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的工资,都进了培训班”,描述了家长对孩子的各种培训开销非常巨大,更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曾经为了我个人的求学成长所付出的点滴。父亲在世的时候,做过一个木材加工厂,当时就是通过他的加工原木的木料来赚取一家的开支。可是因为经营不善,连我读大学的费用有时候都是需要借钱来完成。但即使是如此,父亲也未曾打断我读书学习的历程,而是全力以赴地帮助我完成学业。正当快毕业的时候,父亲却因为脑溢血过世,而我的大学学习也是在亲人、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坚持到毕业。所以,我在从事教育这个行业,尤其是培训行业的时候,我的愿望不是在培训班里挣多少钱,而是想着能为家长们省多少钱,总是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们把学习成绩提升起来,让孩子们少让父母操心。一位希望家长少花钱的培训老师的心声当看到“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的工资,都进了培训班”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心中也是酸楚不少。从初中毕业以后,就考入中师学习如何教孩子,大学又继续学习四年的教育学专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科班的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了,可是在工作近16年后,发现过去与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同。过去没有什么培训班、补习班的时候,父母家人同样为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会将大量的家庭收入投入进来。现在的家长,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看到哪里有机会、哪里有可能帮助孩子更好学习、更好成长的时候,一样会投入大量的家庭收入,甚至是将工资几乎都投入到孩子身上。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对孩子抱着成人、成才的心,也都希望孩子的未来会比自己更好。所以,我们做教育的老师,无论是校内教学还是校外培训,都是面对着甘愿为孩子成长做孺子牛的父母,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以及孩子的家庭做出一份必要的贡献。当然,这份心思也只能我自己先做起来,自己先做好了,才能让自己的心声有力量。家长也需要一双慧眼,找到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从事多年的教育,做的也不是学生学科成绩的培训,而是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的培训课程,做起来比学科成绩的培训艰难许多。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不是智力欠缺的问题,而是孩子的学习意愿的问题。孩子在谈心的时候,会回答非常愿意学习好,希望自己在学习上进步。可是,转身之后,继续拿起手机,约上三五朋友一起开黑打网络游戏去了。这样的学习意愿是真正想学习好吗?不是的。但是,家长、老师又都难以扭转孩子的心态。针对孩子学习意愿的问题,早在500多年前的王阳明其实就清晰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给孩子的训诫中就明确提到这一点:他告诉孩子要戒游戏,不要贪玩。可见王阳明对孩子的心性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明白孩子喜欢玩,要求孩子在这方面要收敛起来。可是我们现在提倡玩中学,还要求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其实也是一种教育理念过度偏向于游戏化的表现。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完全可以把王阳明给孩子的家训《示宪儿》作为自己家庭的家规,与孩子一起坚持诵读,进而让孩子的心性收敛起来,不要过度地倾向于玩乐、游戏上面。家长自己也需要成长,为孩子树立榜样解决孩子学习意愿、内心心性的问题,下功夫还主要在家长自己的身上。榜样,是孩子学习成长最重要的途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思维对于可以看见的行为更有印象,也更容易从所见所闻中学习。言传身教,用语言传递正确的道理后,更需要我们用切身的行为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而现实往往是与此相反的,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基本上没有做到,孩子在落实要求的时候自然会满心抵触,即使抗拒不了,也能慢慢学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敷衍了事。所以,在要求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家长更要成长,我们要把孩子当作推动我们个人成长的助推器。是孩子给予我们成长的激励,是孩子让我们不要忘记学习,是孩子让我们不要贪恋于安逸。结束语“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的工资,都进了培训班”反映的不仅仅是孩子学习花费高昂,更反映一个家庭中教育的重要;不仅仅反映孩子需要老师引导,更反映家长自身需要加强,为孩子的成长做出正确的示范。更多教育理念、学习方法文章,请关注@童教雷鸣,提升孩子综合素质,营造书香家庭氛围!
为什么说现在的教育是花瓶式的呢,原因是老师不敢管孩子了,不能说、不能体罚、不能这也不能那,简直是把学生当皇太子一样供着,什么被责备后跳楼、被老师体罚后离家出走。很多家长跑学校闹,说老师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难道自己家的孩子就没有错吗?导致现在的恶性循环是老师每天是教条式的上课,完了是象征性的走程序流程,不能多布置作业,面对各种学校考核,采取别的办法补救,更有甚者被学校扣罚工资绩效,导致不能安心正常工作,打起兼职的主意来。前不久河南某小学老师给工作近20年的学校校长学辞职信离职,原因是不是不热爱教书育人的职业,而是被生活所迫,所挣工资不够一家开销,而她才只有一个孩子,家还不是城市里的,不用还车贷和房贷。多么可怕,当老师被民办学校以稍高的工资挖走,试问,公办院校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就是存在了,面对实力悬殊的教学质量,那些入学公办的平民的子女该何去何从?难道真的要饮鸩止渴,去掏昂贵的择校费去就读民办学校吗?好看不中用的huaping大家知道教师资格证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行业从业教师职业的许可证。在我国,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打破教师终身制且五年一审,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本科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2018年9月,教育部宣布教师资格证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社会各类培训机构颁发的培训证书、证明不能作为教师资格证书使用。凡是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人员,都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考试科目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教学方法导论》、《职业道德规范与专业标准解读》等。一个合格的老师经过了这么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却被经济和市场所左右,面对本该自己需要专业知识解决的事情却非要视而不见,让孩子奔走于补习班、学校之间,家长扮演了陪读的角色,进入了二次教育阶段,陪读的同时感慨着自己当年的幸运和不幸,幸运的是为父母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不用父母接送、陪读、辅导、检查作业甚至是不用参加一年一次的家长会,不幸的是没有经历过这样好的教学资源;幸运的是有老师当年的严父般的管教而成就了自己今天无愧父母的成绩,不幸的是没有经历现在这样皇太子般的学生生涯;幸运的是当年可以暂缓欠着学费继续上学,不幸的是没有今天这样拼命的父母为自己择校;幸运的是有学校和老师甚至是同学为自己提前记名入册,不幸的是没有现在的竞争过程,为了上个学摇号和面试,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也许有人说,时代变了,你老了,也该改变思想跟进时代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把教育纳入市场的话,那么我们祖国的花朵,岂不成了产品?