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3089国内刊号:15-1362/G4邮发代号:16-129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2012,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181,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征稿杂志介绍刊社简介《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系内蒙古社科联主管,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主办,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 CN15-1362/G4,旬刊。《课程教育研究》突出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经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思路、新特点。以"科学、新颖、实用、交流"为办刊目标,系国际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教育研究类刊物。《课程教育研究》宗旨:以新科学、新知识、新方法培养新人才,让人才以创新的实践建设美好的未来;为创新教育理论、方法、信息提供展示的平台,交流的通道,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创中国科学教育的新时代。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栏目设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投稿须知1、《课程教育研究》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课程教育研究》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课程教育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大研究项目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旨在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国家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项目顾问仲呈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高校、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学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参会并进行了研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介绍了重大项目推进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情况。本着边建所边推进工作的原则,研究所聚焦意识形态前沿、课程改革薄弱环节和课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率先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课程图谱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英文翻译,以及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大中小体育一体化、大中小艺术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研究。目前研究项目的顶层设计、方案研制等基础性工作已完成,有些项目有了初步成果。14位项目组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各项目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郑富芝和吕玉刚对项目进行了点评指导。郑富芝认为,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项目选题好、站位高,具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立根本。立好民族的根,铸好教育的魂。这个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就是德育。这些项目的共同点体现了立根铸魂。二是补短板。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希望通过研究补上短板。三是接链条。大中小学德育、体育、美育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大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设计,把分段实施的教育链条连接起来。四是扩视野。要以国际视野反观和思考中国的课程教材项目,在深化课程教材建设上解决一流和先进性问题。郑富芝建议,希望课题要接地气,解决课程教材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使中国的课程教材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吕玉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他建议,除了课程教材以外,还希望关注课外读物的建设,特别强调要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汪瑞林)
近日从省教育厅官方网站获悉,我校徐春光、苗霞、孙丽娜、王培培四名教师申报的2020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均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已获省教育厅批准立项。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旨在立足我省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高等院校和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学校紧密结合,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引导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创新,引导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师教育发展研究创新实践工作,促进广大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水平、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广大教师向“教育家”转变。近年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积极组织、广泛动员,广大教师申报踊跃。经过层层遴选,学院推荐的优秀项目已连续三年立项率100%。教学改革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抓手,学校一如既往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开展教改研究,教务处将会同各二级学院大力创造教改成果应用场景,共同为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不懈努力。【来源: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一、研学实践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又称研学旅行课程。作为课程研发人员,在进行相关课程开发前,一定要先弄懂我们要研发的是什么课程,它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课程开发工作。