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迈入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教育内涵的重要体现,也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现状、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推动学术创新,《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于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经优化,2019年统计论文的范围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复合影响因子不低于0.9的教育类期刊(不含CSSCI扩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汉)、《高校教育管理》(镇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复旦教育论坛》(上海)、《江苏高教》(南京)、《中国高等教育》(北京)、《高教探索》(广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大学教育科学》(长沙)、《现代大学教育》(长沙)共计14家教育类期刊(以下简称14家期刊)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2019年14家期刊共刊载各类稿件2789篇,本研究剔除广告、短论、博士论文提要、投稿须知、征订启事、学术动态等文献信息,以及刊载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非高教类文章,获得高教类科研论文共计2119篇。高校发文情况为更好地了解国内高校高等教育科研最新进展,在2119篇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基础上,本研究剔除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境外高校(包括港澳台)以及政府机关、教育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的论文181篇,获得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大陆普通高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等)的高等教育科研类论文1938篇,以此为统计范围进行国内高校发文分布情况分析。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268所。普通本科高校1266所,其中公办822所,民办434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中外合作办学8所。高职高专院校1422所,其中公办1098所,民办322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2019年,全国高校共有374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院校总数的12.65%。其中,公办本科高校315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8.32%,公办高职高专院校37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37%,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高专)22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91%。1. 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情况。统计显示,2019年315所公办本科高校在14家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849篇,占国内高校统计论文总数的95.41%,这一比例与2018年的95.12%基本持平。其中,发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92所,占公办本科发文高校的29.21%。这些高校共发文1426篇,占同类发文高校发文总量的77.12%。(见表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分布呈现如下特点。(1)“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等教育科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共10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文1286篇,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9.55%,其中,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65所,占同类发文高校70.65%,共发文1181篇,占“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部发文的91.84%,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3.87%。(2)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集中的特征仍然较为明显。315所公办本科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全部被统计论文总量的87.26%。其中,发文总量排名前50的公办本科高校发文1163篇,占同类机构发文数的62.90%,比2018年的59.22%有所提升,反映了进一步集中的现象。(3)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高校发文量、发文高校数、机构平均发文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参与度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共有164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8.81%,共发文1251篇,高校平均发文7.63篇。中部地区有76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1.76%,共发文312篇,高校平均发文4.11篇。西部地区共有55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6.07%,发文183篇,高校平均发文3.33篇。东北地区共有22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3.66%,发文97篇,高校平均发文4.41篇。2. 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情况。