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展望2021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将继续保持下降,各项节能减排工作将有序推进。随着"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任务开启,结构优化仍是节能减排最大动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进入改革期,绿色关键技术创新有所突破,绿色制造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但工业能源消费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增大、西部地区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新阶段下,工业绿色发展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基于对上述形势和问题的前瞻性分析,赛迪研究院提出了强化工业节能监督和管理、研究制定西部地区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推动信息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等对策建议。一、对2021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一)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预计持续下降2020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8%,增速较上年收窄4.4个百分点。部分高载能行业生产逐步恢复,粗钢、生铁、十种有色金属和乙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4.3%、4.3%和2.8%。1-10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396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5.7%;预计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8%左右,与上半年相比情况发生好转,基本能够完成年度和"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进入2021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有望继续下降。首先,工业领域有望出台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工业节能的新目标以及关于结构性节能、技术性节能、管理性节能的新举措,为2021年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政策层面的保障。其次,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底数较低,2021年在国际国内复工复产秩序逐渐恢复的推动下,我国工业增加值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预计超过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带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第三,"十四五"期间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持续推进,结构性节能的效果显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望继续保持下降态势。首先,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出了多项举措,包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完善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管理等。其次,工业仍是主要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工业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约80%和40%左右,随着减排指标管理、环境监管等措施的深入推进,高污染行业将呈现有限增长,且重点行业环保措施将进一步加严,2021年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延续下降态势。(二)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比重持续下降,结构优化仍是节能减排的最大动力进入2021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主线,结构优化仍是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动力。首先,四大高载能行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有望在2021年继续保持小幅下降态势。自2012年以来,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等四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比重一直保持下降态势,2020年1-10月,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27.7%,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次,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结构持续改善,1-10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部分高新产品较快增长,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另外,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政策导向没有变化。工业领域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狠抓政策落地落实,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较好。预计2021年,在政策和市场双重推动下,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工业结构逐步优化,结构节能潜力持续释放。(三)工业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进入改革期预计2021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将进入新阶段。一是,"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领域新的纲领性文件出台的可能性较大,工业绿色发展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二是,工业领域"十三五"期间创建的绿色制造体系也面临改革。首先,绿色园区、绿色工厂任务已完成,2021年以及"十四五"期间如何进一步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值得深思。其次,绿色制造的标准体系建设仍需加强。绿色工厂的国家标准已经正式公布实施,分行业的绿色工厂标准正在不断完善,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标准缺口仍然很大。(四)绿色关键技术有所突破,绿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落实,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即将构建,绿色技术创新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预计将有一批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工业控制装置的绿色制造技术瓶颈得到突破,绿色技术创新日益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对发展绿色产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进一步厘清了产业边界,并要求各地方、部门要以《目录》为基础,根据各自领域、区域发展重点,出台投资、价格、金融、税收等方面政策措施,着力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预计2021年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落实,绿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警惕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大幅增长首先,回顾2020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呈现"前低后高"走势,8、 9、10月份工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要警惕快速增长态势持续到2021年。其次,"十四五"新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多次提出要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要求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这个过程若不加强管控容易使得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二)西部地区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2020年,随着西部地区生产秩序较快恢复,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呈现恢复性增长,这种态势可能持续到2021年。2020年1-10月,在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值的16个省份中,西部地区占了10个,中部地区占了3个,东部地区占2个,东北部地区占1个。同时,202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在遵循国家现有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目录基础上,还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色优势制定了鼓励类产业目录,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范围扩大,其中不乏一些重化工产业,预计2021年将有大批新项目入驻西部地区,地区节能减排压力将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形势更加复杂。(三)信息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应进一步加强近年来,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中涉及到的信息通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信息通信业发展中应注重两大问题。一是信息通信业自身已成为我国重要耗能领域,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未来信息通信业能耗将明显上升。二是信息通信业将成为"十四五"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助力。通过5G、人工智能等方式可以更有效率地采集能耗、物耗、排放数据,识别绿色发展风险,以及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四)工业节水亟需高度重视近年来,为保障水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节水优先为首的治水方针。工业作为用水的重点领域,应将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及水处理作为"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重点任务,目前工业用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点缺水区域工业节水工作亟待加强,尤其是黄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高耗水行业占比依然较大等。二是工业节水与水处理管理措施和办法有限,精细化管理还不足,缺乏智慧化管理手段,标准体系仍不完善。三是不同行业间存在节水不平衡,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节水工作较为深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而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仍需加大节水力度,提高用水效率。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一)强化工业节能监督和管理一是加强工业能源消费情况的跟踪管理,及时分析可能造成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大幅上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反弹的潜在因素,准确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十四五"开局之年工业节能亮出好成绩。二是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新上项目的能评环评,加强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把好能耗准入关,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同时,加快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标准的限定值及准入值。四是建立节能市场化机制,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构建市场化节能机制。(二)研究制定西部地区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一是总体谋划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充分考虑西部地区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在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能评环评以及节能减排技改资金安排等方面,实施有别于东、中部地区的工业节能减排政策。