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评价水平标准》2018年版,以高级教师为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句段:“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完成省辖市及以上教科研课题1项,评委会专家评价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在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成绩突出,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获得省辖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或主持完成的省辖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2014年版也有类似的句段,把老师们绕晕了,同样是成果,到底什么区别?教科研课题成果:以基础教研部门或教科所部门申请的为主,一般情况下,有省、市、县级别(国家级的小编没有参与过,不妄加评论),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分配数量等情况申报。课题规划办的课题大致分为三种:1.一般课题,每年的4月份,各高校、中专、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教师均可申报。为保证研究质量,申报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一般在一到两年内完成结题工作。2018年立项1608项。2.电化教育专项课题,每年的5月份申报,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电化教育馆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2018年立100项,每人只能申报1项,每人最多参与2项。以上两类课题,申报主持人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副处级以上行政职务教师申报,若不符合的,中小学须有两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撰写专家书面推荐。3. 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每年的11月份申报,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由省教科所、教育学会协助开展,主要由农村教师申报。主持人应具备一级教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人当年只能申报1项。2017年立项682项。省课题规划办的课题,重在平时的监管和监督,每两个月,由课题组进行一个“双月报”,也就是两个月梳理一下课题研究工作,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等等,也方便结题时使用。市、县级课题一般只有一类课题,小编所在地区,年底申报,次年年底结题。以上内容,如果感兴趣可以查看“河南省教育科研网”或“河南省教育厅官网”自行搜索。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申报人员为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各级基础教育教研机构教师,申报时间为每年的6、7月份,主持人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正在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近三年已有立项课题的主持人不得再申报主持新的项目,同一人最多可同时参加两项研究。2018年批准672项,其中重点课题85项,一般课题587项。市、县级课题申报时间大致跟随其后,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重点抓开题、中期、结题过程,要求每次都要召开相关会议,并上传照片和报告。基础教育教研室课题相关文件可上网搜索“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官网”或“河南省教育厅官网”查询信息。小编的几点感触:1.省课题规划办和教研室,各有一支特别专业的团队。其中的徐万山、韩和鸣、周长春等老师特别厉害,都出版过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省教研室课题办主要由杨伟东老师负责,听说他还是政治教研员兼职管理课题,相当牛。以上专家做的报告小编曾听过,可以说都是教研行家。2.精心选题+踏实研究+原创报告+搜集资料=成功结题。以上课题的结题呈现形式一般是出版书籍、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报告最切合实际。人家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专家和同行鉴定面前,只有踏踏实实做课题,一心无二用,认真研究,各项数据来得实事求是,各项报告的撰写只有原创!原创!原创!做没有做、做得有没有成果专家一看便知,除了努力无一条捷径可走。3. 申报课题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一口吃个胖子”。小编曾经申报过县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8项,省级课题2项,现均已结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编先申报县级课题,了解研究流程、熟悉内容后因为个人爱好继续申报了市级、省级课题,每一项课题都付出了很多的精力、时间和汗水。所以,前期的研究基础很重要,没有基础只追求高大上是空中楼阁。另外,两个部门组织的课题,老师们要看清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认真做。4.做课题研究要摒弃功利性。2014年以前,教师职称评审基本不用课题,那时一提报课题,很多老师都嫌麻烦、不会操作,都不愿参与。2014年教师评价标准改变以后,科研课题成了“必选项”,老师们又争着抢着做课题,曾经出现了“市级指标难求”的现象,而“一窝蜂”的做课题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功利心理(只为求一张证书好评职称)、难以立项(过多的需求和立项数额矛盾)、质量较为低下(没有研究基础或者研究中存在应付了事心理)。其实,小编做课题十年以来,惊喜地发现,在收获证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学校品味和知名度的提升、参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成绩同步提升等,而这些才是我们的初衷,是我们的初心,不是吗?下面是华丽丽的分界线教学成果:分几类,小编重点絮叨絮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它反映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奖励范围包括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个人取得的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综合性等方面。需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有较大的示范作用,有一定影响力。成果评审时,由评审专家组投票决定,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须有参加投票委员的四分之三、三分之二、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材料的报送上,要求重点撰写好反映成果主要内容和实践检验过程的报告及其他文字材料。一般为每年的3月份报送材料,由县、市教研室初评后择优上报,2018年,小编所在十八线县城分得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两个,和同事们一起把自己其中的一个课题成果进行了整理上报,后来获得市级二等奖。