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Papi酱旗下女网红被家暴,网友:要是男方被家暴了能找妇联吗美味男

Papi酱旗下女网红被家暴,网友:要是男方被家暴了能找妇联吗

Papi酱我们都知道,是著名的原创视频创作者,也是一名演员,更是中戏研究生毕业的高材生,曾经指导过周冬雨的论文。25日她旗下签约的网红爆出自己被家暴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Papi酱小号也做了转发。网友们更是群情激奋,纷纷谴责家暴的渣男。这名网红是一个仿妆博主,叫宇芽。她在视频里公布了自己被家暴,跑出家门求救,被男友拖出电梯的监控录像。视频陈述中,宇芽爆出自己曾被掐被踹被打,身上衣服也在殴打过程中被撕烂,电梯监控里不是男方第一次对她家暴的信息。施行暴力之后,男方把宇芽身上被自己撕裂的衣服脱下来,换上一条新裙子,以掩盖自己的暴力行径。朋友赶到宇芽家里,第一眼看到她,就发现她身上穿的裙子是反的。而且宇芽整个人摊在床上,毫无生气和尊严。而且男方叫嚣之极,说:“你告我你也告不赢!你没证据!”好在世上还是好人多,网友给宇芽出谋划策,让她保留监控,找朋友作证,去医院拍片,留下诊断证明。去报警,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去妇联,寻求帮助。宇芽在发了朋友圈之后,周围的朋友也联系她给予她帮助。不过还是有人责问宇芽,为什么第一次被家暴的时候不离开他,要知道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确实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但是指责受害人第一次被家暴的时候不离开就像指责上班族第一次犯错误为什么不辞职一样。除了加快伤口恶化,并没有任何帮助。被家暴离开是需要成本的,男方掌握着宇芽的联系方式、还花着宇芽的钱。就连两个人共同住的房子也是宇芽租的。她要怎么离开?还有网友抖机灵,说宇芽被家暴了,可以找妇联。那要是男方被家暴了,能找妇联吗?男方被家暴了当然可以找妇联,女性对男性实施家暴的案件投诉到妇联,妇联组织同样会受理。家庭暴力是全球性的问题。在世界上有25%-50%的女性遭受过家庭暴力,其中中国女性占比就高达30%。希望不管男性还是女性,被家暴了,都能勇敢发声,及时保存证据,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呼吁大家:对家暴零容忍!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了家暴事件,你会怎么处理呢?

绿茵下

前女记者马金瑜丈夫扎西回应家暴出轨,称看到自述文章后不理解

前女记者马金瑜发文自述称长期受家暴凌虐后带孩子逃离一事引关注。马金瑜丈夫扎西回应家暴出轨,称看到马金瑜的自述文章后,他很生气也不理解,“因为文中提到的家暴与出轨都是没有的事”。扎西说,三个孩子被带走后,他至今没有跟马金瑜取得联系。目前两人也还没有离婚。青海警方表示,目前为止没有收到过马某某被家暴的报案记录。青海妇联回应前女记者自述遭家暴前女记者马某某曾为爱情远嫁西部。2月6日,她发文称长期受家暴凌虐后带孩子逃离。晚间,马某某回复澎湃新闻称“今天电话好多,我晕晕乎乎的”。青海省妇联称正在联系她。前女记者为爱远嫁却被家暴,中央政法委发声!一线城市的女记者金瑜嫁给青海蜂农,做助农电商,近期却撰文自述长期被暴打,带子出逃。如何看待为爱远嫁藏区却遭家暴?安哥安姐有三句话要说:①法律,永远是受害者的靠山。婚恋自由,情如饮水冷暖自知,对个人选择,我们不应多加苛责。但发生在家门里的违法行为,同样是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从2016年3月开始实施。婚姻不是乌托邦,当遇到家暴,也要拥有止损的勇气和退出的自由。②法治中国,一个也不能少。家暴作为一种违法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谴责、抵制、发现、惩处、救助。经济发展水平、乡风民俗也不是家暴的“挡箭牌”。被声讨追责的是“家暴”,而不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③错的永远是施暴者,不是受害者。被家暴不敢说的原因很复杂,如何避免、走出家暴受害者在亲密关系之中的“习得性无助”,需要全社会的援手和共识。我们的确不能盲目出发,但也不该由此否定一切“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望。与其嘲笑,不如敏锐关注,不如热心帮助!最后想对每一位勇敢生活的女性说,请不要放弃爱自己的权利,你值得一切美好!(原标题:青海警方称金瑜从未报过警)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中国新闻周刊、红星新闻、中国长安网

则敬

女子求助妇联后仍被丈夫打骨折,对家暴何不“露头即打”?

遏制家暴,首先就是需要提高对家暴的敏感性。这个敏感性,不仅要来自执法部门,还应来自夫妻双方、来自路人甲乙,像一颗种子一样种进每一个人心中。全文828字,阅读约需1分钟 ▲家庭暴力 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最近,重庆永川市民小曾向当地媒体求助,称自己结婚一年多来屡次被丈夫龙某家暴,此前也曾求助妇联,但妇联称缺乏直接证据,无法判定家暴。不料4天后,龙某手持铁锤将小曾打成颅骨凹陷性骨折,龙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刑拘。当地妇联的处理方式,或许在程序上没有问题,但总给人一种“没起作用”的乏力感。虽然,当时妇联也曾建议,如果小曾无法忍受,可以申请离婚。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总是等到“故意伤害”后,才有实质性的着手解决?的确,没有证据,我们无法断定当时是个什么具体情况,但若是无证据即不受理,或者缺乏一定的应对措施,也是难言合格的。毕竟,家暴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查到监控、拍到视频,或者检查到外伤。最起码,我们应给予求助方尽可能的保护,对被举报者要有一定的警惕和预防。这个关键点,不仅仅在于妇联或警方,而是全社会都应有面对家暴的敏感性和执行力。有人说,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那么,如何找到这个零次和无数次的界限,如何预防从零次突破到无数次的冲动,就需要包括执法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努力。遏制家暴,首先就是需要提高对家暴的敏感性。这个敏感性,不仅要来自执法部门,还应来自夫妻双方、来自路人甲乙,像一颗种子一样种进每一个人心中。好在近年来,公众对家暴的敏感度在不断增强。前不久,一则中国夫妇在美国吵架互相推搡后,男方因涉家暴罪被捕的消息,就曾引发国内热议。日常生活当中,有些人认为夫妻吵架、打架,这是人家的家事。的确,夫妻之间的感情,恐怕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纠缠不清的感情。所谓相爱相杀,是很多夫妻和情侣的写照。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也有着劝和不劝离的婚姻观,但有时候,“和和”未必能保障“美美”。面对家暴,哪怕是轻微的,哪怕暂时只有一次,哪怕一时找不出确凿的证据,我们都要先有“噢买噶”的警觉,然后立即条件反射出“我要报警了”的神经意识。唯有对家暴敏感对待、严肃处理,一些有家暴习性者,或者内心潜藏着家暴小宇宙的人,才会有最起码的敬畏。文/与归(媒体人) 编辑 杨林鑫 校对 陆爱英值班编辑 吾彦祖 花木南 河南大一女生被搭讪遭性侵后坠楼,嫌犯喊来弟弟碾压尸体伪造车祸现场翟天临论文被指抄袭,学霸人设还立得住吗?院长被曝篡改研究生复试成绩,“小组面试第一名被改为不及格”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

白选手

当“政治正确”成为主流,我们只能做一个“受害者”?

