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解放者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知识界代表委员谈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实现这样的远景目标,必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从21世纪逐步开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前夜,基础研究必将是未来革命性突破的源头。尽管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但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原创贡献仍然较少,带来的严峻后果就是缺乏领先的核心技术。中国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有所作为,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就我从事的地球科学而言,亟待在国家需求引导下聚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理论问题;强化对前瞻性科学问题的把握,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基础研究投入高、回报慢且难以量化,但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科学与技术原始创新的能力。更值得提倡的是我国科技人员应增强自信心,勇于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提出原创理论,在颠覆性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新方向。(本报记者尚文超采访整理)

梦想家

基础研究应投向哪里?院士建议这两大方向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决定了科技创新能跳多远。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我国也将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了约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方面,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背景下,基础研究应该投向哪些领域?近日,中科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在录制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时给出了两大方向,一是原创性科学研究的投入,二是基础原材料、基础元器件的投入。褚君浩表示,目前我们的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很多,从0到1的原创性还不够,所以这是要重点投入的地方。此外,对于原材料、元器件的研究投入,也应该重视和加大。他举例说道,目前我们的高端手机里大约有1000多个微型电容器都是进口的。他说,做电容器很简单,尤其是一般的电容器,但是高端的电容器我们就需要进口,包括其中涉及的材料。因此,核心材料、核心元部件、核心器件、核心仪器设备,这些科学技术的基础问题都要投入,而这些往往是被忽视的地方。“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如果不重视,被卡脖子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在褚君浩看来,基础研究一般在当下还看不到它的用处,但是在以后会有很多应用。比如,量子力学最初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有了它才有固体能带理论,这也对半导体以及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研究技术规律的应用基础研究也一样重要,“比如我们在做的碲镉汞半导体材料研究就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目前风云卫星气象报告之所以非常准,就是因为卫星上有照相机在观察风云,这个相机白天夜晚都可以看,晚上主要就依靠红外。而红外的眼睛,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碲镉汞半导体材料来做的。”褚君浩认为,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复投入。他说,目前我们投入产出比不高,主要就是重复投入导致的。“基础研究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有点无序竞争,一个项目一来大家都去投,这就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同时也对科研工作者自身发展不好。本来大家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可是另一个项目更有钱就转向另一个项目,这样方向就偏了,大家也不能在一个领域持续做杰出的工作。”所以,在他看来,基础研究需要稳定的支持,并要分两类方式投入。一类是固定的,比如认定你是做基础研究的之后,就从学科角度给予稳定的支持,这样一来就不需要一天到晚申请项目。另一类是目标导向明确的基础研究,就用项目制。“相信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 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水平就上去了。”褚君浩说。褚君浩还建议,应紧密结合应用问题做基础研究。他说,基础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学科出发的规律研究,还有一个是应用提出来的基础科学问题,即应用基础研究。“举个例子,大家普遍在用的LED可以发出蓝光、红光,但不能发黄光。想要发出白光,一般是用蓝光照在荧光粉上来获取。如果能发出黄光,那么黄、红、蓝三个光组合在一起就成为白光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做黄光的LED。随之而来的就需要研究材料,并提出新的模型,这就属于应用需求提出来的应用基础研究问题。”褚君浩说,目前从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几十年后才开始应用。而相对量子力学,石墨烯获得诺贝尔奖并没有多少时间,“十年前得诺贝尔奖的石墨烯现在已经普遍在用了,这个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所以这就特别需要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跟它的应用密切地结合起来。”

伏尸数万

每期一词|基础研究 basic research

每期一词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科技部表示,我国通过政府引导、央地联动等方式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投入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大大高于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幅。Through government support and coordin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social entities, China ha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funding for basic research. China's investment in basic research increased from 71.6 billion yuan in 2015 to 133.56 billion yuan in 2019, with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16.9 percent,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pending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年9月14日,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实验室,空间光学三部副主任设计师王栋(左二)带领团队成员张博威(左一)、吴凡路(右二)、王征研究改进卫星载荷的调整机构。图片来源:新华社【知识点】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基础研究是总开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印发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设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围绕量子科学、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等重点领域部署了一批研究项目,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等针对量子、暗物质的科学实验卫星。科技部指出,下一步,将探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机制,建立对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重要讲话】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给予必要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We should persist in strengthening basic research by increasing funding and providing more resources and policies to create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or basic research.——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相关词汇】科技创新sci-tech innovation核心技术攻关breakthroughs in core technologies技术研发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来源:中国日报网

