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2020年真是考研史上最难年。不仅仅是因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考试的人多起来,还出现了一大部分工作十几载的青壮年考研大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大么大的考研大军呢?唐先生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已经满了35岁,今年就参加了全国统考的在职定向委培全日制研究生。对此,唐先生有什么解释呢?原来,近几年来,随着行业越来越成熟,很多高学历,高能力的年轻人开始涌入用人市场。唐先生说,刚毕业的时候,公司招聘一般的本科都可以有面试机会。近几年来,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刚开始是公司招聘部分要求985、211的本科毕业生才有面试的机会,最近一年,有很多岗位,居然只招硕士毕业生。公司的新鲜血液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眼看着自己这些老人要落后了,唐先生开始紧张起来。今年,唐先生决定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学历,报考了自己本专业的研究生考试。他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希望能通过考试!”唐先生坚定地说。在这场考试之前,唐先生已经挑灯苦读了半年多,付出了比年轻人更多的努力。在考试进场前的15分钟,唐先生开始全神贯注地背诵考试科目的练习题,一幅势在必得的样子。比起年轻人,中年人考研目的性更加明确,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精力,胜券在握的欲望越大。面对这种“考研大军热度破新高”现象,我们该如何解读呢?第一:就业门槛难度增加很多工作职位,例如今年全国公务员考试,很多职位要求硕士学历。小西就是个例子,小西本来打算报考教育系统的一个职位,一直都是重本就可以。但是今年报考条件一出来,小西就傻眼了,居然要求硕士学历,这打了个小西的措手不及。无奈之下,她开始着手准备今年的考研学习,冲刺了几个月,参加了考试。看来再不提升学历,明年的职位报考机会越来越少了,小西说。所以,对很多毕业生来说,不考研,会与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了。第二:在职人员需要考研进行充电。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样,对于在职的人来说,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也让他们倍感压力。不及时的充电武装自己,就意味着被淘汰的可能性大。上文中的唐先生就是个例子,如果他不积极的提升学历和能力,当公司新进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几年之后,唐先生就会因为性价比低,被公司解雇的危机越来越重。第三:很多专业学生都有继续深造的自我意识。随着各个学科的精分,很多热爱这个专业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专业能进一步地提高。这部分学生适合走学术深挖路线,也是国家科研人才的苗子。无论是是在高等教育事业中,还是在高端科研研究中,国家都需要这样的人才。这批学生,不出意料,不但完成硕士学习,有条件有能力的还会继续深造,完成博士学习任务,最终为国家的科研建设做贡献。综上所述,今年考研热,是有很多社会原因造成的。今日探讨:对于 “35岁考研”,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有网友通过后台留言,咨询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问题。网友在留言中表示,自己已经35岁了,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想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问有没有必要读,有多大用处。看到这段留言,挖挖机瞬间有一种很欣慰的感觉。说明这个网友已经萌生了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冲动,只不过还在犹豫罢了。为给网友提供参考,这里谈谈挖挖机的个人看法。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远超昔日在职研究生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还得从在职研究生说起。在2017年以前,研究生分为两个序列,一是全日制研究生,一是在职研究生,两者各成体系,考试标准、毕业标准都不一样,并且后者没有学历证书,俗称“单证”。由于读在职研究生的都是一些有工作的人员,他们在工作之余继续攻读研究生,更多的是混一个学位证书,并且在职研究生从入口、培养过程到出口都比较松散,在社会上的口碑一直不好。到2017年,国家改革研究生制度,取消沿袭多年的在职研究生培养制度,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制度,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和录取,统一培养标准,唯一区别就在于培养方式上的区别。这样一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较之于过去的在职研究生,质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首先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一关,没有两把刷子,就会有不少的考生被淘汰;其次,在毕业论文答辩的这一关,也是一只庞大的“拦路虎”。