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要发展起来,必须获得持续的赚钱能力。单单只是穷兵黩武的强大,是维持不久的。从沙皇俄国时代开始,最近500年的时间里,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俄国一直在忙着扩张,却没有静下来好好修炼一下守成的内功。俄国可能可以比喻成一家公司,靠兼并和收购不断扩张壮大,但是内部经营管理一直没有下功夫。等到扩张不动的那天,内部问题就开始显现,进而拖累自身开始走下坡路了。从沙俄时代开始,彼得一世改革俄国,他自己乔装成一个中下级俄国军官,在欧洲学习闯荡了多年。回国之后将欧洲先进的技术、管理、体制带回俄国,使俄国崛起。后来的几位伟大统治者,也尽力地带领俄国崛起,但是他们的着眼点,一直都是领土扩张和军事力量壮大。很多人都听说过,俄国一直有一个执念,就是想要拥有一个永久不冻的优良港口。因此,俄国拼命往东、往西、往南扩张。至今,欧洲人还是对俄罗斯充满忌惮的,这就是因为在过去的500年时间里,俄国人给欧洲人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扩张。而事实上,因为俄国的扩张,俄国与欧洲列强也打过很多次仗了。结果,至今为止,俄国人根本就没有培养出赚钱的能力。俄国人在基础科学、文学、军事能力、战略、尖端的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普大大就是一位世界级的战略家。但是,再强大的基础科学、军事力量、尖端科技,都是需要持续投入的,有投入没产出,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苏联在航空航天、核潜艇、洲际导弹等领域取得那么多的成就,却因为收不抵支,而在80年代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没能挺得过去,还是解体了。俄罗斯作为苏联资产的最主要继承者,虽然刚成立的时候,还有着深厚的科技底子,但是俄罗斯同样继承了苏联完全被毁的破败经济。首任大统领叶利钦还听信美国经济学家的休克疗法,把俄罗斯经济搞得更加崩溃。等到俄罗斯交到普大大手上时,其实无论是综合国力、教育、科研等非军事方面,都没有一个称得上世界一流了。就连军事领域,恐怕也就洲际导弹与核潜艇还能勉强称为世界一流。目前,俄罗斯一年的财政收入约合2300亿美元,比我们全国一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还要少了三分之一。这里面超过三分之一来自石油天然气的出口收入。国际油价高涨的那几年,能源出口甚至占到了俄罗斯财政收入的55%以上。这说明什么?说明俄罗斯根本没有其他像样的产业能够赚钱。世界上真正的人口规模超5000万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不是制造业强国。没有实体经济而称为发达国家的,无一例外不是资源国,哪怕新加坡这种城市级别的小型国家,也是世界三大炼油基地之一,妥妥的先进制造业啊!俄罗斯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创造利润,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科技研发和产业升级,那么就不可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也就无法真正跻身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这个世界终究是要依靠商业竞争来获取利润,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升级,保持竞争优势的。没有商业竞争的胜利,哪来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研发升级呢!这就是美帝无论如何要围堵华某公司的根本原因啊!美帝看得上俄罗斯的哪家民用商业企业吗!(全文完)
最近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去当老师了,有去公立院校的,有去培训机构的,选择虽然不同但是终点都是教育行业。就连最强大脑的导师级选手都没有幸免,以前每次看节目都觉得王峰又成熟,又有魅力,能力超强,性格还很谦虚,喜怒不形于色,这样聪明的王峰最终选择开了记忆培训学校,出版了记忆类的书籍,这么聪明的人都进去了教育行业,说明什么,说明教育行业确实很有前途,而且王峰选择做的事是自己最擅长的,确实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鲍云,清华大学毕业,计算机专业,要知道计算机专业可是热门专业,进入互联网公司,妥妥的年薪百万起,但是鲍云没有去,而是选择从事了自己擅长的围棋行业,目前鲍云在香港做围棋教练,虽然我不确定收入有多少,但是肯定不会少于年薪百万,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选择。首先,收入差不了多少,另外压力肯定比做it小,而且鲍云应该是真的很爱围棋啊,每天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还把钱给挣了,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去了it行业说不定早早就秃顶了,所以爱好学好了也可以挣钱哦!王昱珩就洒脱多了,压根就不上班,每天就是画画,陪着女儿到处去玩,根本就没有任何生活压力,也不会为了钱委屈求全,把生活过成了诗画,人生赢家莫过于此吧。真正聪明的人都没有进入科研行业,确实是明智之举,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科研行业,我家有朋友在高校做教授,了解一些,真正的科研行业,待遇真的很一般,压力巨大,副教授大概年薪30万左右,这还是帝都的收入,其他地方估计更少,每天早八点晚11点,基本没有节假日,周末很少休息,不是带学生就是写论文,要不就是做实验,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每年都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这样的压力都赶上互联网行业了吧,但是收入还没互联网行业的一半,试问谁又愿意进入科研行业呢。人活在世上都希望生活能过得舒服,快乐,不差钱,所以每个人都没有必要被道德绑架,选择什么是自己的自由,快乐就好,李雪琴北大毕业却只想做一个废物,结果混得还挺好,都快成十八线小明星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重教学、轻科研”,许多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两张皮”,教科研是“软包装”,教学才是“硬功夫”。教科研是教育研究专家和教研员的“专利”,与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无关,我们每天只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重复劳动就够了。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俗话说得好:“教而不研而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教研是为教学充电,补充给养;教学是为教研提供源泉。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一线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 我们处在鲜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靠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靠科研,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其思想的不断优化。教育科研就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做呢?