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科学就是、探索真理的过程科学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幼儿教育活动共有五大领域、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科学教学活动是其中之一。科学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属性;科学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强调的是探索真理的过程。幼儿教育·何为探究科学强调的是探索真理的过程,探究成为了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科学领域的学习目标它能够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通过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来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幼儿教育·探究特点一、探究内容贴近生活在幼儿园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二、探究材料具体像小精灵幼儿科学发现室的科学材料丰富多彩,给幼儿提供探索空间。三、探究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小精灵幼儿科学发现室的科学器材既可以让幼儿动手操作,也可以使幼儿观察物体,在操作过程中思考问题并尝试想出解决办法。四、表达探究内容的方式多元化,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要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如:绘画、讲述等。探究活动以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为活动重点,如何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幼儿教育·探究活动一、以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为活动重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对孩子的探究水平、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上,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发现问题,再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向老师提问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答案,使整个探究过程孩子受益匪浅。二、提供能够进行探究的环境小精灵幼儿科学发现室产品包含了六大区域、13个主题,课程体系涵盖了生物、人体、光、磁、力、机械、测量、空气、水、电、工具、地球、天体、现代科技技术等领域的科学内容,给幼儿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科学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上,让探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让幼儿的思维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关于公布安徽省暨宣城市2020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各县市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市直学校:2020年度各地申报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共有121项,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真评审,56项为2020年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公示无异议,经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和市教体局审查批准,现将我市申报、经省教育厅评审并批准立项的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20年度立项名录(附件1)和宣城市2020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名录(附件2)予以公布,请督促各课题组做好项目或课题研究工作。1.各课题组应尽快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省级教科研项目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实施垂直管理,按皖教秘〔2020〕484号文件和立项通知书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开题并完成相关资料上报工作。市级立项课题须在3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通过所在县市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同时报送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2.严格执行《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办法》和《宣城市教育科学市级课题管理办法》,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具体管理,并为研究提供必要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研究过程的检查和督促;课题负责人要规划、落实好各阶段的研究工作,并做好自我管理。。3.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批、备案制度。重要活动、重要变更和重要成果均需经学校签署意见后报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管理部或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备案。4.部分市级立项课题根据专家建议对课题名称、完成时间等作了调整,课题组要依据正式下达的课题名称调整研究重点和课题设计。附件1: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20年度我市立项名录附件2:宣城市2020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录2020年11月20日【来源:市教体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在刚刚踏上自己的科学研究之路时,一定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也同时有一点点恐慌和不安,因为你们无法预测未来的科学研究是否会一帆风顺。以下是施一公教授基于自己的切身经历所提出的对学术品味、学术道德、学术道路的一些看法。一、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所有成功的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实际上,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和心力。