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暨南大学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视子所言

暨南大学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

新学期开学以来,暨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工作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指示精神,通过集中、持续举办“暨南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搭建起全校性的新思想学习主平台,让校领导班子及全校中层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并以此为引擎,延伸统揽相关主题、创新学习形式,实现各校区学院领导干部及师生学习贯彻新思想的全覆盖。“希望通过研修班的集中培养,让领导干部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八种本领’,确保立德树人的正确政治方向。”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在开班动员会上表示。研修班自4月初开班以来,已经邀请了国家发改委信息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吴涧生、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等专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四个走在前列”批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等主题作了系列专题辅导报告,并将持续加入专题学习内容,充实课程体系。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作为广东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讲师团成员,作了研修班的首场报告。研修班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和“暨南学习论坛”两个主平台,在2个月时间内,通过持续举办系列专题辅导报告会、个人自学、集体研讨、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使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面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内容还借助暨南大学党委打造的“1+8+X”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微平台,做好学习动员与二次传播,实现全校覆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系和单位结合研修班内容,积极组织师生,拓展学习主题内容与学习平台,从课堂、社区沙龙到圆桌论坛,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相关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和研讨,进一步强化新思想在校园“五进”效果。目前,暨南大学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以研修班为主阵地,学校二级党组织学习平台和校园党建思政新媒体矩阵为重要支撑的覆盖全校的“1+X”新思想学习体系,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融入教学育人体系、融入学术科研活动、融入高等教育事业,结出丰硕成果。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说,通过研修班的集中学习,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把握,让“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成为我们的内在自觉,做坚定信仰的表率。研修班课程设计既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本质内涵的阐释,又有对新思想逻辑起点和发展脉络的梳理,更有对广东实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有利于我们学懂弄通做实,做忠实践行的表率。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卢健民说,“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学习的心得、学习的收获与广大师生进行宣讲、分享,在宣讲中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师生听得懂、能领会,不断增强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见习记者王忠耀 通讯员苏运生)

荀况

强三甲,创一流!广东援藏专家精准助力,林芝市人民医院成“标杆”

进藏一年半以来,广东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积极推动各项医疗援藏工作,成效显著。即日起,广东卫生在线推出系列报道,分享广东对口帮扶林芝7个县(区)2020年医疗援藏工作情况。林芝市人民医院位于藏东南地区,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急救、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在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和广东省卫健委的领导下,医院全面强化学科建设,启动“521”行动(五大中心,两大平台,一个基地),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刘光明(左四)到林芝市人民医院调研指导输理念,强专科2018年1月,林芝市人民医院被正式确认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强化医院“三甲”建设,广东省15家三甲医院与林芝市人民医院建立“院包科”长效机制,打造升级版组团式援藏模式,全面强化医院学科建设。帮扶建成心血管专科、创伤骨科、ICU、妇产科等14个市级重点专科,正在发展自治区级6个重点专科;推进传染病中心、危重症救治中心等功能单元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帮扶林芝市人民医院在西藏自治区各家医疗机构中,率先获得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实现心血管诊疗技术全覆盖;▲林芝市人民医院获中国胸痛中心正式授牌开设老年医学科门诊,在西藏七地(市)人民医院中率先开设麻醉及疼痛门诊,建立消化病诊疗中心,并率先挂牌成立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分中心;2020年成功开展新项目、新技术75项,填补了林芝市多项技术空白,同时完成骨关节置换手术近150例,为高原骨关节疾病规范化诊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援藏专家进行左拇指不全离断再植术本地医生已可单独完成多种类型三、四级腹腔镜等手术,妇科肿瘤手术、心血管介入治疗手术、腹膜透析术等多个领域实现“零”突破。▲援藏专家成功开展自治区首例房颤房扑射频消融手术建平台,育人才想要切实提高林芝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必须要从根上“治”起,打造出一支属于林芝的先进医疗队伍。援藏专家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帮扶带教方式,加强对本地医务人员的培养,目前已培养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26名;按照重点学科建设需求,每年还派出10名以上技术骨干前往支援医院进修学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援藏专家着力提升本地人才的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带领本地学员申报科研课题,建立科学研究素养,首次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申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在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医院进一步探索师带徒、结对子与住院医师规培、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实现“四证合一”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经与暨南大学医学院、西藏大学医学院及西藏民族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培训机制,并与暨南大学共同举办《在职人员攻读暨南大学临床医学及护理学高级研修班高级研修课程项目》,建立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本地培养机制,已经纳入在职研究生课程教育49人。医院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疗水平提高。通过柔性援藏形式,引进三批次21名医疗骨干,强化医疗能力建设;本院医务人员赴内地开展学术交流47人次。▲雅江医学论坛—林芝市麻醉与呼吸重症学习班安排援藏专家或本地业务骨干在每周二至周五下午授课,学习内容涵盖医院管理、病例讨论学习、护理业务培训、临床新技术新业务进展等,已授课80多场次;邀请省内外40多名专家莅临医院举办培训、学术交流34场次,惠及1600余人次。▲雅江医学论坛暨第二届静脉治疗行业标准和输液安全培训班治未病,送健康“治未病”一直是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重要工作部署之一。援藏工作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把健康服务送到基层,提高当地居民保健意识。引进关节康复公益项目,筛查关节疾病患者683人,为数十名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免费开展膝、髋关节置换手术;▲援藏专家到波密县开展义诊活动协调市卫健委设立“骨关节炎患者住院手术补助基金”,为18位精准扶贫农牧民给予住院补助(每人5000元);援藏专家开展义诊活动21场次,累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0万余元,足迹遍布林芝七个区县。▲援藏专家到米林县琼林村开展义诊活动强防控,严落实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医疗队骨干坚守林芝,牵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专家组和后勤保障组,积极筹措防控物资,群策群议共克疫情,面向全市医疗单位、防控机构及基层医护人员做新冠肺炎防控的培训讲座。▲组织疫情防控大演练▲为全市及各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作新冠救治和防控工作视频远程培训援藏专家还深入墨脱县中学、波密县中学和林芝广药集团开展疫情防控培训授课和现场指导,并向医院、学校、茶场赠送了口罩、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发放了《疫情防控知识》《复工复产指引》等宣传资料,对校医和疾控人员进行培训,将传染病防控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作者|王晟编辑|尹蓁 责编|张秀丽来源 |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隆美尔

