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教育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线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黑天鹅”事件发酵促使在线教育迎来新的转机,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扶持下,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增速回暖,市场规模达4858亿元,增速上升至20.2%。研究行业走势,少不了报告加持。不过,近期有许多读者纷纷询问:经常看艾媒咨询的报告和数据,但还是不太了解STEAM/K12/AIoT/PBL具体指的是什么,能否出一期科普。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求必应.....的艾媒分析师,必须安排!话不多说,请看详细分析: 一、STEAM 定义:STEA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因此,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公式表达:STEA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 发展演变:STEAM的原身是STEM理念,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近期加入了Arts(艺术),变得更加全面。案例示意:二、K12“K12”又名“K-12”,全称为“Kindergarten to 12”,当前K12教育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时间阶段涵盖包括幼儿园到高中阶段,为其提供的线上教育服务,其内容可分为基础教育服务及素质教育服务。公式表达:1. 按时间阶段划分:K12=幼儿园(学前)+小学+初中+高中2. 按内容划分:K12=基础教育服务+素质教育服务知识拓展:1. 基础教育服务是基于公立/私立学校教学体系延伸出来的课外辅导服务,主要为学生提供应试教育中各学科的辅导。2. 素质教育服务则覆盖了学生与家长在学校体系之外的需求,延伸出来的服务范围主要涉及少儿英语、思维教育、学前教育等。案例示意:三、AIoTAIoT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Internet of Things的缩写,意指人工智能物联网。其融合了AI技术和IoT技术,通过物联网产生、收集来自不同维度的、海量的数据存储于云端、边缘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实现万物数据化、万物智联化。 公式表达: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 案例示意:此案例指的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制定方案、智能辅导、人机交互等手段,教育模式得以改进和创新,继而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四、PBLPBL即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缩写,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收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案例示意:关于艾媒报告中心艾媒报告中心(report.iimedia.cn)是艾媒咨询旗下新经济行业数据报告发布平台。每年公开或定制发布新经济前沿报告超过2000份,覆盖了人工智能、新零售、电商、教育、视频、生物、医疗、音乐、出行、房产、营销、文娱、传媒、金融、环保与公共治理等领域,通过深入数据挖掘,通过数学建模,分析推理与科学算法结合,打造有数据、有理论支撑的大数据分析成果。艾媒报告中心优势:1. 数万份行业研究成果,提供高清版下载;2. 紧跟行业前沿趋势,报告数据更新及时;3. 涵盖上千细分领域,满足不同课题需求;4. 行业权威第三方出品,研究靠谱有保障。
深圳拟探索推进12年免费教育2015年,义务教育三方评估小组的报告显示,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于义务教育延伸的呼声越来越高。据媒体报道,深圳市教育局日前公开表示,将探索实施免费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力争到2025年逐步分类推进十二年免费教育。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向更长年限延伸,加快构建深圳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所谓K12教育,是指小学一至高三的教育体系,即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基础教育。使用人群的年龄范围一般在7-18岁之间。K12教育阶段的人口目前已达1.8亿,2020年有望达到2.12亿,庞大的适龄人口基数,为K12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K12学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我国教育正处于市场化、民营化阶段。随着民营学校盈利性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我国盈利性教育组织及公司大范围崛起,但仍以国家投资为主。我国教育的私人投资占比在25%左右,K12在线教育产品渗透率低,但已经进入大众视野。目前我国K12教育的实际在校人数已超过1.8亿人,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阶段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K12教育的实际在校人数将达到2.12亿人,因此K12行业拥有庞大的市场基数和海量的市场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的升级,K12教育市场需求旺盛,背后万亿商业价值有待深挖。各类法律规章的出台和修订对K12教育市场起到政策支持的作用。K12教育行业内部子行业众多,传统业务整合空间大,新型模式“互联网+K12教育”方兴未艾,整个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K12教育市场长期受到资本青睐,即使在资本寒冬期,仍然不乏资金涌入。2015年来,互联网K12教育市场的融资笔数大幅下降,但平均单笔融资额呈显著上升趋势。结合轮次分布的变化来看,资本对K12教育市场的重点投资对象已经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逐渐向成长期企业转移。说明在K12教育行业完成了初步探索后,行业格局开始确立,资本更偏好于商业模式经过市场验证、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企业。2018年,K12在线教育融资约为118.47亿元。中国K12教育市场的规模达到2549亿,人均花费5121元/年;其中辅导机构占21%,在线教育占18%;40%的K12家长每年的小孩课外学习花费在5000元以上,其中15%的家长更是投入上万元。K12 领域看好主要有4 个方面的原因:(1)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国内K12 阶段的在校生人数超过1.8 亿人,人口基数庞大;(2)刚需消费:K12 阶段的教育属于刚需消费,我国五成家庭教育支出超6000 元/年,消费基础好;(3)政策利好:各类中小学教育发展计划、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以及民办教育鼓励政策都为K12 阶段提供了利好的政策环境;(4)强烈的发展需求:由于目前K12 类的项目大多面临着盈利模式不明确、产品同质化、营销难题等问题,K12 教育机构需通过与资本联姻、整合和并购等手段来做大做强,得到持续发展。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K12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K12教育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K12教育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预测未来K12教育业务的市场前景,以帮助客户拨开政策迷雾,寻找K12教育行业的投资商机。
深圳拟探索推进12年免费教育2015年,义务教育三方评估小组的报告显示,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于义务教育延伸的呼声越来越高。据媒体报道,深圳市教育局日前公开表示,将探索实施免费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力争到2025年逐步分类推进十二年免费教育。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向更长年限延伸,加快构建深圳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所谓K12教育,是指小学一至高三的教育体系,即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基础教育。使用人群的年龄范围一般在7-18岁之间。K12教育阶段的人口目前已达1.8亿,2020年有望达到2.12亿,庞大的适龄人口基数,为K12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K12学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我国教育正处于市场化、民营化阶段。随着民营学校盈利性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我国盈利性教育组织及公司大范围崛起,但仍以国家投资为主。我国教育的私人投资占比在25%左右,K12在线教育产品渗透率低,但已经进入大众视野。目前我国K12教育的实际在校人数已超过1.8亿人,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阶段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K12教育的实际在校人数将达到2.12亿人,因此K12行业拥有庞大的市场基数和海量的市场空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的升级,K12教育市场需求旺盛,背后万亿商业价值有待深挖。各类法律规章的出台和修订对K12教育市场起到政策支持的作用。K12教育行业内部子行业众多,传统业务整合空间大,新型模式“互联网+K12教育”方兴未艾,整个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K12教育市场长期受到资本青睐,即使在资本寒冬期,仍然不乏资金涌入。2015年来,互联网K12教育市场的融资笔数大幅下降,但平均单笔融资额呈显著上升趋势。结合轮次分布的变化来看,资本对K12教育市场的重点投资对象已经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逐渐向成长期企业转移。说明在K12教育行业完成了初步探索后,行业格局开始确立,资本更偏好于商业模式经过市场验证、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企业。2018年,K12在线教育融资约为118.47亿元。中国K12教育市场的规模达到2549亿,人均花费5121元/年;其中辅导机构占21%,在线教育占18%;40%的K12家长每年的小孩课外学习花费在5000元以上,其中15%的家长更是投入上万元。K12 领域看好主要有4 个方面的原因:(1)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国内K12 阶段的在校生人数超过1.8 亿人,人口基数庞大;(2)刚需消费:K12 阶段的教育属于刚需消费,我国五成家庭教育支出超6000 元/年,消费基础好;(3)政策利好:各类中小学教育发展计划、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以及民办教育鼓励政策都为K12 阶段提供了利好的政策环境;(4)强烈的发展需求:由于目前K12 类的项目大多面临着盈利模式不明确、产品同质化、营销难题等问题,K12 教育机构需通过与资本联姻、整合和并购等手段来做大做强,得到持续发展。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K12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K12教育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K12教育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预测未来K12教育业务的市场前景,以帮助客户拨开政策迷雾,寻找K12教育行业的投资商机。