我们的老师岂不成了售货员?我们的主管部门岂不成了招商部门了?不知这是我们祖国的幸运还是不幸,不过对于我来说,我已经老了,想一想,说一说也就罢了,平民老百姓一个,瞎操心也没用。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题:“拔苗助长”该歇歇了 教育部:这些课程幼儿园不能教!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杨思琪、唐弢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幼儿园教育呈现出“小学化”倾向的现象屡禁不止。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将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包括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幼儿园就要掌握“硬性知识”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的一家幼儿园门口,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为暑期给孩子报什么补习班相互交流着。假期伊始,不仅幼儿园的补课班“火爆”,幼儿园的课程也发生了变化。家住杭州市滨江区的章女士给记者出示了孩子在幼儿园的教学安排表,小班教学活动表里有英语,中班和大班学科计划里包含英语、拼音和数学。“中班每天都有早读,老师会在早读上检查拼音和珠算,答不出来或答错会被批评。”章女士说,“背诵10以内加减法、整体认读音节、能用英语问候交流,都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必须掌握的‘硬性知识’。”一名受访教育人士介绍,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采取小学授课方式组织儿童活动、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两方面。例如,采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图画很少……此外,一些幼儿园还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至4节课,下午2至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一些家长反映,不少民办幼儿园还在幼小衔接上大做文章,推出各类培训课程,助推了竞争氛围。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乃至“神童班”也纷纷涌现。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小学化”专项工作治理通知要求,坚决治理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同时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包括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或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小学教材与幼儿园教育存“代沟”针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网友认为,幼儿园“拔苗助长”的问题在于小学,一些小学的一年级将拼音一带而过,如果幼儿园不教,孩子根本跟不上。“有的孩子6岁要上小学了,结果小学老师说孩子水平不够,被退回来上幼小衔接班。”面对小学择校压力,孩子进入幼儿园大班之后,家长就做起打算;一方面依赖幼儿园加强识字、拼音、计算的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自己买来各类幼小衔接课本在家教孩子,“恶补”小学一年级的知识。河南省一名家长说,当地有一所小学,入学前必须考试,低于95分都不要。“从根本上讲,这是‘幼升小’压力传导所致。为了上好的小学,家长不得不如此;而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幼儿园也不得不如此。”在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看来,家长要成效、学校要“绩效”,再加上社会培训机构的涌入,合力“绑架”了正值幼年的孩子。同时,不少家长认为当前的幼小教育衔接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推手。上海市一网名为“幸运花MG”的家长指出,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设计存在“代沟”,小学一年级要求读课文,缺乏从零开始、由浅入深的过程,只能让孩子学前学习,“这些教材不是给没有基础的孩子编写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徽认为,幼儿园“小学化”的深层焦虑源于家长和孩子对升学机制、考试评价体系的不确定、没把握。在幼小衔接阶段,不愿在摇号排位中听天由命的家长,只能让孩子提前学、拼命学。受访专家认为,“拔苗助长”式教育超出了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同期水平,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给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带来负担和压力。让幼儿教育回归快乐本身教育部要求,小学应坚持零起点教学,对于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以及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的,要坚决纠正。同时,教育部要求各地建立定期督导与报告制度,对办园教学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小学及社会培训机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频发、社会反映强烈的,实行年检一票否决制度,并严肃罪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韩春红表示,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们不应只关注孩子知识的储备,更应关注孩子内心力量的储备,帮助孩子做好有效的健康心理建设。浙江省安吉县教育局学前科科长程雪琴认为,以游戏为核心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才能让每个孩子享受到“真游戏”,提升孩子兴趣,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学习、可持续学习。
文/文墨提到孩子学习,有很多家长会感到苦闷,这源于大多数孩子学习主动性差,离开家长的视线和监督就不学习。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跟着操了不少心。如今,家长陪读之风盛行。孩子从上学开始,家长除了要为生活奔波劳碌,有时还要陪孩子写作业到深夜,检查、纠错、签字成了每天的一项工作,甚至有的家长为了陪孩子学习,又重新拿起课本学习。其实,陪孩子学习有多累,也只有经历过陪读的家长才能读懂这份辛酸。身体上的累家长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而心累只能让家长越来越郁闷。如果有谁能让不学习的孩子喜欢上学习,家长将无限感激。所以孩子懂事,能主动学习,对于家长来说,就相当于去除了一块心病。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尽相同,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孩子好像天生就喜欢学习,而有些孩子一学习就头疼。教育圈里一直流传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曾引起老师们的质疑,但却说明了一点问题: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很重要。至于,能不能把所有孩子教育好,那就另当别论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位4年学完8年课程,14岁参加高考就取得692分的学霸,他的名字叫肖宇鹤,是一名来自北京的男孩。