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心理学章节考点复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括号们

教育心理学章节考点复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道德性原则)。2.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教育性原则侧重对被试心理的保护;发展性原则侧重人心理的发展是动态的。3.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作品分析法、教育经验总结法。4.观察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有人称其为“科学研究的前门”。(2)观察法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5.实验法:(1)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2)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3)可揭示因果关系。6.调查法:(1)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2)常用方法:①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②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7.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最典型的特征是对象为“单一被试”。8.作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作品(手工、绘画、作文等)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很多,而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的定量研究方法和解释的质性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先要解决“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记录”这三个问题。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常常要借助仪器设备记录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根据观察要求的不同,又可以将观察法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观察法是搜集研究资料的初步方法。其使用方便,有经验的研究者或教师如能善于运用,往往能够收集到不少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但是,观察法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对于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还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运用实验法不但能说明“是什么”,而且能够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以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影响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称之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有些变量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它们是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例如,我们如果想要检验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法的效果,就可以把这种新方法视为自变量,而新方法所引起的变化反应视为因变量。用实验法研究心理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无关变量方面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以这样的方法来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相同,确定自变量的实验效果。实验法的关键是对变量的控制,因此必须精细地设计并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同时,要以数学的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水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3.测量法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常见的心理测量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创造力测验等。所谓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是指由权威机构或学科专家负责组织编制的心理量表(问卷),其有客观而规范的标准,如信度、效度指标、评分标准、常模和解释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而可靠地测量出人们的心理品质。4.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可以用于个体心理研究,也可以用于研究群体的心理。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运用调查法应当遵循的步骤是:①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调查对象,选择恰当的调查类型和方式;②拟定调查的具体详细内容;③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④进行调查前的预测,以发现和纠正所要调查的问题及内容;⑤开展正式调查;⑥整理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调查结果。5.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积累起来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并且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教育心理学问题。通过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推广,常常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6.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因为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因此也就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基础。在以前,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基本都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的事,而当前,教学与学习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教师们自己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研究中。科研兴教,让教师直接参与教学科研,这已经成了众多知名中小学的成功经验,也是国际上的重要倾向。

