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部纪录片,逆势而上,收获了开局9.1分的豆瓣高分,有网友看完写下评论:“五星差评!说好的中国喜事,每集都看哭。”《中国喜事》由16个小故事组成,采用跟拍的方式,全程无旁白,每个主人公,都是生活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有在直播平台相识相爱的年轻人,举行集体婚礼的现代军人,种了一辈子地的倔强农民,7个年轻时组男团跳霹雳舞的中年人再次相聚......林颖接受一条采访总导演林颖在电视台工作有18年了,做一部真挚平实的纪录片在她心中扎根,去年,广电总局的一次提案扶持让这颗种子得以生根发芽。2019年初立项,5月开机,10月播出,18个人物,看似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很多人问我,《中国喜事》到底是讲什么的?你们如何界定‘喜事’?其实我们拍的就是一些平凡人,那些为了让自己更好而用尽全力的平凡人,他们在靠近重要人生节点过程中努力的故事。”自述 | 林颖 编辑 | 张锐嘉《中国喜事》讲的就是普通人的故事。整个纪录片有16集,分为6个系列:良缘、新生、成长、传家、收获和团聚。每个系列有2-3集。《大海之南的婚礼》讲的是现代军人的恋爱故事,驻岛部队的几名战友和他们的妻子举行了集体婚礼,让人看到军人的个性和浪漫。《娜娜的婚事》讲的是一个婚礼策划师去策划自己的婚礼。娜娜是在城市里努力扎根的农村姑娘,终于等到自己在老家办婚礼时,却遇到了大风天气,不得不取消很多婚礼环节。就像人生一样,虽然是件喜事,却未必能事事如愿。《心中的山》的主角周易,因为一次意外造成了高位截瘫,但家中有一个随时都很亢奋的爸爸,爸爸一直在鼓励他慢慢站起来,还决定要背着儿子登顶一次泰山。《霹雳七小福》说的是7个年轻时组男团的中年人,重新聚在一起,回味当时一起跳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年人心中的少年,是两个时代的光影。良缘:马浩然和李勇敢“把自己过得很舒服,是年轻人身上让人振奋的一种力量。”马昊然和李勇敢是两个直播平台认识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听说障碍人士。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和直播的存在,成就了他们的爱情。“认识勇敢之前的20多年,人生都是灰色的,自从有了她之后,出现色彩了。”“认识小马之前,觉得自己很没意思,认识小马之后,觉得自己有活力了。”马昊然平时在一个工厂工作,李勇敢是有些流量的网红,收入主要靠直播带货。马昊然家在辽宁辽阳,李勇敢家在内蒙古牙克石;女生比男生大好几岁,我们拍摄他们去民政局领证的当天,正是马昊然22岁生日。昊然说,“勇敢嫁到这么远的辽阳太不容易了,于是决定在内蒙古领证,让大家都放心。”他坐上了去牙克石的长途火车,一整天后才能到达。父母最开始是不太同意两个人在一起的。两个人只恋爱了4个月就决定结婚,期间困难重重,但正如他们的名字一样,两个人很勇敢。影片开头是两个人去北京的医院做检查,医生和他们只能打字交流,我们拍摄全程也是,后期还专门请了一个手语老师在一旁帮我翻译。医生问:“你们两个什么关系?”“夫妻”——马昊然的话音刚落,李勇敢笑得别提多甜了。他们的故事,我们去拍了很多次,还跟拍他们去大连拍婚纱照,两个小孩真的很爱玩!片子播出之后,李勇敢也经常给我分享她的心得,我发现他们在镜头外的生活依然精彩。他们在旅行,每天秀恩爱,相信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我很佩服的。去年9月,影片剪辑都差不多时,我突然接到电话,说他们十一要办婚礼。但我下意识还是决定:去拍婚礼。这意味着我们要边拍边剪,赶几天后就要播出的片。在我看来,他们的婚礼并不仅仅是看个喜事的热闹,当时在坐的他们的朋友,很多是有听说障碍的年轻人,这样一个相对安静的婚礼,也是我完全没见过的。勇敢在临登台之前要哭了,昊然很自然地拿出给她准备的纸巾,非常贴心。昊然的情商很高,爱自己,心里也有别人,包括他在社交上的从容,他能很好地照顾自己和他人。可能在常人眼中,他们是有一定缺陷的,但在这两个年轻人眼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为什么有障碍就不能养活自己?互联网这么发达为什么不去尝试?我们为什么不能享受精彩的生活?他们是90后、00后,我对他们能这么样处理自己的生活心生敬佩。他们在拥抱各种可能性,在享受人生。新生:欧阳志宇的故事“我会被普通人最真实的反应所打动,很多资深演员都未必做得到。”欧阳志宇是个不够幸运的人。他生活在湖南长沙,是一名补课老师。在大学毕业不久后,患上了肾病,需要肾移植,这对整个家庭的打击都是摧毁性的。生活一下子没有了任何意义,连喝水吃东西都不可以,工作丢了,当时的女朋友离他而去,家庭背负着天价的医疗费用,手术是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但欧阳有他的坚韧和可爱之处,他不是一个故作坚强的人,总是能调侃自己的倒霉人生,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各种沉重。而当我们拍摄的时候,这一切已经过去了,他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幸运地遇到了接受他这一切的太太,他们的宝宝马上出生。欧阳出生于一个离异家庭,是独生子女,妈妈平时在长沙照顾他,父亲一直一个人在深圳开出租车,每天倒班,有时候开夜班,住的房子也是合租的,生活并没有很惬意。也是为了他未来的医疗费,因为肾移植不是一劳永逸的,可能5年后还需要再做一次移植手术,父亲一直在为这件事操劳。孩子出生的当下,父亲正在开出租车,欧阳给父亲打了个电话报平安,父亲的表情很淡定,因为还要继续工作,匆匆忙忙就挂了电话,但脸上的笑容是无法掩饰的。他给儿子的爱是润物细无声的,没有用多么强烈的方式在表达,这可能也是让欧阳感到有些沉重的原因。在我的感受里,他的父亲就是个老实人,我看到他开出租车和其他车剐蹭时的无助和委屈;开车去提款机取了现金后的小心翼翼;一个50岁的老父亲坐了一路的动车,提着箱子到了长沙车站的状态,有点无措,有点紧张。片中有一个细节,是他从长沙火车站走出来找儿子的时候,那一个眼神,让我至今都很感动。我会被这样的细节和普通人最真实的反应所打动,这是哪怕是资深的演员,都未必能给到的一种感受。小孙子的降临一扫家庭的阴霾,欧阳的父母重聚在饭桌上,平淡地聊着家常,这也是他们家庭的一次和解。成长:幼儿园的故事“我的工作是园丁,不是木匠。”Yvonne是北京一个幼儿园的园长、创始人,也是我的朋友,是第一个答应我拍纪录片的人。几年前,她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但她一直没有找到心仪的幼儿园,她自己又是学教育的,于是萌生了开幼儿园的想法,没想就做成了一番事业。Yvonne的幼儿园是蒙特梭利教育,小朋友每天到了幼儿园后会去选择自己想要完成的学习和人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幼儿园不大,所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她亲力亲为,包括老师的去留,孩子生病给家长打电话,还有孩子们的远足活动、公益活动等等。