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保障,家校共育,实践基础教育新样态。6月12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未来学校研究院,对外发布了新晋“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重大创新成果——《脑力发展与提升科学测训系统课程》。该成果属于课程类创新成果,深圳中幼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经过长期调研发现很多儿童存在不专心听讲、自律性查、情绪自控能力弱等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基于此,该公司科研团队借鉴最近发展区、认知心理学等多项科学理论,并应用国内著名脑认知神经科学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开发了《脑力发展与提升科学测训系统课程》。该课程适用于3-6岁学前儿童,依据儿童身心及大脑发展规律选定课程题材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强调游戏化教学,提倡通过有意义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并通过课程内容设计与脑力调控与认知增强系统设备的应用,实现了脑科学技术与经典教学训练的有机结合。该课程同时配套有完善的测评体系,支持学习效果检测。课程还延伸设计了家庭板块,支持幼儿园与家庭训练同步配合开展,共促儿童健康成长。未来学校研究院依据成果内容,邀请了数位从事脑认知神经科学、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组建了测评与论证专组。经过测评与论证专家组成员反复讨论评议,得出了测评与论证意见:脑力发展与提升训练系统课程设计科学,技术先进,体系内容完善,课程有很好的创新性,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较好尝试。但仍需要考虑儿童课程的特殊性,将游戏设计与认知任务相结合,同时应实现课程内容与测评体系的匹配融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与数据处副处长张智表示,《脑力发展与提升科学测训系统课程》是儿童专注力训练领域的创新成果,该课程将会同其他创新成果打造覆盖未来学校各环节的课程、产品、解决方案、规划设计等资源平台和能力交付中心,不断推进“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纵深发展。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表示,通过重大创新成果测评与论证并不是终点,创新成果将在“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核心理念指导下发挥更大效能,为学校新场景、新课程、新学习、新技术、新流程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支持。重大创新成果测评与论证项目启常态化运行,欢迎广大社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等深度了解并积极参与,共创教育新未来。(中国日报社北京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来源:智通财经网智通财经APP讯,中文在线(300364.SZ)公告,公司(乙方)于2020年12月6日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简称“北京教科院”或“甲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自愿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围绕国家和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按照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互联网+教育”整体部署,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就开展新型数字教育体系等方面研究和实验合作,经友好协商,共同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告显示,双方将围绕新型数字教育体系研究,共同开展以下合作:数字教育内容“新基建”研究与应用。聚焦教与学方式变革,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教研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以“数字教材”为重点,深入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型和学习型数字教育内容体系、资源、平台和装备等方面的研究;线上线下融合“新场景”研究与应用。探索构建市级优质教育统一供给、学校合作供给、教师独立供给、社会协助供给等多层次、多维度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围绕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新场景”,组织攻坚新的技术及应用突破点,推进课程形式多样、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学科测评、阅读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等方面研究。该公司称,本次战略合作在产品定位、教育教研专业性、课程资源专业性、教育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将快速提高中文在线教育产品、内容及服务的质量;通过一系列深度合作,有力助推中文在线教育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服务的能力与质量。
7 日上午,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正式挂牌成立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这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第一所实验学校,也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与黄埔区在原黄埔区玉山学校基础上合作共建的一所教改实验学校,将助力基层学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探索未来教育 " 黄埔样板 "。据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于是广东省教育厅管理的副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以开展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为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智力支持。此次合作共建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目的是通过高质量耕耘这块教育改革 " 试验田 ",在促进该校提档升级、推进黄埔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新时代基础教育办学育人的新模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傅湘龙表示,合作共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将有 " 五大目标 ":其一,全方位打造品牌学校,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开展包括学术研讨、学生交流等内容的交流合作;其二,多途径形成精品项目,推进人工智能课程进校园,开展 "5G+ 智慧教育 " 项目研究,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STEM 教育种子学校;其三,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建立 " 互联网 +" 教学、学习范式;其四,高标准打造专业化创新型校长团队和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其五,精细化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开展课堂教学诊断与教育专项监测 + 精准教研,利用数据库形成学校、学科层面分析报告。签约仪式上,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站在推进黄埔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落实好合作共建。二是要站在种好全省基础教育研究 " 黄埔试验田 " 的责任角度来落实好合作共建。三是要站在探索未来教育 " 黄埔样板 " 的专业维度来落实好合作共建。刘石指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维护教育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黄埔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与必然选择。教育的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化、终身化发展趋势,必将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人才培养重心转移、教师角色转型、办学体系重构等诸多基础教育要素的变革和更新。本次合作共建,就是旨在探索未来教育的 " 黄埔样板 "。近年来,黄埔区全面落实《广州市创建全国 " 智慧教育示范区 " 实施方案》,获评 " 人工智能课程实验区 ",探索创建 "5G+ 人工智能 " 教育新模式。去年,广州市黄埔区人工智能课程实验区科创室建设示范现场会暨人工智能课例展示活动举行,玉山学校已成为广州市人工智能首批试点学校。学校将运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 STEM、创客教育有机融合,实施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课堂新样态。文 / 图:新快报记者 罗清峣 通讯员 姚春霞 王琪【来源:新快报·ZAKER广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D·WILL讲堂—Design Will!D·WILL讲堂是面向大众的国际化设计教育共享课程,由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DIC)依托自身国内外专家资源,携手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发起,旨在立足当下打造一个以美育传承和设计资源共享的教育品牌。讲堂邀请设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以专题形式向向青年一代畅谈设计生涯中的点滴与感悟。(注:讲堂提供每期线下少量席位,向社会公众开放报名,讲者现场讲题及问答环节全程录制,经讲者确认后以线上课程方式上线文创中心官网,免费向社会公开。)D·WILL讲堂借助现代互联网数字媒介,以大设计为主题,以讲堂为形式,以课程为核心,以设计为联结,让大众遇见设计,让设计预见未来!遇见设计,预见未来“何为未来?这就是未来!”未来就在每一讲的课程里,也在每一位讲者的思考里,更在每一位聆听者的创造里。D·WILL讲堂—首讲现场8:50 首讲开幕,领导致辞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宋建明教授9:00 《D·WILL教学改革实验》介绍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昀教授9:00——9:20 第一讲 《活数据+万联网+融智能+创新设计”语境下的设计之道》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覃京燕教授▌通过对绿色IT的分析,思考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创新设计的大背景之下,IT设计的绿色信息架构,智能制造,自我量化,自我装备,自我修复,自我储能,自我消解等可持续设计方法。从众智、众包、众制、众创、众传、众媒、众销等完整全流程,探索在扁平化网络结构之下的可持续创新设计。在“活数据+万联网+融智能+创新设计”语境下,设计需要探索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设计之道。9:30——9:50第二讲 《设计&品牌&创新》同济大学设计创新学院客座教授缘诗道(Jan Stael von Holstein)教授▌主要针对当今品牌的全球形象展开讨论,也包括出发变革与驱动发展的因素。从新的AI时代到网络空间,我们需要反复思考信息与其可信度的问题。除了通过设计和创新取胜的七个维度外,还有一些简单的指导法则:聆听,思考,创造与行动。10:00——10:20第三讲 《数据驱动的体验创新》金蝶首席用户体验官钟承东▌基于从设计师到研究员再到咨询师的多重角色背景,分享以用户为中心,基于数据,驱动产品或服务体验创新的思想、方法及经验。