2016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空缺,一等奖43项,二等奖89项;2018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空缺,一等奖43项,二等奖86项,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含金量是刚刚的。所以,在2018年版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中,将教育教学成果奖从原来的课题类归到表彰类,说明两者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也从中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图片来自网络。嘘!听说,关注我的人今年都会心想事成,点赞、评论、收藏、分享的人在职称评审中量化名列前茅,祝君好运!我是纸鸢谈教育,为您定期分享中小学教育、教师职称、教科研方面有用、有料、有趣的干货,谢谢阅读!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公布了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名单。 今年共授予多少奖项?都有哪些老师和高校获奖?一起来看名单↓↓↓各奖项数量如下↓↓↓具体获奖名单一起看↓↓↓《决定》提出——全国高校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齐鲁网德州9月4日讯记者从德州市教育和体育局获悉,近日,德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结果揭晓。本次共有160个科研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10项、一等奖45项、二等奖105项。获奖总数位列前三名的是:临邑县、齐河县、禹城市。此次评选,在项目数量、奖次和产生的范围上,与2016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项目总奖数比上次增加50项;奖项增加了特等奖,取消了三等奖;产生的范围,上次没有具体到时限和课题类别,这次是限制在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已经结题的市级规划课题项目,并且从重点课题项目中产生特等奖和一等奖,从一般课题项目中产生二等奖。获得本次特等奖的项目有:李齐伟主持的“县域小课题研究策略、途径和方法”、于兰的“‘心语滚动作文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李本禄的“德州二中‘博雅教育’实践研究”、孟杰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马小红的“师德建设策略、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王绪坚的“初中生课业负担成因和对策研究”、陈宝良的“互联网+下的无限课堂教学形态研究”、范胜杰的“现代教育背景下‘有品’教育办学实践研究”、李宝胜的“县域小课题研究策略、途径和方法研究”、张翠萍的“区域推进中小学思维导图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begin--> 各区、县(市)教育局(教卫局、社发局),直属学校(单位):根据《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经评委会评审、表决,评选出杭州市2020年教育科研综合类优秀成果一等奖29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06项;“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成果一等奖17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9项;教师小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44项、二等奖113项、三等奖137项。希望获奖单位与个人再接再厉,继续深化研究,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附件:杭州市2020年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名单.pdf杭州市教育局办公室2020年11月2日【来源:市教科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目前,在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看待和评估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关系十分重大。我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1、优质课----获得县级以上奖励证书的优质课中、小学教师是具体实施基础教育的实际工作者,长期从事着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研结果的直接反映。优质课能很好体现教学改革,具有“新、活、巧、实”等特点,是当堂教学质量优秀的种示范课。所谓“新”,是指教学思想、方法、设计、创意新,不落俗套而又切合实际、别开生面而又合乎情理,使人耳目为之新;所谓“活”,是指教法、教态、步骤、师生的思维、课堂气氛活,不拘程式而又符合规律、生动灵活而又紧扣目的,使人身心为之快;所谓“巧”,是指启发、诱导、解难、安排巧,循循善诱而又一语破的、出人意料而又满座叹服,使人头脑为之一清;所谓“实”,是指目的、内容、效果实,如坐春风而又重点落实,似临旷野而又着实有得,使人精神为之振。显然,能获得县级以上奖励证书的这种优质课,决非“一日之寒”,当是教师在苦练一口普通话、一手粉笔字等一整套基本功的同时,坚持教育教学研究和长期课堂实践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带有个人风格和特色的成果。正如农村的“样板田”,其科研的价值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2、突出的数据----在地(市)统考、全省会考、国家高考中所教学生的成绩为同行公认的突出的“闪光”数据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只要有教育就必然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考试。近年来,越来越提倡的素质教育,则不仅不会排除而且势必更加需要基础教育的科学化考试。那些义正辞严发表素质教育文章的忧国忧民的志士,面对着自己的大、中、小学里读书的儿孙考试成绩不及格时,他们决不会由衷地高兴,而势必要开导子孙:“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好!因为,考试毕竟是衡量教与学的结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的考分,往往是浸透着教研心血和教书育人行为的教师自身对象化的直观结果;对学生在正规的必不可少的大型考试中所得考分的统计----及格率、优秀率、人平分、最高分等数据,显然是教师长期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所得成果的一种职业性的物化反映。这些数据,不仅包含着教师学科专业研究成果,而且充满了他们教化育人的研究结晶。教书育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种特殊的科研与实践,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得好的;那无情的统计数据冷冰冰却又热乎乎地展示着教师的形象与声誉,即使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专家教授,恐怕也很难像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那样孕育出众多的必不可少的闪光的考试数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论文、经验材料----在地(市)级以上的专业报刊上发表的专业性论文或专业会议上介绍的经验材料尽管中、小学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者,但正如一切实践活动倘若离开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势必成为盲目的实践一样,中小学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研究、体味、实践、检证、实现以至补充、丰富、创新、发展已有的理论并进而把它整理总结成文字,见诸报刊、诉诸同行、就教于大方之家,这乃是种极有价值的应用研究。这种研究能为中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或基本资料,为专家教授们从事理论研究提供根据和基础。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中不要妄自菲薄。勇敢地坚持“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把实践所感、认知所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研究的记录、教研的成果。她的价值并不亚于某些经院派学者从夸美纽斯等洋人那里搬来、包装上中国外衣的洋洋数十万言的让人好看不好学的理论巨著。各位,你的学校实力如何?可以用上面的教研成果衡量一下,您的学校肯定是超一流学习哦!(作者:柳一炜)
