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教育的良性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中小学教育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能否实现这个最终目标,能否在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萌芽的重要时期给予积极正面引导关键时期!结合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下面浅谈几点我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地方中小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身上存在的几点问题。一、学校领导“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不用发号施令,大家自然起身效法,政令将会畅行无阻;如果当政者本身言行不正,虽下命令,大家也不会服从遵守,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机制作保障,制度既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同时也要约束老师的一些行为,但是在很多中小学校,用来约束老师们的制度好像仅仅只是对普通老师有效,对学校领导甚至于对一些所谓的“中层”则没有任何约束,或者是形同虚设,他们可以任意的游离于制度之外,为其名曰“工作需要”!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说法,至少我认为这是很荒谬的!学校由于其特殊性对老师的要求本身就要比其他行业高得多。“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讲的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一定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人员,更应该是以身作则,做其他老师和学生们的表率,而不能仗着自己是领导就搞特殊化,否则有何面目在台上对老师们侃侃而谈,吆五喝六!难道就不怕老师们耻笑吗?二、干工作变成了作秀式的“晒工作”。总书记说:“幸福是干出来的”这句话说的特别棒,这也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幸福是干出来的但是总书记讲的“干”是指要实干,而不是说纸上谈兵,拈轻怕重溜须拍马式的“干”作为教师能否干好本职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或者一群孩子的未来!很不幸的是现在有好多老师把干工作当成了作秀式的“晒”动不动就拍照留念,发朋友圈,或者直接发到学校QQ群微信群,其目的其用心路人皆知————为了能让领导过目,为了能让大家看到!我想说的是,老师不是演员,教书育人不是拍戏,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为什么要特意的拿出来?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学校领导居然也认可这种做法,大撒渲染,赞赏表扬之声不绝于耳,真是奇哉怪也!还有一点但凡喜欢这样晒的人工作量一般都是最轻的,难道整天上课忙着批改作业的老师们就没有手机吗?不!他们才是最踏实最普通的默默无闻的实干者!三、想着法儿“离开讲台”嘴上却说“我爱学生”。永远不要对着镜子撒谎那是自己骗自己!发言如同演讲,趾高气昂,吐沫星子满天飞,讲到动情之处居然能把自己感动!满嘴的教育教学经验方法,开口闭口谈对学生是如何的了解如何的喜欢可是背地里却“小动作”不断,消尖了脑袋,整天围绕在领导周围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目的只有一个少带课甚至于不带课!学校传递知识启迪智慧的乐园,原本应该以“教书育人为荣”应该把心思用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上面,现在的现实是多数人好像却把教书育人站在讲台上上课当成是一种没有能力的表现,让原本该是一方净土的小院充斥着世俗的尔虞我诈!这种不正之风若不刹住那么必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老师们都一门心思的想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虚度时光不愿上讲台,那么谁去上课?如果你身边的一部分人整天这样闲坐着工资照领,那么还会有老师愿意心平气和心甘情愿的为学生奉献青春吗?四、飘忽不定的“制度”捉摸不透的职称。对职称制度吐槽的老师不少,既然是制度肯定有其两面性,对于职称我不想过多的去评价,老师的工作和职称有着密切的联系,职称越高对应的工资待遇也就越好,职称每年都评,但是每所学校都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可以说是“狼多肉少”因此每所学校都会出台相关的制度,专门用来对每位老师进行相应的筛选,最后剩下的人就是能够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但是坏就坏在学校自己出台的这些“土制度”基本上是学校领导一换,制度一变,所以这给很多老师带来非常大的烦恼!原本自己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制度”所要求的条件,但是新“制度”一来一切又得重新开始,老师们又得为新“制度”的要去准备去打拼!为什么领导一换制度就得更着变?也许真的有必须要变的理由可是这样做却实实在在的损害了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切身利益!使他们原本就艰难的职称之路变得更加艰辛!五、“老调重弹”“啰里啰唆”的会议何时休。会议是指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议事活动,它是在限定的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会议一般包括议论、决定、行动3个要素。因此,必须做到会而有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否则就是闲谈或议论,不能成为会议。反观学校的会议就真的变了味,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宁愿上两三节课也不愿开会”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其实原因就是很多会议其实是简单机械式的重复!台上对领导讲话内容永远是“老三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对台下的早已经坐得不耐烦的老师们进行着“演讲”我是不反对开会的,有些会必须得开但是有没有遇事就开会,一开就是所有领导轮番上阵的必要呢?我看完全没有这样的必要!会议就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开会不是搞个人演讲,发言内容一定要有逻辑讲求简洁,时间要有所控制这样才有利于更高效的工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或管理者的我们也需要时常“红红脸 出出汗 排排毒治治病 ……”
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调查,此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违反竞赛规则。近日主办方撤销奖项,收回证书。家长发表声明承认错误并致歉。全国每年都有不少艺术类、学科类、竞技类青少年竞赛,很多竞赛与学校、赞助企业、社团组织合办。家长、老师们热衷参与,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身其中。为的是让孩子在比赛中获得荣誉,赢取名次,然后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的一众人一举成名。功利性的社会活动中,孩子成为教育的玩偶。竞赛主办方,如果没有网络曝光,孩子的奖励是否照常有效?那些隐藏在幕后的“推手”能否被发现?活动的奖励机制是否能够得到审视与完善?活动发起的初心落实了吗?家长,如果没有被质疑,会公开承认错误并道歉吗?这次道歉后,未来会不会故伎重演?老师,项目研究的名义指导老师有三名,难道老师们不知道其中的猫腻吗?没有相关专业的支撑,为什么能够指导医学专业的论文?明知是不诚信的“假研究”、“假论文”、“假荣誉”,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还要染指?社会机构、学校、家长、老师构成了孩子学习成长最主要的教育环境。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滥竽充数、华而不实,是环境教给孩子的生存法则?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者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值得每个人深思。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孩子熏习的内容、成长的阶梯。孩子被动接受家长的安排,他们在所见所闻当中揣摩世界、判断是非、形成思想和情感。为了名利,原来可以造假,可以违背良心和法纪。若此次事件没有曝光,孩子的荣誉、名次有了,但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消失了。因为这一行为的影响将永远铭记在孩子心里——为了名利,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要颜面。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私利,放弃认清自我,强化与世界的分离,这是教育的最大悲哀。更令人心寒的是,孩子成长的所有环境都在不断助长和延续这种悲哀。政府希望培育专业人才,学校希望培育更多名牌大学学子,家长希望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没有人关注孩子是一个“人”,是一个个鲜活闪亮的生命体,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份子,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大家自以为是的总是将自己的希冀与目标强加给孩子,他们的眼里只有知识、技术、学历、职业、权威、成功,没有心灵、自由、真实、情感、快乐、爱和善良。家长们觉得让孩子多学习些知识和技术,就是对孩子的爱。然而正相反,一个人不爱孩子,才会把某种理想与愿景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此种人或彼种人,本质是让孩子完成自己的野心,孩子是家长利用的工具。家长们爱的不是孩子,爱的是一种理论、一种地位、一种野心。家长们真正爱孩子,爱一个人,应该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绽放自己,而不是操纵他们的感悟、泯灭他们的良知、损耗他们的心力,用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知识不是智慧,技术不会产生创造力。孩子所学知识全部为前人过往的经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书本化认知,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知识不会被淘汰。孩童时代学习的知识,有多少能在未来发挥实际作用?依靠当下无法确认的知识能够衍生出更准确的知识吗?任何时候知识都是等待被批判的对象。过分强调技术,我们便毁灭了人。技术为的是效率,效率让世人越来越麻木、冷漠、残暴。生活是痛苦、喜悦、爱、美、丑的全部,一旦我们掉进技术的深坑,我们便失去整体感知生活的能力。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他们是单靠技术生存的人,仅仅倾心生活的一个侧面,这是技术人士的通病,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整体体验。