首先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管理班级……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工作。备课需要钻研教材,上课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管理班级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这些实际上已经就是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了。再进一步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又做了哪些无用功?其间是否有灵机一动的奇思妙想?把这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整理出来,并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就是课题,学校就是育人实验室。其次,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第三,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以研究教材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抓住问题的导火线,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思考。不断地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一种精神生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追求的快乐,享受到事业成就感的精神愉悦,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科研的高校在“搞笑” 国内可怕的无知言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国人总爱走极端,在中国科研实力弱的时候,科技是一切生产力,各种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做科研,技校身为专科院校,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增加研究生点,大量造假和低水平论文泛滥,以至于施一公不得不在政协会议上提出3个很担心,中国论文和专利数量上去了,但是专利价值却严重缩水,说明了很多论文和专利只是为了混教授职称而滥竽充数为发文而发文的论文,正是这个不好现象,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声音,那就是论文无用论,中国的高校不应该做科研,应该去专心做大学生教育,这是一个非常无知的言论,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这个言论适合中国很多算是高中的大学,顶尖的高校必须有科研做打底,真正的大学是诱导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很多所谓的本科高校根本称不上大学,没有师资人才,只能延续高中照本宣科式的教育!加州理工学院全校不到1000人的加州理工学院真正的大学需要有科研思维 加州理工大学作为全球十大高校,2015年数据显示全校本科生一共1001人,研究生一共1254名,但是每年的科研成就远高于光博士生研究生就13000人的清华大学,真正的高校如果没有科研做基础,那就是搞笑!科研和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需要给予学生最新的顶尖知识,而人类的科技知识增长非常的快,造成知识库更新非常的频繁,优秀的高校想要不落伍,必须做到不断的尝试科研,把最新知识和思想传递给学生,甚至拓展这些学生的思维,优秀的高校本科生就可以尝试最顶尖的科学实验,而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在学习多年前的知识,很多教授由于科研实力较弱,只能照本宣科地传授学生落伍的知识,甚至由于缺乏科研素养,这些教授对于从欧美翻译过来的科研书本知识,他们自己都不理解,只能象高中教育一样做概念的灌输,死记硬背式的高等教育,造成中国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生,而科研产出却低的可怜!把文科变为思维想象的教授 华中师大网红教授戴建业高等教育科研并不仅仅在理工科类高校,文科高校的教育同样需要发散思维,就像华中师大的网红教授戴建业一样,可以把唐诗宋词讲出意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想象,而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讲解,每一首诗歌,他的创作背景、当地的风景、词义的韵味各种文学技巧,通过栩栩如生的场景陈述,把学生们带入当时的意境中,这也是一种科研,文学科研可以让诗词更加的生动,可以让学生们更能对身边的各种场景产生思维的幻想,而这种思维的幻想就是文学的创造力!所谓科研思维,那就是创造力的思维,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果还是照本宣科,那么毕业生顶多就是多上四年的高中生!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教育如何服务国家?12月1日,在介绍“十三五”以来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了高校的3个“60%”。 “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提升。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他说。 “十三五”期间,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批教育服务区域产业振兴的重点项目正在发力推进;创新性开展部省合建高校模式,支持中西部14所高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800多家,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400余个。2019年,完成高职扩招116万人目标任务,各级职业院校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约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 更多的大学生去往基层。刘昌亚指出,2019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59%,到地市级及以下基层就业的比例达到69%。“十三五”以来,高校毕业生累计达4088万人,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7%以上。