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客气的回答避重就轻,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一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八九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在多个神经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几年前,身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蒲先生曾经有一封电子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一段翻译过来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这封邮件写得语重心长,用心良苦。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的内容转告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保送进了清华。尝到了甜头以后,我在大学阶段机械地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提前一年毕业。当然,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也提不起兴趣。大学毕业后我去美国留学。博士一年级,因为对科研和专业没有兴趣,我内心浮躁而迷茫,无法继续刻苦,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对科学研究有了一点儿兴趣,并开始有了一点儿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得意地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儿自信。这时,博士学位要求的课程已经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和奥妙,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更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再也不会感到枯燥,时间安排则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其实,这段时期的工作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刻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街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周的周五,周五晚上乘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很苦,但我心里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很近,那里也常常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我常常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告诉我实验室的学生,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回答,“只有自己没有兴趣的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我在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那七年半的努力进取,为我独立科研生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的知识,而探索新知识必须依靠批判性的思维逻辑。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培养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养成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举几个让我难忘的例子。1.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期的结果,除个别研究领域外,可能一般只需要6至24个月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在美国,生命学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PhD学位。这一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很多低年级的博士生一看到负面结果就很沮丧,甚至不愿意仔细分析原因。 其实,对负面结果的分析是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只要有合适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研究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就是排除不正确、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靠的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 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负面实验结果并不可靠,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这一点往往是阻碍科研课题进展的最大阻碍。比如,对照实验没有预期结果,或者缺乏相应的对照实验,或者是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上产生了失误,从而做出“负面结果”或“不确定”的结论,这种结论对整个课题进展的伤害非常大,常常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不知所措、苦恼不堪。因此,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靠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很快就会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批判性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我的实验室,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以内,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不仅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2.耗费大量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Nikola Pavletich是我的博士后导师,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Nikola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预期的20%左右。见到Nikola,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虽然已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毫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Nikola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实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的溶液生化性质并不理想,不适合结晶。我通过遗传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之后,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很快得到了有衍射能力的晶体。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这样一个来自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告诉实验室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主义。