好时光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上)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第二节 发展一、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二、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 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四、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节 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一、 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1. 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 差异性。(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1.童年期。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3.青年初期。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 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简答题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 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的守恒概念(儿童认识到即使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表现。……填空4.形式运算阶段(11-承认) 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一来,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逻辑性和系统性。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他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a.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b.教学科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简答题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3. 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十分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4. 勤奋感对自卑感 (6-11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讲理,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去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经验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混乱。……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填空题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理论的教育意义十分突出。它指明了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最近发展区20世纪30年代,速联系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研究,提出“良好的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的著名论断。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名词解释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指导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为促进交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取教学支架,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注意: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要合适。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一、 学生的智力差异……简答题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和性别差异等方面。……填空题二、 学生的性格差异(一) 性格特征差异:1.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2.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3.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4.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特征。(二) 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有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分为外倾型&内倾型。依据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分辨各种类型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名词解释 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一)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二)冲动型与沉思型(三)具体型与抽象型(四)发散型与辐合型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 应该选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第三章 学习理论第一节 学习概述一、 内涵(一) 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填空题(二) 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1.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二、 学习的分类……填空题1. 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 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填空、选择分辨属于哪种。3.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4. 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 按学习的内容,我国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填空题第二节 一般学习理论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答题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学习理论。(一)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分辨四种)。(二)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连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学习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桑代克的连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学习律、效果律。……填空、选择某种行为属于哪条原则。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但他以试误论概况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则系统的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使之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作用。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填空题)前者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后者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斯金纳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惩罚。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他强调程序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进行,这位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填空题 他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自己已习得的行为,会收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三种: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填空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个体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途径。该理论关于强化的见解,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起缺乏对教育情境中的实际观察学习的研究,且对教学中运用师范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示范教学还不成熟。二、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一) 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科勒等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他们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如下:第一:从学习的结果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第二:从学习的过程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通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在头脑中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常识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的成功。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肯定了主题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也批判了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二)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是一位受格式塔学派影响的行为主义者,他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由一定的贡献。他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包括:首先,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期望是个体已具有有经验建立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关于目标的认识和期待。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其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联结派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过程观点。他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这些思想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填空题、简答题1. 学习观。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着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 教学观。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3. 学习法。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发现法是指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点一切形式。布鲁纳是美国教学改革运动中极其重要的人物,在心理学为教育教学服务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但他的学习与教学理论也有一些偏颇的地方。 他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教学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他认为“任何科目都能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简答题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生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填空题有意义学些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填空、名词解释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首先,有意义学习材料的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奥苏贝尔同时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它可以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是学生能更有效地系统化、理解新学习的内容。(五)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各种过程的复合,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 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简答题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做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习的影响。 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任由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一)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填空题 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想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 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加,也包括情感参与; 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3.学习是渗透性的,他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 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二)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所重视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答题“三观”)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学习理论观点的统称。建构主义的思想核心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 知识并不能准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填空题1.主动构建性。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2.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罐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3.情境性。 构建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三)构建主义学生观构建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1)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2) ………………………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 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第四章 学习心理第一节 学习动机一、 概述(一) 含义&分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名词解释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简答题、填空题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填空认知内驱力: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此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2.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通常是一致的。学习动机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3.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非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促进学习效果,他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4.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呈倒U型曲线。二、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有关学习动机的基本看法是,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实际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上广为流行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二)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认为人的各个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1.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虽不直接推动学习,却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如不得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疾病。2.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3. 