“政治正确”这一概念和标准,如今中国读者都已并不陌生。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学界形成并逐步影响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正确”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歧视和冒犯任何人,尤其是那些由于种族、性别、性取向、身心障碍、宗教或政治观点的不同经常处于弱势的群体。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不少的争议。要求所有言论“政治正确”和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当“正确”反过来成为了对言论和行为的审查机制,它本身是否也成为一种压力和胁迫?对“正确”的要求过激,几乎把迫害者和受害者的道德位置相颠倒,这是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吗?在美国,对“政治正确”进行嘲讽的漫画相当多。是的,我们可以说,当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等言论仍然充斥于四周,我们或许还没有到反思“反歧视”的时候。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察和思考,依然是有益的。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在美国求学的在读博士生。她感受到在校园内,作为亚裔女生的她似乎只有承认自己作为受害者的处境,才能获得“政治正确者”的认同,进而换取归属感。但这又与她的真实感受——作为一个成年人,理应对异己的评价和刺激性的观点具有适当的免疫力——相悖。从容应对多元性的话语体系和交往模式,难道不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吗?她把自己的体会和思考写了下来。比起“政治正确”,她的观点恐怕同样具有争议性。“政治正确”与“政治不正确”究竟孰是孰非?又或者,是否存在真正“正确”的选择?这是值得讨论的。我们发表这篇文章正是因为,真正理性的态度是不轻易地被一种观点所收服,是审慎地思辨、做出自己的判断。“受害者”,你准备好了吗?撰文 | 倪露美国校园里的“政治正确”如果言论自由是美国大学长久以来所标榜的,它的适用性可能正被一种校园中自发生成的言论审查甚至思想审查活动所侵蚀。 这是我在美国研究生院的第五个年头,每一年我都在努力适应着它的种种游戏规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如何恰如其分地表征自我——一个女生,一个亚洲人,一个异性恋者,或者还在探索中。初到美国时,身在一座批判理论重镇,我贪婪地张开双臂迎接海量的新潮理论向我涌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批判,精神分析,福柯的知识-权力体系,女权主义与酷儿理论,等等等等。我因为每日习得的话语和概念而感到一个新的世界正在身边展开,或者,更准确地说,一种新的认知和将万物归类的体系正在脑海中生成,而我要透过这新的体系重新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童年和少年时的成长,国内的教育,身边的人,事,乃至动物,下水道,垃圾。这种转变是新奇刺激的,也是不安的,因为这批判的力度大到要颠覆常识,颠覆维系生活稳定的种种概念和评价标准,例如,事实与虚构的边界,正义与僭越的边界,纯洁与肮脏的边界,人和动物的边界。毫不夸张地说,曾经一度,我已经感到自己有困难分辨男女和阐明亲密关系,并突然体悟俄狄浦斯为何会在知晓自己弑父娶母的行径后刺瞎双眼。当我抛弃既有的稳定的认知环境,去迎接一个新世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应该如何自处?作为一个外来者,活生生的和思想上的外来者,我要如何确定自己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认知体系中的位置,又如何在奉行这个认知体系的研究生院的交际圈中自我表征?与这个知识体系共生的,是一套以中产或富有阶级“直白男”作为批判对象 (特朗普和好莱坞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就是顶级众矢之的)的道德标准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和2017年深陷性骚扰丑闻的电影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倡导这套标准的目的有二:一是,种族,阶级,性别,性取向意义上的少数群体的赋权(empowerment),比如黑人,工人阶级,女性,跨性别者;二是,尊重和支持各少数群体自由选择和定义幸福生活。其理由是这些群体曾经遭受种种压迫剥削,社会歧视,政治迫害。作为补偿,他们被允许“变本加厉”地讨要自己和前辈所失去的一切。在今日的美国,人们对于“受害者”身份的认同与自我认同使这套道德标准变得越发流行起来,直至占领“政治正确”的高地。同时,追求政治正确的人们开始在社会和日常交往中,识别、指认受害者,作为他们行使正义的对象。在美国高校,特别是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追求这种政治正确总显得义不容辞,风潮正盛。《美国精神的封闭》作者: [美] 艾伦·布卢姆译者: 战旭英 译 / 冯克利 校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1年3月只有扮演“受害者”,才能赢得盟友?作为一个不爱表达意见的亚洲女生,我一直都和这个若隐若现的“受害者”身份保持着微妙的关系。我利用它获得盟友和归属感,也挣扎着证明并不是每一次都要沦为受害者。曾经同级的同学们通过对于受害者的制造,成功地排挤了一名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使研究生院禁止他教授任何研究生级别的必修课。 而我就是这受害者之一。值得琢磨的是,这受害者是如何构造出来的。时常观察,就会发现这过程遵循一个清晰的文化脚本。例如,教授在课上做出的某种回应,如果对象是我,同学们会将其解读成种族歧视,并且充满同情心发信息提醒我,这就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呀,你还没察觉吗!而同样的回应,如果对象是一位白人同性恋的男生,就会被解读成轻微的性骚扰。那段时间,我在研究上也和这位老师有合作关系,但是他并不认同我的研究框架,并坚持希望我采用他提出的框架。我和同学们聊起这件事和课上的状况,其中一个同学的解读令我印象深刻到有些惶恐:“He is gaslighting you!We have to get you out of his control!” 据这位同学介绍,Gaslighting的原意是有人会偷偷把煤气灯调暗,每天调暗一点,让房子中的人自以为精神错乱无法正确感知周围环境,而逐渐真的精神错乱起来。如今这个词泛指各种令人产生自责自卑感的阴谋。gaslighting如今泛指各种令他人产生自责自卑感的阴谋。(图片来自网络)但是,就个人判断而言,与其说,这个教授对我有种族歧视,我更倾向于把他的反应理解为性格上的不够成熟或行动欠缺思考。与其说,他在有意迫害,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学术上的专断和不宽容。总之,我把这些行为看成是对事不对人,并相信这是每个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最基本的学术训练。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那位同学又向其他年级的同学和主管研究生院的教授们介绍了他的gaslighting 理论,只要我在附近,他就会向大家介绍一番我的“受害”经历并期待我讲几个与之有关的段子用以确证。然而,我并不确定是谁在gaslighting 。我的自我怀疑和受害者情结的真正来源似乎是那些把我定义成受害者的人们。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要让一个尚不能掌控游戏规则又急于寻找归属感的人如何拒绝呢?经和研究生主任聊天,他也认同我的观点,认为那位教授只是言谈欠考虑,而并非有意地种族歧视或性骚扰。