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贝莱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3089国内刊号:15-1362/G4邮发代号:16-129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2012,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181,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杂志介绍刊社简介《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 CN15-1362/G4,旬刊。《课程教育研究》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课程教育研究》宗旨:以新科学、新知识、新方法培养新人才,让人才以创新的实践建设美好的未来;为创新教育理论、方法、信息提供展示的平台,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创中国科学教育的新时代。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投稿须知1、《课程教育研究》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课程教育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课程教育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其死可葬

《教育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杂志简介期刊名称:教育科学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主办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出版周期:双月刊国际刊号:1002-8064国内刊号:21-1066/G4邮发代号:8-91期刊级别:南大核心、北大核心期刊描述:《教育科学》杂志创办于1985,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影响因子1.517,现被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等权威机构收录,教育科学杂志社征稿刊社简介《教育科学》(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类刊物。《教育科学》主要刊登: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及实验报告、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重大教育方面的问题、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读者对象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师范院校师生。期刊收录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栏目设置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师德研究、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教育史研究投稿指南1.教育科学来稿标题字数不得超过20个汉字,全文字数以不超过8000字为宜。2.教育科学来稿必须附200字以内的摘要、3-5个关键词;标题、摘要、关键词及作者单位必须译成英文,附在正文之后。3.来稿必须附有每位作者的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4.来稿必须完整、准确地标注参考文献,具体格式如下:a.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b.期刊文章[J][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d.报纸文章[N][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电子文献[EB/OL][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f.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Z][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来稿如为研究课题或课题支持论文,请注明课题名称、审批机关、项目编号。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别趣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征稿启事

杂志介绍《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是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主管主办,广州中学生报传媒有限公司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教育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切磋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园地。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4-0088,所刊文章被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收录。《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立足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关注教育界最新学术进展与教学成果,涉及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德育研究、新课程改革等领域,主要读者为教育管理工作者、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等。为展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的最新实践和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相互交流,推动教育发展,本刊现面向全国征稿。主要栏目1.教育前沿:教育名家发表具有开拓引领性的新思维新学说。2.学校管理:校长及学校行政领导就学校管理谈经论道。3.教学研究:课程改革成果展示,学科教学经验分享。4.名师论教:名师讲坛,纵论成才成名之路径之感悟。5.德育探幽:德育模式、行动探究,德育创新大家说。6.课题交流:课题研究引领,课题成果共赏。投稿须知1.文章内容应主题明确,逻辑清晰,数据准确,文字精炼;如为课题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课题名”(项目编号);2.每版刊登字符数为2000字左右(如含图表需适当减少),标题版为1800字以内;3.文稿严禁抄袭,来稿文责自负,论文检测相似度须低于20%;4.论文请提炼200字左右的摘要和3~5个关键词;5.参考文献信息需完整,包括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页码等;6.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格式修改,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7.来稿请发电子邮件,请作者用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投稿邮箱,请务必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字样,并附上姓名、单位、邮政编码、手机号码、详细地址等资料;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请勿一稿多投,投稿两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括号们

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

我在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国家级期刊有: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期刊《课程 教材 教法》(北大核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北大核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现代物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技术物理教学》。省级期刊有《物理教师》(北大核心)、《教学与管理》(北大核心)、《中学物理》(北大核心)、《物理教学探讨》、《物理通报》、《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实践新课程》。我担任主编的书有《高中物理能力检测与评析》、《高中物理选修与总复习训练》、《高中物理考点方法技巧》《高中物理学习目标与达标训练》《高中物理导读与检测》《物理200问》,分别由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担任副主编的书有《高中物理课程辅导》(上下两册)由沈阳出版社出版。主审的书有《高中物理课时训练》和《初中物理课时训练》由沈阳出版社出版。我撰写国家级和省级科研立项课题开题和结题报告40余篇,全部通过验收。我指导研究生论文20余篇全部通过答辩。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和在职教师在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我的传略分别被《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家辞典》、《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中国中学骨干教师辞典》、《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和《世界名人录》收录。