二是加强西部地区工业能源消费情况的监督管理,重点针对那些能源消费增速较快、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的省份,及时分析制约其工业节能目标任务完成的因素,加强指导和监督。三是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开展省级绿色制造体系试点建设。四是做强西部地区特色和优势产业,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补充产业链,实现原材料行业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发挥西部地区能源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提升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利用水平。(三)大力推动信息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合理规划 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针对 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广节能措施,开展绿色基站、绿色数据中心的能效评价,提升在建与新建设施运行能效。积极采用新型高效蓄电技术,提高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的规模和比例,加快推动智慧能源应用,为新基建绿色发展赋能。二是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的融合。加快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手段,在钢铁、水泥、石化与化工等重点传统行业建立园区、企业等层级的能源、重要资源、污染物排放的数据管理系统,推动优化调配和风险预估。应用信息技术驱动协同制造,提高组织效率及能源利用效率。(四)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和水污染治理一是大力推动黄河流域、京津冀缺水地区工业节水工作,黄河流域坚持以水定产严格节水,京津冀地区严格控制钢铁、石化化工等高耗水行业新增产能,推动再生水、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的利用。二是加强工业节水管理。融合5G技术、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节水的智慧化监管。健全节水标准体系,完善各工业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三是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定期开展节水诊断、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ccid-2014”
0引言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21世纪环境污染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联合国与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已有184个国家签订《京都议定书》,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电力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国家环保部出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速了改变和完善火电行业的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电力需求在工业化推进中不断提升。发电量80%来自一次能源煤炭,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达349%,而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火电。在保证电力充足前提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存在发电结构不合理、市场调节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电厂节能减排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是实现资源节约与环保的有效手段,深入研究火电厂节能减排技术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火电厂节能减排的意义广义的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狭义的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世界能源委员会选择技术可行、环境社会可接受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近几年各国政府努力寻求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的最优发展路径。“十三五”我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很大成效,电网输电损耗明显下降,但仍存在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低等问题。社会发展离不开电力资源,各行业兴起对电力资源需求量增加。我国电力行业中火力发电是主要方式,但火电厂生产中存在能耗过大、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必须从技术手段入手,引入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电厂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电力领域中火电厂节能减排取得很大成效,发电效率明显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有效降低了发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但火电厂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想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作用,管理人员需要对当前生产模式等因素综合分析,实现节能减排与火电厂深度融合,以缓解我国能源环境压力。国民经济发展中电力行业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对电能需求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生很多环境问题。近几年北方地区秋冬季节雾霾天气严重,电力企业需要调整生产结构,当前火电厂主要依靠煤炭生产电能,煤炭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导致大气污染。火电厂必须把节能环保纳入生产改革中,以解决火电厂节能环保问题,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2火电厂节能减排发展现状发电量与电力装机容量不断提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关停了大量高能耗小火电机组,中东部地区通过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了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监管,完善了节能减排管理系统,火电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但目前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发展仍存在污染物治理效果差,发电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火电厂节能减排的综合优化模型如图1所示。图1 火电厂节能减排综合优化模型火电厂机组近几年迅速发展,超临界技术是当前世界成熟的火电技术,其效率较亚临界机组大大提高,我国大力推广火电厂采用超临界机组。超临界机组在节能方面较传统亚临界机组具有绝对优势,对超临界机组进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超临界机组优越性是当前火电节能重要研究课题。当前火电厂生产能耗主要来自脱硝装置,脱硫装置与除尘装置等。①催化还原脱硝装置有很多优点,如脱硝温度不需很高,通常装置安装2层催化剂,有效提高了脱硝效率。脱硝中出现能耗损失主要是蒸气损失。②我国大部分火电厂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法,由于脱硫装置系统的阻力,GGH堵塞导致产生电耗。脱硫装置系统阻力分为烟道阻力,吸收塔与除雾器阻力。GGH堵塞会影响脱硫装置运行稳定性,因此,需要采用关小风叶机动叶的方式保证脱硫装置正常运行。③当前火电厂常用除尘装置为电除尘,电除尘具有阻力小等特点,可充分减少动力泵电能消耗。设备效率取决于电压是否满足需要,电除尘能耗影响因素较多,如处理粉尘温湿度,电极是否有灰尘等。3火电厂节能减排技术措施我国是煤电大国,火电厂降低生产能耗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发展,出现了很多节能减排技术,但目前火电厂节能减排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针对火电厂节能减排中的技术问题,需要通过脱硝装置、电除尘器、脱硫系统等重点能耗设备采取节能减排技术措施,以促进火电厂持续发展。火电厂脱硝设备能耗影响因素包括风压与蒸气损失。风压损失是由于催化剂积灰导致的,应优化烟道设计;蒸气消耗主要原因是吹灰与液氮加热蒸发,脱硝设备工作中应优化吹灰效率。减少除尘器能耗需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反电晕现象,采用间歇脉冲供电方法,可提高除尘效率,避免反电晕现象发生。工作人员应根据需要选择最佳供电方式,定期维护电除尘设备,改善电除尘设备性能。通过电除尘设备高频电源改造达到节能效果。脱硫系统出现能耗因素较多,应根据能耗点做好系统优化管理。烟气含硫物较少时可关闭浆液循环泵。脱硫系统中增加风机是导致能耗的主要设备点,可通过改造引风机扩容,实现引风机与增压风机联用。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地进一步推广,大容量机组逐渐取代高污染小型机组,600MW级火力发电机组是我国目前及未来火力发电的主要方向,火力发电主要环节是热能传递,电厂热效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节省能源数亿万数量级,提高火电机组热效率,对热力系统进行改进至关重要。现有大型火电厂凝汽式汽轮机组热力循环中,凝气设备将汽轮机排气凝结成水,凝气设备可以起到凝结水流入除氧器前预除氧作用,对凝气设备热效率研究,对保持凝气机组经济稳定运行非常重要。凝汽器真空变化对汽轮机组稳定运行有直接影响,真空降低1%会造成汽轮机组气耗量增加2%,凝汽器排气口真空的控制对提高汽轮机组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火电厂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中,锅炉是节能减排重点目标,通过锅炉改造可以降低火电厂生产能耗,提升火电厂发电安全性。锅炉改造中需要对火电厂使用的锅炉进行分析,及时更换陈旧锅炉设备,使用先进锅炉设备,以提升能源利用率。日常生产中,应加强对锅炉设备维护管理,满足正常火力发电需求;优化锅炉通风及燃料投放量,避免出现燃料不充分燃烧造成能源浪费的现象。电气系统是火电厂生产中的重要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中,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改造电气系统,减少电气系统运行产生能耗。电气系统改造中主要应用变频调速技术,以降低系统运行产生能耗。电力系统改造前期产生费用较低,经改造后提升系统复杂性,发生故障时难以及时定位。火电厂需要应用自动化技术,系统发生故障时可有效定位,使系统运行更加合理。4结语现阶段我国能源压力持续加大,为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必须把节能减排理念融入到各行业,打造节能型产业结构。火力发电是当前主要发电方式,火电厂生产中要落实节能减排理念,以减少生产产生能耗,促进火电厂可持续发展。火电厂实施节能减排技术,从成本控制、应用安全等方面来看,能够提高作业人员节能意识,落实节能减排技术,提升火电厂经营效益。作者:张靖楠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4期(转载请注明来源)
蔡茂林,作为一个海归精英,2006年回国前,他曾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精密工学研究所副教授,已是工业流体节能领域的知名专家。在我国首次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这一量化指标时,他毅然决然的回了国。回国后,他主要从事压缩空气节能技术推广工作,其间走访了两三百家企业,把国内企业的能耗情况进行了摸底。经过两年多实践调研,他感到必须要有所突破,蔡茂林甚至用“倒逼”两个字形容自己创业路的开端。2009年3月,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不到10名员工,蔡茂林创办的北京爱社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落户中关村海淀园。面向工业企业进行系统节能,当时提出的目标是要做空压系统节能的领航者,成为国内最大的空压系统节能服务商。三年后,这一目标就实现了,企业也进入中国节能服务企业百强榜。据了解,空压机是一种高耗能工业产品,爱社科技提供的就是从源头到末端的系统整体节能解决方案,而爱社的技术突破了以往只关注源头动力设备的传统节能方式,更多地为末端设备提供个性化的节能诊断和改造,以协助企业最大幅度地削减能耗,而这种技术的实施可为企业带来高达30%的节能率。虽然有了先进的节能理念和技术,但蔡茂林和他的团队在创业过程中仍面临着重重困境。蔡茂林的公司有过半年都没有一单生意的情况,他甚至把个人积蓄垫到公司里,以维持正常运营,但他始终坚信自己技术是独一无二的。2010年爱社科技得到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青睐,获得了风险投资,软银中国总裁薛村禾当时对爱社的评价是“市场广阔、技术壁垒高”。而这笔投资让企业在技术孵化期得以生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跟客户建立互信,让企业接受他们的节能产品,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对此,蔡茂林想到的办法是——接地气,听取每个客户的需求,以此引导研发工作。“让企业体验到节能的效益,同时保证节能的安全可靠,解决了用户的后顾之忧。”他说。“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是最重要的。”目前,蔡茂林带领研发团队成功创建的一套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技术体系在青岛海尔、上汽集团、大唐集团等近30家企业得到应用,每年可实现节电8000万度左右,节省电费5000多万元,相当于两万个普通家庭全年的用电量。