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特点延寿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指给水、排水、道路、桥梁、隧道、防洪、燃气、热力、环境卫生、园林和景观等新建工程以及改造工程。这类项目与公共建筑项目基本类似,其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方法可以相互借鉴。该类项目比较适合PPP模式,采用PPP方式建设时,应按照PPP项目的特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PPP实施方案评估内容主要包括:1、项目实施PPP模式的必要性2、项目规模与工程技术方案是否合理3、项目运作模式与交易结构是否合理4、投融资方案是否可行5、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6、ppp合同内容和关键条款评估7、社会资本方采购方案是否合理

暗动画

任泽平: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马家进 熊柴 连一席导读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经济深度衰退、中美贸易摩擦、转型升级等重大挑战,我们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2月28日发布《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报告,微信公号阅读量几十万,全网相关转发阅读上亿,点燃市场广泛关注和业界大讨论,“新基建”成为年度热搜,各界对新基建的呼声极高,但也有不少反对声音和误解。总体上这些讨论是客观理性的,推动了认识深化、公共政策形成以及社会进步。我们先后发布了《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准备,启动新基建》《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等系列文章,推动形成社会共识。随后3月初央视专题报道新基建7大领域,进一步推向大众。“新基建”将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提振各方信心,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推动改革创新的最有效办法。正成为朝野共识,中央密集点名,地方纷纷发力,市场普遍响应。“新基建”成为国策,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4月1日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3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20多个省市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需要新基建,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供给侧改革的最有效的办法,最有力的抓手,利国利民的国策。从需求侧,新基建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和稳就业,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新基建有助于扩大有效供给,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我们面临三大战役:抗击疫情、复产复工和扩大内需,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产复工快速开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327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对冲经济下行,防止出现大规模倒闭潮、失业潮。当然要把好事办好,让“新基建”真正起到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重大作用,防止“新瓶装旧酒”“重走老路”。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和中美贸易摩擦,应以货币政策为辅、财政政策为主,财政政策又应以新基建和减税为主,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相比欧美量化宽松、直升机撒钱,新基建可以真正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本文旨在客观专业系统深入研究中国新基建的内涵、潜力、影响及建议。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目录1 当前中国基建的国际比较1.1 总体:中国基建助力世界工厂地位1.2 经济基建:总量居前,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不高1.3 社会基建:与美日等差距较经济基建更大2 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2.1 内涵丰富:符合未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是“五新”2.2 意义重大:惠民生、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3 新基建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万物互联、赋能未来3.2 特高压:建立能源互联网的关键一环3.3 充电桩:服务新能源汽车,助力汽车强国梦3.4 城际高铁轨交: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4 政策建议4.1 新地区:在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4.2 新主体:进一步放开基建市场准入,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4.3 新方式:规范推动PPP引入私人资本,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项配套政策支持,注重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4.4 软基建: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正文1 当前中国基建的国际比较1.1 总体:中国基建助力世界工厂地位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共分为三层:狭义指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通信、水利四大经济基础设施,更宽松的定义包括了社会性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油气和矿产,最广定义延伸至房地产。基础设施具有强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基础地位决定相关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面,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基建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适度超前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快速成长为基础设施大国,为快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制造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从数量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7年我国公共资本存量达到48万亿美元(2011年不变价格计算),位列世界第一,但人均公共资本存量为3.5万美元,在149个经济体中居第37位,明显低于日本(6.4万美元)、俄罗斯(5.7万美元)、美国(4.6万美元)等。从质量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经济类基建质量评分为77.9(百分制),在14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8位,低于日本(93.2分,第5名)、美国(87.9分,第13名)等发达国家。从区域看,因过去资源长期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当前中国基础设施已经发展到基本平衡,欠发达地区尽管密度较低但人均水平不低,部分人均指标甚至较高,反观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和产业持续流入聚集而短缺。比如,在交通方面,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铁路路网密度分别为342、281、73、234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分别为442、351、79、154公里/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确实很低;但从人均长度看西部地区较高,2018年四大地区铁路万人均长度分别为0.59、0.78、1.31、1.70公里,高速公路万人均长度分别为0.76、0.97、1.41、1.12公里。在医疗方面,2018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每千人床位数分别为5.47、6.12、6.49、6.75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2.85、2.38、2.39、2.65,每千人护士数分别为3.10、2.70、2.97、2.80人,每百万人三甲医院数分别为1.08、0.85、1.01、1.52,可以看到西部地区床位数、护士数、三甲医院数均不低,医师数稍低。1.2 经济基建:总量居前,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不高1、能源领域:中国发电量和能源消耗全球第一,但人均水平低,清洁能源占比低。在发电量方面,根据《2019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中国发电量为7111.8太瓦时,位居世界第一,高于美国(4460.8太瓦时)、日本(1051.6太瓦时),但人均发电量(5106.4千瓦时)远低于美国(13634.6千瓦时)、日本(8311.1千瓦时)。在能源消耗方面,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数据,2018年中国消费一次能源总量3273.5百万吨油当量,高于美国的2300.6百万吨油当量和日本的454.1百万吨油当量;人均消费2.35吨油当量,仅为美国(7.03吨油当量)的33.4%和日本(3.59吨油当量)的65.5%。在2018年中国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为23.1%,而美国仅为5.7%。在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方面,根据2019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可再生能源分别占比58.2%、19.6%、7.4%、8.3%、2.0%和4.4%,清洁能源合计占22.1%;而美国分别占比13.8%、40.0%、30.5%、2.8%、8.4%和4.5%,清洁能源占46.2%;日本分别占比25.9%、40.2%、21.9%、4.0%、2.4%和5.6%,清洁能源占34.0%。2、交通运输领域:1)铁路:中国铁路里程仅次于美国,但密度大幅低于美日,其中高铁里程世界占比超2/3。201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13.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6年,22.5万公里),铁路密度为137.1公里/万平方公里,远低于美国(246.0公里/万平方公里)、日本(749.1公里/万平方公里);人均铁路里程为0.95公里/万人,也大幅低于美国(6.88公里/万人)等发达国家。高铁方面,2019年中国高铁营运里程超3.5万公里,全球占比超2/3。但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铁路服务效率评分仅59分,在141个经济体中排名24,稍高于印度(57.0分,世界第30名)和英国(55.2分,世界第31名),明显低于日本(96.0分,世界第1名)、美国(69.2分,世界第12名)。2)公路:中国公路里程仅次于美国,密度大幅低于美日。2018年中国公路里程为484.7万公里,公路密度为5048.5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72.2万公里,密度为7348.6公里/万平方公里;日本2015年为121.9万公里,密度为33431.3公里/万平方公里。中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占比分别为2.9%和2.3%,而美国高速公路占比1.9%,英国A级公路占比12%。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道路质量评分为59.7分,排名世界45位,明显低于日本(84.8分,第5名)、韩国(81.6分,第9名)、美国(74.5分,第17名)等发达国家。3)机场:中国公共机场仅235个,相当于美国的62%。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CIA和美国联邦航空局数据,2018年中国颁证公共机场235个,平均每亿人拥有16.9个公共机场;美国公众机场5099个(其中380个承担99%航空客运量),私人机场14528个,平均每亿人拥有116.1个公众营运机场;日本175个(2013年),平均每亿人拥有138.3个机场。中国航空运输量及注册运营商全球出港量为436万次,美国为964万次。从航空服务效率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得分仅60.7分,位居世界第66名,而美国、日本、印度分别为79.6、86.7、64.3分,分别位居世界第10、5、59名。4)城轨:中国轨道交通里程居世界第一,人均高于美国,但低于日英法德俄。按照国际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城轨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类,从总量上看,根据《2018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与分析》,我国城轨里程共计5766.7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里程的22.09%;其中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里程分别为5013.3、420.8和332.6公里,分别占全球地铁和轻轨里程的35.3%、32.5%和3.1%,地铁、轻轨里程也是世界第一。但从人均来看,中国人均城轨里程4.1公里/百万人,高于美国的4.0,但低于日本的7.0、英国的13.1、法国17.7、德国的38.0和俄罗斯的7.5。3、通信领域:中国互联网覆盖面61%,明显低于美国的76%、日本的85%。互联网覆盖面、网速等可反映出各国通信基础设施情况。在覆盖面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和《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2019年6月中国网民达8.54亿,覆盖面61.2%,2018年英国94.9%、日本84.6%、德国89.7%、法国82.0%、美国87.3%。在网速方面,根据Speedtest 2020年1月全球网速测评数据,中国大陆移动网络网速在14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6,固定带宽网速在176个经济体中排名第27,而美国分别排35/140、8/176。此外,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中国平均每百万人拥有安全的互联网服务器447个,低于中等收入国家(925个)和全球平均水平(6173个),远低于美国(65768个)。4、水利领域:中国接触不安全饮用水人口占比达18%。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9全球竞争力报告》,2018年我国供水稳定性(没有中断和流量波动)评分为64.9分,排名世界第68位,低于日本(94.6分,世界第12名)、美国(86.1分,世界第30名)、德国(84.9分,世界第34名)等发达国家;接触不安全饮用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全球排名74,远高于并列第一的美国、德国、英国的0.3%,日本的1.9%(世界第27名)。1.3 社会基建:与美日等差距较经济基建更大1、科技领域:中国研发总投入为美国的1/2,人均科研人员数远低于美日,基础研究薄弱。在研发投入方面,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7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低于美国(2.8%)、日本(3.2%)、韩国(4.6%)、法国(2.2%),从绝对额看,中国研发总投入为美国的1/2。在研发人员方面,2017年中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研发和技术人员数为1234人,美国(2016年)、英国、日本、韩国为4256、4377、5305、7514人,中国约为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29%、28%、23%和16%。在研发投入结构方面,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阶段的投入占比分别为5%、11%、84%,而美国分别为16.9%、19.6%、63.5%,中国基础研究投入明显薄弱。