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町芒研究院|《2020中国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穷通

町芒研究院|《2020中国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

来源:町芒作者: 更懂选择的 1中国调味品现状1.1 中国调味品产品结构发展现状我国国标《调味品分类》GB/T20903-2007中指出,调味品是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一类产品。从国标GB/T20903-2007中可以看出、调味品是中国饮食中负责调和滋味与气味的产品,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灵魂。中国调味品的研制和食用历时悠久,最早被用于食用的调味品是食盐,其起源于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古时主要从盐的颜色和出处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从颜色可以将食用盐分为:绛雪盐、桃花盐、青盐、紫盐和白盐。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盐的分类从简单的颜色和出处分类法,演变成了如今的以加工工艺和功能进行分类。例如,从加工工艺上对食用盐分类,可以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盐分为精制盐、日晒盐和粉碎洗涤盐三类。随着科学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调味品不但品质精进,其品类也越来越丰富。国标GB/T20903-2007将调味品主要分为17个品类,分别是食用盐、食糖、酱油、食醋、味精、芝麻油、酱类、豆豉、腐乳、鱼露、蚝油、虾油、橄榄油、调味料酒、香辛料和香辛料调味品、复合调味料、火锅调料。目前中国调味品市场上调味品品类齐全、覆盖面广,其中又以中国调味品行业龙头企业海天生产的调味品品类最齐全。从2019年调味品龙头企业海天调味品产品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海天共有酱油、酱料、醋品、蚝油、调味汁等12款调味品。为迎合消费者对同一款调味品(如酱油)的不同需求,海天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为理念,研究开发出了包括凉拌酱油、铁强化金标生抽、辣金标生抽、365高鲜头道酱油、淡盐酱油、特级金标酱油、有机酱油、小小盐限盐酱油、草菇老抽和蒸鱼豉油等在内的53种酱油。町芒研究院发现,酱油产品仍然是调味品中的第一大类,其消费占比高达46%,其次是食醋,占比为14%,其他调味品(蚝油、料酒、酱料和鸡粉等)占比仅为19%。1.2 中国调味品发展现状2002至2012十年间,由于行业基数低,中国调味品市场快速发展。中国调味品市场零售端的规模由2002年不到500亿,2012年超2000亿,复合增速高达20%;随着味精、盐的增速下滑,近几年中国调味品市场零售端的复合增速下降为10. 0%,但每年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2017年中国调味品市场零售端的规模超过3000亿元,高达3322.1亿元,增速为3.1%,2012-2018 年期间随着调味品行业的洗牌和产能的集聚,收入增速有所下滑,但营业收入整体上还是不断升高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调味品类(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时的调味品品类包括食用盐、酱油、虾油(鱼卤)、醋、味精、鸡精、糖精、料酒、辣椒酱、花生酱、芝麻酱、番茄酱、花椒、八角、茴香、胡椒、咖喱粉、五香粉、炸鸡粉等)商品类零售价格虽然增速不同,但整体价格是不断提高的。其中又以中国调味品行业洗牌和产能集聚起始年2012年的调味品类商品的零售价格增长最大,以2011年调味品类商品的零售价格为100, 2012年调味品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为105.7;2016-2018三年间,调味品类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虽然与2009-2015年相比较低,但整体价格仍然呈增长趋势。2018年调味品行业11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454.02 亿元;主营酱醋调味品业务的 5 家上市公司(海天味业、中炬高新、恒顺醋业、加加食品、千禾味业)共实现营业收入 246.87亿元。其中以海天味业的营业收入最高,高达170.37亿元,同比增长16.80%,净利润43.65亿元,同比增长23.60%;以涪陵榨菜企业的营业收入的增速最快,高达26.07%;而近几年,味精行业景气度降低,致使以味精为主要营业收入的莲花健康的营业收入显著降低,降速高达13.14%,但由于调味品商品售价提升和成本下降,莲花健康的营业收入仍到达了12.15亿。1.3 调味品选购现状在电商快速发展及逐渐成熟的当今社会,中国消费者是如何选购调味品的呢?据町芒研究院统计,目前仅有29.8%的消费者会在电商平台上购买调味品。近几年,随着我国调味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调味品商品品类也越来越丰富,仅以酱油龙头企业海天味业为例,2019年海天的调味品商品品类就高达143种,其中以酱油的商品品类最多,包括畅销系列、经典系列、老字号系列、特级系列、有机系列和特色系列,共6个系列,高达53种,每款酱油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凉拌菜时使用的凉拌酱油;加了营养强化剂的功能酱油,铁强化金标生抽;上色效果极佳的草菇老抽酱油;满足低盐饮食需求的低盐酱油,淡盐酱油和小小盐限盐酱油;满足健康饮食的有机酱油等。2019年12月町芒研究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在选购调味品时,52.1%的消费者仅区分生抽和老抽,不会考虑酱油的含盐量和酱油功能;18.4%的消费者在选购调味品时更是简单粗暴,仅考虑是不是酱油,其他一概不考虑;剩余的29.5%的消费者则会根据饮食习惯及做饭需求选择特定的酱油类调味品。2调味品评测为了解决调味品种类繁多,消费者选择困难的社会现状,帮助消费者选择安全营养的优质低风险产品,町芒研究院对多款市售调味品进行了严格的评测,每一类评测产品至少筛选对比上百种同类型产品进行全方位解读,检测样品送往独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河南聚谷检测研究有限公司),由河南聚谷检测研究有限公司为町芒研究院评测产品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最后结合检测报告,町芒研究院营养学专家、感官评测专家、町芒研究院线上线下体验官将从执行标准(Standard)+品质标准(Quality)+感官标准(Sensory)三个维度对一款调味品进行综合评测,得出该款产品的最终指数,即町芒优选指数(DCI),DCI指数越高,代表产品综合品质越好(不符合町芒研究院执行标准的产品,将不能参与町芒研究院优选活动)。截止到2020年1月,町芒研究院评测产品包括休闲零食类、婴幼儿辅食类、儿童零食类、儿童调味品类、节日特色食品及调味料等88余款、涉及1200多个品牌,评测样品量接近3300余个,其中评测调味品6款,评测品牌占町芒研究院评测量的12.1%。其中町芒研究院评测的调味品,包括蚝油、酱油、鸡精、料酒、意大利面酱和火锅底料,其中测评的酱油、鸡精和料酒分别占测评调味品的23.76%、14.85%和13.86%。3调味品DCI指数分析据町芒研究院针对截止到2020年3月评测的调味品DCI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达到町芒研究院卓越品质等级的调味品仅占调味品评测量的2%;达到町芒研究院优秀品质等级的调味品占调味品评测量的43.6%;超一半(约54.5%)的调味品品质处于町芒研究院品质等级的最低阶级。一、中国调味品市场特征1.1 中国调味品市场容量大。2001-2018年这17年间,调味品行业的销售额从2001年的277.23亿元迅速增加至2018年的34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预计2020年调味品行业收入会接近4000亿元。1.2 调味品产品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全国化。为迎合不同饮食习性的消费者,黄豆酱调味品已从传统的黄豆酱逐渐细分为黄豆酱、辣黄豆酱、麻辣鲜黄豆酱和蒜蓉黄豆酱四个不同味感的黄豆酱产品;同时为了迎合当今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健康消费理念,近几年均接连推出了不同健康消费需求的调味品。1.3 外企深耕中国调味品市场。从1994年国外跨国公司开始进军国内调味品市场至今,国内已被外资入股或全资收购的调味品企业已占国内调味品企业的二分之一。二、中国调味品发展机遇及驱动力2.1 餐饮业调味品采购是我国调味品销售渠道中比较重要的销售渠道,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餐饮行业消费的调味品占整个调味品市场销售额的约68.7%。2.2 随着国家对健康饮食专项行动的推进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关注度的提升,调味品企业为迎合消费需求和适应发展浪潮,也都纷纷推出了相应的高端化调味品。大部分主销产品升级换代,以配合价格提升,极大的促进了调味品行业的增值。3.1 调味品属高盐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司2019年8月19日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对高钠食品的规定,钠含量超过600毫克/100克的固体食品属于高钠食品,钠含量超过300毫克/15毫升的液体食品属于高钠食品。按此规定,町芒研究院评测的调味品中的99.01%的产品都属于高钠食品,并不符合2016年,国家健计委在全国范围重点开展的“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也无法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下降20%的目标。3.2 添加剂添加情况根据法律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提高食品品质,添加的一些天然或合成物质。食品添加剂种类多样,包括营养强化剂、食品防腐抗氧剂、调味剂、酶制剂、酸味剂、甜味剂、食用着色剂、食用香料等,而调味品行业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市场中一大重要细分子市场,占比达30%,常用添加剂是酸味剂和调味剂。对截止到2020年3月评测的所有调味品中添加剂添加情况的统计分析,町芒研究院发现,零添加的产品占9.8%,这跟国家提倡健康饮食及调味品产品高端化息息相关;添加剂种类超7种以上的占比仅13.7%。3.3 白砂糖添加情况对截止到2020年3月评测的所有调味品中白砂糖添加情况的统计分析,町芒研究院发现,评测的12款蚝油、15款鸡精和17款意大利面酱都100%添加了白砂糖;仅酱油、料酒和火锅底料中有没添加白砂糖的产品,其中酱油中仅有12.5%的产品没有添加白砂糖;35%的火锅底料中没有添加白砂糖。4结论分析4.1 调味品行业特征4.1.1 市场容量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调味品行业的日趋成熟,调味品品类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功能化,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有资料显示,在经济发达地区每10元食品消费中就有1元的调味品消费。调味品行业更是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销售额由2001年的277.23亿元迅速增加到2018年的34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2017年调味品销售额达3322亿元,但仅占所有食品行业销售额的13.9%,随着调味品行业整合的深化及高端市场的开发,调味品行业销售额有望进一步提速,町芒研究院预计调味品行业销售额在2020年将有望达到3700亿元。4.1.2细分化、高端化、全国化随着中国调味品市场的日趋成熟,调味品品类划分也越来越精细,如海天味业未迎合不同饮食习性的消费者,将黄豆酱调味品从传统的黄豆酱逐渐细分出黄豆酱、辣黄豆酱、麻辣鲜黄豆酱和蒜蓉黄豆酱四个不同味感的黄豆酱产品;同时各大调味品企业为了迎合当今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健康消费理念,近几年均接连推出了不同健康消费需求的调味品,如千禾的零添加料酒,海天的有机酱油、淡盐头道酱油、零添加头道酱油和铁强化草菇老抽,还有李锦记的薄盐生抽。在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政策扶持力度逐渐加大的社会背景下,调味品企业迅速崛起,调味品品牌攻坚战日趋激烈。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调味品行业中,酱油规模最大,其次是食醋行业,2018年,食醋消费占2018年调味品消费的20%,2019年食醋的年产值已超200亿元;同时,食醋也是中国调味品中除食盐以外最为传统的调味品,因此町芒研究院以食醋为例,研究分析调味品品牌全国化的特征。在中国食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当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名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红曲米醋与四川保宁醋)。中国调味品企业江苏恒顺、 山西水塔老陈醋、山西东湖老陈醋、天津天立独流老醋、 四川保宁醋和北京王致和食醋已经成为国内食醋行业中的“明星企业”,其中,江苏恒顺和山西水塔老陈醋以其独特酿造工艺发展成为了中国食醋行业中的龙头企业,2019年,其食醋的年产量分别占食醋行业食醋产量的5.1%和4.89%,并成为了消费者心中食醋消费的首选品牌。町芒研究院统计分析发现,消费者在购买食醋调味品时,仅购买恒顺食醋的消费者占27.4%,仅购买水塔食醋的消费者占20.9%,而仅有27.1%的消费者或选择除恒顺食醋和水塔食醋以外的其他品牌,还有24.6%的消费者则对恒顺和水塔都钟情,二者购买谁都可以。可见当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强,许多“明星调味品企业”,如海天、千禾、莲花、恒顺和王致和都以分别成为了酱油、料酒、味精、食醋和腐乳的代表。4.1.3 外企深耕中国调味品市场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快速崛起和巨大的市场容量,使中国调味品市场成为了世界调味品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外企纷纷开始征战中国调味品市场,甚至有跨国公司在上海财富论坛上提出了“欲独霸世界, 先逐鹿中国” 的口号。从1994年跨国公司开始进军国内调味品市场至今,国内已被外资入股或全资收购的调味品企业已占国内调味品企业的二分之一。1994年,法国达能集团与上海海鸥酿造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淘大食品有限公司,法国达能控股60%,正式进军中国酱油行业,扩充后的上海淘大食品有限公司酱油的年产能达10万吨以上,成为当时国内最大酱油生产企业;雀巢先后通过两次次资本整合:1998年收购太太乐80%股份和2001年收购四川豪吉60%股份,成功抢占中国鸡精调味品行业80%的市场份额, 2009年与上海太太乐的再次联手更是使上海太太乐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鸡精生产基地;亨氏于2010年以1.65 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中国的酱油企业和腐乳生产企业福达食品公司,使其在中国的销售额每年增加3亿美元,在中国酱油市场的占有率增加至2.9%,一跃成为中国酱油行业的第三大酱油生产商。4.2 中国调味品发展机遇及驱动力中国调味品行业能在短短十几年间,销售额由2001年的277.23亿元迅猛增加到2018年的34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离不开迅猛发展的餐饮业、市场高端化等因素的驱动。4.2.1 餐饮驱动餐饮业调味品采购是我国调味品销售渠道中比较重要的销售渠道,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餐饮行业消费的调味品占整个调味品市场销售额的约68.7%,可见调味品市场的发展跟餐饮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中国餐饮行业已经连续30年保持持续增长,餐饮行业销售额由2000年的3753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42716亿元,增长了11倍;2006年全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345.5 亿元;2010年全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突破2万亿,达到20698亿元;2015年全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突破3万亿,达到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特别是个税提升到5000元以后,更是提升了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同时随着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当代青年价值观、消费观及会做饭人员比例的下降,也促进了餐饮业的快速发展。而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调味品行业的增长,同时餐饮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是调味品行业的快速增长的基石。4.2.2 市场高端化2016年,国家健计委在全国范围重点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同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下降20%的目标;2017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同样减盐目标。随着国家对健康饮食专项行动的推进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关注度的提升,调味品企业为迎合消费需求和适应发展浪潮,也都纷纷推出了相应的高端化调味品。高端产品具有较高的资本盈利能力,也具有较强的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目前国内多数调味品企业的高档产品所占产销的比例不足20%,随着饮食习惯的升级,中高端的调味品产品将会不断的增加(如海天推出的铁强化金标生抽、淡盐酱油、有机酱油、小小盐限盐酱油和千禾推出的零添加料酒等),行业的微利状况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如恒顺早在2008 年就已停止生产零售单价为2元的产品,同时开始对高端产品和礼盒装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定位,对大部分主销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以配合价格提升,极大的促进了调味品行业的增值。4.3 国内中小型调味品企业如何生存4.3.1 紧跟国家政策,严抓质量关与世界各国饮食文化相比,中国饮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高“高盐、高糖、高油”。为推进合理膳食计划,保障居民饮食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7月颁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该专项行动要求:政府制定并实施相关标准,严格管控食品营养标签标示;鼓励和引导食品产业的营养转型。为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做好健康饮食,国内一些调味品“明星企业”也开始掀起了“减盐”风潮,各种低盐、减盐的酱油、酱料、鸡精、复合汤料、酱腌菜等相继推出,其中,李锦记推出的薄盐生抽盐分降低25%;而国内的外资企业早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革新新产品,积极推行减盐计划了。在国内外大型调味品企业紧跟国家政策,纷纷开始推出“减盐计划”的浪潮下,国内中小型企业更应该紧跟国家政策,做好健康调味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但目前各大调味品企业并没有开启合理膳食专项计划中的“减糖计划”,因此中小型调味品企业除了加入调味品行业的“减盐活动”以外,也可以从降低白砂糖添加量和严格管控“食品营养标签标识”,改进生产技术减少糖的添加,在产品营养标签上标注糖含量及盐含量,切实落实国家减盐、减糖计划,这不但可以为企业争取到国家扶持,更能帮助企业攻占健康饮食消费市场。4.3.2 增大科研投入,合理布局目前,国内已被外资入股或全资收购的调味品企业已占国内调味品企业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除国内“明星调味品企业”以外的中小型调味品企业如何谋发展,抢占市场份额。调味品是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个食品子行业,调味品行业区别于其他食品子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受饮食习性影响深远。就如同中国“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饮食习俗一样,中国消费者对调味品的消费也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町芒研究院认为,中小型企业若想求的快速发展,抢占市场份额,应当找准市场定位,根据公司厂址及技术确定销售主战场;同时应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出符合主销售市场饮食习惯的调味品和符合当今健康消费理念的高端调味品,抢占高端市场份额,稳固区域性传统调味品市场份额。当品牌在主销售区知名度提升到行业前五后,在逐步扩展传统调味品销售区域,逐步分区域抢占传统调味品市场份额。

