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附简历|一文了解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拟推选人选有多牛尽于酒肉

附简历|一文了解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拟推选人选有多牛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水处理网讯:2月7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关于推选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公示,拟向中国科协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9名,分别为于云江、王爱杰、宁平、李爱民、李海生、吴振斌、陈冠益、顾行发、曹宏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专家评审会于2021年2月5日以网络视频形式组织召开,专家委员会由曲久辉、郝吉明、侯立安、任南琪、刘文清、倪晋仁、贺克斌、王金南、吴丰昌、贺 泓、任洪强共11位院士组成。经候选人材料介绍、专家评议与无记名投票,共产生了9位拟推荐人选,评审结果将按程序公示后上报中国科协。北极星水处理网将各位大牛的简历整理如下,一起看看他们有多牛:于云江简历男,汉族,1964年出生,陕西府谷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至2004年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任博士后、客座研究员。曾任铁道部兰州铁路局科研所工程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室负责人、科研处副处长、处长,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所长助理。2012年起任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经历】1983.9-1987.7,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1996.9-1999.7,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硕士研究生1999.9-2002.7,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工作经历】2002.10-2004.12,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博士后(JSPS)、客座研究员2005.01-2007.09,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健康创新基地,负责人/研究员2007.10-2011.1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副处长、处长/博导/研究员2011.10-2012.12,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2012.12-2018.11,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18.11-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社会工作】2019.07-至今,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19.02-至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风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1–至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2016.12–至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2019.07–至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环境医学分会,副会长2019.01-至今,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环境健康与化学品风险防控领域专家组,组长2016.12-至今,《生态毒理学报》副主编2019.03-至今,Environmental Pollution编委王爱杰简历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水协会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微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任国际水协会(IWA)厌氧专家委员会主席,国际水协会(IWA)废水资源化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国微生物学会第二任驻华大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兼职教授,Environmental Research期刊主编,Blue-Green Systems期刊Managing Editor,BMC Microbiology期刊副主编,Environmental Science:Water Research & Technology编委,Applied Environ. Microbiol.编委,《环境工程》副主编,《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学报》编委。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教育经历】1991.09~1995.07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1995.09~2000.06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工学博士2000.10~2002.08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市政工程,博士后【工作经历】2000/07~2002/07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讲师2002/08~2005/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2005/08~ 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导2002/09~2002/1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06/07~2007/07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7/07~2007/09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难降解废水高效生物处理原位资源化理论与技术面向废水安全回用强化污染物深度去除及定向调控废弃生物质梯级利用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工程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及方法宁平简历男,汉族,1958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近40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云南省“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先后任国家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等,现任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在原昆明工学院环境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5年,在原昆明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系和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化工系分获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6年,在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82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学工作,曾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等。李爱民简历男,1963年3月生,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原扬州师范学院化学系)。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南开大学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硕士、1989年9月获理学硕士。2000年2月至2002年6月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2002年6月提前毕业,2002年12月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1月晋升讲师,1996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9月晋升教授,2003年3月被南京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主任;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化工污染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部“863”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核心刊物《离子交换与吸附》编辑委员会副主编,《环境工程学报》编委,《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编委,江西省生态诊断修复及污染阻断重点实验室委员,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历任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江苏南大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研究方向:有毒物质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环境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李海生简历男,河北玉田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环境学专业。1986年7月至1990年12月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其间于1990年1月至1990年12月借调国家环保局对外合作办公室工作。1990年12月至1992年8月在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任实习研究员。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在国家环保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7月至1996年12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海洋系任助教、助研。1996年12月至1997年12月在美国GOLDONRIDGE旅行社任经理。1998年3月至2004年12月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先后担任部门经理、副主任(副处级)、主任(正处级),党支部书记,其间于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职攻读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12月至2007年4月任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副局级),党总支副书记。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副司长,党支部副书记,其间于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在中央党校学习。2010年12月至2014年7月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主任(正局级),党总支书记、临时党委副书记。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任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司长。2016年10月起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领域:1.水污染治理2.环境影响评价3.能源与环境政策吴振斌简历吴振斌,1956年8月出生,湖北黄梅人,博士,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科技突出贡献津贴获得者,欧盟第五、六框架常规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评委,国际水协会植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亚洲协调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物学分会理事长。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科院水生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中科院水生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英国赫尔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人工湿地和水体生态修复研究及其工程示范陈冠益简历男,汉族,1970年6月生,江西玉山人,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9月参加工作,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现任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改革开放30周年天津市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称号、天津五四青年奖章。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际合作计划重点项目、欧盟研究项目、中荷政府合作项目、企业项目等。国际合作活跃,连续多年获得国外研究经费资助,派遣多名研究生到欧美著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或访问合作;指导多名外国学生;组织学生出国竞赛;多次组织国际会议,在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80篇,EI收录12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18项、软件登记2项。【教育经历】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本科生,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工程系,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1992年9月至1995年3月,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能源工程系,工程热物理专业。1995年3月至1998年9月,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工作经历】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研究助手,博士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室;1999年9月至2003年3月,高级研究人员,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与海洋系,热能工程研究部;2003年1月, 天津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曾任天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求是学部主任、国际工程师学院院长。2020年2月,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节能生物质能源环境工程技术与管理顾行发简历1962年6月生,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筹)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原所所长、研究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定量化遥感、光学卫星传感器定标、气溶胶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论证等方面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奖、科技奥运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等。全球对地观测组织计划委员会委员,亚洲遥感协会副秘书长,《遥感学报》、《图像图形学报》主编,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获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学士学位,1987,1988年分别获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地质系及第七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1991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定量遥感应用基础、信息提取和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在陆地观测卫星辐射定标、大气颗粒物遥感监测、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工程化处理和推动中国卫星应用覆盖全球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定量遥感技术和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工程化应用做出了贡献。曹宏斌简历男,汉族,江苏南通人,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目前主要从事环境化工和生物电化学领域中“工业氮硫钒铬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循环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绿色无氟聚醚多元醇产业化示范”和“超低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物污染物的在线测量”等应用基础研究。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6月1日,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9年1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阿拉亚