我把这个方法论推到极限:只要一个实验还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终点,尽量看到每一步的结果,之后需要时再回头看,逐一解决中间遇到的问题。3.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与舍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Jeremy Berg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有每周一次的实验室文献讨论,讨论重要的相关科研进展及研究方法,作为学生我受益匪浅。作为学生,我以为所有的科学家在任何时期都需要博学多读。 刚到Nikola实验室,我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与Nikola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周刊上发表的文章,午饭前遇到Nikola,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我想: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精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于《科学》周刊的文章,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Nikola看着我说:“我阅读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他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是“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时我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有一个优秀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来演讲。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已有安排。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讲座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以我们对他的了解,十有八九他是在写paper或者解结构。后来,我意识到,Nikola常常如此。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Nikola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做的事情做些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科研文献的阅读还是学术讲座的听取,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4.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教育:但凡失败都有其隐藏的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Nikola 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也受到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Nikola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得分析明白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Nikola马上评论道:(大意)“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但愿下次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Nikola又把他的观点升华: (大意)“是否需要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一个哲学决定。找到每一个不完美实验结果原因的传统做法未必是最佳做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其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的实验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比如PCR忘记加某种成分了,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打破迷信、怀疑成规,而关键的关键是:Follow the logic跟着逻辑走!这句话,我每天在实验室里注定会对不同的学生重复讲上几遍。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根本。三、科学家往往需要独立人格和一点点脾气对社会人而言,科学研究是个苦差事;对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科学研究实在是牵肠挂肚、茶饭不思、情有独钟、妙不可言。靠别人的劝说和宣讲来从事科学研究不太可行,真正自己从心里感兴趣直至着迷、一心一意持之以恒地探奇解惑,才有可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在这个过程中,独立人格和脾气显得格外重要。所谓独立人格,就是对世界上的事物有自己独立的看法。恰恰是一些有脾气的人不会轻易随波逐流,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举例了。四、不可触碰的学术道德底线做学问的诚实反映在两方面。首先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可以说,绝大多数学术论文的分析、结论和讨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或偏差,这种学术问题的争论往往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越是前沿的科学研究,越容易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 比较有名的例子是著名物理学家费米1938年获得诺贝尔奖,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发现了第93号元素。实际上,尽管费米在1934年曾报道用中子轰击第92号元素铀可以产生第93号元素,德国的化学家哈恩在1939年1月发表论文,证明产生的元素根本不是93号元素,而是56号元素钡!但这个错误并没有改变费米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的事实,也没有影响他继续在学术上的进取。费米很快提出后来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链式反应理论并于1941年在芝加哥大学主持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再举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例子,Edmond Fischer和Edwin Krebs因为发现蛋白质的磷酸化于1992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如果仔细阅读他们发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几篇关键学术论文,你会发现他们当时对不少具体实验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与我们现在的理解有一定差距,用今天的标准可以说不完全正确;但瑕不掩瑜,这些文章代表了当时最优秀最有创意的突破。 举这两个例子是希望大家区分error与misconct的区别。比如一个实验由于条件有限,做出了一个结论,后来别人用更高级的实验手段、更丰富的实验数据推翻这个结论,那么第一篇只要详实地报道了当时的实验条件,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描述其他实验室都可以重复出其报道的实验结果,就情有可原,无须撤稿。