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让教育科研引领专业发展高山青

让教育科研引领专业发展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重教学、轻科研”,许多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两张皮”,教科研是“软包装”,教学才是“硬功夫”。教科研是教育研究专家和教研员的“专利”,与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无关,我们每天只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重复劳动就够了。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俗话说得好:“教而不研而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教研是为教学充电,补充给养;教学是为教研提供源泉。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一线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 我们处在鲜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靠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靠科研,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其思想的不断优化。教育科研就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做呢?首先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管理班级……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工作。备课需要钻研教材,上课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管理班级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这些实际上已经就是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了。再进一步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又做了哪些无用功?其间是否有灵机一动的奇思妙想?把这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整理出来,并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就是课题,学校就是育人实验室。其次,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第三,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以研究教材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抓住问题的导火线,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思考。不断地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一种精神生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追求的快乐,享受到事业成就感的精神愉悦,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仔仔细细

教育科研当答好“时代之问”

作者:田学军(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编者按时代是出卷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这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研究命题。教育科研工作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秉持使命担当,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这些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答好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时代之问”。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教育科研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宣传解读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一是深入研讨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的核心要义与基本内涵。要系统梳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战略定位、根本任务、根本宗旨、发展道路、发展动力、依靠力量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论述。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把握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的重要地位。例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看待教育地位,在国家现代化思想体系中研究教育现代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审视和把握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教育如何更好的服务党和国家全局工作,这样也进一步深化了对理论框架与要义精髓的理解。三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为指导谋划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在加快教育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中,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中,都要坚持以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为指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通过这三方面的深入研究,分别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大问题,这也就是具体地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也就是在着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并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认真研究新时代如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在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该如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研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养成问题。学校教育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在认真研究和有效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同时,集中力量重点研究和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进而实现进头脑,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认真研究德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工作效果。二是研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亟待相关操作性研究。同时,要改进智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大厦基础的不断更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迅速兴起,带来了未来工作方式乃至职业种类的重要变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特别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是研究协同育人问题。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协同,“德育课程”与“学科德育”并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举。要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减少家长的焦虑和盲目选择,切实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要研究全社会的协同,一些教育问题,表现在教育,根子在社会,全社会要协同努力创造良好育人环境,营造健康教育生态,发挥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梳理好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轨迹。要在深入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以及新中国成立近70年发展史料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再现历史,系统展现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改革理论突破、重大教育决策出台历程,从中提炼出最核心、最实质的内容。二是概括好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的历史性成就,透在其中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40年来的历史性变革,体现出教育政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总结历史成就,分析道路特点,研究政策“拐点”,探索教育政策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对于今天和未来我国教育政策制定,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三是宣传好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故事。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许多国际组织称赞中国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巨大成绩。又如在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2009年和2012年连续两次名列第一名,英国政府持续购买上海数学教师的优质教学服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在某些方面开始实现由“追兵”到“标兵”的转变。我们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探讨新时代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一致,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好更公平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科研战线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科学分析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和成因,坚持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统筹研究、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一是具体分析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变化。一个时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质量型转型,期盼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更加灵活个性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加公平的教育供给。与此同时,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比较突出,既体现在区域、城乡、校际、人群等差距中,也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和弱项中,还体现在重智育轻美育体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中。二是深刻理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涵。例如要研究如何拓宽教育公平‘量’的维度,在均衡配置资源上出实招,保障每个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要研究如何厚植教育公平‘质’的深度,在提高质量上求实效,特别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多把尺子量学生”,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问题时再次强调,要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教育科研战线要积极配合政策主管部门开展研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寻求破解之道。三是深入探索人民满意教育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要坚持守住底线、补齐短板、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合理确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保障有限的公共财政和公办教育机构发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兜底作用,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非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公民一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不可能由政府包揽,而应采取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成本的筹资策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需求。系统探索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教育是兴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定位集中体现在以适度超前的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也意味着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更紧、压力更大,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意义正在于此。一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总体部署中研究教育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强调坚定实施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目标。研究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握新时代经济、科技、人口和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做好适度超前实现教育强国的顶层设计,探求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路径和策略。二是研究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总体特征。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我国要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确立特定时空下的参照坐标系,尤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教育测评指标和工具,以全面反映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特点和需求,科学评价我国教育的优势与不足。三是探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和策略。目前学术界有着两次教育现代化的说法,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第一次教育现代化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中的第二次教育现代化。因应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必须进入“快车道”,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协调并进,实现“弯道超车”。教育科研工作要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驱动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推进策略,以教育理念现代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工业时代的教育范式向当今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教育范式转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研究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人文交流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外事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教育外事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一是紧扣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这两个关键词加强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里强调的“世界水平”,核心在质量、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关键是练好内功。同时,也要善用外力,通过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教育对外开放始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教育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动。二是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文明观这两个创新理念加强谋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扩大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的总指引。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贯穿于中外人文交流全过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道。要系统总结梳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经验,深入研究如何更加有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拓展到实践、从行动上升为自觉,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深入研究如何将孔子学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紧扣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两个重要环节加强谋划。全球教育治理是全球发展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加强与教科文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和其他多边国际组织合作,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教育治理,中国的贡献度、能见度和话语权稳步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国在全球治理政策储备、国际组织人才储备、多边机制基础研究等方面与西方仍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要深入研究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趋势性演变,把握历史性机遇,化解风险挑战;深入研究如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选拔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深入研究如何在全球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中国经验、提出中国方案和主张。《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13日 13版)

