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教育部在山西长治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教研工作意见》)、《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考试命题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实验教学意见》)进行说明。完善教研方式 突出“三个注重”《教研工作意见》在完善教研方式方面突出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全面育人研究,二是注重关键环节研究,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重要环节研究,三是注重创新教研方式。该意见还首次提出教研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教育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原则上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业道德良好等五个方面。要求各地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并建立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同时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教研工作意见》明确了主要任务,健全了工作体系,明晰了工作职责,将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专业支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被取消《考试命题意见》主要针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出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促进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完成好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切实做到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去教什么、去学什么。在提高命题质量方面,意见强调命题既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性、记忆型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提高试题情景设计水平。意见还要求各地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人员遴选制度,并建立命题人员库;加大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组织、闱点建设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命题和阅卷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实验操作将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验教学意见》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各地各校要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促进传统教学和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学校要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管理规程,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严格实验教学程序和规范;保障实验教学条件。要求各地各校按照标准和实际需求建设实验教学场所,支持探索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等;强化督导考核评价。把实验教学情况纳入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吕玉刚告诉记者,2023年前,要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省级统一考试。(记者 杜冰)
近日,《2019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正式首发。这次年度报告由3个子报告构成,分别为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分量十足。2019年对基础教育而言,是个顶层设计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都有诸多重大政策文本发布。这些文本里包含着明确的政策方向、指导性建议和工作思路,直接关系着2020年工作部署和具体任务。无论是教育厅长、教育局长,还是校长、教师,都不能不知。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是造就新生力量的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也要看到,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边界正在消解,只有树立大教育观,全社会群策群力,才能更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绘制教育强国目标蓝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经过缜密研制,终于在2019年初发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三、开辟中国教育之治新境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一制度设计传递出重要信号,即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有新作为,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在文化制度部分还提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体上具有决定作用。四、基础教育“换挡”高质量发展 2019年,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基础教育三个重要文件相继印发,教育部加强教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实验教学等系列配套文件先后出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的主题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初步形成。五、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大力为教师“赋能”“赋权”“减负”2019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以落实中央4号文件为抓手,着力强师德、提素质、优管理,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教师能安心、静心教书,教育才有活力。没有惩戒的教育,犹如没有刹车系统的汽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要求“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高质量的教育督导,才能保证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督导“长牙齿”才有权威,才能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创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生态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集中体现在“面向人人”,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2019年9月26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99. 8%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底线要求。这是很大的改善”。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2019年基础教育抓攻坚、补短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克难、奋力突破。总之,2019年是基础教育奋力、勤力、聚力质量提升的一年,相关政策“高规格”“快节奏”出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梁立柱,关键领域改革一再突破,深入实施落地有声。这是基础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打牢基础的关键一年。
李克强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孙春兰出席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并讲话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要优化配置教育资金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解决一些地方“上学难”和困难家庭孩子辍学等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确保起点公平。多渠道办好学前教育,重视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力度。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使更多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各项工作,营造阳光安全、家长放心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共同托起未来的希望。国务院7月29日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并讲话。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基础教育各环节,在巩固提高普及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孙春兰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改革发展三个文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把握定位,坚持社会主义属性、促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动多样化办学,为不同性格禀赋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加快补齐基础教育短板,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大班额”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宽实践育人渠道。