尊重的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努力学习以求获得他人的尊重,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自信心。。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上进心。4. 求知的需要就是学习的动机,审美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5. 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该重点加以培养的。(三)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填空、分辨)。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就是,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太难,也不应太易。★ (四)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因分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因为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 而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更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 (五)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名词解释、填空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1.影响活动的选择;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的态度;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4.影响能否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简答、论述(一)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方法:创造条件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方法: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二)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运用启发式教学。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成功的教学应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 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不是由他人设定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设定一个目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过去设定目标的实现的情况,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原因何在,并以此作为设置新目标的参考。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定一个既具有挑战性。但是又现实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及实现。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教师把期望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这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并紧随学生的学习结果。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外部奖赏指物质上的奖励,只有内部动机缺失时,物质奖励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心态,赞扬、奖励一般比批评、惩罚更具激励作用。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b.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c.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d.提倡团体竞争;e.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6.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方法: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第二章 第二节 学习策略一、 概述(一)含义&特点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二、 分类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1. 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 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 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3. 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1. 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2. 元认知策略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应做到:a.统筹安排学习时间;b.高效利用最佳时间;c.灵活运用零碎时间。2.环境管理策略。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具有重要作用。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归因、自我奖励等。4.学业求助策略。 学业求助不是自身能力缺乏的表现,而是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的一种途径,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三、学习策略的训练(一)……的原则……简答题1. 主体性原则。2. 内化性……。3. 特定性……。4. 生成性……。5. 有效监控……。6. 个人效能感……。(二)……的教学……简答题1. 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2. 有效运用教学反馈。3. 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第三节 学习迁移一、 概述(一) 含义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称“助长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也称“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2.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垂直迁移。 前者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后者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3. 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前者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影响。 后者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即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4.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5. …………的程度,可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6. …………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二) 学习迁移的作用1. 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 迁移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 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及有关的培训人员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学习迁移理论(一) 早期的迁移理论1. 形式训练说。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2. 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3. 概括化理论。 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4. 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而自动产生。 他们认为学生“顿悟”情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目的。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室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二) 当代的迁移理论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此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以达到迁移的目的。2. 产生式理论。3. 情境性……。 格林诺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三、学习迁移与教学……简答题、论述题(一)影响迁移的因素1.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在学习中,意识到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其进行辨别,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2. 原有知识的概括程度。 加强对自己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或者通过学习、教学不断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生概括化原理获得的两条重要渠道。要实现对知识经验的概括就要加强学习中理解的作用,只有理解才能实现对知识经验的概括,理解的越深入,概括的程度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讲,知识经验获得的情境与知识应用的情境在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在两次学习活动之间,如果出现相似的环境、相同的场所、相同的学习者等,学习迁移就很容易产生。4. 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名词解释 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填空题)。5. 认知结构的特点。 认知结构: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构成的观念结构。(……名词解释)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丰富性及知识经验间联系的组织特点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影响问题解决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学习的迁移。6. 学习策略的水平。 如果教师能在策略运用上给予学生清晰的指导,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简答题1. 精选教材,注意教材和内容的编排。 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年龄特征等,还要照顾到教学时间和教法要求,力求把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2.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在呈现上应遵循有整体到细节的顺序,使学生知识在组织过程中纳入到网络结构中。此外还应加强教材中概念,原理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是知识融会贯通。3.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为了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的最有效方法。4.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新旧知识相结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者往往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的人5.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师应该转变学生的被动型,通过各种训练逐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学习能实现最普遍的迁移。6.合理安排教学内容。7.………………程序。8.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的意识性。9.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10.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有效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学习迁移具有积极作用。第四节 知识与技能一、 知识学习(一) 知识概述1. 含义&分类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亦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直接描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亦称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另外,有一类与程序性知识相似又存在区别的知识,成为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2. 知识的表征知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式的。 不同知识类型在头脑中具有不同表征方式: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路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示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二) 知识学习的类型1.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名词解释、填空(1) 符号学习。 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不管何种言语,词汇所代表的事物和观念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个体在获得陈述性知识时,首先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意义。(2) 概念学习。 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3) 命题学习。 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判断(如直径是半径的两倍)。2.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名词解释、填空(1) 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前者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的特征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此中学习比较简单,只需要经过具体化过程即可完成。 当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并使其精确化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变化。(2) 上位学习。 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3) 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并列结合学习较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简答题1.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2. ……………的教学策略(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直接影响对其原有知识激活的程度及新意义学习建构的水平。(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材料上。(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精加工是有效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有意义的陈述性知识都需要进行充分的经加工处理才能获得好的理解和掌握。(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简答题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技能的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2)注重示范和讲解。(3)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是促进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比较是指在呈现例证或感性材料时,与正例相匹配呈现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典型反例,以促进分化的顺利实现,比提高其准确性。(4)大量事实与适时反馈。(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二、技能学习(一)技能概述1.含义: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填空题)特点如下:(1)是学习的来的,不是本能行为;(2)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3)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2.技能与习惯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技能和习惯的区别之处在于:(1) 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2) 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他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3) 技能和一定的情境、任务都有联系,而习惯只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技能是主动的,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不出现,习惯则是被动的。(4) 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与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一次的动作。就是说,技能形成中出自己的动作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部感觉等。