过了这两道关口的毕业研究生,再怎么说也远超过去的在职研究生。读书深造是一辈子的必修课,对自己最好的奖励我们身处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迭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稍不注意,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包括从事的专业领域。唯有把学习当成工作来对待,把学习当成课题来研究,把学习当场习惯来培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落后于现实。这虽然听起来有些像是说大话,但事实的确如此。记得挖挖机的研究生导师曾经说过,人对自己最好的奖励,就是读书深造。当时读书的时候还不太懂得,后来进入了社会才发现,每当遇到“瓶颈”,每当坠入人生的低谷,就会发现真的是知识不够用,是眼界不够开阔,是心胸不够开朗。而这个时候,读书往往能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的名人走入社会之后,往往主动回到大学校园,继续读书深造。也有的是在事业或家庭遭遇重大“瓶颈”、遭受重大刺激的时候,选择海外留学,或者怒考国内研究生,在书中去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比如董卿、章泽天等,就是这样的代表。题主35岁的年龄,正值人生的壮年。既累积了很多工作、生活的可贵经验,也历经了众多复杂的局面、巨大的考验。这个时候如果回到校园,再读“圣贤书”,在理论的指导之下,辅之于自己的人生实践经验,瞬间就有融会贯通的感觉,能够让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和人生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很多人认为读研究生是学习专业知识,挖挖机不否认这一点,但最大的收获还是掌握了研究具体问题的方法,获得了强有力的武器。这样的收获,放之于生活,放之于工作,似乎皆可准之。非全日制研究生无疑是在职人员的最佳选择35岁的年龄,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和“瓶颈期”。想要像二十多岁的小年青直接丢掉工作读研究生,似乎又缺少了那样的胆识和冲动,因为自己的背后还有一个家庭需要支撑;并且,自己辛辛苦苦奋斗十多年打下的事业,一下子就丢掉从情分上也难以割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继续读书深造,非全日制研究生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首先,不需要辞去工作。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要找一个分满意的工作是难上加难,就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毕业后没有就业的压力,不需要再去找下一个“东家”。其次,有源源不断的收入作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就读的成本很高,既包括学费,也包括日常参加高校的集中上课往返交通、食宿等费用,也不像全日制研究生一样还有国家奖学金。因为有工作,因为读研究生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偶尔请请假,工资性收入再拿。再次,对于35岁的题主来说,选择就读非全日制研究生,还可以照顾家庭,包括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赡养等,可以有效地统筹起工作、家庭与学习。当然,有一点要说明,那就是选择了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辛苦、选择了劳累,千万不要想去混个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有这种想法,还是不去考为好。衡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用处不能仅仅局限于功利性作用在很多人看来,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一些优势,为了工作收入更高一些。而对于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友友,人们则更多的是势利眼光,认为这是为了“镀金”,为了给自己撑脸面,或者是为了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晋升“筹码”。对于这些,挖挖机承认,不排除这样的读研心理。但是,也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通过读研,能够深化专业理论水平,能够升华人的综合素养,能够拓展人的视野境界,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创新。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起向成功、闯出成就,最最需要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赋予读研者更为强大的综合实力。有了这些实力,在工作晋升、劳动报酬等方面,自然而然也就赢得了一定的先机。综上所述,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对于人生来讲不但可起到赋能的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眼界境界,这样的影响贯穿人的一生。35岁的年龄,正值人生壮年,也是干事创业、读书深造的好时期。