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一名教授因学生论文抽检出现问题被校方通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通过暨南大学内部人士获悉,9月29日,暨南大学发布《关于处理2015-2016学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的决定》(暨学位〔2018〕38号)。文件显示,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反馈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结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63号),暨南大学力学专业教师欧阳东指导的学生鲁刘磊的博士学位论文《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及纳米二氧化硅对水泥基材料的改性研究》,抽检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文件披露,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相关文件要求,以及《暨南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筹建评议结果处理办法》有关规定,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对相关导师、学院、学位点做出处理。具体措施包括:1、对教师欧阳东全校通报批评,2019年起停止博士招生2年。2、减少力学与建筑学院201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指标。3、对力学学位点、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全校通报批评。学院、学位点要针对本单位博士生培养和学位授予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并形成书面报告。4、对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领导、力学学位点负责人进行质量约谈。10月10日及11日,暨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相关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记者证实了上述文件的真实性。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官网显示,欧阳东为该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拥有正高职称。他曾多次承担国家或省一级科研项目,创办了暨南大学工程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至今。另据相关资料显示,鲁刘磊曾于2009年-2011年在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之后又于2011年-2016年在本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其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均为欧阳东。澎湃新闻注意到,对欧阳东的通报,是暨南大学近半年来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又一次严肃处理。此前的6月上旬,北京语言大学教师粟花在网络平台举报,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熊科伟在期刊《新闻界》2016年第1期发表的《亲密关系:是隐藏,还是公开?——中国高校年轻情侣的媒介使用分析》涉嫌学术不端。《新闻界》随后通过微信公号作出回应,认定《亲密关系:是隐藏,还是公开?——中国高校年轻情侣的媒介使用分析》系翻译举报人粟花于2012年提交给第五届全球传播论坛的英文文章后进行少量改动而成。此外,《新闻界》还确认熊科伟在该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不止于听:广播与微博融合语境下听众与音乐节目主持人的拟社会互动研究》与他人研究高度雷同,属抄袭而成。《新闻界》明确表示,熊科伟严重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就此对论文原作者和读者表示歉意,同时宣布撤销此前刊登的熊科伟的文章,且今后不再接受熊科伟投稿。发文期刊作出回应的同时,暨南大学也就此事展开审核调查。7月1日,暨南大学发表声明,认定2014年级博士生熊科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不符合学术规范,存在严重抄袭、剽窃现象,情节恶劣。暨南大学表示,依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暨南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细则》等有关规定,经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决定,撤销熊科伟博士学位,同时启动对其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追责程序。公开资料显示,熊科伟出生于1987年,他曾于2011-2014年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其后于2014年9月起在本院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澎湃新闻了解到,熊科伟的博士生导师支庭荣教授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可跳转至南方+投票页面,快为老师们打Call吧!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总决赛选手文科一组郭世强历史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与近代城市社会经济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校教改项目、金课建设项目各一项,主要为历史系本科生讲授《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史》等课程,2018、2019年先后获暨南大学第五届新任教师本科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暨南大学第八届本科教学竞赛一等奖。授课风格既慷慨激昂又生动有趣,既严谨又活泼,擅长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以准确且幽默的语言进行解释,激发学生研习兴趣,深受学生喜爱。文科二组陈晓敏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财务管理博士,从教14年,爱教学,爱专业,爱学生。在教学中强调授人以渔,专业与兴趣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跳出会计看会计,跳出会计看世界。文科三组戚芳妮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讲《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等课程。曾入选华南农业大学第一批卓越青年教师百人计划,获广东省高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联展优秀指导教师、“中装杯”中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戚老师一直秉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教学理念,立志做学生追求志趣道路上的启明灯、引路人和解惑者,认为永葆对生活、家园、城市的浓厚学习兴趣是学好环境设计专业的内在源动力。理科组许桂清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物理教学论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持省级通识教育课程《诺贝尔科学奖的启迪》建设,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成果奖和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担任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2的副主编。教学理念:传播物理文化,培育科学精神。理科组李朗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讲师。曾获华南农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数学与信息学院十佳教师。2018年至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澳大利亚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开展研究。2020年,入选华南农业大学卓越青年教师百人计划。主要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理论研究与数值计算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8篇,EI论文1篇。从教以来,对教学科研,始终充满热情,力求精益求精;对学生,始终不离不弃,关爱他们成长,与他们亦师亦友。工科组邱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主讲《森林培育学》、《城市林业》等课程,曾荣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自参加工作以来,时刻牢记“营山营林、树木树人”的使命担当,始终坚持“讲好每一节课、育好每一个人”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以期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工科组朱思祁博士,暨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善于将前沿技术以及个人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拓展,近五年带领学生团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资助8项,国家级奖励21人次,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8篇。