暨南大学:牢记侨教初心将中华文化传播至五湖四海

来源:中国新闻网扩大港澳台侨招生规模,不断优化港澳台侨学生课程体系,提升涉侨学科建设水平,筹划成立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心……近日,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在做工作汇报时,介绍了该校在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扩大港澳台侨招生规模,提升培养水平据介绍,截至今年9月,暨南大学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达13728人,其中香港学生5554人、澳门学生2212人,在校香港、澳门学生总数继续稳居内地高校首位;其中,学校2019级香港新生报到1206人,比去年增加206人。林如鹏表示,学校正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港澳台侨招生规模,力争两年后港澳台侨和留学生招生占在校学生比重,由目前的34%提升至40%左右。为适应国家发展和港澳社会需要,暨大优化了专业和课程体系,对现有港澳台侨学生的650门本科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每年资助100本针对港澳台侨学生专用教材的编写。暨南大学还加大对港澳台侨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将全国首个WE创港澳台侨青年众创空间打造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每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等活动,为港澳台侨学生在内地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林如鹏说,暨南大学坚持“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努力将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人学生、留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国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以侨为桥,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暨南大学作为侨校的鲜明特色。近年来,该校积极建设中华才艺(武术、龙狮、书画、民俗)培训基地,开展“中华文化大讲堂”“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中华文化之旅”等学术文化活动,承办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协助组建世界华文文学联盟,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今年9月底,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体验与展示馆在该校华文学院正式揭牌。中华汉服馆也闪亮登场。据悉,这是中国高校中率先推出的中华文化专业性小型博物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长期致力于华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是该校留学生最多、华人华侨最多的学院,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阵地。由该院承办的暨大“中华文化大讲堂”,四年来,共举办八期,包含2000多学时的“君子六艺”“传统雅事”“中华技艺”三大板块的14类中华文化课程和300多场各类中华文化活动和比赛。据初步统计,暨大全校超过24个学院50余个国家和地区28000多人次的在校学生参加过体验研习或研究实践。文化传播,师资培养非常重要。为此,暨南大学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培养计划”,通过研修营、探索营、大赛营、追踪营、管理营的打造,让暨南学子得到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报导者、管理者的五重历练,全方位掌握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方式方法,做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林如鹏介绍说,学校目前正筹划成立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心,逐步推进在五个校区建立中华文化体验与展示馆,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窗口。涉侨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暨南大学不断提高涉侨学科建设水平,着力打造“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和“海外华文教师证书考试”两项华文教育国家标准。其中《华文教师证书》等级标准研制项目已有全球24个国家170个考点,9127人参加培训,5804人参加考试并获得证书;“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项目通过结项鉴定,已有全球13个国家的3000多人参加该考试。暨南大学还大力推进本土化和国别化华文教材编写项目,在编好小学、初中版华文教材的基础上,推出高中版及国别化华文教材,已完成中国首套以华裔为教学对象的《华语》系列核心教材,以及《华文写作》(柬埔寨小学、初中版)、《中文》(澳大利亚高中版)、《中文》(高中版)等教材的编撰工作。科研实力快速跃升林如鹏说,近年来,暨南大学科研实力快速跃升。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38项,排名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5位、广东省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批16项,排名全国第3。当前,暨南大学正加快“双一流”建设,综合办学实力继续提高。学校目前已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2个学科有望近期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在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太地区大学排名中,该校位列亚洲高校第161-170位,较2017年提升30位,并列大陆高校第45位。(作者 郭军 苏运生)

六藏

一位求学内地港生的“奔跑”与“思虑”