蔡茂林,从最初创业至今,虽短短数年,他却已找到了一条技术型企业的发展之路。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来源:红刊财经红周刊 记者 | 林伟萍3月25日,在中金公司举办的碳中和线上媒体会上,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负责人彭文生做了《碳中和:反推式变革》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彭文生就目前市场关心的碳达峰、碳中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绿色溢价、碳交易、碳市场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滞涨,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科技进步清洁能源发展带来经济结构转型),主要看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是靠技术进步,还是更多靠节能减排来发展。细分行业来看,其表示,电力行业是未来10年最有碳减排潜力的行业,据中金估算,目前绿色溢价已在20%以内。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节):碳中和带来滞涨还是新发展机遇?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碳中和:反推式变革》,从相对宏观角度来探讨碳中和未来的演变路径,可能对经济或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反推式变革,指的是碳中和虽然它对经济是一个新的约束,但反过来又可能会推动整个经济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国内到国际,从总量到结构发生一些深远的变化。我们怎么理解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碳排放大幅上升,导致大气层碳的浓度大幅增加,地球气温上升。现在地球气温和工业革命前相比,已上升了将近一度。根据预测,按照现在人类社会碳排放的趋势,如果不采取严厉的措施,气温还会继续上升,且加速上升。据预测,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可能比工业革命时至少上升1.5℃,甚至有人认为会提升4~5℃,这将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极端天气、疾病传播等。我们最近对外发布了一份报告,名称是《碳中和经济学》,因为碳中和可能会对我们主流的经济学思想带来一些重大冲击和影响,进而对未来公共政策框架等带来较大影响。碳中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未来碳排放下降,直至净排放,而要减少碳排放,实际上就是要降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但区别在于,石油等是有市场定价的,但碳没有。未来如何来实现经济活动的传导,无论从总量还是从行业来讲,都将带来新的挑战。第二,减少碳排放有两个方式,一方面是降低化石等能源的消费。但这其中有个问题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工业革命做了很大的贡献,如果能源的大幅减少,可能会导致供给成本上升。能源成本的上升对消费者而言,实际就意味着收入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将带来所谓的滞涨。另一方面,从化石能源转换到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转换的关键实际上就是制造业,即光伏、风电发电设备的投入。这可能对全球经济能源格局带来改变以及新的机会,中国有望从中受益,未来有望成为清洁能源的生产大国,甚至是出口大国。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通过公共政策来促进技术进步,让碳减排成发展新机遇,而不是旧经济、旧资产的调整。第三个,碳减排其实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讲碳减排、碳中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现在主流经济学,讲的是人和生产性资本,比如说机器、设备、公路、铁路等,通过和人的劳动力配合来生产。另外,市场和政府角度,如何给碳排放设立自我纠正、自我稳定的机制,如何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干预,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效率和公平方面。虽然当前视角看,中国每年碳排放量是100亿吨,占全球1/3,远超美国和欧盟。但如今大气层的碳排放浓度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累计的,过去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大规模碳排放的阶段,累计来看,其碳排放量可能比中国更多。所以,碳排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2060年碳达峰上限或为108亿吨我们通过碳减排、碳中和来降低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气候变化对经济的损害。但今天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可能又会带来短期的成本上升,怎么平衡?传统的经济分析,目前是比较减排带来的长远收益,和对经济伤害短期成本的比较,这其中的关键变量是碳价格,也就是碳排放的社会成本,长远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损害,这其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平衡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主要是通过贴现来估算。但对于贴现利率的水平,目前争议仍较大。例如,奥巴马政府估算碳价格是42美元,特朗普政府估算碳价格只有7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以往,目前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宣布了碳中和的目标,碳排放正从成本收益分析转向成本有效性分析,即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这个目标。其中,我们需重点关注中国2030年碳达峰的水平,据我们测算,上限可能在108亿吨,可能实际情况会比这要低一些。电力是未来10年最有碳减排潜力的行业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三条路径,前面都具体探讨了。再和大家交流一下绿色溢价概念,绿色溢价的下降,实际就是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那清洁能源的潜力有多大?我讲一个很形象的事实,人类社会在地球上每年使用空调、暖气、汽车等等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太阳照射地球两分钟释放的能量。所以太阳能的潜力非常大,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先进的技术来转换。另外,清洁能源作为制造业,有规模经济效应,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例如,这点在中国光伏风电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规模不断扩大,单位成本逐步下降,现在光伏发电已经不需要补贴了,并且能够盈利了。中金公司重点研究估算了8个板块的绿色溢价,如绿色能源的成本相较于化石能源成本的绿色溢价,自2015年以来显著下降,这有利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其中贡献比较大的是光伏和电动汽车等。细分行业来看,电力行业是未来10年最有碳减排潜力的行业,一方面它占整个碳排放的占比超过40%,另一方面其绿色溢价,即清洁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和化石能源火电的成本差别在20%以内了,相对比较低了。而从碳中和贡献角度来讲,通过电力化和清洁能源发电等措施,对碳减排的贡献或将超过50%。碳减排和环境保护应该综合治理关于碳如何定价的话题,目前碳税和碳市场各有优势。碳税价格比较确定,但它对碳减排量的影响不太确定。碳市场则价格波动比较大,但是它对碳减排的确定性比较大。对创新来讲,碳税可能更有利,因为它的价格比较稳定,企业可以长时间的规划。但潜在的风险是,在碳市场的交易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可能会导致像内蒙古、京津冀等局部地区的空气污染加重。因此,碳减排和环境保护它应该综合治理。此外,生活方式、理念,基础设施,整个城市的规划,数字化转型等,可能都有利于我们来打破高碳排放路径所带来的路径依赖。最后谈一下如何平衡效率和公平。如各个省市它的税收对采矿和电力行业的依赖度是不同的。如山西税收40%以上来自于采矿和电力行业,内蒙古这一比例为30%以上,陕西为20%以上,所以可以想象,如果我们都从化石能源转化为清洁能源,这些地区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另外,税收背后实际上是就业、产出。所以,从国内来讲,不同区域之间;从国际来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怎么来平衡效率和公平,肯定也是未来我们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互动问答:提问:从全球年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会不会对中国的经济结构造成改变,经济增速是否会放缓?彭文生:前面提到要实现碳中和这个问题,有两个路径,一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此时如果没有替代能源,将对经济结构甚至整个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如,现在有些地区就依靠化石能源、煤炭等行业带动经济发展,你让它转型,实际会比较不容易推动。二是通过技术进步,更多是对光伏、风电甚至核能的使用,会使得能源转型对经济影响没那么大。总的来说,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对经济会带来滞涨的风险,也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也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看未来10年经济发展,是靠技术进步,还是更多靠节能减排来发展。目前这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提问:您刚才提到污染是区域性问题,这是否会导致中国各个区域之间碳达峰的进度不同?彭文生:目前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但下一步要落实到各个地区,由于现在各地的经济结构、禀赋不一样,整个碳减排的速度预期也是不一样。(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本报记者 齐 慧交通运输领域是碳排放“大户”,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约15%。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如何做好两者的衔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低碳高效,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必须面对并重点解决的问题。碳排放总量仍在增长期截至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据测算,一辆汽车每燃烧一升燃料大约排放2.5千克二氧化碳。再加上航空、铁路、水运等,交通领域碳排放量非常大,减排的空间也很大。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交通行业碳排放单位强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总量仍然处在增长阶段。据统计,过去9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如何在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制定行之有效的减排方案尤为重要。专家表示,交通运输点多、线长、面广,推动减排必须上下游联动。“汽车、交通、能源行业构成了紧密且完整的‘碳链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约束,各行业的“双碳”目标和策略的制定必须要实现全方位协同,才能保证每个领域的目标都能落地。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对此表示认同。他说,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不仅在于交通领域本身,而是涉及交通行业的全产业链条,包括载运工具自身的能源经济性和能耗强度、运输能耗、能源供给等。那么,应该如何制定交通“双碳”目标的发展路径?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兴华认为,做好交通规划是首要环节,要重点考虑交通布局与国土空间利用、城镇化模式的关系,以及交通供给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加强电力、能源与交通等领域之间的联动。今年,交通运输部推出了绿色出行“续航工程”,推动在重要城市群、都市圈重点区域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等交通运输服务场站建设充电桩、充电站,为群众较长距离绿色出行提供便利,体现了对上下游协同减碳的重视。新技术助推行业减排车辆行驶到高速收费站口后减速,系统检测到ETC后自动抬杆收费,车辆随即驶出收费站。这样的场景,时时在全国各地上演。ETC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对减碳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据测算,不停车收费减少了车辆的制动和再起步,这个过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以上,结合我国庞大的汽车保有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承诺碳排放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更短、任务更重,更需要发挥科技的力量。专家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交通、汽车制造产业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整个创新链和产业链需要颠覆性重构。从目前情况看,技术推动交通领域减排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电气化转型,推动天然气公交车、新能源汽车等广泛应用。