技术虽重要,却不能解决内心的压力与冲突。有时候技术成为毁灭的手段。一个知道如何分裂原子的人,而内心却没有爱的人,很可能成为一个恐怖的怪物。《隐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阳,学习成绩全年级第一,可是谁知道他内心的冲突、不安、压抑与恐惧,谁关心他的混乱、悲愤和无助。可以想见,朱朝阳将来绝对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人,但同时他也是拥有恐惧、分裂、创伤的人——只有物质上的安全感,没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会逐渐失去活力、失去生存的意义和勇气。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炮制危险的教育吗?如果技术的进步是为了互相毁灭,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当今世界,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可是战争、暴力、灾难、犯罪、疾病有增无减,人们依然生活在恐惧不安、焦虑无助之中。可见,技术不能拯救人类。真正的智慧是看清自己、理解生命的觉知和洞见,是把握生活、创造和谐的能力和精神。知识与技术只会壮大物质,削弱情感,阻碍我们从生活的矛盾与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知识和技术是我们唯一孜孜以求的东西,那么,我们摒弃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了。正确的教育是共同发现“人”、理解“人”,追求成熟和自由,绽放爱和善良。孩子们十几年的接受教育、努力成长,最为关键的不是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操练、运用,而是“人”的完善、情感的温润、心性的觉知以及完整生动美好的生命体验。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在路上玩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一看,发现小孩搭建的是一座城堡。孩子接着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孩子交流中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可以做我的老师啊。”孩子们心地纯良,思维开放,情感和德性没有被染污,他们充满新颖的视角和创想,并不比成人逊色。到底是爱与善良给功名利禄让路,还是功名利禄给爱与善良让路?到底是施教者给受教者让路,还是受教者给施教者让路?所有参与教育的人与孩子们应该是平等的,互助的,一体的。家长和老师只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行者、友人、爱人,而不是制造恐惧、冲突、对立的领导或权威。教育最需要的便是以孩子为中心,呵护孩子们的特质,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他们尽情享受成长。一方面我们须耐下心来,沉下身去,观察、尊重、发现、理解孩子们,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走进当下,学会爱,释放爱,传承爱。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都有悲苦与哀愁,以及深层的恐惧,包括经济、职业、情感、家庭、健康的恐惧,但不要将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恐惧会引发混乱、纷争、强制、伤害、痛楚,恐惧会在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传染,只要有了恐惧,爱和自由就难以存在。无论何时何地,教育总是影响人类健康发展的关键领域。正确的教育,可以感悟生活,唤醒智慧,培育爱和善良,创造自由和平美好的世界。但愿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创设新的教育文化和教育环境,给予孩子们超越名利层面的更多的精神意义和生命意义上的支持与协助。
摘要:情感教育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关注点。本文通过对2000年—2011年中国知网有关情感教育文章发表情况来分析现在中国情感教育研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关键词:情感教育 依附状态 快乐化 取向情感教育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关注点。本文试图通过对2000年1月1日—2011年9月9日中国知网有关情感教育文章发表情况来分析现在中国情感教育研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1 研究的现状1.1 论文的数量:呈曲线上升在中国知网输入“情感教育”为题目的检索词,我们可以发现:从2000年以来各国各类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为2556篇,其中2000年76篇,2001年96篇,2002年128篇,2003年115篇2004年122篇,2005年174篇,2006年202篇,2007年272篇,2008年319篇,2009年330篇,2010年454篇,2011年 252篇。由此可知有关情感教育文章的数量呈曲线上升的趋势,这增长的趋势可能是由于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情感教育课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同时也突显情感教育这一课题的重要性。但是这2556篇中,教育类普及性杂志多,核心期刊少。这说明了,情感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章仍是处于低层次阶段。1.2 论文的类型:应用性的经验感悟多,理论性的学术研究少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章中绝大多数都是与学科结合比较紧密、应用性的经验感悟类文章。其中典型的题目有:浅谈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情感教育仅仅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并不能体现以情感教学为主体的研究,导致情感教育被弱化。而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情感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是硕士学位论文,且大部分是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研究成果。这情况说明绝大多数的情感教育研究者仅仅停留在意念上的主观思考,还没上升到科学实证研究的高度,其研究结论也许不会有足够说服力的。1.3 论文的目的:游离于情感教育表面通过论文的分析,可发觉论文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优化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等等。从这些目的可看出这些文章都是游离于情感教育表面,还未能挖掘情感教育的本质,也未能真正重视情感教育。1.4 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通过对论文的分析可知,论文研究的视角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师教这一层面出发,很少触及学生的学,历史文化,教育评价等方面,这样的研究难以对情感教育有一个整体全面的建构。1.5 论文的作者:中小学一线老师多,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少通过对论文检索和整理,可以知道情感教育的研究者绝大部分都是处于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数量较少。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虽然现在教育理论界对情感教育的研究更进入了多产期,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各种文章在各种杂志上俯拾皆是,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内涵,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情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正如朱小蔓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1]。我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2.1 情感教育的依附状态自从新课改后,情感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有学者不断地研究有中国特色的情感教育模式,主要有:情境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成功教育模式;乐学教育模式;爱的操练模式;情知教育模式;审美建构模式;和谐教育模式;生活教育模式;自主教育模式;交往教育模式等等。但是这些情感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都是把情感教学作为一种加强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学习效果的方式。因此, 几乎所有实验都特别强调情感的“现场感”, 刻意营造一种情感氛围, 以师生共同进入情感体验作为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课堂中的“情感气氛”点缀只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 更好地掌握技能, “好比为知识裹上糖衣……而一旦去掉了那层糖衣, 学生依旧对知识毫无感情”。[2]这样的情感教育与传统的唯智教育相比,只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与情感教育实验的这种特点相呼应的理论研究中, 情感教育同样被看作是促进知识教育的辅助手段, 而不是教育目的本身。前述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论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绝大多数都是从方法、手段上探讨情感教育的应用问题, 从认知的发展需要去探讨如何激发情感、促进学习, 这说明我们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着眼于情感的服务角色。那么能否把只将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就能称之为情感教育?这与真正的情感教育的距离相差多大呢?这样的一种依附于知识教学的状态,情感教育还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和必要性吗?情感教育的依附状态还体现在情感教育评价的缺乏,与德育,美育混为一谈。情育,德育,美育究竟是重合的还是并列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才恰当。当代提出的情感教育应该包含什么具体的内容,它的操作模式是怎样的?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那么所谓的“还人类教育的另一半,构建认知与情感互补协调的未来教育新模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教育课题”的号召,“离开了情感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等等口号[2],都是井中之月水中之花,渴望不可及。