新华社广州4月24日电(记者石龙洪 徐弘毅 郑天虹)“犹如奔跑,当你习惯了节奏,学会欣赏沿途风景,会爱上这种朝目标奋进的感觉。在这里,踏实努力就能靠近梦想。”广东暨南大学2015级港生陈童如是形容内地求学时光。很快,她将开始新的奔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香港读高中时,陈童便许下梦想:到内地读书。5年前,她报考并顺利入读暨大应急管理专业。陈童坦言这几年的成长像获得了一种“加速度”。“记得踏进校园前,我还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样子。”在学校和老师帮助下,她很快找到了“奔跑的节奏”,成为本科新生训练营志愿者,当选班级班长,加入学生社团联合会……在校期间,她曾参加征文、演讲、创新创业等比赛,还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领袖成长计划高级研修班和港澳台侨学生学习与发展创新项目等课外拓展活动。“我去了北京、陕西、云南等很多地方,有机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国情和历史。”陈童说,内地学习时光丰富充实,结交了朋友,扩宽了视野,全面提升了能力,感受到自己获得“惊奇”成长。“最大收获是亲眼见证内地飞速发展,触摸到祖国的历史,懂得站在历史高度看待国家与香港根与叶的关系。”去年,陈童顺利完成主修的应急管理专业学业,获得学校“优秀毕业生”和“有作为、有贡献”毕业生荣誉称号,还作为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她修读的商务英语双学位,也将于本学期毕业。之后,她将继续攻读应急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朝着目标奔跑,我很享受这个追梦之旅。”她说。近年来,陈童还兼任学生辅导员,为新入学的香港学弟妹解疑释惑。她分享自己的经验,带他们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帮助他们融入内地学习生活。她常对学弟妹说:“要多用脚步去感受内地发展进步,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对于所学专业,陈童直言,相对冷门,却非常重要,正愈加受到重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一直细心观察疫情防控、处置过程。她说,这是一次重大突发事件,考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内地防控措施非常有力,民众积极配合,让疫情较快得到控制”。陈童还积极加入抗疫行动,参与《逆行的天使》等两个MV制作,为一线医护人员加油致敬。“作为香港学生,我们深深地为国家展现的力量所震撼!能与英雄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是最大的幸福和骄傲!”她在感言中说。相比对疫情的担忧,陈童更挂虑去年以来家乡香港遭遇的动荡冲击。她一直关注着香港局势,常与香港同学交流。“黑色暴力破坏力极大,参与者中有不少年轻人,这令我和在内地读书的香港同学痛心疾首。我们不解、焦虑、愤慨,为香港未来深感忧虑。”陈童认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出在香港国情教育缺失,导致年轻人容易被蛊惑和操纵。反中乱港势力和媒体不遗余力宣扬“港独”等错误思想,让一些年轻人产生错误认知和行为。她认为,香港修例风波背后有一个组织化链条,有外部势力介入支持。“我想对受外部势力和反中乱港分子煽惑而做出违法行为的同龄人说:多了解历史,多到内地走动,就会改变错误认知;不要偏听偏信,莫因一时糊涂,前途尽毁。”陈童说,奔跑要在正道上,方向错了,会悔恨终生。经常往来香港和内地,陈童见证了广深港高铁通车、港珠澳大桥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对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深切体认。她认为,若香港年轻人多来内地,就能感受到这里的发展生机,看见并找到自己的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历史性机遇。我希望学成后投身其中,也希望成为内地和香港沟通的桥梁,为两地发展贡献力量。”陈童说。(完)

