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积极情绪体验,再加上积极情绪的影响冷聚变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积极情绪体验,再加上积极情绪的影响

二次大战之后,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及人类需要医治身体及心灵方面的创伤,心理学成为了治疗人类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一种方式,而关于帮助人类得到幸福生活及挖掘且培养天才的热潮则逐渐消退,这时心理学演变成了类医学的一种。若是将二战之后的心理学界定为传统主流心理学,则该时期传统主流心理学最大的成果就是让《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成为世界性精神及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现阶段此标准已发展至第四版,该标准包含着340类心理及精神问题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心理学家也早已对多年前未能解决的心理疾病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称得上是传统心理学的一项伟大成就,也使心理学脱离了“让所有生命过得有意义”主要主题。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项纯粹变化,它主要是探析生命中不幸事件至生命中幸福事件的主要变化。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积极情绪体验、对个体长久指导自身思想及行为的个人资源影响,再加上对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且提倡积极人性论,充分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问题片面性,也有效恢复了心理学应有的功能及使命,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意义的博爱及人性。随着社会发展,现代人们的思想、生活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克服现代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各方面负面影响,从而重建人类新型人文精神,以便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注重人性的积极方面,同时探析人的优点及价值,重视正常人的心理机能,使心理科学对于人性的科学理解及良好干预,使个人及家庭和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可以让心理学家用更为开放的姿态将注意力转至人的潜能及动机和能力,加在幸福及希望等良性品质上。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及目标是探析人类人文关怀及终极关怀,是富有激情及理性且严谨的新型学科,它深刻表达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出门