2、教育领域:中国高校数量质量全面低于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在教育程度方面,根据联合国统计,2018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而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为13.4、12.8、14.1年;2018年中国学龄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3.9年,而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为16.3、15.2、17.1年。在高校数量方面,当前中国大学有2956所,而美国有7236所,日本有1112所。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方面,根据中国教育部和世界银行统计,2018年中国为48.1%,美国为88.2%(2017年),日本为63.2%(2015年),英国为60%,韩国为94.3%。在高校水平方面,根据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美日进入全球前100名的大学分别有6、29、5所,进入前200名的大学分别有7、46、10所,进入前500名的大学分别有24、89、41所。3、文化领域:中国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数量分别是美国的18%、35%。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美国图书馆协会数据,2018年中国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分别为5354个、3176个,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公众藏书楼数量分别为3.8、2.3个;美国现有30168个博物馆,公共图书馆9057个(全美图书馆共116867个,公共图书馆占比7.7%),每百万人拥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数量分别为92.3、27.7个;日本拥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1287个、3296个,每百万人拥有数量为10.2、26.1个。4、医疗卫生领域:中国人均护士数差距明显,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有待提高。在床位、医生数、护士数方面,根据OECD数据,2017年中国每千人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分别为4.3张、2.0人、2.7人,而美国为2.8张、2.6人、11.7人,日本为13.1张、2.4人、11.3人。其中,在ICU床位方面,根据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数据,中国华东地区ICU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例为1.67%,而美国在2010年就已达到13.4%。根据《柳叶刀》2018年对全球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HAQ指数)排名,中国得分78、排名48,而美国得分89、排名28,日本得分94、排名12,印度得分41、排名145;中国在孕产妇安全、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得分较高,但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疾病、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卒中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对医疗水平要求较高的疾病上得分较低甚至垫底。5、体育领域:中国人均体育场地用地不到2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共有体育场地195.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5.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6平方米,远低于美国(16平方米)、日本(19平方米)等发达国家。6、养老领域:中国人均养老床位数为美国84%,且利用率不高。根据民政部《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中国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27.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9.1张。根据Statista估算,美国2015年养老床位合计166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4.8张。不过,中国现有养老床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比如2017年北京市养老机构实际入住率约为60.2%。7、环保领域:中国单位GDP能耗超过美日2倍,空气质量居全球第120名。在能耗方面,根据BP数据,2018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为9.55千英热/美元,而美国为4.45千英热/美元,日本为3.63千英热/美元。在空气质量方面,根据耶鲁大学《2018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中国环境绩效指数为50.74、在180个经济体中排名120;而美国71.19,排名第27位;日本74.69分,排名第20位;瑞士87.42分,排名第1。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PM2.5的平均浓度为53μg/m,高于世界水平(46μg/m),而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PM2.5平均浓度为7μg/m、12μg/m、25μg/m、12μg/m和12μg/m。从大城市看,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9年12月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和美国环境保护署数据,2019年12月北京、上海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45μg/m、50μg/m,而2019年华盛顿都市区和纽约大都市区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9.5μg/m、11.1μg/m。2 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2.1 内涵丰富:符合未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是“五新”“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当然,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须注重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不是四万亿重来,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一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新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未来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比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在上述地区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三是新的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变革。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规范的PPP;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四是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事实上华为、腾讯、阿里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场和企业相互支持配合,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政府和市场一起,后者更多依靠市场和企业,市场能干的尽可能交给市场,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财税、金融等基础支持。五是新的内涵。我们认为,除了硬的“新基建”,应该还包括软的“新基建”,即制度改革: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中央近期密集点名新基建,其内涵不应局限在信息领域。新基建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第一次提及,2019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持续密集部署。从中央会议内容看,新基建侧重于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根据央视中文国际频道3月2日报道,“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在央视频道划分的7大领域,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均非信息领域。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求,能更好支持创新、绿色环保和消费升级,在补短板的同时为新引擎助力,这是新时代对新基建的本质要求,这是新基建与老基建最大的不同。从根本上讲,基础设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为人口和产业发展服务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链要迈向全球中高端,新时代对基础设施产生了新要求。从需求看,新基建需更好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居民消费升级有两个明显变化趋势:一是服务消费逐渐取代商品消费成为主导。1946-2016年美国服务消费、商品消费分别年均增长7.3%、5.6%,服务消费比重从40.3%持续增至69.0%。二是以休闲娱乐、医疗护理为代表的高层次享乐需求持续上升,1946-2019年占比从16.0%升至30.8%。中国已经进入消费主导新时代,2010-2018年最终消费率从48.5%持续升至54.3%,2014-2019年消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预计将在3年后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加快,中国发展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方兴未艾。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看,2012-2019年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上升1.2、2.5个百分点。从生产看,新基建需为中国创新发展、绿色环保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创造基础条件。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等。新旧动能最大的区别在于,由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绿色环保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关键。从科技发展方向看,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霸权,不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人类在18世纪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进入信息与互联网时代,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21世纪将步入智能时代。智能社会由三个战略核心组成:一、芯片/半导体,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心脏,负责信息的计算处理;二、软件/操作系统,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大脑,负责信息的规划决策、资源的调度;三、通信,即信息智能社会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负责信息的传输与接收。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是智能社会的基石,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也是当前及未来各国科技竞赛的制高点。能否抓住智能时代变革的机遇,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2.2 意义重大:惠民生、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新基建惠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础设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不管是经济基建还是社会基建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当前基建存量的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大国,但人均基础设施存量、质量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由于中国过去长期注重投入推动能够快速促进经济增长的能源、交通运输、通信等经济基建,对社会基建重视相对不够,医疗、环保、文化、体育等社会基础设施与发达国际相比差距更为明显。新基建短期可拉动大量需求,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2019年中国GDP实际增速降至6.1%,创1991年以来新低;2月中国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大降至35.7%、29.6%,创历史新低,短期影响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既有潜在增长率下降、内部改革不到位的因素,也有外部性、周期性和政策性因素的叠加,当前又叠加疫情冲击,总需求不足。在外部环境方面,主要面临全球经济见顶回落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 2019年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增长0.5%,较上年下滑9.4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12.5%,大幅下滑23.8个百分点。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只是再次阶段性缓和,2020年依然存在形势反复可能。对冲疫情和经济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基建,近年基建投资增速处低位,是政府唯一可快速有效发力的工具(公开数据的基建投资数据一般限于(水电燃气、交运邮政仓储、水利环保公用事业三大行业)。从内需看,201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5.1%、8.0%,分别下滑0.8、1个百分点。在投资中,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9%、3.3%、3.1%,分别变化+0.4、+1.7、-6.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在2019年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但前期拿地增速大幅放缓预示2020年将高位回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企业利润有关,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3.3%、较上年下滑13.6个百分点,短期难以依靠。新基建长期将推动新动能供给,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增长潜力。从历史看,1929年大萧条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出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其中一项重要政策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推出“四万亿”投资,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而作为对比,印度受制于基础设施短缺等因素,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发展潜力和人口红利无法有效释放。根据IMF数据,2017年印度公共资本存量9.8万亿美元,排名第三;人均公共资本存量7305美元,排名102位。当前中国新动能发展迅速,启动新基建将进一步推动新动能发展。从投资看,2019年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分别增长17.3%和13.2%,增速较整体投资分别快12.2、8.1个百分点。从生产看,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8%、8.4%,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快3.1、2.7百分点;服务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分别比上年增长38.9%、26.8%和14%。