长赵庆奎介绍,这些从事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青年才俊,平均年龄只有31岁,不少已经卓有成就。“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数学、物理、工程技术、信息科学,致力于从0到1的研究,聚焦物质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前沿技术的重大革新,进行前瞻性研究,产生重要的科学发现,传播先进的科学思想,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赵庆奎介绍,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仅一年多时间即顺利建成AMS数据中心,目前已经收集1600亿个宇宙线数据,未来将收集超过3000亿个宇宙线数据,是目前全球第三个AMS数据中心,也是未来世界上最大的宇宙线数据库,将为全球学者提供世界级的粒子物理研究平台,在粒子太空探测领域的数据资源、学术积累和研究能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同时组建了粒子物理和热科学研究中心。粒子物理研究中心以丁肇中教授团队为基础进行组建,拥有阿尔法磁谱仪核心资源,主要开展暗物质、反物质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太阳周期、宇宙辐射强度、核爆截面数据等应用研究,具有服务国家的能力。热科学研究中心以山东大学热科学团队为基础进行组建,主要成员参与过阿尔法磁谱仪热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丰富的航天热控制经验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主要开展复杂条件下的空间热科学分析,建设真空深冷装置,进行极限散热研究,创新关键技术。近期,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山东省实验室也在这里挂牌,聚焦粒子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新时报记者:王颖军摄影:王锋 王颖军
9月9日上午,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全面建立林长制、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等工作。记者:宗奇 厚斌编辑:刘晴晴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王若峰主持新闻发布会王若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三大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打造“五个济南”“五大中心”为重要抓手,锚定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动摇,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推动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实施,城市国际化加快推进,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枢纽中心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济南社科院持续跟踪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研究,继2019年编辑出版《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研究报告2019》之后,去年又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编撰完成了《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研究报告2020》,近日由济南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天我们邀请到济南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张华松,济南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兆宏,济南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齐峰,请他们围绕济南城市国际化的主要成就和趋势特征及该书出版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并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有请张院长介绍有关情况。济南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张华松张华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经过一年的策划组织,在专家学者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参与下,由济南社会科学院主持编著的《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已由济南出版社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下面我就《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的编辑出版情况、2019-2020济南城市国际化进展情况向各位记者朋友作简单通报。一、《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主题与框架内容2019年至2020年是济南城市发展和城市国际化的两个重要年份。2019年济南城市国际化快速推进,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枢纽中心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获得明显提升,国际大都市建设获得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撑。2020年是济南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转折年,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动摇,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推动济南发展和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实施,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信心更加坚定。基于这些背景,《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选择了一个主题,即以“聚焦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向专家和有关部门约稿,以此对2019年城市国际化进程作出总结,并对今后一个时期济南城市国际化的方向和发展策略展开讨论。《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由年度总报告和4个专题板块组成,对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展开深入探讨。一是“专家视野”,主要面向高层专家约稿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社科院杨丹辉研究员着重分析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对世界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济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了分析,这一视角为探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济南的产业创新和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与支撑。上海社科院屠启宇研究员全面总结了当前全球城市发展升级的主要方向和实现路径,并对中国城市实现国际化战略升级的主要落点做了分析,为研究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提供了宏观理论框架。二是“济南专题”,主要面向市直有关部门,借助专题性约稿展开问题讨论。该板块紧扣最近一个时期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围绕打造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链、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发挥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引领作用助力国际大都市建设、打造国际智慧医学城推进康养济南建设等,邀请市直有关部门撰写了几篇专题性研究成果。三是“济南动态”,主要面向部分市直部门约稿,就影响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几个关键领域展开讨论。过去一年,市直各部门着眼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要求,积极探索部门工作创新,对城市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市直有关部门提供的稿件,不仅反映了我市城市国际化的进展与成效,也为推动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提供了重要思路。四是“专题研究”,主要围绕新冠疫情背景下国际城市建设的应对策略进行约稿。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城市对外交往、城市规划设计变革等研究成果构成了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的编撰出版,是市直各部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结果。参与编写的12个部门不仅提供了站位高、有深度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也在梳理部门工作、总结和提升城市国际化进展与成效的同时,就如何推进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提出了一些极具价值的思路和建议。在此,向参与编写的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二、济南城市国际化主要成就及城市国际化趋势特征(一)2019年城市国际化主要成就2019年济南城市发展和城市国际化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主要成就如下:一是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对外经贸发展呈现新活力。2019年,济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3.4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10.3%升至13.3%,首位度提升3个百分点;城市能级和国际影响力稳步上升,根据GaWC发布的2020年最新世界城市榜单,济南稳居世界二线城市(Beta-),成为山东唯一保持这一评级的城市。