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课程教育研究》属于什么级别正规期刊上知网吗可以评职吗版面费爱如山

《课程教育研究》属于什么级别正规期刊上知网吗可以评职吗版面费

《课程教育研究》省级期刊《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国内统一发行号:CN15—1362 / G4,国际标准发行号:ISSN2095-3089,邮政编码:16-129)已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并获得科学联合会内蒙古学会理事,由中国外语学习研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教育学术期刊。以研究为导向的教育学术期刊,旨在以“科学,新颖和实用”为刊物,在国内公开发行。《课程教育研究》反映了新时代教育过程中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方法。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欢迎高校,成人学院,职业学院,技术学校,国家中小学,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战线的各级和各类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行政和党员,后勤经理,图书馆和青少年校园和活动中心等校园外教育单位的各种教育者。栏目设置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德育建设,项目研究,教学管理,创新教育,风格和艺术,阅读和写作,综合论坛等。投稿须知1.文稿应具有可靠的材料,准确的数据,新颖的论据,足够的论据,可靠的数据,并对作品负责(严禁抄袭),新颖,实用和科学。文字要精炼2.如果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3.文章的标题应在20个字符以内,文章应在2000-2400个字符以内。格式包括:标题,作者和单位,邮政编码,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4.本文的计量单位应当以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图形应该是典型的,尽可能少的和精确的,并且表格应使用三行表格;线条应平滑,平滑且厚度均匀;黑线图应用于图形。5.所有参赛作品均为文字格式,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并减少错误,请详细说明我的联系方式。

卡瓦斯

2019年共374所高校在14家教育类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938篇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迈入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教育内涵的重要体现,也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现状、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推动学术创新,《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于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经优化,2019年统计论文的范围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复合影响因子不低于0.9的教育类期刊(不含CSSCI扩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汉)、《高校教育管理》(镇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复旦教育论坛》(上海)、《江苏高教》(南京)、《中国高等教育》(北京)、《高教探索》(广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大学教育科学》(长沙)、《现代大学教育》(长沙)共计14家教育类期刊(以下简称14家期刊)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2019年14家期刊共刊载各类稿件2789篇,本研究剔除广告、短论、博士论文提要、投稿须知、征订启事、学术动态等文献信息,以及刊载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非高教类文章,获得高教类科研论文共计2119篇。高校发文情况为更好地了解国内高校高等教育科研最新进展,在2119篇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基础上,本研究剔除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境外高校(包括港澳台)以及政府机关、教育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的论文181篇,获得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大陆普通高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等)的高等教育科研类论文1938篇,以此为统计范围进行国内高校发文分布情况分析。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268所。普通本科高校1266所,其中公办822所,民办434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中外合作办学8所。高职高专院校1422所,其中公办1098所,民办322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2019年,全国高校共有374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院校总数的12.65%。其中,公办本科高校315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8.32%,公办高职高专院校37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37%,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高专)22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91%。1. 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情况。统计显示,2019年315所公办本科高校在14家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849篇,占国内高校统计论文总数的95.41%,这一比例与2018年的95.12%基本持平。其中,发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92所,占公办本科发文高校的29.21%。这些高校共发文1426篇,占同类发文高校发文总量的77.12%。(见表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分布呈现如下特点。(1)“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等教育科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共10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文1286篇,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9.55%,其中,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65所,占同类发文高校70.65%,共发文1181篇,占“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部发文的91.84%,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3.87%。(2)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集中的特征仍然较为明显。315所公办本科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全部被统计论文总量的87.26%。其中,发文总量排名前50的公办本科高校发文1163篇,占同类机构发文数的62.90%,比2018年的59.22%有所提升,反映了进一步集中的现象。(3)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高校发文量、发文高校数、机构平均发文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参与度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共有164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8.81%,共发文1251篇,高校平均发文7.63篇。中部地区有76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1.76%,共发文312篇,高校平均发文4.11篇。西部地区共有55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6.07%,发文183篇,高校平均发文3.33篇。东北地区共有22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3.66%,发文97篇,高校平均发文4.41篇。2. 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情况。2019年37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018年49所)在14家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9篇,占国内高校发文总数的3.04%,平均发文1.59篇(2018年1.45篇)。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高职院校共10所,(见表2)共发文32篇,占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总量的54.24%。3.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发文情况。2019年全国共有756所民办高校,在14家期刊上发文的仅有22所,占同类高校数的2.91%,其中仅含1所民办高职院校。22所民办高校共发文30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55%。其中,宁波财经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各发文3篇,位居发文榜首。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山东协和学院、文华学院、三亚学院各发文2篇。(见表3)其他16所民办高校各发文1篇。(二)其他机构发文情况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其他机构也有贡献。2019年共有111家其他机构合计发文181篇,平均发文1.63篇,其中,中国工程院发文9篇居榜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各发文7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各发文6篇。据统计,发文3篇及以上的其他机构共计14家,合计发文72篇,占同类机构发文的39.78%。(见表4)另有7家教育科学研究院系统机构发文21篇,3所军事院校(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各发文1篇,境外高校发文共30篇。来源:中国高教研究作者:王小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编审,北京 100191王者鹤,《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191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周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李璐,《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编辑,北京 100191刘植萌,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北京 100872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第92-97页

老明星

中国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征稿启事

中国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征稿启事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EERI)旨在关注热点问题、把握政策导向、探讨基本理论,立足于中小学办学实践,服务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EERI期待与大家进行沟通交流,接受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投稿,共同探讨基础教育领域相关话题。投稿类型:1、《校长新声》:中小学校长办学实践、教学改革及热点问题思考,字数3000字以内;2、《良师新语》:中小学教师教学经验、课程改革案例及教学思考,字数2000字以内;3、专家、学者关于基础教育领域重要政策的解读以及剖析相关热点话题的文章,字数2000字以内。注:以上投稿内容须为原创内容,文中不得使用侵权图片!投稿邮箱:xuml@eol.cn投稿格式:邮件主题为“姓名+文章标题”,邮件正文请写明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单位及职务。文章请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为邮件附件,请上传一张近期生活照(自愿)一同以附件形式发送。