医科组张田甜博士,暨南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期间师从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之父William Hsiao教授研究药物经济学,现为国际药物经济学与产出研究协会中国华南分会秘书长、广东省药理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药物经济与临床评价专委会副主委,国家医保局谈判准入药品药物经济学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金等项目,2018年以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并荣获全国高校临床药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临床药学专业微课大赛一等奖、暨南大学全英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秉承“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醒年轻心灵的天然好奇心”教学理念,致力培养国家亟需的药物经济学人才。医科组陈金玉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致力于神经系统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科研和医学教育工作。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作为临床教师,言传身教便是我们给予医学生们最直接的引导,将 “医德”深深地种在学生们的心底!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思想政治理论课张永刚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州市天河区人大代表,广东省青年讲师团成员,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曾获2016年广东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6年华南五省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9年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2019年广东省“我最喜爱的思政课老师”。课程教学理念为:阐释基本原理,涵养理性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何小勇法学博士。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主持教育部、广州市项目各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在《学术界》《高教探索》《教育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出版专著1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育德思想与实践研究》)。曾获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编辑:广东君【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个人简介1.所读专业及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2.政治面貌:中共党员3.干部经历:曾任河北大学文学院学生会副主席、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班班长4.曾获荣誉和奖项:暨南大学2017推免奖学金、二等奖学金,2017-2018年度一等学业奖学金、2018-2019年度一等学业奖学金,2018-2019年度国家奖学金;河北省优秀毕业生、保定市优秀大学生;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立项一项、省级立项一项。5.毕业去向:攻读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6.人生格言: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1、暨南园里的日与夜2017年,当马思钰从北方来到暨南大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在教学楼前大石头上的“百年暨大”碑刻、悬在地球仪上的“忠信笃敬”校训、挂在体育馆门前的“和而不同”条幅,这些碑刻条幅既是她对暨南园的第一印象,也蕴涵着日后让她难以忘怀的暨南精神。在这样开放谦和而又严谨肃雅的学园中,马思钰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他们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都令人敬仰。课上,从老师们激昂而动容的语调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术的醉心与沉浸;课下,从老师同学们对学术的追求和探寻中,她看到了文学对人类精神与品格的强大塑造力、支撑力,这启发了她的思维,让她更进一步认识了“人”与“世界”。在此影响下,她更加坚定了以文学研究为终身志业的决心。在暨南园的三年里,马思钰最常去的地方便是暨南图书馆了。图书馆是她研究生生活的主要阵地,是帮助她在学术路上愈行愈远的好伙伴。如果人间有天堂,那必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和博士备考期间,她只与图书馆为伴。在这里,她往脑海里输入了大量知识;在这里,她也把自己的见解进行整合输出成论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没有虚度,这也是她对这三年最满意的地方。三年的暨南生活,马思钰认为,自己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愈发独立了,三年的研究学习后,她已经能够接受与自己独处的这种状态。学术这条路上往往是自己一人在踽踽独行,虽然有时候,这种“踽踽”是苦涩的、无奈的,但坚持远行,日后会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变得更加地从容。“愈沉静,常自省,”她在访谈中也提到了这种向往的生活状态:当享受心灵的热闹时,开口要讲的话就变少了。在自说自话的时候,能够反省自己的日常,与人交往时的行为、言语等等,向更为妥帖的方向改进。2、乘勤奋之舟,达梦想之岸马思钰三年里一直携带着读博的梦想,即使在学术路上有过迷茫,但从未考虑过第二种方向。在研一入学时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马思钰曾质疑过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读博,直到后来,课程论文得到了导师认可,毕业论文选题、预答辩也都比较顺利,在学术路上一点一点取得的小成就,让她找回了信心,更加相信自己。此外,让她更为坚定的原因,是在撰写开题报告大量翻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学术上有很多未涉及的领域,在不断地捕捉知识的过程中,她感到充实和愉悦,她喜欢这种感觉,并且这种继续补缺的欲望愈发强烈,此时她更加意识到,深造是她必须选择的路,也是适合她的路。正是这份坚定以及一直以来的努力,她终以如愿地考上北师大现当代方向的博士。整个采访过程中,马思钰的语言都很轻快,即使是谈到博士备考之路,她也始终以轻松的语调说着最艰难的备考历程。在博士复习备考期间,马思钰做好充分的时间规划,长期的、短期的都有,并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长期规划,如考哪个学校的博,还有多久的准备时间,需要看什么书,平均每个月要看几本。短期规划,如每天要完成的任务,要背多少量的单词,要读多少页的书,要写多少字的论文。再往细了说,上午、下午、晚上各计划完成什么,马思钰都做出了完善的规划。对于有志于考博的同学们,她建议同学们在时间上留出余量,预备够充足的时间,一是能使复习计划进行得更加从容,二是以防有突发情况打乱计划。“对自己狠一点”是马思钰反复提过几次的话。虽然考博这件事情她早早就开始准备,但时间总还是觉得不够用,为了确保每天能高效学习12小时,她利用学习软件来监控自己的学习状态(如forest,番茄 todo),这样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每天真正学习的时间,产生紧迫感,推动自己学习。只有当计时器达到12小时,完成当天的任务,她才会停下来休息。值得一提的是,这12个小时还是把吃饭喝水午休的时间都剔除在外的。除此以外,马思钰还制定了惩罚计划,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她会惩罚自己。考博这条路不容易,在需要奋斗的时候,她不希望自己过得太轻松。从这点可以看出,马思钰值得这么优秀!3、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马思钰一周前回校办理好毕业事宜,告别了同学,告别了导师,也正式告别了暨南园。虽然离开了南方,但是师友同学情谊怎能剪断?对于还在暨南继续钻研的师弟师妹们,思钰师姐也分享出她研究生三年的论文写作规划,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在时间线上,到研一暑假,大家已经经历了研一一年的学习和准备,这时可以开始尝试琢磨论文选题。在已写的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及在老师的指导下,研二开学一个月后便可以确定论文题目,研二下学期投入论文写作,研三开学一个月后完成初稿。这样的时间是较为松动的,万事提前,能够为之后的求职、考试等腾出充足的时间。马思钰还特别提到,她的安排得过于紧张、密集,尤其是其论文篇幅较长,为了能够保质保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完成论文身心俱疲。因此,师弟师妹们应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做更合理的规划。对于研究生而言,最基本却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顺利毕业”。