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距离今年十二月份的初试,仅有两个月之久了,现在的考研学子们有的是踌躇满志,而有的是焦急迷茫。2020年考研进入了倒计时,也就意味着2021年的考研也越来越近了。2021年考研指的是在2020年12份进行初试、2021年入学的这一批考生,主要以2017级学生,也就是现在的大三学生为考研主体。对于现在读大三并且有志于考研的学生来说,看似距离考研还很远,但其实已经不到15个月的时间了,这15个月的时间,你可能还要去实习、还有各种课业负担,再加上寒暑假,你真正能用在复习上的时间,是真的不多了。很多人说考研战线不宜拉得太长,的确,对于那些拿奖学金拿到手软、专业成绩年年前三的学生来说,他们或许在考研前几个月随便复习复习,就能轻松上岸。但是如果你上大学后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经常逃课在寝室和室友开黑,期末考试前通宵背几夜勉强考到了六十分,毕业找工作都成问题,你却还相信别人口中的“考研战线不宜拉得太长”,那就太天真了。有些学生“水”了几年,专业基础太差,或者是还有学生打算跨专业考研,基本是零基础,那么现在已经可以开始规划复习了。制定可行的目标既然打算考研,平时可以多在网上搜索搜索,多收集一些关于考研的信息。选择了考研,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目标:考哪个院校?考哪个专业?不同于高考的是,考研时不同的院校有很大的区别,必须先确定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努力。比如这所学校是否是985自主划线的学校?这所学校是否是自主命题?这所学校是否有参考书?是否公布考研真题……这些都需要自己去提前搜索了解,然后做出抉择。选择可靠的资料高考时有老师和父母为我们保驾护航,而考研却是“单打独斗”,老师不会为我们整理复习资料,需要我们自己去选择可靠的资料。这里的资料既包括纸质的考研书,也包括一些手机App,或者是网课。我个人推荐可以把考研书和App、网课等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效率会更高。总之只有把复习资料准备好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一步的复习,才能知道自己复习什么?如何复习?确定复习计划很多人确定了很宏大的目标,“我要上清北”、“非985不读”,也准备了很充足的资料,花了很多钱,买了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甚至还报了培训班、买了网课,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其实很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步出了问题,没有确定很好的复习计划,或者是没有将复习计划坚持下来。考研难在哪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就难在“坚持”,很多人目标制定得很好,却静不下心来复习,因此应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大到这十五个月的总体规划,小到每一天的规划,比如每天背多少英语单词、每天复习多久的专业课,然后按照计划严格执行。不负青春,祝大家考研顺利!
大家都知道我国存着在两场非常重要的考试,一个是高考,另一个就是考研,对于当今的学子来说,这两场考试会极大地影响着考生将来的命运!随着教育的普及,考研成了大多数学子提升自己学历的重要途径!毕竟在这个扔块砖都能砸到大学生的时代,要想增加自己找工作的筹码,一种重要的选择就是通过考研提升学历!因此,在当今的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考研热!根据最新消息,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20年考研的的最新时间安排,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3日进行。而网上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以上就是相关的时间安排,请提醒身边要考研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时间,不然辛辛苦苦复习一年,错过了考试可就不好了!今年的考研时间相比于去年的考试时间要提前了1天,去年考研时间是12月22日至12月23日,考试的科目安排基本没有什么差异。按照现在的时间来算,各位考研的同学还有123天,时间也不多了,不知道考研的学子紧不紧张,作为过来人,反正我是听紧张的,这种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对于2020考研,可能大家比较关心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今年的考研人数,另一个就是今年的考研难度如何?首先今年的考研人数将会是多少?大家都知道,2019年的考研人数直逼近300万大关,高达290万人,而2018年的考研人数为238万,2017年为201万,2016年为177万,近4年,考研人数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按照这个趋势2020年考研人数超过300万那是肯定的了,可能会达到340万!而另一方面,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多数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凭着本科学历去社会找工作并不占有多少优势,进而可能会选择考研,考研人数增多,就以为着竞争压力增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第二个问题,2020年的考研难度会如何?从人数增多的角度来看,为了增加区分度,考研题目难度按常理应该是会有所增加的!不然,大家都考高分,还怎么辨别好的学生!而另一方面,2019年考研形势比较严峻!有一大波学长学姐没有考上,他们或将选择二战,甚至有三战!