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作者:于漪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于漪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她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并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02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作者:王英杰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简介:顾明远先生作为中国教育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在70年的从教生涯中,以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前瞻的思维、不倦的追求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推动了多个领域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参与了多项教育政策的制定颁布,他对教育方方面面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推进、他对教育未来发展的睿智洞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智慧宝库。正如王英杰教授在《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序中所言,顾先生不仅是我们可敬可爱的先生,更是对教育改革开放40年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研究顾先生的思想,发扬光大顾先生的为人、为学精神,是我们教育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03学校管理的本质作者:万玮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简介: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教职工的生活与工作如何平衡?对教师的工作量是精准计算还是模糊管理?是强调流程化的管理还是人性化的管理?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良之路?本书是作者担任校长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作者相信,好的学校管理会让每一名教职工有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便是平凡的岗位,也能与连接时代的使命与人生的意义。04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作者:陈向明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简介:《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结合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有关问题介绍了“质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实施方法和操作技巧,在介绍方法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实例,包括西方著名学者、中国学者、学生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实践。《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的特点是:重点介绍操作方法和实践过程,将对方法论的讨论坐落在具体的、情境化的研究实践中,而且《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还提供了作者本人的思考和有关学者的评论。不仅介绍了“做什么”和“如何做”,而且适当讨论了“为什么”的问题。《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通俗易懂,操作强。《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适合于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其他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的学生以及对“质的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朋友。05有效教学主编:崔允漷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有效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有效教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06德育原理主编:黄向阳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德育原理》首先对德育概念进行辨析,第一章着重探讨把政治、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一概纳入德育范畴的合理性及问题之所在。第二章从教育的特性、教育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出发,透视德育概念的内涵,描述德育从“教育目的”沦为“教育工作”的历史演变,分析德育“工作化”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误导;第三章针对各种反对和怀疑学校德育的主张,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辩护;第四章讨论道德是否可教,从伦理学、教学论和语言学上澄清讨论中出现的各种分歧,努力为道德可教的信念构建理性基础;第五章分类、分层、分方面考察学校德育的具体内容,提供一种系统观察和研究学校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第六章着重考察语言、榜样、情境教材等德育手段,第七章进一步考察德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及其教育意义,第八章探索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尝试揭示通过学科教学间接渗透道德影响的机制。本书的后一部分把德育的内容、手段、方法、途径综合起来,考察它们在一定的道德理论和德育理论指导下的实际应用情况。07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作者:M.希尔伯曼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生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的投入。传统的解释和示范永远不会导致真正的、持久的学习,只有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此结果。本书讲述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几乎可以用于任一科目。有一些非常有趣,有一些则很严肃,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与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书描述了101种具体的策略,分为三大板块: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牢记心间。你可以将这些策略用于你所教的任何科目。不管你现在教的是哪门学科,不管你教的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你都会发现本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有用,甚至是激动人心。08教师如何做研究(第二版)作者:郑金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为什么教师做了十几年的教育研究,成效却不显著?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有何区别?如何在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这些区别?教师应该搭建起怎样的教育研究平台?适合教师实际需求、便于教师操作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这些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教师职业生存方式的利器?如此等等。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做研究?这些问题郑金洲先生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解答,并选取了很多相关案例,将“如何做研究”直观地呈现给广大教师。09教学技能应用指导作者:李冲锋 编著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本书以9种教学技能为线索,梳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并且对这些行为的操作方式、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作了细致的探讨,力求为教师提供便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指南。