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樊然淆乱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教育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教书育人,表面上看教书在前,育人在后,但在实践方面,懂行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书是第二位的。为什么这样做?这就回到了教育的核心问题:依我从教近四十年的经验看,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对应的正好就是德、智、体、美、劳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教育”一般作为名词使用,但是,如果把这个词拆开,其实是两个属性的动词,这是教育的核心意义。如果只有教,缺失育,就会让受教育者最终失去方向。像许可馨之流,一边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一边忘本骂国人,就是“育”的扭曲或缺失。现在,甚至一些大学教授、学者、公共人物等,偶尔也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评论,这对育人是非常不利的。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国人受教育数量及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毋容置疑的,但不可否认,教育中仍然还存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解决,一定要把“育”当做核心来抓,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什么要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呢?一个合格的公民,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就人才来讲,没有德的才,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即使在封建社会,都讲究人要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所以,教育必须要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学做真人”。其次是学会做事,会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关键要掌握科学的知识,这就要在学校里,通过自身的努力,借助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到了大量知识,一勤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为会做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对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来讲,学会生活就容易得多,而且有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打下的良好基础,加上自身强健的体魄、谦逊的人格魅力和善于与人合作的意志品质,一个有着良好品德、渊博学识、健康的体魄、彬彬有礼的人,谁不愿意相处呢?在上面所说的基础上,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那么离创造还远吗?我个人认为无非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教育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提高人类整体素质。让所有的人获得教育,就能让所有的人都获得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教育,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打下基础。二、塑造人的灵魂。人类的是非善恶都需要教育进行引导,如果人不能获得教育,人的是非观念也许就跟原始人一样,也许就跟动物没有差异,在他们看来,抢劫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动物就是一个掠夺的世界,他们从来都不说奉献,他们只喜欢掠夺。灵魂没有经过教育塑造的人,他们认为越会抢劫就越是了不起。三、挖掘人类智慧的潜力。教育,可以充分挖掘人的天赋、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让人的智力水平,达到自己的极限,从而让人类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四、疫情期间,许可馨辱国辱民事件,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核心是什么了?一个留学生,在国外求学,花招国家的钱,人民养育着她,却不思报国,不思报答人民,反而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侮辱祖国,侮辱人民,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从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核心,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五、育人先树德,这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才。如果我们只重视知识的培养,缺乏道德修养的培养,那么,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是不合格的人才。一个人纵然有渊博的知识,如果缺失了爱国主义,缺失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尽管有很渊博的知识,他却不为祖国人民服务,甚至坑害祖国,坑害人民,那么,我们培养这样的人才还有什么用处呢?六、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应该把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素质教育提倡很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流,依然占领着教育的主要舞台。什么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能考上个大学就是好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是更好的学生。用学习成绩论成败,忽略了爱国主义与思想道德教育,所以才出现了许可馨、王福重等高学历人物,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侮辱祖国,藐视人民的事件。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这关系着我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七、弘扬英雄,树立楷模,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取向。英雄楷模,是一个民族的伟大形象,是一个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榜样。树立英雄,树立楷模,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活力,有进取精神。我们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那就是,学习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典范,为榜样,去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长大了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文化知识很重要,但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学习好,思想好,道德好,这才是真正的人才,这才是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真正人才。教育的实质是提升。提升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格。从能力方面来说,教育发掘人的潜能,并提升它,使一个人具有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能力,也就是养活自己,或者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知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知识如果不能转化成能力,那么这种知识学起来毫无用处。比如说做饭,一个人看了很多本做饭的书,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让他真的做一顿饭,却没人愿意吃。那么,记那么多做饭的知识有什么用呢?再比如说游泳,看很多游泳的书,还请教练来给自己讲很多相关知识,让自己知道怎么不沉下去,怎么呼吸,怎么划水;可是真的下了水却像秤砣一样往下沉,那学那么多游泳知识有什么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有用,而不是使人成为只知道记录知识的废物。从人品方面来说,教育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让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荀子说,人性本恶。意思是说,人生下来是自私、贪婪、狠毒的。你看看婴儿是怎么吃奶的就知道了。拼了老命地吸,何尝想过母亲的艰辛。你向一个一岁大的小孩要一颗糖是相当困难的,其难度远远超过向一个三十岁的人要一颗糖。为什么呢,因为一岁的小孩眼里就只有这一颗糖,那跟他的命一样宝贵。而一颗糖对于一个三十岁的人来说算得了什么。别人没开口要都会给;现在别人既然开口要了,那更不会吝惜了;要是碰到相好的,就是没有,买也要买来送给人家。为什么呢,因为人年纪大了以后,知道了做人要有格调,不能太小气了,小气了会给人看不起。而这,就是教育的结果。学了数学,却去卖菜 ;过了英语八级,只记得几个ABCD。学过的知识化为乌有,好像没学过。说实话太可惜了,学非所用,浪费了青春和宝贵精力。想一想,要是当初用学数学学英语的时间去打球,现在的身体是有多棒啊。不过,这不能怪你,可能是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需要更多英语四级,英语六级,英专四级,英专八级,考研英语等资料或者想要了解更多教育观点和热点资讯,请关注公号:英语时代。