然而,系中各派冲突让主任并没有纠正同学们对教授的指责,反而利用学生的敌视和学校的反歧视制度将后者边缘化。这位教授后因为不堪排挤带来的压力而长期处于休假(on leave)的状态,随之也出现他要求提前退休的传闻。反歧视宣传图。在此之后,我开始和另一位在我的研究领域很有声望的教授合作,关系融洽。但系中有些美国同学不能忍受他高傲的作风,并对其有所指摘。然而,这样的指摘只基于教授的只言片语,而非长期的接触了解,而且十分脸谱化。是的,就是那个直白男的脸谱,更有人,直接给其取外号为“male ego (男性自尊)。”从那时开始,总有一位美国同学试探性地问我,“你和那位教授合作得怎么样?”我说非常好,他便默默走开。不久后,又会出现在我面前,先是感叹此教授实在高傲,然后好奇地问我“你们最近合作得好吗?”我说很棒,他又默默走开。这样的对话每周重复上演。大半年后,他似乎始终无法说服自己相信我如何能够和一个如此傲慢的人保持师生关系,好像他的知识体系道德谱系都受到了挑战。于是,终于将设问句转换成反问句,“你怎么能和他这么傲慢的人相处得这么好?”我告诉他在中国人的认知中,这根本算不上傲慢,不但是我,上过他课的中国学生都有同感。不仅如此,在中国的大学里,这种做派的人很可能会成为名师。“以他的成就,要是我,我可能会有过之,而且现在还有这么有个性的教授可以直抒己见已经很难得了,我喜欢!”听我这么说,他似乎觉得中国学生是不可理解的生物,然而政治正确的准绳在他舌头上打了个结,这话他不能说。在这种对话中,我逐渐意识到,只有把我合理化为一个“受害者”,一个种族主义,男性霸权的“受害者”,他们才能为我在自己的知识谱系和道德谱系中找到一个位置,把我当作一个可理解、可评价、可结盟的主体。但是我的优越感,满足感,以及光明正大的为“政治不正确”发声显然扰乱了他们理想中的秩序。对此,我并不感到抱歉。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不正常?这种反启蒙理性的后结构主义知识体系对何为知识进行了重新定义,颠覆了以被证成的真信念(JTB)为知识标准的认识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恢复情绪,欲望,身体感受和社会关系作为知识以及作为知识生产机制的资格。其结果就是知识体系的多元化——每个社群都有一套美丑对错的标准,知识论证的情感化——所谓好的对的就是我所欲望,所感到舒服的,坏的错的就是我所厌恶,害怕的;以及知识生产的个体化——每个人都可以声称自己的个体经验具有作为知识的资格和权威性。知识的情感化和个体化为提高少数群体的可见性,增加其发声机会提供条件,但同时前者也必须以培养受害者的自我觉醒和批判意识为前提。然而,如果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受害者呢?正如很多人类学家所发现的,让当代的人权运动组织者和人道主义NGO的工作人员最为沮丧的是,很多设想中的拯救对象并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或者即使清楚知道自己是受害者也“甘之如饴”。例如,经历家庭暴力的女性不愿意离开丈夫和家庭,经历工厂剥削的工人要求超时工作,经历过高压和动乱的人继续平静的生活而拒绝心理援助和创伤诊断。 随着一次次的民权运动与学术圈知识生产的互动,此类行为在美国社会不再被赞扬为奉献,勤劳,坚强等美德,而是软弱,无知,麻木的表现。不自知的受害者甚至是不道德的。芭芭拉·格林伍德《工厂女孩》书封。与此同时,这种知识的情感化和个体化也在助长着精神脆弱者,特别是美国高校中过度自我反思,自我诊疗的精神脆弱者。因为它鼓励坦白和告解,鼓励个体承认自己的脆弱性和易受伤害(vulnerability),并承诺对玻璃心的不离不弃的保护。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知耻教育和意志磨炼颇为不同。让我们来看看这玻璃心是如何在高等教育中被宝贝的。这学期我开始为一门本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当助教,我的助教笔记上有这些要求:如果学生论文文不对题一定是助教的失职;修改论文不可以用红色墨水的笔,否则会增加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写评语不能用“你如何如何”,而要用“论文如何如何”,以免学生感到人身攻击;绝对不能向家长透露学生的选课信息和成绩,要保护学生隐私;如果学生感到压力大不想上课,助教要跑去宿舍给他补课;总之,教授这门课要当作心理治疗,首要任务就是安抚本科生。我不太清楚这是在聘任助教还是保姆,社工,咨询师的合体,也不太理解一群正常青年为何要被当作病人或准病人,更难以预测这样培养起来的社会精英,究竟会不会把自己当作成年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如果想预测这些本科生十年后的样子,不妨看看我的研究生院的美本同学们吧——坐在系里的咖啡吧,时时能听到有同学抱怨自己最近患上了抑郁症,心情不好,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然后拥抱在一起互相安慰,讨论去哪喝一杯。老师们对学生们也尤为溺宠,时常放松学业要求,期末作业延期,博士资格考试延期,申请课题延期,都宽容批准。“Burn out (精疲力竭)”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瑜伽,按摩,抗抑郁灯,每个人都是关爱自我的大师。曾经一时,同级的每个同学都在接受心理咨询。在这种环境中,我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过得还不错,和导师合作还挺愉快的呢?这种表述不是太无忧无虑而缺乏同情心了吗!如果社会学将“正常(the normal)”定义为平均数或者大多数 (on average),如今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不正常。为了被融入这个正在生成的新的正常者俱乐部,将自己表征为有瑕疵的受害者似乎是必须的。在这种自我表征的重构中,言论和思想的审查基本没有明文规定,多以流行的政治标语为情感和行动的诱发机制,以个人心中的道德感和舒适感为尺度,因而可以无限膨胀,肆意蔓延,放之四海而皆准。其结果可能是制度性的,但更加秘而不宣地是其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和社会关系与等级的重构。《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作者: [美] 约翰·格雷 译者: 顾爱彬 / 李瑞华版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这种过于纤细的情感和敏感的反应带来的并不只是宽容和同情心,还有刻薄和吹毛求疵。让我用最后一件轶事来结束这篇文章吧。去年的12月底我们去开年会,期间和几个同学邀请一位做评审的女教授去会场的酒吧聊天。这是我们的初次合作。交谈间,她和我们分享着她和孩子的生活经历,在三个大洲之间穿行做研究的趣事,并关心讯问倾听我们在研究生院的生活。这一切在我看来都再正常不过,也感到愉快亲切。而聚会结束后,一位美国的女生私下拉住我们说,“我的天,她怎么能这么说话?”另一个同学也跟着应和。她看我反应冷淡,便用更好奇的语气问我,“你不觉得她说话很奇怪吗?”我顿时一头雾水,刚才明明是这个女生与教授聊得最为热络,便问她奇怪在何处。她说,“她怎么能说话这么坦白,她可是老师呀,况且我们才第一次见面!”我说这也合情合理,这是交际能力强和自信的表现吧。心里想,莫非如今开诚布公也成为缺点。那位同学用停顿表示异议,又接着说,“她和xxx离婚之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就对学校辞了职,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她怎么还好意思主动说孩子的事!”听她这样说我便明白,她不能忍受的不是一个单亲妈妈讲述自己的孩子,而是不能容忍把它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坦白地讲出来。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倪露;编辑: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你转发至朋友圈。▼

