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研究需围绕教育现实华封人曰

教育研究需围绕教育现实

【思想汇】编者按近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方面面。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研究急需调整研究范式。本版作者认为,教育研究队伍要走出传统研究的惯习,围绕教育场中的实际问题做实证研究,构建循证教育体系以推动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学科研究的惯习与教育实践需求错位学科研究一般聚焦于一门学科的概念、表述体系和基本原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与其他多数研究领域一样,我国现代高水平教育研究也发端于高等学校,沿此惯习,当下许多教育研究仍体现为浓郁的学科研究的特征。其一,相当数量高层次研究选题基于研究者的学科立场和学术研究优势,而不是基于教育实践者的真实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层次课题管理部门允许申报者自主确定课题参与立项竞争。这使具有良好学术训练经历和较丰厚学科研究积淀的高校教师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据统计,近些年多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承担的。高校教师承担课题有其自身学术优势,但却存在忽视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倾向,这与他们学术型成长经历和担负高校分科型教学任务有关。另外,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绝大多数教育实践问题是综合型的,特别是诸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高考改革、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以及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等教育难点问题,关涉到不同层级政府的责权划分,具有不同发展优势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再分配、城乡统筹发展、国民教育价值取向变革、教师法律权利边界确定等多个领域,仅仅由高校教育学科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来突破这些教育实践难题是有困难的。其二,应用性指标在研究项目的结题评审中应有的地位缺失。论文、专著出版的级别以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学术规范性,是目前项目结题评审专家们普遍关注的要点,但对能否真正能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评审不足。这也是为什么10年来全国各地结题的省部级以上教育研究项目数以万计,但让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感到可用的成果并不多。简单的“科学主义”与教育的复杂性错位以经典物理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自十九世纪兴起以来影响深远,其典型特征是,认为事物运行和发展过程是确定、有序、可逆的,表现出对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或具有线性特征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盲目崇拜。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忽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试图用简单思维方式解释复杂教育问题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比如:有人随意放大一种教育要素对整个教育发展的绝对性影响,提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的判断;有人忽视教育任务和教育资源条件的差异性,简单套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生师比的合理性。用简单的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虽然看上去“干净利索”,但由于不能准确揭示教育问题发生的复杂内在机理和外在制约条件,所以不可能生成出准确的改进建议。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错位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的错位的表现形态是,聚焦应然性研究,只是描述理想状态下的教育要素、要素间的关系形态以及资源供给水平,而很少结合我国各地教育实际状况,提供从不理想的现实状态迈向理想状态的具体改进路径和实施策略。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教科书大部分都是按照这种理想模式编写的。这是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看上去“挺有道理”但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因,也是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实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如教师、学生、教育设施都不是按照教科书所期望的理想状态配置的。两种研究的区别在于,应然性研究可以从容止步于种种理想化的设想,而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复杂的,它要综合考虑发展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现实教育要素水平以及推进过程中人们可能获得的资源、制度和政策条件,是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教育实践中经过多方合作和反复尝试才能完成的。