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如何促进教师成长募左右曰

科研如何促进教师成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能有机会坐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教学交流,深感荣幸!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科研促进我成长》。 一.曾有“雾里看花花不明”之困惑时光总是匆匆而过,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使我逐渐成长成熟。回首这些年的工作轨迹,我深深地体会到:是教科研促进了我的成长! 说到科研,我曾经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觉得它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高不可攀,那样的阳春白雪,就像雾里看花终是朦胧地隔着一层。总认为,科研,那是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们的事,好像与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无关。虽然自己也曾参加过科研课题,但一般都收益甚微,经常是隆重地登场,却草草地收兵!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在科研中忽视了研究的过程与实效,更是因为缺乏同伴的交流,所以往往事已倍而功还没过半。去年,我校申请了《农村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市级规划课题,我荣幸的被聘为校兼职科研员,并担任本课题的学术秘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领导的信任同时也感到了无形的压力。要知道,被聘的三个兼职科研员,那两位老师既年轻能干又都是硕士毕业,而我的起点可不高。但我想这是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机会,谁让科研一直是自己的软肋呢,硬着头皮也得上。从课题的论证、开题、课堂实践,我积极参与。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课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逐渐摸着了一些“门道”。其实教育科研就是对教学活动中的疑点、难点的研究,要抓住他们就可以切实选题了。在选择课题时不要好高骛远,要选择那些发生在身边的,发生在自己课堂上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但是又暂时没有良方的教学细节作为课题来研究。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归纳起来就是:从课堂中发现问题--寻找归因--产生课题--制定计划--研究对策--反思调整--回归课堂。 我所在的初中语文教研组的《农村中学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就是在研究我们语文教学中一直困惑的阅读这个难点。因为是根植于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所以,科研那层神秘的面纱自然地就揭开了。 二.收获“千树万树梨花开 ”之喜悦走进科研,科研常态化于课堂教学,用科学的方法来深入教学走进科研,科研常态化于课堂教学,用科学的方法来深入教学,探究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方式,教学工作便开辟出了新天地。作为一线的一名语文教师,在亲历科研,亲身实践中收获颇多,科研就像春风催开了教学智慧的鲜花朵朵,使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1.对于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并鼓励学习实践:探究学习,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语文智慧,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有效的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就引领学生设计“介绍家乡景----我做导游”、“了解家乡史----我讲历史”、“共品家乡味---我做小吃”、“抒写家乡情---我写感受”等系列学生喜欢并能参与探究的活动,将课堂和生活链接。当学生品尝着亲手学做的山药沓子、傀儡、火勺等延庆特色小吃,品味着大庄科的核桃、栗子,张山营的苹果等特色食品时,那热爱家乡的情愫就油然而生了,写起文章来当然情真真意切切了!2.对于文本,找到突破口和找准价值点:教师深入探究文字教材,找出文本中的关键点(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以这一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课型跨度大,但省时间,收效大,有利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我在阅读课中,对小说《亲情呼唤》一文就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聚焦,抓住两则启事的对比写作手法,一下子让学生就把握了文章作者借儿子寻狗和老父寻儿两则启事对比来呼唤亲情的主旨。对比手法就是此文的有效“点”。3. 对于知识,优化整体设计并整合各知识点:我所在的初一语文备课组,在假期至开学前,都把新教材梳理,筛选、添加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新校本教材。“牵一发而动全局”,单元内容选好代表性的点,再巩固、迁移,就会提高教学效率。如七年级上册的《蝉》一文,单元主题是对生命的感悟,写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法,我就以本课为圆心,扩充外延,延展了运用此法的《荔枝蜜》(写物)、《摆渡的老哑巴》(写人)的文章来扩充教材,又跟进了作文训练:欲扬先抑法写人。学生在一系列从读到写的实践过程中迁移巩固,形成了能力。一个学生在题为《爱是那一声亲切的呼唤》一文中就自然地用此法写了妈妈总是叫自己的小名“二丫”,自己从反感到理解母爱的心路历程,体味到了浓浓亲情。经过系列的训练,方法自然地转化为能力了。变教本为学本,教师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对教材变教本为学本,教师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地延伸,对教材进行二次或多次开发,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内容或课外的相关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4. 对于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并回归课堂:课题研究不只是理论的种种翻版和修改,而是扎根于课堂这片沃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认识----回归课堂。语文组的教师都是以课题为中轴来实施研究,教学实践的。例如,阅读中“对文本语言的赏析”这个阅读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几个答题角度:从修辞的角度、从用词的角度、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赏析语言。学生基本的方法和思路有了,但还得在实际阅读中内化、运用,成为一种阅读能力,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就抓住本课优美又有耐人回味的语言引导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在实际课堂演练中内化所学。三.追求“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境界“没有教研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过不长日子。” “会科研、能科研的教师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只懂得苦干、死干而不懂科研的教师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没有努力就没有魅力。”是啊,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和总结,把自己置身于教育科研之中,通过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让自己在研究中成长,才会从经验型教师渐渐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化,成为那无穷碧的接天莲叶中那朵耀眼的荷花! 借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科研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如果你拥有了教科研的滋养,你一定会成长得更快! 感谢各位莅临指导。以上认识难免粗浅,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摩天楼

