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部发文加强研究生管理:对学位论文作假一查到底!嬴貑

教育部发文加强研究生管理:对学位论文作假一查到底!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分别就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规范性要求。通知指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迈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质量监督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形成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三级质量管理保障体制,构建了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形成了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培养了大批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承创新的优秀人才。但是个别招生单位和人员招生违规、学术不端、论文作假等现象仍有出现,反映出一些招生单位存在政策规定不落实、制度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不到位、监督管理透明度不够等问题。通知强调,要强化自命题规范管理。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重点加强命题审核和试卷命制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命题人员培训,落实安全保密责任制,防止出现命题制卷错误和失泄密情况。试卷评阅要严格执行考生个人信息密封、多人分题评阅、评卷场所集中封闭管理等要求,确保客观准确。招生单位作为自命题工作的组织管理主体,要在学校层面对自命题工作进行统筹和推进,坚决杜绝简单下放、层层转交。通知要求,要切实规范招生工作。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院系招生工作的统一领导,层层压实责任,要统一制定复试小组工作基本规范,复试全程要录音录像,复试小组成员须现场独立评分,任何人不得改动。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择优录取,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学校层次类别等限定生源范围,也不得设置其他歧视性条件。要提供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并按有关规定对相关申诉和举报及时调查处理。对考试招生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一律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通知明确,各培养单位要珍惜用好办学自主权,加强自律,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点要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要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馆际和校际学术共享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知指出,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更要做人生领路人,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对违反师德、行为失范的导师,实行一票否决,并依法依规坚决给予相应处理。对于未能切实履行职责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通知明确,要完善督查督导机制。培养单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主体,省级学位委员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担本地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与保障责任,要加大专项检查、抽查、盲评等质量监督手段使用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本地区研究生考试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违纪和师德失范行为,一律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要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追责问责,构成违法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教育部近期将组织重点督查,各地各单位要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分层分级开展专项检查督查,营造良好研究生教育生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进一步优化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等专家组织及时修订不同学位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学位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优化研究生培养指导性方案,深化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来源:共青团中央

娜塔莉

取消论文“硬杠杠”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之举

取消论文“硬杠杠”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之举【光明时评】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公布多项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等方面,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陈规等举措,引发众多关注。研究生究竟要不要发论文,这是一个讨论多年的老问题。老问题重新被关注,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形势所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飞速发展。2000年全国录取研究生总数为10.3万,而根据前不久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消息,2019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数量达到300万,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10万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的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地域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多。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倾斜,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此外,专硕近年来以更大的加速度扩招,专硕被认为小众、“低人一等”的态势已然逆转,成为更多人的选择。2017年以来,专硕报考占比首次超过学硕,并且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重点大学,适度压缩学术型硕士规模,扩大专业硕士规模,已经逐渐成为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评价机制也必然发生转变,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拿到学位的陈规,显然已经不适应各类尤其是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一般而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卓越,而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以服务国家、社会需求为方向。显然,发表论文,很难说是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的最好或唯一方式。也因此,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中国传媒大学破除论文与学位挂钩的陈规,并推行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正是研究生教育分层分类培养的必然举措。当然,研究生免发论文,绝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学术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改革中,推行分等级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设立“学术写作”必修课,对于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发表予以奖励,规范学位论文工作要求,强化论文过程评价,明确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等,都是在分层分类思想指导下,坚持底线要求,以奖励代替“一刀切”规定,为学生赋能,真正提高论文水平和学术质量的切实举措。在当前和今后的研究生培养中,要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需要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大胆改革陈规,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肖 罗,系青年学者)【编辑:卞立群】