猎与杀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

[摘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基于其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其核心思想、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深刻理解其理论体系和理论精髓,掌握其内在逻辑,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深入把握,整体推进学习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心里走。[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核心思想;精髓要义;理论体系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等的深刻认识,针对“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治国理政的伟大进程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奠基工程。党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党的教育方针、聚焦于办学方向,反映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设想,于新时代的集大成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科学体系,深刻理解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一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度理解教育的战略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交汇,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最鲜明、最深刻的时代背景。从世界格局、国际竞争的大格局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对比,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近百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奠定、历经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等重大历史事件形成的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变化,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经被打破,世界大局正在加速演变。直至今日,国与国之间不断博弈,大国试图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世界版图,再加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国际格局几经演变,从美苏军备竞赛两极对峙,到后来新兴力量不断升起,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并日趋多极化,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当今世界,国际秩序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巨变,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世界处在矛盾斗争和动荡不安之中。当今中国,历经百年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变量。从国家发展格局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前景,把国内大局的核心内涵聚焦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上来;分析国际复杂形势,把国际大局的核心内涵聚焦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来。一个“全局”,一个“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成了事关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局性战略性命题。这个论断表明了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充分认识到两个大局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精准定位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住了两个大局,就把握住了大势,抓住了事关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和策略战略问题,共同构成“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大局所系,大势所趋,教育要在把握“全局”和“变局”中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这些重要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战略家,对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长远战略部署。为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无论前进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按照既定目标和安排,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这是我们谋划未来、应对当前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所在,也是教育事业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的崇高责任和使命所在。二要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认识教育的战略定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史征程中的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我们要建设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等。这一系列“强国”集合体,基础在教育、在人才。在这个集合体中,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时指出,“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识教育的战略作用,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三要从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崇高使命和任务高度把握教育的战略方向。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同时还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工作初心和使命的根本点。二是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的伟大使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必须肩负的崇高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人才根基。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开辟了理论指导实践新境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政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服务”,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目标。二是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一是着眼历史和未来的演进,既有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教育传统的继承,也有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和前进路径的深刻把握;二是着眼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既强调扎根中国大地走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又强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三是着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既强调通过教育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又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优先发展教育,办好思政课,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教育对外开放等作出了深刻阐释。这些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依据、总遵循、总方针,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指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又汲取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借鉴了当今世界优秀教育成果,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引;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领会、深切把握其核心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总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最本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总方向、总要求,第一次提出了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新发展、对教育总要求的新认识,对教育工作目标的新要求。道路问题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发展”的大问题,中国教育走什么样的道路,关系着教育发展的旗帜、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育人为本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公平优质之路,是中国教育在改革发展之路上的自觉选择。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也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条道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教情、民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一是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基本国情、时代挑战,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二是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第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第二,要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第三,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第四,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三是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根本,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的灵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四是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五是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只有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核心、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最重要的是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集大成。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根本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本道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国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根本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体现出深刻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根本动力: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明确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根本使命: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将教育使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国际坐标、立足中国现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根本依靠: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师作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我们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九个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和精髓要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核心实质、丰富内涵和重要体现,形成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九个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社会主义教育总方向、总战略、总定位、总要求和总任务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方向,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总战略,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总定位,明确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要求,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要完成的新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战略设计和总体部署,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战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总体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是民生之首,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以人民满意为尺度。推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教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实现抱负和梦想的机会。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要以质量为本,推动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这些重要论述,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深刻内涵、深远影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各国人民共同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新时代要构建教育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奠定重要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的作用,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影响着学校教育成效的发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贺词中指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从业者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和心理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国民素养不断提升,人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人力基础,并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关心青年的成长,多次与青年座谈,给青年学生写信,勉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现出长远的战略高度、历史深度、全球广度,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把握其理论精髓、理论内涵和内在逻辑。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论述了教育的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系统科学宏大的教育理论体系,立足世情、国情、民情、教情、人情,深刻地论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的战略、目标、任务、要求,深刻地阐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和现实的教育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对世界、中国、社会、家庭、学校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胸怀、中国情怀、教育关怀,体现了广阔的大教育观。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他多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论述了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他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的重要论断,指出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最鲜明突出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主题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根”和“魂”,也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金钥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总指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系统的内容体系。一是“九个坚持”是其核心思想,科学回答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形成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的“九个原则”。二是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总体思想和宏伟蓝图。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三是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任务。教育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第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集中体现了科学世界观,又集中体现了科学方法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论述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民的关系、教育与教师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培养的关系、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站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与人的成长等的战略高度,立足国家民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现实实际,深刻地指出了教育的根本作用、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保证等本质特征,深刻地阐明了“教育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问题,深刻地指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本质问题,深刻地阐明了“党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问题,深刻地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这一方向性问题,“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这一关键性问题,指明了中国教育发展方向,提供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根本遵循。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机统一,形成了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办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教育系统要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前提: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首要的就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核心: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立德树人是根本、是核心,是贯穿所有教育环节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调以及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主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命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话题,更是中国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路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工作的崇高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转化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行动上、实践上深入把握,整体推进学习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心里走。一要坚定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政治自觉。必须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切实提高推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自觉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自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二要领会精神实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领会精神实质,提高理论自觉。参悟透、领会准、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键是要把握全面、掌握实质、理解理论,自觉做到深刻理解科学内涵、核心思想、精神实质、精髓要义,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学习要有科学态度、科学办法,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融入总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提升理论自觉、树立问题导向。三要把握思想核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自觉。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把学习贯彻融入思想理念和行动,融入研究制定出台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融入教育实践和实际业务工作,切实增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四要树立目标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立足长远,提高目标自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面临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期,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对教育领域来说,就是要坚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不动摇。五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带着问题学,提高行动自觉。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工作关键。聚焦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把所学所思与解决难题、推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着眼于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以新时代的眼界和格局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六要提高实践本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提升本领,提高实践自觉。当前,我国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教育,中国教育已经整体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发展中的问题,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实际。我们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历史担当、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开拓创新、秉持科学方法论。坚持实践导向,着眼于解决实践问题。学会和掌握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不断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转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作者翟 博: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编审】原载2021年第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翟博