德之钦也

地方新闻精选|湖南将男性纳入家暴保护对象 “涞源反杀案”三当事人申请国家赔偿104万

【湖南】男性纳入家暴保护对象,遭遇家暴也可找妇联据潇湘晨报消息,3月27日,湖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二审稿。针对之前“女同志找妇联,男同胞该找谁”的讨论,二审稿将一审稿中提出的“为受害妇女提供服务和支持,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修改为“为受害人提供服务和支持”,意味着男性也将纳入家暴保护对象。【河北】“涞源反杀案”三当事人申请国赔104万,望追究相关人责任据上游新闻报道,3月27日,在“河北涞源反杀案”当事人王新元、赵印芝相继从涞源县看守所、保定市看守所释放25天之后,王新元、赵印芝及女儿小菲(化名)分别委托律师,依法向相关部门提出国家赔偿申请,并希望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追究。上游新闻记者获取的《国家赔偿申请书》显示,王新元、赵印芝及小菲,因分别被羁押232天、235天、38天,请求相关赔偿义务机关支付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金,按每日284.74元标准,三人此项数额共计143793.7元。另外,三人请求相关赔偿义务机关依法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各30万元,共计90万元。【湖南】一医院院长调任电视台台长引争议,官方回应据人民网报道,近日,湖南岳阳县一则“人民医院院长调任电视台台长”的干部任免决定引发网民关注。对此,岳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月争回应称,该任命按照上级干部交流的精神执行,符合交换岗位条件,属于正常干部交流。据悉,3月20日,岳阳县召开“机构改革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会”宣布了一批干部任免的决定。随后,“微巴陵”(岳阳县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此次会议的干部任免名单,其中,岳阳县人民医院院长喻新亚被免去院长职务,任命为岳阳县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甘肃】兰州发文禁止门头牌匾改造“一刀切”:要充分体现文化和美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兰州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导则》(以下简称“管理导则”)日前发布施行,管理导则明确,在门头牌匾统一提升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各商铺原有特色和风貌,体现文化和美感,避免“一刀切”、千篇一律。该管理导则按照不同区域功能要求,将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划分为重点控制区、限制设置区、规范设置区,并对各区域的广告设施提出规范要求。【湖南】湖南大学回应硕士论文涉嫌剽窃:成立工作组核查据人民网报道,今天上午,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在“湖南大学”官方微博上贴出说明,表示将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核查硕士毕业生刘梦洁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问题,并将及时公布结果。近日,云南财经大学一名教师在网上举报,2017年3月,其以“腐败对企业逃税的影响效应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也将此课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2019年3月21日,其在网上进行博士论文查重过程中,发现其博士论文与湖南大学刘梦洁2018年4月的硕士论文累计重复了15626字,并表示刘梦洁硕士论文系剽窃其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海南】出台校外培训管理办法:学校周边禁打广告,给学生买保险据南国都市报报道,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海南省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6日,省政府官网发布《办法》全文。《办法》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安全设施与设备,加强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管理,定期排查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并通过开展应急安全知识教育、为在培学生购买人身保险等方式防范和化解安全事故风险。校外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不得发布虚假招生简章和广告,不得夸大培训效果或者做出对升学、通过考试、提高应试成绩等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不得以任何形式宣称或者暗示培训结果将与中小学招生挂钩,不得以任何形式到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内或者学校周边进行招生宣传或者发放招生广告,不得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迫学生接受培训。【四川】成都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包含450条供需信息据新华社报道,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了解到,成都日前发布《成都城市机会清单(第一批)》,包括10个应用场景、7大类450条供需信息,将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让更多企业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城市发展机会。城市机会清单共包含需求信息195条,其中基础设施融资需求信息103条,投资规模达1862亿元,释放融资需求636亿元;要素类需求信息55条、规划及解决方案需求信息10条、重大活动信息15条等,基本涵盖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内蒙古】开鲁警方通报持枪杀5人案:嫌犯因琐事报复杀特定人员“魅力开鲁”微信公众号3月28日消息,内蒙古开鲁县“3.25”持枪杀人案,经现场勘查、调查访问、视频分析和犯罪嫌疑人供述,作案人梁某(男,44岁,开鲁县自来水公司第二供水厂副厂长,性格偏执,已抓获)系因工作和生活琐事产生矛盾,持枪报复杀死特定人员,未伤害现场无关人员。作案枪支为小口径步枪,已收缴。枪源正在全力调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默剧团

首席大检察官“赶考”!面对蛋壳公寓事件,他这样作答「政法大咖的超级网课」

编者按:冬日里,屋外寒风刺骨,屋内暖意融融——首席大检察官与高校师生零距离互动!转眼一年过去,许多首都高校的法科学子还记得去年秋冬之际的那一系列思想盛宴——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以一个法律老学长的身份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巡回”讲座,与学校师生们热烈交流。时隔一年,这样的情景重现。12月14日,由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上新了”——当天晚上,张军走进清华大学,与清华学子共话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去年的讲授中,张军旁征博引与娓娓道来让同学们深受启发,而互动环节的务实坦诚、知无不言的爽朗也给学子们留下深刻印象。一年后再度开讲,首席大检察官会带来一场怎样的“与时俱进”?聆听讲座的清华大学师生们充满期待。“以最近的抗疫为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我国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不正是彰显了包括司法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再放眼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我们让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能离开司法制度的保障吗?不也映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吗?”“适合自己的就是最优越的”……两个小时的讲授,张军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为题,从抗疫说起,以亲身经历的司法实践、耳熟能详的典型案例、颇具启发性的中外史料、正在发生的案事例,系统深入地回答了世界上是否有完全相同的司法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好在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巨大成功有哪些启示、如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健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等四个问题。四个问题都是关乎“司法观”的根本性问题,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十分解渴,也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请大家提问,我来赶考、答辩!”——半个小时的互动环节,在张军的鼓励下,聆听讲座的清华学子们争相举手提问,将自己心中早有的“块垒”、聆听中还未“消化”的疑惑“抛”给了张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当前,落实德治的制度有哪些?未来如何加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工作?”首先获得提问机会的该校比较法学硕士研究生岳东冉问了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个涉及法理的好问题。”张军表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特色。以德治国靠什么?靠的是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要求落实好,学校、社会、家庭都要承责、共同努力,更加务实有效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靠的是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对于如何加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张军特别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司法实践中,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司法办案的灵魂,使司法活动不仅符合法律规范,更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水准,以司法引领、促进全社会道德建设,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您刚才讲到,司法制度应充分回应社会需求。请问司法机关如何在蛋壳公寓事件、O2O平台爆雷这样涉及金融且波及范围广的事件中发挥作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该校刑事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赵禹涵问出了许多同学在思考、追寻的问题。“法科学生更应该关注社会。您提的这些问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赵禹涵关注社会的提问,张军首先给予肯定。“金融风险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专门强调。司法不能仅仅消极的受理案件,更要能动的、积极的反映社会需求,在司法过程中,以检察建议,以办案引领向社会发出信号,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天气预报’,促进防范各类金融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人民群众在金融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对此,张军举例介绍,最高检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查办金融犯罪特别是涉众型金融犯罪,不仅消耗大量行政资源、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且犯罪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为此,去年最高检向中央有关部门制发了“三号检察建议”,和相关部门一起强化源头治理,让有效监管跟上、落实,把违法犯罪风险和危害消除在萌芽状态。“能不能给‘边区’听众一个提问机会!”座位略有些靠边的该校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莫野举手,高声争取提问机会,得到支持鼓励后,他问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针对目前日益频发的家庭暴力问题,检察机关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来遏制这一现象,切实保护家庭关系中的弱势方?“家暴问题确实值得重视,现在不仅有‘男家暴’,也有‘女家暴’。”对莫野同学的提问,张军从司法办案引领促进和谐家庭关系建设、检察建议为保护家庭弱势方支招、“一号检察建议”呵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作答,赢得热烈掌声。“为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最高检最近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中,对一些涉诉企业作出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关于单位犯罪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检察机关未来还有哪些探索?”该校公诉人班硕士研究生、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刘强提出了一个很“实务”的问题。针对“检察官同学”的提问,张军介绍,最高检正在一些地方开展企业合规检察制度试点,对企业经营中的违法犯罪建立起依法从宽的规范制度。张军表示,“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起与企业合规制度相融的检察工作制度,以丰富的检察实践,助力刑事追诉立法、司法、执法不断健全完善,适应经济社会更好、更稳、更高质量发展。”关注检察制度的该校法学院2019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冯梦迪提问:“公开听证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我们注意到,最高检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各地检察机关正在按规定开展这项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检察机关在这方面还会有哪些新‘动作’?”“公开听证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上个月,我在福建主持了一起公开听证申诉案件,咱们清华法学院的张建伟教授作为听证员参与、有力支持了这次听证。这起听证案件的效果很好,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我们要求,新一年,每一个检察院都要围绕办案开展听证,‘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条线都能有检察听证案件,也会有更多您关注的不捕、不诉案件经听证结案。”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已经比预定的时间晚了很多,面对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张军表达了希望:“感谢大家对检察制度、新时代检察改革发展的关注,希望在这里会走出更多的共和国检察官。”“张军检察长的讲座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让我更加宏观、立体且深刻地认识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令清华大学法学院2020级法学博士林嘉珩印象深刻的是,讲座过程中始终贯穿 “人民性”。他表示,作为刑法学专业的博士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要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司法现状,了解人民的需求,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像这样发自内心的感受,许多清华学子都有共鸣。也正因为如此,夜深人未静——虽然主持人宣布讲座所有环节结束,但围绕讲座展开的思考和讨论还在清华学子中继续着。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主持讲座。清华大学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聆听讲座。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夜魔侠