进京水

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

我在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国家级期刊有: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期刊《课程 教材 教法》(北大核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北大核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现代物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技术物理教学》。省级期刊有《物理教师》(北大核心)、《教学与管理》(北大核心)、《中学物理》(北大核心)、《物理教学探讨》、《物理通报》、《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实践新课程》。我担任主编的书有《高中物理能力检测与评析》、《高中物理选修与总复习训练》、《高中物理考点方法技巧》《高中物理学习目标与达标训练》《高中物理导读与检测》《物理200问》,分别由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担任副主编的书有《高中物理课程辅导》(上下两册)由沈阳出版社出版。主审的书有《高中物理课时训练》和《初中物理课时训练》由沈阳出版社出版。我撰写国家级和省级科研立项课题开题和结题报告40余篇,全部通过验收。我指导研究生论文20余篇全部通过答辩。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和在职教师在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我的传略分别被《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家辞典》、《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中国中学骨干教师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和《世界名人录》收录。

必分其能

北京大学成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以“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18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暨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这也意味着,北京大学有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据悉,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将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国际教育等研究方向已有数据库和研究基础,拓展民办教育、国际学校等专门领域的数据和调查平台,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关政策制定、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各界教育投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和研究参考。该中心得到东方剑桥教育集团总裁于越博士捐助。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代表受赠方与捐赠方代表东方剑桥教育集团总裁于越博士签订捐赠协议。以“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18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同期举行。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长闵维方在致辞中指出,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而基础教育则是教育系统的根基所在。而我国基础教育目前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基础教育的核心在于学习,在于思维训练。二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如何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三是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提高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他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推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持续发展。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首先发表了题为“基础教育要应对改革发展新挑战”的主题演讲。钟秉林首先回顾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与矛盾现状,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在于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他还从四个方面梳理了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第一个挑战是高考改革新挑战。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择校的机会,扩大了高校自主选择生源的机会,应对高考改革新挑战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探索管理体制创新;二是网络教学新挑战。互联网技术使知识传递方式、教师角色、教学过程面临颠覆式变化,应对网络教学新挑战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提高教师素养,探索体制创新,同时跳出网络教学发展误区,避免炒作概念,倡导严谨求实作风;三是STEAM教育新挑战。STEA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是一种重实践、跨学科整合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基本特征在于创新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改革评价方式。可以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多样化探索、建立协同机制四条路径来实践STEAM教育;四是教育国际化新挑战。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以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跨国跨地区流动为主要特征,其基本目标是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和协调发展。钟秉林通过数据呈现中国教育的国际化现状,指出中国应对教育国际化新挑战在于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公平和质量,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发表了题为“基础教育:全球、历史、中国”的主题演讲。程介明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而教育是人类为下一代设计的学习系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准备未来,教育的核心业务是学习。程介明还从产品、生产、机构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的多元形态,也分析了人的职业的多元形态,进而指出单一的教育方式存在于这二者之间是是不合理的。未来基础教育变革的方向应当打破工业制造生产模式,离开成果可控的耕种思维,背弃学校教育的划一性,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辟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最后,他分析了中国基础教育健全的普及教育、罕见的教师体系、独有的教研体系、先进的改革策略,高效的政策推广、灵活的横向调度等特点,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改革方向是乐观的。会议期间,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等十余位校内外嘉宾和北大学者分别做了精彩的大会主旨报告或对话讨论。此外,来自基础教育领域一线的决策者、管理者也分别参与特邀主题对话,深圳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铮、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尹超、成都棕北小学原校长林家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发言。(光明融媒记者 晋浩天)

歌情人

浅谈什么是基础教育

前一段时间,在美国不靠谱总统大力围剿华为的时候,我们华为的带头人神秘的老爷子任正非先生终于出山了,开始接受采访。可是老爷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却提了个奇葩的条件,必须让谈教育,不然不接受采访。估计中央电视台也被老爷子雷到了,可能也是比较好奇,这老爷子在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击的情况下,不诉苦,不哭穷,还谈什么教育?这挨的着吗?毕竟是国家第一大台,谈就谈吧,看看老爷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爷子到了中央台,气定神闲,悠悠开口,回答美国的打压应对时谈笑风生,胸有成竹,颇有“羽扇纶巾,强撸灰飞烟灭”的气派。而且果然谈到了教育,谈教育的时候显得语重心长:我谈教育不是为了华为,而是为了这个国家,中国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必须重视教师。要让老师成为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职业。把教育做好,国家就有未来,才有希望,才能在世界竞技中获得成功,一个国家的强盛,是从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主持人大概也听的一头雾水,我们不重视教育吗,估计每个家长听了都不会同意。重视教育,全世界中国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那么,老爷子说的基础教育是什么呢?由于当时话题也没有展开,我就在这里大胆的解读一下,希望大家批评指正。第一、老爷子说的基础教育,是从国家的层面说的,而不是个人重视不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农村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现在的农村孩子大部分都被父母花钱安排到了城里私立学校读书,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导致优秀的师源流向私立学校,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不爱去农村任教,现在的农村老师教学无动力,因为孩子越来越少,而且好学苗都走了,剩下的基本是走不了或者父母不抱希望的。所以大力提高农村小学老师的待遇,让全社会最优秀的人都去做老师,留住优秀的教师,吸引优秀的人才当老师,到农村去当老师,在穷不能穷教育,让城乡教育资源平衡是当务之急。不然,真的‘寒门再难出贵子’了,也让阶层的固化更加严重。二、城市。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也严重不平衡,导致好的学校挤破头,学区房价格越来越高,虽然不堪重负,那也趋之若鹜,这辈子,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导致前期学校腐败也越来越严重,择校费,红包费,水涨船高。当然,现在国家一刀切不让择校了好了很多。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老师的竞争,哪里有好的老师,生源就流向哪里。所以,大力提高老师的待遇,让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去做老师,形成百轲争流的局面,让教师队伍不是人才稀少,而是人才过剩,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差不多,都顶呱呱,这样,就解决了师源的不平衡,也解决了学区房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让老师心无旁骛去研究教学,研究孩子,提高全社会的教学质量。现在大家应该也知道,老师在外面补课赚钱,孩子在外边补课,老师课堂不认真教,净给家长留作业,收家长回包等等已是普遍现象。虽然在国家的要求下有所收敛,但是依然暗流涌动。其核心原因在于,老师的工资收入不是太高,虽然福利可能好了一些,但是老师也要养家糊口啊,也要赡养老人啊,也要给孩子补课啊等等也有一定的生活压力,可能导致没有全身心投入,也做了一些违背初衷的事情。让教师的收入最高,同时门坎也提高,严进宽出,让当老师成为一个很难的职业,必须德才兼备才能当老师,这样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可能才会迎来一个大的改观。三、基础教育,老爷子还提了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外国的科学家为什么比我们国家的多?为什么引领世界的科技都是从西方发出的?5000年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牛顿,爱因斯坦?这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从制度设计上,从文化引领上需要改进的。华为有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0多个化学家,其中80%都是外国人。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那么多的黑科技,他们功不可没。所以老爷子有切身的体会,华为是中国的,可是华为的芯是世界的啊!没有老爷子的大笔撒钱,优厚待遇,这些人不可能为华为工作,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现在世界日新月异,科技在大步狂奔,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万物互联,无人驾驶都在飞速赶来。我们的小学应该开设相关的学科,从小培养孩子科学的精神,对前沿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而不仅局限在现在的语,数,外,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探索的兴趣,钻研的兴趣,可能还会促进语,数、外的学习。所以,教育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跟上前沿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小学,连电脑课都没有。以上就是我理解的老爷子说的话,拳拳赤子之心啊,不仅为华为操碎了心,为国家也想的很多,而且很有全局观,战略观,建议给个部长给老爷子干干,一定能干好。最后,用老爷子的话作尾: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一定会有一场巨大的革命,在生产方式上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再穷不能穷教师,再穷不能穷未来,国家七十年来有巨大进步,教师的生活也有大的进步。如果我们不给花朵浇水的人一种事业心、一种使命感的话,我们就会少了一个乔布斯。