作为一名身处教育一线近20年的老兵,也是一名小学生的父亲,我对教育有一些感受和思考,我试着用本文来说说我国教育的根本矛盾。我的批评和建议都是抱着建设性态度的,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希望教育能为我们国家培养和选拔更多优秀人才。本文既是对决策者的建议,也是和大众的沟通,因为我发现民间很多意见领袖也在大声呼唤职高教育的扩大和高考年龄的提前。这样的建议为什么不对?我用本文来回答!本文比较长,是因为这么宏大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要说服持相反意见的人,不下大工夫是不行的,您就耐点性子看吧,说不定看完还会觉得短呢。您可以挑着看您感兴趣的内容。这是本文的目录:一、义务教育面临的矛盾义务教育阶段困扰学生和家长的核心问题是学习压力太大;超负荷学习压力的源头在中考的“普职分流”;以分数为唯一标尺的“普职分流”和“不唯分数”的教育理想之间是自相矛盾的;“普职分流”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教育的“榜样力量”;教育的“保姆功能”;应该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二、职业教育面临的矛盾把技能培养捆绑在学历教育之上的职业教育只是学历教育的附属品而已;以学历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院校本身就非常欠缺“职业性”;职业教育领域乱象丛生触目惊心。三、中国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该怎么改革取消初中毕业“普职分流”的政策,普及普高教育;不能把青少年命运分层的年龄提前到18岁以前;用“驾照学考”的思路重塑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我国职业教育参照“驾照学考”进行顶层设计的具体建议。四、总结以下为正文内容:关于取消初中的“普职分流”、普及普通高中教育的建议,这些年备受关注。但关于教育中的这些问题,至今我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老百姓从只言片语的报道中很难了解教育真正的问题所在,也就很难判断谁的建议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而教育几乎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牵扯面很广,教育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任重道远。所以,教育改革之前应该先把教育的问题找准确。鄙人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教书育人近20年的老兵,斗胆冒着某些忌讳撰写此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教育改革投石问路,为教育政策抛砖引玉。想法未必完全正确,敬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我认为目前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之所以让人诟病,其根本原因在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设计”上有瑕疵,这些设计上逻辑互反的矛盾点导致了教育实践的系列问题。下文我将围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设计的瑕疵展开讨论:一、义务教育面临的矛盾1. 义务教育阶段困扰学生和家长的核心问题是学习压力太大目前义务教育最大的问题正如大家关注的,就是太过关注分数和升学率,是“唯分数论”的教育,用极致的“唯分数”教育绑架了孩子们的少年时光,让孩子们压力过重不堪重负,同时让孩子们分数之外的其他素质欠缺,尤其是身体素质。小学6年,初中3年,这9年当中,6~15岁的孩子们承受了太大的学习压力,这些压力几乎超过了一个孩子能够承受的极限,甚至压力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上演。今天早晨娃妈微信发来消息,是“水木社区”上正在热烈讨论一处悲剧,一个初二年级的孩子跳楼了,社区里贴出了知情者的讨论和孩子的作文:孩子的作文字迹工整,字形峻秀,观察细致,描写入微,绝对是好学生的特质,只是孩子的作文读来让人沉重,他对父母每时每刻监控他的学习感到厌烦。本来想把这个孩子的作文贴在这里的,但是想到孩子父母的痛苦,就不贴了。我和妻子简单地就此事交流了几句,我们都为孩子目前被迫卷入这种极端的分数竞争感到担忧。孩子们健康长大才是父母最关心的,小学初中的分数不好又如何?我和妻子小学初中都不是冒尖的学生,也就是高中的时候发力,才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在本科录取率只有19.5%的1998年成为了当年全国62.5万本科生中的一员。我们认为小学初中拼成目前这个样子,让孩子们 All in 文化课学习完全没有必要,让他们长大一点儿,再用独木桥和996虐他们不行吗?我也想到了不久前在“水木社区”看到的另一个家长贴出的他家孩子的作文:我忘了帖子中提到的孩子的年龄,但看这个字和作文,应该是个小学低年级孩子吧。这个孩子抱怨每天6点起床,7点上学,8点上课,还有半小时读书。上学的时候被老师说,回家被父母说,觉得很苦,特别向往父母小时候的童年。网友们看了这个孩子的作文,大多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就跟这位家长一样。很明显,这是孩子的呐喊,这种被家长和老师紧锣密鼓安排着以“分数”为核心的生活,孩子感到痛苦,感到压力大,感到不快乐。孩子感受不到快乐是个大事,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孩子心理还不成熟,如果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很容易出事的。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而且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自杀率最高的是初中学生。不知道是因为近几年媒体太发达,还是自杀的孩子太多,反正每年都要听到好多起孩子自杀的事件。为人父母,听到这样的消息谁能不痛心?2. 超负荷学习压力的源头在中考的“普职分流”按理说,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2000年之前的至少二十年中,小学和初中教育已经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区域和人群,所以,义务教育不是个新鲜事物,我们搞了几十年了,可为什么在当前却搞得如此压力山大?原因正如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说的:“目前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开来,凸显诸多问题,加剧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家长、社会的教育焦虑。”其实这个话说得直白点就是:目前施行的“普职比大体相当”的“中考普职分流”制度是这个压力的源头。这种过早的分流加剧了学生的升学压力,更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可以说,家长和学生都在重压之下苦苦挣扎。关于“普职分流”的政策,只要家里有孩子的家长,这两年都知道了,那就是初三毕业的时候,根据中考成绩进行约1:1的普职分流。成绩好的那一半孩子上普通高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加高考,考普通大学,只要高考成绩好,双一流大学随你考。成绩差的那一半孩子只能去上职高学校,重点学习职业技能,辅修一点文化课,为当好技术工人做准备。“普职分流”直接把孩子的前途甚至命运导向了两个方向,上普高的前途远大,上职高的虽然有机会成为大国工匠,但更多的将流向最普通的蓝领岗位,其发展前景将非常受限。这一政策在受教育程度高的城市引起了父母的恐慌,父母当年考高中上大学是自由的,只要成绩过得去至少有高中上,有考大学的机会,可是在自己的孩子这里,初三就有一半孩子面临失去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有人可能要说以前上高中也不容易,那我说说以落后著称的我的老家甘肃平凉。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上初中的乡中学就有高中,市里面的中学大部分都有高中,其中三中、四中因为办学质量差,高中经常招不够学生。从乡中学到三中四中,差不多想上高中的学生基本都能上吧。而现在,升为镇中学的原乡中学早就停办了高中,三中、四中撤了高中,一个有着212万人口的地级市,市区有高中的普通中学只剩4所,当然,有些县可能还有普通高中吧。世事轮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前指的是高考,现在指的是中考。因为近几年高考实际录取率已经超过81%,而中考的孩子却要面对近50%的淘汰率。考不上大学可以复读,考不上普高连复读的机会都没有。就算考试的时候身体不适考砸了,也毫无翻盘的机会。十四五岁正是孩子最叛逆的时候,最叛逆的青春期与最沉重的学习压力及最重大的人生抉择叠加在一起,这份压力和压力之下的反抗使得无数家庭鸡飞狗跳,简直已经成为家长和孩子们不能承受之重了3. 以分数为唯一标尺的“普职分流”和“不唯分数”的教育理想之间是自相矛盾的教育是在为一个人的一生打基础,是为成长服务的,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既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把人培养好,培养出健全的心智、良好的品格、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头脑,分数和升学率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可是现在,孩子们为了考上高中不得不全身心地“拼分数”。很显然,目前的教育现状与教育理想之间有太大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因为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还在下降。如此竞争惨烈的普通高中录取,且录取与否的唯一准绳是考试成绩,也就是“唯分数”,那么,在“分数”这个唯一的考核指标面前,任何教育的“真谛”和“理想”都得靠边站。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明白,只有分数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孩子只有考出高分数才能有好前程,所谓教育的“真谛”和“理想”都没什么用。中国人都明白“有奶就是娘”的道理,都知道把精力用在最有用的地方,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利益抉择就是我们的生存智慧,哪种选择能个人利益最大化就选哪种。既然出线指标是50%,衡量标准是考试分数,那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紧紧围绕考试分数,全力争夺这50%的出线机会就是了,其他的都是浮云。既然我们基础教育就是“唯分数论”,那么让家长和孩子不要过度关注分数就是不合常理的。这种教育制度和教育理想之间的自相矛盾,导致教育主管部门耗费了巨大的行政成本,想让这个设计下的自然结果人为地改变方向,向教育理想靠拢,这就好比种的是颗“豆”,但想让它结出“瓜”来。流传了几千年的“大禹治水”故事被写进了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材,面对滔滔洪水,大禹的父亲鲧采取“堵”的方式治理了9年,然而洪水并没有消退。鲧的儿子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万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流进大海里,终于治水成功。大禹“变堵为疏”的智慧流传了几千年,希望这个智慧也能反映在我们的教育政策上。当前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落实教育理想,制定了很多措施,派出很多人监管,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可是这些措施,能起到多大的“减负”效果呢?我儿子小学一年级,这学期学校不能布置家庭作业了,我们做父母的更头疼,得自己去书市买家庭作业,得自己监督孩子做,还得自己批改,比上学期老师布置作业老师批改费劲多了。我们敢让儿子不做家庭作业吗?不敢!我们想让孩子上高中考大学。道理就这么简单。4. “普职分流”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过早地以“分数”为标尺定型孩子的前途,使很多有潜力的孩子错失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一个国家,能对科技和社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真正高精尖人才还是需要传统的大学来培养,而这样的人才好苗子要通过高考来选拔。可是目前我们在初中就把50%的青少年直接分流到职高院校学技术去了。男孩子普遍比女孩子晚熟,那些成熟较晚懵懵懂懂的男孩子,还没明白学习是怎么回事,就已经与普通大学和科技创新无缘了。可是我们知道,很多孩子上了高中才懂事,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智商非常高,只要懂事了,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很多天才往往开化得迟且慢,这在全世界有很多例子。俞敏洪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进了大学,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也只考了个专科成绩,很显然他们在高中不是成绩突出的学生,可是因为他们上了大学,就像获得了超级能量一样,人生连连开挂,都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我国著名物理学家,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院士之一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考研考了三次,七年才拿下博士文凭。所以,取得大成功的人,没有几个是少年天才,他们大多是通过后天努力才成功的。而大成功者大多是在科技领域和商业领域,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在这两个领域群星璀璨。而真正能与这两个领域的杰出人才比肩的“大国工匠”凤毛麟角,这当然与杰出人才进入工匠领域数量少有关。社会需要更多商业和科技方面的杰出人才,而对高水准技能人才的需求没有那么多。