考研这个事相对来说大家都是零起点,不怕对手是学霸,就是对手既是学霸又比你多学一年,加之2、3战的考生压力比较大,他们可能会更加努力和拼命!考研难度有所增加,希望大家有所心理准备,毕竟考研不仅仅是考试卷,还考的是心态!心态稳住,才能笑到最后!对于今年的考研形势,希望大家保持好良好的心态,没到考试完的那一刻,千万不要去想结果,这样只会给自己增添无意义的思想包袱,同时注意考研时间安排,错过了时间,就不好了!对于今年的考研形势,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奇数年容易?偶数年难?每年接触到考研,大家都会听到考研大小年,奇偶年等,听到最多的就是大年数学会很难,小年会相对简单等,每年准备考研时因为大小年也会特别给自己增加些压力。所谓的考研“大小年”指的是当年考试难度的大小和录取人数的多少。如果考试难度大、录取人数少我们就称之为大年,反之则称之为小年。其中,英语政治的考试难度每年变化都不大,最能区分大小年的是数学。在2017年之前考研数学的难度都不算大,平均三四年会有一年的考研数学难度相对提高。不过从2017年开始考研数学的卷面难度就一直在增大,并在2018、2019年的考试中丝毫没有减少的迹象,2020年考研数学题也是出奇的难搞,这说明考研对于考生的数学要求在逐步提高。所以21年考研的同学在复习时千万不要心存侥幸,感觉说去年数学那么难今年就该是考研小年了,题目会不会就简单很多了,小研认为考研数学的难度不会减少,甚至还有增加的趋势。今天通过更多数据来给大家分析一下眼前的考研形势,我们一起来看看考研大小年到底是怎么样的历史上的考研大小年 先给大家看一下近些年考研的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近五年来,考研报考人数一路飙升到2020年的341万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报录比也逐步加大,到2019年时,每4个人中仅能录取1名!院校的大小年除了整体难度的大小年之外,和大家考研最息息相关的其实是目标院校的报考人数和考研难度。因为即便是全国考研人数再多,只要报考你目标院校的人数很少,那么你录取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大。如果前一年某高校/某专业分数特别高,当年报考的学生会担心考上的几率小而报考了其他学校或专业,从而导致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下降;到了后一年,同学们看到这所高校的报考人数少,分数线又低,就又会集中到这里来,分数线自然会再次升高,以此循环。不过大部分院校每年报考的人数不会出现大规模浮动,所以院校的大小年情况更多的出现在B区的院校或者一些二线高校。建议大家在进行院校信息的收集时多查阅几年的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选取最难的一年作为自己考研标准,以最难那年的标准鞭策自己,哪怕突然出现报考人数突然增多难度加大你也可以游刃有余!大小年的看法和建议 不要盲目迷信!劝大家不要迷信的觉得今年该到考研小年了,题目会容易些,复习时可以稍微省省力从现在起,这些念头统统扔掉!目前考研热度居高不下、报录比逐步提高、考试难度稳定上涨,可以说未来每一年都将是大年。如果内心一直盲目分析认为今年考研难度会下降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才是最容易失败的地方。建议大家把2019的难度当做自己的考研标准,考数学的可以借鉴2018年,以这个难度为基本标准,再往上进行自我提升!毕竟只有硬实力才是最好的考研捷径,大小年的预测既不准确也不科学,不要把自己的大事放在这么一个没有把握的机率上面。从目前20考研人复试的情况来看,专业方面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在准备考研初试时,除了都要考的政治、英语,专业课也该是你非常重视的一部分,不仅是为了初试应试考试,更为了复试时更加游刃有余的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考研趋势要了解 根据近几年的考研情况来看,考研出现了这么几个趋势:(1)考研人数逐年增长(2020年341万人)(2)往届生数量逐渐增多(近两年占据45%以上)(3)考研女生数量大幅增长(女生占比过半)(4)考生报考主要集中在A区985、211高校,B区高校调剂火爆(5)考试难度增加(主要体现在数学上)(6)专硕人数超过学硕(7)推免生比例增加,学校研究生扩招但数量有限上述这些趋势想必大家在很多地方都有了解过一些。根据这些情况来看,2021年考研并不会是考研小年,该有的难度不会减弱一分。说这么多也并不是为了打击大家的考研复习的积极性,而是想告诉大家,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你在选择好一个目标院校后,一定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什么都会辜负你,但是汗水不会;一切都会离开你,但是努力不会。请把所有的犹豫、侥幸、畏惧和懒惰拖延转换成斗志、奋斗和努力学习。
二十多年前,只有少数的应届毕业生才会考研;十几年前,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会参加考研;几年前,大部分应届生、在职人员和二战考研党都会考研;现在,貌似有一批神秘队伍也加入了考研,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的考研人数也是出现了几何性的变化。2017年,201万人参加了考研;2018年,238万人参加了考研,比2017年增加了35万人;2019年,290万人参加了考研,比2018年激增了52万人。那么,2020年会有多少万人参加考研呢?有没有学社会统计学的朋友帮我们预测一下呢?有人说,2020年考研人数会突破300万;有人说,按照2019年考研人数比2018年增加52万人来算,2020年考研人数或将达到330万人;还有人说,按照2019年考研人数比2017年增加87万人来算,2020年考研人数或将突破350万人。但如果预测真的如此简单的话,我们又何苦学那么多统计学算法呢?