倡导系统化的体验设计思想,以及关注经营,重视数据的创新导向。10:30——10:50第四讲 《设计引爆新商业》杭州瑞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琦▌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的科技浪潮下,商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产品、渠道和顾客的关系也随之改变,随着消费群体的迭代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设计越来越成为商业世界的关键驱动力。具备文化萃取、消费体验和社群运营三大核心要素的新商业呼之而出,而设计通过用户研究、场景植入和商业定义作为创新引擎,将其快速引爆。11:00——11:20第五讲 《回归——中国文创设计的未来》北京壹玖贰伍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邱丰顺设计师必须深刻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才能设计出具有生命的产品。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中国设计的体现在于:以中华文化为底蕴;透过设计方法及技巧在符合国际客观审美的标准下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13:30——13:50第六讲 Making a Difference, by Design英国设计基金设计总监约翰·迈瑟斯(John Mathers)▌无论就微观还是宏观层面而言,设计都是创新与发展的领航者。无论是小型还是中型企业,设计都可以从形态与策略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除此之外,迈瑟斯先生介绍了一些在英国设计基金的投资与支持下生产的优秀设计产品,也探讨了什么才是优秀企业家。14:00——14:20第七讲 《创造难忘的乘车体验》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支锦亦教授▌铁路客车作为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不仅具有技术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在列车工业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人机工程技术的应用,结合地域文化的融入,将为铁路旅行带来更佳乘车体验,创造难忘的乘车体验。14:30——14:50第八讲 Design Good Experiences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教授井上雅弘(Masahiro INOUE)教授▌好的设计带给我们好的体验。如何通过“设计思考”的过程创造好的体验感?秘诀之一就是创造好的用户体验和使用户满意。在这一讲中,井上雅弘教授用名古屋工枼大学学生的作品来说明“如何通过设计思考的过程去创造好的用户体验”。在井上雅弘教授的工作室中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设计思考与设计原型去设计好的用户体验”,会通过使用设计原型,然后不断的尝试、优化,去创造新的经验,不仅如此,大部分作品是由设计专业的学生与IT等专业的学生合作完成,这种跨专业的合作是可以创造出一些新事物的。15:00——15:20第九讲 New Era of Experience Instry with Marketing 4.0 Strategy美国UXTesting联合创始人、CEO黄彦嘉(Aldrich Huang)▌黄彦嘉先生主要是围绕着如何通过用户体验策略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商业决定而展开的。近一步来说,用户体验策略就是通过用户调查、商业策略以及用户体验设计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标。现今已经进入了市场4.0时代,“体验”就是一个公司成功与否的下一个关键。从讨论、确认、设计、试验再到传递,就是提升和优化客户的用户体验感的五个关键步骤。15:30——15:50第十讲 Design Method Experiences During Four DecadesHyvonen Design CEO塔帕尼·海沃伦(Tapani Hyvnen)教授▌海沃伦教授有过职业设计师的从业背景,他是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工业设计硕士,现为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他在结束职业生涯后,曾在中国的两所大学中担任了6年的兼职教授。从1973年至2017年,在他为期44年的职业生涯中,有过很多关于设计专业的“主义(主张)”。有一些是创造于学院之中,有一些是发展自独立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之中。海沃伦教授的一些理论,现在已经成为了公司设计过程的组成元素,这些理论与工具已经成为项目调研与分析用语中的常见的语言。认真聆听的讲者现场交流提问环节现场实况全场大合照D·WILL讲堂—听见你的声音听见你的声音,既让我们更坚定,也让D·Will走的更远长期回收用户反馈问卷二维码D·WILL讲堂—期待您的加入D·WILL讲堂长期招募志愿者,期待您的加入,与我们一同在D·WILL遇见设计,预见未来!后台控制 |何乐为 顾若愚观众与场务 | 倪嘉昊 洪绮玲 李小梅 田翎 陈姣 王淑燕 陈贤旭采编与宣传 | 杨树平 罗玙璠 姚云骓 程文雅灯光与影像制作 |尹泉团队视觉设计 | 林衍兆线上平台 |DIC官网媒体支持 | 雅昌艺术来源 |浙江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编辑 |胡心云审核 |徐元 王昀
市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到临沂实验中学开展教学视导工作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15日 浏览次数:92020年9月14日,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陈为词副主任、初中教育研究科李春光科长带领教研员一行11人,到临沂实验中学开展教学视导工作。校长于润峰、部分中层教干陪同调研,两校区全体任课教师参与。首先于润峰校长就学校防疫复学、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汇报。随后各位专家分11个学科走进课堂,通过点课与抽课,听了13位老师的讲课。各学科备课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针对不同学情、不同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常规课堂”与“智慧课堂”不同的形式,各具特色地呈现出一堂堂精彩好课,教研员也为每一位讲课老师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对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前瞻性引领。市教科研中心的本次视导活动,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学校的规范办学、提质增效的督促,在带来新理念、新思路的同时,对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李淑军)上一条:临沂卫校举办“中国梦新时代铸师魂”演讲比赛 下一条:平邑县举办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现场会 【来源: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秋日早晨的阳光刚洒满山野,郭群和儿子小石头就醒了。吃过早饭,小石头等不及要出门,去家对面的幼儿园迎接小同学。郭群则准备好了家访材料,这一天,她的任务是去两个干预组孩子家里。“变化最大的是村里的老人。”27岁的郭群不出门打工了,她留在家里照顾3岁的儿子。她像个观察员,告诉我这几年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两个与学龄前孩子有关的公益项目—— “慧育中国”早期养育项目和山村幼儿园项目的落脚,让山村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郭群的家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尖山村,坐落于云贵川三省接壤的大山里。这里平均海拔1350米,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荒坡遍野,山路回环。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村里的青壮年都出了山,去沿海一带打工,娃娃们多留在家里,由老人们来养。◇ 大山里的尖山村老人们多数不会带孩子。有娃娃老哭闹,被爷爷呼了一巴掌,吓得哇哇哭,不敢再多和老人亲近。还有娃娃第一次进幼儿园,怵得很,不敢迈前一步,也被老人劈头盖脸一顿骂。但自从这两个公益项目在村里试点推行后,老人们也成了学生,“老师”是留在山里的年轻人。比如郭群,她是“慧育中国”项目的家访员,每周去十个娃娃家,手把手教他们练习儿童早期认知能力开发的项目,老人们跟着学,在家访员走后自己带孩子练习。还有山村幼儿园的志愿者徐秀燕,她会在家访和老人接送孩子时,教他们怎么安抚哭闹的孩子,怎么循循善诱。 像小石头这样生活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儿童,同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一起,被称为中国最底层20%的儿童。他们的家庭贫困程度较深,难以接触优质的教育资源,承受着中国发展失衡的代价。贫者的积弱,像马太效应般集聚,一步落后,便步步落后。设想这样的生命轨迹,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从小留守,爷爷奶奶不懂怎么教养,孩子如孤岛般不擅与人交往,上完贫瘠的村小,初中即学困辍学,重复父母一辈打工的命运。深耕中国农村研究的斯坦福教授罗斯高去年在一席的演讲称,中国贫困农村地区有63%的孩子没上过高中。这一说法刺痛中国社会的神经,引发关于城乡差距、阶层固化的广泛争论。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农村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要怎么干预才能弥补差距。不让“穷妈妈总是培养出穷孩子”的试验 不到八点半,小石头的同学们陆续都来了。秋天的山区天气湿冷,这些3岁到6岁的娃娃裹得严实,摇摇晃晃,跟在爷爷奶奶或上小学的哥哥姐姐身后。他们多数要走蜿蜒的山路,最远的脚程要费上四十分钟。嬉闹声很快充满了教室,徐秀燕看着他们追打,脸上浮现笑意。 此时郭群已经走在家访的路上了。她的教具包括剪碎的矿泉水瓶、几何图纸板等,是帮孩子们锻炼图像思维和空间感觉的。村里0-3岁的孩子,被分为两组,一组干预,一组对照,郭群每周要去十个干预组孩子家里,花上一个小时,和他们做开发认知能力的游戏。“下课”时,郭群会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留作业,让他们在空闲时间带娃娃们练习,下周她来时要做检查。 ◇ 家访员在路上郭群和小石头母子所参与的两个项目,被学界视为一场对后20%弱势儿童的干预试验,还有人把它们比喻成一个不让“穷妈妈总是培养出穷孩子”的阻断贫困再生产的试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罗斯高的研究发现,穷孩子从小的智力开发就欠缺,比如在0到3岁,神经生物学上蔚为关键的“生命早期1000天”,穷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大脑做充分的早期刺激。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0-6岁),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个人从出生到4岁的阶段,将获得他在17岁时能达到的智力水平的一半。这个阶段获得的语言、社交、情感功能,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为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不止在0-3岁阶段展开“慧育中国:儿童早期养育试点项目”,从2009年起,还在青海、贵州等9个省的21个县市,建立了2300所山村幼儿园。 2018年7月,“山村幼儿园”项目获得WISE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这是中国首次斩获这一“教育界诺贝尔奖”。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荣获2018CCTV年度慈善人物。卢迈在美国领奖时阐述,这个项目是国际知识和中国创新相结合的结果。 国际知识包括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理论家Esping-Andersen提出,由于儿童父母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平等,贫穷代际传递,因而影响儿童投资的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他提出了两条解决路径,一是消除极端的经济不平等,增强父母的投资能力,二是投资于早期儿童照护机构,使儿童不因父母的贫富差距而接受失于质量的早期教育。