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现状”很多教育同事谈到课题研究时,都露出为高不可攀的神情,认为那是大学教授、科学家们的事情,自己遥不可及。即便是很多正在参与的教师,也是心有胆怯,也常说我也不是很懂,不知道怎么做最好。甚至还有很多教师认为课题研究和一线教师毫不相关,反倒觉得写写心得文章、教育论文倒是教师可以干的事。其实,这是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缺乏了解,其实搞课题研究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什么是课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课题。“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个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第一,“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许感悟和心得。 第二,“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总之,我认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课题不同于项目和论文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相比于大多数的教学论文撰写、集体研讨等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应该是比较严密、系统一种教科研方式。和论文相比较,课题研究是基于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教育探究活动,更准确的说是基于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下的教研活动,和理科实验法探究的思路极为相似,或者说基本相同,理科教学实验法探究的步骤一般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课题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并能概括凝练提出核心问题。课题研究所有的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具有对问题的鲜明针对性,都是基于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系列活动。而论文是围绕自己的中心论点展开的教育论证或叙事活动,往往是对成功尝试的总结或理论的升华。课题研究的好处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探究活动,他根据探究活动的要求,具有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活动过程或者叫做流程,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研究中严格界定了研究的的对象、内容、范围、方向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操作要求,比如:课题论证,论证一个课题需要弄清这么几个问题:1.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可能形成哪些指导性的理论体系)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通过这些规范的流程,不仅提升了我们思维的严谨度,也让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和科学。课题研究是深化集体教研的一种很好的平台。课题研究不同于论文,论文可以个人独自为战,独立完成,课题则更强调团队的分工协作,发挥整体合力共同实现科研目标。针对一个问题,想要系统的的解决,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完成一个教学课题的立项研究,可能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或方面,需要成立研究团队,需要团队成员从具体环节或方面进行人员分工,分别进行研究尝试,以求突破。比如:滕州市第五中学的作为一所农村高中,针对学校课程实施的“选课走班”面临的问题,适时进行“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策略优化研究,这是针对学校工作层面进行的问题突破,我们可以看需要研究内容比较庞杂,比如课时安排、课程实施和整合路径、教学方式和适切教学评价等等,研究方法也需要多样,涉及文献信息的查阅和手机、方式方法的比较、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个案研究等等,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并最终形成可行性策略。可以看出单凭一个人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而在这分工协作的同时,围绕主要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教研有了明确主题和目标,以研促教、立足学生、深化课改的浓郁氛围形成,教师们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热情和反思总结良好习惯得以加强,就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
编辑导读: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需求管理无疑是最核心的工作内容之一,但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本文作者作为B端产品经理,以教研系统为例,分享自己是如何进行需求管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后台产品不像C端产品,它面向的往往都是企业内部人员,以教研系统为例。我们可以将需要面临的用户分进行分类为:高层领导、学院负责人、普通教研人员。其特性分别如下:高层领导:关注长远期产品价值,希望通过大数据分析与AI能对公司业务发展有所提升;学院负责人:关心业务流程的顺畅、各个环节的职责;普通教研人员:关注自己需要进行的功能操作,及判断其操作的标准。我们把需求管理划分为如下几个步骤:需求调研、需求整理、需求分析、需求评审、优先级划分。一、需求调研在进行需求调研之前,首先最重要就是需要确定调研对象,后台产品的使用者均为企业内部人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组织架构,对整体的业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案例:公司决定开发是一套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为支撑、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驱动的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信息平台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而我只是负责其中的一个系统-教研系统。虽然系统使用者为公司总部的教研老师,但教研系统是整个业务中的起点与核心,所以依然需要对公司相关领导、教务老师、讲师进行调研。在确定了调研对象后,需要组织专门的需求调研会议。会议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一定要通过邮件的形式完成会议邀请和会议纪要。在需求调研会议上,我们需要对参会人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有两个标准:权利和相关度。权力大、相关度高的参会人提出的需求或问题,一定要进行详细地了解,并记录清晰;而对于权利大、相关度小的参会人提出的建议,则需要虚心接受,若不能进行实现需要及时说明;对于权利小、相关度高的人需要重点关注,在会后可与其进行更多细节性的讨论;而对于权利小、相关度低的人则充分听取其意见即可。以上分类,也是各类用户的需求产生矛盾时解决问题的标准:第一类人的需求最需求优先解决;其次看权利小、相关度大;再次看权利大、相关度小;最后一类视情况进行完成。在会上,我们要尽可能引导用户把需求描述更准确,该业务涉及到哪些部门或角色,业务的流程的什么样的。二、需求整理整理好我们在会上记录好的需求,要让需求更加明晰有据可循。下面是我对需求整理记录总结的模板:板块:该产品有多少功能模块。功能:所属哪个功能,例如课程管理 、资源管理、课包管理等需求类型:bug类需求、优化类、运营类、战略类等需求等级:根据需求的重要程度进行等级划分优先级:解决实现的先后顺序提出人:谁提的需求,可追溯。预计时间:预计上线的时间状态:可以分为未开始、开发中、测试中、已上线三、需求分析后台产品重视业务逻辑,而通过我们的需求调研,可以清晰知道业务流程,不同部门与角色的切入点。如教研系统的使用部门为公司教学部,根据角色的权限大小又可分为部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普通教研老师。涉及到其他产品为教务系统、网校、讲师端、学员端等。从收集到需求、我们需求分辨出需求是否合理,哪些需求是能通过系统实现,哪些需求系统是不能实现,为系统划分一个边界线。围绕产品的业务核心进行分析,目的是找到实际要做的需求,按照5W1H1V原则,将需求按照影响力、业务价值、主流程进行划分,评判出需求执行的优先级。What(对象) —— 可以用这个产品或功能能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Where(场所)——在哪会用这个产品或功能?Why(目的) ——为什么需要这个产品或功能?和其它产品的区别?When(时间) ——在什么时候会用这个产品或功能?Who(人员) ——产品或功能为谁设计?谁来用?How(方法) ——如何使用这个产品或功能?value(价值) ——产品的价值?四、需求评审需求评审是各方对需求进行确认的过程,达成统一认知和共识,使需求能够推进实现落地。在需求评审的过程中,一定要说明清楚需求的背景、价值、意义,而不是纯粹的需求讲解,这样有助于各方对需求的理解。目前的技术是否能够实现此需求,例如由于目前数据量较小,缺少数据模型,没办法实现全面实现AI,所以当前的能力图谱这块功能暂不能实现。五、优先级划分需求分析完成之后,还是会产生很多需求待实现,实现需求的优先级也十分重要。需求的优先级有很多种原则可以采用,最常用的规则:KANO模型、四象限法则、 ICE排序等。具体的说明就不再在这里进行。优先级划分时,最重要的是梳理出业务的核心流程,优先完成核心流程的需求,再根据优先级一步步的去实现。如在本项目价值最大的功能就是大数据与AI,但由于技术与数据方面的原因只能排期在后面。六、需求变更在产品迭代过程中,需求变更事难以避免的,也是非常考验产品的需求管理能力的。特别是在B端产品中,一个需求往往会涉及到多个系统,甚至有时一个需求发生变更会导致现有的流程发生变化。如教研系统涉及教务系统、网校、讲师端 、学员端、题库系统等。教研系统的需求发生变化,同步会影响到这些系统。所以遇到需求变更时,需求提升对变更需求的风险关注度。本文由@三只石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19年10月印发已经一周年了。