刚刚,吉林省新增两名院士!两院院士已达24位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吉林省有两名新当选院士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研究员、吉林大学林君教授2019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国工程院2019年当选院士名单陈学思,男,1959年12月出生于吉林长春,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3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1999年6月回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副主任。2004年以来分别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高级专家、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2013年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万人计划。2016年入选国际生物材料与工程联合会会士。任学术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Advanced Therapeutic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编委或顾问编委。目前主要从事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和药物缓释、聚乳酸和聚-己内酯产业化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发表SCI学术论文700余篇,SCI他引2万余次,h-指数为80。授权专利260余项。获赢创化学创新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第六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中心项目等。同浙江海正集团合作实现了1.5万吨聚乳酸产业化,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组建了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获得了可吸收骨折内固定钉和板CFDA两个注册证(III类),3个产品已提交注册申请或在临床评价(III类)。林君,1954年生,吉林通化人。1982年毕业于原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并留校任教。 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至今。期间,曾赴英国、美国学习和交流合作。林君教授是勘探地球物理与探测装备专家,毕业37年来,他致力于地球物理探测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仪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创新发展了地电场移动平台矿产资源探测、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金属矿地震探测的理论与技术装备,攻克了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探测的攻深、探盲、提高效率等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理论创新,建立了技术体系并用于生产。他主持创立并建成了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推进了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与成果转化,为突破地球深部资源勘探技术瓶颈、打破高端地球探测装备被国外垄断、推动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林君教授钻坚研微、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勤勤恳恳,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等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第一作者公开出版专著10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9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6项;领导创建了以地球物理探测仪器为特色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出一大批地质仪器行业领军和骨干人才,指导已毕业博士研究生59名、硕士研究生138名,博士后出站人员12名;担任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吉林省教学成果奖5项。君子以厚德载物。林君教授温厚谦和,为人师表,求真务实,众多荣誉实至名归。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地矿系统先进工作者和第十五届李四光地质科技奖、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他是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截至目前,吉林省共有两院院士24位,其中科学院院士17位,工程院院士7位。这些院士在各自学科领域,通过创新、攻关、成果转化以及推动产业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得到科技界及国家的认可,是我省的宝贵财富。吉林省高度重视与两院合作,省领导多次指示要大力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院士及院士团队在满足国家创新重大需求、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以及院士进吉林各项活动、院士工作站建设等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希望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有更多的优秀高端人才进入院士行列。自2009年吉林省启动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先后组建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院士工作站等69家院士工作站,共引进两院院士60多名。涉及先进制造业、轻工业、电子信息 、医疗、现代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几年来,我省发挥院士工作站“人才库"“智囊团”“攻关组”的作用,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立足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在重点项目研发、重大课题论证、培养人才等方面积极和院士专家开展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8月,作为“百名院士进吉林”系列活动之一,吉林省组织了“吉林省院士工作站集中授牌暨院士长春创业试点系列活动”。省内外院士41位受邀参加。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为18个新建院士工作站代表授牌,省长景俊海为43位院士代表颁发了“吉林振兴发展高端智库专家”聘书。多位院士结合吉林实际,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吉林振兴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2019年5月,省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在长春签署《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框架协议》。成立“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的成立,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吉林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创新举措,研究院将成为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高端智库,为吉林产业转型升级的提供智力支撑,将成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重要基地。本文综合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吉林省科技厅、吉林大学吉林日报全媒体 编辑:赵树凯