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扭转以升学指标评价学校的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师编制核定和统筹,认真落实教师各项待遇。孙春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基础教育作为重要任务,细化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教育教学督导,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责任编辑: 刘笑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一代代教育人砥砺前行。身处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应对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大问题?如何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如何坚守新中国教师的本分,并将教师的教育情怀、个人成长与国家使命融合起来?9月8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生命永恒,教育永恒——于漪·成尚荣·李政涛共话基础教育改革70年”为主题,共同主办“大夏教育·高端论坛”。基础教育界代表人物,通过3场主旨演讲、1场主题访谈,解读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雷启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书记房建军,《中小学管理》原主编、明远教育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沙培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阮光页出席本次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李永梅主持论坛。来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师生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代表,华东师大出版社作者代表,近300人汇聚华东师大校园,共同探究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雷启立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介绍道,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上成果斐然,已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教师教育、教育研究和教育服务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立足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资源平台,深耕教育出版领域,打造“大夏书系”等多个教育图书品牌,在传承教育经典、传播教育常识、推动教育阅读、促进中国教育良性发展方面,承担起出版的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此次论坛,三位基础教育界代表人物深刻探讨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砥砺前行的现状,生命与基础教育实践,教育者参与时代建设的担当与行动等议题,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建议。以育人为本,坚守新中国教师的本分中国基础教育70年的发展路上,有一群执着的教育人始终在风雨兼程、努力耕耘,他们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锐意创新,勇于实践,以奉献精神投身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先锋,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于漪,虽因病无法到场,仍精心准备了发言内容,点明了新中国教师基础教育实践的关键之处。她强调,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不是指某一个学科的成绩,而是指我们培养的人的质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不管教什么学科,必须集中在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有中国心、中国情,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她指出,教师教课要带着理想情怀和责任担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在我们的孩子心中点亮一盏明灯,使学生明白人生道路怎么走,这也是教育质量最为根本的关键。凝聚社会教育力量,建构基础教育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典范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成尚荣点明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脉络和方向。他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在他看来,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学。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教育领域的重要论述,阐释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纲要,也为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打下了基础。其中的教育观、办学观、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等,无不闪耀着学术性标识的光彩。他指出,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要从寻找和梳理学术性标识开始,逐步建立起学术体系,确立学术领域和核心论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从凝聚“社会教育力”和树立“中国自觉”的双重角度,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路径。他认为,“教育”不只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尺度”、“视角”和“眼光”,基于“教育尺度”、“教育眼光”,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把各种社会的教育力量吸纳和汇聚,成为“社会教育力”和“系统教育力”。如何更好地集聚“社会教育力”,真正把教育变成全社会、全人类的事业,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大问题。此外,他指出,我们要有“中国自觉”,自觉基于中国立场、中国视角,创造基础教育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典范,为世界做出中国贡献。今天的校长,要明确是“在中国”办学校,做教育,要放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和长河里,来定位和表达当下的办学实践;今日的教师,要成为像于漪老师那样的,有中国文化底蕴、中国文化情怀的教师。使命、情怀与成长,把教育人生融入时代里围绕“把人生融入时代里”的主题,以70年基础教育改革为大坐标、大背景,成尚荣、李政涛、王焰三位嘉宾展开对谈,从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真实经历出发,讲述“在时代中的我”和“我所感悟的时代”。他们将国家使命、教育情怀和个人成长融合起来,将自己的教育人生投入到时代中,对时代发展做出贡献。对谈由中小学管理原主编、明远教育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沙培宁主持。会上,国家督学成尚荣、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雷启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焰社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房建军书记、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共同向青年教师代表赠送于漪、成尚荣、李政涛三位专家新著。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娟以“生命之缘,教育之缘”为题,向于漪老师献致敬信。于漪老师的家人、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黄音,分享了于漪老师经实践检验的宝贵思想,与锲而不舍、追求不已的精神。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 王琦)近日,“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对外公布,共计1355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基础教育类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新一轮教学成果奖评选,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据介绍,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类获奖成果体现出的几大特点,值得关注。覆盖面广 厚积薄发从成果的申报地区来看,获奖成果申报地区中既有中心城市,也有发达地区,也有很多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从学段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幼教、特教均有代表性改革项目获奖;从学科专业来看,获奖成果涵盖了几乎全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科专业;从研究主题来看,包含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和某一学科范畴内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成果研发、实践检验周期上看,获奖成果的研发、实践检验周期均在4年以上,周期超10年的成果占46%,更有一批实践周期长达几十年的经典教学成果。价值引领 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用立德树人统帅全面发展。