在对外经贸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济南全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经贸呈现出新活力,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103.3亿元,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9%;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增长,新设外资项目228个,合同外资额46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实际使用外资额增长幅度为23.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均列第二位。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更加雄厚。2019年,在产业结构总体优化的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服务业表现活跃,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完成金融业增加值839.6亿元,居全省首位;科创济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278.4亿元,居全省首位。三是城市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区域枢纽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国际交通枢纽能力提升。2019年新开10条国际(地区)航线,国际(地区)航线总数增至28条,开行欧亚班列158列,是2018年的4倍;区域物流枢纽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物流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国家5A级物流企业增至16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2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其中国家5A级物流企业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第一位;对外交往枢纽建设渐入佳境,陆续成功举办和承办了第四届中国-中亚合作对话会、山东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等6项重量级国际会议,城市对外交往枢纽功能不断提升。四是城市服务功能升级,国际大都市建设获强力支撑。现代交通服务功能获得提升。轨道交通建设突飞猛进,1号线、3号线两条线路开通运营,2号线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功能更加优化;商业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华润万象城等高端综合体项目相继开业,高端时尚业态全面起势,城市商业能级获得提升;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医疗服务功能获得了全新的提升空间。五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友好助力国际大都市建设。2019年济南市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荣获2019国际花园城市竞赛最高奖项金奖。这表明济南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等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更表明济南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已成为提升济南形象的重要支撑。(二)2020年城市国际化趋势特征2020年是济南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转折年,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特征。一是国家和区域战略布局为济南城市国际化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外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指示济南要在重大国家战略中找准方位、在山东半岛乃至黄河流域发挥好龙头作用。省委省政府部署“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明确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要增强济南枢纽功能,加快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这些战略安排意味着济南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城市发展和城市国际化将获得更加强有力的战略支撑。二是城市战略更加明确和富有张力,城市国际化获得强有力内在支撑。2020年,市委围绕如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如何深入推动“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等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研究制定了“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出了以打造“五个济南”“五个中心”为抓手,全面提升济南的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流域带动力的战略思路。这些战略安排使城市发展战略更加明确和富有张力,城市国际化也因此获得了强加有力的内在支撑。三是城市国际化战略实施落点明确,发力深厚。科创济南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创新资源集聚,催生了创新突破,实现了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为济南对接全球产业创新、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智造济南重构工业强市内涵,为济南产业创新与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深厚支撑。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建设全面推开,为塑造文化个性突出、城市品质优异、中心功能强大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战略落点。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已形成多点支撑、板块联动的新格局,东西方向上,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际金融城、国家量子谷、创新谷、齐鲁科创大走廊等高端平台建设已进入建设运营的新阶段,板块联动正支撑起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南北方向上,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和莱芜与济南的融合发展也进入新阶段,这不仅为济南实现更充分的资源整合提供了空间条件,也为实现更大范围区域联动发展提供了可行性。以上是关于《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编辑出版情况和2019-2020济南城市国际化进展与趋势的情况通报。感谢各位到会的媒体朋友和同志们。王若峰:感谢张院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提问。天下泉城杂志社记者:我们看到,《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是以“聚焦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为主题组织编写的。请问:这样编写主要是考虑了哪些背景因素?济南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兆宏石兆宏:《济南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2020)》的一个特征就是我们选择了一个年度主题,以“聚焦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向专家和部门约稿。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主要是考虑了三个背景因素:一是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城市发展和城市国际化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走势,需要从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的角度,对济南城市国际化的进展与成就做出总结与提升,更需要立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要求,对济南城市国际化的未来走势和战略选择做出研判。2019年是济南城市发展和城市国际化再上新台阶的一年,2020年是济南城市发展和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转折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立成同志强调要以打造“五个济南”为抓手,全面提升济南的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流域带动力,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谋划推动济南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同志从国家战略布局出发,指出济南将抓住用好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历史机遇,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当好新时代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努力提升济南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然,济南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已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这不仅赋予了城市国际化以新的目标导向和驱动力,也表明城市国际化将呈现出全新的格局特征,推动国际化战略升级将是下一步济南城市国际化的核心要求,也是需要全力研究和推动的一项工作,指明了济南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的方向和实施重点。