我们拍摄时碰到一场告别会,班里5岁的Leon准备上小学,同时外籍的教师Tina准备回到美国读研究生。其实拍摄时候,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情绪都是成年人的,孩子们那个年龄对于这个形式的告别,是比较懵懂的,他们反而没有很悲伤。告别会结束后,她一个人收拾房间的时候说:“幼儿园这3年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间,但也是他们最不记事的时间。虽然这样一场活动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还是想告诉小朋友们,应该好好告别这件事。”我自己也是一个妈妈,有两个小孩。Yvonne的很多教育理念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她说教育的本质是去影响他,不是改变他;也不会像大多数家长说的“你不要输在起跑线”,她觉得人生是长跑,每个人都不一样,相对于起跑线,可能爱的能力更重要。不过她会觉得对女儿有一些亏欠。虽然女儿也在幼儿园,但是她说不能叫她妈妈,得叫老师;她会刻意回避和女儿之间的亲密感。其实教育方式跟原生家庭是一样的,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最正确的教育理念。林颖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做视频内容工作18年了,在海南卫视最开始是做活动和晚会,就是大家说的电视民工,方方面面什么都要参与,学会倾听,是这份工作得到的很大的一个经验。早在两三年,《中国喜事》的创意前就埋在我心里了,当时在海南参加一个婚博会,看到那些新人的动容时刻,我就想未来有一天能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呈现这些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去年,《中国喜事》入选了总局举办的“记录新时代”重点纪录片的项目。2019年年后,我们开始做立项和调研,5月开机,10月播出。对于一个16集体量的系列纪录片来说,基本是个不可能的任务。第2集《马昊然和李勇敢》拍摄花絮第14集《农民刘文豹》拍摄花絮我们同时有三四个导演组在跟拍不同的人物故事,也遇到了相当多波折;比如有一集拍摄时摄影师进山后沼气中毒,这集最后并没有播出;有些选题跟着跟着就接不下去了,也是常有的;还有一个导演在拍摄途中,父亲被查出癌症晚期,他又怕影响拍摄,两边兼顾地跑。有些故事我担心会讲不好,比如传家这个部分,刚开始导演们也找了很多手艺人,直到拍到了《大海的孩子》,海南儋州的小孩冲浪的故事,我才突然明白,其实我们要拍的传家,重点并不是“传”,而是那个“家”。儋州在海南是一个不大的城市,渔民也是这里越来越少的海南传统农业,很多传统渔民的小孩已经不打渔了。片中的黄耀书和吴世栋,他们俩去练习冲浪也是一种能改写他们命运的方式。虽不像父辈那样过渔民的生活,但是与河海共生的那种关系,都是父辈留给他的,写在基因里的习惯。让人思考原生家庭给到我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回头看这一路,他们给我们的东西可能是狼狈不堪,也可能是家财万贯。冯圣涛人物也真的不是有那么多选择的。前期调研我们被拒绝无数次,能同意允许让我跟拍的人物,我真的很感恩。比如高考的故事。因为金榜题名是中国人很硬核的一个喜事,我们一定要找到这样的故事,但毕业生在备考期间愿意让我们打扰的,冯圣涛是唯一一个。冯圣涛是一个不太自信的男孩,但在学业上他又很自信,高考成绩出来后,他比预估的分少了一些,对他是略有打击的。不过他有一个开明的家庭,他爸爸说这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有些事就是不如人愿,所以也是一次不够完美的喜事。纪录片就是这样的,我们不会干预接下来发生的剧情,我也不担心事情发生后会不会情节上不够跌宕起伏。其实生活给我们的东西,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动人。拍摄收获的主题时,我们去采访身边人,问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收获是什么?事后大家都觉得收获只是一种感觉,见仁见智。有一天我们家庭聚餐,我舅妈是一个眼科医生,我当时也不免俗地问了一句,你觉得你人生中的收获是什么?她跟我聊起了她去光明列车的故事,有一次他们去到偏远地区为老人家免费做眼部手术,大多为白内障手术,那一次去了小半年,列车上就做了上千例。当时做白内障手术有一个老农民,讲的方言她也听不太懂,那个大爷就去家后院的苹果树摘了几个苹果,放到我舅妈手上,还拍了一张合影。我舅妈说,要说收获,这就是。这种价值感在回馈中被感知。光明列车协和医院眼科医生赵潺 在列车上和妻子视频通话于是我们就联系了“光明列车”,其中有一位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医生,他的宝宝才刚1岁,他就要上车,离开家大半年。在拍《中国喜事》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学习到喜悦的感受,很珍贵。喜悦和快乐有别,我们可能很容易迅速地获得快乐,快乐也会很快消失。但喜悦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多笑和泪的情绪,更稳定。像光明列车我们再去回看它,这种给人帮助、让人会心一笑的喜悦。第6集《心中的山》剧照第7集《舞狮的人》剧照第9集《大海的孩子》剧照第11集《滑板女孩张鑫》剧照其实很多人问我,《中国喜事》到底说的是什么?你们如何界定“喜事”?包括网上很多弹幕和评论对“喜事”都多少有争议。我拍摄到后期都一直战战兢兢的一点是,虽然片子分为“良缘,新生,传家,成长,收获,团聚”,但我很怕传递一个概念,就是只有结婚才是喜事,只有生小孩才是喜事——我们并没有鼓励这件事情。每一集的片头,我们都放了一行字:送给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你。其实我们拍的就是一些平凡人,在靠近人生中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人生节点的过程,他们用尽全力去做最好的自己的过程。这些用尽全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平凡人,都值得被记录、值得喝彩。拍纪录片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观察一个人的困境。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维度上都会面临不一样的困境,如果我们做这么一个小片子,能够给正在困境里的人带去一些些的安慰,就足够了。