毕竟普通的制造业有普通的技能就可以了。杰出的商业和科技人才职业院校能培养出来吗?肯定不行!只有上过普通高中,在传统大学进行过思维洗礼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商业和科技方面的杰出人才。因为商业和科技的核心在思维在智慧,不在技能,以教授职业技能为使命的职业院校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商业和科技人才。在信奉“有奶便是娘”的中国老百姓眼里,往往把孩子读书的短期收益看得很重,却很少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上看待孩子接受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也迎合了民众的这种短视。因此,家长看重的是孩子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工资高不高,教育部门看重的是哪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这种看法虽然务实,但是有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太急功近利,没有看到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作用。我们习惯于对传统大学毕业生没有学到什么硬技能冷嘲热讽,从很多年之前就开始嘲讽他们“眼高手低”,甚至一无是处,因此我们才觉得学个手艺好像更靠得住,这恐怕也是职业教育呼声那么高的原因。一个资质一般的年轻人上了一个很一般的普通大学,没学到什么硬手艺,就真的一无是处吗?眼高手低就是这类人最大的缺陷吗?关于这个问题,我在2015年写过一篇文章《农村孩子到底要不要上“烂大学”》。在这篇文章中我说:把农村孩子投入大学,尤其是大城市好城市的大学,他们混迹于城市,耳濡目染,再加上老师的启发和身边见识多条件好的同学的刺激,他们必然能够快速成长。这种成长不是某项技能的提升或手艺的精进,而是他整个人的眼界、见识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提升。有了这份提升,他的自卑和狭隘就会少一些,自信和雄心壮志就会多一些,想要改变自我,提升自我阶层的冲动就会强一些。不管他所上的大学有多烂,至少有一个“大学生”的名号罩在他头上,有这个名号带给他的虚荣感长留心底,所以他从内心深处就不会把自己看做一个农民工或农民。城市的繁华,物质的诱惑让他很压抑、很痛苦,这些痛苦促使他思考人生、谋划未来。虽然他没有学到什么实实在在的技能,但他收获了人生的自信和向上的生长力,这份自信和向上的生长力促使他在未来的日子伺机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向更高的阶层爬升。经过五年、十年不懈怠的努力,最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完成了自身的“阶层跃升”,也就是在城市有了房子,成了家,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这就是一个人,尤其是底层孩子上大学的意义。“眼高手低”不是罪,“眼低手低”没有想法才是罪。大学,即便很差,她也能点燃一个人的自信和自我。大浪淘沙,有一些人就会在大学教育的加持下不甘平庸,最终上下求索,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也会客观上为这个社会增光添彩。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立足于发现人才、发掘人才、激发人才,而不是早早地给总数达一半的十五六岁的少年划定一个狭小的范围,让他们心中没有月亮,只有赚钱打工的六便士,这对这些孩子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而直接把一半的青少年,每年近千万计的孩子,从商业精英和科技精英的培养和选拔体系中剥离,让他们只能在简单的职业技能训练中度过三五年的青春时光,这当中,有多少“马云”和“薛其坤”将被埋没啊,这绝对是我们不能承受的人才损失。我们国家如何保证在未来有如现在一样的大跨步发展?我想,最重要的举措恐怕就是释放人才的潜力,让每一个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是以前劳动者的很多倍,这样才能减缓人口老龄化和新生人口骤降带来的巨大冲击。而现在,“初中普职分流”政策让另一半孩子的成长成才空间变小,国家对这些上职高的学生未来的上升路径并没有设计好,就像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所呼吁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发展通道。”为什么要打通?因为现在不通啊!5. 教育的“榜样力量”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职高的原因之一是:职高学校的学风不好、管理混乱。网上时不时曝出的职高校园霸凌等恶性事件。可以说,职高学校校风不好是大家的共识。可是这也不能全怪职高学校的领导老师没有把学生管好,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职高学校缺乏“榜样的力量”。“普职分流”以成绩为标尺,把成绩好的那一半学生纳入普通高中,而把成绩差的另一半学生丢到职业高中。于是职业高中差孩子成堆,甚至没有最差,只有更差。学校也是江湖啊,小小年纪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要生存,必然得与大环境同流合污,让环境接纳自己,所以这种“向下的牵引力”严重阻碍了好孩子的上进心,他们缺乏好的榜样,也缺乏变好的环境,变坏倒是挺容易。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水果店里的水果,如果好的和差的混在一起卖,顾客挑的时候未必看得那么仔细,一些差的水果也会卖出好价钱。可是店主如果事先把差的和好的水果分拣开来,那么差的这一堆水果不大降价根本无人问津。这个道理放在十五六岁的孩子身上也是相通的。假设一个班级由1/3的好学生、1/3的中等学生、1/3的差学生构成,只要中等学生和好学生占到大多数,少数的差学生也翻不了天。这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大部分可能也就学习不好,不见得都是品德上有瑕疵的问题少年,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有颗向上的心,只是不擅长学习而已。把这些学习差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里,差学生耳濡目染,有“榜样的力量”,且有普高学校严谨的管理,至少变成品德低劣的坏孩子的可能性小很多,将来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对于国家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而言,这种不对青少年过早归类的益处应该受到重视。把好学生、差学生混在一起,好学生的家长可能有意见,觉得这些差学生影响了自家孩子的学习。可是家长们想一想,如果把这些差学生隔离出去,让他们在坏孩子成堆的地方长大,让他们沾染上坏习气,甚至变成坏孩子,等他们长大了,没有人能把他们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终将身处在你家孩子身边。所以,与其把问题留在将来,还不如现在加强教育。这里说了很多职高学校的不好,可能很多人不爱听,可是从逻辑上,我们是不是把成绩差的那一半孩子挑出来放到职高去了?如果是,有什么不愿意直面的呢?6. 教育的“保姆功能”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学校教育不止是教授知识,更是陪伴和监督成长,也就是学校教育具有“保姆功能“,而且这个功能一点儿也不逊于“知识功能”。因为培养孩子善良正直的品格远远比孩子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我们目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太过强调“知识功能”,而轻视“保姆功能”,用填鸭式的教育硬塞给孩子数量庞大的知识,而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青春期问题、心智成熟、性格完善等重视程度不够,孩子们在自身成长的重要问题上几乎都在独自面对无师自通,这也就难怪很多孩子会出问题了。而“普职分流”更是剥夺了一半未成年孩子被教育的“保姆功能”庇佑的机会。普高学校秩序好,环境单纯,离家近,有父母的监督呵护,这些条件给上普高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保姆功能”,使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中多了很多走正道的保障。而上职高的孩子,因为学校离家远,父母的监督鞭长莫及,学校的生源鱼龙混杂,老师的管理宽松自由,教育的“保姆功能”弱化很多,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好。我们在设计未成年人教育模式的时候应该更多考虑教育的“保姆功能”。7. 应该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当前,人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认识普遍太狭隘了,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认为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而如果大学出来也没学个实实在在的手艺,那就不该上大学,也就不该上高中,早早去学个手艺还实在些。可以说,很多民众这样的想法也是推动“普职分流”的民间呼声,所以“普职分流”这个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民意。但很显然对普高的这种认识是狭隘的。上了普通高中就拥有了考大学的机会,这是事实,但把普通高中教育仅仅看作考大学的工具,这是对高中教育最大的误解。实际上,普通高中教育才是当前教育体系中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升最大的教育,这一点上甚至远胜大学。首先,普通高中教育学的是“全科”文化知识,从理工科的自然科学基础常识到文科的社会科学基础常识,普通高中都学了,物理的力学、热学、光学;化学的有机、无机;数学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语文的阅读、写作;英语的词汇量扩展和口语书面表达;政治的国情认识和哲学思想;历史的宏阔视野和以史为鉴;生物的细胞基因和遗传机理;地理的地球知识和人文认识……请问,这些学科哪一个对人的综合发展没有好处?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积累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汗牛充栋,一个新时代的人要想看得远走得稳,必须得先拥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常识。不去高中好好学习,怎么能掌握这些有用的知识?就初中学的那一点儿文化知识的皮毛,根本应付不了未来社会的知识需要。我们强调科技创新,甚至把人类的未来都寄托在了创新之上,可是,不先认识人类社会,不先认识人性,不先吸纳人类社会的知识文明,不先把无知变成有知,怎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网络上有一句自嘲很有名:时至今日才明白,高中才是自己这辈子最博学的时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可以写千字作文,武可以解三角函数,可现在我啥也不会了。可以说,这是很多人的感受。有人可能要说,这些知识没什么实际用途,不知道又如何?这种认识显然肤浅了。二十多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暑假去建筑工地打工,发现工程二把手房间的墙上贴了好多三角函数的公式和基本算法,这个二把手高中毕业,就是因为上过高中,会三角函数等算法,才被总工头委以重任,关于建筑的很多证都让他去考.什么预算员、技术员之类的技术活都让这个二把手做了,也因为二把手有这些证,才更方便总工头包工程。上过高中的二把手和那群小学初中毕业的搬砖民工有着肉眼可见的层次差别。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高中的知识如此有用。我们应该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普通高中教育,高中这种知识密集型的全科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很少遇到,何况高中教育是16~18岁期间,正是一个孩子长成成人的前夕,是孩子开始深入思考社会思考自然的特殊时期,宏大深邃的人类各科知识结晶有助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养成宏阔的眼界和对未知的好奇,这种眼界和好奇就可以发展成日后的创新意识。可以说,对于想要向创新要未来的现代人类,绕不开高中所学的基础知识。我们往往夸大大学教育的功能,而忽视高中教育的功能,其实这种认识不全面。大学是分专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如历史专业和物理专业所学课程截然不同。每个学生在大学都被各自的专业培养成了某一方面的专才,但“专”往往对应的是“窄”,基本上就再也没有机会能像高中那样全面学习综合知识的机会了。所以上大学之后我们会明显感受到,高中所学是大家共同的知识基础,所有大学生都是站在高中的基础知识之上开枝散叶的。这么认识普通高中教育,不知道那些嚷嚷着要职高不要普高的家长们能不能理解?二、职业教育面临的矛盾1. 把技能培养捆绑在学历教育之上的职业教育,只是学历教育的附属品而已现在,大家对职业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却又都无视职业教育中最根本的矛盾,那就是我们“以职业教育之名,搞着学历教育之实”。现在的职业教育,无论是职高还是高职,都只是披着“职业教育”的外衣而已,其里子,都是正宗的学历教育。