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度十大教育评论冰之舞

2019年度十大教育评论

中国教育报2019年度十大教育评论职业教育有了努力奔跑的路线图 【原文摘要】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愿景,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努力奔跑的路线图。《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转变”: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随着三个“转变”的落实,校企协同育人、育训结合、多元办学将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自主发展能力将会明显增强,办学渠道将会大大拓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凸显。(2月19日,作者刘景忠)以狠抓落实回应公众的教育新期待【原文摘要】公众对新春发布会和教育热点话题的关注,传递出在新的一年里对教育工作的新期待。教育连接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神经,舆论的高关注度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和压力更加凸显,为教育工作者增添了无穷动能,也有助于我们找到更为精确的工作发力点。舆论对此类具体问题的聚焦,很多都是教育改革发展中要着力解决的难题,和舆论的互动过程因此也是一个不断吸取智慧、推进工作的过程。可以预见,在新的一年里,教育仍是备受舆论关注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对教育话题的关注呈现出很多新特点,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舆论大环境。(2月21日,作者钟焦平)教育扶贫要重长效治根本【原文摘要】教育扶贫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而且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对教育扶贫工作能否持续发力,将直接影响教育脱贫攻坚的最终效果。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需要妥善处理好教育扶贫工作的长期性与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性之间的关系。教育扶贫要持续发力,既要下大气力巩固教育扶贫的既得成果,更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让贫困地区学生能够留得住、学得好,这是对失学辍学问题的源头治理;要通过职业教育真正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还要通过教育来影响和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面貌,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脱贫”。(4月12日,作者孟九儿)改革创新思政课为新时代铸魂【原文摘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无论在理念还是操作层面,对于学校更好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可谓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思政课发出的改革创新再出发动员令。通过改革创新,以更宽阔的未来视野上好学校思政课,才能让主力军顺利进入主战场,引领新一代创造新未来,让今天的青少年更懂中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际行动;通过改革创新,学校怀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办好思政课,才能守好铸魂育人这一时代使命。(8月21日,作者刘洋)学校要争当建设体育强国的主阵地【原文摘要】建设体育强国,学校体育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从体育冬夏令营建设到体育技能培训,从青少年赛事到体育俱乐部建设,提出了一揽子推进方案。这些方案无疑都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符合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趋势。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祖国的未来栋梁。构建学校体育新格局,拓展体育的多功能转向,释放孩子的运动天性,呵护孩子的运动个性,激发孩子的运动潜能,促进孩子的完整健康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既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又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期待。(9月4日,作者王凯)为教师真正减负 让教师聚焦主业【原文摘要】一个乡村学校女教师发在个人公众号上的短文,竟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并持续发酵酿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舆情事件,既是因为她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却没有说或不敢说的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问题,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共鸣,也与最初当地有关部门不当的处理方式有关。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是全社会的共识。从教育部到中央深改委,都密切关注中小学教师负担问题,既表明了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态度和决心,也说明解决这一问题,为中小学教师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现实紧迫性。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改变形式主义、改善基层生态,仍需要更加扎实推进。(10月24日,作者钟焦平)师范教育依何而存【原文摘要】“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后,意味着继“211工程”“985工程”后一个更大的“蛋糕”出炉,众多高校都积极争取进入“双一流”名单。因此高校内部开始对不同学科进行调整和合并,此时一般和薄弱学科就成了牺牲品。通常教育学科在综合性大学里规模和地位都是最弱小的,成为最先被抛弃的“鸡肋”。对于今天的中国顶尖综合性大学来说,在国家现有教师资格、教师招聘制度下,根本无须办师范教育,其学生也没有任何障碍,完全可以成为教师,甚至比师范毕业生更受欢迎。那它又何必去发展师范教育呢?所以,问题的关键其实反而在师范院校,其存在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11月11日,作者叶赋桂)让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有法可依【原文摘要】《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教育惩戒权”兼具“权力”“权利”与“义务”的三重属性,以及具体的惩戒措施,将为中小学教师正确行使教育惩戒权,破除教育实践中“滥用”与“不用”并存的“两难困境”提供法律法规保障。该意见稿的出台丰富并完善了现有的教育惩戒权规范体系,明确了教育惩戒权的性质、充实了教育惩戒的类型、明确了授权学校制定校规的规定,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惩戒权的可操作性,为教师行使惩戒权提供具体的规范依据。这对于促进我国依法治教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1月26日,作者任海涛)铭记历史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原文摘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中写道,“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已是举国上下最鲜亮的价值共识。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已是各地各部门的行动自觉。把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为民族复兴注入更磅礴的力量。(12月13日,作者王石川)警惕高教发展中的“流动性陷阱”【原文摘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中,系统内部竞争客观存在,这种竞争总体而言是好事,要发展就要有竞争,这是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但是,凡事都有利弊两个方面,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竞争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表现在生源竞争上,从本科生生源到研究生生源,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其次是优秀人才的校际争夺。这两个问题并非哪个高校或地区能独立应对解决的,而是一个全局性、结构性的问题,因此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宏观层面做系统谋划,积极主动地化解其中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源与人才良性竞争的流动机制。(12月23日,作者张志坤)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31日 第02版