2.2 情感教育快乐化除了情感教育依附状态值得我们关注外,情感教育是否就是快乐化,从而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也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很早就在提倡“寓教于乐”,希望通过相对稳定或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3]然而,这种“乐”在当今的情感教育占据了情感教育的总基调。即认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身心愉悦。这样的“乐”基调是否有违“寓教于乐”的本意?各种情感教育实验都特别注重课堂的快乐基调, 视情感教育为一种以实现学生学习愉悦为宗旨的活动, 并形成一个鲜明的主题: “要‘使每个学生有幸福的时光’, 使他们感到‘学习是愉快的, 活动是愉快的, 生活也是愉快的’。很多情感教育论著中都一再强调所谓快乐等积极情感的培养, 并以此作为衡量情感教育成效高低的重要指标。不可否认让学生感受快乐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主题,但是让学生快乐高兴就是情感教育的全部内容吗? 这样的“乐”基调是否有违“寓教于乐”的本意?affective ecation与feeling ecation有区别吗?生活学习都有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快乐也只是其中一味,这样的单一偏向,是否造成更大的缺失?情感作为人类个体精神大厦中最深沉、最稳定、最核心的特质和支柱以及个体经验中最亲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体验, 绝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和超越学生个体以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4]从这样的一个如此丰富的情感教育概念我们可知,情感教育绝不可能仅以快乐为主题,它应该包含更多更为广泛的主题意义。在此说明,这个概念是国外相对权威的一个概念,但是它引进中国过,如何本土化,并探索出适合我国特色的情感教育具体的操作,就有待我国教育研究人员进行长期的、持续的、专注的、系统的、深入的理论探索, 需要联合神经生理学尤其是脑科学、情绪心理学、教育哲学等多学科进行整合性研究, 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情感教育实验, 为理论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2.3 情感教育的取向是内心的自我释放还是自我调整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情感教育在中国的实施状况》指出,集体主义文化下中国的情感教育,学生是用集体的身份来替代自己的自我自主,即是学生内心情感是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而不是自我释放。[5]例如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遵守各种规则,礼仪,要学会礼让,有话不能说,要学会内忍,那么这种憋于心中的苦,究竟该放何处,特别在这个提倡个性发展的社会,情感教育又是怎样引导这个问题呢?如何引导人的价值判断?参考文献:[1]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与情感教育理论建设[J] .教育科学,1995(4):65-65[2] 刘宣文.近代以来中国情感教育述评[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4):60-63[3]曹松林.论情感教育及其实践[J] .凯里学院学报 ,2007 (4):77-79[4](英)P·郎.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3) :25-35[5] Cheng Kai Yuen.Implementation of Affective Ecation:The Case of a Middle School in China’s Guangzhou[J] .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Ecation IUB, Pakistan ,2010(2) :47-59
教育硕士论文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论文。它不需要仪器设备获取实验数据。论文数据来自更多的主观设计,缺乏客观评估。按照作者预先设计的想法,先入为主,很容易达到预期目的,自圆其说。主观设计难免受到个人思想局限及模仿他人,因此教育硕士论文评审经常会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类似感觉。教育硕士论文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教学实验法等。1文献分析法所谓文献分析,不应该仅罗列几种流行的教育学理论或时髦的模式,概念,就似乎了解现今教育学原理了。其实不然。很多学生的文献大多通过网络查询获得,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拿来主义。很少有学生认真研读原著,因而对某些理论学说采取实用主义策略,断章取义,甚至滥用,以讹传讹。将理论与问题本身紧密结合的论文很少见,大多是把理论当做招牌。建议教硕导师督促学生多读原著,深刻领会教育思想的真谛,为论文奠定坚实基础。2问卷调查法问卷大都有现成的模板。是结合论文洋为中用,还是直接照抄,决定问卷的质量和调查效果。有些问卷题目过于简单化,只有选择性问题,甚至一看题目不加思考就能选择选项,这不是好的题目。有些题目明显低估了师生智商,明显的游戏化。建议设计问卷时,要针对问题。少一些客观题,多一些主观题。更多的让答题人通过思考获得答案。这样才能真正通过问卷达到研究者的目的。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3教学实验法教学实验很重要。分组及案例要经过精心设计,而不是随意安排。对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设计。统计学也不是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区别要与问题相符。建议注重教学设计,落实到每个细节。好的思路加上好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才有价值。论文反映的是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对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硕士论文的评价远比学术型论文难,因其主观因素更多。不能只套用路子,否则只能是应付论文。若想教育硕士能够长期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认真总结反思教硕论文的选题,设计和内容。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李东风
还要留学吗?YES OR NO?对话 张明杰张明杰,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今年是他在港科大工作的第二十五年,也是最后一年,明年他将前往南方科技大学任教。二十五年来,他除了是科学家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便是老师。田川:您说我们的国力变强了,但教育的目的没有变得更好,那个目的您指的是什么?张明杰:我觉得这个世界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变得美丽。如果我们只有一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都像一个人,对每个人不利,对社会发展也不利。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每一个人的人格,培养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张明杰是资深的教育工作者。读书时多年的留学经验,以及工作后长达二十五年的教育经验,让他对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深有体会。田川:在您的认知中,东西方教育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张明杰:东方人相对来说比较注重传授知识跟技能,反映在教育里,就是以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好与不好。考试往往是有标准答案的,一旦有了标准答案,那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都是在为了这个标准答案跟分数去努力,培养学生的方法也都是怎么把考试考得更好。西方教育注重的,首先是培养一个学生喜欢上学习,第二是培养他们对知识获得的能力,跟运用知识的能力。△张明杰指导学生工作(右二为张明杰)1984年张明杰从农村考到上海,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大名鼎鼎的,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在六十年代,上海生化所因为参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而世界闻名。但即便进入了中国最顶尖的研究所,张明杰却并不满足于此。仅读了三个月,他就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退学,尝试出国。张明杰:我是满怀希望进到上海生化所的,但做生命科学是很花钱的,当时中国的科研力量跟世界比还是蛮落后的。我觉得如果继续读下去,会和自己当初期望的结果有蛮大差别。所以我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必须得给自己一个机会。田川:您从何判断自己看到的东西,和期望的东西会有很大落差呢?张明杰:上海生化所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所,它订阅了很多国际上最新的杂志。我们可以在图书馆读到最新发表的论文,然后就会知道别人在做什么研究、是怎么做的,看完后觉得当时中国和世界还是有蛮大差距的。从中国最好的研究所退学,对于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那个年代读研中途退学需要赔付国家培养费。张明杰从农村老家东拼西凑了900元,才得以退学成功。田川:900块钱,在那个年代应该是很大的一笔钱。张明杰:对,现在回想起来,无可否认退学是一个很鲁莽的决定。田川:您在做退学决定时,有去征求谁的意见吗?张明杰:唯一问的一个人是我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太太。我对她说我要退学,原因除了当时国外科研力量比较好外,另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就是,如果读得再久一点,我就更赔不起国家培养费了,那就完全不可能退学了。田川:当时您夫人的态度是什么?张明杰:也许她那时对我有一点信心吧,觉得我去留学应该能做成。所以我就退学了,然后就开始申请学校,参加考试。做一件事,把自己放到绝路上,没有退路你也就干了。回想当时,如果没收到录取通知书,我就完蛋了。因为我家的经济条件不可能允许我再等一年,所以申请学校的同时,我也在农村的乡镇企业找好了一份工作。因为总归得生活下去,如果5月份还没收到通知,我就去上班了。田川:父亲反对过您退学的决定吗?张明杰:我父亲从没为此劝过我或反对我,自从我考上大学后,我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已经出去看了天下,知道的比我多,所以你们做的决定一定是对的。”我真的觉得他能这样想实在太不容易了。△张明杰八兄弟与父亲合影(右四张明杰父亲、右一张明杰)张明杰1966年出生,是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除了父亲的言传身教,从小他体验过的教育更多的是漫无目的的玩耍。