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界的“中科院”,教育部直属研究机构,很陌生但又熟悉!未发

教育界的“中科院”,教育部直属研究机构,很陌生但又熟悉!

介绍了很多所大学,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一所研究机构。虽然是所研究机构,但这所研究机构却与中国教育密切相关,是教育部直属研究机构,被认为是教育界的“中科院”。这所研究机构就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一所科研机构,而且是一所与教育非常相关的科研机构,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是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教育研究室。1957年正式成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年更名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现有职工24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占58.9%,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人员比例达73.2%。设有教育发展与改革、教育理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教育督导评估、教师发展、德育与心理特教、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国际与比较教育、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职业与继续教育、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等13个研究所,拥有《教育研究》等9刊1报和教育科学出版社等院属企业,设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访问学者培养平台,在全国东中西部建有20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若干所实验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高校、智库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近年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面参与了《教育规划纲要》等国家决策服务项目达300多项。这些政策虽然与我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国人。怎么样?大家对这所与教育有关的科研机构有所了解了吧。

人心

中国科研机构大排名!清华第四、中科大第二,榜首毫无悬念!

茫茫人海,相识是一种缘分,请你随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中学教师将随时更新精彩教育类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教育、畅聊教育吧!最近很多考生也是填好了志愿,正在耐心等待录取通知书,首先预祝同学们金榜题名,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今天中学教师将为大家带来一个特殊表格,它就是中国科研机构大排名,其中清华大学仅排第四,中科大高居第二,榜首毫无悬念,看看你填的学校排名第几吧?话不多说,直接上数据:科研水平排名这种表格一共有38个科研单位上榜,其中绝大多数都是985或者211重点大学,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科研单位。首先中国科学院是毫无悬念的排名第一,作为我国最顶级的科研机构,不管是顶级科研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独一档的存在。堪称我们国家科研的顶梁柱,很多高精尖的技术都离不开中科院的贡献。即使放在世界范围内,中科院的能力也是极其厉害的。中科院排名第二的让人非常意外,不是清华大学,也不是北京大学,而是中科院的小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低调的大学确实厉害,一直坚持自己的高精尖路线,每年1860的固定招生规模让很多巨无霸汗颜。虽然在很多以规模论英雄的国内排行榜上,中科大甚至进入不了前十名,但国外机构几乎清一色把中科大排在了内地高校第三位。千人一院士的名号不是白叫的,如果按人均贡献率来看,即使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要礼让三分。中科院博士当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列第三、四位,也和国内TOP2的名号基本相当。只是有点奇怪的是,清华大学号称工科巨无霸,但比起文理科见长的北京大学来,科研能力还是略逊一筹。华东五校南京大学强势杀入前五,这也是为自己正名了,说明南京大学依然还是中国的顶尖高校。作为华东五校之一的南京大学,最近十几年过得非常憋屈,由于多方面因素,眼睁睁看着其他几所高校突飞猛进,自己却无能为力。曾经一度被网友冠以华五守门员的称号。相信从这个科研前五的水平来看,也许大家应该重新认识一下这所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校了。清华大学排名第六到十位的分别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堪称网红大学,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虽然不是985和211重点大学,但依靠中科院强势办学,也吸引了各省的高分考生入读。而剩余三所华东五校进入前十也是没有一点悬念。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表现抢眼,直接进入前十,甚至将复旦大学抛在了身后,曾经很多网友在评中国十大高校的时候,最后的名额非常犯难,从这个表格来看,中山大学完全占据一个名额。高考学霸总结:进入榜单前十的都是非常厉害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如果你填报了这些学校,就等着好消息吧,希望大家能够在更高更好的平台,努力学习,突破自我,为我们国家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高考拼了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了,你同意中学教师的观点吗?对于这张表格你有什么想说的呢?畅所欲言,留言区见!