此谓诚忘

给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更多关注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继续完善科研经费使用和考核机制,建立重结果、重绩效的评价体系华为公司负责人任正非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了大量时间来探讨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他认为,我国目前基础研究方面水平不高与基础教育跟不上直接相关。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偏重应试,束缚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了标准答案,对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固,但长大后很难有全面的思维,创造力相对缺乏。然而,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些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掌握学习能力才是关键。因此,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的良好局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还有一个问题很少有人关注,却是中国科研领域不能回避的隐忧:我们的基础研究少,“配合国家战略”的研究多,独创性探索性的研究少,最终呈现的科研成果也是论文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除部分以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等形式定向划拨外,绝大部分是通过竞争性项目申报方式获得。这些科研项目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就要结题,有明确的论文、专利考核指标要求,并不适于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重大成果的基础性研究活动。有些探索类研究三五年也难以出成果,科研人员为了顺利结项,往往只能写篇论文交差。曾经以5.2亿元专利转让费创下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纪录的毕玉遂教授说过,他这项专利研发过程中没有申请到科研经费,虽然自己很为钱发愁,但误打误撞让产品最终研发成功了。否则,以他研发10余年,前6年连个理论都没想出来的进度,这项科研成果多半要被评审委员会投不信任票,不得不半途而废。然而,当这项专利研发成功后,市场用5.2亿元的真金白银,认定这是一项有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研究。这比发多少篇论文、拿多少项荣誉都更有说服力。迄今,他这项专利一篇论文也没发表过。近期,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明确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相比,机制调整产生的效果立竿见影。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科技工作者,都想出成果、见实效。充分相信和尊重科研工作者,尊重科研规律,不一味用时间去考核,也许反而会激励诞生更多科研成果。下一步,还应该继续完善科研经费使用和考核机制,建立重结果、重绩效的评价体系,区别对待因科研不确定性未能实现预想目标的研究和那些因为学术不端导致的项目失败,允许科研失败,严惩弄虚作假。只有这样,科研人员才能从应付考核的担忧中解放出来,真正把精力投入到发明创造中去。(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 颖)来源:经济日报

沐丝

东北师大附中教育研究成果被《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引用

2月17日,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和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2020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一文中,引用了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新时代高中全面育人的思考、行动与创新》的相关论述。同期发布的《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2020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中,将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帮扶“1+1深耕计划”列入学校典型案例,同“时代楷模”张桂梅并列。学术是东北师大附中立校之基、兴校之本,推动学术发展是学校的核心使命。此次《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对学校的学术成果的引用和入选案例,不仅是对学校学术型中学建设方向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学校更好的发展蓄力。来源: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学校办公室