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才逐渐在我国流行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关于研学旅行的概念,国家在其颁布的文件中有明确的说明,研学旅行被定义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具有的两个核心特征分别就是“体验性”和“研究性”,首先,研学旅行的定义中定义了研学旅行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就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特征。第二,研学旅行也突出“体验”,没有旅行体验,那研学旅行也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了。可以说,在研学旅行中“研学”和“旅行”是紧密关联,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对于研学旅行内涵与特点的把握不够明确,才造成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研学旅行课程都存在着“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的缺陷,我们每一个课程开发者都应该牢记这个问题。二、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的设计原则是什么?原则是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它的原则,开发研学实践课程也是一样,为了能让课程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需要遵循但不仅限于下面的几个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要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活动中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目标等等,都应该是落实的核心要点。2、实践性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实践教育的优势就在于研学旅行可以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实际的情境中让学生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亲近自然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多学科融合性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学科知识是彼此独立的内容,互相联系并不深刻,而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各学科的知识都会交错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课程的时候要将各学科有机的融合起来。例如在故宫中,其深邃的人文底蕴无疑是历史、语文学科学习的好地方,而故宫中古建筑的构建原理,又能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结合物理、美术等相关知识,这就是课程开发中的多学科融合性。4、安全性原则由于研学的参与者都是学生,且它旅游与实践的属性也使得研学实践课程的课堂大多在户外,这就使得安全性成为研学课程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研学课程开发时就应该注意这个方面的问题,有效的规避风险,设计的课程也应该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使用和参与,避免危险内容。一定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在整个研学开发当中。三、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是怎样的?研学实践课程与学校课程不同,它的特点就决定了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难度要比普通课程的开发要大,一般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下面的流程:1、研学目标设立确定课程目标是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的一步。首先确定本次研学的大目标,在这个目标设计上要突出地域特点并结合各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来进行设计。大方向确定之后,就要依据研学地点确立小的研学目标,制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育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教学内容设计根据研学大目标确定研学目的地和线路,充分考虑目的地资源与国家课程的结合,特别是学科内容,将学科知识与研学旅行课程进行关联融合,在研学旅行中将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研学手册编写研学旅行手册是整个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是研学中的教科书,也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本保障。研学手册应该包括研学旅行课程主题与目标、组织架构、联系网络、课程简介、行程安排、知识预习、研学课题、评价体系等方面,研学手册应该力求做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做出分层。四、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选择课题?研学旅行定义告诉我们,“研学”指的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关键就是课题的开题,在研学课程设计中,不应该由研学导师选题,因为这样的“包办”选题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这样就达不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题呢?1、深度挖掘研学目的地资源,预设学生研究课题在研学设计中,应对目的地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先预设该目的地下可能进行的研究课题,在课程设计上增强探究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在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就保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题在我们确定了研学旅行的线路后,我们可以先提供给学生研学的路线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们自己对研学的目的地做出充分的了解,同时可以以范例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一些适合研究的题目,帮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激发学生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在学生提出课题后,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错误,例如选择的课题太大,无法进行探究,在比如选择的问题不具有科学性。那么这时就要由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完成开题。
