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为深入了解当前家庭亲子阅读现状与需求,推动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的普及开展,提供更好的家庭亲子阅读支持服务,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开展“全国家庭亲子阅读活动”评估,邀您参与家庭亲子阅读状况与需求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家中有18周岁以下孩子、平时关注和参与家庭亲子阅读的家长。您所填写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不记名,您只需根据平时的做法和想法回答。您的真实想法、意见和建议将帮助到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本次调查截止日期为2021年1月10日。认真参与问卷调查的家长有机会抽取现金红包,需要家长微信登陆,每个微信账号仅可登陆一次。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扫码进入答题页▼编辑:市妇联家儿部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服务领域已然成为民生福祉短板,而托育服务更是短板中的短板。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推动托育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持续增长的托育服务需求,不仅有助于补托育服务短板、破托育服务难题、解家庭照护之忧,缓解当前民生领域的一个社会主要矛盾,更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大局。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或可带来“托育红利”和“性别红利”。本文依据以下三类数据系统揭示中国目前社会托育服务的基本型态,为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数据支撑。一是抽样调查数据:原国家卫计委2016年在全国十城市(下称“十城市调查”)和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务院妇儿工委联合进行的四省市(天津、黑龙江、山东、四川,下称“四省市调查”)城市0-3岁托育服务需求和供给抽样调查。二者的调查对象均为有一个3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和父亲——四省市调查),且样本量很大,分别为10004和4770人。二是宏观的人口和教育数据,并将之与个案调查数据进行对照和彼此印证。三是与抽样调查同步收集的定性访谈资料:主要用来补充和解析托育服务结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等方面的信息,以弥补个案调查和宏观汇总数据的不足。尽管本文引用的数据调查地点和对象不同,且既有汇总数据又有微观数据,但结果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即中国目前社会托育服务的基本型态:机构服务总量极其不足,服务结构严重失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效率十分低下。下面将依照这个逻辑序列进行分析。(一)总量供给严重不足,有“需”欠“供”当前托育服务供给最突出的问题无疑是总量不足。1990年代前,中国较为完善的托儿所体系有效地化解了母亲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但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剥离了其对员工托育的社会责任(或人的再生产的责任),单位体制下的托儿所体系全面瓦解,而中国既不发达也不成熟的“社会”未能实现有效承接,人的再生产成本完全回归家庭。其一,多个数据都显示,至少有超过1/3的受访者有社会托育服务需求。十城市的调查结果是1/3,四省市的是48%;此外,2017年北京市妇联牵头的一项大样本调查结果是,30%的全职妈妈、半数以上的在业妈妈均有此类服务需求。其二,与旺盛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严重滞后的供给。在全国层面,基于《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婴幼儿人口总量和教育部提供的3岁前婴幼儿在各类性质机构接受服务的人口计算,2010年以来,婴幼儿接受服务的比例从未超过5%,2015年仅1.5%。表1是2016年全国学前儿童在各类幼儿园接受服务的情况。总体而言,3岁前孩子在所有学龄前入托(入园)的孩子中的占比仅为2.36%。表1 2016年各类主体幼儿园分年龄的幼儿占比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从地区层面看,十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在1万多个受访者中,以最宽口径计算,仅555个孩子有过社会服务的经历,入托率仅占5.55%。其中,进入托儿所的占1.17%,幼儿园托班占3.30%,家庭托儿户占0.42%,托育半天以上且不需家长陪同的早教机构占0.66%。换言之,在有社会托育服务经历的孩子中,约六成是在幼儿园的托班(招收满2岁的孩子)。而这也与另一个数据相匹配:在这些入托的孩子中,1岁前入托的仅占3%;1岁到2岁入托的占16.58%,2岁到2岁半入托的占31.53%,其余48.83%是在孩子2岁半以后入托的,即80%的孩子在2岁后入托。四省市调查的结果也很类似,3岁前上过托班的仅占4.3%,且年龄差别大:1岁前上过托班的不到2%,2-3岁的孩子上过托班的也仅为7%。若与同一调查的需求数据相比,供给水平远远落后。透过纷繁的数据,可得出一个规律性或综合性的判断,各类服务主体在整个供给链中提供的婴幼儿托育服务远未能满足家庭的需求;即便算上公建民营、公助民办和公立幼儿园向下延伸的托班,供需差距亦无改善。与其他低生育国家的情形有如天壤之别:近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3岁前婴幼儿进入正规照料机构的约占32%,丹麦甚至超过60%。(二)托育服务结构极其失衡,服务主体公“退”民“进”供需匹配要求服务主体以家庭需求和日常运营结合为基准,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政策支持,但目前,这些需求也都未能满足,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服务需求多样化,但服务模式单调化。从孩子在机构的时间来看,托育服务包括全日制、半日制、临时托管(如计时托管、假期托管、喘息服务、课后托管等)等;从服务提供的主体或服务机构的性质来看,包括公办机构、私营机构、居住社区和功能社区的托育服务点及家庭托育点(即“邻托”)等。四省市的调查和访谈资料表明,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若非万不得已,家庭多不舍得将他们送往全天候的托育服务机构,但全职妈妈和在业母亲,对社区临时托育、喘息服务、延时照料等,都有一定的需求。然而,因供给总量极度不足,以满足家庭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多元化服务只是纸上谈兵;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机构为2岁以上孩子提供幼儿园适应的全日制或半日制服务,其中又以全日制服务为主。四省市调查的数据表明,除全日制、半日制和早教外,其他服务几乎为0。类似结果也见于十城市调查数据:在入托孩子中,20.18%接受半日制服务,剩余4/5接受全日制服务;尽管调查也问到“其他”服务,但孩子接受其他服务的极少,且无关延时照料和临时托管。其二,服务主体公退民进,盈利性市场主体独大。如表2所示,有需求的受访者对公办园所情有独钟:七成以上家长希望孩子上公办机构,超过12%的家长希望孩子所上机构有政府参与,选择其他类型机构的寥寥无几。十城市调查的结果与此类似:在有托育意愿的人群中,愿将孩子送往公办机构的占76.03%,而愿将孩子送往民办机构的不到7%。表2 家长对托育服务机构的选择意愿数据来源:2017年四省市0-3岁托育服务调查。而实际供给的情况是,3岁前婴幼儿的教育主要由民办早教机构承担,养育主要由家庭负担。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开办的托儿所寥寥无几,真正的公办托育服务严重萎缩。“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纵向追踪数据的结果,很好地揭示了公共托育服务消失的动态历程:1991-2000年间,0-3岁婴幼儿在公立机构入托的比例持续下降,而2004-2011年间,该比例几乎均为0。图1描述了2012-2016年在各类性质幼儿园入托的孩子占比。民办幼儿园接收的人数最多,且在接受机构照料的婴幼儿中,八成均在民办机构:其份额从2012年的74.14%升至2016年的80.91%。与此相反的是婴幼儿在其他几类机构入托的下降趋势:在教育部门入托的份额从2012年的16.04%降至2016年的11.79%。同理,在其他部门、事业单位、部队办幼儿园入托的孩子比重也因时而降(因各自占比很低,故并为一类),从4.45%降到3.34%;集体办幼儿园接受3岁前孩子的比重从3.79%降到2.81%。同样,在这五年中,在企业办幼儿园入托的比例从2012年的1.57%降至2016年的1.14%,比重之低几可忽略。在各类主体开办的幼儿园中,企业和民办的占比最高,而在教育部门托育机构接受服务的不足1%,占比最低。这一升一降,透视出的正是教育部的指令:即便过去部分公办幼儿园设有托班,招收两岁半或两岁的幼儿,但因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为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入园率指标要求,各地普遍规定,公办幼儿园不得招收3岁前孩子,从而减少幼儿园托班数量,激化了入托难的问题。图1 2012-2016年各类幼儿园3岁前入园/入托比例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这样的供给结构下,尽管民办幼儿园价格相对昂贵,但因公共幼儿园全面萎缩,有需求的家长除将孩子送入民办机构外,别无选择。