其孰是邪

2020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

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 联合研制《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自2017年开始研制,每年发布一次,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基础教育中心(《人民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联合制作,近年来在基础教育界已连续产生重大反响,成为引领、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份重要文献。年度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党和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工作要点,以及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媒体视角对全年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实践的最新动态、重要进展、重要观点、重要经验、重要问题等进行深入立体观察,以更好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由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等四个子报告组成。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对全年基础教育政策背景、目的、举措、成效等展开分析,为基础教育战线宏观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主题提供参考;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对全年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帮助战线深入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为首次研制,对全年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状况进行总结提炼,以帮助基层更好把握中小学校正确办学方向和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对全年基层涌现的典型案例进行遴选推广,为中小学更好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提供鲜活经验和奋进动力。《2020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搜集资料时间为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研制过程中得到教育部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得到全国各省级教育新闻宣传中心、教育报刊社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基础教育量大面广,我们虽然尽全力从决策部门、主流媒体、学术期刊、基层调研、公开征集、监测数据等多个渠道搜集、遴选资料,但因人力和水平所限,难免有缺漏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报告谨供业界参考。2020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202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中国基础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多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要成果。迎难而上,推进中央提出的基础教育交账任务和教育“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积极应变,成功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有效实施“停课不停学”,在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探索大规模在线教育、弘扬抗疫精神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尽锐出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教育脱贫攻坚重大胜利,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阶。坚守使命,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性实效性,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激发活力动力,提升育人质量,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胆突破,启动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等深刻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导向性改革,克服长期制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顽瘴痼疾,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和督导体系。回应关切,在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规范招生秩序、明确教育惩戒规则、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等问题上重拳出击,保障基础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抓牢关键,着力提升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能力,补上乡村教师队伍短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中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基础教育未来15年将以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未来5年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教育系统抗疫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提出巨大挑战。教育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及时作出了延期开学的决定,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立即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1000多万教师面向1.8亿中小学生开展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为缓解家长焦虑、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推动教育变革、弘扬抗疫精神作出重大贡献。(一)“停课不停学”保护师生安全健康,促进有序教学敏锐应变,及时制定“停课不停学”工作方案。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与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明确提出“四个坚持”,维护广大师生的安全健康,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的有力支持下,教师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限时限量合理安排学习。2月27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求大中小幼等开学开园时间原则上继续推迟。3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印发通知,总结推广各地前一阶段“停课不停学”的典型经验做法,特别加强线上学习指导,积极帮助困难家庭学生解决线上学习条件问题,密切家校沟通协作,有序、有效深入开展“停课不停学”工作。化危为机,精心做好教育教学质量支持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后,教育部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高度重视师生心理疏导,普遍开展战“疫”专题教育,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教育部制定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发布25项教师在线教学应急攻略,提供在线教学培训资源包。遴选推介了3期270个地方教师在线教学组织实施工作方案。支持成立“教师在线教育教学支持共同体”。4月15日,考虑到疫情的影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结合实际,主动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税务等部门,统筹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民办幼儿园阶段性扶持政策。及时调整高考时间,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确保考试安全。(二)国家级资源平台为“停课不停学”提供强大支持和优质服务教育部2月17日正式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教育部与工信部建立了部际协调机制,协调网络运维服务企业确保网络云平台平稳顺畅运行。统筹网络和电视两个渠道,有力保障了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等无网络或网速慢地区学生居家学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截至12月3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4.65亿,访问人次达20.24亿。(三)基层创造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线上学习质量多省份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将伟大战疫精神融入课程学习和专题学习中。积极分析探究在线学习的特点及与线下学习的差异,努力防止照搬套用线下课堂教学方式、时长和教学安排,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加强学习指导。有的省份则对小学一二年级主要实行居家生活指导,多数省份规定了每次线上教学时间原则上在20分钟左右。各地普遍要求做好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关爱与帮扶工作。各省份还统筹用好本地资源和国家平台资源,27个省份开通了省级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服务,并指导确有条件的市县和学校用好本地本校优质资源。(四)强化心理健康保障和抗疫精神教育普遍实施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从居家建议、情绪调适、亲子沟通、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对师生进行指导。教育部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优势,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其间,教育部举办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示范班,培训学员1万名,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教育部与中宣部印发通知,部署2020年春季学期全国中小学集中开展“复学第一课”活动,组织中小学生上好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课。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制作了“复学第一课”专题片和主题MV宣传片。会同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了秋季“开学第一课”节目,围绕“少年强,中国强”主题,以“团结、科学、担当”三个篇章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节目播出后引发网友广泛讨论,并形成多个话题词发酵。其中,主话题词#开学第一课#阅读量升至24.6亿,讨论量442.2万,位列微博热议话题第一,视频直播同时在线人数最高突破463万,同时登上全网热搜榜20个热搜词,全网微信10W+文章共46篇,千余家媒体持续推荐。二、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教育公平加速迈上新台阶教育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针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教育部党组成员平均每人负责联系7-8个县,进行指导、推动、督促。同时强化地方政府责任,教育部与有关省市专门签订备忘录,明确责任,形成合力。2020年,教育部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学生资助等方面持续发力,完成义务教育有保障重大政治任务。同时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公平加速推进。(一)完成义务教育有保障历史性交账任务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健全完善全国控辍保学工作台账管理系统,落实月报制度,实现各省份上报辍学数据、工作台账数据和扶贫部门掌握辍学数据“三统一”。着力解决因学习困难、外出打工、早婚早育等而辍学和随迁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强化招生入学源头管控,严防辍学新增反弹。制定调研指导“工具包”和“三个清单”(目标清单、责任清单、帮扶清单)政策举措,指导贫困地区打好打赢攻坚决战。督促各地抓住开学关键时期,全力开展攻坚行动。向7省(区)印发通知,督促制定解决“义务教育有保障”有关问题整改方案和具体举措。督促各省份加快化解辍学、大班额、大通铺等影响义务教育保障水平问题。对未摘帽贫困县开展调研指导,进校入村实地查看控辍保学工作情况,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应入尽入、应返尽返。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682人,其中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已经实现动态清零,为实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巩固控辍保学成果,教育部提出了五个长效机制,包括联控联保的责任机制、定期专项行动机制、应助尽助的救助机制、依法控辍的治理机制和办学条件保障机制,推动历史性解决辍学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部印发通知,督促各地加大消除大班额工作力度,确保完成达标交账任务。针对大班额较为严重的50个县,督促“一县一案”完善消除大班额工作方案。加强对凉山州的指导帮扶和督促,截至2020年9月底,凉山州增加义务教育学位2.3万个、寄宿生床位2.5万个,大班额和大通铺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督促各地以县为单位制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开展全国乡村温馨校园评选活动,评出首批100所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加大对“52个未摘帽县”的倾斜支持力度,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及时下达2020年中央补助资金295亿元。截至2020年8月底,全国新建改扩建校舍2980万平方米,采购价值169亿元的设施设备,提前四个月实现“双过半”目标任务。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质量。通过实名制管理、纠正截留克扣补助整治“回头看”、提高食堂供餐比例、杜绝餐饮浪费等举措保证应吃尽吃、纠正违规行为、确保食品和资金安全。2020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下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31亿元,覆盖29个省份1634个县的13.6万所学校,受益学生总数达到3767万人。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供餐比例为76.35%,比2019年提高了0.96个百分点。(二)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对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各地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确定的政策举措,坚持全面部署调度与重点督办相结合,将普及普惠目标、城镇小区配套园和无证园治理作为重点督办事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基本完成治理工作,可提供普惠性学位超过400万个,总体上实现了2020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任务。将“实施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纳入2020年教育部“奋进之笔”攻坚行动计划,就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分工方案,不断提高政策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出台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有20个省份出台了公办园教师编制标准。