寒号鸟

报告解读│“基础研究”写入总理报告,为何说它是科技创新源头?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3月5日)上午在京开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除了增加投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认为,基础研究的关键在于人才,一流人才是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要让做出原始创新的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应大力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基础研究为何重要?“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强大的基础研究是我们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这样定义。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如何?我国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在物质科学、量子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不过刘益东认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基础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还不能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开辟新领域、新方向、新学科的原始创新还明显偏少。基础研究要面向哪些方面?叶玉江提出,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除了加大投入,加强基础研究还要关注哪些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除了加大投入,加强基础研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基础研究最大的制约因素不是投入问题,而是人才问题。”刘益东称,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加大投入、宽松考核、创新文化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但是头等重要是破除“五唯”,特别是破除“唯帽子”,让一流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一流人才包括成名、半成名和未成名的三类,后者有时更有价值,他们才是新思想的策源地。国际成名的一流人才数量少,而且可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供职,因此对我国而言,在继续延揽、留住成名一流人才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半成名和未成名的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更是当务之急。激励一流人才原始创新,要突破哪些问题?刘益东称,一流人才是做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的人才,做出原始创新包括三个环节:做出成果、发表和获得同行承认。原始创新挑战学术权威、突破学术定论,因此不容易得到普遍承认,文章往往也上不了顶级刊物。因此鼓励原始创新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已经做出的原始创新及时获得承认,而不是想当然地只考虑加大投入、宽松考核等,这些只是第二位的。他说,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原始创新明显偏少,而人才“帽子”明显偏多,高端“帽子”人才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让没有做出过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可想而知。”正如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的: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往往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破解这些难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在互联网上展示学术成果及突破点、原创点、颠覆点,再列上国际学术前沿公认的同类成果供盘点比较,然后进行学术评价。新京报记者 张璐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卢茜

打工梦

基础研究应投向哪里?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建议这两大方向

来源:第一财经基础研究应投向哪里?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建议这两大方向作者: 金叶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决定了科技创新能跳多远。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我国也将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了约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方面,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背景下,基础研究应该投向哪些领域?近日,中科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在录制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时给出了两大方向,一是原创性科学研究的投入,二是基础原材料、基础元器件的投入。褚君浩表示,目前我们的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很多,从0到1的原创性还不够,所以这是要重点投入的地方。此外,对于原材料、元器件的研究投入,也应该重视和加大。他举例道,目前我们的高端手机里大约有1000多个微型电容器都是进口的。他说,做电容器很简单,尤其是一般的电容器,但是高端的电容器我们就需要进口,包括其中涉及的材料。因此,核心材料、核心元部件、核心器件、核心仪器设备,这些科学技术的基础问题都要投入,而这些往往是被忽视的地方。“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如果不重视,被卡脖子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在褚君浩看来,基础研究一般在当下还看不到它的用处,但是在以后会有很多应用。比如,量子力学最初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有了它才有固体能带理论,这也对半导体以及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研究技术规律的应用基础研究也一样重要,“比如我们在做的碲镉汞半导体材料研究就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目前风云卫星气象报告之所以非常准,就是因为卫星上有照相机在观察风云,这个相机白天夜晚都可以看,晚上主要就依靠红外。而红外的眼睛,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碲镉汞半导体材料来做的。”褚君浩认为,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复投入。他说,目前我们投入产出比不高,主要就是重复投入导致的。“基础研究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有点无序竞争,一个项目一来大家都去投,这就导致了低水平重复,同时也对科研工作者自身发展不好。”所以在他看来,基础研究需要稳定的支持,并要分两类方式投入。一类是固定的,比如认定你是做基础研究的之后,就从学科角度给予稳定的支持,这样一来就不需要一天到晚申请项目。另一类是目标导向明确的基础研究,就用项目制。“相信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水平就上去了。”褚君浩说。褚君浩还建议,应紧密结合应用问题做基础研究。他说,基础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学科出发的规律研究,还有一个是应用提出来的基础科学问题,即应用基础研究。“举个例子,大家普遍在用的LED可以发出蓝光、红光,但不能发黄光。想要发出白光,一般是用蓝光照在荧光粉上来获取。如果能发出黄光,那么黄、红、蓝三个光组合在一起就成为白光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做黄光的LED。随之而来的就需要研究材料,并提出新的模型,这就属于应用需求提出来的应用基础研究问题。”褚君浩说,目前从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几十年后才开始应用。而相对量子力学,石墨烯获得诺贝尔奖并没有多少时间,“十年前得诺贝尔奖的石墨烯现在已经普遍在用了,这个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所以这就特别需要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跟它的应用密切地结合起来。”

皆有所明

科技部:基础研究格局正在形成 多领域有可喜研究成果

中国网财经3月8日讯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以下是发布会文字实录:记者:我的问题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想请问王部长,我国在提升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能力方面,未来有哪些新的举措?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加强基础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提高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方面必须要过硬。同时,我们今天经常讲产业链、供应链有短板弱项,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基础不强。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和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部来讲,要认真学习领会,加以落实。回顾“十三五”,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取得很大成绩。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和位置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也更加合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也正在形成,在铁基超导、干细胞、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等领域,以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都取得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投入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十三五”期间,整个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70%,但基础研究翻了一倍。这就说明在整个研发投入结构方面,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在加大,2019年首次超过6%,2020年预计达到6.16%。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更加注重项目的选题,使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被作为重点。基础研究中规律性的探索也有新进展,适合基础研究的方法、范式也都在不断改进。同时,基础研究的能力和队伍不断提升,适合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不断地有新的、更好的科研手段来支撑基础研究。下一步,基础研究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在国家科技全局中,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使基础研究在我国能够成系统地布局,成体系地推进。第二,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现在是6%,我们要争 笆四五”使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第三,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第四,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第五,要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十三五”期间,我们建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得到了科技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另外,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上,我们还要不断改革。