点击右上角关注【明白说教育】,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本文字数2719字,阅读需要5分钟,交流发言需要15分钟左右总结汇报主题:状态积极工作务实有序推进——学校学年度下期教育科研工作总结材料正文: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科研兴校,学术兴教。”本学年度下期,在学校领导和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坚持教育科研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努力实现六化,即: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管理规范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科研队伍层次化,提升了学校的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和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积极、务实、有序的科研新局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汇报如下:一、专题研究成果丰硕教科室以小专题研究为抓手,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小专题研究管理机制。在机制的保障下,在教科室的精心策划、组织与指导下,本学期专题研究取得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学校科研管理水平再上台阶。一是悉心指导教师制定计划。每学期开学初都是老师们制定小专题研究计划的时期,但有的老师制定的计划过于笼统,教科室就会及时将问题提出,帮助老师们制定出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研究计划。二是坚持关注教师常态研究。为了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研究,教科室会不定期走进老师们的课堂听课,提出和课题相关的问题,让老师们及时反思,留存相应的过程性研究资料。三是逐一指导教师成果提炼。接近期末,教科室分别走进三个教研组,听取各个教研组区级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告,帮助老师们用精辟地语言提炼研究成果。本学期15项区级小专题均做好了结题准备;教师小专题论文多篇获奖。二、科研团队日趋成熟本学期,学校专门为教科室增添了人员,组建起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奋进求实的教科室团队。团队凝聚力强,工作效率高,分工合作、相互支持,不仅每个成员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优异工作成绩,整个集体发展态势良好,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工作团队。一是制定分工表。学期初我们就建立了教科室成员分工一览表,明确各自任务与主要工作职责。二是建立例会制。我们形成了每周例会机制。每周星期一第三节课全体教科室成员集中召开工作例会,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进行学习分享交流活动,提高教科室成员的理论水平。三是形成默契度。我们建立了合作协调机制,一方面,教科室成员加强了同上级相关科研部门的联络与协作,另一方面教科室内部对工作进行合理协调、相互补位。教科室成员成长迅速,各自均在例会中进行两次以上的主题发言;教科室成员完成论文、汇报材料及学校宣传类材料50余份。三、网络研修成绩显著本学期,我校承担的《校本研修的网络环境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已经入围省政府教学成果奖的评选,这项荣誉里面离不开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教研组和信息技术中心的大力支持。一是丰富完善资源。我们建立了校本研修网,教科室及时发布前沿信息、科研新闻,保证每周有更新;二是谋求专家指导。在专家指导下教科室团队反复修改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三是外联媒体宣传。本学期教科室联络媒体对学校研修活动进行报道宣传达12次,公众号宣传文章20篇。《激活互动智慧 共享网络资源》中期研究报告荣获市年度教育改革与研究论文评选二等奖,《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实施的有效途径》刊登在核心刊物上。四、辐射推广提升品牌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仅务实高效,还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升了学校知名度。一是市区辐射。本学期区教科室主任高级研修班、教导主任培训班,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团队都聆听了我校教科室主任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主题发言。主要推广内容包括:一是推广我校教育科研管理经验,传播科研项目制管理的方式方法;二是推广我校小专题研究成果三项。二是省内辐射。本学期,四川省凉山州小学校本研训基地校和绵阳科学城教育代表团、巴中校长培训班到校参观学习交流,教科室主讲了科研成果。三是广域辐射。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到校交流十三次,几乎每周都有接待,这些接待都由教科室团队负责学术讲座分享学校和教师们的研究成果。五、常规管理步入正轨1、整齐划一的教科室档案管理本学期,教科室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了上级文件、小专题机制管理、教科资料、科研例会纪要、专家信息等多个文件夹,对所有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确保了资料的收集及时、有效、准确无误。避免了教科室因资料的杂乱堆砌而造成的资源浪费。2、与时俱进的前沿信息发布教科室广泛收集、储存各种信息,每周在内网发布一至两条前沿信息,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帮助,当学校正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科室发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当老师们正在为小专题研究成果提炼而感到苦恼时,教科室发布了《怎样撰写研究故事》;为了帮助老师们树立科研的意识,教科室发布了《学校科研运行的十大意义》,总之,与时俱进,保障信息有用。3、系统完备的成果管理体系本学期,学校教科室成员制定出了《小专题选题指南》、《小专题申报表填写指南》、《小专题成果提炼机制》、《主题研究成果提炼及奖励办法》等方案,为老师们的小专题研究提供帮助。从小专题的选题、申报、过程管理、成果提炼、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教师小专题研究成果管理机制,同时,对学校三年来的小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制作了《教师小专题研究成果集》和《小专题管理文档汇编》两本集子,形成了我校体系完整的物化成果。六、后续发展谋篇布局在这一学期的科研管理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引和帮助,便于下一步规划的执行:1、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日活动,组织教师围绕个人小专题研究进行教学成果展示与交流。2、组织并推出学校教育和读书沙龙的活动,条件成熟时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或“教师讲坛”活动3、建立“教师主题研究成果申报制度”,奖励在日常教育科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职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还将继续坚持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探索教育改革规律与经验,为学校高品质发展做出有价值的学术贡献!谢谢大家!打字不易,且看且点赞转发教育不易,且行且关注收藏购买专栏后进入本专栏第一篇文章《学校校长从四个方面总结一学期工作,用例证说话,为教师点赞》,阅读到文末根据关键词提示自动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欢迎持续关注明白说教育,作品影响超过2400万人次阅读,这里还有大量教育人用得上的资料分享出来,每周日晚上19:00——20:00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直播课堂带来更多教育管理类好课程!