研究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为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深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统筹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实施力度,两个项目2020年度分别下达中央财政资金59.2亿元、15.2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指导大班额比例超过5%的22个省份制定出台了本地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推动各地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制度,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建立了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已有2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达到了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标准要求。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四)显著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同时扩大残疾人接受学前教育、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机会。中央财政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每年投入4.1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和开展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办学条件。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基本实现县县有特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12年免费教育。自2020年开始,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新增“特殊教育”学科。推动高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国培计划”和省培项目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积极推进部编新课标教材的编审工作。深入开展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规范推广工作。三、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2020年,教育系统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集中在创新思政课、整体布局劳动教育、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上精准发力,立德树人的蓝图更加清晰,制度更加完备,成效更加明显。(一)党建和德育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建工作重点是开展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研究。持续加强党对中小学的全面领导,引领和带动基础教育战线加强政治建设,擦亮中小学育人政治底色。组织第四期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丰富培训内容,线上培训学员6万人,线下培训学员150人,不断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素养和履职尽责能力。德育工作全年政策举措集中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着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新思想引领。教育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系统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材和重要理论读物使用。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小学生读本。一体化设计。2020年8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通知》,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文章精神。12月,为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决定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任主任委员,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郑富芝任副主任委员。该指导委员会将在教育部指导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领导并开展指导、咨询、示范、培训等工作。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方案》以把握新时代、推进一体化、突出创新性、增强针对性、注重统筹性为思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落实课程目标要求,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同时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创新性试点。教育部在2020年初把“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列入《教育系统2020年“奋进之笔”行动总体方案》,作为教育部2020年“攻坚行动”之一,选取若干地方和学校开展先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力争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整体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如推动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二是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时代主题精神教育具有体验感受真、舆论氛围好、社会支持强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突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利用复课开学之机推出“复课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弘扬抗疫精神。开展“开学季:扣好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组织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少年儿童“六一”国际儿童节寄语精神。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学生点击量超4.47亿次。在全国中小学广泛深入开展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五个一”教育活动。深化细化专业化德育工作是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印发《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起草《中小学校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标体系(试行)》,推动各地“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举办全国中小学德育骨干、班主任网络培训示范班,培训德育骨干和班主任各1万名。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聚焦深化改革的重点、突破点、着力点,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二)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指出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强调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强调要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保证必要的劳动实践时间,同时强调其他课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规定劳动教育基本内容,要求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要求把学生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注重评价结果在评优、升学就业中的使用。注重系统培育,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同时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为落实《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专业指导。《意见》和《指导纲要》发布后,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制定实施细则并加以落实。河北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目前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开课率达70.6%。广西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以及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上海将在近两三年通过市区共建、政府购买服务,重点建设3-5家市级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劳动实践需求。天津确保劳动教育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劳动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以及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三)大力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但总体看,体育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有待加强的环节。2020年,体育美育工作在推进落实层面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两个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进一步凸显了价值功能、完善了系统设计、拓展了实施路径。两个文件针对现阶段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存在的师资不够、场地不足、评价不硬等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体育美育进入中考、开齐开足相关课程、提高教学内容质量、加强相关教师队伍建设等4个方面。随着全社会对于体育工作的重视,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逐步完善起来。教育部等七部门组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青少年近视防控部际联席会议、体教融合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也相继建立,动员各个部委力量和资源,共同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同时,教师、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发挥各自功能的体制机制也在逐渐健全。2020年8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校园足球推广体系、教学体系、竞赛体系等八大体系,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推广足球运动。密集的政策出台,使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完成,进入全面施工阶段。2020年,教育部持续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遴选工作,推动校园足球、篮球、冰雪、排球、网球、机器人等项目教育教学改革,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2020年遴选完成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683所,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420所,足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约3000所,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27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208所,校园篮球“满天星”训练营28个。为加强条件保障,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渠道,近5年来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积极推动校园足球D级教练员线上线下培训工作。推进地方制订学校体育美育师资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国各地各校普遍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所有学校每年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教育部对各地上报数据进行复核,复核人数每年超过20万人。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把体育纳入其中。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推进体育中考,分值30-100分不等,“强基计划”中明确要求考生进行体育加试。美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进展。课程建设稳步推进,课程资源日益丰富,艺术课程开课率大幅度提升,美育课外活动和社团建设得到普及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学生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学生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美育教学改革,教育部成立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品牌项目成果丰硕。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截至2020年,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15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106个传承基地,按照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加强美育条件保障,推动落实教育部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多措并举解决美育师资问题。研制印发《普通高中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义务教育学校音乐、美术教室建设与装备规范》。近5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由59.9万增加到74.8万,小学艺术器材配备达标率达到95%,初中达到96.12%,高中达到93.26%。为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持续推进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完善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为18个省(区、市)的38所农村中小学提供持续性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完善学校美育评价机制,将美育纳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启动并稳步推进美育中考改革试点。目前美育已经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有9个省份开始美育中考改革试点,分值在10-30分之间。2020年,加强体育美育工作也成为地方工作的重点。一些地方在充分酝酿的前提下,纷纷出台促进体育美育的方案和举措。云南在召开听证会基础上,明确自2020年9月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起,中考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音乐、美术从5分提高到20分。体育分值与语、数、外平起平坐,云南成为全国首个“吃螃蟹”的省份。贵州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海南明确到2020年实现“全省中小学毕业生人人会安全游泳”的目标。江西定南加大投入,实现了中小学足球场全覆盖,同时加大校园足球教练引进力度,长期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达20%。山东青岛2020年正式实施艺术科目中考。