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新能源汽车比例快速提升,减少了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仅蔚来一家,自2018年6月交付第一辆新车到现在,用户已经累计行驶16.5亿公里,与行驶同样里程的汽油车相比,减少了10.9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个是数字化升级。互联网新技术正在不断与智慧交通领域相互融合,让资源利用更高效。在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新兴的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构建起云端数字孪生城市,用于交通的整体规划调度、运营管理。在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网络等新基建方面,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运输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王先进表示,未来,能源供给、超级计算、数字交通等都将纳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范畴,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将激发交通各要素的迭代升级。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也明确要求“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鼓励绿色出行”。众所周知,公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占比超过七成。而铁路、水路运输等方式,虽然有着量大、低碳等优点,但存在“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无法有效进行替代。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性也还不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就需要改变这一局面,增强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占比,加大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性。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汪洋此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交通运输部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碳达峰相关研究工作,促进交通运输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的“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水水中转比例,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高绿色出行比例。近年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采取了不少行动,提升铁路运力、加快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发展,铁路运输的占比有了提升。据了解,今年铁路部门将对标中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全面优化铁路货运布局,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口、进矿区、进物流园,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此外,绿色出行也是推动减碳的重要手段。相较于私家车出行,公共交通能够有效减少人均交通碳排放。近年来,各地交通部门纷纷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供给,优化线路,智能调度,同时,通过大数据提供更精准的公交查询,鼓励和吸引公众更多地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专家预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公共交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地铁、轻轨、城轨、公交的智慧化程度将越来越高,“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将得到进一步解决。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层,积累到足够的浓度后会对人类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大气污染防治即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如环境规划管理、能源利用、污染预防等)防治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引起的大气污染,并将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至安全水平的过程。▼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类型及危害“十四五”时期,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效与未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息息相关,而防治大气污染也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不断取得实质性成效。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已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01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由上至下依次可分为上游零部件、原材料及环保处理药剂供应行业,中游设备制造和运营、技术和咨询及贸易与金融服务行业,下游应用行业。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上游分析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上游厂商负责提供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和相关环保处理药剂。(1)零部件包括脉冲阀、循环泵、质量流量计和电加热器等,现阶段中国国内零部件厂商已可满足部分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但脉冲阀、循环泵等关键零部件由于存在技术壁垒,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 (2)原材料是指在除尘、脱硫、脱硝等大气治理工艺中所需的关键化学和建材制品,如特种纤维、活性炭和陶瓷蓄热体等。中国厂商在这一环节尚不具有竞争力,特种纤维等关键原材料仍主要被国外厂商所垄断; (3)环保处理药剂主要包括在大气治理工艺中所需要的还原剂和催化剂等,目前中国国内厂商已基本能实现大气污染防治中还原剂的自给自足,在脱硝催化剂的生产方面仍主要依赖进口。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成本主要包括零部件及原材料、施工安装和人力等,所占比例分别为57.0%、28.0%和 9.0%。尽管上游零部件及原材料在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中的所占的成本较大,但由于上游企业数量较多,大部分企业在研发环节的投入不足,致使其产品普遍存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问题,使得上游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的市场格局,因此议价能力不高。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中游分析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中游负责提供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的制造和w'z运营、技术和咨询及贸易与金融服务: (1)设备制造和运营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等设备的制造和销售以及相关的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等服务。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设备制造和运营商数量众多,其产品和服务区分度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程度激烈;(2)技术和咨询包括技术和产品开发、环境监测及分析、环境工程咨询等服务,目前企业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大型企业,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贸易与金融服务包括大气污染防治相关产品的专业营销、进出口贸易和大气环境金融服务等,目前在中国起步较晚,尚未发展成熟。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显示:2020年12月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为34292套,同比下降24.7%,全国累计产量336817套,较年初降幅有所收窄。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下游分析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产业链下游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应用行业,主要包括钢铁、冶金、水泥、电力、化工等工业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3%,增速较11月加快0.3个百分比。从环比看,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1.10%。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工业增加值的提升表明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业下游工业领域的发展态势良好,可释放出更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中游行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下游应用领域的成熟程度对上、中游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下游工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可迫使上、中游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和技术服务质量,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是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02绿色制造是未来发展趋势#由治转防,监测先行根据《蓝天保卫计划》等政策文件的规划,中国未来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重心将通过调整产业机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等方式直接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及预防污染。由于此类工作需要实时对照量化的标准进行开展,因此离不开对污染源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根据环保部于 2016 年发布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中国将着力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与大数据平台,拓展监测信息的采集渠道;由生态环境部 2018 年发布的《2018 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建设创新性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在以上政策带来的需求下,网格化监测的模式应运而生,即在传统国控站点的基础上再对监测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使用微型仪器进行布点更密集的监测。今年两会提出,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 “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等热词占领发展规划 “C”位,环境的防治和保护成为“十四五”期间发展重点,其中,大气治理将进入细化阶段,加大防治力度,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绿色制造,优化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小向大的历史性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扼住了大气环境防治的咽喉。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完善节能减排、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工作日益重视,保护环境和资源优化利用的绿色制造成为环境问题的治本之道,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绿色制造作为一种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和污染的制造方法,叠加上各种数字化技术时,不但能够减少浪费和污染,还能大幅度提高组织的生产率和利润,提高企业评级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绿色制造虽然具有公众特性,但其本身是一种企业行为,部分制造业企业基于商业利益考量,绿色转型意愿并不强。甚至宁愿承受环境问题带来的惩罚(如环保部门的罚款、降级停产等)也不愿在绿色制造上想办法和采取措施。还有部分制造业企业,受制于区域、产业结构、工艺流程等问题,也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转型动作。