子也

三省抽检硕士论文,近200篇存问题,研究生教育来到宽进严出时代

因为受疫情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可阻挡的扩大了不少的规模,在这种扩大规模之下,很多人对现代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所怀疑,尤其是一次性扩大比较大的规模的情况下,是不是会有很多的研究生得不到导师的指导,最终导致这名研究生没有接受非常良好的教育最终被推上了社会,最终社会为这名研究生接受的不良好的教育埋单,那么研究生扩招,真的会带来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滑吗?可以想见的是,研究生的扩招,确实会带来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挤压,原本带4个研究所的导师,可能一下子就需要带5个甚至更多,这样下来导师能够给每一位研究生指导的时间就自然而言会减少,而且很多研究生的项目以及经费,甚至是研究所需要的固定场所,诸如实验室等都会带来一定的紧缺,这些都可能会对研究生的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实际上,研究生的教育最终的教育结果,我们确实还是需要看这名研究生自己在读研期间的认真程度。在近些年,我国通过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要求不断提升来提升对研究生的教育结果的考核,以此来提升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当然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抽检,成为了考核高校以及答辩人员的一个重要措施,这也是为了消除近些年一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抄袭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当然一旦查处某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有抄袭等造假行为,那么这名研究生所在的学院管理者,就可能会受到约谈,严重者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处分,所以各学校在这种措施的监管之下,现在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要求非常之高。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依旧还是非常的大胆,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写论文,当然这种手段可能蒙混过关,甚至连答辩评委老师的眼睛都给逃避了,不过好在是目前我们有学术审查委员会,各地区都会对本地的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抽检,并且在这之后还会给出评议结果,这些评议结果,最终都是会对外界公布的。在最新的江苏、广东和河北三省对外公布的研究生论文抽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总共有将近200篇论文被判定为存在问题或者是直接不合格,这些不合格或者存在问题的论文,大多数都集中在创新性不够、逻辑性不够等方面,甚至有的硕士毕业论文,还存在格式问题这种非常低级的问题,不过好在是抄袭等现象明显减少了,这说明近些年的毕业论文的抽检和查重,确实给毕业生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写论文的时候,确实不再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最终形成自己的论文的模式来写自己的毕业论文了。这些抽检结果,再一次表明,当下我国的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越来越严格了,三个地区抽检的论文数量其实不大,但是总体来说,出现的不合格或者是存在问题的论文数量,还是有一定的数量的,这说明有将近200名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其实是不符合培养标准的,虽然这种抽检结果符合很多地区的预期,甚至超出了很多预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比预期想象的要好很多,但是对于高校而言,最好还是确保我们的硕士论文,不要再有存在问题或者直接不合格的现象出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对本科教育的升级,这个阶段的教育现在扩招,但是可能未来的毕业会非常难,因为按照目前的审查力度,想要混一个学位的可能性非常低。

