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19年间,美国老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老师们从最初的排斥、抵触甚至拒绝在课堂上使用教育技术,到如今在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差异化学习和家长沟通等教学层面都主动使用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也从20年前一门独立的、非必修课程渗入美国各大教师教育学院的教育必修课程中(如教育理论,教学法等等)。2005年:教育技术是教学的【额外负担】近20年来,美国非常重视未来老师(in-service teachers)和在职老师(in-service teachers)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早在2001年,美国教育部联合国家技术领先计划(N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itiative)为各大教育学院提供PT3(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科研基金扶持,鼓励教师教育研究者们帮助各学科老师(包括数学,英语,科学和社会科学)了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大致而言,PT3希望通过教育技术课程和在职教师培训帮助老师们:将教育技术适当地融入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学科概念的理解相信适当的技术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容易尝试用以前从未使用过的方式教课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改善现有教学大纲和材料建立教师间、学校和研究机构间分享材料的机制和模式进行行动研究,调查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成立研究小组开发优秀的在线模范课程美国教育部门也从政策上大力推行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比如,如果想获得教育资格证,老师必须修教育技术学分。然而,美国老师基本上认为使用教育技术是给他们的教学添加【额外负担】:课堂已经被各项任务填满,没有多余时间留给教育技术。另外,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技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没有大量的研究数据可以证实教育技术会改善学生的成绩。因此,大部分老师对教育技术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因为技术,而使用技术】。教育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也导致老师对教育技术持排斥态度。比如,某些糟糕的技术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技术望而却步。所以,有些老师以此为借口来否定所有的技术。教育技术设备的不普及也对老师们使用教育技术造成了障碍。一些教育经费紧张的学区的电脑实验室通常被超额预定,无法为教师提供实践教育技术的机会。有些老师也经常碰到学校的网络不稳定等问题。读博期间,我曾有幸参与我们学校的PT3项目。我的主要任务是为未来老师老师提供关于教育技术的工作坊(workshop),以及每个学期为密歇根的在职老师提供教育技术的培训。整个项目持续了5年左右,作为参与者,我最痛苦的经历莫过于培训在职老教师(veteran teachers)。记得在2006年的某次培训,我花了半个小时给老师们讲【双击鼠标】和【点击鼠标两次】的不同。2007年的某次培训,我和同事们被老师们当场质疑教学网站(teaching website)是浪费时间,没有家长会浏览网站上的内容。直到2009年,某位小学老师分享了她在PBWiki(现在的pbworks)和学生合作写的人物传记,我才第一次看到老师们开始愿意在某些教学活动中尝试使用【较为成熟的教育技术工具】。2010年:教育技术是维护日常教学的工具2010年左右,教育技术开始转向各种(免费)Web2.0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各种职前和在职培训集中在帮助老师们了解这些在非教育领域火爆的工具,并进一步探索这些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2005年不同的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技术能力不再强调【在各个单科教学中,如何使用教育技术】,而是【在21世纪,所有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育技术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见下图):记录和编辑音频文件制作交互的视频内容制作信息图形制作和发现新学习内容,促进职业成长使用博客或wiki为学生制作【合作空间】制作吸引人的课件制作个人/班级数字文档组织并分享数字资源开发数字考试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教学管理】。比如,老师们在班级网站跟家长分享班级日常活动。学区和学校开始广泛使用网络日历。老师们开始使用博客促进学生间的分享和同行评估。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网络工具在教学中的再应用,但这些工具为教学带来了沟通的便利和效率。这些工具的易用性也进一步消除了老师对教育技术的畏惧,为老师进一步主动探索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在某次培训中,几个来自不同学区的社会学老师(social studies)使用当时最著名的社交书签(social bookmarking)网站del.icio.us(网站于2017年关闭,现在处于只读状态)建了一个关于【总统选举】的页面,从多个信息源收集信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总统候选人。2015年:教育技术是高效教学的支柱这几年,随着巨型科技公司进入教育行业,在课堂内外使用教育技术已经势不可挡。至2017年秋季,美国有3000万K-12的学生使用Google的各种应用,包括Google classroom。Apple和Microsoft也推出了Apple Teacher和Microsoft Ecation等项目。预计到2020年,教育技术市场将达到937.6亿美金。美国老师使用教学技术的能力被5大教育技术趋势引导: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游戏化教学(gamification),虚拟现实技术和智慧教室。在这些技术的引导下,老师需具备以下技能:理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的挑战,制定计划使用教育技术改善教学的大纲目标,并将其贯彻到每个学科的教学找出不使用教育技术的原因,理解使用教育技术教学的潜在好处使用网络学习管理平台制作学习活动,以及跟踪学生学习的能力利用教育游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经历老师们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开始主动寻找适合各自班级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技术,并开始尝试剪裁(tailor)这些技术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比如,老师们将Khan Academy 作为数学教学的辅助材料的同时,针对班级的普遍学习难点,不定期开发小视频。老师们在使用mobymax,freckles等网络练习平台时,不再一味地接受这些工具基于测试给出的【差异化练习】,而是有针对性地配合课堂教学挑选对应的作业或练习强化学生的学习。学校修改或调整教学大纲、目标和进度配合数字教学资源。每到暑假,大量老师参与各种线上和线下学习,为自己今后的【数字化教学】和自己成为【数字化老师】做准备。因此,我们在进行未来教师培训时,已渐渐将Apple certified teacher,Google Scholar和Galieo Teacher等项目列入教学计划。来源:精微洁静,作者:傅静(美国教育学博士,任教于美国某大学教育学院,一直从事培养美国中小学老师的工作和研究。)(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罗伊·埃利斯在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后,曾任非营利教育组织“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研究部门高级常务董事,并在亚马逊教育部门TenMarks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早期在教育机构NYC教中学数学。他是教育技术(EdTech)领域的领导者,本文是最近他接受的一次采访,埃利斯就教育技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Q:教育技术领域最令人兴奋的发展是什么?埃利斯:使用数据推动有效的指导和干预。但数据驱动的教育技术有两种风格,我想细说一下。第一种风格通过数据挖掘的洞见,赋予教师权力。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方法,尽管由于多种原因,教育技术公司可能会搞得更复杂。第二种风格或多或少地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并依赖数据驱动的算法,直接向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干预。第一种方法我更欣赏。Q:谁是目标客户?学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教育技术应该如何考虑合适的选区?埃利斯:如果您想影响学生的成绩,那么你的目标受众应该是教师。来自社会科学研究的充分证据表明,教师是学校里影响学生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工作,可以最大化地影响学生。Q:如果学区是购买者,他们能否更好地影响教师?埃利斯:这是个好问题。学区肯定能更好地影响教师,而且自上而下的计划一直在发生。也就是说,学区也面临着重大的重组挑战,要实施自上而下的计划,教师的支持至关重要。鉴于这一现实,想要支持教师的管理人员,经常会问他们实际工作的内容,因为教师更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因此,教育技术企业想为教师建立产品,还是应该针对教师,即使购买者是学区。Q:问你一个更大的问题。许多人声称教育不平等问题是结构性的,如学区划分和学区房。有人说教育技术只解决边角料问题,没有解决核心问题,你怎么看?埃利斯:首先,我同意第一个观点,我们应该解决巨大的教育结构性障碍,并且教育技术不太可能解决这些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解决“边角料”问题,特别是教师效率问题。充足的社会科学研究表明,好的老师可以长期改善学生的成绩,包括终身收入,大学入学的可能性以及大学入学质量。如果,你进了一所不太好的学校,但有幸连续几年遇到一位优秀的教师,那么学区划分、学区房等结构性差距是可以减少或消除的。在我们试图进行更多结构性改革,以解决学习机会差距的同时,利用技术提高教师质量,也能达到这一目标。将其视为一种或两种命题,是一种错误的二分法,我相信你可以作出有意义的改变。来源:福布斯作者:Neil Malhotra智能观编译—完—声明:编译文章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行业新思想、新观点及新动态,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智能观观点。