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儿童早期照顾与教育的关注与财政投入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包括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尖山村,儿童成长家庭的贫困正在逐步改善。以往村里人要营生,开年养一二头猪,年底一头卖上三四千元,再种些烤烟、玉米和水稻等作物,一年收入八千到一万元。现在去沿海一带打工,收入能翻上几番。漫步尖山村,不时可见修葺一新的两层砖瓦楼房,就是村民们的打工所得。 近十年来,年轻父母的育儿负担也有所减轻。毕节有一句俗语,“垃圾多,娃娃多”,说的是这里长期积贫,孩子生得多,难觅生路。到郭群这一辈的80后90后父母,情况有所改观,他们不再延续要生四五个孩子的生育观念。◇ 山村幼儿园在上课但是这个山村欠缺早期儿童照护机构。尖山村2016年前没有过正规幼儿园,对城市父母家庭的早期养育概念更是陌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对整个七星关区的0-3岁婴幼儿早期发育水平做过评估,结果显示,2016年、2017年的“可疑率”和“异常率”都超过了50%,而上海儿童的这一对照数据不到10%。谁来弥补这个差距?一年三万元建一所山村幼儿园 “在这里教书成就感高些。”一上午教娃娃们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又安抚好他们午睡后,徐秀燕向我解释,“如果我们不来,村里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幼儿园。”2016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项目送来了徐秀燕等四位幼师,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资源。徐秀燕曾在大银镇一家私立幼儿园工作,看到教育局招聘“山村幼儿园”志愿者,就报了名。这份工作的工资2000元左右,没有编制,只提供医保等三险。山里交通不便,连市集都没有,志愿者们周末下山回家,要带回一个星期的菜,工作日晚上自己开伙。幼儿园刚开张时,家长们常来询问,为什么不教知识和写字,娃娃们每天似乎只是跟着老师们唱唱跳跳。不少尖山村的村民,是到了沿海打工,才知道娃娃是要上幼儿园的。2014年,村里小学办起了学前班,接纳那些在山坡和田野边疯跑,陪着爷爷奶奶干农活的小娃娃。高中毕业的郭群被聘为民办幼师,任务是教学前班的孩子说普通话和认字。徐秀燕告诉家长们,幼儿园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习惯和礼仪的,孩子太小就学写字,肌肉也不易长好。解释多了,一些老人们渐渐也接受了。但仍有老人觉得村里的幼儿园不够好。比如张忠俊,在浙江打工时曾掏了四千元送大孙子上幼儿园,那里的幼儿园看着体面,什么都有。相比起来,村里每年只收四百元杂费的幼儿园确实寒碜。它被安在小学的旧址里,二十平米的教室,摆了三排绿色塑料桌子,四十余个娃娃一块混龄上课。教室一侧的柜子上堆着玩具和绘本,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教室旁的三间寝室,供娃娃们午睡。◇ 山村幼儿园在上课这样的配置,来自项目方的务实考量。一所山村幼儿园每年的运行成本在三万元左右,其中80%用于志愿者的补贴和培训,基础设施使用乡村的闲置校舍和公共场所就足够了。低成本才可以规模化地将项目铺开。2009年,中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为50.9%,接近一半的孩子没有幼儿园可上,缺口主要在农村。2017年的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中国59万行政村中,只有19万个有幼儿园。即使近年投入逐渐递增,每年有4000万左右孩子进入了幼儿园,仍有近1000万幼儿无学可上。卢迈他们探索的模式是联结政府、社会和民间各方合作。在“山村幼儿园”项目中,校舍由政府提供,中午的午餐也由公共财政买单,是从小学里送来的免费午餐。幼师以志愿者形式供给,按照20名幼儿配备一名志愿者的标准从当地招聘大专、中职幼师专业毕业生。他们的薪资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筹集社会捐赠资金和当地公共财政共同支付。截至2018年8月,这种多方合作的学前教育服务惠及了9个省的17万儿童。在项目覆盖地区,学前三年入园率均达到或超过90%,高于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的79%。而贵州省在基金会试点基础上进行了地方扩展,建成了5100余所山村幼儿园,让30万幼儿可以就近入园。山村幼儿园项目让山村儿童在语言、认知、记忆和社会性等方面大幅缩小了与城市儿童的差距。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团队曾先后5次独立开展评估,对项目在青海乐都幼儿园的儿童进行追踪,发现65%的受益儿童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稳定排位于所在县的前40%。等项目正式了,他们家的孙子就有老师上门来教了 “山村幼儿园”项目能否持续,最大的挑战似乎来自“民间”的志愿者能否长期工作。徐秀燕告诉我,大银镇的志愿者们有一个微信群,大家时常聊起考正式幼师编制的话题。但要将这个项目规模化铺开,用“编制”来保证师资的供给显然不现实。在其他学段,中国乡村教育还遗留了不少关于教师编制的老问题。 比起幼师志愿者,村里的“家访员”岗位更具粘性。郭群的工资每个月一千七百元,比在沿海打工要少得多。但家访员们很看重这份工作,因为可以在家陪伴儿女。郭群把小石头放在第一位。她觉得养孩子就像种庄稼,如果前期长苗时不清除杂草,任其自然生长,庄稼可能长着长着就长孬了。这样的养育观念在村里并不常见。徐秀燕在家访时发现,对于面对面坐下来和孩子们互动做早教项目,隔代教养的爷爷奶奶们一开始并不能接受,“他们觉得这就是个笑话”。郭群刚去家访时,他们也不能理解家访员在做什么。“要靠坚持获得信任和支持。”郭群告诉我,山村里住户分散,距离她最远的一户家访对象,往返要几个小时。山里入冬早,冒着雨雪疾步赶到时,她往往气喘吁吁,先要讨水来喝。困境一点点打破,第一个月娃娃不配合,第二个月继续,等到了第三个月,她已经和他们变得像一家人了。 老人改变的直接动力是孩子们的进步。家访员拿出一张图形纸板,用普通话问“哪个是小猪”“哪个是胡萝卜”,2岁的娃娃全指对了,比家里上幼儿园的堂哥还聪明,老人们看着也呵呵直乐。郭群走后,他们继续教娃娃动手,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娃被说是包子,说笨嘛”。◇ 家访员在做家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对开展早期养育项目的甘肃省华池县的随机对照试验做过三次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家访提升了幼儿发育正常率达50%以上,有效促进了幼儿语言、粗大动作发展,并显著改善了看护人的教养行为和家庭养育环境。一个用打来管教娃娃的爷爷家就住在郭群的一户家访对象隔壁。挨了打的娃娃巴着眼望着郭群,让她心疼。她每次去,都要和这个爷爷说一句,教孩子不能用打的。说得多了,老人也不好意思了,逐渐收敛。孩子慢慢也开朗了起来。后来他问郭群,什么时候能给他的孙子也教课。郭群回答,等这个项目正式了,他们家的孙子也有老师上门来教了。“儿童早期养育试点项目”目前尚在试验和政策倡导阶段,比起“山村幼儿园”,目前它的规模只覆盖了近5000名儿童。有学者认为,早期儿童照顾是一道全球问题,0-3岁儿童和3-6岁儿童的照料需求同时浮现,这是处于高速“挤压型发展”的中国社会必然要面对的难题。让妈妈回家不现实,等孩子进城又来不及 尖山村的这两个项目,是在这个山村尚有活力时做的及早干预。我在尖山村看到,这里的小学生源尚充足,还飘着朗朗读书声。这里的村民十年前才开始外出打工。而在江西、湖南、安徽、山东等人口流出大省,打工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二十多年离土离乡,加上城镇化发展,乡村学校萎缩,留在村里的一般都是贫困程度最深、无力进城的孩子。 卢迈曾在和罗斯高的对谈中说,对于弱势的农村孩子,让妈妈回家并不现实,因为最终他们都要进城读书。但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等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挖掘乡村自有的资源,用一种低成本、可复制的方式进行社会干预的思路。他们希望以“社会试验+政策倡导”的形式,探索一条出路。在尖山村,年轻的父母们不在家,像郭群这样的家访员和徐秀燕这样的志愿者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养育的替代角色。◇ 山村幼儿园在上课有一个2岁半的娃娃,父母带着哥哥在外边打工,生下他后就没有回家看过他。他不在电话里喊爸爸、妈妈和哥哥,却最听家访员的话,每周的家访日都守着路口等候她。张忠俊的小孙子把42岁的家访员文安琴唤作“二娘”,每次做完家访,他都抱着“二娘”不肯撒手。文安琴很疼爱这些留守的娃娃。几年前她在广东东莞打工,接到女儿的一通电话,哭着说想她。挂了电话后,她在工位上压低声音哭了半个小时。 小石头身上有时也会流露出留守儿童的情绪。比如常年在外的爸爸来电,他回了一声就扔了电话。但放学时,这个虎头虎脑的男娃子,在教室门口陪老师站着,挥手告别同学,大喊着“明天见啊”,又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快活的、心里没有阴影的孩子。所幸,尖山村里的这些儿童没有成为孤岛。但是,这样的试验要覆盖更多的孩子,还任重道远。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益视频工作室”,作者陈少远,编辑秦旭东。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益视频工作室;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科学教育的传播和教育科学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人们对自然、人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教育的兴趣;它给人们提供了研究事物的新方法和新原则,引导教育走向科学之路;它为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新天地,鼓励人们探索教育科学规律的勇气。正如美国学者弗罗斯特指出:“一场影响人类全面生活并使人们开始科学探索的革命已经爆发,这场革命最终将在原子和太空时代得到繁荣。在教育事业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场革命的影响。”一、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科学革命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而17世纪是欧洲社会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被誉为欧洲历史上“科学的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17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中世纪人们对自然现象普遍缺乏兴趣,其根源在于一种超自然的观点和向往来世的思想占据支配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表现出研究自然的兴趣,这种状况主要是自然主义精神促成的。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截然不同,前者关注现实生活,重视经验和事实;后者则倾向于神秘。“而那时期比较鲁莽的人,要揭示外在世界的秘密,却采取荒诞不经和虚伪欺骗的手法。他们不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却不耐烦地希望用神秘的手段和高于感官知觉的特殊的内在的启示,来迫使自然供出自己的秘密。”其他人并不满足于这种探究自然秘密的方法,而是急于要掌握控制自然的能力,迫使它符合自己的愿望。“但是,他们确实认为自然是神秘力量的表现,相信同这些精灵发生神交就可以控制自然现象。他们希望通过秘密的技术和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神秘的方式,或者发现毕达哥拉斯学说所指出的写成自然这部书的隐秘的数字,来达到这种目的。这就是巫术或魔术。……他们还极重视用巫术的方法转化金属,这就是制造金子的技术或炼金术。”总之,人们希望找到探索自然奥秘的试金石,并对自然完全加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唐的因素逐渐被剥除,炼金术演化为化学,占星术演化为天文学,巫术演化为实验,而神秘的毕达哥拉斯数论则培育了对数学的兴趣。英国学者沃尔夫指出:“科学的近代是跟着文艺复兴接踵而来的,文艺复兴复活了一些反对中世纪观点的古代倾向,而且部分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对中世纪的生活和实在观心怀不满的人都拥护文艺复兴。……中世纪基督教趋向于自我克制和想往来世。恪守宗教生活誓约的理想的基督教徒一心想着天国。他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从根本上说毫无兴趣。