杲天不宜

全球人才流动和国际移民学术盛会成功举办

2019年7月13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球人才流动和国际移民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人社部、国家移民管理局、科技部、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国际移民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国际大都会项目委员会以及高校、研究机构等国内各部委、国际组织和产学研各界专业人士近三百人共同参会,就中国的移民机制与人才流动现状、全球移民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界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致欢迎词和大会介绍。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何宪,国家移民管理局移民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徐乃刚,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司副巡视员赵慧君,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敏华,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于运全,国际移民组织(IOM)驻华代表柯吉佩(Giuseppe Crocetti),经合组织(OECD)国际移民署副署长Thomas Liebig,国际大都会项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Martin Geiger致开幕辞。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开幕式。2019年正值建国70周年,历经70年中国建设与发展征程与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的人才与移民管理服务事业得到建立。中国在借鉴国际移民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纳英才,在华侨华人政策、外国人在华的社会融入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去年CCG推动的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成立更是为中国建立健全移民管理机制、吸引国际人才迈进了一大步。在此背景下,本届大会以“世界的中国:迁徙与交往70年”为主题,分设两场全体大会和八个分论坛,并为五本CCG相关研究新著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意在进一步加深全球人才流动与移民议题的学术讨论,迎战逆全球化思潮,以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的人才引进与移民管理建言献策。世界的中国,全球化人才共建开放格局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首先向国家相关部委、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对本次会议的关注与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建国以来的70年间,人才流动和国际移民都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如今,世界移民的变化和趋势、国际移民政策的演变,包括全球人才与移民服务管理,来华旅游,华人华侨以及边境管理等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全球人才流动已成为新的大趋势。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都要求在全球人才流动和国际移民发展方面进行更多的学术探讨。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何宪指出,中国正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培养、吸引国际化人才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在实现扩大中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的同时要应对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不仅要引进急需的短缺人才、防止人才流失,更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设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市场、提供更佳优质的服务,从而多途径探索 “聚天下英才”,为中国可持续创新发展储备更多高端人才。国家移民管理局移民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徐乃刚在致辞中指出,自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以来,秉承开放原则,推动了海南59国人员入境免签、中国公民办理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全国通办”等政策。未来国家移民管理局将继续支持海南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和自贸区引智引才,创造高效便捷的移民管理环境。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司副巡视员赵慧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科技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受益者。目前,中国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科技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是人员交流,而全球化新阶段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中国应继续推动科技创新领域扩大开放,促进人才交流活动,共建更加有利于国际科技人才流动的环境。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敏华表示,北京市正在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北京已形成“三城一区”的国际人才社区全覆盖,努力让国际人才在中国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未来,北京市人才工作将从“入规”“立项”和“建制”三方面深入进行,为海外人才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于运全表示,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已由移民来源国逐步转型为移民目的国,跨国交流与出境人数稳居世界第一。面对由保守主义、种族主义抬头带来的对世界人民迁徙自由的严重威胁等挑战,国际社会应凝聚共识,共同构建安全、有序、正常的国际人才流动与移民环境。国际移民组织(IOM)驻华代表柯吉佩(Giuseppe Crocetti)认为,人才流动和国际移民是当今的热点话题。在对人才流动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来指导应对遇到的挑战。同时,人才的流动与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连接的,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引进。因此,需要对未来的人才流动甚至国家的经济生产支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合组织(OECD)国际移民署副署长Thomas Liebig分析到,当今,愈演愈烈的全球人才竞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技能型人才流动的重要国家,同时向各个经合组织国家输出了许多高技能人才。全球人才流动问题也在G20峰会上被首次提出,各国可以借助G20机制来更好地探讨并解决人才相关问题。国际大都会项目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Martin Geiger表示,来自中国的移民、留学生及访问学者在世界各地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各界与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CCG在促进国际人才流动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希望与CCG研究团队及国际学者进一步加强研究合作。他还祝贺CCG获得2020年国际大都会年会主办权,指出会议不仅对于中国,对于国际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待更多国际学者届时前来分享思想洞见。加速的人才流动,中国与国际移民治理新发展大会主旨研讨一围绕“中国人才发展与移民治理机制的回望、现状与发展”主题开展研讨,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长,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刘宏,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吴江,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秀明,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出席本次研讨并就全球人才环流与高校治理、中国人才治理机制发展、中国从移民输出国到移民接收国的角色转变等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主持会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丁开杰和英国雷丁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CCG英国中心主任刘毅鹏作为本场评论嘉宾,就发言嘉宾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点评。大会主旨研讨二将议题聚焦在“国际经验与全球移民治理新发展”,主旨发言嘉宾针对高技能移民管理、中国留学生的崛起、中美科技竞争等分享了国际经验和对全球移民治理的真知灼见。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特聘教授王丰主持会议,经合组织(OECD)国际移民署副署长Thomas Liebig,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总裁Frank Pieke,皮尤研究中心全球移民和人口研究副主任Neil G. Ruiz,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担任主旨发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延中,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国福,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特聘教授梁在就本场议题进行了评论与探讨。五本中外研究著作 探索国际人才流动与治理本次研讨会上还举办了关于中国国际移民和人才创新的五本研究著作的新书发布会,对于推动我国建设更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和移民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发布了《流动与治理:全球人才、移民与移民法》,国际移民组织(IOM)驻华代表Giuseppe Crocetti发布了由IOM与联合国移民署研究撰写、CCG研究编译的《移民与》,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国福发布了《法治侨务论》,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发布了《归侨口述史·暨南篇》,雷丁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CCG英国中心主任刘毅鹏发布了Research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Management。这五部最新研究著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全球人才流动和国际移民治理的现状和挑战,展望国际人才流动与治理的下一进程,旨在进一步促进全球人才流动,为中国人才全球化建言献策。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章少红在发布会上发表了致辞。一场学术研讨与政策建言的思想盛宴会议当天下午,在五个平行会场举行的八场分论坛继续展开深入的学术研讨。分论坛一由CCG高级研究员、“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肖慧琳与墨尔本大学亚洲学院院长、必和必拓澳大利亚研究讲席教授纪宝坤主持,聚焦“新型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华人华侨”,深入探讨了中国移民的空间扩散、在日中国留学生的发展、东南亚华人华侨历史与启示、中国国籍确认存在问题、华人移民与人类全球化、难民危机对欧洲华人的冲击以及海外华人采购等议题。悉尼大学教授邵春芬,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程亚文与张正国,广东警官学院教授叶氢与胡善斌,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员马思睿,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周棉,广东韶关大学讲师姜程淞,合肥学院赵西出席本场分论坛发言。