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编者按近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方面面。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研究急需调整研究范式。本版作者认为,教育研究队伍要走出传统研究的惯习,围绕教育场中的实际问题做实证研究,构建循证教育体系以推动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学科研究的惯习与教育实践需求错位学科研究一般聚焦于一门学科的概念、表述体系和基本原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与其他多数研究领域一样,我国现代高水平教育研究也发端于高等学校,沿此惯习,当下许多教育研究仍体现为浓郁的学科研究的特征。其一,相当数量高层次研究选题基于研究者的学科立场和学术研究优势,而不是基于教育实践者的真实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层次课题管理部门允许申报者自主确定课题参与立项竞争。这使具有良好学术训练经历和较丰厚学科研究积淀的高校教师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据统计,近些年多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承担的。高校教师承担课题有其自身学术优势,但却存在忽视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倾向,这与他们学术型成长经历和担负高校分科型教学任务有关。另外,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绝大多数教育实践问题是综合型的,特别是诸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高考改革、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以及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等教育难点问题,关涉到不同层级政府的责权划分,具有不同发展优势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再分配、城乡统筹发展、国民教育价值取向变革、教师法律权利边界确定等多个领域,仅仅由高校教育学科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来突破这些教育实践难题是有困难的。其二,应用性指标在研究项目的结题评审中应有的地位缺失。论文、专著出版的级别以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学术规范性,是目前项目结题评审专家们普遍关注的要点,但对能否真正能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评审不足。这也是为什么10年来全国各地结题的省部级以上教育研究项目数以万计,但让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感到可用的成果并不多。简单的“科学主义”与教育的复杂性错位以经典物理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自十九世纪兴起以来影响深远,其典型特征是,认为事物运行和发展过程是确定、有序、可逆的,表现出对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或具有线性特征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盲目崇拜。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忽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试图用简单思维方式解释复杂教育问题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比如:有人随意放大一种教育要素对整个教育发展的绝对性影响,提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的判断;有人忽视教育任务和教育资源条件的差异性,简单套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生师比的合理性。用简单的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虽然看上去“干净利索”,但由于不能准确揭示教育问题发生的复杂内在机理和外在制约条件,所以不可能生成出准确的改进建议。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错位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的错位的表现形态是,聚焦应然性研究,只是描述理想状态下的教育要素、要素间的关系形态以及资源供给水平,而很少结合我国各地教育实际状况,提供从不理想的现实状态迈向理想状态的具体改进路径和实施策略。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教科书大部分都是按照这种理想模式编写的。这是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看上去“挺有道理”但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因,也是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实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如教师、学生、教育设施都不是按照教科书所期望的理想状态配置的。两种研究的区别在于,应然性研究可以从容止步于种种理想化的设想,而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复杂的,它要综合考虑发展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现实教育要素水平以及推进过程中人们可能获得的资源、制度和政策条件,是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教育实践中经过多方合作和反复尝试才能完成的。教育研究必须围绕现实探寻答案为了匡正上述三种错位,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必须探寻新的立项依据、研究组合方式、研究展开进路以及新的评价标准和话语方式。第一,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轨道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教育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实践标准的视域中,合理地处理好学科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只有回归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有效认识链条上,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实践证明,许多难点问题,只有提升到更高理论层次上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解决,例如,对教育部所属高校招生名额省域分配问题,就存在“按人口数量分配”“按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需求分配”“按各省、直辖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分配”和“尊重历史沿革”等不同理论观点。这说明只有以现实教育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其在实践中的真实状态,透视并在更高的层面解决相关理论问题,才能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具有坚实理论依据的具体对策。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科才能不断吸收到富于时代气息、有助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新理论。为此,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单位应适当压缩自主立项项目,主要投放从教育实践中征集到的急需课题;支持理论工作者与高水平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克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难点问题,并在立项时要求课题组设计实践过程,明确实践单位,预估实践效果;要求重要课题结题时必须提供引领解决相应实践问题的证据,并将实践效果优劣作为评价研究质量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第二,按照复杂科学的原理和话语方式,解释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复杂具有普遍性,简单只是复杂的一个特例或构成环节,正如法国哲学家莫兰所说的,“简单的东西,不再是任何事物的基础,而只是在复杂性之间的一个过渡的环节。”首先,要承认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它是由稳定要素与不稳定要素、可预见事件和随机生成事件、单一因果关系与多元共同影响关系、相似特征与差异化特征、连续发展的有序性与无序性(如某些断裂性事件)共同构成的,表现为多要素影响、多样态构成、多种发展路径共存的存在和发展样态,因此教育研究不应再满足于现状批判和对小局域内教育要素间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是要准确判断每种状态存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评估其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判断其合理性构成特征并预见其发展趋势。其次,要用新的学术词汇和话语方式表达复杂科学视域下的研究成果。在简单事物观视域下,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述,一般使用公式、公理以及决定、必定等词汇和话语方式,以明确事物运行和发展的确定性、有序性和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显然这些词汇和话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教育研究领域契合复杂科学的词汇至少包括:概率、随机生成、博弈、多元分析、趋势预判、差异评估、自主适应、系统协同、整体观照、边界探寻、匹配分析、价值偏好、多重路径、潜能识别、优化选择、危情干预、非连续性事件等等,这种话语方式更能恰当反映复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本质属性,如对体罚效果的判断是,“通过体罚获得好的教育效果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第三,把研判不同区域和学校教育要素构成的现实特征以及探索达成预定目标的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作为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在研究立项体系中,划分出一类推广应用研究,鼓励优秀结题项目特别是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做好后续推广应用研究,从而在制度设计和立项规划层面上引导高水平研究关注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以有效促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此外,当代教育研究还要从我国教育要素和资源供给的差异化特征出发,透彻解析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特征,分级分类制定个性化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作者:傅维利,系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文都比邻教育学教研组老师为大家整理教育研究方法复习宝典。