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研学旅行“把脉”去其弟子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研学旅行“把脉”

莫让高效研学变低效旅游,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研学旅行“把脉”近年来,研学旅行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青睐。在市场火热、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研学旅行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如何完善?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实现高效研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日前邀请全国各地教育专家代表展开研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存在不平衡性。此外,2017至2018年全国遴选了621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在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和评价方面,都需要持续追踪研究。研讨会上,专家提出,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研学旅行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地位;要规范出台各类标准;要重视基地营地研学导师的培养培训;要积极推进基地营地建设,加强对旅行社的指导,突出研学旅行的社会效益。据了解,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专门成立研学旅行研究所,从研学实践教育的政策理论、课程设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标准与评价制度、安全与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对全国的研学旅行把脉问诊,旨在构建研学旅行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经验提升、问题解决、成果总结等的研究交流与实践指导平台,为全国研学旅行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理论咨询与实践指导。(记者胡浩)

沈括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在重要期刊《教育发展研究》发表时评!

日前,校长沈希教授在《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5期发表时评《以现代产业学院助推新时期产教融合》。文章阐述了现代产业学院的价值地位、时代特征和建设路径。其学术观点对新时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选择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文中指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也是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现代产业学院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人才培养理念更加注重质量和效果,办学主体关系更加突出企业的教育实体作用,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强调紧密性、协同性和灵活性。新时期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转变固有的人才培养范式,构建“学习共同体”。二是发挥大学与企业的优势,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三是打破传统学院组建模式,由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的模式向以行业产业为核心的模式转变,遵循“行业产业发展的逻辑”,以产业需求为引领,重组学科领域和相关专业。《教育发展研究》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20复合影响因子2.527。杂志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之一。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图文 / 规划处 邱飞 排版 / 金琮皓 责任编辑 / 尧甜 审核 / 霍婷婷 终审 / 陈胜伟 出品 / 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儿女债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鞠光宇:当前世界教育主要呈现七个重大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环境的重大转变,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教育体系整体变革,本期聚焦当前世界教育呈现的七个重大趋势。配图来自平台图片库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是在三种社会中一直存在并且越来越重要的事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的教育理念、模式和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农业社会以家庭为主的松散私人教育到以政府为主建立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的重大转变,这种政府为主建立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为人类社会培养了大批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适应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然而,随着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这种标准化、规模化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人类社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能力突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个性化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进行重大转型。实践中,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环境的重大转变,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教育体系整体变革。根据归纳,当前世界教育主要呈现七个重大趋势。从数量到质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2017年在小学正式入学年龄前一年参与有组织学习的入学率是69%,小学学业完成率达到85%,初中学业完成率达到73%,高中学业完成率达到4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另外,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2000年至2016年间,在当时的35个成员国中,25岁至64岁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学位的人群比例平均从22%增至36%,增加了14%;在25岁至34岁的年轻人中平均占比更是从26%升至43%,增加了17个百分点。随着全球各级教育入学率的大幅度上升,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出现重大变化,不再单单满足于只是有教育机会,而是能够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机会,由追求受教育机会提升为追求优质教育机会,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各级教育普遍进入普及阶段,获得各级教育的机会已经成为基本必备的公共产品,追求更为优质的教育机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从总体上看,世界教育已经从追求数量满足到追求质量提升的阶段。在未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将日益旺盛,品质将成为人类教育的重要关键词。从标准到个性工业革命以来,为了满足工业社会对大批管理者、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的需求,各国普遍建立起标准化的大规模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能够大规模低成本培养大批标准化人才,适应了工业社会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需求,相比农业社会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迈入信息社会,大规模标准化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为信息社会的生产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创新是信息社会的第一发展动力,大规模标准化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信息化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的新方向。近年来,随着公共教育投资和私人教育投资的增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得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但成为时代之需,也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日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例如以个性化教育为主旨的微型学校在美国出现并迅速发展,日本大约有3000余所学校实施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我国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将日益强烈,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潮流。