张军与清华师生共话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优越的”张军与清华师生共话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越性冬日里,屋外寒风刺骨,屋内暖意融融——首席大检察官与高校师生零距离互动!转眼一年过去,许多首都高校的法科学子还记得2019年秋冬之际的那一系列思想盛宴——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以一个法律老学长的身份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巡回”讲座,与学校师生们热烈交流。时隔一年,这样的情景重现。2020年12月14日,由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上新了”——当天晚上,张军走进清华大学,与清华学子共话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2019年的讲授中,张军旁征博引与娓娓道来让同学们深受启发,而互动环节的务实坦诚、知无不言的爽朗也给学子们留下深刻印象。一年后再度开讲,首席大检察官会带来一场怎样的“与时俱进”?聆听讲座的清华大学师生们充满期待。“以最近的抗疫为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我国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不正是彰显了包括司法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再放眼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我们让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能离开司法制度的保障吗?不也映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吗?”“适合自己的就是最优越的”……两个小时的讲授,张军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为题,从抗疫说起,以亲身经历的司法实践、耳熟能详的典型案例、颇具启发性的中外史料、正在发生的案事例,系统深入地回答了世界上是否有完全相同的司法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好在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巨大成功有哪些启示、如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健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等四个问题。四个问题都是关乎“司法观”的根本性问题,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十分解渴,也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请大家提问,我来赶考、答辩!”——半个小时的互动环节,在张军的鼓励下,聆听讲座的清华学子们争相举手提问,将自己心中早有的“块垒”、聆听中还未“消化”的疑惑“抛”给了张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当前,落实德治的制度有哪些?未来如何加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工作?”首先获得提问机会的该校比较法学硕士研究生岳东冉问了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个涉及法理的好问题。”张军表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特色。以德治国靠什么?靠的是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要求落实好,学校、社会、家庭都要承责、共同努力,更加务实有效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靠的是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对于如何加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张军特别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司法实践中,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司法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司法办案的灵魂,使司法活动不仅符合法律规范,更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水准,以司法引领、促进全社会道德建设,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您刚才讲到,司法制度应充分回应社会需求。请问司法机关如何在蛋壳公寓事件、O2O平台爆雷这样涉及金融且波及范围广的事件中发挥作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该校刑事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赵禹涵问出了许多同学在思考、追寻的问题。“法科学生更应该关注社会。您提的这些问题,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赵禹涵关注社会的提问,张军首先给予肯定。“金融风险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专门强调。司法不能仅仅消极的受理案件,更要能动的、积极的反映社会需求,在司法过程中,以检察建议,以办案引领向社会发出信号,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天气预报’,促进防范各类金融领域的‘黑天鹅’、‘灰犀牛’,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人民群众在金融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对此,张军举例介绍,最高检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查办金融犯罪特别是涉众型金融犯罪,不仅消耗大量行政资源、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且犯罪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为此,2019年最高检向中央有关部门制发了“三号检察建议”,和相关部门一起强化源头治理,让有效监管跟上、落实,把违法犯罪风险和危害消除在萌芽状态。“能不能给‘边区’听众一个提问机会!”座位略有些靠边的该校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莫野举手,高声争取提问机会,得到支持鼓励后,他问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针对目前日益频发的家庭暴力问题,检察机关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来遏制这一现象,切实保护家庭关系中的弱势方?“家暴问题确实值得重视,现在不仅有‘男家暴’,也有‘女家暴’。”对莫野同学的提问,张军从司法办案引领促进和谐家庭关系建设、检察建议为保护家庭弱势方支招、“一号检察建议”呵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作答,赢得热烈掌声。“为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最高检最近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中,对一些涉诉企业作出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关于单位犯罪的相对不起诉制度,检察机关未来还有哪些探索?”该校公诉人班硕士研究生、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刘强提出了一个很“实务”的问题。针对“检察官同学”的提问,张军介绍,最高检正在一些地方开展企业合规检察制度试点,对企业经营中的违法犯罪建立起依法从宽的规范制度。张军表示,“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起与企业合规制度相融的检察工作制度,以丰富的检察实践,助力刑事追诉立法、司法、执法不断健全完善,适应经济社会更好、更稳、更高质量发展。”关注检察制度的该校法学院2019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冯梦迪提问:“公开听证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我们注意到,最高检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听证工作规定,各地检察机关正在按规定开展这项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检察机关在这方面还会有哪些新‘动作’?”“公开听证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上个月,我在福建主持了一起公开听证申诉案件,咱们清华法学院的张建伟教授作为听证员参与、有力支持了这次听证。这起听证案件的效果很好,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我们要求,新一年,每一个检察院都要围绕办案开展听证,‘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条线都能有检察听证案件,也会有更多您关注的不捕、不诉案件经听证结案。”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已经比预定的时间晚了很多,面对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张军表达了希望:“感谢大家对检察制度、新时代检察改革发展的关注,希望在这里会走出更多的共和国检察官。”“张军检察长的讲座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让我更加宏观、立体且深刻地认识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令清华大学法学院2020级法学博士林嘉珩印象深刻的是,讲座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民性”。他表示,作为刑法学专业的博士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要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司法现状,了解人民的需求,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像这样发自内心的感受,许多清华学子都有共鸣。也正因为如此,夜深人未静——虽然主持人宣布讲座所有环节结束,但围绕讲座展开的思考和讨论还在清华学子中继续着。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主持讲座。清华大学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聆听讲座。