最近咨询教育学博士的同学很多,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出马来西亚教育学博士相关信息,一起来看看吧。01博特拉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UPM)是马来西亚顶尖的大学之一,也是全马来西亚五所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之一,2020 年全球综合排名第 159 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第106位;教育专业文凭被美国所承认,在 UPM 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任教。作为专业的高等教育学府,博特拉大学提供了很广泛的可供选择的专业课程和良好的学习环境。2.专业推荐:教育研究学院专业众多,包括:课程与指导/指导与咨询/体育科学/健康教育与传媒/语言/人力资源发展/人力资源开发/马来语第一语言教育/英语第二外语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道德教育/教育科技社会学教育/拓展教育/体育教育/马来文学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等。3.语言要求:雅思6.0,如无语言成绩可申请就读学校语言课程4.毕业难度:博士较难(可选择参加学校辅导项目,降低毕业难度)5.学费预估:博士约7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常驻马来西亚时间不少于9个月注意:【博士】a.申请人应拥有硕士学位,相关专业最低成绩为B-;b.具有优秀的学士学位(没有硕士学位也可申请),最低CGPA3.75(需原毕业院校提供GPA的证明和阐明GPA的计算方法);c.语言要求雅思6.0分(也可入校修读语言课程)02 世纪大学1.学校介绍:世纪大学成立于1977年,拥有40年的教学经验,是由SEGi International Bhd拥有及管理。全马共有5所院校,在校生超过2万8千名学生,其中有5千多名留学生。课程多元化(包括证书、专科文凭、本科、硕士、博士课程等), 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和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的认可,2013年马来西亚高教部的特别评估(SETARA)被评为五级(优秀);在MyQUEST(2014-2015)被评为6星级大学;是中国教育部首批海外认证院校(资质可查询教育部官网www.jsj.e.cn)。拥有来自各国的合作伙伴大学,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来自世界超过8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此求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哲学博士(专业简介:教育学哲学博士是专为想要在专业发展领域或学术界担任领袖的教师量身打造的课程,以科研为主。该专业的课程安排为第一学年主要是高级定量研究方法、高级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计划与研讨会、研究与论文,第二、第三学年主要为研究与论文。)3.语言要求:雅思6.0,全程协助班可提供语言协助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9.8万人民币(全程协助班/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3吉隆坡建设大学1.学校介绍:吉隆坡建设大学 (Infrastructure University Kuala Lumpur) 是一所全方位综合性大学。秉持着高素质的教学与研究理念,于2013年被马来西亚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评定为马来西亚五星级大学,这项荣誉不仅肯定了建大的课程品质,也高度认可了建大多年来的积极发展成果。此外,该校也是中国教育部认可的马来西亚高校之一。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3.语言要求:雅思6.0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1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4马来亚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亚大学是马来西亚国内排名第一的国立大学,是一所文科、理科和医学兼有的综合性大学,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学府。它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爱德华七世王学院(Kolej King Edward VII)和1929年成立的莱佛士学院(Kolej Raffles)。1949年10月8日,这两所学院合并成立了马来亚大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3.语言要求:雅思6.54.毕业难度:困难5.学费预估:博士约7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注意:马大教育学院的专业,都需要申请人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申请人如无相关的专业背景,则需要有相应的教育工作经验或受马大认可的教师资格证。05泰莱大学1.学校介绍: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创立于1969年,隶属于泰莱教育集团,是马来西亚历史悠久及最杰出的私立综合大学,享有崇高的信誉。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511位,在QS星级排名五个类别中被评为5星级大学,位同中国双一流大学。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领导、课程与教学技术发展及学习设计、教育评估、师资发展、语言教学和读写能力、教育与社会。)3.语言要求:雅思5.0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0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06 泰国皇家师范大学1.学校介绍:泰国皇家师范大学(Rajabhat Rajanagarindra University)是一所泰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重点大学,学历学位国际认可,同时是获得中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认证的泰国高校。学校是泰国最早实现国际合作的高等教育单位之一,国际化程度较高,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学科合作,共同进行学科研究,教师及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学校性质:公立大学学校特色:学校不同的学院采用不同种类语言进行教学,有泰文课程,英文课程和中文课程。其中学生可选2.推荐专业:教育学博士 、教育管理博士 3.语言要求:无语言要求4.毕业难度:一般5.学费预估:博士约18万人民币(三年总学费)6.授课时间:学习时间灵活就读马来西亚高校教育学专业优势1.就业前景好:既获得出国留学的体验又拿到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含金量较高文凭。马来西亚大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工作。2.含金量高:知识能力的提高:另一个选择马来西亚就读的原因就是,一些院校被认为是亚洲的较优秀的教育院系之一,有超过1300名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超过50名的专业授课教师,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建树。在拥有人才济济的导师的校园里,学生们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专业的知识,得到知识点的升华与提高。3.开拓眼界:结交来自不同国度的留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通向各个其他第三方国家的便利跳板。
5月2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比上年增加1.13万所,增长2.17%;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比上年增加660.62万人,增长2.40%;专任教师1732.03万人,比上年增加59.18万人,增长3.54%。研究生招生[20]91.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在学硕士生243.95万人。毕业研究生63.97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26万人,毕业硕士生57.71万人。高等教育方面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8]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68所,比上年减少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3个,科研机构235个。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9]11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179人,高职(专科)院校7776人。图1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研究生招生[20]91.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在学硕士生243.95万人。