……重见天日的希腊和罗马古籍犹如清新的海风吹进这沉闷压抑的气氛之中。诗人、画家和其他人激起了对自然现象的新的兴趣;有些勇敢的人充满了一种渴望自主的理智和情感的冲动。”随着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和人的自然本质的揭示,他们开始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尤其是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进一步振奋了人们的探索精神。他们不再把对自然界的理解建立在信仰和启示上,而是直接诉诸于对自然界的考察和探究。“和中世纪的思想家大多开始于对传统文本的阅读不同,近代早期的科学家最为看重的是观察和假说的建构。”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蓬勃兴起,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世间再度看见往昔于二千年前在希腊化的亚历山大里亚所见的景象——为数众多的研究者与教师、实验室、资料收藏、交换知识观念的设施,简言之,一种适宜于科学进步的社会与知识环境。”这是地球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一场伟大的科学复兴。在这场科学革命中,出现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他们成功地利用了当时的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成果,在天文学上突破了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地心说”,创立并发展了“日心说”,由此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序幕。随着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发现自然界,对周围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是当时的时代个性。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古典科学著作得到广泛传播,有利于人们摆脱希腊和拉丁古典作家的观念及经院主义哲学的束缚。17世纪是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大学的外面,到处都充满了对科学的好奇,这种好奇心在平信徒中比在神职人员中更富于创造力,因为长期以来神职人员几乎是学术的惟一的监护人。在意大利以及别的地方,科学团体正在兴起,讲师的职位正在设立,重要的本国语著作也不乏人在撰写。应用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正在飞速发展;不久,培根将强调自然知识的功用,并把手艺人的经验提升到几乎与哲学家的见识相等同的水平”。这场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与理解,并为整个欧洲思想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种科学文化界的巨大变化,德国著名教育史家鲍尔生指出:“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超自然主义的旧神学的崩溃,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尤其是作为现世主义的新哲学基础的数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神学和基督教的兴趣,在宗教改革运动和反改革运动的斗争中,曾经再度兴起,并曾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在某时期还几乎压倒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世俗教育的势力;在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宗教兴趣却被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学术势力所排挤,而且在很多领域中确实被消灭了。”正如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一样,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则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培育了人们的理性、自信心、优越感、乐观主义和科学探索精神。二、科学教育的探索:倡导科学教育的先驱们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探索科学教育的兴趣空前高涨。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最早敏锐地洞察到科学的实用价值及其教育意义,并积极倡导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拉伯雷的《巨人传》、培根的“所罗门宫”、弥尔顿的学园、配第的科学组织、夸美纽斯的泛智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以及洛克的绅士教育,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在长篇小说《巨人传》中通过描述巨人卡冈都亚受教育的过程,将经院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进行鲜明对比,讥讽经院主义教育的可笑和无用,突出科学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拉伯雷的科学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卡冈都亚给儿子庞大固埃的信中。在这封信中,卡冈都亚为儿子拟定了一份新的教育大纲:“……至于七艺中的几何、算术和音乐,在你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你不过五六岁),我曾经教过你一点儿,你要继续学习下去,如果可能,把余下的都学完。至于天文学,要学习所有的规则。……至于自然科学知识,我要你仔细地学习;要做到没有一处海洋、河流和泉水里的鱼类你不知道;天空中的飞鸟、森林里或是在果园里的一切灌木和乔木、生长在地面的各种草和花卉、隐藏在地球内部的各种矿产以及世界东方和南方可以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宝石,所有这一切你都应该知道。此外,必须非常仔细地阅读希腊、阿拉伯和罗马各地医学家的著作,也不要轻视犹太法典的学者和谶纬学家的学说;你应该学习解剖学,获得关于微观世界即人的充分的知识……”卡冈都亚的要求几乎囊括了当时自然界的全部内容,是一个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幅现实主义教育的宽广图画。在新教育大纲中,拉伯雷主张通过旅行、参观、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把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已经意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在整个完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伯雷重视自然科学及直观教学等观点,为后来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培根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近代科学归纳方法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处处洋溢着对新知识、新发明以及科学的热情向往和赞扬,充满了对僵死、空洞的经院哲学的嘲讽和轻蔑。他在1594年圣诞节演出中借“王子”之口表达了征服自然的科学教育理想:(1)建立一个最完备、最广博的图书馆,以便收藏一切对启发理智有价值的书籍,而不管它们的出版年代、印刷方法、使用的语言和地区等因素;(2)建造一个宽敞奇妙的花园,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十分茂盛的植物,花园与放养适当种类的淡水湖和咸水湖相连,在花园四周的房屋饲养一些珍禽异兽;(3)开设一所美丽的陈列室,分类陈列任何人工或机器所制造的东西;(4)开办一个设有工厂的实验室,拥有生产工具、熔炉和实验器具等。培根的科学教育理想后来成为他在《新大西岛》中描述的“所罗门宫”的雏形。“所罗门宫”是专门为研究自然和人类而建立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科学教育机构,它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设施。例如,用来凝结、冷冻和保存各种物体的大洞穴,用来进行土壤实验和嫁接、发芽、试验的各种果园和花园,用来饲养各种鸟兽的动物园,用来配制各种各样的药草制剂、药材和药品的药房等。“所罗门宫”还拥有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实验馆,如光学馆、音乐馆、机器馆、数学馆、香料室和魔术室等。总之,在科学主宰着一切的“所罗门宫”,科学与学术享有极大的自由,人们热心从事各种科学研究。可以说,培根在科学上具有远见卓识,他几乎预见了现代科学的各种实验和创造活动。他的构想揭示了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科学知识的世俗化绘制了蓝图。培根的后继者受其鼓舞把“所罗门宫”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各国科学社团正是顺应这种新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也是科学教育的倡导者。他对传统经院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建议创办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兼具实科性质的学校,他称之为“学园”。学园的课程计划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和自然科学四部分,其中自然科学占很大比重。弥尔顿为学园拟定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算术、几何、天文、自然地理、物理、数学、三角、筑城学、建筑学、工程、航海、农业、生理学、医学、解剖学、自然哲学中的气象史、矿物学史、植物学史、动物学史以及自然哲学方法论。他还主张让学生阅读一些医学家的著作,使他们了解一个人的气质、脾气、幽默以及如何应对粗鲁;主张把猎人、捕野禽者、渔夫、牧羊人、园丁、药剂师和其他科学家、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解剖师的实践经验引入自然科学的教学。“这些知识和经验给他们染上真实的自然色彩,使他们不会忘掉,并且给他们以与日俱增的快乐。”在弥尔顿生活的时代,近代自然科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自然科学的成就还不足以取代古典著作的权威,因而他虽然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却主张学生从古希腊罗马著作中学习自然科学,这说明他的科学教育观具有新旧交替时期的两重性。这种使古典主义课程和实科教育相结合的理想,在17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创办的学园中变成了现实,而且在洛克的《教育漫话》中得到进一步发挥。配第是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针对当时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各自为政的弊端,他主张建立一个有利于科技传播与发展的科学组织。这一建议被认为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先声。为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普及科学技术教育,配第建议创办劳动小学和机械中学。劳动小学主要对儿童进行基础知识及能力和制造业训练,因而课程分为两部分:前者包括阅读、写作、绘画、制图、算术、几何、外语、音乐等;后者包括车工、制作数学仪器和钟表、雕刻、制作乐器、磨制玻璃工艺、植物栽培和园艺、船舰模型、地球仪、解剖学等实用技术。机械中学是一种实科中学,除学习科学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旋工、钟表、雕刻、造船、地球仪、罗盘针、香料等。机械中学设有科研机构和配有科研设备,如生物示范园、水族馆、陈列馆、机器模型、图书馆、天文馆、地球仪、试验田等。受培根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配第主张采用直观教学原则,强调学习与劳动相结合,重视儿童在工场中的实际操作。为更好地了解手工艺知识的发展状况,他建议对所有知识重新审查,并从中筛选一切有关实际或实验的学问,将它们编成一部大型著作。配第强调教育与科技及手工业生产相结合,设计新的学校模式,反映了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强烈要求改革传统教育的愿望。