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全国第7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落户滨州张耳

全国第7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落户滨州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12月17日,中国儿童中心在全国设立的第7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落户滨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寇虎平,滨州市委副书记张凯共同为“基地”揭牌。当日上午,“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揭牌暨全省“书香飘万家 家庭共成长”亲子阅读推广活动在滨举行。市委副书记张凯在致辞中介绍了滨州市情并希望全市各级妇联和教育部门用好家教基地平台,积极对接全国、全省优质家教资源,引入更加成熟的家教指导服务模式,实施好建立家庭教育智库和家庭教育志愿者两支队伍,打造家风家教实践基地、示范性家长学校、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和网上家教基地四个阵地,开展一批主题活动,形成一批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家庭教育2411”工程,探索创新家教工作内容、方法、载体和机制,着力打造家庭教育工作新品牌,为全国、全省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滨州经验。据悉,中国儿童中心是全国妇联直属,集科学研究和实践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校外教育机构。为汇聚各地优势资源协同推进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实践工作,2018年,中国儿童中心开始在相关地区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基地全面参与中国儿童中心牵头的家庭教育研究项目和家教指导者专业培训项目,承担活动课程实践等工作。会上,还为滨州市“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我最喜欢的亲子阅读体验基地”“示范家长学校”进行授牌,为滨州市家庭教育智库专家代表颁发聘书。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霍雨佳作了《跟孩子一起读书吧 打开早期阅读的奥秘》专题讲座。

宁戚

湘潭大学获评省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集体

红网时刻湘潭12月11日讯(通讯员 严渊)12月11日,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湖南科技大学召开。湘潭大学获评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集体,许锋、刘韬、伍振军、王墨翰、袁雪萍、陈琛等六位老师获评先进个人。近年来,湘潭大学研究生工作部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和研究生辅导员骨干作用,努力实现全员育人的研究生思政工作保障体系;全面构建研究生资助保障体系,规范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指导研究生会开展全校性学术研究、文体娱乐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湘潭大学研究生会也在2020年成为湖南省唯一研究生会团体,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娜塔莉

2020教育研究热点话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重要会议召开,一系列教育文件出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教育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撰稿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剑萍,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方芳,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开剑,课程中心副主任赵诗辉,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武秀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妍,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米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彩华。1深入学习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新闻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发行。教育部对使用《讲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出全面部署。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了深入学习与阐释。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从“政治性、人民性、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等6个方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解做好教育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翻译出版,为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者建议今后,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课程,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让广大干部师生听得懂、能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大学生全体。高校要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系统掌握。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研究视界学者撰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基础愈加牢固,三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特征,学者认为,建成教育强国是2035年教育发展远景目标,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使命,深化综合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关键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环节和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举措。学者认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新阶段要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教育是总的指导思想,加快教育现代化是主要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是核心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重要历史使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学者建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落实,学者认为,对基础教育来说,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环节,新发展阶段的质量标准正在趋于多样化;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运用不同推进路径,促进所有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适应性等。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闻事件2020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督导与评价,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热词”。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利器”作用,以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尽快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眼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评价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主要功能应该是诊断性的,长善救失,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重视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与学生评价,加强受教育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要特别突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性,切实建立健全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要系统研究与建立软性指标的评价机制,补足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短板;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建议教育督导应紧紧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完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评价—公示—整改—问责”机制。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标准。回归教育本体,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重视社会用人改革、舆论治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4“体美劳”助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新闻事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者对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研究,为学界增添了新话语。研究视界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这些长期以来的教育短板受到空前重视,有利于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者认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是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建构社会机制,其意义在于确立了理解教育的新思路,统一了人的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破解学校育人难题的有效路径。《意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综合育人理念,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学者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美育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幸福生活,应促成构建新时代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学者建议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劳动,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劳动教育。要让体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学校体育要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走专项教学之路,让学生能融入和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美育不是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无论实施劳动教育还是体育、美育,都应将其与其他“四育”结合起来。5新时代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新闻事件2020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学者的关切之一。研究视界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学者指出,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体现了国家意志及权力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先后经历了“统—分—统分结合”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教材建设合理分工的权力结构。新时代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权力特征、权力结构以及权力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教材建设的权力特征,优化教材建设的权力结构,创新教材建设的权力行使机制,保证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中有效行使,并通过积累本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当前,我国教材建设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课程教材改革深入推进,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专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的教材建设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建议教材建设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教材建设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内容要求、途径方式、学习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统筹把握,实现各学段教材的有机衔接与上下贯通。二是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程教材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以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6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新闻事件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和“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研究视界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推进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者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避免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简单重复。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建立能够进行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通盘考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和相互交流研修机制。在标准研制方面,应实现教材编写、审核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者提出,高校要在保留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协同融合的功能机制。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属性和使命,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打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学者建议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7基础教育聚焦公平与质量新闻事件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展开。研究视界学者认为,“义务教育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控辍保学和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得到政策有力保障,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共享。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把牢方向,部门联动,内外协同。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中小学办学管理机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发展,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性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标志着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学者建议“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强调“能力扶贫”,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教师要积极行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延伸学习等。要解决学校办学干扰太多问题,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高考命题应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随班就读工作应“一县一案”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8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下,研究生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视界2020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深化。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成效评价促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纵深推进。学者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理想信念上增强当代研究生的情怀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的引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重点是落实高校主体责任,聚焦大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要更加关注大学是否为国家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否为创造知识和产生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学者建议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科教融合为基本途径,深化校内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按照内涵式发展对质量和效益的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优化治理结构,厘清治理责任;加强学科建设,建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框架;优创教学机制,注重合作共进;优育本科人才,明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9构建类型属性突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闻事件教育部与山东、甘肃、江西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9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视界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职业教育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学习终身化、产教一体化、治理法治化和发展国际化。还有学者指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类型特点基础上,不断强化中职基础地位,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校的通道。还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学者建议“十四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要以提质培优作为根本目标,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和确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加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10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闻事件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月,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召开。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视界为有效应对疫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高质量线上教学,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的“学习革命”。学者认为,在线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关键的是需要制度化、法律化顶层设计,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高质量的“工匠型”双师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有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精准实行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引领,稳定教师资源;从跨区域联动管理入手,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多元且复杂的,重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很关键。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学者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教书育人、潜心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7日第6版