捕鼠机

以“育人”引领课改旗帜

日前,省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在无锡举办——以“育人”引领课改旗帜■本报见习记者 万娟如何推进中小学育人方式变革?如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4月8日至9日,以“课程育人”为主题的省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在无锡举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全省各设区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中小学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等400多人齐聚一堂,观摩无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成果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进展,共话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系统推进,凝聚区域课改合力“纵观无锡3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把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核心、坚持课程育人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开幕式上,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范良作关于无锡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专题报告。多年来,该市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和育人模式转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课堂改革项目和品牌,如江阴市“三力课堂”、宜兴市“新教学实验”、新吴区“至新课堂”等。无锡把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统摄课程改革的首要因素,紧抓“课程”这一教育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地方和学校履行课程管理职责,创造性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对此,与会代表们给予高度评价。“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向东说,无锡市以项目为抓手,开展配套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实现了区域课改的上下联动,完善了更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要通过落实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我省基础教育区域共同发展,形成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主动发展的新格局。”顾月华表示,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要有鲜明的价值引导,其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教师队伍是关键,校长是灵魂核心。“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省教育厅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开展区域展示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课程引领,助推课堂教学改革4月8日,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一堂别出心裁的语文课吸引了观摩团成员的注意。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近距离接触杨花,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与交流学习咏物诗词,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当天活动中,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阴实验中学、无锡市梅里中学、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等6个分会场分别进行“课程育人”课堂教学展示暨教学成果汇报。其中,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介绍学校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上的探索实践。该校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打造“联席会议”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开发“三类丰富课程”,优化以“研究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研中学”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多元的评价体系。《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项目曾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是课堂的引领和规约,课堂是抽象的课程土壤中开出的一朵具象的花。”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原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原副局长孟晓东表示,课程要着眼三维设计,以基础性课程为“根”,拓展性课堂为“枝”,研究型课程为“叶”和“花”,同时着力“从原点转向远点,从学会转向会学,从应试转向应世,从解惑转向解放”。记者从展示活动中了解到,新吴区坚持课程建设育人导向,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与教育资源,着力开发并推进“至新教育”课程建设。无锡市梅里中学“里仁·至贤”课程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生长课程”三个层级,在此基础上构建“尚贤育德”“笃学启智”“运动健体”等课程体系。“我们以丰富多彩的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全面提升。”梅里中学校长徐少伟说。教研先行,为课改提供专业支撑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园街区”内,有市民中心、银行、超市、邮局等公共生活区域。该校打造“模城”(模拟城市),让学生变身为从事不同职业的“市民”,将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渗透在校园生活各处,学生成为学校主人和“问题解决者”。4月9日,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推进课程育人模式转型展示专场,观摩团先后参观了该校“想象·创造”课程基地、胡氏三杰自然科学实验中心、匡园社街、物联网生态农场等特色办学空间。活动现场,“唐江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所”正式揭牌。“我们的育人模式转型是基于现实、朝着理想,用专业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介绍说,该校在明晰“五育并举”的价值基础之上,归纳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的本校毕业生形象,以“四个者”为育人统摄,通过项目制管理实现毕业生形象涵育工程的有序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龙头。”刘月霞认为,省锡中提供了国家高中课程改革的本土经验,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选课走班、学生指导、评价改革、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表率。她表示,课程教学改革要让教研工作“先行一步”,要发挥教研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专业支撑作用。“区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高点定位,树立高远目标,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顾月华表示,以省教育厅的名义建设“唐江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所”,旨在营造教育发展尤其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凝聚研究所及省内外教育同行智慧,推动更多教育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不仅要写在论文上,更要写在每一堂课上,写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