2019年37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018年49所)在14家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9篇,占国内高校发文总数的3.04%,平均发文1.59篇(2018年1.45篇)。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高职院校共10所,(见表2)共发文32篇,占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总量的54.24%。3.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发文情况。2019年全国共有756所民办高校,在14家期刊上发文的仅有22所,占同类高校数的2.91%,其中仅含1所民办高职院校。22所民办高校共发文30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55%。其中,宁波财经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各发文3篇,位居发文榜首。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山东协和学院、文华学院、三亚学院各发文2篇。(见表3)其他16所民办高校各发文1篇。(二)其他机构发文情况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其他机构也有贡献。2019年共有111家其他机构合计发文181篇,平均发文1.63篇,其中,中国工程院发文9篇居榜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各发文7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各发文6篇。据统计,发文3篇及以上的其他机构共计14家,合计发文72篇,占同类机构发文的39.78%。(见表4)另有7家教育科学研究院系统机构发文21篇,3所军事院校(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各发文1篇,境外高校发文共30篇。来源:中国高教研究作者:王小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编审,北京 100191王者鹤,《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191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周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李璐,《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编辑,北京 100191刘植萌,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北京 100872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第92-97页
作者 | 樊秀娣(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库管理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铺开,国外科睿唯安、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等期刊集团旗下的数据库也加大了向我国推出各种期刊论文指数(定量指标数据)的力度。客观上,诸如SCI、ESI、高被引论文等相关期刊论文指标数据,与对于学者个人的学术评价、各种大学和学科排行榜、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的遴选标准以及国家对高校经费投入多少等紧密相关。面对如此现实,也难怪学校要“拼了命”地追求这些期刊论文指数了。然而,正如科睿唯安公司创始人、“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生前所言,“永远要记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检索的”。遗憾的是,国人在还没有完全搞明白这些期刊论文指数基本内涵的情况下,却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这些指数“带偏”了。盲目追捧这些指数,将会把中国教育科研引入不堪境地。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第一,目标偏离。一旦西方期刊论文指数被视为反映高校办学质量的绝对标准,学校教育科研的业绩目标无疑就会异化为发表SCI论文,因为构成这些指数的“原材料”就是SCI论文。这里暂且撇开高校还要承担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不谈,单就科学研究而言,SCI论文不能简单地与科研成果画等号,顶级SCI论文(高影响因子、高被引)也不能简单与顶级科研成果画等号。道理很明显,即使是被国人奉为三大国际顶级期刊(简称“顶刊”)的《自然》《科学》《细胞》,也不能保证刊登在上面的文章就一定是“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顶刊”也不时会有“撤稿”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此外,不少SCI期刊的评审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甚至更低专业资质的人士,由他们来决定学术论文的价值本就荒唐。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开门见山指出:“由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我们作为科学者的工作,这可以说是一种扭曲现象。”而201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威廉·凯林早在2017年就在《自然》上发文,批评当下论文数据“华而不实”,指出论文越来越像稻草堆砌的“豪宅”,而不是坚固的“砖房”。说这些,只是想说明国人不该一厢情愿地神化SCI论文(高影响因子、高被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更不该为了把期刊论文指数“做上去”而把全员工作业绩目标都定位在唯SCI期刊论文上。第二,决策失误。毋庸讳言,ESI是目前国内反映学科水平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指标,客观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往往把它作为监测高校学科发展的主要指标,同时ESI也成为国家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依据。那么,ESI指数究竟是什么?说得通俗点,就是各学科SCI论文各种“被引”情况的综合排名。