教育研究必须围绕现实探寻答案为了匡正上述三种错位,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必须探寻新的立项依据、研究组合方式、研究展开进路以及新的评价标准和话语方式。第一,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轨道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教育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实践标准的视域中,合理地处理好学科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只有回归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有效认识链条上,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实践证明,许多难点问题,只有提升到更高理论层次上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解决,例如,对教育部所属高校招生名额省域分配问题,就存在“按人口数量分配”“按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需求分配”“按各省、直辖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分配”和“尊重历史沿革”等不同理论观点。这说明只有以现实教育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其在实践中的真实状态,透视并在更高的层面解决相关理论问题,才能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具有坚实理论依据的具体对策。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科才能不断吸收到富于时代气息、有助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新理论。为此,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单位应适当压缩自主立项项目,主要投放从教育实践中征集到的急需课题;支持理论工作者与高水平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克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难点问题,并在立项时要求课题组设计实践过程,明确实践单位,预估实践效果;要求重要课题结题时必须提供引领解决相应实践问题的证据,并将实践效果优劣作为评价研究质量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第二,按照复杂科学的原理和话语方式,解释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复杂具有普遍性,简单只是复杂的一个特例或构成环节,正如法国哲学家莫兰所说的,“简单的东西,不再是任何事物的基础,而只是在复杂性之间的一个过渡的环节。”首先,要承认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它是由稳定要素与不稳定要素、可预见事件和随机生成事件、单一因果关系与多元共同影响关系、相似特征与差异化特征、连续发展的有序性与无序性(如某些断裂性事件)共同构成的,表现为多要素影响、多样态构成、多种发展路径共存的存在和发展样态,因此教育研究不应再满足于现状批判和对小局域内教育要素间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是要准确判断每种状态存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评估其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判断其合理性构成特征并预见其发展趋势。其次,要用新的学术词汇和话语方式表达复杂科学视域下的研究成果。在简单事物观视域下,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述,一般使用公式、公理以及决定、必定等词汇和话语方式,以明确事物运行和发展的确定性、有序性和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显然这些词汇和话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教育研究领域契合复杂科学的词汇至少包括:概率、随机生成、博弈、多元分析、趋势预判、差异评估、自主适应、系统协同、整体观照、边界探寻、匹配分析、价值偏好、多重路径、潜能识别、优化选择、危情干预、非连续性事件等等,这种话语方式更能恰当反映复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本质属性,如对体罚效果的判断是,“通过体罚获得好的教育效果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第三,把研判不同区域和学校教育要素构成的现实特征以及探索达成预定目标的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作为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在研究立项体系中,划分出一类推广应用研究,鼓励优秀结题项目特别是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做好后续推广应用研究,从而在制度设计和立项规划层面上引导高水平研究关注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以有效促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此外,当代教育研究还要从我国教育要素和资源供给的差异化特征出发,透彻解析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特征,分级分类制定个性化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作者:傅维利,系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熊田