洛诵之孙

研究生论文和毕业捆绑太头疼,相关部门出手,论文不再是唯一标准

文/天意妈妈谈教育2021年的研究生初试已经告一段落了,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更多的学生选择进修研究生,而不是毕业后直接去工作。今年研究生的数量,比往年都高出很多,我想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本科生如果想要找到心仪的工作,就不得不提升自己的实力。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其原地打转不如进修研究生来得更加实际。研究生论文和毕业捆绑太头疼研究生考试并不容易,不过研究生毕业也同样不容易,对于研究生来说,如果想要顺利毕业的话,那么自己的论文就一定要过关。可是论文说的轻巧,真的能写出刊登的论文并不容易,很多研究生为了能顺利的毕业,不惜花重金买出版商的版面,用来刊登自己的论文,以达到毕业的标准。有一些学生,为了能顺利毕业不得不为导师提供免费的劳动力,希望导师能带着自己做项目,能早日写出毕业论文。在研究生中,学生帮导师做与科研无关的事情,已经成了屡见不鲜的事情。一些导师看中了学生想要毕业的心理,就利用其做一些家事,跑腿等等与科研毫无关联的事情,做不好学生还会被苛责。相关部门出手,论文不再是唯一标准为了整治这种不良的风气,相关部门终于出手,发布了有关研究生毕业的相关通知,通知中表示:针对现在“唯论文”的现象,要求各大学都要更改这种不良风气。学生能否毕业,要看学生的综合实力,要从学生的多个方面考虑,而不是过度依赖论文,用论文期刊来断定一个学生能够毕业。很多大学都会用“SSCI、CSSCI”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比如毕业、奖学金等等哈,如今出台了这项通知,这也就是说,论文将不再是毕业的唯一标准,研究生的毕业不再与论文捆绑,众多在读研究生的学生听到这条消息之后,纷纷表示喜从天降,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不过,这条通知并不代表学生不用写论文,而是论文并不是毕业的唯一标准,学生可以专心地做科研研究了。考研究生有用吗,它比本科生更具备哪些优势?优势一、就业优势研究生与本科生最直接的差异,我想就是就业方面的差异了。现在很多岗位都会设置“学历门槛”,一些特殊的岗位,门槛都会设定在研究生以上。就拿前不久教育类相关公务员岗位来说,基本上都是要求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本科学历仅仅只有3个岗位,仅招聘4个人,还都要求是“京内”。优势二、视野拓展研究生学习期间同本科生不同,在进修研究生时,研究生能接触到很多本科生接触不到的事情,经过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下来,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见识都非常有帮助。所以,从视野拓展上来看,研究生比本科生的视野面更加宽广。优势三、人脉关系本科毕业时身边大部分是本科的朋友,在研究生毕业时,身边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朋友。也就是说,研究生在人脉关系上要高于本科生。在读书的时候,优势尚不明显,但是等学生毕业之后,大家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发展,这个时候研究生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言归正传:一提到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很多学生就叫苦连天,因为研究生的论文是以刊登在论文杂志或者网站上为主,并不像大学时,只要写出来重复度不高就可以了。如今,相关部门出手整顿之后,相信学生就可以了不用再为了论文头疼,而能专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当中了!很多学生觉得研究生只是多学了三年,出来跟本科生一样,这三年也算是白学了。其实并非如此,研究生的学历比本科生的学历,还是高出很多的。除了人脉关系之外,这种优势在就业时会特别明显,一些好的工作门槛都是研究生以上呢。最后,到底要不要读研究生,研究生含金量有多高等等,没有个准确的回答,还是权衡你自身的情况,再来定夺。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研究生毕业将不再与论文捆绑是好是坏?”#研究生#专注分享教育那些大事小情!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用的话,不妨点击、关注、分享!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拜拜~(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孰为文采