五更寒

2020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调味品市场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受到了重创。调味品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尽管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依然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上半年新成立调味品企业同比增长29.1%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涉及到“调味品”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共有73万家,在业/存续40万家,制造业37000余家,有许可证的11200家。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有46万家公司倒闭,包括26000家从事出口的企业。2020年上半年,我国共成立约6万家调味品及相关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29.1%。分地区来看,调味品企业数量分布前五名的省分别为:山东省(13.89%)、河南省(7.32%)、四川省(6.49%)、广东省(5.98%)、江苏省(5.60%)。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前100强企业产销情况据中国著名品牌企业100强数据统计(100家)显示,2019年百强企业生产总量为1428.9万吨,销售收入为1051.1亿元,2017年-2019年百强企业生产产量与销售收入平稳逐年增长,百强企业销售收入总量首次过千亿。2017-2019年百强企业产量增长率分别为9.4%、7.5%和10.1%;2017-2019年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分别为9.5%、10.8%和10.7%。百强企业总体销售均价分别为6577元/吨、7098元/吨、7356元/吨,可见调味品产品总体价值逐年提升。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蚝油增长率超两成细分产业稳健发展,除鸡精(粉)、香辛料及香辛料调味品产业产量下滑之外,其余产业产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蚝油、调味料酒、酱油等分支产业增速可观,分别为22.28%、14.42%、12.66%。数据来源:中国调味品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发展趋势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是伴随着调味品种类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也是调味品加工工艺从传统、原始到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过程。调味品细分行业发展各有特点,整体呈现出升级化、多元化、健康化的趋势。 ①调味品升级趋势明显调味品呈现出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调味品品牌、质量、应用场景日益重视,愿意支付更多去获得风味更好的调味品,由此带来了高端调味品消费数量逐年增加,调味品行业内部呈现出产品结构向高端方向升级的趋势。 ②产品的多元化程度提高调味品品类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消费者对美食多样性及烹饪便利性的追求带来对通用型产品的认同逐渐降低,进而催生出调味品的功能细分及品类多元化,消费者通常会选用不同品类的调味品用于烹饪或调制特定风味的食品。 ③产品向健康化发展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促使大家越来越关注食品本身的健康安全,国家亦从法律层面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调味品企业顺应市场健康化的消费理念,不断开发出具有健康概念的产品。 (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非常秀

2018年调味品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分析 复合调味品在餐饮渠道将迎来大发展

复合调味品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调味品组成的调料,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料。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5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8年的109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5.83%。但中国仍以酱油、醋等单一调味品为主,复合调味品占比仍然很小。一、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复合调味品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调味品组成的调料,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料。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5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8年的109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5.83%。二、行业发展前景可期但中国仍以酱油、醋等单一调味品为主,复合调味品占比仍然很小,远低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美国,复合调味品由于种类多、用量大、附加值高,消费占比在59%以上。复合调味料的发展顺应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符合消费者对方便快捷、风味多样性的烹饪要求。在中国,典型的复合调味品有鸡精、火锅调料(火锅底料和火锅蘸料)、中式复合调味品及西式复合调味品等。鸡精目前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占据市场份额第二的火锅底料的高速增长则表明了中国火锅文化的持续盛行,占据市场份额第三的西式复合调味品其使用的便捷性解决了消费者餐饮西化,但是不会烹饪的难题。据Frost&Sullivan预测,2015-2020年,中式复合调味料增速最快,将实现16.9%的复合年增长率。其次是火锅调味料,复合增长率15%。随着餐饮以及外卖业的快速发展,合格厨师人数严重不足,并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要求餐厅快速完成烹饪。在这种情况下,餐厅尤其是快餐店自制复合调味料效率低,且无法做到标准化,难以满足餐饮业的发展趋势。餐饮企业越来越倾向大量采购复合调味料。而家庭方面,随着消费人群的年轻化,追求方便快捷的诉求越来越强,复合调味品未来的增速十分可观。三、复合调味料产品竞争格局分析中国主要的复合调味品代表企业包括:海天味业、李锦记、颐海国际、老干妈、安记食品等。主要产品以中式调味料为主,覆盖调味酱、火锅底料等多个品类。复合调味品发展的难度在于多sku。中国人饮食西化仍然不明显,沙拉酱、蛋黄酱、意面酱等西方常见的复合调味料消费额并不高。而中国各地的餐饮文化差异较大,饮食习惯不同,导致中式复合调味料sku众多,众口难调。所以目前仅有鸡精、火锅底料、老干妈的发展具有全国性。复合调味品的推广需要创造使用环境,符合当地饮食习惯,才能实现零售端较好的发展。例如,海鲜酱油和蒸鱼豉油在广东等地区的流行。短期来看,中端餐饮渠道需求比零售端更加旺盛,尤其是连锁餐饮品牌为代表的KA客户要求调味料可以标准化复制。帮助此类客户实现复合调味产品定制的企业会最先受益,例如海底捞的自身火锅底料品牌颐海国际就凭借餐饮订单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在零售端也取得良好业绩。未来,知名餐饮品牌向上游延伸或将成为趋势。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调味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聋哑剑

2018年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分析 市场规模已破千亿

复合调味品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调味品组成的调料,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料。行业发展现状一: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5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8年的109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5.83%。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消费者的生活步伐不断加快及连锁餐厅日益重视效率,预期复合调味料市场在未来将达致急速增长及进一步扩大。行业发展现状二:复合调味料产量超过50万吨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复合调味料产业的产量为49.5万吨,同比增长14.9%。在调味品行业的17大分支产业中,复合调味料产业的同比增长率仅次于蚝油,位居第二位。通过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2018年我国复合调味料的产量约为55.9万吨。行业发展现状三:鸡精占复合调味品市场大头复合调味料的发展顺应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符合消费者对方便快捷、风味多样性的烹饪要求。在中国,典型的复合调味品有鸡精、火锅调料(火锅底料和火锅蘸料)、中式复合调味品及西式复合调味品等。其中鸡精市场占比最大,达到28.5%。行业市场前景:城镇化进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拉动行业消费随着城镇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青年消费群体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消费习惯的变化,家庭备餐时间大为减少,调理产品市场商机开始显现。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使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快餐市场、外卖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调理食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日本等国的调理品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工作效率提升到一定阶段,人均调理食品的消费量会迅速上升。其次,在我国大中城市,调理食品的运输、配送、销售等物流环节所必备的冷藏和冷冻设施已十分普遍,具备了快餐调理品的流通条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互联网经济、冷链物流的迅猛发展,共同推动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调理食品恰逢其时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因而具有极大的市场增长潜力。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调味品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灵猫