一直从事教育行业,从刚毕业想着改变全世界,到现在的但求无愧于心,说实话这心理的落差其实真的让人挺失落,也挺无奈的!大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英国拍摄的史诗级的纪录片,当时触动真的特别的大,也因此立志未来我教的每个孩子,我要努力改变他们的人生!然而工作了那么多年却感觉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国内的纪录片《出路》,看到一半就泪流满面,不仅仅是因为纪录片里的孩子,还因为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有时候我们需要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郑琼的《出路》,开拍于09年,讲述了三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的未来,15年结束拍摄,拍了将近7年时间!三个主人公,马百娟、徐佳、袁晗寒,在我们的感官里这是三个完全不同世界的孩子,六年的时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人生真的没有多少6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但是我们有时候真的走不出自己的道路!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感觉和网上很多观后感不同,我感觉最深的其实是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缺少的不仅仅是精英教育,还有一颗想要改变的心,一颗整个家庭都想要改变的心!马百娟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女孩,刚开拍的那年时候,据了解她们全家一年的支出大概只有50元。视频的开头是马百娟在一个小土堆上读作文:“我长大了,要去北京读大学,我要每个月挣1000块钱!”说实话就这一句话就打碎了我所有的泪点,大学毕业那年我去找我在偏远山区支教的朋友,他们全校大概有10多个老师,不到100个孩子,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儿读书!在那里我呆了很多天,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我知道读书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途径!生活在如此偏远山区的人,他们真的如同纪录片里说的一样,他们一代代像蚂蚁一样在讨生活!徐佳是第三次复读的高三学生,父母是农民工,和我们周边千千万万的家庭都非常相似,不过徐佳的生活更为艰辛罢了!父亲由于当年开亲戚的车不幸去世,临死前给徐佳妈妈留了句话:“爬也要供孩子上学”!虽然他肯定不知道龙应台,但是他一定是像龙应台对孩子说的那样,想让孩子活的有尊严!片子里有一段徐佳的自白:“有一段时间,整个人冒汗,手发抖,完全做不了题”!沉重的压力甚至要压垮这个刚刚成年的孩子,然而将大学的通知书拿到徐佳父亲坟前,这是徐佳和徐佳妈妈信念里的最坚定的东西,对于徐佳来说说,考上大学是改变自己人生的最短途径!徐佳最终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袁晗寒的世界是一个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地方,父母都在北京,而她从小的生活就与众不同,幼儿园是昂贵的私立学校,小学初中也都是重点,高中在美院附中!但是由于留过级,而且又面临不及格,因此为了避免开除,于是主动辍学!父亲做的是房地产,她的父母依然坚信她有艺术细胞,依然在倾尽全力的培养!视频里辍学后的袁晗寒,在自己房前有竹林,午后有泳池的别墅里和郑琼聊退学,聊未来,她思考的不是未来如何生活,她思考的更多的是存在和死亡!她从没有认为,读书和工作能牵扯上什么关系!人生的轨迹并没有停止,首次拍摄三年后,也就是12年,马百娟15岁了,但他已经退学了,由于年龄的问题,连打工都没有人收,其实纪录片播放后就有人想要资助马百娟读书,完成学业,只是在找到马百娟后就发现她已经辍学了,我们能看的出她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而她的家人认为女娃娃生来就是别人家的人,书多少念点就可以了,反正结婚后要靠他老公,即使是有人资助学费生活费,但是年过60的马百娟父亲却认为读书到最后还是要回家种地,我无法想象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将人的菱角磨的如此光滑。徐佳,大四马上要毕业了,如同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一样去找工作。袁晗寒周游了欧洲列国,最后在德国的艺术学院读研究生,经历了最初的迷茫之后,她的人生开始有了清晰的任务,她游走在国内外,去丰富自己。正如导演郑琼说:这部纪录片她没有一点赞美,也没有一点愤怒在里面!但是当你处在不同环境去看的时候,依然是泪流满面!15年最后一次拍摄,马百娟已经不接受采访了,她已经嫁人了,在如此小的年龄,但是想想却没有感觉一点惊讶!一个认为女孩子结婚生子才是出路的家庭,这种结果貌似是理所当然!徐佳已经结婚了,他依然在为每天的生活去努力,去拼搏!导演郑琼把袁晗寒的视频剪辑成片段给徐佳看过,徐佳表示,他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公平,他也能够承受这种不公平,但是他相信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儿女或者在下一代会有袁晗寒一样的生活!而袁晗寒开了一个艺术投资公司,貌似她的人生从最初就遇见到了!其实我感觉这个片子并不是在表现社会的隔阂,也不同于网上很多人生阶级的观后感,我认为有时候促使我们成功的不是阶层带来的优越条件,而是有一颗向上的心,一个家庭想要改变的决心。袁晗寒的生活我们无法去评价,然而徐佳和马百娟的生活却有些相似之处,但是一个认命了,周围的所有声音都在向你诉说一个道理,女孩子结婚生子才是出路,也正因为这个“真理”,虽然有人要资助马百娟读书,但全家却放弃了这个改变的机会,主人公马百娟继续重复着如蚂蚁一般讨生活的状态,自己年轻时候的坚持被周围的声音彻底的打败了,当年“我长大了要去北京读书”的想法不知道现在的她听后是否还有感触!而徐佳,全家仅靠母亲一个人支撑,显然他接受的不是精英教育,但是那句“爬也要孩子上学”的决心,改变了这个家庭,也许徐佳依然过不上袁晗寒的生活,但是正如他所说的,他在努力让自己的孩子过上那样的生活!也许我们自己把路走窄了。其实很多时候,穷人和富人之前的差距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教育,也许还有我们的思想让我们走的路越来越窄!不管如何我们都要有一颗坚定的决心,正如袁枚写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然我们可能不如牡丹华贵,但是依然要绽放!