我们看看从他的教育成长经历中,是否能感悟到什么?家长对孩子进行“低成本培养”说到“低成本培养”,大家马上想到,现在培养孩子还有低成本的吗?如今为了养育一个孩子,家长劳神费力不说,就是教育支出这一块,每年都要花费很多,报补习班的花销就是重头戏。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每位家长教育孩子时都有不同的见解,肖宇鹤的父母就是本着“低成本培养”的想法培养孩子。有人可能会问,他们家是不是条件不好,所以对孩子才实行“低成本培养”,其实不然,他们家并不差钱,因为肖宇鹤的爸爸从事理工行业,妈妈是一名数学博士。肖爸爸说:“节俭和家境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低成本培养’,只是我们教育孩子遵循的原则。”他们对肖宇鹤“低成本培养”首先就体现在了学校选择上。孩子上小学读书时,他们并没有把孩子送进名校,而是让孩子就读于家门口的一所普通小学。由于孩子特别喜欢数学,家长就给他报过外面的奥数班,至于其它兴趣班、补习班从来就没有去过。从肖宇鹤选择就近入学和不报那么多兴趣班、补习班来看,确实是做到了“低成本培养”。作为家长都清楚,给孩子择校,送孩子去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投入是最大的。他们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那么,他们又是怎么教育孩子,4年学完8年课程,14岁就参加高考,并且取得692分好成绩的呢?孩子优秀,家庭教育更重要对于肖宇鹤的教育,家长坦言,孩子本身自制力挺强。虽然小的时候也曾迷恋上打游戏,影响到了学习,但是家长跟他谈过后,他就自觉控制打游戏的时间。另外,家长从小就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勤俭节约。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肖宇鹤的成长帮助很大。肖宇鹤的爸爸说:“作为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他爱听故事,就不停地给他讲故事;他爱下棋,就陪着他下各种棋。”正是因为这样,肖宇鹤的爱好也十分广泛。肖宇鹤特别喜欢数学。根据肖宇鹤回忆,他在很小的时候,妈妈给他买了一套《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书里面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他特别喜欢,因此也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从上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习奥数。通过肖宇鹤的回忆,我们看到,孩子小的时候,多给他们买一些图书是十分必要的。有些时候,图书里的某个内容有可能激发出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肖宇鹤从小对数学感兴趣被家长发现后,他们就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多给孩子买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显然,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成为孩子的伯乐。后来,肖宇鹤读小学四年级时,他经过考试筛选,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开始进入北京市第八中学少年班学习;并且用4年时间学完了从小学5年级到高中3年级8年的课程,14岁时便参加高考,而且取得了692分的好成绩,数学满分。最终被复旦大学的数学科学学院录取。就在肖宇鹤大学报到时,他还不忘把中学时代穿的校服带上,就连家里的文具盒,没有使用的笔芯也一并带去,所以别看他只有14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却早已养成;因此肖宇鹤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个人优秀和老师的教育分不开,更与父母的家庭教育关系重大。作为家长,如何做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呢教育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既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取决于教育,特别是父母教育。教育孩子是人类重要而又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重要。家长就相当于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肩负着对孩子一生负责的责任。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们都无法反悔和“退货”,唯有想办法把他们教育好。1、家长从小就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有多么重要。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事关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饮食起居、运动健身、阅读学习等诸多方面,当然这些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作为家长首先要有这样的教育意识,也就是理念很重要。肖宇鹤父母从小就明确对孩子进行“低成本培养”,而且一直都是坚持这样做的,所以孩子也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外,家长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还要从自身做起。由于孩子往往习惯于模仿,家长如果都做到了,孩子也会慢慢做到;否则教育孩子时,孩子也不会信服。2、家长对孩子的陪伴也很重要从肖宇鹤的家庭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喜欢听故事,家长就给他讲故事,孩子喜欢下棋,家长就陪着下棋。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爱好和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实际上,我们作为家长,有些时候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是很多,往往耐不住性子陪孩子一起玩。现在的孩子,还不同于以前家里孩子多那个年代,如果父母不陪着他们玩,他们只能自己玩,变得十分孤独。况且,有些活动项目本身就需要两人或多人完成,家长如果不陪伴,自然不利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3、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大家都明白,不管孩子做什么,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由于有些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孩子的一生。家长的安排和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发生冲突,家长就凭借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让孩子遵从家长的意愿去做,这样做显然不妥。比如,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有很多孩子想学的专业被家长否定,因为家长更看重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而孩子往往更重视是否感兴趣。这种情况下,有些家长可能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填报,这样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非常不利;所以家长遇到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个人兴趣不同时,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只要记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这样就不难做出选择了。