郁郁葱葱

温州肯恩大学四大科研机构正式揭牌

为促进温州肯恩大学科研发展,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11月9日下午,温州肯恩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温州肯恩大学品牌发展研究院、温州肯恩大学交互式学习及沉浸式虚拟现实研究院、温州肯恩大学社会与当代计算机研究院四大科研机构揭牌仪式在商学院大厅隆重举行。学术副校长杨毅欣博士、副校长严晓鹏博士、商学院院长曹江博士、Sujatha Krishamoorthy博士、陈宥辛博士、科研办金纯主任及部分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仪式,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活动伊始,科研办主任金纯为大家介绍了学校科研机构现况。过去一年,学校现有的四所研究机构举办了8场活动,参与者累计达4500余人。4位负责人累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8场,发表论文7篇,推进合作项目24个。她相信新的四大科研机构的成立,将促进温肯科研进一步发展。温州肯恩大学交互式学习及沉浸式虚拟现实研究院负责人陈宥辛博士表示,该机构旨在探索AR、VR的广泛应用场景。沉浸式技术在未来将有无限可能,他欢迎所有师生,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计算机等专业都能参与到这场探索之旅,共同探究数字技术之于教育的无限潜力。 温州肯恩大学社会与当代计算研究院负责人Sujatha Krishamoorthy博士表示,该研究中心为师生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鼓励师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期解决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演讲最后,她为来宾介绍了现有的强大的师资队伍和未来发展计划。商学院院长、温州肯恩大学品牌发展研究院负责人曹江指出,品牌研究院的成立,将学校资源更好地与温州品牌深度结合,真正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数据分析推广学校资源,助力温州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学术副校长杨毅欣回顾了过去几年学校科研领域从无到有的迅猛发展过程。他直言,在疫情期间,诸多师生仍然克服重重阻力,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作品。未来,他鼓励教师利用好新添的四大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创造力,期待温肯科研能有更长足的发展。 仪式末尾,副校长杨毅欣、副校长严晓鹏、商学院院长曹江、Sujatha Krishamoorthy博士、陈宥辛博士共同为4所科研机构揭牌。据悉,温州肯恩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品牌发展研究院、交互式学习及沉浸式虚拟现实研究院、社会与当代计算机研究院分别由王北铰书记和副校长严晓鹏、商学院院长曹江、理工学院副教授Sujatha Krishnamoorthy 以及人文学院陈宥辛博士担任主要负责人。四大研究机构希望合力促进各自领域学术发展,为当地产业提供专业科研服务,以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来源:温州肯恩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歌利亚

全球科研机构排名中科院蝉联榜首 国际合作成绩亮眼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截止目前,中国科学院与全球61个国家的174家机构签署了院级协议,近4000位外国人才和1600余名外国研究生获得资助来中科院访问、工作和学习。2019年在中科院开展实质性科研的外籍人才达到1600人。1月7日,自然指数发布了2019年度最新全球科研机构排名榜单,中科院蝉联年度榜单全球首位,这也是中科院连续8年位列该排行榜全球第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1月17日在中科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如是说。张亚平介绍说,中科院与科技发达国家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与美物理学会等共同举办“中美物理合作: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讨论了物理学、科学教育、科研诚信等话题,建立了两国科学家民间高级对话渠道;推动与美国科学院、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机构的实质合作;持续深入推动与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合作;加强对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土耳其等特色创新国家的科技合作。此外,还与俄罗斯科学院签署了科技合作路线图,拓展了拉美合作布局。中科院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建设取得新成绩。中科院与巴基斯坦高教委联合启动了中巴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筹建,并创新筹建机制,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旨在地球科学领域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国际一流的卓越研究中心。双方已部署实施地质灾害、气候变化、印度洋联合科考等方面合作项目。此外,针对斯里兰卡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病区安全供水的需求,中斯水中心开发了三套安全饮用水关键技术与设备,陆续在CKDu病区开展现场技术示范,为当地近4000名村民和1300名学生提供了安全饮用水。“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总部落户北京怀柔科学城。2019年,来自全球15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成为ANSO新成员,总数达到52家;成立ANSO专题联盟,建立“一带一路”健康走廊、粮食安全走廊等平台,目前有近40家国际科研机构参与的项目和培训计划正在推进中;促进国际青年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设立了ANSO-CAS奖学金,每年面向全球招收培养博士生300名、硕士生200名。中德两国科学院共同签署并发布《北京宣言》。共同倡议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和基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这是德国国立科学院成立近400年来,首次联合一个国家科学院发布联合宣言,在国际科技界、尤其是德国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张亚平说。【来源:中国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穿墙术