定时器

研究生期间,科研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它们的重要性!

历经一年之多的复习,很多的考研学生顺利地拿到了理想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可能每年考研成功的学生对于研究生生活的第一认知就是科研和学术,所以这些学生会很主动的开始这一方面的相关准备,期待着自己能够有所成就,而且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极力的要求学生在科研方面尽早出成果,这样对于之后的读博或者是就业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拿我自己来说,从研一开始就觉得自己要写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要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选题,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所以每天都愿意将自己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也获得了导师的帮助和夸赞,自己也获得了很多新的认知,但却因此也丢失了很多。所以很多毕业的学姐学长都会说,研究生期间,科研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够促使我们更加茁壮的成长和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加强体育锻炼。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不管是做实验还是看文献,这都是一个很枯燥的工作,也是一个很单一的工作,虽然看似不是很辛苦,不是很劳累,但是却能够人形成无形的心理压力,影响着硕士研究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有些学生因此而导致性格发生急剧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更多的烦恼。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为自己增加一些体院锻炼,不仅能够帮助自己排解学习上的各种无奈和不易,同时还能够保证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身体状态,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到科研上,能够更好更快地作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这才是最佳的选择。社交是未来就业和社会生存的关键之关键已经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我们,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已经获得极大的成熟,在读研期间不再以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更多的开始将自己作为社会上的成员开始要求自己,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意识,以求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立足。所以,研究生期间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社交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体现,结交更多的有志之士将会自己之后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分配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不要将自己社交的范围缩小在寝室中,自己所在学院中,而是要扩大到自己的所在高校以及周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这样才是最完美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继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不管是在读大学还是在读研究生一定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一个优质的生活的习惯的形成将会为每一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健康的身体。对于读研的你,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从现在自己诸多的不良生活习惯中慢慢的改变,不求彻底的解决,但求有所改善,保持这样一种习惯,在之后终将会对我们的学习和科研带来更大的作用,只是这种价值和作用的体现,我们没有留意到罢了。总之,硕士研究生有很多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尤其是科研任务,但希望所有的硕士研究生能够在更加重视科研的情况下,也不要忽视了这些事情的存在,更不要忽视它们的重要性。

辛辛苦苦

教研和教育科研的关系

[cp]教研和科研的关系教研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交流和分享,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活动。科研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教研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研是教研的更高形式,为教研提供思路和方法。教研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为科研提供问题和素材。教研代表现有优势的整合,科研代表着创新和创造。[/cp]

且复相之

中学教育科研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了准确理解中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室只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赐真经

教育科研:优秀的课题是什么样子?