吃人井

黑龙江吉林两省携手治污

(记者蒋承志刘洁)为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合作,推动落实《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与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20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框架协议实施方案讨论会在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会上深入探讨了框架协议相关内容的实施方案,交流秸秆焚烧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设施淘汰等“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重点推进工作的进展和先进经验,以期合理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双方协议商定,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治污。采取“联合举办、轮流承办”的方式,每年召开会商会议,研究解决两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建立日常联系制度。两省各确定一名联系人,由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建立信息互通微信群。双方约定,明年1月起,每月15日前,互通本省及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同时要互通工作开展及突发事件处置情况。明年起,每个季度互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当遇突发跨区域大气污染事件,三天内向对方通报预警信息和应急响应情况。同时,建立两省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库,实现专家资源共享、科技资源共享。依托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环境监测站、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环境监测站、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展大气污染成因、溯源和防治对策,共享相关技术资源和成果。针对燃煤供热锅炉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工业企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散乱污”企业污染等区域性污染问题,两省协同开展治理。要应急联动,当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时,建立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对预测信息进行会商,共同研判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联动执法。(责任编辑刘洁)

似圈

在淄环评文件考核不合格 6家单位被限期整改

9月12日,因环评文件年度质量考核判定为不合格,淄博市环保局对威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吉林灵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福州闽涵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久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安徽中环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华之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6家单位及其环评工程师,做出限期整改12个月的处理决定。不仅如此,整改期间淄博市各级环保主管部门不再受理这几家单位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申请。