表面上看,ESI是纯粹数据统计,从中体现的论文学术贡献度相对客观、公正,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姑且不讨论“高被引”论文是否一定代表高水平学术成果,单从ESI的22个学科分类看,很明显各学科口径大小十分悬殊,像工程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口径要远大于诸如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口径,进一步溯源,ESI是美国汤森路透与医疗集团联合研发而成,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ESI中的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分类较细的原委了。事实上,SCI收录期刊的学科分布也相当不均衡,由此就直接导致了ESI、SCI数据对某些类别学科很有利、对某些类别学科很不利。说到底,不同学科的ESI、SCI数据无可比性,有些仅仅因ESI指数出色而设置或扩招的学科专业,除了教师拥有发表SCI论文的长处,学生又能从中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呢?难怪坊间流行把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简称“生化环材”)并称为最“坑”学生的四大专业,其实明眼人都清楚这是盲目依赖ESI学科排名的不良后果。第三、失去定力。国内学界对西方期刊论文指数的强烈敏感让不少教育科研机构随着指数更新的周期,长则一年、短则两月就会产生一次“高潮”。继SCI、ESI等论文指数之后,近年又冒出一个“自然指数”,这个对全球教育科研机构一年时间内在82本指定期刊上(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四个学科领域)发表论文数量简单汇总的论文指数,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显而易见,然而,却依然能在国内学界成为“新宠”,足见国内学界对这些期刊论文指数的盲目推崇程度。其实国内教育科研机构管理者也未必不清楚这些论文指数的科学性不高,但在强大的“指数效应”面前,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少有“坐怀不乱”的。于是乎,各种类似高校“SCI、ESI指数大幅度上升”、“ESI进入全球1%、1‰、1?酃学科”的报喜信息此起彼伏,各种庆功、奖励也热闹非凡,而这背后是教育科研机构着力把指数“做上去”的各种“攻略”以及大量国家科研经费的投入。当这些频出的西方期刊论文指数明里暗里成为中国教育科研评价的标杆时,不少学者迫于组织绩效目标的压力,难以保持学者应有的学术信仰和追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短平快”的科研活动、转向适合发表SCI期刊的研究领域、迎合期刊编审“口味”而玩弄概念和词藻,甚至还有以不法手段来发文的行为。如此换来的指数上升,背离了教育科研初衷,更拖了教育科研的后腿。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否认西方期刊论文指数在对某些学科领域论文统计、分析和评价上的独到作用,把它们作为一定的科研参量未尝不可。本文强调中国教育科研不能落入西方期刊论文指数之“坑”,是指不能把西方期刊论文指数作为衡量国内教育科研个人和集体成果的绝对指标,也不能把追求指数上升作为教育科研机构的唯一或主要绩效目标。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学评价指标研究”(编号BIAI60125)资助。《中国科学报》(2019-11-20 第1版 要闻)
2021年1月18日下午,泸州市开展第五届教科研论坛暨2020年度教研科研“双研”成果展示推广活动。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许多焱到会讲话,各区县教育体育局分管副局长、教科研机构负责人、教科室主任、市直属学校分管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层及以上干部共41人参会。许多焱指出,教科研部门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行政部门参谋部和智囊团,承担决策咨询、教学研究、科研指导、教师培训、质量监测等重要职能,行政部门重不重视教科研部门、教科研部门指导力和引导力如何,直接关系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高低。许多焱强调,教育科研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解决好教研支撑问题、要加强教育教学指导。市教科所所长黄先华总结了泸州市第五届教科研论坛成果。市教科所发改室主任对2020年度全市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会上,表扬了2020年度教研科研“双研”优秀成果获奖单位;开展了2020年度优秀“双研”成果展示推广主题交流;组织了“‘三级联动 区县互动 研校振动’——市县校教科研一体化建设”微论坛,专家们围绕主题为泸州教育科研事业高品质发展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来源: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当代教研论丛》创刊于2013年,月刊,是由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教育期刊,公开发行。中文名称《当代教研论丛》主管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主办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国内刊号23-1586/G4 国际刊号2095-6517 邮发代号14—352《当代教研论丛》主要设有教研专题、教改新论、学术争鸣、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师发展论坛、自然科学、思品教育、外语教学、职教幼教、体育美育、阅读写作、检测评价、比较教育等栏目。阅读对象《当代教研论丛》主要读者是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师范院校学生等。内容简介1、理论探索教改新论、学术争鸣2、管理科学校长论坛、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教研员论坛3、学科教研(小、初、高、大学,含中职、学前)文史政教研,数理化教研,地生外教研 音体美教研等4、专题教研教育技术,比较教育,教材研讨,考试探究5、教研动态经验交流,会议活动传统文化办刊宗旨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教学研究,交流教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教学质量。期刊投稿欢迎各类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小学教学专家、学者、教师、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踊跃投稿征稿要求:1.文稿论点明确,无政治性错误;立论正确新颖,说明通畅,论据充分,资料详 实,数据可靠。2.来稿请用WORD排版,并通过《当代教研论丛》邮箱投寄。3.来稿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剽窃。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 请在参考文献中列出其作者和文献来源。