果瓜有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概述思维导图及其重点内容

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3. 教育心理学的三个过程:① 学习过程;② 教学过程;③ 评价反思过程;4. 教育心理学的四大作用:① 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②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总结: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5. 教育心理学的五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6.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7. 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探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① 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② 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③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④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① 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② 弗洛伊德理论广为流传;③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①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②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主张;③ 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 主动性研究;② 反思性研究;③ 合作性研究;④ 社会文化研究;口令:会煮盒饭。总结人物:中国第一廖世承,西方第一桑代克,世界第一卡普捷。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 实验法;② 观察法;③ 调查法;④ 个案法;⑤ 测验法;⑥ 教育经验总结法;⑦ 产品分析法;2.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3.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4.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等5. 产品研究法是对学生的作业、日记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① 客观性原则;② 教育性原则;③ 发展性原则;④ 系统性原则;⑤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 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3. 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的研究方法是——产品分析法。4. 小实例: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学生的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教育心理学以上就是教育心理学概叙的全部重点内容,感谢您的观看。

林肯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汇总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考试中比较涉及比较广泛,考题比较多,希望广大考生要背、多记,老师给大家整理一部分比较重要的考点,以及口诀,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记忆技巧:感前具形2.简述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2)泛灵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3)不守恒;(4)自我为中心;(5)思维不可逆。记忆技巧:表子不凡3.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记忆技巧:新宰猪,琴童觅饭盒。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定向性与顺序性。(2)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记忆技巧:段序不差5.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记忆技巧:加胭脂太动人6. 简述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记忆技巧:冻结城墙 7.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①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②有学习的心向记忆技巧:主客才忍心8.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观点(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强调情境式教学、合作学习记忆技巧:教学生学习知识9.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记忆方法:通过曲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描述10.简述维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维纳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意义: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2.学生的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4.教师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记忆技巧:与众不凡1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记忆:根据起因控制奖惩12.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生成性原则;(4)特定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记忆技巧:煮花生特见效。13.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记忆技巧:策定结,材知情14.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的产生?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记忆:猜测城内15.简述冯忠良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记忆技巧:定模整熟 上体育课的过程

五尾狐

考前冲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四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①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 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计算机网络②教学环境:物质环境(无生命) 例子:温度、照明、桌椅、黑板、投影机及座位的排列社会环境(有生命) 例子: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考察重点)发展阶段:初创、发展、成熟和完善时间划分:20、50、80 等差数列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①裴斯泰洛奇:倡导教育的心理学化。②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教育学中强调教育应当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③乌申斯基 :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是俄罗斯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称号:“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记忆口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是一只乌鸡。④卡普捷列夫:著作:《教育心理学》,1877年,(世界上)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记忆口诀:77,镰刀,选带卡的。⑤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者科学心理学的诞生。⑥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地位: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称号:“教育心理学之父”。①区分西方最早的教育心理学著作: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世界上早的教育心理学著作:1877年,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②两个教育心理学之父俄国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世界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 -50年代末)20年代,吸收了心理测验和儿童心理学。最早的心理测验出现在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测验,被推孟引入到美国,接着运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去。(重点把握20年代)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末)60年代初,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产生背景: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存在弊端,学习不扎实,布鲁纳发现弊端,因此提出课程改革运动。五、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一,主动性研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兴趣。第二,反思性研究;学生更好的反思。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第四,社会文化研究。不同的社会文化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记忆口诀:温和煮饭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相当于西方的初创时期房东岳:1908年,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记忆口诀:房翻廖编

别烦我

「干货」教育心理学必考考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考试中比较涉及比较广泛,考题比较多,希望广大考生要去背、去记,老师给大家整理一部分比较重要的考点,以及口诀,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客观题考点1.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反思。2.四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3.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内容。4.教育心理学核心——学习心理。5.教育心理学——如何学、如何教、学与教——心理学分支——教育学心理学交叉。6.教育心理学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7. 裴斯泰洛奇——教育学心理学化。8.乌申斯基——1868——教育人类学(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9. 卡普捷列夫—— 1877——《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10. 冯特—— 1879——莱比锡大学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1. 桑代克—— 1903——《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之父”。12.实验法——改变或控制——实验室;现场。13.观察法——自然情境——科学研究的前门——最普遍采用。14.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15.个案法——个体——深入详尽。16.行动研究——勒温——教育情境。17.定量研究——量化特征——例:智力水平。18.定性研究——整体性研究——例:档案分析。19.横断研究——同一时间,不同被试。20.纵向研究——不同时间,同一被试。二、主观题考点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记忆技巧:感前具形2.简述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1)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2)泛灵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3)不守恒;(4)自我为中心;(5)思维不可逆。3.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定向性与顺序性。(2)阶段性与连续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5.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记忆技巧:加胭脂太动人6. 简述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记忆技巧:冻结城墙7.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2)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①有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②有学习的心向记忆技巧:主客才忍心8.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观点(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强调情境式教学、合作学习记忆技巧:教学生学习知识9.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10.简述维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维纳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意义: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2.学生的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4.教师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记忆技巧:与众不凡1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记忆:根据起因控制奖惩12.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生成性原则;(4)特定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记忆技巧:煮花生特见效。13.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记忆技巧:策定结,材知情14.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的产生?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记忆:猜测城内15.简述冯忠良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记忆技巧:定模整熟 上体育课的过程