读懂积极心理学,追求你想要的人生

Summer姐姐 / 文最近,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流调,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大家纷纷心疼在北京到处奔波的“打工人”,同时感慨在非一线城市里生活的安逸与幸福。但也有人说,你们有什么立场心疼人家在北京努力奋斗,积极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呢?也许人家就是不满足于在家当一条“闲鱼”呢?究竟什么才是幸福的标准?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幸福,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最近,我读了一本用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幸福的著作——《遇见幸福》。本书作者喻丰,是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国内知名的青年学者及心理学专家。他在这本书中,通过34篇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文章,详细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历程、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与理论。此外,作者在现有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之上,又阐述了自己对幸福、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到更多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而且能让读者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拥有更有意义的人生。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弱点和损伤,还应该研究优势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使个人、群体和制度繁盛或到最佳状态的条件和过程。这里所谓的“积极”,就是预设了一颗主动的人心,或者用“能动”这个词更为恰当。人能够控制自己、调节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性、自由意志,去寻求幸福,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初状态。在古希腊时代,以主动的人心去寻求幸福并不是易事,古希腊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往往是在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纵观一生,评论得失,判断幸福。后来,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幸福的评价变成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他认为,人们应当掌控自己的人生,而这个工具就是自己的理性行为。积极心理学,不是“想要让人去如何”的心灵鸡汤,而是客观无偏的对人性的结论和描述。作者在书中说:“我们能够学习的,是主动去改善自己,力所能及地改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态度,不违良心,心向善良,明辨是非,骨气长存。”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和满足说回开篇的那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幸福呢?这本书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幸福离不开心理学的探索。心理学中最常见的方法,是主观自我报告。心理学家至今已经编制了数份不同的幸福量表,让人们来评价自己的幸福感受。也有心理学家使用经验取样的方法,在每天的不同时刻,问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幸福程度是多少?”之后又对答案进行平均,得出的值就是这个人的幸福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心理学家对幸福的理解。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要求人们,在主观体验到基础上,平衡自己相互冲突的各种欲望,思考自己相互抵触的各种目标,得到一个总体的评价。欲望和目标的实现,代表着满足和快乐,而各种目标和欲望之间,通常又并不一致,此时就涉及到我们对不同目标的意义和思考。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幸福确实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它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和满足,而应该是“有意义”的快乐和满足。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说明幸福,就是“幸福=满足+快乐+意义”。所以,如果一个人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幸福,那么他就应该明白:在快乐之上,还应该有意义。我们应当如何获得意义呢?它存在于更高的层次,并体现了人类的自由意志。能够让我们感到有自由意志的活动有三种:思考、努力和等待。这是因为,生活和世界,是经由思考才获得意义的;朝着目标努力,是一种能看到希望的、朝向未来的、有意义的活动;而等待,则体现了我们的意志和坚持,同时也要求我们暂时放弃眼前的欲望。综上所述,让自己更多地进行审慎的思考,不懈地努力,并积极地等待,这些行为都在心理学水平上体现了自由意志,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觉。金钱可以买到快乐和幸福吗?无论是各种心灵鸡汤还是影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说辞:“你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吗?我不在乎你的钱!”我们的孩子,也一定会问过这样的问题:“钱可以买到幸福吗?”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GDP与幸福感是正相关的,但不是相关系数等于1的完全正相关,而是一种边际效应递减的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在财富较少时,金钱的增加是可以增加幸福感的;而在财富较多时,这个关系就不那么明显了。有个叫做“费希纳定律”的原理,大概意思是说,在不同状况下,人们增加同样的幸福感所需要增加的钱的数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叫做“情感适应”。为了防止情感适应,也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得到“幸福感”,我们要选择那些不容易适应的好事去做,而避免那些不容易适应的消极事件。那么,如何“花钱”才能更“幸福”?作者告诉了我们两条路径。第一条叫做买体验。研究发现,买实体的东西,不如买体验划算。比如,有人会觉得用十块钱买一首歌的感觉,好于用十块钱买碗面吃;商家做抽奖促销活动,如果奖品是一顿200元的晚餐,参与者的积极程度要远远高于奖品是200元现金……细细想来,我一个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抓娃娃机的游戏,每次都会抓个100、200元,如果抓到一两只娃娃就会开心得不得了。有时候妈妈不理解,对他说:“你不如用这个钱直接去买玩偶嘛,肯定比两个要多的多!”但是他坚决不肯,认为两者简直毫无可比性。现在看来,孩子的这种想法和感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有理有据”:首先,体验会让你和他人相联系,通常情况下,体验都是社会性的,而愉快的社交活动,往往会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其次,体验会让你有故事可讲。有故事,才是没有白活的人生。第三,体验表明记忆重于一切。一个人可能最不愿意失去的,并不是某件事、某个人本身,而是害怕失去关于这一切的记忆。第四,体验会让你认识到自己是谁。有时候,我们也很难说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也要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就是自我觉知理论。第五,体验让你感受独一无二。最后一点,体验会让快乐越来越多。再好吃的食物、再美丽的衣裳、再新奇的玩具,都会有腻烦或者习以为常的时候,但是体验因为人的缘故,每次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们应当做的事是哪些?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体验很差的事情上(划重点!)作者告诉我们,相比于人生中发生的各种“大事”,各种生活中的小事,才会切实影响到你的幸福。为了省电费,而在夏天不开空调;为了房屋地段,而牺牲了周边环境和设施的良好运转;因为是租的房子,就任凭其脏乱差也不去收拾……这些都是将幸福感当儿戏的行为。 把钱花给别人。来自136个国家的研究数据显示,无论国家贫富,给别人买礼物、捐助慈善事业等“亲社会花销”,可以有效影响一个人幸福程度的变化,而给自己花钱则不能。甚至这个效应也会出现在2岁以下的儿童身上,他们在款待别人的时候,会表现得比自己受到款待时更加高兴。那些需要付出自身资源的亲社会行为,能让孩子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同时,这种“亲社会花销”如果是针对和自己强社会联系的人,获得的幸福感,也要高于花给和自己弱社会联系的人。更通俗来说,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买礼物,会体验到更大程度的幸福。而对于慈善来说,捐款给慈善机构,如果能够知道自己的钱是如何具体地帮助了别人之后,获得的幸福感也会更高。我曾经捐助过一个民间慈善机构救助的小朋友,这个慈善机构与我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邮件联系,时刻报告用款的进度和去处,并且每个月都会给我发送被捐助者的照片和育儿日记,记录了小朋友的每一次进步。每当收到这些邮件,我总会感到心里暖暖的,非常有成就感。 慈善机构的邮件内容我想,这种做法,不单单是为了财政透明,也会有让捐赠者感到幸福的目的吧。但是,以上所说的“亲社会花销”,必须要有前提——自愿行为,并且花在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他人”身上。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钱时,钱可以买到幸福;钱不再是问题时,它对于幸福的购买力就有限了,要持续这份幸福感,就需要我们去买体验,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去为别人“花钱”。面对压力,朋友是最好的力量源泉我的好朋友跟我说,她八岁的儿子,现在每到周日傍晚就情绪低落,有时候还要哭上一鼻子。问他为啥,他说,想到马上要周一上学了,感到压力很大。而我的这位好朋友,因为经济、育儿的种种压力,几乎每日焦虑到失眠,我想她的这种情绪,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她的孩子。“打工人”、“内卷”等代表着压力与焦虑的热词,也成了2020的关键词。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如何应对压力,似乎成了一个焦点话题。作者在本书中也对“压力”这件事做了解释:首先,压力是一个认知的产物,也就是说,压力是你对世界的知觉和解释。同样一件事,是否会造成压力,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第二点,压力不能完全没有。心理学家认为,中等程度的压力,会让一个人更好地完成任务。第三, 压力也不总是坏事,那些面对压力,和压力做朋友的人,会将压力变成锻炼自己韧性的技巧。第四, 压力也不总是因为坏事。好事和坏事,其实都会带来压力,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它。作者认为,最好的应对压力的方法,是要寻得社会支持,而这种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来源,就是朋友。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非常有限的。根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一个人一生的社会关系,就是150个人。我们40%的时间精力花在5个朋友上,另外20%的时间精力花在10个朋友身上。基本上来说,大多数人的知己1-2个,密友5个,好友15个,还不错的朋友50个,只是朋友的朋友150个,熟人500个,能对上脸的1500个。这就是我们的“朋友圈层”,前三种朋友是最重要的,是我们社会支持的来源,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既然友谊如此珍贵,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维系这份感情呢?书中提出了三个条件: 不以功利的心态看待朋友,这种感觉是“你好就行。” 保持真诚、温暖的自我展露,这种感觉是“不用说,我懂。”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支持,这种感觉是“不管别人怎样,我支持你。”愿我们都能有好朋友,也能成为可以向好朋友提供支持与力量的人。写在最后的这本书一共400多页,但是读起来一点儿也不费劲。我想,这是因为作者本人的叙述方式和语言,就像一个素未蒙面的朋友,在耐心而温柔地向你娓娓道来。本书作者喻丰教授,经历过高考失利,后来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继而攻读了博士学位。喻丰的研究生以及博士学位的入学考试成绩,都是满分,得到了清华特奖,他也是85后中国最年轻的心理学教授。现在就职于武汉大学,学生听他的课都是场场爆满。我想,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成就了今天的他,以一种非常温和而包容的态度,写下了这本著作。喻丰教授在这本书中说道:“本书是个人化的积极心理学知识,它是我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也许你同意,也许不同意,我都尽量基于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但仍是以我理解的方式。这些文字不是写给研究者的,而是写给每一个人,它不是学术性的, 而是生活化的。积极心理学重要的不仅是学术,更是实实在在地用于生活。”我想,心理学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面对心理疾病患者,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要面向更大的普通人群,面向有血有肉的生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让我们生活得更加从容,心中充满力量,这才是真正的“遇见幸福”。以上。2020年的最后一天,问问你自己和孩子:你认为什么是幸福?欢迎留言。「 壹荐」《遇见幸福》喻丰 著中信出版集团- 作 者 -Summer姐姐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猫奴、吃货、爱购物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黑灵官