本刊有权对拟用文稿作文字上的修 改、删节、对图表有权按规定、标准等要求做技术处理;凡不同意者,请在来 稿时申明。4.作者请自留底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5. 来稿请按标题(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单位(外加圆括 号)、摘要(不超过150字)、关键词(3-5个)、正文和参考文献的顺序撰 稿。若是基金项目,请注明课题全程和批准文号。6.来稿请附作者真实姓岩、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民族、工作/学习单位全 程、最后学历/学位、职称、职务、学术经历、主要研究领域和详细通讯地址 (包括邮政编码、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以便及时联系)。《当代教研论丛》特殊说明:1.本刊封二、封三、封底承接广告,欢迎有需求客户与我们联系。2.本刊对荐稿者,待遇从优j有意者请与本刊联系、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 微信公众号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信息化技术配合老师当助教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东南网12月18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12月18日,“探索双线融合 走向深度学习”福建省教育科研论坛暨福州教院二附小第40届教学年会精彩亮相。本次论坛由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联合举办,旨在直面当下“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育科学融合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教育教学新样态,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索教育教学新样态 虚拟实验等观摩课吸睛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的三尺讲台,到虚拟实验、VR看海底世界、虚拟助教……今天, 14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观摩课吸引了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省市属学校、县(区)教师进修学校的200多位专家、老师参与。虚拟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在技能科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专场,形式新颖、活泼有趣的课堂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教室里没有了一排排课桌椅,学生们分组围坐,没有三尺讲台,教师移动上课,传统的黑板也被互动白板取代。福州教院二附小教师周国溶借助中央电教馆虚拟实验,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小学科学课——《闪亮的灯牌》。“老师,小灯泡冒烟了!”随着干电池数量的增加,虚拟实验操作界面上的小灯泡冒出了一股黑烟。仿真的实验现象演示,让学生们可以拓展课堂实验以外的知识。信息学科《创意编程:海底畅游》课程上,同学们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畅游海底世界,让学习更有体验性、趣味性。同学们在虚拟实验课堂上大胆尝试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周国溶老师介绍,虚拟实验课上,老师不需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学生可以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多次进行实验,一方面可以减少因实验失败带来的耗材损失, 也避免了一些危险性实验导致的事故,更为特别的是在学习效果的反馈上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查看到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我藏在空气中,看不见,摸不着。”在语文专场,二年级语文学科——《雾在哪里》课堂上,福州教院二附小肖海珍老师的“小助教”——虚拟人物“雾孩子”出现在屏幕上“自我介绍”,让学生们听得格外入神。在提问环节,“魔方点名”也取代了过去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专注课堂。美术学科《校园绿化设计方案》课,前期同学们采用了网络调查法,上网搜集了绿化设计的相关资料。课堂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布置探究任务,从植物、空间、色彩方面进行线下课堂反馈、讨论,小组成员利用平板电脑共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绿化方案探究。此次观摩课还包含课外经典阅读指导课、双师书法课、项目式研究性学习等,泉州、厦门、福州三地老师同台执教,课堂围绕“探索双线融合,走向深度学习”进行探究学习。探索深度学习 与会专家共探教学新思路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方晓敏介绍,学校是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十四五”期间,要建成教育强国,其中“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很重要方面。近年来,二附小与网龙合作,积极探索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希望进一步用好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为了发挥好省级教育科研基地的示范作用,当天,《探索双线融合,走向深度学习》等讲座举行。网龙福州市智慧教育项目负责人余俊以虚拟实验室为例,介绍了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VR/AR、AI、人脸识别、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推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带来的创新与变革。他介绍,虚拟实验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学生薄弱点,并有针对性推送练习,目前已应用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方面,并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推进,福州、武汉、银川、成都等6个城市被列为示范区,福州已有福州教院二附小、格致中学等10所试点学校。