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祥旭一对一王老师整理编汇,主要包括专业目录,参考书,考试大纲,专业介绍等备考必看信息,更多内容关注微博,专注考研的月亮学姐,新祥旭陪伴你考研。 一、专业目录二、学院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具有百年历史,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是全国最早单独设立物理系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原辅仁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北师大物理学系在全国具有很高声誉。其理论物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目前,物理学科具有物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还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二级学科点中,理论物理学科点设有长江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并在2007年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凝聚态物理学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物理学科还拥有“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1996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称号,物理教育专业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物理学科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三、参考书初试参考书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炳照 郭齐家 何晓夏 高奇 刘德华 《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宁虹 《教育研究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复试参考书《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赵凯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北京大学出版社四、考试科目、研究方向、分数线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3教育学基础综合笔试:物理专业综合(普通物理、量子力学)、面试研究方向01物理课程与教学02物理教育与心理发展03物理教育技术04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分数线政治理论:55外国语:55业务课一:245业务课二:0总分:330五、703大纲1、考查总目标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这些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教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2、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长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如下: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国教育史:约50分外国教育史:约50分教育心理学:约5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50分(四)试卷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案例题、材料题等。3、考查范围(一)教育学原理(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2)了解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和最新理论进展。(3)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分析和解决(解释)现实教育问题。(二)中国教育史(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教育制度产生发展、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与特点,特别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深刻理解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经典或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文献中的思想。(3)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教育理论分析、评价中国教育史上重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意义、教训,为现实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三)外国教育史(1)理解外国教育实践、制度和思想发展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内容。(2)分析外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矛盾。(3)理解、分析和评价外国著名教育思想家的著作及其基本观点。(4)分析外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5)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基本问题;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四)教育心理学(1)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经典研究。(2)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和研究新进展。(3)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分析和解决(解释)现实教育问题。(五)教育研究方法(1)理解教育研究性质、过程与方法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掌握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方案设计、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价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一、调查法调查法(Survey)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做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从抽样的人群中获得他们的特征、经历和观点等资料,以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日常生活中调查方法的应用很多,主要表现在国家的人口普查、公司的市场调研、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等等。调查法不同于前四种研究方法,它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他的主要途径是邮寄问卷、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文献调查、观察法等。调查法的特点是运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或针对总体的所有个体,采取问卷调查或登记表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在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把调查结论推论到样本所在的总体。[1]二、调查的内容一般而言,调查问卷所收集的信息主要是行为和态度两种,具体分为有六种类型:①当前行为②过去行为③对承担义务较大的问题的态度④对承担义务较小的问题的态度⑤未来的行为⑥未来的态度。[2]测量的态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个体想知道或相信关于主题的什么内容;个体对主题的感觉如何,或者它如何被评价;个体将会根据这个态度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测量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相关的概念:回答者做过或没做过,行动发生的地点,行为的时间安排,行为的频率或坚持性。[3]三、实施调查法的流程实施调查法研究的步骤主要有:1、计划在计划阶段,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问题与目标,将研究问题细化分为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有待验证的研究假设。这包括确定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进行文献检阅、制定调查设计。2、选择样本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的目标人群,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法从中抽取研究样本。确定本研究的总体是哪些人群,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抽样设计,按照抽样设计进行抽样,确定研究对象。3、设计问卷和访谈题目设计调查问卷,认真构思和设计调查问卷。编制问卷题目,这主要是使用问卷法的常用量表。问卷的设计需要根据预期的分析方法来进行设计,如果前期不考虑分析方法,则可能当数据收集回来之后造成无法分析的困境。当完成了设计问卷和访谈题目的编制之后,请同领域的专家帮助修正题目。4、试调查试调查可以改掉潜在的隐患。在正式进行调查之前,应该抽取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测试,针对预测中反映出来的问卷和访谈中的问题,及时修订。使用他人的问题需要注意不可以拿来就用,因为即便对使用者说这个问卷没有问题,不代表研究者使用也不会出现问题。5、正式调查对于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研究者首先需要培训课题组成员,进行针对该研究的问卷、访谈的相关培训。进入正式调查后,研究者进行发放问卷、实施访谈、测验或观察等。注意收回问卷。6、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对问卷、访谈的资料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并通过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应对个体的题目和群体的题目分别进行分析。7、解释研究结果并撰写报告。调查结果通常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这些表格包括一般的描述性信息。重要的是分析和随后的结果报告要与研究的问题相符合。任何适当的分析和随后的报告都要切合于调查的目的。[4]四、调查法的优点与缺点调查法的优点在于它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基本研究方法。所以它能够充分发挥几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克服各种研究方法的缺点。调查法易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的效率比较高,而且调查法较为经济,可以花费较少的费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来完成大量数据的收集工作。调查法的缺点在于它为了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研究数据,难免研究数据的深度和细节不够,调查的主体内容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专项调查的价值。调查法容易得到不实的数据,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受访者影响大,被测试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对问题作出虚假或错误的回答,不合作的态度会降低研究效度。五、调查法范例Jeremy V. Ernst和Johnny J. Moye在《技术教育杂志》(2013年春季版)上发表的论文《Social Adjustment of At-Risk Technology Ecation Students》,这篇论文主要使用了调查法,下述是文章结果分析的一部分:此外,研究人员逐项分析沃克-麦康奈尔规模的社会能力与学校适应的偏好项目。这些补充的z测试允许识别处境危险和处境正常的技术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虽然绝大多数处境危险学生的偏好项目项被确定为显著高于处境正常的人群,53个项目中的15、16、17、18、22和23的项目却不是这样。表3列出了53个沃克-麦康奈尔规模项目的六个,这六个项目通过z-检验检验发现处境危险学生的偏好项目项并未显著高于处境正常的人群。表3 处境正常和处境危险的沃克-麦康奈尔无显著差异的偏好项内容来自孙涛老师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 [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276
一、观察法观察法(Observation)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对象进行考察和描述以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观察法是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以取得有关资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观察法不同于漫无目的的一般的观察,它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严格的观察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严格的研究程序,利用人体感官来和现代高科技手段来进行严谨的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观察一般可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参与式观察需要研究者介入观察现场,这容易对研究客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二、运用观察法的流程观察法并不是简单的看,更不是漫无目的的观察,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需要使用科学的流程。这样的研究结果才具有说服力。1、界定研究变量并进行编码当决定使用观察法后,就应该确定观察哪些方面,即观察研究的变量是什么。研究的变量类型可以是:(1)事件发生的频次,比如一堂课内教师提问的次数;(2)指定时间点发生的事件,比如以每30秒为一个事件间隔,在第30、60秒的时候发生的事件;(3)事件的持续期,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间的长短;(4)抽样的个别人的特别观察,对于某个事先抽样的某个学生进行特别观察。希洛卡佐·萨卡古切在对日本大学怎样教授英语语言的一项研究中,他使用了下述观察变量列表(Observation Schele)。日本大学的英语课研究中使用的观察变量量表[1]上述量表决定了研究者需要对课堂上的哪些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量表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同样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活动,系统地记录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瞬间,为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研究者按照弗兰德斯的程序对每节课以3秒钟为一个间隔,对上述25种行为进行记录。则他针对60分钟的一节课就需要进行1200次编码。可以看出观察法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2、记录观察内容研究者在观察开始之后就要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由于事件往往发生得很快,研究者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观察内容的特征,这就需要借助录像设备来辅助研究者完成记录工作。研究者主要需要记录的事项包括特定事件的持续时间、频次计算、间隔和继续。3、整理和分析观察内容研究者结束观察后需要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整理和分析观察内容数据。所有的经过特定编码之后的数据都将用来分析研究对象。三、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观察法的优点在于观察法可以获得比问卷和访谈更准确的数据,弥补问卷和访谈的缺陷。观察法不依赖于受访者的言语意思表达,二是观察法所获得的数据是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是被观察对象现实生活、学习中正在发生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资料可靠性高,是通过研究者的双眼去观察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当研究者无法获得问卷和访谈的机会或问卷和访谈的所得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的时候,观察法就可以充当主要数据资料。三是观察法比较灵活,能较长时间在不同地点观察同一个人和同一种情境。观察法也具有一些的缺点。但是运用观察法往往改变了被观察的情境,比如当一个观察者进入教室后,师生的日常行为都可能发生改变,这使得观察的必然效果失真。应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在正式进入观察教室之前,提前一段时间长期进入观察教室,使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这样的情境,逐渐表现出他们的日常行为之后再进行观察。通过在教室的加装视频监控设备进行观察也是一个避免影响观察效果的办法。观察法比问卷法和访谈法都较为费时费力,需要研究者亲身观察一段时间才能获得较为可靠的数据。四、观察法范例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张福建《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采用行为取样的方法,对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共获得有效行为样本339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班和大班幼儿攻击同性同伴的次数显著多于攻击异性同伴;(2)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起因的次数分布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各种起因的次数在三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3),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大班儿童的故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该论文的在研究结果部分是这样论述的:2.攻击者与攻击对象性别关系的年龄变化在观察获得的339件攻击行为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分布见表2。对儿童攻击同性别和异性同伴次数的2*2(攻击者性别*被攻击者性别)的列联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X2=12.5819,df=l,P<.001)。为了考察是否三个年龄组幼儿的攻击行为都存在这种差异,又分别对每一个年龄组进行了列联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幼儿园小班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X2=0.2306,df=1,P>.05);中班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X2=0.5744,df=l,P<.05);大班儿童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次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X2=24.2797,df=l,P<.0001)。表2 攻击对象性别的次数分布内容来自孙涛老师的《实用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1] [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276