赤道雨

聚焦“双新”课改 百余位教师共同探索教育新航向

三湘都市报12月3日讯(记者 杨斯涵 黄京)如何让“新课标新教材”(下称“双新”)落地实施?如何让长沙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今日,在长沙市第十一中学,长沙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进会举行,湖南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颜慧林、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等百余位专家学者相聚,共同聚焦“双新”改革。“双新”改革将让学生课程多样化“希望通过本轮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长沙普通高中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教研机构的专业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推进会上,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希望,长沙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彰显新课程理念、体现现代化水平、符合长沙区域实际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长沙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和全国的品牌地位。据悉,2020年7月,长沙市获批教育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国家级示范区,长沙市第十一中学、南雅中学、实验中学获批教育部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校,9月28日,《长沙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作三年规划(2020-2023)》(下称《规划》)等文件发布。《规划》强调,学校要聚焦课堂教学变革,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研读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推动教、学、评变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建立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在考试命题中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规划》要求,学校要建立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掌握学情及个体差异,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共同体,精准评价课堂教学,重塑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缪雅琴表示,这次“双新”改革,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国家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课程空间,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同时,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发掘办学优势和特色,分阶段梳理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对课程发展方向与特色进行前瞻性、战略性思考,构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结构合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看“双新”改革下多元融合的课堂教学每周3节体育课,1节阳光锻炼活动……在长沙市第十一中学,该校体育课实行模块选修走班教学,体育模块选修课含男子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女子篮球、排球、健美操等,让每个学生有2门体育爱好或特长。据该校校长聂廷芳介绍,为了强化学生体育锻炼,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该校德育课程形成了二段六环三十六节相对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涵盖了《中学德育大纲》的全部内容,同时,实施美育课程分级化,开足开齐非艺术班的艺术课程,让学生“人人会识谱,个个会欣赏,生生会2门艺术特长”。“单元整体备课是达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推动学科教师专业整体水平发展有力抓手,因此,学校尝试了‘三导三研’单元整体备课范式。”聂廷芳告诉记者,学校基于单元整体备课,开展“摘花挑刺”式学科课例研修。“摘花挑刺”是将全教研组老师在上课前分为“摘花”团队和“挑刺”团队,两个团队均匹配等量的高级教师、中学一级和中学二级教师分别记录和评价课堂设计与实施的优缺点,提升备课组新教材课堂教学的专业胜任力。此外,在单元整体备课的基础上,十一中借助智能化课堂服务平台,对课堂教学行为数据、过程数据、结果数据等进行全面采集和汇聚,给每位学生建立了专属电子错题本,使学习更具针对性,真正实现全过程的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记者了解到,十一中构建了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服务环境,提供资源服务、互动服务和教学工具,为学生泛在学习提供支撑,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双新’改革,更多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相比教材内容新面貌,更具课程改革的深层意义。”缪雅琴表示,十一中作为国家级示范校将智慧校园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作为重点突破,投入了很多精力。她表示,从十一中的课堂教学展示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态和教师的教学生态,所以要引导教师多途径创设民主宽松、合作支持、富有个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以信息化为载体的学习活动,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沙市第十一中学作为96所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之一,应该引领全省高中学校进行‘双新’建设。”湖南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颜慧林表示,下一步,湖南计划在每个市州建立一个课改示范区,评选一批省级示范校。[责编:杨斯涵][来源:三湘都市报]

天下好知

中国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征稿启事

中国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征稿启事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EERI)旨在关注热点问题、把握政策导向、探讨基本理论,立足于中小学办学实践,服务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EERI期待与大家进行沟通交流,接受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投稿,共同探讨基础教育领域相关话题。投稿类型:1、《校长新声》:中小学校长办学实践、教学改革及热点问题思考,字数3000字以内;2、《良师新语》:中小学教师教学经验、课程改革案例及教学思考,字数2000字以内;3、专家、学者关于基础教育领域重要政策的解读以及剖析相关热点话题的文章,字数2000字以内。注:以上投稿内容须为原创内容,文中不得使用侵权图片!投稿邮箱:xuml@eol.cn投稿格式:邮件主题为“姓名+文章标题”,邮件正文请写明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单位及职务。文章请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为邮件附件,请上传一张近期生活照(自愿)一同以附件形式发送。

女超人

省教育厅重要通知!