莫不入焉

国际测评为教育科学评价带来什么启示

■张民选去年10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新时代改革教育评价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的原则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上海自从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PISA测试至今,已经多次参加包括PISA、TALIS、TALIS Vi deo St udy等在内的多种教育国际测评。这些测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上海教师的贡献和教育体制的优势,增强了我们的自信。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许多发达国家派出大批教育行政官员、专家和教师来上海学习探秘,还邀请上海教师到英国去示范教学、合作交流。然而,从国际测评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更加丰富。我们不仅看到了上海教育的长板和短板,还学会如何科学设计测评方案,并且通过测评大数据的使用,来为教育发展的施策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国际测评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中的不足,包括教育评价的落后上海已经参加过多次PISA测试,这些测评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基础素养(literacy)方面非常优秀,甚至达到全球第一。但是,测评也显示出我们的学生在“可迁移的跨学科素养(胜任力)”方面成绩不够好,折射出我们对这一素养既不善教,也不会评。从2003年起,经合组织在PISA测试中,增设了“21世纪可迁移的跨学科素养(胜任力)”测试。首先设立了“问题解决能力”测评;2012年增设 “在计算机上解决问题”的测试和“财经素养”测试;2015年测评学生的“协作性问题解决”的能力;2018年测评学生的“全球胜任力”;2021年还将测评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都对我们的教学和评价提出巨大的挑战。比如,众所周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但是测评反映出我们的老师会教语文、数学、外语,却不会教学生解决问题,也很少有人学习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构、技能、态度要素。那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测评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发现: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在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的前提下,个人有意愿投入认知过程,以认识、理解和解决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了人的意愿和认知的过程。研究团队还发现,问题种类很多,但至少可分为“静态问题”和“动态问题”。所谓“静态问题”就是纸笔测试中,应有条件、必要条件都已具备,并且没有虚假条件的问题,只要学生选择正确有用的方法、并作某些计算和选择,就可以解答。但 “动态问题”或者说 “互动问题”,则需要人与外界或者与计算机互动,通过学生收集充分信息、剔除无关、虚假信息,创造必要条件后,再加以思考、计算、处置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考试中的问题多半是 “静态问题”,而真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是动态、互动的问题。如果不关注动态问题,不培养学生解决动态问题的能力,学生就容易变得“高分低能”。了解了问题的分类,还要教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要素。PISA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探究与理解、表征与构思、计划与执行和监测与反思。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的认知和制作技能要素的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还要有坚持性、开放性。比如治理河水污染,未必通过生物、化学的办法解决,也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比如高额处罚来阻断污染源,这就是开放性,即很多问题并非单一学科来解决的。我们对 “问题解决”这一跨学科、可迁移素养的研究不足,也导致我们教学中这一素养的欠缺以及评价的缺失。在2012年的PISA测试中,我们同样发现很多国家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的成绩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正比,但是我们却恰恰相反,而且差距还比较大。国际测评也让我们发现,虽然我们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2012年上海15岁学生平均每周的作业时间是15个小时。作业效果的最佳临界点却是10小时,超过以后,再多的时间对成绩提升的作用也很有限,反而占据了学生发展个性、锻炼身体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厌学。技术+大数据,为教育评价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维度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测评增加了更多的维度。以PISA测试为例,80个国家60万名左右15岁的孩子参加测评后形成的大数据,包括了学科、学校、教师、国家以及学生家庭的情况,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分析的资源。分析这些大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的短板。比如,我们的老师不善于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学习。调查发现,44个国家中有52.7%左右的老师每周都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完成作业,而我们的这一比例只有24.3%。同时,TALIS的视频研究,让8个国家的近千名数学教师 “同课异构”,来分析教学中的长短。