加油吧,拼搏的人生最美!2020年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报名即将结束,拟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友友们,得抓紧哟。(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年龄是你在职场的一道坎,大学本科毕业基本在二十三岁左右,而硕士研究生毕业基本上处在二十六岁左右,如果你继续考博士研究生,那么等你博士毕业的时候,你差不多快三十岁左右,这都是按正常时间来算的,当然不同的学历层次面临的机会不一样,不同的就业压力不一样,在中国想要上大学,你就必须面对高考的洗礼,高考是我们步入高等教育的门槛,你能够上什么大学,主要取决于你的高考成绩,而高考也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好的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大学本科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考研成为了很多人大学毕业的不二选择,而且现在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居高不下,对于很多人来说考研都要拿起高考时候的干劲,当然考研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工作,考研不仅可以提升学历与能力,而且也是你踏入大企业的开始,就拿我很多同学亲身的经历来说,高考有些人考得不理想,但是通过考研、读研这条路,还是进入了国企或者事业单位,也是一种求稳的心态。可能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们认为人生很长,但是职场人生却不一样,职场是我们工作的地方,对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面临的不只是就业的压力,如果家里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一切都要靠自己白手起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一个很好的社会起点是很重要的,这也就从侧面说明了高考的重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高考决定了你的本科起点,本科起点其实对你后面产生很多的影响,在考研、找工作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古人云:“三十而立”,对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又有多少人靠自己在三十岁之前立足下来,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有的人起点高,跑的快;有的人,起点低,跑的慢;也有人起点高,跑的慢,这都在于各人的能力与机遇,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它只是暂时决定你的社会起点,研究生大部分毕业都会进入大企业,好单位,而本科生大多数都没有这个机会,这也是很多本科毕业生的无奈。三十五岁是职场人生的一道坎,基本上人到了三十岁差不多都定下来了,无论你是什么学历,也无论你是大学生还是非大学生,如果你三十岁还在为了一份工作而奔波,说明你职场的路会越来越难走,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你的优势越来越少,这也是很现实的原因,因为企业需要年轻的血液,因为年轻人不会要求太高的月薪,而且作为工作多年的人,企业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来聘用你,你说呢?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毕业的时候就差不多三十岁左右,留给你打拼的时间也就三五年,其实三五年也就是让你在一个行业立足的时间,所以,不要想着先找个工作混一混再转行的想法,因为你已经没有那个资本了,而且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毕业基本上会进入国企、事业单位或者国家公务员等等,当然也有很多人进入了大公司,毕竟大公司给的月薪高,这在于你是求稳还是求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说大学毕业要认真选择第一份工作,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都应该慎重对待第一份工作,因为它是你步入社会的起点,转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想转行早点转,因为等到工作之后转行,你花费的成本更大,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本科毕业随便找了份工作,干了两三年没有发展前途,花了几万块钱培训后才实现转行,而且还有很多人转行失败。考研是有好处,不好的地方就是留给你拼搏的时间不多了,考什么大学的研究生,决定了你以后的起点,三十五岁是职场的一道坎,你也应该为自己的事业做好打算,不是吗?