毕业研究生63.97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26万人,毕业硕士生57.71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0万人,比上年增加123.91万人,增长15.67%;在校生3031.53万人,比上年增加200.49万人,增长7.08%;毕业生758.53万人,比上年增加5.22万人,增长0.69%。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46.00万人;专科起点本科招生31.75万人。表1 普通本专科学生情况成人本专科招生302.21万人,比上年增加28.90万人,增长10.57%;在校生668.56万人,比上年增加77.57万人,增长13.13%;毕业生213.14万人,比上年减少4.60万人,下降2.11%。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596.37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48.9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56.67万人,比上年增加7.92万人,增长3.18%;专任教师174.01万人,比上年增加6.74万人,增长4.03%。普通高校生师比[21]为17.95:1,其中,本科院校17.39:1,高职(专科)院校19.24: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3.61万人,比上年减少1939人;专任教师2.06万人,比上年减少1267人。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2]101248.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34.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6095.08亿元,比上年增加562.02亿元。民办教育方面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9.15万所,比上年增加8052所,占全国比重36.13%;招生1774.33万人,比上年减少5.42万人,下降0.30%;各类教育在校生5616.61万人,比上年增加238.40万人,增长4.43%。民办高等学校757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1所),比上年增加7所。普通本专科招生219.69万人,比上年增加35.75万人,增长19.43%;在校生708.83万人,比上年增加59.23万人,增长9.12%。硕士研究生招生876人,在学1865人。图2 民办教育在校生规模结构部分原文注释:[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18]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9]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仅含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不含分校点数据。[20]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有关要求,2017年起研究生招生、在校生指标内涵发生变化,增加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数据。[21]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不含分校点数据,学生总数为折合学生数。[22] [23]包括学校产权和非产权独立使用。[24]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未含技工学校数据。
作者:尚俊杰 来源俊杰在线我眼里的教育技术40年我是1979年上小学的,到今年正好是40年。这40年来,正是祖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40年,因此我也有幸目睹了各行各业产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40年,我几乎一步也没有离开过校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留校工作,一直在学校学习、生活和工作,是教育领域40年来变革的亲身经历者,又由于从事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也得以有机会考察了国内外很多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因此体会更加深刻。所以在《未来教育重塑研究》这本书的最后,我希望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聊聊40年来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发展历程。故事要从这里讲起——1979-1991“粉笔+黑板”的时代1979到1991年,我在红旗渠的故乡——河南林州市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这10多年大致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1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老百姓慢慢地富起来了,可以吃饱饭了。上小学的时候,应该说还是非常幸福的,那时候虽然没有那么多玩具,没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铅笔盒,但是每天可以开开心心地去上学,放学后也没有那么多作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尽情地玩耍。不过,略有遗憾的是,我记得教材中基本上只有第一页是彩色的,其他页全是黑白的。那时候也没有机会去外地旅游,所以当时特别想知道长江黄河究竟有多宽,桂林山水究竟有多美?对于类似的问题,老师只能用语言来跟我们描述,用手势来跟我们比划,当然,也不能埋怨他们,他们也没有机会亲自去看看。而现在,再偏远的学校,教师也可以打开电视,打开电脑,给同学们看看图片、放放录像,甚至播放一些3D模型。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做数学题,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多少题目可以做,手里只有那本数学教材,幸好当时我们的校长比较赏识我,每次收到学校订的期刊杂志时,就喊我过去解上面的题目。而现在的孩子,只有做不完的题目,没有想不到的题目。整个小学时代,我的求知欲望真的还是比较强烈的,特别喜欢看书,但是附近能借到的主要就是邻居老爷爷家里的《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等几本书,我翻过来覆过去看了无数遍,所以这几本书对我影响真的非常大,至今也特别感谢这位老爷爷。而现在的孩子,就算在偏远的农村学校,也有机会获得看不完的课外书。1985年,在小学校长的鼓励下,我来到了县城读初中和高中。这时候的学习条件虽然还是比较艰苦,但是情况已经有所好转,能买到更多的习题集了,也能从图书室借到一些书了(遗憾的是没有太多时间看了),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还是只能用黑板和粉笔,各种电子设备仍然是没有的。当你抓耳挠腮想不出答案,而一时又没有机会向老师请教的时候,就知道现在的孩子能够拍照解题有多幸福了。那时候特别想知道北大附、人大附、清华附这些学校的老师究竟是怎么讲课的,可惜没有任何机会。而现在的孩子利用MOOC,利用在线直播课程,连幼儿都可以请美国的教师教英语了。1991-2000信息技术开始萌动的时代1991年,我有幸考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第一年先在信阳陆军学院参加了一年军训,1992年正式进入北大力学系学习,1996年继续攻读硕士,1999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这10年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二个10年,祖国确实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最初我到北大上学的时候,北大到城里的道路旁边还有农田,一到晚上就黑糊糊的,后来眼看着三环、四环慢慢都通了,中关村从一个“村子”变成了一个热闹的都市中心。然而,虽然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是当时条件仍然有限。绝大部分教室都仍然只有粉笔和黑板,只有电教大楼里才有一些电视和录像机用来开展电化教学,当时课堂中使用的频率也不高。我的硕士导师严宗毅教授比较喜欢新技术,所以在他讲授《流体力学》课程时特意在电教大楼的教室里上课,给我们放过几次流体的录像,印象很深刻。那时候学校也比较少请外国的专家教授来做报告,也没有MOOC,虽然也很想知道美国高校,比如哈佛、斯坦福的教师究竟是怎么讲课的,但是基本上也没有机会。而今天的大学生,躺在床上,打开平板电脑,打开手机,想看谁的课就看谁的课,想联系哪位教授就联系哪位教授。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所以同学们下课后回宿舍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学校给我们订的《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或者打开当时流行的半导体收音机,这就是所有新闻的重要来源。当时和初中、高中的联系基本上还是靠书信,下课回到宿舍收到一封信真是很幸福的事情,到现在还珍藏了很多当时的信件,确实很宝贵,现在的大学生估计很难体会到这种感觉了。我上大学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网络,但是已经有计算机了,那时候中关村已经开始成为计算机市场了,学校里计算中心也有一些小型机,可以花钱买机时去学习,所以同学们经常一起,节省下吃饭的钱,去学校计算中心的阁楼里挤在一起输入现在看来很土的代码。后来张瑞云老师给我们开设了Pascal语言这门课程,在学校机房上课,说是要大家学会以后开发用于教授力学知识的CAI(Computer Assistant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计算机辅助教学,后来才知道那时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高潮期,学校高度重视,北大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系都有老师在开发CAI课件,可惜当时不懂。我依稀还记得自己用Pascal做了一个小动画,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时激动地不行,还想着用这个技术给老家电视台做一个片头呢。关于网络,其实和北大的渊源很深。1987年,北大的钱天白教授已经向德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当时中国还未正式加入互联网),只是当时我们接触不到而已。