当天下午,温州教科院教科室主任张作仁做了《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行动》专题讲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三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辨力、创造力提出可行的方案和途径。五所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的代表做了主题发言。福建省教科所所长吴明洪认为,探索双线融合,走向深度学习,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特别是在疫情下,线上线下混融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发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解决教学难点、痛点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次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现了近年来福州教院二附小等教育科研基地校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学校为实现线上线下混融教学样态所做的有益尝试,也为与会者提供可观可感的参考,取得良好成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用成都外国语学校治理体系总设计师、校长龚智发的话来说:一个好学校校长离职影响不大,好老师离职影响才大。2020年,成都外国语学校一举摘得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新教师培训成果”一等奖。在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在校内良性竞争下,在校外激烈竞争中,成外教师越挫越勇,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超过100余篇,国家、省、市级赛课获奖超过30余个。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2篇 ,获得国家级赛课2个一等奖。2017年扩招,同时启动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以来,成都外国语学校办学成绩每年上一台阶,保送、出国、高考、竞赛,四箭连发,近200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竞赛实现跨越式发展,金牌数跃居四川第二,向全国百强名校挺进。在高速良性发展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保障——师资团队。近年来,学校通过构建教师成长与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一支团结进取、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放眼世界,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重新审视和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教研兴校,科研强校,努力建成“学术成外”。”龚智发强调教师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构建治理体系,创建全国百强名校其中关键一环是教师成长和发展。”成都外国语学校教师2020年所获荣誉教师发表论文:国家级刊物22篇,省级刊物18篇,市级刊物2篇;教师赛课:国家级一等奖2个,省级一等奖12个,市级特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10个,市级二等奖5个,省级三等奖1个;各级各类展示课数十节;教师论文获奖:省级一等奖1篇,市级一等12篇,市级二等54篇;教师课题立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14项;教师课题结题: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7项;教师小课题成果获奖:2项。2020年5月,学校被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2020年11月,学校的“新教师培训成果”被成都市教科院评为“一等奖”。2020年,在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的两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成外一共有104节课例参赛,荣获30个一等奖,39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顶层设计 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在学校 “构建治理体系,创建全国百强名校”总目标的指引下,思考和构建教师发展的治理体系,建设和增强教师发展的治理能力。“通过教师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构,更好地实现搭建教师成长之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提升发展、追求卓越教学文化的工作目标和服务宗旨。”教师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徐华是成外教师发展五年规划蓝图的具体操盘人,“按照成都外国语学校五年规划,学校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努力建设一个科研氛围好、科研意识强、科研队伍大、科研水平高、科研成果多的学术成外;采取的特色策略是营造科研氛围,增强科研意识,壮大科研队伍,提高科研能力,让教师有专业提升的自我愿景。”龚智发校长带领新教师参观校园,讲解校园文化,渗透办学思想而引导与帮助全校近600名教师发展的服务性部门——教师发展服务中心就肩负了教研、科研、培训、团队建设等与教师成长和发展相关的工作。“中心为成外教师搭建发展框架;引导教师进行发展规划;设置教师发展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团队建设助力教师发展。”徐华介绍。关注学生 打造优效课堂“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我们就在此要求下研究具有成外特点的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发展回应课改需求。”龚智发说。学校以“课”为抓手,开展“优课”研究;以“课例”为抓手,开展“类课”研究;以“教育教学问题”为抓手,开展课题研究。着力解决课改、教改、教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评价一堂课的优劣,不是老师讲得精彩,而是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建构起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龚智发说。“学校要坚决杜绝满堂灌,只讲输入不讲输出,好的课堂要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学得实惠。”