相信每个研究生毕业的小伙伴们心中都有一颗不认命的心,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希望能够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社会阶级的金字塔结构下,能够走向人生巅峰的终究还是少数。刘哥今年35岁,北京土著,毕业于外经贸,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某国家部委的直属事业单位,非领导职务,每月到手工资不过小几千,虽然公积金高,但是要想取出来也是极其费劲,并且与北京的房价相比,公积金再高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毫不夸张地说,刘哥认为自己在北京完完全全就是“loser”。其实别看自己的单位光鲜亮丽,刘哥也面临巨大的同辈压力。身在一线城市,看着曾经的同学早已在企业里有了一官半职,拿着几倍于自己的收入,刘哥心里也确实不是滋味。最近,刘哥有了继续读博深造的念头,希望能通过博士学位来改变自己后半生的人生走向。然而,读博真的能够逆天改命吗?@网友A:30岁到45岁之间是一个人职业的黄金期,可以说,一个人主要的成绩和突破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取得的,而过了这个年龄,智力和精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家庭、生活的负担加重,再想去攻坚克难、出人头地,恐怕就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甚至有不少人早就已经没有心气了。因此,我们在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把年龄作为一个标尺,就像跳高一样,30岁应该跳多高,45岁应该跳多高,如果到45岁还没跳到应有的高度,大家就不会认可这个人。从人事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一个具有博士学历、从事研究或技术工作的人,到45岁时,他至少应该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或者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只有超过这个标准,才有可能在人才市场上受到关注。可以看到,中年人的职场现状其实是很尴尬的,要么作为高端人才在市场上受追捧,要么就没人要。现在虽然只有35岁,但如果再读上4到5年博士,就到了40岁。40岁的博士,想在5年内冲上正高职称,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搞不好,博士毕业后想再回原单位都困难,请务必三思而后行。@网友B:我的一位朋友也是这种情况:35岁左右,名牌大学毕业,事业编制,朝九晚五,收入不高,升迁前途无望。四年前他动了读博的心思,好在这位朋友的执行力够强,在当年就成功上岸了。按照这位朋友的打算: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就职,不用再朝九晚五的坐班,而且主要跟学生打交道,不必复杂的人际关系。高校的职称晋升也主要以科研成果说话,比公务员的职务晋升要更加透明。然而。这位朋友去年博士毕业后,发现在求职的时候,遭遇了很严苛的招聘条件,绝大多数稍好一点的高校在招聘新入职博士的时候都设定了重重门槛,包括年龄,第一学历,科研要求等。也就是说,四年前朋友读博士时的就职情况与四年后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也因此,这位朋友持续了大约半年时间职业待定、无收入的状况,而如今的工作单位也并没有比当初的事业单位好到哪儿去。当然也有网友全力支持刘哥。@网友C:去考吧,人总得要弄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我今年38了,在准备今年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不说改变命运,哪怕通过持续学习抗衰老呢。和你处境类似,恐怕还悲剧一些。业绩、学历,以及境内外机构工作经验,我一环都不缺,也没犯错误,但至今依然白身。我也死了去争一官半职的心。物质基础也就这样了,提升精神强度吧。不然人生多无聊。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读博,认真准备吧。我们这代人恐怕退休难啊,还有大把的时光等着我们。所以,别在思考中耗时太多,想到了,别怂,就是干!小伙伴们,你们会选择在35岁之际辞职读博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201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就已经超过了830万!那么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流入就业市场,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能够在就业中取得巨大优势,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考上985大学,因为985名校是就业的保障,能够拿到高薪工作的,很多都是名校毕业生!刘洋大学读的是西部一所985名校,C9高校之一,本科毕业以后又考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某互联网巨头公司在他们学校招聘,由于业务水平扎实,所以刘洋就成了这个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一员!到现在他已经工作5年,是公司的老员工了,年薪也让很多人羡慕,高达80万!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十年也挣不到的工资,绝对的成功人气。本来自己感觉还不错的刘洋,前一段时间休年假回到老家,扎心了!原来自己亲戚的孩子今年博士刚毕业,在省内的一所二本大学做讲师,作为两个优秀的年轻人,年龄又相同,难免会被大家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谁更成功,谁更有前途!结果是――大学老师比程序员要强很多。刘洋很郁闷,大学讲师工资撑死不到一万,自己一年的工资是他的五年!再加上自己现在已经有房有车了,凭什么亲朋好友都觉得自己不够成功,还不如一个老师?对于刘洋的困惑,很多网友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让人意外的的是:大部分网友都觉得,二本大学里的老师,比年薪80万的程序员有前途!首先,对比现在的工资,刘洋年薪80万算是不错,可是大学老师过两年一评职称,在接一些项目,钱就会源源不断,根本不止80万!