野哉

全国第7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今日落户滨州

12月17日上午,“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揭牌暨全省“书香飘万家 家庭共成长”亲子阅读推广活动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行。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寇虎平、市委副书记张凯在活动上致辞、讲话,并为“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揭牌。为滨州市“家风家教实践基地”、 “我最喜欢的亲子阅读体验基地”、 “示范家长学校”授牌,为滨州市家庭教育智库专家代表颁发聘书。寇虎平一行还到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并到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参观。本次活动,市妇联还承办了全省“书香飘万家 家庭共成长”亲子阅读推广活动,邀请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霍雨佳作了《跟孩子一起读书吧—打开早期阅读的奥秘》的专题讲座。

回旋曲

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在哈尔滨揭牌成立

东北网4月22日讯(记者 杨帆)22日,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举办了黑龙江省绿色家庭共建论坛暨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成立仪式。该基地是继湖北宜昌、山东威海之后的全国第三个基地。基地将全面参与中国儿童中心牵头的家庭教育研究项目和家教指导者专业培训项目,并作为项目首批试点地区参与“绿色家庭建设项目”,承担活动课程实践等工作。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在哈尔滨揭牌成立。 东北网记者 杨帆 摄在省妇联支持下,中心通过举办绿色家庭共建论坛,联合城乡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爱心企业、社工机构、高校等,对绿色家庭建设的内容、模式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组织实施“绿色家庭”的创建行动。黑龙江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成立三十余年来,立足本省实际,对儿童保健、营养、心理、教育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应用性研究和实践,并积极开展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儿童中心的项目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悉,共建绿色家庭是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由中国儿童中心配合教育部和环保部发起活动,意在将每个家庭建设成低碳环保、绿色健康、自然和谐的绿色家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弘扬家国情怀,礼赞新时代,践行绿色生活。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王彬表示,结合世界地球日契机,中心将组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主题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倡导,围绕绿色家庭创建,制作短视频、公益广告、宣传品等,大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和绿色生活常识,为建设美丽龙江作出贡献。