近年来,申请课题已经成为部分地区评职要求之一,但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感受就是神秘,只有专家才会做的一项内容;再者就是日常比较繁忙,根本没有时间搞科研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课题呢?为什么要申请课题?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当前的一些教师,在此笔者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个陌生且熟悉的课题,期望可以帮助我们一线老师解决不知从何下手,缺乏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态度来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朱永新老师说过: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这就是所谓的课题。下面我们具体对“课题”的相关内容聊一聊。课题的类型:(1)描述性课题指对心理或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课题,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案例】:新课改的落实情况、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教师生活状态调查等等。(2)因果性(解释性)课题指揭示两种或两种以上心理或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课题,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案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等。(3)预测性课题指在弄清心理与教育现象的现状及其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对事物将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的课题,主要回答将来怎样、将来应怎样的问题。【案例】: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与考试评价差异性影响教育质量的研究。课题包含的主要内容:(1)课题名称课题名称的确定与表述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化,是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活动、研究环节等确定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课题名称不同于论文题目要求形式上或者是文字使用上吸引人,而是其研究的方向是否小,且具有研究价值。所以,在确定课题名称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如:①表达的意思要准确,其中要包括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三者缺一不可;②表述要突出主题。明确研究的内容和重点,表达要具体化。③表述要规范和简洁。等等,总之,课题名称的确定是影响整个课题能够立项成功的关键因素。(2)《申请·评审书》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可以说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一般《申请·评审书》中需要填写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主要问题界定②相关研究综述③研究的目标和内容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⑤预期的研究成果⑥参考文献……具体所要包含的内容以当地负责部分提供的相关评审书为主。评审书专业是否合格直接影响是否立项,只有立项成功才能进行下一步,这是申请课题的关键一步。(3)开题报告①课题题目②课题研究内容③课题研究方法④组织分工⑤研究进度⑥经费分配⑦预期成果(4)中期报告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以上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都属于过程性资料,有地方需要提供,有地区不需要提供,包括所要填写的内容可以根据当地要求进行填写。(5)结题报告①课题背景及界定②研究理论支撑③研究的目标、意义、内容、方法及计划④本课题的创新之处⑤本课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⑥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⑦存在的问题⑧今后的研究设想该部分和其他部分一样,如果当地有提供具体的撰写项目可进行自行调整。(6)结题成果论文结题论文是辅助课题结题所撰写的文章,题目只要跟课题研究关键词相符即可,属于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突破或者是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等等。当然,除了上述这几项内容之外,还有可能包括调查分析报告、工作报告等等,具体的依据当地的要求进行补充。
央广网北京12月17日消息(记者 于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教学应用研究》,近日开题。该课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旨在基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教学应用研究。一是通过个性化学习的大数据为学生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学习计划,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指导学生正确学习;二是根据个性化学习中学生情况反馈进行课程分层设计,自动生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课程内容;三是个性化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应配备符合目前学习能力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完成学习任务。本课题是新课程改革中应用个性化学习理念、方法和平台技术,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进行突破的有效探索。为深化课题研究,将聘请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批教授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课题专家指导委员会,在中小学、职业院校等不同类型学校选点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目前众多学习平台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的现状,通过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真正把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与教学实践进行对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在课堂上、在一切教育的时空中,由过去关注学科本位转到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一位不同学习者个性发展为终极目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基于网络化、个性化特色的学生学习平台和教师教学模式。