大约在1992年左右,我们力学系的陈耀松教授通过专线从高能物理所联上了互联网,有几个同学参加了实验小组,可以联网访问美国大学图书馆里的资源,因为自己没参加,每次听同学讲起,都感觉很神秘。后来MUD(Multi-User Dimension,多用户空间,也就是文字版的网络空间或网络游戏)开始兴起,每次同学回来给我们讲起在其中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外国朋友,都感觉很羡慕,但是具体是什么情况,其实不了解,大家也不会像现在一样整天讨论网络,毕竟网络还没有成为日常生活。那时候大家讨论更多的是电脑和光盘。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我们也开始对互联网有所感觉。1995年,张树新创立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普通人终于可以用电话线拨号上网了。不过那时候带宽只有64K,非常慢,记得当时说,一个网页只要6秒内能呈现出来就不算慢,现在想想真佩服那时候网民的耐心。1996年,我开始在力学系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时候计算机从286、386、486逐渐到了奔腾,但是上课的情形依然差不多。当时电教中心和个别实验室已经有了投影机,可以播放PPT了。我记得在1999年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我从电教中心借了一台巨大的投影机,用自行车驮到了答辩现场,所以我基本上是生物力学实验室第一个用PPT答辩的同学,记得当时的答辩老师们顾不太上问我学术问题了,都在问这个是怎么做的等等。今天大学里几乎每一个会议室和教室都安装了投影机或电子白板或触摸屏一体机等等。在1997年的时候,在父亲的鼎力支持下,我购买了一台计算机。不过当时只有实验室可以上网,宿舍还不能上网,所以绝大部分时间我仍然是无法上网的,主要用来做研究,具体的说,主要是计算。那时候同学当中流行的段子就是,在系里见到某位教授在溜达,问他干什么呢?教授很自豪地说,计算机在算题呢,要好几个小时,我来院子里休息一下。说实话,我不能肯定,如果当时我的电脑就像现在同学们的电脑一样随时随地可以访问互联网的资源,我会拿它干什么?1994年到上世纪末,世界上互联网发展特别快,互联网公司一片繁荣。1995年8月,网景公司(Mosica浏览器)在还没有盈利的时候,就首次公开募股,在5个月内股票从每股28美元猛升到每股174美元。1996年4月,雅虎公司刚上市市值就达到8.48亿美元。1997年5月,亚马逊以4.38亿美元上市。在中国,互联网也迎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的浪潮期,1997年,网易创立;1998年,搜狐、腾讯、新浪成立;1999年,马云带着18罗汉创业,阿里巴巴成立;同年,腾讯开通QQ的前身OICQ;2000年,百度成立。这期间互联网真的很热闹,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网站成立。记得2000年左右,在北大三角地经常有网站的推广活动,同学们下课路过三角地,一下子就被人塞过来一张表,填完了就算网站用户了,拿一个杯子或其他礼物就可以回宿舍了,其实此时绝大部分同学们在宿舍里并没有电脑和网络可用,只能到实验室或门口的飞宇网吧去上网。而在社会上,虽然很多人依然没有实际用过互联网,但是互联网确实炒的很热闹了,那时候最流行的段子就是:即使是一个乞丐,也需要弄一个“乞丐.COM”,这样容易要到钱。当然,现在流行的段子是:即使是一个乞丐,也要制作一个二维码,扫码要钱。当时的网站虽然很热闹,但相对于今天来说,功能还是比较少,大多是门户网站,提供一些新闻、BBS、聊天室、FTP、E-mail等服务,这些服务基本上收不到钱,网站主要希望靠卖广告赚钱,要知道虽然当时网民规模增速很快,但是1997年全国只有62万网民,1999年也才只有890万网民(参见图1-2),可以想象,有钱支付广告费的大部分企业老板还不知道互联网究竟是什么?知道互联网的老板也不相信靠互联网广告能拉来多少人。所以大部分网站找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只能靠风险投资活着,风险投资烧完了也就完了。因此当时的许多网站在互联网寒冬中都没有扛过去,被关闭或者合并了。当时其实也有很多成功的创新案例,比如“丽华快餐”,在1997年的时候在北京开业,号称“网络订餐,四环以内,一份起送”,结果很成功,一直到今天还是重要的快餐企业。其实类似的企业也有一些,比如携程、淘宝等,由此互联网领域也产生了一个新名词“鼠标+水泥”,也就是说光靠网络是不行的,必须和传统需求相结合。不过,在当时,如果过于创新,可能也不行,比如最有名的“E国一小时”案例,号称不管买多少东西,都可以在一小时内送到。我记得当时自己还尝试订购了一罐可乐,真的给送到了。不过,或许是因为本书前面说的创新扩散的条件等影响因素吧,因为整个大环境还不行,很快就倒闭了。当第一次互联网低潮来临的时候,我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我当时意识到或许某些产品服务还有问题,但就整体而言,互联网真的有用,所以我坚信它一定能够再度崛起。记得当时比尔·盖茨也说,“这一次互联网低潮不是真正的低潮,等互联网再度崛起的时候,一定会更强烈,也更实用。”后来的事实也再次证明盖茨的判断是正确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盖茨预测到了互联网的价值,但是微软似乎在互联网发展中总是慢半拍。当然,我也没有资格嘲笑盖茨,1999年左右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他们在干什么,我也是1999年参加工作,我又在干什么呢?就像2003年硕士还没毕业就创办世纪佳缘的龚海燕说的那样,“光有idea(想法)没有用,关键是去做。”2000-2007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1999年7月,我从力学系生物流体力学专业硕士毕业留校到电教中心计算机教研室工作,给本科生讲授计算机基础课。当时留校工作还挺纠结的,很感谢电教中心殷金生等主任们的看重,也很感谢力学系书记秦寿珪等老师们的热情挽留。2000年,北大成立教育学院,在汪琼教授等领导的邀请下,我就到了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工作,算是正式开始教育技术研究了。后来有学生曾经问我,从生物力学到教育技术专业后悔吗?我回答四个字“缘来是命”,然后我会告诉他们我的座右铭“为荣誉而奋斗,不让良心焦虑”,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去奋斗。现在回想一下,当时之所以到了电教中心工作,因素比较复杂,不过或许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吧最开始上班的时候,单位配了台式电脑,可以上网。又因为我们教的是计算机基础课,所以在电教中心的教室和机房上课,也可以上网。不过,那时候学校用的是教育科研网,社会上的新浪等网站用的是公众网,教育网和公众网之间的带宽很窄,所以访问公众网的网站很慢,访问教育网内部的网站速度还比较快,遗憾的是教育网内部当时没有太多网站,就记得现在的中文在线创始人、当时的清华学生童之磊等人在实验室创办了网站“化云坊”,里面放了一些漂亮的图片、文字等等,虽然这个网站今天看来很简陋,但是在当时是我一个很重要的资源网站了。虽然我逐渐开始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教育技术研究了,但是当时我实际上还是门外汉,对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等都不是很了解,只是凭着希望教好课的朴素愿望在探索着。记得那时候自己不怕辛苦将教材上的部分文字录入计算机,又去“化云坊”等网站找一些图片,制作成当时看来也不错的PPT。为了考学生的打字速度,自己用Visual Basic开发了打字测试软件。在教学过程中,想到如果能有一个网站可以放自己的PPT、让学生讨论、收作业应该很好,于是我又自己学习了ASP程序设计语言,一点一滴地开发出来一个集成了课件、讨论区、聊天室、交作业等模块的网上教学平台,还起了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北大网络学堂”,虽然那时候自己仍不太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从自己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感觉到这个东西真好,真方便,能够节省我的大量时间。所以我当时也拼命向我能接触到的领导和老师推荐,也有个别老师真的使用了。不过直到2008年北大才采用BlackBoard正式上线了“北大教学网”,现在想想自己的想法确实可能有点超前了,如果北大当时真采用我开发的那个漏洞百出、破绽无数的系统,恐怕上线一秒钟就崩溃了。另外,当时大部分学生除了上计算机课或去网吧能上网外,基本无法接触网络,大环境还不成熟。2001年4-8月时,承蒙张雷教授邀请和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的资助,我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当时香港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好一些,我的体会又深了一些。有一次和大学同学关庆强到维多利亚海港边游玩的时候,突然想到,香港维港、纽约曼哈顿、上海黄浦江等几个地方似乎都有一个特点,它们将经济、文化、旅游等几个中心都融在了一起,所以特别吸引人,而计算机第一次可以将学习、工作、生活、娱乐融在一起,所以注定了会比电影和电视走的更远,前途更光明,当时一激动,差点掉维港里。在香港的那5个月,是我人生中很快乐的一段日子,当时和南京大学王运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坤庆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在人民大学)雷雳教授四个人一起,共同学习,一起娱乐,休息时间我一边做我的个人主页——“尚网”(www.jjshang.com),一边叠叠不休地和他们讲互联网的价值,帮他们做个人主页,乐在其中。2001年回到北大后,我又继续教了几年学,2004-2007年又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师从李芳乐、李浩文、林智中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教育技术系统的学习研究。在2007年的时候,我和导师、同学参加了西北师大主办的“两岸三地教育技术西部行”活动,第一次深入到西部,虽然也听到了一些地方反映的计算机没有用起来的事情,但是也确实看到了在某些学校计算机和教育资源光盘等起到的重要作用。2000-2007年间,互联网虽然经历了第一次低潮,但是很快从低潮中重新升起,又开始快速发展了,有意思的是,挽救互联网于水火之中的居然是强调“好玩”的网络游戏和短信。前面讲过,最开始各类网站虽然很热闹,但是找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风险投资烧完网站就倒闭了。2001年的时候,陈天桥花了30万美元的价格代理了当时非常火爆的韩国网络游戏《传奇》,短短2年的时间,到2003年,盛大网络虽然只有100个员工,但是当年的收入已经达到了6.33亿元,还有高达2.73亿元的净利润,这一下互联网真的是可以真金白银的挣钱了,所以很多公司都纷纷加入了网络游戏的行列。另外,当时突然人们喜欢发各种有趣好玩的短信了,比如“你帅你帅,头戴草帽,腰缠海带,装什么东方不败。”