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教育科研战线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增强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认同,深化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使命担当,对《意见》中提出的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的定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全球现代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教育科学研究始终发挥着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纵观现代教育史,教育科研伴随了教育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伴而生、浑然一体。近现代以来,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涌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有力支撑、驱动和引领了现代教育的发展。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提出的普及初等教育等思想,对整个欧洲教育普及产生很大影响;他提出的班级授课制,至今依然是现代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1762年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顺其自然才是好的教育,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由此奠定了“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主张学校生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并大力倡导“在做中学”,对20世纪直至现在的教育和教育学都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当然,更多的教育科研成果在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犹如辽阔星海,灿烂生辉。总之,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三四百年历程中,没有教育的科学研究,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实践,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教育就不可能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我国现代教育总体上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一大批教育家在反思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主张,如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五育并重”等理念,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等等。进入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思想,揭开了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经过7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国逐渐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教育制度,正在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亟须教育科研在教育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思维和学习习惯,并由此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的教育组织模式、教师角色、教学评价甚至教学伦理等都在不断解构和重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态势,以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为特征的教育革命正加速到来,对我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推动性作用。对我国而言,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实现赶超,是极具战略意义和富有挑战的大事。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教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优先领域,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世界潮流和动向,倍加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以教育科研支持、推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加快缩小与教育强国的教育差距,为推进文明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从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建设更加艰巨,亟须教育科研发挥在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中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0年9月22日,他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总之,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比如,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普及水平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唯分数、唯升学,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问题仍然突出;职业教育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内涵界定、结构体系、发展策略、改革重点等许多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谋划;高等教育面临发展、改革、稳定三大任务,且都十分艰巨紧迫,“双一流”建设、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思政课、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活力等方面,都面临不少挑战;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仍然是教育短板,不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问题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面临新问题;破除教育功利化特别是“五唯”的顽瘴痼疾面临攻坚战、教育经费投入面临严峻形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课题、国际教育交流面对“寒流”等许多重大教育问题,都亟须持续深化研究。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教育战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取得新成果,对教育改革发展规律有了新认识,开启了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的新征程。方案多次提到“科学”,反复强调要树立科学观念、科学理念、科学定位、科学设计、科学有效等,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科学执政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战线要以此为契机,不负重托,担当作为,致力于教育评价有关的理论构建、实践探索和应用研究,为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贡献。(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10日第6版 作者:崔保师
科研在人们眼里就是高大上的东西,是一般人搞不了的东西。这是对科研的误解。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现实生活中,矛盾表现为问题。发现问题就要分析问题,想办法去解决。这一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用科学办法去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科研。科研说白了就是科学研究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将科研过程、方法、结果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就是课题研究,其成果是研究报告、论文及其它。学生晚睡纪律差,发现这一问题后,很多领导干部要求值班教师加强检查,延长值班时间。诚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不是科学方法。从哲学角度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学生是内因,值班教师是外因,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学生身上研究办法,然后才是值班教师。各行各业都面临着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需要以科研方式来需求解决的办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学校管理、学校制度、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能拍拍脑袋就做决定,应该以科学思维进行研究,寻找科学的长效的解决机制。教育科研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但是科研并不是高不可攀,任何人都可以去做,只不过研究层次不同而已。有的老师可以进行小课题研究,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书写问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课堂小动作问题,自习课纪律问题等等。有些老师可以进行一些高层次研究,例如学科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问题。无论小课题还是大课题,都是广义的教育科研,都是去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不做科研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科研精神。