书中在介绍技能的同时,还精选了大量案例,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个提升专业水准的小环境——一个教师如果能够掌握大量教学案例,自然会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养料,自然会从中学会怎么教学。10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版)作者:黄光扬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它不仅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也是学校和政府做出诸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之一。正因为如此,在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11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作者:陈大伟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系作者陈大伟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由“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文化”和“课程建设的问题与解答”两部分组成,作者致力于提供有效观课议课工具,建构有效教学实践模式,改变课程和教学现状,追求理想课堂建设。《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适合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教材,亦是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个人读物。12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 (第二版)作者:王天蓉 等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第二版)》全篇以问题为线索,从学校行动和教师行动两个角度切入,结合实践案例以平实的语言,阐述了问题化学习的理论理念、问题化学习的操作以及如何基于问题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开展校本研修。这是一本由一群热爱问题化学习的行动者伴随您开展共同研究的实践指导手册。本手册的特色在于描述了一个模拟的情境,还原了一所学校、一群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尝试教学改进的项目推进过程,您可以循着一个个的情境,参与到问题化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来。13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作者:刘良华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把教育实证研究作为一个值得追求的方向,建议初学者尽量避免采用简单的实践研究或纯粹的哲学研究。本书详细解释为什么实践研究不适合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为什么哲学研究是艰难的;为什么要“走向实证研究”。本书针对初学者可能遇到的困惑作出相关的回应,直接指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实证研究并非只讲事实不重视理论研究或哲学研究。真正的实证研究是“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或“有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本书鼓励初学者从那些优秀的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的案例中领悟如何做研究,而并不条分缕析地为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提供定义和解释。14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作者:钟启泉 崔允漷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核心素养”旨在勾画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 ——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将以“核心素养”界定的世界趋势及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若干盲点,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与课题。15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作者:玛丽亚哈迪曼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全新的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经实践证明的、使用方便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该模式包括建立学习情感的连接,营造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体验,教授内容、技巧与概念,教授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评价学习。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和实践案例,帮助教师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获得专业发展。16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作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全方位的呈现了这些问题的产生、行动的过程、实践的结果与经验反思。其中有鲜活的案例,有实证的数据,有行动的路径,有实践的机制。“课程实践”是这项研究的行动方式。本书全方位地呈现了项目学校和区域层面在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中的创造性实践,范围涉及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价、教研团队建设等内容。17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犹太教育启示录(华辉)作者:肖宪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犹太民族历史悠久,饱受磨难,人口不多,国土很小,但其自近代以来取得的科学成就,创造的财富,赚钱的手段,国小而强,几乎是世界奇迹,被很多人探究和学习。犹太裔著名思想家有马克思、弗洛伊德,著名科学家有爱因斯坦、卡门、弗莱明,著名文学家海涅、卡夫卡,著名艺术家有毕加索、门德尔松,著名富豪巴菲特、埃里森、扎克伯格、索罗斯、戴尔及罗斯柴尔德家族。获得的诺贝尔奖多不胜数,在很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控制了很多的财团。犹太人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这跟犹太人的教育有什么关系?犹太教育有什么秘诀?犹太人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对知识极其尊重,是世界上爱好读书的民族(2011年人均读书64本,中国人人均读书4.3本),人均读书量高居世界首位。他们有很多关于知识的理念和教育的方法很值得探讨和借鉴,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读者学习犹太人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中国人的素质。18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作者:魏忠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是魏忠对生命科技、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科学当前新的进展进行敏锐的观察,从历史和人性的角度进行溯源,进而总结出面对全息时代未来三十年的教育一般规律。作者在汪洋恣肆、狂放犀利的外表之下,是基于科学理性的保守和稳重。《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是魏忠继《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19"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治理作者:张治 李永智 游明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智能革命,教育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来教?怎么管等,都将发生重大的改变。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者,该如何面对这些变化,这是我们一个时代的挑战。《"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治理》试图从技术背景出发,分析教育的变化,帮助教育管理者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应对变化,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20核心素养研究作者:钟启泉 崔允漷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介:《核心素养研究》是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读本。