人类悲之

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〇二〇年“扶贫日”系列论坛侧记

作为国家层面开展的“扶贫日”重要活动之一,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扶贫日”系列论坛10月14日在北京举行。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脱贫进度符合预期,在2020年以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本届论坛与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稳住产业促就业“大力发展构树扶贫产业是贫困地区接续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抓手之一。”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世杰说。杂交构树具有速生、丰产、多抗、耐病虫害等特点,并且是一种高蛋白的木本饲料,蛋白含量高达20%—30%,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可作为蛋白饲料的替代原料。杂交构树的大量种植,既能获得功能性粗蛋白饲料,解决畜禽养殖与粮争地的矛盾,又能使农户脱贫致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利国利民工程。2014年1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构树扶贫工程列入了精准扶贫十项工程,随后在山西、吉林、河南、贵州等10个省份35个县开展探索性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构树扶贫工程从2015年初的1.47万亩发展到2019年底的100余万亩,试点县由35个增至200多个,参与的构树企业或合作社达600多家且均积极性高,带贫模式多样且成效显著。刘世杰建议,制定全国“十四五”构树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农业和自然资源部门继续深化实施“粮改饲”政策、大力推动我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可以用于杂交构树种植的土地范围,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产业发展好,就业就有保障。就业减贫在未来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中作用将更加明显,不同的是,就业减贫方式、重点、难点发生了新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建议,适应战略需求和顺应新时期变化,积极探索新时期就业减贫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不断探索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提升就业车间、回乡创业和公益岗位的新方法,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就业减贫创新发展中。创新机制增后劲“如果贫困户脱贫不再享受现行扶贫政策,能否确保他们不返贫?如果撤掉扶贫工作队,脱贫村能否正常运转并向乡村振兴方向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后续措施跟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秘书长檀学文建议,设置3年左右的过渡期。“要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能人偏少等问题。”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研究室主任田晋裕建议,农村基层干部从有血性、有担当的优秀退伍军人中选,从优秀回乡大学生中选,从有专长、有经验的优秀务工人员中选,从有产业、有善心的优秀致富能手中选。“产业扶贫资产的管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林万龙表示,截至2018年底,中央财政安排的产业扶贫资金近2000亿元。产业扶贫所形成的巨额资产是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从实地调研情况看,目前部分扶贫资产存在产权属性不明晰、收益目标短期化、经营失败风险隐患大、资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上述产业扶贫资产的确权和有效管理问题如不及时研究并加以解决,有可能会造成巨额资产的流失或浪费。另外,产业扶贫资产的收益分配模式在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村出列之后也亟需加以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林万龙建议,马上着手研究分类明晰各类产业扶贫资产的产权属性,探索创新产业扶贫资产运营方式和贫困村集体资产的有效运行机制,强化产业扶贫资产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和保值增值。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将对医疗保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医保部门要全面对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政策衔接。分类科学确定脱贫人口待遇水平,引导稳定脱贫人口参加职工医保,做好脱贫人口参保接续。聚焦常态化防范因病致贫,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精准明确保障对象,建立救助对象及时精准识别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坚决退出不符合标准的人群,提高救助精准性。加大因病致贫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在做好收入贫困患者救助保障的基础上,瞄准易致贫返贫人口,实时跟踪费用负担,及时跟进落实相应保障待遇,最大限度降低致贫返贫风险。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切实托住民生底线。(经济日报记者 黄俊毅)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更多内容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id:ourcecn)

龙行天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 我国天然气进口资源更趋多元化

来源:中国证券网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2日,横跨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业内人士表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是中俄在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成果,有利于将俄罗斯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中俄两国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将进一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使我国天然气进口资源更趋多元化,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起自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由布拉戈维申斯克进入我国黑龙江省黑河。俄罗斯境内管道全长约3000公里,我国境内段新建管道3371公里,利用已建管道1740公里。在我国境内,管道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9个省区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与我国现有区域输气管网互联互通,向沿线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资源。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表示:“在我国东北方向,陆上天然气也有了稳定来源,我国天然气资源保障能力将得到更大保障,同时还将加快东北地区区域管网建设进程。在国际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标志着俄气从陆上进入东北亚市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在增强我国天然气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在我国天然气整体流向“自西向东”的基础上,增加了“北气南下”流向,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管网布局,与东北管网系统、陕京系统、西气东输系统互联互通,共同组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连接海外的天然气管网格局,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是中俄双方深度融通、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实现了俄罗斯丰富资源与我国广阔市场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带动两国管道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马友君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远东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近年来,俄中油气领域贸易额迅速增加。放眼未来,中国经济将持续发展,俄罗斯准备加大能源出口力度。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对提升东部地区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我国大气环境、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中俄东线全线建成后,每年可向东北、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资源380亿立方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惠及沿线9个省区市4亿多人口,将有效改善沿线地区大气质量。记者从中石油了解到,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以“优质工程”“绿色工程”为目标,在我国管道建设史上创下了多项新的纪录:全线首次全面应用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技术;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实现国产化;通过“移动端+云计算+大数据”的体系架构,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管道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推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宜林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后,将形成多元化气源供应渠道,进一步优化区域用气结构,对于增强冬季天然气保供能力和打赢蓝天保卫战非常重要。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运营管理,全面实施安全升级管理,科学优化生产运行,提高管道巡护质量,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全力做好管道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吕才