“积极心理学”—丧感的灵丹妙药

2020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对我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及人员伤亡,我们已经自主在家隔离超过8个月了。在这8个月中有不少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流言以及各国疫情的严重程度而感到焦虑不堪,这时候许多学校都安排了大学生线上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们焦虑的状态起到了很好的疏导安抚作用。但除了学生之外,面向大众我们也想让大家知道了解积极心理学,能给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好处。我们可以了解到了除开传统的心理学,还有另一种新兴的积极心理学,这是相对消极心理学产生的研究。那我们该如何看待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对人们日常生活有哪些推动作用呢?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算得上是一场新兴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向上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是用什么样的原理来指导实验和应用的呢?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有详细谈到,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乐观、开朗、善于沟通等,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来自百度百科实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从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心理学,大部分都是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而积极心理学正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产生的新领域的方向。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常见的词语大多是焦虑不堪、出现幻觉、是病态的、发病时的狂躁等,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便是: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有时可能是要逼迫一把才能发现的优秀的,积极的品质,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在这门学科研究拓展了一段时间后,积极心理学近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完善,主观层面、个人层面、群体层面和人群与社会环境层面。主观方面研究在包括了我们个人能体会定义的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的同时,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认为什么对自己而言是有价值值得去追求的以及确定一个追求的目标,这两者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研究者们认为不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大多数人在毕业以后面临的社会生活以及要学会处理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与以往的毕业生已大大不同。在社会的各种压力下,例如工作、买房、婚姻以及越来越多的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们,似乎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消极心理。所以我们得明白积极心理学对人们心理的治愈能力,从而才能更加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虽然只出现了四年的时间,目前还属于发展阶段,但不得不承认它对人们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我们不仅需要更多人去接受应用它,更需要更多“聪明的青年人”去研究发展它。它值得我们慎重的对待,为社会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角度、新的思维,可以肯定的是,积极心理学必将推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也会催生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各个领域的人才们。热爱生活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等到你失落的眼泪滴入心里土壤,那就会开出花来。本文章仅代表笔者观点,不代表摄影师敖日格乐。

其于本也

浅谈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心理学也不例外,存在积极与消极的极对立面。就目前来说,消极心理学是社会的主流学派,大部分人更为接受消极心理学,因为消极心理学更为贴切人类心理映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极心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唯一的存在。为何消极心理学最贴切现实,人的主观愿望上虽追求积极面,但本质上人类是消极的对待身边的事物,期望通过一些方式,规避这些消极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喜欢忧郁的东西,那些东西正好引起了人们内心中的共鸣,使他们内心中压抑已久的沉闷抑郁慨然释放。当一群压抑的人相遇在一起时,他们内心达到的那种高度一致,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们往往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为之奋斗,无论再多的苦难,他们都能承受,消极给他们带来的是快乐,也许他们最终达不到期望的目标,也许希望相当渺茫,但是他们能够团结在一起。2000年,心理学领域发生一场革命,积极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通过多年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已逐步在我们的社会广泛应用。比如打篮球,我们从关注“投不进”发展成关注“投进”,从“投进”的方式中找到规律,养成惯性;比如子女教育,我们减少了对坏行为的打骂批评及矫正,而是增加了对好行为的赞许支持,让孩子更加自发的热爱好行为;比如成功教育,我们不只关注研究失败人士为何失败,而是研究那些成功人士如何成功,成功的要素。联系到企业管理,我们也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及管理,为什么员工选择森力?为什么有些员工在森力工作很多年?为什么生产作业可以做出合格品?为什么工作事项可以按时完成?为什么团队协作强?为什么大家干劲十足?找到产生积极面的规律,然后发扬它。而不仅只研究员工流失、生产不良、工作未完成、配合度低等消极因素.从辩证学的角度来说,积极与消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传递积极就是传递正能量,给人指引;传递消极就是传递负能量,给人警示。我们需要警示,我们更需要指引。搜狐视频中有个哈佛大学公开课《积极心理学》,建议大家可以抽空学习,希望大家可以领悟幸福,实现幸福。