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秀明,CCG研究员、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副教授张梅进行点评。分论坛二从“跨国流动与移民:关注中国”的角度,就全球化人才流动新趋势、国际移民与中国社会发展、国际人才流动格局对中国人才发展格局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场分论坛由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客座教授陆毅茜主持。邀请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路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李唯和CCG副研究员吴菲怡分享了在国际学生在华空间分布与宏观决定因素、中国的智力迁移、移民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等领域的研究,皮尤研究中心全球移民与人口研究副主任Neil G. Ruiz担任点评嘉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由海外留学国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留学目的地。分论坛三以“移民与中国社会转型”为议题,探讨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国际人才流动对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并总结了建国70年来中国国际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宝贵经验。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总裁Frank Pieke主持本场分论坛,曼彻斯特大学政治学系研究员、讲师Elena Barabantseva,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特聘教授王丰,科隆大学博士研究生Eva Lena Richter,CCG副研究员陈肖肖担任发言嘉宾。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委会会长王辉耀,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国福,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Tabitha Speelman担任点评嘉宾。分论坛四由两场研讨组成,分别从“全球与国家层面”和“次国家层面以及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两个层面展开讨论。第一场研讨由CCG秘书长苗绿,卡尔顿大学(加拿大渥太华)移民与人口流动政治学副教授Martin Geiger主持。围绕“人才竞争、招聘和留用:动态、复杂性和最佳实践”议题,CCG副秘书长、研究部总监郑金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石磊,东北师范大学助理教授俞晓威以及管理学院项目副研究员、布鲁塞尔欧洲亚洲研究院(EIAS)主任Lin Goethals从国际层面展开发言。与会专家着重探讨了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人才移民在世界范围内的新趋势,分析了各国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机制、国际人才管理等特征,就国际人才流动的管理实践进行了交流与研讨。第二场研讨由卡尔顿大学(加拿大渥太华)移民与人口流动政治学副教授Martin Geiger,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纽芬兰纪念大学经济与文化转型Stephen Jarislowsky讲席教授、多伦多大学兼职教授方涛,阿德莱德大学环境与人口系博士研究生石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教授、博导余江,浙江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章雅荻,CCG专项课题研究组总监董庆前博士,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教授张振江等嘉宾就人才竞争的多层次合作与比较,人才留用面临的挑战,中国商业移民的营商表现,高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国内部人才竞赛,智力资本回流等议题进行了分享。围绕“边境繁荣、边境治理与跨境劳务合作”,分论坛五在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李明欢主持下展开讨论。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际司原副司长吴金光,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王越平与杨天,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胡琰与李凯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江韵与李子瞳,瑞丽边防检查站齐园园等研讨嘉宾聚焦中缅跨界民族与缅北“民地武”问题,中国西南边境地区跨界劳工移民的空间特征,外籍劳工政策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跨境民族、边民与边境地区繁荣稳定等论题进行了分享。三位评论嘉宾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缅甸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熊顺清,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姜玉,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教授王强分别从滇西边境地区缅籍劳工问题、中越边境地区跨境人口流动情况和新时代边界管制状况及发展三个方面,结合发言人观点进行了深度评论。分论坛六由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主持,着眼于“人口流动、老龄化与跨国婚姻:前沿理论与发展”主题,嘉宾从人口流动对社会人口结构、国际人才移民长期发展等角度,对中国移民政策,跨国婚姻与人口结构发展,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移民管理等领域进行了深入讨论。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李梅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胜慧,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研究生郭青叶,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胡源源和CCG人才全球化研究组总监李庆分享了研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教授、研究员张展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际警务执法学院教授刘宏斌和中国警察大学教授牛继承点评发言。分论坛七分享了“移民安置与融合的全球经验”,就移民政治,“在华日本人”的身份磋商,政策依赖与社会安置,中国外来移民治理,来华外籍人士发展相关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纽芬兰纪念大学经济与文化转型Stephen Jarislowsky讲席教授、多伦多大学兼职教授方涛主持本场分论坛,台湾铭传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助理教授陈俊湘,贵州大学文传学院教授翁泽仁,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纯厚,上海商学院国际移民研究所讲师王岩,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黎相宜,中山大学政治学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马欣荣,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吕红艳出席论坛并发言。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副教授许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副教授陈宏胜,江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祁勇三位嘉宾,从地者与外来者的社区意识,移民数据法律规制,移民年龄结构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评论。分论坛八就“全球性问题与移民治理新发展”展开讨论,详细探讨了投资移民法律制度,全球移民治理的进步与挑战,移民冲击与欧盟治理政策,全球迁徙下的流动、冲突与社会变迁,难民管理与移民问题政治化等问题。本场分论坛由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边防系教授张保平主持,邀请出席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G20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超,国际移民组织驻联合国(纽约)办公室助理移民官员郭欣,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积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移民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程永林和何慧榕,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副教授骆小平,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陈敬根,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唐慧云。评论嘉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导张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山大学南海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黎相宜,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石竞琳,以中亚移民跨境迁徙与治安秩序,中美印支难民治理机制,美国历史上反犹太移民的本土因素三个内容为主要论点,对嘉宾分享发表了评论。闭幕式上,各分论坛的主持人对会议的丰富成果进行了评述,CCG移民研究中心研究员、秘书长杨靖旼博士主持研讨成果汇报。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长、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刘宏,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CCG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在闭幕式上发表致辞。汇集丰硕研讨成果,为全球治理凝聚共识本届全球人才流动和国际移民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得到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的支持,并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移民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与国际大都会·中国(Metropolis China)协办,研讨会的筹备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指导与大力支持。近日,加拿大渥太华举办的国际大都会2019年会宣布,将国际大都会2020年会(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Conference 2020)的举办权正式移交CCG。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该国际盛会。会议将于2020年6月12-18日在中国首都北京隆重举办,旨在汇集全球人才流动、国际移民、城镇化和大都市发展、科技创新与融入等多领域的专家就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开展研讨,形成政策建议。CCG成立十一年来始终走在国际人才、留学、海归、移民、华侨华人、世界华商与全球人才流动治理等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推动了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成立,并建立了CCG移民研究中心与世界华商研究所。本届研讨会是CCG举办的关于移民研究国际性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此次已是CCG连续第三年举办这一盛会。力求发挥智库作用,为关注和研究全球人才流动和国际移民的政策制定者、学者、专家和媒体们搭建充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本届研讨会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紧扣改革开放成就,关注70年来世界人才与移民变化趋势、中国国际人才与移民及政策演变与移民服务管理创新等关键议题,不仅聚焦如何通过迁徙与交往,加深世界对开放中国的了解,也更好促进中国对开放世界的融入,以期为世界与中国的学界、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的研究带来思考,启迪共同努力的方向。CCG也将继续充分发挥国际化社会智库的优势,设置前瞻性议题,邀请海内外移民专家共聚思想智慧,为进一步促进全球化发展和全球化治理相关研究积极建言。