一般而言,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选题阶段、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显然,选题阶段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始阶段,我们认为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选题合适与否,将会直接决定课题研究工作的成败。近期,对部分学校一线教师的课题选题情况进行了了解,我们发现广大一线教师的选题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大多数教师能够立足课堂、能够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进行选题,这是令人欣喜的良好现象。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部分一线教师的选题工作比较盲目和茫然,并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这将会直接影响了选题工作的开展。在课题申报书中,我们认为其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研究背景”,尤其是微观背景,即课题组成员或老师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基本上能够看出该课题的问题是否明确、聚焦,也能够看出课题的方向、大小与思路等等。也就是说,“微观背景”这部分内容是选题的核心,当然这也决定了选题的质量。下面,我们对前期部分一线教师在选题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中小学一线教师选题过程中的常见10个“雷区”,希望对我们今后的选题工作有所启示(说明:文中所选课题案例,均来自于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我们在此仅作为学术交流活动。如给课题本人带来不便,敬请谅解):“雷区”之一:无病呻吟课题名称:《视频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1.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多媒体在教学课堂中广泛应用。特别在疫情期间网络直播课堂使得信息化、多媒体化的教学被更多的应用到教学当中,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尤为突出。地理课堂在网络多媒体的辅助下,在解答抽象理论,贴近学生生活,多角度增加课堂体验,提高课堂趣味性等方面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与好评!而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视频资源的来源和选择尤其广泛,各种媒体视频和视频媒介层出不穷,如专业课程、科普纪录片、时事新闻、影视娱乐等等纷繁复杂,其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非教育性,如何选择、整合和使用视频资源,使视频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效融合,在地理课堂中发挥高效的作用成为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老胡观点:我们经常说:“课题即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课题一般都是来自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课题研究的起点或原点。但我们发现,该课题研究背景中,课题负责人并没有提出自己或课题组成员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无病呻吟”。这样的课题,我们一般认为就是假课题。 “雷区”之二:问题难产XX老师:XX您好,您这会儿有时间吗,我能请教您几个问题吗?我:中。XX老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专题复习备考研究》,这是我们课题组拟定的一个课题名称,我觉得不合适,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修改。我:遇到的问题是什么?XX老师:我个人认为这个课题指向不明。我们想要研究的是怎样在专题复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这两个核心素养。我:你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XX老师:我们现在感觉专题复习以后,学生的探究能力并没有提升很迷茫,感觉问题一大堆。我:问题一大堆,说不清楚吗?XX老师:没有头绪。我:连问题都说不清楚,做啥课题研究啊?老胡观点:这是我与一名一线中小学教师的选题对话。在对话中,我们明显看出该教师感觉“问题一大堆”、“没有头绪”。也就是说,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实实在在的遇到了问题与困惑,但问题究竟是什么?自己却说不清、道不明。显然,这也是我们部分一线教师在选题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即我们部分教师也看到了一些教育教学的问题现象,但如何从这些现象中总结和提炼出问题来,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显然,问题难以总结和表达出来,“问题难产”势必会影响到选题工作。 “雷区”之三:臆想课题我是XX区XX,我在做一个项目,也可以说是一个课题。初步定的题目是:《中医药文化融入小学中高段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看这个题目重点是中医药和项目化学习。其实最早想做的是以美术(香包)为主线,融入其他学科,以中草药为载体的校本课程。那这样目标似乎就不一样了。现在想请您指导指导,课题的目标应该怎样界定更适合传承?传统文化?课程?能力?素养?怎样的点去研究将来才有可能推广?求指导。老胡观点:这是一名教师在选题过程中的困惑,想“求指导”。我们从咨询的内容中不难看出,这是该教师臆想或者想象的课题。也就是说,该教师自己在“臆想”课题,这就是我们部分一线教师选题时经常出现的“奇思妙想”现象。我们认为,中小学一线教师的选题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是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显然,这个问题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且已经影响或者制约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和解决,而不是臆想出来的“子虚乌有”的课题。 “雷区”之四:贪大求全课题名称:《新冠疫情下初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策略研究》……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在学校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相结合、社团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主题班会课程与家校协同共育课程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学生疫情防控期间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受疫情的影响,老师和学生现都在家中,在学校的部分方法无法实施。目前,全国各个学校都在进行着立德树人的探索。基于以上原因和现状的分析,结合我校现在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新冠疫情下初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策略研究”,努力探索学科课程与德育课程,线上与线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新途径,通过研究找到适合本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疫情期间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打赢新冠防疫战。老胡观点:该课题是对初中学校“立德树人”的途径进行研究,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我们部分一线教师选题时经常出现的“贪大求全”现象。也就是说,我们部分教师的选题总是喜欢倾向于“大课题”,希望课题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推广性。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样的“大课题”往往教师是难以驾驭的,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研究结果也最终往往不了了之。我们认为,就一线教师而言,选题要尽量小一点,这样的课题才具有可操作性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雷区”之五:背离政策课题名称:《小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作业设计的调查研究》研究背景:……目前在我们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作业布置分为“线上和线下”这两部分。经过半学期的实践最近发现:1.有反应学生写作业太被动提不起来兴趣;2.有反馈书面作业有点“老套”过于死板陈旧;3.还有部分家长不懂英语根本辅导不了;4.或者要求应该多布置点线上作业,少一点线下书面作业;5.也有反映说线上作业久了会对孩子视力不好;6.线上作业多了学生就容易“着急”错误率就会高;7.学生为了好玩而去做线上作业;8.老师通过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业情况呢......因此如何高效的设计线上+线下作业成了关键,基于此,我想带着这个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做一进步的探索和研究。老胡观点:这是一名小学二年级英语教师主持的课题,是希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作业的设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该教师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即“有反馈书面作业有点‘老套’”和“少一点线下书面作业”。在这两个问题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书面作业”。据了解,2018年8月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显然,二年级的学生留书面作业是违背相关国家政策的。违背国家政策的选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雷区”之六:不知所云课题名称:《斯土斯民 立德树人——融合河南乡土历史与“中外历史纲要”的一种探索》一、研究背景立德树人,核心在德。什么是德?受宋明理学带来的儒学心性化的影响,“德”由外在认可转而强调内在圆满。近代中国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交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对“德”的理解——个体化与群体化缺一不可。所以,“德”不仅是外在认可与内在圆满的统一,更是个体化与群体化的统一。“德”的培育,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景,学校的作用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正因为此,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对照当下的历史教学,囿于种种原因,如升学的压力,课时的紧张等,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反而成了大而空洞的骨感性总结,缺乏了历史的丰满的细节和张力。课程论专家张华教授甚至认为过去60多年来的我国的教育和社会领域伤害最大的学科就是历史学科。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对历史教学的调整来实现新形势新课改下的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河南省作为实施新课改较晚的省份,完全有优势和条件在借鉴其他省份优秀的经验基础上把工作做的更扎实。老胡观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看懂了是什么意思?或者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反正,我是看了几遍也没有看明白,表述得“云山雾罩”,完全是“不知所云”。 “雷区”之七:依据偏离课题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与学改进策略实践研究》一、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一)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的期望成就。各学科核心素养既体现本学科能够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包括各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求,这些素养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各学科所要前进的基本目标。目前,虽重视核心素养,但对核心素养的落实尤其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还不够扎实、深入,导致教与学无法更有深度地开展。(二)原因分析综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课程的前提是确立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各学科核心素养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我校年轻教师居多,虽朝气蓬勃但经验不足,为更好更快地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我校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部署。我们深刻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对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的巨大作用,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相关实践研究,明确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名称、内涵与表现水平,并引领、指导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升教学质量。老胡观点:这是一所小学教师的课题。在该课题中,提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就目前而言,我们知道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只有高中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颁布了,而初中和小学并没有正式颁布。据了解,目前部分学校的小学各学科核心素养多是依据已经出台的高中学科核心素养及北师大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显然,这个“依据”难以令人信服。因此,课题中提到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哪里来的?而且还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校“教与学”的依据,这样的“依据”靠谱吗?显然,依据偏离,那么课题还怎么开展啊? “雷区”之七:据为己有课题名称:《小学语文中年级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研究背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尝试去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但文言文教学仍然面临难题。1.教学过程固定刻板。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都套用这样一个程序: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标出生字词,课堂上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生平,逐段分析并翻译课文。这样的套路长此下去,学生便会觉得枯燥无味,课堂上昏昏欲睡,产生对上文言文的厌恶和抗拒的心理。2.教学观念落后陈旧。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即完成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对字、词、句的讲解细致入微,但对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却没有加以重视。3.教学方法机械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采用灌输式或讲析式,即串讲的模式。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包办,独霸课堂,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文不是学生看懂的,而是教师讲懂的。4.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并且只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依赖参考书,对文本没有做深入的研读,完全依照参考书上的内容来上课没有自己的见解。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不说还清楚的,你说了反而就不懂了。而且教师在上文言文的时候,很少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而完全只是为了教文言文。5.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文言文也不多。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但是在文言文的学习领域却几乎没有任何经验。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朗读磕绊、不流畅;理解不深刻,学习效果不好。可以说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是一片新的教学领域。针对以上现象,怎样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贴近中年级学生的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如何让中年级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更有效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老胡观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中,课题负责人列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五大问题,而这些问题似乎把所有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列出来了。也就是说,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自己遇到的问题,也有其他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显然这是把其他教师的问题也都“据为己有”了。事实上,我们教师的研究都是个性化研究,都是基于自己或课题组成员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不需要也不必要解决他人的问题。换一句话说,他人遇到的问题,也并非就是自己遇到的问题,即使是同样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雷区”之八:概念模糊课题名称:《农村问题学生生成原因及改变策略的研究》(一)研究问题1.宏观意义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加快, 城市化建设需要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 农民工子女留在家乡学习生活, 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农村问题学生的诸多问题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更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孩子的健康更是能够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关注农村问题学生的健康教育,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2.