同一节“一元二次方程”课,同样用“课堂管理” “社会情感支持”和“教学质量”三大维度去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成绩较优秀的国家,老师都关注 “课堂管理”,其中上海教师做得最好,按四级评分,90%以上的教师都集中于3-4区间。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社会情感支持”方面仅处中等水平,同时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也很大。而日本教师不仅课堂管理出色,对学生的情感支持也比我们高很多。另外,我们在学生认知参与度和师生课堂互动对话等方面也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国际测评还告诉我们,我们中小学教师的学位低、男教师少、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低。经合组织成员国初中教师硕士学位比例已经高达44.6%。芬兰更是达到92%,而上海只有12.6%。同时,发达国家的男教师占33%,我们只有27%。再看教师的专业化要素,这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师同侪互助协作和专业自主性,以及社会给予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与尊重。我们教师的专业自主性、特别是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在四分等级的国际比较框架中,芬兰教师的平均值为2.9,上海教师的平均值仅为1.1。这提示我们,原因可能与当下的教师培训组织有关,我们的培训进修几乎都是由行政部门和学校规定。久而久之,教师就不再考虑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了。而教师自主学习积极性低,还会影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习惯的培养。通过教育的综合评价和过程评价,消解“黑箱”效应各类国际测评的数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通过综合评价和过程评价,改变教育过程的“黑箱”效应。现在的教育仿佛“黑箱”,大家只看到一个个小孩进去再出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教育的输入,也关注这个“黑箱”中出来的结果,但是“黑箱”中究竟哪些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教育,却缺乏研究。一些国际测评也给了我们启示。比如,PISA测评中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测试也许能够表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学生学业的水平,而学生和校长的问卷却能解释其原因与路径。问卷涵盖了学生个人学习投入的时间与方法、学校之间的差异与学校内部的要素、家庭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与家庭迁徙的影响以及政府财政的投入程度与投入方式等。世界银行组织的 “SABER” (教育成就系统评估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这个框架告诉我们,对学生、学校和教育的质量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还要考虑教育过程“黑箱”中的要素,如政策层面的教育制度、教育财政、学校职权、教师政策,教育机构层面的学校经费、学校课程、教师发展等,督导问责层面的政府职责、学校条件、教师效能和学生评价等。对中小学来说,尤其要关注均衡投入以及单位投入产出的测评,同时进行分层分类的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所有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在2012年PISA测试中发现,芬兰的学校校间的差异(方差)仅为8%,我们的初中学校有29%,高中(包括职业学校)达到了58%,初高中平均为47%。这就提醒我们,不解决学校之间的投入不平衡,家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择校。相反,在均衡的情况下,校长和教师的努力程度就会大幅度提高,而择校压力则会下降。评优性评价需要减少,更应倡导政策改进性评价更科学的测评应该是减少评优性、终结性的评估,增加过程性评估。根据测评结果对“黑箱”中的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学校频繁的评优性评估并不能提高教育质量,反而会导致学校的生源竞争,鼓励学校加强标准化测试和外部测试的管控。芬兰也曾遭遇过频繁的评优性评估带来的教育不均衡以及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从1990年代起,他们树立了“少考试、多学习”的理念,加强校内老师的随堂检测,并且增加学生的反馈,来提升教育质量。同时,学生评价的重点也不再是考试与分数,而是描述性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行为和学习参与度。政府对教育质量的把控也不再是频繁的高利害考试和对学校教师的不断评优,而是通过抽样性外部评价来实现。芬兰政府每学期都抽样10%的学校和学生对各个方面进行评估,这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把控学校质量。同时,分析“黑箱”中的因素,我们也发现,学校质量与投入有关,也与校长教师的努力创新有关。政府应根据测评结果,不断提高教育条件基准与均衡,托高底部、水涨船高,优秀者自然更优秀。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过程,最需要的是对过程进行评价。但是,目前的评优和选拔性评价多为结果性、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缺失带来的是各类措施的严重滞后,因为终结性评价往往是滞后的。这会造成学生流失的时间和生命无法重复,并且浪费公共资源和私人资金。因此,要大力倡导科学的过程监测,通过计算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过程监测,及时记录教育政策、教育方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施成效、特性与问题,调整政策、资源、方法,帮助教师因材施教,为学生精准投送学习资源。让基础教育更加公平优质发展、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作者为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