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就是顺利生产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对于撰写论文,马思钰也毫不吝啬地将她的经验与我们分享。就撰写论文本身,马思钰也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是建立“问题意识”的基础。读书不是识字游戏,要真正成为思维风暴,在联想和链接中,会发现读书真的是特别有意思的冒险游戏,发现问题也会很轻松;其次,尽量广博地阅读、涉猎,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知识,学科研究方法互相借鉴、转化,能够活跃思维,拓宽视野,比如文学研究中借鉴统计学、人类学、社会学方法,新奇,但有时颇具说服力。最后,就是行文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述的严谨,很多同学开始写作论文时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这就需要多跟导师交流,多请教导师,初写论文最好有一个反复“磨”的过程,一字一词地斟酌,再到句子、句式,再到段落,再到框架的严密,处处皆是功夫。还要特别注意学术的规范性,引用文献务必诚实,认真查证,“无一字无来处”并非空话。除了祝每位研究生顺利毕业之后,采访的最后,马思钰送了一句话给大家:“认识你自己!除了学问,我们还要学会生活,找到自己,更幸福地生活。”她鼓励学弟学妹们们要以确定好的理想为目标和方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规划,踏实走好每一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相信自己,勇往直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成功向来不是说说而已,通往成功之路的艰辛,往往只有无畏的追梦者才懂得。在追梦的道路上,一批批像马思钰这样的文院学子以勤奋作舟,以知识为桨,正朝着梦想的彼岸,乘风破浪,勇敢前行。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成功,所有的努力都是因为热爱。尽管通往成功的路道路崎岖,新的旅途也要坚定不移。愿每一位走出暨南园、奔向人生崭新阶段的师兄师姐们都能拥有锦绣前程,继续谱写暨南人的新华章!来源:暨南大学 暨南文以载道 文字:韦幸嫦审核:陈颖文 排版:陈文辉 责编:肖丹
日前,由暨南大学与五邑大学联合共建的“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预计将于春节后进入动工建设阶段。据了解,此实验室投资3亿元。2018年10月,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部署开展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暨南大学与五邑大学组成结对帮扶关系,由暨南大学选派5名教师代表组成帮扶团队,到该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一年来,帮扶团队扎实稳步推进帮扶工作行动方案,取得了许多工作成效。在“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共研项目—共享成果—协同创新”的帮扶工作路径上,“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先后谋划、筹建,谱写着“侨校”+“侨乡”的帮扶新篇章。●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共建学科汇聚国内一流创新人才11月4日,五邑大学与暨南大学签署协议,共建“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依托联合实验室,两校谋划在江门建设国际一流大型模式动物研发中心,合作加强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的大动物实验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建立数种重大脑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以“项目共研”为路径,形成学科合力,汇聚创新人才,是暨南大学帮扶团队的工作思路。在过去的一年里,对标五邑大学2022年冲击博士学位点的重点建设学科,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应用物理与材料、化学工程与技术、智能制造等学科,暨南大学帮扶团队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先后谋划推进了多个高水平联合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包括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力学与结构联合实验室和认知科学与管理决策实验室。其中,“力学与结构联合实验室”将以暨南大学的工程力学学科为基础,结合大湾区特有的近海环境及建设发展的需求,在近沿海工程结构耐久性、结构安全监测与控制、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高性能建筑材料的开发等领域展开研究。“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拥有‘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在研究侨乡本土特色建筑方面有优势,共建实验室可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打造成为两校力学与土木学科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挂任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的聂振华说。另外,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将依托暨南大学的智能物联网云、管、端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平台开发相关科研项目,服务五邑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据介绍,该平台为华南地区高校最具有竞争力的物联网平台。挂任校长助理的李爱梅教授介绍,三个联合实验室将形成学科合力,以支撑形成一流学科、汇聚国内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重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计划产出具有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以侨为桥培育侨乡文化研究特色学科品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时代的到来,如何以融合的视野看待区域文学的共同源头?如何思考湾区对文学想象空间提供的可能性意义?”12月14日—15日,“区域视野与想象空间——粤港澳文学研讨会”在江门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会特别增设了侨乡文学议题。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邱向欢表示,两校颇具“侨”特色,共同举办研讨会,可以发挥暨南大学文学院学科平台优势,与五邑大学共同发掘学术增长点、策划特色学科建设,在包括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立足侨乡特色文化实践,暨南大学帮扶团队计划在两校之间打造一个华侨华人研究特色学科。“五邑大学文学院在人文学科,尤其是地方侨乡文化研究上颇具特色,我们计划以此为基础,申报广东省文艺评论基地,培养面向粤港澳文艺和海外华文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队伍,为后续相关课程开设与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挂任五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龙杨志表示,该基地将会成为两校立足侨乡、服务湾区、连接海外的高水平学术平台。以侨为桥,两所高校正共同培育侨乡文化研究特色品牌。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侧重侨乡研究、强调地方服务,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侧重理论研究、国际视野更广,基于两校在“侨”文化研究领域的不同特色,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建议,两校可以从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双边合作,如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平台、联合建立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平台。挂任侨乡文化中心副主任的唐翀透露,下一步,两校计划以两年一届的“国际移民与侨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契机,整合双边学术及相关资源,联合为侨乡及华人华侨研究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会议交流平台。同时推进暨南大学、五邑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三方建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共育人才建设研究生—本科生多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2019年12月1日,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结构模型大赛联合赛在五邑大学举行,来自省内高校35支队伍参赛交流。“以赛事为契机,加强两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聂振华介绍,组织本次比赛,是落实帮扶政策中的人才培养路径。