红财神

未来,什么才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5年前,人们的生活还离不开现金,现在,一个手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从阿尔法狗到Master,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传统行业被颠覆或是改造。2018年,传统行业越来越难做,寻求突破以及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改变需要勇气,更需要方法,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合作共赢,共同拥抱未来,只有少数抓住机会和趋势的人才能成功!1、是否有一份事业,可以承载自己的梦想携手教育事业助您名利双收,坚持高品质教育,坚持高品质幼儿教育,让我们不怕资本碾压!不惧人工智能侵袭!把信任交给找们,踏踏实实用心去做,我们带您实现梦想!2、凭什么我们有这样的实力?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1998年成立,目前在新加坡运营有多家儿童护育中心,分别位于新加坡的宏茂桥(Ang Mo Kio)、荷兰路(Holland Road)、巴西立(Pasir Ris)、义顺(yishun)、碧山(Bishan)和榜鹅(Punggol)等!儿童护育中心现有千余名学前儿童。同时也在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多国开办数百所幼儿园。2010年11月9日,CM全球教育荣获2010年度新加坡金字品牌奖(Singapore Prestige Brand Award);2015年,CM全球教育荣获新加坡金字品牌奖之终身成就奖(此奖项由政府颁发,是一个企业在新加坡可获得的最高荣誉)。3、新加坡教育凭什么数一数二?作为亚洲教育国家的佼佼者,新加坡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核心,多年来在国际上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粉丝,许多国家都效仿其独特先进的教育体系。对于新加坡的教育发展,新加坡政府可谓是“一掷千金 ”,2017政府的教育投资达到129亿新元,占国家总预算的17%。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新加坡学生在数学,阅读与科学三项中均名列前茅;在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TIMSS)中,新加坡学生也表现优异;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亚洲大学首位。新加坡的政府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文化知识水平输出,更看重的是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分流1979年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包括“小四分流”和“中学分流”。“小四分流”是指小学四年级末根据学生考试成绩,从五年级开始进行普通双语课程班、延长双语课程班和单语课程班的分流;而“中学分流”即根据小学毕业考试成绩,将学生的中学课程进行特选课程班、快捷课程班和普通课程班的分流。(2)品格培养——以品格与公民教育为核心2014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 ,提出品格与公民教育是21世纪技能框架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核心,强调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公民意识,环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技能的相互联系。该课程培养学生获得自我意识,并运用自我管理技能达到个人身心健康和平衡;为人正直,并以道德伦理为依据做出负责任的决定;树立社会意识。 为社区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成为一名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公民。(3)天才教育——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从1984年起,新加坡启动了“天才教育计划”,选拔智力超群的儿童,加强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新加坡的天才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等,还注重学生的道德和情感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心理健全和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新加坡国家发展输送了一大批精英人才。(4)教师培训——为教育输送新鲜血液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全额资助他们去美国顶级学校读书,然后华业后回到国立教育学校,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实践之后,进入公立学校.,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新加坡深知只有教师的素养足够优秀,他们教出来的学生才能足够优秀,这也是这个小国的教育理念始终保持在世界前沿的原因之一。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管说过:“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成功不光靠政府的能力,还要靠人民的良好品质。新加坡的政府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文化知识水平输出,更看重的是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和执政者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当前,新加坡俨然成了亚洲教育国家行列的时尚宠儿,未来将引领更多国际先进的教育潮流,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我们的品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面对变革,您是否有过深刻反思并积极采取行动?新加坡品格蒙特梭利特推出为期3日(11月21日至23日)的加盟商推介会,强大的讲师阵容,妙趣横生的专题讲座,满满的园所管理实践经验,你还在犹豫什么!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前来学习交流!