从人工到混合几千年来,人类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教师是唯一的教育主体,主要的教学工具是教科书、黑板和粉笔。但随着人类社会迈入信息社会,这一切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教师的教学工具日益科技化,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类的教学已经开始有人工智能教学机器人的参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人类教师的辅助。在许多国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21世纪初美国人工智能教育企业纷纷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被逐渐赋能到美国教育产业中,2010年后,中国人工智能教育企业开始兴起,人工智能逐渐被应用到我国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人类教学活动从单一的教学主体走向教师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双主体的混合式教学,这极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准度,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可以预见,未来人类教师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混合式教学将在全世界日益普遍,成为人类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从经验到科学从古至今,人类对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经验,对于教育发生的机理和教学效果的取得等根本问题缺乏基于科学的解释,这使得教学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无法精准施策和作出确切预测。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发展,这一切发生了重大变化,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已经能够对人类教育的某些机理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解释,并且得到广泛应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视觉加工、记忆、语言、阅读、数学、问题解决等学习认知领域的研究中,有效阐释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学习相关的脑结构和脑联结网络特征,这些成果已被应用于测评教学效果、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甄别和补偿学习障碍等。近年来,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脑科学研究进行了全面布局,相继实施一系列针对教育发展研究的大型脑科学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教育中得到应用。2016年,“中国脑科学计划”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被正式列入“十三五”规划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可以预见,未来随着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将更多揭示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加科学地规划教育教学活动,使得教育更加精准科学。从单向到双向几千年来,人类的教学活动基本是单向的,即教师作为权威的教学主体进行教学,学生作为受教育者通过教师的教导进行学习,这种教育模式从农业社会持续到工业社会,一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随着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即时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开始出现重大转变,教育开始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学习的单向模式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指导的双向教育模式转变。从单向到双向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表现,“翻转课堂”是其中一种重要模式。“翻转课堂”是对“课上讲授、课下作业”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它通过网络等途径将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在课前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课前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的一种方式,“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改造的双向教育模式。如今,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资料将进一步丰富,教师主导的单向教育模式将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领指导的双向教育模式转变。从学校到合作在工业社会时期,现代学校体系开始在各国普遍建立,学校承担着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大大降低,学校成为学生教育的主要角色,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和家庭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开始凸显,尤其是教育培训机构在各国大量出现,成为引领教育创新和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处于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大量校外培训机构出现后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力量,美国联邦政府甚至出资资助校外培训机构,由美国资助的校外培训的社区学习中心覆盖全美50个州、哥伦比亚特区、美属维京群岛、波多黎各以及内政部印第安人教育局所辖23个州的63个保留地。此外,随着家长知识水平的显著提升和掌握的教育资源日益增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日渐提升,家庭在孩子教育中承担的责任也开始加强,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就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制定有关家长介入学校教育的政策,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所以,当今社会正在突破学校单一主导的教育模式,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教育新格局演进。从知识到能力传统的教育主要是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要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易得性极大增强,单纯以知识为目标的教育开始凸显其不足,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单纯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目的的教育已经无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在知识记忆和理解方面,人工智能在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类,未来以知识记忆和对知识浅层次理解为主的工作人类将不具备优势。因此,人类社会的教育面临着转型,需要从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转型,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加注重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机合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世界上一些发达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开始从知识向能力转型。20世纪90年代开始,能力本位教育逐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后,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潮和实践逐步向美国基础教育领域蔓延。芬兰《普通高中教育总体全国性目标及课时分配的政府令》明确了学校课程内容必须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的载体,芬兰教育也逐渐向能力本位转移。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知识将愈加丰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人类教育只有更深地转向能力本位才能够应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作者 鞠光宇 单位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16日第3版