2019年共374所高校在14家教育类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938篇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迈入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教育内涵的重要体现,也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现状、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推动学术创新,《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于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经优化,2019年统计论文的范围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复合影响因子不低于0.9的教育类期刊(不含CSSCI扩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汉)、《高校教育管理》(镇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复旦教育论坛》(上海)、《江苏高教》(南京)、《中国高等教育》(北京)、《高教探索》(广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大学教育科学》(长沙)、《现代大学教育》(长沙)共计14家教育类期刊(以下简称14家期刊)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2019年14家期刊共刊载各类稿件2789篇,本研究剔除广告、短论、博士论文提要、投稿须知、征订启事、学术动态等文献信息,以及刊载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非高教类文章,获得高教类科研论文共计2119篇。高校发文情况为更好地了解国内高校高等教育科研最新进展,在2119篇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基础上,本研究剔除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境外高校(包括港澳台)以及政府机关、教育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的论文181篇,获得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大陆普通高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等)的高等教育科研类论文1938篇,以此为统计范围进行国内高校发文分布情况分析。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268所。普通本科高校1266所,其中公办822所,民办434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中外合作办学8所。高职高专院校1422所,其中公办1098所,民办322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2019年,全国高校共有374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院校总数的12.65%。其中,公办本科高校315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8.32%,公办高职高专院校37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37%,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高专)22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91%。1. 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情况。统计显示,2019年315所公办本科高校在14家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849篇,占国内高校统计论文总数的95.41%,这一比例与2018年的95.12%基本持平。其中,发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92所,占公办本科发文高校的29.21%。这些高校共发文1426篇,占同类发文高校发文总量的77.12%。(见表1)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分布呈现如下特点。(1)“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等教育科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共10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文1286篇,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9.55%,其中,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65所,占同类发文高校70.65%,共发文1181篇,占“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部发文的91.84%,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3.87%。(2)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集中的特征仍然较为明显。315所公办本科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全部被统计论文总量的87.26%。其中,发文总量排名前50的公办本科高校发文1163篇,占同类机构发文数的62.90%,比2018年的59.22%有所提升,反映了进一步集中的现象。(3)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高校发文量、发文高校数、机构平均发文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参与度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共有164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8.81%,共发文1251篇,高校平均发文7.63篇。中部地区有76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1.76%,共发文312篇,高校平均发文4.11篇。西部地区共有55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6.07%,发文183篇,高校平均发文3.33篇。东北地区共有22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3.66%,发文97篇,高校平均发文4.41篇。2. 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情况。2019年37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018年49所)在14家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9篇,占国内高校发文总数的3.04%,平均发文1.59篇(2018年1.45篇)。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高职院校共10所,(见表2)共发文32篇,占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总量的54.24%。3.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发文情况。2019年全国共有756所民办高校,在14家期刊上发文的仅有22所,占同类高校数的2.91%,其中仅含1所民办高职院校。22所民办高校共发文30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55%。其中,宁波财经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各发文3篇,位居发文榜首。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山东协和学院、文华学院、三亚学院各发文2篇。(见表3)其他16所民办高校各发文1篇。(二)其他机构发文情况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其他机构也有贡献。2019年共有111家其他机构合计发文181篇,平均发文1.63篇,其中,中国工程院发文9篇居榜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各发文7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各发文6篇。据统计,发文3篇及以上的其他机构共计14家,合计发文72篇,占同类机构发文的39.78%。(见表4)另有7家教育科学研究院系统机构发文21篇,3所军事院校(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各发文1篇,境外高校发文共30篇。来源:中国高教研究作者:王小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编审,北京 100191王者鹤,《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191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周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李璐,《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编辑,北京 100191刘植萌,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北京 100872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第92-97页

不知太初

全国26家高校和科研机构齐聚草原 共谋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

图为“第二届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点联席会议”开幕式现场。 韩占文 摄图为“第二届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点联席会议”开幕式现场。 韩占文 摄中新网呼和浩特8月20日电 (记者 张玮)20日,“第二届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点联席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全国26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家学者齐聚草原,共谋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本届会议的主题为“科学技术史教育问题专题研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负责人进行学科建设经验分享与交流。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雅丽在会议开幕式上介绍,该校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始于1956年,由著名科技史家李迪先生开创。2009年成立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是国内最早建制化的科学技术史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但由于学校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区位劣势明显,基础比较薄弱,人才、资源、平台与国内兄弟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呼吁为边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黄雅丽如是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韩启德表示,如今,我国科学史学科发展存在缺乏梯队层次完备的人才队伍、科学史课程没有加入通识课程体系、授课形式单一、科学基金申请缺少路径、国际交流亟待加强等几个共性问题。“联席会必将在推动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科技史教学及人才培养水平、促进科技史学科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据悉,本届会议会期2天,期间举行的“圆桌讨论会”将围绕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标准制定、科学技术史本科通识课教育、国际科学史教育状况、科学技术史的网络与媒体研究等议题进行深度讨论。(完)来源:中国新闻网【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体性抱神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信乎

21年考研:高校or科研院所,你更看好谁?