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7%,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3.3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7%,持续一枝独秀。3 新基建空间巨大、带动效应明显有观点认为“新基建”投资现在占比小,我们认为这种思维存在误区。第一,尽管新基建当前规模尚不足,但是新事物发展有过程,未来新基建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增量贡献会越来越大。第二,新时代对新基建的本质要求是创新、绿色环保和消费升级,补短板的同时为新引擎助力,央视报道的七大领域是新基建的部分核心,而非全部。第三,“新基建”通过上下游联动效应,进一步带动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未来空间巨大;而“老基建”就像传统行业,现在占比大,但增长慢,未来空间有限。以下以央视报道的新基建七大领域为例,分析其市场及应用领域。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万物互联、赋能未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将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能力。5G网络较4G具有高传输、低延迟、广连接的显著提升。5G技术具有跨界融合的天然属性,与新一代ICT技术、传统行业、新兴终端的融合,未来将产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其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增强型互联网,应用于8K视频、3D视频、云办公、云游戏增强现实等;海量连接物联网,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家居;超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等。在数字经济浪潮下,5G就如同“信息高速公路”,为庞大数据量和信息量的传递提供了高速传输信道,补齐了制约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在信息传输、连接规模、通信质量上的短板;人工智能如同云端大脑,依靠“高速公路”传来的信息学习和演化,完成机器智能化进程;工业互联网如同“桥梁”,依靠“高速公路”连接人、机、物,推动制造走向智造。5G使万物互联变成可能,将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据市场调研机构Dell’OroGroup统计,中国5G网络将在未来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4年中国5G用户规模达10.1亿人,市场规模达3.3万亿元;到2030年5G用户达13.9亿人,市场规模达6.6万亿元。投资规模方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累计达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累计投资超3.5万亿元。三大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2020年的目标是建设30万个5G基站,并将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设5G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表示,将力争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47个城市的10万个基站建设,并在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全国25万个基站的建设目标。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此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预计2020-2025年可直接拉动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1.1万亿元,拉动垂直行业网络和设备投资0.47万亿元。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同样以5G为例,预计2020-2025年,5G商用将带动1.8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2万亿的信息服务消费和4.3万亿元的终端消费。3.2 特高压:建立能源互联网的关键一环特高压是建设能源互联网、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一环。虽然中国发电量、能源生产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耗能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来还有较大提高空间。并且,以5G基站、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新基建领域均是耗电大户。从区域看,中国80%以上的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资源分布消费严重不均。上述情况就迫切需要中国进一步开发新能源以保障能源供应,而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具有的随机性、波动性使得必须建立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利用的能源互联网,即“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特高压能更好连接电力生产与消费,并变输煤为输电,改善生态环境。特高压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技术,其输电能力是现有500千伏直流电网的5-6倍,具备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走廊利用率高、线路损耗低的特点。一方面,特高压将电力生产与消费更好“连接”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特高压能够有效消纳清洁能源,将“三北”地区的清洁能源输送出去,通过建设大容量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有助于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此外,特高压作为世界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工程建设能够推进包括换流阀、电力电子、新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转换和升级的趋势。2020年特高压投资规模超千亿。特高压工程投资规模大,增加就业岗位多,在稳增长与惠民生中作用力十足。2018年9月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特高压直流项目5条,特高压交流项目7条。从上下游产业链来看,特高压产业链包括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产业链长而且环环相扣,带动力极强。日前,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明确投资规模1128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2235亿元,整体规模近5000亿元。3.3 充电桩:服务新能源汽车,助力汽车强国梦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实现汽车强国梦的现实选择,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融合载体。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当今欧洲、日韩等国政府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一次次验证十年前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前瞻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培育,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中国汽车人离汽车强国的梦想从未如此近过。根据中汽协数据,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0.6万辆,占整车总体销量仅约4.7%。2019年12月工信部发布的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20%,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 40%,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70%。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充电桩少导致充电难是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的重要短板。截止2020年1月底,中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53.1万台,私人充电桩71.2万台。私人充电桩建设远不达预期,对小区电网负荷冲击较大是重要因素,未来需推广社区智慧充电有效实现削峰填谷,降低电网负荷。假设202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450万辆,保有量约达2300万辆。即使按照目前车桩比3.5计算,国内仍需新建约530万台充电桩,如果考虑车桩比提升,市场空间更大。2020年充电桩投资规模超百亿元。2018年全国新增14.7万台公共充电桩,2019年新增12.9万台,2020年预计我国将新增公共充电桩16万台,其中公共直流桩6万台、公共交流桩10万台;新增私人桩30万台。参考国家电网充电桩的中标价格,按照公共直流桩8万元/个,交流和私人充电桩3千元/个的成本计算,2020年投资规模超百亿元。3.4 城际高铁轨交: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纵观人类每一次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都会带来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深刻改变,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国高铁里程、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较低,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根据2016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至2020年底计划实现高铁3万公里,至2025年年底实现高铁3.8万公里,至2030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是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的“血脉”。从国内外经验看,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群都市圈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等,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打造1小时通勤圈促进都市圈内同城化。201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 “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通过加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基础。2020年规划铁路投资规模达8000亿元。201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2020年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2020年1月2日国铁集团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将确保投产新线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000公里。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第九次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扎实推进川藏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沿江高铁等骨干通道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和普速铁路建设,强化枢纽配套和“最后一公里”建设,有序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4 政策建议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除新领域外,新基建还应有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以及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软基建。4.1 新地区:在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随着人口负增长临近,未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面临人口收缩,但城市群都市圈人口仍将持续流入。由于生育率持续低迷,出生人口持续下滑,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见顶,即进入人口存量博弈时代。与此同时,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而发达国家平均约80%,中国还有很大空间,但未来新增城镇人口将更多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我们通过几十个代表性经济体上百年城市化历史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是“人往高处走,人随产业走”,在城镇化中后期人口迁移将从城镇化转为都市圈化城市群化。根据我们预测,到2042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峰值时,新增1.9亿城镇人口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一方面,基础设施最终是为人和产业服务的,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都市圈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和人口的主要载体,当前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且伴随人口持续流入、未来将更为突出。当前19大城市群以全国1/4的土地集聚75%的人口,创造88%的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78%;24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34.7%的人口,创造53.8%的GDP。有观点认为,应该通过控制大城市规模而不是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来治理“大城市病”。过去受“小城镇派”的“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计划经济思想误导,导致人地错配、供求分离,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指出,要求尊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以北京为例,1983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要求将200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万左右,但1986年即被突破;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要求201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但2005年即被突破;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要求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但2010年即被突破。201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万人,根据大数据测算的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可能已超过2500万人。当前北京的大城市病主要缘于过去城市规划长期刻意控制人口,导致土地、轨道交通、公路、教育、医院等均供给不足。比如,在交通方面,北京市2019年有机动车637万辆、私人汽车497万辆,而东京圈2014年分别有1602万辆、1200万辆;虽然东京圈汽车保有量远超过北京,但通过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高额停车费降低汽车出行比例等改善交通。2019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长度仅699公里,而纽约都市区、东京圈、首尔圈高达3347、2705、1098公里。