安危相易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评价研究中心 探索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

活动现场(中国人民大学供图)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29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专家座谈会暨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周光礼教授任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学校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并且高度重视教育评价的改革发展。学校将以评价研究中心成立为契机,探索建立高等教育评价的中国标准,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向世界确立中国标准,需要思考教育评价这把‘刻度尺’怎么选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致辞中表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在教育评价研究领域持续探索,评价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对过去经验成果的总结,又是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发言指出,中国应当参与到国际教育标准的制定中,教育评价应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高校内部对“管办评”分离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对高校治理意义重大。会上,周光礼介绍了评价研究中心的使命与定位,主要包括: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发出中国声音,确立中国标准;积极参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治理;积极参与高校治理,成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关键一环等。当天,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高校与组织的专家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就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痛点难点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责编:李依环、杨光宇)【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吉赛尔

任正非对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 让人感动和深思

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这是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发展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人文文化和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基础。任正非我们注意到,除了任正非之外,我们很少听到国内有企业家深刻地阐述过教育的重要性,谈到教育与人才、人才与企业、企业与国家、国家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日前,华为总裁谈到企业科技战略,谈到人才和教育的关系,甚至还谈到提高教师待遇的问题,认为再穷也不能穷老师。任正非说,工业巨大的进步来源于教育和科技的进步,所以,一个国家,首先要重视教育,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他引用“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和“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的说法,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日渐热门的人工智能,任正非强调,人工智能时代对一个国家来说,重心是要发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础教育。他认为,如果将来会出现中美博弈,中国首先还得重视教育。振兴教育在于教师,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改革开放之初,老一辈领导人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任正非经历了改革开放深刻变革的时代,在他看来,“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难有有作为的基础研究”。这种认识无疑是深刻的。在任正非看来,如果变成人才大国,我们与别人的竞争才更加有信心。我们国家要和西方竞技,唯有踏踏实实用五、六十年或者百年时间振兴教育。尊重教师,国家未来才有希望。可以肯定地说,对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价值,有如此长远认识的国内企业家凤毛麟角。我国早就提出科教兴国国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全面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工作不断得到加强。这些工作为今天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提供了人才保障。然而,教育要担当起新时代的使命,完成更为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还需要继续奋力前行,完成多方面的改革攻坚战。我们相信教育能够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家关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惠施

教师自己,要像人一样地活着

我们希望让教师静下来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发展自己,反过来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关键是,大家都来想一想,教师静不下来的现象有哪些?到底是谁让教师静不下来?是教师自己,还是学校领导或者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截图是教师不想自己静下来吗?是教师自己不想专注于教育教学吗?当然不是。为了备好课,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太想静下心来看书、查资料,专心致志地做好教学设计、试题设计、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评定学生成绩等日常工作。这也就是说,让教师难以静下心来的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外部。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作工作报告时说了下面这番话。秋色现在教师负担很重,各种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各种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社会性事务,压得老师们喘不过气来。今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知道了是谁让教师静不下来的答案,我们也就应该知道怎么才能让教师静下来了。上述文章《叶澜教授:教师静不下来,怎么反思、怎么发展?》称,作为教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这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我们理解,所谓”像人一样地活着”就是诚实地有尊严地活着。截图然而,在某种教育环境里,尤其是在“表格”和“汇报材料”满天飞的环境里,这任务那任务不断,这检查那评比不断。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教师的本职工作受到了某种程度干扰。教师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得被逼迫完成大量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来自上级布置的“作业”,否则就有可能被批评,就可能影响绩效考核和工资收入。教师不得不用自己的时间去干这样那样的杂事,深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裹挟,精力会被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也就难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的尊严受到损害,结果做人难,做事也难。

百厌妹

“教育专家”现象值得关注与思考

提起“教育专家”的名称,现在人们大多不会感到新奇、新鲜和惊喜了。因为,在目前的教育界、大专院校、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甚或稍有名气的中小学,自称或被称为“教育专家”的人太多了,用“满天飞”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本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科学事业、教科研工作的改革发展,涌现出大批教育专家是件好事情,对分析、研究、破解、推广教育教学理论、问题、成果、实践探索是大有益处的。然而在现实中,这些号称或冠以“教育专家”的群体,构成十分复杂,来源多种多样,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名实相符、德能并重、发挥作用、基层欢迎的人并不多。如一些人发了几篇文章,作了几场报告,便以“教育专家”自羽;一些人沽名钓誉,与人“合作“”出了一两本书,标榜为“教育专家”;一些领导,管了几年教育业务,讲了几次话,也喜欢以“教育专家”自居;一些教师评上了“能手”、“学带”等称号,也被学校宣传为“教育专家”。这些“教育专家”往往也比较高调,毫不谦逊,其实他们肚中的墨水也很有限量,能力也较一般,只是喜欢作秀罢了,更谈不上指导、引领、解决教育教学及难题了。当然,在目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确实有一批品德高尚、学术深厚、能力超强、影响颇大的真正的教育专家。她们不仅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而且关注并潜心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难题的研究与探索,发挥了发挥导向、引导、引领、助推等作用。其代表人物如顾明远、叶澜、朱永新、李吉林、于于漪、郭思乐等。这其中我们不否认,有的教育专家侧重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有的是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均发挥着不同但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作为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更喜欢、需要那些能直击教育本质、解决教育教学真实问题、指导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教育专家。对于目前“教育专家”越来越多的现状、现象,我们必须保持十分清醒的认识和警觉,不管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学术团体、教科研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强严格管理,对出现的乱象进行治理,对那些名不符实、造假自封的所谓“教育专家”的人及问题进行整顿、规范,净化学术研究市场的环境氛围。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对那些真正的教育专家应该敬仰、学习,而对那些伪专家则不要迷信,以防误导,应予以抵制。“人民教育家”于涟老师说过:“既要顶天唱神曲,也要立地唱人歌”。中国教育、广大的中小学校、教师,需要一大批连天接地的真正的教育专家。(作者系蒲公英独立评论员 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高丽僧