太和万物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瑞士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主张“教育心理学化”。他倡导将儿童的学习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运用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的方法训练教师等。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介绍新知识;联想是使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是对知识作出概括并得出结论;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由此发展为后来广为流传的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介绍新知识)、比较(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总结(归纳与系统化)和应用(把新知识应用于实际)。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这些条件到了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冯特的重要贡献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人心理学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了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莫依曼、霍尔、卡特尔等都曾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他的德国学生莫依曼在1907年著《实验教育学入门》,列出了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七个领域:儿童的身体发展;儿童的各个心理机能的发展;儿童的个性;个别差异;儿童的学校生活;各科的学习;教师的活动、教学、学校制度。其美国学生霍尔于1904年发表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另一位美国学生卡特尔对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禅武心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重点二

9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92、教育研究的特点:①客观性②科学性③系统性④综合性⑤可验证性93、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伦理原则95、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96、教育研究的意义:①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97、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①选择研究课题②查阅文献资料③制定研究计划④收集研究资料⑤分析研究资料⑥撰写研究报告98、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①选题必须有价值②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③选题必须明确具体④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⑤选题必须有可行性。99、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①个案研究法②行动研究法③质的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④叙事研究法⑤观察法⑥调查法⑦实验法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100、心理现象结构表: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101、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102、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103、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04、主要的心理学流派: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105、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影响因素: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当时的知觉任务③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2)注意的稳定性: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有无坚定目的③个人的主观状态(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106、感觉的分类: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107、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后效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108、知觉与感觉的关系:(1)联系:①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②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2)区别: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109、知觉的基本特征: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110、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④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11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112、记忆的分类: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③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13、记忆的品质:①敏捷性②持久性③准确性④准备性114、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⑤识记的方法。115、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116、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说(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117、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⑦掌握复习的量118、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119、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20、想象:是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分类: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21、想象的功能:①预见功能②补充功能③替代功能122、想象的加工方式:①黏合②夸张③拟人化④典型化123、想象的品质:①主动性②丰富性③生动性④现实性⑤新颖性⑥深刻性124、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要准确、鲜明、生动。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125、创造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产生的条件: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126、培养想象力的方法: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127、言语的种类: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128、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129、思维的类型: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30、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①流畅性②灵活性③独创性131、思维的品质: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13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13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区别: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联系: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134、情绪的分类: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135、情绪与情感的功能: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组织功能④信号功能⑤健康功能136、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①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④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⑤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情感的调适。137、自我防御机制有:①压抑②否认③置换④文饰⑤投射⑥代偿⑦升华138、如何帮组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139、意志的特征: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②意志对活动有条街支配作用。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140、动机斗争分为四类: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141、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韧性142、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14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① 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求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个为缺失需要,后三个为成长需要,他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144、如何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理论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他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第二,他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性的发展和实现。第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第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结合。145、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146、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147、兴趣的分类:①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②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148、兴趣的品质:①兴趣的广度②兴趣的中心③兴趣的稳定性④兴趣的效能14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联系: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区别: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表现。②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③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150、能力的分类:①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②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③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151、有关智力的理论:(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3)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认为智力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4)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他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②科学的智力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152、智力测验:比纳—西蒙智力量表IQ=MA(智力年龄即心理年龄)/CA(实际年龄)×100韦氏智力量表IQ=100+15Z’=100+15(X- X )/SD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第二个X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是群体得分的标准差。153、智力测验的标准:①信度②效度(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③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15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营养②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155、能力的培养: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156、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合性④功能性⑤社会性157、人格的结构: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三个方面。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15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①家庭②学校教育③同伴群体④社会实践⑤自我教育⑥社会文化因素159、良好性格的培养: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60、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161、气质的四种典型类型:(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粗枝大叶、刚强、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3)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4)抑郁质:敏捷、稳重、体验深刻、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162、荣格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霍兰德把人格分为六类:①现实型②研究型③艺术型④社会型⑤企业型⑥常规型16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因素④学校教育因素⑤个人主观因素 164、中小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165、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干扰: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有效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①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可评价的。②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他人也在努力。③控制群体规模,使得更多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166、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出于自觉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把帮助他人当做唯一目的的行为。它有四个特征:①自愿性②利他性③无偿性④损失性167、责任分散效应:是指随着旁观人数的增加,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168、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它具有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169、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170、从众的类型:①真从众②权宜从众③不从众171、影响从众的因素:(1)个体的特点:①年龄与性别,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儿童比成人更易从众。②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了解的越多,就越不易从众。③个性特征,能力强、自信心强的人不易从众。(2)群体因素:①群体的一致性强,群体人数的增加和群体凝聚力的增强,群体成员的从众倾向就会增强。②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从众。(3)刺激物因素: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越模糊不清,人们就越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②刺激物的内容如果无关紧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人们较易从众。172、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者的权威性②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③情境压力17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17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德国的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他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7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⑥教育经验总结法⑦产品分析法176、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系统性原则177、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心理断乳期出现在初中阶段。17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 ,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形式运算也叫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1)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教学者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79、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他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任务:培养信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任务: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任务: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任务:培养勤奋感。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意义:它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180、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智力类型差异②智力发展水平差异③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④智力的性别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IQ超过130为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181、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①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②冲动型和沉思型③具体型与抽象型④发散型与辐合型182、性格的类型差异:(1)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2)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183、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①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184、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2)按学习的性质和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185、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②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③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18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他认为有机体做出的行为,与随后出现的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他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称为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18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他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有关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班杜拉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18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①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②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③学生观: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发现学习。189、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的分类: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的本质与条件: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条件:①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②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学习者首先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主动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19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②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上,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发:①它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②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③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安徽大科教师

