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获首批百科优秀团队奖,组员蝉联三届金蝌蚪奖2018年1月,我组以总评分第二的优异成绩被百度百科官方评为2017年度优秀团队奖,这是百度百科官方首次设立该奖项。同时我组学习之神18摘获第三枚金蝌蚪奖,该奖项为百科最高荣誉奖,一年一评。二、平稳换届,夢隨飛絮任第四任组长2018年新年伊始,第三任组长学习之神18开始进行换届交接,2月,经百度百科官方批准,夢隨飛絮正式担任第四任百科高校组组长。三、成功更名为百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组平稳换届之后,经百度百科官方批准,百科高校组于2018年2月起正式更名为百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组,兴趣范围以学校为主,涵盖科研机构、图书馆、社会团体、教学科研人物、期刊、教育科研荣誉与人才计划、学科专业、教学专有名词等类别,发展方向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四、由中级小组升级为高级小组2017年12月,分类小组制度发布时,我组被认定为百度百科中级小组。经过三个月的准备,于2018年3月顺利升级为百度百科高级小组。2018年度,小组积分最高超过1万;截至2018年12月底,剩余积分6066。五、先后拓展4个分类编辑指南,我组分类编辑指南达到8个2月至9月,先后拓展《学术学会类词条编辑指南》《学术期刊类词条编辑指南》《本科教学工程类词条编辑指南》《教育科研奖项与人才计划类词条编辑指南》4个分类编辑指南,其中《学术学会类词条编辑指南》升级为《社会团体类词条编辑指南》、《学术期刊类词条编辑指南》升级为《期刊类词条编辑指南》,我组分类编辑指南总数达到8个。六、首次理顺原高校组、中学组、科学组的组史传承关系百科高校组、中学组、科学组先后成立于2014年5月、2015年1月和2015年12月,其中中学组由高校组代管;中学组、科学组先后于2016年、2017年实质上并入高校组;2018年2月,整合原三组的职能、人员,更名为百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组。七、优化组内奖励制度,提升编辑、评审的福利在原高校组奖励制度基础上两次优化升级,首次增入评审奖励,并传承了平均指标这一传统;同时升级了年度奖励,引入年终奖的概念,除原有发放证书以外,同时予以财富值奖励。2018年组内发放奖励累计388420财富值,折算消耗小组积分为64737分。八、特色达标与评审量比去年分别增长6倍、3倍,创历史记录2018年,我组特色达标总数为2638个,特色评审总数为9429个,分别是去年的6倍、3倍,创历史最高纪录。新入核心成员41名、新增蝌蚪7名,推荐中级评审并考核成功的有2名。九、首创“双11”活动、开通社会圈,丰富组内文化2018年“双11”前夕,发起百科“双11”狂欢节的活动,随后百科交通组加入,两组联合举办了首届“双11百科狂欢节”。12月在官方指导批准下,开通了社会圈。十、发布特色词条集中摘牌制度,升级老旧特色2017年曾进行过集中摘牌制度,今年我组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并形成制度:每年至少2次集中摘牌,以学校类词条为主,升级老旧特色词条以及无人维护的特色词条,并不定期开展集中摘牌。另外贴吧还单独设立摘牌登记贴。截至年底,共集中摘牌3次,累积摘牌约200个。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理论方法,通过对教育现象或事实加以解释、预测和控制,以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活动。教育科学研究一般由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二、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择研究课题(2)查阅相关文献(3)制定研究计划(4)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5)总结与撰写研究成果(一)观察法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系统、连续的考察,从而获取经验,探索事物本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发的基本方法2.观察法分类(1)根据对观察环境的条件是否控制和改变分为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二)调查法调查法的含义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类(1)根据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普遍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和个案调查法(2)根据调查内容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根据调查方法和手段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历史法历史法是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四)实验法1.实验法含义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证实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的分类(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目的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4)根据实验的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五)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景中的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掌握考点,考点随时掌握
姓名:杨润勇职务:教育部教育法制与教育标准研究所所长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润勇,教育学博士,中国教科院研究员,现任教育法治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国内高级访学及博士后导师,曾任中国教科院科研处长。重点研究领域:政策分析,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长期致力于“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各级各类科研管理经历。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重大项目,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形成了“基于研究,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及演讲思路;梳理了课题研究中的“关键点”,调研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点”,分析了问题解决的“基本点”;总结历练了各地经验,构建了中小学校提升研究效益的有效科研体系。与此同时,抽取、整合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真实申报案例,分析了问题,展示了样板。近10年来,在全国各级课题研究的培训交流活动中多次担任主讲,多次深入各地与大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等“面对面”交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思凝练了做好课题研究的100个策略性观点,构建了做好课题设计的50个“测试点”,提出了做好真正科研的36计,总结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针对性策略。近年来,共出版《新时期教育科研的范式与方法》等专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报)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近百项,主笔2篇研究报告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重要批示。