《BBC纪录片》所代表的是业内的最高水准,拥有地道纯正的英式发音,客观科学的叙事方式。通过看纪录片的方式可以快速提升英语水平。1.中国故事聆听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风物之奇,探索风景名胜背后的文化传奇。市井之趣,开解民俗文化的八卦逸闻。格物之谜,探寻老物件的来龙去脉。艺文之美,品赏中国传统艺术的曼妙之法。这部纪录片中的语言较为中国话,对于考研复试的口语恶意作为借鉴之用,跟着《中国故事》学习在了解中国的同时提高应用口语能力。2《蓝色星球》该电视纪录片介绍了海洋自然历史,由海岸到海底,浅海地带到深海域都做了深入的探索和报道。地球的表面有70%被水覆盖,所以别号又叫“蓝地球”。这部纪录片也是很多考研复试学校喜欢引用作为考题的一部纪录片。3《宇宙的构造》《宇宙的构造》影片是用画面演绎和探寻宇宙的讲堂。一部由PBS出品、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科普巨作,一场用画面演绎和探寻宇宙终极的讲堂。这部纪录片所用的语言较为专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建议观看,熟悉专业名词,记录语言搭配。4《人生七年》人生七年,又称7 up,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49年(每7年一集)并在ITV和BBC播出。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这部纪录片比较贴近生活,语言习惯更为大众化,可以引用成为自我介绍时以及简单交流时的用于,纯正英伦口音让复试老师对你刮目相看。5《太阳系的奇迹》怕老师的问题你听不懂,看懂这部纪录片就行啦。片中布赖恩·考克斯教授游历地球上一些令人惊奇的地点,向观众展示和剖析自然法则所造就的太阳系的伟大自然奇观,对话般的语言让你分分钟对答如流。当然要想通过考研的英语复试,光靠看这些电影是完全不够的,在观看的同时还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
纪录片创作不能泛泛而谈,它需要有一个点,需要一个较为集中的事件承载体。选择一个创作方向,选择一个领域,选择一个事件才有可能创作出集中、生动、意义饱满的作品。换句话说,纪录片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题材的选择非常重要,只有选择独特又充满价值的题材,才能给人以全新的视听享受,使人眼前一亮,从而具有作品成功的收视群体保证。选题成功与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其一,选题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可以为社会进步带来正能量。选择的题材应该是为普通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且具有一定的社会行为引导性,观众收看后能对自我行为以及社会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促进观众群体的精神进步以及整个社会的思想进步。其二,选题要有一定的人文意义,对于观众认知自己的情感、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爱情婚姻等都有一定的帮助。其三,选题要有一定的艺术意义,题材的选择应本着充分运用纪录片创作艺术与技术的原则,让整个拍摄过程成为拍摄内容与拍摄技术相互促进的过程。《我》是一部反映山东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纪录片,其选题可以说不仅具有引导广大优秀研究生投身支教、建设西部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传递温情,延续支教精神的人文意义,更因为其时间跨度大、素材量大的特点具有了宝贵的艺术意义。 纪录片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即使像《微观世界》、《迁徙的鸟》等这样的纪录片也把片中的主体做了拟人化处理,并赋予了其极强的人文主义色彩。人物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录片的永恒主题,纪录片是有义务去关注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人物是整个纪录片创作所围绕的核心,所有的事件都应该围绕着他,只有这样,作品才能集中饱满。“要始终明确,归根结底纪录片关注的还是人的艺术,通过纪录片的创作,能使受众感受到生活的道理,感受到生活的起伏和波澜,反映出人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来。”《我》的主要人物就是支教团成员王春月,同时她也是这部作品的作者,整个作品围绕王春月讲述,将她的支教记忆“讲给你听”,从而使得作品集中凝练。
在中国,每分钟有7.5个人成为癌症患者,每天平均超过1万人被确诊,同时癌症年轻化,40岁前的癌症发病率年年升高。《生生》是国内首部以癌症为题材的纪录片,一共7集,拍了16位癌症患者的日常,豆瓣评分8.8,很多人看完表示“哭的稀里哗啦”,“思想受到了洗礼”。抗癌娘子军团:杨静、凯瑜、元春(乳腺癌患者)骨肉瘤患者秋园,在医院里度过17岁生日后不久离世一条采访了《生生》导演何苗和制片人袁博,他们告诉我们,拍摄过程困难重重,因为癌症依旧是一个“禁忌”话题,“拍完后我才意识到,接受失去,才是我们面对人生无常的最好方式。”自述 | 何苗 撰文 刘亚萌 责编 | 石鸣我叫何苗,是纪录片《生生》的导演。这个项目是我所在的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优酷人文频道共同发起的。我们光拍摄就花了17个月,走访了6家医院的肿瘤科室,到制作完成总共花了两年八个月的时间。我的父亲就是一名癌症患者,2008年,他被发现患癌那年,我刚好30岁。他去世之前,我们一起共处了10年。我非常了解人们对“癌症”的恐惧。患病之初,我父亲不愿意去参加任何人的婚礼。因为他认为自己得的是“绝症”,在一个喜庆的氛围里会带来不好的预兆。出于对他人的保护,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去。2016年,我有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先后罹患癌症,年纪都很轻。我脑子里开始有了很多困惑:癌症到底有多普遍?怎么预防?都有些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带癌生存的患者如何回归社会…关于这些问题,我自己需要找一些解释。两年拍摄下来,我们跟患者近距离相处,了解到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16岁的少年秋园,扛下一切男孩秋园患的是骨肉瘤。骨肉瘤多发于青少年,它会带来腿部的疼痛,容易跟生长痛相混淆,导致家长们忽略它,所以很多孩子一查出来就是晚期。秋园是主动跟我们打招呼的,当时我们就疑惑“这孩子是不是因为发现拍摄会给他在医院带来便利,所以来接近?”后来发现,我们完全错了。他们家是云南山里的少数民族,父母不太会说普通话。秋园毕竟接受了正规9年义务教育,表达能力更强,所以很多时候是他自己直接去跟大夫和护士交流。一个16岁的孩子,就赤裸裸地得到了所有关于这个病的信息。护士在给秋园打点滴对于癌症病人来说,信息上的缓冲和过滤是非常重要的,即便秋园的父母已经非常努力,但他们还是没法做到。秋园能怎么办?他真的很需要跟人交流。到后来,秋园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差,他经常会暴跳如雷,甚至跟父母发生肢体冲撞。我们当时一致认为这孩子是从小被娇惯了,摄制组的一位成员还曾批评过他。现在想来很负罪啊。他就说过一句话:“你们从来就没有得过这个病,有什么资格说我呢?”他的病程发展得很快,先是腿部肿大,然后是腹股沟,紧接着是肺部转移。几乎睁着眼睛就在疼,铺天盖地的黑暗的感觉。他没有时间去做心理调试,所以他只能去找最不会对他有伤害的父母进行发泄,他没有别的办法。秋园是2019年春节后离世的,过完了17岁生日走的。我们给他过的生日,在大夫和旁边的病友帮助下,所有的家庭误解都在那一刻解决了,那是他人生最好的时刻。中间这位是凯瑜爱搞笑的凯瑜在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乳腺癌,每年约有30万人确诊。如果你去乳腺外科病区,会发现所有年龄段的女同志都扎着小辫,特别可爱。这不是她们故意装扮的,而是乳腺外科的规定。因为头发散落着在胸前晃荡,容易把细菌扫到伤口里,所以干脆让大家把辫子都束起来。