羽白网专家团队在多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发现,随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制造领域也在不断升级优化技术和产品。企业视实际情况选择绿色转型的优化路径,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率地采集能耗、物耗、排放数据,并通过工业大脑对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降低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在荥阳、邢台等多地试点运行绿色制造、数字化提升项目并取得成效,在降低商业成本的同时,通过数据手段推动绿色制造产业逐步发展,促进绿色转型,为制造业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案例分享一:建设5G智能共享喷涂中心VOCs已经替代SO2成为“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新指标,也是臭氧协同减排的治理目标。VOCs综合整治也是大气治理时代的重要的重点工作,而治理的难点就在于企业集群及产业园区的治理,尤其是企业个体小、集群效应明显、污染面广的掣肘问题。郑州荥阳市阀门产业建设的5G智能共享喷涂中心,通过融合高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环保型涂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将阀门生产过程中喷涂环节进行共享,极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降低了周边企业的生产与VOCs、颗粒物治理成本。成功探索了一条绿色制造新路径。▲共享喷涂实景图▲荥阳市绿色工业云平台打破常规环保模式,利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对集中污染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构建绿色化、集约化生产模式,解决以下问题:(1)解决了产能失衡问题,构建共享经济,重塑产业分工。(2)解决了单个企业投入低端技术与反复治理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环保设施投入大的难题。(3)解决了传统产业转型难、难转型的问题。(4)解决了监管不到位问题,企业多不好监管的问题,带动涉喷涂行业专业化、 标准化和品质化发展和产业升级。通过对输送系统、喷涂系统、烘干系统、自动控制及数字化监控系统、废气处理系统进行绿色环保统一治理。让喷涂行业相同工艺的集散地实现喷涂共享、智能和信息化控制为一体的共享喷涂模式,实现效益的“两高两低”。通过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高效处理,预计阀门行业VOCs可降低90%以上。使用水性漆,涂料单价上升25%-30%,但通过静电+机器人喷涂的组合工艺、通过挂距的合理设置,涂料上漆率将提升40%左右,涂料成本降低4%-6%。机器+静电组合工艺实现生产效率5件/min,较人工2min/件,生产效率较人工提高70%以上。采用机器换人喷涂,实现喷涂工艺标准化,喷涂涂层均匀,提升产品一致性,提高产品质量。案例分享二:搭建水泥工业互联网调度系统邢台通过对全市11家1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生产、能耗、排污等数据进行上云,搭建水泥工业互联网调度系统平台,将数字化转型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全过程,实现了水泥行业综合治理“末端数字化、过程数字化、源头数字化”,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创新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邢台水泥工业互联网调度系统平台通过“工业大脑”对采集的工业数据建立“两进两出”企业数据模型,“两进”是指资源使用和能源使用,“两出”是指产品产量和污染排放,进而识别出行业的排污大户、产量大户、税收大户、资源消耗大户。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产污比、产率比、产耗比”等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打造企业“绿色数字身份证”,对企业环境绩效水平进行排名,并建立起行业末位倒逼淘汰机制。案例分享三:机联网智慧管理平台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对企业设备进行统一的改造升级管理,形成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现代化智能制造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机联网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将企业(工厂)车间内外的机器设备(工艺流程中的主要生产设备)都需要连接起来,实现远程统一的自动化管理控制。实时跟踪安装“5G工业云盒”的生产设备,通过 “5G工业云盒”采集的数据与实际现场情况做对比,分析出“5G工业云盒”的数据在大部分设备上基本可判断计算出此生产设备的产量情况,此数据可用于生成企业云MES的底层数据。形成“5G工业云盒”数据与云MES系统的平台构思与搭建,并实现以下价值:(1)节约成本。降低用工量、减少故障损失、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运用成本、减少安全事故、减少日常环保运营成本。(2)效率提升。优化业务流程、提供资料(设备、物料)利用效率、缩短交付周期、提供员工效率、提供供应链运作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量。(3)产品与服务提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次品率、降低产品故障率、产品可追溯、加速产品/服务更新迭代、提升客户满意度。(4)业务和模式创新。带动投资、数据及服务、增加客户生命周期、增加客户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企业信贷能力。案例分享四:企业帮(诊断+管理)通过整合了企业基本信息、经营状况,工艺过程、管控措施等信息,让生产加工、能源消耗、物料拉运、污染物排放等全过程实现“云管控”,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有效提醒企业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同时可优化工艺流程、升级绩效,是国内首个为政府、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的应用软件。▲企业帮页面展示企业帮在全过程进行智能帮扶,生成在线企业诊断报告。并开发AI智能企业自评级模块,建设在线专家库,通过行业级和地域两个维度对政策充分解读,举办线上线下行业交流会,帮助企业长期绿色化发展。近些年,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方面得到空前重视,随着碳中和的盛行,全球经济的发展迟早要与碳排放的增长相互脱钩。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数字化与能源升级的双转型,“绿色制造”重要性愈发凸显,必将在未来成为提升数字化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供热节能行业竞争格局及前景分析(附报告目录)1、 行业竞争格局供热节能行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产生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骨干企业,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随着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供热节能行业的市场也在扩大,越来越多的新市场参与者被吸引到这一领域,新进入者大多从业时间短,服务内容偏重于某一细分市场,服务区域多局限于特定地区,这些新进入者可能会加剧所在地域的市场竞争,但具有全国领域较强竞争能力的新进入者尚未大量出现,在今后一段时期,现有的骨干企业仍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供热节能行业投资前景专项报告》从未来行业竞争格局来看,通过核心技术及团队水平的综合竞争,行业内将逐渐聚集形成具备提供供热节能整体解决方案及关键产品能力、具备全方位节能技术服务能力、具有高水平研发团队、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节能服务商(平台服务商),面向热力企业提供供热节能全面解决方案、系列化关键产品以及后期技术服务和优化运行指导,实现热力企业节能降耗、提升经济效益的目标。未来,热力企业的需求大都是供热节能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要求从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方案深化设计)、设备产品供货、安装调试,到系统节能运行技术支持的全流程服务,要求总包交钥匙工程以及后期技术服务。只有具备供热节能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完善的系列化关键产品、并具备后期节能技术服务能力的综合服务商,才符合未来供热节能行业发展趋势的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地位、占有市场。2、行业存在问题经过过去十余年的发展,供热企业对热源和一次管网的智能化、节能化改造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热源的清洁燃烧技术、锅炉控制技术,到一次管网智能化调控、换热站无人值守等方面基本已经实现了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热力公司关注的焦点已经从热源、一次网转到了二次网,即从换热站到住户端的系统优化和节能。从目前状况来看,供热二次网主要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1)水力失衡问题:由于楼宇与换热站的距离不同、住户楼层不同、管网走向不同导致供热水量无法实现均匀分配,形成了供热质量差异大、住户室温差异大的现象。热力公司为了满足低温户的供热质量,只能加大供热水温或者流量,使得高温户的温度更高,低温户只有少许改善甚至没有改善。据统计因二网失衡造成的能源浪费多达 40%。除了能耗过高,低温户也会由于供热问题长期投诉,影响供热公司的服务评议结果。(2)管网漏损问题:有些小区因年代久远或者开发商施工质量问题,二次管网存在漏水点。漏损严重时,管网存在失压现象,不但无法达到供热效果,而且热力公司需要大量补水,热损也非常严重。这给热力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有些住户因家里不热私自放水,也会导致较大的管网漏损,同时使得整体供热效果恶化,形成恶性循环。(3)住户缴费问题:目前的多数终端用户的控制阀门都是采用机械锁闭阀或者 IC 卡锁闭阀。这两种阀门都存在较大风险。机械锁闭阀的钥匙可在外购买,IC 卡锁闭阀也出现了住户私自制卡的情况。由于缺乏远程监控功能,一旦这些阀门的开锁方法被破解,热力公司基本无法掌控终端用户的供热情况,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针对集中供热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供热节能服务提供商以实现供热系统实时监测、远程调控等为切入点,以多种方式为供热企业提供专业节能技术服务,进而衍生出供热节能这一新兴行业。3、有利因素资料来源:普华有策(1)政策支持集中供暖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的主要方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北方城镇集中供暖面积也快速增长,但是城镇集中供热系统长期存在供热管网失衡、能耗大、供热品质不满足需求等问题,同时我国提出节能降耗、大气雾霾治理等要求,为供热节能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政策,促进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达到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目标。(2)供热体制改革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集中供热系统设备老化,供热管网存在严重的水利、热力失调问题,导致供热不均、能源浪费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2008 年《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宣告热计量改造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根据规定,实行集中供热的建筑应当安装供热系统调控装置、用热计量装置和室内温度调控装置,供热计量改造对象不仅包括既有建筑,也包括每年北方集中采暖省份的新增建筑,供热节能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3)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供热节能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自动化控制、物联网、软件开发、远距离传输等多种技术。近年来,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为供热节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以物联网技术为例,我国多个城市已全面布局物联网,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推进物联网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比如,北京提出的“利用远程传输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逐步实现计量设施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让市民不再抄表缴费”。行业基础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供热节能行业的发展。4、行业发展趋势基于目前我国集中供热的能源结构、管网系统及经营管理模式等,供热节能行业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虽经十余年来的发展,但仍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未来供热节能领域将主要呈现如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系统化:供热节能行业逐渐摆脱单一节能产品的市场发展阶段,开始更多的从供热整体系统出发,要求企业提供从热源、管网、到末端的整体系统节能运行解决方案;数据化:建立整个供热系统的实时数据监控系统,及时掌握水、电、热的能源消耗情况,并结合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技术,为系统节能提供最及时、可靠的基础数据和决策手段;服务化:供热节能产业的产品供应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逐渐转向供热能源管理服务商,直接承包经营、委托运营,体现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价值。