曾军良:教育科研年会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兴校之策、强校之路, 而教育科研年会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对教育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之旅,是教育教学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更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魅力教育”开启了“北京实验学校”幼、小、初、高十五年一贯基础教育全面综合改革,通过立足规范求精细、立足深化求质量、立足创新求效益、立足科研求发展,运用集体智慧科研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人说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有人说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而教科研年会则是将学习与反思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要搞科研年会,就要开展调查研究,就要进行理性分析思考, 就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要实施研究方案,要在实践中检查方案的真理性,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行为,就要对研究资料进行加工提炼与升华。教育科研年会的进程,就是读书、校本实施、反思、交流、研讨、提炼、升华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激活工作动能,激发教育情感,实现专业成长。2019年8月30日,北京实验学校召开2019年教育科研工作年会,涵盖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管部服务部的全体教职工300余人参加了主论坛,会后还成功举办了“班级管理小窍门”“课堂管理新发现”“专业成长新感悟”“管理创新新视角”“服务工作新突破”“专家引领新思考”等六个科研分论坛,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激发了教师的工作动能北实人认为,管理者,管理育人是使命,管理者是老师;授课者,教书育人是使命,授课者是老师;服务者,服务育人是使命,服务者是老师。在北实校园里无论是干部、教师、职员、工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师。老师在孩子身边提供的一切行为都具有示范性、引领性、教育性,他们的共同使命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幸福成长奠基。新时代的学校教育科研究竟怎么干?是为课题而课题的不着边际的假大空研究,还是少数人为赶时髦悬在云端跳舞的前沿理论研究,还是远离一般教师只是专门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个别教师去研究。北实人认为,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激发起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探索教育的本质规律,是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教育科研需要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是促进每位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法宝。这次教科研年会的主论坛是主管教科研的校长助理与校长的两场报告,营造整体教科研氛围,关注学校教科研动态,探索教科研的真谛,认识教科研的规律、激起教科研的探索欲望,让教育科研不成为教师工作的负担,而是更好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展现教师的研究魅力、升华教师的人生境界、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学校设计“班级管理小窍门”“课堂管理新发现”“专业成长新感悟”“管理创新新视角”“服务工作新突破”“专家引领新思考”等六个科研分论坛,每个分论坛安排一位副校级领导主持,主持人依据论坛内容做40分钟的主报告,让论坛进入状态,另外每个论坛安排12位教师发言,每位教师发言的时间为15分钟。提前50天告知教师,由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岗位自主选择一、二、三,三个志愿择报名参加论坛,并自主申请发言。学校依据教师的申请整体考虑确定六个论坛的参会教师与发言教师。这次教科研年会教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共有80位教师登上了讲台,没有选上发言的教师深表遗憾,表示下次年会一定登上舞台。每位发言者精心准备,研究视角多元,PPT制作优雅美观,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讲话侃侃而谈、激情澎拜、真情流露,传递北实情怀。会场气氛异常感人,思维灵动,撞击出许多魅力火花,催人奋进!激励前行!二、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智慧“爱”与“智慧”是班级管理的两个关键词,魅力班主任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热爱班主任工作,二是对学生无条件的爱,班级工作要有智慧和创意。班级的境界也有所区分,仅仅班级有序是不够的,班主任要使班级有凝聚力、有爱,班级生活有意思、有意义。班主任职责,突出思想引领是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忘教育本质。“班级管理小窍门”论坛分享的都是切身经验,解决的都是实际问题。小学部刘静老师以“智慧的老师都是高明的‘大骗子’”为题,分享了她的故事,强调了“期待效应”的重要性。初中学部秦秋丽老师用一个互动活动引起热论,她还认为教师要有“特异功能”,并且对于班级项目式管理分享了经验;初中学部马卫兵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楼道高声放歌的学生、“鞋子控”的案例,以学生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顽固问题轻松化解,突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高中学部孟鑫老师基于男多女少的班级情况,塑造有男子气概的班级,最后形成了敢于担当、谦和有爱、考虑他人、尊重女生的班风做了分享;高中部陈红老师以“做专业型、智慧型新时代魅力班主任”为题,分享了她的管理窍门,要给学生以真爱,更要真正理解学生;老师们的分享帮助一线教师找到了新思路,高效地获得班级管理的小窍门,尤其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相信在魅力教育的指引下,北实的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成长。三、推动了课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课堂管理是构建魅力课堂、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抓手。课堂管理在构建魅力课堂中具有重大意义,结合课堂管理实际,课堂理念要正确,课堂氛围要愉悦,课堂常规要以人为本,教学激情昂扬向上,管理技能要灵活机智,课堂秩序要学生自治,教学设计精彩有趣,教室环境要整洁舒适,教学语言要规范生动,家校关系要和谐统一,管理氛围要团结合作,课堂管理要深度反思。“课堂管理新发现”分论坛的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认识:李佳老师认为幼儿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为幼儿终身发展、学习奠定基础。李梅老师就“小学数学课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进阶”阐述了她对数学课堂管理的独到见解。她认为,教师要进一步深化思维进阶课堂的研究,从表层到深化,从无序到有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龙小凤老师认为课堂管理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做到沟通语言的个性化、课堂评价的个性化、教学语言的个性化、课业设计的个性化、才艺展示的个性化,才能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兴趣盎然、充满生机、乐学互动。胡晓云老师结合她在日常课堂管理中的经验,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李雪梅老师认为,一个安静有序,思维流动,学生爱学,教学相长的课堂,才是她心目中最完美的课堂。她认为,要把课堂变成一个让人敬畏的地方,一个让人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程春暖老师认为课堂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让每一个声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让每一个好奇心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保护,让每一颗求知的心在这里都可以感受到信任与安全,这才是课堂管理的最高境界。“课堂管理新发现“论坛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教师间的课堂管理经验交流,为教师们互相交流课堂管理的先进经验,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推动了学校新时代课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我们相信,在魅力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每一位师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优秀的教师都是怀揣着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未来的憧憬、对职业的敬畏,进行着自己的教师生涯,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因此,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职责之重大,是任何一个职业所不能比拟的。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学习和接受挑战,需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反思。“专业成长新感悟”分论坛的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感悟:小学部姜博老师: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高中学部贾南老师: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当是这种人。