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都市现场综合中国教育发布、江西日报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如删除来源必究3月12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根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招生单位要在国家分数线基础上,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近日,教育部召开会议,对做好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要求,各招生单位要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考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确定复试时间、复试方式和复试办法,确保复试工作安全、科学、公平。会议强调,各地各招生单位要加强复试组织管理,确保复试公平公正。复试前,要采取“两识别”(人脸识别、人证识别)“四比对”(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诚信档案库数据比对)等措施,加强考生身份审核,严防“替考”。复试中,要采取“一平台”(进行远程复试的招生单位原则上应统一复试平台)“三随机”(随机选定考生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等方式,加强过程监管,严防“作弊”。对已录取的新生,招生单位要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对于考试招生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论何时,一经发现即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会议指出,各地各招生单位要进一步规范调剂录取工作。招生单位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制定本单位调剂工作办法。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择优遴选进入调剂复试的考生。招生单位(含所属院、系、所)相关调剂工作办法及调剂录取名单须报招生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会议要求,各地各招生单位要进一步优化考生服务。各招生单位要提前在“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和本单位网站公布接收考生调剂的时间、基本要求、工作程序、调剂复试办法、联系咨询电话等信息。要及时、准确解读招生政策规定和本单位相关工作办法和要求,让考生充分知晓。要畅通考生咨询通道,安排专人受理考生咨询,及时为考生答疑解惑。“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将于3月20日左右开通。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可及时登录调剂系统和招生单位网站,查询招生单位调剂相关信息,按要求填报调剂志愿。
下午要出门办事,趁中午有点时间赶紧在办公室睡了会。趟下立马睡着,足足睡了近50分钟。醒来之后,脑袋特别清醒,状态很好。近段时间,我是明显缺觉,能有时间稍微多睡会儿,状态就很不一样。这让我想起了数年前同时上学和上班的生活,虽然比较累,但是每当早上睡醒以后就又会充满干劲地投入新的一天,乐此不疲。那段日子,每天最幸福的就是躺下准备睡觉的时候。而今又能找到类似的感觉,实属不易。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上学的同时还兼职挣钱补贴生活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看似时间紧张,比较辛苦,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成两半用,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时间利用效率极高,学习和工作效果反而更好。我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会。今天看到的数据是有关部门预计明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达到909万人,同比将增加近35万人。这样庞大的数量,意味着激烈的就业竞争。而优质的职位毕竟有限,初次就业后对自己岗位不满意的人也不在少数。继续深造提升学历,无疑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很多人都会考虑读书。对于有一定工作年限积累的考生而言,如果能够在读书同时,继续工作获取收益,无疑是机会成本较小的方式。而近年来出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恰好可以满足他们的与需求。前段时间关于部分用人单位限制招聘非全日制毕业生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事实上,这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于在职研究生,它与全日制研究生之间也仅是学习方式的不同。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此前发布的文章。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受限!对于非全日制毕业生的误解几时休近日,教育部已经就做好202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发文,文中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发布和实际录取过程中都不能将学生的毕业院校、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国(境)外学习经历等内容作为招聘限制性条件。这也是我国目前即将面临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一大福音,希望这一举措能够切实改善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3月12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根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招生单位要在国家分数线基础上,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近日,教育部召开会议,对做好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要求,各招生单位要在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考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确定复试时间、复试方式和复试办法,确保复试工作安全、科学、公平。会议强调,各地各招生单位要加强复试组织管理,确保复试公平公正。复试前,要采取“两识别”(人脸识别、人证识别)“四比对”(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诚信档案库数据比对)等措施,加强考生身份审核,严防“替考”。复试中,要采取“一平台”(进行远程复试的招生单位原则上应统一复试平台)“三随机”(随机选定考生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等方式,加强过程监管,严防“作弊”。对已录取的新生,招生单位要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对于考试招生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论何时,一经发现即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会议指出,各地各招生单位要进一步规范调剂录取工作。招生单位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制定本单位调剂工作办法。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择优遴选进入调剂复试的考生。招生单位(含所属院、系、所)相关调剂工作办法及调剂录取名单须报招生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会议要求,各地各招生单位要进一步优化考生服务。各招生单位要提前在“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和本单位网站公布接收考生调剂的时间、基本要求、工作程序、调剂复试办法、联系咨询电话等信息。要及时、准确解读招生政策规定和本单位相关工作办法和要求,让考生充分知晓。要畅通考生咨询通道,安排专人受理考生咨询,及时为考生答疑解惑。“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将于3月20日左右开通。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可及时登录调剂系统和招生单位网站,查询招生单位调剂相关信息,按要求填报调剂志愿。来源:中国教育发布编辑:范俊杰;江南都市报进入点击服务在线爆料平台点分享