火爆程度堪比今天的微信,虽然一条短信只要一毛钱,但是不要忘了大规模协作改变一切,据中国移动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了189亿条,2004年涨到了900亿条,一个春节过去,中国移动在后台数钱数到手软。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那几年,互联网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了,读书需要的学习资料可以在网上检索并下载,课余休息时间可以用BT下载一些电影、电视剧、小说来看。那时候和博士同学、现在香港大学任教的陈高伟经常一起去吃饭,路上我们就兴奋地交流互联网上的新发现。还记得最初的网红芙蓉姐姐和小胖,也是此期间流行起来的,他们那时候在青年学生中的知名度可要比现在的网红高多了。总的来说,此阶段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网络速度在快速增加,网民规模在高速增长,网络内容也在逐渐丰富,但是与今天的网络相比,仍然不可同日而语。就如图1-2显示的,在2006年的时候,中国网民规模还没有超过10%,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当时把网络说得天花乱坠了,但是中国还有90%以上的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因为他还没有真正用过。2008-2018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2008年,我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重新回到北大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工作,从此正式展开了教育技术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此次回来,感觉北京真的变化太大了,2001年第一次去香港访问的时候,通过深圳还要查边防证,那时候感觉北京(至少我熟悉的中关村地区)和香港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这次回来整个感觉已经没有什么差异,甚至北京建设得还更加漂亮了。就网络环境而言,已经和现在也没有太大变化了,或者说已经进入“现代网络时代”了。在自己的教学方面,北大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有非常大的提升,网络速度非常快,不管教育网还是公网中的资源,再也不用等几秒了。此时互联网上的资源也已经比较多了,想要找的理论、文献可以方便地检索到,也不用像过去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所有内容了。就我自己的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或者说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一日千里的发展着,不仅大学的教室、会议室都安装了投影设备,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在努力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而且中央电教馆等研究机构、企业、一线教师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在北京深圳的一些学校,如果不让老师用PPT讲课,他可能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课了,在西部地区也一样,记得2010年和中央电教馆陈庆贵主任、轩兴平处长等人去新疆的一个学校考察时,校长说,“你们不要说跟着电视学习不好,如果我们不让孩子跟着电视里东部老师的教学片学习,我们的英语、音乐课就不起来或者开不好。”事实上,我们在现场也看到孩子们高兴地跟着电视里的老师在唱歌,由此我当时再次认定在线教育视频课程一定是有用的。2012年左右,可汗学院、MOOC、翻转课堂、微课先后开始流行,同时期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平板教学、VR/AR等创新学习方式不断涌现,更是推动着大中小学进行着革命性的变革,越演越烈。我经常给大家开玩笑,说最初教育技术研究者推动网络教学的时候,都是自下而上的,到各个高校教务处长这一关可能就被拦住了,“你们就别说了,现阶段还没有那么重要。”而现在不一样了,都是自上而下的,各个高校校长把教务长喊过来布置工作,要尽快推动MOOC。虽说是玩笑话,但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越来越多的各类教育会议开始探讨教育技术,越来越多的教育类期刊刊登教育技术相关的文章,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始教育技术相关研究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微课、MOOC和翻转课堂等技术门槛降低了,更多的教师从被动应用变成了主动应用,大都热情地拥抱信息技术了。就我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游戏化学习(教育游戏),我的感受也更强烈。2008年我回到北大教育学院工作后,继续开展博士期间的游戏化学习(教育游戏)研究,最初的时候确实很艰难,因为大部分领导、校长和教师还不是很认可。不过后来慢慢情况有所变化,大约2011年,在时任中央电教馆国际合作处郑大伟处长和联合国儿基会李涛女士的邀请下,我参与了联合国儿基会和电教馆联合开展的SMILE研究项目,在其中负责推广游戏化教学。后来大约在2013年,在中央电教馆原馆长王珠珠及教育部相关领导及专家支持下,第一次将“教育游戏”明确写到了教育部公开征集教育资源的文件中。后来2015年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原秘书长刘雍潜等领导支持下正式成立了教育游戏专委会。2016年,在汪琼教授及高教社领导支持下,我们也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了《游戏化教学法》MOOC,这几年已经大约有6万学习者选修过课程,并在2018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总而言之,这些年来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游戏化学习(或者说教育游戏)慢慢被越来越多的校长、老师和家长接受了。当然,我自己体会,这一切变化可能主要原因是信息化大环境变革了,网络的快速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了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真的要对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在我2000年左右给学生教计算机基础课时,那时候一再强调计算机的作用首先是“科学计算”,似乎E-mail、WWW、BBS、FTP和聊天室就是最主要的网络服务了,而后来发现网络服务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企业做不到的,博客、微博、微信、网络游戏、视频网站、音频网站、视频直播、游戏直播、抖音,一个接一个;在网络购物方面,有了淘宝、京东,还可以再有美团和拼多多;在出行方面,滴滴、快的、共享单车。扫码支付更是将这些应用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2010年左右,现在香港教育大学工作的博士同学钱海燕非要给我快递几双孩子的鞋,她说她现在购物上瘾了,就是想买东西,但是已经不敢往家里送快递了,所以要送给我女儿(哈哈,我首先要感谢同学的好意)。那时候我还想呢,这怎么可能呢,网上购物还能上瘾?现在我才明白,这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啊,我同学不过是超前几年而已!几年前,我问小区里送快递的小伙子,你一天能送几件啊?现在我问他,你一天能送几车啊?在北大,目前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取快递的地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而且,现在几个电商网站也已经开始去农村刷墙了,比如“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要致富,先修路。要购物,先百度”等等,回想一下最近一百年,什么东西开始刷墙了,什么东西就真的革命了。这个时期网络之所以发展特别快,移动互联网起到了关键作用,智能移动终端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能够接触网络。业界对移动互联网早就很重视,2002年周云帆和杨宁就创建了“空中网”,主打手机上网等业务。不过因为设备原因,早期发展比较慢,后来智能手机开始逐渐流行后,移动互联网就开始迅猛发展,对各个企业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百度,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就是至关重要的门户,但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搜索就受到了挑战。在阿里,2013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而腾讯正借助微信进入疯狂发展阶段,此时马云应该很紧张,所以在内部狂推“来往”。后来阿里提出了“无线优先”的战略,继而又提出了“All in 无线”的战略,全面转向无线,才在京东等企业的无线攻势下稳住了脚步,否则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在教育领域,其实很早也在尝试移动学习,比如崔光佐教授2002年左右就在北大开展基于短信的移动学习研究,当然,今天的移动学习已经覆盖了方方面面。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最初还有点儿困惑,因为我每天坐在电脑面前,所以我基本上都是用笔记本电脑工作的,但是后来有一些网站在登录的时候一定要你用手机扫一扫登录,我就觉得挺烦的,我直接输入用户名密码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一定要我再拿手机呢?麻烦!但是我后来逐渐理解到,网站的主要用户群体已经变了,就如我们在第一章(图1-2)讲的,在2006年之前大部分上网的人可能都是教师、学生、白领等所谓的专业人士,领导们通常没有大量的时间来上网,农村妇女可能没有条件来上网。但是2006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上至高级领导,下至老人、农村妇女真的都开始上网了。在教育领域也是一样,不管哪个方面的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学生、一线教师也都真的“上网”了,当他们认识到网络在新闻、娱乐、游戏、商业、金融、军事等领域的重要价值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德鲁克曾经说过一句似乎对教育人士“不太动听”的话:教育领域变革的推动力往往来自外部。