总之,教育孩子有如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家长既要通盘考虑,又要关注每个细节。只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用心去研究家庭教育方法,就会开花结果。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这才3月就有很多的家长来问我,为什么我家孩子的学东西很慢?我都给他(她)报了好些个培训班了,英语启蒙越学越差这个是为什么呢?宝妈的焦虑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看到群里各种满天飞的资料,各种询问学习技巧。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面对群里不断焦虑的宝妈们,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你家孩子做过数学启蒙吗?群里一下炸锅了,都在说我家孩子在学英语没有学什么数学启蒙?要不就是数学启蒙有什么作用啊?为啥要学,现在不都是学英语吗?为了帮助宝妈们也为了不让孩子错过最佳的数学启蒙时期于是有了这篇文章。为啥要做数学启蒙,数学启蒙和英语启蒙的对比,如何做好数学启蒙,这里都有答案!01:为啥要做数学启蒙?2018年年初,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有关情况,并重新修订了数学、语文等14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于2003版课标,此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大幅度提升了在计算思维、算法方面的思维要求。我们让孩子做学前教育不就是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吗?我们的目标绝对不仅限于目前的幼儿园,小学,最终是希望孩子考一个好的大学或专业,不学好数学或物理,几乎是没有机会的。所以,数理思维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小升初、中考、高考,更影响着孩子的远大未来!相比英语的比重在成绩上的大幅下滑,数学的大幅提提升不做数学启蒙行吗?况且数学启蒙将会提升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注意力,空间感等。具体来说,孩子的数学启蒙期有五个阶段,分别是0-1岁、1-3岁、3-6岁、6-9岁、9-12岁。而过了12岁,孩子学习数学的敏感期就错过了。当然,这五个阶段的学习节奏快慢不同,深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后天所看到的“这个孩子数学好,有天赋”等等,或许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用好了最关键的几个数学启蒙阶段。02:数学启蒙和英语启蒙谁更重要?其实很多家长在问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自己都不清楚的。很多时候软件都在宣传孩子越小学习英语越好,理由是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处于一个脑垂体的发育期更容易学习,其实这个是有一个误区的。首先英语是什么?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学习英语或者往大了说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最好的是环境。只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就能很好的学习。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英语学霸往往都喜欢看英文电影,看英语书,听英文歌。但是我们在中国,没办法让小孩子接触这样的环境,学习英语的过程不过是让孩子不断地重复跟着念一些东西。假如孩子可能会用英语说1+1=2,可是你问他是什么意思呢?他肯定是懵逼的。那么数学是什么?数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含了逻辑,空间感知,颜色感,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可以说数学是一个包括万象的学科,美术中人的眼睛构图通常符合黄金分割法则;音乐钢琴中符合斐波那契数列,音阶是等比数列;语文诗歌朗朗上口,也是因为完全符合数学原理,像律诗和绝句就符合兑换运算。就连英语也逃不掉,英语的十四行诗也是完全符合数学规则的。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就可以看出数学到底有多重要了,全球哪个学校不学数学?他们可以不学外语但不能不学好数学。03.如何能做好数学启蒙呢?数学启蒙不像英语,切记不能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感!来自斯坦福的数学教育学教授Jo Boaler说“数感是所有更高阶段数学的基础。越强调死记硬背,孩子就越不愿去思考数字和数字间的关系,因而难以发展出数感。”她还强调,孩子在4岁以前,不适宜接受运算法则的系统化训练,尤其是形形色色的运算口诀的记忆。这些看似是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其实是过早让孩子认为数学是无用的数字的游戏,而把数学和生活彻底隔绝开来。Jo Boaler的团队还针对2000个孩子展开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很多数学低能力学生都是很早开始死记硬背数学运算公式和口诀,由此失去了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字的能力。这意味着,他们越往后学数学,就越是困难,甚至终生都有数学障碍。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学渣都在做补习了!补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但是我们太过于急功近利了,补习班为了能让家长掏钱,强行让效果外化,简单的来说就是让孩子去展示成果,比如背唐诗,背99乘法表,但最终你们也没得到了你们想要的,却毁了孩子的一生!
01从倒数第一到前级前10每个学渣都是“潜力股”最近邓超主演的《银河补习班》很火,电影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议论和反思。电影讲述了邓超饰演的爸爸马皓文原本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工程设计师,因为替单位“背锅”入狱,而缺失了儿子马飞7年成长的时光。再次相见时,儿子的成绩已经是班里的倒数第一。马皓文用他独特的方式引导孩子兴趣、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孩子成长。结果没有多久,儿子马飞的成绩就从倒数第一,进到了年段前10。如果没有马皓文的坚持和鼓励,马飞可能仍然是个垫底学渣,长大后根本当不了宇航员。在马飞学渣逆袭的过程中,实际上爸爸马皓文才是最重要的“老师”!02为什么说每个学渣都是“潜力股”?在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爸爸马皓文始终认为儿子马飞拥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无论学校和教务主任如何否定马飞,马皓文都没有放弃马飞。其实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不止是马飞,只要智商没有缺陷,每个学渣几乎都是“潜力股”。原因有2点:第一. 小学阶段主要是打基础,知识点多,系统性强,但是难度不高,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的方法,学渣逆袭相对于初中和高中阶段来说,都要容易得多。第二. 没有学渣一开始就是学渣,找到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非常重要!只要能够找到症结所在,就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03孩子数学成绩上不去,谁之过?既然每个学渣都是“潜力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上不来呢?这跟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家长错误的辅导思路有着极大的关系。