二是全球化形势更加严峻,城市国际化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亟需推动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以应对全球化新形势。2019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020年以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城市国际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0年初以来的新冠疫情又对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构成了负面影响,加大了城市之间国际交流的困难。同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城市国际化也面临着新机遇和需求。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我们需要对城市国际化战略实施形成新的战略谋划和一些阶段性应对安排,以城市国际化转型升级回应全球化新形势。三是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战略调整全面展开,需要从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的角度对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作出把握。近年来,济南市先后获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济南新的使命和动力,直接推动了城市国际化升级发展;同时,区域战略调整也给济南带来了各种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的部署安排,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对济南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全新的定位安排,既扩展了济南城市发展空间,也意味着济南推动城市国际化必须抓住新机遇,应对更大挑战。对此,我们需要从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的意义上作出研判,推动城市国际化迈向新的战略高度。济南网记者:最近一个时期,济南正面临一些区域层面的战略调整。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请问:这些战略部署对于济南城市国际化战略实施和国际大都市建设有什么影响?济南应该如何立足这些区域战略调整重新定位和把握济南城市国际化和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方向?石兆宏:首先,“强省会”战略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济南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是互为支撑、彼此成就的关系。省委省政府对济南城市发展寄予厚望,继去年提出构筑“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新格局之后,今年初又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从“一群两心三圈”到强调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所作的重大战略调整,这与济南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具有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强省会”战略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互为支撑、彼此成就。大都市通常是指一个区域体系中对其他城市具有源头意义和首位意义的城市,也即区域中心城市或国家中心城市。从国际化角度看,国际大都市也即区域国际化中心城市,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城市国际化具有组织和引领功能的城市。济南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就是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意义上提升作为“大都市”的城市能级,发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战略核心和龙头引领作用。因此,省委省政府推动“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际上是为济南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强大助力,同样济南推进国际化战略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则是落实“强省会”战略的重要落点。其次,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强省会”战略、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济南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应立足区域国际化战略全局,从两个层次上统筹考虑和把握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一是立足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全省区域国际化战略全局,提升济南作为区域国际化战略核心的引领作用,打造区域国际化战略升级策源地。二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打造承接南北、贯通东西、推动陆海双向开放的国际化枢纽中心。要瞄准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国际城市区域体系,打造承接南北的国际化枢纽中心;要围绕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崛起,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大湾区,面向西部沿黄省份,拓宽海陆双向对外开放通道,打造贯通黄河沿线、推动海陆双向开放的国际化枢纽中心。国际在线记者:目前济南城市发展面临许多形势与环境的变化,如何根据新的形势与环境,推进城市国际化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再上新台阶?济南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齐峰齐峰:一方面,目前全球化正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阶段,形势严峻,挑战与机遇同在。另一方面,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战略调整赋予济南城市发展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充分展示了济南面向未来的信心和责任担当。面对这些背景形势,济南应以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为方向,着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一是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应积极推进金融资源、科技创新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以及企业总部资源等高端优质资源的聚集和优化配置,使济南成为区域高端资源的集聚地和全国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为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提供根本支撑。二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济南在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化方面占有独特优势,在全省及周边区域科技创新链条中将承担着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功能;面向京津冀、长三角、黄河生态经济带等更广阔区域空间,也承担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作用。应把握这些特有的资源条件和战略机遇,全力推动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推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三是建设区域枢纽中心。济南是多个国家战略交汇的节点区域,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龙头与核心城市。要进一步加快航空、高铁等交通网络建设,增强交通枢纽中心功能;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区域枢纽中心建设,加快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完善和拓宽渠道,提升物流枢纽能力。四是建设生态宜居中心。生态宜居是提升国际大都市能级、实现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的主导方向之一。济南拥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济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多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配置一直居于领先位置;作为商贸中心、医疗康养中心、文化休闲中心的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已具备成为生态宜居中心的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应以生态宜居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全面升级。五是建设区域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心。济南拥有区域对外交往门户以及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优势条件,应进一步创新国际交往方式,拓宽国际交往渠道,提升作为区域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心的战略势能,打造区域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心,推动城市国际化战略升级。谢谢大家!王若峰: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