目录第一章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第一节 全球宏观经济分析一、2020年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概况二、2021全球宏观经济趋势预测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2016-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概况二、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预测第三节 供热节能行业社会环境分析第四节 供热节能行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一、行业管理体制分析二、行业相关发展规划三、主要产业政策解读第五节 供热节能行业技术环境分析一、技术发展水平分析二、技术革新趋势分析第二章 国际供热节能行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国际供热节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国际供热节能行业发展概况二、主要国家供热节能行业的经济效益分析三、2021-2026年国际供热节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第二节 主要国家及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一、美国供热节能行业发展分析1、2016-2020年行业规模情况2、2021-2026年行业前景展望二、欧洲供热节能行业发展分析1、2016-2020年行业规模情况2、2021-2026年行业前景展望三、日韩供热节能行业发展分析1、2016-2020年行业规模情况2、2021-2026年行业前景展望四、2016-2020年其他国家及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发展分析五、国外供热节能行业发展经验总结第三章 2016-2020年中国供热节能市场供需分析第一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产能分析一、2016-2020年中国供热节能产能及增长率二、2021-2026年中国供热节能产能预测三、2016-2020年中国供热节能产能利用率分析第二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产量分析一、2016-2020年中国供热节能产量及增长率二、2021-2026年中国供热节能产量预测第三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市场需求分析一、2016-2020年中国供热节能市场需求量及增长率二、2021-2026年中国供热节能市场需求量预测第四章 中国供热节能产业链结构分析第一节 中国供热节能产业链结构一、产业链概况二、特征第二节 中国供热节能产业链演进趋势一、产业链生命周期分析二、产业链价值流动分析三、演进路径与趋势第三节 中国供热节能产业链竞争分析第五章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产业链分析第一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上游运行分析一、行业上游介绍二、行业上游发展状况分析三、行业上游对供热节能行业影响力分析第二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下游运行分析一、行业下游介绍二、行业下游发展状况分析三、行业下游对供热节能行业影响力分析第六章 中国供热节能行业区域市场分析第一节 华北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6-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16-2020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1-2026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二节 东北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6-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16-2020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1-2026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三节 华东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6-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16-2020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1-2026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四节 华南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6-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16-2020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1-2026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五节 华中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6-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16-2020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1-2026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六节 西南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6-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16-2020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1-2026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七节 西北地区供热节能行业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二、2016-202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2016-2020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2021-2026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七章 中国供热节能行业成本费用分析第一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产品销售成本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销售成本总额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成本比较分析第二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销售费用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销售费用总额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费用比较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费用比较分析第三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管理费用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管理费用总额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管理费用比较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管理费用比较分析第四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财务费用分析一、2016-2020年行业财务费用总额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财务费用比较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财务费用比较分析第八章 中国供热节能行业市场经营情况分析第一节 2016-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分析第二节 2016-2020年行业基本特点分析第三节 2016-2020年行业销售收入分析第四节 2016-2020年行业区域结构分析第九章中国供热节能产品价格分析第一节 2016-2020年中国供热节能历年价格第二节 中国供热节能当前市场价格一、产品当前价格分析二、产品未来价格预测第三节 中国供热节能价格影响因素分析第四节 2021-2026年供热节能行业未来价格走势预测第十章 供热节能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供热节能行业集中度分析一、市场集中度分析二、区域集中度分析第二节 供热节能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一、行业竞争分析二、与国际产品竞争分析三、行业竞争格局展望第十一章 普华.有策对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第一节 A公司一、企业基本情况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二节 B公司一、企业基本情况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三节 C公司一、企业基本情况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四节 D公司一、企业基本情况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五节 E公司一、企业基本情况二、企业主要业务概况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四、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十二章 供热节能行业投资价值评估第一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产销分析第二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成长性分析第三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经营能力分析一、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二、存货账款周转率分析三、总资产周转率分析第四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一、主营业务利润率分析二、总资产收益率分析第五节 2016-2020年供热节能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第十三章PHPOLICY对2021-2026年中国供热节能行业发展预测分析第一节 2021-2026年中国供热节能发展环境预测一、行业宏观预测二、所处行业发展展望三、行业发展状况预测分析四、行业挑战及机遇第二节 2021-2026年我国供热节能行业产值预测第三节 2021-2026年我国供热节能行业销售收入预测第四节 2021-2026年我国供热节能行业总资产预测第五节2021-2026年我国供热节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第六节 2021-2026年中国供热节能市场形势分析一、2021-2026年中国供热节能生产形势分析预测二、影响行业发展因素分析1、有利因素2、不利因素第七节 2021-2026年中国供热节能市场趋势分析一、行业市场趋势总结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三、行业市场发展空间四、行业产业政策趋向五、行业发展技术趋势第十四章 供热节能行业投资战略第一节 供热节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一、品牌格局趋势二、渠道分布趋势三、消费趋势分析第二节供热节能行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第十五章 2021-2026年供热节能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第一节供热节能行业投资机会一、产业链投资机会二、细分市场投资机会三、重点区域投资机会第二节供热节能行业投资风险分析一、政策风险分析二、技术风险分析三、供求风险分析四、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分析五、关联产业风险分析六、产品结构风险分析七、其他风险分析第十六章 普华有策对供热节能行业研究结论及投资建议第一节 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第二节 2021-2026年供热节能行业投资建议一、行业发展策略建议二、行业投资方向建议三、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来源:人民日报全国政协委员谈“十四五”期间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节能减排 坚持绿色发展(议政建言)本报记者 李昌禹 杨 昊 韩 鑫《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15日 第 18 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建议。——编 者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委员:目前,我国已全面确立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努力抓好产业转型、能源革命、贸易改革,切实做好碳减排、碳封存、碳利用、碳吸收实际工作,从点滴做起,始终不渝地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奋力前进。碳达峰、碳中和决非一蹴而就,决不能盲目蛮干,要遵循科学规律,制定和执行科学的决策,重点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等,以碳足迹为重要依据,进行科学评估、优化调整;对碳减排、碳封存、碳利用、碳吸收的技术、工程、管理等路径进行系统比较、科学设计,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基本路径;对涉碳制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评估和优化设计,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可行的碳管理制度体系。