尚玄

树洞|我当全职妈妈4年后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土大橙子,ID:buyateng】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小土叨叨:这篇是读者叨叨的Jessie的来稿,我当时看完虽然长舒一口气,但心里也还是那种揪着的感觉,真是挺心疼的……作者:叨叨的Jessie家有一大一小一男一女俩水瓶座活宝乐天派,爱文字有一颗不停止折腾的心和追求有趣的灵魂00 引子时间过的很快,一眨眼,2021年了,我当全职妈妈也4年了。过去这几年,对我来讲,是苦难,磨练,成长,也是蜕变。曾经,我世界的中心就是俩娃和他们爹,我的工作岗位就是客厅,厨房,洗衣房。我也曾给自己强行洗脑,让自己在柴米油盐屎尿屁里找找人生的快乐。但是很不幸,我最终发现,当成为了全职妈妈,大部分的快乐都不再取决于自己。我厌恶了不由自己做主的人生,也厌恶了队友的嫌弃和挑剔,我经历了狠狠的痛,泪水,绝望,于是决定找回自己。去年,我在30岁考入了美国东部某大学的博士项目。我决定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01鸡飞狗跳的主妇生活我2011年来美国,在本科读书时遇到了娃爹,一脸憨厚本分,有着典型的理工直男的气质。我这人数学不好,所以一碰上个数学灵光的,长的也还挺帅,就让我觉得他挺合适的。我们恋爱谈了4年多,中间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但总归还算是情投意合。娃爹那时候年轻气盛,特别容易急,不过我那时觉得,谁还没点脾气呢,好歹我脾气好,慢慢磨合,总会好的。后来,在2015年念研究生的时候,我意外怀孕了。原本没打算这么早要孩子,也没打算很早结婚,可是我又不舍得把孩子打掉,他也想要,于是想了想,我们就决定在那个夏天结婚了。我在2016年初生了我女儿,那时充满了初为人母的喜悦。女儿5个月的时候,我不想白白浪费OPT(一种美国留学生可以用来工作的实习签证),家里又有老人帮忙带娃,就出去找了一份工作。一家几个人的小律所,工资低,工作累,老板苛刻,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办工作签证H1B。于是我为了身份,开始慢慢熬。这种日子怎么说呢?就是你知道日子难过却不得不过。但是最终我也没坚持太久,一是签证到期,二是老板心理变态又多疑善妒。大约一年后,也就是2017年的夏末,我还是辞职了,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全职主妇生涯。那时候,娃爹刚刚毕业,找到了一份实习生的工作,工资不高,重在学习和积累经验。我秋天辞职回家,浑浑噩噩的转悠了半年,中间也去幼儿园做过中文老师,但是终究觉得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儿,心里有点郁闷。这时恰逢娃爹工作转正,拿到了公司福利不错的医疗保险,于是怀了弟弟。弟弟在2019年出生。家里又有了一个孩子,多了一份热闹,我每天的日子,就真正的一头扎进了孩子的屎尿屁里。每天一大早把姐姐收拾干净送去幼儿园,然后回来搞弟弟,洗衣服,做饭,收拾家务,日复一日。虽然有我妈或者我婆婆(她们轮流来)的帮忙,可还是忙到四脚朝天。我也抱怨过这样的日子既无聊又沉闷,结果娃爹跟我说:“你在家待着挺好的,还能把孩子照顾好教育好,反正外面的事儿也不用你操心。” 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他,但是心里和堵了一块石头一样。当我在朋友圈里天天看别人讨论基金股票,公司KPI,升职加薪,甚至职场八卦,我都觉得:“哇,别人的生活好精彩。”就有特别大的落差感和挫败感。而娃爹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回来打游戏,看视频,刷手机。家里总有老人在,所以家务从来不做,衣服袜子到处乱扔。每次想要他去陪孩子玩一会,三请四请都不会动,难得动一下,过一会就会把孩子骂哭,我还要再费心去哄。在他看来,家里的事情本来就该我做好。他作为一个在外面上班挣钱的人,回来提点小要求,我是应该要满足的。所以当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他永远在挑剔:锅没刷净,菜没摘好,姜切的太大,肉切的太小……当我大汗淋漓的把一桌丰盛的饭菜端上桌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永远不是赞美,而是指责:这个咸了,那个淡了……孩子一有个感冒发烧磕磕碰碰,第一时间就是“你怎么带的孩子”。总之,家里所有的琐事,都可以拿来吵。我吵过,闹过,哭过,希望他能尊重我,体谅我,理解我;也摆过事实,说过道理,什么“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什么“夫妻间说话的艺术”,到头来,永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嘴上说好好好,下次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后来我就不说了,他再说我的时候,我就沉默。02 日益激烈的矛盾冲突真正让我感到不安的一个事,是我逐渐感受到我的英文能力急剧下降。我原本的英文口语很好,在学校里、律所里都需要和人用英文交流,可是在家里做了几年的全职妈妈之后,连给网络公司打个电话都磕磕绊绊的了,娃爹还以此嘲笑过我。英语,已经不是我在美国社会生存的工具了。我不再需要它来社交,工作,甚至交流,因为在家里说的是中文,买菜去中国超市,吃饭去中国餐馆,见朋友也是讲中文。我日益焦躁,惶恐,不安,可娃爹不能理解我内心对这种沉闷乏味一成不变的日子的恐惧和我迫切想要摆脱现状的挣扎,于是我们就不断的争吵,爆发,再和好,再争吵。在这期间,我读了很多很多的关于夫妻,关于感情,关于沟通的书,也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去做,收效甚微。后来我才明白,不是我错了,也不是书错了,而是实践的对象错了。这一关键要素出了问题,不是信奉心灵鸡汤夫妻关系就能被拯救的。娃爹脾气暴躁,行为极端,有时一言不合就摔门摔东西,甚至在我生完弟弟坐月子的期间当着我公婆的面也是如此。姐姐经常在家里被吓的哇哇大哭,也会经常被娃爹莫名其妙的吼一顿训一顿。我为了保护姐姐,经常冲上去和娃爹硬刚,最后就是世界大战。娃爹在家里的种种表现,对我,对孩子,对父母,让我失望至极。我甚至都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对他早已不报希望。我是个妈妈,这是个足以令我骄傲的标签。可藏在这个标签后的我,蓬头垢面,双目无光,睡衣上面永远布满了奶渍和口水,曾经的神采飞扬都化作了眼睛里的血丝。很多时候我都问自己,我出国多年,努力读书拼命奋斗,难道就是为了这个看起来无助疲惫的自己吗?不,我不认命,我没什么惧怕,也没什么退路。我能做的,就是在这一团乱麻的生活里,给自己撕开一条路。03 考博之路我在美国是家属身份,不能工作,不能做生意,不能投资,我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养老金账户。读博,是我衡量了我目前在美国的处境之后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更何况做研究本来就是我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我一个我喜欢的事情,努力一把,就算最后不成功,好歹我也经历了奔跑的过程,比我天天陷在乌烟瘴气的吵架里强多了。于是,在弟弟5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了艰难的准备GRE考试的过程。白天把姐姐送去幼儿园,除去喂奶,做饭和哄睡的时间,我就看书背单词。夜里,弟弟因为长牙不舒服总夜醒,我每个晚上的睡眠都是碎片式的,往往把他再次哄睡后,我就已经清醒了。所以夜里如果能睡满2-3个小时,我就非常满意了。实在睡不着,我就掏出手机复习白天学过的知识点或者再背会单词。经常性的,白天我的大脑因为睡眠不足都是浑浑噩噩的,每天喝三杯咖啡提神续命。而且毕竟已经30岁了,精力、体力、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明显下降,很多时候都是硬逼着自己坐在书桌前学习。知识点一遍记不住就再记一遍,强迫自己写下来,在电脑上敲下来,能用的方法我都去用。那段时间,不社交,不出门,不刷手机,不看公众号,不追剧,就是学习,学习,学习。除了必要的带娃,我所有的精力都扑在考GRE上,这时娃爹就坐不住了。他内心里总是需要别人的关注和关心的,所以当他意识到我考博这件事会对他的生活造成影响的时候,他没有选择理解和支持,相反,他选择了故意搅乱我的计划。他受不了我忽略他,所以就找茬吵架,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成为他指责我的理由,在这期间,更发生一些令我忍无可忍愤怒至极的冲突。