何为“学历教育”?那就是:“进入有门槛,学时有期限,教育得脱产,耗满期限攒够学分就能毕业有没有技能没人管。”普通大学教育就是如此,入学者必须拥有与高中毕业同等学力的学历资格,高考分数必须在某个线之上,这是门槛。本科得脱产学习4年;什么专业开哪些课程教育部有规定,修够多少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也有规定,只要时间耗够了学分修满了,就能毕业。可以说修满学分是拿到毕业证的唯一条件,发毕业证学位证之前没有人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考核学生有没有真实的工作能力和技能。何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本应该是以学会一门手艺或技能为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学生应该是奔着“学技能”而去,学校也应该是为“教技能”而来,所有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都应该是以“技能水准”为核心。应该是:“入学没门槛,学时没期限,教育不脱产,只要能学到真技能有没有学历证书我不管。”职业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社会上任何需要这种技能的人,想学我就来,学会我就走,不需要耗在学校攒学分。可是,看看现在的职业教育,无论是职高还是高职,无不是高高的围墙,紧闭的大门,招生基本上全部是从应届学生中招(因生源不足,有些学校也在慢慢放开资格),职高从初三学生中招,高职从高三学生中招,至于应届学生之外的人想学个技能,如生完孩子的妈妈,中年失业的大叔,想进职业院校学个手艺,基本上门都没有。纵观所有的职高和高职院校,学校院子里有几个来上学的娃妈和大叔?而这些应届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根本就不是抱着学技术的想法来的,他们是为了拿学历证书而来,专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都无所谓。进校之后按部就班学3年,主要目的是攒够学分,以便3年之后以攒的学分换来一纸文凭。而职业院校也不是以教授技能为核心,而是以完成学历教育过程为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主要的工作是招到足够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学生平平安安地在学校里待3年,不出安全事故,选够课程,修够学分,最后顺利发放毕业证,就完事了。有学生半年就学会了本专业技能,能让他早点毕业吗?不能!学生毕业时啥技能都没学到,就是混够了学分,能让他不毕业吗?不能!那还职业教育个啥呀?从始至终就没有职业技能的考核,所有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完成学历教育的过程在进行,请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哪里?虽然有些省份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会抽检学生的技能,可是也就是抽几个人做套试卷,纸上谈兵而已,各学校把通过抽查的套路摸得门儿清,所谓的抽查最终都流于形式而已。所以我才说,当前这种捆绑在学历教育之上的职业教育,就是披着职业教育外衣的学历教育而已,在这个根本矛盾下,职业教育整体上很拧巴,这也是职业教育效果极其低下的根本原因。2. 以学历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院校本身就非常欠缺“职业性”如前文所述,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干的是“学历教育”的工作,为了保证学历教育的完成,为了帮学生攒够教育部要求的学分,整个的师资配备就不是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而是以完成“学历教育”为导向的。职业院校的老师基本上是从普通大学毕业生中招的,以前要求本科毕业,近几年要求硕士或博士毕业。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桌到讲台。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不存在的!能好好地“从本本到本本”就不错了。职业院校不光老师入职不看技能,老师晋升也不看技能,看的是论文,课题等,拿来评审职称的所谓科研成果,语惊四座高谈阔论宏观政策大政方针世界和平的比比皆是,关注专业技能精进的科研凤毛麟角。不会谈世界和平,那就谈教学教改,你一套我一套,谈就是了,成果发表就是唯一目的,至于可行性,能否落地,谁管?有科研成果就能晋升职称,职业院校用与“职业技能”毫无关系的评审标准打造了一整套区分鉴定老师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格局稳定,等级森严,职称越高的,越是不教书,学校里会技能的没几个,闲杂人等一大堆。就这个格局下,大家稍稍想一想,职业教育能搞好吗 ?职业教育体系中这个已经四平八稳了的格局可以说很难改变了。职业院校的师资和评价体系决定了职业院校先天欠缺“职业性”,职业院校在核心功能上的这个短板使得职业教育本身教不了学生什么过硬的有用的职业技能。我的这个说法不用怀疑,也不要说我以偏概全。世间的事,合乎人情事理的逻辑往往比你耳闻目睹的表面现象更接近真相。任何人评价职业教育的时候先想想我上文提到的这两个基本矛盾,以学历教育的师资,用学历教育的方式,能教出有职业技能的学生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天地之间的大道理啊,我们不能连这样的基本道理都不认同吧?职业院校欠缺“职业性”也不是我一个人说的,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事实,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的问题跟职高学校一样一样的,在这种现状下,职业教育怎么可能出成果?3. 职业教育领域乱象丛生触目惊心上文提到的职业教育设计上的根本矛盾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使职业教育没有了健康地自我生长的能力。国家想让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却又缺乏体系之内的健康生长和发展,结果,在充足的资金、粗放的管理、自由发挥的办学权限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可以说职业教育已经整体走上了歧路。职业教育问题这么严重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设计上的逻辑互反。逻辑不顺,就是“气”不通,机体就会出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的基本逻辑问题,职业教育就不可能搞好,不管国家花多少钱,耗费多长时间,都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就像你无论如何努力种豆,也不可能长出一个瓜一样。选择大于努力,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不是如何努力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把教育的问题呈现在公众和管理者、决策者面前,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仅决定着每一个个体的一生,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现在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人力资源,都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必须要正视教育中的问题,给孩子们提供更有效的教育。为了写好此文,我做了大量的调研,面谈了38个职高学生和很多个高职学生,越调研心头越沉重,心里只有一个清晰的想法,职业教育不能再这么搞下去了。当学了3年英语专业的职高毕业生用英语自我介绍时只会说一句“My name is ......”,连今年多少岁都不会说的时候,当一个个或前卫或落伍的专业毕业的职高生呈现出几乎一致的茫然和苍白的时候,我的内心升腾出一股强烈的悲哀感,是的,悲哀!他们是一批孩子,人数如此众多,在最应该获得知识的大好年华里,大部分人却脑袋空空。因为没有学到专业技能,他们自己也不自信,所以大部分职高生都想着换专业深造或换专业就业,那么,普职分流,让一半孩子上职高学技术,必要性在哪里呢?用学历教育的模式搞“职业教育”,效果在哪里呢?三、中国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该怎么改革我觉得,要改革中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首先就要有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有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国家应该组建最高级别的调研队伍,展开大范围的调研,摸清问题,为决策提供最真实的情况。调研应该集中在:(1)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3年内的就业状况有多大比例的职高生毕业后干的是专业对口的工作,用人单位对职高生如何评价,毕业两三年后懂事了的职高生对自己的职高教育如何评价?为了防止学校造假,这个调查要绕开学校,做纯粹的社会调查,不与学校的考核挂钩。对高职毕业生也应该做同样的调查。调查目的是,国家投资了那么多教育软硬件办职业教育,开了那么多专业,让那么多的学生不上普高上职高,那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到底如何?我们需要对职业教育的效果做一个全面的检验。(2)做职高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调查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满意度应该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之一。所以,职高教育办的如何,“普职分流”的满意度如何,这个,应该问问职高学生及其家长,应该做大规模的访谈。(3)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调查要掌握义务教育中家长和学生最焦虑的问题,找到“唯分数论”的问题所在,以便从顶层设计上为孩子和家长减轻压力,理顺教育逻辑。以我这个教育老兵有限的认识来看,我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该做如下改革:1. 取消初中毕业“普职分流”的政策,普及普高教育减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按照现有中职软硬件条件及社会对中职生的需求,其招生比例应为初中毕业生的20%~30%。扩大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至初中毕业生的70%~80%,普高尽量应收尽收,让学生想上就能上。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减少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浪费,提高全民素质。关于减少职高,普及普高的问题,我在2020年写过一篇文章《普通高中太少,让更多的孩子上职高,这种工业时代的思维,适合商业社会吗?》,读者参与讨论的热情特别高。总之,“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提法最早是在2002年提出的,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自此,“普职比大体相当”成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要求:“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职业教育现在倡导的一些理念和遵循的一些做法,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分制、最后一年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都是在2002年这份文件里规定了的。但是,如我在《未来15年将新增3.8亿退休老人,何处去养老?》一文中所言:“19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都不同了,尤其是互联网和智能化超出预期的大发展,使得重复性的简单技术越来越被自动化生产线所替代。这种状况下,人才到底该怎么培养?社会发展这么快,国家不应该太过考虑每个孩子将来干什么,因为那都是没谱的事,所有的技术,更新换代太快了,辛辛苦苦学会的技术,转眼之间可能就用不上了,所以终身学习才是学习的正确姿势。”2002年我们的教育要解决1987年左右出生人口的初中后教育问题,而1987年的新生人口是2550万。2001年是我国第三年大学扩招,大学录取人数才达到260万,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在初中毕业时给孩子们解决前途问题怎么办呢?而现在形势完全不一样了。2020年全国有1071万人报名参加高考,近几年高考实际录取率已经超过81%,2020年高职还扩招了200万,2021年高校毕业生已达909万,再加上去年的扩招,未来高校毕业生肯定每年超过1000万人。也就是说,现在我国高校可培养的学生规模已经是2001年的四五倍了。客观上我们已经没有了要在初中毕业时给孩子们找教育出路的压力了,我们的压力已经渐渐变成如何把如此大规模的高校校园装满了。我们当下,应该重点给青少年普及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让青少年具备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以便灵活应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有能力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间自由切换。