町芒研究院|《2020食品行业研究白皮书》

一2020食品行业研究背景2020年疫情之下,我国食品行业正在经历变革。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也在发生改变,对健康的追求越发迫切,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疫情导致消费者出现信任危机,更愿意选择大品牌以及有品质背书的品牌,这种观念将持续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疫情期间如何解决一日三餐?冷冻食品、方便食品等成为大众抗疫的食品选择类型。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组织的调查数据也显示,疫情期间方便面、即食火锅、水饺馄饨,以及肉制品增长率攀升。在“便捷+营养+美味”的多重需求下,方便食品行业“食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由撕开一泡即食,转向更多样化的自助食用方式,同时加速朝着“美味、营养、健康”的正餐定位发展。疫情中消费者对于免疫力提升意识增强,对“低脂、无糖、低钠”类食品更加关注。根据町芒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显示:64%以上消费者会在疫后更关注健康食品,并会产生购买。根据公开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2020年健康低脂消费诉求爆发尤为明显,减脂、减肥、低脂相关商品消费金额环比提升2倍以上。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的宅经济“催熟”下,“直播带货”成为目前最热门的领域之一。然而就在年底,一系列的电商直播事故频频发生。无论是糖水燕窝还是假皮尔卡丹羊毛衫,都让在直播间疯狂“买买买”的消费者开始逐渐意识到,主播对产品进行夸大宣传货不对板已经不是偶发事件。除去顶流带货主播的个人光环,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产品本身”。二町芒研究院行业研究报告分类截止到2020年12月,町芒研究院所评测食品类目包含母婴类、休闲零食、休闲主食、饮品、调味品、方便食品、肉制品、健康类食品、“她食品”等170余类,所评测产品3000多款,参与评测样品10000多款。涉及相关品牌2000多个,发布DCI榜单200+。町芒研究院基于食品领域全品类一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并持续深入挖掘与开发,与实验室和高校专家共同发布食品行业研究报告数十篇。在报告中,町芒研究院基于海量透彻性分析数据,对所涉及食品行业所出现的个性及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一)休闲食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休闲零食,町芒研究院从营养成分、感官情况、食品限量添加剂种类等多个维度对1000多种市售休闲零食进行了深度解析。限量添加剂种类是町芒标准评测的指标之一,添加剂种类越多,标准评测星级越低,而综合评测结果不容乐观。在町芒评测的休闲零食中,仅7.5%的休闲零食标准评测星级达到町芒研究院五星标准(不含添加剂),65.3%的休闲零食达不到町芒研究院标准评测的三星标准(最高五星),其中儿童常吃的零食所含添加剂数量较多。根据町芒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儿童在3岁以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含添加剂的零食,这些零食通常并不属于婴幼儿食品范畴。由于家长缺乏了解,导致很多3岁以内的幼儿通过零食、饮料摄入了多种婴幼儿本不该摄入的食品添加剂。根据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司2019年8月19日分布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对高钠食品的规定。固体食物中钠超过600mg/100g(即高于30%钠的NRV),即为“高钠”或“高盐”食物。在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休闲零食中,高钠零食占比高达95%。其中话梅、牛肉干、鸭脖、猪肉脯所评测产品均为高钠食品,占比高达100%。(二)母婴食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母婴类食品,町芒研究院发现众多婴幼儿辅食品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中国婴幼儿辅食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首先是婴幼儿辅食未执行婴幼儿辅食专用标准。当前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对婴幼儿辅食标准执行不到位,产品定位不清晰,致使许多打着婴幼儿辅食名义其实只是普通成人食品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欺瞒消费者。其次是婴幼儿辅食高盐高糖问题突出。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应从小培养孩子清淡口味,减少钠摄入量,但根据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评估司2019年8月19日颁布的“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中对高钠食品的规定,町芒研究院所评测的产品中,86%的婴幼儿辅食是不适合婴幼儿食用的。町芒研究院对截止到2020年12月评测的所有婴幼儿辅食中添加糖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所有品牌的儿童水饺添加了游离糖。而婴幼儿乳、婴幼儿面点及婴幼儿米粉中添加游离糖的占比分别为81.25%、69.23%和61.11%。但这些添加了游离糖的婴幼儿食品并未在食品标签上标注糖含量,更没有标注提醒语“此商品不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食用”。反而是有76.43%的婴幼儿辅食在宣传营销时,以无蔗糖无白砂糖添加,添加天然浓缩果汁等信息误导消费者。食品中添加的游离糖会给婴儿造成龋齿、肥胖等多种健康伤害。2019年7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TO)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若食品中含有游离糖,应在产品包装上附上标签,说明此商品不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食用。最后是婴幼儿辅食中食用香精泛滥。我国国标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附录B《食品用香精使用规范》表B.1中明确规定了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使用食品用香料和香精,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也仅可使用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荚兰豆浸膏,但目前市场上54%的婴幼儿辅食中添加了食用香精且100%的婴幼儿辅食对添加的食用香精并未做进一步补充说明。(三)饮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市售饮品,町芒研究院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添加剂泛滥和添加糖含量过高。据研究结果显示81.3%的儿童乳中含有添加剂,其中在含有食品添加剂的儿童乳中,有40%的儿童乳含有食用香精,23.3%的儿童乳含有甜味剂,13.3%的儿童乳含有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23.3%的儿童乳含有三聚磷酸钠。根据町芒研究院连续两年(2019年和2020年)对市售现制奶茶的评测结果显示,市售现制奶茶实测含糖量惊人。2019年所检测的14款奶茶中,总糖含量最高的一杯500g奶茶总糖含量相当于12.9块太古方糖(2020年所检测的18款奶茶中,总糖含量最高的奶茶相当于10块太古方糖),而“无糖”丝袜奶茶在含糖量上与正常加糖并无区别,甚至某些知名品牌的现制无糖奶茶实测含糖量高于同款常规糖奶茶。(四)健康食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健康食品,町芒研究院针对代餐棒、无糖酸奶、混合麦片、即食鸡胸肉、坚果、无糖饮料等品类进行深度评测。町芒研究院发现,在健康食品行业国内代餐市场整体表现相对混乱,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且标准缺失。相关部门对此新生事物的监管也匮乏,甚至不少代餐类食品存在细菌污染等问题。町芒研究院通过信息整理发现,45%的能量棒执行的是我国现有糕点通则(标准号GB/T 20977 - 2007);27%执行的是企业标准,如冷加工糕点标准及坚果棒(方便食品)标准;18%的能量棒执行的是运动营养食品通则(标准号 GB 24154);而9%的能量棒执行的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标准(标准号GB 7099 - 2015 ),甚至一些能量棒所执行标准已经被废止。另外,消费者减肥期间选择的“减肥”食品实际热量并不低,甚至可能是隐藏的“热量炸弹”!而无糖、低卡食品标称“无糖”也并非完全无糖。(五)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对于调味品,町芒研究院针对酱油、醋、蚝油、料酒、橄榄油、盐、鸡精等品类进行深度评测。町芒研究院发现所评测的调味品中,99.01%的产品都属于高钠食品,并不符合2016年国家健计委在全国范围重点开展的“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也无法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下降20%的目标。另外,调味品行业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市场中一大重要细分子市场,占比达30%,常用添加剂是酸味剂和调味剂。其中零添加的产品在所评测产品中占9.8%,这跟国家提倡健康饮食及调味品产品高端化息息相关,而添加剂种类超7种以上的评测产品占比仅13.7%。三2020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发布通过三年来对中国食品行业的持续观察和深度分析,町芒研究院于2021年1月22日首次面向全食品产业发布“2020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榜单涵盖母婴食品、休闲食品、饮品、调味品、健康食品,以及尝鲜最佳品牌榜、互联网新锐品牌榜,共计24个榜单、200+品牌上榜。该榜单依据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评价维度,从入选品牌所评测产品的町芒优选等级、综合品质表现(DCI指数)、标准星级、品质星级、感官星级以及是否具有未来发展潜力等指标,对参选品牌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榜单由町芒研究院食品专家团队、DCI大数据研发中心、自有联合实验室及食品研究机构共同推出的,国内第一个独立第三方评测机构针对食品领域品牌评选的榜单。旨在遴选我国食品领域综合品质优秀的产品和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选择指南,为食品产业提供数据支撑,促进行业良性循环。町芒研究院致力于行业标准研究、消费者服务、产业升级支撑等全链条全方位服务,通过独有的町芒优选指数(DCI指数),对市售食品从执行标准(Standard)+品质标准(Quality)+感官标准(Sensory)进行真实、专业的综合分析,最终得出产品的DCI优选指数。该指数数值越高,则代表该产品的综合品质越好。四2020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评选机制(一)评委会组成町芒研究院内部专家团队、实验室研究团队、DCI大数据研发中心、町芒研究院自有联合实验室及食品研究机构。(二)入选资格参选2020年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需满足以下条件:1. 品牌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即强制性国标(GB)和推荐性国标(GB/T);2. 品牌产品DCI指数(产品综合品质)均在7分及以上,达到町芒优选等级为良好等级;3. 品牌产品均具备相关资质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4. 参选品牌舆情评价良好;5. 参选品牌具备良好的未来发展趋势;6. 截止榜单发布前入选品牌尚在运营。(三)品牌榜参选指标2020年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评选指标:1. 品牌产品的町芒优选等级表现;2. 品牌产品的综合品质表现(DCI指数);3. 品牌产品的标准星级表现;4. 品牌产品的品质星级表现;5. 品牌产品的感官星级表现;6. 町芒研究院大数据研发中心综合评分表现。(四)关于品牌榜1. 町芒品牌榜单评选指标及相关数据均采自町芒研究院大数据研发中心及行业研究报告;2. 町芒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万千消费者及行业各界制作并发布该榜单,全程无站台、无广告,欢迎社会各界共同交流探讨;3. 町芒研究院拥有对所有榜单的最终解释权。五町芒研究院简介町芒研究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对市售食品真实、专业、多纬度的评测,以独有的DCI指数算法,从海量食品品类中优选出品质上乘的产品及品牌。截止到2020年12月,町芒研究院所评测食品类目达170余类,评测产品3000多款,参与评测样品10000多款,涉及相关品牌2000多个,发布DCI榜单200+,并与实验室和高校专家共同发布食品研究报告数十篇。相关报告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不仅被行业媒体更被金融、证券等媒体引用作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依据。目前,町芒研究院基于食品领域全品类一手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并持续深入挖掘与开发,为町芒食品行业标准化数据库的搭建和应用提供了海量透彻性分析数据。据町芒研究院统计,目前町芒全平台共发布文章8000+,在30个自有媒体平台持续输出硬核内容,与40+媒体机构联合发布内容,全网全平台斩获数亿总曝光量,为数百万用户提供服务。目前町芒研究院负责数据输出的实验室研究人员超100人,聚集河南工业大学、SGS、CQC等专注食品研发领域超十年经验的工程师专家团20人,营养专家及资深媒体人近20人。不仅于此,町芒研究院已与国内数十家领先的实验室及食品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为町芒食品领域品牌榜的评审提供了专业支撑。六参考来源1) 《町芒研究院|2019休闲零食行业研究报告》2) 《町芒研究院|2019休闲零食行业研究报告——低脂低热量类食品》3) 《町芒研究院|2019饮品类行业研究报告》4) 《町芒研究院|2019儿童零食行业研究报告》5) 《町芒研究院|2019儿童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6) 《町芒研究院|2020奶茶行业研究报告》7) 《町芒研究院|2020方便主食行业研究报告》8) 《町芒研究院|2020“她食品”行业研究报告》9) 《町芒研究院|2020婴幼儿辅食行业研究报告》10) 《町芒研究院|2020中国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11) 《町芒研究院|2020中国乳制品行业研究报告》七附件2020町芒互联网新锐品牌榜TOP102020町芒尝鲜品牌榜TOP102020町芒母婴食品品牌榜2020町芒休闲食品品牌榜2020町芒健康食品品牌榜2020町芒饮品品牌榜2020町芒调味品品牌榜