教师的表率作用,就是将自己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逐渐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幼儿学部贾晓秀老师:这四年我依托参与项目也在不断成长着。从刚开始默默无闻的“壁花”,到教研现场的兼职“组织者”,再到教研经验的分享与培训;同时反思自己作为业务干部应该承担的职责,力争做老师成长的参与者、支持者、引领者;初中学部王舒老师:站在教学的缺口上反思,我明白了,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能力,才能坦然、淡定又从容;初中学部高俊敏老师:从一个眼里没有孩子的学生,到一个眼里有孩子的老师,感恩我的身边的老师们,是你们在默默助我一路成长,未来可期,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专业成长新感悟”分论坛激发了教师更加热爱学校,热爱岗位,热爱学生,把自己的艰辛与学校的未来、自身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联系在一起,感受到工作的价值、为人师的自豪和工作的乐趣。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重要使命,更是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教师魅力来自学识修养、教师的自信源于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好教师。五、增强了魅力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创新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对思想解放成果大小的检验。思想解放一步,创新就会发展一步;思想超越一步,创新就会超前一步。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是魅力教育的重中之重。让教师进入学术前沿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挑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等是实现这个重中之重的关键。“管理创新新视角”分论坛的老师们通过身边的典型实例来分析创新的价值,让与会的老师们真切地看到了创新带来的变化。幼儿部史艳枫老师通过三方面反思研究分享了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探索,让教师都变成易燃、可燃的学习者;小学部许妍老师分享在中队辅导员的工作,采用“分层管理、步骤管理、自上而下、放大结果、聚焦导向”的方式,做个喜欢大家并且大家都喜欢的人的成功经验;初中部王庆华老师分享了通过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通过创新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有效策略;高中部赵明老师认为年级组长的管理艺术,就是要优化管理构架,重构行为准则,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人本管理为辅助,目标管理为主线,创新性系统管理,它的真谛就在于形成体制、求实创新、持之以恒;教导处孙笑冬老师分享了在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进行电子学籍统计,“基础报表”数据整理,毕业生升学统计分析,做到工作有方法,管理出高效;创新是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基于学生的需求,实践,思考,再实践,创新工作永远在路上!在分享过程中,老师们将自己所在不同岗位的创新实践经验,如同颗颗美玉撒向在座的每位老师心间。让我们带着这份收获,充满激情地开启魅力教育的新征程!六、实现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服务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障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校工作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服务,是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确保学校教育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教学服务部门的老师们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了他们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和奉献精神。幼儿部顾丽丽老师认为在幼儿活动中,要针对幼儿特点,家长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并诠释了教育也是服务的理念。总务处唐建国老师从在食堂管理中实践中总结出构建“三个体系”,把好“四个关口”,严控“两个环节”,完善“三项监督”,从而实现健康食堂“一体化、精益化、协同化”的常态管理的思路。总务处吴文忠老师认为工作中要主动,要打提前量,把工作做在前面,才能建设一支勤服务、保安全、高效率的魅力服务团队,努力实现学校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信息中心肖华刚主任认为要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沟通能力,强调不同的服务意识,产生不同的服务水平。人力资源部李倩楠老师讲述了通过创新人力资源部的服务,有效保障教职工的个人利益,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的成功做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服务创新新突破”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使老师们更加明确,后勤工作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要增强预见性,做到精细化,必须坚持从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入手,立足工作实际,建立起完善的后勤保障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服务效率,才能让在第一线的教师无后顾之忧,才能做教育改革的坚强后盾。七、点燃了教师事业的火焰一名年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与同事的帮助,我校有着强大的专家型教师团队,他们堪称“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科研高水平、工作高成果”。在他们的引领下,我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了一个个凝心聚力的教研团队,也成就了教师立体性的专业发展路径。“专家引领新思考”论坛发言的老师们都是我校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作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他们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的分享必将成为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巨大引擎。幼儿园秦晓莹老师讲述了通过对幼儿区域游戏材料的深入、扎实的实践与研究,引领幼儿园教师研发了丰富的区域游戏材料,讲解了区域游戏材料的特性,以及材料如何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小学部王亮雪老师结合主要学派的理论研究,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因素和评价办法,并通过现场互动的方式,引导老师们体验在课堂实践中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初中学部曹利国老师从强化专业素质,提升核心素养的角度谈了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他说,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初中学部王香芝老师以“新舞台 新思考”为题,采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方式,强调了“心态决定一切,激情成就梦想”的理念,并解读了特级教师的“特”之所在,凸显了作为专家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引领作用。高中学部李维芳老师从终身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课题研究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让年轻教师受益颇多。高中学部刘国成老师从“立德树人”的使命中阐释了如何提升专业素养。作为教师,千教万教,要想方设法教引学生树立德行,要想方设法高质量地早就人才;并通过“九问”引发与会老师们对如何“树人”进行深度的思考。高中学部蔡建泉老师从多年的教育感悟出发,指出文学就是人学,文学至于人生的影响,一定是一辈子的,我们应该做的,恰恰是播下一颗颗种子,一颗教人去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的种子。“专家引领新思考”是一次交流,也是一次校本培训,点燃了每一位教师事业的火焰,激发了教师们对职业的激情,更引发了教师们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深思。专家的引领是一盏明灯,是一座航标,将带领全校教师一起凝心聚力,勇于创新,助推魅力教育卓越品牌的早日实现。当我们一次一次走进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又一次一次走出学校、走出课堂,教育生活就这样在真实中度过。今天我想对教育者说:“对过去教育的回顾,并不是让自己留恋过去,生活在过去;对过去教育的反思,也不是让自己否定过去,厌恶过去。我们需要‘历史地对待历史’,历史是流动着的,从历史中走来,对自己流动着的思与行的梳理、审视,是为了认知当下,瞭望未来,摸索走向与路径,让今后走得更明智、更稳健、更坦然、更豁达、更晴朗!新时代的教育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价值是引领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年会增强了北实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了教育科研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先导性研究与前瞻性引领。我校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方面,走在了全国教育创新的前列,将为京津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提供鲜活样板,创建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卓越新品牌。作者:曾军良