长春除了吉大、东北师大,还有哪些高校值得关注?

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东北四大副省级城市之一,集聚了吉林省的众多优质资源,政治、经济、交通、文化诸多领域资源。而在教育资源方面尤为明显,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长春拥有“巨无霸”吉林大学和老牌师范名校东北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的名气和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小,基础学科优势明显。而除了这两所高校外,我们很少听人提起长春其他的高校,难道长春仅有吉大、东北师范拿得出手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吉大、东北师大名气无需质疑,但其实长春还有一些高校很不错,今天咱们就来聊几所这样的高校。下面就来具体聊一聊。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的诞生于1958年,学校与中科院有很大联系,学校原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光电学科优势明显,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6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A类2个、一流学科B类5个)。长春理工大学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材工业学校并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吉林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学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设立的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一。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2013年更名为吉林建筑大学。学校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先行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建筑学(本硕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等6个土建类专业通过全国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于1948年在黑龙江省创建的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变更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1956年更名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现今吉林农业大学是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除了文中所列举的三所高校外,长春还有很多值得一写的高校,比如长春工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师范大学、长春体育学院等等。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多多留言,多多讨论。

卢令

吉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吉林建筑大学开展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战略合作

7月24日,吉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吉林建筑大学举行院校共建吉林省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省安科院院长武国君、吉林建筑大学校长戴昕参加签约仪式。本次战略合作的成功签约,将加快推动吉林省应急产业各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国家应急体系构建、应急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省安科院作为省应急管理厅的重要科技支撑单位,拥有国家扶持的省级中心实验室、东北最大的防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以及吉林省压力管道检验中心,为吉林建筑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各种实习和开放性实验提供良好实践教学环境。双方于2011年签订“院校共建省重点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框架协议”,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双方合作后,科研教学力量大大加强,整体学术实力显著提高,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这次签约后,院校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依托现有合作基础,进一步合作共建“吉林省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围绕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框架要求,秉承立足当地、带动区域的建设理念,形成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应急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据了解,吉林建筑大学于2019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应急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获批教育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首批试点建设单位。院校双方将开展长期友好合作,建设政校企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急安全学科专业集群,重点建设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消防工程、职业卫生工程等专业。双方合作共同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校应急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双方将合作聚合政产学研各应急领域专业机构的权威专家学者,构建综合应急人才体系智库,创新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技术,推进吉林省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发展。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曹逸群【来源:中国吉林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有头有尾