本次成果评审情况,正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开展探索、研发和实践的。 宏观综合 聚焦改革从本次成果奖获奖情况来看,侧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区域整体推进的成果比重较大。综合类的成果申报和获奖数量都超过了35%,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单一学科改革发展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改革,许多教学成果在综合改革的进程中萌发、探索和形成,体现出了地方特点和中国特色,并对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突出教学 重在实践教学成果奖强调教学的核心地位,成果必须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综观获奖成果,其主体内容都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成果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成果还强调实践性,将项目研究转化成指导教学实践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内容,这是优秀教学成果的必然经历。统筹资源 协同创新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要面向基础教育领域,本次评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小学与高等学校协同合作,许多高校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共同探索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实践。本次评选,高等院校申报项目占总申报量的8.39%,而获奖成果占总量达到13.94%。高校的专业研究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以高校强大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团队为支撑,不但解决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同时也能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持续的实践检验不断改进调整,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兼具的优秀成果,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到协同创新的作用。以人为本 彰显特色学生和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本次奖获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多数获奖成果在顶层设计中,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作为主要目标。改革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积极寻求和应对学生的反馈,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为研讨会现场。图为研讨会现场。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2月28日电 (记者 张玮)28日上午,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幕,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赵东海在开幕式上致辞道:“本次研讨会旨在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沟通平台,用思想和行动推动教育改革与进步,致力于解决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提升自治区基础教育质量提供智力支持。”研讨会现场,专家学者们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展开广泛深入地交流,积极为内蒙古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米俊魁表示,构建学院与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共同体,无论对学院还是中小学幼儿园都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双赢的事情。对学院来讲,中小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鲜活的实践案例,可以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中小学的无缝对接;通过聘请中小学幼儿园资深教师到校授课、讲座,可以使师范生、教育硕士及时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改革动态、课程设置及授课流程规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中小学教师无需走出校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社长郑疆说:“《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指导区域和学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区域和学校的特色建设。”会上,戴家干教授、付宜红研究员、乜勇教授,分别以《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思考》《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联网+背景下学与教方式的变革与教学实践》为题,作了主旨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利表示,通过本次会议,能更进一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宽实践育人渠道,推进基础教育育人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来源: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高等师范院校是各级各类师资特别是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源头和充电、加油的“驿站”,是教育思想生发的主要智库,是教育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因此被通俗地喻为“教育母机”。 湖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兴办师范教育80载,致力于服务基础教育是其始终不渝的办学追求。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她也曾在“重学术性还是重师范性”问题上有所犹豫,或多或少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所指出的“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等问题。面对新时代要求,作为全省师范教育龙头,湖南师范大学应进一步弘扬教师教育特色,切实担负起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使命。 深化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高等师范院校之于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供给莫过于输送中小学教师。但近年来,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走上教师岗位的比率有下降趋势,在2016年中国教师供给结构中,来自师范院校的只占23%,毕业于综合性大学和学院的却占了36%。为此,师范院校应调整师范生培养结构,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坚持立德树人,改革和优化师范生培养模式。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在一批师德高尚、学养精深、作风优良、充满魅力的师范院校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作用下,让师范生耳濡目染、“亲其师,信其道”,巩固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念、练就知人善教的本领。 其次,打破师范生选择专业的壁垒。在招生环节和师范生就读期间,应充分尊重他们的首次选择甚至多次选择专业的意愿,尽可能避免出现“被专业”的情况。同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教育,让学生“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教我所选”。 再次,开拓“三习(学习、见习、实习)统一”的教学格局。使师范生在课堂学习的教学理论与在中小学课堂见习的情境、到中小学实习的策略紧密结合,尽力避免学习的教学理论与从事的教学实践脱节现象。为此,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将教师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扭转重专业理论、轻人文精神和师范技能的倾向;尊重学生中心地位,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多元教育教学方法,杜绝过度讲授甚至单一讲授;建立高等师范教育同中小学教育衔接的制度,实现教师互聘、教研互通。 从实际出发,努力造就一批引领基础教育的专家师范院校教育理论教师要力避坐而论道,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现状,从实践中选题、到实践中研究,注重与中小学教师一道做“行动研究”,以切实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困难与问题,让教学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师资储备、加强见习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落实好“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上岗前到中小学跟岗的要求,进而保障师范专业教师“下得去、稳得住”。 要重构评价体系,将“深入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纳入教师晋级晋职、科研奖励、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科专家紧盯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产出一批遵循规律、理念先进、贴近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成果,造就一批能了解和把脉基础教育、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专家。 