“两年半的时光里留下了我们每天紧张奔走在实验室、餐厅与寝室间的脚步,留下了我们企业实习间的风雨兼程,留下了为竞赛、为课题、为论文而拼搏的身影。这两年半,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师生间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我们走得辛苦而又快乐,充实而又美丽”。2021年1月3日上午,西京学院隆重举行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会上授予张大伟等103名研究生硕士学位并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及绶。据了解,自2011年,西京学院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以来,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先后已培养研究生704人。从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项目开始,学校就把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定格为“工学结合 项目绑定 校企合作 双导师制”。学校通过引进与培养,形成了一支以名师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双师型教师为特色、稳定的导师队伍。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积极践行专业硕士的培养理念,紧抓产学合作、项目驱动,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凝炼出的“一个项目、一件专利、一篇论文、一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四个一”培养特色,显著增强了研究生综合竞争力。在外考察的董事长任万钧深情寄语毕业生,一要学会满足,宽容待人,宽容处事,对未来保持些许期待,让自己更加豁达。二要饮水思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对社会心存感恩。三要制定切实可行,催人奋进的奋斗目标,然后付诸实际行动,努力实现。四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定不移跟党走,奋力建功新时代。“毕业作品展上,你们创新和创造交出一份份优秀的答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相信所有这一切都将更好指引你们不断走向期待的远方,”在祝贺2021届研究生毕业时,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校长任芳说,面对2020年的疫情大考,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大国精神和担当,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也看到了全球协作的重要。作为西京的学子,我希望你们秉承“诚健博能”的校训,融入波澜壮阔的社会,参与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全球共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这些理想和目标听起来很宏大,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是你们作为高学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情怀和动力,支撑着你们的每一次努力。任芳向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既要有鸿鹄之志,又要有家国情怀,肩负起家国天下的责任与使命。二是匠心精神是目标更是乘风破浪的底气。要用心做事,用头脑做事,尽精微,致广大,要有出自我手,必是精品的做事信念。三是要有风物长宜放眼亮的格局与胸怀。沉下心,认真钻研,反思自己反思世界,努力充实充盈自己。四是要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把这种精神融入人生奋斗的旅程中,以大爱、大善成就大写的人生。审计专业杜永红教授说,“两年多的时间,同学们通过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科学研究三个层次、多维度学习与训练,自身能力有了量的积累与质的突破,逐步走向了智慧、理性和成熟”。理学院控制工程专业2021届研究生田怀谷同学深有感触的说:两年半的时光里留下了我们每天紧张奔走在实验室、餐厅与寝室间的脚步,留下了我们企业实习间的风雨兼程,留下了为竞赛、为课题、为论文而拼搏的身影。这两年半,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师生间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我们走得辛苦而又快乐,充实而又美丽。(尚磊)
好消息,就在刚刚,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国家线终于出来了,大家假期复试准备了这么久,好不容易等到分数线出来,这预示着复试时间很快了,之前已经联系好导师的现在就安心准备复试,考个好成绩,分数线擦边的也不要气馁,抓紧调剂学校或者做其他准备,主要还是看名次,多打电话,这个时候就不要顾忌害羞什么的,脸皮胆子都要大一点,迟疑会的时候机会就被别人抢走了,也可以联系学长学姐们,注意语气,礼貌用语什么,考研坚持到现在很不容易,再坚持一下,过程都是很辛苦的,大家都是过来人都明白,有什么疑问不明白的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给我,尽量不要私信,大家都能看到,希望大家今年都能够考研成功,]预祝大家复试顺利,加油加油,]发个录取通知书给大家鼓鼓劲!!
13575人 西北师大2021届硕士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每日甘肃网11月4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已经结束。据统计,2021年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招考吸引了13575人报名,比2020年的12159人增加1416人,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报考生源中,统招(含联考)考生13329人,推免生246人;全日制考生11098人,非全日制考生2477人;学术学位研究生5197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8378人;应届毕业生5183人,占报考总人数的40%;女生9394人,占报考人数总数的69.2%;学科教学(英语)专业报考1135人,应用心理(专硕)专业报考971人,法律(非法学)专业报考507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报考354人,持续成为报考热门专业。近年来,西北师大在招生宣传上多措并举,校院协同,坚持“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立体覆盖”的工作思路,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源情况,通过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举办校内招生宣传咨询活动,创建招生“微官网”,强化网络和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分类别地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活动,为考生提供全面精准的报考咨询信息,着力吸引优质生源,招生宣传成效逐渐突显。据悉,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马文艳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公开了2021年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时间和形式:各学院的复试工作将于3月下旬-4月初陆续开展,将采取网络远程复试方式进行复试。下面麦麦就该校研招网最新公布的各学院(系)内各专业的复试分数线进行一个汇总!目前共整理了25个学院(系)。其中心理学系的3个专业已公布复试名单:学硕—基础心理学,学硕—应用心理学,专硕—应用心理。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各学院(系)复试分数线1,统计学院复试分数线:统计学(学硕)429分2,新闻学院复试分数线:新闻传播学(学硕)378分3,商学院: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复试分数线4,哲学院复试分数线5,法学院:法学硕士复试分数线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复试分数线6,文学院复试分数线7,外国语学院复试分数线8,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学位复试分数线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分数线9,数学学院复试分数线10,经济学院复试分数线11,国际学院复试分数线12,数学科学研究院复试分数线13,信息学院学术硕士复试分数线14,劳动人事学院复试分数线15,应用经济学院复试分数线16,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复试分数线1.学术型硕士各专业复试分数线:科目一55、科目二55、科目三90、科目四90、总分365。2.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复试分数线:科目一120、科目二60、总分245。17,心理学系复试分数线及复试名单:复试名单请考生前往研招办自行下载。