四、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重要文件,国务院印发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文件,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201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202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围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提出方向要把牢、部门要联动、环节要衔接、力量要统筹、内外要协同等五方面要求,着力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与增强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办学活力不足是部分地区和学校育人模式僵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管得太多、动力不足、保障不够、管理不善”等突出问题,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2020年9月15日出台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意见》针对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突出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重大举措:一是赋权,赋予学校必要的教育教学自主权、人事工作自主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二是激活,通过改革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质学校带动等,激发学校办学内生动力;三是支持,优选配备好校长、落实政府条件保障责任等;四是完善,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学校内部治理和社会监督,统筹好“放”“管”关系。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既是贯彻新时代中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迫切需求;既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也是对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滞后于时代需求的必要补充。这一改革政策着力强化内外联动、部门协同、形成合力,有力促进了改革与发展的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为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创设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受到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欢迎。(二)加快推进课程教材建设,进一步强化铸魂育人功能课程教材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铸魂育人中发挥核心作用。2020年9月,教育部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工作会议,立足把方向、守阵地、出精品、强队伍、抓保障,对全面加强新时代课程教材建设作出部署安排。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老同志回信,提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部党组印发学习通知,召开座谈会,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出部署。全年课程教材建设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着力增强课程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一是针对若干重大主题教育系统性不强、渗透融入不够等问题,组织研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指南》等,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系统设计、科学安排,为课程教材建设提供上位依据,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具体指导。二是组织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聚焦核心素养,面向2035,先修订方案,再修订课标,对义务教育育人蓝图进行系统谋划、全面设计,努力使政治站位更高、目标导向更强、科学定位更准、创新意识更浓、实践要求更实、衔接贯通更顺。目前,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完成修订初稿。三是对统编三科教材进行修订完善,以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强化教材铸魂育人功能;同时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材使用保障,及时上线电子版教材,保证课前到书。完成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特殊教育学校教材等126套572册次教材的审核工作。四是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印发将对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如何结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2020年,全国累计有20个省份的普通高中全面实施了新课程、使用了新教材。为建立新课程新教材工作推进机制,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推进方案》。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和全员培训,全国约800名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训受益。一批国家级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为积极深入探索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推进跨学科、综合化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三)加强专业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教育部采取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建立国家层面加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工作的机制。教育部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任务是提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决策咨询,指导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形成教学改革引领机制。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国家级示范区遴选建设和分省推广应用工作,共遴选出示范区60个。确定了90个“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引领信息化教学改革。指导各地加强教育教学薄弱环节。推动各地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研制《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推动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纠正“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向小学平稳过渡。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引导学生读好书、读经典,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地方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推进初中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初中教育的指导意见》,将通过完善初中学校规划布局、优化初中学校师资配置、推进城乡初中教育共同体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打造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浙江初中新样态。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切实改变普通高中学校长期形成的“千校一面”状况,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分类办学促进特色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持续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窗口”。五、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是教育改革的“龙头之战”“最硬的一仗”。2020年,我国教育评价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对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这是继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破“五唯”之后对教育评价工作的又一重要指示。2020年10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具有重大意义。《总体方案》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关媒体、专家学者、教育行政人员、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对《总体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充分肯定。舆论认为,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总遵循。《总体方案》是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一次重大制度突破和体制创新,必将显著提升我国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二)引导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总体方案》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导向,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对教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对学生,坚持以德为先,完善德育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总体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回答了社会关注的破“五唯”问题。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提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社会用人单位,都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改革举措,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坚持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总体方案》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回答了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如何改进评价的问题。提出分类设计、稳步推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在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系统要准确把握《总体方案》的基本定位和改革要义,确保各项改革部署落得准、落得稳、落得好。一是准确把握推进科学履行职责的要义,着力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有效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二是准确把握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义,着力改革学校评价,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三是准确把握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要义,着力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四是准确把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义,着力改革学生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五是准确把握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的要义,着力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三)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线长,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协同推进、共同落实。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针对《总体方案》重点任务,会同相关方面逐项逐条沟通研究,明确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者、时间表、施工图。教育部成立“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任务落实专项工作组”,紧锣密鼓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举措落细落地。为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总体方案》要求,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明确评价的重点内容,着力解决制约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价值导向、组织领导、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等方面重点内容,旨在促进地方党委和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对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履行举办义务教育职责,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重点内容,旨在促进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充分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重点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下一步,还将制定出台《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南》,指导各地科学评价高中办学质量,规范实施初中、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备受社会关注的高考、中考改革,也在积极稳妥推进当中。高考方面,教育部继续加大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高中学校建设支持力度,帮助这些地区加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满足实施选课走班对扩大校舍资源和教师配备的需要。制定“强基计划”招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报送工作方案,2020年高考前完成了28.9万学生的评价档案报送工作。推动尚未建成省级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省份加快电子平台建设,力争2021年秋季开学前全面完成省级统一电子平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考方面,教育部稳步推进省级统一命题,指导尚未实行省级统一命题的省份制定推进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2020年完成了17个省(市)9个学科的命题评估,指导和帮助各地提高命题质量。四川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推行“全科开考”,并规定测试机械记忆和客观性试题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各地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初步建立。2021年,全国将有24个省份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考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六、教育督导“长牙齿”,推动解决重大教育问题2020年,教育督导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长牙齿”,切实加强督学队伍建设,推进督导方式方法创新,扎实开展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等各项工作。教育督导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工作呈现新格局,督导的权威性严肃性实效性不断增强,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教育督导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2012年8月,国务院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教育督导层级大幅提升。2012年10月1日,《教育督导条例》正式施行,督导范围扩大到各级各类教育,督导内容覆盖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在法治化轨道上迈出了重要步伐。