体泽则冯

让教育科研引领专业发展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重教学、轻科研”,许多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两张皮”,教科研是“软包装”,教学才是“硬功夫”。教科研是教育研究专家和教研员的“专利”,与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无关,我们每天只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重复劳动就够了。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俗话说得好:“教而不研而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教研是为教学充电,补充给养;教学是为教研提供源泉。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一线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 我们处在鲜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靠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靠科研,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其思想的不断优化。教育科研就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做呢?首先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管理班级……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工作。备课需要钻研教材,上课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管理班级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这些实际上已经就是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了。再进一步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又做了哪些无用功?其间是否有灵机一动的奇思妙想?把这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整理出来,并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就是课题,学校就是育人实验室。其次,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第三,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以研究教材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抓住问题的导火线,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思考。不断地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一种精神生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追求的快乐,享受到事业成就感的精神愉悦,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处三焉

教研探讨之教育科研|教师“穿什么衣服”!

关于如何研究教育科学?(选自《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陈:在认识和理解了什么是教育科学以后,现在我们讨论应该如何研究教育科学。周:陈老师,最近我也看了一点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看到了研究“范式”的提法。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研究“范式”?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研究范式?陈:“范式”的概念和理论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我想,我们可以简捷地认为,范式就是一种模型或者一种模式。只是这种模型或者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它是一个由科学观念和假设、基本定律和理论、行为方式和规则、乃至相关的工具手段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为认识、理解和交流研究的相关历史和现实实践提供了一幅地图;(3)它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指引,比如应该研究什么,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沿着这样的指引,研究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也更容易获得研究的成功。周:陈老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太明白,你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一说。陈:这对我还有真有一点困难。陈向明老师在《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认为:“质的研究不认为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之间是可以相互分离的。事物(或意义)就像是一个洋葱(与二元论的核桃模式不同),其本质与现象实为一体;如果对其进行分解,一瓣一瓣地剥到最后便是什么也不存在了。在质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这一段文字启发了我对洋葱研究的思考,这或许可以引起我们对研究范式的思考。但我先要说明的是,这个例子可能未必恰当,这只是我个人的联想。这里也有一个洋葱,如果要你研究,你会怎么研究呢?周:我想,首先是观察,观察它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等。通过观察,可以对洋葱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陈:然后呢?周:如果我注意到这是一种植物,我可能会猜想,它是否可以食用?然后尝试食用。在知道可以食用以后,我可能在食用过程中尝试了解洋葱的味道,并研究不同的加工方法。陈:很好,我以为这里就有了两种研究的方式。从方式到范式,需要科学假设,需要为大家接受和理解。假定取得了这样的资格,我们就可以说是这里有两种研究范式。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察阶段,仅仅让洋葱作用于研究者,人对洋葱的认识和研究尽管有行动,但缺乏人对洋葱的能动作用,我们可以说人的研究行动是被动的,认识结果也仅仅是表面的。这种对洋葱的研究,就可以说是一种机械反映的研究范式。如果人在洋葱面前,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愿望,比如,“想知道是否可以食用”,“味道如何”,“如何加工味道更好”……有了这些想法以后,人对洋葱采取了主动的行动,比如剥开一瓣尝一尝,发现是什么味道……这时,人在洋葱面前,不仅有了目的性,而且有了能动性,这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能动认识的研究范式。你知道,洋葱是可以生吃的。现在把它洗净,你剥开几瓣尝一尝。在剥和尝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周:剥洋葱的时候,我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有点冲,有点呛,多剥几瓣,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吃一口洋葱,我发现洋葱的口感有微微的辛辣,淡淡的清甜。陈:我也来试一试。吃过后,我认为你的说法不对,我觉得洋葱的口感是苦的。周:不对不对!应该是清甜的。难道你的味觉有问题?难道这一个洋葱有两种口味?陈:我的味觉应该没有问题,洋葱的口味本身我们也可以认为没有这么大的差异。周:那是怎么一回事?陈:这里就有一个理解和表达的问题。显然,口味既然是同一的,结论就应该一致,表达口感的词语也最好一致,这才方便我们一起交流和讨论洋葱的口感。