不要用工业甚至农业时代的思维,企图用一门技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2. 不能把青少年命运分层的年龄提前到18岁以前基础教育如何改革,很多人都在思考,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建议。如人口学者、携程网创始人梁建章就建议:将初中3年和高中3年合并,缩短为中学4年,取消中考,读完4年中学后直接参加高考。这些建议当然有合理的地方,但是他们忽略了教育对青少年过早分层带来的压力,现在的基础教育让家长和孩子喘不过气来的核心原因在于,初三毕业,十五六岁的孩子就得面对“普职分流”这个大的人生分水岭。孩子如果在初中稍一懈怠,就被分流到职高学校学技术去了。如此,自家孩子的人生可能就与另一半孩子大不一样了。以前,教育的大分层是高考,孩子18岁左右,好歹快成年了;现在教育的大分层变成了中考,孩子刚刚15岁左右。现在有小孩子的家庭被逼得鸡飞狗跳的关键原因就是教育分层的提前,减轻压力的方法也只有把教育分层的年龄退回到高考,退回到18岁。那些缩短教育学制的建议,解决不了基础教育压力过大的问题,只有把教育分层的年龄推后到18岁,才能让家长和孩子稍稍喘口气。梁建章先生作为著名人口学者,为我国新生人口下跌痛心疾首、振臂疾呼,那就应该多分析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教育分层年龄太提前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3. 用“驾照学考”的思路重塑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这些年,我们为了办好职业教育,在全世界拜老师,全国的职业院校和主管部门无数次去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真经,但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没有重大突破。其实我国的职业教育很容易搞好,职业教育市场很容易激活。这个老师不在德国,也不在瑞士,它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国的“驾照学考”。我国的“驾照学考”可以说是这些年最成功的职业教育。截至2020年末我国获得驾照的人数已达4.7亿,这项开车的技能不但使无数人过上了有车的现代化生活,更使无数家庭以开车致富,摆脱了贫困,使无数人得以新生。国家也在“汽车经济”的推动下上了一个大台阶。可是国家在“驾驶技能培训”方面付出的成本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微乎其微。别把驾驶技术不当技术,别认为这个技术很容易学。给一个五六十岁的大妈教烹饪、教理发,甚至教导游、教酒店管理,难度恐怕都比教她学会开车容易。可是遍布全国的大大小小的驾校和私人教练,他们就有能力给那些“学车困难户”教会驾驶技术。为什么?因为制度设计激发了驾校和教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普及驾驶技术的过程中,国家没有太多财政投资,更没有复杂的教学监管和检查,国家只抓住了一点:明确考试科目和规则,严格考试纪律。就是因为这个设计做得好,抓住了牛鼻子,所以整个“驾照学考”市场用最少的投资最简单的管理,取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驾驶技能培训”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完全市场化。国家没有规定驾校必须是国有,没有给驾校老师给编制,没有掏钱建设多少国有驾校,也没有派出庞大的团队监管各驾校驾驶技能培训的各个环节。国家只是制定了考核驾驶技术的标准,只是在技能考核端严格管理,而把技能培养端完全放开。一个人要学习驾驶技术,国有驾校可以,私营驾校也行,自学也行,只要能通过考试都可以。“驾照学考”这一“举重若轻”的设计真是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经典之作。这一模式给国家创造了效益,给人民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可以说“驾照学考”的技能培养模式是“轻资产、无负担、高效率”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典范,这个模式完全值得中国职业教育界认真研究和借鉴。而且“驾照学考”模式还催生了无数教授驾驶技术的民营公司,这些公司带来了投资,解决了就业,创造了税收,为经济创造了活力。如果我国的职业教育能以“驾照学考”的思路去发展,必将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功,因为以“驾照学考”模式来发展职业教育的设计,能够避免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大部分弊端,能够激活方方面面的活力。很多问题,方向和思路决定着出路,理顺逻辑,激发活力,让这个体系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自生长能力,比你天天用鞭子抽着往前赶有用得多。4. 我国职业教育参照“驾照学考”进行设计的具体建议其实很多人做过类似的建议,只是没有像我这样明确地提出要以“驾照学考”为模板进行改革。前文分析过,目前的职业教育基本上只是为应届毕业的学生提供的一种学历教育,基本特征是:“进入有门槛,学时有期限,教育得脱产,耗满期限攒够学分就能毕业有没有技能没人管。”庞大的职业教育机器不能为全社会所有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只有拆掉职业院校的围墙,采取“开放教育”的模式,实行“入学没门槛,学时没期限,教育不脱产,只要能学到真技能有没有学历证书我不管”的培养制度,并且把职业教育市场如“驾照学考”一样向社会资本开放,那么追求效益的社会资本才会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才会有真正的职业技术教育。其实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按理说其技能培训过程应该和企业无缝链接,让更多企业主动参与,把企业真正的技术拿出来和院校共享。可是大家看看,现在所谓的“校企合作”中,有几家实实在在从事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参与了校企合作?较少极少!目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提篮子”的教育公司,这些公司自身既不生产也不经营,没有任何实际的技能,他们只是为了做学校的生意而已。而职业教育圈里这样的“校企合作”遍地都是。都这么干,职业教育能不乱吗?真正有技术的生产经营型企业为什么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它们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所得太少嘛。所以,职业教育必须要在机制上做出大的改革,既然职业教育本身是为市场服务的,那么其教育本身就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把职业教育办成封闭的院校教育根本没有出路。要像“驾照学考”一样,教育主管部门从技能培训和学习的过程监管中抽身出来,把职业技能培训交给自由市场,主管部门专注于制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主持职业技能考核就行。以教育部为主导,联合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等所有有职业技能需求的部门,并联合各行业的标杆型企业,把这些行业分成有限的大类,制定各个大类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规定出获得职业中专、大专、本科文凭的职业标准。并结合以慕课(MOOC)为基础的文化课标准,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文凭的获得完全自由化。不再要求准入门槛,不再要求学习年限,不再要求集中在校学习,只以技能和文化课的考核达标为门槛颁发职业文凭,彻底释放自学职业技能和有技能的企业教授学生技能的积极性。把职业中专、大专、本科的文凭向全社会开放(注意,本科文凭区分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这里说的是职业本科),取得这些文凭不要求起步文凭,不要求在校脱产学习,仅仅与职业资格证和文化课的慕课(MOOC)成绩挂钩就行。任何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残疾正常,不管上没上过学,只要有本事通过严格的职业技能考试,拿到获得职业中专、大专、本科文凭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慕课(MOOC)成绩过关,就给他颁发学历证书。就像任何人只要通过驾照考试就给他颁发驾照一样。这里要说一下慕课(MOOC),全国各大学都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建免费的网络课程资源,经过这么多年努力,慕课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了。可是庞大的慕课资源却缺乏应用场景,国家没有把学历证书的取得和慕课挂钩,这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何不把职业类的文凭变成可自由学习的文凭,把这些文凭的取得和慕课挂钩,彻底激发广大低学历青年自发学习的积极性,让慕课资源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利器呢?如果职业教育成为“开放式教育”了,那么就可以把职业教育的拨款变成生均奖励,奖励资金跟着学生走,学生考过某个职业资格证奖多少钱,取得某个层级的职业文凭奖多少钱,规定清楚。鼓励社会人自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这个奖励金的争取,总之,用过关奖励驱动所有职业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想想看吧,如此一来,想要挣这份钱的企业和学校恨不得把吃奶的劲使出来,恨不得不睡觉培训学员,因为不努力就没饭吃。职业教育中的低效、欺诈、腐败、侵权等问题将自动消失,全社会的职业技能将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国家专门举办职业技能本科大学是没有必要的,问题的核心就跟我前面分析的一样,职业技能大学里的老师从哪里来,是不是从学校来的?老师的职称是怎么评定的,是不是根据科研成果?如果老师没有职业技能,你在大学名称里加个“职业”进去,它也变不出职业技能来啊!大学的技能总得有个来处啊,这是基本的逻辑呀!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换个名字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把职业本科文凭全面放开。四、总结以上说了这么多,有些凌乱,我必须总结一下。我的建议是:取消初中毕业时“普职分流1:1”的政策,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让孩子们尽量上高中,把高中文凭作为未来全社会年轻人的基础文凭。职高学校保留很少的部分就行,让不想上普高的孩子有上职高的权利。实行12年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取消中考,各阶段实行就近入学,注重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保姆功能”。在孩子18岁的时候再用高考进行分层,不在低龄的时候分层,减轻孩子和家长的压力,让孩子们从容长大,让家长们从容生育。高中毕业时普通大学招收约50%的学生,进行普通本科教育;另外的一半学生自由参与开放型职业教育,让年轻人边工边读,在工作中寻找职业兴趣,根据职业兴趣自由学习自己需要的职业技能。如此将把千万计的劳动力从职业院校里释放出来,这会大大缓解当前的招工难。职业教育以“开放教育+社会办学”为基本的设计,让有技术的企业加入进来,用市场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高效发展。过年回家,我跟几年没见的侄女好好聊了下,她当年没考上普通高中,就去职高读了不喜欢的幼师,毕业后一天幼师工作也没干过。先在北京打工三四年,期间我建议她利用业余时间报班学习,至少拿个大专文凭或者有用的职业资格证。她后来报网课学习会计证,考过二门后会计证取消了。之后她换了城市。现在毕业应该快8年了吧,文凭还是没有提升。她工作也蛮好,收入也不低,就是想提高文凭,却没有路子,想学习没有方向。那些所谓的自学考试,她总觉得不踏实,感觉没有几家是正规的,而且那些纯文化课她觉得用处也不大。社会上,如我侄女这样的年轻人太多太多了,他们错失了普通高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上升的通道了。想想看,如果把职业中专、大专、本科文凭全面向社会放开,这些早早出校门打工的孩子想要上进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努力的方向了,而不会像现在这样迷茫和无助。让他们丢下工作脱产学习三年拿个毕业证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身后的家庭无力供给他们三年脱产学习期间的耗费,而他们完全有能力边工作边学习,自己也觉得脱产学习的机会成本太高了。这些年轻人,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想要努力奋斗扎根城市,可是很多城市买房要资格,落户要文凭。当我们看到这么多低学历青年因文凭不够而无法在喜欢的城市安居乐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给他们一个获得文凭的上升通道?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开放化已刻不容缓!