但如果明知实验证据不足,为了支持某个结论而编造实验条件或实验证据,这就是造假了,视为学术不端。 但诚实的学问还有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只有自己对具体实验课题做出了相应的贡献(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后,才应该在相关学术论文中署名。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大老板强势署名的事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利用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使一些年轻学者不得不在文章里挂上自己的名字,有时还以许诺未来的科研基金来换取论文署名。这种做法不仅有失学术道德,更是会严重阻碍创新,对整个学术界风气的长远恶劣影响更甚于一般的造假。五、你不习惯的常识1.我们有限的认知不足以支撑一成不变的真理你们在课堂里学到的所有定律、公理等等,都是前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总结,是现状下最好的归纳总结,可以有效解释这些现象、甚至预测一些还未发现的现象。也许这些定律和公理可以非常接近真理;但是,这些定律和公理仅仅是对现实的近似描述,都不是永恒的真理;随着人类对周围环境和宇宙认识的加深,这些定律和公理都会有失效的时候。这里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应当是强大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它可以解释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但它无法完美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的问题,而需要引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以,请同学们牢记:科学研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改进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2.科学和民主是两个概念科学研究是探寻未知,其结果是科学发现和规律定理;而民主通常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的现象和过程。很遗憾,但也许是很幸运,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原则。实际上,在前沿和尖端的科学研究领域,常常是极少数人孤独地探索,做出一些有违常规的意外发现,这些发现也常常被大多数人排斥甚至攻击。但最终,极少数的这些科学探索者的发现还是会被学界和社会所接受。从苏格拉底到布鲁诺、哥白尼,这里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科学真理最初往往被极少数人发现的道理人人知晓,但到了日常科学研究中,在各种噪音中,真正能够全力探索、冷静辨别真伪的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其实,真正优秀的科学评价也不是简单的一人一票。我从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到普林斯顿大学做教授的这18年间,常常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一场激烈的学术讨论过程中,初始阶段大多数人坚持的观点逐渐被少数几个人的观点说服,成了实实在在的多数服从少数。这些少数人制胜的法宝就是精准的学术判断力和严密的逻辑。这种现象,在基金评审、科学奖项评审、重大科研课题讨论及评审等等过程中也常常出现。3.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未必高尚走上科研的道路,每个人的动力都不同。有人可能是基于兴趣,有人可能是因为成就感,也有人就是把科研当成#科学#了追求名利、甚至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大家没有必要盲目崇拜所谓学术权威、盲目崇拜教授专家。 然而,在科学评价中,却是“论迹不论心”。也许以名利为手段的会最终心想事成,做出重大科学成果名利双收;也有清高淡泊醉心学术却因为种种原因一事无成的。这都是实实在在会发生的。但不论每一个个体是以什么目的、什么动力在做科研,科学的本质就是求真,科研的目标是不断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推动技术进步。而哪怕你的初衷只是把科研当成一份普通的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如果你坚持走下去了,我也祝福你能够慢慢从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路可走的焦灼,到柳暗花明、灵光乍现的起伏中逐渐体会到从事科研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真正的科研动力来自于内心的认同!真正的学术道德在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之外,也有赖于每一个个体对于科研之道的认同而实现的自律。
解读《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评价水平标准》2018年版,以高级教师为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句段:“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完成省辖市及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评委会专家评价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获得省辖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或主持完成的省辖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2014年版也有类似的句段,把老师们绕晕了,同样是成果,到底什么区别?教科研课题成果:以基础教研部门或教科所部门申请的为主,一般情况下,有省、市、县级别(国家级的小编没有参与过,不妄加评论),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分配数量等情况申报。课题规划办的课题大致分为三种:1.一般课题,每年的4月份,各高校、中专、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教师均可申报。为保证研究质量,申报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一般在一到两年内完成结题工作。2018年立项1608项。2.电化教育专项课题,每年的5月份申报,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电化教育馆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2018年立100项,每人只能申报1项,每人最多参与2项。以上两类课题,申报主持人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教师申报,若不符合的,中小学须有两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撰写专家书面推荐。3. 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每年的11月份申报,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由省教科所、教育学会协助开展,主要由农村教师申报。主持人应具备一级教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2017年立项682项。省课题规划办的课题,重在平时的监管和监督,每两个月,由课题组进行一个“双月报”,也就是两个月梳理一下课题研究工作,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等,也方便结题时使用。