我是一繁老师,一名专注教育话题思考与探索的教育者。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要求让几乎所有线下教学不得不停止;与此同时,在线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不互联无教育”是眼下的真实写照。在教育理念中,师生互动是考察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这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热情和最终教学效果。然而,线上教学最大的缺陷就是:师生互动性不足。线上教学是否能够引起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让知识能够隔着屏幕在师生之间流动呢?那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如何完成?它又会出现哪些新的形式和问题?它的效果如何?他们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呢?01主要问题是互动不足当前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互动不够充分。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2377名中小学教师使用在线教育产品授课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对在线教学反映的普遍问题是“互动性不足”,其次是“技术不够完善”。而“师生不够适应”则为主观性问题,排名第4的“监管不够到位”其实也是互动不够充分的一种体现。02互动主要靠语音,高中互动最充分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6种:提问语音连麦,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使用麦克风立即回答提问视频连线,即教师提问,让学生开通视频立即作答,这种方式对网络要求较高在线测试,即教师在线发送测试题目,全体学生在线限时作答,这种方式一般作为课后作业,真实互动性较差社交媒体即时交流,即师生使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对课程内容展开即时交流;发送弹幕,即学生在教学直播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实时评论,评论内容会以弹幕形式显示在直播界面上;送礼物,即师生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中的礼物功能对对方表示支持态度。6项主要的互动方式的使用占比情况为,最多的互动方式是语音连麦,占比58.1%,其次分别是视频连线53.8%、在线测试47.7%、社交媒体交流38.6%、小组讨论33.2%、发送弹幕25.4%。发红包只占6.9%,虽然比例很小,但是按时上课本是学生职责与义务。如今,老师却需要特意作出经济牺牲来吸引学生上课。网课中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之差,也可想而知了。以上结果基本符合事实,点名、提问语音连麦的方式的确是实现师生互动、课堂监管的最便捷、最有效手段。我们将上述七项互动方式各计为1分,各项加权计算总和后作为“互动指数”。互动指数基本可以反映师生之间互动性的高低。从研究结果来看,高中阶段的互动指数最高,小初高三个阶段的互动指数依次是2.45、2.73、2.83。总体来说,高学段学生的互动性高于低年段,高中师生之间互动性最强。03信息技术课互动性最强,语数外缺乏互动从学科进行分析,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居然是信息技术课的互动性最强。按照调查结果,信息技术课的互动指数最高,即互动形式最丰富。这个数据结果或许与信息技术课教师对互动技术运用最为熟练有关,也表明了师生互动度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着直接关系。学科互动指数排名依次为:信息技术、政治、化学、劳动技术、生物、地理、物理、体育、思想品德、语文、外语、科学、数学、历史和其他。从显示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趋势:语数外等传统主科的互动性十分靠后,而信息技术、政治、劳动技术等副科,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却深受学生喜爱。04建议教师加强师生互动,丰富互动形式教学中有一个客观定律:互动形式越丰富,效果越好。因此,建议教师主动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在线教育产品,进一步丰富、创新和优化教学互动方式,例如“转盘点名”、“有奖互动”、“问题接力”(学生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点评)等,增进互动效果和教学效果。我是一繁老师,专注教育话题的思考与探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通讯员:陈琛、梁红霞近日,研究生院组织召开研究学分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30余位课程责任教授、教学团队成员参会,就如何以研究学分课程教学为牵引,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夯实研究生学术基础、提升科研能力进行分享、交流与探索。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测绘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文学院等8家培养单位的“研究学分课程”主讲教师做主题交流报告。他们结合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组建、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分享了课程建设经验,展示了阶段性建设成果——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电力市场管理机制设计》课程,聚焦学科建设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联合授课,拓宽学生研究视域,强化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认识与信息经济学方法的系统掌握,以培养问题导向的思考方式,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课程,分九个专题,对一流大学建设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依托学生课堂报告、教师点评及讲授、专题讨论、自我研修等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实地调研、学术会议学习、师门例会组会研讨、专题论文讨论等科研实践形式,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测绘学院《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课程,围绕大数据理论和方法、高性能技术等主题,以学术讲座方式开展教学,并建设了飞行测量机器人实验环境,以支持飞行测量机器人原创性研究。该课程建设支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并推动获批“现场四维重建与信息融合技术研究”“高分遥感智能主动调查监测技术研发”“全球典型要素信息提取技术”三项课题。生命科学学院《表观遗传与肿瘤调控》课程,在前期本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以生命科学前沿论坛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前沿技术与科研训练的结合,将研究生从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去认知和领悟。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支持下的时空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课程,引导选课研究生结合在研项目,选择常见时空大数据进行具体场景下的存储管理与分析挖掘,并支持他们参加学科赛事,课程教师向隆刚教授组建的团队获得“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大数据赛道”二等奖,课程教师关雪峰副教授还出版专著《高性能时空计算及应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生态技术》课程,将前沿讲座教学与学生研究实验有机结合,支持选课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第一临床学院《基于医学的交叉学科科研思路启发》课程,聚焦各交叉学科与医学相结合的研究现状,扩展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认识,指导选课研究生设计一个以医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文学院《论语>古抄本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课程结合学科特色,在指导选课研究生认真研读日本、韩国与中国本土《论语》古抄本同时,组织他们进行读书会报告,以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点,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增强选课研究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认识,已有3名选课研究生获得国家汉办公费资助出国交流。