红旗谱

湘大获评省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集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31日讯(通讯员 陈琛)12月28日,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召开。湘大获评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集体,谷秀娟、吴双、郑帅3位老师获评先进个人,吴双、刘韬2位老师获得研究会优秀论文。会上,湖南省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刘书华充分肯定了2019年湖南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工作成绩,并对如何做好研究生思政工作提出了要求:加强学术文化建设,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志愿服务活动;抓好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管理力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水平。近年来,湘大研究生思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研究生工作部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和研究生辅导员骨干作用,努力实现全员育人的工作态势;全面构建研究生资助保障体系,规范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指导研究生团委、研究生会开展全校性学术研究、文体娱乐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护山神

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落户黑龙江

黑龙江日报4月22日讯 22日,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和“绿色家庭建设项目”在我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成立并启动。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同时举办了“绿色家庭新展望”2019黑龙江省绿色家庭共建论坛,省女创业者协会、女经纪人协会等200余家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公益机构结合实际,对绿色家庭建设的内容、模式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据了解,此次成立的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将全面参与中国儿童中心牵头的家庭教育研究项目和家教指导者专业培训项目,并作为项目首批试点地区参与“绿色家庭建设项目”,承担相关活动课程实践等工作。“绿色家庭建设项目”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和绿色生活常识,积极推动低碳环保、绿色健康、自然和谐绿色家庭建设,此次承接全国重点绿色家庭建设项目,对我省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发挥妇女独特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

翕辟

612项!教育部公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你们学校是哪个?

在部属高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理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相关行业协(学)会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通讯评议及专家组评议,教育部高教司认定612个项目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月23日至1月29日。新理念选题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包括4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新结构选题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包括4个选题方向: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新模式选题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包括5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质量选题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包括6个选题方向: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新体系选题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包括5个选题方向: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老兵传

重磅!全国第7个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今日落户滨州

12月17日上午,“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揭牌暨全省“书香飘万家 家庭共成长”亲子阅读推广活动在市“一馆三中心”二楼多功能厅举行。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寇虎平,市委副书记张凯,市关工委副主任刘宝庭,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霍雨佳,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张丙煜,市妇联主席郑玉梅,市教育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蔡桂玲,市妇联副主席宋建婷出席活动。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寇虎平、市委副书记张凯共同为中国儿童中心在滨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设立的“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揭牌。该基地是继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后全国第7个、继威海市之后省内第2个基地。基地将全面参与中国儿童中心牵头的家庭教育研究项目和实践项目,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模式、新方法,开展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市委副书记张凯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寇虎平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市委副书记张凯要求:全市各级妇联和教育部门要以“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试点基地”落地我市为契机,积极对接全国、全省优质家教资源,实施好“家庭教育2411工程”,建立家庭教育智库和家庭教育志愿者两支队伍,打造家风家教实践基地、示范性家长学校、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和网上家教基地四个阵地,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形成一批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广大家庭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把“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夯实人生之基;全市家庭教育骨干要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着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着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寇虎平对我市家庭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介绍了中国儿童中心的职能定位,简要分析了新形势下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就家庭教育理论研究、骨干培训、主题实践等工作提出要求。会上,还为滨州市“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我最喜欢的亲子阅读体验基地”“示范家长学校”授牌,为滨州市家庭教育智库专家代表颁发聘书。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霍雨佳为全省“书香飘万家 家庭共成长”亲子阅读推广活动作了题为《跟孩子一起读书吧,打开早期阅读的奥秘》讲座。会后,寇虎平一行到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杨柳雪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指导。滨州市家庭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滨州市家庭教育智库成员代表、全市家庭教育骨干、滨州市家庭教育阵地负责人、市直有关企事业单位妇工委主任,约240余人参加了活动。

