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学5大必考实验是谓同德

教育学5大必考实验

教育学中有很多实验,今天跟着兴职网的老师来看看其中最有名的5个实验。注意啦~考试会考哦一、三山实验实验发起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目的:用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二、液体守恒实验实验发起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目的:证明儿童“守恒”概念的发展。实验的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他在实验中发现,对这个问题,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们都同时考虑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径两个维度来决定杯子里水的多少。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没有守恒概念的特点。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实验发起人:巴甫洛夫目的:研究经典型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应,也成为本能。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第二信号系统。获得:条件反射的建立。消退:条件反射的消失。泛化:相似的刺激诱发相同的反应。分化:相似的刺激引发不同的反应。四、斯金纳迷箱实验实验发起人:斯金纳目的:研究条件反射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大都是一块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释放器,其中贮有颗粒形食物。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一只白鼠禁食24小时后被放入箱内,开始它在箱内探索,偶尔按压了杠杆,获得食丸。白鼠开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压杆取食的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性条件作用。五、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实验发起人:班杜拉研目的:究学习行为的实验班杜拉把儿童带到一间屋子里完成一个艺术项目,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与一些玩具玩,在它们的旁边有一个大木棰和一个假人。儿童被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看到大人叫喊着用大木棰击打假人,控制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大人只是悄悄地自己玩玩具。在孩子们看了约十分钟之后,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的屋子,告诉他们说这些玩具是留给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们的挫折感。之后把孩子们带到第三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实验组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侵犯行为。参与性学习和代替性学习。直接强化、代替强化和自我强化。