聚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帮扶团队通过对接“创新交流会——粤港澳孵化器——创新实践基地”多种模式,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去年4月,聂振华先后组织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与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江门市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和广东永和建设集团签约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挂任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副部长的杨仁恒则推动智能制造学部与云科聚匠公司签议共建产学研人才合作培养基地;龙杨志与唐翀筹备推进两校文学院与五邑华侨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签约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两校还将着力于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根据共建协议书,两校将围绕学科建设和博士学位点申报合作、实验室共建和实验平台共享、科研协同合作、重点学科对接等事宜进行深入商讨,充分细化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方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两校的布局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针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帮扶团队正协助五邑大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共遴选出12名博士生导师、6名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和3名专业型硕士生导师作为暨南大学校外兼职博导。下一步,该团队计划启动五邑大学中层管理者和学科骨干的“三力管理素养”培训,促进两校中层管理者和学科骨干之间更好地成长。“2019年,我们已经在经济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和智能制造学部启动跨校研究生学术沙龙制度,相信不久会共同发表研究成果。”李爱梅表示,跨校研究生学术沙龙将是助力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说,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两校签署共建协议,是庄严的承诺。希望暨南大学帮扶队将不辱使命,发挥“侨校”+“侨乡”的优势,出色完成任务。■声音站在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换的高度理解帮扶工作的意义,暨南大学十分荣幸,能够参与省委的这一项事业中,并且与同样具有深厚华侨教育底蕴的五邑大学开展深入合作。帮扶团队将会利用两校鲜明的学科优势,开展校际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合作共进,互利共赢。——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短短一年多时间,帮扶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找准工作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未来,两校帮扶将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各校区的布局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五邑大学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省委部署推动的帮扶工程有助于学校在“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方面实现根本性提升。——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感谢暨南大学以及李晓江教授团队对学校的真情实意的帮助,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研究领域,希望能产出对人类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助力大湾区建设。——五邑大学校长张运华
重要通知各位考生: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已公布,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和我省疫情防控实际,现将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近期有关工作安排公告如下:一、关于扩招计划2020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4607人,比去年增加了1047个硕士研究生指标。二、关于复试名单4月30日起,考生可登录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看我校各招生专业复试名单。请考生以报名号作为用户名,身份证号作为密码,登录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主页—“境内硕士研究生报名系统”打印复试通知书。三、关于复试方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商议决定,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四、关于复试方案5月10日前,我校将公布复试工作安排、复试考核内容、复试流程、心理测验和体检的方式及指引等相关事项,请考生耐心等待,密切关注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相关信息。五、关于复试时间我校复试工作计划于5月中旬启动,具体时间安排以我校公布的复试工作安排为准。六、关于调剂1.因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生源充足,学校2020年不接收校外调剂生。2.个别上线生源不足的专业可从校内相同或相近专业(领域)调剂。3. 5月1日前我校将公布暨南大学2020年硕士生调剂办法。暨南大学研招办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暨南大学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小编收罗了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到大家。关于线上复试以下几点要注意一、空间选择很重要选择一间光线充足、环境安静的房间,注意不要背对着明亮窗户或者灯光,也要避免头顶强光照射。选择干净整洁的背景会给面试的你加分哦!白墙、整齐的书架都是不错的选择。二、仪容仪表很重要衣着简洁大方。头发整理干净,建议女生淡妆,头发扎起来;男生头发不宜过长。面带微笑、从容自信,也会给你的复试加分哦!三、肢体语言很重要镜头前要控制好自己的身体,挺直腰板,放松肩膀。老师说话时,记得适当点头以示回应。摄像头尽量和眼睛在同一水平线,面试的时候尽量看着摄像头。可以提前录像,了解自己的状态并进行适当调整。四、讲话节奏很重要线上复试往往会有一定的画面和声音延迟。每讲一段时间,适时停顿,观察对方的反应,等待对方发言完整结束后再回答,不要着急回答问题,以免出现打断老师的情况,趁着这段时间你也可以整理一下思路。音量要洪亮、语速要平缓。五、材料准备很重要重要的获奖证书、四六级成绩证明以及可以为你加分的材料,记得要放在手边,以便展示。确保家中网络稳定,建议提前测试,并确保画面清晰、声音质量良好。复试近在眼前,小编也与各专业研究生交流,总结出几条经验,助你圆梦暨南园。表达能力很重要罗慧华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8级硕复试经验:复试中,表达能力很重要,流畅、准确的表达特别加分。准备一本不是《乌合之众》《娱乐至死》《单向度的人》的读物,并且从这本书中准备几个专业问题,会是加分项。小Tips:1. 自己在简历上提的点,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要给自己挖坑;2. 记得提前准备好复试要用的资料。专业基础要扎实梁健 中医学院 2018级硕复试经验:复试面试的时候更多是考专业基础和临场发挥,首先要专业基础扎实,才能随时倒得出干货,面试才能应对老师的问题,同时要是保持平常心。其次要对导师有一定了解,学生和导师是双向选择的,面试时也可以注意贴近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交流,最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小Tips:1.事前做好准备,多方了解信息;2.不卑不亢,保持平常心 。自信阳光开朗大方会加分刘梦秋 文学院 2018级硕复试经验:老师比较喜欢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有一点跨学科的思路,能在这个基础上发散思维,还拥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同时自信、开朗大方的学生。小Tips:1.最好有一定纸质的本专业相关作品/可以证明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实践经历的材料;2.面试时能回答好自己知道的问题,同时也要谦虚且诚实,对于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委婉地表明这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着装要干净整洁陈诚 化学与材料学院 2018级硕复试经验:复试时要注意着装,最好给人一种干净整洁的感觉,自我介绍时注重自我经历及专业特长等方面的内容,老师提的问题是自己的知识盲区时虚心向老师请教,老师说话时注意多听。祝大家复试取得好成绩,加油!小Tips:1.可以多向师兄师姐请教,多一分准备,多一分把握;2.面试前给自己打打气,自信的开始就是胜利的一半。尽量避免太过紧张陈蓉 华文学院 2018级硕复试经验:在面试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紧张,即使回答不出来也没有关系,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老师不会为难你们的。考研坚持到现在不容易,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结果的!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小Tips:面试的时候要大方得体,着装方面要青春活泼。好心态才利于发挥汪毅 管理学院 18级硕复试经验:面试环节或多或少都会紧张,这就需要适当地调节心态,过于紧张是不利于发挥的。面试老师大都很温和,而且在适当时候也会给予一定提示,大可不必过于紧张,调节好心态很重要!小Tips:1.复试主要还是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用花时间在很复杂的问题上,基本的细节知识点得抓住;2.如果有一起准备复试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练习。你理想的校园大概是,在每一次沮丧时给你力量愿意与你分享每一份快乐、愿意记录你每天的成长。也会陪你一起走向更美好的远方,这些温暖,暨南都有。复试加油呀!我们在暨南大学等你!来源:暨南大学 信息来源 |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 经验采访 | 蒋珊珊 配图 | 慕雪城主 官微图库 被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杜明灿 李梅 责编 | 杜明灿