陈骈

教育心理学四大理论整理版,轻松考过教师资格证

学习教育理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学习,教育学中对学习的定义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我们要知道以下三点:首先,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可以理解为学习到一项操作能力,而行为潜能则是思想。其次,产生的行为或者潜能变化是持久的,而不是一瞬间。再次,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行为的变化结果。有了对学习的认识,我们正式进入四大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学习形成某种行为上的变化。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教学强调行为塑造和矫正。代表人物(1)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①频因律:行为练习得越多,行为习惯形成越快。②近因律:越近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2)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①准备律:学习者对某刺激与准备状态有关。②联系律:联结的牢固程度与联练习数有关。③效果律:联结的增强或者削弱与反应后得到的是奖赏还是惩罚有关,奖赏会增强联结,惩罚则削弱。(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①正强化: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②负强化: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③程序教学法:小步调、强化学习、及时反馈教学观教师是教学控制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局限性忽视了人学习的社会性和主观能动性,把所有的思维活动都看作“刺激-反应”的联结。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上的变化。学习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代表人物(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指导思想: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主动思考,探索新知。特征:①强调学习过程②强调直觉思维③强调内在动机④强调信息获取(2)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学习者主动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实质联系条件:①主观:学生表现出主动学习的倾向,而非死记硬背②客观:学习的内容具有潜在意义,能够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产生实质联系。教学观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学生是主动获取知识者。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周遭事物认知结构的过程。思想渊源(1)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注重通过直接经验培养学生。(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向下一个发展区进步。(3)皮亚杰同化顺应理论知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同化:新知识融入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是同化。顺应:新知识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是顺应。教学观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建构者,探索者,学习者。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学习的实质是促进学习者个人发展与成长,学习是人为了自我实现自主发起的活动。代表人物(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2)罗杰斯的自幼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师是学习的服务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局限性过于理想化,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详细谈到了,如果您想获得更多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欢迎关注天才俱乐部。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心理学考点干货,20分钟提高50分!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高频考点汇总!高分秘籍!2019教师资格证面试最全攻略,另附面试教案设计基本模板教师资格证面试必看小技巧!精准把握,完美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