田川:您在农村的学习环境是怎样的?张明杰:我一直开玩笑说我没读过小学。那时我觉得去学校就是好玩,拿个铁圈、做个泥巴车就可以玩了。但在农村,小孩子还需要干活,都蛮辛苦的。但这个经历教会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如果你真正吃过苦,那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碰到何种艰难情况,你都能扛过来。田川:您小时干农活苦到什么程度?张明杰:10岁去收割水稻,一整天都弯着腰,等站起来,腰根本直不起来,而且满腿都是蚂蝗。还是不回忆好一点。田川:但想要非常用功读书的意识来自于哪儿呢?张明杰:来自于我的父亲,他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我爸读过一年私塾,后来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就没再继续了。所以在我们小的时候,他经常跟我们讲,要是他能多识点字就好了,这样就可以看更多的东西。如果他的儿子能读书,再辛苦他都要想办法支持下去。读书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如果我能读书,能考上大学,我就不再是农民了。△张明杰在农村放牛退学半年后,1989年5月,张明杰收到了国外学校的录取通知,在申请到奖学金后,他带着30美元,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到了加拿大,他选择了生物化学专业。在那里六年时间,他从研究生念到博士后,这也让他见识到了国外和中国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专业领域最先进的科研思维。张明杰:我读博士生的时候,有一个叫Jerry的老师。他从不会像教小学生一样告诉你做这个或那个,他会给你一些建议和一些分析。他经常鼓励我去问很重要的问题。田川:比如他会跟你说什么?张明杰:他帮助我如何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上去寻找问题。他说你以前训练的是生物化学,你现在想做神经科学的问题,那你就得想想,怎么把这两个方向的强处给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是,我该怎么对待年轻的科学家,包括我的学生、我的年轻的同事等等。田川:应该怎么面对他们呢?张明杰:毫无保留的去跟他们分享。但分享的时候,不可以让别人觉得你是在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要跟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探讨,最后一起得出来一个很好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这不是老师给他们的想法,而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想法。所以我觉得做老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把学生、年轻人的能力发挥出来。△张明杰与恩师Jerry及其夫人合影(右一张明杰、左二恩师Jerry、左三恩师Jerry的夫人)1995年,因为出色的科研能力,张明杰受邀来到香港科技大学任教。读书时多年的留学经验,以及工作后长达二十五年的教育经验,让他对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深有体会。田川:来港科大后,在课堂上有没有发生过让你记忆犹新的事情?张明杰:有。刚来香港科技大学的时候,我被要求教我们一年级最核心的一个课程。我很紧张,认真准备了很多内容。上课时,眉飞色舞的讲了很多。讲完后,学生过来跟我说:“张教授,我们听不明白。”我一个同事也告诉我,学生抱怨我教的东西太多、太快、太难了。听完后我突然发现,我只为我自己的课在考虑,没有为学生考虑。这也是我作为老师被上的第一堂课,它提醒我要记得,我上课的目的是希望坐在下面的学生,能明白我想要他们学什么、怎么学。△张明杰博士毕业时与导师Vogel教授合影因为自己的教育经历,张明杰深知老师和教育环境对一个人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除了上课,更多时间他要带着学生在课堂之外做科研。不管在哪里,他都尽可能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张明杰: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研究面前,人人平等。这很重要。有时我有个想法,他们也有个想法,结果他们对了我错了,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你必须得尊重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如果你对研究团队里的人很凶,学生怕老师,那麻烦就出来了,因为这会压抑他们的创造性。田川:作为一个老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开启每一个人的可能性呢?张明杰:知识只是教育很小的一部分。清楚知识的来源,以及你为什么要学知识非常重要。学了知识以后,你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里面原来这么好玩。如果有机会再往下问它的起源、根源、原因,发现原来我们还都不知道。那也许就会有人说,我可以想想看怎么把这些原因给找出来,这样就会让人觉得学习是一间很好玩的事情。很多时候你需要给学生打开一道缝,之后开放的天地可以是非常广阔的。但如果你永远都不把他们引过去,那就没机会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那边还有一片未知的天地。张明杰有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大儿子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任经济学教授,小儿子在Facebook当大数据工程师。对于教育目的的思考,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张明杰也偶尔会得到启发。张明杰: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有一次,我小儿子做一道有蛮长演算的数学题。中间有个数应该是6,他自己也知道是6,但因为他写字比较潦草一点,很容易写错6和0,所以做到后面他就把6看成0了。他很沮丧的跟我说都搞混了。几天后他很开心的告诉我“爸爸,我几乎没有丢分。”我问为什么,他说老师对他说“整个过程看下来,我知道你是对的,你的思维方式是对的。”这个事让我感触很大,按咱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因为结果不对,这道题肯定大部分分就丢了。但你其实明显知道,这个学生他对知识是懂的。其实分数只是一部分,但事情对小孩子的影响可能是很深远的。田川:还有类似让您有感触的事情吗?张明杰:比如我高中考试时,需要把公式记得滚瓜烂熟,否则就很难考试。但我儿子考试时,老师会把今天考试可能会用到的公式,全打在试卷的第一张纸上,他全部给你了。田川:所以就不需要去背那些已经成型的硬性的东西,而是看你要怎样灵活的运用它。张明杰:对,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学完后会用。没有一个教育体系是完善的,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把东西方教育方法的好处尽量揉起来。东方教育在打基础这面我觉得很好,但反来就希望少为了从95分到98分,在小孩子身上花力气。如果把这些时间、精力拿出来,让他们去寻求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应用,对他们成长的价值要大很多。△张明杰与家人合影(右一长子、右三张明杰夫人、右四次子)田川:现在全球疫情,对海外留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想请教您的意见,现在还有没有必要出国留学?张明杰:我觉得留学是必须的。教育不只是学多少知识的问题,你只有到别人的社会文化里,才能真正了解人家的文化。第二,年轻人也是我们自己文化的使者,去留学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疫情也好,政治气候也好,我现在其实非常担忧世界的走向,交流可能是缓和一下当下境况最重要的方式,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出去交流。从研究角度来说,留学也是必须的。我们现在的硬件是好了,钱也变多了,但我们的研究历史太短了。牛津的研究历史将近1000年,哈佛有300多年,它们所积累、沉淀的东西,不是我们在网上上一下课就能学到的。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跟别人学,其中留学是非常有用的一个途径。是会遇到困难,但困难总归是可以克服的。绝对不能关门,对咱们国家不好,对世界不好。田川:所有的冲突都是在不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张明杰:对。张明杰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简单点儿说,他在研究大脑如何工作。他的科研成果,为理解及治疗抑郁症、自闭症等疾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进展。今年是张明杰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的第25年,也是最后一年。明年他将前往南方科技大学任教,将自己多年的科研和教育经验带回内地。张明杰:我希望每个做教育行业的人都思考一下,教育者对年轻人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每个家庭的小孩都非常宝贵,如果在座的是自己的儿子、女儿,我们会怎么教?(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编导:伊帆编辑:612、栗唯
一、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论文重要的信息点。论文题目出现问题,往往对论文乃至整个刊物的质量带来不小影响。题目的类型或为研究的问题,或为研究的结论,或为研究的范围。题目是科技论文最重要的信息点,它最能吸引读者,并能给读者最简明的主题提示。读者在决定一篇论文是否要读的时候,往往都是先看题名,可见题名之重要。一篇论文题目的精妙,常常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题目如果很差,往往会损失整篇论文的信息价值。1、题目的作用能从总体的角度,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着者所要强调的观点,引导读者去发现并准确地把握论文的要领; 可以作为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主要依据。2、论文题目的撰写要求①用最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论文的特定内容,既不能把论文未涉及的内容或未得出的结论包容进去,也不能把论文已涉及的内容或已得出的结论摒弃在题名的包容范围之外。②题名中应包括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③切忌用冗长的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④题名应简洁,科技论文题名用字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使用简短题名而语意未尽时,可借助于副题名以补充论文的下层次内容。⑤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符号,如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不大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二、摘要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主要是为读者阅读、信息人员及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一般不超过200字、 摘要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①研究目的。