间宫

暨南大学创建“高等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和“高等健康旅游研究院”

中新网深圳10月28日电(郑小红 范雨舟)暨南大学28日在深圳与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中璟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建“高等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和“高等健康旅游研究院”。合作协议签署,旨在抓住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契机,加强校企优势资源结合,搭建产学研应用一体化平台,通过集成转化及产业应用场景实践,实现产业发展、市场开拓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结合与对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致辞中表示,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高等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和“高等健康旅游研究院”的设立是在健康中国建设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的积极探索和尝试,标志着国家卫健委研究型智库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表示,未来,暨南大学将与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中璟控股有限公司全面开展智能生物芯片、细胞基因医疗、生物医疗、新中医药、健康经济管理、健康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实落地,努力实现政府、高校、企业、知识产权、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共赢,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姚军希望此次合作可以在研究层面、理论层面有所作为,积极参与制定健康旅游产业的国家标准和政策措施;同时也希望此次合作能够在实践层面有效落地,在康旅人才培养、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真正做到促进产、学、研、教的协同发展。中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谢东霖表示,建设技术集成转化的合作平台,将是一个技术集成转化及应用实践的平台,一个产学研应用一体化平台,一个实践健康中国行动的产业生态平台。这个平台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悉,协议签订后,暨南大学将以“高等健康产业发展中心”和“高等健康旅游研究院”为载体,致力于建设集技术集成转化与应用实践、产学研应用一体化、实践健康中国行动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平台。未来学校、企业和政府机构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大健康产业生态展开合作,在生物医疗、健康管理、健康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广泛合作。(完)【编辑:姜雨薇】【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哀悼人