傅维利:教育研究需围绕教育现实

作者系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思想汇】编者按近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方面面。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研究急需调整研究范式。本版作者认为,教育研究队伍要走出传统研究的惯习,围绕教育场中的实际问题做实证研究,构建循证教育体系以推动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学科研究的惯习与教育实践需求错位学科研究一般聚焦于一门学科的概念、表述体系和基本原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与其他多数研究领域一样,我国现代高水平教育研究也发端于高等学校,沿此惯习,当下许多教育研究仍体现为浓郁的学科研究的特征。其一,相当数量高层次研究选题基于研究者的学科立场和学术研究优势,而不是基于教育实践者的真实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层次课题管理部门允许申报者自主确定课题参与立项竞争。这使具有良好学术训练经历和较丰厚学科研究积淀的高校教师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据统计,近些年多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承担的。高校教师承担课题有其自身学术优势,但却存在忽视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倾向,这与他们学术型成长经历和担负高校分科型教学任务有关。另外,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绝大多数教育实践问题是综合型的,特别是诸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高考改革、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以及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等教育难点问题,关涉到不同层级政府的责权划分,具有不同发展优势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再分配、城乡统筹发展、国民教育价值取向变革、教师法律权利边界确定等多个领域,仅仅由高校教育学科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来突破这些教育实践难题是有困难的。其二,应用性指标在研究项目的结题评审中应有的地位缺失。论文、专著出版的级别以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学术规范性,是目前项目结题评审专家们普遍关注的要点,但对能否真正能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评审不足。这也是为什么10年来全国各地结题的省部级以上教育研究项目数以万计,但让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感到可用的成果并不多。简单的“科学主义”与教育的复杂性错位以经典物理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自十九世纪兴起以来影响深远,其典型特征是,认为事物运行和发展过程是确定、有序、可逆的,表现出对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或具有线性特征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盲目崇拜。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忽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试图用简单思维方式解释复杂教育问题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比如:有人随意放大一种教育要素对整个教育发展的绝对性影响,提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的判断;有人忽视教育任务和教育资源条件的差异性,简单套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生师比的合理性。用简单的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虽然看上去“干净利索”,但由于不能准确揭示教育问题发生的复杂内在机理和外在制约条件,所以不可能生成出准确的改进建议。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错位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的错位的表现形态是,聚焦应然性研究,只是描述理想状态下的教育要素、要素间的关系形态以及资源供给水平,而很少结合我国各地教育实际状况,提供从不理想的现实状态迈向理想状态的具体改进路径和实施策略。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教科书大部分都是按照这种理想模式编写的。这是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看上去“挺有道理”但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因,也是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实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如教师、学生、教育设施都不是按照教科书所期望的理想状态配置的。两种研究的区别在于,应然性研究可以从容止步于种种理想化的设想,而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复杂的,它要综合考虑发展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现实教育要素水平以及推进过程中人们可能获得的资源、制度和政策条件,是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教育实践中经过多方合作和反复尝试才能完成的。教育研究必须围绕现实探寻答案为了匡正上述三种错位,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必须探寻新的立项依据、研究组合方式、研究展开进路以及新的评价标准和话语方式。第一,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轨道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教育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实践标准的视域中,合理地处理好学科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只有回归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有效认识链条上,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实践证明,许多难点问题,只有提升到更高理论层次上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解决,例如,对教育部所属高校招生名额省域分配问题,就存在“按人口数量分配”“按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需求分配”“按各省、直辖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分配”和“尊重历史沿革”等不同理论观点。这说明只有以现实教育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其在实践中的真实状态,透视并在更高的层面解决相关理论问题,才能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具有坚实理论依据的具体对策。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科才能不断吸收到富于时代气息、有助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新理论。为此,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单位应适当压缩自主立项项目,主要投放从教育实践中征集到的急需课题;支持理论工作者与高水平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克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难点问题,并在立项时要求课题组设计实践过程,明确实践单位,预估实践效果;要求重要课题结题时必须提供引领解决相应实践问题的证据,并将实践效果优劣作为评价研究质量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第二,按照复杂科学的原理和话语方式,解释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复杂具有普遍性,简单只是复杂的一个特例或构成环节,正如法国哲学家莫兰所说的,“简单的东西,不再是任何事物的基础,而只是在复杂性之间的一个过渡的环节。”首先,要承认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它是由稳定要素与不稳定要素、可预见事件和随机生成事件、单一因果关系与多元共同影响关系、相似特征与差异化特征、连续发展的有序性与无序性(如某些断裂性事件)共同构成的,表现为多要素影响、多样态构成、多种发展路径共存的存在和发展样态,因此教育研究不应再满足于现状批判和对小局域内教育要素间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是要准确判断每种状态存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评估其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判断其合理性构成特征并预见其发展趋势。其次,要用新的学术词汇和话语方式表达复杂科学视域下的研究成果。在简单事物观视域下,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述,一般使用公式、公理以及决定、必定等词汇和话语方式,以明确事物运行和发展的确定性、有序性和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显然这些词汇和话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教育研究领域契合复杂科学的词汇至少包括:概率、随机生成、博弈、多元分析、趋势预判、差异评估、自主适应、系统协同、整体观照、边界探寻、匹配分析、价值偏好、多重路径、潜能识别、优化选择、危情干预、非连续性事件等等,这种话语方式更能恰当反映复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本质属性,如对体罚效果的判断是,“通过体罚获得好的教育效果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第三,把研判不同区域和学校教育要素构成的现实特征以及探索达成预定目标的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作为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在研究立项体系中,划分出一类推广应用研究,鼓励优秀结题项目特别是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做好后续推广应用研究,从而在制度设计和立项规划层面上引导高水平研究关注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以有效促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此外,当代教育研究还要从我国教育要素和资源供给的差异化特征出发,透彻解析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特征,分级分类制定个性化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