我虽然没有去做严谨的实证研究,但是实际工作中我确实感受到,互联网对社会变革进而对教育产生的推动力似乎确实大于我们教育技术从业人士的呼吁,所以这句话可能有道理。当然,教育技术人士也不必伤心,当各界人士都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的时候,我们教育技术专业也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这些年经常有教育信息化企业的人士来找聊天,有人经常苦闷于互联网教育看起来红红火火,但是怎么就找不到盈利模式呢?我总是告诉他们:第一,“真的有用就真的有人用”。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对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用处不大,而只是想融资上市圈钱,最终一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有人总相信自己会是击鼓传花中间的一环,那就没有办法了;第二,“少谈概念,多解决问题”。之前,一位教授就讲过,教育领域那么多真实的问题,你们不去解决,净弄点儿没用的东西。他的话有点儿偏颇,但是我确实也有感受,比如这些年我在学院负责行政、培训和信息化工作,实际面临许多问题,我特别希望用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空间,打造学院无纸化办公系统,但是做起来很难,因为很难找到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第三,“研究能做多深,企业就能走多远”。每次谈到这里,企业人士就笑,说尚老师是希望我们支持你吧。其实也不是,当一个企业做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一定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否则后继乏力,会找不到方向。这或许也是阿里成立达摩院、罗汉堂的原因吧。2019至今人工智能助推新时代2019年还没有完全过去,人工智能又把我们每个人的心挠得痒痒的,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人工智能真的要来了。事实上,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偶然看到一本书中说到“机器人”,后来帮家长干活的时候就总是想,如果有一个机器人能帮我干活就太好了,不过一直奔到了2000年也没有实现。不过,AlphaGo、AlphaZero的出现真的让我看到了希望,后来2017年我们举行北大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的时候,请科大讯飞现场支持,将声音转成文字,因为不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所以正确率几乎百分之百。我那一次真的被震撼了,再次坚定了人工智能真的很有用的信心。当然,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然有人担心人类的未来,其实在本书中我们已经反复讲了人类和技术的关系,几千年来,人类对技术就不是太信任,但是人类又需要依靠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有质疑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坚信,只要人类能够理智地使用人工智能,一定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目前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与教育也倍加重视,各级领导都对人工智能与教育抱以厚望,希望能够借此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创新,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努力实现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我相信仍然有人会在心里打鼓,过去电影、电视没能改变教育,计算机、互联网似乎也没能改变教育,人工智能就一定能改变教育吗?诚然,我也认为,教育作为一个比较“慢”的领域,变革过程确实会慢一些,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进到学校,认真去和教师交流,认真去了解上课情况的话,就会看到,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未来能否让教师们摆脱繁琐事务的纠缠,专心致志的来指导每一个孩子,真正实现“一个不能少”,人工智能真的是关键性因素。可能也有一些读者希望我在最后展望一下未来40年的发展,事实上在本书的各章节内容中我已经尽可能展望了,但是说句大实话,展望未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时候不能预测的太准,原因在于这个时代真的变化太快了。你就想想,当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精英人才每天想着互联网创新的时候,就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所以对未来40年真的不敢随便讲。但是我唯一敢肯定的是,只要人类能够团结互助、和谐共处,教育一定会更美好,祖国一定会更强盛,世界一定会更安宁。
下面的这些条文,对于一些高校博士研究生来说,应该是滚瓜烂熟:在SCI(含SCI-E)、EI、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同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至少1篇。在SSCI收录的期刊和JCR分区表1区或2区的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1篇。在SCI、EI收录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论文3篇。要想毕业,要想戴上博士帽,必须符合这些“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否则只有两个字:延期。其它条件不说,仅是这一条,足够使一些博士研究生愁白了头。还是青年人呢,有的已经是“鬓已斑”。上周末,一纸重磅文件在高校圈内刷屏。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有一句话,尤其引起博士研究生们的关注: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原话是这样的: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正是《意见》开宗明义所说的“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那么,这一变动,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毕业标准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呢?如果仅从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来说,确实是降低了。毕竟,SCI论文不是谁都可以发的,也不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发的,对于苦苦未能发表SCI论文的人来说自然是降低了要求,再也不用为发表SCI论文劳神费力了。一些博士研究生就是因为没有迈过发表SCI论文这道坎,没有如期毕业或是毕业了却与学位无缘。但是,这意味着毕业难度降低、学位授予标准放松了吗?可能并不是这样。别只看了“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一条,《意见》还有另外一条呢?“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这叫做有破有立。SCI论文已经不作硬性要求了,但是新的“质量标准”又是什么?其难度到底有多大?这还难说。毕竟现在社会上对博士要求是很高的。还有一条,可别忘了。博士学位论文是要经过相关专业或同行专家评审的,是要求“创新”和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而这“创新”和“博士水平”还真不好办。“创新”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比发表SCI论文更难办。发表SCI论文有套路,选准了方向,摸准了途径,是可以发表的。这“创新”的灵感,有的时候还真没有地方去找,更无规律可循。你说是不是?《意见》关于“分类评价”的要求,对博士研究生也许同样适应博士毕业的“创新”要求。对于基础研究,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这“创新水平”,这“科学价值”,这“实际贡献”,这“实际效果”,可不是评价出来的,而比较出来的,没有干货还真不能说达到了这些要求。对于发表了SCI论文的人来说,其实也不要认为没有用了,如果你的论文确实有所创新,确实达到了博士水平,岂不是什么损失也没有,还可以顺利毕业么?学位不再与SCI论文挂钩,博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到底是降低了呢,还是提高了?你又是如何看的?(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资料和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2019年5月26日上午,由中央电化(电子信息化)教育馆主办,《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承办的“2019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在北京正式开幕。据了解,本次会议有超过2500名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校长和科技骨干教师到场,有超过60万人在线观看直播。出席此次大会的领导有中央电教馆党委李萍副书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张权处长、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任昌山副处长等。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王方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网络平台部张生主任在开幕式上做了主题发言。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执行主任蒋里博士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未来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的专家报告。蒋里博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也是斯坦福大学全球创新设计联盟的联席主席。