德不形者

行业观察|一个千亿级市场:调味品行业的“新”蓝海

本文作者:Sober Zhang 来源:新消费Daily围绕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和偏好,深度服务细分人群和新场景,持续打磨创新产品,塑造品牌力,为此,或许可以成为后“老干妈”时代的国民级调味品牌。据公开数据显示,近十年,调味品品牌披露的投融资事件共99起,披露的投融资金额超60亿元,在2017-2020年9月近3年中,有30个项目完成融资,其中复合调味品有25家。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酱油、醋、盐等单一调味品,还是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制成的底料、酱料等复合调味料,都持续火热且受到资本的关注。提及“火热”、“资本青睐”、“千亿市场”等形容词,我们总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以花西子、完美日记为代表的美妆市场,或是有星巴克等品牌在内,诸神混战的咖啡市场。但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与潜力同样巨大。1、老牌布局,新品加速 调味品的千亿市场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已达3345亿元,8年间复合增长率为7.5%,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有望突破4000亿。与其他千亿市场相似的是,如今的调味品市场也步入了新老混战的局面,且变得愈加“高端健康”。去年11月,某酱油品牌上线一款高端“裸酱油”,主打极简配方,强调配料中仅有水、非转基因黄豆、小麦、食用盐、白砂糖5种原料,此外,包装采用了双层技术的“留鲜瓶”,据称能够防止酱油氧化、保持口感。新锐品牌方面,2020年成立的某新国货调味品品牌定位于对传统中式调味品的健康化升级,主打0添加剂、非日晒的品牌“活酱油”,以及纯粮酱油、蘸食酱油、醇香醋等多款调味品。另一方面,相较于单一调味品,包括火锅调味料、中西式复合调味料、鸡精等在内的复合调味品增速更快,且更吸引玩家入局与资本青睐。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元,2021年将达1658亿元。同时,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也显示,2019年我国调味品品牌企业100强中,生产复合调味料产品的企业占80%以上。而在2020年,新老玩家在复合调味料赛道中各领风骚。无论从入局者数量及市场需求来看,近两年,复合调味品确实迎来了一波爆发。其中,中式复合调味品与火锅底料这2大细分品类也更具发展潜力。从一瓶酱油,到一罐佐食拌饭酱、一盒火锅底料,调味品从“单一”向“复合”,进行着升级,也变得更加健康,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要归结于Z时代人群崛起和他们带来的消费升级。事实上,调味品,尤其是复合调味品在市场中并不算是新品类,但是在2020年疫情、懒宅经济和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赛道的爆发格外突然,而与其他快消品相似,调味品市场也正在经历一场基于消费群体变化带来的升级迭代。2、饮食解决方案和场景发生变化一方面,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超过两亿,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这群孤独的美食家让“一人食”场景成为新趋势。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也促使着他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况下,方便且美味的食品成为刚需。当“手残”的年轻人不得不进入厨房,复合调味品在“天时地利”的背景下有了“人和”。从使用以及食用方法上来说,只要准备好食材、完成一些简单的步骤,即使完全不懂烹饪的消费者也可以用这些复合调味品做出受欢迎的菜品。消费者需要的是更便捷、更场景化、更简单操作的产品,即就是适配小家庭“即插即用”的调味产品和料理辅助产品。在极其懒惰的情况下,偶尔拿出一瓶美味的拌饭酱搭配白米饭,也是当代年轻人填饱肚子的一种方式。3、 追求多元且精致的“菜品”当类似于拌饭酱的多口味酱料、菜肴包以及各类火锅底料等大量复合调味料已经渗透了消费者的厨房,品类也非常丰富之后,理论上来说,已经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懒得做饭,或不会做饭但是又想吃顿好饭的需求。但消费者的追求不仅满足于“多”,更要“精”。以“下饭神器”的风味酱类为例,在传统品牌中,虽然老干妈在辣酱界口味无可撼动,但在产品丰富度、口味时尚感、包装的精致度来看,都是有欠缺的,这就给了后“老干妈”时代品牌填补空位的机会。对于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而言,丰富的产品只能满足食欲,他们还想食物更为精致,更加美味,能够满足他们拍照发圈的分享欲望。“色香味俱全”是中国消费者在饮食方面一贯的追求,除了做熟后的“美”与“味”外,甚至在产品设计外观或事品牌打造方面,也要非常有辨识度与记忆度,让消费者愿意去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帮助消费者传递一种生活态度。4、健康化成新趋势 要吃,也要养2020年的疫情让更多人选择居家烹饪,根据尼尔森的数据,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明显,86%的中国消费者希望在疫情后更多的在家吃饭。这来源于对健康的关注与需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调味品,尤其是复合调味品也逐渐向健康、营养、天然方向发展。在这种浪潮之下,人们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获得品质更好、更健康的调味品,这也促使调味品行业呈现高端化方向升级的趋势,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市场中会出现0添加、有机、无肪等调味品的出现。可见,健康化或成复合调味品未来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复合调味品品牌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结语值得注意的是,调味品赛道入局者多,竞争格局分散,尤其是复合调味品,更是没有头部品牌跑出来,市场集中度并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调味品赛道依然是蓝海,背后是巨大的市场。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复合调味料的人均消费额为9美元,低于美国的86美元和日本的89美元,中国目前复合调味料的消费额占整体调味品比为26%,低于美国的66.0%、日本的59.3%,行业人均消费额及消费占比均具备较大提升空间。而当下分散的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给了新老品牌足够的发挥空间:围绕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和偏好,深度服务细分人群和新场景,持续打磨创新产品,塑造品牌力,唯此,或许可以成为后“老干妈”时代的国民级调味品牌。