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矛盾甚至冲突不断的复杂过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讲究策略,正确处理各类关系、妥善处置矛盾冲突,尤其要处理好碳减排与保持经济增速、促进充分就业、保障能源安全、保障粮食安全、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关系,切记“欲速则不达”,关键是要学会“平衡术”,时刻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动态转化,时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平衡中不断前进。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委员: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应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要积极探索具有政策有效性的绿色发展政策机制:政策制定要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作为前置约束,确立各区域、各主体可使用的生态环境要素额度,如碳排放额度、污染物排放额度等;政策成效要以生态效率是否得以提升为评判依据;在约束性指标管理的前提下,基于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原则,寻求基于利益杠杆的市场化政策机制;同时,政策应体现各主体在生态利益分享、生态维护成本和责任分担、生态要素配置、生态—经济利益交换等方面的公平性,充分考量政策可行性因素,以真正推动全社会的绿色转型。合理制定绿色产业支持政策。不能仅从污染程度高低的产业特性来决定是否发展某一产业,而要从“国内可循环”“产业链安全”的角度来确定,并以不断提高该产业的生态效率作为其发展方向。只有能够整体性地提高生态效率的产业,才应纳入“绿色产业支持政策”之中。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应包含对低生态效率产业的替代,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应包含对传统汽车的替代规划。要形成基于利益均衡的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政策,探索形成促进生态环境要素优化配置的市场体系,这既包括市场主体之间的碳排放权、污染排放权、碳汇交易等有形市场,也包括政府与生态产品供给者之间的“采购”,还应包括生态功能区与生态利益享受区之间的市场化生态补偿。大力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委员: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预计到206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3%,电能消费比重达到70%,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由目前的8%提高到60%以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行业任务重、责任大。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智慧能源技术,发展好新型电力系统。具体来说,新型电力系统应具备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能形成更加坚强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发挥大电网优势,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共享、互为备用;改变传统能源电力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计划为主,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具备可调可控能力,成为友好型电源。清洁低碳转型是一场能源科技革命,要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攻关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等技术。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打造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国际认证品牌,促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贸易和投资,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委员:可再生能源法施行的10多年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在供给和技术上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发展的不均衡和主要瓶颈是在能源消费和体制机制方面,需加大力度推动消费侧的绿色电力革命。在国家层面,“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绿色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充足的动能。鼓励高载能园区负荷采用智能绿色用电改造,以适应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替代化石能源的趋势,电网智能化建设要适应多种能源互补的运行模式。出台政策促进多种能源互联互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负荷侧可再生能源利用,并积极探索跨省交易、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以及现货市场交易等电力市场化手段,实现企业绿色转型。同时,要在全社会建立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标准,实施绿证交易与减税、贷款优惠、提升授信额度等进行挂钩的激励政策,提高全社会消费绿色电力的积极性。此外,建议“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经验和示范。加快节能减排 优化“绿碳”供给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委员:在“十四五”这个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煤炭工业作为“高碳”行业要做好以下工作:正确理解行业定位。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也是我国能源供给的“压舱石”。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要认清大势,正确理解煤炭将会由过去的压舱石主体能源逐渐向兜底保障能源的角色转变。只有行业的定位正确,才能不断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煤炭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在节能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快突破降耗提效技术,重点突破发电、冶炼等煤炭利用降耗提效关键技术。在减排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快突破碳的全面捕集利用技术,加快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突破,将碳转化为固体、液体可利用物质,实现煤炭可持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煤炭企业要加快实现煤炭绿色开采,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重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煤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问题。煤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是指煤炭开采、加工处理、运输及使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例如过去,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甲烷(瓦斯)排放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大气中每千克甲烷的气候暖化效应是每千克二氧化碳暖化效应的120倍。如何实现能用尽用,降低减排成本,对于提升减排效果很关键。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副院长宋青委员:林业碳汇又称“绿碳”,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具有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且固碳量大的显著优势。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林业碳汇在碳中和中贡献潜力大,应在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积极作为。我国是年造林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森林抚育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造林工作的量质并举,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大力培育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实现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总碳储量的全面增长,提高森林生态质量,激活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加快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碳汇项目开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产更多以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同时选择高排放区域的县、镇、村或高排放行业的企业以及大型国内外会议等,有计划地开展“碳中和”试点,为实现“碳中和”探索政策及技术路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话题,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建议。——编 者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委员:目前,我国已全面确立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努力抓好产业转型、能源革命、贸易改革,切实做好碳减排、碳封存、碳利用、碳吸收实际工作,从点滴做起,始终不渝地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奋力前进。碳达峰、碳中和决非一蹴而就,决不能盲目蛮干,要遵循科学规律,制定和执行科学的决策,重点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等,以碳足迹为重要依据,进行科学评估、优化调整;对碳减排、碳封存、碳利用、碳吸收的技术、工程、管理等路径进行系统比较、科学设计,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基本路径;对涉碳制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评估和优化设计,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可行的碳管理制度体系。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矛盾甚至冲突不断的复杂过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讲究策略,正确处理各类关系、妥善处置矛盾冲突,尤其要处理好碳减排与保持经济增速、促进充分就业、保障能源安全、保障粮食安全、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关系,切记“欲速则不达”,关键是要学会“平衡术”,时刻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动态转化,时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平衡中不断前进。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委员: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应完善相关政策体系。要积极探索具有政策有效性的绿色发展政策机制:政策制定要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作为前置约束,确立各区域、各主体可使用的生态环境要素额度,如碳排放额度、污染物排放额度等;政策成效要以生态效率是否得以提升为评判依据;在约束性指标管理的前提下,基于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原则,寻求基于利益杠杆的市场化政策机制;同时,政策应体现各主体在生态利益分享、生态维护成本和责任分担、生态要素配置、生态—经济利益交换等方面的公平性,充分考量政策可行性因素,以真正推动全社会的绿色转型。合理制定绿色产业支持政策。不能仅从污染程度高低的产业特性来决定是否发展某一产业,而要从“国内可循环”“产业链安全”的角度来确定,并以不断提高该产业的生态效率作为其发展方向。只有能够整体性地提高生态效率的产业,才应纳入“绿色产业支持政策”之中。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应包含对低生态效率产业的替代,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应包含对传统汽车的替代规划。要形成基于利益均衡的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政策,探索形成促进生态环境要素优化配置的市场体系,这既包括市场主体之间的碳排放权、污染排放权、碳汇交易等有形市场,也包括政府与生态产品供给者之间的“采购”,还应包括生态功能区与生态利益享受区之间的市场化生态补偿。