《核心素养研究》由“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视野中的核心素养”“批判视角中的核心素养”五部分构成。从不同视角对核心素养的进行梳理,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供稿丨校长派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理论,这个理论相信很多同学都知道一些,但是你能清楚的讲出来吗?相关的题都会做吗?今天就带大家彻底搞懂这个理论!理论提出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采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说明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主要观点1、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得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并且呈现负加速。2、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意义和启示1、必须记住的材料在学习后,要在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2、第一,一次记忆的材料不要太多,根据后来的研究,一组记忆材料安排在七个左右最合适;第二,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须做好的工作;第三,拒绝死记硬背的办法。3、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办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4、努力提高学习的动力,使记忆材料成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另外,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经典习题1.(单选)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很多,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学习材料的性质 B.系列位置效应C .识记材料的数量 D.个体的个性特点参考答案: D2.(单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学习效果好学生应( )A .分散复习B.期中复习C .及时复习D.过度复习参考答案: C3. (多选)以下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遗忘的速度先慢后快,遗忘的材料先多后少B .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先少后多C .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先多后少D .遗忘的速度保持不变,遗忘的材料不变参考答案: ABD
据上交所27日消息,11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协办上海高中生经济论坛为契机,首次举办证券公司国家级投资者教育基地联展暨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研讨会。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市教育系统及上交所相关领导出席本次活动。上海东昌中学等25家学校的300余名师生和专家、家长代表、19家会员单位的投教基地相关代表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一财经等多家主流媒体参加相关活动。上交所表示,今年以来,上交所充分发挥专业平台及人才优势,开设与中小学共建的财经素养教育拓展课程、建设运营实体投教基地,不断探索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式方法。未来,上交所将汇聚和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加强财经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有效运行的青少年财经素养培育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助力国民财经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懂得如何启发,使教人的一大艺术。——阿米尔做教育必须要掌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弄懂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在他的多元理论中剖析了8钟不同的智能类型帮助教育者们分析学生性格进而针对学生制定具体培养方案研究发展史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创造了智力测验,用来测量人的智力的高低。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重要概念。1935年,亚历山大第一次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理论的学习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针对这种仅徘徊在操作层面,而未揭示智力全貌和本质的传统的有关智力的狭隘定义,研究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从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对智力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检验,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nberg)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而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理论的内容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另外,从内省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的九个范畴的内容如下:1.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2.逻辑数学智能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3.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 形象的空间智能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能为几何学家特长。建筑学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能都擅长。4.肢体运作智能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喜欢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肢体语言。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都有这种智能优势。5.音乐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6.人际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①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②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③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④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体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7.内省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会从各种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爱独处,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内省智能可以划分两个长层次:事件层次和价值层次。8.自然探索智能 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自然智能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上的表现较为突出。自然探索智能应当进一步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于社会的探索和对于自然的探索两个方面。9.存在智能 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发展的培养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 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并在个别教学环境下成功的实施了,我们要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条学生都铺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这也就是我校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观念的变化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 我们教师备课、上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像 “多元智能”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使每一名学生——无论是所谓“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能获得可以尽情施展其才能的机会。要由“发现和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儿童的教育”。多元智能恰恰在这一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素材来源于网络 编辑:小西