合作共建中小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高等师范院校之特点与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设有专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二是师范专业齐备;三是通常拥有较高水平的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面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这两大关乎国计民生的课题,高等师范院校联合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共建中小学不失为进一步辐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湖南师范大学多年来在合作共建中小学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目前在省内外合作共建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已达20余所,均取得了良好办学成绩,在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同时,倒逼了教师教育改革,弘扬了教学特色,增强了学校财力。 高等师范院校联合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共建中小学,既要输出品牌,更应输出理念,须采取多种措施培训合作学校的师资,纵横交叉供给教育教学资源,以收到合作创新、共同进步、互利双赢的效应。为进一步合作共建更好更多基础教育学校,湖南师范大学正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整合全校资源,新组建了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成立了师资创新发展院,储备培训用于外派办学的管理、教师骨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开通远程共享课堂……随着一套套组合拳打出,湖南师范大学必将为促进本省甚至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龚民 系湖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与学校打了这么久的教导,接触了那么多的老师,他们在为孩子做教育工作时,有哪些理念呢?首先是基本理念。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缺一不可。学校里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不是简单地检查验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以及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于漪(中)与同学们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于漪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于漪,1929年2月生,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有力推动了语文教改理论深入讨论、实践全面铺开。为促进教育事业人才辈出、创新精神薪火相传,她不断改进培养方法,首创“师徒带教”,组建培养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通过研学一体化促进教师成长。她主张中国教育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权,提出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实施体系,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始终不忘教育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我觉得一辈子肩上都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因为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所以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人民授予她“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她颁奖。来源:《求是》2020/02
2019年12月10日至12月12日,由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学会主办的,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19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论坛暨新时代德育、积极教育与学校发展专题论坛”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召开,共有600余名校长、老师、教育工作者等参会。12月11日,论坛举行开幕式,由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龚雄飞担任主持,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重庆市市教育学会会长钟燕,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唐宏宇,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郑晓光出席开幕式,由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宣布论坛开幕。开幕式上,钟燕会长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对所有来宾表示欢迎。她在致辞中提到,作为重庆市教育大区、教育强区,沙坪坝区教育底蕴深厚,教育质量领先、教育成果丰硕,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走进沙坪坝区、走进重庆一中,将对蓬勃向上的沙坪坝教育感触更深,举办此次高规格论坛,将对沙坪坝乃至重庆基础教育德育创新与实践产生积极作用。郑晓光先生代表承办方世纪明德致辞,他在致辞中说到,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为长期思考教育改革的专家学者提供分享沟通平台,用思想和行动推动教育改革与进步,通过此次论坛,汇聚全国一流专家学者,致力于解决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重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智力支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嘉宾合影本届中国基础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新时代德育、积极教育与学校发展”,并就学校德育建设、积极教育、课堂教学、校园安全、大国关系等主要议题进行探讨。本届论坛汇聚了全国一流专家学者,旨在共同解决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开阔重庆市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为重庆市基础教育整体提升提供智力支持。会议期间,论坛拟邀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博导,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金一南;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资深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文湛;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主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政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政治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朱安东;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兼职授课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专家组成员高金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所副所长杨昌弋进行授课。近年来,重庆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多元教育,积极进行教育探索与创新,促进重庆教育的发展与革新。针对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工作,重庆市紧抓重点、协同作业,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综合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家庭教育发展,强化家庭教育功能,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大力发展红色教育、爱国教育,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进一步激发学子爱国之心,坚定爱国信念;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中国教育发展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等。针对重庆地方教育发展实际需求与教师素质提升需要,世纪明德着眼于地方实际,为重庆市量身订制培训方案,打造2019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论坛,助力重庆市地区教育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授课能力。自成立以来,世纪明德专注发展教育事业,打造集研学教育、教师培训、行业论坛等多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体系,为国内外众多院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人才队伍提供能力提升、素质拓展渠道。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世纪明德都将秉持初心,以研学教育助推基础教育发展,以基础教育创新助推中国教育改革。新时代,新发展,新教育。世纪明德愿成为教育创新、教师进步的先行者与引路人,必将密切结合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为中国教育打破桎梏,让中国少年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