但就算明年有400万人考研,就能吓倒立志参加考研的考生们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决定了考研的人,他们大部分是自愿参加考研的,因为他们知道考研能够提升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是为了自己的未来铺一条更宽更广的好路。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他们不参加考研,而是去就业的话,压力同样不小,这一点是所有非985/211大学出身的大学生都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们明白他们读完研究生的“硕果”,就是他们未来进入社会的绝对优势。最后,冒昧的对准备参加2020年考研的学子们问一句,2020年考研你们怕了吗?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的道路上,重要的事情就那么几件,如果走对了,一生也就顺利很多。其中,高考报大学算是一件,而且这件事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我们做主的,毕竟当时年纪小,报大学的事情不太懂,大学和专业都是父母帮忙定下来的。其次是找工作和考研这两件事也都算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考研,很多时候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毕竟上了三年大学之后,我们也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以及对未来的打算。但是,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所以更应该对此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15-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数据情况,2016年我国一共有176万人报名考研,2017年则突破了200万大关达到了201万人,最令我们吃惊的是2018年,全国报名考研的总人数达到了238万人,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考研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从总体来看,我国考研的报录比变化并不大,基本上是按照3:1的比例进行录取的。但是,有几个变化趋势需要大家进行注意:第一,应届生的考研报名人数在平稳增长,其增长速度基本和高考招生增长同步,但是往届生读研比例增长幅度明显,很多工作两三年后的人开始报名考研。第二,大家越来越青睐于时间短且学术型要求不太高的专业硕士,不再像原来那样只对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情有独钟。第三,很多省份的女生考研占比超过了男生,特别是文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女生的读研比例更高。对于往年学生的考研动机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感觉当前的就业竞争压力很大,本科学历在工作过程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所以选择了读研来提升就业竞争力。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有名校或者专业情结,希望能够通过考研这条路,考到理想的大学或者想去的专业进行继续深造学习。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考生,如果选择了考研,一定要学的进去,做的下来,做好自我监督,因为考研道路上,自己既是负责监督的老师也是准备考试的学生。最后,祝愿备战2019年的考生们,都能考上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
我们从今年考研人数、扩招比例、确保各位考生都够及时了解国家线的变化情况,更好地准备接下来的考研事项。近10年考生人数录取率整理,2020年与2019年的复试国家线对比,分析2021年考研趋势发展。下图是最近10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率和最后录取人数、录取比例数据图,因为2020年录取还未开始,最后数据要到8月份才能公布,我们以之前的数据来做分析。结合今年报考人数和扩招比例,判断未来国家线的趋势图。报名人数逐年提高,收到大环境影响,可以预期2021年报名人数,应该接近400万人!其中2017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3.8%,2018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5%,2019年,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51%。在工作不好找的情况下,往届生往往会选择提高自己的学历,来提升自己竞争力。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加上突发疫情影响,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不论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可谓是压力山大。二月底教育部副部长发表通知:今年要扩大硕士和专升本招生,其中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加18.9万人。重点投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特别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学硕:实际结果学硕中工学,理学,医学,农学、军事学等学科,普遍降分5分左右,其余学科分数上涨5-7分。降分专业与扩招专业完全一致!A类学硕复试成绩对比图:A类学硕复试成绩对比图:请点击输入图B类学硕复试成绩对比图:专硕:建筑工程、医学临床、中医、农林等专业降分5分,其余普遍上涨5-6分。A类专硕复试成绩对比图:B类专硕复试成绩对比图:从数据上可以清楚知道,除了扩招专业研究生复试线普遍上涨,而且趋势明显。考虑复读的同学要想清楚,明年扩招人数提高是否也想今年一样的多。2021年考研压力会更大,竞争更加激烈。个人建议,能够上岸的同学尽快上岸,时不我待。