十城市调查数据的结果与此非常接近,在机构接受服务的孩子(N=555)中,在教育部门、部队、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街道社区办的机构入托的比例全部加起来不到22%,在民办机构和家庭服务点接受服务的孩子占78%。按照四省市的调查结果。即便将公办、公办民助、公建民营都算在一起,占比也不到40%,而真正公办公营的不到5%。其三,政策重“教”轻“保”,内容“保”“教”失衡。尽管缺乏直接的问卷调查和宏观数据来对此加以论证,但从相关的政策文件和访谈资料可以判断,目前接受服务的婴幼儿主要是为早教和智力开发(除少量家庭式“邻托”——其中有的甚至无“教”,“保”也只是管饭和简单看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均对0-3岁婴幼儿的教养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和策略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为此,一些大城市相继出台规划,要求办好0-3岁教养支持中心,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在北京、上海等14个地区启动0-3岁婴幼儿早教试点工作,要求“坚持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充分整合公共教育、卫生和社区资源,努力构建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面向社区、指导家长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显然,这些政策重“教”轻“保”,明确支持保育服务的政策明显缺位。正因政策向“教”过度倾斜,使得服务内容也向“教”偏离,导致3岁前婴幼儿保教服务的均衡性、基于孩子特点而向“保”倾斜及保教并重的原则遭到破坏。尽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但依旧强调“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故此,市场上虽遍布早教机构,却都有教无保。早教机构多以培训机构审批,以各种形式的智力开发、亲子互动为主,服务层次较高、但服务结构单一,产品缺乏多样性,只能满足部分群众对孩子早教的需求,却缺乏保育、照护、保健等综合化服务,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链。因仅提供早教服务,需要家长全程配合和陪同,故往往在周末和节假日上课;且因实行报备制收费,服务价格居高不下。这种有“教”无“保”的模式与托育的本源性目的相距甚远,既未达到缓解家庭照料负担的目的,还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安全欠护笔者在多地的访谈中了解到,最近一两年,因市场需求的激增,一些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将眼光投入到托育服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育服务业的发展。从多地的调研中可知,目前,接受3岁前婴幼儿的服务机构可分为六类:存续至今或近年专为3岁前婴幼儿新开的托儿所;将服务向下延伸至2岁的幼儿园;将业务延伸至3岁前孩子或新开设的早教中心/机构;社会组织在社区内开设的小型托育点;以家庭为中心的“邻托”;企业为缓解职工工作-家庭矛盾开办的婴幼儿照料中心等(从沪江宝宝房、携程亲子园到京东“初然之爱托幼中心”,企业办园以满足员工3岁前托育服务需求已非新鲜事。在市场化进程中消失的托儿所,又以“企业托育机构”的形式有所复活)。但是,在社会托育服务起步阶段,服务质量风险甚大,故公众对服务资质、服务质量、政府监管、师资培训等都有较高的需求。在四省市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为托育服务机构制定标准和准入资格占最重要地位,此后依次为对机构进行审核和监管、师资培训与管理、给予家庭经济支持、给予机构财政补贴等。若将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加总,则师资培训与管理、机构审核与监管和标准资格分列一二三位,而这些都与服务的规范化、安全化和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安全是家长对托育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四省市托育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有此需求的超过80%。相较于安全和卫生(其实也是安全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的需求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表3 机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料来源:2017年四省市0-3岁托育服务调查然而,托育服务的相关政策完全缺位,带来以下诸多问题。其一,机构缺资质。在目前的各类托育机构中,一是各种证照齐全的公办机构;二是在工商注册的企业自办机构;三是在工商注册机构,部分员工具有早教资质却无保育资质,亦未经过系统培训(故队伍不稳定),部分规模较大的新建或延伸到托育服务的市场早教机构多属此类;四是未在任何部门注册,无工商或教育部门运营许可,无托育服务资质,既无政府扶持,亦无任何监管,多以“黑托”身份存在,小规模市场机构和家庭“邻托”多属此类。从对运营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第二、第三和部分第四类机构希望政府尽快出台托育服务准入标准,能正式、合法地提供托育服务。但是,迄今为止,相关政策法规还完全缺失,机构无运营资质,教育和卫生部门无条规监管。 其二,服务缺标准。托育机构的初衷是,希望在盈利的同时把事情办好,实现有需家庭和办托主体的利益双赢。而实际情况是,因缺乏标准,各类机构提供的服务在质量上相距甚远。其中,公办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目标齐全,员工人力资本较高、待遇较好、队伍稳定,且质优价廉,但托位极少,只能满足极少人的需求。其余主体提供的服务可分为几类:或定位于经济状况极好之家庭,保育和教育服务都有较为明确的方向,员工也多有资质或经过培训,相对较正规,但收费昂贵,受众面极小;或定位于普通人群和家庭(这是主要模式),收费水平一般,但多无明确的保教服务指南和服务标准,孩子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教并重的服务;或定位于收入较低群体,保育员和教师二体合一,价格虽低,但多简单地看管孩子,优良的保育和教育目标均难达成。其三。安全缺保障。托育服务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便发达国家,社会服务中对待婴幼儿的不当行为也未能完全避免,但中国的这类行为更为普遍。公立机构因有政府的投入和其他因素的制约,风险相对较低;市场化的机构是要盈利的,当其逐利性与托育服务准入标准和监管标准双双缺失时,服务主体往往以降低服务标准来控制成本,在卫生安全、师资人才、园所环境和保育教育等方面做出让步,婴幼儿的身心安全和健康更难得到保证。2017年上海携程亲子园、广西玉林地区多个幼儿园、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等机构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分透视出,目前托育服务不仅“量”不足,“质”也堪忧。尽管这是发展中极难完全避免的问题,须冷静、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但也提醒我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综上,供不应求是当前中国托育服务业的常态,由此带来服务效能十分低下。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但经济发展高于一切的思路也带来了对家庭福祉过分让渡的弊病。加之托育服务资源有限,使得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大)城市地区尤其如此。在政府缺位、企业逃离、市场失灵、社会失职的情景下,加快推动托育服务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以上内容选摘自作者论文《理论基础、现实依据与改革思路: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研究》(《社会科学》,2018.9),有删节。经作者审定。]