在教育学考研考试中,学硕会考查教育研究方法,专硕非特殊院校和专业一般是不考的。所以备战教育学考研学硕的考生要重点看一下哦。今天,一起随艾阳老师从教育研究方法开始,一起看看教育学考研有多有趣。一、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特点相对于近一半学生认为外国教育史最难,近一半学生认为教育心理学最难,约20%的学生会认为其实最难的科目是教育研究方法。那么教育研究方法都有怎样的学科特点呢?1.实践性强相较于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的众多知识可以通过背诵记忆即可拿分,同学们在听老师讲题的时候,肯定能感受到,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的实践性非常强。比如说我们要写出一个研究设计,第1步往往是要确定一个研究的题目,看到题目我们要联系到所学的知识点,即教育研究的原则以及我们选题需要注意的事项。要求选题要新颖、有价值、有意义,但还得具备可行性、具体性,过度宏观的主题就不行,太宏观的主题不太好研究。继确定主题后,比如抽样,接下来我们就要选择样本,我们就要考虑所选的样本能不能代表总样,样本当中的研究对象该怎么抽离出来?有时需要写一个假设,写一个操作性定义,做文献综述,那么文献综述需要注意什么?有时会被问到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请写出如何应用这个方法、研究的步骤,以及用的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这里面的细节会很多,甚至有时候会让我们去设计一个访谈提纲或者问卷调查。显而易见,教育研究方法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证实知识和运用知识。2.理解性强在教育学考研备考几门科目当中,教育研究方法需要背诵的知识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去理解知识,这种理解又来自于生活实际。同学们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的时候,需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甚至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在某高校里面工作的研究者,然后继续向自己提问,我要进行什么研究?怎么进行研究?教育研究中要去关心的话题就来自于自身的实际思考,当同学们从实际出发,理解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所以艾阳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要认为教育研究方法很难,包括那20%认为这门学科很难的同学们,也是心理上把自己困住了。同学们认真听完文都比邻的课程,就会发现教育研究方法不仅不难,反而拿分拿得容易又完整。二、教育研究方法备考攻略-参考书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参考书目如何确定呢?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专硕333自主命题院校,二是学硕311统一命题院校。教育学考研专硕333自主命题院校的参考书目分为两种情况:1.院校官网指定参考书。2.院校官网没指定参考书。3.该院校教育硕士考研备考不涉及此门科目。院校官网指定参考书时,根据所指定书籍进行复习即可;没有指定参考书的院校,文都比邻的老师根据各个院校的历年考试情况进行了参考书的整理汇总,各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报考不同院校的情况联系文都比邻的老师获取。报考教育学学硕311统一命题院校的学生,根据历年真题的考试情况,坚持贴合真题的原则,推荐以下参考书:三、教育研究方法备考攻略-高分指南教育研究方法这个学科非常具有实践性,不论你是311考生、非统考考生,还是要考教研的专硕考生,也不管你们学校指定的是大纲,还是指定的哪一本教材,同学们都可以把教育研究方法分成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概述教育研究方法的基础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很重要,不能认为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是一个可学可不学的章节。它在反映着我们教育研究的整体概貌和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不仅会考小题,还有的时候甚至会上升到分析论述题的高度,比如有的学校的题目是这样的:“试问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式,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如何对待这两种研究方式”。第二方面—教育研究过程教育研究过程可能会分散在你的教材的不同章节。一般来说我们必须要讲这么几个问题:第一,该怎么确定你的研究选题和设计呢?第二,该怎么进行一个教育文献检索呢?也就是你怎么查找你的文献?第三,要怎么去整理和分析你的资料和数据?第四,最终研究报告要怎么撰写呢?这是我们在教育研究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几步。其中在选题这里就会牵扯到一个问题,你要怎么选择你的研究对象和样本?谈到了样本就有个问题,你要怎么抽样?能够代表总样?这样一来,我们教育研究过程,实际上表面上看它好像很零散,都是小点,可以让我们来考很多的选择题和简答题,但是它们连成一片就是你研究设计大题当中必不可少的每一步。第三方面—教育研究方法强调一下研究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你怎么展开你的方法?这简直是学科的重中之重。关键点!不可逾越的地方!超 级重要!你用什么样的词语去形容教育研究具体方法都不为过。在这里面,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在考场上会考到的是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包含了我们最常见的怎么访谈、怎么问卷?那么这些里面每一个研究方法要怎么去用,讲得非常细。首先,各种研究方法的含义、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要怎么去用,用的时候注意什么?能不能依据题目或者材料写出这样一个研究设计?所以这一块内容讲得非常细、非常多,艾阳老师建议你把这里做重点。近几年以来,一些非统考学校的教材上还多了其他的一些研究方法,比如说叙事方法,再比如说个案法,还有的学校甚至会考一个名词解释:什么叫做田野研究?什么叫做人种志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而考试各种研究方法都可能会成为名词的考点。其中如果要做研究设计,还是会主要从观察、调查、实验、行动里面来做。教育研究怎么写?首先,要学会选题和设计;其次,要进行搜集资料;再次,理解和分析资料;最后,撰写报告。在收集资料这里,用文献可以搜集,还可以用我们的一些实际调查的方法来搜集。什么方法最重要呢?观察、调查、实验、行动。我们把这四大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看作是我们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可见,这门科目拿分很简单!四、从统考真题中把握命题规律教育学311统考一般我们给的材料非常的明确,材料介绍的量会比较多一些。对这个要研究的主题介绍得比较清晰。问题会设计为2~3问,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很清晰,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能链接什么知识点,如果平时学习到位,实际上311的题很容易得分。311统考在教育研究方法部分的考查属于中规中矩的核心常规知识点,题型主要是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及分析论述题。自主命题学校至于自主命题的学校,题型一般是名词解释、简答题、辨析题和论述题。这些自主命题学校里面还包含了少量专硕也考教育研究方法的学校。这些学校在考教研的时候,题目给得非常笼统,往往给出一个很大的主题。比如说:请在课堂教学当中找到一个可研究的主题,写出你的研究设计,这个主题就会很大。比如广西师范大学之前的一道真题,给了一个研究设计的材料,然后问:请对上述研究设计请做一个点评。第2问:请写出你的研究设计。这样的题都非常的宽泛、宏观。以上为教育学考研之教育研究方法考研复习备考规划内容,由文都比邻教育学组教研老师整理。之前也对其他考试科目做出了备考攻略,希望对同学们在备考过程和考试中可以有所帮助。
如今,在职研究生教育备受人们青睐,之所以会有这种效果,主要就是因为在职研究生教育具备有以下几个特点:在职研究生教育特点一:形式多样,适合更多人群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形式多样,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色,可以满足报考人员的不同需求。比如同等学力申硕可以先进行学习;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获得研究生学历;中外合办可以获得外方硕士学位等等。这些特色都是很不错的,人们可以选择的形式不再单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报考,自然报考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在职研究生特点特点二:免试入学,容易参与学习不用考试,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再好不过了,在职研究生教育中的同等学力申硕和高级研修班就是可以免试入学的。免试入学就是指报名材料通过院校审核之后,即可入校进行学习,既不用参加全国考试也不用参加院校考试,可以说是入学没有什么难度的。虽然同等学力申硕在后期会有申硕考试,但是前期经过了学习,应对考试也不会是什么大问题了。在职研究生特点特点三:证书认可,提升竞争优势获取证书是大多数人考研的主要目的,而报考在职研究生教育就可以获得相关证书。无论是通过同等学力申硕获取的硕士学位证书,还是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获取的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学历证书,都会被认可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有了高含金量的研究生级别的证书,在工作中的竞争优势也会获得显著的提升,对工作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以上三个特点只是其中的主要特点,还有其他特点是需要在攻读过程中自行体会的,有些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从二一年二月上旬开始看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看到四月中旬,终于看完。陈青之先生谈到为什么研究教育史?首先要明了教育变化的原因;第二比较各个时代各个地方教育的不同;第三 教育与当时政治经济的关系;第四,客观地评价历史上各教育的得失。恰逢盛会,我们正在学党史活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基于此,我们粗略地,大胆地总结、探讨下中国教育的发展特点。一、教育初心教育的初心只有两个,那就是维持生存和保护家园。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要生存,每个人都要劳动,或者男人们布置陷坑,射杀野兽,或者和母亲在家中采摘野果,收拾家园。这是一个教育初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衍化为每个人都要有工作,凸显职业中高等学校的重要性。另外一个教育初心,就是保护家园。当敌人(包括其他部落或者兽群及天灾)来袭时,人人努力,保护自己的家园。到了现代,进化为军事国防。此条初心,在幼儿、义务教育阶段,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少。