他是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博览会(CES)创新大奖最高奖得主,也是美国林肯设计大赛的最高奖获得者。蒋里博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他当前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对于未来教育的冲击以及未来的孩子该如何应对。在《人工智能——未来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中,蒋里博士强调,简单重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在未来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未来的孩子不仅要跟全世界最优秀的人竞争,还要跟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竞争。机器所具有的智能在处理信息和知识的数量和速度上都远超人类,因此,未来孩子的出路不是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对抗,而是要学会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协作,让科技为我们所用。在报告中,蒋里博士提出,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的孩子必须要掌握“人工智能思维”的三大核心,才能在未来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第一,让孩子了解、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具备人工智能思维。未来的孩子只有懂得人工智能工作的原理,才能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帮我们做事。第二,让孩子拥有能够区分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能力,比如共情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三,培养孩子能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未来时代,社会中将会有很多岗位需要人力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配合、协调工作,因此,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也刻不容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普及让信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巨量生产并高速传播,但人类的大脑并没有办法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数据。因此,未来时代将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并存的时代,孩子不仅需要了解、掌握人工智能,还要具备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最后,蒋里博士希望,未来的孩子能学会把人工智能当作人类思考的一种方式,锻炼自己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协作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来源:中国网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们希望通过深造,增强自身的能力,为将来找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现在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研究生成为许多学生的梦想。当硕士变得更加普遍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选择读博,希望博士毕业以后,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时大家都会想,博士毕业以后,年薪会有多少?毕竟博士是最高的学位,代表着最高的学历水平。通过各种数据的对比,发现博士的工资待遇可以划为三个档次。具体如下:第一档:985高校金融、经济、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的博士这些专业的博士毕业以后,基本上都会进入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工作。这两个行业的公司都是非常的赚钱,而且已经成为一定的垄断,规模效应明显。每年这两个行业的公司招聘博士人才,给出的年薪都会非常的高。比如前段时间,华为公司招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博士,年薪就达到100万。金融行业由于成本低,赚钱的速度快,能够给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也非常的好。比如某证券公司给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开出的年薪就有50万。这只是刚开始的待遇,当真正熟悉业务,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年薪都会百万以上。所以,每年大量的学生都会考金融、经济领域的研究生。第二档:重点大学普通专业的博士这类博士包括工科、理科、文科等大部分的专业的毕业生。这也是博士中最大的群体,也是具有代表性。很多博士都是进入高校做老师,其他的是进入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总体的年薪水平是在10万-30万之间。比如进入高校做老师,刚开始的时候,月薪就是8000元左右,加上其他的补贴,大概是每月一万左右。当然,这不包括额外的收入。而进入国企或者是大型民企的研发部门,差别有点大。国企的的研发部门月薪是一万左右,空余时间比较多。而大型民营企业研发部门,能够给博士的年薪大概是20万—30万,然后,再根据实力能力再进行调整或者是给予奖励。第三档:普通大学文科专业的博士中国能够招收博士的高校已经非常的多,除了顶尖的名校,地方的普通高校也可以接收博士。如果是文科博士,又是毕业于普通学校。那就只能进入事业单位、高校等工作,而且一般都是三四线城市的大学。总体来说,工资水平不会很高。年薪在6万—15万之间。也有部分博士会选择在一二线城市的民办高校任教,工资待遇会高一些。大家需要明白,高学历并不代表高工资。博士带来的是职业的起点,至于自己能力有多强,能够拿到多高的年薪,则需要社会来评估。博士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果是技术类型的博士,那就想当吃香,年薪让很多人都眼红。如果是普通高校文科类的博士,属于理论型的博士,那收入就会低很多。现在国内的高校以及企业都十分看重博士的学历出身,如果是海归的博士,还会更受欢迎,企业给的薪酬也会更高,更让人眼红。因此,很多的学生都想到国外“镀金”。你认为博士就能拿到高工资吗?欢迎发表看法!
號外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9月10日,【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发布《“教育之乡”东阳:院士博士教授达到“十百千万”规模》一文,内容如下:老一辈科学家严济慈、著名物理学家潘建伟、知名企业家郭广昌……一位位成就卓越的人物有着相同的根——东阳。在东阳江水的滋养下,一代代优秀学子秉持勤奋苦读的精神,借助基础教育这一阶梯,走向四方、攀上高峰。对这个地处江南的县级市来说,“教育之乡”绝非虚名。198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就曾概括,东阳是“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30年后,这个数字扩大了10倍,达到“十百千万”的规模,即有东阳籍院士12名,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领导100多名,博士1100多名,教授1万多名。有人说东阳人靠的是苦读。东阳人对此并不讳言,很多人的记忆中都藏着一罐乌黑的霉干菜。但“教育之乡”就是一汪苦水泡出来的吗?聊起东阳教育的辉煌,当地人为这个引以为豪的美誉给出很多注解,它们也昭示着东阳教育将走向怎样的未来。百姓双手托起来的教育9月3日,巍山教育发展基金成立大会在巍山高中举行, 这个高达1.08亿元的基金,由巍山当地乡贤捐助,每年用于奖励的金额近500万元。此外,近几个月来,“东阳中学发展基金”募集意向已经超2亿元。教育基金在东阳并非新事物。1989年乡贤王惕吾出资100万美元设立“王惕吾奖学金”,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基金成立。截至目前,东阳教育基金联盟共有基金55个,总额超过3亿元。“东阳的教育,是80多万东阳人民用双手托起来的。”谈及东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动力,东阳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在响表示,东阳百姓崇文重教之风体现在日常的举手投足之间。早年,曾有一位母亲乘公共汽车,去看望在东阳中学读书的儿子,公交司机得知后改变线路,破例将其送到学校门口,全车乘客无人有异议。崇文重教的传统,与东阳的自然禀赋不无关系。如今的歌山画水,当年在人们眼中是穷山恶水。“不读书,无出路”的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事事争先的性格深植民众基因。“当年,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大家都以读书为荣,以成绩好为荣。”东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邵剑说,很多地方的群众无偿拿出土地,自发造好房子,提供给师生使用,“就像现在的交钥匙工程”。热衷教育的情怀,不仅限于民间,东阳历届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有增无减。从2017年10月开始,东阳市委主要领导每月牵头召开教育工作例会,专题解决教育问题;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的经费,用于新建学校;每年设立1600万元专项经费用来奖励优秀教师,教师待遇逐年攀升;今年800亩建设用地指标,有近280亩给了学校;上半年,位于繁华地段的吴宁街道办事处搬迁,不少项目相中这块“风水宝地”,最后市领导拍板,在此新建一所幼儿园……从过去的辉煌走向人人向往过去几十年,东阳教育名声在外,源于尊师重教的好传统、耕读传家的好家风、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一路领先的好成绩。“优等生持续保持优秀不容易,东阳教育人都要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勇敢面对新时代、新问题。”