卢沟桥

积极心理学:如何做一个正面思考的人——记住这3个要点

正面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生活中一股向上的力量。可是,总会有一些负面的情绪,时不时的就会跳出来。虽然正面思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在这些正面和负面的想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最新的分支,它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如何让人们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正面思考很多人会把正面思考等同于否认或者忽视生活中那些负面的情绪与事件。但在积极心理学中,正面思考并不意味着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会有负面的事件发生,而是我们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那些可能的挑战。正面思考首先意味着,我们不去压抑自己内心的一些负面的想法;其次,我们要关注我们内心的这些负面的想法;第三,我们可以从这些负面的想法与事件中,找到一些正面的角度,相信自己拥有度过难关的能力。如何对待负能量负面的思维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很有可能是由于消极的期待、认知和情绪造成的。我们都会在生活中不同的时刻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无法完全避免负面想法的产生,因为它也是我们看待事情的一个角度;其次,我们需要去留意那些常常会出现的负面想法,因为这些想法很有可能跟我们内心一些根深蒂固的负面信念有关;第三,将负面的想法和负面的事件区分开来,事件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内心的这些负面信念,往往会添油加醋,把它们变成一些可怕的怪兽!如何建立正面的思考模式第一步,和负能量握手言和。当负能量产生时,我们常常会形成这样一种条件反射——想要尽快的驱赶走内心的这些感受,因为它们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糟糕的感觉,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反应。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赶走负能量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纳它的存在。把负能量当成我们生活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和它聊聊天,把它当成自己的朋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很难做到,那么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把你心中的这些负能量,看做是一个小孩子(你也可以当成是小时候的自己)。TA可能遇到了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些事情,而你,可以照顾TA、关心TA、接纳TA。不管我们成为一个怎样的大人,我们的内心一直都住着这么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第二步,区分想法和事件。对待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当事情发生时,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等同于事件本身。实际上,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事件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的想法却是灵动的。你可以用一个本子分别记录下来,当我们记录的越多,也会逐渐的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第三步,找回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将自己内心的负面想法写下来,特别是一些常常会困扰自己的想法。它们之所以会一直出现,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里,根植着一些负面的信念。我们都不是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都会遇到一些伤害性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很有可能会不断的在我们的人生中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信念每一次的出现,都给了我们一次新的机会去识别它们。只有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们才会知道,给自己造成困扰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内心的这些想法。同时,不要认为自己可以完全消除这些负面信念,可能它在未来还会重复出现,但只要我们能够及时的识别它们,就能够一点点的削弱它们的力量。可能有一天,它们也会在我们的生命里消失。只要我们能够及时的识别这些负面的信念,内心往往就会升起一些正面积极的想法,因为正面思考,实际上,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本能。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负能量是生活里必须的调味品。一个没有负能量,完全正能量的人,你能想象TA的生活会有多无聊吗?我们既需要阳光,也需要黑暗,生活就是这样,在黑暗中,依然也能够找到积极的力量。

顾见孔子

有听过积极心理学吗?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他的历史很短,但是他的过去却非常长。心理学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而积极心理学到上世纪90年代才刚刚建立起来。心理学其实本身就包含着对于美好善良方面的研究。但是呢?随着战争的结束,大批的退伍军人有战争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帮助他们重新返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诱因。这就导致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在研究精神疾病或者是怎样去治疗。慢慢地大多数的人认为人是病态的。很多人都感受不到了幸福,特别是美国每年的医疗花费,重视精神疾病,而忽视了对人们善良美好方面的宣传。每年的抑郁症人群还在逐步上升,当然,自杀,吸毒事件也大大提高了。这样,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它对人的关注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关注病态的心理一面,同时关注善良美好的一面。积极心理学树立的是健康模型,当然与疾病模型是不同的,疾病模型是提倡直接处理疾病的。而健康模型研究积极地方面,如何幸福,提升生活质量。疾病模型,治好病,就是健康的。积极心理学模式,你病了,是因为你不够健康,你应该追求健康。