笔者以为,军事国防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二、教育创新只有创新,我们才能保持优势,不断进步。在中国教育史上,笔者比较认可两个人物,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孔子之前,教育相对来说,是一个贵族享受的产物。从孔子始,把教育推广到平民。不谈其教育的内容,就此推广一项,便彪炳史册,影响中国几千年。王阳明,明朝人。其创新在于知行合一。王子甚重行动!王子学问如何,历史记载很少,但其行记录很多。时至今日,有许多社会企业家,成功人士非常推崇王阳明。王子的知行合一,根治高谈阔论,务虚、空谈等现象仍有积极的改进作用!三、教育的趋势1、年龄趋势呈低龄化。教育由青年阶段发展到少年阶段,到了现代,不但有了常态的小学,还有了幼儿教育。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将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家庭教育及胎教也会纳入教育大队伍之中。这样才是一个终生教育系列。2、性别差距化。民国时期,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曾有过女子学校。到了现代,许多贵族学校也有绅士学校和淑女学校之分。从男女身体特点及心理发展来讲,男女分校是有必要的,君不见在小学阶段,女生优秀程度是明显优于男生的!我国是教育大国,正处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可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家长参与到男女分校这项工作中来,探索一些规律,待到我国的综合实力再上一层楼时,可考虑逐步实施。四、教育核心教育的核心到底是啥?孔子曰仁,孟子曰义,王子曰行。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心“之因果。《中国教育史》从孔子后开始,儒家的大家都谈到性,或性善或性恶。笔者看到这些,就头大略过。现在想来,有些后悔。这些其实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孔子从教的初心是什么?使社会秩序井然,各阶层有自己的规则。教育推广到平民,是为了培养君子,为老百姓做表率。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教育目的不外如此。孔子也好,孟子也好,王子也好,并没有把知识放在首位,也没有把技巧放在首位,而是把礼仪、道德品质、行动放在了首位。相反,明清时期把技巧放在首位的八股文,失去了创新力,使得国力逐渐衰退。到了现代,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教育却跃然而上,成了教育必需研究的一个领域,何故?教育心理学不能告诉教师做什么?但可以提供做出正确决策的原则。有许多知识渊博的人,却教不好学生,其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让孩子们如何学?由此可知,有知识很重要,但教的方法更重要!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综合实力有了提升。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自信!许多特级教师在谈到教授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孩子的兴趣、习惯等。为此,笔者大胆揣测:教育传授知识仅是表面,更重要的核心是:一要培养、呵护孩子的志向。二要培养孩子的好的习惯和乐趣,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达到乐于生活,乐于学习、乐于工作。三要培养自豪感、存在感、成就感。“今日我以国家为荣,明日国家以我为荣”。四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这是笔者认为的教育核心,只有种下这样的教育之心,才能结出理想的教育之果。我是小学僧,欢迎留言!欢迎关注“大教育小学僧”原创作品,带你一起长知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而教育科学研究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内涵及特点,必须先理解和把握科学研究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表明以下三层含义:(1)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发现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以便预见并改造现实例如科学史话中关于毛地黄草治心脏病的传说说的是一个巫婆用马尾巴上的毛天落水毛地黄草等六种东西配成药,可治心脏病后来人们偶然发现这六种东西中少了某一种,有时也能治心脏病,有时却不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六种东西中,只有毛地黄草是必不可少的从而证实了治心脏病靠的是毛地黄草尽管这个故事仅仅是个传说,却也说明科学研究的目标指向。(2)科学研究依靠的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集中反映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规律及范畴之中它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却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探索客观规律,指出正确的途径和思考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如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及类比系统思维方法等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途径而具体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以及数学方法等的合理应用,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手段。(3)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固然关注探索研究的结果,关注研究能否验证某种假设,揭示某种规律,但更关注的是研究的过程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可见,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并运用研究方法,是促进科学发展掌握规律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关键。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形成,他们的科研意识得到提高,科研方法渐趋成熟,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加强所有这些,都是别的活动过程所不能给予的。科学研究的特征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1)客观性科学研究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必须客观地反映客观现实其客观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研究对象来自客观世界科学研究作为为人类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过程而每一项研究,都是缘于客观世界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是有待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例如上世纪80年代杭州市天长小学“幼小衔接”的研究课题,就是由于不同层次幼儿园的孩子在小学低段的不同状况这一客观教育实践需要而提出并加以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的客观性为了使科学研究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克服随意性,确保客观性这就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例如要有科学的假设,明确的研究目标;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记录与分析;可靠的资料与数据;等等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或凭个人主观倾向取舍材料例如有位哲人碰巧抓了一只丢了条腿的苍蝇,就断言苍蝇的腿是五条这就是以个别例子代替客观现实的一个案例。———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是客观真理,要求各方面都十分准确,例如资料准确观察准确调查准确统计和测量准确分析论证准确结论表达准确等等它具有可检验性一方面,就研究的结果而言,有明确的预设的可供检查的指标,绝对不是主观臆测的产物;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进行检验的活动,它不仅要检验所得的结论能否用于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且要检验它在解决新问题时能否得到综合运用。(2)系统性现代系统论理论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要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框架中加以考察,把系统作为认识的出发点,从整体着眼,对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分析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更大的研究系统的子系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是填补空白的项目,也要借鉴他人的理论方法与资料,不可能“脑袋一拍,计上心来”例如韩进之等1983年开始研究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在我国尚属空白的课题,他们就查阅了我国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资料,并借鉴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才开始起步的。———研究方法与程序的系统性科学研究是按一系列预定的步骤进行的系统的科学探索,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周密的组织合理的安排总之,不仅研究的方法是系统的,而且研究的程序也是系统的。———研究结果的系统性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即某方面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在这一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不仅不互相排斥自相矛盾,而且互相补充紧密联系在这一体系外部,它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例如对儿童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研究,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但它仅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子系统学校教育只有与社会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3)创造性创造性是科学研究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对此,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内容的创造性一项研究课题,不是去重复研究人们早已解决了的课题,而是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对于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必须赋予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研究,以获得更进一步的结论换句话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方法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用科学方法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因此,科研方法上的革新突破就更显重要目前比较常用的科研方法若按方法来分类,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等等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一项研究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需要同时运用好几种方法在这里,研究者如何充分发挥主体性进行创造性劳动就很重要。