他的关于收集各种科学知识汇编成书的建议是夸美纽斯泛智论及百科全书的先导,他所描述的机械中学与培根《新大西岛》中的“所罗门宫”交相辉映。配第在教育史上首次使用了“实科”这个词,后来德国教育学家席姆勒将在哈勒创办的新学校称为“实科中学”。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他从1634年起开始致力于探讨“泛智”问题,所谓“泛智”是指广泛全面的科学或智慧。1650年他应邀担任匈牙利政府的教育顾问,期间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为该校拟定了一份教学计划,名曰《泛智学校蓝图》。这份计划内容丰富,自然科学占有较大比重,如五年级逻辑班教师门口上方写着“不懂自然哲学的人不准入内”,墙上贴满了逻辑法则,学习内容有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光学、机械发明史、文体、希腊语、戏剧表演等。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和重视科学教育的主张体现在其一系列著作之中。例如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为6岁以下儿童提出了一个广泛详细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政、政治学、辨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他认为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拟定的国语学校课程除当时流行的读、写、算、宗教和唱歌外,还增加了经济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自然、世界历史等常识;拉丁语学校除了开设文法、辩证法、修辞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外,还增设物理学、地理、年代学、历史等学科。总之,他主张加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夸美纽斯对科学教学法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他把教学中的直观性奉为“金科玉律”,认为“科学的真实性和确定性有赖于感觉的证明者胜于任何其他证明”。作为一种知识结构,泛智论贯穿于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之中,这一理论适应了张扬理性、尊重科学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美好愿望。康帕内拉是17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他设计的太阳城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古典主义和神学几乎销声匿迹。按照他的设想,从2、3岁起儿童就应在有学问的老人带领下,一边在城市中散步和游戏,一边观看和学习四周城墙上的图画,从而获得最简单的科学知识;从7、8岁起儿童一边学习初等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边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生产劳动,如各种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接着开始研究比较抽象的科学,如数学、医学等,并经常举行讨论和辩论;最后大家在各种科学和手工业部门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职务。在太阳城各城区的内外城墙上都悬挂着华丽的图表,这些图表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天文、占星学、几何、历史、逻辑、修辞、文法、医学、物理、农学、地理、动物学、地质学、政治学等。太阳城有许多教师负责讲授这些图表和绘画的意义,因此儿童在10岁以前就能毫不费力地通过直观教学掌握各种科学的基本知识。康帕内拉认为,仅从书本研究某种科学的人只是一些外行和学究,只有联系实际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随机应变的有才智的人。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创立了一种社会主义国家学说,太阳城里知识统帅权力,除了按知识划分外,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差别。教育是普及和强迫的,它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训练学生适应各种职业。《太阳城》是继莫尔的《乌托邦》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其中的科学教育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德里亚是17世纪德国思想家,他在《太阳城》和《乌托邦》的影响下,于1618年写成《基督城》。基督城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例如,在解剖室,研究者从事动物和人体解剖实验,以帮助人们弄清人体各器官的位置,认识生命和各器官的运转;在物理大楼,展示着自然发展史的各种图像,包括气象万千的天空、各个地区迷人的景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动物的画像、万物的形态以及各种石头和宝石,这些都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自然界样品;在数学大楼,有供研究用的天体图和地图,有星罗棋布的天空图和日月星辰的仿制品等。基督城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了有利于科学技术应用的各种工场,这些工场从事金属加热、冶炼、溶化和铸造、制盐、制砖、制造玻璃和陶器。基督城强调培养公民的科技兴趣,要求人人接受科学教育,因而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中公民对于科学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在很久以前就受过训练,深谙科学工作的个中三味,并且对于自然界的内部奥秘感到由衷的兴趣。”基督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在基督城中心有一所宽敞美丽的学校,学校设有8个讲堂,分别是文法、算术、逻辑、天文学、自然科学、音乐、伦理学和神学,青少年可以自由地在8个讲堂接受科学教育和训练。安德里亚重视通过直观教学进行科学教育,基督城与科学教育相关的设施有实验室、解剖室、药品供应室、机械器具陈列室、绘画和图片工作室、数学实验室等,学生在这些实验室接触实物,能更形象地认识事物。安德里亚在《基督城》中重视科学实验和科学教育等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既不是教士或学究,也不是朝臣,而是事业家。为使绅士掌握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艺,洛克提出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教学计划。在这份教学计划中,他依据“功用”原则选择学习科目,主张课程设置应把现代实用科目与古典科目结合起来,兼顾实用与装饰。洛克要求绅士学习的科目包括书写、阅读、图画、速记、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地理、写作、算术、商业、数学、天文、几何、历史、年代学、伦理学、民法、法律、逻辑学、修辞学、自然哲学、跳舞、音乐、击剑、游泳、骑马、园艺、细木工等。他以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论述了绅士学习各种科目的意义。“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是一个绅士所容易知道及必需知道的,此外,还有许多事物乃是以愉悦与利益,作为对寻幽探奇者的艰辛劳动的丰厚回报。不过我认为,上述种种事物宁可从诸如那些亲身进行过合理实验与观察的作者去获得,而不是来自于纯思辨方式的构想。”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许多领域进行探索,广泛地阅读,大量地研究人类及其思想和生活方式,就会具有精神上的自由;而一个虽然深入彻底但只研究了少数几门学科的人绝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洛克倡导实物教学,主张让儿童亲自观察各种事物,使他们获得有关事物鲜明的印象,从而牢固地记住它们。洛克为年轻绅士所拟定的教学计划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弥尔顿科学教育观的新发展。《教育漫话》成了17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学园的理论支柱,直到18世纪末以前这种新型学校还在英国久盛不衰。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上述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探索科学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科学教学,这种科学思潮是教育理论中对经院主义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的催化剂,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学校盛行宗教神学、古典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三、科学教育的实施:新型学校与科学教育的传播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家们对科学教育的探索和大力倡导,在欧洲主要国家诞生了一批新型中等学校。这些学校除开设原有的古典主义学科外,科学技术知识开始普遍受到重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观察、实验、实习等)也得到广泛运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传播。16世纪德国教育家梅兰希顿按照新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新型中等学校,其主要课程除人文学科、古典语言和宗教教育外,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高年级还讲授科学基础知识,如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在17世纪后半期就开始酝酿的哈勒学园堪称当时教育革新的典范。这是一所以贵族学校为基础招收高年级学牛的寄宿学校,它试图把传统的古典学科与现代语言、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在现代科学方而.学园设有几何、数学、生物学、解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而且把重点放在实物教学和实际应用上。例如,几何课尽可能增加野外实习,数学中的分数要以实物讲解,夏季应到乡村或田野讲授生物学,冬季要利用雕刻或动物尸体讲授解剖学。在哈勒学园的影响下,大多数地位较高的学校都在课程中增加了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一所“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这所学校以数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研究为中心,讲授数学、物理、机械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绘画和制图等实用科目,在教学法上广泛应用了绘画、图表、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1747年赫克尔在柏林创办了经济一数学实科学校,设有算术、几何、力学、建筑学、制图、贸易、商品制造、自然知识、人体知识、动物学、植物学、桑树栽培和养蚕等课程,学生按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簿记、矿业、商业等分为不同的班级,先接受数理基础训练,然后按志愿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这在科学技术教育上迈出了一大步,随后在德国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实科中学,成为德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世纪法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掌握在教会团体手中,学生均需服务教会并恪守共同的教规。1637年曾在耶稣会学院受过教育的笛卡儿发表了《论正确指导理性和在科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一文,认为耶稣会教育并未给他留下任何确定的信念,于是转而依靠理性方法研究哲学和科学,他认为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是确定无疑的。