11月7日,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796场“古典小说”专题第1场在明伦堂明德厅举行,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史小军作了题为“《金瓶梅词话》的文化解读”的专题讲座,带领大家真正走进《金瓶梅》的艺术世界,400余名市民群众和高校师生现场聆听。史小军教授解读《金瓶梅》史小军教授首先介绍道,《金瓶梅》是我国明代一部长篇世情小说,它以西门庆的家庭生活为描写重点,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金瓶梅》的作者成谜、版本系统众多,自问世以来,围绕着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可谓污名化与经典化并存,我们应从文化与文学等方面解读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即,史小军教授对《金瓶梅》中的商业文化及人欲的种种表现进行了重点阐释,对《金瓶梅》书中重点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借以窥探《金瓶梅》的主旨及文学魅力所在,以此启发对人性、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讲座现场史小军教授认为《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先河,是暴露文学的杰构,是孕育红楼的传世经典,是明代生活的百科全书。《金瓶梅》与《红楼梦》同为世情小说,如果说《红楼梦》是人生的悲剧,那么《金瓶梅》则是人性的悲剧。宁宗一先生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金学”研讨会上曾说:“作为读者和研究者,你的心胸是否开阔和深沉,是否能够容得下连自己都感到陌生的人性之复杂性,从而对此之探索才不是对《金瓶梅》浅层次的探索,而是认知《金瓶梅》创作元素本身就是取自于人的灵魂、人的人性的深处。”我们能否对这部四百年来经常被污名化的小说给予生命灵魂与人性的解读与阐释,取决于我们自身文学素养深浅与审美品格的高下,而素养与品格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史小军教授愿以此次讲座与各位听众共勉,将文学经典的普及与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主讲人简介】 史小军,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理事、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副会长。 研究领域涉及明清诗文与文人心态、明清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编辑出版与图书管理等几方面。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明代文人心态史》、《金瓶梅版本知见录》等著作3部,主持编纂《岭南文化书系》、《人文学丛书》、《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暨南大学图书馆卷》等书籍百余种。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华侨历史文化的普及工作,在海内外举办相关讲座或报告50余场,倡导成立“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引起较多关注。 来源 孔学堂编辑 王艳霞校检 卢奕林编审 李 屹
暨南大学结对帮扶五邑大学逾一年,学科建设人才培育成效初显“侨校”+“侨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日前,由暨南大学与五邑大学联合共建的“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已经完成招投标工作,预计将于春节后进入动工建设阶段。据了解,此实验室投资3亿元。2018年10月,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部署开展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暨南大学与五邑大学组成结对帮扶关系,由暨南大学选派5名教师代表组成帮扶团队,到该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一年来,帮扶团队扎实稳步推进帮扶工作行动方案,取得了许多工作成效。在“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共研项目—共享成果—协同创新”的帮扶工作路径上,“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先后谋划、筹建,谱写着“侨校”+“侨乡”的帮扶新篇章。●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共建学科汇聚国内一流创新人才11月4日,五邑大学与暨南大学签署协议,共建“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依托联合实验室,两校谋划在江门建设国际一流大型模式动物研发中心,合作加强以转基因技术为基础的大动物实验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建立数种重大脑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以“项目共研”为路径,形成学科合力,汇聚创新人才,是暨南大学帮扶团队的工作思路。在过去的一年里,对标五邑大学2022年冲击博士学位点的重点建设学科,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应用物理与材料、化学工程与技术、智能制造等学科,暨南大学帮扶团队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先后谋划推进了多个高水平联合实验室的规划、建设,包括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力学与结构联合实验室和认知科学与管理决策实验室。其中,“力学与结构联合实验室”将以暨南大学的工程力学学科为基础,结合大湾区特有的近海环境及建设发展的需求,在近沿海工程结构耐久性、结构安全监测与控制、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高性能建筑材料的开发等领域展开研究。“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拥有‘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在研究侨乡本土特色建筑方面有优势,共建实验室可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打造成为两校力学与土木学科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挂任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的聂振华说。另外,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将依托暨南大学的智能物联网云、管、端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平台开发相关科研项目,服务五邑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据介绍,该平台为华南地区高校最具有竞争力的物联网平台。挂任校长助理的李爱梅教授介绍,三个联合实验室将形成学科合力,以支撑形成一流学科、汇聚国内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重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计划产出具有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以侨为桥培育侨乡文化研究特色学科品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时代的到来,如何以融合的视野看待区域文学的共同源头?如何思考湾区对文学想象空间提供的可能性意义?”12月14日—15日,“区域视野与想象空间——粤港澳文学研讨会”在江门举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会特别增设了侨乡文学议题。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邱向欢表示,两校颇具“侨”特色,共同举办研讨会,可以发挥暨南大学文学院学科平台优势,与五邑大学共同发掘学术增长点、策划特色学科建设,在包括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立足侨乡特色文化实践,暨南大学帮扶团队计划在两校之间打造一个华侨华人研究特色学科。“五邑大学文学院在人文学科,尤其是地方侨乡文化研究上颇具特色,我们计划以此为基础,申报广东省文艺评论基地,培养面向粤港澳文艺和海外华文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队伍,为后续相关课程开设与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挂任五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龙杨志表示,该基地将会成为两校立足侨乡、服务湾区、连接海外的高水平学术平台。