准确描述该研究的目的,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②研究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所用的仪器及设备,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和精确程度,数据是如何取得的,经何种统计学方法处理。③结果。简要列出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和局限。叙述要具体、准确并给出结果的置信值及统计学显着性检验的确切值。④结论。简要地说明经验,论证取得的正确观点及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还有与此有关的其它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是否可推广应用等。摘要的撰写要求(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文献的 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摘要是一种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2)用第三人称。作为一种可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 用其他人称来写。有的摘要出现了“我们”、“作者”、“本文”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一般讲,这会减弱摘要表述的客观性,有时也会出现逻辑上讲不通。(3)排除在本学科领域方面已成为常识的或科普知识的内容。(4)不得简单地重复论文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5)要客观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6)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切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两 可的结论。(7)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共知共用的符号及名词术语。(8)不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果确有必要,在摘要中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9)不得使用一次文献中列出的章节号、图、表号、公式号以及参考文献号。(10)要求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地书写规范字和标点符号。(11)要求书写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不宜超过 250个实词。(12)众所周知的国家、机构、专用术语尽可能用简称或缩写。(13)不进行自我评价。三、关键词的撰写要求什么是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从论文中取出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两部分:主题词是专门为文献的标引或检索而从自然语言的主要词汇中挑选出来的,并加以规范化了的词或词组。自由词则是未规范的,即还未收入主题词表中的词或词组。按照国家标准(GB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科技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它们应能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①要选取刊入《汉语主题词表》和专业性主题词表(如《MeSH 》等词表中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对于那些确能反映新技术、新学科而尚未被主题词表录入新产生的名词术语,可用非规范内自由词标出,以补充关键词个数的不足或为了更好地表达论文的主题内容。②不要为了强调反映文献主题的全面性,而把关键词写成一句句内容全面的短语。③关键词作为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列于摘要段之后,并要求书写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为研究、撰写或编辑论者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在学术论文后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①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②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③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可能引用了很多篇文献,是否需要全部列出?回答是否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对参与文献的标注方法作了规定。指出:专论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实例]现在,中小学及大学教师对逆反心理和行为多持否定态度,对它的批评和责难常有见闻,现罗列几条:”逆反心理毕竟是一种不健康和违背客观的反常心理,因此,除了运用特殊教育方法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面教育。“[1]”逆反心理制约孩子的人生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2]”教师应不断地研究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探索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3]”大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消极心理,要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防止和克服,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消解。“[4]等等。参考文献示例:[1]龙惊云。奇妙的逆反心理[J].心理世界。,2005(6):60.[2]杨震。用心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J].家教。2005(4):26.[3]李君。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几点体会[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8):44.[4] 冀先礼。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消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还分别对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项目与着录格式作出了如下规定:1.专着格式:主要责任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的页数。[示例][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第二版)。76-782.连续出版物格式:题名,主要责任者,版本,年,月,卷(期)~年,月,卷(期)[1]何龄修。对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67-70.[2]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几点建议不要只把注意力只放在写文章上,文章的功夫主要在文章外,平时要多学习,多观察!多研究问题。学点哲学。哲学之所以能使人聪明。是因为它是关于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没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就不可能有对问题分析的一定深度,写出的文章不可能高屋建瓴,给人以新的启迪。一般教师往往因哲学表面的枯燥而生惧生厌,这是因为没有深入学习的缘故。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做有心人。问题、矛盾、困惑的出现。对教师来说不能停留在情感反应的层次上。要敢于解放思想。要敢于向权威挑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索,不要轻易放弃对问题的思考。正是在这些思考中,慢慢会发现极有探索价值的东西。这种思考要有记录,哪怕是极为简单的两三句话。当对一个问题自己有点想法的时候,如果不作记录,多数情况下有价值的东西会稍纵即逝。等到你三两天后再想回忆当时的想法时,已经脑子空空,后悔莫及。这是许多人的经验之谈。研究的问题,最好是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的。因为这些问题是对自己最有价值,最可能研究出成果的。从这个角度看,行动研究法或许是最适合一般教师的研究方法,虽然有人并不认为它是一种独立的科研方法。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往往可以用来写文章,关于行动研究法的具体概念和做法,有现成的书籍可寻。学点逻辑和写作知识。上学时在学校学的逻辑和写作知识,到工作后常常是忘记多半。由于当时学习过程中没有应用的迫切性和深入的实践,这是难免的,正常的。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到需要时,再去学习那些东西,效果将是出奇的好。特别要找一本较好的有关如何做科研、写论文的书籍细细阅读,这将大大提高我们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论文查重修改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2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了1071万人,毕业生达到了847万人,可见竞争多么激烈。高考被称为“一考定终身”,这也是被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可以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尤其是对于寒门子弟而言,但是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本科生的含金量也是大不如前,所以大家就把考研当成了热门选择。很多研究生都给我说过,其实最难的并不是考试,而是将来的毕业,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和论文非常困难,想要达标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也成为了学生毕业路上的拦路虎。研究生迎来好消息,论文不再是毕业重点考研的热度越来越高,报考的学生也是供不应求,但是研究生的人数还是有限的,考试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就算是你考研成功了,毕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当下的研究生状况发展。