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重点针对当前教育督导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了24条改革举措,推动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切实履行教育职责。《意见》致力于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是教育督导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督导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不严格。二是在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督导定位不够清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三是在结果运用方面,缺乏权威性,整改问责不力,没有真正形成震慑。四是在督学队伍方面,总体上人员严重不足、力量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等。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明确部署,要求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落实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意见》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据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法律法规确保教育督导“长牙齿”、使教育督导真正形成震慑、改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加强专业化督学队伍建设四个方面。2020年11月24日,全国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特别强调,要改革创新教育督导工作,力促教育督导“长牙齿”;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推动解决重大教育问题。根据《意见》的部署,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充实,增加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为成员单位。各省(区、市)都比照中央的做法,新组建了省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各级督学队伍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一是组建新的国家督学队伍体系。通过分类选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国家督学队伍体系,共计602人,成为督导“长牙齿”的重要支撑。在督学队伍遴选上,尤其突出讲政治、懂教育、敢担当的标准,重点向退休同志和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同志倾斜。二是加强督学管理。专门研究制定了总督学顾问、国家督学顾问、国家督学和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的岗位职责,建立了实绩考核和退出机制,要求新一届国家督学积极履职,保证一定时间精力投入,不挂虚名。三是加强督学培训。组织开展了全国省地督学培训班、县区督学培训班,共计培训学员200人。利用督学网络学院培训1.1名督学。教育督导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更加灵活多样,避免“做样子”和“走过场”,使教育督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增强。一是切实减少各类督导检查评估的频次,将各类督导重点任务尽可能纳入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着力减轻基层迎检迎评负担。二是启动《教育督导条例》修订工作,研究制定《教育督导问责办法》《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整合国省市县工作平台,实现督导数据联通共享。三是建好“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实现了教育督导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共享,在推动教育督导工作、引导教育舆论、加强群众监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加强线上督导,开通教育部线上疫情防控举报平台,接受群众举报并及时处理。五是加强暗访工作。在开展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时,均组织了暗访,多方了解情况,千方百计发现问题,形成有力威慑。在地方,教育督导日益得到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的普遍重视,《意见》贯彻落实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已有16个省份正式出台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其他省份都将于近期出台。四川省提出每年都对市、县两级政府开展督导评价,内容包括教育投入落实和经费使用管理、教师编制待遇等,校(园)长在一个任期结束时要接受一次综合督导。上海市则重点推进督导结果的公开、整改、激励、约谈、问责等五大制度,不断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二)教育督导的权威性严肃性实效性不断增强2020年,教育督导各项重点工作继续扎实推进,为推动解决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重大教育问题发挥重要作用。改进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国务院督导委员会从2018年起开展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2020年着重做了3个方面改进:一是督查重点更加突出。共确定12项重点督查事项,既“接天线”,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教育决策部署,聚焦教育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又“接地气”,重点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民生问题。二是问题导向更加鲜明。事先系统梳理各渠道反映的问题,逐省列出问题线索清单。不仅强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指出问题,还注重分析问题深层次原因,推动解决问题。三是工作作风更加务实。督查采取“四不两直”(即不提前发通知、不事先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开展,注重多方了解情况,广泛听取师生和群众意见。启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为落实《意见》要求,出台《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并印发有关通知,对该项评估的原则、内容、主要指标、实施程序、结果运用等作出明确规定。召开全国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国家认定启动现场会,强调国家评估验收的“四条标准”:一是普及普惠程度达标,要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二是办园条件合格,不仅园舍条件合格,也包括教师配备合格;三是管理制度健全,要求围绕完善监管体系、实施科学保教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四是社会认可度高,要求社会认可度达到85%以上。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制定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规划。到2025年,全国55%的县将接受督导评估;到2030年,将完成所有县的督导评估。压茬推进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评估认定。2020年完成对湖南、河南、青海3个省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6个省份整体通过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占71.88%;共2809个县(市、区)通过基本均衡督导认定,占96.76%。对前7年已经通过国家基本均衡认定的2767个县进行复查,督促整改。总结优质均衡推进中的经验做法,指导解决问题。扎实开展教育质量评估监测。2020年对全国幼儿园办园行为进行评估,突出问题导向,督促抓好整改。组织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制《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和《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为教育政策提供参考。组织开展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学习质量监测、德育状况监测,顺利组织完成全国331个样本县(市、区)、6535所样本校、近20万名学生的现场测试工作。组织实施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研制PISA2018分省结果报告,反馈测试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为地方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教育督导。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部组织召开全国学校安全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学校安全工作。与公安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开展2020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指导各地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健全应急处置和安全教育工作机制,着力防范涉校案件事故发生。与公安部联合发布通知、通报并组织开展实地督查,指导各地各校健全应急处置和安全教育工作机制。开展“教育防范学生溺水专项行动”,努力守护中小学生生命安全。通过发布预警、印发通知、明查暗访、重点约谈等方式,及时妥善处置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经努力,全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校园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封闭管理达标率为95.4%,视频监控设备配备达标率为93.61%,一键式报警装置配备达标率为77.18%。2015年以来,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涉校刑事案件、溺亡人数、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七、营造立德树人良好教育生态2020年,针对招生、网络沉迷、学生课业负担等基础教育热点难点,教育部直面矛盾,重拳出击,坚决整顿招生秩序,联手治理网络环境,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严格规范校外培训,引导教育生态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大力推行“公民同招”新政,构建公办民办公平发展机制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招生的有关要求,2020年教育部按照“全部、同步、稳步”原则,大力推进公民同招政策落实到位,严格规范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构建公办民办一视同仁、公平发展、互不享有招生特权的机制,促进适龄儿童享有更加公平的就学机会,全国所有省份出台了中小学招生入学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全面推行公办和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从实施效果看,“公民同招”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考试掐尖、抢跑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等顽疾,弱化了家庭择校动机,促进了公民办学校公平发展,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和家长焦虑,推动民办学校从“抢好生源”向“教好学生”转变,有利于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社会反响良好。目前,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24个大城市中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98.6%,85.3%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或者享受政府购买学位。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动出台《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促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二)育人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正在形成网络已经成为影响中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2020年8月下发《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2020年9月15日,教育部会同网信办联合召开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及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视频推进会,对网课平台专项治理工作进行通报和交流,部署启动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沉迷网络游戏、低俗有害信息、不良网络文化等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共计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13942家,关闭各类违法违规账号578万个,公开曝光三批次问题网站平台,有效净化了末成年人网络环境。教育惩戒问题关系着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大问题。2020年12月29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简称《规则》),2021年3月1日起实施。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规则》颁布后10天内,与《规则》相关的网络文章共计近4万篇。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支持教师合理使用教育惩戒、如何防止滥用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落地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教育惩戒的“度”难把握等方面。教育惩戒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制定教育惩戒有关实施细则提出明确要求。《规则》出台建立在科学研判、广集民意、慎重决策基础上,有利于将教育惩戒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规则》明确了家长在学校制定教育惩戒具体规则以及教育惩戒实施、监管、救济等过程中的参与权、监督权,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引导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家庭教育日益成为教育中的矛盾焦点。2020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在5-6月集中开展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活动。教育部还会同全国妇联命名了297个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激发基层阵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学校卷和家长卷),指导家长掌握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培养孩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全国妇联、教育部共同修订了《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进一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育人方法,家校协同育人氛围日益浓厚。(三)综合施策、内外联动,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效缓解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要求,2020年5月8日,教育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六门学科,从课程标准规定、培训材料难度、培训进度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为各地查处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提供了具体依据。通过综合施策、内外联动的方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得到有效缓解。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研制印发了首个全国性《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切实规范签约履约行为,从根本上保障签约双方特别是家长的合法权益。