从之游者

教育|如何理解核心素养?一点最不可忽视

“核心素养”从2016年开始就是风靡中国教育界的概念,如今不仅学术理论上有千千万万的研究,也频频见诸中小学的教学研讨中。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指什么?最终指向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或许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关于核心素养,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它不是中国专家的发明,不是美国专家的发明,也不是俄罗斯专家的发明,总之,“核心素养”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发明,而是由一个国际性的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率先提出。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融入未来的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从这一点大家不难知道,中国“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全球化背景紧密相关。具有国际背景的“核心素养”,英文叫Key Competencies,或Core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胜任力”或者“能力”,结合它蕴涵的意思,国内一般译作“核心素养”。有一种常见的误会把核心素养等同于核心能力。而实际上,核心素养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核心素养除了包含核心能力外,还包含另外的核心东西。另外的东西,主要就是指核心知识和必备品格(基本态度)。那么,是不是我们分别把这三点掌握了就行呢?答案是否定的。核心素养特别强调的,是它的整体性。知识、技能与态度不能兵分三路前进,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这种整体状态追求的是“1+1+1≥3”的教育效果。过去课程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道而行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现在提出“核心素养”,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这种分裂状态。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能让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知识,还要考虑到这种知识对培养核心能力的作用,而无论知识还是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的参与,而学生的参与,又离不开学生主观态度的参与。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见下图):有的老师一看需要培养这么多“核心素养”,就惊呼难以落地,觉得概念太多,没法一个个培养。确实,单看这些素养,好像我们不是在培养“核心素养”,而是在培养“全面素养”。但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培养的主体——学生身上时,问题就简单多了。比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时,人文积淀与理性思维看似关系不大,其实二者关联极大。没有人文积淀作为基础,理性思维就可能成为一堆干巴巴的逻辑,最后自然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兴趣);同样,没有理性思维的导航助推,人文底蕴就极可能失去基本的伦理判断,好的坏的东西都让学生照单全收,后果可想而知。再如,理性思维与珍爱生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也有内在关联。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动物的本性,而让学生学会理性思维,学生就会更懂得珍爱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TA明白他人生命的重要,甚至帮助他明白一切生物的可贵性;反过来,有了珍爱生命这一主宰,理性思维的价值意义才更加鲜明,倘若学生一心只想着用理性思维为自己的前途盘算,哪里还会顾及生活中必要的人道心肠?……素养与素养之间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例子很多,这里随意举例,是希望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走出词语概念的迷宫,抓住教育中最核心的东西。这也正是核心素养的精髓所在。目前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还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概念,但有一点却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教育机构团体的共识,那就是核心素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始终立足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古人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具体到教育的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教有不得,就要反求诸学生了。这是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最不可忽视、最该重视的一点。

浑浑沌沌

阅读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核心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阅读,是一项非常好的习惯,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知识,无比欢愉的快乐,对人格上的熏陶……孩子的阅读能力与他未来的学习发展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因为阅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每一科知识都是源于阅读,从阅读开始的。一切书本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哪个孩子有较丰富的词汇,能较好地理解老师的话呢?哪个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较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呢?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张图书借阅卡,以及愿意为孩子的将来付出时间与心血的决心。这项投资一天只要花15分钟,任何投资的回报都比不上投资在阅读上所得到的回报。大量研究证实,给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每天朗读15分钟是美国教育的秘诀。如果给孩子朗读的做法能够更为普及,那么国家所面临的学校与社会问题将随之减少。世界愈来愈复杂,但学生的阅读水平却跟不上变化。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诚如一句教育格言所说:“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事实是,有些孩子比其他人更早学习阅读,有些孩子阅读能力较强,这就是差异所在。从小就让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不仅仅让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之外,自身的素养也会更高一些。看不同类型的书籍,可以让孩子们从课本中领悟出不同的做人道理。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自身素养,从心理学角度讲,也更容易拥有快乐、充实的人生。

刘巧儿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教育类G4正规省级期刊能评职称

教育类G4国家级 半月刊知网,万方,龙源,维普国内刊号:(CN)10-1390/G4国际刊号:(ISSN)2096-224X版面字符:3200字符/2版 4800字符/3版刊物页数:129页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语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摘要信息:必须要作者简介:必须要参考文献:必须要主要栏目:学科教学-文史、科学与实践、观点撷英、学科教学_艺术、德育教育、经典在线