其次,再对比工作的前途,刘洋也不如大学老师!35岁以后,程序员在公司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随时可能失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老师的前途会越来越光明,以后能当教授,能当院长,甚至有可能当大学校长。最后,再对比一下社会地位,差距还是挺大的。无论是在哪一个场合,你说是大学老师,都能够得到大家的尊敬,而程序员就不一样了,谁会对一个程序员肃然起敬?所以二本大学里的老师,比年薪80万的程序员更有前途!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近日,小编网上冲浪的时候,刷到一个话题,#28岁,想去读研,值得吗#有个楼主说,自己28岁,在一家民企工作,之前就有读研的想法,现在想去读研值得嘛。网友意见,众说纷纭:@匿名现在三十多岁念研究生的都很多呢……关键是你不能每年都不100%努力、每年都擦边落榜啊@匿名完全没有问题! 学习不是某个年龄段的事情,是终身的事!@匿名会啊 我还有个师兄三十多呢 没什么 导师很喜欢他@匿名不读也会迎来没有学位的28@匿名我读完都要30多了,无所谓啊@匿名前同事辞职备考,28岁才读研。感觉她现在很开心很充实前段时间,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报考人数为341万人,创下历史之最。自1994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今年首次突破300万。就业趋势和社会经济环境、工作需求导致应届生和往届生都加入到考研大军中,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其实考研是学习,是长见识,是提高自己的认知层面,知识是值得终身追求的,年龄只是需要考虑进去的一部分,如果自己已经明确的读研的心,现在就是最早的开始!之前小编看到一个故事,考研结束后,走出来一个大叔,就有记者采访大叔。这位大叔88年生人,女儿都2岁了。他决定辞职考研,2010年毕业的他,当时二战没有考上,就选择了工作。今年,他一是想歇一下换个环境,二是想弥补一下当年的遗憾,所以报了一个非全日制的硕士。“我说我们公司上海分部一共也就两百多人,今年辞职去考研的有将近10个人你信吗?我去办离职证明的时候人事也很吃惊为什么今年大家都要辞职去考研。”“我司一起离职去考研的,有一个技术、一个财务,都是刚工作一两年的小朋友。技术说得很清楚,想进阿里华为,所以下定决心考研,而财务则是觉得工作一眼能看到头,不愿意干了,想进更好点的平台。”“我都35了,翻年36,这是我第二次考研了,第一年是我十二三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考研也没什么目的,就是想有提升,别以为我们中年人不考研,我们中年人考研比你们年轻人勤奋多了,你们年轻人都吃不了苦,根本不知道挣钱有多难,我复习光笔芯就用掉了几十根”。这是来自35岁大叔的经历,所以不管年龄是多少,只要确定了自己的心意,就去做,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几年前,一个是现在!
35岁,常常被定义为职场分水岭,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中年危机”。35岁,着实是个尴尬的年龄,大多数35岁的中年人,不是在力争上游的路上焦头烂额,就是在盘算着弯道超车,考虑跳槽或者辞职创业。“我35岁,清华硕士,10年500强经验,如今没公司要我”小伟,清华硕士毕业,10年500强工作经验,号称“这辈子只服务500强”的高端人士。十年大企业经验了,他在专业上无懈可击,也深得大公司生存法则。最近他所在的公司不断缩减成本,部门里面不少伙伴也计划跳槽或创业,他也动了心思,想换换环境。他觉得跳槽不难,自己曾经有大公司的工作经历,又参与过不少大小项目,来个降维打击,去个小公司做个中高层应该不成问题。尽管他专业能力很强,但是挨个到小公司面试一轮之后,他都一一被拒绝了。对方给的理由是:专业能力很强,但是综合能力有所欠缺。他回顾总结了一下,自己沦落到不上不下的尴尬地步,除了眼高手低,还有被大公司杀死了的成长思维。在网上曾看到两位猎头讨论:为啥一个只有技术背景的候选人可以到某基金担任投资经理,并且薪资翻番?后来在调查清楚后,得知那个候选人,除了在技术上固然精进,在职业生涯中还不断涉猎金融方向的工作。导致在投资这件事上,他能洞悉技术要点,也知道回报价值之所在。这种跨界人才就是基金最需要的,毕竟只懂投资的人会被随便蒙骗,只懂技术的人毫无大局观。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可能性,他的可选择边界自然就越宽广。过去的职场环境,更多地提倡“以专业为荣”,但现在对专业的定义不同了。现在的专业,是指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再努力获得另外一个线性增长的筹码,让自己更有价值。保持破局的实力,让自己成为跨界人才表弟小超,最近刚刚经历了一次职业上的大变动。他今年35岁,因所在公司经营不善被迫离职,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场人生危机的时候,他却上演了一场不一样的转机。小超,毕业于一所普通的985高校,机械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制造业公司当了产品工程师,这一待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里,小超工作勤勉认真,从助理设计师成长为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路也算是平步青云。但是,小超从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自己一直在不断学习。在这十年里,小超考取了注册税务师,注册建造师,CPA及FRM等证书,俨然一名考证达人。这几年,由于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开始走下坡路。