大教堂

教学、教研、科研要讲学术诚信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师生互动的故有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因为科技的介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教师的教,因为互联网的介入已经在教学手段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一只粉笔画到底,变成教学全程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感觉上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学生的学变化之大更是惊人。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而是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之一。于是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时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教师教研活动的话题。这些话题中,高效课堂是热门之一;集体授课,个性化辅导也不能忽视。我们的教师要通过教研活动解决在45分钟内,让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能领会。那教师必须提前把所有知识用多媒体制作成学生喜欢的PPT。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把更多的知识学会。另外现在的教研活动,把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好,转变成如何让学生学好,不管是探究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法的研究,在很多学校教师参与的教研会上,大家已经想出很多好的建议。最具有创新的学法,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离开家长老师这两根拐杖,在老师的教中受益,在自己的学习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学习能力,最后取得好的成绩。教研还有一个比较创新的事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不间断的接力。这种教研活动,促进了老师们探讨问题的研究力和学生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有些问题教研活动无法解决时,老师们就会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拿到科研中研究。因为教研是对教学工作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直接为教学实践服务。一般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教授某一学科的知识点。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今天,科研已经成为所有教师一个工作的重点,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难点。因为家长对学生的重视,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出现的系列问题,都要通过教育科研,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并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新的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创造性实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创新的闪光点。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老师们将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性知识,然后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育未来和教育实践。教育科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的教学研究活动。它选题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同时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热点、难点。制定的研究计划与实验一直到成果鉴定、结题一直要连贯,尊重科学,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因此,研究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5年甚至更长时间。科研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强调创造与开拓。没有任何的主观限制,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所以做学问,不能拷贝,抄袭,避免出现学术不断。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要经历教学、教研与科研,绝大多数的教师能在岗位上兑现着教好每一名学生的教学诺言。所以教学要在课堂上认真完成,遇到问题在教研活动中要与大家找到解决方案。对于一些新的教法和学法,大家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从选题到实验,最后到鉴定结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检验。科研要讲究学术诚信,科研成果不管是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科学新发现,都要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别害怕

“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实践基地”挂牌成立

4月15日,全国生态校园行动工作委员会、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院共同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研讨会在衡水桃城中学学谷高中举行,衡水桃城中学学谷高中获“全国生态校园实验学校”与“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称号。会上,衡水桃城中学学谷高中校长巩建英表示:“我校将继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育人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广大师生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学校的自觉实践者,不断丰富我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内涵,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优秀基地,打造全国高中亮丽生态校园示范校。”国家督学、北京市教委原主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线联平提出,生态教育要做到“六个结合”——要与德育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师生实践能力相结合;与学生科研成果相结合,扎扎实实地建设好生态校园,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生态校园行动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理事长刘子玉做主题发言并作2021“生态校园”建设工作汇报,就正在进行和未来开展的生态校园建设工作的具体内容做了详实的解读。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总经理石海明在会上提到,“生态校园”建设是中国特色主义的重要内容,关系民族福祉与民族未来。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关注生态热点,讲好生态故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进。授牌仪式结束后,双方继续就“生态校园”建设问题展开座谈,探讨生态校园未来需开展的工作重点与实施细节,并对众多优秀“生态校园”建设案例及成果进行了分享。(图/刘洋 以山 文/彩茹 辛夷)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本文来源:光明网

屠羊说曰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研究与实践教学基地落户呈贡区万青社区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段佳琪 通讯员马锐 4月8日,呈贡区万青社区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展共建活动,现场签订了党支部共建协议和共建专业基地协议。据介绍,协议签订后,双方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合作开展多项活动,并将党支部共建作为党建引领的窗口,创新开启“党建+”新模式,坚持“党建+业务”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党建窗口工作新平台。社区将为学校的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社区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将为辖区群众、企业开展理论宣讲、专题党课、心理咨询、民族团结宣传、廉政教育等。此次校地共建活动是创新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也是推进高校和驻地城市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的进一步深化。此外,在现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形象生动的微党课,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在万青社区实践探索做了介绍。随后,双方进行了座谈,就校地共建基本情况和当前重点工作进行交流。双方表示,以校地共建为起点,在今后要以党建共建为基础和契机,通过“联学”互鉴、“联动”共享、“联建”互促等方式,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和学习,为双方的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希望以提高社区服务特色为目的,合作开展党员教育、为民服务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来源:昆明信息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乃今得之

612项!教育部公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你们学校是哪个?