夜郎

系统理解习近平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

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点之一:坚持中国逻辑习近平认为,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中国逻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与其文化模式相适应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必须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教育上有两个基本传统:一是重视古典人文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明明德,以修身为本,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配天地。”二是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要为政治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作为现代文官制度的源头,科举制将教育系统和政治系统合二为一,倡导“学而优则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对古典人文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教育政治功能的具体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政治制度之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基本国情之根。我们要办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校,要办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一变两不变”,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但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基本战略是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对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教育规律之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我们既要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善于从中国的实践中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也要遵循世界文明的共同轨迹,善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就是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点之二:坚持大教育观随着现代社会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大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复杂系统,必须保持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作为一种教育改革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是一位政治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教育的全面审视。教育改革必须“跳出教育谈教育”。现代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学校的结构和行为归根到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必须将教育教学改革置于社会变革的总体框架之中。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变革为前提;学校组织和管理变革,则以宏观的社会体制与结构改革为前提。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和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应有成效,必须跳出教育谈教育。事实上,社会变革是教育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纵观全球教育发展史,绝大部分的教育改革都是由社会变革引发的。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引发了美国对课程内容的深刻反思,最后提出了重视数理基础知识、强调STEM教育的课程改革运动。立足大教育观,习近平对新时代新形势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大教育观,必须破除将教育视为狭隘的“学校教育”“课堂教育”观念,要建立起与社会、时代相适应的大教育体系。大教育体系在空间上包括家庭、社会,在时间上拓展到人的终身。所以,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贺词中,他在强调终身教育的同时,指出,“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点之三: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可以说,问题意识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要解决的都是牵动性强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围绕“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比如如下两点: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与目标。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习近平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从教育与人发展关系的角度,他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育目标是教育使命的具体化。新时代教育的目标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更加公平和更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要坚持教育的人民性,这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宗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路径与保障。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强国。其战略举措主要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核心要义:“九个坚持”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概括为“九个坚持”。“九个坚持”是习近平关于教育事业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系统化,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宗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遵照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要求,坚持教育的人民性,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民生之基,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才能使教育改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道路观。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必须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扎根中国大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国家发展。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的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立德树人,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坚持“强国一代”的学生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当代青年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国一代。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强国一代”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坚持“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教师观。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好老师必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做好“四个引路人”,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坚持问题导向的教育改革观。教育改革有两种,一种是理想导向的教育改革,一种是问题导向的教育改革。理想导向的教育改革常常脱离实际,可行性差。教育改革应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教育改革创新。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不良倾向,改革评价制度;针对教育事业活力不足,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针对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脱节问题,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开放观。当今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贡献。要通过更加紧密地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实现奋斗目标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保障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结构完整、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处处散发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光辉,始终洋溢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突出特征的时代精神的奋斗气息,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开放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对于推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作者:周光礼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参考文献】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逆教

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将教书育人作为教育人才评价核心内容

图片引用:拍信网芥末堆2月27日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就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健全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一、实行分类评价。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快新兴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开发工作。二、突出品德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对人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立诚信守诺、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三、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一、创新多元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丰富多种评价手段。二、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探索实施聘期评价制度;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三、畅通人才评价渠道。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申报评价渠道。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建立评价绿色通道。四、促进人才评价和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有机衔接。在各类工程项目、科技计划、机构平台等评审评估中加强人才评价,完善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急难险重工作中评价、识别人才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意见》还指出,要健全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同时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落实教授为本专科生授课制度,加强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纪律考核。

掘之数仞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忻平: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核心所在