我们在乳腺外科病区遇到一个“抗癌娘子军团”,成员有凯瑜、元春和杨静,她们年龄相仿,境况相似,很快就打成一片,还会在镜头前卖萌。凯瑜当时28岁,是个天生的乐观派,爱搞笑,不停地插科打诨。这可能是因为她本身是医生,对医院的环境比较习以为常。但等她真的静下来思考自己的病情时,眼泪也哗哗地流。就算是医生,面临疾病时也会害怕的,尤其她还有个很年幼的孩子。她老公也是一名外科大夫,对她真的非常照顾,凯瑜手术之后,她老公在病床,一直握着她手两个小时都没有动。凯瑜的检验结果不错,没有扩散,病变部分切除了就没事了。新冠疫情爆发时,夫妻两人都去了宁波的抗疫一线。那时距离她手术刚过去一年,医生是希望她多休息的,但她还是申请上前线。她是检验科的,所有的核酸检测都要通过她那边给出结果,工作特别繁重,很不容易。“不走运”的元春元春患的也是乳腺癌。按我们日常的价值观去考量的话,她其实挺不走运的。元春从小城市考到北京,努力读研究生和博士,经过各轮拼杀留在一个国企。结婚,生孩子,生二胎,然后二胎2岁。最累的时光都过去了,该轮到她享受生活了吧,偏偏查出来癌症。我觉得这事儿搁一般人身上,会很难接受的,但元春很不一样。她在片子里说“这个疾病不是坏事儿,是一个新生活的开始”,不是洒鸡汤,她是真这么相信的。她日程排得非常满。查文献,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案,跟医生沟通病情;照顾2个年幼的孩子;同时还继续上着班。这样的情况下,她居然还额外花费不少精力,去照顾其他病友。比如凯瑜手术后离开医院,元春化疗完立马赶来,拎了水果给凯瑜送行,凯瑜感叹“心都化了”。其实元春的病情比凯瑜更严重,可她就是愿意将爱和关怀分给别人。她身上有一种诗性的感受力。第一集的末尾,她跟病友聊天,讲到上班时遇到洒落各处的阳光,“树叶上也是光,汽车上也都是光…你身上也是,草上也是,太阳是不会辜负每个人的。”和凯瑜不同,元春的癌细胞发生了转移,转移到了锁骨,通过手术摘除了锁骨淋巴。这就造成她的手臂日常会肿大,那么她还要花时间进行康复训练,让手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我觉得她身上有一种特别可贵的柔和与坚定,她是真正强大的人。数据来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06期 《2000—2014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趋势及年龄变化分析》年轻人要小心了!2016年,我有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先后罹患癌症。一位很年轻,患有肺癌、乳腺癌,已经离世;另一位患病时36岁,是甲状腺癌。他之前工作很拼,经常熬夜,刚查出来时体重200斤,是医生说的典型的肥胖易患癌人群。现在,0-40岁之间的青壮年癌症发病率确实在增加。综合科的有位大夫把他的一个住院数据单给我看,原来的癌症高发于70岁以上的老人,后来发现50岁、40多岁的很多,再往后35岁左右的比40多岁的更多,最后居然还有26岁、22岁的患者。梦帆,16岁,骨巨细胞瘤患者年轻人当中,最常见的就是甲状腺癌和胃癌,跟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很多正在创造价值的年轻人,在工作中不太会照顾自己,饮食和作息不规律,过劳肥,就属于甲状腺癌易发人群。胃癌的话,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它的出现可能跟幽门螺旋杆菌有关。中国人共餐制的习惯,会导致这种病菌比较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咱们国家的吸烟人群还是很多的,很多人抽完烟后会感觉胃部发紧,那么有科学证明吸烟人群的胃癌发生率比较高。另外很多地域的人,喜欢吃高盐和烫的食品,这都会导致胃部脏器的功能衰退。那么如何抵御这种患病风险呢?及时跟进国家的医保政策很重要。不要小看国家的医保,有的报销比例是非常高的,病种也在逐步增加,国家一直把这个事情作为重中之重去做。但医保政策的更新很频繁,它更新了之后,并没有力量去广而告之,就需要你自己去了解,多跑一跑,多问一问。另外,我们国家对很多进口特效药也放开了尺度,这些药的国产化进程也越来越快,有的已经被列入了医保报销的范畴,患者能够用上很多新药、好药,这也是一个福音。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可以多考虑参加大医院进行的药物实验组,有机会能免费用到一些特效药,对于经济上也是一种缓解。就算患病了,也不必过分恐慌实际上,癌症已经被列入了慢性病的范畴,有很多康复了的癌症病人,跟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有些人注意了休息和饮食,可能气色反而比普通人更好。如果肠胃功能没问题,癌症患者也可以吃火锅和海鲜。秃头也不一定是癌症病人的标识,看治疗的阶段。眉毛掉了,头发掉了,只是一个暂时的,慢慢还会长出来的。导演的朋友老邹,曾经体重200斤,如今已是健身达人我那位患甲状腺癌的朋友老邹,带癌生存已经2年。发现之后,他遵照医生的建议,三个月内减了近40斤,各项指标已经跟正常人一样了。他现在还在进行铁人三项训练,其中跑步和骑车已经达到竞赛级水平。直面生死我觉得任何人看这部纪录片时,都要直面生死的大问题。到晚期的癌症病人,是否进行安宁疗护,国外已经很流行,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命题。海淀医院安宁病房安宁病房接收只剩2-3周生命期的,或者已经有明确意愿要终止所有抗癌治疗的病人。治疗方案不插管,不开刀,只是缓解疼痛和进行心理疗愈。在安宁病房,医生对家属的一个建议就是“不劝食”,因为死亡是一个过程,它会相继关闭掉一些不重要的功能,那么消化系统就是排在前面的。亲友们在给陈奶奶做抚触按摩,这能带来强烈的治愈感我们拍了一位在安宁病房离世的陈奶奶,她86岁了,有很多的战友来看望她,女儿和孙女从国外千里迢迢赶回来给她庆祝生日,但她就一直很怕给人添麻烦,时时刻刻都是为他人着想,包括选择进安宁病房。拍到最后我很感动,我觉得做人就该跟她一样,就像一棵树。春天的时候给你生机,夏天的时候给你树荫,秋天的时候给你风景,冬天的时候它变成了炉膛里的火,给你取暖。我是个偏悲观主义的人,这种悲观具体是指,我并不认为有很多事情是顺理成章的,但这反而让我更有力量去直面失去,直面死亡。古代人把“死亡”祭在神坛上,让它高高在上,避而远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高速发展,大家都想着如何创造更多价值,如何实现自我,没有时间去考虑“死亡”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就在那,如果我们不把它当作一个功课去认真思考的话,终究会困扰我们的。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生命一定都是向上的,关键看你的心怎么出发。接受无常,你会变得更加坦然。文中图片来源:《生生》纪录片授权
北京电影学院在刚刚揭晓的第15届CILECT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年度最佳国际学生短片票选结果中,由北京电影学院选送的文学系研究生郭依菲同学作品《生于意志与硝烟》荣膺本届亚太地区国际影视院校票选最佳纪录片。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CILECT 年度国际学生短片大奖是由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执行秘书长Stanislav Semerdjiev于2005年创办,每年由CILECT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成员推选能代表各院校最高水准的年度最佳学生短片参赛,然后经由各成员国投票选出最佳故事片、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动画片。本年度CILECT PRIZE 全球共有121家知名国际影视院校参与短片选送,并有98家知名影视院校师生参与投票。