在部属高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理工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相关行业协(学)会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经通讯评议及专家组评议,教育部高教司认定612个项目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月23日至1月29日。新理念选题结合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究新工科的内涵、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出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包括4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经验分析。新结构选题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展新兴工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等,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包括4个选题方向:面向新经济的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新模式选题在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包括5个选题方向: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新质量选题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等。包括6个选题方向: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新体系选题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包括5个选题方向: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展和效果研究;工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类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陈炽

新城区教育局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基础教育心理研究与实践基地”

3月24日上午,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基础教育心理研究与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在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举行。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振宏,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董增云,西安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红,新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萌等参加签约仪式。 新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萌在致辞中表示,新城教育围绕“办高质量教育建高质量学校”,用拳拳之心书写着“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基地的建立将开启新城区基础教育与高校合作共建的新征程,进一步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拓展。签约仪式上,新城区教育局与陕师大心理学院签署《关于建立基础教育心理研究与实践基地合作协议》,陕师大心理学院与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教育集团、西安市西光中学教育集团、西安市黄河中学教育集团分别签署《建立基础教育心理研究与实践基地协议书》。王振宏为三所中学教育集团分别授牌。西安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红首先对新城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工作表示肯定。同时,她希望新城区教育局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在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专业引领下,将新城教育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签约仪式结束后,王振宏教授作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实施》的精彩报告。参会嘉宾和教师纷纷表示要持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城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年来先后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举办教师培训,建立危机干预工作台账及年度任务清单,建设心理课程体系,开展线上线下心理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巡讲、“幸福成长在新城”心理健康交流观摩等活动。我区将珍视和把握这次发展新契机,创新构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体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心理教师队伍,借势发力、辐射全域,全面提升新城育人质量。全区中小学校长共计100余人参加签约仪式。作者/来源:陕西素质教育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其化均也

群文阅读:需要教师行动起来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

有专家认为,群文阅读契合了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期待。此前,我们发布《“群文阅读”到底有多“厉害”?一节课学习5到6篇文章不是问题!》,提到群文阅读跟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系。认为群文阅读以议题方式呈现教学过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思维更有品质。群文阅读课堂参加过一次群文阅读教学展示和观摩活动后,我们在撰写《“群文阅读”教学研修报告》前,与部分汉语文教师谈到群文阅读这一话题时,不少教师坦言第一次听到“群文阅读”这一概念,并表示对此缺乏了解,感到有些陌生,不知道该如何引入课堂。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4期的《群文阅读实践概述》(作者为王朔 李爽)一文称,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在探索群文阅读,重庆、四川、贵州和江苏最具代表性,且较有规模的有关群文阅读的教、研、赛、评活动每年达到了千余场。这篇文章还提到,群文阅读实践早于群文阅读概念的阐释。也就是说,群文阅读教学较早地出现在日本和港台,并表现为多文本阅读教学。我国台湾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台北大学课程所兼任副教授赵镜中是较早提出群文阅读概念的学者。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学名师蒋军晶,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西南大学教授于泽元等人,对群文阅读概念内涵的界定和完善做出了探索。例如,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于泽元认为,群文就是围绕一个议题所选的一组文章;群文阅读就是把几个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就实践而言,群文阅读教学属于最早始于一线教师的草根实践,后来发展为地方教育科研部门的推动。蒋军晶设计的《创世神话》和重庆市北部新区新光学校语文教师杨纯彦设计的《朋友》《那些难忘的角色》都属于成功的案例。有教师觉得,群文阅读听上去很好,但是要落实到课堂,恐怕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会不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要设计好一堂课,不管是不是群文阅读课,都需要教师花费时间,消耗精力和心力。要消除疑虑,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和了解,用群文阅读教学和研究来体验和思考。

屈折礼乐

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系列文章(一)