大力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委员: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预计到206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3%,电能消费比重达到70%,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由目前的8%提高到60%以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行业任务重、责任大。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智慧能源技术,发展好新型电力系统。具体来说,新型电力系统应具备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能形成更加坚强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发挥大电网优势,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共享、互为备用;改变传统能源电力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计划为主,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具备可调可控能力,成为友好型电源。清洁低碳转型是一场能源科技革命,要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攻关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等技术。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打造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国际认证品牌,促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贸易和投资,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委员:可再生能源法施行的10多年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在供给和技术上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发展的不均衡和主要瓶颈是在能源消费和体制机制方面,需加大力度推动消费侧的绿色电力革命。在国家层面,“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绿色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充足的动能。鼓励高载能园区负荷采用智能绿色用电改造,以适应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地替代化石能源的趋势,电网智能化建设要适应多种能源互补的运行模式。出台政策促进多种能源互联互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于企业尤其是高耗能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负荷侧可再生能源利用,并积极探索跨省交易、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以及现货市场交易等电力市场化手段,实现企业绿色转型。同时,要在全社会建立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标准,实施绿证交易与减税、贷款优惠、提升授信额度等进行挂钩的激励政策,提高全社会消费绿色电力的积极性。此外,建议“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经验和示范。加快节能减排 优化“绿碳”供给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委员:在“十四五”这个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煤炭工业作为“高碳”行业要做好以下工作:正确理解行业定位。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也是我国能源供给的“压舱石”。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要认清大势,正确理解煤炭将会由过去的压舱石主体能源逐渐向兜底保障能源的角色转变。只有行业的定位正确,才能不断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煤炭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在节能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快突破降耗提效技术,重点突破发电、冶炼等煤炭利用降耗提效关键技术。在减排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快突破碳的全面捕集利用技术,加快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突破,将碳转化为固体、液体可利用物质,实现煤炭可持续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煤炭企业要加快实现煤炭绿色开采,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重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煤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问题。煤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是指煤炭开采、加工处理、运输及使用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例如过去,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甲烷(瓦斯)排放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大气中每千克甲烷的气候暖化效应是每千克二氧化碳暖化效应的120倍。如何实现能用尽用,降低减排成本,对于提升减排效果很关键。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副院长宋青委员:林业碳汇又称“绿碳”,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具有成本低、生态附加值高且固碳量大的显著优势。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林业碳汇在碳中和中贡献潜力大,应在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积极作为。我国是年造林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森林抚育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造林工作的量质并举,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大力培育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品种,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与分布格局,实现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总碳储量的全面增长,提高森林生态质量,激活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加快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碳汇项目开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产更多以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同时选择高排放区域的县、镇、村或高排放行业的企业以及大型国内外会议等,有计划地开展“碳中和”试点,为实现“碳中和”探索政策及技术路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来 源/人民日报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专家参编的《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2020)》探讨了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数据中心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清晰的路线图,并对中国数据中心进一步扩大提出可能的问题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政策建议。《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2020)》 http://webadmin.wwfchina.org/storage/files/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pdf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为储存和运算处理由此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报告》的数据,2019 年中国已拥有各类大中小微型数据中心约7.4 万个,机架总规模约227 万架。数据中心作为一个用能快速增长的行业,其能源消耗和绿色发展进程正在不断获得社会关注。2019 年,全国数据中心行业耗电总量约为600 亿-700 亿千瓦时左右,约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0.8% ~ 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初步估计2030 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总能源消耗量预计将在2019 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社会总用电量的1.5% 到2% 左右。 数据中心行业能源消耗问题逐步得到全世界的关注。《报告》中显示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后于2007 年、2016 年、2020 年联合斯坦福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就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问题发布研究报告。国内也有多家组织发布对国内数据中心行业能源消耗问题的分析报告。节能减排问题成为行业共同关心的话题。但中国的数据中心行业在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上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数据中心行业对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重视程度有所不足、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认定机制尚不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参与电力交易积极性波动较大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能源转型项目高级经理吴越: “数据中心对电力供应极为依赖,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电力需求是如何解决的,是不是足够的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而近期国家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数据中心能源使用的分析和理解愈发重要”。 中国电子学会主任王娟: 我国先后出台了对数据中心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相关鼓励政策引导、鼓励数据中心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报告》的内容不仅仅助力数据中心行业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水平、探讨数据中心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支持政策等;积极探讨中国特色的购电协议制度以及适当创新绿证交易制度。 该报告主编、高级工程师郭丰表示, 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进一步重视,可再生能源应用便利性的进一步提高,预计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将会不断扩大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世界上体现出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贡献。 在中国的数据中心行业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趋势下,WWF期待与多方携手共同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在中国的发展。 以下为报告全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并下载报告全文 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http://www.wwfchina.org/news-detail?id=2033&type=3http://webadmin.wwfchina.org/storage/files/中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报告.pdf(来源: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研究|咨询|服务|交流【2020年中国能源研究会系列报道】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圆满结束【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委会“储能创新应用促进多源融合发展”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高质量发展核电 助力能源转型”专题论坛成功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年会分论坛“灵活电力市场助推综合能源发展”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20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革命与企业转型”专题论坛成功举办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研究会,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