六极

舌尖上的美味:调味品行业研究及龙头公司选择方法

作者 | 常山流程编辑 | 白鹤芋如今,调味品已与美食密不可分。调味品是一个完全竞争且看得见天花板的“小行业”,但是,正是这个“小”市场中,却崛起了多家年销售额超30亿,甚至是超百亿的规模企业,相关企业经营业绩持续提升,吸引不少投资者的持续关注。2017年以来调味品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更是为其增色不少。一、美食记忆2014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一炮走红,片子里,刚出锅的黄馍馍热气腾腾,巨大的乳扇像风铃一样被悬挂风干,稻米酿出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用诺邓井盐腌制三年方可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切一刀声音酥脆,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拼图:舌尖上的中国的多张美食图片)此片激发无数国人对美食的热爱,随即迅速占据了新浪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并在豆瓣上获得了9.6的高分。各大电商平台零食特产频道搜索量大增,购买高峰转移到每晚22-24点——《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时间段。衣食住行,食虽排在第二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国人对于食物的要求已不仅是基本的温饱裹腹,而愈发讲究五味调和、色香味全,丰富的美食体验通过味觉记忆饱满留存,或为收藏、历久弥新,或为谈资、口口相传。调味品作为美味菜肴中刺激味蕾最重要的因素,在日常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日益受到消费者和商家的重视。二、行业配置规律调味品行业与医药等行业的配置逻辑相似,行业整体表现在时间上也高度重合。调味品行业属于食品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刚性的市场需求,因此,该行业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周期、抗通胀特征。通过分析发现,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2009、2012、2015年以及2017年,调味品业上市公司整体表现较好,股价均出现了明显的抗跌或上涨。行业市盈率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行业盈利情况发生变化(明显改善或明显下滑),二是行业个股的股价发生变化(上涨或下跌)。经过对比包括中炬高新、梅花生物、莲花健康以及海天味业等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变化,发现上图中红色虚线框中四个时期的市盈率上升均是股价上涨引起的,其中,2014年6月到2015年9月、2017年1月至今两个时间段伴随企业盈利的改善。股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推动,而其背后的逻辑则是面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多,机构投资者扎堆配置抗经济周期、抗通胀的行业或板块。上述的调味品行业市盈率上升的时期4个时期刚好与当时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叠加重合。调味品行业的股价上涨时间段刚好又与医药行业龙头药企的股价上涨时期重叠。三、调味品行业品牌细分及市场空间由于气候条件、生活习性、烹煮习惯及菜系特色的差异,各地区偏好的调味品有所差异:我国八大菜系中粤菜注重原味鲜美,多用生抽、蚝油提鲜,而本帮菜以红烧生煸见长,擅浓油赤酱、醇厚甜美,更偏用老抽、料酒吊味。因此调味品行业作为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行业,是一个种类多元且空间开阔的市场。广义上调味品包含了盐、糖、油、味精等食品加工原料,为了便于分析,将关注点聚焦在酱油、食醋、鸡精、复合酱类及榨菜等酿造类、包装类调味品。调味品行业目前主要品类的核心品牌如下:(来源:市场公开信息收集整理)(一)行业空间我国调味品行业从90年代后期随着价格放开管制及行业洗牌调整后走向规模化生产的商品市场阶段,行业回暖、企业经济效益逐渐改善,进入量价齐升时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调味品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242家,调味品行业收入规模达到3073亿元,较2004年449亿元增长近7倍,12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9.10%,行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利润总额从2004年24亿元增长到2016年263亿元,12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4.31%,高于收入复合增速。2011-2016年调味品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速如下图:(来源:前瞻产业研究网)在该阶段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也较快,见下图:(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从上图可看出,经历了2011、2012年的两年调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2013年以后保持较快的增速,2015年以来,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显示,我国70%的调味品销往餐饮行业,餐饮行业的巨大市场空间,为调味品行业增长提供支撑。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餐饮收入35779亿元,较2015年增长10.8%;其中,连锁餐饮企业的营业额达到1527亿元,较2015年增长9.7%。(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2011-2016年国内餐饮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4%。随着最近两年互联网对餐饮行业快速渗透,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断改造,使得餐饮这一传统行业正经历巨大改变,餐饮外卖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包括调理品在内的上游有材料的巨大需求。据预测,2018-2020年餐饮行业增速有望保持在14%以上。(二)行业格局1、集中度不高调味品具有快速消费品的属性,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我国调味品行业集中度很低,前十企业市场份额不到30%,未来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发展趋势,调味品表现出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中高档调味品市场容量在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在环保严监管、原材料涨价以及新的生产工艺应用等综合因素叠加下,使得行业门槛逐步提高,行业内的整合加快,调味品行业集中正在提升。目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调味品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见下图:(来源: Euromonitor欧瑞国际,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2、打酱油占半壁江山从产销量来看,2015年我国调味品年产量超过2200万吨,其中酱油和食醋占比最大,酱油产量接近1000万吨,占比45%;食醋接近400万吨,占比15%左右,味精、复合调味料、料酒产量均在200万吨,品类发展日趋多元化。(来源:中国调味品协会)酱油作为调味品中最大的细分品类,是众多中国调味品公司的核心业务。从酱油的发展历史来看,90年代一度良莠不齐,消费者对产地认知度强于品牌。这一局面随着2003年左右,海天、美味鲜等通过广告等形式树立品牌认知而逐渐改变。( 来源:Euromonitor欧瑞国际,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酱油品牌包括海天和李锦记,这两家也是以收入计算中国最大的两家调味品企业;在各区域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包括华南地区的中炬高新、湖南的加加食品和山东的欣和等。目前国内酱油这一细分领域的集中度仍然不高,与国外相比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来源:Euromonitor欧瑞国际,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3、十亿级营收企业与酱油相比,其他调味品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更低,因此龙头企业的市占率领先优势不够明显。食醋行业的龙头是镇江恒顺醋业,调味酱龙头是贵州南明老干妈,火锅底料的龙头是重庆红九九,料酒龙头是湖州老恒和,蚝油龙头是佛山海天味业,香辛料龙头是驻马店王守义,酱腌菜龙头是涪陵榨菜,腐乳龙头是北京二商王致和。鸡精行业与其他子行业不同,行业集中度比较高,目前主要由外资主导,包括雀巢旗下的好太太和联合利华旗下的家乐。调味品行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见下表:(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上市公司公告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公开市场信息,可能存在漏缺情况 )4、调味品的上市公司按照中信行业分类,调味品行业在A股上市的有16家,其中,海天味业是绝对的龙头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规模达到145.84亿元,其次是营业收入为111.32亿元的梅花生物。2017年主要调味品企业收入占同期调味品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见下图:(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从上图可看出,海天味业、梅花生物、中炬高新三家公司占同期调味品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的比值超过1/2;而这三家公司的净利润却占到同期调味品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2/3,见下图:(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结合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分布情况来看,非常明显的特征是海天味业以1/4的营业收入贡献了近1/2的净利润,行业龙头独占更大利润的趋势在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明显。(三)穿越行业周期衡量一家公司经营情况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当行业亏损时该企业能否依然保持盈利,即能否穿越行业周期。(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在2007年到2008年行业出现了亏损,莲花健康、恒顺醋业等没能穿越行业周期,期间出现2次以上亏损,见下图:(来源:Choice 注,因海天味业上市以来均保持盈利且营业收入规模比其他上市公司高出很多,故上表未将其列入比较)从上图可清晰看出,莲花健康和恒顺醋业不能穿越行业周期,自此,调理品行业中的“强者恒强”的趋势已日益清晰。(四)发展趋势我国调味品行业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整个行业显现出一些发展趋势:1、行业提价趋势加速。过去3年,调味品行业平均每年提价幅度5%,2017年以来,调味品涨价幅度也逐渐加大,中高端调味品价格涨幅更大。2、产品多元化。在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性,调味品的产品呈细分化、多元化、结构性升级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分品类复合调味品市场扩容和中高端产品增速加。3、餐饮业持续增长。互联网对餐饮行业快速渗透,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断改造,使得餐饮,尤其是快餐外卖市场增长迅速。2015年我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为2391.40亿元,占整体餐饮消费的比例为7.40%,2018年有望达到14.80%,外卖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6600亿元。调味品70%的量都来自餐饮,餐饮量增长带动调味品量的增长。此外,快餐餐饮企业对标准化、快速化程度要求高,对复合调味料需求量大,复合调味料市场也受益于外卖市场的快速增长。4、行业集中度提高。据国信证券测算,2017年海天、厨邦、老干妈、李锦记、太太乐等行业前10占到整个行业市场份额的29%左右,在中高端市场该比例更高。较2012年的10%左右提升了19%。在日本该行业的集中度已达到了60%,未来调味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5、产品提价。结合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趋势,调味品行业提价将成长期趋势,进而也能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的毛利率水平。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日益增强,使得龙头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高。6、酱醋增长关键。从子行业看,酱醋产品收入、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3%、37%,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关键,而味精行业由于受营养及健康问题的诟病,业绩持续下滑,而其他类别的调味产品发展渐增,市场份额不断增加。7、产品呈功能化趋势。传统的、普适型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烹煮特定菜肴的调味需求,细分功能的复合性调味品由于同时囊括了对应菜品所需的所有调味需求并且有效简化了烹煮过程,愈发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用而单一的调味品正转变为复合型、多品类的调味品,细分功能的复合调味品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四、财务数据分析财务数据比较分析部分,本文就只讨论2017年调味品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级别的上市公司。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不能简单地看单一财务数据,必须综合各项财务指标来考察。注,爱普股份主要从事食品配料贸易,湖南盐业主要从事食盐生产销售,西王食品主要从事食用油生产销售,安记食品2017年营业收入仅2.5亿元,本部分讨论不纳入该4家公司。(一)成长性分析本部分主要从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的增长率分析上市公司的成长性。1、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比较(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注,起始时间为上市当年,截止时间为2017年)2、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比较(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注,起始时间为上市当年,截止时间为2017年)从上两图看,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最高的是梅花生物,其次是晨光生物,行业龙头海天味业排名第三。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梅花生物也排第一,海天味业排第三。(二)经营效率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来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1、存货周转率(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存货周转率,莲花健康、梅花生物、海天味业恒顺醋业呈现加快趋势,加加食品下滑趋势非常明显,说明加加食品的库存在增加,或暗示其经营出现一定问题。2、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该指标中,必须得提的是,海天味业保持了多年应收账款为0的记录,即便是2017年,其应收账款也仅仅是246.66万元,海天味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此外,中炬高新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呈现持续加快的趋势,加加食品呈现下降趋势。3、固定资产周转率(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固定资产周转率,华宝股份、晨光生物、莲花健康、中炬高新、海天味业均出现加快趋势,加加食品呈现下降趋势。4、总资产周转率(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总资产周转率,2017年海天味业、晨光生物、莲花健康相当,加加食品呈现下降趋势,中炬高新、梅花生物等呈现变动趋缓。综上分析发现,加加食品的经营效率在下降,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等经营效率表现较好。(三)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即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一般来说,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指正常的营业状况,主要通过毛利率、销售净利率、ROE来衡量。1、毛利率(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以2017年为例,毛利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华宝股份、海天味业、恒顺醋业、中炬高新、加加食品、梅花生物、晨光生物、莲花健康。其中,华宝股份、海天味业、恒顺醋业的毛利率均在40%以上。2013-2017年期间,海天味业、中炬高新的毛利率水平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销售净利率(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以2017年为例,销售净利率在20%以上的只有华宝股份和海天味业,需要注意的是莲花健康的销售净利率连续多年呈现隔年为负的情况。3、ROE净资产收益率ROE,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莲花健康的ROE波动范围较大,且连续多年出现隔年亏损的情况,剔除莲花健康后比较另外7家上市公司的ROE情况。如下图:(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从上图可以看出,海天味业的ROE最高,长期保持在30%以上,其次是华宝股份,保持在20%以上。以2017年为例,恒顺醋业、中炬高新、梅花生物的ROE维持在15%左右,加加食品和晨光生物低于10%,处于8%-9%左右。(四)盈利质量盈利质量考察的是企业的经营成果能否转化成现金流回上市公司以及企业的净利润是否有主营业务带来。本部分主要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的比值两个指标来考察。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的是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净值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理论数值应该是100,即营业收入全部转为现金流回上市公司,该数据越大越好,说明企业的经营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金流。而在实际操作中,该指标基本都是小于100。(来源:Choice 各上市公司财报)恒顺醋业的波动性较大,剔除它后后比较另外7家上市公司的情况,如下:(来源:Choice 各上市公司财报)从上图可以清晰看出,海天味业和华宝股份的数值长期处于20上方,表现好于另外5家上市公司。加加食品在2017年的由营业收入带来的现金流急速减少。该指标中波动性较大的是晨光生物和梅花生物,晨光生物的波动性非常大,时正时负,表现最差。2、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的比值在该比值中,越靠近100越好,反映出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没有大的差别,即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均是由主营业务创造的,说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强且稳定——侧面反映出上市公司有较强的护城河。(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从上图可以非常清晰看出,莲花健康、恒顺醋业的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的比值波动非常大,也就是说,当期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并不是有主营业务创造的,而是其他收入贡献的;此外,扣非净利润的大幅波动也反映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不稳定。 为了便于观察,剔除恒顺醋业和莲花健康后比较另外6家上市公司的情况,如下:(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从上图中看出,代表海天味业的比值曲线较平缓且靠近100,表现最好。而晨光生物、加加食品、中炬高新、梅花生物等波动性较大,说明其主营业务波动性较大。(五)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又称举债经营比率,它是用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负债率过高会导致企业的财务成本较高,进而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同时还可能引发债务违约风险,尤其是短期借款占比较高的情况下。(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从上图看出:(1)莲花健康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100%,面临资不抵债的情况;(2)2014年以后,除了莲花健康和晨光生物,其他6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出现一定的下降,且集中在30%-40%区间;目前华宝股份、恒顺醋业、海天味业、加加食品等4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30%。此外,在整个债务结构中,短期负债比重低,说明短期出现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就低,也间接说明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正常。在2018年半年报中,加加食品、晨光生物的短期负债占总负债的较高,尤其是晨光生物,占到78.76%,见下表:(来源:Choice 调味品上市公司财报)海天味业和中炬高新的短期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非常低,仅分别是0.40%、0.68%。五、风险提示1、估值偏高。目前调味品行业中相关个股的股价和估值都比较高,或已透支未来一定时期的业绩增长;股价短期继续大幅上涨的概率不大。2、原料价格上涨压缩盈利空间。调味品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受贸易争端、天气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使得以大豆为原材料的调味品行业利润空间受到逐步压缩。