41:16有效教学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有效思维课堂的策略探究摘要: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努力钻研的一个课题,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我想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学习上,要考量学习的有效性,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一个是学习速度;第二个是学习结果;第三个应是学习体验。接下来,我以这三个方面为核心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探讨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有效性;学习结果;学习体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相应的科学测量方法和学习的情感体验。一、提升学习速度学习的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速度实际上是指学习效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效率越高,同样完成一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最少,并且达到的学习效果较好,这样的学习效率就高。我校高中生物常规性授课的一节课时间是40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达到最大化或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这一核心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精心打磨,对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学习效率角度出发的。例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的设计就考虑了学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具体设计如下: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复习了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大家思考:什么是植物激素?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是什么?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如何?用简洁的语言精心设计问题串,意图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在较短时间内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活化高三一轮复习的生物课堂。二、科学诊断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检测指标应该是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检测的方式通常是设置习题进行习题巩固。在《其他植物激素调节复习》这节课中我精选了几道例题,选题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要切实的考虑到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基础做到有针对的性的设置习题。在学生看来应该感觉到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稍有不注意就出现审题及规范答题方面的问题。课堂巩固的习题同时兼有教学环节过渡的辅助作用。因此习题设置的有效,既能做到对学生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又能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一)设置有效的课堂巩固习题例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D.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问题设置意图:A项考察了生长素的合成原理;B项考察了生长素的运输;C和D考察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及其表现。从以上实例来看,这道例题考察了学生对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检测结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容易接受,并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课堂的反馈效果较好。在检测学生对五类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生理作用及相互作用关系方面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例2.下表所示为五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B.在果实生长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C.表中结果说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解除植物顶端优势只能采取去除顶芽的方法检测结果:大部分的学生能选择出正确答案,但在分析例题的时候,能发现个别学生运用的是排除法作答,对有些选项涉及的知识还不够理解,因此我要求个别学生描述分析过程。这样对学生的检测既做到了全面又关注了个别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表格类的问题在高考中考察的比较多,曲线类的问题也是常见的题型,如何分析曲线,分析曲线类问题的一般程序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在高考中的得分率及答题速度。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精选了一道曲线类的例题。例3.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B.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关系C.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检测结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集中的表现出基础知识掌握的还算可以,但是思路不是很清晰,不能按照一定步骤解答。解题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解题效率低。客观题能很好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若想很好的检测学生的答题规范性应该设置一道主观题,在本节课的最后为了进行综合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置了如下例题:例4.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α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α淀粉酶催化 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 。(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 ,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 。(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 。(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 。检测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能分析作答,但是答案有些不规范,突出表现出还不能运用较为专业的生物学术语来书写答案。正因为设置了样一道有效的例题,才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今后的二轮复习指明了方向,最终大大提升了复习的效率。(二)布置有效课堂任务由于是高三一轮复习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不爱动手参与,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具体情况如下:下面大家拿出作业纸从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主要作用三个方面列表比较。 巡视,待学生完成后用手机拍照上传大屏幕,大家看大屏幕,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加以补充完善,强化说明。列表比较只是一个层次的要求,反映出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但不能很好的测量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程度,因此我进一步追加任务:进一步要求学生来分析表格:说一说,植物激素在发挥作用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强调: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例如小苹果长成大苹果体现发育,青苹果变成红苹果体现的是成熟。引导分析:大家注意在细胞伸长方面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表现出相同的促进作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协同作用,而在细胞分裂方面,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又表现出相反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拮抗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植物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三)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布置是高中生物教学常规性一个环节,如何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是提升课内和课外学习互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出示了两个方面的课后学习任务。第一个属于巩固习题,第二个主要是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加强知识网络的构建。三、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体验什么是学习体验?可以用两个词来简单概括。第一个是“伴随”第二个是“生发”一节精彩的高三生物复习课应该是课堂气氛生气勃勃而不是死气沉沉。有些同学在课上表现出积极主动,有些同学则习惯沉默寡言,但是这些同学也在思考,也在参与学习活动,虽然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很积极,但是他们注重的是学习结果,或者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会了哪些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生发”伴随着生物学科学习的进展,或者说学科知识获得的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会是越来越强,这样的富有成就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因此无论课前备课还是课中的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是有效的。在教学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短期教学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长期育人目标。主要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4]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5]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