海外华文媒体 拥抱融合时代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点开一个名为“华人头条”的手机客户端,中国新闻、国际讯息、华人动态……海量信息,及时快捷,一应俱全。“华侨华人遍布全球,如何才能搭建一个迅速便捷的信息共享平台,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所在国、祖(籍)国乃至全球的最新形势?”这是阿根廷华人黄琪旺创办这一客户端的初心。近年来,像黄琪旺这样投身华文新媒体的华侨华人不计其数。在新技术的助力下,海外华文新媒体如雨后春笋,长势蓬勃,不仅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新一代移民共享、互动、交流的信息平台,也成为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新生力量。拥抱:必须走这一步去年9月,希腊华人梁曼瑜离开工作多年的传统媒体,加入“希华时讯”,成为这家华文网站的总编辑。每天,即时发布最新讯息,在微博、微信公号等社交网络同步更新。说起这份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崭新工作,她向本报记者感叹:“做新闻热情更高了!”拥抱新媒体,早已不是梁曼瑜一个人的选择。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向新媒体转型已经成为海外华文传统媒体不约而同的发展方向。“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几天前,梁曼瑜在参加澳门全球传媒产业发展大会时发现,身边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媒同行都在聊同一个话题——如何做好新媒体。“目前,海外华文媒体大多朝着融媒体方向发展,大部分基于已有传统媒体,衍生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还有一部分华文新媒体则是独立发展而成。”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彭伟步向本报记者分析称。插上“互联网+”的数字化翅膀,华文媒体爆发的全新活力令人惊叹。2015年,阿根廷侨胞黄琪旺为了扭转海外华侨华人在信息获取方面渠道少、时效慢的困局,创办“华人头条”客户端。短短3年之间,“华人头条”已经覆盖全球43个国家超过1000万的华侨华人受众,预计到2019年底,全球合作站点将突破200个。“必须走这一步,否则就跟不上了。”日本《关西华文时报》副总编辑蒙令华告诉本报记者,去年3月,他们开设了“日本关西华文”微信公众号。一年多时间,公号的粉丝量和文章阅读量都稳定“飙升”。“过去,我们的报纸是半月刊。现在,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每天及时更新,报道更加灵活,更受受众的欢迎与认可。”讲述:架起中西桥梁“在国外居住多年,每年回国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都发自内心地想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梁曼瑜说。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海外主流社会对于了解中国的需求同样很大。兼具传播时效性和受众针对性的华文新媒体,成为一个极好的渠道。梁曼瑜介绍,去年她所在的华文网站专门开设“中国新闻”、“一带一路”等栏目,向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介绍中国发展、中国方案。中共十九大召开期间,他们还与国内媒体合作,每天以图文结合的中英文报道,第一时间向海外受众传递中国声音。黄琪旺也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华人头条”的定位:“搭建一个‘融通中外’的多层次、立体化新媒体智慧平台,用微小的力量推动海外传统华文媒体转型发展,发挥‘聚侨心、解乡愁、化情结’的作用。”近年来,依托与海外站点及国内媒体的合作,“华人头条”源源不断地将中国故事推向海外。他们将剪辑翻译后的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推介给海外主流新媒体,受到热烈欢迎。十九大期间,“华人头条”制作中、英、西三语视频,发表相关报道,总浏览量达2000多万次,单篇最高点击量高达100多万次。“不受时间、地区限制,报道及时高效,内容丰富灵活,传播成本大大降低,媒体经营渠道不断拓宽。”在蒙令华看来,这是华文新媒体的特点,也是其能够更好地联通华侨华人与中国、中国与世界的优势。彭伟步认为,大部分海外华文新媒体在打造互联网媒体产品的同时,仍兼具媒体责任、传播效力、盈利模式等多重考量,在生产传播方式改变的同时,依然保留传统媒体的专业属性和社会使命,这尤为可贵。期待:未来大有可为新形势下,海外华文新媒体如何在四面开花的同时,形成合力,发声更加响亮?在华侨大学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王琰看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辅相伴、共依共存,将是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趋势。未来,各国华文媒体可以共同打造“内容+生产”的“云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彭伟步也认为,抓住信息技术的浪潮,主攻新媒体发展,将是海外华文媒体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华文新媒体可以因地制宜,多用当地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文化自信,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此外,华文新媒体还可注重用当地语言翻译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能被当地主流社会听见、接受。”“现在,我的团队里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梁曼瑜说。相比传统媒体大多以老一代华侨华人创办为主,华文新媒体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华人群体,并因此更有活力。“他们对高科技更感兴趣,也将更多新技术、新形式吸纳进来,用以制作新闻,传递讯息。”来自祖(籍)国的支持,则让华文新媒体在海外的发展更有底气。5月17日,第十七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在广州暨南大学结业。据悉,参加此次研修班的91家华文媒体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都设有官方网站,大部分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媒体转型和发展正是此次研修的重要内容。5月29 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的第三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也将在杭州举行。“如今,我们海外华媒和国内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这对我们在海外的发展大有帮助。”《欧洲华声报》社长兼总编辑马列对本报记者说。未来,华文新媒体将大有前途,也将大有可为。(本报记者 严 瑜 贾平凡)《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26日 第 01 版)

六境

2019“海外中文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研修活动”开启

中国侨网12月26日电 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网站消息,日前,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办、暨南大学承办的2019“海外中文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研修活动”开班典礼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隆重举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孟庆瑜,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华文学院院长邵宜、党委书记史学浩,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学员,以及部分任课教师和工作人员出席开班式,共同开启首届海外中文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研修之旅。开班典礼由邵宜主持。林如鹏代表暨南大学对学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教育部语用司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说,中华经典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通过开展中华经典的诵读、书写、讲解等一系列活动,挖掘与诠释其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探索更有效地服务于海外学习者的手段和途径,有助于引领人们更好地熟悉经典、理解经典、传承经典,从而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与暨南大学始终秉承的“声教讫于四海”的办学初心和使命完全契合。暨南大学也必将进一步加强与海外中文教育界的沟通、交流、合作,尽最大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提供支持。孟庆瑜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海外中文教师崇高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家在海外中文教学一线艰辛的付出有力推动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老师们努力提升自我、不断进取的精神也十分令人敬佩。他特别感谢暨南大学这所百年侨校一直以来致力于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教育部语用司作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职能部门之一,也将不断提供更大支持,与暨南大学和广大海外中文教师一起,共同推动中华经典的传承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员代表,来自加拿大的姚岚女士发言。她说,能够用一己之力让身处海外的孩子们亲近中文,走近经典,不仅仅是在提升语言水平,更是在培养中文审美和文化传承。与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共同参加首届“中华经典诵写讲研修活动”,她感到“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非常期待能够将中华经典这份清雅深邃的礼物通过现代诠释传播开来,让全世界人民共享。开班典礼上,华文学院学子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艺术团同学们用曼妙绰约的舞蹈生动诠释了中华经典《采薇》《昭君出塞》中所饱含的文学审美;华文教育系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现场朗诵《中华颂》,慷慨激昂,满怀激情,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应用语言学系同学的诗朗诵《寄情新时代》,深情讴歌走在复兴之路的新中国、新时代;研修班任课讲师伍畇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新贤大师压轴出场,颂一曲《将进酒》,书一幅《中华经典》,诵写搭配,同台演绎,别开生面地呈现中华经典浑厚魅力。

放浪者

考研难,考名校更难:如何轻松进名校?