在轨道交通、公共(电)汽车、小汽车、出租车等四种主要出行方式中,当前东京圈轨道交通出行比例为61%,东京都区更是高达81%,而北京中心城区仅为28%。另一方面,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当前中国地区收缩、城市收缩现象已经出现,未来将越来越多,并且主要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从地级行政单元看,扣除数据缺失地区外,2001-2010年、2011-2018年人口减少的收缩地区从87个降至46个,占比从25.8%降至13.6%,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农民工回流中西部;人口正增长但低于自然增长的净流出地区从87个升至160个,占比从25.8%增至47.5%;人口正增长且高于自然增长的净流入地区从162个降至116个,占比从48.1%降至34.4%。随着自然增长率逐渐下行乃至转负,人口减少地区必将越来越多。从现实看,不少地区政府债务水平已经比较高,2018年末西部、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比值高达30.5%、34.5%,而东部、中部分别为15.1%、18.7%(不含未公开债务数据的河北、湖北),其中青海、贵州分别为64.2%、57.6%。因此,对于人口流出地区,基建要从促公平保基本、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军事安全能源安全等角度考虑,防止无效投资造成明显浪费、加剧政府债务压力。4.2 新主体:进一步放开基建市场准入,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一是建议进一步放开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尤其是为民营企业参与基建投资拓展渠道、消除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于清单之外的所有行业、领域,都要给予各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非禁即入、平等竞争。要合理确定投资资格,不得设置超过基础设施项目实际需要的注册资本金、资产规模、银行存款证明或融资意向函等条件,不得设置与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无关的准入条件。在传统基建领域,当前民间投资仍存在不小的准入门槛。以统计局最后公布分行业投资绝对额的2017年为例,民间投资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60.4%;其中,在制造业、农业、文体娱乐业中分别占比87.2%、76.0%、57.3%,但在水电燃气、交运邮政仓储业、水利环保公用事业三大基础设施领域中仅分别占比38.2%、20.3%、22.6%,合计占比24.5%。二是在信息类新基建领域,除5G基站、公共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外,政府应充分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主要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产业规划布局等,推进市场有序运行。信息领域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不少项目具有明显的商业化价值,一些企业已经进入或正考虑进入。对商业化价值低但又非常有必要的、或涉及公共信息的、或市场整合难度比较大的信息类新基建,政府应积极主导或牵头。4.3 新方式:规范推动PPP引入私人资本,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项配套政策支持,注意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一是在资金来源方面,要规范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同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要适当扩大赤字率,赤字率可以突破3,赤字总额可以达到3万亿,为减税降费以及扩大基建的支出腾挪出空间。增加专项债额度,建议从2019年的2.15万亿上调至3-3.5万亿。当前中国政府杠杆率可控,且背后有庞大的国有资产支撑,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有加杠杆空间,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特定阶段基建项目。据BIS数据,2019年三季度中国政府总杠杆率为52.5%,较上年度提高4.4个百分点,远低于G20国家的均值82.7%和发达国家均值99.0%,与发展中国家均值49.9%相当。二是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门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持。因信息类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三是做好统筹规划,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或“新瓶装旧酒”,造成大量浪费。要充分吸收过去基建的经验教训,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地方制定投资项目需充分考虑实际,不能盲目硬上,防止造成无效投资、产能过剩等。有观点认为,大搞减税基建将增加地方债务负担、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缺少长远的大局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财政还要保收支平衡将使企业居民雪上加霜,财政应该搞跨期平衡,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只要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何愁未来财政问题。如果百业萧条,财政何谈平衡。还有观点认为,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我们认为,不能只讲挤出效应,财政政策还有外溢效应、带动效应、规模效应;并且,在推进新基建过程中,要优化财政投资方向和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和配置效率。中国过去有两轮大的刺激计划,一次是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另一次是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不同在于2008年是短时间一次性投入,而1998年是陆续投入,后者效果更好、代价更小。2008年11月宣布在2010年底前投入投资4万亿,2009年基建投资增速达42%的历史峰值,政策用力过猛,虽然总体是以成绩为主,但是出手太快太重带来很多负面效果。而1998年中启动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到2004年连续七年,实际赤字率从1997年的0.7%上升到2002年2.6%的阶段峰值,随着后续经济复苏、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渐转为稳健,2005年赤字率回落到1.2%;1999年增发特别国债1000亿,1999年1100亿,2000-2002年均1500亿,2003年1400亿,2004年900亿。因此,对这一轮新基建,绝不要搞一次性的过度刺激,而应做中期投资规划,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有节奏分批有序推进。4.4 软基建: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新时代不光需要硬的新基建,还需要新的软基建。从广义的角度讲,基础设施除物质性的“硬”基建,还包括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反映国家治理能力的“软”基建。近年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经济持续下行,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大涨、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经济社会大转型背景下,一些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企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制度短板凸显。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避免到处救火。我们建议: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比如,在营商环境方面,近年来中国进步明显,但仍有较大提高空间。根据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2019年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再度提升15位至第31位,跻身全球前40,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新西兰、新加坡、中国香港名列前三,韩国、美国、英国分别位居第5、6、8名,德国第22名,日本第29名。从分项指标看,2018-2019年间中国在开办企业(27/190)、获得电力(12/190)、登记财产(28/190)、保护少数投资者(28/190)和执行合同(5/190)方面均好于美国,其他排名如获得信贷(80/190)、纳税(105/190)、办理破产(51/190)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中国开办企业时间是美国的2.0倍,2019年中国开办企业时间为8.6天,美国洛杉矶为4.2天。责编:刘赟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来源:泽平宏观)

叔父

青海省投资最大的民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可研报告获批

新华社西宁3月9日电(记者王浡)记者从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3月5日,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可研报告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标志着青海省投资最大的民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由前期筹备阶段进入建设实施阶段。本次可研报告批复包括机场工程、空管工程和供油工程三部分,其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为:建设与跑道等长的第二平行滑行道;建设15.8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扩建站坪并调整布局,机位总数达到75个;建设16.9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1.8万平方米的货运库等生产生活辅助设施;配套建设助航灯光、消防救援、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批复项目总投资约97亿元,主要通过国家安排中央资金、省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以及企业筹措解决。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实施是青海省重大民生工程的优先选择,对完善西部地区战略交通网络、保障西北西南方向国防安全、提升青海发展硬环境、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具有重要的支撑和牵引作用。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青海省新的地标性建筑,也是青海省第一个集民航、轨道交通、高铁、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波瑠

2020年新基建重点项目-钢铁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0年新基建重点项目-钢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世界钢协预计全球2020年钢铁需求下降6.4%。世界钢铁协会6月4日发布了2020年和2021年短期钢铁需求预测结果。据预测,2020年,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钢铁需求量将萎缩6.4%,下降至16.54亿吨。2021年,全球钢铁需求量预计将恢复至17.17亿吨,较2020年上升3.8%。预计中国钢铁需求量在2020年将增长1.0%。中国的经济恢复速度预计将领先世界其他国家,这将对本年度全球钢铁需求量的下降起到缓解作用。2020年下半年,钢铁需求将有更明显上升。建筑业(尤其是基建投资)将成为主要的驱动力。同时2020年启动的“新基建”项目带来的好处将延续到2021年,支撑2021年对钢铁的需求。预计2020年发达经济体的钢铁需求将下降17.1%,2021年发达经济体的钢铁需求仅部分恢复7.8%。其中预计美国2020年将出现下降,2021年将出现小幅回升。日本2020年将继续以两位数收缩,原因是出口减少和投资停滞严重拖累了日本的汽车和机械行业。在韩国,由于出口市场下滑和国内经济疲软,预计主要用钢行业将出现两位数的降幅。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的钢铁需求预计将在2020年下降11.6%,但2021年将出现9.2%的显著回升。印度2020年的钢铁需求可能下降18.0%,2021年将反弹15.0%。截止4月,1-4月全球累计粗钢产量58189万吨,累计同比-3.83%。其中1-4月海外累计粗钢产量25883万吨,累计同比-10.8%。2014-2020年1月全球粗钢月度产量2014-2020年1月海外粗钢月度产量唐山限产、淡水河谷暂停三矿区 唐山9家钢厂明确限产时间表。5月30日下午,唐山市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6月份空气质量改善强化措施部署会议,对6月份空气质量强化管控措施进行安排部署。唐山市6月份空气质量强化保障方案管控时限为2020年6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其中绩效评价为A、B级的钢铁企业不强制减排,绩效评价为C级的钢铁企业将分区域、按影响执行减排措施;同时明确唐钢南厂区360m2烧结机压50%风门生产;唐钢北厂区保留2台烧结机和1座3200m3高炉生产,唐银钢铁保留180m2烧结机和550m3、1080m3高炉生产,其余高炉和烧结机停产;6月底前关停唐钢南北厂区、唐银钢铁。近日唐山市丰南、遵化、迁西、滦南陆续出台《6月份空气质量强化管控期间停限产调度安排表》,涉及瑞丰、东华、凯恒、经安、港陆、建龙、津西、华西、唐山特种钢等9家钢企,预估造成铁矿日均消耗5.2万吨的影响。唐山9家钢厂限产 随着南方梅雨季节到来,钢材需求或将边际减弱。从历史数据来看,每年6月、7月份,华东、华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迎来雨季,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天气出现,使工程施工受到较大影响,波及螺纹钢等建筑钢材需求。从2018年、2019年数据来看,进入雨季后,周均消费环比减少6%左右,钢材需求边际转弱。考虑目前国内钢材市场仍然处在高库存状态下,五大品种钢厂库存比去年同期高108.3万吨,社会库存比去年同期高498.7万吨;一旦需求转弱,钢价将面临较大的回调压力。2020年5月国内钢材出口和铁矿进口环比下降。6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0年 5月我国出口钢材440.1万吨,较上月减少191.9万吨,同比下降23.4%;1-5 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2500.2万吨,同比下降14.0%。5月我国进口钢材128.0万吨,较上月增加27.0万吨,同比增长30.3%;1-5月我国累计进口钢材546.4万吨,同比增长12.0%。5月我国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8702.6万吨,较上月减少868.4万吨,同比增长3.9%;1-5月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44530.6万吨,同比增长5.1%。钢材消费环比增加,高炉产能利用率和电炉开工率一降一升螺纹钢消费环比增加,短期面临雨季需求边际转弱。上周螺纹钢表观消费达到456万吨,环比增加13.09万吨;供给方面,螺纹钢产量395.4万吨,环比增加1.39万吨。上周螺纹钢社会库存1110.82万吨,环比减少39.58万吨;钢厂库存284.09万吨,环比减少21.07万吨。截止6月5日,螺纹钢现货价格3650元/吨,环比上升50元/吨,螺纹钢主力期货合约结算价3603元/吨,环比上升70元/吨。短期螺纹需求受雨季施工放缓的影响、边际转弱,供给上尽管有唐山限产,但电炉在盈利转好的推动下开工率持续上升,将延续高供给。热轧需求和供给环比增加,库存持续下降。上周热轧板表观消费达到331.14万吨,环比增加4.82万吨;供给方面,热轧板产量313万吨,环比增加5.25 万吨。上周热轧板社会库存271.5万吨,环比减少10.88万吨;钢厂库存97.53万吨,环比减少7.26万吨。整体来看,热轧需求受内需好转拉动、逐步企稳,供给整体低于历史同期,供需矛盾延续缓解态势。截止6月5日,上周热轧板现货价格3730元/吨,环比上涨20元/吨;热轧板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3502元/吨,环比上升3元/吨。整体来看海外需求仍不乐观,热轧需求持续上升的基础并不牢固,短期仍以稳为主。高炉产能利用率环比小幅下降,电炉开工率上升。上周不含淘汰的高炉产能利用率86.37%,环比下降0.25Pct,随着唐山限产的落地,后续高炉产能利用率还将有进一步下行。上周全国71家电弧炉钢厂平均开工率70.76%,环比增加0.45Pct;预计在盈利环比转好的推动下,电炉开工率还将会有一定上升。铁矿到港和疏港环比上升,港口现货价格库存继续下降。