(关注明白说教育,点击头像即可参与直播)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科学家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科学家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作出的贡献。John B. Goodenough是锂电池之父,他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从而实现商业化,同时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Goodenough(古迪纳夫)直译过来就是“特别好”,“特别好”教授已经97岁,是有史以来获得诺奖年龄最大的人,同时他也被人称为“业界传奇”。“特别好”教授从小患有阅读障碍,上学时也因此选择读数学(要读太多东西的都排除了)。到了30岁才入行开始读物理博士,54岁才开始研究电池,90岁开始研究全固态电池。他说:“我只有90岁,老子还有的是时间。”诺奖消息公布后,“特别好”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仍在工作,还会继续做科学研究。“特别好”教授的履历发人深省:为什么美国教育可以培养出这样终身求知、大器晚成的传奇人才?当下中国,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从“赢在子宫”开始,到各种各样的大量的补习班、培训班,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忙得“不配有梦想”。香港综艺节目《没有起跑线》中一位二胎在这种高强度高压下,孩子们的确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可是求知欲呢?他们更多的是内心其实充满着对于无知的焦虑,总想把一些东西装点在身上来让自己更好看,别人有的我也要有,鲜少真正的求知欲,更不能发掘出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当然不能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知识焦虑”和“求知欲”最大的区别是,求知欲是谦卑的,对知识、学习的热爱是水到渠成的。有了这种“谦卑”,渐渐地,你才能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知道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这是一种准确的自我认知。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让别人的脑袋为自己思考——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批判性思维、没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就是被教傻了。然而,危害更大的“被教傻”,是在正确答案下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绞杀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虐杀孩子的创新意识。——著名旅美教育家黄全愈那么,真正的顶尖教育是怎样的?一千个老师也许就有一千种教育理念,我们无法窥探到世界上所有优秀的教育者的秘密,所幸CIS拥有这许多成功的顶尖教育者,让我们可以聆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布朗大学化学系终身教授Jason Sello在我的课堂上,我非常鼓励学生去问问题,去挑战,去深入思考,去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去掌握自己项目的主动权。能看到学生去接受这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的是太棒了。我真的希望学生到这里来,开放自己的思维,期待被挑战,也敢于去挑战他们的教授,用尊重的方式,也要用他们靠自己获取的信息。这些都会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学习目标。耶鲁大学终身教授John Emerson我不想直接告诉学生他们需要做什么,我只想提供给他们足够多的信息让他们能够自己把问题搞清楚。我试图让他们相信学习的过程,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我还希望他们能够抓住机会,学会平常心对待犯错误。我发现犯错误让学生感到非常不舒服。有可能犯错对他们来说似乎是非常糟糕并且一定得避免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学生如果愿意去抓住机会,冒着可能犯错误的风险,这其实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是一个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的机会,而不是被动机械地去记忆知识。所以我一直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犯错误和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在CIS项目中试图去完成的事情。CMU计算机系终身教授Jonathan Aldrich我认为CIS项目是非常有效果的。让他们体验这种他们在国外可能受到的不同的教育,不同于他们在国内的经历,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项目中,当我跟我的学生一起工作的时候,我观察到一开始也许他们会比较犹豫,不敢跳出既有的事实规范和学习模式。但是我也看到他们很多人在研究项目中表现非常棒, 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独立解决问题,去外面收集文献。通过体验和目睹这种国际模式的教学方式,他们能够做到这些,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终身荣誉教授Chales Pugh:(我的一个建议是)追求你最喜欢的科目,很简单。尝试看得比教科书或老师指导的内容更深入。要提出问题,保持怀疑,不要接受老师说的一切。我最喜欢的一些经历是,当学生反驳我时,有时候我也会错,这意味着学生真的有集中精力听讲。因此,我建议学生要持怀疑态度,不要以书本为准,质疑他们。我对全世界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建议,参与并尝试进行一些独立的研究,无论它是关于专业领域使用的数据集,还是仅仅是探索自己一些想法。我认为这是一种开始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就像科学家一样。因为当我们提出一些东西时我们不知道答案,我们必须找出答案,你知道,寻找答案就是开始于这种想知道要是做了什么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心的。任何尝试都不是按计划进行的,学习始于你的一个玩笑,继续学习,继续学习,阅读论文,然后看看其他人如何思考同一问题,确实这是一个很棒的环节,最终你自己建立了真理,而不是听教授说。我实际上是在尝试在教室中营造这种环境,我觉得所有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学生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我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应用于研究的机会。我告诉他们我希望每个人都尝试你的第一个想法,这可能是错误的,但是我希望你了解为什么它是错误的,并加以解决,以便使下一个想法更好。