文/教育润无声很多考研学子都缺乏对科研院所的认知,科研院所的考研关注度远不及普通高校。稍微对科研院所有一定了解的考生,可能也仅知道科研院所花钱少,有的还不收取学费,补助更高。考研最好还是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性,科研院所自有它的优势,没有必要彻底地将它排除在外,搞清楚普通高校读研和科研院所读研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有的人读研不喜欢搞学术,既无聊又难以看到实质性的成果,那科研院所更容易满足你,因为它更像是一个工作单位,研究方向更加偏向于工程和应用。而普通高校则更加偏理论一些,学生的能力主要从学习成绩、发表论文、实践活动等方面体现。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学校更加“单纯”,而科研院所则更加“社会”。科研院所更加偏“社会”的氛围,学生的自由度当然没有在普通高校里那么高了,平时的学习生活跟所里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处于一种半工作状态,没有高校那样的惬意自在,在高校里有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更加自由的彰显青春活力。科研院所对研一的学生,一般实行的是委培制度,让学生在其他普通高校里进行为期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两三年再到所里去“干活”。在很多普通高校里,导师的数量远不及学生数量,所以一个导师带好几个学生是很常见的事情,有的导师甚至会带10几个,导致学生跟导师学习的机会不太多,可科研院所的导师一般一两届仅招一个,给学生创造了学习的绝佳条件。科研院所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考生,更具吸引力。选择就读科研院所,可以极大地减轻家庭负担,因为确如大家所想,很多科研院所不收学费,且生活补助也要比普通高校来得更高。我国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每个月能够领到500-1000元的生活补助,只有少部分经费充足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生活补助超过1000元,然而科研院给硕士研究生生活补助通常是普通高校的两倍,博士研究生甚至可能有5000元,都赶上很多的打工族了。不仅如此,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能拿两份“工资”,国家资助的生活补助仅是其中一份,另一份则是所里发。这或许就是部分考生宁愿放弃普通高校,选择报考科研院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不过,科研院所确实缺少考生向往的校园气息,园区小,也没有跑道之类的运动设施,甚至有时会给人一种身处在居民小区的赶脚。你认为高校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研究生还有哪些区别呢?你更看好谁?欢迎留言与关注!

解决士

一位博士进入科研机构后的4大感受:科研人员成了生意人,扎心!