现实问题我校在校学生有256人,其中80%的学生属于“隔代教养”,35%的学生属于离异家庭。学生由于长期没有受到父母的管教,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对孩子过于溺爱,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较差,教师的劝导往往成效不大,师生间甚至出现一些矛盾。我校大多是青年教师,管理思路不够新颖,管理方法欠缺创新,面对频出同样问题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即使老师发现个别孩子出现了异常,家长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认为老师是小题大做,教师也没有专业人士指导,致使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停滞不前。老胡观点:在该课题中,提到了一个概念“问题学生”。那么,什么是问题学生呢?百度百科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而在课题中,仅仅提到的是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较差”。我们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不能认为是问题学生,我们一般称之为“学困生”、“潜力生”或者“待优生”。因为问题学生这个概念夸大了学生问题的严重性,属于概念模糊。 雷区”之九:自作主张课题名称:《中职装饰画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初探》……1.研究背景中职美术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而项目教学法的出现,使得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改善了传统中职美术教育存在的不足,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2.研究现状针对美术基础课的教学中还是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绘画的方式,我觉得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来尝试进行改变,那么我所选择的课程就是中职美术基础课程中的装饰画这一门。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开辟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中职课程体系尤为强调项目课程体系以及课程体系的实施,这开启了中职课程建设的新视角。3.实践意义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挖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美术设计人员和专业美术制作人员。在中职装饰画课程中通过引进“项目教学法”,使得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基础绘画的积极性,为培养出更多美术人才奠定了基础,而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的内涵、以及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美术教育的实践和探索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为中职美术教育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4.主要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等教育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即对文献(如论文专著,网页资料等)进行检索查阅、分析整理,力图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研究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将大量采用文献分析法,以此来了解其他专家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项目课程开发、平面设计课程开发、企业项目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等相关文献资料,从中得到启发,为基于企业项目的中职平面设计课程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老胡观点:我们发现,该教师的课题论证设计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实践意义和主要研究方法,而某科研部门的课题论证设计内容是这样的:1.研究背景(问题和原因分析);2.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3.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4.主要研究方法;5.研究详细计划。显然,该教师没有按照某科研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填写内容,而是自作主张填写了其它的内容,这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一般而言,每一个科研部门的课题论证,都体现了该部门的科研导向和价值取向。因此,每一个科研部门的课题论证设计内容都有所不同。那么,我们一线教师申报某科研部门课题时,就需要按照该科研部门的要求和规定填写课题论证的设计内容。“雷区”之十:缺乏土壤课题名称:《小学线上课堂提升学生专注力的策略研究》(一)研究问题(1)宏观意义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教育方面则主要体现为远程教育事业的兴起与发展。这种课程模式消除了时间与空间所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均等差异,让各个地区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时时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当前“新冠”疫情的背景,为了实现“停课不停学”,线上课程模式更是成为了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的课堂是虚拟的,教与学产生了时空分离,没有了传统课堂老师的时时监督,学生自身的自制力成为了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自制力较低,如何提升他们在线上教学中的参与度也成了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2)现实问题新冠疫情发生后,所有学生居家进行线上课程学习。以我所任教的郑州某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学生周一至周五每天至少听一节讲解课本内容的线上视频课程,然后完成相应的线上线下作业。我们班主要使用线上的一起作业平台,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度并不高,许多讲过的内容依然做错,作业达到合格以上的学生仅占70%左右。再结合每周一节由我进行的线上语文课程直播,我发现进入直播平台的学生总数仅占85%左右。在连麦互动的过程中,我点名的学生不能及时连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学生在线上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专注力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二)研究内容1.提升小学线上课堂教师了解和把握学情的策略研究。2.提升小学线上课堂学生参与度的策略研究。3.提升小学线上课堂课堂监督的策略研究。老胡观点:这是一项关于线上教学的课题,也是一项应景式的课题。目前阶段,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中小学都进行了线上教学活动,这是一次被动的教育改革,显然也是一次暂时性的教学变革。那么,疫情即将结束了,该课题还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吗?我们认为,课题研究应该植根于肥沃的教学实践土壤中,否则也就无法开展研究。因此,随着疫情的结束,线上教学方式充其量也就是学校教学的一个补充或者延伸,不可能像目前这样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了。那么,该课题随着疫情的结束,可能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土壤和基础。也就是说,由于线上教学方式的结束,该课题很显然也就没有了教学实践基础,还怎么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啊?……结 束 语我们以课题案例的形式,例举了一线中小学教师选题中常见的10个“雷区”。当然还有一些“雷区”,如问题和原因分不清、把疑问句当作问题、研究内容等同于策略、问题不聚焦和不具体等等。显然,这些“雷区”,都是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应该避免的现象。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选题将会直接决定课题的成败,因此选题时应端正态度,引起重视。其实,我们只要放平心态,认真对待,选题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李镇西认为:“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事实上,李镇西的这句话,我们认为就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选题重要依据和原则。只要用心,课题就在你我身边。(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本文中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于常立钢,经开区教科室)
6月中旬,国家级课题“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精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实验学校子课题开题暨中期成果汇报会于江西南昌圆满落幕,会议由江西风向标教育主办。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案例研究》的研究学校,柳州二中运行该项目已经历经半年的时间,根据课题的实施方案以及进程进行了中期成果汇报。柳州二中的粟丽妮老师作为课题代表,在中期成果汇报会上做出了成果汇报。粟老师对课题开题半年以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选题、分工、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预期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教师个体的思考和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互助,最终形成成果,并运用这一成果指导实践教学,成功将课题做“精”做“活”!粟老师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课题实践,根据开题报告中的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组对于课题在达成方向上做出了相应统筹规划,做到以课程建设为动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教师发展为目的。而在教学目标上,结合学校的教学常规以及多次会议讨论,加之学校邀请的政府教学督导专家与风向标教育专家组为课型研究做点评和指导,为后阶段的研究明确了方向,最终将课题研究目标定为:1、借助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手段,精准地找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准确把握学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校“三精教学”策略,立足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及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让课堂教学把握的更加精准有实效。2、探索基于数学学科“数据分析----诊断教学----实施改进”数据使用途径。形成基于问题改进的教研策划,改进学教方式。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促进精准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在课题的主要内容方向上,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研究”、“精准打造并优化四种课型的研究”及“如何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研究”等三大方面为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息化专委会主任罗志刚,课题负责人、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对相关课题的完成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点评。杨院长首先肯定了柳州二中的课题研究成果,并称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并对接下来工作提出了意见,杨院长说:“既然是一个案例研究的课题,从教育研究方法上来说,是有一个规范的方法的,接下来就是去规范,去做深度的案例分析,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论文成果能够见刊。”“此次课题研究目标明确,路线清晰,对四种传统课型的诊断成效显著,这离不开每位课题成员的努力以及学校方面的重视”罗主任说到,“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分层教学,要规避应试提分的题海战术、应对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矛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应对如何匹配等多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柳州二中攻克的难点。”本次报告会气氛热烈,效果显著,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明晰课题实施的意义和操作方法。我们相信在各级专家的科学引领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案例研究》课题一定会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01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作者:于漪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于漪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她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并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02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作者:王英杰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简介:顾明远先生作为中国教育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在70年的从教生涯中,以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前瞻的思维、不倦的追求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推动了多个领域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参与了多项教育政策的制定颁布,他对教育方方面面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推进、他对教育未来发展的睿智洞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智慧宝库。正如王英杰教授在《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序中所言,顾先生不仅是我们可敬可爱的先生,更是对教育改革开放40年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研究顾先生的思想,发扬光大顾先生的为人、为学精神,是我们教育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03学校管理的本质作者:万玮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简介: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教职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对教师的工作量是精准计算还是模糊管理?是强调流程化的管理还是人性化的管理?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良之路?本书是作者担任校长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作者相信,好的学校管理会让每一名教职工有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便是平凡的岗位,也能与连接时代的使命与人生的意义。04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作者:陈向明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简介:《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结合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有关问题介绍了“质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实施方法和操作技巧,在介绍方法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实例,包括西方著名学者、中国学者、学生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实践。《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的特点是:重点介绍操作方法和实践过程,将对方法论的讨论坐落在具体的、情境化的研究实践中,而且《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还提供了作者本人的思考和有关学者的评论。不仅介绍了“做什么”和“如何做”,而且适当讨论了“为什么”的问题。《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通俗易懂,操作强。《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适合于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其他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的学生以及对“质的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朋友。05有效教学主编:崔允漷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有效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有效教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06德育原理主编:黄向阳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德育原理》首先对德育概念进行辨析,第一章着重探讨把政治、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一概纳入德育范畴的合理性及问题之所在。第二章从教育的特性、教育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出发,透视德育概念的内涵,描述德育从“教育目的”沦为“教育工作”的历史演变,分析德育“工作化”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误导;第三章针对各种反对和怀疑学校德育的主张,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辩护;第四章讨论道德是否可教,从伦理学、教学论和语言学上澄清讨论中出现的各种分歧,努力为道德可教的信念构建理性基础;第五章分类、分层、分方面考察学校德育的具体内容,提供一种系统观察和研究学校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第六章着重考察语言、榜样、情境教材等德育手段,第七章进一步考察德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及其教育意义,第八章探索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尝试揭示通过学科教学间接渗透道德影响的机制。