2020考研初试在即,当前相信备战2020考研考生都在紧张的复习准备着,2020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以及变化趋势相信也是很多考研考生的关注点。新姐整理了“历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相关内容,希望能对2020考研考生们有所帮助。历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2020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 预计2020年3月中旬 2019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 :3月15日 2018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 : 3月16日 2017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 : 3月15日 2016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 : 3月11日2015年考研国家线公布时间 : 3月10日 考研国家线、院校线、自主划线1.考研国家线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国家统一选拔性考试,划出一条基本的分数线是肯定的。总分超过国家线,意味着达到了考研最基本的要求,也可以认为考研成功了。(虽然可能达不到目标院校的要求,但是从宏观上说,过了国家线就有调剂的机会)。因为中国目前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教育部为了公平起见,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两类,分别为一区和二区。然后再按照一区、二区制定并公布参加全国统考和联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报考地处一区、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分别为A类考生和B类考生。一区和二区的名单如下: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21省(市)。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一般来说,一区线比二区线要高上一些,幅度不会太大,大概在五到十分左右。如果没有达到一区线但是达到了二区线,那么是有机会调剂到二区的。2.院校线(复试线):院校线就是各个招生单位在国家线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报考情况和生源余额而确定的复试资格线。一般的学校直接采用的是国家线。(有些学校会在国家线的基础上提高)。只有过了院校线,才有复试的机会,所以目标院校线也叫做复试线。3.自主划线国内报考硕士生,两种划线方式——自主划线和全国统一划线。自划线的高校有34所,全是原985高校,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这34所学校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先进水平,因此教育部允许这部分学校自主划线,不需要和国家线保持一致。(理论上还可能比国家线低,但其实很难,因为这部分学校考研热度比一般学校高的多)。一般来讲,自划线的学校公布分数线的时间比国家线要早,在每年的2月到三月上旬,这三十四所学校的分数线陆陆续续都会公布。这是为了可以将未通过一志愿复试线的考生及时调剂至其他高校,使其他招生单位和考生的调剂更加主动。34所自划线院校: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近5年考研国家线(学术硕士)近五年的国家线,找找你的最低标准吧!哲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经济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法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教育学(不含体育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文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历史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理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工学(不含工学照顾专业)总分国家线趋势图农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医学(不含中医类照顾专业)总分国家线趋势图军事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管理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艺术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体育学总分国家线趋势图工学照顾专业总分国家线趋势图中医类照顾专业总分国家线趋势图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总分国家线趋势图2020考研进入倒计时阶段,新姐希望所有考生一旦决定考研,就不要被外界的一些不相干的信息所打扰了,全身心投入。祝同学们早日取得好结果!当然国内考研并不是唯一的道路,申请国外院校同样也是很多同学的选择!ALL ROADS LEAD TO ROME!