整改!一批双一流高校被“点名”!校方表态来了……

近期,5所高校的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点名”整改。目前,一些高校表态了...…今年3月,科技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发布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评估结果显示,5所高校的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整改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步,将按照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工作部署,开展优化整合工作。评估结果公布后,目前已有一些相关高校召开会议表态了:华南理工大学↓↓↓据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网,3月29日,华南理工大学召开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学校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评结果,并宣布了整改决定。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学校也在全面发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相关实验室发展明显滞后,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高层次队伍建设、重大成果产出、内部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章熙春强调,明年科技部将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年后学校还要接受中期评估;相关单位要从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严肃对待、认真反思,以“刮骨疗毒”的狠劲开展整改,有力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确保通过中期评估,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调整中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取得较好结果。校长高松强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尤其是制浆造纸工程和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务必增强危机意识。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部处及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工作做了汇报。山东大学↓↓↓据山大视点,4月8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座谈会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深刻剖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尽快成立实验室整改工作委员会,形成合理的整改计划和方案,将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与“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班子与学术委员会的改革工作,强化党的领导,促进思想上的统一;三是要整合学校优势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组织和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引育工作新机制,将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和培育的新型特区,制定新时代山东大学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一揽子计划。党委书记郭新立在讲话中分析了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山大的建设和发展要贯穿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他表示,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薛其坤院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加为实验室的改革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建设发展环境。下一步,学校将把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明晰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举全校之力,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国家战略、前沿科学紧密结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系,支撑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重庆大学↓↓↓据重大新闻网,4月16日上午,重庆大学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工作推进会。副校长明炬首先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优化的形势背景,通报了近期学校为推进整改所开展的有关工作情况。他强调,要从新的战略高度、新的历史机遇以及学院、学科新的发展目标,认识、谋划和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改工作。他从加快优化研究方向、加强多学科支撑、强化独立运行管理、营造更加有利的政策与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和重庆市的支持等五个方面,对整改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机械传动、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汇报了实验室整改优化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刘汉龙重点围绕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改革等对整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校长张宗益对整改工作提出要求。他指出,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任务,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定位站位,抢抓战略机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优势特色,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各项整改工作,真正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服务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此前回顾: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工程领域↓↓↓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优秀类实验室1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育部3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教育部4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教育部5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6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7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8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9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10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教育部11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教育部良好类实验室12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教育部13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教育部14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15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教育部16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教育部17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18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教育部19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教育部20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1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教育部22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科院23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24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5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教育部26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7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28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教育部29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育部30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教育部31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32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33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34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教育部35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36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37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38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教育部39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40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教育部整改类实验室41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教育部42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教育部4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教育部材料领域↓↓↓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优秀类实验室1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2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3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教育部4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5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类实验室6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教育部7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教育部8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教育部9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10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11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12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教育部13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14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教育部15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16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河北省科技厅17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18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整改类实验室19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20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21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教育部来源:中国青年报编辑:刘义阳审核:王小龙

分分失失

能考上这八所二本高校中的佼佼者特色专业不比211差!