也许基础教育难熬的日子已经到了。2018年教育行业延续了2017年上市的火热,K12教育及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共识,及收购式外延式扩张,上半年这两大板块均作了许多的收购动作。但突如其来的“送审稿”切断了K12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共识,两大板块发展思路分化。8月10日之后,高等教育,包括中教控股(00839)及新高教(02001)并未停止收购扩张的步伐,而K12教育板块则陷入了沉寂,最近睿见教育(06068)从上市以来未有过的,收购土地建校的公告打破了这静得可怕的局面。10月9日,睿见教育公告称旗下的广东光正以2.76亿元的代价成功收购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土地使用权,建设发展一所寄宿制学校,预期将配备包括小学、初中及高中部,总容量不少于4440名学生,该公司预计2019年9月1日前展开招生。自睿见教育上市以来,该公司并未有过收购土地的活动,而该公司在2018年7月10日和4月16日均有公告收购学校,如今此举或可能是“送审稿”在实施上已经先行于政策,K12教育的发展思路或开始变风向了。路径锁死,逼出来的发展思路实际上,睿见教育之前的公告大都是与政府合作,政府支持土地供应,项目由该公司规划开发及建设,不过该公司搞的很揪心,合作项目落地时间久,很多项目公告合作就没后续开展工作了。2018年1月份和江门市开平政府合作建设目标容量约为7500名学生的K12学校,2017年11月份和潮州政府合作建设目标容量约8000名学生K12学校,这两个合作建设的项目在2018年5月份公告的中期业绩上显示“计划中”。而在2017年4月份和3月份公告分别与安岳政府和增城政府合作建校的项目已经没有踪迹。正在建设的两家广安光正和云浮光正实验学校,这两所学校分别在2016年5月和7月份和相关政府合作建校,本来预计是2017年9月份开校,但到2018年9月份仍未实现开校。2018年9月份该公司学生人数为51520人,仍低于现有学校预计的学生容量。从睿见教育收购土地来看,可能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之前与政府合作建校,但项目拖得时间长,很多合作都没有后文了,不排除遇到了合作矛盾的环节;另一方面则是收购的锁定,由于“送审稿”禁止民营机构收购非营利学校,而义务教育则锁定非营利。因此两条发展路子锁死了,该公司收购土地发展或是逼出来的。三种发展模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收购土地建校、收购项目学校以及与政府及开发商合作的轻资产模式对财务影响是不一样的,K12教育行业或透过现金流量表的变化对资产负债表产生较大影响。我们可以预测资金的循环效果,收购土地建校,土地资金和建校的资金都是自己出,投资支出将剧增,手头现金巨大消耗,建设周期内又没有生源获得资金,为了发展便举债,大大提高债务规模。收购项目学校虽然在成本上高于收购土地建校的成本,但有经营历史,资金可以迅速回笼,不过回笼资金若远小于代价,也会存在债务压力。而与政府及开发商合作的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最先主要在枫叶教育实行,而后成实外教育后来居上,也大范围采用了该种模式。这种模式前期付出的投资支出较少,不过建设周期内也不会有资金流入,后期经营对利润回收也相对比自办要少。就扩张而言,这种模式比收购土地建设要快,但比收购学校见效慢。天立教育,2018年3月及5月分别购得开发成都西区天立学校及成都天立小学而收购成都市郫都区及龙泉驿区两幅土地,投资金额合计1.527亿元。上半年,该公司现金流量表显示,投资活动净流出3.21亿元,增长了121%,其中土地预付款增长6.3倍,利息开支增长3.5倍。土地及建筑建设的投入一般转化为非流动资产,而投资资金则有来源于流动资产现金部分,这部分可能是通过股权筹得、经营产生的现金流或是借债所得,该部分资产使用导致短期流动资金短缺,影响到短期偿债情况。由于资产转化,若资金通过股权或是经营所得,对整体的资产负债影响不大,但通过借债所得,负债率将扩大。上半年该公司净流动负债-4.5亿元,比2017年扩大了-0.85亿元,而净资产为9.16亿元,增加了1.04亿元,自有资金已覆盖了土地的投入,主要刚上市,资金较为充裕。不过上半年该公司现金等价物为3.3亿元,势必满足不了后续的建筑建设以及购地需求,且该公司的净流动负债负数可能持续扩大,利润补给有限,该公司或通过借长债缓解短债及建设资金需求。成实外教育是轻资产发展模式的后起之秀,2018年上半年接连和政府及房地产合作开发轻资产的教育项目,比如与政府合作且土地及建筑由政府提供的渠县校区及雅安校区,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且土地及建筑由开发商提供的德阳校区、泸州校区及新津校区等。上半年,成实外教育的现金流量表并无土地预付款项会计科目,购买物业及设备支出1.07亿元,同比下降了45%,投资现金流净额为-1.06亿元,缩窄了幅度超过了50%。上半年该公司净流动负债-7.53亿元,较2017年缩窄2.88亿元,净资产27.74亿元,较2017年增加1.1亿元。轻资产模式可以减轻投资支出带来的现金压力,缓解短期债务的偿债问题,同时公司也不必为短债而寻求长债解决。睿见教育此次投地就花了2.76亿元,而截至2018年2月份,现金等价物为3.46亿元,净流动负债-3.89亿元,这势必加大的短债的压力。后期花在建筑物上的支出迫使该公司不得不借债解决。收购项目学校模式主要特点是当期的投入,回报可以立即到账,这对于寻求快速扩张的公司而言是最好的办法,高等教育行业基本形成该模式下的发展共识。比如中教控股,由于收购并表,上半年收入及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65.1%和78.8%。上半年中教控股投资现金流净额-13.29亿元,主要为投资收购项目的支出,其中存放收购业务的预付款项就达10.28亿元,这就导致了该公司净流动负债为4.34亿元,相比2017年下降了19.89亿元。收购学校的代价高,会迅速消耗账上资金,若回笼资金存在问题,可能导致公司短期负债恶化,这比购地开发要严重的多。基础教育行业业绩或将缓冲上文主要通过案例,对三种发展模式对资产负债构成的影响,实际上各有优劣吧。购地建设发展资金逐步消耗,资金回笼慢,收购学校资金消耗快,但资金回笼立马见效,看收购项目的质量水平,而轻资产运作模式则是资金不需要怎么消耗,项目运作后收成比其他两种会少很多。收购学校这一发展模式或在K12教育领域已经锁死,未来的发展思路在于购地建设和轻资产发展模式。不过教育机构可能会寻求新的发展考虑,比如基于节约资金,考虑到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同时又不想利润分割严重,或先购地,然后和开发商合作建设,开发商提供建筑物及其他教学设备。综上看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上已经分化,睿见教育上市后首次拿地建校发展,或意味着基础教育行业发展风向改变,由于建设周期,未来行业参与者的业绩增速可能要被高等教育猛甩了。(文章来源:智通财经网)
来源: 晶报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学子风采。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去年9月投入使用。“近些年,深圳教育的发展持续提速增质,尤其是原特区关外关内的一体化建设,为我们原关外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市民家门口的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快速优质发展。”毕业后就扎根深圳教育22年的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校长李渝忠说。回望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教育持续蓬勃发展,基础教育学校学位显著增长,高等教育引入多所国际国内名校落户;高层次人才、优秀毕业生不断涌入,本土培养的名教师、名校长也持续涌现;创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深圳坚持将学位建设纳入教育民生工程之首,近年来,学位建设可谓是跑出了“加速度”。晶报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获悉,仅在“十三五”期间,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达35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各级各类学校生人均经费标准居全国领先水平。5年共新改扩建198所公办中小学、新增近400所幼儿园,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40万个,基本保障了全国最大规模移民城市常住人口的入学需求。其中,2020年,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1万个,再创历史新高。同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学位建设系列保障机制,召开建市以来首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明确至2025年新增100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其中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幼儿园学位14.5万个、高中学位11.8万个,掀起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新高潮。2016年9月开办的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是众多新学校中的一员。校长李渝忠回忆,该校当时作为龙华区第一所公办区属外国语学校,一切从零开始,逐渐找到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落实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要求,创新打造多语种课程,探索未来学校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优质成长,“办有意思的教育、育有情怀的人才”理念深受家长认可。目前,龙华区已有7所外国语学校,形成了“外国语”学校系列。“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且每一所学校都能办出品质和特色。”李渝忠认为。深圳始终在积极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推进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使基础教育形成鲜明的优势和特色,创新教育、智慧教育形成广泛影响;基本建立了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实施了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优质民办学校办学奖励等,并于2018年1月出台《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大力保障随迁子女入读机会,目前义务教育58.7%的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5年高起点新建5所高校高等教育方面也是喜报频传。深圳加快建设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近5年高起点新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5所高校,创下了高等教育版本的“深圳速度”。此外,深圳正支持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起点、高标准筹建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高校,加强与境内外一流高校合作办学。深圳不仅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更注重提升办学质量、创新探索发展路径。近年来,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等4所大学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高考录取分数居全省前列。深圳市高校牵头建设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新建高校全部实行“去编化”管理,实行理事会治理,以选拔拔尖创新人才为特点的高考“631”录取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建成300多个高水平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与华为、比亚迪、平安科技等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探索形成了深圳特色的“双元”育人模式,为国家乃至世界贡献了职教“深圳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均为广东省首批一流高职建设院校,2019年双双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98%以上。