受笛卡儿的影响,基督教圣乐会首先对耶稣会教育权威提出了挑战。圣乐会崇尚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致力于改革中等学校。圣乐会中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新观念特别是现实主义:古典文学在课程中占显著地位,但也包括法语、现代外语、法国史以及数学、地理、物理、化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大多数课程用法语教学,强调历史、代数学和算术,运用地图和其他直观教具讲授地理,在实验室从事物理、化学和解剖学研究。圣乐会虽然在名望和势力方面不能与耶稣会相匹敌,但其教育活动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该时期法国贵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除学习贵族的必修科目拉丁语外,更注重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等现代语言;经院哲学被笛卡儿哲学所取代,数学和新兴科学代替了传统的“四艺”,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讲授;为了提高贵族子弟未来的行政管理能力,历史、地理、法律和政治备受重视。该时期国家对工商业的干预也刺激了法国科学教育的传播。例如,17世纪中期在朗格勒为战争孤儿创办了一所贸易学校,开设数学、建筑学理论课程以及织布、制鞋等实践课程。法国政府也成立了一些专门学校教授艺术、设计和建筑等科学知识,如1648年的皇家绘画学园、1671年的皇家建筑学园、1682年的国立航海学校、1688年的艺术学校等。18世纪法国高级技术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给海陆军部队和建筑业输送工程师,1716年奥尔良公爵创建了“路桥人才集团”,专门提供建筑、数学、物理和化学教育的路桥学校由此诞生,该校是欧洲最好的土木工程学校。与此同时,采矿学校、绘图学校、商业学校、军事学校、航海学校也纷纷建立。科学教育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法国在技术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实行科学教育的先驱机构当推“学园”。由于文法学校和大学都掌握在国教徒手中,许多非国教派教士创立了一种规模小而且收费廉的新型中等学校,他们吸收了弥尔顿和洛克的思想,重视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运用英语教学。例如,1715年瓦特在伦敦创办了一所实科性中学,学校拥有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建立了科学实验室,采用演示和实证等教学方法,传授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航海学、军事学、簿记和自然科学等。1740年由约瑟夫·兰德尔建立的希思豪学园,专门为中上层阶级提供所需要的课程,8岁至18岁的学生达170人,图书馆拥有藏书1400册,科学仪器包括太阳系仪等。后来兰德尔在约克开办了另一所学园,宣称不采用文法学校僵化、专制、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更灵活和实用的方法。随后,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创建的瓦林顿学园在课程现代化上更进了一步,课程包括英国文学和文法、历史、化学、地理、解剖学和自然科学等。18世纪末弗罗兰在巴斯创办了一所学园,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博物学和应用科学;第二类阐述人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包括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文法、逻辑、修辞学、诗、绘画、音乐和体育;第三类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古代和近代史、政治学、经济学和名人传。与此同时,弗罗兰的妻子也为女子建立了一所实科中学,其办学精神与男校基本一致。以上这些学校注重科学知识教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同时有助于训练一批作为工业革命先驱的职员、机械师、技术革新者和企业家,因而深受社会特别是中产阶级欢迎。该时期传统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也开始增加一些现代学科,如1770年伍得彻尔文法学校在招生广告上声明,除希腊语和拉丁语外,还讲授算术、簿记、对数、几何学、测定法、三角学、力学、测量术、水准测量、航海学、地理学、自然哲学、天文学以及地球仪的使用等。17世纪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在17世纪80年代的莫斯科,只有24%的城市居民(成年男性)识字。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考察欧洲各国后,为增强国力,在军事、财政、工商业、农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其中创建实科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要措施。为培养军事和工业部门的各种专门人才,1701年在莫斯科建立了炮兵学校,要求教给炮兵及官员子弟以读、写、算及其他技术的科学知识。学校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前者学习读、写、算,后者学习几何、三角、制图及炮兵技术等,学制四年,合格者送往部队或参加其他工作,不合格者送到炮兵厂当工人。随后,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创办数学与航海学校,要求教授数学、航海学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各种科学。学校分为数学班和航海学班,学制四年,所设课程有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测量学、航海学等。学生毕业后大多送往荷兰、英国等地深造,回国后担任舰队军官。从1701年至1716年,数学与航海学校为俄国海军培养了1200名骨干,还培养了不少造船业的专家和教师。18世纪初彼得一世还允许设立了外医科学校、工程学校、外国语学校、计算学校、矿业学校等,这些学校在科学教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学校中,知识的世俗倾向、新的教育形式、与实践的联系扩大了人的视野,增强了人认识周围世界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世俗文化的活动范围。”可见,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批新型学校的建立、课程内容的世俗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在这场科学革命中形成的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方法,不仅给欧洲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此以后,欧洲教育逐渐朝着科学与理性所指引的方向迈进。四、近代自然科学对教育科学化的贡献自然科学的成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理性精神得以确立。这些变化对西方教育理论及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是推动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分化,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光学、热学、电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解剖学、医学、生理学、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等,都在16—17世纪得到长足发展,推动了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随着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具有实用价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扩大了在课程中的影响,并日益取得主导地位,而不切实际的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受到排斥。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如培根、洛克等,明确阐述了与形而上学和神学知识观不同的新知识观——科学知识观。“因此,如果说,在知识观念问题上,16世纪还只是一个对形而上学和神学知识观进行怀疑的世纪的话,那么17世纪则是一个真正解构和建构的世纪。”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一些人对通过感觉经验的新方法探究自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例如,英国的哲学家培根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已经看到一个新的课程轮廓,即依据科学而构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自然科学对教学内容的冲击打破了传统的学制框架,导致了新型学校的产生,如弥尔顿的学园、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配第的机械中学、各种实科学校等,对后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型学校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中产阶级和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削弱了宗教教育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并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古典主义提出了挑战。其次,自然科学注重观察、实验、经验、独立思考,否定传统与权威,推动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理论中的某些新方法、新工具被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以取代往日机械背诵、强迫记忆、盲目服从权威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口耳相传的旧传统。“自然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经验和实验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它通过对经验和实验结果的归纳和分析,提出一种逻辑构造型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框架。”实物教学、直观教学、模型、标本、图表、参观、实验、实习、制作等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根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他在大力提倡科学知识的同时,对于如何获得科学知识的新方法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科学当中迄今所做到的一些发现是邻于流俗概念,很少钻过表面。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他认为过去科学和哲学之所以毫无结果,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求知的一种新途径,那就是新逻辑、新工具。培根提出了科学归纳法,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从许多具体事物中寻找共同规律,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由归纳而来,可靠的知识必定来源于正确的归纳法。同样,夸美纽斯深信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最可靠,洛克认为感觉是心灵“白板”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些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再次,自然科学发现了宇宙内部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秩序,在其启示下一些教育家努力探索存在于教育工作中的客观规律,使教育教学研究由单纯的经验总结上升为教育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科学化。