来源:时刻头条2020年9月28日,上市公司盛通股份旗下盛通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合作签约仪式暨盛通教育研究院揭牌仪式成功举办,盛通股份董事长贾春林、总经理栗延秋、乐博乐博总经理周炜及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董艳等多位领导出席仪式。自2016年收购国内领先的青少年机器人培训企业乐博乐博以来,盛通股份迈入科技教育行业新征程,几年间不断挖掘优质资产,参股、控股国内在线编程教育头部平台VIPCODE、少儿编程教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极客海码、儿童创新教育品牌创想童年、科技校企合作首批践行者乐益博、2B机器人教育企业中鸣数码、青少年科学素养体系建设与评价评测服务机构中少童创、少儿数学思维教育品牌数萌教育、少儿科学教育品牌伽牛教育等近10家教育行业独角兽,形成了从C端到B端&;G端、线下到线上、培训到考试、校外到校内全覆盖的业务版图,科技教育产业布局逐步完善。盛通教育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公司在教育行业的布局和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据介绍,盛通教育集团下设教育研究院、IT信息中心、市场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参控股子公司将作为独立业务单元由集团统一领导,集团将在战略、教研、营销、资本等多方面对各个业务单元进行有力支持。其中,教育研究院下设产业研究中心、课程研究中心、教育软硬件研究中心、教育云平台研究中心。产业研究中心聚焦全球视角下教育产业与技术变革对企业的影响,深度结合前沿科研力量、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源,为集团战略发展提供智库支持。课程研究中心将根据各个业务单元课程需求,研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师发展体系和课程体系。软硬件研究中心专注于产品研发、制造和供应链运营管理,为集团各业务单元教育软硬件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教育云平台研究中心从事教育技术和教育软件研发,目前已拥有完善的课件云、家校云、直播云、赛考云平台,在教育云计算、教学大数据挖掘、在线考试系统、个性化学习内容推荐、富媒体和自媒体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支撑集团各业务单元的日常教学和运营服务。盛通股份董事长贾春琳表示,集团将依托规模化的经营体系、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以及集团内各个业务单元的协同合作,打造平台化组织,实现开设千店、成就万名员工、服务百万学员、打造科技教育领军者的战略目标。目前,盛通教育集团旗下拥有员工2000余名、门店数量500余家、总的学员数量超过10万名,覆盖了包括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数理思维、科学实验、无人机教育等多个科技教育品类学科,形成了3-18岁全年龄覆盖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是一个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平台,以科学素养提升为导向,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全口径、全学段、合科与分科相互协调的科学教育,推动科技创新向教育转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盛通教育将继续坚持初心,不断推进与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的深度合作,秉承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推动科技教育建设和人才培养,共同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并希望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强强联合,深化合作关系,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推动深度产教融合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有效实践,推动盛通集团教育产品更好地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提升盛通教育集团的品牌价值与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推动中的社会力量。
2019年9月25日,大鹏教育邀请教育部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于永昌老师,针对在线教育“风口”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读“风口”:需求旺盛+政策利好于永昌老师指出,“互联网+教育”正不断推进教育一体化进程,互联网技术使得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以高效、强互动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同时,在线教育还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预测,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4330亿元。另一方面,“在线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互联网教育发展铺平了道路。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就明确提及了“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的内容。在庞大的用户需求及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在线教育市场跨入“大爆发”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线教育机构可以“高枕无忧”。在线教育的“风口”终究会过去,一旦行业迎来“大清洗”,很多教育机构将会不复存在。教育公司要想真正“活”的长远,“发展内涵”才是硬道理。大鹏教育品牌经理介绍到,大鹏教育在在线教育领域不断开拓,专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致力于通过优秀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服务打造自身“硬实力”。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以学员为中心,设置阶梯式的课程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基础学员划分不同学习阶段,精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让学生拥有更加自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案,全面实现因材施教。创立“7*12伴随服务模式”,为学员设立独立的学管老师,一周7天,一天12个小时,在线即时解决学员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监督学员学习的每一阶段,保证学员的学习效果。对于大鹏教育的教师也有严格的选拔制度,不仅要考察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有多年从业经验,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极高教学能力,能以最大的效率为学员传授知识。从内容、服务、师资等方面着手细作,为行业注入“活心剂”的同时,形成真正的实力品牌。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重点仍然要扎实基础、深耕内容,这样即使“风口”消逝,依旧能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大展拳脚。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12月6日讯(记者 张东)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院与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承办,好未来教育研究院协办的2020中国未来教育高峰论坛“创新与变革: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永生教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关成华教授发布了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书系1《面向智能时代:教育、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通过跨学科、系统性研究,得出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十大趋势”:即新技术重塑教育生态、新范式引领学习革命、新需求激发创新能力、新环境呼唤数字素养、新市场革新人力结构、新业态丰富服务供给、新投资驱动产业升级、新实践聚焦公平优质、新治理鼓励多元协同、新财政亟待兼容技术,以及研究未来教育获得的以全人发展为根本、以主动学习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抓手、以优质供给为导向、以优化治理为保障的“五点启示”。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教授发表题为“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的演讲,对成果进行了解读。在分析了智能时代与教育发展远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引领教育变革的6项未来研究议题。黄荣怀教授强调,智慧教育系统包括智慧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三重境界,且具有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五大本质特征。