红海龟

教育解析:9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当前“90后”学生是青年中的重要群体,加强“9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对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五育五结合”模式,建构高职“9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的耦合。论文关键词: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耦合研究所谓高职“90”后学生,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以1993年以后出生的高职学生为代表。他们大多数早熟老练,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接受挑战,但受挫能力又很差;自主、自信,但在为人处世上又有点依赖、单纯、脆弱;喜欢标新立异、追求非主流,生活上追求虚拟、职业生涯理想丰富但又很迷茫;价值观多元化、功利性行为强、情感丰富,观念开放。他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及不正常的攀比心理生活”。所以在某些时候,不思进取、善恶不明、荣耻颠倒、忠孝缺失,传统美德教育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必要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有意识分步骤地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起来。笔者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350名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耦合传统美德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实地采访,获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依据调查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中积极践行“传道、授业、言传身教”,努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五育五结合”,为“90后”学生成长护航,为他们成才奠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一、耦合现状分析目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职“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倘若不加强正确引导,将导致他们思想状况的严重滑坡,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严重脱节。通过有关资料显示:在高职“90后”大学生身上很难发现传统美德教育的闪光点。往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现今,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沦为“岗前培训机构”,学校人文教育尤其传统美德教育力度不大。具体体现在: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修身美德不够。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文化底子薄弱,大部分学生是奔着就业而去求学;高职教学又重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在人文素养上输入的东西甚少。传统美德观念淡薄,齐家美德缺失。高职学生在美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他们不是不懂得道德,而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在社会公德、人际关系、孝道等方面意识淡薄。传统生存理念扭曲,治国美德缺失。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令人震惊,每年都有学生因受不了或生活或学习或情感的压力而自杀,甚至还出现了残杀同学的不良事件。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小则为己为家,大则为民为国。“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应该胜不骄、败不馁,直面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慧、能力和意志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二、耦合对策研究经过研究与实践,在学生教育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五育五结合”,将高职“90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有机耦合。(一)坚持“五育”,促使二者耦合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立志成才的高尚美德,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他们走上积极向上、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大二、大三年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进一步加深规划意识,提高求职与规划技能。2、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等管理理念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修身美德及良好职业素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引入6S管理理念,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四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学生宿舍6S管理。校院两级学生会继续大力在学生宿舍中实施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规范的生活、学习和职业习惯,培养了学生遵纪守规、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二是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校院两级学生会按照《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对学生中存在的不雅着装、不当言行举止、吸烟酗酒、夜不归宿等突出问题进行大力整顿,引导广大学生做有修养、守纪律的文明大学生。3、加强“三爱”教育。爱祖国、爱学校、爱自己(简称“三爱”),简明清新地明确了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年大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在广大学生深入开展“三爱”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升国旗仪式、读书读报、征文演讲、学雷锋活动、五个基地建设、社会实践等活动,使“三爱”教育不断深入人心,使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成为每一名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4、开展经济算账课活动,加强感恩教育。每年在全体新生入学教育中引入经济分析方法,填写《学生学习资本投资效益分析表》,内含学费、生活费、通讯费、服装费等名目繁多的开支。启发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节俭意识、责任意识。5、加强励志成才教育。开展文化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各类表彰先进,以示范教育,促进励志成才。(二)坚持“五个结合”加强二者耦合1、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涵很广,可以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学校利用入学教育、道德教育活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学实践、微博、微信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进行有机耦合。学校开设《国学欣赏》、《语言交际艺术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等课程,开展道德讲堂、中国孝文化、传统美德教育进党校、进团校、进思政理论课教学等活动,使学生听起来有趣有味,入情入理,情理交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是“90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的锻炼和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提高和转化为自己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以规范自己的行为。(1)志愿服务活动亮点突出。2013年,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学雷锋长效机制,成立了微尘青年志愿者联合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在积极参加团市委、团区委、田心街道办事处组织的志愿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与田心街道社区的各个小区建立了“一对一”服务基地站,定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电气学院、车机学院、牵引学院青年志愿者分会联合开展的家电维修活动,运管学院青年志愿者分会组织的到金桂小区义务清扫卫生活动,电气学院青年志愿者分会组织开展的“大手拉小手“义教活动,车机学院青年志愿者分会组织的石子头社区进行党建帮扶,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组织的“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宣传活动、走进石峰区敬老院,与老人心连心等活动,得到群众广泛好评,株洲新闻频道、株洲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我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校团委也被评为株洲市“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2)社会实践工作成效突出。