在招教考试中,有一个经常考试的理论,那就是最近发展区,老师更加科学的指导学生有了科学的依据,因此也是教师招考中比较常考的理论,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的就是这个理论,建议大家认真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人物介绍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阐述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两种工具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如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石斧,现代人所使用的机器。另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2)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合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①随意机能不断发展。②抽象—概括技能的提高。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3.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4.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5.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的两层含义“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6. 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支架的应用为了促进教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练一练】“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答案及解析】C【解析】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最近发展即有下限也有上限,所以C项表示符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教育的丰富,似乎造成了人人都是教育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论的现况。但是我们深究这些教育口号和理念,虽深入人心,但过于绝对和片面,和现实情况背道而驰,甚至产生很大的误导作用。那么教育界最大的谎话是什么呢?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应该都很熟悉,甚至只要涉及到教育,涉及到老师,就会被人提起!但是我们细细分析这句话,似乎过于片面了,这句话确实是强调老师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孩子的学习不是只老师教就可以了,想要教育好学生,还需要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配合,家校合作才能让孩子越来越好!毕竟一个好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成绩好,还应该有着良好的品德,创新的思维,乐观的心态等等。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的教育只靠老师,能帮助孩子获得这些吗?教育界最大的谎言二、反对应试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这句口号似乎由来已久,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只能说这是我们教育前进的方向!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学生参加高考是当前最好也适合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毕竟高考是无关乎学生的家庭条件,经济状况,颜值等等,是比较公平的选拔方式。而且,虽然应试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考试能力,但是考试中出现的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应试教育的取消短时间不是不可能的,只会逐渐改善。三、老师课上不讲,课下讲很多家长认为老师为了课外去补课挣钱,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课上不讲,课下讲。其实不是这样的,备课是老师的基本工作之一,老师上课的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完成的。另外,学校也会对老师每天教学工作进行日常考核评价,并且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老师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及年终评优、评先等等紧密挂钩。更何况现在国家严禁中小学教师补课,一经发现就有可能离开教师的岗位,所以更不可能以身试法。教育界最大的谎言当然,我们不排除个别教师确实作出一些背离职业操守的不良行为,也让整个教师群体蒙羞。但绝大多数老师还是遵守职业道德的,对于学生都是愿意去帮助他们成长的。教育振兴大业教师是关键,我们没有必要质疑教师,而是应该相信他们,作为家长也应该及时的和老师沟通,和老师一起为孩子的未来努力!四、减负让学生减负是目前比较受到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们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在一片减负的号召声中,学生的负担却越来越重。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减负是一个相互矛盾的政策。减负,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我们会发现,想要上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看的依旧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怎么可能得到减轻?如果真的有学生选择减少课业辅导,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原本能考上的大学考不上了,这样的结果谁来承担呢?教育界最大的谎言然而减负作为一道教育方针,已经开始实施,学校不得不执行“减负”政策,基层教师不得不减少作业量。但是升学的选拔标准仍旧是业成绩,识时务的学生或者识时务的家长,为了能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的学校,也就只能依托于那些课外辅导机构了,说到底减负还是没有实现!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 ,生活中一切事物都是涨知识的好题材。“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思。图片来源于网络陶行知认为学校里教给学生的知识太少,并且与生活、社会相脱节,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这样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材料会变得更多。陶行知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学习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 ,要亲自动手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好本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行知的“四颗糖”教育方法,第一颗糖奖励犯错学生准时来到校长室接受批评教育;第二颗糖奖励学生王友听从劝告,懂得尊重他人;第三颗糖奖励学生王友有正义感,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家陶行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对学生的犯错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以避免批评的盲目性;最后一颗糖奖励犯错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 。