形似

教育研究需围绕教育现实

【思想汇】编者按近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方面面。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研究急需调整研究范式。本版作者认为,教育研究队伍要走出传统研究的惯习,围绕教育场中的实际问题做实证研究,构建循证教育体系以推动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学科研究的惯习与教育实践需求错位学科研究一般聚焦于一门学科的概念、表述体系和基本原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与其他多数研究领域一样,我国现代高水平教育研究也发端于高等学校,沿此惯习,当下许多教育研究仍体现为浓郁的学科研究的特征。其一,相当数量高层次研究选题基于研究者的学科立场和学术研究优势,而不是基于教育实践者的真实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层次课题管理部门允许申报者自主确定课题参与立项竞争。这使具有良好学术训练经历和较丰厚学科研究积淀的高校教师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据统计,近些年多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承担的。高校教师承担课题有其自身学术优势,但却存在忽视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倾向,这与他们学术型成长经历和担负高校分科型教学任务有关。另外,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绝大多数教育实践问题是综合型的,特别是诸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高考改革、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以及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等教育难点问题,关涉到不同层级政府的责权划分,具有不同发展优势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再分配、城乡统筹发展、国民教育价值取向变革、教师法律权利边界确定等多个领域,仅仅由高校教育学科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来突破这些教育实践难题是有困难的。其二,应用性指标在研究项目的结题评审中应有的地位缺失。论文、专著出版的级别以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学术规范性,是目前项目结题评审专家们普遍关注的要点,但对能否真正能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评审不足。这也是为什么10年来全国各地结题的省部级以上教育研究项目数以万计,但让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感到可用的成果并不多。简单的“科学主义”与教育的复杂性错位以经典物理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自十九世纪兴起以来影响深远,其典型特征是,认为事物运行和发展过程是确定、有序、可逆的,表现出对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或具有线性特征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盲目崇拜。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忽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试图用简单思维方式解释复杂教育问题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比如:有人随意放大一种教育要素对整个教育发展的绝对性影响,提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的判断;有人忽视教育任务和教育资源条件的差异性,简单套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生师比的合理性。用简单的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虽然看上去“干净利索”,但由于不能准确揭示教育问题发生的复杂内在机理和外在制约条件,所以不可能生成出准确的改进建议。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错位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的错位的表现形态是,聚焦应然性研究,只是描述理想状态下的教育要素、要素间的关系形态以及资源供给水平,而很少结合我国各地教育实际状况,提供从不理想的现实状态迈向理想状态的具体改进路径和实施策略。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教科书大部分都是按照这种理想模式编写的。这是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看上去“挺有道理”但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因,也是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实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如教师、学生、教育设施都不是按照教科书所期望的理想状态配置的。两种研究的区别在于,应然性研究可以从容止步于种种理想化的设想,而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复杂的,它要综合考虑发展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现实教育要素水平以及推进过程中人们可能获得的资源、制度和政策条件,是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教育实践中经过多方合作和反复尝试才能完成的。教育研究必须围绕现实探寻答案为了匡正上述三种错位,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必须探寻新的立项依据、研究组合方式、研究展开进路以及新的评价标准和话语方式。第一,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轨道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教育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实践标准的视域中,合理地处理好学科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只有回归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有效认识链条上,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实践证明,许多难点问题,只有提升到更高理论层次上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解决,例如,对教育部所属高校招生名额省域分配问题,就存在“按人口数量分配”“按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需求分配”“按各省、直辖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分配”和“尊重历史沿革”等不同理论观点。这说明只有以现实教育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其在实践中的真实状态,透视并在更高的层面解决相关理论问题,才能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具有坚实理论依据的具体对策。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科才能不断吸收到富于时代气息、有助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新理论。为此,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单位应适当压缩自主立项项目,主要投放从教育实践中征集到的急需课题;支持理论工作者与高水平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克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难点问题,并在立项时要求课题组设计实践过程,明确实践单位,预估实践效果;要求重要课题结题时必须提供引领解决相应实践问题的证据,并将实践效果优劣作为评价研究质量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第二,按照复杂科学的原理和话语方式,解释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复杂具有普遍性,简单只是复杂的一个特例或构成环节,正如法国哲学家莫兰所说的,“简单的东西,不再是任何事物的基础,而只是在复杂性之间的一个过渡的环节。”首先,要承认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它是由稳定要素与不稳定要素、可预见事件和随机生成事件、单一因果关系与多元共同影响关系、相似特征与差异化特征、连续发展的有序性与无序性(如某些断裂性事件)共同构成的,表现为多要素影响、多样态构成、多种发展路径共存的存在和发展样态,因此教育研究不应再满足于现状批判和对小局域内教育要素间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是要准确判断每种状态存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评估其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判断其合理性构成特征并预见其发展趋势。其次,要用新的学术词汇和话语方式表达复杂科学视域下的研究成果。在简单事物观视域下,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述,一般使用公式、公理以及决定、必定等词汇和话语方式,以明确事物运行和发展的确定性、有序性和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显然这些词汇和话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教育研究领域契合复杂科学的词汇至少包括:概率、随机生成、博弈、多元分析、趋势预判、差异评估、自主适应、系统协同、整体观照、边界探寻、匹配分析、价值偏好、多重路径、潜能识别、优化选择、危情干预、非连续性事件等等,这种话语方式更能恰当反映复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本质属性,如对体罚效果的判断是,“通过体罚获得好的教育效果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第三,把研判不同区域和学校教育要素构成的现实特征以及探索达成预定目标的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作为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在研究立项体系中,划分出一类推广应用研究,鼓励优秀结题项目特别是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做好后续推广应用研究,从而在制度设计和立项规划层面上引导高水平研究关注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以有效促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此外,当代教育研究还要从我国教育要素和资源供给的差异化特征出发,透彻解析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特征,分级分类制定个性化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作者:傅维利,系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系于末度

这3个教育学的重要实验你知道吗?

第一个共同要素说理论给大家介绍的是桑代克的“形状知觉”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桑代克以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训练他们判断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图形面积。这些大学生分别估计了100多个矩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根据结果预测了这些大学生的判断面积的能力。然后用90个10-10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让每一位被试进行判断面积训练。最后这些大学生受到两种测验:第一种测验要求判断13个与训练图形相似的长方形的面积;第二个测验要求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27个图形是预测中用过的。研究表明;通过平行四边形训练的大学生,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的成绩提高了,但他们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侧圆形的判断的成绩并没有提高。实验说明了,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即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也就是桑代克所说的的共同要素才能更好的迁移。第二个概括说理论给大家介绍的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贾德做的水下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A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说:“指折射原理把水外的、深水的与浅水的经验――组织成为整体的思维体系。他们知道靶子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遇到第二种深度的水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付了。总之,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把握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从而得出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也就是概括说的学习迁移理论。第三个关系转化说给大家介绍的是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是让小鸡在深、浅不同的两种灰色的纸下面寻找食物。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小鸡学会了只有从深灰色纸下才能获得食物奖赏。然后,变换实验情境,保留原来的深灰色纸,用黑色纸取代浅灰色纸。问题是:如果小鸡仍然到深灰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由于相同要素的作用; 如果小鸡是到两张纸中颜色更深的那张(即黑色纸)下面寻找食物,那就证明迁移是对关系作出的反应。实验表明:小鸡对新刺激(黑色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的阳性刺激(深灰色纸)的反应是30%;而幼儿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始终对黑色纸的刺激作出反应。他认为这结果证明是情景中的关系对迁移起了作用,而不是其中的相同要素,被试选择的不是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比较其相对关系(把在前一种情景中学会的关系即"食物总是在颜色较深的纸下面"迁移到后一种情景中,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反应)。苛勒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比前者重要。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苛勒认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其在我乎