———思维的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很艰巨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某项研究课题的创造性程度,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即能否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是否善于抓住研究过程的机遇,“当机立断”?对资料有否高度的鉴别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捕捉“闪光点”?敢否直面失败,勇于“东山再起”?总之,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创造这是它与其他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缺乏创造性的研究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关于如何研究教育科学?(选自《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陈:在认识和理解了什么是教育科学以后,现在我们讨论应该如何研究教育科学。周:陈老师,最近我也看了一点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看到了研究“范式”的提法。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研究“范式”?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研究范式?陈:“范式”的概念和理论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我想,我们可以简捷地认为,范式就是一种模型或者一种模式。只是这种模型或者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它是一个由科学观念和假设、基本定律和理论、行为方式和规则、乃至相关的工具手段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为认识、理解和交流研究的相关历史和现实实践提供了一幅地图;(3)它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指引,比如应该研究什么,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沿着这样的指引,研究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也更容易获得研究的成功。周:陈老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太明白,你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一说。陈:这对我还有真有一点困难。陈向明老师在《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认为:“质的研究不认为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之间是可以相互分离的。事物(或意义)就像是一个洋葱(与二元论的核桃模式不同),其本质与现象实为一体;如果对其进行分解,一瓣一瓣地剥到最后便是什么也不存在了。在质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这一段文字启发了我对洋葱研究的思考,这或许可以引起我们对研究范式的思考。但我先要说明的是,这个例子可能未必恰当,这只是我个人的联想。这里也有一个洋葱,如果要你研究,你会怎么研究呢?周:我想,首先是观察,观察它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等。通过观察,可以对洋葱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陈:然后呢?周:如果我注意到这是一种植物,我可能会猜想,它是否可以食用?然后尝试食用。在知道可以食用以后,我可能在食用过程中尝试了解洋葱的味道,并研究不同的加工方法。陈:很好,我以为这里就有了两种研究的方式。从方式到范式,需要科学假设,需要为大家接受和理解。假定取得了这样的资格,我们就可以说是这里有两种研究范式。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察阶段,仅仅让洋葱作用于研究者,人对洋葱的认识和研究尽管有行动,但缺乏人对洋葱的能动作用,我们可以说人的研究行动是被动的,认识结果也仅仅是表面的。这种对洋葱的研究,就可以说是一种机械反映的研究范式。如果人在洋葱面前,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愿望,比如,“想知道是否可以食用”,“味道如何”,“如何加工味道更好”……有了这些想法以后,人对洋葱采取了主动的行动,比如剥开一瓣尝一尝,发现是什么味道……这时,人在洋葱面前,不仅有了目的性,而且有了能动性,这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能动认识的研究范式。你知道,洋葱是可以生吃的。现在把它洗净,你剥开几瓣尝一尝。在剥和尝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周:剥洋葱的时候,我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有点冲,有点呛,多剥几瓣,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吃一口洋葱,我发现洋葱的口感有微微的辛辣,淡淡的清甜。陈:我也来试一试。吃过后,我认为你的说法不对,我觉得洋葱的口感是苦的。周:不对不对!应该是清甜的。难道你的味觉有问题?难道这一个洋葱有两种口味?陈:我的味觉应该没有问题,洋葱的口味本身我们也可以认为没有这么大的差异。周:那是怎么一回事?陈:这里就有一个理解和表达的问题。显然,口味既然是同一的,结论就应该一致,表达口感的词语也最好一致,这才方便我们一起交流和讨论洋葱的口感。现在,我和你是两个同时研究洋葱研究者,对洋葱口感研究的结果,我用了“苦”,你用了“甜”,我们有了不一致,这时,我们就需要交流和分享,需要协商和讨论。讨论什么呢?要讨论对于这种口感,到底用什么词来表达更好,以及生洋葱给人的口感是什么。这种讨论除了协商,还有妥协让步,以求得一致。比如,我们两位协商的结果,是把生洋葱的口感用“清甜”来定名更好,我们就可以说,生洋葱的口感是“清甜”的。我们的认识如果被更多的人接受、认可和运用。这时,“生洋葱有一种清甜的口感”就变成了知识,研究就得到了这种知识。周:你的意思,这里的研究还有一种协商和妥协?陈:是的,很多研究成果都与研究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协商、让步和约定相关。研究共同体在研究中运用对话、协商的方式做研究,这可以说又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研究范式。周: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陈:这只是根据你的要求,拿出的一个应急和简单的方法。你说自己明白了,那你再看一看陈向明老师关于质的研究的见解,从范式的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周:陈向明老师认为“‘质的研究’这个名称可以与‘量的研究’相对应”,她比较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不同。从范式的角度,是不是可以说,质的研究是一种范式,量的研究是另外一种范式?在质的研究范式中,一个基本看法或者价值观念是“本质和现象”实为一体;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这样的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就成了“质的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核?陈:很好。我再说一说我从陈向明老师的表述中体会到的另外的东西。一种情形是,如果定位于要揭示对象的“本质”,研究者追求的就是关于“本质”的结果,着眼点在结果,就可能对研究的过程和现象关注少一些。我们能不能说这可能成为一种更关注结果的研究范式?另外一种情形是,当研究者认为,现象就是本质,研究的过程是对本质的直观,研究的目的和结果是“在变动不居的意识流中去把握事物稳定的,常住不变的状态”时,研究者将更加关注研究的情境和过程,这能不能成为一种关注过程的研究范式?周:这很有道理。你这样理解,对我们参与教育科研有什么启示呢?陈:我个人的经验,是结果范式还是过程范式,不仅仅涉及教育科研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而且也涉及我们如何选择人生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我们先从旅游的例子入手。不知道你最近是否有过旅游的经历,能不能说一说你旅游后最深刻的感受?周:我的感受是,旅游是跟着导游马不停蹄地走,就是累。也可以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这还不是最近这一次旅游的感受,很多次旅游回来,大家交流,都有这样的体会。陈:乘兴而去,是我们怀着一个美好的目标和愿望而去。败兴而归,是到那里看过了,发现和自己的期望距离实在太大,美好的目标和愿望落空了,这时,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奔着一个最终的目标去旅游,这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旅游的结果范式?周:可以这样认为。那过程范式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陈:“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我想,不是为了最终的目标,而是在路上,在过程中用“慢慢走,欣赏啊”的方式和态度去感悟、发现、体验路途和过程中的美,这可能就是一种过程范式。周:这只是旅游过程中的结果范式和过程范式。但你刚才特别强调的是目标范式和过程范式涉及人生的态度和方式。陈:如果我们把人生也当成一次旅游,想一想,从结果和目标上看,人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周:你的意思是死亡和虚无?陈:是啊,这就像我们剥洋葱,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人生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死亡和虚无。这就是说,定位于一个结果的人生,最终只能得到一个最必然的结果,死亡!这样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奔着结果而去的人生是多么荒谬,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周:从结果上看,的确是这样。但如果人生的过程范式就是指人生要及时享乐,我就不能同意和接受这种范式。陈:我可不赞成及时行乐的人生选择。行乐本身就要指向一定的对象,一定的目标,这种指向一定对象和目标的生活方式说到底还是一种结果或者说目标范式,只不过把终极的目标换成一个一个过程中的目标了。这个过程中,只要快乐实现了,目标被消耗掉了,人生同样产生会无聊和虚无的感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也还是在所难免。