本书的后一部分把德育的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综合起来,考察它们在一定的道德理论和德育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情况。07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作者:M.希尔伯曼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生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的投入。传统的解释和示范永远不会导致真正的、持久的学习,只有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此结果。本书讲述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几乎可以用于任一科目。有一些非常有趣,有一些则很严肃,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与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书描述了101种具体的策略,分为三大板块: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牢记心间。你可以将这些策略用于你所教的任何科目。不管你现在教的是哪门学科,不管你教的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你都会发现本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用,甚至是激动人心。08教师如何做研究(第二版)作者:郑金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为什么教师做了十几年的教育研究,成效却不显著?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有何区别?如何在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这些区别?教师应该搭建起怎样的教育研究平台?适合教师实际需求、便于教师操作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这些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教师职业生存方式的利器?如此等等。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做研究?这些问题郑金洲先生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解答,并选取了很多相关案例,将“如何做研究”直观地呈现给广大教师。09教学技能应用指导作者:李冲锋 编著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本书以9种教学技能为线索,梳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并且对这些行为的操作方式、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作了细致的探讨,力求为教师提供便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指南。书中在介绍技能的同时,还精选了大量案例,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个提升专业水准的小环境——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掌握大量教学案例,自然会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养料,自然会从中学会怎么教学。10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版)作者:黄光扬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它不仅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学校和政府做出诸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之一。正因为如此,在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11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作者:陈大伟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系作者陈大伟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由“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文化”和“课程建设的问题与解答”两部分组成,作者致力于提供有效观课议课工具,建构有效教学实践模式,改变课程和教学现状,追求理想课堂建设。《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适合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教材,亦是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个人读物。12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 (第二版)作者:王天蓉 等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第二版)》全篇以问题为线索,从学校行动和教师行动两个角度切入,结合实践案例以平实的语言,阐述了问题化学习的理论理念、问题化学习的操作以及如何基于问题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开展校本研修。这是一本由一群热爱问题化学习的行动者伴随您开展共同研究的实践指导手册。本手册的特色在于描述了一个模拟的情境,还原了一所学校、一群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尝试教学改进的项目推进过程,您可以循着一个个的情境,参与到问题化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来。13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作者:刘良华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把教育实证研究作为一个值得追求的方向,建议初学者尽量避免采用简单的实践研究或纯粹的哲学研究。本书详细解释为什么实践研究不适合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为什么哲学研究是艰难的;为什么要“走向实证研究”。本书针对初学者可能遇到的困惑作出相关的回应,直接指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实证研究并非只讲事实不重视理论研究或哲学研究。真正的实证研究是“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或“有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本书鼓励初学者从那些优秀的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的案例中领悟如何做研究,而并不条分缕析地为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提供定义和解释。14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作者:钟启泉 崔允漷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核心素养”旨在勾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 ——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将以“核心素养”界定的世界趋势及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若干盲点,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与课题。15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作者:玛丽亚哈迪曼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全新的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经实践证明的、使用方便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该模式包括建立学习情感的连接,营造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体验,教授内容、技巧与概念,教授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评价学习。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和实践案例,帮助教师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获得专业发展。16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作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全方位的呈现了这些问题的产生、行动的过程、实践的结果与经验反思。其中有鲜活的案例,有实证的数据,有行动的路径,有实践的机制。“课程实践”是这项研究的行动方式。本书全方位地呈现了项目学校和区域层面在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中的创造性实践,范围涉及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价、教研团队建设等内容。17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启示录(华辉)作者:肖宪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犹太民族历史悠久,饱受磨难,人口不多,国土很小,但其自近代以来取得的科学成就,创造的财富,赚钱的手段,国小而强,几乎是世界奇迹,被很多人探究和学习。犹太裔著名思想家有马克思、弗洛伊德,著名科学家有爱因斯坦、卡门、弗莱明,著名文学家海涅、卡夫卡,著名艺术家有毕加索、门德尔松,著名富豪巴菲特、埃里森、扎克伯格、索罗斯、戴尔及罗斯柴尔德家族。获得的诺贝尔奖多不胜数,在很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控制了很多的财团。犹太人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这跟犹太人的教育有什么关系?犹太教育有什么秘诀?犹太人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对知识极其尊重,是世界上爱好读书的民族(2011年人均读书64本,中国人人均读书4.3本),人均读书量高居世界首位。他们有很多关于知识的理念和教育的方法很值得探讨和借鉴,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读者学习犹太人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中国人的素质。18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作者:魏忠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是魏忠对生命科技、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科学当前新的进展进行敏锐的观察,从历史和人性的角度进行溯源,进而总结出面对全息时代未来三十年的教育一般规律。作者在汪洋恣肆、狂放犀利的外表之下,是基于科学理性的保守和稳重。《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是魏忠继《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19"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治理作者:张治 李永智 游明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智能革命,教育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来教?怎么管等,都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者,该如何面对这些变化,这是我们一个时代的挑战。《"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治理》试图从技术背景出发,分析教育的变化,帮助教育管理者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应对变化,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20核心素养研究作者:钟启泉 崔允漷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核心素养研究》是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读本。《核心素养研究》由“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视野中的核心素养”“批判视角中的核心素养”五部分构成。从不同视角对核心素养的进行梳理,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供稿丨校长派
教育学专业作为跨考的热门专业,每一年都有许多考生报考。一般来说,教育学专业对口,硕士研究生学历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可以满足大多数中小学校的任职要求,这也使得该专业热度一直不减。教育学统考311是一些高校采用的,选拔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其命制涵盖了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四个部分。在2019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这也是统考大纲近十年以来第一次的系统性修订,整体变化较大,增添了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内容。使得整体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知识面更广。20版大纲在去年7月初公布,今年受疫情影响21版大纲公布时间会向后推迟,因此可以暂时使用20版大纲指导复习,预计21版大纲不会有太大变化。(以下内容根据20版大纲、真题和各高校教育学硕士招生简章进行综合整理)教育学学术型硕士考研专业课科目的考试形式以统考或自命题进行。统考科目即311教育学统考。在全国所有招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共有约74所采用统考的形式考察专业课,进行择优选拔。而其他高校则以自命题的形式进行。选择统考院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真题较为容易获得,历年的统考真题包括配套解析很容易就能够检索到。其次是配套资料购买方便。专业课311教育学统考的考试科目主要由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四个部分组成。教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察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基本问题。分值为100分。考察目标在于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运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具体来说,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教育体制创新问题等。机油教育学原理传统的问题也有学术界前沿问题。中外教育史部分顾名思义,是史论部分的考察。其中年份和人物、学派较为复杂,记忆点也非常多。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的演变、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其次,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的学风。最后,还要能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教育心理学部分是心理学研究在教育学中的分支,要求考生识记并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育研究方法要求考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的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能够运用教育和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公共课大部分学校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少部分学校为思想政治理论+俄语/日语等小语种。教育学统考311是一些高校采用的,选拔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其命制涵盖了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四个部分。在2019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这也是统考大纲近十年以来第一次的系统性修订,整体变化较大,增添了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内容。使得整体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知识面更广。20版大纲在去年7月初公布,今年受疫情影响21版大纲公布时间会向后推迟,因此可以暂时使用20版大纲指导复习,预计21版大纲不会有太大变化。(以下内容根据20版大纲、真题和各高校教育学硕士招生简章进行综合整理)一、考试性质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二、考察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三、试卷形式和结构(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由必答题和必选题组成1. 必答题总分值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2. 必选题总分值为30分,考生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一题为考察教育心理学的试题,第二道为考察教育研究方法的试题。考生若两道题都回答,则只计入第一题成绩至总分。(四)试卷题型结构1. 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2. 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3.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4.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一)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教育科研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质量3、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4、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在当前,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逐渐趋向一致。”教育科研的过程:理论构思——获得事实经验——对事实经验整理概括——广泛应用,进一步提炼——建立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一)四种研究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4.理论研究水平(二)基本类型1.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预测研究2.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一)确定研究课题1、研究课题的特征(1)属教育科学领域和问题,问题的解决能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2)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3)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4)要有解决的可能性。