「教学成果」基于初中生创造力发展的知识产权教育实践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我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各校各教育工作者主动学习借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校活力,深挖教育潜力,助推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启动了“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供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借鉴。我们特开辟专栏 “教学成果奖推广”,与您共享更多优秀教学成果资源。本期为您推送专栏中第十一篇文章——《基于初中生创造力发展的知识产权教育实践》,该成果荣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一、成果概要2002年,佛山市南海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工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作为试点示范学校加入了此项教育改革行列。通过研究与实践,学校构建了基于初中生创造力发展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包括保障体系、课程体系、实施体系。1.保障体系:⑴组织保障:成立科技处和创客教研组,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⑵制度保障:制订教育教研评价标准及其奖励制度;⑶后勤保障:配备知识产权和创新教育的设施设备。2.课程体系:开发了以学科教学为主,创新社团活动、主题班会课和创新竞赛为辅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课程、活动拓展课程、社团兴趣课程。3.实施体系:⑴构建了“1234”教育模式;⑵采用了“五个化”操作措施;⑶实施了“十个一”活动形式。本项目实践有效助推了学生和学校的科学发展。近15年学生获国家专利72项,获国家级以上奖励超过200人次,国际奖项15项。学校因知识产权和创新教育成绩显著获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超过20项。本项目经过六年实践探索、九年实践检验和成果推广,在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成果多次在《中央电视》《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项目实践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开始的知识产权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研究,到后来的知识产权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研究,再到后期的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不断拓展和丰富知识产权教育内涵,助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发展。三、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一) 解决问题的过程(二) 解决问题的方法1.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学校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发展规划,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和教研制度。2.项目推动发展。实施项目责任制,分块负责开发课程项目,拧紧责任螺丝。同时,为避免单打独斗,分享智慧和成果,创建以项目为纽带的知识产权与创客工作室,共同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3.建设评价和激励机制。把知识产权教育纳入专项管理,有检查和考核。在教师绩效奖励中设立专项奖以奖励知识产权教育及科研成果。对在科技创新活动表现优秀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如设立创新之星奖、科技标兵奖、小实验家奖,并在校报、校园之窗等给予宣传。四、成果创新点本项目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教育改革,主要创新点体现如下:1.理念创新:将知识产权价值观、文化观嵌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把以往过多关注知识掌握转变为以关注核心素养发展为主。2.课程创新:开发了以学科教学为主,创新社团活动、主题班会课和创新竞赛为辅的课程体系。3.实践创新:主要是构建了“1234”教育模式,采取了“五个化”操作措施和实施了“十个一”活动形式。其中“1234”教育模式就是1个抓手: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教育1个重要抓手。2个平台:孵育平台、展示平台。3类课程:学科教学课程、活动拓展课程、社团兴趣课程。4种机制:常态机制、内驱机制、融合机制、保障机制;“五个化”操作措施就是:创新课程常规化、辅导培训经常化、竞赛活动多元化、表彰奖励制度化、创新成果产权化;“十个一”活动形式就是:讲一讲、找一找、走一走、议一议、做一做、听一听、赛一赛、评一评、唱一唱、奖一奖。4.价值创新:本项目实践达到了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培养知识产权意识,树立知识产权理念的教育效果,也实现了 “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社会价值。五、成果应用及效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是我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开启学校,也是一直坚持这项实践探索和经验推广的中小学校。成果应用及效果如下:(一)成果应用从2004年9月至今,学校进行了知识产权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为:“1234”教育模式、“五个化”操作措施、“十个一”活动形式。(二)成果应用的效果本项目实践达到了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培养知识产权意识,树立知识产权理念的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发展。1.发展了学生科学素质近15年学校100%学生接受了知识产权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明显提高。近15年学校师生申请国家专利115项,获专利授权72项。参加科技竞赛获国家级以上奖励超过200人次、国际奖项15项。2.增强了教师科研能力近15年学校教师的创新教育论文和案例,获省级以上奖励超过20项,其中在全国创造力课程开发作课比赛获一等奖,论文“创新引领发展”“创新点亮教育”在《教育》等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超过20次在全国各省市知识产权教育师资培训会作专题报告。学校实验教师因成绩突出获省级以上荣誉超过10项,涌现了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推进了学校科学发展近15年学校知识产权与创新教育特色得到彰显,获省级以上荣誉超过20项。其中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联合授予的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共25所,广东省普通中小学唯一1所)。作者:刘志伟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团队成员:陈海燕 谢景如 梁世安广东君【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魏风

“十三五”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研究》在十二中结题

“十三五”重点课题2021年3月24日,由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承担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研究》,在武汉市教育学会会长王先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委员王应生, 武汉市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凡奇的主持下,由武汉市第十二中学课题组组长、专家和骨干教师成员共同完成结题。本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武汉市第十二中学为样本,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了解影响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及形成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策略,并将策略应用于实践,最后根据实践反馈结果,调整策略。问题的提出一.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化2019国办发29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此次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避免学科知识本位内容重复,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十四五”规划更强调将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育发展重要的位置上,提高教学质量必然成为我们基础教育发展最根本、最集中、最普遍的战略性概念。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这就是我们课题组要研究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问题。二.促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和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教学质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限于教学结果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扭转那种只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论成败的片面质量观,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回归,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勤奋,然而有些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质量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凿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三.改变教育现状的学校发展武汉市第十二中学作为老牌省级示范高中,多年来致力于搭建学业水平、能力测试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多元树人”的框架,秉承尊道贵德、合作求实、日新至善、信心激励、美育化人的办学理念,在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路上,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学校教育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更加面临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任务。目前如何提升精准教学度、如何完善学情研判的探索、如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来做指导。因此提出《普通高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研究》课题,旨在形成有十二中特色的新的学科质量的认识,完善学校的564课堂教学模式,使学校教学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这个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的课题经过团队的多次修正、酝酿后诞生了。课题组成员介绍课题负责人龚红安,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在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和研究长达30年的时间里,努力探索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模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中的运用。逐步形成了“问题立意、图文解读、合作交流、思辩归纳”的独特教学风格。本课题组成员均来自教学一线,拥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经历,整个团队极富朝气,集合了我校各学科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课题组成员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突出的研究能力,获得省市论文评比奖项的比例达100%,其中多位获得国家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多位老师的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大部分成员拥有课题研究经历,是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团队。阶段性成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研究提升学生课堂学习主体作用的策略,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发展。本研究在探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结合本校实际对目前普通高中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措施,对高中教学方法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主办: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教师发展中心统筹:杨家波执笔:刘娟配图:柳娜1954---2021十二中和你在一起