市、县级课题一般只有一类课题,小编所在地区,年底申报,次年年底结题。以上内容,如果感兴趣可以查看“河南省教育科研网”或“河南省教育厅官网”自行搜索。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申报人员为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各级基础教育教研机构教师,申报时间为每年的6、7月份,主持人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正在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近三年已有立项课题的主持人不得再申报主持新的项目,同一人最多可同时参加两项研究。2018年批准672项,其中重点课题85项,一般课题587项。市、县级课题申报时间大致跟随其后,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重点抓开题、中期、结题过程,要求每次都要召开相关会议,并上传照片和报告。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相关文件可上网搜索“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官网”或“河南省教育厅官网”查询信息。小编的几点感触:1.省课题规划办和教研室,各有一支特别专业的团队。其中的徐万山、韩和鸣、周长春等老师特别厉害,都出版过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省教研室课题办主要由杨伟东老师负责,听说他还是政治教研员兼职管理课题,相当牛。以上专家做的报告小编曾听过,可以说都是教研行家。2.精心选题+踏实研究+原创报告+搜集资料=成功结题。以上课题的结题呈现形式一般是出版书籍、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报告最切合实际。人家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专家和同行鉴定面前,只有踏踏实实做课题,一心无二用,认真研究,各项数据来得实事求是,各项报告的撰写只有原创!原创!原创!做没有做、做得有没有成果专家一看便知,除了努力无一条捷径可走。3. 申报课题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一口吃个胖子”。小编曾经申报过县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2项,现均已结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编先申报县级课题,了解研究流程、熟悉内容后因为个人爱好继续申报了市级、省级课题,每一项课题都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时间和汗水。所以,前期的研究基础很重要,没有基础只追求高大上是空中楼阁。另外,两个部门组织的课题,老师们要看清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认真做。4.做课题研究要摒弃功利性。2014年以前,教师职称评审基本不用课题,那时一提报课题,很多老师都嫌麻烦、不会操作,都不愿参与。2014年教师评价标准改变以后,科研课题成了“必选项”,老师们又争着抢着做课题,曾经出现了“市级指标难求”的现象,而“一窝蜂”的做课题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功利心理(只为求一张证书好评职称)、难以立项(过多的需求和立项数额矛盾)、质量较为低下(没有研究基础或者研究中存在应付了事心理)。其实,小编做课题十年以来,惊喜地发现,在收获证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校品味和知名度的提升、参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成绩同步提升等,而这些才是我们的初衷,是我们的初心,不是吗?下面是华丽丽的分界线教学成果:分几类,小编重点絮叨絮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它反映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奖励范围包括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取得的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综合性等方面。需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有较大的示范作用,有一定影响力。成果评审时,由评审专家组投票决定,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须有参加投票委员的四分之三、三分之二、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材料的报送上,要求重点撰写好反映成果主要内容和实践检验过程的报告及其他文字材料。一般为每年的3月份报送材料,由县、市教研室初评后择优上报,2018年,小编所在十八线县城分得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两个,和同事们一起把自己其中的一个课题成果进行了整理上报,后来获得市级二等奖。2016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空缺,一等奖43项,二等奖89项;2018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空缺,一等奖43项,二等奖86项,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含金量是刚刚的。所以,在2018年版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中,将教育教学成果奖从原来的课题类归到表彰类,说明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也从中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图片来自网络。嘘!听说,关注我的人今年都会心想事成,点赞、评论、收藏、分享的人在职称评审中量化名列前茅,祝君好运!我是纸鸢谈教育,为您定期分享中小学教育、教师职称、教科研方面有用、有料、有趣的干货,谢谢阅读!
1月21日上午,皖西中学生物组省级课题《利用混合式教学提高普通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开题报告会邀请了六安市教体局教育科学研究院孔庆东院长、六安二中河西校区李向阳校长作为评议专家,做课题指导。校领导及课题组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伊始,张旭校长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宣读立项文件,表示学校将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全力以赴为其提供保障。接着,课题负责人胡昊同志详细地介绍了研究方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价值,研究内容、目的、方法,过程与步骤、预期效果等方面做了全面阐述。课题负责人朱德权同志就课题内容对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明确讲解,并确定研究步骤的具体时间和安排,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了然于胸。两位评议专家对课题的价值、研究的准备和前期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对课题的有效推进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李校长指出,可先对混合式教学概念进行界定与研究,再从课前线上铺垫、线下(课堂)和课后线上交流讨论交替进行,要改变原来的线下传统教学方式,学习心理学,便于更好地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孔院长指出,先对线上教学和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引出混合式教学,接着选择某些课程去设计与处理,构建资源库,最后再去评价线上与线下教学。