先说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当下许多数学老师普遍重视孩子的知识掌握全不全,题目会不会做,却并不十分关心孩子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孩子能否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学校的老师们看不到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一出错就是题海战术,极有可能漏掉关键的薄弱知识点,孩子仍有可能在这种题型上出错。长此以往十分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再说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这件事中,其实家长的责任相对于学校的老师来说要大得多!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为了图方便就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里接受辅导,以为这样一来平衡了工作和对孩子的教育。殊不知现在的培训机构小班制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兼顾每一个孩子的薄弱知识点,更不用说一对一的精准辅导。更多的是机械式输出解题过程,孩子根本就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数学成绩怎么可能上得去?在芯老师看来,完全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培训机构,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04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帮孩子完成逆袭01先找到孩子数学学习的本质薄弱点对于家长来说,解决问题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到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孩子在数学学习上的薄弱知识点呢?建立错题集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但是错题集针对仅仅是错题本身,一道错题下面还能细分多个不同的知识点,可能是这一个知识点没掌握,也可能是另一个细分知识点没掌握。只有将这道题下面的所有关联知识点都测一遍,才能知道真正出问题的点在哪里。那怎么才能把每一道错题关联的所有细分知识点都拉出来测一遍呢?只有KFS测评做得到!(点我了解什么是KFS测评)KFS测评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孩子在测评过程中的每一道错题拆分成多个关联知识点,由于每个孩子的错误点不一样,他们后续拿到的测试题也都不一样。只要30分钟,家长就能从分析报告中看到孩子薄弱的地方。02找到薄弱点之后如何精准提升?找到薄弱点之后怎么办?别急,KFS测评还为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份精准提升方案。家长每天都会通过公众号“点点芯数学“收到一份每日提升训练提醒。一个阶段训练结束之后,系统会用一份阶段性测试来检验孩子是否进步了,如果进步了,进步了多少?如果没有,为什么没有?哪里还有问题?以上种种,测了之后才知道。关注 公众 号:点点芯数学 一测便知
把孩子送进辅导班,看着他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想象他们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心里想着:“还好,这一天又没虚度...”不知从何时开始,辅导班已然成为父母缓解焦虑的镇痛剂——孩子“充实”了,家长才不会焦虑。他们以为只有报班上课才是学习,只有知识性的学习才是学习。殊不知,过度追逐辅导班带来的即时成效,反而会压制孩子天性里的学习欲望。别的孩子都在报班,我的孩子怎能落后?我愈发能理解现在父母的焦虑,大概是这个暑假开始的。之前孩子还小,我沉浸在他成长的喜悦中,用本能的方法与他相处,读绘本、听儿歌、讲故事、看动画片、搭乐高……这些都是我们美好的亲子时光,我一点都不感到焦虑。直到今年暑假,他开学要上中班了,我切实感受到来自周围的压力。他的同学都已经开始报班了,英语启蒙、数学思维几乎是标配,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有些孩子会去上围棋课、舞蹈课、篮球营等其他运动和文艺项目。一个学龄前中班的孩子,每周赶3、4个场子是平均数。而我家儿子的报班数量是:0。一边看到别人家孩子很高效地上各种培训班,算数好、语文好、英文好,才艺好,列举了都是痛,一边看到自家孩子的暑假又要虚度了。连我妈都忧心忡忡:快6岁了,真的不给他学点什么吗?有几次我都快要向这样的焦虑屈服了。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孩子,你学到什么不重要,你去上课吧,去教室里坐着吧!”于是,我开始给他寻找一些试听课,孩子表现也很配合。可试听结束后他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去上课,我想在家自己学。我问:“你在家学什么?”他说:乐高、磁力片、卡通尼乐园、平衡车、starfall(一款英语学习app)、汪汪队、游泳、“看里面”(百科全书绘本)……相信你跟我一样,听到这样的回复肯定会嘀咕:屁叻,这哪叫学?明明就是玩一天嘛……认为只有报班上课才是学习,只有知识性的学习才是学习,可能是所有中国家长的通病。这里面显然有问题。你以为的学习,其实是“被教授”今年,有一期《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个“技术改变童年”的专题,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让我大受启发。美国教育家、人工智能先驱西摩尔·派普特一生致力于理解孩子怎么学习,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什么,以及怎么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他对智力的观点,受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影响颇深。他将人的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一个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从出生开始,他就开始了学习。他通过探索、触摸、玩来学习,什么东西都塞到嘴里尝一尝。他们不仅学习与物的关系,还有与人的关系。这是一个由自我驱动的学习。父母也许以为自己决定了孩子学什么,但实际上他们起到的作用很小。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自己在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当孩子看到一个感官经验之外更广阔的世界。比如他看到大象的照片,他好奇大象吃什么,但他无法直接探索这个问题,而只能从经验性的学习转向符号的学习,从自主的学习转向依赖他人的学习。照西摩尔·派普特所言,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换是一种创伤性的变化。因为上学以后,你必须停止自我学习,转而接受“被教授”。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被扼杀、被毁灭。而少数人之所以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学会了一些重要的技能,比如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使用图书馆,学会了如何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所谓第三个阶段,就是从第二个阶段幸存下来的孩子,重新回到了第一阶段。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他们在重重险之中找到一种有创造性的活着的方法:“他们像一个孩子那样活着,他们探索,实验,听从内心的驱动,而不是别人的教诲,更多依赖直觉和经验,而不是符号。”父母认为,上课才是学习,知识学习才是学习,但恰恰相反。孩子从一出生就无所不在学习中。学习探索世界、学习掌握自己的四肢五官和喜怒哀乐、在玩耍中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而当他们开始上学了,“学习”反而不见了,他们转而“被教授”。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在用两块积木、一张纸和一辆小汽车玩傻乎乎的“过桥游戏”。他试了几次纸桥都在半路坍塌,渐渐他可能发现其中的受力规律,于是慢慢调整积木之间的距离,把纸折起来,最后小汽车终于冲过去了!他高兴坏了,而我被这个场景治愈。