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没有科研精神,而以个人意志来管理和教育学生,势必会导致很多问题。对这个学生这样做,对另外学生那样做;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这样的教师会陷入专制教育的泥潭,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个人形象是极大损害。立足于教育实际,教育科研成果可以极大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教师做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再学习。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之中。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重教学、轻科研”,许多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两张皮”,教科研是“软包装”,教学才是“硬功夫”。教科研是教育研究专家和教研员的“专利”,与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无关,我们每天只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重复劳动就够了。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俗话说得好:“教而不研而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教研是为教学充电,补充给养;教学是为教研提供源泉。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一线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 我们处在鲜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靠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靠科研,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其思想的不断优化。教育科研就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做呢?首先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管理班级……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工作。备课需要钻研教材,上课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管理班级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这些实际上已经就是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了。再进一步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又做了哪些无用功?其间是否有灵机一动的奇思妙想?把这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整理出来,并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就是课题,学校就是育人实验室。其次,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第三,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以研究教材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抓住问题的导火线,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思考。不断地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一种精神生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追求的快乐,享受到事业成就感的精神愉悦,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民网北京1月6日电 2020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田学军指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全面系统地规划和部署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标志着我国教育科研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田学军还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治理体系;要创新科研范式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要提升质量水平,更好服务教育改革发展;要强化使命担当,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保师做了年度工作报告,就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和做好2020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教育科研院所和规划办,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等140余人参会。
中国日报4月17日电(记者 邹硕)4月16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2019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主题为“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田学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教育科研系统作为推进改革创新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主动面向新时代重大课题,积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田学军强调,做好教育科研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理论体系。他进一步提出五点要求:第一,要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严把政治关,站稳人民立场。第二,要聚焦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第三,要体现中国特色。秉承中国立场开展研究,推进优秀传统的创新性发展,重视外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第四,要突出质量导向。在探寻教育规律中提高质量,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质量,在创新方法中提高质量。第五,要加强队伍建设。激发教育科研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为科研工作者松绑减负,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健全科研队伍保障机制。他最后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科研战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在发言中强调,教育科研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部署,强化使命意识抓机遇、强化政治意识抓方向、强化全局意识抓规划、强化问题意识抓创新、强化合作意识抓协同、强化质量意识抓队伍、强化责任意识抓落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会议期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作专题报告。会议进行了教育科研工作经验交流,还就《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了意见建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教育科研院所和规划办,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等140余人参会。来源:中国日报网
“停课不停学”的网络教学模式实施一个多月以来,学校、家庭与相关管理部门面对新的形势,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家庭教育、家校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针对这种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教育学重点课题《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课题组(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担任首席专家)十余名专家,在国内大型网站搜狐网开设《搜狐教育:名师课》针对广大教师、家长遇到的家校合作、亲师关系、亲子关系、居家学习等问题建言献策、解疑答难。三月开始一经播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观看人数逾百万,实现了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完美结合,促进居家防疫期间亲子、亲师、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弥补了部分“停课不停学”产生的教育缺陷。课题组践行把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写在中国大地上的时代精神,为防疫工作助力,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活力与生命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姚晓丹)