最近,各学校陆续对本单位教师的课题进行了初评,其评审依据和标准各不相同。据我们初步了解,部分学校在初评时,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尤其对优秀课题的评分分歧比较大。正是由于课题评审要求和标准的不一致,致使部分教师选题时莫衷一是,踟蹰不前,因此在选题的过程中也就比较迷茫和无助。这是我们听到的一些有关课题的真实声音:……如部分教师反映说,尽管其课题也来自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得分比较低,是因为认为其选题太“俗套”,不够新颖,因此不是优秀课题;如部分学校认为课题需要和当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如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翻转课堂、互联网+等“挂钩”,否则就不是优秀课题;部分学校认为,优秀的课题要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而是要有更广泛的研究对象和丰富内容;也有部分学校认为,课题即问题,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优秀的课题就是要立足实际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等。那么,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优秀的课题是什么样子呢?当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认为,优秀的课题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优秀课题应该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或者标准。我们来看两所学校(单位)课题的评审要求和评分标准:学校之一:评分原则:1.基于问题的研究,问题要小、实际和具体,并且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2.课题名称、问题、研究目标和内容一致性;3.部分线上教学课题没有入选,主要是原因是疫情马上结束,缺乏教学实践的基础。评分标准:70分:问题缺失或者不具体、不聚焦,泛泛而谈;80分:有问题,比较具体、明确、比较小,且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90分:问题小、实、明确,课题名称、问题、目标和内容一致性。学校之二:评审要求:(一)按照立项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求填写,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论证内容,更不能使用错误的立项申报书。(二)重点评审依据是课题的研究背景是否具有问题性,即问题是具体、明确、小的问题。这是能否通过立项的重要标准,没有问题的课题一律作为假课题淘汰。(三)课题名称、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尽量要保持一致性。(四)提高与兼顾相结合,即质量是第一位的,但也要适当兼顾,即个别学校整体质量差但又申报数量较多,可以适当照顾一两项。评分区间60-98,标准解读如下:优秀:85-98分。标准:研究问题具体、明确、小的且与课题名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保持一致性。合格:70-84分。标准:研究问题比较具体和明确且与课题名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基本保持一致性。不合格:60-69分。标准:研究问题不具体、不明确、大而空洞,且问题与课题名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不太一致性。这是两个学校(单位)课题初选的评分要求和标准。我们简单比较了一下,发现这两个学校(单位)优秀课题评分要求和标准都有一些共同特征:1.课题是基于问题的研究。问题要小、表述具体而明确,而且是自己或课题组成员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优秀课题的首要因素,也是课题存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问题是优秀课题的前提和基础。2.课题的问题、课题名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尽量保持一致性。这实际上是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只有四项内容保持了一致性,才能有明确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才有助于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3.课题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要有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和条件。我们的课题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研究行为。因此,课题研究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必须拥有教学实践的土壤。我们认为,这两所学校的评分要求和标准是符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需要,是立足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因此,其评分要求和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评分要求和标准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种科研的导向和价值引领。我们课题的导向在哪里,我们一线教师的科研就会走向哪里。因此,我们希望学校引导中小学一线教师都能够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专业成长之路。我们认为,就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我们的科研定位就是要立足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不断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当然,我们教师也可以有获奖或者著书立说的追求和权利。但我们认为,只要课题过程扎实而有效,那么获奖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副产品”了。至于上述的一些有关课题声音,如课题太“俗套”而不够新颖、课题必须与新理念“挂钩”、课题应具有代表性、研究对象要有广泛性等等,我们在此就不再赘述,请参考之前的部分文章。最后,我们引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一段话,或许对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工作有所启示:“谈到科研,老师们常常以为那是教研所的专家学者的事。仔细分析,其实是我们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呢?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同事还是那些同事,领导还是那些领导,校园没变,办公室没变,教室也没变。近乎呆板枯燥的生活,使人兴味索然,甚至使人厌烦。于是有人说,教育工作时间性强,计划性强,规章制度繁琐具体,容易扼杀人的创造性。如果只当一名教书匠,用因循守旧的眼光看问题,教师工作真是又苦又累,又呆板枯燥。我引导老师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却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分析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历和他们的成果,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

三月聚粮

大学生科研的作用

目前大学最常见的学习模式就是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复习备考。这个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以考试为目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典型的填鸭式、外压式、灌水式教育,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勇气。所以出现了很多很奇怪的现象:现象一:高分低能。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差。现象二: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热情。课堂充满着枯燥的理论,不知道学习这些理论有什么用,能用在哪里?现象三:综合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虽然身处大学,但是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尚处于高中阶段。我认为大学生科研就是以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为目标,应用课堂所谓枯燥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你会发现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多抽象的课程和理论(比如统计分析、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知识是多么的有用。1、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课堂中学习的都是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导致学习是枯燥的。大学生科研可以帮助同学以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科研实践中能体会到课堂理论的作用,享受科研创新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获取,科研是如何用理论。大学生科研可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促进独立解决的问题。2、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是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国内外文献,提高文献查询、分析、综述能力。二是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科研支撑知识和技能,全面和深入拓展获取和吸收新知识能力。三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果和结论,学习如何以文档资料形式总结和撰写,提高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果展示阶段,提高PPT制作和口头表达能力。3、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科研项目,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学术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学会如何保持有效、和谐合作的能力。团队成员要相互合作、去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克服利己主义思想。4、 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目前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倾向选择项目经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训练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创新、进取的欲望更加强烈,坚持、自信、协作的信念更加坚定。互联网+大赛