课题研究现状”很多教育同事谈到课题研究时,都露出为高不可攀的神情,认为那是大学教授、科学家们的事情,自己遥不可及。即便是很多正在参与的教师,也是心有胆怯,也常说我也不是很懂,不知道怎么做最好。甚至还有很多教师认为课题研究和一线教师毫不相关,反倒觉得写写心得文章、教育论文倒是教师可以干的事。其实,这是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缺乏了解,其实搞课题研究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什么是课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课题。“课题”就是要尝试、探索、研究或讨论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把课题解释为: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是指为解决一个相对独立而单一的问题,而确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个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第一,“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许感悟和心得。 第二,“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札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总之,我认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课题不同于项目和论文我们经常说“立项”,有的人把“课题”称“项目”,实际上课题与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而项目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相比于大多数的教学论文撰写、集体研讨等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应该是比较严密、系统一种教科研方式。和论文相比较,课题研究是基于教育教学问题而产生教育探究活动,更准确的说是基于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下的教研活动,和理科实验法探究的思路极为相似,或者说基本相同,理科教学实验法探究的步骤一般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课题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发现问题,并能概括凝练提出核心问题。课题研究所有的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具有对问题的鲜明针对性,都是基于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系列活动。而论文是围绕自己的中心论点展开的教育论证或叙事活动,往往是对成功尝试的总结或理论的升华。课题研究的好处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探究活动,他根据探究活动的要求,具有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活动过程或者叫做流程,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论证、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评价和推广等几个方面,研究中严格界定了研究的的对象、内容、范围、方向以及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操作要求,比如:课题论证,论证一个课题需要弄清这么几个问题:1.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可能形成哪些指导性的理论体系)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通过这些规范的流程,不仅提升了我们思维的严谨度,也让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和科学。课题研究是深化集体教研的一种很好的平台。课题研究不同于论文,论文可以个人独自为战,独立完成,课题则更强调团队的分工协作,发挥整体合力共同实现科研目标。针对一个问题,想要系统的的解决,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完成一个教学课题的立项研究,可能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或方面,需要成立研究团队,需要团队成员从具体环节或方面进行人员分工,分别进行研究尝试,以求突破。比如:滕州市第五中学的作为一所农村高中,针对学校课程实施的“选课走班”面临的问题,适时进行“选课走班”教学组织策略优化研究,这是针对学校工作层面进行的问题突破,我们可以看需要研究内容比较庞杂,比如课时安排、课程实施和整合路径、教学方式和适切教学评价等等,研究方法也需要多样,涉及文献信息的查阅和手机、方式方法的比较、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个案研究等等,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并最终形成可行性策略。可以看出单凭一个人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而在这分工协作的同时,围绕主要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教研有了明确主题和目标,以研促教、立足学生、深化课改的浓郁氛围形成,教师们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热情和反思总结良好习惯得以加强,就可以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反思。