我并不希望一开始就获得完美的结果,因为这不是学习过程,人总是从必须改进系统的问题中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名校教授们并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4种能力:1. 搜寻、评估、筛选、分析、批判、汇整的能力2. 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包括挑战权威3. 创新的能力4. 表达和沟通能力假如你问任何一个美国知名大学的教授,有哪些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以便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大学的学习并取得成功,那么,恐怕以上4点也是他们将重复提及的。具体以历史学习为例,CIS的教授普遍的教学方式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证据和史实的整理,对历史事件和趋势作出解释,和别人的观点进行碰撞和思辨,从而触及到历史学习的本质,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布朗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James McClain我(在CIS)教的课程是关于日本的历史。从日本的起源到现代社会。这个课程基于我在布朗大学的一门课。学生会有很多方面的收获。我想在智识上可以让他们学习美国历史学家是怎样思考和分析历史的,这一点可以通过他们体验课堂上的讨论和毕业设计展示的方式学习,习得如何分析话题,如何获取研究文献资料,如何分析那些资料以及如何根据他们分析出来的论据写成论文。学习日本知识也可以获得综合智力的提升,学到如何从调查问题到最后得出结论。另外,我的课程是强调讨论的,我们几乎每天都讨论,发展这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样重要的。这个项目也是把美国的课堂体验带给学生,在美国课堂模式下,学生要尽可能的参与讨论。卫斯理学院历史系终身荣誉教授Guy Roge我觉得教学生做科研最好的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资料研究中去。根本上来说,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等着教授站在那儿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什么,这是答案,现在你们再复述回来给我。它会带领学生进入我预设的背景中的古代世界,让他们来创造故事,同时也要看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意义是否是合理地基于历史事实的。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经验。所以什么才是顶尖教育该有的样子?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CIS的这些全球顶尖名校资深教授的做法中得到一些思考和启发。同时,我们也确信,CIS科研教育也是顶尖教育的一种样子。CIS希望,未来我们的学员站在人类智慧的星海里,伸手可以去摘那灿烂的真理和智慧的结晶,低头可以侃谈理想未来,动手则能改变现有人类社会的问题。———— / END / ————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也就是言传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教学与科研对高校而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一对需要平衡的辩证关系。自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对于以文化和知识传承、知识创新和创造并重的研究型大学而言,这一辩证关系不言自明;即便是以文化和知识传承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由于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术,这一关系同样也清晰明了。纵观全球大学发展的千年历史,这一关系虽在各个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侧重,但从未偏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规模和办学能力上,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迅速走过了恢复高考、扩大规模的过程,走进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时代。我们这一代教师也亲历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小众受教到大众受益的发展过程。四十多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之初进入大学的我们,迄今仍感恩和感动于当年的大学氛围。当时,老师们在沉寂蹉跎了十多年后,以浓缩升华了的知识、蜡烛般燃己照人的情怀,全身心哺育我们;学生们则像永不知饱的雏鸟,引颈争食、奋力消化吸收,同时跟随师长迅速转入研习探究。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恒的大学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各校都试图将自己的定位和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加以考量。在历史变迁、跌宕甚至转折的关头,文明与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知识与科学的创新与创造,技术与产业的突破与变革,无不依赖于教育,无不依赖于人才培养。此时,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无疑是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大学使命的全面复苏,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转入知识传承、创新和创造并重的新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又要精深科研。于是,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时间分配、精力投入平衡问题必然显现。凡认真从事教学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教学是一项极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而且是个良心活。然而,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一书中指出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大学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十几岁的人成长为二十几岁的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值得反思的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存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失衡问题,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本身是一个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微妙过程,假如高校从教者初心不在、为利所驱,就不可能立德树人、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不做教学做什么?