玻璃缘

教育科研工作需要的九种品质

万事万物都是听起来悦耳,说起来酣畅,看起来靓丽,做起来费力。实际上教科研的天并不大,海并不阔,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这也许就是职业的本质、职场的峥嵘之态。不过,如果看透教科研本质,你还爱它,爱思辨之愉乐,爱传教之豁达,爱读书之享受,爱撰文之抒怀,也许你真是一个天生的教育研究之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所需要的九种品质。坚韧的耐力教科院就如同一座百花园,有雍容的牡丹,也有艳丽的桃花,但更多的人像深山里的波斯菊,漫山遍野,连成一片。花朵不是最美,色彩也不是最艳,但却是最坚韧的、最不惜力的。一心一意地想做教育科研,就必然要经历学术研究的寂寞与孤独、艰辛与劳苦、迷茫与释然。波斯菊的花期从4月到9月,从春天到秋天,经历了风霜,尝遍了酷暑,看到了阳光,迎来了彩虹,真可谓天道酬勤,不负韶华。持久的自律苹果手机的发明人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实际上,“活着也是为了改变自己”。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是不抱怨、不气馁以及苦行僧般的自律。教育科研人员需要过一段极端自律的生活,而不是随心所欲、放飞自我的生活,不断拓展职业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对自己狠一点,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境界,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美丽景象。敏锐的智慧教育科研是一项为人又为己的工作,需要用开放思维、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推广普及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善我们的教育现实。面向未来,需要智慧敏锐的研究思维。教育实践是一种充满机智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机智,因此,优秀教育研究结果,往往不是对教育事件的批判、沉思的结论,而是深刻又敏锐的教育观察,以及对教育观察的想象、推理与判断。多元的知识知识多元、文理兼修是优秀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让教育研究者能够敏于思、善于行。教育科研课题是因时因势变换的,需要视角变换的迅速敏捷,需要思想变迁的联想想象,需要能力转化的机智灵活,需要方法迁移的无缝对接。教科研人员都是“杂家”,需要多学科背景,需要专业交融,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勤奋的钻研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成功者运气的背后隐藏着大格局。而这种人生蜕变,除了夜以继日的观察、体验、阅读、实践,除了争分夺秒的思考、辩论、写作、表达,几乎没有其他路可走。教育科研人员是具有极端钻研精神的人,能够坐得住教科院的“冷板凳”,具备好学好问的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抱怨,敢于迎接职业挑战。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研究领域,靠的是实践经验、灵活机智,靠的是融会贯通、善始善终,需要经历跌打碰撞中头破血流的艰难过程,也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更新过程。在教育研究中,个人经验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强烈性,成为了教育研究关键。乐观的情绪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却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永远笑对人生,无怨无悔。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说过:“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旺盛的好奇心教育科研是一项变化莫测、捉摸不透的探索工作,更是一项思想启蒙的工作,需要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更需要浪漫主义,需要理性更需要感性,既需要攻克教育理论,还需要直面教育现实。教育学研究需要回到学校鲜活场景中间去,在人与人交流互动中,生成研究的欲望与冲动。面对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用教育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投入情感,在教育故事中寻找教育机智。超强的行动力教育科研人员既要有学者的气质,也要有专家的沉静,有教师的韧性与耐力、也有管理者的执行力与行动力。教科院所追求的是走向现实生活的研究,不是书斋式、学院派的坐而论道,更不是纯学术圈子的自娱自乐,不是论文导向、职称导向、更不是利益导向,而是行动导向的研究,是力图建立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关联的研究,更是一种走向行动的教育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获得一些真知,更多的是推动学校实际的变革。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本文根据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在“我与教科院同成长”教职工演讲上的寄语整理