高中新课程改革2022年前,安徽省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使用新教材,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高和职教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省教育厅日前出台《安徽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方案》《安徽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未来将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地位。目前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方案要求高中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坚持“五育并举”,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加强美育工作,重视劳动教育。同时全面拓宽实践渠道,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体验活动和研学旅行,严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须学完14个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三年不少于40小时。课程教学方面我省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2022年前,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使用新教材,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促进普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安徽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方案主要措施(一)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建设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开展升国旗、唱国歌主题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强化法治意识养成,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英雄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完善德育教育资源。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坚持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认真开设好思政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结对共建。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认真开展好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提升智育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核心素养。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进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促进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创建城市阅读空间和乡村阅读空间。强化体育与健康。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落实国家监测制度,实施省、市、县、校四级监测体系。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规范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切实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运动,加强校级运动队建设,引领带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推进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开展区域校园足球联赛。推进“师生健康、中国健康”行动。健全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端正学生读写姿势,做好眼保健操,保障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达到规定标准。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建设,建设一批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推进城乡学校少年宫建设,学校要设置艺术教室和艺术活动室,并按照国家标准配备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器材,满足艺术教育基本需求。加强劳动教育。建立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评价标准,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监督机制,加强县级统筹,确保劳动实践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增效减负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尤其要关注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创新优质教育资源研发方式,开发适应不同师生需求的优质课件;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利用智能学习空间,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精准分析评价,协助学校和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学校要高度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市县级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初中七年级做好小初衔接。学校要因地制宜,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创新备课形式,提高备课质量,认真制定教案,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规范常规教学行为。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市、县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实际制定中小学作业考试辅导指导意见。学校要建立学生作业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分层设计的校本作业,加强对作业数量、质量、批改、讲评的常态监管,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从严控制考试次数,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对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建立学有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完善政策支持措施,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三)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规范校本课程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教材管理办法,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并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完善地方课程教材编写、审查、修订、选用、退出机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校本课程监管,构建学校间共建共享机制。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制定校本课程教师指导手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实行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标准化配备和定期更新机制。(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四有好老师”全面提升新时代教师素养。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完善师德规范,强化师德考评,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实施教师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加强教师法治意识培训,提高法治素养。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构建教师可持续发展梯级培训机制,设置结构合理、分级实施的教师专业发展梯级培训课程体系。建立乡村教师集训制度,落实乡村学校艺术体育教师专项计划。 大力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建立班主任队伍选聘培训管理机制,提高班主任组织管理和教育能力。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行职称晋升“班主任”科目专业技术资格制度。(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保障教师权益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管理、统筹调配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年度动态调整机制。各地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在校生规模变化等情况,按学年动态调整学校编制配备。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配齐配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重视少先队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实行“定向公费培养乡村教师计划”,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完善教师岗位分级认定办法,适当提高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落实教师优待办法,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联动增长机制。绩效工资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切实落实学校分配自主权,并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完善师生权益保护及纠纷处理制度。(六)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激发学校活力全面提升校长办学治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完善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推行校长职级制,实行任期制管理,开展任期目标考核评价,推进优胜劣汰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实施中小学校长领航工程,构建选拔、培养、使用与管理于一体的中小学名校长持续发展梯级建设体系,构建校长持续发展梯级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省级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造就一支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名校长队伍。完善校长“省培计划”,开展校长国内外研修。激发学校生机活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学校发展评价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教育行政管理清单制度,依法将学校权力和责任规范清楚;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严格控制与教育无关的辅助性任务。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七)建设高水平教研员队伍,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省、市、县、校教研体系。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全面开展以教研员、督学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教学常规视导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员的指导服务作用。推进学科特级教师工作站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建立区域内校际联合集体备课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学校连片集体备课、城乡学校结对备课、教研员指导式备课等。(八)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监控信息网络,履行政府控辍保学法定职责,完善学生辍学迅速反应机制和行政督促复学机制。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提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水平。完善安徽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通过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学生空间“成长记录系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各中小学和教师要常态化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执行国家制定的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有效推进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各市县因地制宜实行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强化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九)落实教育发展保障行动,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保障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逐渐达到国家标准。