极光大数据发布《2018年K12教育用户群体研究报告》,以幼儿园到高三学生的家长群体为研究对象,从K12教育态度、K12教育投入、K12培训班偏好、K12教育app偏好、K12教育用户画像等维度揭秘这一人群的特点。核心观点:1、分数不再是王道,K12教育阶段的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2、兴趣班和学习辅导班受K12教育用户欢迎,请家教热度相对低3、数学和英语是最主要的培训班科目需求,过半家长更偏爱面对面的线下教学4、超九成家长更愿选择中小规模的培训班,其中6-15人中班规模最受欢迎5、2小时左右的课时、一周1-2次是家长们更倾向的培训班课时和频率6、亲友同事介绍、教育机构的宣传资料和网站是家长们获取培训班信息的主要渠道7、选择培训班时,家长们更看重教师水平、上课地点和课程安排8、作业答疑类app最受家长欢迎,其次为家长社区类app本报告中所称K12教育用户为幼儿园到高三学生的家长群体。本次报告共回收有效样本1019份,其中男性占比52.30%,女性占比47.70%。一、K12教育态度分数不再是王道。根据极光大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K12教育阶段的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反而不太在意成绩分数。幼儿园阶段父母更看重兴趣培养;小学阶段父母更看重学习方法、兴趣培养;初中阶段父母更看重成绩分数;高中阶段看重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根据调研结果显示,K12教育阶段的父母们在教育观念上整体比较一致。相比于父亲,母亲们更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学习方法及社交能力方面的教育。调研结果显示,权威型父母相比于其他类型父母更注重孩子综合素质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可能是因为权威型父母更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专制型父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父母更不注重孩子体育锻炼方面的教育,这或许与专制型父母会过于管束孩子的体育娱乐有关。结果显示,幼儿园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满意”占比均高于其他阶段;相比于其他阶段,高中阶段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不满意”占比高。总体而言,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比较满意”的比例最高,为39.14%,有14.34%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不满意。孩子学习排名越靠前,父母对孩子越满意;相应地,孩子学习排名越靠后,父母对孩子越不满意。对于排名中上的孩子,只有六成左右的父母感到满意;对于排名倒数的孩子,除了超半数的父母感到非常不满意外,也有21.43%的父母态度无所谓。二、K12教育投入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普遍高,对孩子学习参与度低的父母占全部样本量的12.36%;随着孩子升学,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时间投入有下降趋势,或因初高中孩子住校或课业逐渐超出父母可辅导范围所致。超五成的父母为孩子报过兴趣班,亦有近五成的父母给孩子报过学习辅导班;选择投入学习教育工具类(使用学习辅导类app、购买学习机等)的父母占比近三成;而“请家教”已是极少数父母的选择,或是因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带来的结果。小学阶段的课外教育更倾向于兴趣班,而初高中阶段则对兴趣班的投入低于全体样本,或因课业加重而逐渐放弃兴趣班。相比于全体样本,初中阶段对课外学习班/辅导班的倾向高,同时也高于小学和高中阶段。得注意的是,在全体样本对“请家教”一项投入普遍低的情况下,高中阶段孩子是“请家教”的主力军。约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不打算给孩子报培训班。不报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孩子学习好,用不着;二是担心辅导效果不好,帮不上;三是孩子不愿参加,由着去。19.20%的家长对培训班价格敏感,因价格高而选择不报班。三、K12教育培训班偏好父母为孩子报培训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加强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希望孩子全面发展。21.20%的家长希望培训班能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同时有17.82%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培训班补强弱势科目;只有8.58%的家长希望报培训班能够减少自己在孩子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超半数父母在选择培训班时,会选择教学类和兴趣类。其中初中阶段对教学类培训班的倾向高于全体样本;相比于全体样本,小学阶段更倾向于兴趣类培训班;初高中阶段则对考试类培训班需求较高,高中阶段尤甚。小学生最弱势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占比超三成,英语占比近三成;初中生最弱势的科目是数学,数学和英语的占比差不多;高中生最弱势的科目数学和英语,物理和化学的占比也都接近三成。数学是培训班报班需求最大的科目,小、初、高各阶段均过半数,其中初中阶段需求最大,占比达69.28%;英语紧随数学之后,也具有广泛的培训市场需求,小、初、高各阶段的占比也均超五成;高中物理或因难度较大,也有超四成的培训需求。过半数的父母更倾向于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形式,可见线下教育的优势还是线上教育无法比拟的;有20.16%的父母选择线上即时教学,远高于占比仅有3.64%的线上视频课程;有13.13%的父母选择““双师课堂”。超九成父母更倾向中小规模的培训班,其中43.17%的父母倾向6-15人的中班,是占比最高的人群;13.78%的父母倾向一对一的培训班,而高中阶段孩子的父母在这一选项上的占比更高,可见这部分父母对于孩子在培训班上的金钱投入意愿或更强。相比于全体样本,初中阶段孩子的父母更偏好16-30人的大规模培训班。2小时左右的课时是父母们最倾向的选择,但对于线上课程,1小时课时和2小时课时的选择者不相上下,占比分别为37.97%、36.54%;超七成父母希望孩子一周上1-2次培训班,以绝对优势超出其他频次选项。超六成父母通过亲友同事的介绍获取培训班信息,占比61.25%;教育机构的官方渠道(官方资料和网站)和学校渠道也较为受父母们关注;其他线上渠道(如网络社交平台、网络搜索、移动网络广告等)相对不受父母们关注,占比均不足两成。父母们为孩子选择培训班时主要考虑教师水平、上课地点及课程安排,其中教师水平最受关注,占比64.76%;22.24%的父母在选择培训班时更为关注价格;机构口碑和名气反倒不太被看重,占比不足两成,可见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们不看广告看成效。58.26%的父母希望孩子通过培训班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培训机构“授人以渔”。相比于全体样本,初高中阶段父母更看重培训班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初高中阶段的孩子面临着相对重的升学压力。对于打算/已经给孩子报培训班的父母来说,他们愿意平均每年支付大约3759元人民币在孩子的培训班上;随着孩子的升学,父母每年愿意花在培训班上的费用逐渐增加,到孩子的高中阶段,他们愿意平均每年支付约5175元人民币。四、K12教育app偏好87.78%的父母或其孩子使用过学习类app,其中,作业答疑类app以68.17%的高占比俘获这部分父母和孩子的芳心;家长社区类app出现的时间不久,但迅速在父母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以34.80%的比例居于第二名;家教类app和学习视频类app相对占比较低;题库类app在高中阶段的孩子或其父母中占比明显高于总体样本,或因高中阶段学生更注重题海战术。《一起小学学生》是父母们最偏好的教育学习app,另外《作业盒子小学学生端》、《爱作业》、《作业帮》也均在top 10榜单中,可见作业类app广受欢迎;《家长通》、《家长帮》双双上榜,针对家长的应用亦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家长或孩子使用教育学习类app最主要的诉求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成绩,占比分别为55.73%、48.57%及42.95%;有22.69%的家长希望从学习类app中获取学习资料,但对于名师、名校信息则无甚要求。五、K12教育用户画像多数父母属于权威型的教养风格,这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管束程度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有20.90%的父母属于放纵型教养风格,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关爱有余,管束不足。已经/愿意报培训班的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比全体样本的平均月收入高。本科学历的K12教育用户最多,占比28.36%;自由职业者占比最高,单职工家庭占比近半。K12教育用户是一群热爱音乐、美食和旅游的潮父母。在K12教育用户偏好度的top 10的金融理财类应用榜单中,银行相关的app占据半壁江山。超三成的K12用户使用华为手机,以较大优势领跑;vivo、OPPO、小米紧随其后,均分得超一成的K12教育用户占有率。报告说明1.数据来源源于极光云服务平台的行业数据采集及极光iAPP平台针对各类移动应用的长期监测,并结合大样本算法开展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调研数据,通过极光调研平台对K12教育用户进行网络调研,回收有效样本1019份,执行周期为2018年9月。2.数据周期报告整体时间段:2018.09-2018.103.数据指标说明偏好度指数是根据应用在目标人群中的装机渗透率,与其全网渗透率的相对关系计算得出。4.法律声明极光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系依据大样本数据抽样采集、小样本调研、数据模型预测及其他研究方法估算、分析得出,由于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极光大数据依据上述方法所估算、分析得出的数据信息仅供参考,极光大数据不对上述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和非侵权性做任何保证。任何机构或个人援引或基于上述数据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均与极光大数据无关,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议或法律责任皆由行为人承担。