其实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领域,都是需要攥写论文的,只不过研究生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且还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否则就不能毕业,这也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如果想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需要时间来攥写,有的期刊登报还需要花钱。要知道研究生的论文可不是那么好写的,有的学生为了省事,就会向出版商购买版面,要么就是找枪手代写,甚至为了完成学术论文拉帮结派,这只会让研究生的质量降低。这样的论文可以说毫无意义,也败坏了学校的风气,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出现问题,不过有人也理性分析了,这也不能全怪学生,毕竟论文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要不然也不会剑走偏锋。教育部门针对这样的现象就做出了改革,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不再是学位的唯一标准,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应该多元化,不能够总是以期刊论文数量作为评选标准,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学生感到欢呼雀跃这样一来最开心的就是研究生们了,毕竟论文是他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上面,比如说做科研,这才是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改革之后毕业证书不会和论文数量捆绑,让研究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纯粹,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写好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对研究生生来说太重要了。评奖评优升学毕业结项都需要论文。所以是否能又快又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1. 选定方向题目如何挑选题目?首先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拟定尽量新颖的题目和方向。题目尽量少用“浅析”“浅论”等字样。2. 资料准备研究生论文不同于我们基础教育中的作文。用流水账的形式就写好了。研究生的论文需要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案例,数据,甚至是模型等详细做阐述。所以我们在写这个方向的时候,查阅资料主要是跟我们提供更多的有用的让自己的论文更具说服力的论证。3. 提纲为什么会强调论文的提纲,如果一篇论文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在写的过程中经常会写偏题,迷失自己研究的目的,重要的地方含糊不清,不重要的地方花了大量篇幅。4. 根据提纲补充全文。提纲定好了,就可以开始以着手全文了。很多研究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在补充全文的时候,喜欢先乱七八糟的抄一堆别人的东西上去,整个出来之后再慢慢改。这样做,首先你要表达的就会非常混乱,其次重复率非常高,后期再修改也是非常浪费时间。5. 论文修改写好论文之后,我们首先要拉通读个几遍,看看自己的论文有没有什么错字或者语序有问题的地方。其次是首要跳出细节从整体上看文章有没有那部分有突兀的地方。今日话题: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吗?认为这是不是给研究生减负?我们一起留言讨论吧!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求教育教学规律的活动。以教科研引领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应是教师自觉的理论追寻和自觉的责任担当。11月22日下午我校邀请到了皖智教育教学督导、特级教师阮凌曦,为我校全体老师带来一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与自行”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合肥皖智中学副校长焦燕峰主持。阮老师首先概述了教科研理论知识,其次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得出一系列的反思及经验。阮老师指出教育不仅是自身的悲壮事业,更是奋斗终身的辉煌事业。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职业,它需要实践者自觉地将经验反思和理论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自觉的理论追寻和自觉的责任担当。接下来,阮老师通过剖析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来充分展示新课程改革的四点研究路径:学科即素养、教学即研究、学科即问题、课表即考纲;学科素养最终围绕的是人文精神;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学科和研究学生;学科问题则是把知识点转化为学科核心观念,把观念与情境相联系,充分研究考纲。阮老师结合近年高考试题来充分说明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考纲,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最后,阮老师谈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我校目前的高效“6+1”课堂模式来谈谈自己的经验。我校第一届高考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课堂改革在我校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1”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讲座临近结束,阮老师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总结——“一切思维都是科研”。作为教师,教研就是科研。教科研与教学同在,与我们的生命同在。让我们在教科研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学生,发展学校,取得专业成长和教学事业的双丰收!个人简介阮凌曦: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太湖中学史地教研组教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安庆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庆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安庆市名师,享受政府专家津贴。30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教改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发表论文、出版著作40余篇(部),累计220多万字。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获全国优秀教案奖,教学论文《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安庆市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安徽省二等奖、全国一等奖。《地震灾害频发呼唤有用的地理学》在《中国发展观察》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20多家网站转载。指导学生参加安庆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中学生地理学具制作创新竞赛获市一二三等奖各3项,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06年被授予安徽省校园文学优秀编辑和安庆市优秀科普教师称号。▍文字:周鹏飞▍图片:周鹏飞▍编排:许金梅▍校对:瞿静静▍审稿:焦燕峰 吴秀广
王炳林:写出好论文才是硬道理教育强国★★★★★作为文科的博士研究生,必须会写文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也不例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无论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其他工作,会写文章都是基本功。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写出好论文,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出各种招数,学位论文要经过开题报告会、导师进行修改把关、检查重复率、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论文抽检等众多环节。所有这些,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写出一篇符合博士学位要求的高水平论文。可见学位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写出好论文才是硬道理,导师的一切指导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来展开。一、研究方向与论文选题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一般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该研究什么问题以及将来要写哪方面的论文。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但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选题并非易事。作为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一般不要急于作出回答,而要经过一个反复推敲和协商的过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有学者提出“姓马”容易“信马”难。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根本遵循,也是确立远大理想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只是为了拿学位而写论文,就不可能达到设立这一学科的目的。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倾向要有准确的把握。观点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真理,必须真学真信。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结束真理,不是教条,不是现成答案,而是方法,是继续探索真理的指导思想。政治上的旗帜鲜明是开展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会更加热爱这一学科。有热情才会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黑格尔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 。”列宁也明确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的确定,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和研究领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只有自己思考过才知道是否适合深入研究,是否有研究的条件和基础。