顺应自然既是人文主义学者在教育活动中遵循的原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同时还是他们进行理论探索的依据。如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应当摹仿自然,“教导的确切的规则只能从自然借取”。根据这一原则,他论证了学校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纪律等。过去人们往往引用圣经或宗教教条论证教育规则,夸美纽斯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旧传统的窠臼,但他在引用圣经之余力图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据和论证方式。夸美纽斯引证自然的做法表明他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可贵尝试,突破了教会宣传“圣经包含一切真理”的禁区,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天国转向现实生活,有利于教育工作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有学者指出:“在教育学史上,是夸美纽斯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规律。……在教育学史整个发展谱系上,夸美纽斯开创了近代的‘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之先河。”可见在教育理论中自然适应性、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反映了人们探索教育及教学客观规律的愿望。最后,自然科学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抛弃了以往有关人性问题的原罪论、宿命论和悲观论。正如罗素指出:“科学引起的另一件事就是关于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的想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哥白尼学说本来应当有伤人类自尊心,但是实际上却产生相反效果,因为科学的辉煌胜利使人的自尊复活了。”一些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热情歌颂人性,崇尚人性的美好,以全新的观点重新讨论人性问题,改变了对教育目的观的看法,主张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新的教育目的观将在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结合中得以建构。甚至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的传统从此慢慢让位于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影响,包括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另外,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巴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柏林学院为代表的科学社团也应运而生,既开创了科学专业化和社会组织化发展的先河,也从思想观念和教育实践方面极大地扩展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及内涵。[25]同时这些专门的科学社团也是推动科学知识传播的主要机构。
据一些数据分析结果,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教育的试验场,无数的公司、资本和家长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实验中去。所谓的人工智能教育,是在网络教育的基础发展出来的,一种以软件教学为基础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国家规定的各年级的规范课程还是在学校完成,但其他的教育,比如在职培训、技能培训、课外补习、兴趣学习等等,培训教育机构都希望用软件取代老师进行教学。其实,这也是被逼的,像现在的情况,要找到一个好老师、一个能开网络课程,又能得到好评,又能传递知识的老师估计是非常稀缺的。就算你找到了,价钱也不是一般机构能承受的。所以在成本和稀缺性的推动下,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支持下。用人工智能代替老师,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中国有无数的家长和学习,会愿意加入这种实验,会去体验新的东西,那行业和技术发展的动力就有了。 人工智能教育也就是AI教育和现在的学校集中教育有什么不同,首先,人工智能教育首先要实现的就是模仿现在的人工教学,通过人工智能的网络优势、收集资料和信息的优势、信息处理的优势等等,做的比现在的老师更加好,更能吸引学生、能提高学生成绩,能降低学生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相信到这一步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找到一批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然后开发出优秀的课程,就基本能达到要求。到了第二步,这个人工智能教育的软件要开始进化,现阶段当然是研究人员和程序员要要对软件进行升级和优化。让这个软件能根据学习这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与学习方式等情况和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通过做题、测试、考试、练习、回答问题等等方式,按一定的标准收集到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习者的喜好和反应能力进行测试,就能分析出那方面需要调整,需要加强。或者对学习者进行几个大类的分类,然后按分类进行教育培训,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就出来了。但到了这个程度,还远不能称为“智能”,因为这一切的背后,都要数据分析和教育研究人员在背后修改程序,然后让程序调整教学方式。这是很多中国的人工智能培训机构已经基本能做到或正在做的事情。这种程度的“智能”,只要投入进去一定的金钱和人力,找到足够的专业的人员开发软件。就基本能达到这种效果,就能对不同的学习者的情况进行反应,调整教学方式。所以说这个层度的 人工智能都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要达到人工智能的第三级教育能力,也就是个性化教育。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层级的人工智能教育软件,能够自动对不同学习阶段的 人员进行测试,然后自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再自动做出调整。为不同的每一个人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这个过程是软件基于它的学习能力自己完成的,而不是需要一大堆的研究人员和程序人员进行调整和跟进的结果。因为按照第二级的人工智能,它在人力的协助下,最多也只能将学习的人分成几大类,将人归不同的类别后,按标准提供教育方式而已。但真正的人工智能不是这样的标准的,是要求软件能了解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些人可能要看更多的图片,能学习得更快;有些人可能要看更多的视频和其他相关的资料,能学习得更快;有些人可能需要不停的重复和背诵,然后才能掌握知识;而有些人学得好的,可能要加快学习进度,拓宽学习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是每一个学习者的不同,既然是人工智能教育,就肯定要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甚至还能发现学习者的天赋,擅长的领域,然后结合他的天赋和擅长,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培养出一个个的天才出来。或者面对有心理问题、厌学等等各种不同的人,都要有不同的、针对个人的教育计划和方法。甚至可能通过未来开发的一些设备,如脑电波接收器、穿戴设备等等,软件通过学习者的人体反应,真正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从而真正的掌握学习的结果。软件越了解学习者,就越能给学习者提供精准的学习的计划。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最高目标,个性化的教育,一旦这种教育方式成熟,我们的教育方式将会被彻底的颠覆。很多人预言老师会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下失业就是这个逻辑。 而最得益的,就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习者,包括我们这些终身学习的人。一旦有了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教育软件,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伯乐,能找到自己的启蒙老师,能找到自己的带路人。只要你有自己兴趣、天赋或特长,它都能发现,然后用最好的、最先进的教育方式培训你,让你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通过让每一个人发挥专长,得到最好的、最到位的教育,让全世界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人类可能出现更多地天才、大脑的智慧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焕发出无限大的智慧和能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高速发展,高级文明就此出现也不奇怪。
4月18日下午,由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主办的黑龙江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网络高峰论坛,以网络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根据百度统计数据显示,本次直播浏览量近33万人次。本次网络高峰论坛会议由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余彬副主任主持。会议开始,首先由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的王明伟校长就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与实验教学应用的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论述。王校长提到,目前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都在一个转型期,我国近些年来也越来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各个学校开齐开足理化生实验课,还要强化试验操作的培养,认真做好验证性和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但是现阶段全国各个省份的实验教学发展的还很不均衡,比如南方的一些省份实验教学做的就比较好,北方就相对弱一些;发达的大城市就实验室就比较完善,而小城市就差很多;甚至同个城市的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教学角度来看,哈三中在实验教学方面是比较领先的,理化生实验课基本能够保证开齐开足。在校本选修课中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动手操作实验,学生们也都很喜欢。然而这却并不代表着我们的实验教学就够完善了。例如实验设施设备差、实验教师学法、实验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是亟待解决的。从学生成果反馈来看,近些年学生的实验理论水平有着很大的提升,但是实验操作能力还是偏弱。就算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在参加学科竞赛的时候,也是很明显理论成绩偏高,实操成绩偏低。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还发现有的同学甚至连划火柴都不会,听起来虽然很可笑,但却并不是个例。这也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学生的操作能力、劳动能力方面都非常薄弱,迫切需要改善。除了以上这些问题,王校长最后还提出了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实验是否可行?