动物们

教育部通知:研究生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幸福来得太突然

全文字数:约1250字阅读时长:约3分钟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也因为社会竞争在不断加剧,原以为足够吃香的本科学历,也变得有些普通,甚至有些不够竞争力。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考研,想要以此来增加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当然,也有部分人选择考研是因为他们想要更加精进个人学识,想要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研究生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考研的热潮持续高涨,考研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考研的上岸难度也更难了!但就算考研成功,在研究生阶段也是需要去持续性努力,否则毕业都将是个难题。大家都知道本科生毕业需要写论文,研究生也是。但两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研究生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然就不能毕业。很多研究生都十分头疼,想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就意味着自己的学术论文需要达到较高的质量。但为了成功毕业,研究生们就算是再不会写论文,也得硬着头皮写。但论文的难写程度总是会让学生们起了歪心思,有些学生会向出版商购买版面,要不然就是请枪手找代写。更甚至为了学术论文,拉帮结派帮老师做了很多与学习无关事项。但是这样的论文毫无意义可言,甚至是败坏学校风气。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也给研究生们带来了好消息。教育部发出通知声明,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能不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再是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校方对于研究生的评价应该更加多元,校方也不能过度相信学术期刊,更不能以期刊来评定论文质量,也不能以论文来评定研究生人才作为标准。对于这个通知,研究生们纷纷表示幸福来得太突然了!研究生改革,对个人有哪些影响?1、增加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从普通的本科学生再到研究生,需要时间去适应两者学习方式的不同。研究生需要时间来找到合适的项目再展开研究,还要再操心论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现在改革之后,会让学生们有着更多空间可以去做科研,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的科研实践能力。2、提高个人综合实力改革之后,研究生们可以更静得下心来去投入科研事业,利于个人综合实力的提高。毕业证书和论文不再互相捆绑,让研究生们的学习科研变得更纯粹,也会激发研究生们的个创新能力。考研需要关注哪些问题?1、关注院校专业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想要考研就一定要做好对所选学校专业的选择。985、211等知名院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会更强大,而且越是知名院校导师科研能力也更强大。所以只有当学生们选对院校选对专业,才能真正对个人成长有所帮助。2、备考计划如何安排考研不仅是需要极强的自律,更是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要针对不同科目安排好时间去进行复习,基础强化冲刺,不同的阶段要使用不同的复习计划,也要随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总结虽然研究生毕业与否不再和学生期刊挂钩,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飞自我。选择研究生就应该对自我有着严格要求,要能为自身发展做出努力。(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小芬谈教育,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教育知识想要了解更多教育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一成一旅

取消论文“硬杠杠”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之举

最近,中国交通大学宣布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其中,在规范博士生和硕士生科研培训、研究生实践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废除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和学位资格的旧规定等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生是否想发论文是一个多年来一直讨论的老问题。这个老问题已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不是以同样的语气,而是对形势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发展。2000年录取的研究生总数为103000人。根据最近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2019年中国研究生人数达到300万人,2020年达到110万人。今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面向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面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数量的快速增加,带来了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不断拓展,地域的扩大,研究生培养类别的增加。加上近年来公司扩招速度更大,被认为小众,‘劣质’的趋势得到扭转,成为更多人的选择。2017年以来报考人数比例首次超过学硕,且持续增长。 特别是在重点大学,适度压缩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规模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生评价机制必然会发生变化,研究生为了获得学位而发表论文,显然不能适应各种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一般来说,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卓越,专业研究生应该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显然,发表论文并不是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服务的最好或唯一的方式。因此, 《新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改革开放的决定》, 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班级,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努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教兴国的评价体制机制。当然,豁免研究生发表论文并不表示他们不再重视学术研究。在研究生培养改革中,中国交通大学实行分年级基础文献阅读制度,要求硕士研究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课程,开设"学术写作"必修课,奖励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发表,规范学位论文的工作要求,加强对论文过程的评价,明确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均以分级分级的思想为指导。坚持底线要求,奖励而不是"一刀切"的规定,为学生赋权,真正提高论文水平和学术质量的实际措施。在当前和未来的研究生培养中,要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分类培养、公开合作,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更要完善不同程度的教育评价体系,大胆改革旧规则,创新体制和机制,引导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今臣之刀