18,财政金融学院:学术硕士、金融、保险、税务复试分数线19,马克思主义学院复试分数线20,物理学系复试分数线21,社会与人口学院复试分数线22,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复试分数线23,化学系复试分数线24,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学术学位复试分数线25,历史学院复试分数线-end-注:文中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办,麦麦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2020年最后一个月份的到来,全国不少高校的放假时间也基本敲定。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在经历了一段长达4个月的封闭式学习后,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旅程,迎接他们的将是一段漫长的寒假。然而,对于那些2021届毕业生来讲,这个寒假或许并不会太好过。和往届毕业生一样,2021届毕业生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也要面临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对于本科生群体来说,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还是进入人才市场求职,将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选择;当然,硕士研究生群体也要面临同样残酷的抉择。应届毕业生求职似乎已经成为每年校招季节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不少竞争力不强的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求职难”几乎已经成为每一位高校毕业生的共同心声。在经历了特殊的2020年之后,2021届毕业生也不会例外,甚至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求职形势。那么2021届毕业生求职究竟有多难呢?下面小编就从两方面为大家分析一下。01 一场909万人的“史上最难毕业季”已经上演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有909万人,比去年增长了足足35万人。小编第一眼看到这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时,就不自觉地后背发凉。909万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2011年发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海南省总人口数量为867.1518万人。也就是说,2021届毕业生规模超过了一个海南省的总人口规模。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数字究竟有多么庞大!每年都说是“史上最难毕业季”,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届毕业生来说,他们关于求职难的心声尚未完全吐露,2021届毕业生就已经接踵而至,而且总规模比2020届还增加了足足35万人。从毕业生规模上来讲,2021届才是最有资格说“史上最难毕业季”的人。02 疫情影响招聘需求下滑受上半年疫情影响,全国经济有所下滑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招聘岗位需求上,全国各大企业单位的招聘需求数量相比往年也有所减少。由于2021届校园招聘季尚未结束,所以目前并没有详细的全国岗位需求数据,但是对于大部分2021届毕业生来讲,对于今年的求职形势早已深有体会。从2015届开始,小编已经亲眼见证了7届应届生求职的大场面。2021届校园秋招目前已经临近尾声,给小编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招聘宣讲会次数大大减少了,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数量大大减少了,应届生埋怨“求职难”的声音大大增加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2021届毕业生求职竞争的严峻形势。高校毕业生规模在增加,而就业单位的需求在下降,这一增一降背后恰恰是2021届毕业生求职难的最真实写照,这是一场当之无愧的史上最难毕业季!据小编所了解,尽管2021届校园秋季招聘已经临近尾声,2021年国考也落下帷幕,但依然有大量的2021届毕业生尚未敲定工作。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这个寒假显然并不会好过。不过,还没有找到工作的2021届毕业生也不要太慌张,毕竟距离正式毕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过年之后还有春季招聘、公务员省考、地方事业编考试等很多选择。现在大家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一下在秋招的失利原因,抓住寒假的机会进一步充实提高自己,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来迎接明年春季举行的校园春招。希望所有2021届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再创新高!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 !牛年的毕业生们该为此焦虑吗?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那么是否意味着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呢,高校毕业生们是否会为此焦虑呢?其实只要了解我国2000年后历年高校毕业生增长数量数量和幅度,就会发现其实几乎每年都是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每年都是压力最大的一年,在现有招生规模增长幅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力更大的都是下一年。遥想2000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在100万左右。而在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500万。仅仅十年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就翻了5倍之多。再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874万,所以,看到今年的909万人,你大概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波动了。纵观这2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的过程,用二十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所以,牛年的毕业生们不要焦虑彷徨,看清形势,立足自身,找准目标,一定能够在就业之路上行稳致远。愿牛年的毕业生们都能有理想的出路。
909万!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为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近日,教育部宣布推出“组合拳”。各地机关、国企、事业单位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收应届毕业生,各地要扩大地方性基层就业项目规模和科研助理招录规模,明年起,“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增至8000人。拓展政策性岗位是组合拳之一。各地教育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推动稳就业政策向高校毕业生重点倾斜,落实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今明两年空缺岗位主要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力争在2021年6月底以前完成全部政策性岗位招录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将协调相关部门,尽可能扩大地方性基层就业项目规模,引导毕业生围绕城乡基层社区各类服务需求就业创业。教育部还透露,将对大学生征兵工作实施更大力度激励政策,2021年起“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目前的5000人逐步扩大至8000人,2022年起普通专升本可免试招录退役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专科)毕业生。各地应提高大学生征集规模特别是毕业生征集比例。各地各高校还要扩大科研助理招录规模,把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作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增强科研助理岗位吸引力,落实社会保险、户口档案等相关政策,合理确定薪酬标准。拓展市场化岗位是组合拳之二。各地各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和招聘机构,多种方式拓宽岗位信息来源,鼓励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应挖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发挥智力优势,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创业。(北京日报记者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