“你写的论文就是垃圾”,研究生:导师这么说,已经很给面子了

有刚入学不久的研究生在论坛吐槽,称自己写的第一篇论文,直接被导师骂是垃圾,顿时丧失信心。这篇帖子也引起了部分研究生同学的附和,一名研究生同学甚至表示,被这样骂已经算是很仁慈了,我们导师几乎天天骂我们蠢材!一名同样是大学导师的网友也看到了这一帖子,再三斟酌之下,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这名大学老师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看老师的视角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本来我想略作安慰,谴责一下导师涵养有待提高做事水平有待改进,转念一想,这么说除了被人误解体现同行相轻,有啥意思?本着解决问题的姿态,说点真心话。当我自己发过改过一堆论文之后,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想起我让我的导师见识我第一篇论文的那个下午。导师这么说,已经很给面子了。看这态度,大概率论文可能连垃圾都算不上,至少垃圾送到废品收购站多少能换点儿钱。如果导师还是自己亲自写过发过论文的,严谨起见我不排除可能个别导师因为历史原因自己真没怎么写过论文,这个结论成立的概率还要提高。练个手就是不好好写的理由了?许你这么干还不许导师这么说?我借用一句话讲,省事儿一个劲给自己找理由,不出成绩就找导师的原因,你们太让导师为难了。如果你不能老老实实琢磨琢磨,学会跟自己较劲,你那论文,只能永远是垃圾。说实话我很欣赏这位导师这直接的方式。现在的学校教育,为了照顾年轻人脆弱的自尊,导师们很多时候都搂着,学生压根不需要为自己搞得乌七八糟的工作负责。这种残疾的工作态度,是他们到了工作岗位上需要接受再教育的根本原因。给学生修改论文,面对大型翻车现场,我的心里其实是憋着一团火的。各种格式错误,这是没有看instruction for authors么?没有instruction for authors,不会找一篇最近期刊刊出的论文自己看看格式么?比葫芦画瓢都不会,平时读论文了么?为人师表,师道尊严,胸中的猛虎,我把你默默地按在心底,走到深夜的窗前吹吹风,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到了这步,仅仅是在考虑规格严整的基本问题,有没有解决科学问题都已经成了其次。这样的论文,请问是不是垃圾?退一步讲,如果蓝翔和新东方出来的所有厨师,都能做到做出的饭菜味道可口质量稳定,我只能很遗憾地表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在水平上还不如技校,至少技校能保证产品标准。作为学生,一条重要的职业操守,就是行走高校,不给导师丢脸。真正负责的师导师,也不会给学生这种机会,或者说他会尽力消除这种机会。你可以写出来垃圾,但是导师不能让你把垃圾发出去。中间这个落差,谁看谁心里搓火。我看到过已经当了院长的导师因为论文的标点等等格式问题把博士生训得无地自容的,从长久来看,其他不论,这可能恰恰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因为严酷的学术标准,保证了学生学术产出的高质量,从整体职业生涯来看,这是速度最优解。最怕的就是导师哼哼哈哈,没啥心思看直接说改改投了的,反正各种刊物换着投也中不了,浪费的又不是导师自己的时间,导师还能省出点儿时间自己思考思考问题写写论文。天天笑眯眯对你讲很好很好的,不见得真的是对你好。老师与学生之间,最难的是互相成全。我在学校工作,发现在学校里工作浪荡的年轻人,被社会教育一段时间都能挺像那么回事儿。后来我琢磨明白了,能让人快速成长的核心就是学会承担自己做事的后果,最快的手段就是让人的自尊和金钱受到直接的损失。严格来讲学校里多数导师对着两种办法,都玩不太来。悟性好,做事认真又勤快的年轻人,是整个社会的稀缺资源,哪个行业都求之不得。所以看到能自己把论文写的格式正确排版得体事情说的头头是道的,哪怕还有很多地方要商榷,看到那个天分和那个认真的劲儿,导师们眼里都能放出光来。对于这名大学老师的言论,各位有何观点?欢迎留言转发评论,我是教育向前冲,漫谈教育,杂七杂八,关注教育二三事。