2013年,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根据“按需设项、依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采用实践项目立项申报方式,共立项7支校级重点团队。一是组织了“书香伴我成长,为留守儿童爱心捐助”活动,将“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和“爱心助学”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组织了高考心理调查蚂蚁小分队之行,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三是组织了株洲市聋哑学校之行,通号学院组织了50多名青年志愿者到株洲市聋哑学校开展慰问活动。四是开展了“同饮湘江水保护母亲河”活动,为株洲市的环境卫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五是组织了和谐邻里关系调查蚂蚁小分队活动,通过发问卷、做调查、上门采访、旁敲侧击等多种形式进行邻里关系调查。六是组织了“献知识智慧,无偿为民维修电器”实践活动,为当地群众开展无偿维修电器,共为群众义务维修电视机、VCD机、电扇等大小电器,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的结合。七是组织了“体验教师职责,进行义务家教”社会实践活动,去株洲周边乡村进行支教,为乡村儿童送去教科书和学习用品,在实践中我们为山区儿童送去了关怀而且告诉他们认识国情,了解国情,奉献社会,服务农村,锤炼品德、进取创新,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3)积极开展企业实习工作。2014年1月至2月,我校2800名师生投入广铁集团及南昌铁路局的春运第一线:票房售票、进出口站检票、站台列车接送、卫生清洁……90后学生们说,“几十天里学到的东西比自己这十几年来学到的东西还多。”《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湖南日报、湖南教育政务网等媒体对我校“90后”学生春运社会实践,对他们感人的事迹争相报道。3、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道德教育活动相结合。我校依托班会、晨会、五个基地(军民共建基地、学民共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爱心教育基地)、文化广场、寝室、网络等有效载体,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比赛、主题班会公开课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主题寝室文化建设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10场次。开展算账课、诚信教育、传统美德进班会、道德讲堂等道德教育活动22场次。进一步宣讲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效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一年来,我校涌现一大批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优秀典型。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0多名同学拾到他人财物主动交还,不索取任何报酬,得到失主的高度赞扬,50余位失主专门写信到校感谢。同学们还先后自发组织义务维修、义务清扫等义工活动90余次。学校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通号学院铁路通信122班周湧棋同学不惧威胁、智擒惯偷的行为向社会展示了当代90后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车机学院“90后”学生李春霖同学“辞工带瘫痪父亲创业救父”的事迹更是感动无数人,被称为“当代孝子”,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榜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株洲日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湖南教育网》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同学的先进事迹。4、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教务处通过实施两项建设,大力培育优良学风,形成了勤学苦练、刻苦求知的良好学习氛围。一是严格学生到课率检查。校院两级学习部对各班、各院学生到课率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督促广大同学按时上课,确保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开展系列学风建设活动。校院两级学生会通过强化新生晚自习管理、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读书月、分专业组建学习兴趣小组等一系列学风建设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年来,学生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增强,上课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得到调动,到教室、图书馆学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习气氛逐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刻苦求知,努力学习的氛围逐步形成。受这种良好学习氛围熏陶,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涌现出来,如我校牵引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2010级学生路璐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百佳大学生党员,再如我校车机学院学生杨鹏辉、刘乾山和运管学院学生郑芸芸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项目二等奖,牵引学院学生王宗帅、章强、熊凯荣获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赛项团体三等奖,通号学院学生段玉琪、肖麒平、曾中庸荣获第二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优胜奖。学校电气学院2013届毕业生周海杨同学发明了“探索机器人”,能在千里之外传输高清图片、视频,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5、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搭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平台。校院两级学生会坚持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战略,结合学生特点科学构建了“双精”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精品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精品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搭建了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1)大力开展精品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提升的需要,学生会设计了一系列精品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如第九届女生节、第十届心理健康节、第七届宣传技能PK大赛、第十届辩论赛、红歌赛、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阳光晨跑、五院篮球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90%以上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2)大力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各二级学院学生会结合本院专业实际举办了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如“轨道之星”文化艺术节、“腾飞”科技文化节、“经贸之光”文化艺术节、“黛蓝”电脑文化艺术节、“旅游”文化艺术节、“魅力机电、和谐湖铁”文化艺术节,这些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搭建了无形的桥梁,实现了专业学习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完美结合。(3)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引领,切实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要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展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知识性高度结合的高品位、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道德讲堂、讲文明树新风等国学进校园文化活动,使得“90后”学生感受美德新风尚、新道德,积极营造“和、搏、乐”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