生活秀

促进积极心理学在曲折中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过20余年的学术沉淀和积累,积极心理学走过了一条堪称传奇的道路。无论是研究主题,还是学术主张,抑或研究方法,积极心理学可谓独树一帜,犹如一股清流,为略显沉闷和无聊的传统主流心理学研究增添了一抹亮色。有人将其视为“一场心理学的革命”,也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积极心理学不但上演了一场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相爱相杀”的剧目,而且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相互纠葛的“爱恨情仇”的大幕还没合上。这一方面为积极心理学增添了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凭一己之力扛起了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分庭抗礼的大旗;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积极心理学自身站位不清和矫枉过正等授人以柄的口实。初心与盛名积极心理学能以惊人的速度与深度得以传播,自然要归功于当时以塞里格曼为代表的心理学领袖人物的加持和自上而下的加推方式。此后,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蔓延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为世界性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从一定程度上不但改变了心理学的格局,同时也为学界呈现出一个别样的心理学形态。正如塞里格曼所说,当代心理学处于历史的转型期。心理学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应该承担更多的使命与责任。这种使命与责任就是促进个人与社会进步,助力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人们家庭幸福、员工心情舒畅、公众健康满意。这就意味着积极心理学从其诞生起,就秉持着一种初心: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质疑与反思,对人类积极心理和积极品质的关注,对人类尊严的呵护,对人类幸福的追求。这样的初心赢得了更多人关注,刮起了阵阵“积极”的旋风,但传统主流心理学面对被划归到“消极”心理学阵营的局面,自然十分不满,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陷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博弈和互撕的状态。塞里格曼当然不愿意也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为缓和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强调积极心理学并非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也并非特意将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心理学排挤出心理学阵营。积极心理学的存在只是要实现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平衡与补充,推动心理学从传统的失衡状态转向平衡状态,使心理学的价值和功能更加完备。这样的表述既可以理解为积极心理学收敛其锋芒,向传统主流心理学示好和释放善意,同时也能解读出积极心理学面对强大的传统主流心理学放低身段的一种妥协与退让。这可以认为是积极心理学在时代语境大潮中作出的策略上的适时调整,以应对来自学科内外对其的质疑与。这样,将积极心理学视为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是研究方式和视野的转换,可能更为恰当。即便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磕磕绊绊,即便不时有着诸如“专制的积极态度”等质疑的话语见诸报端,即便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口水战”不断,积极心理学还是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积极心理学不但在欧美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开疆拓土,以急剧扩张态势在这些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将其触角延伸至其他学科领域,大展拳脚,大有与传统主流心理学一争短长之势。自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引介至我国以来,积极心理学可谓一路“开挂”,风光无限。除成立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外,更多的论著问世,更多的项目得以确立,更多的积极心理学相关学术会议举行,同时积极心理学在其他学科领域肆意地跑马圈地,随处可见其忙碌身影,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国知网上,以“积极心理学”为关键词,以1998—2019年为年限,搜索到的文献达到了5000余条。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积极心理学”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信息有5780000余条。这些数据尽管未见得有多精准,但是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其丝毫未见颓势,火爆与受关注程度,令人为之侧目。困局与突破与此同时,来自学科内外的诘问和质疑并没有停止。这就意味着积极心理学从立足的根基到方法论,再到具体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和很好的解决。比如,将传统主流心理学近乎简单粗暴地划分到“消极心理学”阵营,以致产生“积极话语霸权”;对心理过程进行积极、消极的人为划分,割裂了人的心理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复杂性;为一己之利与人本主义心理学论战不断,厚此而薄彼,缺少应有的胸襟和气度;对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诸如幸福、美德、积极品质等的探讨,因缺少文化观照,过于笼统和抽象,现实意义极其有限;等等。积极心理学困局凸显,可以归结于积极心理学在与传统主流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上过于武断和自信,低估了传统主流心理学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塞里格曼后来都承认,积极心理学只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或者说是一种完善式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本质上并没有超出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范式。如果从更深层次角度来剖析,就会发现,积极心理学背后的现代性二元对立思维、文化变量的缺席、研究方法工具主义痕迹以及本土化运动欠缺深化等,是导致积极心理学陷入困境的根源。积极心理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其初心是对人类积极心理和积极品质的关注,激发人类潜能,使人类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推动社会健康和良性发展。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积极心理学亟须以揭示和探索人类积极心理机制为主旨,深刻反思积极心理学未来该向何处去。积极心理学的长足发展离不开认知神经科学的支持。认知神经科学可以说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新型和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中,文化神经科学这一分支学科发展尤为引人关注。文化神经科学实现了最广阔的文化背景与最微观的脑神经网络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对人类的乐观、幸福、尊严等积极心理和积极品质的文化神经科学探索,明晰人类积极心理神经机制与文化互动,是未来积极心理学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增长点。保持对研究方法的敏感性。研究方法是积极心理学的弱点所在。它对方法比较宽容,主张兼收并蓄和多元的研究方法。重点在于,积极心理学还没有处理好运用研究方法和以研究方法为中心的关系问题。从以方法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方法服务于问题,是积极心理学方法问题的新解。促进文化的回归。对于积极心理学而言,文化语境的逃离与回归,不单单是文化的问题,也是研究方式和研究思维的问题。抛开文化谈论积极心理学无异于舍本逐末。同样是幸福,同样是美德,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界定、机制及人们的体验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异。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将文化作为关键变量引入幸福感、道德等的跨文化研究,如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幸福感结构等跨文化一致性或差异性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后续研究还应该继续向文化寻求答案。深化本土化研究。这里可能会涉及一个悖论,即带有浓郁的西方色彩的积极心理学在非西方国家的传播有文化渗透的痕迹和嫌疑,而非西方国家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是试图构建自己心理学的一种尝试或文化诉求。这种文化上的悖论既是其本土化运动的一种困扰,同时也表明并不深刻的本土化运动始终是非西方国家文化错位的表达。突破文化的藩篱,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资源共享与融通,是积极心理学深化本土化运动的根本。以文化理解为前提,积极理顺积极心理、脑和文化环境三者关系,在质疑中修正,在诘问中成长,积极心理学方能发挥对心理学范式变革的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吕晓峰精彩推荐:彰显制度之“重” 推进制度之“治”少儿科幻的“科幻”味道要浓一点开展比较政党研究的必要性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卡拉鹰