现在,我和你是两个同时研究洋葱研究者,对洋葱口感研究的结果,我用了“苦”,你用了“甜”,我们有了不一致,这时,我们就需要交流和分享,需要协商和讨论。讨论什么呢?要讨论对于这种口感,到底用什么词来表达更好,以及生洋葱给人的口感是什么。这种讨论除了协商,还有妥协让步,以求得一致。比如,我们两位协商的结果,是把生洋葱的口感用“清甜”来定名更好,我们就可以说,生洋葱的口感是“清甜”的。我们的认识如果被更多的人接受、认可和运用。这时,“生洋葱有一种清甜的口感”就变成了知识,研究就得到了这种知识。周:你的意思,这里的研究还有一种协商和妥协?陈:是的,很多研究成果都与研究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协商、让步和约定相关。研究共同体在研究中运用对话、协商的方式做研究,这可以说又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研究范式。周: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陈:这只是根据你的要求,拿出的一个应急和简单的方法。你说自己明白了,那你再看一看陈向明老师关于质的研究的见解,从范式的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周:陈向明老师认为“‘质的研究’这个名称可以与‘量的研究’相对应”,她比较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不同。从范式的角度,是不是可以说,质的研究是一种范式,量的研究是另外一种范式?在质的研究范式中,一个基本看法或者价值观念是“本质和现象”实为一体;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这样的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就成了“质的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核?陈:很好。我再说一说我从陈向明老师的表述中体会到的另外的东西。一种情形是,如果定位于要揭示对象的“本质”,研究者追求的就是关于“本质”的结果,着眼点在结果,就可能对研究的过程和现象关注少一些。我们能不能说这可能成为一种更关注结果的研究范式?另外一种情形是,当研究者认为,现象就是本质,研究的过程是对本质的直观,研究的目的和结果是“在变动不居的意识流中去把握事物稳定的,常住不变的状态”时,研究者将更加关注研究的情境和过程,这能不能成为一种关注过程的研究范式?周:这很有道理。你这样理解,对我们参与教育科研有什么启示呢?陈:我个人的经验,是结果范式还是过程范式,不仅仅涉及教育科研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而且也涉及我们如何选择人生的态度和方法问题。我们先从旅游的例子入手。不知道你最近是否有过旅游的经历,能不能说一说你旅游后最深刻的感受?周:我的感受是,旅游是跟着导游马不停蹄地走,就是累。也可以说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这还不是最近这一次旅游的感受,很多次旅游回来,大家交流,都有这样的体会。陈:乘兴而去,是我们怀着一个美好的目标和愿望而去。败兴而归,是到那里看过了,发现和自己的期望距离实在太大,美好的目标和愿望落空了,这时,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奔着一个最终的目标去旅游,这是否可以说是一种旅游的结果范式?周:可以这样认为。那过程范式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陈:“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我想,不是为了最终的目标,而是在路上,在过程中用“慢慢走,欣赏啊”的方式和态度去感悟、发现、体验路途和过程中的美,这可能就是一种过程范式。周:这只是旅游过程中的结果范式和过程范式。但你刚才特别强调的是目标范式和过程范式涉及人生的态度和方式。陈:如果我们把人生也当成一次旅游,想一想,从结果和目标上看,人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周:你的意思是死亡和虚无?陈:是啊,这就像我们剥洋葱,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人生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死亡和虚无。这就是说,定位于一个结果的人生,最终只能得到一个最必然的结果,死亡!这样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奔着结果而去的人生是多么荒谬,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周:从结果上看,的确是这样。但如果人生的过程范式就是指人生要及时享乐,我就不能同意和接受这种范式。陈:我可不赞成及时行乐的人生选择。行乐本身就要指向一定的对象,一定的目标,这种指向一定对象和目标的生活方式说到底还是一种结果或者说目标范式,只不过把终极的目标换成一个一个过程中的目标了。这个过程中,只要快乐实现了,目标被消耗掉了,人生同样产生会无聊和虚无的感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也还是在所难免。我想,人生的过程范式是朱光潜先生所欣赏的“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也就是关注过程,关注创造,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这样的人生,过程很丰富,很充实,留下了故事,留下了回忆。即使从想要获得好的结果来看,人生的结果在过程中,高质量的过程可能带来高质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关注过程的人生可能得到更好、更理想的人生结果。周:陈老师,关于人生的问题,我想是不是太玄了。我们还是讨论当前的教育科研问题吧。陈:我个人认为,没有对人生的认真思考和一定程度上的透彻领悟,自己人生的意义问题没有经过严肃而认真的思考,做什么事情都可能迷失方向,都可能南辕北辙。所以,我建议,首先需要对人生问题认真思考,要认真对待。好,现在我们把话题收回来。你能不能想一想,我们对结果范式和过程范式的理解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什么启示?周:比较两种范式,我想,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而言,可能采用过程范式更为实际和有价值。首先,从结果上,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很难在理论上有大的突破和创新;教育是慢的艺术,因此也很难通过一次科研或一个课题研究就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现状,这样,关注结果也往往使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最终的结果上为创新而创新,在过程中的技术和水平又没有保障,最后的结果要么生搬硬造,要么弄虚作假,结果也就成了假的东西。科研也就成了虚假的科研。其次,过程范式实际上是让我们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生活,改变生活过程,享受创造性、超越性的工作过程,以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享受高质量的教育生活。陈:那你看一看,目前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主要表现是结果范式还是过程范式?周:结果范式更多一些。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从目标追求看,很多学校组织教育科研,很多老师搞科研,定位就在于发表论文,出专著,最后要得什么什么奖,大家关注的是最终的结果,真正把改变教育教学实践,改变过程的定位放在首位的并不多。第二,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虚”的,并没有具体实践和研究的行动,恰恰是过程上“空”了。结果是等到要结题了,才匆匆忙忙找几个人来写材料,所以,才有“开题会叫做启动会,结题会叫做追悼会”的说法。第三,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效果。因为没有效果,老师们越来越反感,这也就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陈:我最近做了一次调查,主要是针对老师们参与研修活动的。