最后他提出,科技赋能教育,教育赋值科技,科技与教育共塑未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李建伟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国就业焦点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招工难与就业难共存;二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情况日趋严重;三是企业通过运用智能制造技术,减少用工需求。李建伟还对技术进步影响就业问题进行了基本判断,提出了新一轮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好特征,将引致劳动力市场的分化;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将使就业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最后,李建伟指出,未来需要高度重视技术革命带来的就业极化问题,特别是处于高技能与低技能之间的中间技能群体的就业问题。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谢维和在演讲中提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分成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身手”的延伸。信息技术、数字化工具与手段丰富着教育学习的工具箱;二是教育“神经”的触碰。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逐渐取代人类的某些技能与职业,“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这一问题重新受到人们的;三是教育“痒处”的探索,即自我认同的实现。最后,谢维和指出,教育活动中最根本的核心是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自我认同的实现是对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领域中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应用最根本的要求,即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更好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好未来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国庆表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将为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变革带来三条关键路径:一是普惠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二是赋能教育环节,推动教育改革;三是技术赋能平台,助力产业升级。王国庆认为,智能化时代学校终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与社会、家庭产生更加多元的互动,而技术创新需要通过更为强大的创新生态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多环节实现不同资源主体的联通协同,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多维、开放、联接、融合的共生体系。分论坛一“高质量发展下的人力资本需求与教育变革”由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涂勤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教授围绕“‘十四五’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本和教育”展开了先导发言。赵忠梳理了目前我国人力资本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双循环与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本新要求;从政府、社会、家庭、市场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人力资本跃升的建议。在圆桌对话中,与会专家就“我国教育应当如何变革”“我国人力资本需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我国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和基本特征”以及“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症结”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岳昌君从规模、质量、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要保证教育财政支出、完善高校教师团队、重视高校学生多维度能力的培养。赵忠教授强调,我国教育应从培养单一人力资本的范式中转型,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工资与收入分配中心主任邢春冰指出,尽管我国城乡教育回报率较以往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地区间的教育回报率差距没有缩小,且不同教育类型的回报率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刘承芳结合自己的研究阐述了我国农村学前阶段教育投资普遍不足的现状,并强调学前阶段教育投资的重要意义。分论坛二“科技赋能与教育新业态新模式”由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主持。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马陆亭就“外部影响和内涵变化下的教育新业态新模式”作了先导发言。马陆亭表示,教育模式的变革受到多种催发因素的影响:一是教育内涵已由借鉴学习向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变;二是疫情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三是受逆全球化、教育封锁的霸权主义影响,教育变革的思潮广泛流行;四是新的时代内涵下,办学和育人的主题愈受重视。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教育的治理模式、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相互影响。同时,学科与产业在基本融合的基础上稳步创新,如“四新”等新学科的培育力度也不断加强。面向未来,企业、学校与政府需要共同努力,迎接智能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全新挑战,只有激发出新的教育形态,才能倒逼教育变革。分论坛三“未来学校与智慧教育”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晓辉带来了“未来学校的思考”先导发言。李晓辉提出,学校的发展应当回归教育本质,提供个性化教育,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把握科技创新的机遇,主动寻找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可能和机会,积极利用脑科学发展理论改变学校教育实践,培养能够促进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者:张东
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的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北师大教育学部由原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联合国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教育学科相关单位组成。教育学部现有教师203人,其中教授59人,副教授73人,87%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包括一批成就卓著、在全国乃至国际教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 教育学家,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同时还有一大批具有实力和创造性的中青年教育学专家,如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张斌贤教授、长江 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石中英等。他们构成了中国教育科学的中坚力量。教育学部注重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取得了丰硕的 教学成果,其中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十一五”规划教材33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11项。