积极心理学:13种建立自信的方法,让你遇见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会不时地感到紧张或不安。而当你意识到了这种感觉的袭来时,往往却发现想克服它却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你时常会感受到由于缺乏信心而带来的不安甚至无奈,那么你的生活很可能会难以驾驭。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我认知对他人如何看待你有着巨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 你有更多的自信,你就越有可能成功。自信可以在很多方面提供帮助,比如面对面试官的时候,工作提案的时候,面对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自信的你往往会更从容的面对这些事情。虽然影响自信的许多因素你无法控制,但有许多事情你可以有意识地建立自信,可以一点点的慢慢改变,建立自己的自信。往往一个自信的人也会觉得自己更加快乐,并且更有吸引力。如果你有自信,会更加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你就会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你会干预承担风险,做出勇敢的决定,并积极的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如何建立信心,永不回头即使你认为自己非常缺乏自信,也有很多小方法来帮助自己慢慢地提高自信心。但自信的逐步建立需要时间和精力。它需要改变态度,训练自己的想法,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头脑中如何对付那些负面的情绪。1、彻底剔除那些恶性循环的自我否定想法为了迈出信心建立的第一步,就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如果你是那种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好或者做什么都缺乏自信的人,那么很显然,你很容易会受到自己惯性思维的影响,甚至拿以往失败的案例不断来佐证。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这种恶性循环的思维方式该终结了。世界上有无数个证明了每个人都具有无限潜力的案例,为什么非要只陷在自己过往中仅一小部分不如意的狭隘片段中?没错,你也同样具有无限的潜能,从今天起就重新认识自己吧,你将不断的从自己身上收获惊喜。2、做个乐观主义者忽视彩虹却只把重点放在乌云上,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寻求积极的想法,看到“光明的一面”可以让你的情绪变得更好。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你能抬头挺胸,即使当生活看起来糟糕,你也会明白它是美好的。所以的痛苦和快乐的经历通过你不断的接受、战胜、放下一系列过程,最终都会变成你的养分,滋养你更好的发展。所以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任何事情,不要被各种小的困惑而放弃。3、花点时间独处每个人每天都应该在自己身上花点时间。阅读一本书,感受书中带给生活的不同视角,纬度更宽的去看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杨绛先生说:“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生活,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阅读。”或者享受户外活动,对心灵来说是很好的方式。但是过多的独处会让大脑反应缓慢呆滞。有时人们会讨厌自己,最终陷于令自己沮丧的事情中。对“自己” 的独处时间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保证在你走出房门后去寻找最重要的人。4、设立可完成的目标设立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只会将你引向失败。比如说你想减肥,每次小幅度的增加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很容易的减掉5斤。减掉了5斤,你会有成就感。进一步挑战自己,再减掉一小部分体重。再比如一个月看一本书,随着慢慢的积累,你获得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你实现的目标越多,你会意识到你是多么的了不起。你会通过小的目标积累,从而养成一个好的习惯。5、积极的行为帮助建立积极地心理:微笑,眼神交流,走路高挑积极的心理可以影响行为变得积极,而反过来,积极的行为同样也会作用于积极的心理。即使你内心感到恐惧和紧张,但只要保持微笑、挺拔自己的身躯并用眼神与对方积极交流,你会发现你的心理也会随之变发生积极的变化。而你能够练习的越多,你就越有说服自己内心的能力,即使开始是假装的。如果你一直这样做就会养成习惯,最终它就会自然而然地真实发生。6、找到自己的优势到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了,上帝是鬼斧神工的,他在创造每个生命的时候都匠心独运的进行了精巧的设计。虽然有些人颜值不突出,但却有深邃的思想。有些人思维不够敏锐,却有坚强的毅力。有些人身体不够健壮,却充满艺术天赋。即使有些人身体与心智不完全健全,依旧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与影响力,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只要对自己充分的认知,总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善加利用与开发,再加上不懈的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可能连自己当初都不敢相信的优势。7、不要将自己和别人比较,学会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犯错误,每个人都有缺陷,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你处理挫折的方式,以及你如何接受和拥抱那些不那么完美的方面,将会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你不断地关注自己不那么完美的一面,而把自己优秀的方面放到角落,那么你自然会总是缺乏自信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努力改善自己,接受你无法改变的事物。8、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再优秀的人,也不是全能的。你要清楚你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小胜利会让你的自信心成倍增长。9、尝试突破自我的冒险没有风险的生活或因为什么事情做出勇敢的决定,将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改变。如果你想给自己一个提振,就需要偶尔走出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尝试一些冒险,做一些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你不做那些可能会吓到自己的事情,你将永远不会知道突破自己的滋味。去换个你内心想要的工作,精心设计并大胆表白你喜欢的人,高空跳伞或者蹦极。如有你有一些想去体验却一直不敢的事情,那么现在可以考虑不再拖延了!10、抱有耐心,并克服拖延症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建立自信并成长为一个积极的人,那就先对自己好一点吧。记得要有耐心。你无法立刻消除那些成为习惯的消极想法,或者仅凭借一顶魔法帽就能变得极度勇敢。这些都需要抱有耐心的逐步建立与练习。是时候摆脱拖延症的时候了,不要幻想着什么都不去做,仅仅知道了方法就能在不远的几天后自行变得积极。好消息是,只要你越练习这些建立信心的技巧,你就会变得越自信。11、学会爱自己,并照顾好自己你自己的想法最重要。如果你不爱自己,试着找出原因。然后试着找到一个针对这个原因的解决方案。你自己可以解决吗?如果不能,你能找到一个帮你忙的人吗?也许是一位心理学家,一个朋友,或者是家人。在你心里给自己腾出一些空间。你是唯一的“你”。只有自己爱自己,学会关心自己的情绪,追寻自己真实的想法,你在不会在追寻的道路上受其他事情的干扰而迷失。保持健康,充足的睡眠。照顾自己可以帮助你保持积极的心态,看起来更健康,你自然会更有吸引力。12、感激身边的美好每天花一点时间想想你感激的事情,如当你每天入睡之前或醒来的时候。提醒自己,我们拥有的或观察到的美好事物,这有助于我们将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放在积极的角度,帮助我们开启充满欢乐和积极心态的一天!13、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永远不要停止学习。你的知识,但它也可以提升你的自信,当你发现你可以征服新的东西。无论是旅行,尝试一种新的瑜伽课,学习你一直想学的摄影,或者去上烹饪课,你会不断地获得自信,你知道的越多,所以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真正的自信,应该建立在我们正确的认知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以及实践来扩大我们的自信影响圈。