情莫若率

北京日报评论:让史实和“史识”充分融入国民教育

历史,关乎共同记忆,更关乎世道人心。铭记历史、警示未来,要求我们时时提高警惕,在翔实准确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研究分析之上牢固建立中国抗战“史识”,不断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侵入的空间。前进道路上,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相关的国民教育越要持之以恒、行之有效。昨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国内外各界以多种形式纪念这个影响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时刻。在这一节点,一批鲜为人知的史料也进入公众视野——吉林省档案馆通过发掘未被销毁的日军档案,首次再现了杨靖宇将军殉国前百余天的行动路线及与日伪军警战斗的情况。国家图书馆整理从海外征集的日本细菌战档案等素材,资源库供全社会免费公益使用。这些宝贵的史料史实,让人们得以更加真切地了解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了解那些“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牺牲。“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十四年抗战,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悲壮篇章,也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让这个在近代无约不损、无战不败的沉沦大国,这个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古老民族,展露出御侮驱寇的强烈锋芒,并真正锻造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领导力量。自此,中国由衰转兴的沧桑序篇拉开,中国人民也从事实中认识了共产党,信服了共产党,选择了共产党。“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很大程度上,抗战史饱含着这个国家涅槃重生、一路走来的艰辛探索,蕴藏着这个民族何以历经磨难而始终不衰的精神密码,以及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制胜法宝,值得不断挖掘研究。“论从史出”。不论是捍卫真相,还是鉴往知来,掌握史料是前提,细致研究是关键。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其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国际学界,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的关注依然有限,漠视与遗忘中还不乏对中国抗战的种种误解。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拥有战时经历的一辈即便在世也步入风烛之年,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年轻人对战争残酷、民族苦难的认知日渐淡薄。从这个角度说,挖掘和保存史料是一个关乎民族记忆、历史正义的国家工程,也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历史研究的问题上,宏观着眼较多,微观挖掘不够。历史固然是厚重而沉静的,但会因数据细节的完善而更加丰满鲜活,会因呈现方式的立体而更加有血有肉。比如,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事迹广为流传,而透过新近发掘的敌人视角的史料,我们能看到他“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对农民大众的宣传动员以及1940年除夕还发动3次战斗等一系列历史细节。这些与“以我为主”的描述形成有机互补,不仅让杨靖宇将军的形象更立体,而且为东北抗联历史与精神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如果说时间让我们和历史越来越远,那么史料则在不断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欲灭其国,先去其史,欲夺其人,先夺其心。”历史,关乎共同记忆,更关乎世道人心。近些年,随着物质浪潮的冲击、价值思潮的多元,历史虚无主义一度沉渣泛起。国内有人荒谬假设“如果不打抗日战争”“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有人打着“揭秘”噱头,大做翻案文章,歪曲和贬损英雄。放大视野再看,这股逆流也一直在国际社会暗涌。日本右翼分子始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数字上大做文章,千方百计否认屠杀之实;欧美学界对二战历史的修正趋于公开化政治化,围绕于此的叙事之争从未停止。许多行为本质上就是通过重塑或篡改历史记忆达到解构主流、服务私利的目的。铭记历史、警示未来,要求我们时时提高警惕,在翔实准确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研究分析之上牢固建立中国抗战“史识”,不断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侵入的空间。前进道路上,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相关的国民教育越要持之以恒、行之有效。中国人向来敬畏历史,重视历史教育,而面对全新的外部环境和传播生态,我们在挖掘史料的同时,更要善于用史实发言,让“史识”春风化雨、入脑入心。在重大时间节点,以严肃仪式和深入教育,启迪全体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不忘历史、不忘先烈,知晓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漫长跋涉、苦难辉煌,正是拨云见日、正本清源之举。与之同时,我们更需要探索常态化大众化的历史教育方式。近些年,纪录片《二十二》等文艺作品引发热议,抗战老兵、战疫英雄等走上“开学第一课”讲台触动人心。如何找到更多适宜当今时代的历史教育方式,正呼唤全社会一起努力。75年前的伟大胜利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5年后新的风雨征程,正呼唤这一代人的作为。铭记历史、捍卫“史识”,这是我们构建正确史观、保持清醒判断的基础,也是我们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必须。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员:崔文佳流程编辑:郭丹