K12,教育类专用名词(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即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基础教育,现在普遍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使用人群的年龄范围一般在7-18岁之间。我国庞大的适龄人口基数,为K12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我国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K12学龄人口数量也进一步增加。数据显示,我国K12教育培训行业主要以小、微型机构为主,比重高达70%;中型机构比重为20%;巨、大型机构比重为10%。行业整体呈金字塔格局,本地化教育培训机构越来越被外地大型集团化教育机构冲击,那么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如何帮助武汉K12教育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效优势呢?深圳满意度咨询SSC于2021年为某教育品牌提供武汉K12教育消费市场调研服务,此次调研对象为武汉在读公立、私立学校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家长,同时包括幼儿园的潜在消费者家长。通过此次调研,帮助客户了解武汉地区学生家长在孩子未来的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偏好,更好的创办新的教育机构,满足武汉地区家长的需求。深圳满意度咨询SSC通过结合客户需求,针对调研受访人群特点,科学设计问卷指标,精准样本抽样,利用上书房信息咨询定制开发的独立第三方调研系统,进一步破除地理位置的约束壁垒,实现调研员通过网络即可访问,实时同步数据录入,实现对数据录入和统计的同步整合、统计、分析,有效降低执行成本;再加上专业的执行人员,严格控制执行过程、定制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执行质量,获得准确且真实有效的数据。调查显示:中国家庭中,接受K12教育的孩子父母主要集中在30至39岁年龄段,且孩子的学习教育主要由母亲来负责。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家庭的教育意识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当前阶段,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K12教育的需求也不断攀升。未来,K12教育会在内容多元化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对于国际私立学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不断推动K12在线教育发展向好。深圳满意度咨询SSC通过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与成本控制,为客户提供极具性价比的消费者问卷调查服务,从问卷设计、前期调查、到抽样设计、现场执行,再到质控管理、数据清洗等,让市场调查更快捷、更高效、更经济、更便利、更精准。
我最近在上海战略忽悠分局搞教辅的调研,设计了一个表格,以语数英三科为对象。开放性的答卷,群友们填的情况比较不合我意,缺乏细节,所以我还得重新设计,提供具体的评估参考标准,才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但从这个初步的填写情况,我们能看出一个“小马过河”的情况,存在很大的主观差异性。首先是教辅的名称,如“一课一练”有三个不同的名称,其中应该有两种是一样的。但是在推荐指数,难度星级和题量星级上,三个人的看法都不太一致。当然,不是说她们的选择不对,毕竟个人情况不同,孩子的年级也不同,所以就应该选择不同的教辅资料。另一方面,她们写的使用效果和意见方面,都是比较简单的。也就是说,应该没有做过深入的调查,或者没有货比三家,决策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粗暴。简单粗暴的决策未必效果不好,但这种决策方式比较撞大运,有时灵有时不灵,我想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我当年选高考教辅材料,开学的那几天,反复地在书店翻看各种教辅,对比思考,用了两个星期才决定。然后就每一本教辅,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选择性的使用。有些科目,我甚至不另外购买教辅。本篇我旨在说明,教辅的分类和选择依据,以便帮助大家可以更好地运用其进行学习。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教辅的位置。它不是学习的主力,而是依托于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而存在的,不能脱离教材存在。一般来说,教辅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教材本身。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还是在教材上。教材的设计,本身就是由诸多教育专家操刀的,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所以,学习应该首重教材,把基本内容都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课后的习题一般不难,但却是基本功的练习。绝对不能小觑,不能敷衍对待。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打基础,一般对教辅的需求不大。其次,教辅选择的必要性也不是100%的。你可以选择一本或两本,或者也可以不选择。选择的依据,应该是你需要用上教辅。不必因为别人也在用教辅,自己也去用。学会放弃那些自动跑上门来的东西,而是从自己的真实需求出发。不需要的东西,就别用。所以,排除诸如老师建议(非要求)买、别人都在买、网上说要买、孩子同学也在用等等,不是自己需要的多种因素。最后,假如真的需要教辅了,我们就要学会区分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能笼统地将需求定义为“使用、购买教辅”。因为暂且不说教辅的质量参差不齐,光是在教辅侧重的方面,就会有较大的差异。我总结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查漏补缺:注重那些课堂上讲得不够深入,容易犯错误的内容二、巩固基础:夯实教材的基本知识点,进行强化学习三、发散延伸:教材和课堂上没有的拓展内容,包含新的解题思路和例子四、应对考试:侧重考试的必考点、难点、得分点等方面五、刷题练手:提高解题效率,扩展解题思路这几种类型,一般在同一本教辅,基本只会同时出现2-3种。也就是说,起码需要两本教辅才能实现全覆盖。但是现实中,我们未必同时需要集齐五种功能,通常只需要其中2-3种就够了,基本上挑选一本质量上乘的教辅,就够了。我们可以从教辅的名称,来大致判断其侧重的方面。就以上表的几本为例来说明好了。名校名卷:主打应对考试和刷题练手;举一反三:主打巩固基础和发散延伸;一课一练:注重查漏补缺和刷题练手,应该有顺带巩固基础。我没具体看过这几本教辅,但应该八九不离十的。就同类的书来说,我们选择的时候,首先要看其出版社,选大型的出版社,在这块经营多年的出版社。有些教辅品牌是全国性的,有些是当地的,各有千秋。一般考试的选当地的最好,但也未必,比如我当年高三选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天骄之路》。外面那些私营辅导机构出的教辅,我不建议,因为和教材、课程标准可能会有所偏离,同时在市场包装和营销上做了很多功夫,虽然多人买,但是未必好。大概率是比大型出版设出的差,最多也就持平,所以最好不选。然后就是选难度,其实也就是匹配度,要看用的人是什么水平。就像一课一练有普通版和增强版,可以认为增强版的难度更高。对于课堂学习掌握得比较好的,就可以选用增强版;如果掌握一般的,就要选普通版,更靠谱。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思路。最好就是现场去书城、书店,翻开教辅看看,问问使用者本人的感受,现场拿几个题做一做,对比一下难度。基本上,翻完第一章的内容,就应该基本清楚,是否合适了。我之前让北京的学生,不要学而思的白本,就去西单图书大厦,一本本翻,多做对比,最终找出比较符合自己需求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还有一个选择的法子,就是问老师,问之前用过的。听听他们的意见,最好建议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教辅,以便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做出相应的正确选择。在使用教辅的过程中,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经常会有一些错误出现,要加以留心。然后,要记得将教辅和教材、课堂学习有机地组合起来,作为有利的学习工具。也就是,使用过程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具体的学习细节了,因人而异,就不多谈了。总的来说,优秀的教辅,应该满足几个条件:一、讲解详细、清晰二、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和解题步骤三、内容难易度和数量均适中,多而不滥,肥而不腻最最重要的是,要能匹配使用者,实现巩固、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教辅,能帮助学生的教辅,就是好的教辅。