上周澳巴两国发货量2218.5万吨,环比减少145.4万吨;上周国内铁矿到港1253万吨,环比增加87万吨;港口疏港量上周达到314.08万吨,环比增加12.14万吨;港口库存10753.7万吨,环比减少31.5万吨,继续创新低。截止5月29日,铁矿石青岛港现货价格755元/吨,环比上涨27元/吨;普氏指数100.95美元/吨,环比基本持平。焦炭库存继续下行,焦煤库存上行;废钢价格上行。上周独立焦化厂日均产量66.1万吨,环比减少0.09万吨,国内焦炭总库存840.29 万吨,环比减少16.38万吨,上周天津港准一焦炭价格1950元/吨,环比持平;上周国内炼焦煤总库存2315.91万吨,环比增加66.4万吨;吕梁主焦煤1050元/吨,环比上升50元/吨。上周张家港废钢价格2360元/吨,环比上升80元/吨。2017-2020年螺纹钢消费分析2017-2020年热轧板消费分析2017-2020年螺纹钢产量分析资料来源:钢联终端,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2017-2020年热轧板产量分析全年国内基建投资持续加码、房地产投资逐步趋稳,国内制造业订单的逐步好转,钢材下游需求有支撑。钢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论1.1 钢铁项目概述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 项目背景 2.2 钢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钢铁市场分析3.1中国钢铁行业发展概况 3.2我国钢铁发展前景分析 3.3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4产品竞争力分析 3.5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场址选择4.1 场址选择 4.2 建设区概况 4.3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第五章 技术、设备和工程方案第六章 总图运输及公用工程6.1 总图布置 6.2 公用工程 第七章 节能7.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2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 节能措施分析 7.4 节水措施 7.5 节约土地 第八章 环境保护8.1厂址环境条件 8.2环境影响分析 8.3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8.4 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9.1 劳动安全卫生 9.2 消防 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 组织机构 10.2 生产管理 10.3 人力资源配置 第十一章 项目建设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钢铁项目建设管理 11.2钢铁项目监理 11.3钢铁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12.1 投资估算 12.2 资金筹措 第十三章 工程招标方案13.1 总则 13.2 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3.3 招标内容 13.4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 经济效益分析14.1 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4.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4.3 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及税金估算 14.4 财务赢利能力分析 14.5 盈亏平衡分析 14.6 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第十五章 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5.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16.1 结论 16.2 建议【主要用途】 发改委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 键 词】钢铁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付方式】 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 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关联报告:钢铁项目申请报告钢铁项目建议书钢铁项目商业计划书钢铁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钢铁项目节能评估报告钢铁行业市场研究报告钢铁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钢铁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钢铁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钢铁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大追踪

基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来源:阿尔法工场很多投资者当前对基建行业不看好,最大的担心,可能是“去杠杆”会导致基建投资萎缩,进而影响基建企业的业务。不过宏观来看的话,国家经济的总产出无非是“净出口+消费+投资”:一方面,当前“贸易战”正处于风口浪尖上,大概率未来净出口金额将会收窄;另一方面,消费的提升并不是短期内就能一蹴而就的。那么,经济如果想要维持稳定增长,三驾马车中只能更倚靠投资了。而投资又可分为制造业,房地产与基建三块。其中,制造业当前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极低,短期内投资难以大幅启动;房地产虽容易启动,但居民负债率已经处于高位,日本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放松调控风险较大。基建投资的启动,虽然会导致政府债务提升,但如果要达到稳经济的目的,基建投资至少难以大幅减少。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今天我来聊聊基建行业的投资机会。01对基建行业的感性认知从前,提到中国,大家经常想到的词语是“世界工厂”。近年来,关于中国,人们往往开始用另一个颇具喜感的新词来形容——“基建狂魔”。数据上来看,中国确实不负这个称号。截止到2017年,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世界第一;铁路里程12.4万公里,世界第二;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国包揽七席。中国的基建不只在“数量”上拥有优势,在“品质”上也不落下风。世界上所有高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都出自中国之手;高铁同样世界领先,不只改变了国人的出行,也开始出口海外;全自动的“无人码头”也顺利开港,技术同样全球领先。整体来看,中国的基建行业,包括中国建筑(SH601668)、中国交建(SH:601800) 、中国中铁(SH601390) 等巨头,无论是成本、效率,还是运营经验,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以此来看,中国的基建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将不局限于国内,会延伸至全球市场。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里蕴藏的投资机会呢?02基建行业的真实肖像一提起基础设施建设,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大桥,隧道,铁路,公路等等复杂的施工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都有两个共性:  投资额大(单项目投资额在10亿以上);  建设周期长(建设期在2~6年之间)。于是,大家很容易对基建公司产生两个初步印象:  重资产;  利润厚。而偏偏,这两个初步印象都是错误的。破除了这两个错误印象,就会对基建行业的经营逻辑有更深的理解。我们下面来描绘基建行业的真实肖像究竟如何。【1】肖像1:基建行业其实是“轻”资产结构以中国交建2017年年报数据为例,其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如下图:我们可以观察到三个特点:  中交建以2059亿的净资产撬动了6443亿的负债,说明它利用了大量的外部资金;  应收款项为2351亿,应付账款为4047亿,后者远大于前者,说明公司在产业链上处于强势地位,可以无偿占用供应商的工程款和材料款;  资产项中,固定资产为444亿,只占总资产的5.2%。资产中的绝大部分并不是公司运营的必备资产。综上,我们可以大概描绘出基建行业的经营特点: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固定资产(办公房屋及机器设备而已),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资金(用来买原材料,聘请人工,分包工程等)。运营资金依靠自己肯定是不够的,主要靠占用上下游的资金(譬如客户的预付款,供应商的材料款等)。所以整体来看,基建行业并不算是重资产结构,相反,它比很多行业还要“轻”不少。【2】肖像2:基建行业利润薄如纸片同样以2017年年报数据为例,由下图可见,五家上市企业基建建设业务的毛利率在10%附近,扣非净利润率只在3%附近。以全部A股2017年的数据来看,有近80%的企业的净利润率在3%以上,可见,基建行业的利润率在整个市场也是极低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基建行业的利润率如此低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基建行业的业务性质便是如此。基建项目中大部分成本来源于材料费,工程分包费。这部分成本并没有产生高附加值,就直接当做最终商品出售,进而导致分母过大,利润率偏低。打个比方,一个木匠花100元买木材加工成椅子,以200元卖出,利润是100元,毛利率为50%。另一个金匠花9000元买了黄金加工成首饰,以1万元卖出,利润是1000元,毛利率却是10%。基建行业的性质更像后者。其二、基建业务的大部分投资由国家投资机构直接控制,这些机构数量不多,却是基建企业最重要的客户。相比于这些强势的大客户,基建企业并没有多少议价能力。而且,基建项目合同受到政府监控,交通部和铁道部会不定期公布交通基建项目的参考价格,作为厘定项目收费上限的标准。这更使基建企业丧失定价权。至此,我们可以对基建行业有一个基本的印象:业务多,利润少,薄利多销。来往款项多,自有资金少,账目复杂。03基建行业真的赚钱吗?基于上述的肖像,对于基建企业,我们核心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问题1:企业的业务是否可以持续?问题2:业务的利润率是否可以保持?问题3:该收回的大量款项是否能够顺利收回?接下来,以中交建为例,我们逐一寻找答案。【1】业务是否可以持续。由于基建行业先签订合同,再安排项目执行,所以有两个“前瞻性指标”可以用来观察企业的业务持续性。一个是每年的“新签合同”,另一个是每年的“在执行未完成合同”。由下图可以看出:近年来,中交建每年的营业收入远低于新签合同,以及在执行未完成合同。这一方面是因为基建项目建设周期在2~6年,短期内企业难以完全消化新签合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基建业务需求较高,企业一时难以完全满足需求。如果用“已签合同/营业收入”这个数据来观察,就更容易理解了。同如上图显示,2017年末,已签合同是营业收入的4.1倍,也就意味着,即使2017年以后再没有新签合同,仅依靠目前的存量合同也够企业运作4.1年,可见至少在短期内,企业的业务持续性没有问题。那么长期来看,企业的业务持续性如何呢?企业的业务量一方面来自于国内政府部门对道路,桥梁,铁路,市政设施的投资,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在海外基建市场的开拓。对于国内业务,按照政府的十三五规划,基建投资在未来仍会保持可观的增长。例如,规划中高铁里程将由2015年底的1.9万公里增加至2020年的3万公里。所以,业务来源并不会减少。对于海外业务,由下图可以看出,中交建新签海外合同在逐渐增长,而且近两年新签海外合同就占年营收的40%以上。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海外业务的持续增长应该也是大概率事件。整体来看,中交建并不愁没有业务可做,相反,它可能还需要做好业务量大幅增长的准备。【2】利润率是否可以保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基建行业的利润率。对于基建企业来说,经营模式类似于订单式生产,运营步骤如下:  与客户签订合同;  收取客户预付款,并开始购买材料等启动工程;  按照工程进度向客户收取进度款项;  工程结束后,客户预留合同额的3%作为质量保证金,保修期后返还。这样的模式下,企业方较少承担原材料价格波动,货物滞销存货撇减等经营风险。如果不出意外,项目的实际利润率将会约等于一开始订立的合同利润率。而签订的合同价格,是以预估成本为基础,再叠加期望利润率而得到的。这就导致了基建企业的利润率相对比较稳定。即使出现了一些意外,企业一般也会依靠商业保险,分包商补偿合同等方式规避经济损失。同时,由于企业的业务足够分散(中交建2017年底在执行的基建合同有4606个),即便少数项目出现问题,对于整体利润率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由下图中的历史数据看出,中交建在过去十年,净利润率几乎始终维持在4%附近,与上文描述相符。以此可以合理推断出,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利润率可以继续保持。【3】能否收回应收款项。前文提到过,基建企业的特点是:来往款项多,自有资金少。例如,中交建2017年底的净资产为1865亿,而各类应收款就达到了2351亿。如果这些应收款项无法变成现金,无论每年的利润表多么光鲜,都只是纸面财富,毫无意义。按照会计规则,中交建每年要按照“账龄分析法”及“单项减值法”计提坏账准备,在2017年底公司的坏账准备余额达到了131.9亿元。这些计提是由于会计规则的规定,但并不代表这些就是公司的真实坏账。对于公司的真实坏账,我们很难准确判定,因为相关债务方的偿付能力始终是动态的。除非债务方确定倒闭,否则无法判定该笔应收款项变为坏账。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数据从侧面去窥测其账款情况。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公司历年核销的应收账款金额,这部分是公司当前已经确信无法收回的金额。由下图可以看出,近五年,每年的核销金额远远小于计提金额,前者只是后者的1%~2%。实际上,中交建五年一共计提了188.4亿的坏账准备,却只核销了1.95亿。这说明,截止目前,企业能够完全确定的坏账极少。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企业的真实坏账远小于计提,多计提的部分实际是隐藏的金矿;另一种可能性是出于某些原因,企业一直较少对应收账款核销,真实坏账可能远大于核销金额。那么实际情况是哪一种呢?为了进一步了解真实坏账情况,我们可以再观察一下企业近年各账龄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由下图可以看出,对于1年内的账款,企业的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账龄越长,回收率就越低,4年以上账龄的账款回收率平均在10%左右。这样的数据也符合我们的常识,拖欠越久的钱往往越难要得到。这些拖欠时间较长的账款虽然公司目前并未核销,但从回收率数据来看,它们在之后成为坏账的概率并不小。根据近三年的应收账款账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应收账款的“迁徙率”,再根据“迁徙率”估算出“坏账率”,具体数据如下图(此种估算也会有所偏差,仅能用来毛估估)。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估计坏账率”高于目前公司对坏账的计提标准,也就是说,假如最近三年的账款回收数据具有代表性,那么目前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只不多,而且可能还不够用。那么它们之间相差多少呢?以2017年数据来计算,按照“估计坏账率”计算,需要计提125.8亿坏账。而公司按照账龄分析法计提了85.6亿的坏账,同时又单项计提了部分坏账,共计提117亿坏账准备,比估计坏账数据少8.8亿元。对于超过2000亿的应收账款,坏账预估产生不到10亿的偏差是正常且合理的,这个数据从侧面说明目前的会计处理是基本符合账款回收的预期的。即便出于审慎原则,在原有坏账计提基础上额外再多计提10亿左右,对这个净资产达到近2000亿的企业来说,影响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综合来看,应收款项的回收虽然会产生一些坏账,但这些坏账在已计提的坏账准备金覆盖之内,并不会为公司带来大的影响。04一眼就能看到的低估综上来看,基建行业虽然不是一个轻松赚钱的行业,但是业务量和利润率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有保障的。以下图历史数据来看,几大基建公司的ROE基本保持稳定,业务相对更优质的中国建筑和中国交建,过去十年的年化ROE分别达到了16.30%和13.59%。而目前市场给它们的估值并不高,中国建筑PB为1.25,中国中铁PB为0.8,中国铁建PB为0.75,中国交建PB为0.71,中国中冶PB为0.64(除中建外,其余为H股)。尤其是上文重点分析的中国交建H,如果未来保持过去十年的ROE水平,目前估值隐含的投资回报率接近20%。同时,它也拥有较高的确定性,除了当前1619亿的净资产外,目前在手已签合同就超过2万亿,按照过往4%左右的净利润率估算,光这部分合同在未来就能贡献超过800亿净利润,而它目前的市值总共也才1150亿,属于一眼就能看到的低估。据说宏观经济算命容易被打脸,但即使真的被打脸(国内基建投资收缩,海外基建发展不顺),对于中交建这样的基建龙头企业,仅仅依靠手上的存量合同,也能活得滋润,也足够值回目前的票价了。来源:http://www.gongchang.fund/news-detail-18571.html

而似无有