03:54【编者按】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揭晓,9位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在高校公共政治课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尚健在的本市老专家获此殊荣。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拟发布“突出贡献奖”获奖学者系列稿件,本文为上海大学教授忻平篇。忻平 受访者 供图“我这一辈子基本只做了一件事,当老师。”上海大学教授忻平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12月5日,上海的冬天已悄然来临,清晨的空气充斥着冷冽。尽管是周六,上海大学东区的校门口依旧是学子们进进出出的身影,忻平教授正在学院会议室和课题组成员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新书的大纲和内容,从中抽出难得的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聊起了自己的教研之路。在忻平的办公室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满屋的书,其中还有大量他自己的学术专著。《从上海发现历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研究》《上海城市建设与工业布局研究》……这位有历史学背景的学者在多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的同时,也一直投身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在不同专业领域开展跨界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先后出版研究著作二十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除学术研究外,忻平教授还长期致力于在实践中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他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上海大学工作期间,积极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和众多教师一起,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此外,他长期担任上海大学创新型思政课程“大国方略”和“开天辟地”负责人,课程多次获得国家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得到中央和中宣部领导的肯定并要求全面推广,全国数百家高校学习借鉴,取得了全国性的影响。为什么当代青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忻平说马克思主义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理论原理,更是一种创新实践。它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化为时代精神,来解决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于能够指导当下的丰富的社会实践,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从而引导年轻人,为他们看待世界、看待中国指引方向。就高校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引领年轻的大学生,这是真正的核心所在。经历很简单始终是教师忻平,50年代生人,他概括自己的人生很简单,“可以分为两段,70年代下乡当知青。下乡数年考上大学,毕业就是当教师,尽管以后工作岗位变化,但是职责没变,至今为止,始终是教师的身份。”忻平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学习历史学专业,毕业工作后,也是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我有幸选择了历史学专业,一生受益。”忻平笑谈道,他说,这个专业对认识历史,观察现实、了解社会,体悟人生,对从事的工作和教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历史学科和数学很像,最基本的都是求真务实,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思政课结缘忻平最初与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结缘,是在担任华师大宣传部部长期间,因为工作涉及思政课改革方面。当时,思政课面临着一个问题,灌输理论盛行于课堂,思政课程涉及到多门理论学科,理论性极强,不少和中学内容有重复。因为涉及很多学科,但是本身又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不仅学生觉得思政课可有可无,思政课教师也总觉得低了其他专业学科一头。为此,他协助华东师大开始了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后来,被调至市教委工作期间,他积极协助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领导贯彻落实中央思政课改革“05方案”,推进上海高校思政课新一轮改革。任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期间,忻平分管上大的思政课工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和当时的社会科学学院领导和教师们一起,推动2009年上大承担国家试点高校思政课“六个为什么”的工作,在上大持续推进“项链模式”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效果很好,得到了教师欢迎和广大学生的喜爱,获得了教育部领导和市委领导的表扬和肯定。近年来,忻平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在全国首开“开天辟地”新型党史思政课程,也广受学生好评。多年以来,忻平在教学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政学科与历史学科结合起来,“我经常讲思政的视野,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视野,思政的方法。学生也觉得非常有用。”【访谈部分】澎湃新闻:您所经历的思政教育曾经遭遇过哪些难题,如何进行改革?忻平:思政课有规定的教材、课时和学分。以往思政课只需保持政治正确,不要管教学的生动性。