以侨为桥,两所高校正共同培育侨乡文化研究特色品牌。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侧重侨乡研究、强调地方服务,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侧重理论研究、国际视野更广,基于两校在“侨”文化研究领域的不同特色,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建议,两校可以从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双边合作,如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平台、联合建立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平台。挂任侨乡文化中心副主任的唐翀透露,下一步,两校计划以两年一届的“国际移民与侨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契机,整合双边学术及相关资源,联合为侨乡及华人华侨研究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会议交流平台。同时推进暨南大学、五邑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三方建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共育人才建设研究生—本科生多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2019年12月1日,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结构模型大赛联合赛在五邑大学举行,来自省内高校35支队伍参赛交流。“以赛事为契机,加强两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聂振华介绍,组织本次比赛,是落实帮扶政策中的人才培养路径。聚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帮扶团队通过对接“创新交流会——粤港澳孵化器——创新实践基地”多种模式,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去年4月,聂振华先后组织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与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江门市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和广东永和建设集团签约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挂任五邑大学智能制造学部副部长的杨仁恒则推动智能制造学部与云科聚匠公司签议共建产学研人才合作培养基地;龙杨志与唐翀筹备推进两校文学院与五邑华侨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签约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两校还将着力于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根据共建协议书,两校将围绕学科建设和博士学位点申报合作、实验室共建和实验平台共享、科研协同合作、重点学科对接等事宜进行深入商讨,充分细化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方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两校的布局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针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帮扶团队正协助五邑大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共遴选出12名博士生导师、6名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和3名专业型硕士生导师作为暨南大学校外兼职博导。下一步,该团队计划启动五邑大学中层管理者和学科骨干的“三力管理素养”培训,促进两校中层管理者和学科骨干之间更好地成长。“2019年,我们已经在经济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和智能制造学部启动跨校研究生学术沙龙制度,相信不久会共同发表研究成果。”李爱梅表示,跨校研究生学术沙龙将是助力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说,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两校签署共建协议,是庄严的承诺。希望暨南大学帮扶队将不辱使命,发挥“侨校”+“侨乡”的优势,出色完成任务。-声音站在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换的高度理解帮扶工作的意义,暨南大学十分荣幸,能够参与省委的这一项事业中,并且与同样具有深厚华侨教育底蕴的五邑大学开展深入合作。帮扶团队将会利用两校鲜明的学科优势,开展校际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合作共进,互利共赢。——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短短一年多时间,帮扶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找准工作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未来,两校帮扶将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各校区的布局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学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五邑大学秉承“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省委部署推动的帮扶工程有助于学校在“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方面实现根本性提升。——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感谢暨南大学以及李晓江教授团队对学校的真情实意的帮助,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研究领域,希望能产出对人类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助力大湾区建设。——五邑大学校长张运华
距离考研还有两天,广州日报的编辑记者也来为考研学子打call,他们也曾是考研大军中一员,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着。考研有多吸引人,某位记者37岁时,依然想追梦;考研有多难,某位编辑,经常边备考边掉眼泪;考研要多努力,有位编辑每天雷打不动,从早上7点半学到晚上11点;考研要如何弥补高考的遗憾,有位记者不仅从统计学跨专业到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也从吉林大学来到了复旦大学。谁说工作后就不能考研?广州日报的编辑不惧改变,想到就马上行动!37岁高龄的我,考上研究生了!(本科专业:国际新闻专业 报考学校: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17年,37岁高龄的我,考上研究生了!“努力虽迟仍到”,这大概是我接到通知书时内心的第一反应。35岁时,人生陷入迷茫。老师一句“边画边寻找方向”的点拨,令我下定决心开始系统学习工笔花鸟画技法,实现小时候的绘画梦。于是,我开始白天扮演好记者角色,采访、写稿,晚上在画室加班画画。从绘画中得到的力量,令我想更深扎入艺术中,而读一个美术史的硕士学位,是我能想到最有驱动力的方式。从决定、报名、备考到考试,我大概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这七八十天大概是我人生里最努力的时候,也是我同时面对最多事情的时期——工作、家务、装修、儿子棉哥小升初……事情被分为紧急、必要、重要和非必要,除了好好采访、写稿以保住饭碗,跟进棉哥的备考外,生活突然变得无足轻重,会友、娱乐一概拒绝,个人需求被降低为“只要能吃饱穿暖”,在家的时间我总是蓬头垢面。然而,心中却生发出无与伦比的幸福感。无论是清晨苦读,还是夜半秉烛,无论读到云冈石窟、青绿山水、《鹊华秋色图》,还是读到庞贝古城、蛋彩画、《蒙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心里总是涌动热切和激动,血液里仿佛冒着热气,想化身海绵把所见所闻吸收进身体里,让艺术的美好知识把自己变得充实、饱满,充满能量。也许这就是“有所爱,有所期待”?为了隐约却似乎伸出手就可以触及的未来。转眼到了考试的日子。第一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我开车从家往大学城,天开始下雨,我跟着导航走了一条往常没有走过的路。在陌生的红灯口停着时,雨势正急,雨刮忙个不停,红灯和街灯的光在前车窗的雨水中光怪陆离。许多人不理解我有什么必要去读一个“老年研究生”,也不理解我为何不读一个看起来更顺理成章、轻而易举的传播学硕士,而去读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虽然期待读研给我带来新的机会,但这个机会是什么,我并不清晰。然而,这正是一条我没有走过的路,而在天亮之前,我有勇气一个人在黑暗里走着。也许前面有滂沱大雨,也许有不明朗的灯光,但未知竟比以往任何一刻更吸引着我向前走。等待成绩的日子里,心情反反复复。等到终于出了成绩,等学校分数线,过了分数线,又等复试入围通知。这心情竟似乎比高考更磨人。复试最后一关是面试,进门一眼看到正中央一张微笑的脸——这才是我第一次见到“导师”的面。我被考官们问得最多的,是“你有一份做记者的工作,为什么还要来考研”。虽然听起来很官方,但“热爱”“想要学更多”是真心的回答。查到复试成绩的前一天,我接到通知儿子棉哥被第一志愿中学录取的电话。还记得我当时正坐在竹林下的石凳上接电话,听完电话,抬头望着头顶翠绿的竹枝竹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因为我知道他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知道他值得这个回报。