酷学校

《积极心理学》

今天早上看网易的公开课,哈佛的tal讲授的积极心理学。昨天他的第一课的内容谈到了《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以及最早开始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几位教授的名字,谈到了其中的一位的教授对哈佛MBA毕业的学生的跟踪研究,他发现在以后几十年里这些成功的学生中有一些特别成功的学生,他们有两点特别的不同。第一点就是他们对自己特别的相信,believe in yourself.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第二点就是他们善于问问题。会问问题,善于问问题,说明你可以把自己的注意点放到问题上,你可以整体思维,找出事情的的关键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就可以尽快地解决问题。今天看第二课,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谈到了自己在上周课之后生病了,生病后几天睡不好觉,可是有一天很累,最后睡着了,医生却在半夜给他打电话。他因为睡着了,没有接到电话,是他妻子接的电话。医生让他妻子一定要把他叫醒,送他立即去医院。所以那天半夜他妻子把他叫醒了,一起抱着还在睡觉的孩子,送他去医院。当车走在路上的时候,他看着Charles河周围美丽的波士顿夜色,在想也许是自己有什么很严重的病,所以医生才这样半夜叫他们起来赶紧去医院,所以在路上的时候他在想:如果自己只剩下了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想要做什么事情,对于他那就是要把积极心理学介绍给更多的人。看了Tal的这个故事,让我也有一番思考,如果说对我来说,对于自己这么多年的大学的工作,如果想要给自己最后留下一点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积极心理学的书翻译出来,或者说《精神免疫学>介绍给大家。也许每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都会逐渐走向自己最终的人生的目标。其实科研到底能做出来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该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快乐。在今天看tal的课程中,他还谈到一个事实就是曾经有老师做过调查,发现哈佛的学生当中47.3%的学生存在着抑郁,所以抑郁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现象。他还报出来了几个数字,就是世界上研究抑郁或者焦虑这些问题的文章是研究幸福快乐这些文章的数量之比是20:1.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是在关注这些不愉快的经历,研究这些问题,但对于怎么能够更快乐,怎么变得更快乐的关注却是很少。而实际上如果我们关注快乐多一些,研究怎么能够让自己更快乐一些,是不是生活会变得更轻松一些?让自己更快乐一些,是不是我们的生活会更容易一些,工作做起来也会效率更高一些。