结果上课满堂灌,学生不愿意听,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埋头看外语,教学的目的也达不到。我以前讲授历史学专业课时,学生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你,充满求知的欲望。学生要听,教师也有教学积极性。思政课教学教师也会很认真的教学,可是为什么效果有差距?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被动地听课,没有参与进来,无法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然没有积极性。所以当时对思政课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提高抬头率”。这种现象要破题,改革要不断推进,我们上海大学主要是采取几种办法:第一是探索和实践了“项链模式”。思政课应该是开放型的,因此我们结合教材,把各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厚、充满正能量的专家引进课堂,由思政课老师担任主持,让专家进思政课堂讲最精华的内容。甚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常熟蒋巷村的党委书记常德盛等也请进课堂讲新农村建设,内容新颖,充满时代感,学生有了兴趣,反响热烈,所以“项链模式”改革为我们之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李梁老师用多媒体将精华部分拍下来,做PPT课件给其他60多个平行班老师共享,这样全校学生也可以共享。第二个就是教学相长。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人组成,教师主导,学生是主体。一个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只是教师一个声音,学生无法互动只是被动接受,那么,长期下去是有问题的。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你传播给他们,他会有很多想法,会提出很多问题。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话语权,也不鼓励学生提问题,那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课堂失衡,教学效果不会好。这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们首先鼓励课堂上学生提问题,然后认真回答学生问题,由此逐渐演化出上海大学思政课问题意识模式。我们一度把教师一分为二,一部分上课的教师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部分轮空没有上课的教师专门解答问题,还请一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参与解答问题,这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收集很多问题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有很多趋同,因此整理编写并出版了《释疑与解惑来自大学生的问题》,用以课堂内外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同时,我们不断深化这个模式,要求学生优化问题、深化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先回答,这样问题提得越来越深刻。学生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一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也没关系,老师进行深入研究,下次上课再来回答问题。注重养成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优化问题尤其是自我解答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有帮助的。现在,这个模式已经成为上海大学思政课行之有效的教学传统。澎湃新闻:您觉得为何现在的大学生还是要继续系统化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忻平:从理论上讲,“意识形态”提法早已有之。法国哲学家特拉西1801年在《意识形态原理》最早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新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人从来不可能生而知之,知识是习得的。高校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功能,核心在培养人才。还有一条十分关键,就是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包括知识更新,更包括价值观。如何培养一个人,现在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需要有一个基本价值观。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问题用中国理论解释比较合适。同时,大学生还迫切要求了解快速前进的中国和纷繁复杂的世界,要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和自媒体时代,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代大学生必定会接触到社会,必然有自己的看法,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至关重要。如何把学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朴素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用理性角度看社会发展,看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这很关键。澎湃新闻:这次获得这个荣誉,对您而言有什么意义?忻平:在上海大学,思政课程改革是全体教师一起推动实践的,我只是参加了一些工作而已。因此,我个人获这个奖觉得很惭愧,希望成为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现在我们又开了一门“开天辟地”新型课程,我们在继承上海大学行之有效的“项链模式”教学方法上,吸纳上海市十多位优秀党史专家以充实教学队伍,并将最新的学术前沿内容引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的一流学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爆火线