教育部、广东省同意出台《教育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 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共同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优秀人才持续涌入、涌现深圳教育的迅猛发展,引得高层次人才、名校毕业生持续流入,而搭建的丰富平台也使得本土培养的名教师、名校长不断涌现。自2017年起,我市中学公开招聘教师均需研究生以上学历。深圳以高年薪招老师、以高学历人才组建教师队伍引起广泛关注。2020年,深圳教育系统校招5181名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1%,“双一流”A类高校毕业生占31.2%。同年,教师获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级和数量全省第一。全市高校专任教师博士学历达到率为66%,高中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达到率为30.9%,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到率为95.9%。“深圳教育求贤若渴,不断引进外来人才,加快本土人才培养。”李渝忠从一名美术教师成长为一名创办和管理新校的校长,不仅是深圳教育近些年飞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还是深圳本土教育人才成长的一个缩影。深圳格外重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打造与发展,不断完善并扩大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名师工程”等培养计划;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负面清单”,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其中,福田区于2019年4月在全市率先成立“教师书院”,为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大餐”;罗湖区启动区中小学名优教师评定与培养工程,建立名师梯级队伍;龙华区则创新实施“未来教育家工程”等。“深圳出品”的名教师、名校长、名校将会越来越多。“我对深圳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李渝忠说。不断有优秀人才加盟,教育持续迸发创新活力,深圳教育正以更大的气魄探索创新,勇于先行示范。晶报记者 王文丽/文 受访者供图
来源: 晶报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学子风采。深圳中学泥岗校区去年9月投入使用。“近些年,深圳教育的发展持续提速增质,尤其是原特区关外关内的一体化建设,为我们原关外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市民家门口的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快速优质发展。”毕业后就扎根深圳教育22年的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校长李渝忠说。回望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教育持续蓬勃发展,基础教育学校学位显著增长,高等教育引入多所国际国内名校落户;高层次人才、优秀毕业生不断涌入,本土培养的名教师、名校长也持续涌现;创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深圳坚持将学位建设纳入教育民生工程之首,近年来,学位建设可谓是跑出了“加速度”。晶报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获悉,仅在“十三五”期间,深圳累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达350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各级各类学校生人均经费标准居全国领先水平。5年共新改扩建198所公办中小学、新增近400所幼儿园,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40万个,基本保障了全国最大规模移民城市常住人口的入学需求。其中,2020年,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1万个,再创历史新高。同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学位建设系列保障机制,召开建市以来首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明确至2025年新增100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其中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幼儿园学位14.5万个、高中学位11.8万个,掀起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新高潮。2016年9月开办的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是众多新学校中的一员。校长李渝忠回忆,该校当时作为龙华区第一所公办区属外国语学校,一切从零开始,逐渐找到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落实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要求,创新打造多语种课程,探索未来学校建设,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优质成长,“办有意思的教育、育有情怀的人才”理念深受家长认可。目前,龙华区已有7所外国语学校,形成了“外国语”学校系列。“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且每一所学校都能办出品质和特色。”李渝忠认为。深圳始终在积极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推进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使基础教育形成鲜明的优势和特色,创新教育、智慧教育形成广泛影响;基本建立了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实施了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优质民办学校办学奖励等,并于2018年1月出台《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大力保障随迁子女入读机会,目前义务教育58.7%的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5年高起点新建5所高校高等教育方面也是喜报频传。深圳加快建设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近5年高起点新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5所高校,创下了高等教育版本的“深圳速度”。此外,深圳正支持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起点、高标准筹建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高校,加强与境内外一流高校合作办学。深圳不仅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更注重提升办学质量、创新探索发展路径。近年来,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等4所大学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高考录取分数居全省前列。深圳市高校牵头建设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新建高校全部实行“去编化”管理,实行理事会治理,以选拔拔尖创新人才为特点的高考“631”录取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政府出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建成300多个高水平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与华为、比亚迪、平安科技等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学院,探索形成了深圳特色的“双元”育人模式,为国家乃至世界贡献了职教“深圳方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均为广东省首批一流高职建设院校,2019年双双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98%以上。教育部、广东省同意出台《教育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 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共同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优秀人才持续涌入、涌现深圳教育的迅猛发展,引得高层次人才、名校毕业生持续流入,而搭建的丰富平台也使得本土培养的名教师、名校长不断涌现。自2017年起,我市中学公开招聘教师均需研究生以上学历。深圳以高年薪招老师、以高学历人才组建教师队伍引起广泛关注。2020年,深圳教育系统校招5181名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1%,“双一流”A类高校毕业生占31.2%。同年,教师获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级和数量全省第一。全市高校专任教师博士学历达到率为66%,高中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达到率为30.9%,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到率为95.9%。“深圳教育求贤若渴,不断引进外来人才,加快本土人才培养。”李渝忠从一名美术教师成长为一名创办和管理新校的校长,不仅是深圳教育近些年飞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还是深圳本土教育人才成长的一个缩影。深圳格外重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打造与发展,不断完善并扩大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名师工程”等培养计划;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负面清单”,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其中,福田区于2019年4月在全市率先成立“教师书院”,为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大餐”;罗湖区启动区中小学名优教师评定与培养工程,建立名师梯级队伍;龙华区则创新实施“未来教育家工程”等。“深圳出品”的名教师、名校长、名校将会越来越多。“我对深圳教育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李渝忠说。不断有优秀人才加盟,教育持续迸发创新活力,深圳教育正以更大的气魄探索创新,勇于先行示范。晶报记者 王文丽/文 受访者供图