金属人

心理学深度解析:如何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到底什么是积极乐观向上?一是在态度上:对周围人与事物保持正面的认知取向,尤其是在面对挫折时,拥有胜利的信心。一是在行动上:内驱力旺盛,把实现更高目标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这两者相辅相成,可谓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在一条道路上能够走多远。01最近娱乐圈的瓜很多,罗志祥出轨事件、郭涛新书被指不尊重女性。同处娱乐圈,刘德华一直都是一个榜样式的存在。2019年,人民日报曾经专访刘德华,采访中,主持人问他这么多年一直努力的源头是什么?他说是一种习惯。当你把努力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不会有压力了。要知道今年已经58岁的刘德华出生在香港一户普通贫困人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很懂得生活的不容易,知道努力奋斗才会有好的人生。正是因为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向上,才创造了今天的天王奇迹。在咨询中我也会经常被来访者问到这样的问题:【来访者L:男,18岁,在校大学生】我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从小这就这样,周围的人总是劝我乐观点,可我就是快乐不起来。我也想改变,但也就是想想而已,经常是三分钟热血,一会想打算将来考研,一会想还是先工作吧,一天天就在纠结中度过。【来访者M:女,24岁,刚入职场】刚进入这家公司的时候,我对自己很有信心,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周围的人都比自己优秀。尤其是最近还把领导交办的一项重要工作办砸了。我接下来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是不是要做好离职的准备。【来访者W:女,28岁,职场白领】前几年真的是在用命换钱,自从去年生了一场重病,我想不能这么拼了。可是我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感。和老公也经常吵架,孩子也不想管。以前独来独往惯了,现在突然发现自己周围一个说说话的朋友都没有。总结起来看,这群人有个共同点:我当然知道人是应该乐观积极向上的,但是抱歉,我努力了很久,却依然做不到。02在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认知行为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就分别是情绪、认知、行为,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在200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年收入少于2万美元的人,平均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看电视等“消极休闲”方式上;而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人,平均只花了少于五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些“消极休闲”上。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实现蓬勃兴盛的幸福人生的5个因素(PERMA):积极快乐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沉浸其中的投入(engagement);美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有意义和目的的事情(meaning and purpose);有收获和成就的感受(accomplishment)乐观积极向上是我们持续幸福的源泉,否则即使再优秀的人也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甚至滑向堕落的深渊。娱乐圈就有不少明星成名后,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不仅不努力出新作品,还沾染上了毒品,最终光环不再,销声匿迹。由此看来,不仅仅是我们普通人,而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积极向上,才能凸显我们的人生价值。03知晓了这么多道理,那到底该如何实现我们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呢?一、悲观与乐观仅有一墙之隔,从接纳开始英国高尔夫球手卢克-唐纳德从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跌落下来,近几年来世界排名滑落到50名开外,他逐渐失去了自信,整个人也变得郁郁寡欢,甚至萌生了退役的念头。这时候体育心理学家迈克尔-热尔维来了,让他又重回巅峰。“他只是提醒我,不管处于那种心态,都由我决定。”唐纳德解释说,“当你萎靡的时候,你是很容易忘了自己还是有控制权的。”也许我们曾经历过无数的挫折和不幸,我们甚至天生就是一个悲观的人。其实悲观和乐观中间只隔着一堵墙,这堵墙叫做解决办法。悲观的人总是沉溺在不能解决的痛苦中,但是正如前面那位心理学家所说,我们可能在那个时候忘了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咨询中,面对来访者的悲观的想法,我会使用一种叫做“垂直下降”的心理咨询技术。如果读者您也有类似情况,不妨一试。来访者Z:我觉得这次司法考试肯定过不了!咨询师:如果不过,会对你有什么影响?来访者:大不了再考一年,好像也没啥影响。咨询师:那你觉得总想着考不过让你更想看书,还是想着自己能考过让你更爱看书?来访者:哈哈,当然是后者。老师,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可怕的是,我们容易沉溺于悲观,怨天尤人,这其实对于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改变的积极作用。只有当我们努力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才会大大降低最坏结果的发生概率。如果当我们连最坏的结果都能接受,我们还有什么好悲观的呢?二、从实现一个小目标开始,循序渐进万达王健林曾经建议广大网友,想赚钱可从先实现1个亿的小目标开始。我们觉得可笑,是因为我们没有从一个房地产大佬的角度思考。今天例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我是一个长跑爱好者,老婆是一个刚刚想要跑步的小白。第一天跑步,我给她定的目标是5公里。她吓得直摇头。我说跑起来你就知道了。结果那天我们跑了8公里。我们是沿着马路绿化带跑,先是以前面的一课大树为目标,到了以后歇歇。然后我们再以前面的电线杆为目标,在一个又一个目标实现之后,最终的结果让老婆自己也大吃一惊。看起来差别悬殊的两个例子,蕴含着相同的心理学内核:一是把大目标化整为零又及时反馈积极效果。有人列计划,跨度一个月或者一年,其实最关键的是你接下来一周怎么做,今天在入睡前,你需要完成什么。二是执行连续困难时,要确保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如果你已经连续3天没有完成任务,你要思考是否修订计划。再回顾一下那个情绪、认知、行为三角形:我知道这件事对我很好(认知),今天这个目标完成我的心情很好(情绪),第二天会继续努力(行为),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循环。否则,没信心了,行动迟缓了,彻底放下了,就又回到了那个浑浑噩噩的状态。三、找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圈子,汲取力量不论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还是咨询之外的求助,只要谈到对方想要完成一个目标:或者是一个认证考试、或者是一个运动项目,我都会问,能不能找到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圈子。如果线下实在困难,网络的也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因为圈子里落后于我们的人,可以让我们看清进步;圈子里超越我们的人,可以让我们避免“夜郎自大”。不要总想着闭门造车就能练就绝世武功,那只存在影视剧里。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 ( Kurt Lewin )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 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 B=f(P,E)来表示。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悲伤的笑话:一个人辞职考研,因为曾经就是学霸,所以对自己很自信。等买全了所有的复习资料后,就断绝了和所有人的联系,一个人闷在屋里备考。当他感觉自己学的差不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错过了考试报名。在新闻上,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某大学某寝室集体考上研究生,一家几个孩子全部上大学。求学如此,工作亦如此。这都是“圈子”的力量,有圈子要进,没圈子就找个圈子进,当然是那种有共同理想目标,成员大多乐观积极向上的圈子。写在最后: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乐观积极向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只要能建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习惯,余下的事情就简单了。你想要怎样的未来呢? 请从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习惯开始。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情感或心理的困惑,欢迎关注@婚恋心理,并私信给我,让我帮您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