中国教科院发布疫情期间家校共育调查报告五成家长遭遇居家陪学困难2020年新冠疫情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也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学习场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随时切换,教学模式转为线上线下相互融合,使师生双方和陪学家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20年6—7月对全国29个省份13.4万中小学校长教师及176.6万家长疫情期间家校共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现状,查明问题,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的新课题。疫情期间家校共育现状呈现“三多三少”特点疫情期间,中小学家校共育表现为:事务性工作多,教育性内容少;学校主导、家长配合的单向行为多,家校平等交流、双向共育行为少;教师线上教学问题多、学生自主管理行为少。家校共育内容:事多育少、以同代异。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家校共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家校相关信息、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抗疫与品德发展这三个方面,事务性内容比较多,与学生学习成长、家庭教育相关内容少;教师几乎是将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照搬给家长,忽略了家校共育的主体有别、方法有异、分工有度的指导思想,教师与家长在家校共育内容的评价上差别较大。就家校共育的内容(3点记分,1、2、3分别为“从不”“偶尔”和“经常”)而言,教师自我评价值为2.54,略高于家长2.45的评价值。在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家长与教师分歧较大。49.9%的教师认为自己“经常”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但只有29.5%的家长认为学校“经常”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同样,提供“线上学习方法”(教师为67.9%、家长为53.2%)“亲子阅读指导”(教师为48.8%、家长为39.4%)“家庭教育知识”(教师为55.1%、家长为47.6%)和“亲子关系指导”(教师为50.01%、家长为43.7%)等方面,家长认为学校“经常”做的比例都比教师自评低。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家长认为学校“经常”进行的比例为52.4%,比教师自评的62.5%低10.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孩子未能适应居家线上学习的教学方式,仓促上阵的线上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孩子学习问题增加;同时,长期共处一室使教养方式不良家庭的亲子关系紧张,亲子冲突加剧,家庭心理辅导需求剧增。而学校提供的心理辅导咨询无论是内容还是频率都不能满足家长需求。二是突然、被动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本身也面临着迅速适应线上教学方式、应对教学管理新难题、处理家校关系新问题等挑战,很难及时回应家长的多样化诉求。三是疫情前家校关系疏离、家长对学校信任度低、家校沟通不畅的学校,疫情期间家校共育工作同样不能让家长满意。这些问题是中小学家校共育理论研究薄弱、制度建设不完善、政策支撑不足、学校实践不力等问题在疫情中的集中反映。家校共育行为:单多共少,以单代共。疫情期间的家校共育行为,表现为学校主导多、家长主导少;家长配合多、学校配合少;单向要求多、双向交流少;教师自认做得多、家长认为做得少。家长评价均值为2.16(3点记分),教师自我评价略高(2.29)。美国学者爱普斯坦将家校合作活动类型归纳为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与学校社区协作等6个方面。调查显示,在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相互交流这3个方面,家长与学校的看法差别较大,家长评价明显低于学校评价。在相互交流方面,52.9%的教师自评与家长有单独交流,但认可“与教师单独交流”的家长仅为22.1%,二者的差距高达30.8%。“教师线上/实地家访”(教师自评为37.7%、家长为20.7%)“参加家长互助小组”(教师为29.4%、家长为18.0%)等数据,也反映出家校之间的沟通行为并未满足家长需求。在帮助家长方面,“要求家长反馈孩子在家行为表现”的教师为55.4%,而仅有30.2%的家长认为自己被要求“反馈孩子在家行为表现”,差距高达25.2%。57.7%的教师“要求家长反馈孩子在家学习情况”,而仅有34.3%的家长认为教师“要求家长反馈孩子在家学习情况”,差距达到23.4%。在参与决策方面,“对学校提出意见”一题的家长评价为28.6%,教师为43%。相互交流单一单向、共育评价差异较大、学校事务家长参与度低,表明很多学校并未真正打开大门,建立家长(社区)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共建共治的现代学校,实现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家校共育效果:学生成长一般,家庭配合不力。内容单一、方式单一,家校协同偏差、家长配合不力等现状,显示出疫情之前学校未建立起家校共育长效机制,导致疫情期间呈现问题放大和叠加效应。家长评价孩子的成长状况均值为2.7,略高于2.5的中间值。数据分析发现,家长教育能力不能适应学生在家学习的需求,居家学习困难重重;教师认为家长对学生线上学习配合不够;学生线上的学习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均逊于线下学习。调查显示,51.8%的家长认为自己“指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和作业”,48.9%的家长说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孩子学习,28.5%的家长“管不住孩子”。这显示出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不力,并把家长不该承担的任务强行推给家长,导致家长挫败感较强。对于线上学习效果,六成教师否认家长配合得好,认为学生纪律和完成作业情况不好的教师均为七成。同时,调查发现,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不适应”(65.2%)。学生不适应,实质是孩子难以面对新挑战、不会自主解决新问题,是社会适应力不足的表现。家长管不住,是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体现。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应发挥专业优势,在家校共育中实现合作育人与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同步,这样才能实现家校携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多元举措推进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体系建设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以及家庭的“育”。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共育,从教育理念、制度设计到学校实践,必将发生深度变革。教育理念更新:创建大教育理念引领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教合一”新格局。构建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有机补充的教育体系,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学校制度变革:打造开放包容、多元共建的现代学校。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把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组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文化建设、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学生发展、教师培养等方面,最大限度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积极性,重构家校关系,努力构建地位平等、多元协作、动态平衡的“太极型”家校关系,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做好家校沟通,进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应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应增加教师家校沟通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专业要求,在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相关内容,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育健全人格:家校共同培养人格健全,学会自我教育的时代新人。后疫情时代,学校和家庭应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协力育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支持者、共学者,引导学生成为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建构者和个人学习的主导者。家长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保障者,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心理支持和环境保障,培养人格独立、自主管理的自我教育者。强化过程评价:构建家校共育督导评估长效机制。