交流会上,与会教师还就如何推进实验类研究学分课程共享平台建设,落实研究学分课程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优化本硕博阶段课程衔接,加强对选课研究生的联合指导,激发师生共同科研成果产出,以高质量的课程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等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与交流。据介绍,研究学分课程建设于2017年启动,是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现有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升级版,旨在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体系改革,强化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切实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新一轮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我校正探索将研究学分制度纳入培养必修环节,加强交叉领域知识教学,将社会需求、科学技术与工程时间问题嵌入课程教学,加强研究生科学问题选择、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交流、研究评估等方面的训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参加研究学分课程学习的师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课程建设成果,在本课程教学与学习实践基础上,发表400余项高水平学术成果,参与解决重要技术问题,授课教师获批一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等。(编辑:肖珊)【来源:研究生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中国营地教育联盟发布了2018年《中国营地教育行业报告》。此次报告由中国营地教育联盟联合度假产业智慧平台SMART发布。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主要形成了三种营地教育模式,分别是专设营地教育、研学旅行教育和主题营地教育。行业分析:市场潜力大,师生比适中根据公开资料分析,2018年我国约有1.87亿中小学在校学生,是俄罗斯的7倍、美国的3倍,80%的新一代家长重视素质教育,认可营地教育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营地机构大多分布在发达地区在抽样调研的营地机构中,营地机构一般都在发达城市及地区。教育资源众多,家长教育观念先进的地区,更容易接受营地教育。中国营地教育机构地域和空间分布图营地机构成立时间普遍较短单从机构来看,中国营地教育机构成立时间普遍较短,超过70%的营地教育机构存在时间不足5年。中国营地机构成立时间分布图营地机构拥有营地数量少从占有营地的数量来看,超过50%营地教育机构拥有1-2个营地。营地机构拥有1个营地的占比最高,为35%。其次是拥有2个营地,占比为21%;暂无营地的占比为16%。中国营地机构占有营地数量分布图营地机构师生比例适中高峰期聘请兼职导师及兼职员工是行业常态,但是营地教育机构平均师生比还是高于美国营地教育协会(ACA)标准(1:10),营地机构师生比高于1:10占比近70%,营地机构工作人员营员比高于1:10占比近60%。营地教育机构师生比例示意图营地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与营员比例示意图挑战和发展尽管营地教育行业目前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1.决策者和使用者分离。2.内容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3.营地获取难度增大。报告也对中国的营地教育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1.差异化、多主题发展。未来中国的营地教育很有可能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并行建设、差异化发展,社会资本将成为重要的建设力量。2.完善安全体系,营地教育尤其要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反应体系。3.以“教育”为目的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是营地教育的核心部分。从商业角度看,持续性创造优质的课程内容,是从依赖B端获客到重视C端客源的必经之路。C端从商业上来说定价高,因此对课程、师资的要求也就更高,营地教育机构需从客户需求、客群划分 、产品多元化角度进行产品研发。虽然报告给出了可行性建议,但是大多数机构难以面面俱到。尤其是在课程研发方面,多数机构没有专业的研发人员,不重视课程研发,导致营地课程未以"教育"为导向,偏离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不成体系,缺乏特色。因此,营地教育的短期目标依然是打造高质量特色课程。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做好文本细读。而从文本细读走向课堂教学,必须要做到:深考而研,浅引而教——即备课时透彻、深厚,教学时浅显、易懂。文本研读是老师的事情,可以“深”,因为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最大价值。文本研读中有几个原则需要把握。首先要把握脉络主线。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应在课前研读时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文章的主脉络,为教学所设计的主问题应紧扣文章的中心,便于学生有序可循,顺藤摸瓜,逐层深入地阅读、理解。如《卖木雕的少年》一文歌颂了中非人民的友谊。课文中的“我”是一位到非洲旅行的游客,很想买一个非洲的木雕做纪念,但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心存遗憾。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我”十分感动。“遗憾”是课文的一个关键点。少年有遗憾,遗憾于精美的木雕不能卖出,遗憾于非洲的工艺品不能被带到他所喜爱的中国;“我”也有遗憾,遗憾于不能把这件木雕带回国。由遗憾到感动,是“我”的内心变化,而这一变化,就源自于少年的举动。学习就从“遗憾”切入,围绕着为何“遗憾”展开,从问题入手,细品课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触摸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到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挖掘到这样的一个情感点,既清晰了文本的脉络,又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文的作用。其次要抓住重点词。文本研读离不开字、词、句、段,找到并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细细咀嚼、品读,是教师课前“深”研文本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蜗牛搬家》一课,有位老师在教学第二、第三段蜗牛要搬去哪儿时,指导朗读蜻蜓与螳螂的对话,就是抓住“甭提”这个语言点入手的。认识了“甭提”这个字形后,教师就以拓展文本为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充分想象,激活语言的空白点:小螳螂甭提有多快活了,那儿有密密的丛林,我可以( );那儿有甜甜的野果,我可以( );那儿有清清的河水,我可以( );那儿还有( )的( ),我可以( )。通过上述语言训练,既是对文中偏正词组的巩固和复现,又是对“甭提有多高兴”这一情节的语言发散的有效训练。第三要立足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是细读文本的又一种方法。