目前,2020年研究生考试早已落下帷幕,很多考生都在焦急等待成绩出炉。据悉,2020年研究生考试及录取都是异常残酷的,考生多、题目难、录取率低,很多人都在猜测和讨论2020年研究生考试国家线到底会如何。研究生国家线是考研学子能否进入复试的重要标准,又分为总分分数线和单科分数线,今天笔者就为大家汇总了2015年—2019年间研究生考试国家线的相关数据,并籍此对2020年考研国家线进行一定的分析和预测。首选我们来看研究生考试三大热门专业——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近五年的研究生考试国家线及变化趋势。(备注:A类是指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教育、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研究生考试国家线;B类是指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教育、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研究生考试国家线。以下均同。)从统计数据来看,经济学不愧是研究生考试第一热门专业,其整体成绩和单科成绩一是高,二是逐年呈现上涨趋势;法学次之,分数没有经济学那么高,但逐年上涨趋势也十分明显;教育学研究生考试国家线在2017年出现了较大波动,但整体上也是呈现上涨趋势。其他各专业研究生考试近五年国家线汇总及变化趋势如下。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大部分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国家线整体上都是逐年上涨的。工学类研究生考试的国家线中间波动较大,2018年总分降到260分,2019年又攀升至270分;同时,军事学研究生考试国家线确实下降趋势明显,但2019年相对2018年未产生变化。综上,再根据2020年考研人数相对2019年增加了50万人左右,笔者认为2020年各专业研究生考试国家线上涨5到10分的概率较大。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是这样,你2020年考研能过线吗?
尽管2018年的考研还没有完全尘埃落定,但我们对它记性盘点依然很有必要。这是小编盘点2018年考研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欢迎关注:考研大家。考研难不难?作为一个考研成功的人,如果我非要说不难,估计会遭到报考了2018年研究生考试的238万考生中的80%以上的人的反对乃至唾骂,因为人们总有一种“对已知低估,而对未知高估”的心理,这种心理会导致考上研的人觉得不难,而没有考上研的人以及还在“能不能考上处于未知中”的人则往往觉得很难很难。所以不能根据是否考研成功来评判。那么,到底考研难不难?难。为什么难?考研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而录取率低决定。一、考研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研究生考试是我国级别最高的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有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复试则是各个招生单位自己组织。考研的特点是考生需要自行备考并收集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虽然也有考研辅导机构,但那些机构良莠不齐,且仅仅只是辅助性质的,能起的作用其实有限,真正的复习备考其实主要靠自己。事实上,多数考生并没有参加辅导机构的培训班,完全依靠自学。这不但要求备考的考生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且要求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考研需要搜集各种信息,包括报考学校、专业的信息,考试科目及备考资料的信息,以及考试本身的各种信息,比如报名方面、现场确认、参加初试和复试或调剂注意事项等信息;因此,这又要求考试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的能力。如果进入了复试,因为要进行笔试、中文面试及英语面试,除了需要较强专业能力,还需要较好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汉语和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总结起来,一句话,考研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你说考研难不难?难。因为要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证明考研难。除此之外,录取率数据也可以证明。二、考研录取率低按照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公报来看,2017年研究生教育招收了80.5万人。不过这80.5万人包括博士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粗略估算,博士生大约有8万人,非全日制研究生大约有10万人,则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大约62万人。这62万人里面又包括推免生,而有些学校推免生比例很高,比如北大清华等名校推免生比例接近计划招生的50%,普通211院校也不下于20%,因此粗略估计大约有10到12万推免生。最终,2017年招收的全日制研究生大约有50万人,而当年报考人数是201万人,当然这个201万里面包括大约20万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所以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考生大约180万人。180万考生报考全日制研究生,通过考研录取的为50万,考研录取率为大约28%。这个数据虽然只是我的估算,但应大致接近现实。28%什么概念?100个报考者只有28个人能通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成功被录取!这还仅仅是2017年的数据,2018年报考人数由201万大增到238万,而招生规模不可能同步扩大,也就是说,今年的考研录取率要低于28%。所以这个低录取率决定了考研的真正难度。有人说,高考比考研要难,从录取率来看,是高考难还是考研难?很明显,考研更难。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你怎么看呢?