水鹿

复合调味品行业深度报告:景气度高,产品+渠道构筑核心壁垒

一、行业概况:发展强劲的调味品子行业(一)调味品种类繁多,单味调味品向复调味品升级趋势明显调味品是指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以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 除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品类。我国调味品种 类繁多,根据《调味品分类》(GB/T20903-2007),共有食用盐、食糖、酱油、食醋、味 精、芝麻油、酱类、鱼露、等 17 种品类。按照成份分类,可以分为单味调味品和复 合调味品。单味调味品是指仅含一种主要原材料的调味品,复合调味品则通常是由两种及 两种以上的调味品按照一定比例调配制成。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大市场,增长较为稳定。近年来,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保持稳健 增长,是世界最大的调味品消费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8 年我国调味品市场 规模由 2,328 亿元增长至 3,427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8.04%,从品类看,部分单味调味 品的发展已经步入成熟阶段,整体增长趋缓,而复合调味品发展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是调 味品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13-18 年 CAGR 为 14.39%,市场规模于 2018 年突破千亿,达 1,091 亿元。复合调味品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调味品发展较为成熟 的市场,普遍以使用复合调味料为主,美国、日本、韩国复合调味品占比分别为 73.35%、 65.79%和 59.32%,而目前我国复合调味品渗透率仅为 26%,即便是同饮食习惯较为接近 的日韩相比,市场占比仍有至少一倍的提升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者生 活节奏越发加快和连锁餐厅对于效率越发重视,复合调味品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 2021 年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或将达到 1,658 亿元。细分品类看,中式复合调味料增长最迅速。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可以分为鸡精、中式 复合调味料、西式调味料和日式及东南亚式其他复合调味料四个部分。中式复合调味品是 复合调味料第一大品类且增速最快,2016年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为315亿元,占36.9%, 预计 2016-2021 年 CAGR 为 15.0%,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 634 亿元。其中 70%左右为川 式复合调味料,川式复合调味料又可分为火锅底料和川菜调味料,颐海国际作为海底捞火 锅底料的独家供应商,天然拥有海底捞的品牌背书,在火锅底料领域确立了一定的优势地 位,天味食品立足西南,在川菜调味料行业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二)生产方式以原料调配为主1. 原料调配为主要生产方式复合调味品加工方式主要有提取发酵型、分解反应型和原料混配型三种,目前复合调 味料生产主要以原料混配型为主,通过控制不同原材料的用量,混合调制出不同的风味。 传统的单味调味品更多依靠发酵生产,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发酵、酿造,生产周期更长, 工艺更加复杂,进入门槛相对较高。2. 复合调味品行业竞争格局十分分散我国各地区口味差异较大,形成了“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饮食格局,因此调味品 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多为区域性强势品牌,目前仅出现了海天味业一家全国性品牌。行业 整体集中度较低,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2018 年全国调味品百强品牌收入 938 亿元, 占行业总收入 27.37%。复合调味品行业也呈现较为分散的竞争格局,以发展相对成熟的 火锅调味料来看,2015 年 CR5 为 29.7%,前五大品牌红九九、颐海、红太阳、天味、德 庄市占率分别为 7.5%、6.8%、6.3%、5.7%、3.4%,市场份额之间差距很小,相互追赶的 可能性较大,行业内中小型规模企业众多,尚未出现行业领先品牌。(三)餐饮渠道占 60%,家庭渠道占 30%,且餐饮渠道粘性更强调味品主要有餐饮、家庭和食品工业及其他三种消费渠道,三者分别占 60.0%、30.0% 和 10.0%,餐饮消费和家庭消费合计占比 90.0%,是调味品最主要的消费渠道。从消费粘性上看,餐饮渠道粘性强于家庭渠道。餐饮消费者对口味的稳定性要求较高, 一般不会轻易更改品牌,复购率较高,而家庭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喜欢尝鲜,更容易 接受新口味,新品牌,消费粘性弱于餐饮渠道。从用量上看,餐饮渠道调味品消费量更高。出于对健康的追求,家庭烹饪时一般会选 择较少使用调味品,外出就餐时厨师更注重菜品的味道,同时外出就餐的浪费量较大,因 此外出就餐场景下调味品消耗量大于家庭烹饪。根据中国期刊网,在外就餐和家庭烹饪下 每公斤食品调味品用量分别为 7.19g 和 4.58g,外出就餐调味品消耗量是家庭烹饪的 1.6 倍。从价格敏感性上看,家庭消费者价格敏感性更低。B 端客户十分注重成本,对价格变 化十分敏感,家庭消费者调味品购买频次较低,一般 1-2 个月进行一次选购,人均调味品 支出占人均食品烟酒支出不足 2%,且调味品本身单价不高,难以察觉小幅度的提价(10% 以内),因此价格敏感性不高。综合来看,餐饮渠道粘性较高,较为稳定,新品牌进入存在一定困难,具有一定门槛, 已经确立优势的品牌将持续获益,享有渠道带来的稳定收益。家庭渠道消费者对价格不敏 感,品牌突破重围更多需要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竖立品牌形象来实现,需 要投入较多的营销费用,竞争相对激烈。二、市场空间:餐饮和家庭渠道双重推动需求提升(一)餐饮渠道:外出就餐频次增加+餐饮连锁化率提升+外卖行业 渗透率提升共同推动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下游餐饮行业稳定发展,带动复合调味品需求提升。由于政府严控三公消费,餐饮 行业 2012 和 2013 年增速明显回落,2014 年以后步入转型期,大众化餐饮消费成为主流, 非公务餐饮消费占比超过九成,行业收入呈稳定增长态势,2014-2019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10.9%,2018 年行业收入突破 4 万亿,2019 年全国餐饮行业收入 46,720 亿元,同比增长 9.4%。根据 Frost & Sullivan 预计,2019-2024 年餐饮行业 CAGR 为 8.9%,2024 年收入达 71,582 亿元。1.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率的提升支撑居民外出就餐频次增加2013-2019 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8,310 元稳步提升至 30,733 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9.0%,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逐渐提升,外出用餐的需求相应增加。过去 10 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约提升 1 个百分点。2019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 化率首次超过 60%,较上年末提高 1.02 个百分点。无论是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 80%左右 水平相比,还是同人均 GDP 和中国相近的国家巴西(86.6%)、墨西哥(80.2%)、俄罗斯 (75.1%)、土耳其(74.4%)相比(以上均为 2018 年数据),中国城镇化率均有较大提升空 间,预计未来 10-15 年,城镇化率有望提升到 70%。城镇化率每提升 1 个百分点,将有 1400 万人进入城市,城市餐馆数量较多,外出用餐更为方便,且城市居民外出就餐率是 农村居民的 1.65 倍,因此伴随城市化率上升,外出就餐比例也会相应提升。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约 51.8%的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增加,有 48.2%的消 费者每周外出就餐 3-4 次以上,80、90 后新中产消费者每周外出用餐 3-4 次以上的比例为 64.2%。外出就餐频次的增加将带动餐饮行业发展,作为必选消费品,复合调味品需求也 将相应增加。2. 餐饮连锁化率和外卖渗透率的提升带动复合调味品定制化需求提升餐饮企业连锁经营已成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截至 2018 年年末,我国连锁餐饮企业 总店数量为 482 家,连锁餐饮企业实现收入 8,331 亿元(占行业总收入 19.5%),无论是门 店数量上还是收入占比上,餐饮连锁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17 年美国/日本/中国餐饮连锁化率分别为 53.3%/48.9%/9.2%,中国同日本、美国连锁化水平差异较大,提升空间巨大。中餐细分业态远多于日本和美国,制作过程也更为复杂,如果 技术上和管理上更好的解决中餐制作标准化问题,连锁化率将得到迅速提升。政策上,商务部在 2014 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构建大众化餐饮服务体系需要提升大众化餐饮供应能力,鼓励餐饮企业建设中央厨房,完 善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体系,支持企业建设、改造食品加工车间和流水生产线, 实现餐饮加工工业化和产品生产标准化。“中央厨房+门店”模式既充分保证菜品口味的稳定,又可通过规模优势降低餐饮企 业成本。目前我国 70%以上的连锁餐饮企业采取“中央厨房+门店”模式,由中央厨房统 一采购,基于标准化食谱和流程制成半成品食材,再统一配送至门店,餐厅层面仅需有限 的烹饪工作。中央厨房的配置可有效降低门店厨房成本,提高店平效和人效,同时可以最 大程度保证菜品口味始终如一,满足连锁餐饮企业对于口味稳定性和控制成本的诉求。餐饮连锁化率的提升将带动复合调味品定制化需求提升。根据餐饮企业的要求,复 合调味品企业可以为其定制生产适用于某款菜品的调味料,不仅可以大大简化厨师的工作, 也让餐饮企业的特色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成为可能,这对复合调味品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和市场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具有较强的口味还原能力、产品研发能力以及产品标准 化能力的生产企业将优势明显。外卖市场自2015年来迅速扩张,渗透率逐年提升。我国外卖市场从2011年开始萌芽,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进入,2015 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易观数据,2019 年我国餐饮 互联网外卖市场交易规模达 7,273 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 65%,交易规模较 2015 年的 457 亿元增长 15 倍左右。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张,外卖行业渗透率逐年升高,已经由 2014 年的 0.5%提升至 2019 年的 15.6%,成长为餐饮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点外卖也已经成 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外卖行业爆发式增长加速推动快餐企业对复合调味品的需求。根据艾媒咨询数据, 用户选择外卖订餐最主要的原因是用餐时间短,70%以上的网络外卖用户以消费快餐简餐 为主,也就是说用户对外卖的核心诉求是便捷和快速,这就对外卖商家出餐时间提出较高 要求,倒逼外卖商家提高标准化、快速化的程度从而提高烹饪效率,进而带动复合调味品 需求提升。(二)家庭渠道:简化烹饪流程,提高效率,解决做饭难问题复合调味品成为生活节奏快不擅长烹饪且对健康有一定追求的年轻人的最佳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 年我国主力消费人群 20-40 岁群体占总人口的 30%左右,该 部分群体消费能力较强,尝试新鲜事物的意愿较强,对于复合调味品接受程度较高。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年轻群体的烹饪时间有限,同时受制于烹饪水平,对烹饪更多追求简 单化和快捷化,复合调味品可以显著提升烹饪效率节约烹饪时间,以制作流程较为繁琐的 酸菜鱼为例,复合调味品大大缩短了烹饪时间,仅需要 15 分钟左右便可完成制作。复合调味品人均支出增长迅速,但和成熟市场相比仍存巨大差距。中国调味品人均 年度开支由 2010 年的 169.8 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300.4 元,增加 77.0%,预计 2020 年达到 468.6 元,较 2015 年增长 56.0%。复合调味品人均年度支出由 2010 年的 26.50 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54.60 元,增加 106.4%,预计 2020 年达到 105.4 元,较 2015 年增长 93.0%。根 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6 年日本和美国复合调味品人均年度支出分别为 88.7 美元和 85.5 美元,是我国的 9 倍左右。参照日本调味品行业发展路径来看,伴随日本家庭规模的下降和老龄化问题的突出, 1980 年以来日本酱油产量持续 40 年下滑,行业发展主要靠产品升级推动,逐渐由单一型 酱油向复合型酱油衍生品升级,朝着健康化、功能化、便捷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目前复 合调味料渗透率已达 60%左右。以汤汁和酱料为代表的酱油衍生品的家庭人均消费金额自 1987 年以来不断攀升,于 1993 年超过家庭人均酱油支出,2018 年日本家庭人均酱油衍生品支出为 4,857 日元,是家庭人均酱油支出的 2.8 倍(1,751 日元)。从人均 GDP 上看,我国目前消费水平和日本 80 年代消费水平相近,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老龄化同样是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情况,消费者健康化、便捷化诉求也在不断增强, 向复合型调味料升级的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复合调味料渗透率仅为 26%,同日本相比还有 1 倍左右的提升空间。三、细分行业:中式复合调味品“赛道”最优(一)中式复合调味品:川式复合调味料增长强劲,定制化业务成 长空间广阔中式复合调味品是复合调味品行业占比最高,增速最快的子行业。市场规模由 2010 年的 128 亿元提升至 2019 年的 467 亿元,CAGR 达 15.5%,在复合调味品行业中占比由 2011 年的 36.4%提升至 2016 年的 36.9%,预计 2021 年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达 38.24%。1. 川菜风口下,川味复合调味料潜力巨大伴随麻辣口味的越发流行,川菜和火锅消费热度持续升温,为川式复合调料孕育了 广阔市场。川菜以四川、重庆为中心不断向其他区域辐射,逐渐取代粤菜成为八大菜系中 最受欢迎的菜系。