把学校开展家校共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工作中,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建立以教师、家长和学生为多元评价主体,以表现性和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的家校共育评价制度,引进第三方评估来监测评估中小学家校合作情况。加大财政支持:努力保障家校共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应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拨付专门经费,加大财政投入购买专业服务,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支持的家庭教育财政保障机制。[作者 单志艳 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此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基于抗疫背景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改革研究”(GYA202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南京一位家长在微博吐槽,孩子幼儿园正在收集家长信息,还发给她一张"家长资源调查表",要求家长写出自己的职务、专长,能为班级提供哪些资源。01:02"想用家长资源给学校谋福利,算不算违规?"这位家长产生了质疑!现象:幼儿园收集家长能提供的资源信息6月27日,现代快报记者在微博看到,南京一位昵称为"蛋妈"的家长,晒出了一张学校"家长资源调查表"。表格上显示,学校为"南京市贝瑞爱德美幼儿园",表格开头要求家长详细写出学历、职务、工作单位、兴趣爱好以及专长,以下则是8个问题,其中第2个问题,问到了家长能够为班级活动提供哪些帮助,内容包括"活动物品采购、活动主持或发言、提供交通工具、拍照摄像 " 等问题。问卷上,还问家长,"您的工作或特长能为班级孩子的学习提供哪些帮助?"家长:孩子上幼儿园时大都会被问及自己的职业、特长记者发现,类似的家长信息调查表格,许多幼儿园都会在孩子入园报名时,要求父母来填写,只是在填写的内容上会有一些差异。对于学校的这种资源调查,家长又是怎么看待的?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其中陈女士表示,孩子虽然还没上幼儿园,但是他们报名的学校也要求家长提供职务、工作单位信息,还问了家长的个人特长,能不能参加班级活动之类的。陈女士认为,学校收集这些信息,也是为了以后有活动时方便老师安排,让家长们能够参与进来。王女士认为,正常地了解孩子的家庭信息,是有必要的,包括家庭住址、紧急联系人电话等,甚至请家长为教学活动做一些帮助,都可以的。但是如果带着功利的目的,以信息调查为理由,了解家长的单位和职务等,则非常不合适,要求孩子父母利用所谓单位资源来协助幼儿园工作,更是一种错误方式。白女士的孩子就读于仙林一家私立双语幼儿园,她表示当时入学时是填写了这种调查表格,而且非常详细。"我身边很多朋友也会被要求填写这样的表格,我当时对这种调查问卷就非常反感,有些问题其实和幼儿园完全没有关系。"网上针对幼儿园收集家长信息这种现象也有不少评价,一位网友就表示,幼儿园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同时网友们也担忧,如果家长没有相应资源,是否会让孩子在学校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歧视?园长回应:收集信息只是用于服务没有戴有色眼镜△南京市贝瑞爱德美幼儿园6月27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南京市贝瑞爱德美幼儿园,该园王园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被曝光的表格是不久前让中班孩子家长填写的,目前还没有都回收,但是根据以往情形,基本上家长都很配合。她还介绍,幼儿园目前设有家长志愿队,家长会将自己的资源用于服务幼儿园教学工作上,比如,会茶艺的家长活动时带着茶具来给孩子演示茶道,在航空公司工作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单位参观等,所以才会要求填写工作单位。还有一些家里的废旧物品,比如饮料罐、纸箱等,也可以带来班级做二次利用。至于表格中为什么还要填写职务,园长表示可能家长误解了,她表示幼儿园不会在工作中戴着有色眼镜。而学历填写,则是希望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科研的工作,可以与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来做教育理念方面的磨合。来源:现代快报
近期出炉的家长满意度调研,十款早教机产品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原道小童猫、名校堂、遥蓝,而家长们关注的几个方面,品牌知名度只占有了小部分,最受关注的是产品品控、产品功能、资源种类,排名前三的几个品牌在这几方面的表现无疑是亮眼的。原道数码是老牌数码厂商,其拥有着十余年的数码产品研发经验,其发展早教品牌的两年期间,已经逐渐完善了产品研发团队,从设计、研发、生产、品控、发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完整的品控线加多种安全检测,原道数码的产品品控强大。虽然是个较新的品牌,原道小童猫却并未停止过创新发展的步伐。从最初的T系列早教机到如今的F系列早教机,从仅支持无线蓝牙到WiFi连接,从内置资源到在线资源,从公模UI到个性UI……原道小童猫的发展是从内到外由浅入深的,这也是产品受到青睐的原因。第二名遥蓝是一家专注智能玩具的儿童品牌,旗下子品牌众多,包括美美兔、美美熊、早教故事机等系列产品,主要产品分类也很明确,如伴眠机、故事机、早教机等,包含儿童多个年龄阶段的多种需求解读,其拥有优势的抗菌材料,在儿童健康上的用心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名校堂则胜在专注,产品以少年孩童为主要对象,量身定制合适该年龄阶段早期教育的智能早教产品。其自身拥有强烈的品牌特色,从最初的R系列产品到如今的A系列产品,名校堂产品以早教机为绝对主流,产品创新升级的过程中,着重点也位于早教资源的丰富上,以求更好地促进儿童左右脑开发。从前三名的表现,让早教机消费者们关注的重点也有了明确体现。想要和原道小童猫一样走上榜首位置,严格品控和产品创新以及丰富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消费者的支持,也是品牌发展不可缺少的助力。
幼儿园通常会在学期末举办家长会,汇报一下这半年来的教学工作,解答一些家长们关注的问题。如果家长会上能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工作会非常有利。那么,如何安排会议内容才能让家长会的效果更好呢?会 前 准 备 1.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需求为了提高家长会的有效性,提前拟定几个主题,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家长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老师们将这些资料汇总分析后,有针对性地策划家长会内容,给家长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后台回复“调查问卷”获取范文)2.正式邀请家长会前,给每位家长发送通知或邀请函(电子版即可),写清时间、地点、行车路线及停车方式,并将会议流程、主题提前告知,让家长感受老师们的努力和真诚,并对此充满期待。还可以让孩子亲手制作家长会邀请函,这样孩子也会对爸爸妈妈参加家长会充满期待。(后台回复“通知”获取范文)会 中 流 程 1.家长签到老师提前做好人员分工,专人负责家长的迎接、签到和拍照工作,让家长有一个良好的参会体验。2.观看照片或视频,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播放幼儿本学期在园学习和生活的照片、视频,让家长看到孩子一日生活的精彩片段,感受幼儿在幼儿园的快乐生活和点滴进步。3.班主任开场致辞这里给大家列举一份开场致辞模板,仅供参考: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在此,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时间过得真快,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孩子们也即将长大一岁,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和各位家长一样,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这里记载了他们无数的歌声和欢笑声,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足迹。下面,我将要总结一下本学期本班的工作,与大家分享一下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成长。4.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老师可分别从班级教学工作、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收获的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进步和成长。(有条件者可以进行教学成果展示。)点击下方查看发言稿例文2019幼儿园年终总结5.家长代表发言幼儿在园生活学习了一个学期,对于孩子的变化,家长是最有发言权的。老师可以提前邀请一位对教学工作较配合的家长作为代表发言,相信他们的内心感言更能触动其他家长的心。6.表彰分享环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幼儿,给幼儿颁发“进步宝宝”“聪明宝宝”等奖项。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奖可得。7.