会议最后,杨曼校长做总结发言。面对专家们的指导意见,杨校长表示了真挚的谢意,并承诺学校将会在精力、物力、财力上对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扎实推进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杨校长还强调,教科研对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校的专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成员们要认真汲取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报告,并扎实按照原有步骤做好课题研究行动,期待课题圆满结题。课题引领教师成长,科研助推学校发展。通过此次开题报告会,我校生物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将会理清思路,以课题为载体,踏踏实实进行教学研究;以课题为平台,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也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会有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课题成功立项,我校的教育科研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来源:皖西中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教育热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教育热点是教育设计研究,简称EDR(Ecational Design Research)。此外,在国际上它还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名称,基于设计的研究,简称DBR(Design-based Research)。两者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围绕教育的设计研究。DBR最大的特点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方法,DBR最大的特点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点是,DBR是一个整合设计与研究的系统化过程[1]。为什么说DBR是一个整合设计?在研究的系统化过程中,DBR又能帮到你什么?现代教学方式我们在和其他教育研究者交流的时候,不可避免谈到现代新式、开放的教学方式,比如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知识建构讨论等,这种教学方式的落实,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当研究者想采用传统实验时, 无关变量需要控制,实施的程序要求相对固定,实验过程中学生彼此需要隔离,研究者要保持价值中立等等。试问,课堂活动的主动权本就在学生手中,如何在动态、灵活的学习过程中控制教学活动的走向?学生不是没有思想的物品,又怎么忍心强行限制学生的真实学习?在鲜活的课堂上满是好奇心的学生中,教师如何与学生保持距离和中立?再者,学习是连续的,从个人的真实观点到理论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一个学期都有点短,实验又能持续多久?DBR的故事有问题,就要有解决方法。下面我们脱下问题的伪装,漏出DBR的锋芒。这是艾伦·柯林斯(Ann Brown)2004年在学习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设计研究的文章[2],文章详细指出,设计研究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是由安·布朗(Ann Brown)等人引导和发起的运动。安·布朗一生具有神迹般的传奇色彩,13岁才接受正规学校教育,24岁便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学有所成且声名卓著的实验心理学家,安·布朗顶着学术界的不理解与批评,在1992年发表了《设计实验:在课堂情境中创建复杂性干预措施面临的理论与方法论挑战》,对DBR进行了总结。然而正当其砥砺前行之时,病魔不期而至,1999年6月4日,安·布朗因病去世,享年56岁。但安·布朗的工作为后来者开辟了广阔的探索道路,正是由于其在学习研究方法论转变上的奠基性工作,学习科学研究才在其后取得了迅速发展,形成今日如此兴盛之局面。艾伦·柯林斯从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视角,引入工程科学中“设计”的概念,为学习研究创造崭新的“设计的科学”[3]。安·布朗和艾伦·柯林斯发表了DBR的基本框架,而DBR则为今日的学习科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DBR的定义为了更科学的解释DBR,我们先来了解一下DBR的定义。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定义是Barab&Squire在2004年提出DBR的定义[4]:一系列研究方法,旨在产生新的理论模型,人造物和实践,用于解释说明并最大化影响自然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制图者:陈泽璇)详细来说:一系列研究方法,不是一个研究方法,而是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范式;会产生人造物,也就是具体产品,还会产生实践案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然后从具体产品和实践案例中所提炼出的新理论用来解释教学,并影响教学。也就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DBR为什么是一个整合设计。另一方面, 研究得到的理论最终还是需要落地,到教学中去接受现实的检验,那DBR这把宝刀如何指导我们实践?DBR如何指导我们教学实践?在《剑桥学习科学手册》[5]中,描绘了DBR的核心要素特征,包括设计、理论、问题和自然情境。基于DBR的这些核心要素,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如何找到并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DBR的起点就是现实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就在现实的教学中找,比如,选择合适的评价体系进行预测,又如验证理论对问题的解释效果。第二,形成理论是否真的靠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往往过于抽象难以测量,我们可以采取溯因分析的方法,将理论物化到教学中,便可以借助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技术产品、环境设计等具体形式加以观察,进而检验理论是否产生作用。这便要求我们对具体形式有较好的设计能力,同时也需要我们与其他教师或研究者切磋琢磨,不断更新完善我们的设计。第三,如何开展设计?DBR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设计、实施、检验、修正到再设计来干预实际问题的解决,我们要不断反思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也要思考我们实施的过程与结果是以什么为代价获得的,是不是牺牲了学生的好奇心或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呢,如果不牺牲这些东西,我们如何做得更好?除此之外,DBR还要求我们重视数据的收集与挖掘,及其对应的理论解释与创新。数据多了,我们的教学研究才更有支撑。分析多了,才知道如何更好处理教学与评价。DBR通过形成性研究,采用“逐步改进”的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验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直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这便是DBR的系统化过程[6]。