本人从事植物学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不知道是我感觉错了,还是自己需要重新适应目前的科研环境,博士刚毕业时,我怀着对科研的梦想踏入科研岗位,进入了一家科研机构单位,工作以来,感触良多。科研工作倒是兴趣使然,但是科研氛围倒是不断体会,用几个词来形容对我对自己眼前所见科研圈的感受吧…第一感受:“浮躁”进入单位不久,人际关系渐渐熟悉之后,同事之间的交流多了,可交流谈论的大多数却是抱怨,用怨气冲天来形容也并不为过,究竟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1. 职称晋升难。首先是上升空间小,有的单位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名额倒挂,有的还已经超前用完了高级职称名额。2. 竞争压力大。职称竞争大,课题项目申请竞争大,国内外同行之间竞争大,同单位内相互竞争大等等,导致了大家身心俱疲,无暇他顾。3. 没有安全感。大多数科研人员防范之心过重,不喜欢团结合作,自私自利,贪心尤甚,各自为战,都以为自己能把各个研究方向做好,不愿意深入交流和分享,有的甚至连课题组内部人员都过于防范,深怕别人窃取了自己的idea或者研究材料等等。4. 领导或课题组PI“与民争利”现象极为突出。领导或课题组PI与课题组青年科研人员争夺利益,不顾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也不顾课题组的长远发展,很多PI只顾自己完美、安全地退休,退休以后课题组生死存亡与自己无关。5. 科研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人员之间工作配合不够默契。科研人员不愿意花心思阅读了解行政管理文件,不按相关文件和规定准备和上交材料,乱七八糟全扔给行政管理人员清理整理;而有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愿一而再再而三的应付这些事情,有时懒政推诿不作为,导致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潜在矛盾突出。6. 乱七八糟的关系应酬层出不穷。美其名曰“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建立潜在合作关系”,不管与自己相关与否,领导来了要应酬,专家来了要接待,诸多事情,让你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应付,耗费大量时间来应酬,晚上回去还得指导研究生工作,每晚都将在半夜或者凌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不过反过来想想就释然了,“你这不是自找的么?知道这行是这样的,你就别干呗”。呵呵!想象到也是,长此以往,慢慢地磨平了棱角,耗出了鬓霜。第二感受,“不择手段”这里的“不择手段”,指的是在课题项目申请方面。课题项目的申请,关系着课题组的维持以及发展,这是整个课题组,乃至整个研究单位赖以生存的基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现象在目前的科研界就是“傻子行为”,而这样的“傻子”已经几乎没有了,当然这“米”还得使劲弯下去才能得到,如果有可能,可以跪舔脚趾。我记得刚入职不久,一位领导的话让我终身难忘;“科研人员在出去拉项目、跑项目的时候,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尤其是横向项目,不要把自己当成知识分子,不要有什么所谓的自尊或者不好意思,把话说现实一点,去跑项目的时候,就把自己当‘三陪’就行了,陪吃陪喝陪玩儿,总之把别人陪好陪舒服就行……”,当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这话也太露骨了吧?不过我后来慢慢才知道,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圈子里“混得好”吧。仔细想来,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每年递增,出的研究成果呢?能有多少?成比例吗?对现在或者未来的国民经济增长能有多大效力?或许这都属于是基础研究的未来投资吧。第三感受,“唯利是图”为了维持课题组的发展和自身的生存问题(即工资问题,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除外),用“见钱眼开”来形容绝不为过,只要是有风声,听说上面要立什么项目,那就得全民出动的跑项目,不管什么研究方向,不管能不能结题,只要大致的相似研究,先拉回再说,因为拉不回来,说不定接下来的一两年,课题组就没“米”下锅,团队人员就没钱发工资,即使拿到了经费,在经费使用方面还得在年底考虑和顾及“方方面面”所谓的关系。这样的氛围下,能做好科研?能有突破性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第四感受,缺乏人文情怀很多科研体系严重缺乏人文情怀,江湖气息严重,有的个别所谓的科研大牛们,聚在一起,以聊低俗笑话为共同乐趣,以显示自己的江湖气、接地气。科研人员不应该是挑起国家科技发展的脊梁的群体么?不应该有广博的人文胸怀的么?不应该有心怀祖国、心系人民的情怀的么?或许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有人会喷我了,“你傻吧,这年头谁还心系祖国和人民”,确实也是,现在这样的逐利氛围下,谁还有心思安心做科研,能顺利挣钱养家糊口就不错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人文教育不仅仅是文科类的必备,也应该是理工科类的必备,没有人文情怀和素养的科学家,是不会有太崇高灵魂的科学家。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也不能流于形式,应该紧抓培养,将这些未来科技脊梁培养成真正有胸怀有担当、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在很多畸形的科研现象,很多学生敢怒不敢发声,因为一发声,你将不能毕业,这么多年的研究生生涯将付之东流,如果不发声还有可能在毕业以后,在这样的氛围下,依葫芦画瓢,从中赢利。青椒们不敢发声,因为发声了将自断自己的前途和晋升路径,也将自绝于“人民”。但是现在,我接触过的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确实是把科研当成了生意,也无形中把自己培养成了生意人,而且是全能型的生意人,把单位的科研平台当成了自己公司的研发平台。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学生做实验发文章毕业,获得一个学位,然后也期待能像自己导师一样,做一个科研界的生意人。如果这样的氛围持续下去,我真担心会毁掉科研生态,不仅毁掉一两代人,而是科研界的未来。科研界的现状是否真是我眼中的这样?还是个别现象?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但愿我说的都是错的。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买麦提

太虚

科研院所与高校,究竟谁的“含金量”更高?

大家在决定考研之后选学校的时候,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乍一听感觉相当“没意思”、“枯燥”,那现实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呢?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①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②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③考科研院所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④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势,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⑤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①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②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③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从各个方面来对比,是这样的……这里我们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