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以私立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其他高校相关系科建立的。学校创立之初,即以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以及大同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等上海乃至华东地区一大批优势系科为基础组建教育系,形成了孟宪承、刘佛年、张耀翔、萧孝嵘、廖世承、常道直、萧承慎、谢循初、胡寄南、左任侠、曹孚等巨擘辉映、名师聚集的盛况,确立了教育学科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从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开创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史研究,到60年代初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成立与西欧北美教育研究的开展,到70年代以至改革开放初译介《学会生存》、《世界重大教育问题》等反映国际教育改革动态的著作和资料,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教育系,1994年撤系建立教育科学学院,2012年组建教育学部。陈元晖、杨清等老一辈学者为学校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王逢贤先生、吴杰先生、梁忠义先生和郭占基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推动下,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教育学、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育学原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农村教育研究所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学为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部现有5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在共有在校本科生661人,硕士研究生654人,博士研究生350人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由原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与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湖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和教育评估中心等单位组建而成。学院现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和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校本科生180人,硕士研究生400人,博士研究生71人,博士后4人。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讲师7人。超过一半的专职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全体教职工决心团结拼搏,为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具有教育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三个硕士点,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五个博士点,其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开发了高级教育行政管理博士(Ed.D.)和高校管理硕士项目。其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还设有教育学、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院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年来为国内外高等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教育学院拥有一批知名学者,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背景多样,学术视野开阔。2014年度,学院有教职员工69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38人、博士后2人。学院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30余人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前身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和心理学科,始创于1954年,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积淀,著名爱国教育家傅任敢先生、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教授和郝德元先生、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等都曾执教于此。历经教育教研室、教科所、教育系、教育科学学院四个阶段,又于2006年成立了独立建制的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2010年在教育科学学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教育学院。截止2010年4月,教育学院拥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博士授权点2个,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承担50余项国家及部委级的科研项目。现有教学科研人员83人,64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 22人, 副教授35人,博士导师14人、硕士导师58人,同时聘请了22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的相关学科。百余年来,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体育专家,如俞子夷、孟宪承、郑晓沧、庄泽宣、黄翼、沈有乾、陈立、王承绪、陈学恂和舒鸿、胡士煊等曾在学院任教工作。学院拥有教育史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省重点学科;设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技术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管理7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211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及其副高职73人。聘有国内外兼职和客座教授27人。现有在站博士后4人;在校全日制学生502人,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9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19人,本科生290人。在读高校教师、教育和体育专业硕士872人。徐小洲教授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近日,2019年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在青岛召开。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汇聚一堂,进行了新一轮的思维碰撞与头脑风暴。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行业中,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变革,主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变迁。而就在上个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提出各国要制定相应政策,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有效战略和实践。我国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大国,大热的人工智能与全民关注的教育相遇,会有怎样的新碰撞?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从某种程度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教育已经走入顶层设计,将对传统教育的生态带来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正在往哪个方向走?