中国基础设施REITs系列研究总报告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水处理网讯:中国基础设施公募REITs自2020年正式扬帆起航,旨在盘活中国这一全球超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促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这对中国资本市场建设以及引导基础设施领域股权投资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代表着未来资产证券化路径下金融市场深度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作为系列研究报告的开篇,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REITs基本知识、梳理海外REITs投融资的前世今生、阐释中国基础设施REITs的背景/特点/作用/及潜力、并提出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建议。本篇之后我们还将陆续推出9篇细分行业的研究报告,依次是1)高速公路、2)仓储、3)数据中心、4)污水处理、5)产业园区、6)铁路、7)垃圾处理、8)地铁、9)长租公寓。要点放眼全球REITs已成为仅次于股票和债券的第三大类基础性金融产品。目前全球已有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创立了REITs市场。REITs不仅打通了实体资产与金融市场间的投融资路径,其亦股亦债的特性也使其成为投资组合中重要的配置品种。构建中国公募REITs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后,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公募REITs不仅有助于盘活基础设施资产、形成投融资闭环,也有利于扭转资金热衷于投资实体资产而非金融资产的局面、引导养老金/保险等长期资金投资于长期收益型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还有益于引领债权融资向股权融资方向发展从而降低杠杆率、推动收益率法之下的资产理性定价从而抑制和防范风险。特别的,如果超过百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及理财中有一部分可以通过REITs投资于基础设施,既可以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还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带动消费,使之成为扩大内需和提升内循环良性发展的重要枢纽,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基础设施底蕴深厚,有望培育出全球领先的REITs市场。在基础设施领域率先开始公募REITs实践,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转型期的最佳选择。中国基础设施存量资产规模已超过一百万亿元。从权属、收益率等角度综合评判,我们认为其中适合作为公募REITs底层资产的部分也已达到数万亿元,涉及交通、仓储、产业园、环保、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这其中原始权益人多为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我们相信基础设施REITs将成为地方公共投融资循环的有效工具。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原始权益人将有意愿拿出好资产,也有动力将其持续管理运营好。因此,虽然中国公募REITs起步晚于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但却有条件后来居上,打造出规模大、品种多、资产优、流动强、风险低的国际领先REITs市场。以发展的眼光推进和完善中国基础设施REITs,激活万亿级投融资市场。中国证监会克服诸多现实难点、开创性地以“公募+ABS”最小阻力架构实现了中国基础设施REITs试点启动,不可谓不智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认为应当秉持开放的心态,在积极参与试点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迭代优化有关制度安排。其中,我们认为短期重点在估值定价体系和上市交易安排;中期应着眼于完善架构(特别是税收安排)及提升透明度;长期则须解决管理人安排与能力建设问题,同时,适时适度地扩大底层资产品类也是重要议题。风险公募REITs推进不及预期或试点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正文什么是REITsREITs首先是一种分享实体资产投资收益的二级市场股权工具。REITs可实现特定物业资产组合在二级市场上的打包上市。REITs投资人通过持有该资产组合的权益份额(基金份额)分享租金收入和资产增值收益。REITs的最大特点是需要充分派息,并且在满足一定派息比率和其他运营条件下可以享有税收优惠。对于一般投资人来说是以小份额参与实体资产投资的理想工具。海外REITs的管理人制度分为内部和外部管理两类。外部管理模式是指REITs以公司或信托的形式作为资产持有主体,基金管理和资产管理功能由外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承担。外部管理人收取费用,管理费一般由基本费用(可能基于管理资产总规模提取)和绩效费用(基于收入或分派的提成)组成。相应的,内部管理模式是指REITs拥有不动产资产的同时拥有内部运营管理人团队,前述管理职责由内部管理团队承担。图表: 典型的外部管理模式(上)和内部管理模式(下)架构资料来源:Lecomte & Ooi 2013,中金公司研究部REITs与类REITs存在根本差异。体现在股性/债性,公募/私募,是否涉及产权转让,收益属性,适用规模,管理模式等六大方面。总而言之REITs的股权特征更为突出,未来中国实体资产领域的股权投资应该由REITs来引领。全球视角看,REITs仍是相对年轻的资本市场品种,但已经是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已有44个国家和地区推出REITs产品,但大部分创设于2000年代,整体历史不长。2019年底全球公募REITs市值约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是主体市场)。从各国家和地区公募REITs市值对当地股市总市值的角度来看,2019年底该比例最高的国家是新加坡(REITs市值占股市总市值16%),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占比分别在7%和4%左右,日本、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该比例在3%左右,已经不低。REITs缘何颇具魅力投资REITs历史收益可观,主要得益于其亦股亦债的特性。投资REITs的历史总回报中枢在11-13%。我们统计了美国、日本等主要REITs市场2012年来的整体市场表现,显示板块总回报率(分红+资本增值)年化11%-13%左右。以美国自身的长历史周期表现看,各个地产市场周期内权益类REITs的总回报中枢平均在13%,方差不大。我们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REITs亦股亦债的特性:在一定时期内如果股价上涨较快(可能由底层物业资产估值提升拉动),那么分红收益率相对下降,反之亦然。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大馆奴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现状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现状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新基建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 2018 年首次提出“新基建”这一概念,至今已有 9 次中央级会议或文件明确表示加强“新基建”。“新基建”具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既符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适应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转型需求,在补短板的同时将成为疫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基建政策梳理国家发改委于 2020 年 4 月 20 日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首次明确新型基建范围。“新基建”主要包括 3 大方面内容,即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其中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被首位提及,并且新基建中的大部分其他领域都需要以通信技术为依托。因此,通信是“新基建”的重点建设方向之一,与通信相关的新基建主要包含 5 个领域:5G 基建、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这 5 大领域中,5G 网络与数据中心是当下的重点,因为这两种基建是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物理网和工业互联网属于 5G和数据中心下游的应用场景。而卫星互联网在今年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我国卫星互联网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Space X 等巨头稳定发射卫星,已经逐步证明了巨型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国家发改委定义的“新基建”内容新基建的投资效益分析短期效益分析: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效益分析: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1、整体发展意义新型基础设施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在加速走向深度融合,5G、工业互联网、智能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激发更多新增需求,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我国推广新型基础设施部署,将有助于把握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实现中国智能制造战略性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链生态整体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充分发挥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在国内优先推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直接引导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需求,培育出一批自己的新兴 ICT 企业。新型基础设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完善的同时,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物与物、物与人、物与网络的连接已经逐步实现,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向新型基础设施方向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增量。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产生长期性、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可以在稳投资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也会带动传统领域加大高质量发展建设投入,优化整体投资结构,加速传统领域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2、经济拉动效益短期效益分析: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效益分析: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稳投资势必要挑起大梁。此次疫情对传统消费旺季带来冲击,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等相关消费都受到很大影响,预计消费增速会大幅放缓。此外,疫情波及全球经济及贸易,经合组织刚刚下调了 2020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中国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疫情对投资的冲击要小一些,且基建投资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稳基建能更快起到托底经济的作用。3、行业拉动效益第一,与传统基建相似,基建补短板也将会对轨道交通、医疗养老、公共设施等行业产生直接拉动作用,并间接促进工程机械、水泥建材等行业。由于新基建也包括补齐交通运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短板,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新基建的持续开展,轨道交通(主要以城际、高铁为主)、医疗养老(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等医养结合项目)、旧改、文体(文旅产业、小区体育场)等行业均有一定的发展机会,同时伴随着产业链的传导,建筑业、工程机械、水泥建材等上游行业也将迎来一定的发展机遇。第二,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狭义新基建将直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也将有所受益。与传统基建不同的是,狭义新基建的关键在于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因此新基建一方面将带动基建自身的几大领域(如 5G、特高压、大数据、人工只能、工业互联网),另一方面,新基建也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的投资应用,如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均有望获益。此外,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内部也有望迎来网络化、信息化改造,后续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有望迎来进一步提高。新基建整体投资前景1、市场空间展望第一,尽管新基建当前规模尚不足,但是新事物发展有过程,未来新基建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增量贡献会越来越大。第二,新时代对新基建的本质要求是创新、绿色环保和消费升级,补短板的同时为新引擎助力,央视报道的七大领域是新基建的部分核心,而非全部。第三,“新基建”通过上下游联动效应,进一步带动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未来空间巨大;而“老基建”就像传统行业,现在占比大,但增长慢,未来空间有限。2、投资规模预测在短短的不足一个月时间内,中央密集开会,除了疫情,还部署了同一件事情—“新基建”,其高频率可谓十分罕见。当前政策力推新基建,为硬科技等新技术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助力我国在未来科技领域内取得领先。预计 2020 年新基建规模达 3.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6%。到 2025 年新基建保持年均 15%复合增长率,显著高于基建总体投资增速,2025 年新基建规模将增至 6.25 万亿元,而 2020 年新基建将迎景气度加速上行期,其未来前景十分广阔。第一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概述1.