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化学实验药品是管控药品,实验无法进行。那么通过仿真虚拟实验来操作是否可行呢?目前我们有些老师也提到了这个途径,也希望专家们能够给出合理性的建议。如果仿真虚拟实验效果不错的话,教育部门是否可以在财政上给予支持,采购一些软件或平台通过虚拟实验来保证一些实验的教学。随后,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张巍校长就初中育人方式变革与实验教学应用的融合进行论述。对如何解决教学课时安排、专兼职实验教师的现状等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汇报和交流;齐齐哈尔市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杨忍普副主任从小学科学学科角度谈实验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探索加强和改进的途径和思路。着重针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科学素养等提出了建议;鸡西市教育局田洪伟副局长在论坛中强调了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并从实验环境、条件、落实政府督导责任及考评机制建设等方面谈了现实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物理教研员汤清修老师从教育资源、数字化实验的研究及应用、教师实验能力提升计划、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三个方面分享了上海市的探索、创新及应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卢海军副校长结合本校在开展实验教学方面的成功案例,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倒逼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的联系,分享了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氛围、学习习惯。吉林师范大学李长有副教授从强师强教、实验器材、实验环境、具体做法出发,分享了吉林省的经验和案例。最后,教育部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刘强处长在论坛中对《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起草的背景、意义和要求进行了解读。对实验教学在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实验教师技能水平测评与教师绩效考核建立的必要性,如何让孩子学会科学家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虚拟实验的应用及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精准阐述。在虚拟仿真实验是否要代替真实实验的问题上,刘强处长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刘强处长提到,关于虚拟仿真实验的问题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中有明确表示:“对于因受时空限制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和控制的事物和现象、变化太快或太慢的过程,以及有危险性、破坏性和对环境有危害的实验,可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呈现。”04:46所以严格来说,他们不应该是替代关系,而是补充关系,例如燃烧、爆炸,再有像心脏构造、地质板块的变化,以及微观的过程,我们是可以利用虚拟仿真的方式展现的。还有就是我们目前比较倡导的----虚实融合的实验,例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虽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也是可以做的,我们主张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去体验去感知这个实验的过程,但是这个微观世界发生什么我们是看不到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带引擎的虚拟仿真实验(www.nobook.com)去看到他们内在的反应关系。这个我们是非常倡导的。本次网络高峰论坛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开创了以网络为平台加强和改进实验教育的先河,为黑龙江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新实验观”,大家表示听了领导和专家的精彩发言后,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困难和挑战是并存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会努力提升实验教学能力,并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为新时代实验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END——————————NOBOOK虚拟实验旨在为教学赋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专为中小学师生打造,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将实验可视化,方便进行课堂实验演示与讲解,让实验课变得简单、高效,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硬件的使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NOBOOK虚拟实验(www.nobook.com)已服务于国内10000多所学校,在海外国家和地区也颇受欢迎(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深受一线师生的喜爱,同时也荣幸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7月12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而获奖的消息,引发争议。对此,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一位研究员的孩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六年级小学生获全国大奖?实验记录:“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此前,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主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展示的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作品引发关注和质疑。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有网友质疑,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但该项目资料显示,其竞赛组别是小学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该项目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相关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陈同学在指导教师、盘龙小区教师的带领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老师们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同年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1月10日,“(我)还是不太了解基因。”1月13日,“了解PCR技术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为何通过荧光强弱的比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一所985大学在读博士生李玲表示,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刚开始他连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关系?”13日上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该情况,他们正在进行调查,具体情况不便透露,会根据情况发布调查结果。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一位工作人员称,大赛方面正就该事件了解情况。前述课题研究是否涉嫌学术造假,如有相关证据线索,可以发送到大赛的邮箱。延伸阅读:人民网评:屡被质疑的青创赛,该彻底反思了!7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质疑发布声明称,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获奖作品的获奖学生陈某某,系该所研究员之子,目前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并将及时反馈相关调查结果。小学生研究癌症到底是神童,还是造假,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判断。我们也相信调查组会让真相水落石出。在重视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当下,小学生能研究癌症相关基因似乎并不意外,但公众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该项目的部分实验记录显示,陈“神童”在2018年1月9日还不知道什么是基因,4天以后就学会了相关知识。如果生命科学这么简单就能学会,那医学院的本科生为啥还需要全日制读五年?所以,大家对此事揪着不放是情理之中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一次引发质疑。多名曾参与此赛事的人士爆料称,参赛的部分科研项目存在造假,很多科研课题和实验难度已到达硕士、博士水平,不是忙于学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无利不起早。青创赛之所以多次出现名不副实的科研项目,无非是因为与升学挂钩。在一分就能超千军万马的中考和高考中,这种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获奖作品,往往能在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尽管今年1月13日,教育部已经印发意见,明确从今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正式取消,青创赛已经不能为高考加分。但在很多省市,青创赛比赛成绩仍是中考录取的加分选项。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升学机会,有条件的一些家长“合理利用规则”也就不难理解。作为我国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青创赛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该项赛事已经背离了设置的初衷,不但获奖项目难到连硕士博士都看不懂,甚至成了破坏教育公平、亵渎科技创新的温床。当比赛屡被质疑、作品频涉造假,当从拼智力拼创新拼实践,变成拼家庭资源拼人脉时,相关部门已经不能再坐视不管。强化比赛全流程的监管,加强参赛选手的背景审核,对研究项目能达到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有舞弊嫌疑的一律禁赛,参与造假的研究人员追溯至其所在单位或学校等等,多管齐下,才能创造更公平良好的比赛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把比赛与升学脱钩,才能真正让比赛回归到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的正确道路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1979年,邓小平为青创赛的前身“全国青少年科学作品展览”题下这样的一句话。41年过去了,国家对青少年的关心不变,对科学的重视依旧。只是,这种关心和重视,不能成为某些人为自己谋私利的手段。让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回归初心,全社会责无旁贷。来源:中国青年报 澎湃新闻 上游新闻 潇湘晨报 人民网流程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