日前,教育部在网站上发布了《关于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定和教育部批准,共有319项/人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该奖项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清华大学共有20项成果入选,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唯一1项特等奖,11项一等奖,1项青年科学奖,一等奖获奖数量居高校首位。自然科学奖130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53项,二等奖76项)技术发明奖37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16项)科技进步奖144项(一等奖44项,二等奖100项)其中推广类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科普类1项(二等奖)青年科学奖8项完整授奖项目名单如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稳步推进,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其直属的75大学2018年的预算经费,初步看了下数据,发现总体预算经费都在稳步增加,而教育部直属的75所大学当中,有73所为985/211高校,剩余两所是普通重点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本篇文章只统计了教育部直属的高校预算费用,工信部、中科院等其他部属高校皆不在统计行列,名单中也不会出现。小编大概计算了下这75所的预算经费,大约为4000亿元,相当于二三线地级市的一年的GDP总量了(2017年南宁的GDP也就在4000亿出头),有的网友就调侃“大树底下果然好乘凉”,毕竟国内有高校将近3000所,大部分学校的预算都屈指可数,哪有部属高校这么风光,预算单位都为亿元。以上这7所高校都是排名靠前的双一流大学,预算经费到达了百亿俱乐部的门槛,或许大家都知道双一流大学预算经费多,但真的很难想象一所高校每年的经费能高达百亿(一些普通县城的全年GDP也就百亿的规模),特别是清华大学预算高达269亿;对比以往数据,中山大学和同济大学的预算大幅度提高到百亿层次,而令人唏嘘的是北京大学的预算相比2017年去下降了很多,位列到第六了,估计北大是文科理科强校,科研方面相比工科类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点。虽然预算经费都是百亿规模,但除了复旦大学以外,六所大学的收入也是达到了百亿规模。华科、武大、吉大虽然未达到百亿层次,但也位列了前十;而位列第22名的中国人民大学,是人文社科类为主的双一流大学,校内的双一流学科、一级国重、二级国重学科的也几乎都是人文社科方面的,甚至国重实验室都没有,预算经费却高达57亿,让人捉摸不透,或许这是国字号大学该有的待遇。从以上的表单,大家可以看到几个要点,第一,是部属的高校,无论是哪个中央部门,经费预算都足够支撑高校可持续的发展壮大,而一些大学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不住这些高投入的经费。第二,就是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高校的预算经费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贫富差距”较大。第三点,理工类大学的经费预算明显高于文科类高校,毕竟前者科研项目较多。国家每年持续投入这么多经费到各个重点大学,绝大多数大学也不负众望,在各自擅长的科研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应有力量;当然更多的普通大学就没了这个好待遇了,毕竟一个省份没有那么多经费去承担省内那么多的高校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广大网友的期望就是,钱能用到实处,而不是养大“硕鼠”,最好能够集思广益,努力的研发一颗芯片出来;呵呵,小编我还是太天真了。本文由学生范原创,欢迎关注,一起带你长知识!
恩施日报讯 (通讯员张先友、彭志友)日前,州教育局公布了恩施州第四届教育科研“三优”评审结果,恩施高中获评“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称号,恩施高中向太平、谭明福、刘涛、陈恩谱等老师获评“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恩施高中谭斌、文家顺、廖明妮、彭志友等老师获得“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恩施高中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新高考”双重挑战,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着力探索“有温度的教育、有高度的教研、有深度的教学”,创新校领导包班、科任教师包保学生等模式,落实“亲情驿站”“心灵氧吧”等制度,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取得丰硕的教研成果。【来源:恩施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央广网北京11月21日消息(记者王启慧)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对2015年2月印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近日印发。记者了解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奖励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教师、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单位。奖项设立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青年科学奖四大奖项,实行提名制,每年提名、评审一次。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设立的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奖励管理、评审组织等工作。《办法》强调,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候选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国内高校。青年科学奖候选人应为长期在国内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在科技成果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同时在教书育人或科学普及方面也作出贡献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取得的成果给予优先奖励。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和单位。重要科学发现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科学界公认。技术发明奖授予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的个人和单位。重要技术发明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或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2年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或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方面作出重大科学技术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成果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技术创新性突出,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转化,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成果经过2年以上的实施应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青年科学奖授予已经取得突出原创性学术成果、具有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能力的青年学者。青年科学奖候选人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为在校青年教师,在国内高校连续工作3年以上,被提名当年未满40周岁(至1月1日);长期从事科技创新,并取得了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具备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道德、扎实的学术素养和高尚的师德风尚;潜心研究工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具有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与较强的科研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