东阳教育有过怎样的辉煌?顾在响介绍,因为教师出题精准,各地高中、师范大学曾纷纷到东阳购买试卷,大量省内其他地市考生到东阳复读。单从高考成绩而言,全国有不少地区如昙花一现,而东阳依然保持应有成色。今年上半年,省教育厅公布2018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在24项监测指标中,东阳有17项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项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3项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东阳已成为多个项目的全国和省示范区、试点县,涉及课外活动、轻负高质、教育云、新教育改革等,打造了诸多品牌。从曾经辉煌到成色不减,东阳教育经历了数轮改革。作为省内知名学校,东阳中学不断前进,正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整合内外优势资源,构建全人课程体系,培养博雅领军人才”,不断释放现代教育新活力。今年,该校有近8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中科大等C9名校录取,有330人进入“双一流”高校。值得一提的是,东中学子在高考中已连续两年高分领跑金丽衢。行走在东中校园,学院气息扑面而来。“新安书吧”的名字镶嵌着老东中的记忆,济慈科学院彰显着科学教育特色,惕吾文学院洋溢着人文色彩。“教育要感染和启迪学生,氛围好、老师优,最重要。”东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东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杜新阳表示,考高分、进名校,都只是为了实现远大理想作准备,要激发东阳学子树立热爱家国、胸怀天下的志向,培养更多能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发出“东阳声音”的领军英才,“东阳人才辈出,一定有独特而强大的精神基因,现代教育就要在激活生命、打好基础中培育这些核心素养”。“‘教育之乡’名声在外,但放眼全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理念。”杜新阳说。霉干菜和土布衫伴随着很多东阳学子的求学记忆,也成为东阳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阳已经告别贫困,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已与前辈迥异,如何体会在清贫中自守、在吃苦中锤炼的精神?今年暑期,东阳中学新开设“甘肃会宁红色之旅”研学课程,130多名高二学生乘坐33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抵达甘肃会宁一中,与当地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10天,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东阳学子进取、刻苦、坚毅等性格标签。如今,以基础教育闻名的东阳,又吹响了进军高等教育的号角。他们提出,要确保年内完成温州医科大学东阳校区地块拆迁征用、力争获得省政府批复设立,横店电影学院相关筹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广厦学院专升本有望通过教育部验收。基础教育创体制、高等教育建高地、东阳教育优生态,这是东阳市正在着力构建的教育新格局,最终目标是“东阳教育要人人向往”,即学生向往来这里读书,老师向往来这里教书,东阳人向往,外地人也向往。“东阳大脑”为家乡释放能量8月12日,近千名大一新生会聚东阳剧院,东阳市委书记傅显明在他们临别家乡前,给他们上了一堂“立志课”。“出去一火车,回来一汽车”,往往是基础教育发达地区面临的尴尬。这堂课既勉励大家树立远大志向,也向大家发出了学成之后建设家乡的邀约。不少东阳学子正投入家乡的怀抱。詹威强,普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优胜美特药物研究院负责人,家乡就是公司所在地横店。就像父母当初没有想到儿子会出国留学并定居一样,很多人也没想到他会回到横店。其时,他已经在美国拥有了不错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2012年,一股‘归国潮’兴起,国内医药领域发展迅猛,我也有了回国的想法”。2014年底,通过东阳举办的“海外博士家乡行”活动,他与横店普洛药业结缘。“受益于横店发展,家里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相比同龄人,我比他们更幸运、走得更远,我有责任回馈祖国和家乡”。次年4月,詹威强离别妻女,辞去高薪工作,回到横店创业。如今,他带领的团队正致力于药物的创新研发,有的成果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如今,像詹威强这样为家乡发展献策献力的东阳籍人才越来越多,“东阳大脑”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018年,东阳就邀请了150多名在外知名专家回乡开展智企活动,帮助破解行业和企业技术瓶颈问题176个。今年,该市又开展了“百名乡贤振兴乡村”“百名教授进企解题”“百名导师传承帮带”等系列活动,天下东阳人齐心协力加快家乡发展的局面越来越宏大。乡情是牵系人心最坚韧的纽带,东阳的文化根脉在教育中代代相传。詹威强经常会和在国外读小学的女儿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培养她勤奋、自律等品质。关于父亲,女儿脑子里有几点十分清晰,爸爸小时候很穷,靠读书获得成功,“那时候爸爸常在路灯下看书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中学的招聘信息:华中师大附中2020年教师招聘公示中,都是硕士以上,博士占大半,而且都是名校硕士博士,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下面是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2020年教师招聘录用名单,清一色硕士博士、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海归硕博高材生……下表是深圳中学面向2020届优秀毕业生的招聘岗位计划表,以后后面是往年录用公示名单:可以从招聘计划中看到招聘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基本要求是硕士、博士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工资是财政拨款……下面是往年招聘公示名单: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硕士博士以上学历,而且都是名校毕业。下表是深圳南外高级中学2020届招聘名单,可以看出好多都是清华硕博连读、本硕连读,以及清华北大硕士、博士……看了这些信息后,身为教师的小虫老师,心中可谓波澜起伏、喜忧参半。忧:于私,有一种紧迫感。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教师队伍人才辈出,这些清华北大的高材生,都是在专业领域才高八斗,聪慧决定的人才,如今都涌入教育事业。无形中给我们这些老教师带来了压力。他们加入教育事业,定然会引起一番热议,甚至变革。不过,这也是好事,这样督促着我辈,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我们恐怕再也赶不上这时代,也难以给学生讲授最新的知识,难以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教学。于公,这些最高学府最高学历的高材生,却涌入中小学教育,是不是人才的浪费。国家为最高学府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条件,名额有限,能够进入这些最高学府的,都乃是国之栋梁,是该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一番研究和创新的人才,毕竟,所谓研究生,就是要去研究、创新、发明,要走在时代的前沿,成为科技时代的弄潮儿的。可是这些原本该成为科学家、高级工程师的研究型或者实干型人才,却来中小学,讲授中小学理论知识,是不是大材小用了?是不是浪费人才了?喜:于私,教育行业能够吸引来这些高学历的名校硕博生,那就说明这些学校、地区重视教育,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一改多年来乡村中小学人才凋零的惨状,似乎让更多人看到了教育是个很有前途的行业。以后出门,说起自己是中小学教师,别人看法也会好一些,多了些体面,毕竟北大和清华等名校高材生、以及海归硕博都当了中小学教师。于公,中小学教育行业其实缺乏的是高文凭学历的人才。作为基础教育,其实尤为重要,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性格和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建立起来的。如果让这些高材生从事教育,他们定然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着不同一般的科学精神、态度,有着很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以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定然能够很快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甚至通过研究创新,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甚至,越来越多的高材生加入中小学队伍的话,也可能会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景象。总之,能看到这些信息,一流名校的硕博高材生们能够加入中小学队伍,对我们的教育总归是好事。今年开始研究生招生,预计以后会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中小学教育。看来,教育行业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替这么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学习更加重视,每个父母都不想输在起跑线,而每个学校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人才。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高材生加入中小学教育行业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还望关注小虫更多原创作品:感谢阅读,我是小虫老师,曾在研究所做过科研,在企业做过产品经理,多年前投身于教育培训行业,希望在这里分享教育培训、职场生活方面的价值信息!平台取名小虫大鹏,意指即使生活像小虫般爬行,也要有大鹏般梦想!希望小虫老师能够陪伴大家一起学习、进步!还望关注小虫老师其他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