拍摄了六年的纪录片《出路》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多关注。导演郑琼在社会上挣扎的三个不同类别的孩子的身边度过了六年。根据父母对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看法,不同之处在于三个孩子出生时,他们遵循不同的生活轨迹,而三个孩子在不同的生活轨迹中寻求自己的未来。如果您不努力工作,不仅会破坏您的生活,而且会破坏孩子的未来潜力。1.我想开山花,她有一个小梦想第一位英雄是马百娟。她住在甘肃的一个山谷里,来自一个我无法命名的县或城市。纪录片的开头,她坐在小山上,大声朗读课文,说:“我长大了,去北京,然后上大学。”她曾就读于甘肃省宁县土家集镇叶克谷小学,但她只有两名老师和五名学生。马百娟今年12岁,还在读二年级。但是她只喜欢读书,喜欢拿着一分一分的的文具费用在商店里购买文具。一支练习本或者一支铅笔。她微笑着将它们拿起来,好像是未来的大学的通行证,照亮年轻却自信而温暖的前程。2.高考是一座桥梁,我希望以后父母能为我感到自豪第二位英雄是徐佳,他正在从湖北西宁开始他的第三次复读。在高考的屋檐下,您可以一一的听到紧张的心脏声。就像当时高考考生面前的那本书一样,它遮盖了我们当时年轻人的眉毛。他的父亲在上大学之前就去世了,他的父母都是打工族。3.自由精神和徘徊的探索第三位主角是北京姑娘袁晗寒,她17岁就辍学了。拍摄时,她17岁,辍学了美术学院附属的中学。 有一天,钟琼的最好的朋友袁晗寒的母亲告诉女儿,她上了艺术学院的中学后不得不辍学。袁晗寒从美术学院附属的初中辍学,继续在家制作艺术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需要安排和计划。 这对于袁晗寒是痛苦的。袁晗寒说,他从来没有想过生活在哪个阶级,只要能吃饱就行。时代变了,生活也变了能够上初中的马白娟最终选择辍学了。她的眼睛似乎没有了阳光,迷失甚至是绝望,好像她的大学梦想已经变成了前所未有的,无法实现的高级迷雾。后来,她选择上班,但是在15岁和16岁的时候,她并没有被许多雇主接受。寻找社会工作也很困难。当时,年仅16岁的马百娟正准备与表弟结婚。从小,马百娟由父亲或其他家庭成员直接或间接地说过,女孩的唯一方法是结婚等等。在大学学习了四年之后,徐佳没有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而是决定找到工作。他告诉郑琼,他加入这份工作是因为他想和母亲过上好日子。郑琼后来去问他这种情况时,他已经结了婚,伴侣是爱上大学的女友。他找到了新工作,并翻新了自己的新房子,并踏上了婚姻的殿堂,向大学女友进行了求婚了。袁晗寒后来申请德国艺术大学,并开始准备去德国获得艺术学位。她不必为生存而生存。她面前有很多选择。我担心,就因为因为选择太多了。父母的模式决定了孩子的起点富有和拥有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有一个高起点,但是父母的意识和模式将袁晗寒带进起点。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克林斯基曾经将儿童比作大理石。他说,将大理石塑造成雕像需要六个雕刻家,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组孩子,孩子们自己,一本书和一个机会因素。儿童(家庭)的出发点直接决定了成年人的长相。了解原始家庭的空间与孩子未来发展的空间一样大。今天,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如果您想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被社会排斥的话,请带他们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去了解更多有关人类的情感,并增加孩子的视野。改善生活方式,增加儿童的知识储备,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秘诀。
说到影视相关的专业或许很多人都甚少了解所以我们特意邀请了正在UCL就读的君明学子带山学姐帮大家做了个“测评”陈岱珊伦敦大学学院 | 民族志与纪录片文学硕士---------------------本科:中山大学 | 人类学GPA:4.0 IELTS:7.5我以为我们要去做田野调查,去拍土著,但其实不尽然。如果你志愿成为一名影视民工,有没有拍摄基础都好,this program is for you——带山Sierra这篇专业介绍将分为三大板块:基本介绍、课程安排、大作业,为大家介绍UCL的MA Ethnographic and Documentary Film(Practical)01学校概况伦敦大学学院,是英国享有顶级声誉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其排名稳居世界各类权威榜单英国前五,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伦敦政经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学校诞生了33名诺贝尔奖得主、3名菲尔兹奖得主以及众多科学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名人。该校位居2020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8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5,20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1 , 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15。在2019QS学科排名中教育学、建筑学世界第1,人类学、考古学、解剖生理学世界前5。02专业基本介绍Ethnographic and Documentary Film(Practical)这个项目名字已经包含了很多关键信息,先来拆一下题。首先是Ethnographic,来源于人类学里的一个分支Ethnography-民族志。这个前缀其实有点tricky,因为它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要去到一个民族做田野调查,拍摄当地土著。让我联想到深夜里一团熊熊燃烧的篝火,星星点点的火苗中一群唱歌转圈、纵情舞蹈的男男女女。但事实上我们拍的题材大都跟这些搭不上边。我们的拍摄对象可以说是毫不设限,任君挑选。你想拍一家传统餐厅、一支街头乐队、一个性格奇特的流浪汉、一对平凡夫妻,都可以(只要你获得拍摄对象许可)。我想,这个前缀存在的原因,可能是我们项目扎根于人类学院。这就意味着你有很多机会(选修课、讲座、隔壁专业同学)去了解人类学和民族志的知识,从而获得一定的学科视角。接着是括号里的keyword:Practical,请欲申请本项目的同学们朗读三遍(Practical, Practical, Practical)。没错,这个项目非常实践。来了就准备时刻扛起沉甸甸的摄影机,风雨无阻没脸没皮地出去跟人搭讪吧。每个学生刚入学就会获得两样大礼:一个大背包(包里藏着一套价值不菲的拍摄和录音设备);以及一根你从没见过的高级脚架,其重量约为普通单反脚架的一倍。当然不是送的,毕业要还回去。犹记得学期初第一堂课,老师简单讲解设备使用方法后,就迫不及待布置了一个拍摄练习。于是下课后,同学们纷纷两两组队,出门搭讪。第二天课上,大家围坐于屏幕前,轮流观赏每个人拍的东西。是不是隐约感觉肾上腺素开始活跃了?这就是我们的课程特色。03课程安排其实在入学之前,申请这个项目的同学要选择一个想去的Studio(类似班级)。每年的Studio设置会有一些变化,我们这一届的是这样的:Studio 1: Experimental & Cinematic Non-FictionStudio 2: Documentary for Broadcast and BeyondStudio 3: Cinematic Documentary StorytellingStudio 4 - UCL 360: Immersive Factual Storytelling (VR/AR)今年由于申请Studio3(后文简称S)的人数较多,S3的同学被分成了3个班,每个班有自己的tutor。其实S1和S3的学习内容差不多,作业要求也相近,区别主要取决于tutor的具体要求。S2学的偏新闻记录片;S4则专攻VR,跟其他Studio区别较大,交流很少。我对S4不太了解,只知道他们一周5天都有课,要学一堆软件,作业完全不一样,总的来说压力比我们大。我在S1。所以接下来的课程介绍基于我在S1第一学期的体验。课程主要分为:拍摄技巧课、剪辑课、作业展示课(俗称公开处刑)、大师课、放映课、Tutorial(一对一指导)、pitching(模拟拉投资做的pre)。还有每学期自选的一门选修课。其中,拍摄技巧课会在第一个月内完成,保证你学会所有拍摄和录音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剪辑课、公开处刑、大师课、放映课贯穿整个学期。剪辑课、“公开处刑”安排在周二、周三(不同Studio不同),从10am到5pm(中间午饭休息1h)。剪辑课请了经验丰富的剪辑老师手把手教学,“公开处刑”由班级Tutor和另一位Senior Tutor一起为大家的片子提建议,同学间也会相互提建议。