于是每天对付完了白天的学习和晚上的哄睡,在只剩我们两个人的时候,我还要被强迫着和他吵架。甚至,在我恳求他给我一点时间复习考试,等我考完了他想怎么吵都可以的时候,他冷漠的说“我不”。那段时间,娃爹就好像失去了理智一样,不可理喻。有一次我约好了一位相熟的教授一起吃午餐顺便聊一聊申请博士的事情,结果临出门前姐姐哭闹,娃爹又火上浇油,我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就准备独自赴约,让娃爹和姐姐留在家里。结果娃爹被激怒了,抱着姐姐拦在我车旁边不让我走,一定要让我把姐姐哄好了再走。眼看着时间就要晚了,姐姐在车库里嚎啕大哭,娃爹视死如归,毫不妥协,怒目而对。那时候我的心里就像有个洞,有个东西掉下去了,再也找不到了。04 至暗时刻我一直觉得那段考博的时间是我人生这么多年的至暗时刻,前途迷茫,孤立无援。可是越黑暗,我越想要追逐光的所在。它点燃了我的熊熊斗志,让我心里攒着一股劲告诉我自己:“不管孩子多累,娃爹多过分,GRE多难考,我一定要坚持。考上了博士,有了基础,就和娃爹离婚。” 这是那时我最大的动力了。于是我咬着牙根坚持复习,朝着目标努力。最后,我考了三次GRE,前两次成绩都不理想,最后一次也只能算是不好不坏。可是一个只能碎片化学习,30岁,俩娃,又有一个随时添乱的娃爹的我来说,这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极限了。我有了GRE成绩,就开始着手准备博士的申请。每个孩子睡了的夜晚,我就扑在电脑前面,查每个项目的资料,导师是谁,做什么方向,近几年出过几篇论文,招了几个学生,学生都是什么背景……我事无巨细,力求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项目。我一共申请了15所学校,收到面试4个,最后基本上拿到面试的学校都拿到了录取。拿到录取后,我还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去美国东部的某个校园参观,亲自和项目里的老师、同学聊了聊天,感受了一下学校的氛围。当我看着红瓦肃穆的校园建筑,耳边是熙熙攘攘的笑声,我有一种特别不真实的感觉,但我雀雀欲试,内心非常快乐,因为我知道终于做到了。最后,我选择了这所美国东部的学校,我的考博之路就此画上了句号。05 从谷底爬起在我拿到了录取之后,美国进入黑色2月,疫情开始严重失控,学校逐渐停课封校。后来由于移民局和使馆的接连关闭,我的护照又濒临过期,F1学生签证碾转多次,最终都没有办法能让我在2020秋季开学前拿到。我内心非常失落,迫不得已推迟一年入学。再后来,家里又发生了很多事,导致我和娃爹的冲突也更为尖锐。我带着孩子暂时回了国,我们也开始讨论离婚这个问题。回国之后,我因为过去几年所遭受的所有痛苦和委屈陷入了抑郁,就像心里有一根线被拉扯了太多次,终于绷不住了。我只要一想到吵架时娃爹的面目狰狞,想到娃爹对我的辱骂,想到平时的小心翼翼,想到自己的无助挣扎,在一个人的时候,我就会莫名的掉眼泪。我在厨房炒菜,孩子们嘻嘻哈哈在外面看电视,看着锅里的菜,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可是我好怕被自己的爸妈和孩子们发现我在哭,就悄悄抹掉眼泪深吸一口气,然后再在他们面前去做那个笑嘻嘻的妈妈和女儿。我试图忍了一段时间,也强迫自己多出去玩,出去见朋友,出去喝酒,但是情况越来越糟,我甚至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会突然开始哭。我深觉这样的状态,已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决定进行心理咨询。我很庆幸我做了这样一个决定。我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说起来话如沐春风的老师,我们深入的聊了很多亲密关系和寻找自我的话题,也聊了很多童年创伤和家庭暴力,他也缓解了我关于单亲家庭和孩子成长等很多关乎未来的压力与焦虑,最终通过催眠的帮助,让我的内心又有了力量,我逐渐从抑郁里走了出来。一转眼,春天又快到了。现在美国的2021春季学期也已经开始了,我的导师破格允许我先旁听一门线上课程,并且愿意提前和我进行论文选题的研究。我虽然做了一个时差党,半夜2点爬起来参加研讨会,可是我觉得内心满满。同时,我健身,跳舞,读书,写字,我尽可能的去充实自己,原来那个自信坚强乐呵呵的我,慢慢的回来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06 我的复盘与感悟至于娃爹,我们现在分居两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冷静下来反省复盘,我们也深入的探讨了很多问题。在我提出离婚之后,娃爹才深刻的意识到了原来他真的对我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他为他曾经的自私,暴力,辱骂表示愧疚,后悔,自责。我能感受到他的态度和以往有极大的不同,也相信他是发自肺腑的真心悔过。可是对我而言,受过的伤,心里的痛,岂是这么容易就能忘记的呢。说原谅,最起码现在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只能说,目前我们的关系趋于缓和,以后的事,边走边看,因为离婚两字背后的代价,也需要我认真斟酌权衡。其实,娃爹的问题大部分也是源自他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他就像一个复印件,把原本公婆不健康的相处方式,原原本本的带到了他自己的小家庭里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目睹爸妈吵架摔暖瓶,摔碗,摔门,甚至破口大骂;再大一点,他爸爸就会因为成绩下滑等原因对他冷嘲热讽,贬低侮辱。娃爹说,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会让父亲满意,因为他总是在被挑剔被贬低。而他的妈妈觉得孩子在父亲那里得不到爱,就从小对他百般维护宠爱有加。所以他长大之后,那颗扭曲的种子也生根发芽成了窜天大树,就像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本书里说的那样,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不自主的由受害者变为了施暴者。我也反省自己,如果能重来一遍,在哪里做的更好。我之前总觉得我爱一个人,就应该原谅他包容他,给他进步的空间,不要总翻旧账。所以每次娃爹摔东西或者骂孩子,只要他道歉认错,我就会当这个事已经过去了,虽然心里很受伤也不再提。可事实上,他只是嘴上认错,在意识上并没真正的触动,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我盲目的相信了很多夫妻相处的心灵鸡汤,也盲目的相信了爱的力量,却忽视了我自己真正的感受,一味退让,使自己的底线越来越低。从最开始“他要爱我尊重我理解我,互帮互助”到“他不做家务就算了他只要爱我”,再到“他爱不爱我无所谓只要他爱孩子”,最后到“只要日子还能过”,我就这么一路让着,一路把自己给丢了。我或许没有办法改变他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办法改变他,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家,尽最大的能力,去给我的孩子们创造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而做到这些,就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灵魂,挣脱那些无谓的“贤妻良母”的枷锁,哪怕有辛苦有代价,也要做有尊严的自己。07写在结尾最后我想说:“生活并不真的是‘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而很有可能是‘当你想做一件事而全世界都不来帮助你的时候,你还愿不愿意做下去’。”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活的阵痛,尤其是全职妈妈这么一个特殊的职业,有时痛在内里却不轻易表露。当遭受了队友的压力,社会的舆论,没钱的困窘,不被理解的心酸,一定要记得善待自己,然后将痛苦内化成力量,重新踏上寻找自我的旅程。或许这个旅程满是荆棘,可是当感受到它的时候,这股力量会让人在泥水里站起来,看起来狼狈,但是会朝着光的方向,自信坚毅的大步向前走,不看回路只看未来。毕竟,what does no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不是吗?全文完,这篇树洞的作者是家有一大一小一男一女的Jessie。

节葬

在读研究生想退学,考研的还在祈祷上岸。想好好读研怎么这么难!