2、选题原则(1)需要原则(2)新颖原则(3)可行性原则3、选题步骤(1)确定范围,根据兴趣和教育实践需要。(2)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3)论证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是否适宜作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讨论:下面题目是否适宜作课题,为什么?例1:某某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2:如何解决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例3:重复练习对学习效果有什么影响?例4:全省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何?例5: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例6:如何评价义务教育的质量?例7:多少学业负担对小学生是合适的?4、发现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孕育的起点A.问题的来源从教育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中提出问题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中寻找问题从教育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信息中提出问题B.发现问题的策略大胆怀疑变换思考的角度类比和移植C.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一是要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并经常关注教育科研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有不满于现状、勤于思考、追求变革的意识总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决定着研究者现在和今后的科研工作主攻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科学研究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能否确定一个有创见有意义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将起积极作用。因此,选定课题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认真对待。(二)设计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方案是完成研究任务的总体谋划,为课题研究和论证提供评价的依据,以及全面的、系统的工作程序。1、课题的表述主要是揭示课题的论点,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题目能明确地表述出研究内容、课题任务和科研方法。如:《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2、课题的背景与目的意义的阐述指课题的内外原因及要达到的目标、研究的宗旨及社会价值、理论价值等。3、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所谓研究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区域范围,有的是指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范围、时间范围。所谓研究对象,一种是教育中的问题,如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一种是教育中的事件,如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一种是教学中的具体对象,如学生、教师4、课题研究中的假设与概念界定一个好的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四条标准(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2)一个假设一般只能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3)假设是有待检验的,而且必须是可以检验的。(4)假设应全面反映课题所涉及的的变量的不同值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5、课题研究的方法教育教学研究广泛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总结、比较、文献等研究方法。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二)一、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1、必要性。教育要创新,观念要创新,知识要创新,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呢?由于教育与知识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可能性。教师不仅处于最佳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中,对于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局外人,可以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景的最佳人选。总之,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3、特质性我们倡导的是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具体来说,有一个目的、两种需要、三股力量、四条原则。<1>、一个目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来自于研究的课题。课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理论,二是来自实际。中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主要来自实际,教育实践中有着教师所需要的取之不竭的课题,当然,即使来自实际的课题,必需要学习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两种需要教育科研要适应两个需要:一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二是符合我国亟待更新、转变的教育观念的需要。针对这两个需要,教师应先阅读有关论著,掌握材料,写好文献综述,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提出问题研究,为提出假设提供经验和依据。再根据自己的思路汇综而成。<3>、三种力量课题的成功,要依靠“有权之士”、“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教育科研课题正是由这三股力量推动的结果,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课题更须体现这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能主动、自愿地参与,有甘于吃苦、甘于寂寞、勤于研究、勤于探索的精神。<4>、四种原则一是客观性。它要求在实验研究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系统性。既包括课题,又包括研究方法,都要按照系统、整体的观点,切实掌握好每一具体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三是优化性。教育科研是讲究效果和质量的,通过实验而使教育教学优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不平衡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承认学生在智力与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针对学生在不同活动上表现出不同的最佳智力与能力水平,在制定方案上要做到有的放矢。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应关注的问题1、要重视过程。因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2、要注重应用。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3、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往往忽视了课题研究的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兴趣性等,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很茫然,甚至束手无策,应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课题研究不是花瓶来装扮美丽。三、如何申报立项科研课题课题申请采取随时受理,定期评审的办法,一般每年集中审批一次,也可两年一次或一年两次。申报时间由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办的文件通知,教研室统一布置课题申报,单位、团体和个人均可提出项目申请,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并由所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织力量予以初步论证。申报人所在单位对课题审核同意后,承担名誉担保,并在课题批准后提供条件与方便。然后报上级审批,在立项后进行开题研究。四、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一>怎样选题课题即研究项目。科研课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五个步骤。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选题的基础原则一是实用。根据教育实践的发展,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着眼于未来。二是新颖。有新意、有新知、能言人之所未言。三是可行。是否有研究的可能,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四是科学。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2、选题的一般步骤:(1)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提出问题;(2)拟写课题的研究方案;(3)课题确立,提出申请,填报项目议定书;(4)开题论证。3、选题的具体方法(1)根据形势需要同步选题,可参考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供的课题选题指南,要注意切合自己的实际因为这些课题都比较空泛,不够具体,不太适合教师去研究。(2)随机性选择课题。有些学校从出版社、高校研究机构选题。(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提出选题。(4)分解子课题。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但缺少独创性。4、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联系教学实际。(4)注意提高研究者的素质,研究策略、方法多样。<二>、课题的前期论证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明确研究方向、周详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要完成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分别是: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 <<在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其中主题词“课堂教学”,定语“在新理念下”和“语文”,技术说明“评价”,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2、目的的论证。 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4、基础论证 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主要著作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例如:(1)人员结构。(2)课题成员中有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的已结题,有的正在研究中,有的准备结题,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3)成员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有的自制课件,有的可以制作网页,有的还可以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存储相关信息,还可以自行制作录象课。(4)我区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负责人及各学校校长一贯重视教科研,倡导“科研兴校”的理念,必要的经费可以保证。(5)请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科所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三>内容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四>步骤设计 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五>、方法设计 1、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座谈会、实验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模拟法、案例法。2、着重介绍课题实验中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2)调查法调查研究是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者通过有计划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经验与问题,经过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数据用以描述一个难以直接观察最佳方法。精心设计的标准问卷可以从不同的研究对象那里获得具有同样形式的数据。(3)访谈法访谈法又叫谈话法,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容分为:事实调查、征询意见、了解个体内心世界。访谈要掌握技巧,访谈者要持“虚心请教”的态度,平等讨论的方式,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态,要掌握发问的艺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或迂回法。(4)座谈会是普遍使用的一种向群众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优点是与会者人多,又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不足之处是易受人事关系影响,出现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情况。开好座谈会要由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同志主持,注意启发引导,事先有提纲、主题集中,与会者有准备,同时人不宜多,最好采用讨论式,兼用问答式。(5)测验法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的方法。命题要力求标准、规范。要消除测验对象的疑虑心理,提高测验效果,评判要公正,分析解释要准确。(6)问卷法调查者用文字提出需要调查的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答案的方法。其优点是费时少、调查面广、适用于不愿披露姓名的人,或不愿面对面交谈的人,方法灵活,便于统计、整理,从结果上可以看出整体趋势。(7)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探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有一句老话: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正因为这点培根才说:“史鉴使人明智”,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汲取经验,理解现实,合理实践。历史研究的记录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记录,如书籍、报纸、期刊、日记、信件、文稿、会议记录等等;二是遗迹、或遗骸。(8)实验法真实世界中事物太复杂了,个中许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的思维无法穷尽。为此,我们往往采用简约的方法,简化问题、简化事物的影响因素,利用仪器、设备等等人为的方式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以期获得科学性事实,进而研究客观事物规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你已经在深入地思考你所研究的问题了,往往一个看来简单的实验,或许就一剑封喉,有效地探明了某些自然规律。(9)模拟法模拟法现在开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不仅数学模拟方法,就连物理模拟方法也运用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10)案例法案例法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包含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的方法。<六>成果设计 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学案例集、讨论稿、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研讨课、实验观摩、实验小结、论文、个案分析、电脑光盘等。总之,以上所述内容落实到课题项目申请书上,那么你所负责的课题研究就迈开成功的、坚实地一步。<七>文档撰写开题报告 研究报告 研究记录 调查记录 实验记录 1、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开题报告的内容有:(1)课题研究的目的: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2)课题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3)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要实现什么?(4)课题研究的内容: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5)课题研究的方法: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6)课题研究的计划: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你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7)课题需要的资源:我们需要什么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用什么方法等。(8)课题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9)课题预期的成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还是其他?(10)导师的建议2、研究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研究,我们就可以“修成正果了”。这可是很重要的环节,因为研究报告一方面是你所要表达的思想,并用书面形式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大家通过报告知道你究竟都做了哪些工作,从而了解你的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研究报告也是如此。常见的研究报告大致有实验报告、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设计报告等四种形式。 3、研究记录为什么要写研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的脑子不可能记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每次活动后,我们最好马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事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而且,良好的记录能使我们理清思路,知道这次研究究竟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方向如何?