我想,人生的过程范式是朱光潜先生所欣赏的“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也就是关注过程,关注创造,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过程很丰富,很充实,留下了故事,留下了回忆。即使从想要获得好的结果来看,人生的结果在过程中,高质量的过程可能带来高质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关注过程的人生可能得到更好、更理想的人生结果。周:陈老师,关于人生的问题,我想是不是太玄了。我们还是讨论当前的教育科研问题吧。陈:我个人认为,没有对人生的认真思考和一定程度上的透彻领悟,自己人生的意义问题没有经过严肃而认真的思考,做什么事情都可能迷失方向,都可能南辕北辙。所以,我建议,首先需要对人生问题认真思考,要认真对待。好,现在我们把话题收回来。你能不能想一想,我们对结果范式和过程范式的理解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什么启示?周:比较两种范式,我想,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而言,可能采用过程范式更为实际和有价值。首先,从结果上,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很难在理论上有大的突破和创新;教育是慢的艺术,因此也很难通过一次科研或一个课题研究就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现状,这样,关注结果也往往使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最终的结果上为创新而创新,在过程中的技术和水平又没有保障,最后的结果要么生搬硬造,要么弄虚作假,结果也就成了假的东西。科研也就成了虚假的科研。其次,过程范式实际上是让我们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生活,改变生活过程,享受创造性、超越性的工作过程,以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享受高质量的教育生活。陈:那你看一看,目前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主要表现是结果范式还是过程范式?周:结果范式更多一些。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从目标追求看,很多学校组织教育科研,很多老师搞科研,定位就在于发表论文,出专著,最后要得什么什么奖,大家关注的是最终的结果,真正把改变教育教学实践,改变过程的定位放在首位的并不多。第二,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虚”的,并没有具体实践和研究的行动,恰恰是过程上“空”了。结果是等到要结题了,才匆匆忙忙找几个人来写材料,所以,才有“开题会叫做启动会,结题会叫做追悼会”的说法。第三,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效果。因为没有效果,老师们越来越反感,这也就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陈:我最近做了一次调查,主要是针对老师们参与研修活动的。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的题目“你觉得最没有效果的研修方式依次是什么”,请老师们填写。有三十位老师对此作答,我发现,把“科研”排在第一的有七位,排在第二的有三位。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老师认为现有的教育科研方式没有效果。老师们说,他们反对“不注重过程,只管收集资料的科研”、“空谈理论,不结合实际的科研”。周:这就是学校教育科研在一线教师身边的现状。陈老师,你说一说,该怎么办呢?陈:在库恩的“范式”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周:什么是“范式转换”呢?陈:假如我们把包括科学观念、研究方式和工具手段的某一范式比作一件衣服,把运用这种范式进行科学研究的群体比作这件穿衣服的人。那范式转换就可以说是一件衣服不合身了,需要重新换另外的一件衣服。换衣服的过程就是范式转换。周:生活中,什么时候换衣服我知道。教育科研中,范式转换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呢?陈:换衣服是因为衣服不合身了,范式转换则是因为现有范式不适合研究实践了。我想,这里的不合适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不适合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群体具有不同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我认为,对于研究者的不同研究实际,需要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其次,是现有范式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应对和回答实践中新的问题与现象了,这时需要一种新的范式来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出现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与现有范式的理论和方法的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研究者的喜爱和“选票”,大家选择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成为了新的研究范式。这就相当于一款新衣服出现了,大家更喜欢,于是放弃了旧衣服,选择了新衣服。周:就你的看法,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就需要这样的“范式转换”?陈:我个人的看法就是这样。首先是有些方法不适合中小学教师。比如,为了发现和比较效果,过去的教育科研方法十分强调数量化,这就涉及样本、控制、测量、统计、分析诸多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思辩的方法对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再精确地、完整地找出这些众多的变量,最后对这些变量进行相应的控制来进行实验,对一线教师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味道。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一般就教一个班、两个班,你很难让他一个班做实验班,另外一个班做对比班,在有了好的想法和思路以后,他总要尽可能调动相关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他很难撇开其他相关因素,搞单因素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这些认识和发现为教育科研范式转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教育科研范式转换有了可能。这里略举一些观点和看法。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而人则必须理解。”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体相联系,它的一些对象是观察不到的,不服从量化分析,因此,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与精确性。“教育行为只能在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教育科学并不只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科学,而是一种分析目的和手段的科学。我们应该抛弃过去那种认为教育学理论是自然科学的认识的错觉和批评,教育学应该是获得教育行为的客观认识的教育科学,规范教育行为和价值趋向的教育哲学,只为实践不为科学的指导合目的教育行为的实践教育学的总和。”在这里,“不只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科学”意味着教育科学不只是解决“是什么”的认识问题,而主要是解决“分析目的和手段”的“怎么做”的实践问题。(此处删掉600字)我想,这些批判与思考将不断推动和促进研究范式的改变,认识、理解这些批判和思考,有利于增加教育科研范式转变的自觉性.。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过去有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身份分离,教师没有研究的任务,也没有意识到研究的责任,研究是专家的事,研究的方法也只有专家的方法。现在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要参与研究了,但一线教师的研究范式还并没有真正确立,只好借用专家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一线教师在研究中也有创新,但在专家的学术优势和话语霸权面前,这些方法还没有赢得被广泛承认和独立发展的地位。因此可以说,现在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穿的衣服很多是做研究的专家所穿的“衣服”,或者是专家给的“衣服”。由于缺乏量体裁衣的过程,很多一线教师穿着专家的“衣服”很不合身。就其结果看,由于不合身,穿着不舒服,很多老师已经对这件“衣服”抱怨和抵触,他们需要新的“衣服”,需要自己的“衣服”。周:换什么“衣服”呢?陈:教育研究本身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者的状况和可能都是教育科研范式转换的依据和前提。从我们刚才的讨论,从过程和结果看,我个人认为,从结果范式到过程范式可能是一条思路。从“现象和本质”的分析入手,陈向明提倡了“质的研究”。应该说,与“量的研究”范式比较,“质的研究”范式更适合教育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对于“质的研究”,陈向明这样定义:“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贺武华、廖明岚也从本质主义知识观批判入手,有教育科学研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的意见。在这里,“生活认识论”又是一种不同于“科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式。(此处删掉1230字)周:你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意见和方法呢?陈:那我岂不是在把自己的衣服给你穿?不过,你放心,在后面的交流中,我将用自己的实践来讨论,它或许可以为你思考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具体实践有所帮助。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法没有一个绝对好的标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比如我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是否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达到目的问题。量的研究也好,质的研究也好,生活认识论也好,科学认识论也好,它们也并不是一定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彼此是可以有效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教育科研实际的情况而言,可能更多的是“范式并存”、“范式竞争”,而不只是“范式转换”。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认识家庭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理解和把握家庭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只有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家庭教育理论,才能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实践,也会为家庭教育的研究提供保障。