DBR的可靠设计越多,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便越多,学到这些教学设计的本领,你能更懂你的学生。参考文献:[1]顾梦婷,张义兵.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知识建构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小学科学课“蚕的研究”为例[J].数字教育,2018,4(03):69-74.[2]COLLINS A,JOSEPH D,BIELACZYC K.Design Researc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Journal of the LearningSciences(S1532-7809),2004,13(1):15-42.[3]Oliver.知识建构的“效率”问题——兼论“基于设计的研究”(DBR)[DB/CD].Oliver的知识建构之旅,2019.10.[4]Barab, S., &Squire, K. (2004) .Design-based research:Putting a stake in the ground[J].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3 (1) :1-14.[5] R·基思·索耶主编.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01:177-194.[6]梁文鑫, 余胜泉 (2006)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 (7) :19-21.
姓名:杨润勇职务:教育部教育法制与教育标准研究所所长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润勇,教育学博士,中国教科院研究员,现任教育法治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国内高级访学及博士后导师,曾任中国教科院科研处长。重点研究领域:政策分析,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长期致力于“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各级各类科研管理经历。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重大项目,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形成了“基于研究,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及演讲思路;梳理了课题研究中的“关键点”,调研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点”,分析了问题解决的“基本点”;总结历练了各地经验,构建了中小学校提升研究效益的有效科研体系。与此同时,抽取、整合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真实申报案例,分析了问题,展示了样板。近10年来,在全国各级课题研究的培训交流活动中多次担任主讲,多次深入各地与大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等“面对面”交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思凝练了做好课题研究的100个策略性观点,构建了做好课题设计的50个“测试点”,提出了做好真正科研的36计,总结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针对性策略。近年来,共出版《新时期教育科研的范式与方法》等专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报)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近百项,主笔2篇研究报告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重要批示。
为进一步提高崆峒区青年教师的素质,建立一支基础教学扎实、学科素质高的可持续队伍,崆峒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大街小学成功于举行了青年教师基本技能竞赛。崆峒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西大街小学精心设计和准备了整个过程,比赛分为粉笔字、笔与笔、教学设计与演讲比赛四个部分。在粉笔硬笔作文比赛中,参赛教师在指定座位就座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日常学习的作用,各显所长,他们以合理的布局和美观呈现了粉笔字作品,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写作技巧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设计竞赛中,青年教师和教师研读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讨论教学的各个环节,他们不会遗漏任何细节,青年教师只有成熟了才能写作。这种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可以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准确掌握教材、熟悉教学过程,让每位选手在90分钟内拿出构思良好的教学设计。演讲比赛从开始,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每个玩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教育故事:有的回忆起自己的年少轻狂,有的回忆起第一堂课的紧张和尴尬,有的不忘教育的初衷,牢记教育的使命,甚至回忆起走教育之路的曲折历程。演讲中,选手们时而低语慢语,时而慷慨激昂,抑扬顿挫;幽默中也有淘气可爱的……,观众的掌声把比赛推向了高潮。经过激烈、激烈的竞争,评委公平评价公正、宋沛华、平凉市广成、平凉市广成学校陈秀萍、白水镇王寨小学朱虹分别获得总成绩前三名基本功竞赛成绩。本次大赛不仅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反思,所有的教师都能在教育的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包力2020年10月,中央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体系。为了提升学生素养,突出评价的过程性、科学性,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在1月14日开展了一年级期末游园趣味活动,本次活动以游园闯关的形式展开,是该校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意尝试,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改革的一种探索。本次游园会是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学生学业评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其他部分包括单元测试评价、两次项目化学习评价、期末调研评价和日常过程性评价(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本次游园会的闯关卡学生将跟随这些卡的指引完成闯关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现场的趣味时光吧!创想科学主题游园让孩子们手脑并用,孩子们化身一个个精灵,一起寻找答案!小蟋蟀闯植物园,学生按“该植物是活的”的理由斗蟋蟀走出迷宫图,需要与植物单元知识想结合,挑战协调与整理把握能力。生“气”火箭飞多远,挑战把握力度与技巧的协调,运用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的知识测量出火箭发射距离。