假期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寒假即将开始,老师还应该在会上向家长提出建议和意见,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寒假。参考如下:①注意通行安全走人行横道,过马路时要看红绿灯,不疯跑,不独自横穿马路。②注意用电安全认识电源插座,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③规律饮食和生活在家饮食要规律,不吃太多的零食,按时吃饭,不挑食,多吃蔬菜。请您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坚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④控制看电视时间请您把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提醒孩子与电视机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注意保护眼睛。⑤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假期中,请您坚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脱鞋子、自己吃饭等。 ⑥预防疾病放假期间,注意做好孩子传染病预防工作,避免被传染。8.结束语到这里,家长会就渐渐接近尾声了,老师要对家长积极支持园所工作表示感谢,并送上新年的祝福,参考如下:衷心感谢家长们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帮助宝贝健康茁壮成长!在此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会 后 及 时 反 馈 期末家长会结束后,老师可以请每位家长参与反馈,了解本次家长会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老师们可以根据家长会的形式,灵活地设计反馈表。
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发展状况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服务区域家庭教育的资源优势明显率先在全市搭建家庭教育服务平台。2008年,静安区正式成立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由区教育局直接领导和管理。目前,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已搭建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和慕课“四网一体”的家教信息平台;编撰开发静安区衔接教育系列手册以及《静安家风尚,我的育儿故事》系列丛书;创设有国内外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做培训的“静安家庭教育大讲堂”、家庭教育专家走进社区面对面帮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的社区家长沙龙、专业咨询师队伍开展的面向家长的多形式、一对一咨询等指导培训活动;建立感觉统合家庭训练营、家长情绪工作坊、家长效能提升沙龙、亲子体验营、父子阅读联盟等区域家庭教育品牌项目。静安区还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每年举办面向全区中小学师生及家长的宣传指导活动、公益培训项目和大型心理咨询公益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服务。发挥学校优势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一是区政府督导室将家校合作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区教育局推出《关于加强静安区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三是积极开展静安区家庭教育示范校、合格校创建评估工作;四是推进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五是加强班主任、家庭教育志愿者、家长队伍培训。各条块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自身工作体系。区文明办、区妇联、区卫健委等部门将家庭教育纳入自身工作体系,推进家庭教育宣传、指导工作。家长看家庭教育:观念在转变与更新家长普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能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家长问卷调查显示,高达82%的家长认为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另有17%的家长认为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重要。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合力的作用已形成共识。“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得到家长普遍认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家长问卷调查显示,静安区84.6%的家长赞同“民主型”教养方式,认为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并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静安区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体制痛点:总体统筹规划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力度尚显不足家庭教育工作的整合度有待提升。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系统性工程,涉及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卫建委、团区委、区妇联等多个部门。尽管目前各条线都根据各自系统内要求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但由于缺乏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机制和全盘规划,区域家庭教育工作存在多头建设、条块分割、步调参差,难以形成合力的弊端。家庭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有待扩展。由于家庭教育工作没有作为基础工作列入公共服务领域,从区级层面、部门层面、社会层面投入人力、财力都不足,服务覆盖面及产品类型都有限,缺乏相关系统性。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从调研家长的情况来看,当前,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具体行动、方式方法上有不少误区,对帮助指导开展家庭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家长痛点:家庭教育观念与具体实践还有较大差距教育孩子的目标与现实需更加统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有助于家长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全方位的身心发展。家长与学校主动沟通需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校合作需要家庭与学校保持相对一致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理念,在教育方法、教育责任分工上进行合作。家庭亲子沟通需进一步增强。良好的亲子沟通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缺乏沟通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则会影响家庭教育的开展。家庭教育行为需更加耐心细致。尽管绝大部分家长赞同“民主型”教养方式,认为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并以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但在现实中,家长在具体的家庭教育行为上还存在问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发挥。在孩子的成长中,只有父母双方参与教育的相对平衡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家长家庭教育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家长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希望能够教育好孩子,但当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又会缺乏信心、比较迷茫、不知所措。新时代发展静安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促进家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不仅需要家长进一步落实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全面布局、统筹规划、确立组织、创设平台、建立机制,形成领导有力、架构清晰、组织明确、责任分明、机制良性、合作有序的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局面。