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还存在哪些问题?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各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迅速近年来,“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成为官方谈及人工智能教育的一句高频率表态。“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教育生态、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模式、师生关系等维度影响着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日益深入,个性化学习和减负增效得到实现。”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把智能教育作为推动智能社会建设的重要应用领域进行了专门部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满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学界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3个层面的教育问题,分别是面向特殊人群的补偿性教育、针对常规业务的替代式教育以及服务个性发展的适应性教育。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表示,我国大部分人都已经认识到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从政府到企业都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他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的纵深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育不均、师资短缺、教学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够高等多维度的问题。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目前的情况可以用“前景广阔、追随者众”八个字总结。盛景背后隐忧不少,数据是个大问题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蓬勃发展。据统计,过去一年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融资数量和融资金额都已居世界首位,行业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方面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似乎,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一切看起来都很乐观,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事情从未如此简单。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为了达到设计目的,AI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数据。必须将数据输入算法,以便它可以“学习”环境,以及判断哪些是“好”和“坏”结果。当前,我国教育行业的数据储备量严重不足已是公认的问题。与金融、医疗、制造等其他人工智能应用行业相比,教育行业的数据类型单一、数据规模有限以及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不足都是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瓶颈。人工智能依赖庞大的数据支持,要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多维度、大量级的教育数据储备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包括学生成绩、出勤记录、课程教案、作业和评语等在内的结构化数据,更需要能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过程的非结构化数据。同时,如何深入分析和理解数据也是个大问题,和其他领域相比,单纯地依靠大数据手段很难还原教育的实际过程。“因为每个地方的教育程度、孩子们的接受水平等都非常不一样,要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都必须进行通过AI课堂技术工具真实还原学习轨迹、精准记录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发掘潜力等一连串的过程。”好未来集团智慧教育事业部总裁王伟说。洪文也表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行业目前正在使用的学生学习的整个数据确实参差不齐。看起来似乎有海量数据,但仔细分析问题不少,一方面是数据过时或是不可靠,另一方面是数据之间没有交流与沟通,造成封闭。他认为行业要发展,首先要解决数据问题,才能让模型更精准、学习更有效。先有教育才有智能,仍需筑牢基础研究人工智能推动教育的个性化学习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对所有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挑战和新的尝试。技术方向该往哪边走?哪些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业内人士都有各自的看法。就研究侧重点来说,国内外的人工智能教育目前已经呈现了不同的方向。国外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数据、机器人、深度学习等方面。国内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等国家已经在教育学心理、情感教育、认知研究等方面下苦工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在我国仍属空白。由于人类的情感非常丰富,而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厌烦、愉悦、沮丧、恐惧等复杂多变情绪,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及时获知学生的情绪、有效把握学生的情绪并给予相应的情感指导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好未来集团CTO兼开放平台事业部总裁黄琰认为,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还需要加深对人类情绪和情感的识别及了解,并与人类的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相融合,这些问题的研究或将对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战略部署来临,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8月底,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科技部宣布在前期建设5家开放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新批10家单位开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智慧教育名列其中。这表明国家对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对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有较大的期许。据了解,智慧教育国家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将面向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行业发展需求,为行业中的教育教学机构、教育科技企业、教育从业者等各参与方提供从技术、解决方案到产业化应用的全场景、全过程、全周期智慧教育服务支持。开放平台将分为三个部分:智慧教育技术赋能平台、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开放平台和智慧教育产业开放平台。如果把人工智能教育的技术视为“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那么基础设施层面的问题则是全行业必须突破的。有了它,才有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数据,比如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学资源数据、教学管理数据等。这些数据的开放和共享,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教育有更清楚的认识。