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及特点1.1.1基本内涵1.1.2主要特点1.1.3层次划分1.2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刻内涵1.2.1新的地区1.2.2新的主体1.2.3新的方式1.2.4新的领域1.2.5新的内涵1.3与传统基建的区别及发展意义1.3.1与传统基建的区别1.3.2新基建的发展意义1.4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投资领域1.4.15G 基建1.4.2数据中心1.4.3人工智能1.4.4特高压1.4.5工业互联网1.4.6汽车充电桩1.4.7城际轨道交通第二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分析2.1经济环境分析2.1.1国际经济走势2.1.2国内经济增速2.1.3金融市场运行2.1.4疫后经济展望2.2投资环境分析2.2.1固定资产投资2.2.2社会融资规模2.2.3财政收支安排2.2.4地方投资计划2.3政策环境分析2.3.1国家推出积极的货币政策2.3.2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出台2.3.3新基建列入中央政府报告2.3.4新基建重点领域相关政策2.3.5地区政府报告提及新基建2.4疫情影响分析2.4.1新冠疫情的情况统计2.4.2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分析2.4.3新基建助力复工复产2.4.4疫情对新基建提出新要求2.4.5疫情后新基建的发展方向第三章 2018-2020 年中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析3.1传统基建投资效益分析3.1.1规模效应3.1.2空间配置效应3.1.3结构效应3.1.4福利效应3.2传统基建投资规模状况3.2.1基建投资情况3.2.2基建投资水平3.2.3资金来源结构3.2.4基建财政支出3.2.5专项债券发行3.3传统基建典型领域投资分析3.3.1交通基建投资3.3.2能源产业投资3.3.3通信领域投资3.3.4公共设施投资3.4传统基建投资短板分析3.4.1投资效率不高3.4.2行业进入壁垒高3.4.3建设运营结构问题3.4.4发展不平衡不充分3.4.5依赖传统融资模式3.4.6高质量发展理念欠缺3.4.7缺乏创新发展的核心3.4.8制度体系发展不健全3.5传统基建投资对策分析3.5.1制度创新发展建议3.5.2重视全面协调发展3.5.3新旧基建融合发展第四章 2018-2020 年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析4.1新基建投资效益分析4.1.1整体发展意义4.1.2经济拉动效益4.1.3行业拉动效益4.2新基建投资规模特征分析4.2.1在专项债中的占比4.2.2在PPP 投资中的占比4.2.3新基建投资特征分析4.3新基建人才供需状况分析4.3.1人才供需综况4.3.2企业供需特征4.3.3整体薪酬情况4.3.4人才需求特征4.4新基建整体投资策略分析4.4.1改善发展环境4.4.2激活资本市场4.4.3发挥政策作用4.5新基建投资建设的措施建议4.5.1政府层面4.5.2企业层面4.6新基建投资前景及要点分析4.6.1市场空间展望4.6.2投资规模预测4.6.3投资要点分析4.6.4区域布局要点第五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5G 基建5.15G 产业链相关介绍5.1.15G 产业链结构5.1.25G 产业架构体系5.1.35G 产业链规划期5.1.45G 产业链建设期5.1.55G 产业链应用期5.25G 产业运行状况分析5.2.15G 支持政策5.2.25G 市场规模5.2.35G 运营商竞争5.35G 基础元器件及设备市场分析5.3.1芯片市场分析5.3.2光器件市场分析5.3.3射频器件市场分析5.3.4印制电路板市场分析5.3.5通信基站建设状况5.3.6光纤光缆市场分析5.45G 商业化应用进程分析5.4.15G 商用影响分析5.4.25G 商用进程加快5.4.35G 频率分配现状5.4.45G 商用牌照发放5.4.55G 商用企业布局5.4.65G 商用发展前景第六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大数据中心6.1数据中心产业链分析6.1.1产业链上游6.1.2产业链中游6.1.3产业链下游6.1.4产业链相关企业6.2数据中心市场运行情况6.2.1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分析6.2.2数据中心企业数量规模6.2.3数据中心建设规模状况6.2.4数据中心市场竞争格局6.2.5数据中心区域发展格局6.2.6数据中心硬件成本分析6.3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分析6.3.1绿色数据中心标准建设6.3.2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意见6.3.3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占比6.3.4数据中心能效指标分析6.3.5IDC 节能降耗通用原则6.3.6数据中心主要节能技术6.3.7数据中心节能案例分析6.4数据中心行业投资分析6.4.1数据中心投资规模分析6.4.2数据中心市场并购案例6.4.3数据中心投资热点领域6.4.4数据中心行业投资壁垒6.4.5数据中心行业投资风险6.4.6数据中心行业投资建议第七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人工智能7.1人工智能产业链分析7.1.1产业链结构分析7.1.2产业链相关企业7.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综况7.2.1技术应用领域广泛7.2.2技术应用价值分析7.2.3技术应用基础水平7.2.4具体应用场景分析7.3人工智能产业运行状况7.3.1行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7.3.2各国陆续战略布局加快7.3.3国内政策环境逐步完善7.3.4市场发展规模逐步上升7.3.5人工智能专利申请增加7.3.6人工智能发展指数上升7.4人工智能市场竞争格局7.4.1企业主体分类7.4.2企业规模状况7.4.3百强企业名单7.4.4百强企业分布7.4.5科技企业布局7.4.6未来竞争格局7.5人工智能产业投资状况分析7.5.1总体融资规模7.5.2平均融资金额7.5.3投资主体分布7.5.4投资壁垒分析7.5.5投资建议分析第八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特高压8.1特高压产业链解析8.1.1特高压直流产业链8.1.2特高压交流产业链8.2特高压产业发展状况8.2.1行业发展地位8.2.2建设阶段分析8.2.3建设运营情况8.2.4线路建设长度8.2.5设备投资占比8.2.6投资建设价值8.2.7技术研发进展8.2.8国网投资布局8.3特高压项目投资动态8.3.1陕北-湖北特高压项目8.3.2湖南特高压工程项目8.3.3青海-河南特高压项目8.3.4雅中-江西特高压项目8.4特高压产业投资分析8.4.1项目投资预测8.4.2项目投资风险第九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业互联网9.1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解析9.2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9.2.1行业市场规模9.2.2标识注册情况9.2.3行业需求分析9.2.4企业分类梳理9.2.5企业竞争排名9.2.6关键领域布局9.3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分析9.3.1项目类型分布情况9.3.2项目区域分布情况9.3.3项目应用领域分布9.4工业互联网产业投融资状况分析9.4.1行业投融资状况9.4.2产业投资壁垒9.4.3项目投资建议9.5工业互联网产业投资机会分析9.5.1互联网基础设施9.5.2智能制造硬件9.5.3智能制造软件第十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汽车充电桩10.1充电桩产业链分析10.1.1充电桩产业链结构10.1.2充电桩产业链环节10.1.3充电桩产业链图谱10.2充电桩市场发展状况10.2.1市场建设规模10.2.2区域发展格局10.2.3市场竞争现状10.2.4产业结构分析10.2.5市场需求空间10.2.6行业运营模式10.2.7行业建设目标10.3充电桩市场竞争模型分析10.3.1现有企业间竞争分析10.3.2潜在进入者分析10.3.3替代品威胁分析10.3.4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10.4中国充电设施行业投资分析10.4.1企业融资动态10.4.2投资风险提示10.4.3投资方向建议第十一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城际轨交11.1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结构分析11.1.1产业链结构11.1.2产业链相关企业11.2城市轨道交通上游相关行业11.2.1设计咨询行业11.2.2建筑材料行业11.2.3装备制造市场11.3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状况分析11.3.1轨道交通批复统计11.3.2轨道交通运营情况11.3.3轨道交通客运总量11.3.4轨道交通重点企业11.4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分析11.4.1投资规模统计11.4.2重点建设地区11.4.3投资发展规划11.5地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规划11.5.1新疆自治区轨交建设规划11.5.2山东省轨交建设规划11.5.3河北省轨交建设规划11.5.4武汉市轨交建设规划11.5.5深圳市轨交建设规划11.5.6郑州市轨交建设规划第十二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他重点领域12.1云计算12.1.1云计算产业发展概况12.1.2云计算产业发展规模12.1.3云计算服务商业模式12.1.4云计算产业盈利模式12.2通信设备制造12.2.1通信设备行业发展特点12.2.2通信设备行业运行状况12.2.3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周期12.2.4通信设备行业前景展望12.3信息安全12.3.1信息安全产业链结构分析12.3.2信息安全行业发展背景12.3.3信息安全市场规模情况12.3.4信息安全产业结构分析12.3.5信息安全支出占比情况12.3.6信息安全应用市场分布12.4冷链物流12.4.1冷链物流产业链结构12.4.2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12.4.3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规模12.4.4冷链物流市场竞争格局12.4.5冷链物流政策环境分析12.4.6冷链物流融资规模特点12.5垃圾发电12.5.1生活垃圾产生量规模12.5.2生活垃圾清运量规模12.5.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2.5.4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12.5.5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分析12.5.6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2.5.7生活垃圾发电市场预测12.6氢能产业12.6.1氢能产业发展优势12.6.2氢能产业布局加快12.6.3氢气产能状况分析12.6.4氢能产销规模分析12.6.5氢能产业发展问题12.6.6氢能产业投资障碍第十三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分析13.1信贷融资环境分析13.1.1本外币存款余额13.1.2本外币贷款余额13.1.3银行间人民币市场13.1.4外汇储备及跨境人民币结算13.2常见的融资方式分析13.2.1产业投资基金13.2.2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2.3“土地一二级联动”模式13.2.4类 BT、类 PPP 等衍生模式13.3融资租赁模式分析13.3.1融资租赁定义与特征13.3.2融资租赁交易流程分析13.3.3融资租赁业务总量规模13.3.4融资租赁补全基建融资短板13.4资产证券化(ABS)融资模式分析13.4.1资产证券化基本内涵13.4.2资产证券化基本流程13.4.3资产证券化规模状况13.4.4政策支持基建ABS 融资13.5基础设施类REITs 融资模式分析13.5.1基础设施类REITs 交易结构13.5.2基础设施类REITs 发展意义13.5.3基础设施类REITs 投资价值13.5.4基础设施类REITs 发行动态13.5.5基础设施类REITs 发展经验13.5.6基础设施类REITs 发展对策13.6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方式分析13.6.1PPP 模式的基本概念13.6.2PPP 模式的基本结构13.6.3PPP 模式的优势分析13.6.4PPP 模式的法律保障13.6.5PPP 项目融资规模状况13.6.6城市基建应用PPP 模式第十四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主体——民营企业14.1民间资本投资及营商环境分析14.1.1民间资本投资占比14.1.2中国营商环境分析14.1.3中国企业税负水平14.2民营企业发展的利好因素14.2.1民营企业经营效益较好14.2.2民营企业发展优势领域14.2.3民企融资纾困政策发布14.2.4民营企业改革意见发布14.3民营企业运行状况分析14.3.1民营企业的发展贡献14.3.2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14.3.3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14.3.4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14.3.5民营企业落后的原因14.3.6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14.4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投资建设14.4.1民企参与基建投资的价值14.4.2民企参与基建投资的准备14.4.3民间资本推介项目规模14.4.4民间资本投资预测分析第十五章 适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七大城市群15.1京津冀城市群15.1.1基本情况介绍15.1.2区域发展优势15.1.3经济运行特点15.1.4新基建投资方向15.1.5新基建布局重点15.2长三角城市群15.2.1基本情况介绍15.2.2区域发展优势15.2.3经济规模状况15.2.4经济发展特点15.2.5新基建投资布局15.2.6新基建布局重点15.2.7新基建政策动态15.3粤港澳大湾区15.3.1基本情况介绍15.3.2区域发展优势15.3.3经济规模状况15.3.4产业发展特点15.3.5新基建投资机遇15.3.6新基建布局动态15.3.7新基建项目动态15.4长江中游城市群15.4.1基本情况介绍15.4.2区域发展优势15.4.3经济规模状况15.4.4新基建投资机遇15.5关中平原城市群15.5.1基本情况介绍15.5.2区域发展地位15.5.3经济规模状况15.5.4城市群发展规划15.6中原城市群15.6.1基本情况介绍15.6.2区域发展优势15.6.3经济规模状况15.6.4城市群发展格局15.6.5城市群发展短板15.6.6城市群发展建议15.7成渝城市群15.7.1基本情况介绍15.7.2基本特征分析15.7.3区域发展优势15.7.4区域发展价值15.7.5经济规模状况15.7.6区域发展机遇第十六章 2020-2024 年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投资前景预测16.15G 基建16.1.1整体投资前景16.1.2产业投资热点16.1.3产业投资空间16.1.4产业投资风险16.2数据中心16.2.1市场投资潜力16.2.2未来投资方向16.2.3产业投资空间16.3人工智能16.3.1经济效益巨大16.3.2行业发展趋势16.3.3产业投资空间16.3.4市场投资机会16.4特高压16.4.1整体投资态势16.4.2产业发展前景16.4.3产业投资空间16.5工业互联网16.5.1整体投资前景16.5.2行业前景展望16.5.3行业应用前景16.5.4产业投资空间16.6充电设施16.6.1行业发展导向16.6.2行业发展趋势16.6.3行业投资空间16.7城市轨道交通16.7.1投资机遇分析16.7.2未来发展展望16.7.3产业投资空间图表目录略关联报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申请报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建议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商业计划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节能评估报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车魂师

2020年重点新基建项目-建筑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筑检测(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新基建重点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检测流程简介:检测业务属于基建产业链的后端,按照检测对象可分为建筑材料检测及建筑工程检测;按照检测样品或者检测对象来源可分为送检、抽检和工程现场检测三种。送检模式下,检测样品是客户自送样,因此结论仅对送样样品有效;抽检模式下,检测是针对某一批次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对象如果是工程,则对所检测的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判定。检测业务主要包括获取样品、实验室检测、出具检验报告、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共四个环节。建筑工程检测:建筑工程按施工阶段一般可分为地勘阶段、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保温工程阶段、二次结构和装修工程阶段和设备安装阶段,各阶段都有各自需要进行的试验、检测项目。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有以下步骤:(1)业务洽谈阶段(大约几个工作日);(2)现场检测(包括工程检测及实验室检测)阶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周期 以及对应材料标准规定的检测周期,短则几天至 2 个月,长则 1-3 年);(3)报告出具、交付、结算阶段(约需 1-3 个月);(4)应收账款收回阶段(约需 3-24 个月)。随着部分项目质量不达标(如泉州欣佳酒店坍塌)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将逐渐升高,工程检测需求量有望增加,同时小型检测实验室将逐渐被淘汰。建筑材料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对现在国内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直接影响,在明确建筑材料达到规范要求以后,施工单位才能把材料在工程中使用。建材检测报告是检测站最终结果,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对建筑材料合格与否和能不能使用有直接影响,关系到工程质量与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材料检测站形象与社会信誉。建筑材料检测周期取决于检测指标规范要求时间,部分检测参数只需1周时间,部分检测参数则需 1 年以上。