全省第一所!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与黄埔区共建实验学校

7 日上午,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正式挂牌成立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这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第一所实验学校,也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与黄埔区在原黄埔区玉山学校基础上合作共建的一所教改实验学校,将助力基层学校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探索未来教育 " 黄埔样板 "。据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于是广东省教育厅管理的副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以开展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研究、政策研究,为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智力支持。此次合作共建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目的是通过高质量耕耘这块教育改革 " 试验田 ",在促进该校提档升级、推进黄埔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新时代基础教育办学育人的新模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傅湘龙表示,合作共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将有 " 五大目标 ":其一,全方位打造品牌学校,与国内外知名学校开展包括学术研讨、学生交流等内容的交流合作;其二,多途径形成精品项目,推进人工智能课程进校园,开展 "5G+ 智慧教育 " 项目研究,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STEM 教育种子学校;其三,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建立 " 互联网 +" 教学、学习范式;其四,高标准打造专业化创新型校长团队和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其五,精细化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开展课堂教学诊断与教育专项监测 + 精准教研,利用数据库形成学校、学科层面分析报告。签约仪式上,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站在推进黄埔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落实好合作共建。二是要站在种好全省基础教育研究 " 黄埔试验田 " 的责任角度来落实好合作共建。三是要站在探索未来教育 " 黄埔样板 " 的专业维度来落实好合作共建。刘石指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维护教育公平正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黄埔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与必然选择。教育的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化、终身化发展趋势,必将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人才培养重心转移、教师角色转型、办学体系重构等诸多基础教育要素的变革和更新。本次合作共建,就是旨在探索未来教育的 " 黄埔样板 "。近年来,黄埔区全面落实《广州市创建全国 " 智慧教育示范区 " 实施方案》,获评 " 人工智能课程实验区 ",探索创建 "5G+ 人工智能 " 教育新模式。去年,广州市黄埔区人工智能课程实验区科创室建设示范现场会暨人工智能课例展示活动举行,玉山学校已成为广州市人工智能首批试点学校。学校将运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 STEM、创客教育有机融合,实施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课堂新样态。文 / 图:新快报记者 罗清峣 通讯员 姚春霞 王琪【来源:新快报·ZAKER广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非攻