应该如何做得更好?4、调查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建议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记录表。调查研究计划表包括:课题名称;调查目的、意义;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方法与手段;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5、实验记录如果在研究中你采用的是实验方法,你应该根据你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你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以验证你所提出的假设。那么最好每次实验都有实验记录。五、怎样设计实施方案和计划。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后,就要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提出总体规划,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题目。它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题目与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不宜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可以提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提示课题的论点;(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设想是对解决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3)实验目的与操作。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明确操作程序,使思路具体、明确;(4)实验的指导思想;(5)实验对象;(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7)实验统计与评价;(8)建立必要的制度;(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六、怎样搜集整理资料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音像、方案材料的总称。在教育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是研究的主体阶段,也是研究的起点,并贯穿研究的全过程。1、资料分类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之后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应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2、搜集资料。1)逆时性。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逆时性原则,就是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沿时间的航标获取最新的东西。2)选择性。搜集资料要精选精用,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选取必需的资料。如今年合肥市评定职称就简化了一些材料。3)直接性。为了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尽量避免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4)比较性。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为自己课题研究所需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同时,也要拓宽思路,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这样,才能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搜集资料的方法:(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通过书目、文献、索引搜集。(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3)通过文献资料与情况资料。(4)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的活动原始材料。4、材料记录要求(1)资料索引。包括什么资料、出处、资料的基本情况等。(2)资料内容。包括思想、观点、事实、依据以及自己的评语、意见、受到的启发、点评等。记录要便于分类、排列和查找;简明扼要;准确无误,具体明确。5、材料的整理。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材料根据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数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整理。6、分析材料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七、给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建议1、找准方向教学课题研究怎样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2、讲究科学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3、注重过程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4、加强合作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协调合作。5、大力推广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总之,学校教师搞课题热情高但欠缺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表现出对专家的强烈渴望;科研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急待直面学校实践。所以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必经之路。 八、怎样申请结题、验收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申请书。具体程序:1、打报告申请省级专家验收,专家成员5—7人组成,省级专家至少一名。2、准备验收材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各种原始材料,分类装订成册。3、验收内容:1)对课题的评价,看选题有无实用、推广价值,论证是否充分。2)对研究设计的评价,看过程是否合理、方法和内容是否恰当。3)对资料的评价,是决定结论的正确的因素,要具备充分性、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4)对研究结论的评价,程序为:(1)宣读报告、(2)听取主持人汇报、(3)专家提问、答辩,(4)专家反馈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知识领域浩如烟海,但研究的情景就在你的身边,希望我们的教师能愉快教学、不断思考、轻松研究,定能取得丰硕成果。【以上内容由网上搜索而来,由阳光教研整合,各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谢!文章部分内容由截图软件得到,可能不够清晰,若喜欢该资源请向作者或出版者购买,摘录、转载,是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仅此而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9.12摘要量化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研究的主观性存在冲突,因此,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适切性引人深思。在教育研究领域,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常面临以下问题:量化研究具有表层化倾向;调研数据的信度难以保证;受强调学术发表的风气和形式主义的影响,部分量化研究者时常容易陷入“数据”的泥沼,或热衷于使用“高级”统计方法,但这无益于探寻教育行为和现象背后的现实意义与内涵。应忠实于教育研究中测量结果的宽松尺度,不能一味迷信精确的“数字化”测量;掌握较完善的量化研究技能和哲学思辨能力,并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思考。关键词教育研究;量化研究;实证主义;统计方法社会科学的量化实证取向源自19世纪中叶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最初主要受自然科学领域的启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学界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对实用性、工具性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迎合政府和财团法人对现实问题调查研究的资助偏好,推行“实用为本”的改革。与此同时,受自然科学领域“客观、科学”的数学化研究方法和沃森(Watson J B)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影响,统计方法逐渐在社会学研究中取得主导地位。由此,美国社会科学研究走向量化与反规范性论述的“科学”方向。而教育研究以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传统为依据,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主流教育研究也往往带有定量性质。一、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人们在研究教育问题时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它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推崇实证研究方法的声音,以统计方法为主的量化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论具有普遍适应性。研究方法决定教育学的科学性质。尽管伦德伯格(Lundberg G A)意识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所差异,如人有态度、动机、意向等,但他依旧坚定地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置这些差异。他认为,诸如渴望、希望、恐惧、价值、目的、意图等的心灵状态均可被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即“自然科学”化。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化”成为其“科学性质”的重要体现,同时加强了社会科学自身的合法性地位。在崇尚实证研究的研究者意识里,通过将教育现象或研究对象的态度、看法与意见等转化为量化的客观材料与数据进行研究,至少抽离了人的个体性和主观色彩,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窠臼,得出的结论更客观、可靠,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无疑也更符合科学研究中价值无涉的标准。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统计方法在经济消费取向、文化观念和政治意向等方面的运用屡见不鲜,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因此,运用量化方法进行教育研究,有着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但运用此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适切性和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实引人深思。笔者将以教育研究中最常见、运用最频繁的量化研究方式——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所得的资料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验证或推断结论,这一研究形式为例,阐述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与问题。二、在教育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面临的问题马克思曾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化”的研究方式一度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但运用该方法进行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精确化和机械的“测量”印记。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独特、富有价值色彩的社会现象,其运行、发展与变化都有与其他现象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人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关系,非任何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所能比拟。然而,当前对“数学化”、以统计分析为重点的量化研究方法的推崇常常容易使人们忽略了该方法用于探究特定教育问题的适切性及方法本身的缺陷。不假思索地套用自然科学精细化的数学模式,很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与教育现实并不相符,不但无法揭示客观的教育规律,也贬损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在教育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方法面临着如下诸多问题。(一)量化研究存在简单的“数学化”取向物理测量数据的每个数字都有其确定的位置与意义。在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者经常将不可观察与直接测量的被研究者主观态度或意见等概念操作化为测量量表,并赋予相应数字以程度高低之含义。以李克特五分态度量表为例,“1至5”这之间的5个整数分别代表被研究者“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的态度。这些数字没有绝对零点和单位,两个相邻数值之间的数字如4.5,它介于同意与非常同意之间,但在被调查者的认知中,这个数值是未被赋予意义的,且无法说明被调查者赞成4.6即代表同意程度高于4.5。因此,研究者擅自赋予除五分量表中五个整数之外的数值以内涵,其与被研究者本人的初衷可能不符。拜尔考(Berka K)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或社会测量是一种较为精致的分类,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理念的或概念的方法,具有相对参考性,与实际意义上的“测量”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学家邓肯(Duncan O D)也注意到了社会学研究中态度量表可能面临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在“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的数轴上,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位置,只有他自己才可能恰当地指出这个位置在哪里。人们对数轴上每个态度的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如有人对事物的态度比较宽容,有人则比较严格,前者“非常同意”的选择标准可能相当于后者“同意”的判定尺度。因此,同样选择“非常同意”,对被调查者而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分析时,研究者一律将在李克特五分量表中回答“非常同意”的人赋值5分,并直接将其作为等距且等比的物理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如此便能将他们作为类别或等级变量时获得更多信息,且能用更高级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处理数据,以显示分析的复杂性与研究的深刻性。这样的做法体现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量化研究对精确的追求,带有简单化、易操作倾向,却忽略了问题的真正焦点:能否如实呈现被研究者的态度与想法。(二)量化研究具有表层化倾向基于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其价值与深刻性时常遭到质疑。弗莱克斯纳(Flexner A)指出,调查问卷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后被整理成各种图表,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却要么是凭调查开始前的常识就能直接判断的,要么是最终得不到可靠证据支持的。他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强烈批判,称其只是一种廉价、方便和快速获取信息资料或非信息资料的方法,问卷填答的随意性也令其不具备科学特征。他强调,不管多么巧妙地收集资料与信息,报告和检查等都不构成研究。尽管许多研究者指出,量化研究是通过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以探求各个研究变量背后的因果关系。但当前教育领域许多的“量化文章”,甚至相当部分教育学领域的学位论文,更类似于调研报告,而不是科学研究文本。在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往往只提供了一种呈现教育现象的方式,它能向我们展示“实然”的状态,却无法指引我们“应然”的方向。如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知晓大学当前及以往的所作所为,以及这如何影响社会;或根据调查,揭示政府、教师或学生对大学行为的态度与期待。但这都不能回答“大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无论量化研究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合理发问:这是大学应该做的吗?在收集了所有的调研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后,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无怪乎有研究者指出,量化其实只是一种近乎没做什么决定的决定。与此同时,量化的数字将人们的认知限缩在表层化的维度内,量化研究者时常容易忘记在教育研究中这些数字代表的概念与内涵,陷入纯粹计算数值间各种关系的狂热之中。对于这一现象,孔德曾指出:在实证体系下,基于盲目联系的本能作用,我们热衷于为同时存在或相继出现的现象建立联系,但对外部世界的合理探索和考察却证明,世界的连带关系比我们所设想或希望的松弛得多,许多这类关联在现实生活中纯属虚妄。另一方面,量化研究者根据数据或统计结果“看图表写话”,这一模式促使其习惯于将重心置于数据或数量关系的解释,忽视了对教育现象自身更深层次内涵的关切,也不利于个人创新思维的发展。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无休无止的计算绝不会产生理论、原理或思想。教育研究中的测量无法让人们触及蕴藏在表象下的内涵,而且也导致人们不想往深处继续挖掘。工具实证主义倾向导致量化研究者选择性地关注当前研究工具所能解决的范围内的问题,之所以使用量化,其实是因为看到了该问题可运用与自然科学类似的测量指标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教育研究领域,这表现为部分定量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能够直接用测量量表(特别是西方广泛使用的、较成熟的量表)进行定量分析的教育问题。就如卡西尔(Cassirer E)所说的方法决定论,方法本身决定了“科学性”,因而也决定了“事实性”和“真理性”。在当前社会科学崇尚实证研究的环境下,这体现了一种片面追求量化,研究方法决定研究问题的不良倾向。(三)量化研究的信度难以保证数量化资料的可靠性是量化研究具备一定信度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调研数据的方式,因其高效、便捷和易量化等特点,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教育研究中,问卷类型主要以自填式调查问卷为主,这意味着被研究者能否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如实、准确地填答问题是数据真实可靠与否的关键。但是,有些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中国人缺乏以共同的信任和制度保障为基础的对一般人的“普通信任”。