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的题目“你觉得最没有效果的研修方式依次是什么”,请老师们填写。有三十位老师对此作答,我发现,把“科研”排在第一的有七位,排在第二的有三位。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老师认为现有的教育科研方式没有效果。老师们说,他们反对“不注重过程,只管收集资料的科研”、“空谈理论,不结合实际的科研”。周:这就是学校教育科研在一线教师身边的现状。陈老师,你说一说,该怎么办呢?陈:在库恩的“范式”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周:什么是“范式转换”呢?陈:假如我们把包括科学观念、研究方式和工具手段的某一范式比作一件衣服,把运用这种范式进行科学研究的群体比作这件穿衣服的人。那范式转换就可以说是一件衣服不合身了,需要重新换另外的一件衣服。换衣服的过程就是范式转换。周:生活中,什么时候换衣服我知道。教育科研中,范式转换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呢?陈:换衣服是因为衣服不合身了,范式转换则是因为现有范式不适合研究实践了。我想,这里的不合适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不适合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群体具有不同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我认为,对于研究者的不同研究实际,需要有不同的研究范式。其次,是现有范式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应对和回答实践中新的问题与现象了,这时需要一种新的范式来回答和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出现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与现有范式的理论和方法的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研究者的喜爱和“选票”,大家选择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成为了新的研究范式。这就相当于一款新衣服出现了,大家更喜欢,于是放弃了旧衣服,选择了新衣服。周:就你的看法,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就需要这样的“范式转换”?陈:我个人的看法就是这样。首先是有些方法不适合中小学教师。比如,为了发现和比较效果,过去的教育科研方法十分强调数量化,这就涉及样本、控制、测量、统计、分析诸多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用思辩的方法对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再精确地、完整地找出这些众多的变量,最后对这些变量进行相应的控制来进行实验,对一线教师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味道。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一般就教一个班、两个班,你很难让他一个班做实验班,另外一个班做对比班,在有了好的想法和思路以后,他总要尽可能调动相关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他很难撇开其他相关因素,搞单因素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这些认识和发现为教育科研范式转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教育科研范式转换有了可能。这里略举一些观点和看法。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而人则必须理解。”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体相联系,它的一些对象是观察不到的,不服从量化分析,因此,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与精确性。“教育行为只能在目的和手段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教育科学并不只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科学,而是一种分析目的和手段的科学。我们应该抛弃过去那种认为教育学理论是自然科学的认识的错觉和批评,教育学应该是获得教育行为的客观认识的教育科学,规范教育行为和价值趋向的教育哲学,只为实践不为科学的指导合目的教育行为的实践教育学的总和。”在这里,“不只是一种描述事实的科学”意味着教育科学不只是解决“是什么”的认识问题,而主要是解决“分析目的和手段”的“怎么做”的实践问题。(此处删掉600字)我想,这些批判与思考将不断推动和促进研究范式的改变,认识、理解这些批判和思考,有利于增加教育科研范式转变的自觉性.。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过去有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身份分离,教师没有研究的任务,也没有意识到研究的责任,研究是专家的事,研究的方法也只有专家的方法。现在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要参与研究了,但一线教师的研究范式还并没有真正确立,只好借用专家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一线教师在研究中也有创新,但在专家的学术优势和话语霸权面前,这些方法还没有赢得被广泛承认和独立发展的地位。因此可以说,现在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穿的衣服很多是做研究的专家所穿的“衣服”,或者是专家给的“衣服”。由于缺乏量体裁衣的过程,很多一线教师穿着专家的“衣服”很不合身。就其结果看,由于不合身,穿着不舒服,很多老师已经对这件“衣服”抱怨和抵触,他们需要新的“衣服”,需要自己的“衣服”。周:换什么“衣服”呢?陈:教育研究本身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者的状况和可能都是教育科研范式转换的依据和前提。从我们刚才的讨论,从过程和结果看,我个人认为,从结果范式到过程范式可能是一条思路。从“现象和本质”的分析入手,陈向明提倡了“质的研究”。应该说,与“量的研究”范式比较,“质的研究”范式更适合教育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对于“质的研究”,陈向明这样定义:“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贺武华、廖明岚也从本质主义知识观批判入手,有教育科学研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的意见。在这里,“生活认识论”又是一种不同于“科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式。(此处删掉1230字)周:你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意见和方法呢?陈:那我岂不是在把自己的衣服给你穿?不过,你放心,在后面的交流中,我将用自己的实践来讨论,它或许可以为你思考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的具体实践有所帮助。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法没有一个绝对好的标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比如我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是否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达到目的问题。量的研究也好,质的研究也好,生活认识论也好,科学认识论也好,它们也并不是一定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彼此是可以有效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教育科研实际的情况而言,可能更多的是“范式并存”、“范式竞争”,而不只是“范式转换”。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猎人