黄琰表示,作为此次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承建单位,好未来目前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产品化应用。未来,将进一步打造教育行业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社区,引导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人员基于开放创新平台开展产品研发、应用测试,整合技术、产业链和金融三方面资源,营造共创共享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11月23日,由芥末堆举办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科大讯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刘浩在主题为“或跃在渊:教育的信心与发展”的领袖论坛上,发表名为《当我谈A.I.+教育时,我谈些什么》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原文(有删减)先看一下我们所处的大时代。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教育领域的两个建设目标:实现优质均衡教育;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强国,具体应该怎么做?回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已经走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要从5个维度去理解:数据是基础,过程化的场景化的数据,是学校、区域的重要资产;平台是支撑,统筹建设的大的校级的、区域级的平台,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和汇聚,避免数据孤岛;分析是核心,数据分析是基本的能力,如果缺少这个能力,那么海量数据可能变成海量垃圾;服务是根本,有了以上三点,还要有良好的服务,指向管理者、老师、学生等多个维度。效益是必然,全部贯通之后,最终技术会产生效益,帮助管理者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老师精准教学,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现在也是非常火的词,其应用非常广。目前,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应用在教、学、考、评、管等多个领域。智慧教学,让每位老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让老师从备课的资源搜索、学情掌握 的困难、批改作业、考试阅卷等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创新中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AR/VR等教学资源,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想象”变得触手可及。根据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过程性数据,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知识图谱,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智慧教学,还能变革未来学校形态,基于OMO线上线下混合、虚实共生的泛在学习将是学校常态。虚拟学校可以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免费供给,成为全民参与、共享、共治的教育平台;实体学校成为师生线下交流互动、实践创新、成为学生情感沟通和心灵成长的教育乐园。与智慧教学相对应的是智慧学习,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终端,陪伴学生全场景学习,学习全过程伴随式数据采集。根据这些数据,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每门课程都有专属的知识和图谱,根据这些数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点针对性学习,智慧教和个性学形成闭环。而且,A.I.还可以营造标准化语言学习环节,助力学生的语言学习。智慧考试早已成为可能。一道试题的DNA,包括难度、区分度以及考查知识点等,都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出来,保证公平地出题和批改,帮助高考改革真正变为现实;因为技术的应用,线上线下多场景考试也成为可能。线上考试中,平台可以支撑学生同时上线的瞬间高并发,还可以实现主观题点选和客观题拍照或手写作答;老师可以实时在线监考,系统可对视频行为进行分析;同时系统还配置作弊监测、在线阅卷和考试分析等功能。在智慧管理领域,高考改革解决方案结合生涯发展指导教材、生涯师训体系、高中发展指导平台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学科潜能测评、专业兴趣测评等服务,还能帮助进行选课抉择、专业星空图、生涯探索和覆盖率查询,为学校提供走班排课等多种服务。在智慧管理上,还可以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 等信息技术,基于教、学、考、评等场景,为区校两级用户提供平台,实时掌握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动作完成情况,满足区域、学校两级宏观成效俯瞰和精细化诊断的数据洞察支撑。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就在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定义了全方面的评价体系,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工智能可以用技术的手段助力“五育”,比如科大讯飞现在有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还有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体系、智慧体育系统等、智能书法教育系统、智能音乐教育系统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目前,科大讯飞智慧教育系列产品已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应用,覆盖38000余名师生。2019年,科大讯飞推出了因材施教区域级解决方案,集成“1”个区域A.I.教育超脑、“3”大教育平台、“5”大教育场景、“2”大模式,组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一体式解决方案,助力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升级,深化“因材施教”落地实践。目前,该解决方案已在安徽省蚌埠市、青岛市西海岸地区、蚌埠市五华区等地落地应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因材施教成就梦想,科大讯飞希望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者”再到全新教育模式的“探索者”,最终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贡献者”!谢谢大家!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广探究式教育,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普及“游戏化教学”。但是,在工作和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的家长和幼师对“探究式教育”的了解还比较模糊。当然,这也不难理解——我们多数成年人以往接受的恰恰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习和成长的人,对于“探究式教育”这样的新生事物难以理解也属正常。今天,笔者就以“一张图”的形式,简练地总结出两者的特征,让家长和幼师朋友对它们的区别一目了然。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应试教育”在特定的时期有其合理性: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培养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人才队伍,中国人无与伦比的模仿能力也一定程度上铸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成就了我国GDP世界第二的辉煌成绩。但是,我们以往长期对西方先进科技“引进、消化、吸收”的老路将逐渐穷途末路。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数以亿计的制造业工人、缺乏创造力和艺术力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技术和设备所替代。我们的下一代如何才能在人工智能大潮下,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不被淘汰?毋庸置疑,探究式教育将给我们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