教改的核心是变革教学关系,把课堂交给学生

(李大圣在演讲现场)“新课改对课程有非常高的要求,课程教学生态一定需要重构。”11月25日,在中国未来校长大会上,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分享了她对教学改革中必须改变教学关系的看法。她认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关系。学校需要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让师生形成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并开展五要素课堂。课堂五要素包括有明确、可测的学习目标;有足够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间;有科学的学习策略指导;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真实学习反馈;以及有民主平等、积极反馈的学习。对于技术对课堂的作用,她认为,技术支持促进了课堂的互动开放与精准反馈。教学关系变革是教学领域最重要的变革“课堂的生产力就是高质量的学习,没有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没有高质量的学习。”李大圣说,教学关系变革一定是教学领域最重要的变革。她认为,教学永远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教,一个是学。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变革教与学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利和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关系变革催生学习共同体李大圣认为,只要变革教学关系,必然会指向学习共同体。只要把讲堂变成学堂,把讲台思维变成平台思维,课堂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的生长土壤。她说,教学的本质是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凸显、个性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理论下的五要素课堂她认为,在共同体理论下,课堂五要素包括有明确、可测的学习目标、有足够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间、有科学的学习策略指导、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真实学习反馈,以及有民主平等、积极反馈的学习。她介绍,开展课堂五要素的价值取向有三个。第一个是评价先行。教师需要聚焦学习目标,让目标表述从笼统模糊走向明确具体,通过目标的可监测评价来指引学习活动的可观察、可评价,反映课堂评价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目标、先于内容实施,这是五要素课堂的教学设计理念。第二个是以学活教。课堂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相伴相生,教与学交互作用,此消彼长。第三个是“弹性”与“留白”。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有足够的弹性和留白,学校不能硬性要求教师的行为和要求。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方式都应该非常开放。技术支持促进课堂互动开放与精准反馈李大圣说,无论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硬件,还是资源,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课堂越来越开放、课堂互动越来越有效,以及对教学的诊断越来越精确。据她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江北区的教学变革提供了三方面的支持。首先是立体化助推整体变革。江北区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区域性教师学习实验室,从空间、课程、方法、技术等方面对教师学习进行研究。(教师数字学习实验室概念图)其次是信息化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运用信息化,重庆十八中进行了“云课堂”年级整体推进的试点,并通过学习游戏化、思维可视化、创意具象化等方式促进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在课外,学校通过技术帮助学生实现了“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精准推送、个性学习”。通过智能化还实现了数据的精准反馈。从学生的角度,把学生学习的过程数据,统计分析后即时反馈给教师,让课堂教学从凭经验向讲数据转变。从教研的角度,通过课堂教学智能诊断与分析平台,从而实现精准教研和个性化定向推送与辅导。最后,李大圣说,研究教育问题永远需要三种眼光。第一种是蚂蚁的眼,需要非常精细、深入的观察;第二种是蜻蜓的眼,需要全面、综合的考虑;第三种是飞鸟的眼,要能飞得高,俯瞰大地。课堂教学变革,需要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