因此师生及同学间的关系都非常好。大师课、放映课在周三、周四晚6pm-8pm,非强制。每节大师课都邀请不同的filmmaker来举办讲座,放映课则会放一些导师推荐的佳作。这两个晚课对提升阅片量、审美力及拍摄技能帮助极大,我个人非常喜欢。Tutorial则会在你筹备大作业的阶段频繁出现。可以为你的策划提供很棒的指引。最后强调一嘴,每个 Tutor虽风格不一,但从不同班级同学给的评价来看,都很不错。不会踩雷。(S4不清楚)04大作业S1和S3的大作业是一样的:Observational Film、Essay Film、Cinéma Vérité,以及一个Graation Film。关于每种类别Film的介绍,大家可以上项目官网细读。前三个大作业的片长都是5-8min,每个片子的制作时间大约2个月。一个片子后期剪辑结束,立刻开始下一个片子前期策划,没有喘息(假期边玩边拍片)。第一学期会做完第一部片子,并开启第二部片子。圣诞假期结束后上交第二部片子,开始第三部片子,同时开始Graation Film的前期策划。除了大作业,日常还会有各种命题小练习,比如place、conversation、archive……05结语总的来说,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欢纪录片,不考虑以此作为未来职业方向,或者不准备get your hands dirty的话,不建议选择这个项目;相反,如果你志愿成为一名影视民工,而且没有拍摄基础的话,this program is for you.(有拍摄基础也可以来,这是一套基于职业发展的非常系统的教学)。又如果你喜欢民族志,喜欢纪录片,想了解怎样申请,可以认准DreamIn君明。一年之后,你至少可以获得一张职业入场券。另外据往年经验,本项目的中国学生数量一般都不低于50%。有利有弊,大家可自己斟酌。投入自己热爱的项目中去连对未来的期望都那么让人激动我们只想助你牵手梦校若你也对UCL这所英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广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感兴趣的话马上就开始着手规划自己的申请吧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个性化精准咨询服务,专出精品文书服务申请必备好帮手我们帮你集结好了只要你敢踏出追梦的步伐我们定当为你的申请保驾护航下面放出小编精挑细选的几个UCL案例:Mr Z伦敦大学学院 | 儿童与儿童权益社会学硕士---------------------本科:中山大学 | 社会学GPA:3.9 IELTS:7Ms L伦敦大学学院 | 物质与视觉文化硕士---------------------本科:中山大学 | 人类学GPA:3.9 IELTS:7.5Ms H伦敦大学学院 | 比较商务经济学硕士---------------------本科:暨南大学 | 经济学GPA:4.19 GRE:325 IELTS:7Ms H伦敦大学学院 | 地理空间科学硕士(地理信息科学与计算)---------------------本科:南京农业大学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GPA:84 IELTS:6.5Ms M伦敦大学学院 | 法学硕士---------------------本科:华南理工大学 | 法学GPA:3.72关注[君明留学Dreamin],拥有海量名校offer, 为你提供一手留学资讯和最专业留学建议。梦校不是梦想而已!
文|恩酱来源:鲁豫有约公号(ID:lyyy_scndgs)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鲁豫有约】微信公号获取授权。五四青年节,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个视频刷屏了。它就是B站献给新一代青年的宣传片——《后浪》这个演讲文案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2020年,第一批90后30岁了,第一批00后20岁了……这届年轻人,常被贴上“被宠坏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标签。社会的误解、学业的迷茫、职场的压力,也曾让他们感到焦虑。但,这并非当代青年生活的全部。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在大时代的浪潮里,后浪和前浪经历着什么样的人生轨迹?有一部高分纪录片,记录了当下社会的世间百态,也许能给你答案。纪实72小时(中国版)S2 原版来自日本NHK的一档纪实节目,已经播出了十几年。2019年,中国版《纪实72小时》第二季上线,收获豆瓣8.4分。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它把镜头朝向我们身边的小角落。重庆的老茶馆。北京的深夜公交。合肥的付费自习馆……来源:《纪实72小时》(中国版2)短短二十几分钟,有欢笑也有泪水,各种情绪糅合在一起。芸芸众生,各有冷暖。有人说:“每个迷茫的成年人,都会被这部纪录片治愈。”在这些平淡真实的故事里,我们能发现生活的不同滋味。人生有弯路,但没有白走的路在城市的角落里,有人会花钱窝在一个不足1平方米的昏暗格子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只有照亮一隅的小光点。这个“找虐”的地方,就是付费自习馆。这里埋头奋战的,不只是学生,更多是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有妈妈带着女儿来自习,已经是人力资源主管的她依然有危机感:“不进步的话,很快会被时代淘汰。”有金融行业从业者,觉得当前工作的重复性太高,希望通过考证来改变现状。有人曾经考上了公务员,但又想去大城市打拼,放弃了安稳的工作选择出外闯荡。到了深圳他才发现,没有一项工作是容易的,大城市的节奏令他窒息。比996更吓人的作息,性价比不高的房租开支,被压迫着往前走的生活……于是他再次回到家乡,重新备考公务员。这,算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吗?他坦然地说:“年轻人并不排斥努力,但我们更希望能创造价值。”有职业咨询师说,大多数人的烦恼是相似:“过去的职业选择不喜欢,接下来要如何发展?”“是继续‘错误’的路,还是换条路走?”“年龄越来越大,害怕走了“弯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里,迷茫和纠结是常态。第一季曾拍过一对研究生同学,一个49岁,一个53岁。两人性格不同,毕业后也选择了不同的路。一个目标清晰明确,直接读博留校当大学老师。一个比较迷茫,在东北打拼了几年又重新考研,兜兜转转最后也当了高校老师。两人经历完全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你可能会好奇,饶了这么远的“弯路”,是不是不值得?49岁的老师说,“人生就跟爬山一样,选择不同的路,看见不同的风景。”每个人都想走大路,但也有人会走一条另辟蹊径的小路。无论选择什么,总会失去一些,得到一些。有人说:“无数个选择造就了今天的自己,如果一直在意失去的东西,最后只会永远活在后悔和不满足中。”世上没有开挂的人生,唯有不断成长的自己。有职业咨询师说:“发现不是自己想走的路,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想回到原来的路,都很正常。”与其在原地迷茫,不如先踏出一步,先做出一些改变。也许漫长黑夜过后,就是豁然开朗的新世界。你经历的,也有无数人在经历着城市里有一些地方,也许我们很熟悉,但又发生着你所不知道的故事。比如北京凌晨的公交车。什么样的人会出现在深夜的公交车上?最常见的,是加班后带着一身疲惫的年轻人。也有带着满脸期待,要去天安门看升国旗的学生。有看完球赛回家的年轻人,跟节目组调侃工作催人老。“其实我是92年的,但看着比较显老。”有在餐厅值夜班的年轻女孩,跟男朋友一起在大城市里奋斗。到了凌晨三四点,车上最多的是代驾司机。他们对着镜头憨厚地笑:“安全地送了五个人回家,挺好的。”有一位来自河北的司机,对摄制组展现自己孩子的照片。他一个人来北京做代驾,孩子都留在老家。每次在深夜的疲倦中,他总会翻出小孩小时候的照片来看。“不是光看看可爱就没事,还得给他们挣钱呢。”节目组还遇到了一个凌晨回去加班的程序员。原本他还在跟同学聚会,突然收到领导的紧急邮件,只能马上赶回公司。他说出了想留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心声:“想挣多点钱,又拿不到北京户口,能拿户口的单位挣钱又少。”毕业后应该留在哪个城市?是在大城市漂泊还是回老家?