现在,科学家和教育学家们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消灭人类学习的第二阶段(被教授),或让第二阶段来得不那么猛烈,我为什么还那么着急把孩子送进工业化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知识学习环境,着急要扼杀他自我学习的天性呢?为什么我们那么痴迷辅导班?我清楚“第二阶段学习”的需求来自哪里。目前国内的教育,不管是学校体系还是社会期待,都要求教学一定要高效。从评估角度来看,知识点接受了多少,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多少,也容易被量化。辅导班和家长,实际上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大部分家长不了解学习原理,分数当然是最直观的成果。孩子出口会背唐诗,计算题做得又快又对,能弹一首完整的曲目......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看得见成果,这钱花得明白。而大部分辅导班对学习原理并不在意,跟教育更沾不上边。他们并不在乎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给孩子的人生打下怎样的基础,他们的目标很清晰:迎合家长的需求,当下把小孩“教会”,保证效果可见,让父母的钱花的安心。于是就会出现:“7天学会拉一首小提琴曲,一个暑假认字上千,一期课程达到美国小学生水平……”之类的强调学习效果的宣传语出现。说到底还是父母的不安和焦虑。如果我说,我们以安抚自己情绪的代价,剥夺的是孩子童年的自由,还有他们面对生活的内在动机,你还会觉得这些“付出”真的无愧于心吗?孩子来到世界上,天生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强烈学的欲望,都是经过自然选择塑造的,以服务于自我教育的功能。一个孩子的成长目标,应由自我驱动、独立思考、身体力行、充满活动,通过自己的选择,将生活向自己想要的方向推进。过度痴迷辅导班,会毁了这一切。那些看不见成果的学习,需要被重视2015年,《扬子晚报》记者调查了当年高考中,拿下各省辖市文理科状元的21名考生,发现89.66%的状元没有参加过辅导班,仅14%在寒暑假上过辅导班,33%状元学过奥数,不过他们说“不感兴趣千万别学”。“我小时候几乎没有上过补习班。课外竞赛,学校会有专门的培训,不会自己去补习。”今年刷屏的广西省高考状元杨晨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比起培训班,那些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他们谈到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方法、勤奋以及不服输的精神。说到学习方法,如果没有大量的探索和反省,又怎能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呢?我大概从五年级开始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又因为害羞不愿戴眼镜去学校。老师上课或补习班上讲的,我只能听4、5成。一旦开始写板书,我就不得不自己读教材了。因为成绩没受影响,我瞒过了所有人。这样的学习习惯一直贯彻到我读大学,尤其是那些只有知识没有观点的课,我自己看书效率会更快。我有时想,我自认学习能力比较强(跟真正的学霸不能比),学习欲也比较旺盛,好奇心一直都在,也许就是我当年养成的自学习惯帮到了我。不是长期“喂养”大的孩子,才能学会如何捕猎,也才能知道自己要吃什么。随着孩子长大,他们最终会进入学校,开启系统化知识学习的模式,他们必须去适应这套规则,无可厚非,也容不得家长特立独行。但现实是,有太多原本淡定的家长被裹挟在焦虑的洪流中迷失,有一些过度焦虑的家长把孩子的每一天都排得太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思鲁德和奈德·约翰逊发现,我们正在养育最焦虑的一代孩子。越来越多的孩子要么偏执得想成功,要么觉得一切努力没有意义,北京大学也被“空心病”席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几十年前,孩子的周末都在外疯玩,父母根本不知道他们跟谁玩、在哪里。现在,不仅周末,孩子们的绝大部分时间被各种家长规定的课外班填满,很多人在高中时就感到筋疲力尽。没玩够的孩子,无法充分发展自己基因中带出来的学习欲望,无法满足控制自己欲望,因而很容易沉迷在电子游戏中,之后的人生出现失控时刻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我写这篇文章目的不是想告诉各位:大家都别上课啦,让孩子在家愉快玩耍呗。而是想提醒各位:首先,那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习,短期不一定看得到成果,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不重要;其次,知识学习不可避免,但要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不要让学龄前的孩子过早的进入课堂。最后,家长也要对授课式学习有合理的期待,足够的警惕。我想,明白这些,或许比盲目给孩子填满辅导班更能治愈咱们的焦虑。
把孩子送进辅导班,看着他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想象他们正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心里想着:“还好,这一天又没虚度...”不知从何时开始,辅导班已然成为父母缓解焦虑的镇痛剂——孩子“充实”了,家长才不会焦虑。他们以为只有报班上课才是学习,只有知识性的学习才是学习。殊不知,过度追逐辅导班带来的即时成效,反而会压制孩子天性里的学习欲望。别的孩子都在报班,我的孩子怎能落后?我愈发能理解现在父母的焦虑,大概是这个暑假开始的。之前孩子还小,我沉浸在他成长的喜悦中,用本能的方法与他相处,读绘本、听儿歌、讲故事、看动画片、搭乐高……这些都是我们美好的亲子时光,我一点都不感到焦虑。直到今年暑假,他开学要上中班了,我切实感受到来自周围的压力。他的同学都已经开始报班了,英语启蒙、数学思维几乎是标配,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有些孩子会去上围棋课、舞蹈课、篮球营等其他运动和文艺项目。一个学龄前中班的孩子,每周赶3、4个场子是平均数。而我家儿子的报班数量是:0。一边看到别人家孩子很高效地上各种培训班,算数好、语文好、英文好,才艺好,列举了都是痛,一边看到自家孩子的暑假又要虚度了。连我妈都忧心忡忡:快6岁了,真的不给他学点什么吗?有几次我都快要向这样的焦虑屈服了。我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孩子,你学到什么不重要,你去上课吧,去教室里坐着吧!”于是,我开始给他寻找一些试听课,孩子表现也很配合。可试听结束后他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去上课,我想在家自己学。我问:“你在家学什么?”他说:乐高、磁力片、卡通尼乐园、平衡车、starfall(一款英语学习app)、汪汪队、游泳、“看里面”(百科全书绘本)……相信你跟我一样,听到这样的回复肯定会嘀咕:屁叻,这哪叫学?明明就是玩一天嘛……认为只有报班上课才是学习,只有知识性的学习才是学习,可能是所有中国家长的通病。这里面显然有问题。你以为的学习,其实是“被教授”今年,有一期《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个“技术改变童年”的专题,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让我大受启发。美国教育家、人工智能先驱西摩尔·派普特一生致力于理解孩子怎么学习,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什么,以及怎么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他对智力的观点,受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影响颇深。西摩尔·派普特(Seymour Papert),被誉为“儿童编程之父”他将人的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一个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从出生开始,他就开始了学习。他通过探索、触摸、玩来学习,什么东西都塞到嘴里尝一尝。他们不仅学习与物的关系,还有与人的关系。这是一个由自我驱动的学习。父母也许以为自己决定了孩子学什么,但实际上他们起到的作用很小。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自己在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当孩子看到一个感官经验之外更广阔的世界。比如他看到大象的照片,他好奇大象吃什么,但他无法直接探索这个问题,而只能从经验性的学习转向符号的学习,从自主的学习转向依赖他人的学习。