以经典川菜酸菜鱼为例,在川菜的风口下呈爆发式增长,酸菜鱼餐饮市 场 2014-2018 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32.3%,预计 2019-2024 年 CAGR 将达到 33.7%。火锅 已成我国最受欢迎的外出就餐选择,根据《2017 中国餐饮供给侧发展报告》,火锅已经发 展成为所有餐饮品类中的第一大品类,营业额占餐饮行业营业额的 22%。受益于川菜和火 锅的持续流行,以及麻辣口味的成瘾性,川式复合调味料的行业地位不断提高,市场规模 占中式复合调味料的 70%左右,2019 年市场规模在 327 亿元左右,已成为具有广阔发展 前景的细分市场,可分为火锅调味料市场和川菜复合调味料市场。火锅热度持续升温,带动火锅调味料行业蓬勃发展。我国火锅餐饮市场收入由 213 年的 2,813 亿元增加至 2017 年的 4,372 亿元,CAGR 为 11.6%,预测 2022 年火锅餐饮市 场收入将达 7,077 亿元,是中式餐饮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口味上,麻辣火锅是最受欢迎的 火锅类型,麻辣火锅消费占火锅总消费的 70%以上。火锅调味料在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占据 50%以上的份额。火锅调味料市场可以细分 为火锅蘸料市场和火锅底料市场,火锅底料占 80%左右,火锅蘸料占 20%左右,得益于 上游火锅市场的蓬勃发展,近年增长强劲,2010-2019 年火锅调味料市场年均复合增速为 15.0%,2019 年市场规模达 154 亿元,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突破 300 亿。早期火锅店的火锅底料以人工炒制为主,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门店数量增加,人工 炒制难以满足需求,越来越多火锅餐饮企业选择袋装火锅底料,工厂规模生产不仅可以避 免人工制作口味波动性较大和卫生难以保证的问题,还可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在餐饮行连锁化的大趋势下,火锅底料在餐饮端发展潜力巨大。同时火锅底料用途十分广泛,不 单单局限于火锅汤底,许多菜品制作中也会选择添加火锅底料,更显菜品的香气和辣味。 在参与菜品制作方面火锅底料发挥空间较大,可以根据烹饪者喜好灵活添加,在 B可 以减轻厨师的调味工作,在 C 端可以降低烹饪难度,目前消费者对火锅底料在做菜方面 用途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该方面认知的加强,在餐饮短和家庭端渗透率尚存较大提升空 间。火锅底料市场较为分散,行业集中度存在提升空间。火锅底料市场竞争一直较为激,前五大公司市占率均不超过 10%,CR5 为 30.0%,相较而言,中高端火锅底料市场相 对集中,颐海国际是中高端火锅底料第一品牌,且优势突出,市占率达 34.7%,第二、第 三大品牌为德庄和小肥羊,市场占比分别为 10.7%和 5.7%,CR3 高达 51.1%。行业目前仍处高速发展阶段,存在大量小规模企业,这部分企业普遍加工方式落后, 生产自动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低,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大企业不断扩张规模优势 显著,会不断挤压小厂商的生存空间,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企业集中是必然趋势。川菜调料是针对四川特色菜肴和餐饮研发定制的方便性复合调味料,可分为鱼系列调 味料、炒菜系列调味料、汤系列调味料和川式香肠腊肉调味料等。其中鱼系列调味料发展 最为成熟,各头部企业均有布局。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川菜调味料市场 2011 年-2018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19.5%,明显快于复合调味品行业平均增速(14.7%),受益于麻辣口味 的成瘾性,川菜调味料享有较高景气度,预计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速(15%+)。川菜调味 料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参与企业多集中于四川、重庆地区,区域型较强,行业高度 分散,行业龙头天味食品 2018 年市占率仅为 2.82%,行业集中度提升存在较大空间。2. 定制化中式复合调味品业务成长空间广阔定制化中式复合调味品业务成长空间广阔。据 Frost & Sullivan,2016 年我国定制化 中式复合调味品占中式复合调味品行业的 16.5%,预计 2016 至 2021 年以 23.3%的年均复 合增速增长,2021 年渗透率将提升至 22.0%。随着餐饮企业对于定制化复合调味品接受程 度的提高,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市场发展前景优越。以日辰股份为例。日辰股份是我国复合调味品 2B 业务的龙头企业,从早期单一面向 对日本出口型禽肉加工企业为客、为其定制化生产复合调味品,逐步转型升级为面向食品 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及零售终端市场的复合调味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 B 端客户收入 占公司总收入的近 90%。2012 年以来,伴随国内餐饮行业快速发展,日辰持续开拓餐饮 客户,加大对国内餐饮企业定制服务,2016 年至 2019H1,餐饮企业客户收入占比由 25.19% 上升至 41.09%,食品加工客户收入占比由 61.68%下降至 47.42%,逐步减轻对食品加工客 户的依赖,形成了食品加工和餐饮协同发展的态势。客户结构优质,合作关系稳定。食品加工方面主要客户有圣农食品、正大集团、诸城 外贸、中粮集团等对日出口型食品加工企业;餐饮方面主要客户有呷哺呷哺、味千拉面、 鱼酷、永和大王等大中型连锁餐饮企业;商超方面主要客户有永旺、无印良品、全家等品 牌的 OEM 业务。其中圣农食品、正大集团、味千中国、诸城外贸一直稳居公司前五大客 户,2016 年-2019 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稳定在 45%以上,其中圣农食品一直是公 司的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稳定在 13%以上。2B 模式下销售费用率较低,差异化定位享有更高毛利率。销售费用率上,公司以 B 端客户为主,客户维护和开拓上以产品品质和口碑效应获得客户认可,客户粘性高,合作 关系稳定,因此不需要较多的广告费用投放,销售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业其他公司。毛利 率上,公司每年 90%以上的产品系为客户研发定制,生产模式以“多品种、小批量、订单 式”为主,公司凭借产品差异化满足客户需求,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公司享有较高的毛利 率,毛利率水平接近 50%,显著高于天味食品和颐海国际(均在 38%左右)。定制化中式复合调味品市场极为分散,约有 800-1200 家参与者。目前复合调味品上 市公司主要以生产标准化产品为主,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相对激烈,而定制化市场参与 公司数量相对较少,竞争环境相对宽松,同时公司作为定制化复合调味品行业龙头企业, 具有较高的产品定价权。(二)鸡精和西式复合调味料: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相对有限鸡精行业步入稳定发展阶段,饮食西化程度的提高推动西式复合调味品的增长。相 比味精,鸡精由多种呈味物质配制而成,味道更自然和丰富,并且没有味精食用后的口干 感。上世纪 90 年代初,鸡精产品开始在我国规模化生产,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消费者 对于鸡精的认可程度不断提升,在家庭端鸡精对味精替代程度较高,2019年替代率达64%。 西式复合调味料的增长需要靠西餐餐饮市场的带动,随着国人对于西式餐饮的接受程度提 高,西式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将相应提升。鸡精和西式复合调味料市场较为集中,集中度提升空间有限。鸡精行业发展较为成 熟,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前五大品牌分别为太太乐、家乐、美极、 豪吉和大桥,2018 年 CR5 为 71%。由于中西口味差异,在我国西式复合调味料的消费量 不高,行业同样主要有外资品牌主导,行业集中度较高,2018 年番茄酱、沙拉酱、蛋黄CR3 分别为 52.7%、45.3%、96.3%。四、头部企业比较:产品+渠道构筑起头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产品端:产品周期短,新品研发能力尤为重要头部企业产品主要集中于火锅底料和中式复合调味料。行业自身特点决定复合调味 品品类众多,且各品类存在多种口味。天味食品共有“好人家”、“大红袍”、“天车”、“有 点火”四大品牌、9 大类 100 多种产品,颐海国际共拥有 61 款火锅调味料产品和 37 款中 式复合调味料产品。天味食品以川味复合调味料为主,火锅底料和川菜调味料齐头并进,2019 年火锅底 料和川菜调料分别实现收入 8.16 亿元和 7.63 亿元,占公司营收的 47.2%和 44.2%,合计 占公司营收的 91.4%。公司在川菜调味料上产品优势显著,包括水煮肉片调味料、鱼香肉 丝调味料、回锅肉调味料、麻婆豆腐调味料、辣子鸡调味料等,基本囊括了主流川菜菜品。 颐海国际产品品类相对丰富。产品口味上不局限于川味,还拥有如清汤火锅底料、番茄火 锅底料、菌汤火锅底料等口味比较清淡的复合调味料。公司收入主要依靠火锅底料贡献, 2019 年公司火锅底料产品和中式复合调味料产品收入分别为 28.13 亿元和 3.95 亿元,收 入占比分别为 65.7%和 9.2%,两者合计占比达 74.9%。鱼调料是中式复合调味品中发展相对成熟的品类。鱼肉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丰 富,同时酸菜鱼一直是川菜经典菜肴,因此鱼调味料消费基础十分广泛。2010味食 品推出第一款老坛酸菜鱼调味料,公司自有品牌“好人家”重点聚焦鱼调味料,经过十年 发展,已经在鱼调味料品类确立了明显领先地位,“好人家”系列年销售量已超过 3 亿袋, 主要拥有老坛酸菜鱼调味料、青花椒水煮鱼调味料、金汤酸菜鱼调味料、麻辣藤椒鱼调味 料、泡椒椒麻鱼调味料等产品。颐海国际于 2014 年进入鱼调料领域,主要拥有上汤老坛 酸菜鱼调味料、水煮鱼调味料、泡椒酸汤鱼调味料三个产品。小龙虾调味料和佐餐酱近年发展较快,潜力较大。小龙虾是餐饮界近年来最火爆的 菜肴,口味主要有麻辣小龙虾、香辣小龙虾、蒜蓉小龙虾、十三香小龙虾等,消费季节性 较强,夏季是消费旺季,顺应小龙虾火爆的潮流,各公司均推出了相关产品。“佐餐”概的兴起,带动佐餐酱的火热。佐餐酱口味丰富吃法多样,可以用来拌饭、拌面、做菜等, 同时具有开胃属性,深受白领和学生群体喜欢。老干妈是我国佐餐酱第一品牌,近几年也 涌现出不少佐餐酱品牌,如饭扫光、虎邦等,各大公司海天、颐海国际、厨邦等也相继进 入佐餐酱领域,推出相应产品。研发能力是企业发展核心壁垒。复合调味料存在易被模仿复制的问题,只有持续创新 成为口味引领者才能享有丰厚利润,因此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2018 年颐海国际 推出产品项目制,员工可自行组队提出产品创意、完成新品开发从立项到上市的完整流程, 项目组在产品上市盈利后可得到奖励。在产品项目制激励下,公司不断推出新品,产品矩 阵持续丰富。天味食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 BC 联动创新产品服务客户。公司研发中 心曾被评定为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百余人的研发团队,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优势。(二)渠道端:经销商渠道占比最高,定制餐调渠道大有可为渠道力的强弱决定了各企业可以占据的市场份额,调味品行业“小食品,大流通” 的特征使得营销网络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行业内公司普遍以经销商模式为主,定制餐调 和电商渠道也逐渐成为各公司的主要发力点。1. 经销商渠道:头部企业营销网络基本覆盖全国,但覆盖密度提升空间大颐海国际品牌知名度较高,经销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公司经销商渠道覆盖中国 31 个省级地区,49 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公司经销商数量迅速扩张,由 2013 年的 116 家提升至 2019 年的 2400 家。同时作为海底捞的独家火锅底料供应商,伴随着海底捞的门店数量的 迅速增加,公司也将相应获益。激励政策到位,深度绑定销售团队利益。在销售人员激励上,公司 2018 年推出“合 伙人”制度,把销售人员的业绩提成和其负责单元的利润挂钩,并给予一定的渠道费用使 用权限。“合伙人”制度下,销售人员获得充分的业务自主权,销售额增速和费用使用效 率均得到显著提升。2019 年公司在原“合伙人”制度上引入“合伙人裂变制”,激励销售 合伙人培养优秀的徒弟合伙人分享利润,从而深度绑定合伙人团队利益,并明确销售体系 的淘汰竞争制,即“PK 制度”,淘汰业务能力差的合伙人,激励业务能力突出的合伙人。在对经销商激励上,2019 年公司以提升配送服务效率和满意度的方式实现对经销商 的激励,在六个区域建立了物流分仓,缩短发货周期,降低了经销商起订数量,让经销商 的订货频次更为灵活,同时降低了经销商库存,进一步保证了渠道的健康和可控度。在激 励制度的激励下,公司销售人员人均创收连年增加,2019 年销售人员人均创收高达 731.65 万元,较去年提升 68.2%。天味食品销售上以经销商模式为主,定制餐调、电商、直营商超为辅。截止 2019 年, 公司共有经销商 1,221 家,较 18 年大幅增长(+50.9%),销售网络覆盖约 36 万个零售终端、5.96 万个商超卖场和 4.8 万家餐饮连锁单店,全国 80%以上地级市均有经销商覆盖, 目前渠道已经下沉至市县一级,市场网络覆盖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形成了四 川、河南、东北三省、江苏、陕西、甘肃、新疆、天津、北京、上海等多个优势省市以及 由浙江、江西、云南等组成的快速增长区域。2. 定制餐调渠道大有可为定制餐调渠道主要是针对餐饮客户的需求定制复合调味料产品,可以帮助餐饮企业改 善服务效率,提升食品质量,加强标准化程度,促进业务快速扩张。定制餐调客户具有培育周期长,粘性强的特点。定制餐调业务从和客户确立合作到按 照客户需求还原制作,再到根据客户反馈意见进行调整,最后客户同意进行批量采购中间 耗时较长,但同时当客户对该定制产品满意完成批量采购环节后,容易和公司建立相对稳 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天味食品凭借深耕行业多年的经验,结合自身的研发优势重点拓展定制餐调业务,并 以初见成效。2015-2019 年定制餐调渠道收入 CAGR 高达 54.0%,规模由 2015 年的 5,241.7 万元扩张至 2019 年的 19,123.5 万元。2015-2018 年公司定制餐调客户数量分别为 77 家、 190 家和 203 家,客户数量增加显著,和李想餐饮、姐弟俩土豆粉、朱氏锅底香和张亮麻 辣烫等品牌均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定制餐调业务毛利较低,以川菜调味料为例,2018 年公司经销商渠道/直营渠道/外贸 渠道/电商渠道/定制餐调渠道毛利率分别为 43.1%/59.2%/54.7%/55.4%/18.4%,定制餐调渠 道毛利率显著低于其他渠道。该部分业务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公司积极抢占市场份额的阶 段,定价策略上对毛利的要求低于经销商渠道,同时由于定制餐调渠道大多为小批量定制 生产,成本略高,随着未来公司市占率的增加,定价话语权增加,该业务的盈利水平也会 相应上升。2019 年公司定制餐调业务模式实现升级,从纯定制业务模式转向为标品大单品销售+ 头部客户定制,从单一业务销售型定制模式转向为餐饮定制+餐饮应用解决方案,对重点 客户产品横向拓展、产品升级、定制业态拓展,增加了客户粘性。……(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民生证券,于杰、熊航)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失之也生