当收到自己被录取的消息时,我又哭了一场,既觉得自己得偿所愿,又有一种受宠若惊、感到被眷顾的心情,并且再次相信“努力终有回报”的公平。就这样,我幸运地获得了定向委托培养的机会,也获得“很励志”的评价,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以工养读”的研究生生活。(木木)考研是我人生的必选项(本科专业:历史学专业 报考学校:中山大学世界史专业)如果不考研,我可能会在家乡当历史老师,衣食住行、甚至婚姻大事可能都会被父母安排得明明白白。如果不考研,我可能不会在广州学习生活,在北方长大的我,可能要很久以后,才会邂逅这个四季如春的花城。如果不考研,我可能已经开启养娃模式了,像许多家长一样,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娃身上,希望娃能有出息一点……其实考研是我人生的必选项。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想自己做一次选择,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对选志愿毫无头绪,便将选择权交给了父母,我错得有些离谱,用四年明白,人生的选择权要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考研填志愿时,父母又来“出谋划策”,好在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有主意的人,我力排众议,选择了中山大学。考研很难,16本参考书目,我要在6个月里复习3遍,有时候心情浮躁,一上午根本看不了几页,我经常会掉眼泪。和我一个宿舍的3个小伙伴,陆陆续续放弃了考研,但我想考研的心从未改变,我的最低要求就是走上考场,做完试卷。有时候,我也会想,到底有多少人报考了中山大学世界史专业,我的竞争对手又有多少人,他们复习得怎么样了?想完之后压力更大了……但朋友的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勇气。我开始安心备考,因为不喜欢固定座位,所以每天学习的位置都不一样,我会拿着教材边看边想;会拿着彩色的记号笔,一遍遍地过考纲;拿着厚厚的参考书,找一扇窗,开始回忆重点……到了12月,四六级考试后,就到了考试月,走到哪里都是努力学习的学生,我就待在宿舍学习,临近考研,我很焦虑,复习质量也大打折扣。为了方便考研,我订了离考研点很近的宾馆。到了宾馆,甚至到了考研考场的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内心对考研有多期待,多想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之前,因为考研结果的不确定性,我一直在安慰自己,考不上没关系,也不敢期盼在千军万马之中,我能成功“上岸”,虽然很努力,但是我很害怕最后是不好的结果……如果是期待值是十分,在我的描述中竟只有三分期待,原来,我一直在欺骗自己。不过,我在考场上看到中大专业课考题时,竟也有一种圆满的感觉。因为这一次是我自己的选择。准备复试时,我把图书馆能找到的、与专业方向有关的书籍全都抱回了宿舍,把专业方向上专家、学者的论文打印出来,仔细研究,最后终于考研成功。在中大读研的这三年,是我从未预料到的精彩,考研是我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情之一。(曹腾)这么努力都考不上研究生,我就不“二战”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报考学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大学四年,除了忙学业、参加竞赛等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校报里,想选题、采访、编辑都是我喜欢做的事啊!出于兴趣、专业报录比的考虑以及对暨大“彩虹门”的向往,我在选择考研院校、专业时并没太多犹豫。然而,报考新传专业在文学院考研大军中无疑是异类,同届、往届压根没有可以请教的对象。此时,万能互联网拯救了我这个“两跨”小白,源源不断的干货攻略等着你来挖掘,从复习方法到时间规划一应俱全。素未谋面的新传专业同学有着分享精神,复习期间我关注了各种考研公众号,添加了微信、QQ考研群,蹭听师兄师姐的分享课,穷尽所有资源去大海捞针,资料搜集能力也锻炼起来了。由于大三暑假才开始备考,备考时间非常紧,我每天雷打不动早上7点半到自习室,累了就站起来看书或找个空教室读书。除去吃饭与跑步锻炼,一直学到晚上11点多,保安来赶才愿离开。别人考公、找工作,而我选择长达9个月的“战役”,时间成本高,身心疲倦,幸好我逐渐找准了节奏,从复习、做题到模拟考,按着时间表循序渐进。“这么努力都考不上研究生,我一定不会二战。”支持我走完考研漫长路的,应该是这种一鼓作气的信念吧。考研虽累,我很庆幸遇上考研宿舍、自习室四人小组,进入复试后,我还与网上认识的研友模拟专业、英语面试,每天交流最新的考研资讯。考研是一个人的“战争”,但多亏团队合作,让这段时光更充实、不再孤单。枯燥复习中也需要点仪式感,每逢考研倒计时100天、50天的大日子,我总会与黑板倒计时合影纪念,在上面“立flag”为自己打鸡血。读研后,新平台提供了五花八门的学术活动,让人直喊“考研真香”:把奖金花在车票上,前往武大跟博士生、研究生同台交流;坐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到上海交大参加学术夏令营;在北大待上10天,与学生一起实操数字营销投放……由于导师主攻社会学,我的同门之间经常合作设计问卷、做社会调研,还带20多个本科生到中国香港地区派发问卷。严谨治学固然重要,厚着脸皮迈向社会、读人生百态,何尝不是新体验。我遇到的研究生同学都非常有主见,对职业道路有成熟规划,在这个氛围作用下,我也试水了几份迥然不同的实习,尝试找准初心。考研已过去四年,现在回想这真是一场让人怀念但不想重复的旅行,不仅改变了学历与能力,更是一次难得的自我对话。如果你在今年考研并努力到现在,希望可以再坚持一把,马拉松的一百米冲刺更要放手一搏。(麦蔼文)“三跨”考研生:不要忘了带着自信上考场(本科:统计学专业 报考学校: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我本科就读于统计学专业,属于数学学院。大三接近尾声时,身边的同学分为了两个阵营,要不早早地找好了实习,为就业做好准备,要不选择金融或计算机方向继续深造。我一直在犹豫不决。与公式定理打了3年交道,我对数理专业已经没有任何留恋。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却一直有一个文物保护的梦想。这个梦想缘来已久。高考填报志愿时,受到理科生的限制无法报考文史相关专业,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当我又一次站在人生的选择路口时,我决定奋不顾身一回。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尾巴,我决定报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这时留给我的复习时间只有不到4个月。大四上学期的时候专业课只剩下寥寥几节,因此我大部分时间都成天泡在考研自习室里。在这种紧张的备考氛围里,跨考文史类专业的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从9月开始,我迷上了练字——每天中午在自习室午睡结束后,我都会雷打不动地摸出我的钢笔和字帖,认真临摹一整页的唐人小楷《灵飞经》。这要花费不止一个小时。离考试不足一月时,复习时间紧张,我改为临摹半页纸,但这个习惯从未间断。旁人问起我练字的缘由,我会一本正经地答道,字迹是学生在试卷上留给批卷老师的第一印象,而文史类老师必定格外留心。希望这几个月苦练小楷,到时能在老师那多拿点印象分。这番解释可以唬住不少人。但我自己知道,我花费宝贵的复习时间用来练字,更多是为了留住自己的信心。作为一个三跨考生(跨地域、跨学校、跨专业),我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考试完全没有底。文史学科是一门强调积累的学科,但没有坚实的基础,我只能摸索着为自己补习,每天都面临着由于巨大知识量空缺带来的恐慌。这时,每天固定的练字环节可以帮助我直观地看见自己的进步,坚定复习的信心。考试的日子到来时,我练字的纸张已经堆了厚厚一沓。拿出第一天的字帖和最后一天对比,从前歪歪扭扭的字迹已经变得工整秀气。我就这样带着这份从日复一日练字中获得的自信踏上了考场,交出了一份还算漂亮的答卷。转眼间,今年到了年底,又是广大考研考生奔赴考场的时候。希望各位考研人在细心谨慎之余也不要忘了带上一份自信,祝福大家都有好成绩!(缪璟)喜欢媒体就去读研啊,改变没有多可怕!(本科专业:英语(国际贸易) 报考学校: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如果问我为什么考研,真的是因为我有一个梦想。它长在我身体里被惯性教育强行矫正到本科,在大二间隔年间被唤醒,在毕业后重复又空虚的工作中被激发。终于在一个没有深思熟虑的下午,朋友丢给我一个报考链接。“喜欢媒体就去读研啊,改变没有多可怕,起码离想要的会近一点。”彼时的我早已厌倦了这个南方小城的冬天和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我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这个“伟大”的计划,默默地按图索骥买了报考学校专业的所有书籍,又在师兄的建议下,花大价钱淘宝了一份旧笔记。二战考研失利的朋友让我对这个计划实施并不焦虑,你看每个人都有很多试错的机会。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个计划,兼顾工作之余的备考却也着实让人心力交瘁,晚上深夜攻读,白天就无法满血工作。于是列每月每周每日计划,按轻重缓急分配一天,不是非充分必要的工作,都安排在截止日期才完成。而幸运又不幸的是,我是跨专业考研,专业知识欠佳。不过本科学的是英语,能在备考初期就暂时不去理会的一个科目。除了把所有专业书内容背下来这个硬性要求外,一有空大量的浏览国内外热点新闻和评论,时不时在考研群里练笔。备考的日子里,我应该和许多考研的同学一样做到了极度投入,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我所在的地方是放着轻音乐的咖啡馆都会吵成菜市场的城市,找不到一个静心学习的地方成了很头痛的问题,很多备考的朋友都会在外面租个房子避世学习,但我还需要和这个社会有些连接,我常常晚饭后遛去单位的打印室,锁好门,和一堆文稿做伴。说起考研之后的幸运,就是我借助这个跳板换了一个跑道。读研的日子里达成了思维上的自我修炼,心智和品格习惯的养成,在通识教育之上多元地看待问题,有了批判权威的意识和勇气,而这些都是终身受益的。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同,有些人可能想在某个年龄段就要完成某件事。但他们有他们的节奏,你有你自己的。自我觉醒年龄多大都不晚啊,做人最重要的还是要开心。对了,读研的日子里还遇到了一个很棒的导师,处成了那种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那种关系,是不是也很幸运。(祖安)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林琳、曹腾、麦蔼文、缪璟、李思涵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高鹤涛栏目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腾、张宇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李凤荷