我们希望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多发现,多探索,多成长。体育学科的项目是气量大比拼和跳房子。在气量大比拼中,学生需要用力吹起水柱,气力越足,水柱越高,是对学生肺活量水平的一个锻炼与检测,红色水柱的不断飙升,孩子们热情满满!跳房子游戏中锻炼了同学们的跳跃能力和协调能力,更是对学生思维反应的一个挑战。在挑战游戏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快速反应、互帮互助,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这是体育游戏的新演绎,是集思广益的智慧创造。它的样式不同,内容各异,让参与的小朋友在无拘无束的笑声里沐浴暖阳,爱上运动,享受智慧运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绘画实验室的重磅项目是纸飞机真有趣和旋转剪纸的奇思妙想!学生在课上动手折、画一架纸飞机,并在游园会当天带去场地进行纸飞机试飞,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动脑思考纸飞机怎样才能飞得远、稳。纸的材质、折叠方法、风力,试飞姿势等都可能会影响纸飞机发射的距离。而旋转剪纸的奇思妙想则是绘画和科学的结合,学生通过旋转绘画台的实验,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再用剪刀动手剪出来,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语文游乐园中设置了“六足机器人操作员”和“倒车高手”两项智慧关卡。一年级的小小萌娃们在语文游乐园中化身为“六足机器人”实操员和“倒车高手”,畅游在语文乐园中,在游戏中吸收知识,汲取力量。瞧,小少年们按部落排好队伍,昂首挺胸,通过抽取拼音卡,控制机器人,综合考察了萌娃们的拼音知识和科学素养。萌娃手中拿着“游园飞行棋”任务卡,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顿时,又化身为“倒车高手”,在倒车游戏中感受中国诗词的魅力。这场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语文游乐园,不仅陶冶了萌娃们的情操,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还综合考察了他们融会贯通的能力。数学好玩?没错!这次数学游园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认识时间的能力。争当口算大王的环节最好玩,孩子们抽取一张算式卡片,快速回答出计算结果,结果正确才可以获得两次射击的机会,射中结果的数字可以得满分,为了这珍贵的机会,孩子们个个铆足了劲,认真计算,努力思考。认识时间是一年级数学中的难点,不过孩子们今天仿佛有了魔力,很轻松的闯过了关!英语学科的活动十分场景化,用游戏的形式将课堂上的知识融入到一个个的任务场景中。大家“成群结队”地进行“冲关”,活动结束后,领着兑换来的奖章,个个笑颜逐开。这次的音乐游园会共有两个项目,一是音乐小博士,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卡片并读出相关的音符、节奏型、手号,并回答出问题以及做出相应的动作,巩固了课堂知识。第二个项目是音乐小喷泉,请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卡片并弹出简短的音乐旋律制造出七彩喷泉,旋律出自于教材,并在琴的键盘上贴上了对应的音符,贴合实际游戏简易好玩,整个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弹出美妙的旋律,并在游玩中收获知识与快乐,是一次不错的初体验!心理测试小营地的项目心口不一给孩子们出了难题。这个项目以不相撞的颜色色块和颜色字体,考察他们的反应速度。弹簧阶梯小测试按照弹簧随机让孩子指读字体,既动手又动脑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响亮整齐的洗手儿歌,孩子们将七步洗手法牢记于心。相信在疫情防控期间,孩子们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勤洗手,远离病毒,保持身体健康!总结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每个班近一个小时的游园活动让师生们流连忘返。老师们和蔼可亲,认真评定,同学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孩子们手拿完成各个闯关任务的“游园飞行棋”,看着上面因表现优秀而获得的脚印章,灿烂的微笑始终洋溢在脸上。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收获了学习和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快乐和成长!本次游园会彰显了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以生为本、快乐学习”的宗旨,给予了小朋友们不同的展示空间和机会,践行了“厚德笃行、适性扬才”的教学理念,丰富了学生评价的多样性,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将在今后努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之路。家长好评审读:喻方华
2020年11月17日,我园召开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幼儿园集团化教育协同创新实践研究》开题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志刚、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决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宪廷及计祝保、李睿出席开题会,课题主持人、课题组成员及部分班主任教师参与开题会。王宪廷主任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后,课题主持人、园长王正伟围绕研究背景及现状、研究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过程和方法、研究保障措施及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王宪廷主任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王正伟园长进行开题报告随后,专家组从课题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指导,并提出改进建议。专家组认为课题选题紧跟时代步伐,聚焦焦点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性。幼儿园深厚的信息技术研究基础和成果优势让课题研究切实可行,而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一未来发展方向为研究切入点,对我市各学段正在推进的集团化办园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报告内容规范科学、严谨、全面,体现出了实验园、示范园的科研引领。希望课题组明辨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聚焦研究内容,持续以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个人和幼儿园管、教、研共同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于教师、幼儿、家长,进一步发挥幼儿园的引领示范作用。● 专家进行课题论证●专家的论证指导为课题的后续有效推进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对我园教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帮助。王正伟园长表示将带领团队踏实做研究,坚持科研兴园之路,在学前教育领域持续发挥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的力量。【来源: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