教师成长:与学生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成长

01教学唯一不变的追求是让学生增值。所谓有效教学,就是实现了增值的教学。增值的内涵很丰富:原来不会的变会了,是增值;原来不懂的变懂了,也是增值;通过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变得更想学,教会了学生方法变得更会学,培养了良好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发展,还有助于生活,更是增值。顾明远先生说:教育改革在学校的关键落实点,只是从教转变为学。所以,所有的课改,不管名目如何新奇,说到底都是在做一件事,就是从教师如何教走向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师的教以及教师本身都不过是手段和方法,明确了这一点,我们自然就会构建起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这种课堂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经过课堂学习之后又在更高的层面上产生了不同的新的问题。02大凡优秀的教师一般都会努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让自己适应学生,然后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称职的教师则相反,总是要求学生适应自己,然后带着自己读书时代的那一点知识走向学生,所以总会埋怨学生基础不好,天赋不高,在他眼中基本上没有满意的学生,所以他和学生的关系一般也不大好。03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段话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但如果我们都冷静的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状况,就不能不叹服作者认识的深刻。想想看,我们把教学融入进生命中了吗?我们是不是一边教学一边埋怨,视工作为苦海,巴不得早点解脱?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所谓有效教学,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表演。04李政涛教授说:“所有的教育都应从自我教育开始,所有教育的起点,都是对自我的教育,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缺乏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之人,有能力去教育他人,一个从不努力完善自我之人,却孜孜于促进他人的完善。”我们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必须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自我教育,包括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学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的认同。我们设想三者结合的标志是,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就是他所任教学科本身。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符合的可能并不是很多。05寒假里碰到一个场合,一位校友说,他一家三代都是在我们学校读书的,其中某某老师还教了他们父子两人。我随口问了一句:这个老师教你儿子的时候和教你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大家相视而笑。如果一个老师缺乏自我教育意识,只是因为走上了三尺讲台,就自以为当然地成了知识、学问的化身,不仅害了学生,其实也害了自己。06学习与科研、实践与反思,是我们走向成长的必由之路。成长的第一受益者不是学校,而是教师自己,学校只排在第三,排第二的是学生,所以,一个教师有了好的成长,又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的完整。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在教育教学中,默默地自我努力,自我完善,不断地自我成长,这个过程,伴随着他一生无怨无悔的教育事业!

三名

学校如何鼓励全校教师做教育科研?校长脱稿讲了3个方面的内容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本文字数1509字,阅读需要3分钟,发言讲话需要10分钟左右购买专栏后,进入本专栏第一篇文章获得该专栏全部word电子文档该材料结构清晰,校长只需要记住提纲便可轻松实现脱稿讲话发言各位老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要去做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学校里什么工作难度大?我认为让教师做教育研究,从事课题研究是难度最大的事情,因为这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新。“雕琢文章字字精,我因此事倍伤情”多年的教育科研工作历程,让我深感写科研计划,科研总结,科研汇报,科研成果报告的不容易。但我依然相信,研究能够推动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为什么我们要做研究,回顾我校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我对于教育科研有三点深刻的体会:一是教育科研增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驱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开始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之路,我们用课题研究的形式驱动课堂变革,课程转型,不仅仅荣获教学成果政府奖,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校在教育系统里的品牌。同行看学校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内涵发展。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能不能抓住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就是内涵发展,能不能在实践中破解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就是内涵发展,能不能让师生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动力就是内涵发展!科研型学校的成功探索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条路我们依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二是教育科研提升了学校行政管理的思考力行政是干什么工作的?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是服务教师专业成长的。行政不会研究,怎么奢望教师自动自发做研究?行政平时不

关汉卿

一线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

调研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科研?答案大体如下: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参评学科骨干和带头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学校要求做科研。从这些纷杂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做教育科研的基本诉求,也可以看出教师做教育科研的动力来源。其中有一个最为核心的答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将其转换一种说法: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一、为什么要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以问题为导向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最重要的策略。(一)现实问题是教师做科研先决条件教师每天都奋战在教育第一线,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协同、个别生教育、各种培训与会议、临时性工作……其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在落实各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有些问题还是相当棘手。但是从研究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恰恰为一线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契机。(二)“鸵鸟政策”不会使问题自然解决有的教师讲,我哪里有时间做所谓的科研。这确实是一个现实,一线教师确实很忙。但是你想吧,那些恼人的问题就摆在那,你一天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困扰你一天。难不成,我们采取“鸵鸟政策”,把脑袋往沙子里一扎,看不见就等于什么事都没有了?不可能,我们越是逃避,反而越是难以脱身,越积越多,越多越烦躁,最终造成严重的职业倦怠。(三)问题是教师成长的垫脚石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把这个问题当成资源,当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好好地研究一番,积极主动想办法,结局自然就会大不一样。这样的事情做得多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增强了,专业能力也会慢慢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学校的影响力就大了,职务晋升、骨干带头人评审的筹码就多了。二、怎样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呢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既可以“大做”,也可以“小做”。“大做”就是申报立项,规范研究;“小做”就是无需立项,自主研究。“大做”有“大做”的好处,“小做”有“小做”的优点。我们可以将“小做”称为“小课题研究”。以“小做”为例,阐述一下怎么做“小课题”。(一)遴选并确定一个具体问题在诸多困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选择一个问题,定为最近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很重要,如果不定向,不聚焦,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什么也抓不到,自然就一无所获。选择第一个问题时,出于稳妥考虑,建议选择一个难度较小的问题来做,如班级考勤管理或是班级值日问题。(二)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采取访谈或是问卷的方式,了解问题产生原因。如为什么有的学生总是迟到?为什么班级值日总是不能得到5分?那就要弄清原因。调研学生和家长。对调研得来的原因进行分类,哪些原因是主观的?哪些原因客观的?主观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有哪些?分析到位以后制定行动计划提供方便。(三)针对原因预设行动策略解决问题必然要想办法。一定要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还要相信,集体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可以召开主题班会,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分组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随后将学生提出的策略汇总,进行优选,并结合教师的建议,最终确定几个重点策略,将其纳入实施范畴。(四)策略实施反馈调整将优选出来的策略进行实施,实施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边行动边反馈,并且根据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策略实施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渐进过程,把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典型案例、有关数据记录下来。以上本质上采取的是行动研究。三、以问题为导向做教育科研如何收束我们在传统认识中,认为科研一定要成功,不成功做什么科研?首先我们界定什么是科研的成功?所谓科研的成功就是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全都实现了,提出的研究假设成立;还有一种是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没有实现,提出的研究假设不成立。前者证明研究假设为真,后者证明研究假设为伪。这就是科研的成功。在教育科研里,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功指标,就是解决了现实问题,研究目的得以达成。有了以上这样的认识,使我们对科研的成功变得更理性和从容。我们如何收束“小课题研究”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写个小论文。小论文要实事求是地写。用非常朴素平实的语言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典型事例、产生的数据纳入论文中。其基本框架是这样的:(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二)针对现实问题我提出哪些对策?(三)这些对策是如何一步步实施的?(四)用事例数据阐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五)研究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及问题解决到了怎样的程度?(六)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和今后有哪些改进?以上,便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这样的科研,一是解决了困扰自己的现实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三是把研究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形成了一篇非常实在的科研论文,可以参加论文评审。这样的事做多了,专业不发展都很难。(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苞裹六极