田学军指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全面系统地规划和部署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田学军说,教育科研战线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一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把《意见》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他强调,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治理体系;要创新科研范式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要提升质量水平,更好服务教育改革发展;要强化使命担当,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田学军表示,教育科研机构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治理体系。另外,还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树立全国教育科研“一盘棋”思想,其主要抓手是四个平台的搭建,即全国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全国教育调研平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国外教育信息综合平台,构建上下联动、纵横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评价是指挥棒,要改革教育科研的评价。”田学军强调,教育科研机构要根据不同研究类型,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注重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顽瘴痼疾,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释放创新活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保师作了年度工作报告,就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和做好2020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崔保师从理论研究质量、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科研保障水平与激发科研活力等五个方面指出了在推进教育科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并从深化实践指导、推动协同发展、促进帮扶创新、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2020年的工作思路。“面向未来,脑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教育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学科交叉融合带来重大的教育理论创新。”崔保师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设立了教育信息学的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对推动科研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崔保师表示,要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动力,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尊重、信任、关心、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代表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教育科研院所和规划办,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等140余人参会。
作者:田学军(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编者按时代是出卷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这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研究命题。教育科研工作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秉持使命担当,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这些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答好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时代之问”。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教育科研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宣传解读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一是深入研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基本内涵。要系统梳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战略定位、根本任务、根本宗旨、发展道路、发展动力、依靠力量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论述。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把握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的重要地位。例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看待教育地位,在国家现代化思想体系中研究教育现代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审视和把握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教育如何更好的服务党和国家全局工作,这样也进一步深化了对理论框架与要义精髓的理解。三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为指导谋划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在加快教育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中,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中,都要坚持以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为指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通过这三方面的深入研究,分别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大问题,这也就是具体地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也就是在着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并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认真研究新时代如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在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该如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研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养成问题。学校教育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在认真研究和有效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同时,集中力量重点研究和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进而实现进头脑,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认真研究德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工作效果。二是研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亟待相关操作性研究。同时,要改进智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大厦基础的不断更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迅速兴起,带来了未来工作方式乃至职业种类的重要变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特别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是研究协同育人问题。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协同,“德育课程”与“学科德育”并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举。要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减少家长的焦虑和盲目选择,切实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要研究全社会的协同,一些教育问题,表现在教育,根子在社会,全社会要协同努力创造良好育人环境,营造健康教育生态,发挥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梳理好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轨迹。要在深入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以及新中国成立近70年发展史料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再现历史,系统展现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改革理论突破、重大教育决策出台历程,从中提炼出最核心、最实质的内容。二是概括好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的历史性成就,透在其中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40年来的历史性变革,体现出教育政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总结历史成就,分析道路特点,研究政策“拐点”,探索教育政策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对于今天和未来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三是宣传好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故事。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许多国际组织称赞中国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巨大成绩。又如在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2009年和2012年连续两次名列第一名,英国政府持续购买上海数学教师的优质教学服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开始实现由“追兵”到“标兵”的转变。