建筑材料检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业务受理阶段(大约 1-2 个工作日);(2)实验室检测及报告复核出具阶段(大约 7 天-3 个月,部分业务1年以上);(3)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阶段(大约 1 天至 2 个月)。相比于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基本都是预收款,不存在应收账款,所以建筑材料检测业务现金流较好。检测流程简介检测业务属于基建产业链的后端,按照检测对象可分为建筑材料检测及建筑工程检测;按照检测样品或者检测对象来源可分为送检、抽检和工程现场检测三种。送检模式下,检测样品是客户自送样,因此结论仅对送样样品有效;抽检模式下,检测是针对某一批次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对象如果是工程,则对所检测的工程实体质量进行判定。检测业务主要包括获取样品、实验室检测、出具检验报告、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共四个环节,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检测工作流程图建筑工程检测建筑工程按施工阶段一般可分为地勘阶段、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保温工 程阶段、二次结构和装修工程阶段和设备安装阶段,各阶段都有各自需要进行的试 验、检测项目。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有以下步骤:(1)业务洽谈阶段 公司与业务或总包方进行业务洽谈,确定商务条款及技术条款,主要包括检测内容、工作量、项目周期、项目收费等。(2)现场检测(包括工程检测及实验室检测)阶段(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周期以及 对应材料标准规定的检测周期,短则几天至 2 个月,长则 1-3 年) 公司检测人员根据合同约定及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进行主体结构、地基基础、门窗幕墙、钢结构等专项检验项目,以及建设工程材料见证检验。非建筑工程材料类检测,依据该材料所对应的标准,在规定周期内完成测试。(3)报告出具、交付、结算阶段(约需 1-3 个月) 现场技术人员及实验室人员按照检测流程完成对检测指标的检验后,由检验科室汇总检验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出具检验报告,最终将报告流转到检验管理部进行盖 章、备案、发放。 发行人与业主签订的服务合同收费类型一般分为两种:单价合同及总价合同:在单价合同情况下,发行人与业主根据约定的检测服务单项报价清单定期结算,结算周期一般为 3 个月、半年或一年,结算时发行人根据本周期内 提供的检测报告数量及报价与总包方项目经理确认,双方确认一致后发行人开具发票并确认收入,项目经理再申请内部请款手续;在总价合同情况下,发行人与业主预估项目工作总量并签订固定金额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或检测进度与客户定期统一结算,开具发票并确认收入。尚未收回款项计入应收账款。(4)应收账款收回阶段(约需 3-24 个月) 按照合同约定,发行人在交付报告、与客户确认工作量后开具发票并确认收入,提交客户内部进行申请付款流程,大部分款项会在开出发票后 3-8 个月内收回,但也有部分款项由于项目结算、审批周期较长会超过 1 年后收回。现以一般建筑工程为例,将各阶段所需的试验(检测)项目罗列如下:地勘阶段检测项目基础施工阶段检测项目主体施工阶段检测项目保温工程阶段检测项目二次结构或装修阶段检测项目设备安装阶段检测项目其他阶段检测项目建筑材料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对现在国内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直接影响,在明确建筑材料达到规范要求以后,施工单位才能把材料在工程中使用。建材检测报告是检测站最终结果, 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对建筑材料合格与否和能不能使用有直接影响,关系到工程质量与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材料检测站形象与社会信誉。建筑材料检测周期取决于检测指标规范要求时间,部分检测参数只需1周时间,部 分检测参数则需1年以上。 建筑材料检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业务受理阶段;(2)实验室检测及报告复核出具阶段;(3)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阶段。(1)业务受理阶段(大约 1-2 个工作日) 送检模式: 由客户携带检测样品到业务大厅办理检测业务,填写检验合同单,业务受理人员根据检验合同单内容进行划价、样品编号后引导客户到财务缴纳检测费,开具发票或收据(发票根据客户要求,在缴费或出具报告时开具),缴费完成后将送检样品移至样品室,待信息录入、样品状态单确认完毕后,由样品管理员将样品分发到各检验科室。 抽检模式: 公司与客户先就检测内容签订合同,技术人员再到现场取样。在此阶段 客户先缴纳款项,公司计入预收账款。(2)实验室检测及报告复核出具阶段(大约7天-3 个月,部分业务1年以上)检验科室收样后,对送检样品进行分析与检验,检验完成后,由检验科室汇总检验数据,出具检验报告、三级审批签字,将报告流转到检验管理部进行盖章。一般样品的检验周期根据检测项目和标准要求的不同,在7天-3个月可完成,特殊检测项目1年以上。(3)报告发送及售后维护阶段(大约 1 天至 2 个月) 检验管理部对报告进行盖章并通知客户领取,该阶段需要 1-2 个工作日。检测报告送达客户后,财务部确认收入,冲销预收账款。后期的售后维护阶段一般 1-2 个月。建筑材料检测工作流程图根据不同的检测业务分类,一般需要不同的时长的周期来确认检测结果,根据国检集团招股说明书,下面展示的是针对不同检测业务及其对应的周期时长:建筑材料检测业务分类及周期建筑检测(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性质 1.1.3 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1.4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1.1.5 项目建设地点 1.1.6 项目编制依据 1.1.7 研究工作范围 1.1.8主要设计原则及指导思想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1.2.1项目建设规模 1.2.2产品方案与销售收入 1.2.3目标市场的确定 1.2.4原辅材料和动力 1.2.5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1.2.6项目建设条件 1.2.7投资构成及资金来源 1.2.8项目经济效益 1.2.9结论分析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2.1.1政策背景 2.1.2科研和生产技术可行性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符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方向 2.2.2是保障我国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发展的需要 2.2.3是增加当地的财政税收的需要 2.2.4是提高当地群众就业机会的需要 第三章 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市场分析 3.1中国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发展概况 3.2我国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发展前景分析 3.3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3.3.1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概述 3.3.2项目产品市场需求 3.3.3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3.4产品竞争力分析 1、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推广与其他地区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优势2、市场占有额取决因素之一是价格因素 3、市场竞争优势还取决于产品质量 4、政策优势明显 3.5市场分析结论 1、市场容量 2、价格情况 3、主要竞争对手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场址选择 4.1 场址选择 4.1.1 选择原则 4.1.2 场址选址 4.2 建设区概况 4.2.1地理位置 4.2.2自然条件 4.2.3经济发展 4.2.4交通状况 4.3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4.3.1概况 4.3.2基础设施 4.3.3交通运输 4.3.4地理位置 4.3.5地质水文 4.3.6经济结构 4.3.7产业布局 第五章 技术、设备和工程方案 第六章 总图运输及公用工程 6.1 总图布置 6.1.1 总图布置方案要点及说明 6.1.2 总图布置方案 6.2 公用工程 6.2.1 给排水 6.2.2 供电 6.2.3 通风与空调 6.2.4 维修 6.2.5 通讯设施 6.2.6 道路及绿化 第七章 节能 7.1 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1.1 原则和标准 7.1.2 规范和依据 7.2 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 节能措施分析 7.4 节水措施 (1)节水综述 (2)绿化景观用水、道路冲洗水 (3)节水器具应用 7.5 节约土地 第八章 环境保护 8.1厂址环境条件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8.2环境影响分析 8.3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8.3.1设计依据 8.3.2设计采用的标准 8.3.3废物治理方案 8.4 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9.1 劳动安全卫生 9.1.1 设计依据 9.1.2 安全卫生措施方案 9.2 消防 9.2.1 设计依据 9.2.2 设计原则 9.2.3 消防设施和措施 第十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0.1 组织机构 (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管理机构组织 10.2 生产管理 (1)制定岗位责任制 (2)签订劳动合同 (3)生产检查制度 10.3 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量 (2)劳动定员数量 (3)员工来源 (4)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一章 项目建设管理及实施进度 11.1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监理 1、设计阶段的监理内容。 2、施工准备及施工阶段的监理内容 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2.1 投资估算 12.1.1 估算依据 12.1.2 投资构成及估算参数 12.1.3 投资估算 12.2 资金筹措 第十三章 工程招标方案 13.1 总则 13.2 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13.3 招标内容 (1)招标范围 (2)招标组织形式 (3)招标方式 13.4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 经济效益分析 14.1 财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14.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4.2.1 税费 14.2.2 项目计算期 14.2.3 生产负荷 14.2.4 财务基准收益率 14.3 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及税金估算 14.3.1 成本费用估算 14.3.2 营业收入估算 14.4 财务赢利能力分析 (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2)财务净现值(FNPV) (3)投资回收期(Pt) (4)总投资收益率(ROI) 14.5 盈亏平衡分析 14.6 财务效益分析结论 第十五章 项目风险分析 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风险程度等级分类 (2)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15.3风险对策研究 (1)投资风险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2)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可以制定如下风险对策 第十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16.1 结论 16.2 建议【主要用途】 发改委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 键 词】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付方式】 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 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关联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申请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建议书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商业计划书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建筑检测中心(建筑工程检测、建筑材料检测)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

而侈于性

关于银田镇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来源:韶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过去篇

“新型基建”系列研究报告:发改委定义新型基建 七领域迎机遇

来源:华泰证券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建”范围,建议关注七大领域及核心企业据央视财经报道,4 月20 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 个方面。结合新型基建最新范围,我们认为以下七大关键产业领域有望最为受益: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议关注上述领域及其中的国产化行业龙头、应用层受益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新型基建的三大方向据央视财经报道,国家发改委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信息基础设施: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2)融合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3)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我们认为新型基建将对中国产生历史性影响,七大领域或是核心发力点根据国家发改委本次对新型基建的解读,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新型基建的实质,我们建议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瞻远瞩的视角去看待:新型基建有望承担的是加速社会及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任,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及未来,将对中国产生历史性影响。我们认为,以5G、数据中心、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为代表的七大产业有望成为新型基建投资驱动下核心受益的关键领域。新型基建逐步发力,2020 年新型基建预计投资额达1.56 万亿元据2020 年04 月18 日华泰策略《新基建投资如何落地及回报率测算》中对已披露信息样本的梳理,截至4 月12 日,2020 年全国31 个各省/市/自治区累计重点项目中2020 年计划完成投资额达6.7 万亿元,其中新型基建预计投资额达1.56 万亿元,约占2020 年投资额的23%。融资模式上,硬件技术层适用短平快的BT,应用层适用共同运营的BOT。投资回报率上,关键变量保守假设条件下,华泰测算新型基建年化回报率在12.5-21.6%,大幅高于传统基建的3.3-5.4%。专项债新型基建项目也印证了项目类型与回报率的关系:早期数据应用类>技术类>远期智能应用类>传统基建。关注新型基建关键领域中的10 大国产化行业龙头、8 大应用层受益企业建议关注新型基建七大关键领域中的国产化行业龙头:中兴通讯、海康威视、金山办公、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浪潮信息、数据港、中国软件、宁德时代、宝信软件。同时我们认为随着新型基建的投入和建设,产业应用层领域的成长空间将更为广阔,目前来看应用层有望受益的企业包括:用友网络、科大讯飞、广联达、中科创达、深信服、石头科技、兆易创新、汇川技术,建议关注。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风险,海外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的风险,新型基建相关产业新技术发展速度低于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