吉首大学——工商管理1958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成立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吉首大学。校本部位于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是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是国家民委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优秀学校。学校是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普通高校。2018年获批为国家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南省按一本批次录取高校。吉首大学于1986年开办商科教育,1987年筹办经济管理系,2002年撤系建成商学院。学院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硕士研究生2300余人。学院设有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1个主建二级学科以及会计专业硕士(MPAcc)点。目前,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吉首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主要建设单位,是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人才培养项目”主要建设单位,是“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主要建设单位,是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主要建设单位。烟台大学——法学烟台大学坐落于“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是国内距海最近、拥有海岸线最长的滨海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84年7月,经教育部特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选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来校援建。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指导烟台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改革发展,使烟台大学有一个较高的办学起点和高水平的发展。1995年,学校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价。1998年获得硕士单位授予权。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2年获批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6年接受由教育部主导、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我校教学质量给予充分肯定。现具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招生资格及相应学位授予权。烟台大学法学院始创建于1984年,前身是由北京大学法律系直接援建的烟台大学法律系,刑法学教授杨殿升为第一任主任;民法学教授郭明瑞为第二任主任;刑诉法学教授汪建成为第三任主任。1999年由系改院,民法学教授房绍坤为第一任院长,法理学教授汤唯为第二任院长,经济法学教授金福海为第三任院长,民法学教授张平华为第四任院长。法学院设统一的法学本科专业,自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2年增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2013年中美合作办学法学本科专业(区域犯罪信息分析方向)开始招生。 2012年法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法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入选山东省名校工程试点专业;2013年依托法学院设立的烟台大学文科综合实训中心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院现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6所,2013年“烟台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获批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及实践基地建设。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法学院在已有的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民商法国家级教学团队、民法国家级精品课和4门山东省精品课、9门山东省成人教育品牌专业特色课等质量工程项目的基础上,2013年民商法学入选首批120门中国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2001年法学院成立英美法研究中心,自2006年起已连续开办7届英美法方向班,由具有美国律师资格和JD学位的外籍教师授课,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累计培养学生500余人。法学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扬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导入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比较法、案例法等适合于法学专业特点的先进教学法,利用已经建立的法学实训教学中心、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平台,逐步加大并完善与实务部门互相聘用、联合培养的机制。温州大学——有机化学与皮革化工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6年)和原温州大学(创办于1984年)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化学学科连续六年进入ESI全球1%。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统计,我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由2010年的63%连续7年持续提升至2017年的36%。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是温州大学最早成立院系之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现有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化学和化学课程与教学论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化学学科教学和环境工程(环境新材料方向)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十二·五”化学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十三·五”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化学学科、温州大学化学重中之重学科、温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建有中国轻工业制笔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皮革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重点示范中心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建有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温州大学-吉林大学先进材料研发中心等多个校级、校地合作平台,以及温州大学-深圳大学、温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5个联合培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个院士工作站。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校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号召,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学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卓越农林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40余个,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1960年,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系、工业设计与包装工程系、机械基础教学部、农业机械工程系和实践教学部六个教学系部和党政办、教学办、学工办三个办公室。另外,校属研究机构农业机械工程研究所、机器人研究中心挂靠我院相对独立运行。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拥有“四川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机械工程综合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拥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四川省机械电子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四川省制造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浙江海洋大学——水产浙江海洋大学是一所国家海洋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石油化工学校和舟山商业学校等学校(单位)相继并(进)入,2016年更为现名。拥有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数学、水利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农业、教育、旅游管理、药学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并具有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4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重点专业9个,省优势专业4个,省新兴特色专业8个。水产学院是在1958年创建的工业捕鱼教研组、生物养殖教研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与特色学院,至今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围绕水产经济的发展、水产品供应的保障和水产科技的进步,几代人扎根海岛、辛勤耕耘、几度沧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渔具力学、渔网制作与裁剪工艺等渔具革新应用技术,渔业资源生物学、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渔业管理技术,水产苗种培育与养殖技术等方 学院注重学科建设,已建成捕捞学、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学等完整的二级学科体系,早在1996年捕捞学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8年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现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水产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设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水产),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捕捞学、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学、渔业经济与管理、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1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渔业),具有水产一级学科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面开展系统研究和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创新和高水平人才保障。长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初期是国家为筹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而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1962年定名吉林工学院,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三所之一的省属重点高校,在2004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建校66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曾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成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建设单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电机系,1962年工业自动化专业开始招生,1988年更名为自动化及电气工程系,2000年更名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现有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个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和“控制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及工程领域学位授权点,是学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单位之一。“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自动化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拥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培养权,是吉林省“自动化”专业自学考试的主考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广西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广西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2000年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信息与通信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博士招生权。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专业5个本科专业。学院是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支撑单位,拥有认知无线电与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线宽带通信与信号处理、精密导航技术与应用广西区重点实验室,及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通信研究所、光通信研究所、图像信息研究所等10个院内研究基地,与美国德州仪器、安捷伦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建有一批校企合作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和教学实验室体系。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工程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前身为1956年建校的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多科性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设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和复合材料与工程六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教学实验中心。拥有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冶金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冶金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本科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钢铁冶金、材料加工工程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冶金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学院现有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冶金工艺流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国际钢铁大学教学训练中心、钢铁流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钢铁流程实体模型平台、金相显微镜互动教室教学平台6个教学平台;拥有“白云鄂博矿稀土及铌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新金属材料”、“稀土冶金与粉体制备”、“稀土现代冶金新技术与应用”、“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和“铁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拥有内蒙古自治区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新型无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新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