家庭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是由它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决定的。首先,看它研究的内容。家庭教育学所研究的内容,既不是一般的家庭生活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而是家庭中的长辈对其晚辈,特别是父母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同。学校教育,主要涉及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一般没有血亲关系。社会教育,主要涉及领导与被领导、社会其他人员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一般也没有血亲关系。而家庭教育则与上述不同,它涉及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有着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即血亲关系(包括拟血亲关系)。这就决定了在学科特点上,它与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学有着不同。但是,它又研究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因而就其学科特点看,它也就必然地具有一般教育学的共性,又有其个性。再看其研究方法。我们研究家庭教育问题,既包括对历史的及现实的家庭教育现象的研究,也包括对国内及国外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有时还用社会调查、社会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也与一般的教育学不同,而是鲜明地显示出社会学的性质和方法。因此总体来看,家庭教育学具有如下一些学科特点。1. 具有教育学的性质,属于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学校教育学主要研究教学、德育的原理,揭示教学规律,德育规律,阐述方法、原则、内容、组织形式等问题,使教师明确如何进行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学主要探讨父母教育孩子的规律、原则方法等问题,因而家庭教育学又明显地具有教育学的性质和特点,它又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教育学,而是研究家庭范围内的教与被教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和教育方法、内容、目标等问题。因此从这种角度看,它又是教育学,是当代教育学的一个分支。2, 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尤其是具有家庭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初的西方世界,“角色”、“期望”、“小组常模”成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从研究方法看,它强调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它有着许多分支学科,家庭社会学是其重要分支之~、家庭教育学,可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地对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较为深人的社会学研究,探讨搞好家庭教育的方法,以丰富家庭教育理论。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学明显地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属于家庭社会学的范围。3, 具有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由于家庭教育学既具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性质,又具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性质,而社会学和教育学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属于不同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学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在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增加,原有的、传统的老学科本身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因而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呈现着新学科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并且主要表现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跨学科的、综合性新学科和应用新学科的出现。家庭教育学,就是由家庭教育工作的需要所决定,由婚姻家庭社会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新学科。它除了吸取家庭社会和教育学的营养之外,还涉及医学、遗传学、营养学、卫生学、美学等多种知识,为父母教育孩子提供知识基础和科学保证。当然,家庭教育学主要任务是走上学科独立的道路。注: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但大体分为两种,学生自己学习和通过其他途径帮助他学习,在目前的中学生学习中,学生学习主要分为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和结果,那如何才能最大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并且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成为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一、学生之间差异明显的原因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小学一年级刚开始学习九九乘法表的时候可能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掌握得快,出错少,有的同学则是反复出错,但是过了几年之后班里绝大部分同学几乎都是可以完全掌握的,这就说明那些当时没有掌握的同学是有学习的潜力的,他们不可能永远学不会一个知识点,只是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时间和方法。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可以用时间和努力去弥补或缩小的,这就是说,教师是可以具备帮助学生缩小这个差距的能力和责任的,但教师还只是教师,除了在学校教学时间帮助他们,另外的时间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那么如何在课上课下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则引起了我的思考。二、想要对症下药,就得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首先,在课堂上,一个班级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讲,有多少学生能听懂,又有多少学生能把课堂的知识都吸收进去,这就涉及到学生课堂效率的问题,老师在上面拼命讲,学生没有听进去也是白忙活一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尽最大的努力去听、去理解,就是给这节课最大的回馈。其次,在课下,如果上完课就完全把书丢到一边,不去自己查缺补漏,不去学会自主学习,那么这个学生就终究还是不能够掌握到学习的精髓,所以学生还是要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制能力。三、课堂教学的优点能够时刻监督学生、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之所以很多学生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学习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去认真学习,这就是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不同的一个地方,课堂教学是通过外在条件去帮助他们学习,以目前的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状况来看,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学习时会不自主地发呆走神,大脑游离,导致学习效率低,这时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去激励他们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同学都在认真听讲,自然会带动班级学习的气氛。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控制好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上好一门课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律学习的一个途径,有了较好的课堂纪律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其次上课的同时注意关注学生,用敏锐的眼神抓住思想游离的学生,及时把他们拉回课堂,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逐渐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数学的神圣在于它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的严格性,然而在初中的阶段在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思维显然是还没有成熟的,他们也没有这种意识要去培养,只能通过不停的做题练习而去潜移默化地形成这种思维,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培养严谨性的思维,这是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第二个区别。五、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思维严谨性和逻辑性的培养的?在数学的新课导入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结合生活和所学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思维,成功为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做铺垫,就能让学生的思维顺理成章的接受本节课的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尤其突出的是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教师向学生一步步展示证明过程,通过严谨的推理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每一个定理或公式的由来,从而更加熟练的掌握;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教师通过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对所有的知识有个清晰的框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或许一个定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句话,他们学习的方式或许只是将这句定理机械式的记忆下来,他们也不擅长总结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当代学生把学习学死的一个原因,也是他们急需改进的一个地方。