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加快智慧学校建设,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基本建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持续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力度实施农村中小学和看护点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科学规划城镇学校布局,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完善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加快新兴人口聚集区学校建设;对城镇小规模学校进行改建扩建,增强容纳能力,坚持区域统筹、分校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消除大班额,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大力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到2022年达到20%,到2035年超过95%。(十)重视家庭教育,实施家校协同育人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构建组织管理、指导服务、队伍培养、引领评价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家教讲师团和志愿者团队,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树立和宣传先进家庭典型,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安徽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总体目标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着力在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有效实施改革。核心是完成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优化高中结构布局、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改革举措,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关键是多渠道促进育人观念的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主要措施(一)全面体现德育的时代特征各地各校要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将普通高中思政课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利用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和意识。深入开展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廉洁教育等,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开展国情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增强自主调控、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二)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改进科学文化教育。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科本质特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强化体育锻炼。各地要督促学校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学校要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加强校级运动队建设,保证学生掌握1-3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运动习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加强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加强美育工作。各地要为学校建设艺术教室,配齐教师。学校要开齐开足课程,积极开展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重视劳动教育。贯彻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学校要积极开展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通过家校共育,培育学生养成家庭劳动习惯、基本生活能力和尊重家长劳动的情感和品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抓好统筹指导,加强劳动教育试验区和实践基地建设。(三)全面拓宽实践渠道到2021年各地要制定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深化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校外实践资源相互开放,使得基地活动承载总人数与学生总数比达到2:1。逐步建立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综合实践顺利畅通。学校要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体验活动和研学旅行,严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须学完14个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三年不少于40小时。(四)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2022年前,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使用新教材,各地各校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各地要结合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做好课程改革工作。学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课程管理,严格学分认定管理,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制定安徽省推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融通实施办法,促进普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五)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各地要按照《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要求,统一建设涵盖选课排课系统、学生评价系统、教师考核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研评估系统、学生职业取向测试系统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要积极稳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制定学校选课走班指南,因校制宜,城市学校实行“大走班” “中走班”,农村学校可以实行“小走班”,并可以与行政班并存。学校要研究制定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下教学日常管理办法、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和教研工作运行办法等制度。(六)创新学生发展指导制定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意见,开展全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示范试点工作。各地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用1-2年时间,健全指导机制,注重指导实效。学校通过全面开设生涯指导课程、学科渗透、职业体验、专家讲座等形式,建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指导体系,与社会各界尤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系,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学校要积极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的改革;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要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提高教学精准性,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教师要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任务群)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广度及深度,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性、综合性作业。(八)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省级信息管理系统。各地要认真研究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和机制。学校要严格按照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学生要高度重视,提供真实材料,并对自己负责,家长指导协助。高校招生要积极主动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2022年前要形成广泛认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九)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制定公办民办高中同步招生入学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在2020年招生入学工作中落实到位。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根据安徽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要求,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学校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学习所有课程,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着力增强高考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健全选学选考机制,根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加强考试命题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十)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加强校长队伍建设。2020年完成制定安徽省校长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落实措施,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长领航工程,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建立省级高中名校长工作室,完善高中校长“省培计划”,开展校长国内外研修。各地要重视校长队伍建设,明确校长的专业属性。将校长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加强理想信念,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教学水平,各地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学校要科学制定教师绩效标准和分配方法,探索适应改革需求的教师管理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改进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到2021年,设立德育职称评审序列,编制班主任专项发展规划,各地各校健全完善班主任培训、管理、考核、激励机制,每学年至少要组织1次班主任培训,异地培训时间不少于1周,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对班主任进行倾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育人方式改革中的独特作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教研工作,保障教学研究经费,加强对教研工作的指导,建立教研员培训机制和工作评估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配齐配强各学科专职教研员,确保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十一)加强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学校布局规划。各地要科学编制普通高中教育项目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建设项目时间表和路线图。组织实施好国家扩大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办好必要乡镇高中,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各地要制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并报省教育厅备案。合理增加教育资源。制定安徽省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各地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以及普通高中攻坚计划的要求,要制订优惠政策,保障学校建设用地,要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进度,完善学校建设规划,补足校舍。(十二)加强装备使用管理完善安徽省普通高中学校装备标准,推进各类功能室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做好省级示范性实验室评比工作。各地要建立高中学校教学装备建设和更新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应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并强化监督监管和考核,优化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水平及使用效益。学校要提高设备使用率,做好“建、管、配、用、修、研”等工作,扎实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