一个好的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给予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何谓优效课堂?龚智发给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备的优效、学的优效、教的优效、练的优效、评的优效。把握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教师精讲、学生参与、总结反思。通过设问、感知、质疑、思考,启发、点拨、讲解、整合,讨论、交流、练习、反馈,归纳、建构、批判、评价,落实优效教学基本过程,采用最优化设计、最优化过程、最优化评价、最优化管理、最和谐氛围、最优化效果六个维度进行评价。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程度的维度之一,但是要落实最优化评价。“龚校长最反对学生补习,学校要求老师考前不要给学生发大量题目刷题,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自己建构能力体系,不能用健康换取分数。”学习研修 助力教师提升在学习研修方面,学校开展了项目制读书活动和学科教学微论坛活动。读书小组针对课改过程中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或根据教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个大的研究项目,在项目下梳理出3-5个紧密相关的专题。比如,项目为: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专题有:初中英语教学设计的分层研究与实践;初中英语课后作业的分层研究与实践;初中英语学生评价的分层研究与实践等。针对每个专题,在读书研讨之前,提出若干小的问题。比如初中英语教学设计的提问如何分层?初中英语教学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如何分层?初中英语教学设计的课堂练习如何分层?等等。老师们带着小问题,阅读不同的专著、杂志、报刊等各类文献资料。读书会时,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参与每个专题的研讨与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共识,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课堂教学优化的实际落地情况。教研活动以学科教学微论坛的形式来进行,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学科组的老师围绕论坛主题积极准备,确定几位主讲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在论坛会议上,老师们各抒己见,与主讲教师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观摩、聆听、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智慧,通过思维的碰撞,摩擦产生新的认识,并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共识。建设团队 助力教师发展名校有名师。为了引领教师的成长,成都外国语学校成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科学的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省市特级教师,为创建全国一流名校筑牢师资队伍。学校对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和成员都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同时,学校对名师工作室进行考核与评价。学校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学术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对校本教研进行指导,对校本教研成果进行评价。学术委员会每年对学校教育教学研讨会的主题、论文、教学设计、校本教材和科研课题进行评审和论证。龚智发校长评审校本教材所有行政干部下到学科教研组,对学科公开课进行评议,参加线上教研活动,督促、指导、管理学科线上教研活动;开学、期中、期末参与检查学科教案,检查师徒听评课,并反馈指导意见和建议等等。“希望通过教师发展工作,造就一支名师队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夯实一个教师团队。实施教研兴校,科研强校,不断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着力学科建设,努力建成‘学术成外’”校长说。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省级期刊主管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单位: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影响因子:0.07ISSN:1671-4822CN:50-1143/N期刊收录:知网《科学咨询》杂志科紧贴学术前沿,并与读者保持紧密联系。国内刊号为:50-1143/N。杂志成立于2000年,秉承指导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科学咨询》杂志奉行“百花争鸣,百思争强”,坚持严谨求学的作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学技术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规律,激发教学与研究的学术氛围,并为教学和研究服务。栏目设置本刊特稿、教育论坛、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外语教研、理化生教研、政史地教研、体卫艺教研、校园风采稿件要求1、来稿不宜太长,文章中的字数一般为3000字左右,最长不超过6000字,综述通常不超过8000字。2、如果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3、在结构上,适用条款应具有:提出了问题;方法的应用(包括技术,设备,工艺条件,参数,配方等);应用程序的效果。4、无论论文类型是什么:主题简洁;论点很明确(通常是指用于解释该主题的观点);该参数是结论性的(指实验,测试数据,图形,表格等的准确性);足够的论点(指的是讨论,结果分析和机制的讨论是详细的);结论完整。