高门县薄

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新纲领

攀登科研高峰 视觉中国 供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必将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30日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教育科研规范性文件,对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意见》有力回应了全国教育科研战线的殷切期盼,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了新动力。指导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改革发展进入转型期、攻坚期和关键期,迫切需要高水平教育科研支撑。《意见》的出台,有力回应了时代要求、工作需要和战线期待。出台《意见》是教育领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意见》的出台必将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出台《意见》是教育科研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教育科研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意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具体化,是教育科研战线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实际行动。出台《意见》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科研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驱动力和引领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出台《意见》是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科研工作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近年来,中央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等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意见》从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夯实队伍、提高质量等方面入手,搭建了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四梁八柱”,明确了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发展路径。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意见》深入分析了我国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针对当前教育科研存在的原创性理论研究缺乏、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不足、科研评价亟待完善等短板与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从提高质量、体制机制创新、科研队伍建设、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作出战略部署。在指导思想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基本原则上,提出了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实践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弘扬优良学风四条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服务实践需求”就是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基层一线,以重大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激发创新活力”就是要深化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研究范式和方法创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弘扬优良学风”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形成求真务实、守正出新、严谨治学和担当作为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民主和谐、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在发展目标上,提出要“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教育科研体系”,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打造一批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催生一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明确提出“六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即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有活力、组织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更加合理、原创研究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度大幅提升,共同致力于“推进建设教育科研强国”这一伟大目标。提出了“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点任务要求。《意见》从重点任务的角度提出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提高服务决策能力、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提出要“系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等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二是提高服务决策能力,强调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把握国际教育竞争、人口结构变化、科技创新、社会变革等大形势、大趋势,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三是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出要“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四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提出要“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政策阐释解读”“普及教育科学知识,提升全民教育素养”“准确研判社会舆情,引导人民群众合理预期”。五是适应教育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出要“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支持创办外文教育期刊,支持教育类优秀教材外译工作”“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六是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出要“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引导鼓励开展政策咨询类、舆论引导类、实践应用类研究,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提出了“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要求。《意见》从激发活力的角度提出,要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治理水平、创新科研范式和方法、改革教育科研评价等五个方面的举措。一是系统梳理了教育科研的六支队伍,明确了教育科学规划领导机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教育学术团体和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责定位。二是针对协同攻关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搭建全国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全国教育调研平台、国外教育信息综合平台,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三是提升治理水平,提出要适应机构改革和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稳步推进教育科研组织形态创新,规范论坛、研讨会管理,有效防范教育科研战线“四风”问题。四是创新科研范式和方法,提出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重点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五是改革教育科研评价,提出要“根据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等不同研究类型,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完善教育科研机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和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宽松环境”。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的队伍建设要求。《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促进教育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一是明确作出“教育科研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的重要判断,提出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科研人员,加大科研人员薪酬激励力度,创新高层次人才选聘和薪酬分配办法等具体要求。二是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信念坚定、学识广博、敢于创新、求真笃行等四种素养。三是针对教育科研人员专业发展特点,提出要“确保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参考国外智库建设的经验做法提出要“建立持久良性的‘旋转门’机制”。为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意见》从科研保障的角度,分别从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科研经费和政策保障三个方面展开。在加强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方面,一是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科研工作。二是强调要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三是强调要合理配备教育科研人员力量,不得挤占挪用教育科研人员编制。四是强调要完善教育科研机构领导体制和党建工作机制。五是强调要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组织、工作两覆盖,党建、业务两融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六是强调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方面,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二要提高使用效益,对骨干团队和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给予重点支持。三要扩大自主权,落实放管服要求,简化项目预算编制要求,项目费用调剂权下放到承担单位等。在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政策保障方面,从四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是重大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立项要科学论证、宣传发布要专家解读、贯彻落实要专业评估。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教育咨询服务制度,支持教育科研机构开展调研和改革试点。三是加大数据信息共享力度,为教育科研提供数据信息保障。四是支持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和教育培训,规范外事管理,并适当简化审批手续。《意见》绘就了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宏伟蓝图,要把《意见》的贯彻落实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步落实;充分发动战线力量,协调落实;及时跟踪《意见》在各地落实情况,掌握落实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狠抓督办落实,确保《意见》精神真正落地见效。(作者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崔保师、党委书记 殷长春)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4日 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