傅维利:教育研究需围绕教育现实

作者系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思想汇】编者按近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方面面。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研究急需调整研究范式。本版作者认为,教育研究队伍要走出传统研究的惯习,围绕教育场中的实际问题做实证研究,构建循证教育体系以推动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学科研究的惯习与教育实践需求错位学科研究一般聚焦于一门学科的概念、表述体系和基本原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与其他多数研究领域一样,我国现代高水平教育研究也发端于高等学校,沿此惯习,当下许多教育研究仍体现为浓郁的学科研究的特征。其一,相当数量高层次研究选题基于研究者的学科立场和学术研究优势,而不是基于教育实践者的真实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层次课题管理部门允许申报者自主确定课题参与立项竞争。这使具有良好学术训练经历和较丰厚学科研究积淀的高校教师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据统计,近些年多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承担的。高校教师承担课题有其自身学术优势,但却存在忽视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倾向,这与他们学术型成长经历和担负高校分科型教学任务有关。另外,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绝大多数教育实践问题是综合型的,特别是诸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高考改革、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以及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等教育难点问题,关涉到不同层级政府的责权划分,具有不同发展优势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再分配、城乡统筹发展、国民教育价值取向变革、教师法律权利边界确定等多个领域,仅仅由高校教育学科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来突破这些教育实践难题是有困难的。其二,应用性指标在研究项目的结题评审中应有的地位缺失。论文、专著出版的级别以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学术规范性,是目前项目结题评审专家们普遍关注的要点,但对能否真正能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评审不足。这也是为什么10年来全国各地结题的省部级以上教育研究项目数以万计,但让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感到可用的成果并不多。简单的“科学主义”与教育的复杂性错位以经典物理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自十九世纪兴起以来影响深远,其典型特征是,认为事物运行和发展过程是确定、有序、可逆的,表现出对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或具有线性特征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盲目崇拜。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忽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试图用简单思维方式解释复杂教育问题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比如:有人随意放大一种教育要素对整个教育发展的绝对性影响,提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的判断;有人忽视教育任务和教育资源条件的差异性,简单套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生师比的合理性。用简单的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虽然看上去“干净利索”,但由于不能准确揭示教育问题发生的复杂内在机理和外在制约条件,所以不可能生成出准确的改进建议。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错位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的错位的表现形态是,聚焦应然性研究,只是描述理想状态下的教育要素、要素间的关系形态以及资源供给水平,而很少结合我国各地教育实际状况,提供从不理想的现实状态迈向理想状态的具体改进路径和实施策略。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教科书大部分都是按照这种理想模式编写的。这是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看上去“挺有道理”但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因,也是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实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如教师、学生、教育设施都不是按照教科书所期望的理想状态配置的。两种研究的区别在于,应然性研究可以从容止步于种种理想化的设想,而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复杂的,它要综合考虑发展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现实教育要素水平以及推进过程中人们可能获得的资源、制度和政策条件,是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教育实践中经过多方合作和反复尝试才能完成的。教育研究必须围绕现实探寻答案为了匡正上述三种错位,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必须探寻新的立项依据、研究组合方式、研究展开进路以及新的评价标准和话语方式。第一,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轨道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教育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实践标准的视域中,合理地处理好学科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只有回归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有效认识链条上,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实践证明,许多难点问题,只有提升到更高理论层次上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解决,例如,对教育部所属高校招生名额省域分配问题,就存在“按人口数量分配”“按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需求分配”“按各省、直辖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分配”和“尊重历史沿革”等不同理论观点。这说明只有以现实教育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其在实践中的真实状态,透视并在更高的层面解决相关理论问题,才能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具有坚实理论依据的具体对策。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科才能不断吸收到富于时代气息、有助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新理论。为此,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单位应适当压缩自主立项项目,主要投放从教育实践中征集到的急需课题;支持理论工作者与高水平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克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难点问题,并在立项时要求课题组设计实践过程,明确实践单位,预估实践效果;要求重要课题结题时必须提供引领解决相应实践问题的证据,并将实践效果优劣作为评价研究质量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第二,按照复杂科学的原理和话语方式,解释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复杂具有普遍性,简单只是复杂的一个特例或构成环节,正如法国哲学家莫兰所说的,“简单的东西,不再是任何事物的基础,而只是在复杂性之间的一个过渡的环节。”首先,要承认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它是由稳定要素与不稳定要素、可预见事件和随机生成事件、单一因果关系与多元共同影响关系、相似特征与差异化特征、连续发展的有序性与无序性(如某些断裂性事件)共同构成的,表现为多要素影响、多样态构成、多种发展路径共存的存在和发展样态,因此教育研究不应再满足于现状批判和对小局域内教育要素间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是要准确判断每种状态存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评估其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判断其合理性构成特征并预见其发展趋势。其次,要用新的学术词汇和话语方式表达复杂科学视域下的研究成果。在简单事物观视域下,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述,一般使用公式、公理以及决定、必定等词汇和话语方式,以明确事物运行和发展的确定性、有序性和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显然这些词汇和话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教育研究领域契合复杂科学的词汇至少包括:概率、随机生成、博弈、多元分析、趋势预判、差异评估、自主适应、系统协同、整体观照、边界探寻、匹配分析、价值偏好、多重路径、潜能识别、优化选择、危情干预、非连续性事件等等,这种话语方式更能恰当反映复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本质属性,如对体罚效果的判断是,“通过体罚获得好的教育效果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第三,把研判不同区域和学校教育要素构成的现实特征以及探索达成预定目标的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作为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在研究立项体系中,划分出一类推广应用研究,鼓励优秀结题项目特别是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做好后续推广应用研究,从而在制度设计和立项规划层面上引导高水平研究关注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以有效促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此外,当代教育研究还要从我国教育要素和资源供给的差异化特征出发,透彻解析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特征,分级分类制定个性化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