每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会为这些选择题而苦恼。他说:“所有的都是正确答案,但是你要选一个,挺难的。”这一集,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充满疲惫的现代人。还有很多不知疲倦、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身影。镜头里常常出现他们不加粉饰、非常朴实的笑脸。明明大多数人心里藏着无法诉说的苦,却愿意化解成笑容来应对。形形色色的世间百态,每个人的故事不尽相同。看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你会发现世界没自己想象的那么糟。中国版《纪实72小时》的制片人说:“我们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给每个人一点安慰。”“在这个时代,你经历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经历着,你并不孤单。”真正的“铁饭碗”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吗?之前有新闻报道,韩国年轻人中流行一种“凑合论”:“凡事要凑合,别太认真,认真了也没用。”来源:新浪财经就连很多韩国的流行书籍,都透露着一种丧丧的氛围。比如:《我险些认真生活》《今天就到此,要休息了》《你尽力了,就够了》等等。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对生活的态度越来越“佛系”?早在十几年前,“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在《管理自己》一文中指出:“没有动力的本质,来自对自己的热爱很不确定。”来源:《这个不可以报销》不同的个性,决定不同的工作方式。有的人属于读者型,习惯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有的人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在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实习生何运晨的书面报告得分很高,但在聆听受理人需求时,却被导师指出各种问题。来源:《令人心动的Offer》这可能与他接受信息的方式有关,他更偏向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德鲁克指出,要找到自己的长处,才能知道在哪个位置上发光发热。他提出了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帮助我们找到发现自己的优势: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 到 12 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比如我们在制定英语学习计划时,可以先明确预期,再通过半年的时间来将实际结果和当初的目标做对比。来源:《胜负之夏》对于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来说,人生规划是很重大的改变,知易行难。很多人悄悄在脑海里幻想过,但真正付出行动的没几个人。在《纪实72小时2》中,一位在银行从业五年的职员,决定改行到法律专业。在小小的自习间里,他埋头学习,准备法考。他说:“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想不留遗憾地去尝试改变一下。”受这次疫情的影响,很多人遭遇职场危机。有的人还在十字路口徘徊,不知道方向。有的人开始戒掉负面情绪,先踏出行动的一步。有的人开始抓紧时间学习,增强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开始明白:唯有不断刷新自己,才能化危机为机遇。我们曾经以为,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铁饭碗”。但日本作家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中提出:过去,我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智能时代,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不要刻意追求基业长青。只要拥抱变化,跟上节奏,才能收获“铁饭碗”。与其寻找“永不失业的铁饭碗”,不如把重心放在自我学习和进步中。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不断追求成长的能力。-------------插图|文章插图来自网络,不做商业用途。
前言:疫情之下的2020,被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874万大学毕业生,该何去何从?今天推荐的影片,讲的当代清华学子的大学。这同样也是一个时代,却被广为诟病,被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缺失,现实主义横行的时代。影片的关键词有:清华、大学、硕士、工作、北京、房价、户口、消费主义、青春和梦想。这些话题在这群头顶光环的天子骄子们的心中和口中又是一种怎样的看法和亲身体验?毕业(完整版 wifi下观看)131:35提到这座全中国top2的名牌大学,无数人脑子里的画面是一群头顶光环的天之骄子从校园昂首阔步的走向社会,变身年薪百万的人生赢家。可只有你作为这座园子里的一份子,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奈。2016年的毕业季,一个普通的清华法律系硕士毕业生,拿起他的镜头,记录下清华园里最熟悉的场景、记录下他身边的同学们对于未来、对于现实、对于各种敏感或纠结的问题的看法。这不是一个围城的故事,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也同样留恋这座园子。但却不妨碍每个人用自己的真实想法,拼凑出一个真实的清华园、以及中国毕业生的现实群像。大学从来不是乌托邦,等级观念、勾心斗角、潜规则……这些样样不缺,可大概最值得期待是,这里的想法也最真实、最多元。这里有梦想,也有绝望;有体制的束缚,也有创新的快感。金句里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长大后看清这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也更看不清。如果生活像试卷一样,多做题多练习就可以从容应答该多好。可惜,生活的标准答案从来不存在。实习有时影响学业的时候。有人说,书本里的知识不实用、不实践迟早吃教训;有人说,学校的时光宝贵,学生就该踏实学习。你怎么看?大学里的感情纯净而脆弱。有人说珍惜眼前就好,不必想太多;有人说爱她就要规划共同的未来。你怎么看?校园活动里越来越多恶搞。有人说是冲破束缚的个性,有人说没有下线的烂俗。你怎么看?大学里的考试压力依旧巨大。有人苦缠着老师划重点、一定要绩点漂亮,有人说何必如此庸俗、成绩不代表实力。你怎么看?北京的房价、户口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有人说北京有最多的机会最好的资源、入宝山怎么能空手归?有人说重压之下生活的质量何在、不如回家乡山清水秀物价低。你怎么看?……我们不停做出选择,有的无用、有的影响一生。在大学里的每一天好像都斗志昂扬、又要时刻准备好想法被颠覆。但宁要痛苦的清醒,不要快乐的麻木。大学的意义有无数种解说,可能有最直白的一种:爱过,思考过,挣扎过。太阳底下无新事,可还好,希望每天都是新的。独立制片小王说:“这是我历时1年多制作的大学毕业纪录片,记录了从2009年高中毕业到2013年本科法大毕业,再到2016年研究生清华大学毕业七年间的人和故事,纪录片是当代的史书,时间是最好的剧本,大学一去不返,只想尽量忠实地记录我们生活的时代,希望大家都能从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由于本片涉及众多肖像,不会用于任何盈利活动,片中人物不为任何个人观点负责,禁止借用片中内容损害任何人的名誉。”★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以上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END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