不做科研教什么?这句常常挂在高校教师和服务管理者嘴边的话已经大体道出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担负这一使命的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和科研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师。就我自己几十年教学科研工作体会,教学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掌握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即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引领功能。并且,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知道的道理给学生讲明白,还要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甚至要化解学生为“滴定”教师水平、显示自己能力而提出的“挑战性”甚至“挑衅性”问题——这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以我所熟悉的科研领域而言,被世人称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和突破,大多基于讲授中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中的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无疑能促进自己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工作则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将自己对科技前沿的学习认识、科研心得和成果等融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在这种重新加工和梳理中,又可以为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提供反馈和新思路。此外,教学工作还能从学生身上反演看到自己的不足,被学生的灵动所激发,达到教学相长,可谓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在老一辈教师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就应该将教学工作当成天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立德树人中成就自己。以己管见,科研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提升性和拓展性作用。与教学过程相比,科研过程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洪堡指出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对科学的具体探讨过程,否则教学就变成了空洞的教条传输,这样就束缚了人的潜能,而不是对人类智慧潜能的尊重。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与学生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的重要场合,更是磨炼研究者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构成了高校育人的主要手段。我常和学生说,科研工作是一个以失败为主旋律的过程,科研的魅力恰在于百折不挠后可能发现的新现象、新原理、新物质、新方法和新技术,由此引领人类文明文化、深化科学认识、提升科技水平、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科学研究的不断精进,才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这就是教学是流、科研是源的辩证统一,也是历经千年、不断革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下,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校除了继续在科研上追求特色、追求引领外,更加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更加重视对专业的融通整合,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百多年的西风东渐、学习探索、艰苦发展过程,如何在新时代开创东风西渐的大格局,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并为全球共享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范式,是我们高教从业者的使命,也是青年学生的职责和理想。科学认识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定是我国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心所在。
人民网北京1月6日电 2020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田学军指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全面系统地规划和部署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标志着我国教育科研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田学军还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治理体系;要创新科研范式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要提升质量水平,更好服务教育改革发展;要强化使命担当,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保师做了年度工作报告,就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和做好2020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教育科研院所和规划办,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等140余人参会。
据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胡浩)记者27日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党组印发相关通知,对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优化管理服务等作出明确规定,为科研管理松绑助力。通知明确,科研人员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用于科研活动的仪器设备、耗材备件以及服务、工程的采购,各高校要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具体办法,缩短采购周期,简化采购流程;减少科研经费报销各类证明材料,缩减审批环节,简化报销流程,推进网络服务;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实施周期3年以下项目,不作过程检查。通知还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落实专门经费、专职人员。各高校科研项目中提取的间接费用,要加大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