照西摩尔·派普特所言,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换是一种创伤性的变化。因为上学以后,你必须停止自我学习,转而接受“被教授”。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被扼杀、被毁灭。而少数人之所以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学会了一些重要的技能,比如学会了阅读,学会了使用图书馆,学会了如何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所谓第三个阶段,就是从第二个阶段幸存下来的孩子,重新回到了第一阶段。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他们在重重险之中找到一种有创造性的活着的方法:“他们像一个孩子那样活着,他们探索,实验,听从内心的驱动,而不是别人的教诲,更多依赖直觉和经验,而不是符号。”父母认为,上课才是学习,知识学习才是学习,但恰恰相反。孩子从一出生就无所不在学习中。学习探索世界、学习掌握自己的四肢五官和喜怒哀乐、在玩耍中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而当他们开始上学了,“学习”反而不见了,他们转而“被教授”。有一天,我看到孩子在用两块积木、一张纸和一辆小汽车玩傻乎乎的“过桥游戏”。他试了几次纸桥都在半路坍塌,渐渐他可能发现其中的受力规律,于是慢慢调整积木之间的距离,把纸折起来,最后小汽车终于冲过去了!他高兴坏了,而我被这个场景治愈。现在,科学家和教育学家们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消灭人类学习的第二阶段(被教授),或让第二阶段来得不那么猛烈,我为什么还那么着急把孩子送进工业化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知识学习环境,着急要扼杀他自我学习的天性呢?为什么我们那么痴迷辅导班?我清楚“第二阶段学习”的需求来自哪里。目前国内的教育,不管是学校体系还是社会期待,都要求教学一定要高效。从评估角度来看,知识点接受了多少,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多少,也容易被量化。辅导班和家长,实际上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大部分家长不了解学习原理,分数当然是最直观的成果。孩子出口会背唐诗,计算题做得又快又对,能弹一首完整的曲目......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看得见成果,这钱花得明白。而大部分辅导班对学习原理并不在意,跟教育更沾不上边。他们并不在乎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给孩子的人生打下怎样的基础,他们的目标很清晰:迎合家长的需求,当下把小孩“教会”,保证效果可见,让父母的钱花的安心。于是就会出现:“7天学会拉一首小提琴曲,一个暑假认字上千,一期课程达到美国小学生水平……”之类的强调学习效果的宣传语出现。说到底还是父母的不安和焦虑。如果我说,我们以安抚自己情绪的代价,剥夺的是孩子童年的自由,还有他们面对生活的内在动机,你还会觉得这些“付出”真的无愧于心吗?孩子来到世界上,天生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强烈学的欲望,都是经过自然选择塑造的,以服务于自我教育的功能。一个孩子的成长目标,应由自我驱动、独立思考、身体力行、充满活动,通过自己的选择,将生活向自己想要的方向推进。过度痴迷辅导班,会毁了这一切。那些看不见成果的学习,需要被重视2015年,《扬子晚报》记者调查了当年高考中,拿下各省辖市文理科状元的21名考生,发现89.66%的状元没有参加过辅导班,仅14%在寒暑假上过辅导班,33%状元学过奥数,不过他们说“不感兴趣千万别学”。“我小时候几乎没有上过补习班。课外竞赛,学校会有专门的培训,不会自己去补习。”今年刷屏的广西省高考状元杨晨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比起培训班,那些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他们谈到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比如学习方法、勤奋以及不服输的精神。说到学习方法,如果没有大量的探索和反省,又怎能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呢?我大概从五年级开始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又因为害羞不愿戴眼镜去学校。老师上课或补习班上讲的,我只能听4、5成。一旦开始写板书,我就不得不自己读教材了。因为成绩没受影响,我瞒过了所有人。这样的学习习惯一直贯彻到我读大学,尤其是那些只有知识没有观点的课,我自己看书效率会更快。我有时想,我自认学习能力比较强(跟真正的学霸不能比),学习欲也比较旺盛,好奇心一直都在,也许就是我当年养成的自学习惯帮到了我。不是长期“喂养”大的孩子,才能学会如何捕猎,也才能知道自己要吃什么。随着孩子长大,他们最终会进入学校,开启系统化知识学习的模式,他们必须去适应这套规则,无可厚非,也容不得家长特立独行。但现实是,有太多原本淡定的家长被裹挟在焦虑的洪流中迷失,有一些过度焦虑的家长把孩子的每一天都排得太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思鲁德和奈德·约翰逊发现,我们正在养育最焦虑的一代孩子。越来越多的孩子要么偏执得想成功,要么觉得一切努力没有意义,北京大学也被“空心病”席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几十年前,孩子的周末都在外疯玩,父母根本不知道他们跟谁玩、在哪里。现在,不仅周末,孩子们的绝大部分时间被各种家长规定的课外班填满,很多人在高中时就感到筋疲力尽。没玩够的孩子,无法充分发展自己基因中带出来的学习欲望,无法满足控制自己欲望,因而很容易沉迷在电子游戏中,之后的人生出现失控时刻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我写这篇文章目的不是想告诉各位:大家都别上课啦,让孩子在家愉快玩耍呗。而是想提醒各位:首先,那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习,短期不一定看得到成果,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不重要;其次,知识学习不可避免,但要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不要让学龄前的孩子过早的进入课堂。最后,家长也要对授课式学习有合理的期待,足够的警惕。我想,明白这些,或许比盲目给孩子填满辅导班更能治愈咱们的焦虑。
近日,一则“10后上补习班学种地”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庞静是湖北大学资源环境系的副教授,近半年来每周六他都会在沙湖公园教小学生种地。通过教孩子们自己种植蔬菜瓜果,城市里很多10后的孩子,第一次知道食物不是从超市里来的,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是从树上结出来的。在收获到了自己亲手种植的劳动果实后,孩子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栽培的蔬菜果实分享给家长。甚至有孩子在收获了自己种植的青辣椒以后,等不及拿回家给妈妈做菜,用水洗洗就恨不得一口气吃了。这就是亲自养殖的感情,跟在超市里买蔬菜水果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家长也表示通过参加活动后,孩子更加爱惜粮食和环境了。看到这条新闻后,不少网友在下面表示支持,他们觉得让孩子参与这样的课程,可以让衣食无忧的孩子更加感知到劳动的不易。其实,让孩子爱上劳动只是一方面,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培养出每个孩子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获取生活的经验更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尔·福克说:“大自然是孩子的教育之神,孩子可以在一草一木、一雨一露、一花一土中孕育出高超的智慧、坚毅的心胸以及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孩子要想全面发展就不应当仅仅是把眼光局限在书本,把重心全部放在在智力的养成。他还应该有坚毅的心胸,广博的眼界,甚至是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只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发展,他才是是一个和谐的人,一个真正能回归到生活的人,一个心智全面的人。