必需品

织金县第一小学2019年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立项课题专题培训及开题论证筹备会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助推学校科研发展  根据《织金县教育科技局关于开展2019年织金县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立项的通知》织教研〔2019〕6号文件精神,为我校2019年9个县级立项课题开题论证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2020年4月7日下午2时织金县第一小学举行立项课题开题论证筹备会。会议由织金县第一小学教科处主任唐慧主持,织金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丽娟,副校长高文美,课题组大组长周顺义,9个立项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参加会议。首先,高文美副校长宣读了《织金县教育科技局关于开展2019年织金县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立项的通知》织教研〔2019〕6号文件。在本次课题申报中评审中,我校《小学地方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究——以古桥为例》等9个课题经织金县教育局县级课题领导小组评审审批,准予立项。接着,织金县第一小学课题组大组长周顺义老师对参会人员作了《怎样撰写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专题讲座。他从开题报告封面填写到内容的撰写逐条逐句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对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易错之处进行全面的分析,让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撰写的老师实实在在受益,为他们指明了方向。最后,黄丽娟校长对本次培训作了总结性讲话。她要求,全体课题研究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要把会议培训所学运用到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中去,落到实处,为自己负责,为课题负责,为学校科研发展负责。要求学校教科处要严肃考勤纪律,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管理。对于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不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会议、课题研究活动,无团队意识的课题研究人员要及时提出批评。对于屡教不改者要按照学校纪律和课题研究相关文件要求进行研究人员变更。黄校长还对参会人员提出了希望。希望9个课题组成员要在学校教科处的带领下,在课题组大组长周顺义老师的指导下,按照相关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的撰写,做足做好课题开题报告准备工作。附:本次我校成功立项的9个课题及其负责人分别为:1《小学地方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古桥为例》 高文美2《离异家庭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 李春霞3《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探究》 李菊4《scratch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向恩敬5《小学美术教师非言语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邓光宇6《新时代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性实践研究》 周举7《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双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张小艳8《小学趣味数学教学策略之苗族刺绣文化进课堂实践研究》 杨灿9《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有效落实的行动研究》 周蕾撰稿:杨 灿审核:高文美生活岂止于美

鬼也笑

市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到临沂实验中学开展教学视导工作

市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到临沂实验中学开展教学视导工作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15日 浏览次数:92020年9月14日,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陈为词副主任、初中教育研究科李春光科长带领教研员一行11人,到临沂实验中学开展教学视导工作。校长于润峰、部分中层教干陪同调研,两校区全体任课教师参与。首先于润峰校长就学校防疫复学、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汇报。随后各位专家分11个学科走进课堂,通过点课与抽课,听了13位老师的讲课。各学科备课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针对不同学情、不同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常规课堂”与“智慧课堂”不同的形式,各具特色地呈现出一堂堂精彩好课,教研员也为每一位讲课老师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对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前瞻性引领。市教科研中心的本次视导活动,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学校的规范办学、提质增效的督促,在带来新理念、新思路的同时,对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李淑军)上一条:临沂卫校举办“中国梦新时代铸师魂”演讲比赛 下一条:平邑县举办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现场会 【来源: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董夫人