有的学生能够找到切入点,有的学生可能会茫然,甚至产生焦虑。这时,老师要与其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第二,深入了解学生,提供参考选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会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会有些困惑,这就需要与学生深入交谈,帮助其确定研究方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不同,确定的研究方向会有多种情况。一是从学生过去从事的相关专业学习和工作出发,这样比较容易确定研究方向。当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和专业兴趣以后,再根据其专业背景和基础知识情况,鼓励其按照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兴趣是从事研究工作最重要的动力,只要有兴趣,加上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就会写出好文章。二是对那些从其他专业考进来的学生,需要在多学科的比较中帮助其选择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其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从更宽广的视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三是根据老师的研究课题确立学生的研究方向。让学生结合老师承担的课题进行选题,是一种最便捷的途径。老师承担的课题,思考比较深入,容易把握问题导向,学生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够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规律。无论以哪种方式确定研究方向,老师都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要培养学生的“根据地”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是研究什么领域、什么问题的,并在这块“根据地”上辛勤耕耘,做出成果,这样才能获得进入学术殿堂的通行证并得到学术界承认。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问题都研究,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才能深入研究下去。比如研究历史,成为通史专家是很困难的,一般都会研究断代史,而断代史中也是重点研究某些事件和人物。所以确定研究方向后要有恒心,坚持写出文章,拿出成果。如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单纯为发表而写作,什么好发表就写什么,这样是很难写出真正高质量论文的。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个人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梯和新的起点,往往决定着今后的研究方向,所以要围绕这个方向写几篇相关的文章,检验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坚持研究下去。能够坚持的就要持之以恒,若发现不适合自己就尽快转换方向,不能左顾右盼地浪费时间。有些博士研究生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继续开展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已经成为教授、博导。他们谈及读博士阶段的体会时深切感受到,尽早确定选题方向并坚持不懈开展研究是大有益处的。在选定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撰写一些文章后就可以确定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的大与小也是一个难题。一般说来,大都主张“小题大做”,即选择一个相对小的题目开展研究,可以写深写透,做出大文章来。要尽量避免选择一些大的题目,选择大题目,往往是泛泛而谈,难以深入。当然,题目的大小也是相对的。比如,相对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而言,研究一个人物相对小一些,然而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有大小之分。人物本身又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活动。题目无论大小,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选择大题目,也可以从某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在大中见小、大中见深。选择题目要根据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研究条件等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记得我当年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时也曾反复比较琢磨,最后确定写“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这显然是个大题目,无论邓小平理论还是中共党史学都是宏大的理论问题,如何把握颇费周折。张静如先生鼓励我要敢于直面重大理论问题,敢于进行理论探索,武戏文唱,研究理论问题要有史实依据,研究历史问题要强化理论指导。这篇论文的切入点是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分析开展党史研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分析邓小平理论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的指导意义。有这样的切入点,就可以比较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对于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都有参考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会的赞许,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干中学与学中干博士研究生要建立一块“根据地”不容易,而要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并收获丰硕成果就更非易事。确立了研究方向和选题,要把思路理清楚,把思想火花汇集成系统观点并清晰地表达出来,需要经历一个如琢如磨的炼狱过程。一是带着问题学。确定选题后要查找资料和读书学习,既进行理论武装也寻找史实依据。写历史方面论文要坚持论从史出,在广博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观点认识。写理论文章要有逻辑论证和事实支撑。无论何种论文,调研、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报刊资料极为丰富,各种书籍名目繁多,网络资料浩如烟海,然而当确定选题后,却发现自己写作真正需要的材料又是极难寻觅到的。这实际上需要有个淘金的过程。对于经典著作,要精读并深刻领会,这属于理论武装。对于一般性著作,要查阅并有选择地读,这属于知识积累。阅读这么多资料,如何记得住、用得上?关键是头脑中要有问题,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读。记得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开头有这样几句话:“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历史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开掘不尽的智慧宝库。纷争已息,恩怨难平,历史为后来者提供了恒久不衰常说常新的话题。人类的经验智慧在世世代代的接力中积累,人们在不断的反思和继承中实现超越。”不少学生看后都表示赞许,并询问怎样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确实,这样的内容不是轻易就能写成的,也曾经是带着怎样写好文章开头的问题进行苦苦思索。记得当年至少有一周的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包括失眠时都在想同样的问题。所谓的“顿悟”是长期思考的结晶,功夫在诗外或许就有这层含义。现在的研究工作都强调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包含在选题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在日常学习中要经常思考问题,特别是思考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有问题意识,读书就有兴奋点,记忆就深刻,就容易引发思考,受到启发,找到灵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时在翻阅一些报纸或者看电视过程中都会因为某句话或某件事而受到启发,获得灵感而豁然开朗。问题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若没有问题意识,对一本书可能读完后面忘了前面,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二是善于构思。写一篇文章,灵感很重要,但更需要谋篇布局。构思一篇文章的结构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标题的选择与凝练到整个文章的框架结构,从重点问题的解答到材料的选择,都需要反复思考琢磨,不仅是坐在书桌前要思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思索,散步或乘车时往往是思考的最佳时机。真正思考清楚了,框架结构清晰了,能够列出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和要点提示了,写起来就比较顺手。三是干中学。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前期的积累,如果没有前期研究基础,没有写出若干篇像样的文章,就直接进入十几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拿出高质量的论文恐怕是困难的。确定选题后,应该先就一些问题写一些文章,并应达到发表的水平。一些学校要求博士研究生毕业前有论文公开发表是有道理的。博士研究生都经历过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对于写论文并不陌生。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写论文的畏难情绪比较大,有的甚至感觉无从下手,迟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是否方法不得当?是否需要进行文章写作方法的培训?这样的工作有时是需要的,但最关键的不是方法,而在于是否敢于尝试,是否勤于动笔。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在干中学,要在持续不断的写作中学会写文章。写文章有技巧、有方法,但法无定法,各有特色,只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文章的呈现形式和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读再多的书、有再多思想火花、学再多的写作方法,若只是停留在说的层面,也很难提高科研能力,甚至会导致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如同学习游泳,无论在岸上学习多少蛙泳、仰泳、自由游的动作和技巧,无论听教练讲解多少遍水中换气的方法,如果不到水中体验和锻炼,是不可能学会游泳的。