“四颗糖”教育方法给予我们的启发是:教育孩子应该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表扬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改正缺点,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孩子犯错误了 ,先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再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文凌)12月1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专题研讨会暨第五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93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教师、辅导员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基本经验进行了交流,对新时代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进行了探讨,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教育理论来自于教育,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与之打交道,热爱它,亲近它,我们对教育太熟悉了。教育的理论建构在教育实践之上,只是被抽象、被概括、被提升了。教育不再神秘,教育的理论也就不会陌生。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谈到他从教之初的窘况:“我在大学是很不喜欢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不单单是因为这些课的教材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当时我还一厢情愿地做着我的文学梦。这种惯性甚至一直持续到我参加工作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从来没想过要读什么经典教育学著作…“后来他还曾出手打了学生,被校长批评了一顿。在一次逛书店时看到了一本薄薄的《要相信孩子》的书,书的灵魂—对孩子的爱和信任,使他的认识发生转变,甚至其认识的深刻程度超越了“打学生”这个具体的错误。他开始积极地从人性角度来审视他的学生和教育。他终于醒悟过来:“在那个夜晚合上这本书后,我的心中已曙光初露,霞光万道!”就是这道曙光照耀着他朝着教育家的目标快速成长。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买到或借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有意识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的执着,开始写“教育手记”。以至于他后来写作有关教育论文或著作,行文风格也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苏霍姆林斯基味儿”,夹叙夹议,以情动人,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融汇于一个个教育故事之中。苏霍姆林斯基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把李镇西这位有思想、有个性的年轻人引入教育的这块乐土之中呢?并且,让李镇西在这块乐土上如痴如醉地耕耘了30年,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的忠实追随者,成为一代本土教育家呢?是什么铸就了苏霍姆林斯基深邃的教育思想、卓著的教育成效?是他对教育的挚爱,对一个个学生心灵世界的探秘,从一点一点的感悟中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他的一切研究,包括学生的情感、志向、性格、爱好,教育的环节、目标、方法等都来自于学生又指向学生。教育实践就是他研究的沃土,教育理论就是他在这片沃土中培育出来的玫瑰。和经院式的教育家不同,他的教育实践是一种始终面向学校、面向普通学生的开放性教育实验,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无疑更有可借鉴性和操作性:与其他经典教育著作相比,他的教育著作将理论熔铸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既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给读者以思想的冲击。比起许多充斥着晦涩、生僻术语的理论著作,他的书更容易打动中国的教师。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魔力”所在。年轻的朋友们,不妨走进他的世界看看,说不定你也会为之着迷。任何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都源于教育实践。孔子没有弟子三千的教育实践,就不会有教育宝典《论语》,也不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教育箴言。
STEAM (STEM的延伸和发展)教育理论是当前欧美十分流行的教育理念,国外学校把多学科融合的理念融入学习当中,培养儿童多元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在STEAM观念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有了新的内容。随着国内外的交往深入,教育理念的交流也更加频繁。20 世纪 80 年代,自美国学者兰本达(Brenda Lansdown)在我国举办探究教学讲习班后,探究学习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我国研究者在引进国外探究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重构,并在具体教学中实践应用。总的来说,国内外有关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重点注意以下方面:1 探究学习的理念已经从验证性探究转向创造性探究在验证性探究中,学生遵循课本上的逻辑推理、预定的探究过程,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先前经验来开展创造性探究学习,以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为此,谢杰妹强调为了提升探究活动的质量,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探究时间、内容,突出探究方式,重视探究思想渗透等策略,以求达成探究目标;熊士荣等指出为了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应注重综合调查法、概念图评价法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而余胜泉等认为 STEM 教育能够支持学生以学科融合的方式,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创造性探究。2 注重在不同学科的实践应用,跨学科探究学习研究相对薄弱美国在20 世纪的不同时期虽然出于各种原因倡导探究学习,但均主张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种类似于专业探究、体现学科结构的目标导向性活动。我国学者根据在不同学科中实施探究学习的经验,总结出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探究学习的策略。如马志成等提出了化学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引发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科学→总结规律→拓展应用。探究学习不仅仅需要在单个学科领域开展,更应围绕真实问题以跨学科方式予以实施,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并养成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意识。3 重视探究学习环境中的技术因素,学校、家庭、企业和政府等社会因素亟待关注探究学习的开展有赖于学习环境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一方面,相关的应用软件平台可以支持探究学习。如作为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学习平台,Co-Lab 以模拟性、建模性和协作性的特点,为学习者的协作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另一方面,目前将现代教育理念与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有效结合的研究,为探究学习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中,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互联网+旅游”主题探究学习可以引导大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跃迁;而中学生探究学习环境的建设不仅需要重视技术因素,而且需要关注学校、家庭、企业和政府等社会因素,以支持学生将探究学习与生活、社会以及未来职业联系起来。4 关注探究学习中的失范问题,亟待开阔视野寻找解决方案当前我国探究学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始于经验、基于经验和止于经验的自发状况,产生形式化、问题泛、方法泛和结论泛的失范现象。探究学习的失范包含探究精神不充分与学科特征不明显两层含义:①如果探究精神不足,探究活动就会违背探究学习的本质,不能体现探究的基本精神。其中,控制式探究会导致学生自由的驯服化,表演式探究则会导致学生自由的虚假化。②从学科层面来看,如果在探究学习中忽略学科特性,就会导致学科文化的失范。基于此,研究人员需要正视中学生探究学习中存在的失范问题,开阔视野寻找解决方案,优化探究学习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