在问卷填答过程中,低信任度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被调查者不愿意填写问卷;不完全相信调查的匿名性,戒备心较强,未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或态度回答问题;对一些通过行政手段收发的问卷,鉴于行政压力与社会称许性的影响,被研究者在填答问卷时倾向于美化组织或自身形象。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即使在匿名回答的基础上,采用投射、情境故事等技术性手段,中国被试仍对问卷调查保持较高的防御性。这都导致问卷调查所回收的数据可能并不反映被研究者的真实情况与想法。除了天然存在的人际信任问题,教育研究对象的特质与调查工具的设计也深刻影响着调研数据的信度。在教育研究中,调研对象经常包含多维度的人的态度、情绪与意见等具有强烈主观特质的概念尺度。人的多变性、不同的问卷填答情境,往往也意味着这些主观概念的测量结果可能并不稳定。例如,同一位被调查者填答两次相同的问卷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是否有人监督、问卷发放者的身份、以及调查是否关涉自身利益等,这些因素也显著影响着被调查者的问卷填答情况。而我们无法通过观察等客观手段对问卷的信度进行监测,以确保收集到他们真实的想法。此外,问卷设计的合理性也极大影响了可靠数据的回收。一些研究者希望通过一次问卷调查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在设计问卷时,未考虑问卷篇幅的科学性,也未设身处地地感受被调查者填答问卷时的心理状态,经常出现一份问卷包含上百甚至几百个问题的情况。通过这样的问卷收集而来的数据,其信度是存疑的。一项量化研究的论证依据与结论建立在调研数据的分析之上,常有学者用“Garbage in, garbage out!”来形容数据品质对量化研究的重要性,即如果你收集回来的数据质量(指数据的信度、效度)很低,则不论你使用何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都将无法令人信服。因此,能否收集到人们的真实信息与想法,并合理地将其转化为可信和有效的数据,是进行规范、科学的量化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得到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四)量化研究者容易陷入数据的泥沼学术发表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一位学者的科研能力与声誉,且与其职称评定、晋升、薪酬待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领域推崇实证研究的当下,逐渐有些研究者,特别是一些研究新手开始注意到基于数据(尤其是大样本数据)撰写的文章在学术发表中的优势:量化文章在部分教育期刊中的比例逐渐增加,有了数据的论证,论文可能更易发表;相比哲学思辨而言,运用基于数据的量化分析方式撰写文章的门槛较低;量化研究更关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很多研究成果被采用为政府决策的依据,这为研究成果和研究者带来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这些特点使得部分研究者对数据的收集与运用趋之若鹜,也因此时常容易陷入数据的泥潭:倾向于探究能够用数据分析和回应的教育问题,对于教育领域中不可操作化的理论或伦理问题不感兴趣,也束手无策;将数据作为“原材料”,企图通过“概念-属性-变项-测量-因果关系-统计”这一套特定程序,解释其所研究的所有教育问题;只看到数值及其之间关系的测算与内涵,将教育研究对象抽离出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使其成为“没有历史”的人与物。另一方面,量化研究者希望从数据出发,让数据为现实发声,但这需要建立在对数据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处理、分析与解释之上。然而,在测量、探索变量关系等环节,部分研究者的量化操作却并未严格遵守统计要求或学科研究规范。他们忽视数据特点,简单套用各种统计方法,极度关注统计结果的“价值性”;操纵甚至篡改原始数据,直到获得各项指标良好的模型和符合其预期假设的统计结果。这样“数据至上”,却又随意对待数据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为了发表而研究,缺乏信仰和思想,没有精神、没有灵魂、没有价值追求的“投机行为”。(五)量化研究者热衷于使用“高级”统计方法由于数理概率理论提供统计学科学的基础,以致统计学连带地提供了社会学量化研究以科学的基础。依据此认知模式,数理统计得以被“正当化”为科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越高级的技术越有利于揭示复杂、未知的科学问题,以此类推,数理统计作为量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分析工具,这是否意味着,越繁复和高阶的统计方法就越有利于分析深奥的教育问题,或是将问题分析得愈深刻呢?但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部分教育研究虽然运用了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看似“高级”的统计方法,但其要处理或说明的问题,其实使用较为简单的交叉表分析或差异分析等“普通”方法就能解决,因为基础与高阶的统计方法之间往往存在着部分相似的功能。但当前许多量化研究者却乐于“化简为繁”,倾向于使用复杂而不是简单易懂的统计方法来分析问题,以使研究过程看起来更有深度,结论更具“科学性”。然而,方法的“精进”并无助于厘清事实或揭示更深刻的道理。在教育研究中,同时运用基础或高阶的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别无二致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小孩一根铁锤,他会发现,任何他看到的东西都需要给它一锤。”科塞(Coser L A)用这个有关工具的法则讽刺20世纪70年代那些热衷于使用当时被视为“先进”的结构方程模型等量化社会学家的做法与想法——以为严谨而复杂的方法即是具备了刚性科学的特质,因此可以克服理论上的薄弱。仔细阅读教育类量化文章会发现,研究者使用“高级”统计方法,通常建立在将量表“数学化”操作的基础上,它意味着数轴上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内涵,且每位选择同一数值的被研究者的态度都是一样的,但这样精细的“数学化”操作可能并不恰当。这一量化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研究的主观性冲突,笔者已在上文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数值意义尚未明晰的前提下,“精深”的统计方法或精巧的计量模型无法增加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高级”统计方法是易复制的,片面追求“高级”统计方法的技术主义倾向无助于学科知识的积累,也背离了“研究方法始终应为研究问题服务”的初衷。三、结论与反思在教育领域推崇实证研究的当下,定量研究由于其数学化的“科学”特性而备受关注。但教育研究的主观性与量化研究的客观性之间的冲突、量化研究的表层化倾向、调研数据的难以确信、部分研究者对“数据”和“高级”统计方法的偏执,这些都表明:将定量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应当是谨慎的。所以,我们应该始终明晰对教育研究怀抱着的期待。为了把社会学推进以物理学为典范的“科学”殿堂而一味向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倾斜,将只是一种东施效颦的作为,更是一种自我矮化与异化的行止。鉴于教育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我们不能迷信问卷调查和统计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确是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服务于教育研究目的,有助于提示教育活动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应在深刻意识到量化研究方法局限性的同时,更慎重地使用它。量化研究中的教育测量需要还原被调查者最真实的想法与状态,这意味着研究者要忠实于被调查者的选择和测量结果的宽松尺度,对数据的解读保持谨慎的态度。如将量表的数值作为有序变量进行操作与分析,而不是一味追求精确的数字化表达,也许这样更有利于探寻教育行为和现象背后的现实意义与内涵。此外,对量化研究浅层化的诟病一定程度上源于部分教育研究者对量化研究方法的不当使用,且量化研究的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过程绝大部分在私下进行,往往不为人所知,这导致人们无法监督和检测其分析过程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应掌握扎实的问卷设计、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严格遵守量化研究程序,对数据与客观事实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科学地操作数据,谨慎地解释结论,以此提高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方法的价值。同时加大对量化研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伦理审查与惩戒力度,遏制“为了发表而发表”的形式主义。最后,教育研究的成功取决于研究人员在遵守基本研究原则的背景下,对其研究实践的不断反思。所以,最重要的是,在量化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数据和计算而牺牲了思考,漠视数字背后“人”的内涵。量化研究方法的价值与局限性也提示我们,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具备较完善的量化研究能力,还需重视对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它的重要性,孔德早就做出了预判:如果缺乏某种既定的思辨观念作一贯的指引,那么人的才智就绝不可能组织、甚至不可能收集必不可缺的材料。作者蔡红红,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第61-65页教育研究方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投稿平台:http://editor.cahe.e.cn/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立会 服务兴会 规范办会 创新强会网址:https://www.cahe.e.cn/【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引言随着研究成果的激增,数字化期刊的盛行及互联网使用的便捷化,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引擎快捷的查询并获得这些成果。在应对海量数字信息的今天,传统文献计量和综述方式,不仅耗费时间、效率低下、查询资料的时间跨度短,而且难以全面搜集海量文献信息,造成文献研究偏于定性归纳、过于主观。[1]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缺乏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的手段,导致了“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2]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数字文献中,将这些零散的信息全面、快速综合起来,挖掘出有深度的信息为我所用,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的完善,研究者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的能力得以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科学知识图谱开始成为当前国际科学计量学领域热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将科学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方法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达到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生成新的知识。[3]该方法首先,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搜索引擎强大的自动查询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完成对海量信息的准确查询。其次,通过计算机对已查询到的海量分散信息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不仅可以通过量化模型将其以科学的、可视化的形式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还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和趋势,对将要进行的同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指导。该方法被国内外的许多科学计量学研究者应用与学科前沿的研究。但是,国内教育研究方法方面还比较落后。许多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科研中应用得很少,现代数学迟迟未被引进到教育科学中来。[4]对于科学计量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的专题介绍性文献并不多见。我们在撰写本文前,使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分别对国内特殊教育和自闭症(孤独症)[5]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该方法对大量文献综合处理的高效性、准确性、客观性和直观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帮助国内的高等教育研究者能够对这种方法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多的使用这种方法,提升自己教育科研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下面,我们以代表国内教育最高研究水准的教育类的核心期刊《教育研究》在2000-2012年发表的所有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向大家展示该方法的具体使用过程和注意事项。二、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 (一)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简介 共词分析(Co-word Analysis)是一种较新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其属于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其主要原理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或主题的结构与变化。[6]共词分析法可分别以文献的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但我们倾向于主张采用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来得出结论,主要原因有:第一,关键词是论文中起关键作用的、最能说明问题的、代表论文内容特征的、或最有意义的词[7];第二,关键词不仅准确地反映论文的主题,而且其本身应具有独立的检索功能;第三,由于一篇文献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因此,如果某一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所在的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可反映出该关键词或主题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8];第四,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共现关系分析,可以进一步明晰若干热点研究领域。[9]关键词共词分析主要是通过共词分析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查询到的海量信息的关键词对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共词分析),生成共被引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高级统计处理,绘制出二维或者三维的可视化图形,客观系统的展示出所关注资料的直观量化信息。 (二)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1.准备研究工具 下载并安装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和SPSS20作为主要研究工具。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下载获取地址为崔雷教授科学网的博客网址:https://skydrive.live.com/?cid=3adcb3b569c0a509&id=3ADCB3B569C0A509%211195。 2.准备研究资料 首先,进入网络搜索引擎,根据自己研究目的限定文献来源,进行文献检索。根据自己研究需要和目的对文献进行取舍和保留。再次,对选取的文献按照统一格式进行保存。第三,对保存的文献进行标准化。最后,将保留文献的格式转化为Bicomb共词分析软件能够识别的ANSI编码,供后续量化统计分析使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将文本格式编码转为ANSI编码,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将无法识别有效信息。 3.进行量化统计分析 首先,使用Bicomb软件进行关键词统计并确定提取、导出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有关Bicomb软件进行关键词统计的详细操作过程请阅读相关操作手册。[10]其次,采用SPSS20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Ochiai系数相同矩阵。再次,采用SPSS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同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最后,对上述量化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概括而言,关键词共词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明确研究的问题、选定并标准化研究材料、高频关键词的选定、共现矩阵的提取、进行高级统计处理(相同矩阵、相异矩阵的转化、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三、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示例 为了更好的使大家掌握该方法,下面,我们以“2000-2012年《教育研究》文献热点知识图谱”为例向大家进行详细的示范说明。 (一)查找准备文献 首先,进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进入标准检索对话框,将发表时间栏的具体日期定义为从“2000-01-01”到“2012-12-31”,文献出版来源限定为“《教育研究》”。根据限定好的条件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到文献2908条。其次,根据研究需要删除研讨会综述、课题介绍、会议通知、卷首语、会议记录、课题通过鉴定、读后感、简介、研讨会简介、书评、成果鉴定会、学院以及学校简介信息、人物专访、投稿须知、会议纪要、出版信息、目录信息、公告等,得到有效论文2550篇。再次,对上述文献统一按照题名、作者、关键词、单位、摘要、年、期等信息以文本形式保存。最后将保存的文本信息编码格式统一改为ANSI编码后保存。 (二)进行量化统计 1.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并提取高频关键词频次 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较长时域内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关键词集合,可以揭示研究成果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发展的脉络与发展方向等。[11]如果在统计文献时,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则表示与该关键词有关的研究成果越多,研究内容的集中性就越强。一个研究领域的少量高频次的关键词,拥有该学科明显大的信息密度与知识密度,成为信息与知识需求者检索文献的重点,它们被称为核心关键词。[12]词频分析法是利用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13] 对2550篇文章中的15976个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发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范围是1-107。