终于,在这个2019年,公司回天乏力,开始大规模裁员,而小超这样的高级工程师也难逃被裁的厄运。拿到N+1工资,在35岁这年,小超高兴的失业了。小超开始投简历,并通过以前的熟人朋友帮忙介绍工作。机缘巧合,小超在上海的一位大学同学所在的基金公司正在招聘,问小超有没有转行的意愿。考虑再三,小超决定一试,加上自己这几年也考过FRM金融类证书,他如愿进入这家基金公司,工资待遇也算可观。原来的同事,对他这次跨行业求职赞不绝口,说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换行业的榜样。对于小超来说,这份工作将是一种全新的开始,未来充满了困难和挑战。35岁,当别人还在感叹中年危机时,小超却迎来了他的职场转机。得益于他自己的积累,让所谓“危机”成为了一次转机,开始了一段新的职业历程。不管是清华硕士、985大学生还是普通人,都有工作多年的疲倦和困顿。中年的我们试图破局,想要平衡工作与家庭,确实不易。寻找靠谱搭档,聚焦细分领域,保持破局的实力,终究会翻过这座山丘,看到跟广阔的人生。中年人,不必焦虑,无须担心,突破职业天花板需要多维度解决方案。生活是美好的,无论如何。所以,在职场上,把所有筹码压在专业上是危险的。发展得好的人,都是在专业能力之外,保持破局的实力,让自己遭遇危机的时候,多一个降落伞,多一个缓冲期。因此,哪怕你像那位985学长一样,同时拥有CPA+FRM+注册税务师+注册建造师,如果能力不足,也终将泯然众人。最后,想对所有正在考证的同学说,在考证之余,也能借助考证有所收获,比如知识的丰富,分析能力的提升等等,那将是最富贵的财富。
大学毕业之后,很多人都会有考研的念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耽误了下来,有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渐渐地就没有动力去考研了,有的人迫于家庭的原因,有了小孩,更加没有了时间,考研变得遥遥无期,但是在他们的心里面,还是想去考研的,到了30岁,依然有人选择去考研,这时候已经晚了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奏,你有你的节奏,我有我的节奏,大学刚毕业,有的学生就去考研了,很快他们顺利上岸了,开始了自己的为期两年或者3年的研究生生涯,而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找到了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两三年之后,读研究生的毕业了,可能继续选择深造,而直接工作的那批人已经开始准备结婚生子了,这就是每个人的节奏,你能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吗?每个人的人生安排是不尽相同的,不要被所谓的人生定律所打破,在一个国外的大学的演讲里面,教授给学生们展现了未来他们要走的路程,教授眼中的人生规划是这样的:你们高中读完很快就进入了大学,大学三年之后,你们就开始自己的工作,可能是国内知名的公司,也有可能去国外继续深造,过了几年之后,你们都会结婚生子,这时候你们已经30岁了,人生的轨迹都已经定型了!按照教授的说法,我们的人生在30岁就已经定型了,但事实是这样吗?马云在35岁的时候创立了阿里巴巴,著名的演艺圈人物摩根弗里曼到了52岁的时候才大红大紫,jk罗琳在32岁的时候才出版了《哈利波特》,之前被拒绝了12次,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30岁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节点,每个人在什么时候要想去做什么事,完全是由自己说了算的,有的人在30岁的时候还没结婚,但是活得快乐就好,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人生是被安排的,因为我们总是按照别人的期待的标准去生活,毕业之后,找工作,然后买房结婚生子,越早越好,如果我们能力还达不到的时候,就去迎合别人的期待的眼光,我们只会活得很累,因为你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你在抱怨生活的很累,那也是你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你去买房去生孩子,你既然选择了,就要承担起责任和付出代价!30岁考研晚吗?不晚,只要你有热爱生活,热衷于自己爱好的动力,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晚的是你还没有从生活的抱怨中走出来,天天羡慕别人怎样了,没必要,你有你的节奏,我有我的节奏,一样可以活得很快乐,这难道不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人一旦到了35岁,就会频频感受到职场对自己的不友好,前有互联网大厂裁掉中年员工,后有手机龙头企业员工被迫辞职,此类新闻事件闹得中年员工人心惶惶,更有人直接吐槽:要是35岁就要面临失业,不如直接把35岁设置成退休年龄。无论如何,35岁危机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一个专有名词了。这些行业对35岁不友好35岁危机是人才市场上存在着的一种现象,即用人单位规定只招收不超过35岁的人,有些公司会直接写在招聘条件里,当然也有些公司秉持着只干不说的原则,在面试时给予对方沉重的一击。从DT财经发布的数据来看,35岁危机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几十人不等的小规模公司,还是1000人以上的大规模公司,超过35岁的职位比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减少,变化最明显的当属500-999人规模的公司,两年间多了近4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对35岁中年人最不宽容的几大行业分别是银行、外包服务、中介服务、保险、通信,这些行业似乎只需要那些行动力强的年轻劳动力,只需要新鲜的血液,对35岁中年人较为宽容的几大行业则是计算机软件、检测、IT服务、学术科研、教育培训,在这些行业里,似乎是越老越吃香。