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书本,更是来源于生活。庞静教授通过种地的行为与户外游戏等活动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近,让他们明白了生物学、生态系统的很多知识。这些都不单单是在书本里面就能学会的,就算在书本里就能学会,也绝不会比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来得更深刻。俗话说,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回到生活里,他们才会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才会有更丰富的心灵。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了一场演讲。在45分钟时间里莫言讲了25个故事,这25个故事全部来自于生活。莫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读书少,五年级就辍学了。我在放羊的时候每天面对的是蓝天白云、高山小溪、狐狸小花……大自然给予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所以我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正是美丽的生活加上神奇的想象力,让莫言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成为了一个让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作家。很多家长经常会抱怨孩子不会写作文,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巴巴的,其实原因就在于孩子缺乏一颗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心灵。无法自由观察和体验生活,自然无法获得丰富的想象力。只有回到日常生活里,带着好奇敏锐的心灵去体验平凡之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才会扩大一个孩子心灵和视野的容量。换而言之,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随处可见孩子们低头捧着ipad,玩着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荧屏世界里,这也是在加速封闭孩子的心灵与视野。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然后得出了一份关于《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最终报告结果显示:“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他们没时间仰望星空的浩瀚,而只是沉迷于屏幕之中的鸡毛蒜皮。他们没有兴趣再去认识这个外面的世界、寻找真正的真相,只是熟练地打开百度、谷歌迷茫地寻找一个个答案。在将来每个孩子的知觉力都可能被电子产品给钝化,麻木。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曾把感知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她认为这种教育在于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每个儿童都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降落在这个世界,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会根据视觉、听觉抑或嗅觉的刺激,本能地对这个世界做出反应。他们爱到处乱摸、乱跑,爱和狗狗对话,爱转动着花雨伞,将新鞋子踩进泥水里,爱用五彩的画笔涂抹出一个抽象的世界。他们这种真实的反应与周围环境发生着交互作用,形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经验。没有这份经验,日后的想象力、思维力与创造力便无从谈起。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是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经验。所以,将每个孩子推到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孩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及情感、意志的能力才能全面地发展。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让他们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对宇宙自由地发问,与万物自然为友,这才是孩子该有的童年,是真正丰富的童年,是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光芒万丈的童年。有智慧的家长首要任务是先教会孩子认识生活,而不是即刻把他们培养成天才。
【导读】很多刚刚涉及教育界的创业投资者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父母都不给孩子报传统的课外补习班了,而转向一些记忆力培训班。小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时间分水岭应该是江苏卫视脑力节目《最强大脑》的开播。《最强大脑》的全民收视热潮让中国父母知道:脑王陈智强也接受记忆力训练1、“过目不忘的超能力”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上有很多这种人;2、90%以上人的过目不忘/超级记忆的能力不是天生的;3、过目不忘/超级记忆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4、普通孩子也可以通过培训拥有这种能力。目前很多家长都是80、90后,他们大多是拥有高学历者,深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记忆力的重要性。记忆力好的孩子每一门课程都更占优势,即使是数学,也有需要记忆的概念性的选择题。考高分的秘诀是什么?就是孩子不断学习,及时消化新理念、吃透知识点,在第一时间记忆、牢牢记住之后运用到之后的练习中考试中。报补习班最大弊端——提升时效短报补习班能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吗?很多家长都相信能,但是这种提升能维持多久呢。报补习班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补习形式。补课的普遍现象就是刚开始补习时孩子学习成绩确实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在期中或者期末等综合性考试时有70%的孩子学习成绩并没有提升,10%的孩子学习成绩反而下降。教育学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在于学生的智商高低与是否勤奋,而在于上课注意力的集中水平和记忆力的好坏。补课增加了孩子的学习时长,看起来孩子学习更勤奋,但却是一种错误方向的勤奋。学术界公认超级记忆法——拍照式记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国鹏教授在其领导的全脑学习力项目组中,将拍照式记忆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并且整理出科学实用的记忆力培训课程。如今该课程已经通过上海、江苏等全国各地超过百所知名中小学实验班实验论证,实验数据表明,该记忆力方法对提高学员记忆力行之有效。目前该课程由智慧脑教育推向全国,惠及更多深受记忆力困扰的学子。中科院心理所附属北京中科青云实验学校副校长周德文在新京报采访中提到:定桩记忆法,它不能够提升工作记忆能力,缺点是高于优点的。实际用处是没有的,作用只能体现在“表演”的时候,其他场景根本用不上。从科学角度来讲,拍照记忆(图像记忆)可能是有的。知名主持人北大学子撒贝宁在采访中也提到他之所以在校考试成绩优秀,并不是他平时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努力,而是他拥有拍照式记忆,考前简单复习,考试就能轻松拿高分。【结语】时代的车轮不断前进,社会注定优胜劣汰。智慧型父母更能抓住孩子学习问题的本质,所以他们能够果断抛弃传统补习班,转向记忆力提升训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