从黑板到VR,从三尺讲台到虚拟实验、虚拟助教……昨日,“探索双线融合 走向深度学习”省教育科研论坛暨福州教院二附小第40届教学年会精彩亮相。在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14节风格各异的观摩课由福厦泉三地教师同台执教,通过线上线下教育科学相融合的方式,借助智慧教育产品,探索教育教学新样态。据了解,本次开展的观摩课是福州教院二附小第40届教学年会的主要活动之一。观摩课包含课外经典阅读指导课、双师书法课、项目式研究性学习等,同时融入了大量的科技元素。黄玲老师的课堂教学获得家长认可在瞿枚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14节观摩课精彩纷呈“我藏在空气中,看不见,摸不着。”在语文专场,二年级语文学科——《雾在哪里》课堂上,福州教院二附小肖海珍老师的“小助教”——虚拟人物“雾孩子”出现在屏幕上“自我介绍”,让学生们听得格外入神。在提问环节,“魔方点名”也取代了过去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专注课堂。双师书法课是福州教院二附小的特色课程,《左耳刀与竖心旁》由福州教院二附小梁周萍、叶林莺执教,她们将规范书写、书法艺术深度融合,运用数字书法设备实现书法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有机链接。此外,厦门实验小学张菁老师执教的《数学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和福州教院二附小吴融执教的《校园绿化美化方案设计》的两个项目式研究性学习课,通过实践探究、创作设计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实现线上下教育教学的高效。18日,二附小美术学科《校园绿化设计方案》公开课课程,学生们上网搜集绿化设计相关资料,并现场探究。叶诚/摄二附小吴融执教《校园绿化美化方案设计》项目式研究性学习课 叶诚/摄吴融老师介绍,研究前期同学们上网搜集了绿化设计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布置探究任务,线下从植物、空间、色彩方面进行课堂讨论;小组成员课堂上利用平板电脑共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绿化方案探究。60周年校庆 共建智慧校园当天,除了观摩课之外,五所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的代表还做了主题发言,其中二附小校长方晓敏作了《探索双线融合 走向深度学习》讲座,就学校如何适应当下新教育环境,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教育形态分享了一些经验做法。各具特色的年代教室,让校友们回到童年,畅聊校园美好回忆福州教院二附小60周年校庆方晓敏介绍,近年来,福州包括二附小在内的很多中小学校都在探索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二附小也希望进一步用好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据悉,作为福州教院二附小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除了第40届教学年会之外,12月19日是二附小历届校友的返校日。学校搭建起各具特色的年代教室,让校友们回到童年,二附小的教师们还将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师“快闪”。另外,12月20日晚上,二附小以《诗﹒书》《歌﹒怀》《乐﹒庆》三个篇章,将百年名校的历史内涵和自然景观浓缩成一场高水准的“爱﹒艺”音乐会,充分展示了二附小美育教育的成果。来源:海都报
3月11日,河东区教科研工作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论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3月9日,时间一天,由全体教研员进行思想汇报。第二阶段在3月11日,由教科室、师训部及各学段负责人进行汇报。3月9日,河东区教科研工作论坛成功举行。论坛以区教体局“1231”工作思路为指引,以《河东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努力打造人们满意的教育。高文光主任就本次教研论坛做了总体要求,要求教研员胸怀全局,积极履行教研职能,畅所欲言,回顾总结,建言献策,群策群力,把教研工作中的得与失、感悟与体会、规划与打算,困难与缺憾都摆出来,交流、讨论、谋划、决策,从而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提高自己教研能力。全体教研员进行思想汇报之后,副主任马瑞龙对教科研工作做了总结汇报,他指出“教研科研师训一起抓,教研科研师训一体化”的总方针,回顾了2019的工作,提出了2020年展望,催人奋进,令人鼓舞。在11日的第二阶段论坛上,师训部、教科室对本科室工作做总结汇报,汇报既有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有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既肯定了成绩,也正视了问题。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对整体工作做了汇报和展望,三个学段的负责人分别从教师、教研、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和展望,并以最饱满的热情期待做的更好!这次论坛,既有剖析,也有反思,既有成绩,也有不足。各位教研员说心里话,谈实在事,从教科研大局出发,胸藏思想,展望规划,对河东的教研起到促进和催化作用。河东区教科研中心将以此为契机,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教研工作,为加快打造教育强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供图论坛主席、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在致辞中回顾了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举办6年来推动实证研究从少到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迈进的历程。他提出,要从更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更具有理论概括能力、更多体现价值理念和追求、更多形成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的方向,加强教育实证研究。据介绍,本次论坛聚焦教育实证研究方法,设置了17场平行分论坛,分别由国内17所高水平教育学教学科研单位主持;42家教育学高水平期刊担任论坛学术支持单位,33家期刊派出代表参加了线下“期刊与作者面对面”主题沙龙。论坛同时组织开展了第四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选出了10篇优秀学术论文和10篇优秀学位论文。17场平行论坛上,共有287人次进行了主题报告。内容涉及教育的元分析技术与应用、量化方法反思与前瞻、质性方法反思与前瞻;教育研究的中介与调节效应、结构方程模型、面板数据分析、问卷设计与运用、随机实验设计、测量评价技术、图像视频分析、案例分析方法、扎根理论的运用、政策效果的评估;教育质性研究中的编码技术、理论贡献、访谈策略、田野调查等研究领域。据悉,本次论坛共收到会议论文投稿610篇,会议报名3937人,获邀线下参会人员800人。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论坛首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约10万人次参加了线上讨论。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