因此,我们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帮助学生去形成一个严谨性的逻辑思维。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在我刚工作的时候,就忽视了这个问题,在课堂中犯了“自问自答”的毛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就只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而不会自己主动的去探索思考;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性,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能力,在课堂中充分展示出思维的逻辑性。六、父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如今很多家长和老师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越来也不会学习了,没有人在后面鞭策他们监督他们学习,他们就会原地踏步走,他们缺乏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也就不会自主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原因有二:一是意志上存在障碍。特别是一些调皮好玩的学生,他们还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存在着“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现象,学习在他们看来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正是因为学习没有成为其内在的需要,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毅力和耐力都较差。为此我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大是小,只要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就行。有了目标,再树立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再深入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个时期的孩子各方面没有自己太多的想法,更多的是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在家里主要的就靠父母的监督,一旦父母不重视,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也是不重视的态度,得过且过;在深入了解中发现,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了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提升,花钱请家教上补习班等等,可是就是不见效果,没人监督孩子学习就没有了主动性。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老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积极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不会形成大的问题。那么相比于课堂教学,学生在一个学习氛围较浓烈的环境中学习还是比较主动的,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在课上课下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就成为了所有老师以及家长所关注的问题了。七、如何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学习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快乐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会广泛地涉猎、研究与之有关的知识。否则,他只是表面的,形式化的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丧失信心,直至半途而废,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内容形象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内容形象化,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容易唤起人的激情。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上的格式化,死板教条,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有新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和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运用启发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和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运用启发式、积极和学生互动,进行具体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且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3、用言行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想将这一活动圆满完成,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中,师生情感融洽,学生就愿意听教师的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那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更应该心中有爱,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还要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赞赏地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需要,困难和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了解他们,体恤他们,这样,学生就更能主动学习和进步了。课上和课下都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方式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既要抓住课堂教学,也要学会自主学习,两者兼得才能成为学习中的王者。
作为教师,仅仅埋头教书显然是不够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名学习者和研究者。但在现实中,不少老师对教学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觉得教学研究无从做起,反映到教研论文的写作上,则常常感叹“没什么东西好写”。其实,教学研究其实是“有心处处皆文章”的。特级教师王国芳老师从自己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研论文的实践体会出发,梳理了部分教研论文选题的基本途径,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帮助和启发。——教材研究中获得选题研究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也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教材研究既可以是常规性的,也可以是非常规性的。常规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即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总需要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加以必要的分析,对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的关系加以认真的分析;二是对教材的处理,即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取舍、整合与调整,以提高教学教育的效果。非常规性的研究,最常见的是教材指瑕,即对教材内容中存在的不当之处进行探讨与论证;除此之外,教材建设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即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无论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点独到的、有见地的分析,还是对教材内容的一次成功处理,也无论是对教材中一处瑕疵的分析与探讨,还是对教材建设的一点微小建议,其实都可成为我们撰写政治教研论文的有价值的选题。——钻研教法中获得选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乃至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想要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成就的教师,都必须深入钻研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当然,钻研教法既可以是宏观上的,如对某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进行研究;也可以是微观上的,如对教学的某一个细小环节进行精细化设计、对教材的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进行具体剖析,等等。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肯于钻研教法,便不难从中获得大量的撰写教研论文的选题。特别是对教法的微观钻研,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内容更丰富、天地更宽广:新课如何导入、难点如何突破、重点如何突出,学生如何参与、教学目标如何达成、问题如何设计、素材如何引入和运用、学生活动如何组织,等等,是教师每一次课堂教学中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实践反思中获得选题有名家曾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育反思能成为教育行家。”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实践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自身实践的自觉反思,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不断地克服发展中的不足,不断地扫除成长中的障碍,才能不断地校正前进的方向,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走向成长。当然,教师实践反思的范围是很广的,从反思的内容看,除了“教育反思”外,还应包括“教学反思”“教研反思”以及其他工作反思;从反思的性质看,主要可分成“总结经验型”(即对实践中的成功之处进行的反思)、“反思失误型”(即对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反思)和“问题研究型”(即对实践中碰到的现实或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三种。