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等等,往往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如《秋天的怀念》一课:这是一篇沉甸甸的散文,这是一篇饱含爱与生命之歌的散文。解读这样的文章,应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背后的情感,感受作者沉闷的人生经历,感受作者痛苦的心灵煎熬。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们不妨先投影出示作者生平,配乐简介。通过一系列的生平简介,再引领学生批文入情,逐字斟酌,逐句揣摩,三个“悄悄地”,不仅仅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的大爱无形。母亲的细心与耐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让作者和孩子们都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课尾再课件出示几段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片段,如《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我与地坛》等,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我们除课前解读文本需要“深考”外,课堂教学更需要“浅引”。“浅引”方法之一是读薄文本。作为语文教师要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挑选、找准”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最深层的内涵,提领而顿,读薄文本。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情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这篇文章课抓的线条很多,如何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妨以“吃惊”一词为抓手,来设计课堂教学主线。基于外显的“吃惊”。从“吃惊”入手,让孩子自己读,说说让季老吃惊的理由有哪些?a.花多、花美;b.种花方式奇特。板块一:花多、花美。a.让学生自由读,先说说自己的理解。不仅要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因为究竟为什么吃惊,并不是为直观的景象,这种景象在我们的公园里比比皆是)。关键是:走过任何一条街,都能看到,而且是“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这样,所以才能汇成花的海洋。这是我们在公园里所不能看到的。板块二:养花的方式奇特。这一板块就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感悟。让学生先读句子,再说说独特的理由。(栽种在临街窗子的外面)。推进到内在的“吃惊”。刚才研读后,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让人吃惊的是满街的花及种花的方式,面对这么吃惊的情景,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这究竟是为什么?课文中仅仅是女房东一人吗?可能作者问任何一户人家的主人,他们都会这么说的。从而推进到第二个层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就这样由表及里,通过如此浅显的设计使学生轻而易举的真正领略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浅引”方法之二是要把文本融入生活。任何文本都离不开自然,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如学完了《乌塔》这篇课文,我在课尾安排了这样一个在生活中拓展的环节:(1)、安排课外活动:我行我素——独自出行记。提示: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活动中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2)、与父母同写:《读<乌塔>后想到的》。提示:回家请父母读一读《乌塔》,然后让学生把课上讨论的情况讲给父母听,并请父母和孩子一起写写读后体会。(3)、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浅引”方法之三是活用文本。语文学习并不只是学习课文,而是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守财奴的形象入木三分。作者仅仅抓住严监生的几个动作,将他爱财如命的卑微个性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作者刻画人物的成熟笔调,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蓝本。为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落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读悟中掌握抓住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课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此时此刻,严监生身边的诸亲六眷看到这样一个结果,众人会作何反应,请你选择一个人物,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试着写一写。通过练笔,不仅让学生更好地回顾了严监生的这一人物形象,而且也进一步掌握了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浅引”方法之四是回归文本。阅读教学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无度,很容易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因此,阅读教学要注意适度超越,更要注意适时回归。回到文本的基点,回到文本的核心。只有回归文本的超越,才会让文本催生出真实而丰盈的教育意义。如《假如》一课重点是体会、感悟课文所体现的关爱他人、关爱生活的主旨。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尽情与文本对话,在充分的朗读和创作中发现关爱、感悟关爱,表达关爱,提升关爱,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感受生命存在的诗意。课尾安排了两个设计:1.带着祈祷和祝愿再次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我”善良的心、博大的爱,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2.小结:这是一枝怎样的神笔?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显然,这一次的读是更深层次地读;这一次的“祈祷”和“祝愿”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回味课文中的诗句,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又强化对文本主人公的祝愿、关爱之情,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而后面的说写训练,创设情景将朗读与说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流于口中,让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这是一种“超越”之后的“回归”,是“螺旋上升式”的回归,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总之,从文本细读到课堂教学就应做到“掘深源、引细涓、溉语文”,在课堂内外下功夫,在教师自身和学生身上下功夫。以课标和新教材为根本,“深”研文本,领会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为基础,游刃有余的实施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