写文章也是如此,只要从小的文章写起,持之以恒,就会对标题凝练、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有深刻的体会,熟能生巧,在此基础上对撰写大部头的学位论文就更有信心,也会得心应手。对于那些一时难以找到合适选题的学生,老师主动给其压担子,使其在参与一些课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也将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在干中学,会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中干,早出成果,会不断增强学术自信,保持旺盛的学术创新能力。三、指导中的“说”与“做”无论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还是自己的愿望,学生总希望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有文章发表。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先写一些文章,既是练笔,也是提升学术自信的重要途径。文章发表难是困扰学生的大问题。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单独发表。面对有些学生投稿后的退稿结果,我对他们的鼓励是“庄稼不收年年种”,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期间可以多问耕耘,少问收获。老师开始也是从不断接到退稿通知中成长起来的,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对于与学生合作发表的文章,无论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二作者,自己都会认真修改,不能让编辑为难。自己认为达不到发表水平的,从不轻易推荐。学生写文章,总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具体指导。如果说老师前期的指导是以“说”为主,那么后期的指导则是以“做”为主,对学生的论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甚至进行必要的删减和增补。对于学位论文,首先看立意是否新颖,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严密。有些学生往往是开始感觉选题重要,但真正落实到文字则显得单薄,或说理不透彻,或逻辑不严谨,或论证不充分。这就需要老师指出重点或难点所在,在关键之处甚至要加写几句话,更多的则是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应着力思考的问题和方向。现在的电脑修改模式或批注方式非常方便,我在有些论文旁边的批注是密密麻麻的。这样的花脸稿会对学生产生较大触动,促使其深入思考,深化对若干问题的认识。研究方法很重要。一些文科学生不太重视研究方法,以为能写出文章就是好方法。其实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对于方法还要区分思想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比如唯物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等思想方法属于指导原则,而个案研究法、计量分析法等方法则属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在使用中要有所区别。一些学生列举若干方法,思想方法和具体方法杂糅在一起,难以展现论文的独特方法。当然也应注意,研究方法和论文呈现方式并非一一对应,不能把研究方法当作论文呈现方法,否则论文就会显得单调和枯燥。比如,历史研究要坚持论从史出,但论文呈现方式可能是夹叙夹议,也可能是以论带史。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写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对于学生是一个综合科研能力的考验。虽然一些学术规范经常被提出,有些课程或讲座也反复重申这些规范,但真正落实到写作上,一些论文还是不够规范,或是作者疏忽,或是嫌麻烦,导致论文格式不一致,注释不规范。有时需要老师对一些细节问题反复叮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有这么几个。一是摘要。摘要本应摘出论文要点,通过摘要看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但很多学生不会写摘要,有的只是按照每章的顺序简单概括一下,像是一个篇章结构的介绍;有的在论文导言部分介绍的研究内容甚至与摘要的内容相同。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认真地概括提炼,提炼摘要的过程也是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二是目录。文章题目不宜过长,要善于概括凝练。层级要一致,一般是章节目三级标题。有些学生比较随意,有些目下边还列出四级标题,有的则没有,其实这是不规范的,内容多的可以采取别的处理方式,目录要保持一致。三是注释。引用他人成果要标明出处,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规范。一般说来,现在学生对注释是比较重视的,但引用上仍不够规范,著者、题目、出版社、期刊号、页码等排列五花八门,有的标点符号用法也不规范。这些都需要老师一一指出,一篇论文的格式要统一,强化学生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四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展现论文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些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参考很难说这篇论文会有什么创新之处,如果列举的文献都是一般化的甚至不靠谱的或者网络上的资料,也难以想象论文会有很高层次。有些学生为了展现参考文献的丰富性,把根本没有看过的文献也列举进来,这就要严肃批评,要强调实事求是。有的学生对参考文献的排列很随意,没有规律可循。这些都需要加以改正。为体现学生的研究基础以及是否有创新意识,学位论文也会把对学术史、资料综述、问题缘起等的要求作为学术规范的一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一般放在论文的绪论中。总之,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是学生学术生涯的重要开端。只要老师从内容到形式对论文进行仔细审查,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认真修改,对学生的影响会是巨大的。记得有一次出差到外地,有一位七八年前毕业的学生认真地提到,我在其论文上的一些修改意见对他后来把论文修改成书和做研究工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实这位学生不是我直接指导的学生,我只是把在参加论文答辩时在其论文上写的一些修改意见交给他,他却留下深刻印象,而当时具体什么意见我已不记得了。这件事使我感受到,只要老师愿意为学生付出一些劳动,学生是会铭记在心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可见老师的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马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这应该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努力方向。(王炳林:长安街读书会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长安街直播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央视频、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责编:陈佳妮;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体育是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教育对学生创造力和毅力的培养,尤其对提高心理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观察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多做体育锻炼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内容,并且有助于他们个性的形成,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上海海岳兴国际足球俱乐部的初中部学生是体育社团的核心成员,她们在体育中成长与锻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不断突破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创造最佳成绩。每天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锻炼,但是还要学习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可以特设的方面如下:一是积极参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社团组织。二是建立课堂讨论思维过程;三是学习课堂教学以外的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四是不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毅力,不断挑战自我,突破。她们的心态相对于另外一些学生要好,可以比较自信,可以更加开放的合作,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找到创新之路。据了解,社团的数量为286个,其中14个俱乐部是以夏令营、课程研修课、学术研究论文为主要生活素材,其余的社团是以兴趣爱好俱乐部为主要活动活动内容。在夏令营的时候都会有老师带队做队内课程安排。体育教育,目的是在活动中进行体育锻炼,达到训练目的。许多实施俱乐部也已采取的体育教育的意识进行体育学生的行为矫正,令学生在体育中达到学习社会技能和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目的。第一个要关注的就是身体方面,例如说跑步的速度,跑步的姿势。包括运动前准备,运动过程中纠正身体动作,运动后评估以及回家后的恢复。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就是因为缺乏运动,比如说有些孩子从不运动,但是就是成绩中下游。然后运动多少是一个关键。做运动都是关心怎么把运动健身这件事情做好,有很多中方法。如果想更加专业的去做一些体育教育,就是要把体育从根本上讲,进行数据化分析,运动数据分析,就相当于没有技术。第二个,不要觉得学生都是那种没有体育细胞的人,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不一样的潜力,比如说对于做体育运动的兴趣这一方面,可能表现得是另外一个样子。有些人喜欢打篮球,有些人喜欢足球,这样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在那个方面可能比其他人会好一些。成绩都不重要。只要孩子觉得他很喜欢这些运动,而且体育运动锻炼的方法正确,科学,都可以达到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