明信片

在了解中国式教育之后,外国网友如此评价中国教育

摘要: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了一则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该片讲述了5名中国老师去英国学校进行中式教育的过程。在该记录片中,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中国老师与英国的学生有着较激烈的摩擦和冲突,学生无法适应老师的教学习惯,老师无法适应学生的课堂环境。外国网民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让我们来共同看一下外国网友是如何评价中国教育的。外国网友Tomas Davies在该记录片评论区中大力赞赏了中国式教育,并表示英美教育相对中国教育不值一提:I spent 4 years in China in their school system and then moved to America(I’m not chinese) and the American school system is so lazy and I could get 800 in my SATs with no effort. Anyone who calls the American/British school system really hard is laughed at by anyone who has spent even a day in a Chinese school.翻译:我在中国的学校系统里呆了4年,然后搬到了美国(我不是中国人),美国的学校系统太弱了,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在SAT考试中拿到800分。任何一个把美国/英国的学校制度称为“真正困难”的人都会被那些在中国学校里学习过的人嘲笑。中国老师在英国外国网友TheWindsofWonder在看了该记录片后表示十分感动:Honestly, seeing how much these Chinese teachers care is heart warming. I wish these students were able to recognize just how amazing they are.翻译:老实说,看到这些中国老师对学生如此关心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我希望这些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老师有多了不起。外国网友Pinkpot3表示他希望能够在中国的学校学习:I'm British and I wish I was in a school in China, it may be strict and ruthless but at least I'd actually be learning something.Edit ~ I think PE would be the only subject I'd hate, I'm not competitive at all.翻译:我是英国人,我希望我在中国的一所学校学习,虽然中国学校更严格和无情,但至少我会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我认为体育是我唯一讨厌的科目,在体育上我没有任何优势。外国网友Tony Chen针对记录片中的人物索菲表示中国人比她要强大很多:Yes Sophie, face the truth. The Chinese are way better then u, and while they go to Harvard and Tsing Hua, ull probably be working at Mc Donald's with the rest of your class.翻译:是的,索菲,面对事实吧。中国人比你强得多,当他们上哈佛和清华大学的时候,你可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在麦当劳工作。外国网友Cliff Crosfield在看了该记录片后表示英国教育过度自满,英国学生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学生No wonder English kids are so far behind in Maths & Science and lag way behind the Chinese. who are the longer term fools? I have seen this first hand for many years. The UK is sleep walking into a long term technology gap abyss e to this complacent attitude. China and the Far East far exceed the UK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ally and if this naive & complacent attitude continues then god help the future of UK Business?翻译:难怪英国孩子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孩子。多年来我一直亲眼目睹这一切。由于这种自满的态度,英国正沉睡在步入长期技术鸿沟的深渊中。中国和远东学生的学术水平正远远超过英国学生,如果这种天真自满的态度继续下去,那么上帝会帮助英国的未来吗?外国网友Abby Idstein从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中国教育,他认为中国教育能带来优秀的国际竞赛人材,但是也会毁灭学生的创造力:I did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school system, and it may proce top international testing scores, but the negatives very much outweigh the positives. It's extremely unhealthy psychologically for developing children, the direct instruction style of teaching is ineffective for long term knowledge, and it also suck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Chinese students. It's the absolutely wrong way to go for ecation, and even though the students in China are staggeringly brilliant, they are lacking hobbies, passions, self reflection, and creativity vital to the well being of a growing society.翻译:我对中国的学校制度做了广泛的研究,中国教育模式下可能会产生最高的国际考试成绩,但会带来更多消极效应。例如它在心理上对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直接的教学方式不利于长期知识获取,它还毁灭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尽管中国的学生才华横溢,但他们缺乏成长爱好、激情、自我反省和创造力。中国教育另一份辨证的评论来源于网友Unlikely Specimen,他认为英国学生更缺乏方向感,英国的教育并不比中国式教育强I think there's a fine line between freedom and order. On one hand the chinese are a lot more well mannered and willing to learn for the sake of a better future, whereas vocal majority of brit students are loud, irritable and don't take everything seriously.However, one could say the chinese regiment turns their students into robors e to the controlling nature of teachers and how everything is taught from book not experience. Here is almost similar, most things are taught by the book but some teachers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ry new things, fail and learn from experiences.And if I'm being honest, I reckon the reason so many kids in the uk are falling behind and acting 'rude' is because they have no direction- they don't fully know what they want out of their ecation yet. Perhaps the behaviour is from turmoil at home or inside social circles but if you asked a bunch of kids what they wanna do and how they're gonna do it, I don't believe many will have a straight answer. To each their own I suppose翻译:我认为自由和秩序之间有一条细线。一方面,中国人更加有礼貌,愿意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学习,而大多数英国学生声音响亮,易怒,不认真对待每件事。虽然可以说由于教师的控制性较强,中国式教育把学生变成了机器人(机械地学习)。但其实英国也一样,大部分的东西都是由老师通过书本教学。一部分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并鼓励他们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如果说实话,我想英国这么多孩子落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方向感——他们还不完全知道自己想从教育中得到什么。也许这种行为来自于家庭或社交圈内的混乱,但如果你问一群孩子他们想做什么以及他们将如何做,我相信很多英国孩子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教育常被诟病是填鸭式教育,会毁灭学生的创造力,但是世界也在逐渐接受并认同中国教育,在近期的PISA项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中国学生的分数一直位列高位。这也引起欧美国家分析中国教育的兴趣,是否有那么一天,中国式教育也会成为世界教育模式的主流?在下方留言,谈谈你认为中国式教育有哪些优点和缺陷吧!关注学爸学妈教育联盟,看中国教育的成长、世界教育的变迁。学爸学妈教育联盟翻译,转载需注明