我们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探讨新时代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一致,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好更公平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科研战线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科学分析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和成因,坚持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统筹研究、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一是具体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变化。一个时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质量型转型,期盼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更加灵活个性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加公平的教育供给。与此同时,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比较突出,既体现在区域、城乡、校际、人群等差距中,也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和弱项中,还体现在重智育轻美育体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中。二是深刻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涵。例如要研究如何拓宽教育公平‘量’的维度,在均衡配置资源上出实招,保障每个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要研究如何厚植教育公平‘质’的深度,在提高质量上求实效,特别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多把尺子量学生”,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问题时再次强调,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教育科研战线要积极配合政策主管部门开展研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寻求破解之道。三是深入探索人民满意教育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要坚持守住底线、补齐短板、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合理确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保障有限的公共财政和公办教育机构发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兜底作用,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非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公民一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不可能由政府包揽,而应采取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成本的筹资策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需求。系统探索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教育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定位集中体现在以适度超前的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也意味着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更紧、压力更大,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意义正在于此。一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总体部署中研究教育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强调坚定实施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目标。研究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握新时代经济、科技、人口和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做好适度超前实现教育强国的顶层设计,探求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路径和策略。二是研究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总体特征。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我国要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确立特定时空下的参照坐标系,尤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教育测评指标和工具,以全面反映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特点和需求,科学评价我国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三是探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和策略。目前学术界有着两次教育现代化的说法,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第一次教育现代化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中的第二次教育现代化。因应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必须进入“快车道”,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协调并进,实现“弯道超车”。教育科研工作要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驱动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推进策略,以教育理念现代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工业时代的教育范式向当今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教育范式转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研究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人文交流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外事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教育外事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一是紧扣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这两个关键词加强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里强调的“世界水平”,核心在质量、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关键是练好内功。同时,也要善用外力,通过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教育对外开放始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教育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动。二是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文明观这两个创新理念加强谋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扩大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总指引。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贯穿于中外人文交流全过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道。要系统总结梳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经验,深入研究如何更加有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拓展到实践、从行动上升为自觉,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深入研究如何将孔子学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紧扣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两个重要环节加强谋划。全球教育治理是全球发展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加强与教科文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和其他多边国际组织合作,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教育治理,中国的贡献度、能见度和话语权稳步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在全球治理政策储备、国际组织人才储备、多边机制基础研究等方面与西方仍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要深入研究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趋势性演变,把握历史性机遇,化解风险挑战;深入研究如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选拔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深入研究如何在全球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中国经验、提出中国方案和主张。《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3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