考研难,考名校更难,究竟难在哪里?1、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近三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分别为201万、230万和290万,复合增长率在13%左右。2020年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27万人,预计21年报考人数会突破400万人。尽管国家今年扩招18.9万人,但是扩招的局限性比较大,还是有很多同学会陷入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状态。2、命题难度有所提升拿2019年考研的英语科目来说,考试结束后,微博热搜英语考试被顶到了榜首,到底有多难呢?据高教社公布的数据:英语一,考60分以上的大概占16%左右;70分以上的大概占3%左右;80分的不到1%;90分以上的仅有0.1%。英语二,70分以上的占15%左右;80分以上的仅3%左右。很多考生考完英语后直接哭着离开了考场。3、复试淘汰率上升很多考生都在扎堆报考一些热门院校和专业,导致院校的复试分数线以及报录比都在坐过山车,少部分院校的热门专业的报录比突破40:1。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不少院校会继续提高淘汰率,复试形式更加多元化,这对本科院校不太好的同学或是初试分数不高的同学来说都是压力巨大。4、推免比例增大你还在用尽全力奔跑的时候,已经有人站在了终点。近些年,许多名牌大学如清华北大的保研率都在不断上升,清华大学2020届的保研率为53%,北大为43.8%,一半的名额都已经被侵占了。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始保护本校生源,优先录取本校学生,使得考研难度再次增大。换种方式进名校!选择同等学力申硕进名校读研考研的难度主要在入学考试和复试两方面,同等学力申硕则是完全免去了这两项考试,为免试入学。同等学力严格来说是属于在职研究生的一种报考方式,利用周末或假日进行上课学习,更适合在职人员报考学习。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就可以报读,学员只需要提交个人材料到院校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入校学习。有不少名牌院校都在招收同等学力申硕的学生,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等等。同等学力申硕涵盖的专业大类分别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涵盖面非常广,学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专业进行学习。同等学力申硕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大专学历的同学学完课程后就可以获得结业证书,本科学历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申硕考试,考试难度也比较低,再通过论文答辩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选择高级研修班进名校读研高级研修班也是免试入学,但它对于报考人员的要求比较特殊,它更适合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董事长及经理人等人员报考,一般大专及以上学历就可以报名(具体需要满足哪些要求,还是要以院校的简章为准)。高级研修班,在授课方式上大多与研究生课程班相同,一般是利用周末或假期,以面授为主;在教学上,主要侧重于素质教育,对学员某个范围内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与同等学力相比,高级研修班主要的缺憾就是毕业后只能获得在学校官网可查的课程结业证书,而不能获得硕士学位,因此局限性比较大。以上就是两种免试入学进名校读研的方式,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观过

广州专业市场行业商学院赴天天洗衣参观“取经”

微信、网易、天天洗衣……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这个拥有无数蓬勃生机的城市孕育了一大批优秀企业。这些企业高举着振兴中国经济的大旗,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带动和引领其他公司和产业迈步发展。2019年3月29日,由广州专业市场商会与暨南大学MBA中心共同举办的“广州专业市场行业商学院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研修班(第三期)”赴天天洗衣新园区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太电商研究院长陈海权,广外MBA中心主任、副教授王刚,广州专业市场商会秘书长李英以及二十余位高级研修班企业家学员齐聚天天洗衣,共商新时代下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之道。活动第一站是是参观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太电商研究院长陈海权告诉企业家学员们,热爱和专注是一个企业壮大的根本。从如此用心建立的洗衣博物馆就可以看出天天洗衣对于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和专注。(参观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在陈海权看来,热爱带来拼搏动力,天天洗衣新建成的占地四万平方米的中心工厂正是天天拼搏精神的产物。实际上,这也是天天洗衣应对新时代新市场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集中工厂的方式将产能凝聚,不但可以完成普通的客衣订单,也可以完成诸如衣二三、乐途等大型订单;同时以辐射方式向周边地区发展,真正完成“以厂建店”的实体产业布局。“将产能凝聚才能便于管理,才能发挥产能的真正价值。”陈海权在参观天天洗衣中心工厂的智能化流水线时不禁感叹道。安娜奢护中心是天天洗衣开拓新领域的第一线。据了解,奢侈品护理服务在国内已经存在多年,但由于技术局限,始终难以被整合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天天洗衣安娜奢护研究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奢侈品护理技术,致力挖掘这片广袤市场的潜力。“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立新劳。” 广外MBA中心主任、副教授王刚感慨的说,天天洗衣在巩固原始产业的同时,不忘积极进取开创新的产业。参观学员们纷纷表示,“天天能够在广州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扎根28年,专注和创新缺一不可,考察过之后真的是大开眼界,受益良多。”“智能化洗衣方式是跨时代的革命性的洗涤方法和流程,在行业内里具有革命性的里程碑。” 广州专业市场商会秘书长李英表示,专注与创新是天天洗衣发展的持久生命力,是推动人们美好生活变革的不竭驱动力,也是天天洗衣作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消费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