今天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产业规划布局、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城市照明管理等工作。会议听取了《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产业规划布局》《关于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产业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起草情况汇报。会议强调,要把握好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创新方向,用高水平产业规划引领片区发展。要强化用地供应管理,优化用地性质调整,鼓励配建“政策性租赁住房”,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规模扩张向效益提升转变。要抓好产业培育,重视产业导入,做大做强片区产业。要强化制度创新,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大胆试、大胆闯,着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整合优化各种资源要素,充分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各区县要认真研究政策,善于借势借力,实现加快发展。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按程序提交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树立全市上下一盘棋思想,统筹全市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要实施名师、名校、名学科工程,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质量。要办好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幼儿园,集中力量办好高中,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优质的教育。要完善定期交流的教师管理机制,鼓励教师跨学校、跨区域合理流动。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会议听取了《济南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草案)》审修情况汇报。会议指出,城市照明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交通、社会治安和市容景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明晰管理职责,完善管理体制,细化城市照明设施和维护的管控措施。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公共建筑物内部照明,统筹规划城市的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不断提升照明品质,营造安全、便捷、高效、智慧的照明环境。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文章来源:济南日报)
在省两会上,“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泉城带来新的利好。前不久,《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发布,明确提出“到2022年,济南城市能级大幅提升,辐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济南谋划的发展蓝图,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家中心城市位于城镇体系层级的“塔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家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明确的国家中心城市共有9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武汉、郑州、西安。除此之外,济南、杭州、南京、青岛、长沙、厦门、沈阳、南昌等城市均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那么,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济南有什么机遇?从已落地的国家中心城市及相关规划可以看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往往兼具中心区位、经济实力、城市群等优势。比如,北京和天津位于京津冀城市群内,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突出。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城市,成都、重庆是成渝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龙头城市,西安则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郑州和西安在国家中心城市阵营中虽然经济实力相对偏弱,但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在所在城市群中肩负重要使命,依然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从上述条件来看,济南同样面临着难得机遇。站在城市群的角度看,一方面,济南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山东是我国经济第三大省,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同时也是我国第二人口大省,常住人口仅次于广东。但是,这一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均排在全国前列的区域内,目前尚无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济南龙头地位日益凸显,近期“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济泰(济南与泰安)同城化”“济淄(济南与淄博)同城化”“济南齐河全面融合”“建立济南都市圈市际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同时推出,必将进一步推动济南扬起龙头。另一方面,济南也是黄河流域的龙头城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济南必将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目前,黄河流域已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上游为西安,中游为郑州,下游尚无国家中心城市,这为济南提供了重要机遇。济南也提出,推动建设黄河下游城市群,推动济南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对接合作,引领带动山东中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协同发展。因此,从城市群角度来看,无论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还是黄河下游城市群,都需要有龙头城市甚至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强力支撑和引领。济南恰恰是两大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有利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利于黄河下游城市群的壮大。再从区位来看,济南北有北京、天津,南有南京,东有青岛、西有郑州,这些城市实力雄厚,背后均有经济圈,特别是在北方城市中,北京、天津、郑州、青岛是目前仅有的4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这些城市均位于济南周边,如果济南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对连接周边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放在更大格局下来观察,其所在的位置恰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中间地带。在此前获批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定位就是“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区”。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能填补京津冀与长三角之间尚无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空白,构筑形成新的战略支点。此外,济南肩负着三大国家战略,这在全国来说都不多见,无疑将成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砝码。其中,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赋予了济南先行先试、先行先改的改革权、试验权、先行权,按下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快进键”。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为济南提供了对标国际规则,深化制度创新,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培育全球顶级企业,提升济南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高位平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是全省、全市纳入的首个重大国家战略,为济南汇聚各种资源要素,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生态保护典范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天地。再从经济实力来看,济南今年有望挺进“GDP万亿俱乐部”,财政收入有望超过千亿元。这样的实力与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西安相近。随着济南保持强势发展的势头,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也越来越大。因此,可以说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着难得机遇,这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在2019年9月21日举行的“国研智库·新旧动能转换泉城论坛2019”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对论坛发布的《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符合发展规律、很有必要,而且恰逢其时、事不宜迟。侯永志认为,新时代发展必须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济南市承担着为山东乃至全国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探索的使命,这将成为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