初始化

深耕教科研十年教师体会:教科研课题和教学成果,到底什么区别

解读《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评价水平标准》2018年版,以高级教师为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句段:“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完成省辖市及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评委会专家评价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获得省辖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或主持完成的省辖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2014年版也有类似的句段,把老师们绕晕了,同样是成果,到底什么区别?教科研课题成果:以基础教研部门或教科所部门申请的为主,一般情况下,有省、市、县级别(国家级的小编没有参与过,不妄加评论),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分配数量等情况申报。课题规划办的课题大致分为三种:1.一般课题,每年的4月份,各高校、中专、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教师均可申报。为保证研究质量,申报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一般在一到两年内完成结题工作。2018年立项1608项。2.电化教育专项课题,每年的5月份申报,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电化教育馆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2018年立100项,每人只能申报1项,每人最多参与2项。以上两类课题,申报主持人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教师申报,若不符合的,中小学须有两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撰写专家书面推荐。3. 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每年的11月份申报,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由省教科所、教育学会协助开展,主要由农村教师申报。主持人应具备一级教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2017年立项682项。省课题规划办的课题,重在平时的监管和监督,每两个月,由课题组进行一个“双月报”,也就是两个月梳理一下课题研究工作,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等,也方便结题时使用。市、县级课题一般只有一类课题,小编所在地区,年底申报,次年年底结题。以上内容,如果感兴趣可以查看“河南省教育科研网”或“河南省教育厅官网”自行搜索。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申报人员为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各级基础教育教研机构教师,申报时间为每年的6、7月份,主持人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正在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近三年已有立项课题的主持人不得再申报主持新的项目,同一人最多可同时参加两项研究。2018年批准672项,其中重点课题85项,一般课题587项。市、县级课题申报时间大致跟随其后,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重点抓开题、中期、结题过程,要求每次都要召开相关会议,并上传照片和报告。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相关文件可上网搜索“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官网”或“河南省教育厅官网”查询信息。小编的几点感触:1.省课题规划办和教研室,各有一支特别专业的团队。其中的徐万山、韩和鸣、周长春等老师特别厉害,都出版过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省教研室课题办主要由杨伟东老师负责,听说他还是政治教研员兼职管理课题,相当牛。以上专家做的报告小编曾听过,可以说都是教研行家。2.精心选题+踏实研究+原创报告+搜集资料=成功结题。以上课题的结题呈现形式一般是出版书籍、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报告最切合实际。人家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专家和同行鉴定面前,只有踏踏实实做课题,一心无二用,认真研究,各项数据来得实事求是,各项报告的撰写只有原创!原创!原创!做没有做、做得有没有成果专家一看便知,除了努力无一条捷径可走。3. 申报课题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一口吃个胖子”。小编曾经申报过县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2项,现均已结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编先申报县级课题,了解研究流程、熟悉内容后因为个人爱好继续申报了市级、省级课题,每一项课题都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时间和汗水。所以,前期的研究基础很重要,没有基础只追求高大上是空中楼阁。另外,两个部门组织的课题,老师们要看清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认真做。4.做课题研究要摒弃功利性。2014年以前,教师职称评审基本不用课题,那时一提报课题,很多老师都嫌麻烦、不会操作,都不愿参与。2014年教师评价标准改变以后,科研课题成了“必选项”,老师们又争着抢着做课题,曾经出现了“市级指标难求”的现象,而“一窝蜂”的做课题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功利心理(只为求一张证书好评职称)、难以立项(过多的需求和立项数额矛盾)、质量较为低下(没有研究基础或者研究中存在应付了事心理)。其实,小编做课题十年以来,惊喜地发现,在收获证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校品味和知名度的提升、参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成绩同步提升等,而这些才是我们的初衷,是我们的初心,不是吗?下面是华丽丽的分界线教学成果:分几类,小编重点絮叨絮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它反映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奖励范围包括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取得的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综合性等方面。需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有较大的示范作用,有一定影响力。成果评审时,由评审专家组投票决定,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须有参加投票委员的四分之三、三分之二、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材料的报送上,要求重点撰写好反映成果主要内容和实践检验过程的报告及其他文字材料。一般为每年的3月份报送材料,由县、市教研室初评后择优上报,2018年,小编所在十八线县城分得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两个,和同事们一起把自己其中的一个课题成果进行了整理上报,后来获得市级二等奖。2016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空缺,一等奖43项,二等奖89项;2018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空缺,一等奖43项,二等奖86项,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含金量是刚刚的。所以,在2018年版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中,将教育教学成果奖从原来的课题类归到表彰类,说明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也从中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图片来自网络。嘘!听说,关注我的人今年都会心想事成,点赞、评论、收藏、分享的人在职称评审中量化名列前茅,祝君好运!我是纸鸢谈教育,为您定期分享中小学教育、教师职称、教科研方面有用、有料、有趣的干货,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