走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

2012年,丰台区教委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创办,成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学校坐落于宋家庄家园小区,占地面积为119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53平方米。现有六个年级23个班649名学生;教师65人,其中市区骨干教师13人,研究生6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丰台实验小学发展指导委员会”,引导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以“团队支持型发展”为核心策略,致力于打造以“每一个都重要”办学理念为灵魂的“欢学园”,为普通小区中的“欢宝们”提供不普通的教育。在欢学园中,孩子们能够充分体验自己的童年生活,积累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规划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会使用适切工具的能力,为其幸福人生掀开第一篇章。有动力、有能力、有方法、有活力是围绕在“欢学园”孩子身边的主旋律。“自立出智慧,助人显仁德”的校训浸润于每一名师生的心中,让“欢学园”成为一个总有同伴牵手的地方!踏进“欢学园”,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惊讶、惊异和惊叹!课堂——让每名学生站在中央。“绽放课堂”教学模式为孩子们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尤其是在引入美国八大思维图和新西兰“友善用脑”思维导图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通过开展思维图读书感受、思维图规划、思维图研究成果、思维图假期安排等一系列活动,教科院实验小学的学生正在将思维图的学习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有选择权。“绽放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动力课程”、“体育大课间游戏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绘本课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STEM课程”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平台。培训——让每位教师成为用脑工作的善行者。“团队支持型发展”的教师团队的建立,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工作站、语文特级教师张立军工作站、美术特级教师杨广鑫工作站的成立,让老师们成为“自立出智慧,助人显仁德”的受益者。活动——让每个孩子成为主角。欢宝美德银行、英语戏剧节、科考探索营、欢宝诚信月历、声音Level自主管理、争做“三好人”等活动,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管理的舞台。孩子们在欢之声管乐团、欢之声合唱团、欢之声双排键团、舞韵舞蹈社团、机器人社团、创意木工社团、足球社团、网球社团等等团中受到大师近距离指导,尽情沉醉其中,特长得到发展。硬件——让每个孩子享受高贵的生活。欢学园“楼外气韵灵动,楼内经典雅致”。主题楼道整体设计,欢宝绘本长廊、古韵京味长廊、科技创新长廊、艺术畅想长廊成为楼内的一道道风景。楼外古诗大道浸润传统、地理园中浓缩景观、体育文化呈环形带,欢宝们在人境互动中获得成长的体验。学校建校时间虽短,但在北京教科院和丰台教委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声望日益提升。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校园文化示范学校、北京市课程先进校、北京市科研先进校、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北京市京城教改创新领军小学、最具幸福感小学、丰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质学校、丰台区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校、丰台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丰台区足球特色学校……同时,师生代表参加北京电视台“非常向上”栏目,讲述“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欢之声”合唱团走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里是学园,更是乐园。一所富含儿童特质的学校,一所儿童站在中央的学校,一所老百姓满意的精品学校正在崛起!(刘升民)

妃蕊

中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举办2019学术年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桂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分会2019学术年会暨“新理念、新高考、新教材下的教学质量提升”高峰论坛日前在杭州新登中学举办。会议发布了2019求真教育时政新闻、2019求真教育学校新闻和2019求真教育数据。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教育部原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出席会议。她希望,教育工作者要重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作了报告,详细解读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田淑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求真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的工作。她指出,在新时代,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更要凸显时代特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教育的新要求,助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她希望,学陶践陶要进一步坚定道路、制度自信;要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要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田淑兰在会议上发言。会议以求真教育实验研究院院长王旭明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口语交际课开场,他通过巧妙的引导、提问、互动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恰当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王旭明强调,“从学科教学方面来说,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考什么’和‘怎么考’,可以肯定的是,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将是今后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说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提高整体口语交际水平,应该从训练孩子开始,尤其要鼓励孩子敢说真话、会说真话”。王旭明在讲课。会议达成杭州共识,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校园足球课程和无人机课程的开设。会上成立全国行知校长共同体,学习、研究并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多点动手实验,实验教育是最接近科学研究的优质教育

中国高中教育第一怪现象,就是中学校园做不来一项实验。一一不是因为缺少实验场地,也不是因为缺少仪器器材。而是我们的高中教育根本就远离了实验教育。现代教育中,动手做实验是最接近科学研究的优质教育。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过,动手去做,动脑筋去想,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教育场景。可当下,很多中学校园实验室都成了摆设!所谓的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开展实验、进行实验的比较研究,基本成了一张张在网上填写好的表格。就南京市来说,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一学期只用两次:一次是期中考试作考场,一次是期末考试作考场。除此以外,实验室基本空闲着。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咄咄怪事,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建了实验室,买了那么多的器材和药品放在实验室,我们的中学生竟然做不来一次实验!中小学生们竟然没有亲手做一次实验的尝试!一位高三学生说,我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我没有一次设计实验和做实验的机会。物理化学生物书本上的实验,都是老师放视频给我们看。至于如何操作,我们根本不会。我们的化学老师还说,化学学科是有着丰富基础实验的学科。可我学了三年化学,竟然没有动手做一次化学实验。你说奇怪不奇怪?如此现象,中学生多么遗憾啊?在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崔先生说:“实验教育的缺席,会让中国的教育走向畸形;实验教育的缺失,会让中国的孩子渐渐失去动手能力;实验教育的缺位,会让中国失去创造力。”中学实验教育,归来吧!因为实验教育是最接近科学研究的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