教育评价改革大家谈

厘清三组逻辑,把握两重关系依托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学校干事创业内在活力青岛科技大学校长 陈克正去年十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掀开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篇章。今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又明确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龙头工程”,充分体现了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性。一、厘清三组逻辑,深刻领会《总体方案》的精神内涵深刻领会《总体方案》的精神内涵,首先要厘清方案中包含的三组逻辑关系,即“为何改”“改什么”和“怎么改”。“为何改?”简言之,就是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总体方案》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教育评价上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引导教育回归根本。“改什么?”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破除“五唯”的要求,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群体,从品德、业绩和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反对“唯文凭”“唯帽子”,不是不要文凭和帽子,而是反对“唯”的绝对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本质;反对“唯论文”也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发表论文,而是要发表高质量、有代表性的论文,避免从单纯的“唯”演变成极端的“破”。“怎么改?”《总体方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五类主体为抓手,明确“五个坚持”“四种评价”,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落脚到高校自身,就需要从三个视角进行思考:一看贡献力度,即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行业发展作出多少贡献;二看发展速率,即学校在一定周期内各方面发展的增量、速度和质量,不能局限于“原有存量”上的“小富即安、小成即满”;三看发展潜力,即学校在规划学科布局、资源集聚、内部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思路举措是否符合当前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多视角、动态化的评价能够相对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校的情况,给学校以正确的发展导向。二、把握两重关系,重点明确《总体方案》的导向作用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总体方案》针对教育评价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列出了若干个禁令,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同时,《总体方案》提出“结果、过程、增值、综合”等四重全新评价理念,体现了解放思想、破旧立新。要妥善处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有重点的“破”才能划出底线,有鲜明的“立”才能树起标杆。针对《总体方案》具体要求,结合青岛科技大学发展需要,究竟需要破什么?立什么?一是对学校来讲。“破”的是制约“学校对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与自身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主要矛盾,“立”的是以构建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的学校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破”的是“大家干了什么考核什么”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学校高质量发展最需要什么就考核什么”的评价导向和评价体系。二是对教师来讲。“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破”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对教师评价来讲,破“五唯”要破的是“唯”,而不是废止把分数、论文等作为个人和组织评价的一个指标,要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三定”方案等具体工作,建立基于综合评价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与使用机制。三是对学生来讲。“破”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人才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价值追求。要转变“唯分数”“唯升学”的应试教育习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大学这个步入社会的最好前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学识、增强才干、强健体魄、提升修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三、深耕内部治理,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在理解内涵、明确导向之后,最重要的便是将《总体方案》精神融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探索实践,将方案要求转化为学校干事创业的“实招”“新招”“硬招”。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激发教育评价改革向心力。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师生为中心,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在学术评价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育与分类考核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二是优化评价方式,激发人才创新发展源动力。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落实教授上课制度。改进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三是深化制度改革,强化改革激励效果渗透力。推进人事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基于贡献和质量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职工收入同步增长机制,优化薪酬体系,突出收入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扩大二级单位分配自主权。探索实现学科建设与岗位聘用相融合,努力实现学科建设与岗位聘用、考核制度的有机融合。下一步,学校将按照《总体方案》的总体要求,统一思想、“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取得突破、五年塑成优势”部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建成服务与引领行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教育强省目标的实现贡献青科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