加强区域家庭教育的组织领导与顶层规划提升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升和优化区级层面的家庭教育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建议由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联席会议将家庭教育纳入专项议题。设置区家庭教育建设协调办公室,建立区家庭教育建设协调机制,定期沟通,联合开展工作。率先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体系。切实加大财政对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家庭教育专项资金,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基础,以学校为主阵地,以专业技术为支撑,各条块充分履行职能,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家庭提供全覆盖、规范性、多样化的高质量家庭教育工作体系,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获得优质、均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顶层规划。建议将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区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并就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行专项研究,全面规划区家庭教育建设发展方向,明确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明确成员单位职责,构建静安家庭教育网络。为增强家庭教育建设合力,进一步落实各相关部门家庭教育职责。将家庭教育任务指标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为促进家庭教育规划落实,结合各相关部门家庭教育职责,建立各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清单,明确各相关部门家庭教育五年、三年和年度指标,规定各指标衡量的具体数量和质量要求。将家庭教育工作指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之中,建立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促进各部门重视家庭教育职责及任务。加强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阵地建设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承担起区域家庭教育指导的主阵地功能。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专门管理部门。建议在区教育局统筹推动下,区各学校建立家庭教育专门管理部门,进一步推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相关工作的整合与创新,进一步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管理架构与工作机制,进一步充实以学校师资为主体,校外家庭教育专家、优秀父母、优秀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家庭教育力量,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领地位。加强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在“所有教师都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的理念指引下,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扎实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区家庭教育规划或行动纲要要明确“家长学校”建设标准,对“家长学校”的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活动开展要有规范要求,对“家长学校”的运作开展要有成效评估。发挥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业服务职能充分用好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这一平台,积极发挥其专业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支持和服务,使其在未来延续领先位置。以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输出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一是积极开展区域家庭教育“线上增能”服务;二是加强适合家长实际需要的家庭教育培训教材和课程开发;三是加强区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监测与评估;四是推动促进中心与学校共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项目。以良性的管理运作机制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水平。一是在人才制度上支持静安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壮大专职人员队伍;二是在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中进一步明确专业机构的服务职能与指标,更加有力有序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工作。着力构建覆盖全区域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聚焦家长家庭教育需求,重点抓好家长培训、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产品、家庭教育社会支持资源、家庭教育舆论环境等工作,整合区域家庭教育资源,协同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健全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网络。调研显示,近70%的家长表示愿意接受家庭教育的指导,高达95%的家长表示愿意每周抽出2小时以下的时间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区教育局、各中小学、各街镇要分工协作,建立一张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网络。统筹开发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产品。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妇联等区家庭教育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依托各自公共服务阵地渠道以及政府采购,结合各自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统筹、协作开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活动。发挥社会资源优势提供更广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家庭教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加大政府购买家庭教育服务的力度,指导鼓励相关社会组织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完善准入和监管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组织资质认定、运营规范与监测评估,推进家庭教育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发挥街道及社区作用,将家庭教育创建活动深入社区楼组,激发社区居民自治效能,通过微信群、线下学习、案例分享、角色扮演、现场演示等方式,让更多楼组居民参与到家庭教育学习之中。依托区域“白领驿家”党建服务站点,将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及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妇联等相关组织开发的线上线下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产品配送到站点白领。着力营造全区重视家庭教育良好氛围。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妇联、各街镇要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各部门宣传与活动阵地,通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发家庭教育易懂的读本、生动的视频、经典的名人名言,弘扬和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深化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突出家庭教育在整个家庭建设中的分量。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 “家庭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家长争做“好爸爸”“好妈妈”,树立家庭教育的优秀典型,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引导全区家庭努力为孩子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