为了减轻工作量,对关键词频次大于20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提取,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频次大于等于20的有52个关键词,占关键词总数的3.25%,其出现的频次合计为1839次,词均35.37次,占关键词总频次(15976)的11.51%。这些高频关键词表述的研究内容,是2000-2012年《教育研究》发表文章的核心内容。从高频关键词分布顺序可看出,《教育研究》涉及的前10个研究热点依次为:高等教育(107)、基础教育(69)、教育公平(63)、教育改革(59)、教师(59)、教育研究(54)、课程改革(52)、教师教育(52)、教育发展(48)、教育理论(44)。这一统计结果,与2000-2009年八种教育学期刊文献前10位高频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教师、教育理论)对比,有7个高频关键词完全重合,排在第一位的高等教育和最后一位的教育理论在排序上完全吻合,其它5个仅在排列顺序上发生差异。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本研究中统计方法的可信,而且还进一步说明相对于其它教育研究刊物,《教育研究》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为深入挖掘这52个高频关键词的词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有效信息,还需要进一步采用关键词共现技术来进行深入的计量学研究。 2.生成高频关键词的相同和相异矩阵 首先,生成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对各个高频关键词是否在其它论文中成对出现(出现为1,否则为0),利用Bicomb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词篇矩阵考察各高频关键词间的亲疏关系,词篇矩阵表示的是两目标之间的相似程度的矩阵,即两者数字越大表明两者关系越近,越小表明两者关系越远。[14]其次,生成高频关键词相似系数矩阵。以关键词词篇矩阵为基础,在SPSS20中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类型选择“binary”二元变量,相似系数选择“Ochiai”系数,构造出高频关键词相似系数矩阵。[15]相似矩阵中的数字表明数据间的相似性,数字的大小表明了相应的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远近,其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反之,数值越接近0,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大、相似度越小。最后,生成高频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为了消除由于关键词共现次数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根据相似系数矩阵,采用相异系数矩阵=1-相似系数矩阵,产生相异系数矩阵。相异系数矩阵中数字表明数据间的相异性,其含义与相似系数矩阵意义相反,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大。相异系数矩阵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关键词分别与高等教育距离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为:教师(1.000)、教育研究(1.000)、课程改革(1.000)、教师教育(1.000)、基础教育(0.988)、教育改革(0.908)、教育公平(0.963)。这个结果说明,研究者在论及高等教育时,会更多的将其与教师、教育研究、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结合在一起讨论,而较少和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结合起来。采用上述原理,综合表2中的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为:2000-201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的成果中,涉及到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资料较少,大量研究主要以高等教育为探讨对象,关注高等教育中涉及的教师、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及教师教育等主要因素,对这些因素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教育研究》从2004年开始增大了对“教师”这一关键词的关注,开辟了专栏。另一方面的原因是,2001年“教师教育”被国务院首次提出后,引起了多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3.进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选定一些分类标准,将不同的观察体加以分类,同一类(集群)之内观察体彼此的相似度愈高愈好,而不同一类之间观察体彼此的相异度愈高愈好。[16]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是通过高级统计对已经发表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组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分析,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远近关系,挖掘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研究者关心的知识信息。关键词聚类分析时,先以最有影响的关键词(种子关键词)生成聚类;再次,由聚类中的种子关键词及相邻的关键词再组成一个新的聚类。关键词越相似它们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越远。将上述52个高频关键词构成的52×52的相似系数矩阵,导入SPSS2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2000-2012年《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被分为8个种类,它们的具体分布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2000-2012年《教育研究》8类研究具体分布为: 种类1为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和改革,包括14个关键词,其可以细分为6小类:小类1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及过程,包括3个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基础教育课程);小类2教学改革与教学论,包括2个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论);小类3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包括2个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小类4学生、教师及其发展,包括3个关键词(学生、发展 、教师);小类5师生关系,包括1个关键词(师生关系);小类6基础教育及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包括3个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种类2为道德教育与生活,包括2个关键词(道德教育、生活世界)。 种类3为教育与课程,包括2个关键词(教育、课程)。 种类4为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及教育政策、观念,包括16个关键词,其可以细分为7小类:小类1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包括2个关键词(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小类2农村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包括2个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小类3义务教育和均衡发展,包括2个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类4教育公平、质量及政策,包括3个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教育政策);小类5教育资源,包括1个关键词(教育资源);小类6教育发展与教育科研,包括2个关键词(教育发展、教育科研);小类7教育理念及对学习者的关注,包括4个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念 、学习者)。 种类5为大学及学科建设,包括2个关键词(大学 、学科建设)。 种类6为教师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包括10个关键词,其可以细分为3小类:小类1教师教育及其专业发展,包括3个关键词(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小类2教学理论、研究及实践与改革,包括6个关键词(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 、教育研究 、教育实践 、教育学 、教育改革);小类3教育思想,包括1个关键词(教育思想)。 种类7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包括2个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民办教育)。 种类8为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与价值取向,包括4个关键词,可以细分为2小类:小类1高等教育与大学生价值取向,包括3个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学生 、价值取向);小类2高等学校,包括1个关键词(高等学校)。 4.进行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MDS)是一种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出隐藏在观察资料内的深层结构的统计方法,其目的是在发掘一组资料背后之隐藏结构,希望用主要元素所构成的构面图来表达出资料所隐藏的内涵,尤其是在观察资料体很多时,利用多维尺度法更能适切地找出资料的代表方式。[16]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时,要汇报其 Stress和RSQ值,它们分别为多维尺度分析中的信度和效度估计值。其中,压力系数(Stress)是拟合度量值,用于维度数的选择,Stress越小,表明分析结果与观察数据拟合越好,其值越小,说明模型的适合度越高。Kruskal(1964)给出了一种根据经验来评价Stress优劣的尺度:若Stress≥20%,则近似程度为差(Bad);≤10%,为满意(Fair);≤5%,则为好(Good);≤2.5%,为很好(Excellent);其理想的状况为Stress=0,称为完全匹配(Prefect)。[17] 模型距离解释的百分比(RSQ),表示变异数能被其相对应的距离解释的比例,也就是回归分析中回归分析变异量所占的比率,RSQ值越大,即越接近1,代表所得到的构形上各点之距离与实际输入之距离越适合。一般认为,RSQ在0.60以上是可接受的。[18] 采用spss20对上述52个高频关键词构成的52×52的聚类分析产生的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标准化方法选择Z分数。结果显示,Stress= 0.120,RSQ= 0.823,说明其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反映出《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间的学术联系状况。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见图2。 多维尺度绘制出的坐标称为战略坐标,它以向心度和密度为参数绘制成二维坐标,可以概括地表现一个领域或亚领域的结构。[19]战略坐标中,各个小圆圈代表各个高频关键词所处的位置,图中圆圈间距离越近,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反之,则关系越疏远。影响力最大的关键词,其所表示的圆圈距离战略坐标的中心点越近。坐标横轴为向心度(Centrality),表示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度;纵轴为密度(Density),表示某一领域内部联系强度。[20]在战略坐标划分的四个象限中,一般而言,第一象限的主题领域内部联系紧密并处于研究网络的中心地位。第二象限的主题领域结构比较松散。这些领域的工作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具有较大的潜在重要性。第三象限的主题领域内部链接紧密,题目明确,并且有研究机构在对其进行正规的研究,但是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处于边缘。第四象限的主题领域在整体工作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重要性较小。[21] 结合上述理论,从图2可以看出,首先,2000-2012年《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为8个区域,虽然种类1、4和6所占的区域较大,种类2、3、5、7、8所占区域较小,但从其分布位置可以看出,这些小的区域处于战略坐标的核心附近,表明这些区域是其关注的重点。种类7和种类8所处的领域距离战略坐标轴心位置最近,表明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与价值取向成为了《教育研究》发文的热点领域。其次,从各个种类所处战略坐标的象限分布特点来看,种类4的大部分关键词位于战略坐标的第一象限,说明其不仅是《教育研究》杂志组稿的核心领域,而且其文章数量相对于其它7个种类所占领域更为多,也更成熟,该领域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中心领域。种类1、8主要位于第二象限,说明其主题相对松散,对其关注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今后在《教育研究》文献成果质量提升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种类2、3、6主要位于第三象限,说明这3个种类所占的领域内部链接紧密,题目明确,并且有研究机构正在对其展开正规的研究,但在整个研究网络中仍处于边缘。种类6大部分位于战略坐标的第四象限,说明它们所处的主题在整个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重要性较小。种类7不仅横跨四个象限,而且紧紧围绕在战略坐标轴心,说明它所占的领域是《教育研究》发文的重点核心领域,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内容相一致,而且还与《教育研究》“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中“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拓展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发展取向”[22]等内容相一致。此研究结果也被潘黎、王素的研究所验证。四、总结和展望通过上述实例,大家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的使用效果,但是,在使用的具体过程中,还应该值得关注和思考下述问题。 (一)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前要确保对其进行标准化 我们主要针对《教育研究》进行计量分析,因为其风格基本一致,所以在标准化处理关键词方面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如果涉及到多个杂志间的文献关键词处理,就要特别注意对查询到的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和统一。比如,我们在进行自闭症热点研究时,要将在不同刊物中表达同样含义的关键词“自闭症”与“孤独症”统一为“自闭症”。迟景明和吴琳在研究中,将“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和“职技高校”标准化为“高职院校”,将“高等学校”、“高等院校”、“高校”、“大学”等标准化为“高校”。对关键词的标准化处理,能确保最后量化材料的准确,进而保证最后科学计量的精确、科学。但很多进行科学计量的研究忽视了此问题,导致了其研究结果的科学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二)可以尝试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更清晰地展示关键词间的强弱关系 本研究采用的多维尺度虽然可以较好的观察到变量间的关系,但是无法表现他们之间的强弱。要更好的表达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强弱关系,大家以后可以尝试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有的文献称为“社会网”或“网络分析”)是包括测量与调查社会系统中各部分(“点”)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连接”),将其用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分析其关系的模式与特征这一全过程的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23]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得出的三位立体网络图,更能直观地反应各个体(节点)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线段)。在原始图线条密集,不易分析时,还可进行凝聚子群分析,使图的直观性增强,更容易分析理解。[2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介绍及其软件的下载,国际社会网络分析网(http://www.insna.org/cgi-bin/softdatasearch.cgi)中给出了Construct、Network Genie、ORGAN 1 Social Network Analysis、PARTNER、PermNet、Socilyzer、UCI NET software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八种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中文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news/133424.htm)给出了包括上述软件在内的20种软件介绍和链接地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尝试使用。 (三)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和定性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更好解读研究结果 虽然热点知识图谱是采用科学计量法绘制出来的,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并非完全依赖定量技术,其还依赖于定性分析技术。在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之后,对于各个种类及其所在区域的划分和命名均需要雄厚的专业功底。它就像采用因子分析之后,对于各个因子的命名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来命名一样。因此,要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需要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够对计量结果进行准确、客观的解读。 (四)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时软件的选取也至关重要 虽然现在国内很多研究者,在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医学等研究领域对中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的绘制采用了陈朝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软件,但是该软件的优势在于处理外文,尤其是英文文献上,对于中文文献的处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我们所介绍的Bicomb软件在中文文献的共词分析方面较有优势,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对中文材料进行科学计量研究时更多的采用此软件。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衷心希望能够帮助高等教育研究者对关键词共词分析法有所了解,同时,也真诚的希望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投入到教育研究成果的科学计量研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