唇如激丹

教育科研工作需要的九种品质

万事万物都是听起来悦耳,说起来酣畅,看起来靓丽,做起来费力。实际上教科研的天并不大,海并不阔,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这也许就是职业的本质、职场的峥嵘之态。不过,如果看透教科研本质,你还爱它,爱思辨之愉乐,爱传教之豁达,爱读书之享受,爱撰文之抒怀,也许你真是一个天生的教育研究之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所需要的九种品质。坚韧的耐力教科院就如同一座百花园,有雍容的牡丹,也有艳丽的桃花,但更多的人像深山里的波斯菊,漫山遍野,连成一片。花朵不是最美,色彩也不是最艳,但却是最坚韧的、最不惜力的。一心一意地想做教育科研,就必然要经历学术研究的寂寞与孤独、艰辛与劳苦、迷茫与释然。波斯菊的花期从4月到9月,从春天到秋天,经历了风霜,尝遍了酷暑,看到了阳光,迎来了彩虹,真可谓天道酬勤,不负韶华。持久的自律苹果手机的发明人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实际上,“活着也是为了改变自己”。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是不抱怨、不气馁以及苦行僧般的自律。教育科研人员需要过一段极端自律的生活,而不是随心所欲、放飞自我的生活,不断拓展职业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对自己狠一点,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境界,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美丽景象。敏锐的智慧教育科研是一项为人又为己的工作,需要用开放思维、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推广普及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善我们的教育现实。面向未来,需要智慧敏锐的研究思维。教育实践是一种充满机智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机智,因此,优秀教育研究结果,往往不是对教育事件的批判、沉思的结论,而是深刻又敏锐的教育观察,以及对教育观察的想象、推理与判断。多元的知识知识多元、文理兼修是优秀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让教育研究者能够敏于思、善于行。教育科研课题是因时因势变换的,需要视角变换的迅速敏捷,需要思想变迁的联想想象,需要能力转化的机智灵活,需要方法迁移的无缝对接。教科研人员都是“杂家”,需要多学科背景,需要专业交融,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勤奋的钻研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成功者运气的背后隐藏着大格局。而这种人生蜕变,除了夜以继日的观察、体验、阅读、实践,除了争分夺秒的思考、辩论、写作、表达,几乎没有其他路可走。教育科研人员是具有极端钻研精神的人,能够坐得住教科院的“冷板凳”,具备好学好问的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抱怨,敢于迎接职业挑战。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研究领域,靠的是实践经验、灵活机智,靠的是融会贯通、善始善终,需要经历跌打碰撞中头破血流的艰难过程,也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更新过程。在教育研究中,个人经验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强烈性,成为了教育研究关键。乐观的情绪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却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永远笑对人生,无怨无悔。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说过:“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旺盛的好奇心教育科研是一项变化莫测、捉摸不透的探索工作,更是一项思想启蒙的工作,需要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更需要浪漫主义,需要理性更需要感性,既需要攻克教育理论,还需要直面教育现实。教育学研究需要回到学校鲜活场景中间去,在人与人交流互动中,生成研究的欲望与冲动。面对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用教育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投入情感,在教育故事中寻找教育机智。超强的行动力教育科研人员既要有学者的气质,也要有专家的沉静,有教师的韧性与耐力、也有管理者的执行力与行动力。教科院所追求的是走向现实生活的研究,不是书斋式、学院派的坐而论道,更不是纯学术圈子的自娱自乐,不是论文导向、职称导向、更不是利益导向,而是行动导向的研究,是力图建立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关联的研究,更是一种走向行动的教育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获得一些真知,更多的是推动学校实际的变革。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本文根据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在“我与教科院同成长”教职工演讲上的寄语整理

其视颠颠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我国高端人才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充足养分。1963年,《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施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一直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发布,研究生教育开始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征程开启。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何才能主动地为国家的战略需要服务,实现类型结构与培养质量同步提高?2014年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了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行业和社会机构参与的"五位一体"质量保证体系。目前,中国已建立了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德育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一大批以黄大年、钟扬为代表的优秀导师。1990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全日制研究生只占19.6%,到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64.1%,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学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越来越完善,更加注重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不足590000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多万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各行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嫦娥"号升空,航空母舰,"蛟龙"号入海,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建设了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和领导能力。“双一流"试点工程启动后,第一批一流大学下决心建设42所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建立了一流的人才培养平台,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大批一流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比例逐年上升,2018年,研究生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员组成的50%以上,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因地制宜地办研究生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大优势。这不仅体现在管理体制的建设上,而且渗透到办学的具体实践中:为了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位认可点进行了动态调整。六年来,共撤销1675个学位点,增列了1064个学位点,从而优化了人才培养结构,有效地支持了产业和地区的发展。为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以"5加3"培养模式实现了与居民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联系,毕业后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科技院"在农村建立了实验室,研究生长期驻扎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为地方和农村发展服务,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20多所科技医院,为战胜贫困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道路,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到2019年,52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和资格的协议,海外研究生培训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部分高校出国开设校园,260多个中外合作院校和硕士以上学位项目,中国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差距逐步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via: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