2017年2月16日讯,昨天起,各高校开始陆续公布2017年考研初试成绩。莘莘学子不敢懈怠,开始投入复试准备工作,向“硕士帽”发起最后的冲刺准备。与往年相比,去年底开考的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可谓意义非凡。为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考研升温的背后是怎样的现实?2月15日起各高校开始陆续公布2017年考研初试成绩。王金辉 制图一方面,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全国统考;另一方面,考研报考人数达到“史上最高”的201万,首次突破200万人,比2016年的177万报考人数增长13.6%。考生说:就业压力、深造和拿文凭是考研主因近一段时间,大四学生龙奕臻的心情有些忐忑。眼看着其他高校先后发布考研初试成绩,她的考研目标学校却还没有一丝动静。对她来说,这是比考研复习更煎熬的时光。“我考研就是为了去北京,在更大的平台找一份好工作。”龙奕臻说,自己原本没打算考研,改变来自一次实习经历。大二时,龙奕臻去一家省级媒体实习,她发现身边很多实习生都是"211""985"学校出身,“以自己这个普通的二本学历,要留下来工作几乎不可能,实习带我的老师也建议我考研镀一下金”。当时心里只是有初步打算,而当她偶然听到学长学姐吐槽找工作“遍地本科生”、收入很低时,她便坚定了考研的决定。与龙奕臻不同,南梁在大三上学期就决定要考研,并且着手复习。在他看来,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太单薄,想多几年光阴充实自己。他对记者强调,自己考研“是想多读几年书,而不是多上几年学。”南梁的爸爸支持他考研,认为文凭高一些不是坏事,而他妈妈却不同意。去年,看到儿子仍没打算找工作,妈妈曾抱怨:“如果能找到好工作就不要考研了,考研出来还不是得找工作吗?”每当听到这番话,南梁都会想尽办法搪塞妈妈。据南梁统计,他所在的班级共有45个人,考研的人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而已经在中学工作了三年的小艾,一共有过三次“上战场”的经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她选择报考了河南省内某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前两年,小艾报考的则是全日制研究生。做出改变是有原因的--在小艾看来,她的最终目标是拿到硕士学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实际工作中的待遇差别也不是太大,而且还能边工作边学习,两头不耽误。当然,小艾也坦言,自己考研究生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文凭,“我不安于现状,考研也是督促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个过程,可以多学习知识,多认识一些人,接触到新的东西。”以上考生的考研心理,并不是个例。2016年12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谈及考研原因时,有3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而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考研的人占到31%;此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选择考研。机构说:培训人数增近一倍,考研“马太效应”明显早上8点,京通快速路旁,珠江绿洲小区内的某考研培训机构,五六名工作人员已经到岗,开始投入新一天的工作。事实上,每一年的9、10月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前的两三个月,各家培训机构便会忙着张罗下一年的考研培训招生宣传。“现在新年刚过,每天打电话和网络咨询的学生很多,也有不少学生来到现场考察,目前有上百个学生正式报名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是这家考研培训机构开办业务的第11年。谈到“考研热”现象对培训市场的影响,该培训机构负责人罗老师很有感触,“别的机构我不知道,但在我这里,最近三年的报班人数一直是上涨态势。”从罗老师提供的数据来看,2014年,该培训机构一共有800多人报班参加培训;2015年,有1400多人接受培训;而在2016年,报班人数已接近3000人。也就是说,在“考研热”持续的大背景下,去年这家培训机构的报班人数比前年增长了近一倍。考研报考人数的激增,催化着考研培训市场的火爆。而据了解,在该考研培训机构,每一年前来报班参加培训的学生,以本科为二本、三本学校的居多。当然,也有一些一本学校的学生,“报考的目标学校,几乎都比本科所在学校更好。”除了报班人数增多,罗老师同时发现,在考研地域、学校和专业的具体选择上,“考研大军”表现出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从报考地区来说,报考一线城市高校的人数最多。