反思即研究,成果即论文,实践反思自然也是政治教师获得论文选题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中获得选题课堂观察俗称听课,是教师上课以外的所承担的另外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加以专业化的思考讨论,不仅对上课教师是一种业务上的帮助与提高,而且对听课者即课堂观察者本身而言也会有莫大的启示与收获。就专业的课堂观察而言,观察者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首先要确定本节课主要观察什么(即确定本节课的课堂观察的观察点)和怎样观察(即确定观察的方法和所要用的观察技术,通常是制作与观察点相适应的课堂观察量表)的问题,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索。在具体的课堂观察过程中,最易引起观察者思维兴奋的两个问题往往是课堂的亮点与不足。亮点亮在何处、因何而亮、有何值得借鉴甚至推广价值,不足之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改进、有何启示,等等,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能发现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未察觉、未引起重视或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从而进行进一步思考。——解题探讨中获得选题题目的解答、练习的讲评是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但题目的讲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题目的讲解,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答案,即教师在讲解题目过程中仅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二是明思路,即教师不仅把答案告诉学生,也把答案的来龙去脉也告诉学生;三是析特点,即教师不仅仅是分析题目的答案,而且也注意对这个题目或此类题目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概括;四是寻启示,即教师在做好上述三步工作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分析该题对学生平时学习、考试的启示与借鉴。据此,也可以把教师分成优、良、中、差四个层次。那些只会“报答案”的老师很难称得上是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那些能“析特点”、“寻启示”的老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如果我们在平常的试卷讲评中,能够把一个题目讲到第三、第四个层次,用文字组织起来,其实就是一篇不错的论文了。——高考研究中获得选题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必定要关注高考,要善于研究高考,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脉搏,进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高考研究也是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很宽广的领域,主要包括试卷评析、命题研究、教学导向三个方面。试卷评析,既可以是对试卷亮点的评析,也可以是对存在的问题或值得改进之处的评析;既可以是对个别试题的评析,也可是对试卷中的某一部分综合评价,还可以是对整份试卷的整体评价,等等。命题研究,既可以是命题策略、试题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可以是命题预测方面的研究,还可以是命题取材方面的研究,等等。教学导向,可以研究试卷对学生学习和应考的导向,也可以研究试卷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意义,甚至还可以研究高考对教师命题方面的指导作用,等等。——学法指导中获得选题学法指导对很多政治教师而言,可能还仅仅是一个“说起来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很多老师往往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甚至根本没开展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研究。从某种角度说,学法指导是我们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研论文的一个全新视角。学生学习政治学科主要是要做好“看”“练”“思”三件事,所以,政治教师的学法指导也应围绕指导学生“看好”“练好”“思考好”三个目标进行。但要让学生“会看”“会练”“会思考”,真正做到这“三好”,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聚焦热点中获得选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教育和教研的一条重要原则。从时政热点中获得选题,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时政热点的学科透视,这是一些学科特别是政治学科所特别要关注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领会与把握重大时事、党和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关注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事件,并把它们渗透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这也是一些学科特别是政治学科教师在教研论文选题上具有的优势与特色:可把聚焦热点作为获得撰写教研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另一类是教育热点的深度探讨,是所有学科的共性。——教育阅读中获得选题阅读是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拓展视野、锤炼思维和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在教育阅读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获得写作的题材和灵感。当然,教研论文的选题途径除了上述几种,应该还有很多,如现场学习、教学调研、杂志征稿等均是获得选题的有效途径。其实,在平常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缺少的不是撰写教研论文的选题,而是对选题的发现。要解决教研论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困惑,关键在于我们要把工作做细。只要我们把工作做细,细到深处——我们或许就能体会到“有心处处皆文章”的境界了。在这里为需要撰写教师职称论文的教职人员提供一个论文撰写参考资料查询网站——掌桥科研【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zhangqiaokeyan.com/LBJH-hjy-2020072302他收录了中文学术21000+种期刊,7100万+篇论文,完全不需要担心知识储备量不够的问题,基本上你需要的论文都能在上面找到。而在收费上,按篇幅计费0.2元/篇的起价相对于知乎更为友好。我在这里为大家找了几篇2020年最新的教职论文参考资料,有需要的可以进行下载:新课程理念下文综命题的一次有益尝试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teaching-monthly-middle-school-edition_thesis/0201274075125.html?from=lbjh-202007230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chinese-class-inside-outside_thesis/0201276881118.html?from=lbjh-2020072302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类型和解题策略分析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new-university-entrance-examination_thesis/0201215660734.html?from=lbjh-2020072302编辑:HJY
观课的特点1.目的性。虽然听课也有目的,或者学习、或者检查、或者探讨问题等,但观课的目的性更明确,是直接指向教育问题或教学问题。在课堂中,教师或研究者通常要通过自己的研的究目的来从事观课活动,无论是观课对象的选择、观课内容的设定、观察方法的设计等都会紧紧围绕观课的目的。2. 系统性。观课的系统性在于它有明确的目的,研究者通常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 择观课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做出系统的规划,包括观察对象的选定、观察内容和方法、进入课堂现场以及记录观察的方式等事先都有明确的计划。观课时的观察比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更正式、更客观,是一种系统而科学的观察。3. 理论性。科学的观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首先,观课的方法本身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依据。比如说,偏重于定量的课堂观察就基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理论,而偏于定性的课堂观察则基于解释主义理论,不同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框定了研究的方法和程式。反过来,这些程式也正是课堂观察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其次,课堂观察需要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教育理论指导我们正确解释教育的现象或问题,并引导教育现象或问题发展的正确走向。4. 选择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首先,研究者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选择: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行为或事件),观察情境的片段,观察的工具体系或方式,观察的步骤、时间、位置,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步骤,等等。其次,任何一种课堂观察都不可能记录现实的所有方面,而只能截取现实的某个片段中的某些方面,尽可能充分、细致地去记录所要观察的内容,而舍去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其他方面。或者说,正是因为选择性因素的存在,使得对选定的问题的观察更为细致和精确。5. 情境性。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它可以在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同时就予以记录,不但可以获得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可以使观察者记录下那些只可能在现场产生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另外,由于课堂观察者的存在,致使观察必须从全部信息中抽取代表性的时间或事件片段,而以研究、决策或评价为目的的课堂观察势必要对观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准确的解释,充分考虑观察所处的背景因素,才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解释,以达到观察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