和不欲出

教育研究需围绕教育现实

【思想汇】编者按近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方面面。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研究急需调整研究范式。本版作者认为,教育研究队伍要走出传统研究的惯习,围绕教育场中的实际问题做实证研究,构建循证教育体系以推动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学科研究的惯习与教育实践需求错位学科研究一般聚焦于一门学科的概念、表述体系和基本原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与其他多数研究领域一样,我国现代高水平教育研究也发端于高等学校,沿此惯习,当下许多教育研究仍体现为浓郁的学科研究的特征。其一,相当数量高层次研究选题基于研究者的学科立场和学术研究优势,而不是基于教育实践者的真实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层次课题管理部门允许申报者自主确定课题参与立项竞争。这使具有良好学术训练经历和较丰厚学科研究积淀的高校教师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据统计,近些年多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学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承担的。高校教师承担课题有其自身学术优势,但却存在忽视研究课题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倾向,这与他们学术型成长经历和担负高校分科型教学任务有关。另外,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绝大多数教育实践问题是综合型的,特别是诸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高考改革、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以及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等教育难点问题,关涉到不同层级政府的责权划分,具有不同发展优势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再分配、城乡统筹发展、国民教育价值取向变革、教师法律权利边界确定等多个领域,仅仅由高校教育学科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来突破这些教育实践难题是有困难的。其二,应用性指标在研究项目的结题评审中应有的地位缺失。论文、专著出版的级别以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学术规范性,是目前项目结题评审专家们普遍关注的要点,但对能否真正能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评审不足。这也是为什么10年来全国各地结题的省部级以上教育研究项目数以万计,但让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感到可用的成果并不多。简单的“科学主义”与教育的复杂性错位以经典物理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自十九世纪兴起以来影响深远,其典型特征是,认为事物运行和发展过程是确定、有序、可逆的,表现出对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或具有线性特征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盲目崇拜。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忽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试图用简单思维方式解释复杂教育问题的做法也相当普遍,比如:有人随意放大一种教育要素对整个教育发展的绝对性影响,提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的判断;有人忽视教育任务和教育资源条件的差异性,简单套用统一的生师比来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生师比的合理性。用简单的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虽然看上去“干净利索”,但由于不能准确揭示教育问题发生的复杂内在机理和外在制约条件,所以不可能生成出准确的改进建议。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错位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取向与教育的现实状态的错位的表现形态是,聚焦应然性研究,只是描述理想状态下的教育要素、要素间的关系形态以及资源供给水平,而很少结合我国各地教育实际状况,提供从不理想的现实状态迈向理想状态的具体改进路径和实施策略。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教科书大部分都是按照这种理想模式编写的。这是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看上去“挺有道理”但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重要原因,也是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实学校中的教育要素如教师、学生、教育设施都不是按照教科书所期望的理想状态配置的。两种研究的区别在于,应然性研究可以从容止步于种种理想化的设想,而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复杂的,它要综合考虑发展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现实教育要素水平以及推进过程中人们可能获得的资源、制度和政策条件,是研究者必须深入到教育实践中经过多方合作和反复尝试才能完成的。教育研究必须围绕现实探寻答案为了匡正上述三种错位,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必须探寻新的立项依据、研究组合方式、研究展开进路以及新的评价标准和话语方式。第一,回归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轨道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教育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在实践标准的视域中,合理地处理好学科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只有回归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有效认识链条上,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实践证明,许多难点问题,只有提升到更高理论层次上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解决,例如,对教育部所属高校招生名额省域分配问题,就存在“按人口数量分配”“按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需求分配”“按各省、直辖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分配”和“尊重历史沿革”等不同理论观点。这说明只有以现实教育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其在实践中的真实状态,透视并在更高的层面解决相关理论问题,才能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具有坚实理论依据的具体对策。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科才能不断吸收到富于时代气息、有助于现实问题解决的新理论。为此,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单位应适当压缩自主立项项目,主要投放从教育实践中征集到的急需课题;支持理论工作者与高水平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克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难点问题,并在立项时要求课题组设计实践过程,明确实践单位,预估实践效果;要求重要课题结题时必须提供引领解决相应实践问题的证据,并将实践效果优劣作为评价研究质量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第二,按照复杂科学的原理和话语方式,解释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复杂具有普遍性,简单只是复杂的一个特例或构成环节,正如法国哲学家莫兰所说的,“简单的东西,不再是任何事物的基础,而只是在复杂性之间的一个过渡的环节。”首先,要承认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它是由稳定要素与不稳定要素、可预见事件和随机生成事件、单一因果关系与多元共同影响关系、相似特征与差异化特征、连续发展的有序性与无序性(如某些断裂性事件)共同构成的,表现为多要素影响、多样态构成、多种发展路径共存的存在和发展样态,因此教育研究不应再满足于现状批判和对小局域内教育要素间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是要准确判断每种状态存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评估其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作用,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判断其合理性构成特征并预见其发展趋势。其次,要用新的学术词汇和话语方式表达复杂科学视域下的研究成果。在简单事物观视域下,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述,一般使用公式、公理以及决定、必定等词汇和话语方式,以明确事物运行和发展的确定性、有序性和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显然这些词汇和话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教育研究领域契合复杂科学的词汇至少包括:概率、随机生成、博弈、多元分析、趋势预判、差异评估、自主适应、系统协同、整体观照、边界探寻、匹配分析、价值偏好、多重路径、潜能识别、优化选择、危情干预、非连续性事件等等,这种话语方式更能恰当反映复杂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本质属性,如对体罚效果的判断是,“通过体罚获得好的教育效果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第三,把研判不同区域和学校教育要素构成的现实特征以及探索达成预定目标的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作为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在研究立项体系中,划分出一类推广应用研究,鼓励优秀结题项目特别是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做好后续推广应用研究,从而在制度设计和立项规划层面上引导高水平研究关注实践路径和实施策略的研究,以有效促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性转化。此外,当代教育研究还要从我国教育要素和资源供给的差异化特征出发,透彻解析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特征,分级分类制定个性化实践路径和发展策略。(作者:傅维利,系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怨天怨地