潜心做科研,促教共成长

为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增强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科研论文的写作素养。1月17日下午,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邀请合肥师范学院汪昌华教授为全县教师做了《教师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此次专题活动采用线上直播与线下讲解的方式同步进行,由黄金校长主持,各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汪教师紧紧围绕为什么要撰写科研论文、什么是科研论文、一篇优秀科研论文的基本要素等方面做了细致地讲解,真正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深刻的见解,清晰的逻辑思维,流畅的文字表达。接着汪教授又从教育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并对他人的科研论文进行评析,特别就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技巧,同时她强调投稿后的沟通与修改都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在解疑答惑互动环节中,汪教授认真解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三个半小时的讲座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教师们对此次讲座给予很高的评价,汪教授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同时增强了全县教师提笔写科研论文的信心,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来源: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而犹若此

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与自行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求教育教学规律的活动。以教科研引领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应是教师自觉的理论追寻和自觉的责任担当。11月22日下午我校邀请到了皖智教育教学督导、特级教师阮凌曦,为我校全体老师带来一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与自行”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合肥皖智中学副校长焦燕峰主持。阮老师首先概述了教科研理论知识,其次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得出一系列的反思及经验。阮老师指出教育不仅是自身的悲壮事业,更是奋斗终身的辉煌事业。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职业,它需要实践者自觉地将经验反思和理论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自觉的理论追寻和自觉的责任担当。接下来,阮老师通过剖析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来充分展示新课程改革的四点研究路径:学科即素养、教学即研究、学科即问题、课表即考纲;学科素养最终围绕的是人文精神;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学科和研究学生;学科问题则是把知识点转化为学科核心观念,把观念与情境相联系,充分研究考纲。阮老师结合近年高考试题来充分说明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考纲,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最后,阮老师谈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是结合我校目前的高效“6+1”课堂模式来谈谈自己的经验。我校第一届高考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课堂改革在我校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1”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讲座临近结束,阮老师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总结——“一切思维都是科研”。作为教师,教研就是科研。教科研与教学同在,与我们的生命同在。让我们在教科研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学生,发展学校,取得专业成长和教学事业的双丰收!个人简介阮凌曦: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太湖中学史地教研组教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安庆市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庆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安庆市名师,享受政府专家津贴。30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教改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和出版社发表论文、出版著作40余篇(部),累计220多万字。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获全国优秀教案奖,教学论文《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安庆市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安徽省二等奖、全国一等奖。《地震灾害频发呼唤有用的地理学》在《中国发展观察》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20多家网站转载。指导学生参加安庆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中学生地理学具制作创新竞赛获市一二三等奖各3项,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06年被授予安徽省校园文学优秀编辑和安庆市优秀科普教师称号。▍文字:周鹏飞▍图片:周鹏飞▍编排:许金梅▍校对:瞿静静▍审稿:焦燕峰 吴秀广

课题引领成长,科研助推发展

1月21日上午,皖西中学生物组省级课题《利用混合式教学提高普通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开题报告会邀请了六安市教体局教育科学研究院孔庆东院长、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李向阳校长作为评议专家,做课题指导。校领导及课题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伊始,张旭校长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宣读立项文件,表示学校将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全力以赴为其提供保障。接着,课题负责人胡昊同志详细地介绍了研究方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价值,研究内容、目的、方法,过程与步骤、预期效果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课题负责人朱德权同志就课题内容对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明确讲解,并确定研究步骤的具体时间和安排,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了然于胸。两位评议专家对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准备和前期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对课题的有效推进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李校长指出,可先对混合式教学概念进行界定与研究,再从课前线上铺垫、线下(课堂)和课后线上交流讨论交替进行,要改变原来的线下传统教学方式,学习心理学,便于更好地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孔院长指出,先对线上教学和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引出混合式教学,接着选择某些课程去设计与处理,构建资源库,最后再去评价线上与线下教学。会议最后,杨曼校长做总结发言。面对专家们的指导意见,杨校长表示了真挚的谢意,并承诺学校将会在精力、物力、财力上对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扎实推进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杨校长还强调,教科研对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校的专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们要认真汲取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报告,并扎实按照原有步骤做好课题研究行动,期待课题圆满结题。课题引领教师成长,科研助推学校发展。通过此次开题报告会,我校生物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将会理清思路,以课题为载体,踏踏实实进行教学研究;以课题为平台,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也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会有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课题成功立项,我校的教育科研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来源:皖西中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