越是经济文化发达、优质高校资源聚集的地区,越受到考生的青睐;从报考的目标学校来看,"211"、"985"院校一直都是考生竞逐的主要对象,报考非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相对很少;而从报考的具体专业来说,一些"211"、"985"院校的经管、理工、医学类专业是热门,相比之下,历史、哲学等专业偏于冷清。之所以会有考研的“马太效应”,罗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跟社会发展的现实有关,也与考生个体的功利性认知有关。换位思考一下,谁不想来一次‘自我救赎’,趁着考研换一个更好的平台,找到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呢?”专家说:“考研热”难短期降温,高校改革需提速仅仅一年时间,考研报名人数增加了24万,究竟是什么支撑着考研升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多重因素综合推动了“考研热”。2016年12月底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一次将在职研究生纳入了统考,推动了考研人数的上涨。这是原因之一。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学生都把考研当做了避风港,以延缓就业压力;此外,长期以来,社会上不少企事业单位都有着浓厚的“学历情结”,如果没有一纸研究生文凭,很多学生连报名竞争某一个岗位的资格都没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促成了“考研热”。而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凌昊莹看来,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因素不可忽视--高校扩招的传导作用。1999年本科教育扩招后,2003年我国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招,经过多年的教育发展,每一年高校的在校学生基数庞大,带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人数和录取比例大幅上涨。既然被录取的机会比以前更大了,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去考研。熊丙奇认为,眼下高烧不退的“考研热”,说到底,是一个不健康的状态。因为,很多考生是带着非常强烈的功利色彩去考研。对此,凌昊莹则有不一样的看法。她认为,“考研大军”中也不乏理性的认知。比如,有些学生本科阶段并不是就读的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考研换一个志趣所在的专业未尝不可。同时,从现实点儿的角度来说,在国内读研相比国外留学,经济成本也是比较低的。两三年的读研时间,学生“可以实现以时间换空间。读完研参加工作时,可供选择的空间要比本科大得多。”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不论是熊丙奇还是凌昊莹,都认为“考研热”现象很难在短期内降温。那么,面对“考研热”,高校和社会应该如何应对,做出哪些改变?对此,熊丙奇建议,目前的“考研热”,对教育部门和高校来说,肩上的压力其实更大了,应该抓紧时间推进相关改革。尤其是要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建立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同时,为了引导考生对考研养成理性的认知和抉择,也要进一步扭转我国社会,特别是公务员招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和人才评价过程中的“唯学历论”现象。凌昊莹则提出,很多学生之所以考研,只是按照现实逻辑做出的被动反应,单纯说学生太功利,似乎也算不上是客观的态度。改变“考研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感觉现在陷入了一个怪圈,大家普遍认为考研已经过热了,但社会上的一些门槛却伫立着。学生找工作有压力,反过来又倒逼着高校引导学生去考研和扩张招生规模……”因此,她建议,不管是高校、政策导向,还是社会企事业单位等,都应该真正有所行动。而具体到考生个人来说,在尊重个人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上,一旦确定要考研,就要努力做到学历和能力相匹配,而不仅仅是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身份。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主笔 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