2018,常州教育向您报告!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回应百姓期盼,聚焦公平优质,基础教育满意度位列服务行业之首;我们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呼应社会关切,发展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1.资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全年实施教育重点项目68个,建成投入使用学校20所,新增学位15860个,有效缓解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普通高中入学比例,2018年追加普高招生计划2156人。针对城市未来学龄人口不断增加,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超前谋划,提前布局,通过调研形成6个辖市区2020年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报告及资源短缺解决方案,市委书记汪泉亲自批示,要求各辖市区及实际相关部委办局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为未来教育发展夯实基础。2.优质均衡迈上新台阶高考成绩再攀新高,本一达线率56%以上,位居全省前列。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34所、市新优质学校15所,优质学校比例达86%以上,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比例达91%以上。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化覆盖面超50%,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放大。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入学子女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开展城乡学校结对活动,建立市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20个,培育乡村骨干教师600余名。3.师资队伍再上新水平坚持把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大力实施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启动高校访学和博导工作站项目,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青年英才培育计划,全市共评选出首批50名青年教师英才培养对象。名班主任建设有新突破,在全省率先开展名班主任评选活动,首批评选出市特级、高级、骨干班主任170名。名校长培养有新进展,开展第二批名校长评比工作,新增市级特级、高级、骨干校长81名,名校长培养基地19个。全市新增省特级教师17名、正高级教师10名,省职教领军人才7名,教师各类比赛竞风采。截至11月底,获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大赛一等奖共47个,获奖成绩居全省第一方阵。幼儿教师在全国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分获一、二、三等奖。4.素质教育谱写新篇章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机制,积极开展学科育人价值开发研究,注重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局小《创节气生活,铸阳光品格》入选教育部“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开展品格提升工程创建活动,新创省、市级项目14个;发展素质教育,钟楼区启动前瞻性项目《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区域范式的实践探索》,开辟新时期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先河。开展学生参政议政活动,省常中代表队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进入全国参赛队八强行列。组织各项科技创新大赛共30余次,获国家级和国际奖项100多个。在19届省运会青少年篮球赛中,常州一中、常州市实验中学分获男子甲组、男子乙组冠军;湖塘桥实验小学揽获男子丙组、丁组冠军。艺术教育成果丰硕,获江苏省艺术展演活动特等奖2个、一等奖10个。5.职业教育再攀新高峰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创建活动领跑全省,新增省现代化示范性和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各1所,总数达5所,占比全省第一。新增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2所、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5个、省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省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4个。教学科研成果全国领先,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一等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第二。技能和创新大赛捷报频传,获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70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一等奖11个,获奖成绩居全省前列。6.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深化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全市大部分学校启动了第四轮学校主动发展规划评估和第五轮发展规划思维制定和论证工作,激发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回归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省级前瞻性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15项。基础教育3项教改项目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9项课改成果亮相中国教博会。推进中小学课程公共资源集约化建设,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集中高效实施19门劳动和通用技术课程,惠及学生达3万人次。承办全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推进高中事业发展”普通高中校长暑期研讨会,并在会上作经验介绍。深入推进教育国际交流,接待境外来访47批次,赴境外学习交流近40批次。7.身心护航亮出新实招制定“保护视力”考核指标,把学生视力保护放到学校工作重要位置,对于学生视力连续下降的学校进行问责制。加强学生用眼视觉环境建设,完善学生近视防控措施。强化学生体质监测干预,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位居全省前位。