“冰火两重天”的调味品市场,什么才是企业的竞争力?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调味品占了一大半,足见其地位,然而如今的调味品行业却遭遇着“冰火两重天”的现状。 海天味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为148.24亿元,同比增长16.6%,归母净利润38.35亿元,同比增长22.5%。截至11月5日收盘,其市值为3140.53亿元,远超百度的376.60亿美元。 不过与海天相比,另一家味精巨头莲花健康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10月15日,莲花健康收到了河南省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决定书》。周口中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国厚资产对莲花健康的重整申请。这意味着,莲花健康将面临再次易主或破产的两种结局。 张瑞敏曾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那在不断推进的调味大潮中,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调味品市场的竞争到底拼的是什么?内生且稳健的调味品市场 如果我们将调味品行业的产业链拉开,会发现其与食品制造的产业链颇为相似。上游主要是大豆、小麦和玉米等原材料提供商,再经过发酵、酿造等流程制成各类调味品,下游则是通过餐饮渠道、家庭零售和工业渠道流向消费端。 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差异化的口味,“东酸西辣,南甜北咸”正是这一现象的简单概括。这种情况在产业层面的反映则是调味品行业的区域化特征较为明显,例如粤菜讲究“鲜”,因此多用生抽、蚝油提鲜;本帮菜以红烧生煸为主,因此更偏爱于使用老抽、料酒等。 下图对调味品行业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可见调味品的种类之多,口味之丰富。亿欧餐饮也梳理了目前调味品市场的主流品牌,从下图也可以发现,我国调味品市场仍以本土品牌为主。不过,外资企业也一直积极地踏入这一市场,联合利华中国食品业务增加家乐、四季宝品牌等动作也都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调味品市场的扩张进程依然较为缓慢。光大证券分析师叶倩瑜认为,外资企业切入我国调味品市场多采用收购的方式,但由于调味品市场本身所具备的区域性特征又使得收购完成后在产品全国化推广中面临问题,导致行业的发展更多地呈现出“内生且稳健”的形式。调味品的竞争:渠道+品牌+产品 广袤的中国大地造就了不同的消费偏好,丰富的消费场景也催生了复杂的销售渠道。中国调味品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调味品的三大主要销售渠道是餐饮渠道、家庭零售和工业渠道,占比分别是4:3:3。 渠道是影响调味品销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德鲁克在《成果管理》一书中写到:“分销渠道常常比产品更加重要,如果渠道选择错误,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资深战略营销专家张戟说到:“调味品企业必须基于宽度、长度、密度和强度来构建完整的渠道结构。” 首先,调味品企业要从渠道的宽度着手,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渠道类型。其次是确定渠道的层级,也就是产品是通过一级、二级或是三级渠道才能到达终端,这关系到企业对渠道的掌控速度。然后是渠道的密度,也就是渠道的覆盖度,关系到企业对渠道运营的力度,本质则是渠道的便利性。最后是对渠道的管控程度,这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构建出竞争优势。海天的渠道构建在调味品企业中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海天采用了经销商、分销商两级架构的销售体系,与其他企业不同,海天将分销商也纳入了公司的管理体系,对成功完成销售目标的分销商给予奖励,这也加强了海天对渠道的管控。 除了渠道之外,品牌也是调味品企业竞争的关键。近年来,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对于细分品类龙头企业的认知不断强化。我们往往提到老抽就会想到海天,提到蚝油就会想到李锦记,提到鸡精就会想到太太乐。因此调味品企业如何打造品牌、抢占用户心智十分重要。 最后则是产品了,找到差异化的产品很有可能是成功的“终南捷径”。在鸡精市场已成为一片红海的背景下,香港食神餐饮集团推出食神骨味素,开辟了骨味肉味调味品市场的蓝海,其强调通过先进的骨髓提取工艺制成,仅需简单加工就可使菜肴具备肉骨头的香味,这也增强了经销商对该产品的兴趣。零售餐饮化下的调味品市场过去十几年,我国电商渠道一直蒸蒸日上,然而对于调味品行业却始终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与变革。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数据表明,电商渠道的调味品销量仅占调味品总销量的2.9%,可以说调味品行业一直徘徊于电商边缘。 从2018年开始,互联网巨头争相进入餐饮行业,美团成立快驴事业部,京东新通路宣布进军餐饮B2B,中国调味品行业正进入混乱时代,最先进与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并存,如何使用新理念武装自身,这对调味品企业至关重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大部分调味品企业对于渠道的掌控偏弱,缺乏对终端用户的直接接触,通过大数据打通用户闭环,可以极大地提高调味品企业的竞争力。” 镜鉴日本,调味品市场未来何如 如果与日本的调味品行业进行对照的话,行业集中度将加强,这是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以食醋为例,中国调味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食醋产业年产量已接近500万吨,但是产量10万吨以上的食醋企业仅有4家,食醋行业CR5(Concentration Ratio 5,用于描述行业集中度)仅有16%左右,而与日本食醋行业CR5的60%~80%相比,我国调味品行业仍有很强的整合机会。 另外,复合调味品可能成为下一个增长品类。近年来,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这也正是日本曾经历过的阶段。受益于餐饮连锁化和零售便捷化,火锅底料品类近年来得以飞速发展,颐海国际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调味品是每个人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部分,复购率极高,因此这个产品也注定不会被淘汰。然而,消费者的需求却在不停迭代,如何满足新生代消费者新的需求也正是调味品企业必须思考的关键。 参考资料1、《调味品行业深度报告: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光大证券,叶倩瑜;2、《调味品营销第一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陈小龙;3、《调味品企业八大必胜法则》,中国青年出版社,张戟。

阐提

2018年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与格局,外卖市场爆发加速推动行业发展

一、复合调味品基本概述及分类调味品是指能够增加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辅助食品。调味品可分为基础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调味品组成的调料,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料。复合调味品中的呈味成分多、口感复杂,各种呈味成分的性能特点及其之间的配合比例,决定了复合调昧品的调味效果。常用的原料主要有咸味剂、鲜味剂、增鲜剂、甜味剂、酵母精、水解动植物蛋白、香精与香辛料、着色剂、辅助剂等。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民众口味与烹饪方法千差万别,菜系类别丰富,因此我国复合调味料行业品类繁多。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报告》二、复合调味品行业市场分析1、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分析2018年,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为1091亿元,同比增长12.47%,从2013年的557亿元人民币到2018年的109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5.83%。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复合调味品的产量分析从复合调味品行业的产量上来看,2018年产量为55.92万吨,同比增长了,近几年增速平稳,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消费者的生活步伐不断加快及连锁餐厅日益重视效率,预期复合调味料产量在未来将会急速增长。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三、复合调味品行业格局分析由于我国传统烹饪过程习惯使用基础调味品,目前基础调味品占据了绝大部分调味品市场,复合调味品占比仍然很小,远低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美国,复合调味品由于种类多、用量大、附加值高,消费占比在59%以上。不过也能看出,中国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复合调味料的发展顺应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符合消费者对方便快捷、风味多样性的烹饪要求。在中国,典型的复合调味品有鸡精、火锅调料(火锅底料和火锅蘸料)、中式复合调味品及西式复合调味品等。其中鸡精市场占比最大,达到28.5%。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主要的复合调味品代表企业包括:海天味业、李锦记、颐海国际、老干妈、安记食品等。主要产品以中式调味料为主,覆盖调味酱、火锅底料等多个品类。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复合调味品行业发展趋势1、提升烹饪效率,迎合餐饮诉求对比基础调味品,复合调味品使用的原材料多,在基础调味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标准化程度高。烹饪时对技艺的要求较低,通常只需要混合食材加热即可,缩短了烹饪时间。由于复合调味品提升烹饪效率的特点,迎合了餐饮连锁化、标准化的趋势,同时满足了家庭便捷化的诉求。餐饮端使用复合调味品可提升食品安全性、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保持口味一致性。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餐饮行业不断扩大,为复合调味品提供支撑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餐饮收入42,716亿元,较2017年增长7.75%。而我国70%的调味品销往餐饮行业,餐饮行业的大市场空间,为复合调味品行业增长提供支撑。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3、外卖市场爆发,加速推动餐饮标准化。受益于移动支付的普及,我国外卖市场爆发式增长。2015-2018年我国外卖市场规模从1300多亿增长至4600多亿,预计2019年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仍有30%左右增长。2015-2017年,美团外卖的订单单均配送时长从38分钟缩减到28分钟。外卖较强的时效性对餐饮店的出餐时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倒逼餐饮店进行标准化从而提升烹饪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