又是一年春季,在这个往年的“金三银四”招聘季,又想起了考研失利,找工作的情景。那时考研失败,没有选择调剂,其实也没什么好点想去的学校调剂(现在看来真的眼高手低)。分数出来后浑浑噩噩了几天,总算是接受了这个结果,为工作做准备,练习一些工作需要的技能。经历了好几个面试,可算是找到一个当时表面上看起来不错的大公司的工作(后来才知道是深坑)。然后顺利入职,岗位培训,工作,出差,进入社会,开始感受“平平淡淡的”生活。当时计划着边工作边再看看书,再试试最后考一次,还是想圆了读研的想法。可不过几天,现在的在读研一的,当年一块在图书馆备考的大学同学,和我微信聊了起来。先是寒暄,问我找工作怎么样了,我说还行,算是一个工作起步的地方吧。接着他竟然说羡慕在工作的我,说他想退学了。闻听此言,我倍感惊讶。“当时辛辛苦苦考的研,怎么就要放弃、退学了呢?”,我疑惑地问他。然后就收到他大段大段的消息,大意是自己是冲着专业强考的这个学校,并且希望能在那个他之前了解过的导师那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安全方向,哪知导师的课题和他预想的不一样,整天学习、研究的都是与他心之所向的那个方向不相干的内容,每天都是不情不愿,过得比较厌烦。并且已经读了研确定好导师后换导师的可能性太低了,换导师又牵扯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心累,就想着自己出来到感兴趣的公司工作。听到他这么说,我心里都毛了,我考两次都没上心仪的学校,你这咋还在这矫情着要退学呢?于是就建议他别冲动,多多和老师沟通,尽量还是毕业了再工作,现在退学就是往届生身份,挺不好找工作的,毕竟我自己当时也是往届生找工作,确实比较难。当然,我的这个同学的境遇还算好的,和导师沟通之后,导师不逼迫他必须从事实验室的研究,可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只是没有多的精力去指导他这个方向的一些细节,他的“退学”思想这才弱化了。巧的是,工作一小段时间,和同事熟络后,得知某同事竟然是研究生退学来工作的,这就让我不免又心生疑惑,于是赶紧找了个机会问了下是什么情况。原来当时考研考本校(现在是一所非985、211但是双一流院校)没考上,调剂去了西藏大学,过去那边感觉很落寞,环境不习惯,教学不习惯,同学之间交流也没话题,感觉没有以前那种生活气息了。加上患有鼻炎,有些受不了风沙和高原反应,内心挣扎许久,和家里人辩论再三,才终于退了学。不过工作中可以看得出,他是那种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和带的小组成员的人,虽然我离职了,但我相信这样的他在工作中也能收获自己的成果。本来边工作边看书就比较累,又冒出来俩研究生“退学”,着实影响了我的复习心态。好在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我也算给自己吃了颗定心丸—选择合适的,学会自我调节和沟通。当然,我碰上的这二位的情况还算好的,有一些被导师逼的无可奈何的、实验进展过慢论文不好完成的、没有一天休息过的等等,这些压力更大,精神上和生理上更受折磨。网络上经常也会爆出一些研究生和导师的矛盾关系的信息,这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择校、选择导师和选择自己的读研课题时确实要谨慎而周全地考虑。毕竟一年左右的辛苦付出,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知道自己的选择多么不合适,那可就太难了。就好像谈恋爱时海誓山盟要风雨兼程,为了那个TA付出一片真心实意和努力,结婚了才知道对方有家庭暴力(不分男女)。可能选择了行业内大牛作为导师,但你却适应不来课题的压力和繁重的科研任务,并发现自己对课题根本不感兴趣。而20考研的同学遇到疫情,先是分数公布延迟,然后苦等国家线,分数不高的同学很是焦虑,这届考研的同学太难了!但是要相信,每一年都是以后考研年份里最简单的一年,如果有合适的院校能读,一定把握机会,努力争取!这期聊这个话题也是建议20考研的同学看到后能在复试结束后选导师谨慎一些、选课题时更全面地了解一些,和导师有什么分歧也注意保护好自己,尽力以沟通甚至协商为先,不要冲动做出一些傻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是吗?而21考研的同学则可以在备考过程中抽空考虑自己未来的大致方向,以便在将来的复试之后更好地把握主动权,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祝愿20考研的同学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管是一志愿还是调剂都成功上岸!喜欢文章请关注我,持续分享考研、学习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让考研和学习不孤单。

罗隐

前女马金瑜丈夫扎西回应家暴出轨,称看到自述文章后很生气也不理解

前女马金瑜发文自述称长期受家暴凌虐后带孩子逃离一事引关注。马金瑜丈夫扎西回应家暴出轨,称看到马金瑜的自述文章后,他很生气也不理解,“因为文中提到的家暴与出轨都是没有的事”。扎西说,三个孩子被带走后,他至今没有跟马金瑜取得联系。目前两人也还没有离婚。青海警方表示,目前为止没有收到过马某某被家暴的报案记录。青海妇联回应前女自述遭家暴前女马某某曾为爱情远嫁西部。2月6日,她发文称长期受家暴凌虐后带孩子逃离。晚间,马某某回复澎湃资讯称“今天电话好多,我晕晕乎乎的”。青海省妇联称正在联系她。前女为爱远嫁却被家暴,中央政法委发声!一线城市的女金瑜嫁给青海蜂农,做助农电商,近期却撰文自述长期被暴打,带子出逃。如何看待为爱远嫁藏区却遭家暴?安哥安姐有三句话要说:①法律,永远是受害者的靠山。婚恋自由,情如饮水冷暖自知,对个人选择,我们不应多加苛责。但发生在家门里的违法行为,同样是违法。《反家庭暴力法》已从2016年3月开始实施。婚姻不是乌托邦,当遇到家暴,也要拥有止损的勇气和退出的自由。②法治,一个也不能少。家暴作为一种违法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谴责、抵制、发现、惩处、救助。经济发展水平、乡风民俗也不是家暴的“挡箭牌”。被声讨追责的是“家暴”,而不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③错的永远是施暴者,不是受害者。被家暴不敢说的原因很复杂,如何避免、走出家暴受害者在亲密关系之中的“习得性无助”,需要全社会的援手和共识。我们的确不能盲目出发,但也不该由此否定一切“诗和远方”的美好愿望。与其嘲笑,不如敏锐关注,不如热心帮助!最后想对每一位勇敢生活的女性说,请不要放弃爱自己的权利,你值得一切美好!(原标题:青海警方称金瑜从未报过警)来源:综合@资讯周刊、红星资讯、长安网 作者/来源:北青网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