两相一对比,工作内容不复杂,对知识技能没有太高要求的岗位似乎会更青睐于年轻人,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意味着会有更高的生产力,意味着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并且成本也会更低,毕竟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真的不贵。35岁中年人的赛道在哪?和年轻人相比,35岁的中年人优势在经验和阅历,这是只有时间才能赋予的一种加持,而劣势,显而易见的,就是年龄增加带来的体力不足的问题。成年人不像年轻人一样有的是试错的时间,所以对成年人来说,找准赛道非常重要。如果能够进入那些更加看重经验和阅历的行业,自然就能够占据一定的优势。这种行业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管理类,比如销售管理、项目管理等岗位;一类是专业技术类,比如土木建筑、医院医疗、机械设计等等。这么看来,35岁危机倒也很好解决,只要找到自己的优势赛道,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可现实问题永远不会那么容易地迎刃而解,光有优势还不行,中年人还需要高薪,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优势赛道上不一定能够拿到高薪,在高薪赛道上又不一定有足够的优势,这让中年人进退两难。所谓35岁,换句话说,其实是理想和现实中间存在差距的问题,高薪和优势两难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越大,35岁危机来得就越是凶猛。如何应对35岁危机,几乎没有适用于每个人的方法论,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然后想办法缩短它,至于如何缩短,这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故事,每个人自己要走的路了。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读完研究生二十七八岁了,算老吗》:“2020考研的人数再创新高,突破340万。今年足足有340万余人挤破了头,想要挤进高校研究生院里,看同龄人在身边超车,看父母在眼前老去,看青春在手里消失,然后在三年后,自己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步入社会。读完研究生二十七八了,算老吗?算老了。男生忍受着事业的搁置,女生忍受着容颜的凋零,每个人都在变老。再看看同龄人,有的在社会里混得风生水起,有的早就恬适地享受家庭生活;再看看自己几近风烛残年的父母,我想,任何一位读完研究生的学子,都不会觉得自己仍然年轻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834万人。本科生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贬值,于是考研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花上两三年,修到硕士学位,对就业而言,其实是一桩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买卖——更别说有很多柴上面明明白白地标注了,只许硕士以上的人砍。老与不老,很多时候是对比出来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考研大军里头,跟大家比起来,读完研究生二十七八了,也就并不算老了。“有人说,读完博士真的算老了,特别是那些博士后,都接近35岁了。当然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想法观念也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估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为自己负责的表现。笔者有位朋友,读完博士后已经35岁,而且是从美国名校博士后出来的,由于近几年国内好一点的大学对学术成果和师承关系看得很重,这位博士后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优秀成果,也就没有多少可以进入名校竞争的机会。而他自己也不愿意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行业,于是乎找到最后,凭借几篇二区SCI论文去了一所二本大学当教授。看起来当教授很好,其实完全相反,在小地方当教授,如果没有科研项目,基本上这么多年的科研生涯训练也基本浪费了。事实也是如此,五年过去了,基本上也没看到这个教授做什么好的科研成果出来。当然这种现象也跟目前国内的职称评价体制有很大关系,一旦评上教授,基本上可以算是终生安全,也就是业内常说的“上岸”,基本上只要不犯一些低级错误,都能够稳稳妥妥地按照最高待遇一直呆到退休。正是这种高待遇诱惑,促使更多年轻人选择高学历深造,而这种选择本身也并没有错,在这样的选择面前,年龄已经变得不再重要,所以读完博士老不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即使很年轻就选择出去就业,如果一开始的起点就不好,恐怕将来想要达到同样的阶层,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会比读博士的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这个社会也在进化,也在用新的眼光和观念来评价这一帮高学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