持续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创成全市国家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3所,天宁区获评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推进“阳光餐饮”工程,护航学生餐饮安全。建立心理健康促进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展一对一公益心理辅导1120余人次;举办心理健康文化节,开展活动45场,受众超10000人次;建设心理成长工作室,开展培训活动26场。8.培训整治频推新举措建立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教育、工商等23个部门组成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常州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指导标准(试行)》《常州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在市教育局和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整治办公室,抽调专人驻点办公,实现多部门联动执法。按照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明察暗访、综合执法、专项督查、滚动公布黑白名单等治理行动。全市共摸排5453个培训机构,治理整顿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817个。9.社会教育再跃新能级常州“青果在线学校”上升为国家数字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年新增访问量800万人次。教育服务中心举办常州公开课11场,参与人数全年累计逾20000人次,开展18次优秀教师免费导学活动,免费为近7000人次学生提供个性化优质教育服务,艺术科技类青苗义教活动继续开展,共举行180余次活动,受益学生36000余人次。依托常州开放大学及社区大学8所分校,实施35个免费教育惠民培训项目,开发课程100门,送教近1500次,实现城区“送教进社区”全覆盖。全年建成省教育服务“三农”基地10个,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达3万人次,为苏南之最。10.社会支持实现新突破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更加浓烈,社会各界支持教育更加有力。截至11月底,全市实施各类免学费和助学金资助总额逾2.4亿元。其中,免除中小学生学费逾2.1亿元,惠及学生46万余人次;发放各类助学金逾3100万元,惠及学生近3.4万人次。发起设立“龙城教育英才奖助基金”,全年筹集金额达550万元,用于对全市教师奖优助困。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建校外各类劳动实践教育基地457个。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2019,我们将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您我的共同努力,常州教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2019常州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增强教育获得感2019年,常州教育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持续瞄准“公平、优质”两大目标,持续主攻“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三大任务,持续坚持“主动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四大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改善教育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写好“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奋力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教育新篇章。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部署我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目标,着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持续增加学位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规划。实施50个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年内竣工投用20个项目,确保新增学位1.5万个。加大教师招聘和培育力度,新增省、市级优秀教师500名左右。持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集中整治,净化学生成长外部环境。积极开展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课后延时服务。加强体育教育,因地制宜开设游泳、球类等特色体育课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建立心理辅导云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测评、预警及跟踪咨询服务。持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加强优质学校建设,新创省市级优质幼儿园15所、市级“新优质学校”8所。提升职教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98%、升入专科或本科就读率达70%以上。进一步扩大优质学校辐射面,新增集团化办学学校10所。 教宣 尤佳

坏孩子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3089国内刊号:15-1362/G4邮发代号:16-129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2012,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181,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杂志介绍刊社简介《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 CN15-1362/G4,旬刊。《课程教育研究》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课程教育研究》宗旨:以新科学、新知识、新方法培养新人才,让人才以创新的实践建设美好的未来;为创新教育理论、方法、信息提供展示的平台,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创中国科学教育的新时代。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投稿须知1、《课程教育研究》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课程教育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课程教育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