他在超过一个甲子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语言学的“拓荒”研究工作。语言学研究之重要性,在他看来事关中华文化的存续与发扬。他对汉语方言、汉语辞书、汉语应用和汉语规范等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成果辐射至日本、新加坡、法国、美国等地,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他参与编写了汉语方言学的开山力作——《汉语方言概要》,主持编撰我国方言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迄今,已刊语言学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逾400篇。他是语言学的大师级人物、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创办人——詹伯慧。詹伯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方言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创办人及名誉主任;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曾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2020年7月10日,詹伯慧教授在他八十九周岁生日这天,怀着当代文士对中华文化一份深情而执着的赤子情怀,捐赠出50万元的个人积蓄,发起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以奖掖后进,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保护丰富的语言资源,繁荣我国的语言学研究,詹伯慧教授将自己的50万元积蓄捐赠给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励在语言和方言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仪式现场,詹伯慧教授分享了他到中山大学求学、武汉大学执教、北京大学进修,赴各地深入调查方言、编撰方言著作,赴日本执教等学术生涯经历,对于做学术研究,他有着自己的几十余年的坚持,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也是希望鼓励更多人延续这份坚持。“从我读书的时候,甚至于读书以前,我就立志要从事语言科学的学习研究与教学。这几十年来,我一直都遵守这么一个宗旨在工作,努力地尽我应尽的义务。做事一定要有一个宗旨,能够明确一个目标,而且要孜孜不倦,不能三心两意,更不能够功利主义放大眼前的利益。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我活着不能够做学问了,设立这个奖,也是支持鼓励大家来做学问,我希望大家都来支持。”到场见证仪式的嘉宾大多为詹伯慧教授的弟子、共事的后辈,他们与詹教授有着朝夕相处的点滴联系。从他们的分享中,我们更加真切地走近了这位语言学大师。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潘启亮深情地说道,在他心中,詹老师在学术研究、为人、培育学生上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詹老师在80余岁亲自负责主编《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时,时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为方便和科研组交流还学会了使用微信。为了保持旺盛的研究精力,詹老师时常在暨大校园中散步锻炼身体。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文学院的学科发展与詹教授领头建立的暨南大学中文系第一个博士点——现代汉语博士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詹伯慧语言学奖的设立对语言学科将是个很大的推动,并衷心祝愿奖项越办越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燕发言并宣读“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评审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名单基金会梁燕秘书长在发言中介绍,该基金首期启动资金是詹老教授个人积蓄50万元,为留本基金。“名校打造名师、名师支撑名校”,“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基金将吸纳更多行业精英及社会力量,共同为培养语言学顶级人才,打造语言学的学术丰碑!“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梁燕、甘于恩;委员:刘新中、侯兴泉、彭志峰、肖自辉;“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成立大会筹备小组;组长:魏霞;副组长:刘新中、周 治;成员:甘于恩、侯兴泉、彭志峰、肖自辉、王振华;基金宗旨:为支持詹伯慧教授的倡议,发扬他矢志不渝、治学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特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励在语言和方言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基金用途:本基金用于促进中国语言学发展,奖励在中国语言和方言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参评论著必须是在规定的评选日期前三年之内公开发表的,首届为一至五年内公开发表的。詹伯慧语言学奖共设两个奖项:一等奖1名,奖金10000元/人(暂定);二等奖3名,奖金5000元/人(暂定)。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于单数年举行,首届于2021年7月前评出,7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获奖成果将在《南方语言学》(半年刊)中以专栏形式进行介绍。
今日,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因为社交不当言论,被湖北大学宣布调查。据了解梁艳萍1997年至今在湖北大学文学院任教。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学艺术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理事;湖北大学美学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文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美学、东西方文论、文艺心理学与文学批评。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美学、文艺心理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艺术导论、康德美学研究、日本近现代美学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近年来,高校频频爆出问题教授,有学术科研作假的;有性侵学生的;有压榨研究生的;有威胁研究生的;有发表不当言论,支持港独、精日的;有贪污腐败的;这些大学教授很多学术功底深厚,但是师德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教育部明确提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选拔聘用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作风出现严重问题的高校教师,严肃处理,这就告诉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关注报考院校研究生导师近年来的学术成果,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生导师这个去各个学院官网师资队伍那一栏目查看教师的简介,看完之后,可以去知网上搜索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文章,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深入了解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在研究生知网上查看该导师带的研究生,查看这些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学术水平有无长进,学术发展可持续性怎样,导师是否乐意帮助学生进行严谨的学术。问问报考学校学生对该导师的评价,对于你选择合适导师有很大帮助。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情况了解研究生导师有无校内外兼职情况,学术人脉情况,科研项目情况。这是因为导师的学术圈子广,校内外兼职,科研项目,能使你在他的带领下,迅速成长,学会写科研招标书、学会写期刊论文、学会参与学术论坛讨论、学会平衡科研与生活的时间。领导型导师,院长、书记、校长、院士等,这种类型的导师,一般经常参加学术研讨活动,优势是学术人脉广。在你读研期间,未来投稿、求职、深造方面有极大优势。不足之处是非常忙,可能见面机会少。期刊型导师,有些导师学术做得好的同时,在许多期刊杂志做主编、编委、审稿专家、国家基金的评委等等,这些导师有助于你以后投稿,知道期刊杂志的喜好,更能把握学界动态。不足之处是,经常参加学术活动,可能见面机会少。纯学术型导师,这类导师甘于做冷板凳,学问精深,发的学术期刊层次高,跟着这种类型的导师,你的学术水平、知识水平会有极大提高。这类导师以学术为业,有非常多的空余时间辅导你学习和科研。不足之处是这类导师圈子狭窄,学生以后学术可持续发展更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