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对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实施备案审查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备案,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管理。稳妥做好疫情特殊时期工作。2020年春节前,第一时间作出部署,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党委和政府要求,确定校外培训管理措施。并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部署线下培训全面停业,要求培训机构不得违规提前预收培训费,指导各地严查严处。同时,发布《2020-2021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在大幅度减少竞赛数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引导竞赛项目更好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为规范个别竞赛在组织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换挡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推动教师工作进一步补短板、提质量、强管理、重保障,在加强师德师风、振兴教师教育、创新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提升教师荣誉感使命感,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尚2020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教师,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他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对全国教育系统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精神,聚焦研讨、文章、课堂、巡讲四大系列,集中力量开展学习宣讲,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入脑入心、落地见效。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2020年起提升表彰层次,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全国最美教师。共推选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张伯礼等位列其中。凉山支教帮扶团队荣获年度“最美教师团队”称号。发布仪式于教师节当晚黄金时段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全网累计阅读量和播放量超过3.3亿。教育部推荐、中宣部授予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宣传其爱党爱教、为国育才的高尚师德风范。(二)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强化底线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2020年,教育部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奋进之笔”攻坚行动,提出健全分类查处和集中通报工作机制等6个方面37条举措,形成协同推进落实机制。持续加大师德违规查处力度,公开通报两批违反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加强师德师风工作平台建设,与10家单位合作建设教育部师德师风基地,筹建师德专家委员会。同时在师德案件查处中,努力维护教师合法权益。2020年8月,教育部、最高检、公安部发布《关于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见》,同步积极筹建性侵违法犯罪信息查询平台系统,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教育部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先后开展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从教人员授课内容清查整治等工作。(三)组合“政策包”助力扶贫攻坚,培育高质量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的质量决定着乡村教育的质量。2020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部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重点扶持。对“三州”开展三大“组团式”帮扶行动,组织数百名骨干教师赴四川省凉山州、云南省怒江州支教,在甘肃省临夏州启动实施“千人援教顶岗”计划,并对三州教师、校长进行了大规模培训。对52个未摘帽县等重点地区开展六大人才支教工作,扩大“特岗计划”,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需要。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为包括深度贫困地区在内的农村学校定向培养1000余名硕士层次教师。支持高校创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加强西部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深入实施“国培计划”,中央财政投入资金超过23亿元,重点面向中西部地区乡村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培训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长超过100万人次。继续“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19个援藏援疆省市于3-4月份疫情稳定初期,有序组织5310名支教教师进藏进疆支教。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新增黑龙江、西藏两省区参与实施,面向社会招募4800名银龄退休讲学教师,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继续开展2020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充分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优质资源,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需求,2020-2021学年度下达选派计划2.29万名。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的使用效益,重点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让乡村教师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优化青年教师在乡村建功立业的制度和人文环境,推动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四)创新思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为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20年教育部全力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工作,全国共招聘63万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其中“特岗计划”招聘超过10万人。新招聘教师中,学前教育阶段11.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34.8万人,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深化教师资格制度“放管服”改革。应对疫情出台了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政策。研制和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经学校考核合格的教育类研究生、国家和地方应届公费师范生获得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凭证书可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教师资格。为提升教师质量和素质,教育部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2020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8404人。发布《“国培计划”蓝皮书(2010—2019)》,总结“国培计划”十年经验,示范引领各地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提升。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育教育家型基础教育领军人才。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提上日程。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线培训实施指南、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项标准。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着力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召开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现场推进会,对宁夏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突出问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未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进行了部署。多个地方出台了升级版文件,力促教师素质提升迈上新台阶。江苏印发《关于启动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的意见》,着力培养一批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名教师、名校长、名专家。河南出台《河南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梯队攀升体系建设方案》,将建立一批中原名师、省级名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基地,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认定中原名师300名,省级名师8000名,省级骨干教师4.2万名。为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督促指导各地落实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有关政策,加大编制资源统筹力度,盘活用好现有事业编制资源,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需要。2020年,江西省调剂新增3万个编制。云南省从全省事业单位跨区域、跨行业调剂空编,为教育系统补充1.8万个编制。为形成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教育部、人社部研制《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继续做好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结果备案工作,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统筹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截至2020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正式印发本省份教师减负清单。江西从5个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措施,强调要将教师减负督导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广西发布17条禁令,要求评比考核不得设置烦琐评审程序,不得以考试成绩、升学率、学历、论文、奖项作为唯一性评价指标。北京在6个方面作出20项规定,落实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五)高位督导,强力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为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开展“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专项督导,并将其列为2020年教育督导的“1号工程”,紧盯目标不放,层层压实责任,严格督办。对各省份自查进度实行每周一核实、每月一督促,针对进展缓慢、群众举报集中的11个省份,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大事项督办单,要求对存在问题县实行“挂牌督战”和“销号管理”。先后印发《关于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落实自查情况的通报》和《关于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举报信息核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对69个未实现目标的县(市、区)进行视频约谈,要求强化部门联动、压实责任链条。自2020年7月1日起,在“微言教育”和“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同步开通“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举报平台”,针对举报先后三次组织国家督学、财务专家、媒体记者等组成专门调查组,开展暗访和实地核查,进行重点督办。教育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派出4个工作组赴8个省份,对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开展实地督导,有力保障了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目前,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已实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明显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为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发挥了关键作用。九、锚定教育强国远景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指出了未来5年和15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建成教育强国为远景目标。《建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关键举措。《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锚定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乃至一个更长时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最新要求。总体上看,《建议》确定了4个方面重点:一是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首要标准是教育系统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衡量高质量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数以千万计教师、数以亿计学生的素质能否不断提升和增强。今后,多方位提高师生素质,重点将落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层面。三是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四是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将沿着“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方向前进。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基础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基础教育系统要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远景目标,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总监制:翟博;总指导:陈志伟、周飞;总策划:余慧娟;研制:余慧娟、施久铭、刘群)

摩门经

教育部发布《教研工作意见》首次提出基础教育教研员基本条件

央视网消息:教育部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等三个重要文件。其中,《教研工作意见》首次提出了基础教育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基础教育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教育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原则上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业道德良好等五个方面。同时,要求各地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配齐所有学科教研员,并建立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的制度。《教研工作意见》还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强调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强化校本教研对改进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