短柄斧

李克强: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以下为记者会实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国家提出了要建设科技强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我们还存在短板,甚至出现了“卡脖子”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地区,一些高新产业项目的大规模投入出现了烂尾。总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情况?未来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还会有哪些新的举措?李克强: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确存在着不足。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要继续改革科技体制。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很重要的是要让科研人员有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不能把科研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厚积才能薄发。讲到这里,我想对青年学生们说几句话,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把基础打牢了,将来就可以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创新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四五”期间政府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所以我们要增加“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这就需要采用一些机制。比如今年我们采取对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100%的措施,这实际上是一个税收优惠措施,就是想通过市场化普惠制的办法,使企业投资研发有动力。当然,研发要靠人才,中国的人才资源是丰富的。我们一方面要让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普通人也有上上智。这些年我们推动“双创”,形成“众创”局面,推动了应用创新,也给整体上的创新带来了更大空间。我们说科技要自立自强,科学家要发奋努力,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发现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中国愿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谢谢。

中国基础研究前景可期

22日发布的《2020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南京和合肥4座城市入选TOP20城市,而美国和中国是基础前沿研究的主要集聚中心。这一结论似乎与公众“中国基础研究仍然相对薄弱,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不多”的普遍印象不一致。那么,中国基础研究能与美国平分秋色吗?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冷伏海解释:“我们这个报告连续做了两年,每年的报告只能反映当年的情况。从近两年的发展看,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势头是比较好的,也涌现了一些突破性成果。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的表现也很亮眼。但是,中国基础研究起步晚、起点低,整体而言,确实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是与公众的普遍印象相一致的。我们希望这个研究能够持续做下去,等十几年后形成系列,我们再连续地看,可能就不一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凤表示,无论如何选取指标,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视角。对于指数类的报告,大家还应该客观视之,全面的分析。”(本报记者 齐芳)

造父

科技部:“十四五”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比重将达8%左右

中国网财经3月8日讯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以下是发布会文字实录:记者:我的问题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在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想请问王部长,我国在提升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能力方面,未来有哪些新的举措?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加强基础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提高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要想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方面必须要过硬。同时,我们今天经常讲产业链、供应链有短板弱项,追根溯源还是基础研究能力存在薄弱环节,基础不强。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和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部来讲,要认真学习领会,加以落实。回顾“十三五”,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取得很大成绩。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比重和位置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也更加合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也正在形成,在铁基超导、干细胞、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等领域,以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都取得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投入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十三五”期间,整个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70%,但基础研究翻了一倍。这就说明在整个研发投入结构方面,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在加大,2019年首次超过6%,2020年预计达到6.16%。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更加注重项目的选题,使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被作为重点。基础研究中规律性的探索也有新进展,适合基础研究的方法、范式也都在不断改进。同时,基础研究的能力和队伍不断提升,适合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不断地有新的、更好的科研手段来支撑基础研究。下一步,基础研究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在国家科技全局中,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首先,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开展更加科学优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使基础研究在我国能够成系统地布局,成体系地推进。第二,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现在是6%,我们要争 笆四五”使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左右。第三,基础研究要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第四,要更加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投身基础研究。第五,要建一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十三五”期间,我们建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得到了科技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另外,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以及支持方式上,我们还要不断改革。

河广

搞基础研究,别急功近利

资料图(图文无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这对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科技创新,既包括“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也包括“从1到100”的应用研究。前不久,习主席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学创新的源头,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用“水”来比喻基础研究,用“鱼”来比喻应用研究。他常说,没有水就没有鱼,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应用研究,更谈不上开发研究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一些基础研究孕育着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开创性原始创新成果,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尤其在国防和军事领域,有些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其影响将是颠覆性的,甚至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基础研究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具有探索性、长期性、复杂性、成果不可预见性等特征。光的全反射原理被揭示多年后,直到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才提出了光纤可用于通信传输这一设想,之后又经过不断实践和反复试验,光纤才真正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信息的传输。各级必须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从政策、人员、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倡导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学术氛围,积极培育有利于原始创新的沃土。与一般创新活动相比,原始创新更加依赖于“人”的因素,更需要鼓励科学家“无中生有”。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态度,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军队科技工作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努力在基础理论创新、前沿技术创新、武器装备体系创新上求突破。【来源:解放军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