近日,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发布了《广州市白云区2021年公开招聘教师岗位博士研究生公告》(以下简称《招聘公告》),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50名担任中小学教师。(4月1日 澎湃新闻)据悉,白云区曾于2019年获批广州市智慧教育示范区,率先发出全国首批数字身份教育卡。此外,白云区政府网的相关报道显示,白云区还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作为教育领域的“先进试点”地,白云区通过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加入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对于当地探索教师行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促进作用。时代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速发展。如何发展?不是光靠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必须拿出实际性的探索手段。因此,引进高学历人才,促进基础教育行业展开新探索就更为重要。如今,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有擅长在一线执教、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也需要擅长探索研发、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师。招录高学历人才更有利于当地教育单位研发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解决教育教学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中小学校招聘博士研究生担任中小学教师,是否正在形成新的“风尚”?无独有偶,深圳一则近30万年薪招聘中小学教师的消息刷屏了网络,吸引海内外超3.5万人报考,数据显示,在入围体检考察报考者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近9成,在公示的拟聘名单中,清一色“清北硕博”毕业生更是引起了热议。不难看出,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教师行业正在悄然转变,高学历、高收入正在成为教师们的一张新名片。作为教育的一环,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同等重要。笔者认为,在教育环境优秀、生源质量良好的背景下,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是能够“大材大用”的。博士研究生在高校教育中能发挥其科研优势,在基础教育中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组建基层教育中的高层次教师队伍,着手攻坚中小学校的教育难题,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制定适宜现代教学的方案,让义务教育的水准更加高,让更多的学生步入高校舞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博士生都去当中小学老师了,那专科、本科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还有没有出路呢?这是很多网友热议的话题。从需求上来说,在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岗位仍有大量空缺,每年事业单位招聘比例来说,教师岗位的名额总是占大多数的。近些年,随着城市的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摘帽,乡村的振兴,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许多小城镇、乡村都新建了不少硬件一流、环境舒适的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逐步增大。从专业角度而言,师范专业毕业的专科、本科生,虽没有研究生的高学历,但是其专业性强,针对性高,实践经历更丰富,更能适应一线教学的节奏,一样能够找到出路。文/李芳芳(广西大学)
也许基础教育难熬的日子已经到了。2018年教育行业延续了2017年上市的火热,K12教育及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共识,及收购式外延式扩张,上半年这两大板块均作了许多的收购动作。但突如其来的“送审稿”切断了K12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共识,两大板块发展思路分化。8月10日之后,高等教育,包括中教控股(00839)及新高教(02001)并未停止收购扩张的步伐,而K12教育板块则陷入了沉寂,最近睿见教育(06068)从上市以来未有过的,收购土地建校的公告打破了这静得可怕的局面。10月9日,睿见教育公告称旗下的广东光正以2.76亿元的代价成功收购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土地使用权,建设发展一所寄宿制学校,预期将配备包括小学、初中及高中部,总容量不少于4440名学生,该公司预计2019年9月1日前展开招生。自睿见教育上市以来,该公司并未有过收购土地的活动,而该公司在2018年7月10日和4月16日均有公告收购学校,如今此举或可能是“送审稿”在实施上已经先行于政策,K12教育的发展思路或开始变风向了。路径锁死,逼出来的发展思路实际上,睿见教育之前的公告大都是与政府合作,政府支持土地供应,项目由该公司规划开发及建设,不过该公司搞的很揪心,合作项目落地时间久,很多项目公告合作就没后续开展工作了。2018年1月份和江门市开平政府合作建设目标容量约为7500名学生的K12学校,2017年11月份和潮州政府合作建设目标容量约8000名学生K12学校,这两个合作建设的项目在2018年5月份公告的中期业绩上显示“计划中”。而在2017年4月份和3月份公告分别与安岳政府和增城政府合作建校的项目已经没有踪迹。图片来源:睿见教育2018年中期业绩正在建设的两家广安光正和云浮光正实验学校,这两所学校分别在2016年5月和7月份和相关政府合作建校,本来预计是2017年9月份开校,但到2018年9月份仍未实现开校。2018年9月份该公司学生人数为51520人,仍低于现有学校预计的学生容量。从睿见教育收购土地来看,可能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之前与政府合作建校,但项目拖得时间长,很多合作都没有后文了,不排除遇到了合作矛盾的环节;另一方面则是收购的锁定,由于“送审稿”禁止民营机构收购非营利学校,而义务教育则锁定非营利。因此两条发展路子锁死了,该公司收购土地发展或是逼出来的。三种发展模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收购土地建校、收购项目学校以及与政府及开发商合作的轻资产模式对财务影响是不一样的,K12教育行业或透过现金流量表的变化对资产负债表产生较大影响。我们可以预测资金的循环效果,收购土地建校,土地资金和建校的资金都是自己出,投资支出将剧增,手头现金巨大消耗,建设周期内又没有生源获得资金,为了发展便举债,大大提高债务规模。收购项目学校虽然在成本上高于收购土地建校的成本,但有经营历史,资金可以迅速回笼,不过回笼资金若远小于代价,也会存在债务压力。而与政府及开发商合作的轻资产模式,这种模式最先主要在枫叶教育实行,而后成实外教育后来居上,也大范围采用了该种模式。这种模式前期付出的投资支出较少,不过建设周期内也不会有资金流入,后期经营对利润回收也相对比自办要少。就扩张而言,这种模式比收购土地建设要快,但比收购学校见效慢。天立教育,2018年3月及5月分别购得开发成都西区天立学校及成都天立小学而收购成都市郫都区及龙泉驿区两幅土地,投资金额合计1.527亿元。上半年,该公司现金流量表显示,投资活动净流出3.21亿元,增长了121%,其中土地预付款增长6.3倍,利息开支增长3.5倍。图片来源:天立教育2018年中期业绩土地及建筑建设的投入一般转化为非流动资产,而投资资金则有来源于流动资产现金部分,这部分可能是通过股权筹得、经营产生的现金流或是借债所得,该部分资产使用导致短期流动资金短缺,影响到短期偿债情况。由于资产转化,若资金通过股权或是经营所得,对整体的资产负债影响不大,但通过借债所得,负债率将扩大。上半年该公司净流动负债-4.5亿元,比2017年扩大了-0.85亿元,而净资产为9.16亿元,增加了1.04亿元,自有资金已覆盖了土地的投入,主要刚上市,资金较为充裕。不过上半年该公司现金等价物为3.3亿元,势必满足不了后续的建筑建设以及购地需求,且该公司的净流动负债负数可能持续扩大,利润补给有限,该公司或通过借长债缓解短债及建设资金需求。成实外教育是轻资产发展模式的后起之秀,2018年上半年接连和政府及房地产合作开发轻资产的教育项目,比如与政府合作且土地及建筑由政府提供的渠县校区及雅安校区,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且土地及建筑由开发商提供的德阳校区、泸州校区及新津校区等。图片来源:成实外教育2018年中期业绩上半年,成实外教育的现金流量表并无土地预付款项会计科目,购买物业及设备支出1.07亿元,同比下降了45%,投资现金流净额为-1.06亿元,缩窄了幅度超过了50%。上半年该公司净流动负债-7.53亿元,较2017年缩窄2.88亿元,净资产27.74亿元,较2017年增加1.1亿元。轻资产模式可以减轻投资支出带来的现金压力,缓解短期债务的偿债问题,同时公司也不必为短债而寻求长债解决。睿见教育此次投地就花了2.76亿元,而截至2018年2月份,现金等价物为3.46亿元,净流动负债-3.89亿元,这势必加大的短债的压力。后期花在建筑物上的支出迫使该公司不得不借债解决。收购项目学校模式主要特点是当期的投入,回报可以立即到账,这对于寻求快速扩张的公司而言是最好的办法,高等教育行业基本形成该模式下的发展共识。比如中教控股,由于收购并表,上半年收入及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65.1%和78.8%。上半年中教控股投资现金流净额-13.29亿元,主要为投资收购项目的支出,其中存放收购业务的预付款项就达10.28亿元,这就导致了该公司净流动负债为4.34亿元,相比2017年下降了19.89亿元。收购学校的代价高,会迅速消耗账上资金,若回笼资金存在问题,可能导致公司短期负债恶化,这比购地开发要严重的多。基础教育行业业绩或将缓冲上文主要通过案例,对三种发展模式对资产负债构成的影响,实际上各有优劣吧。购地建设发展资金逐步消耗,资金回笼慢,收购学校资金消耗快,但资金回笼立马见效,看收购项目的质量水平,而轻资产运作模式则是资金不需要怎么消耗,项目运作后收成比其他两种会少很多。收购学校这一发展模式或在K12教育领域已经锁死,未来的发展思路在于购地建设和轻资产发展模式。不过教育机构可能会寻求新的发展考虑,比如基于节约资金,考虑到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同时又不想利润分割严重,或先购地,然后和开发商合作建设,开发商提供建筑物及其他教学设备。综上看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上已经分化,睿见教育上市后首次拿地建校发展,或意味着基础教育行业发展风向改变,由于建设周期,未来行业参与者的业绩增速可能要被高等教育猛甩了。
党的十九大以来,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主题之一,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优化信息系统供给模式,提高教育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其中智慧课堂的运用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教育装备采购网(www.caigou.com.cn)在全国范围内的数据监测显示,2021年3月全国各地学校基础设施采购落地项目共有34个,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基础教育采购占比为67%,遥遥领先于其它三个领域;山东和福建两省学校基础设施采购落地项目数量相同,并列第一。从采购内容来看,上述15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级学校基础设施采购聚焦智慧课堂建设相关设备的引进。基础教育领域采购落地项目共有23项,大部分集中在智慧课堂的建设,还有一部分教室LED护眼灯的改造更新,其中“金昌市第一中学智慧黑板录播教室及考试阅卷系统采购项目”“2021年曲周县教育体育局智慧黑板电教仪器及创客教育电教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长春市“学校多媒体教室设备采购项目”“济南市钢城区教育和体育局智慧黑板、实验室、英语模考系统等采购项目”济南市莱芜区牛泉中心学校“交互式一体机、光能黑板、教学书写板采购”等13个项目投入金额超过百万元。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的采购集中在智慧教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实训平台设备的引进方面;幼教领域基础设施采购主要有教室灯光照明设备的引进。从采购地域来看,3月份,山东、福建两省学校基础设施采购落地项目数量都为5个,河南、河北两省采购项目落地数量为3个,并列第三,其中绝大部分的投入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装备采购网优质企业库中拥有众多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及其科学解决方案。如:广州青鹿教育、深圳市中视典数字科技、好易写(深圳)科技、广州视睿电子科技、厦门立达信照明等知名企业。详情可登录教育装备采购网(www.caigou.com.cn),在这里您将得到更加合适的采购方案。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于2004年率先将互联网思维引入教育装备行业,探索教育装备产业研究与综合交易服务。采购网专注于服务学校及企业用户,铸就了教育装备产业研究的专业性、B2B采购咨询服务的实用性和行业资源大数据平台与交易平台的科学性,成为国内领先的教育装备产业研究与综合交易服务平台之一。体采通是面向学校低值易耗体育用品专业化自营电商品牌,以“最优性价比”为品牌理念。体采通与大牌制造商直连,剔除品牌溢价和中间环节,为学校体育甄选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体育优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高效、透明和低成本特点,作为学校传统线下招标采购模式的补充,为全国50万所各级各类大中小幼教育单位快捷高效采购订制各种质优价廉、低值易耗类型学校体育用品和器材装备提供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