三鼎

艾瑞发布《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头部企业引领下的教育共享时代

2月20日,知名第三方数据机构——艾瑞咨询发布《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对中国在线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掌门1对1作为K12在线1对1领域唯一被报告深度解读的教育机构,头部领先地位获认可。掌门1对1头部地位获认可就在三天前,掌门1对1才刚刚官宣完成3.5亿美金E-1轮融资,由CMC资本、中金甲子、中投海外直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投资,某知名国际组织、sofina、海通国际、元生资本等机构跟投,这笔融资创下了K12在线一对一全科辅导赛道的最大融资记录。一边是不断有企业退出在线1对1赛道,另一边则是掌门1对1获得用户和资本的双加持,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正是互联网环境下马太效应被放大的真实写照。业内也不断有声音传出,在线教育的各个赛道格局已经开始形成,资源向掌门1对1等头部聚合的趋势未来会越来越明显。掌门1对1完成3.5亿美金融资获投资方认可“淘金热”结束,头部企业势能凸显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16-24%之间,增速持续降低但增长势头保持稳健。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但艾瑞咨询在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在线教育的第一波“淘金热”已经结束。2018年开始,随着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以及国家政策的介入,整个行业开始迈向初步成熟阶段。纵观整个互联网商业发展的历程,每个细分领域都会在“行业大洗牌”后,形成赢家独大的格局,在线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好未来和新东方分别在K12教育和语言培训领域成为巨头,而VIPKID、掌门1对1两大在线教育“独角兽”,也已在各自主营领域占到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同样看好他们的巨头潜质。中国精英管理杂志《商学院》此前发起的“10000组家庭英语学习大调查”显示,中国家庭选择VIPKID平台学习英语的比例占到56.67%,VIPKID的全球付费用户已超过50万。艾瑞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则对掌门1对1的头部地位予以肯定。掌门1对1累计注册学员人数已达1800万,旗下3大品牌年营收总和也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这让报告中“多年深耕,增长迅猛”的评价显得十分贴切。用户增长加速,头部企业规模化展现雄心虽然在线教育整体增长趋于平稳,但必须看到的是,随着用户心智的成熟和K12教育本身超高的试错成本,用户对教育机构的挑选呈现更为谨慎的态度。易观《2018互联网K12在线辅导行业报告》则发现资本对K12教育市场的重点投资对象已经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逐渐向成长期企业转移。在行业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用户和资本的要求愈发“苛刻”,教育企业只有资源整合、技术进步和服务升级才能带动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掌门1对1等头部企业能够长期受到用户和资本的青睐,想必正是得益于其各个关键要素的势能“爆发”。掌门1对1的投资方CMC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陈弦表示:“掌门1对1拥有一支执行力出众的优秀团队,在服务、体验和运营上不断精益求精。我们相信掌门将继续加强在行业内的优势,同时不断创新,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显然掌门1对1就是投资人眼中“非常专注又看得懂赛道的,可能跑出来的头部企业”。从2014年成立以来,掌门1对1始终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1对1教育服务。优质的教师资源,超过1万人的教研团队,行业领先的互联网技术,这些要素都成为奠定掌门1对1领先地位的关键。此外,掌门1对1创始人兼CEO张翼还在年会上创新性地提出“精兵重质”的概念。在张翼看来,掌门1对1仍旧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未来AI老师也有望成为团队的重要成员,E-1轮3.5亿美金融资将为智能化科技研发投入专项资金。以海量数据积累和深度学习GPU集群作为基础,掌门1对1正不断升级优化3.0智能化学习系统,运用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数据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加紧为教学场景进行智能化赋能。该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进一步为学生匹配更精准的老师,优化学习路径,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教学,有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AI能够帮助老师完成作业批改等繁复工作,帮助老师实现课堂的数字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解放老师的生产力,让其有更多精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和兴趣。智能化技术将有效推动掌门1对1的规模化跃升,达到“精兵重质”的效果。在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掌门1对1也能够实现教师教学的标准化,保证整个教育服务链的优质,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K12在线教育野蛮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进入下半场的教育企业唯有“精耕细作”才能笑到最后。头部企业在前期已经抢占行业高地,获得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实现教研、技术和资源势能的全面爆发,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同赛道的其他选手的差距。这样看来,掌门1对1广受眷顾更像是下半场的开场哨音,未来的K12在线教育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能立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课改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陈如平发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演讲》芥末堆11月9日讯,今日,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京举办。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会上表示,“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均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中的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后,各省开始陆续跟进相关细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表示,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太高太深,学生负担太多,但动手能力不足。此外,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的改革研究不够,导致不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除了科学减负,课程改革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地位关键。陈如平认为,课改目前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缺乏价值引领,基层校长老师“为课程而课程”的情况较为突出,忽视了“育人”的目标;第二,零散的课程居多,课程之间缺乏整合;第三,缺乏体系化的建构。关于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应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定课程标准。陈如平表示,课程改革的下一步应着重关注教育内容课程化、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结构体系化。以课程结构体系化为例,学校应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再具体细化为具体科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由此再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另外,陈如平表示,除了原先的综合化、跨学科、跨领域、项目化、生活化的理念外,学科课程基地化、学习空间场馆化、功能教师主题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以及校本课程乡土化这五个方向,也让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新的格局。

德之失也

速递!2020年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立项名单出炉!

2020年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课题已完成受理申报、资格审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等评审程序,经评审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将立项课题名单予以公布。具体名单随小编一起来看↓↓↓重大课题立项名单 (点击可查看大图)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贵州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贵州教育发布”来源 | 贵州省教育厅原创首发实习编辑 | 王娟 责任编辑 | 袁小敏执行主编 | 罗 莎 编 审 | 项 蕾点个赞你会更好看哟!↓↓↓【来源:贵州教育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步行者

共21项!2020年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立项名单出炉

近日,贵州省教育厅网站发布消息,2020年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课题已完成受理申报、资格审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等评审程序,经评审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将立项课题名单予以公布,共21项。具体名单来源:多彩贵州网目前,“中国天眼”已发现超240颗脉冲星!未来,有望向公众开放!新消息!贵州77个县启动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桐梓疾控中心通报: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为阴性【来源:贵州发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性智

21项!2020年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课题立项名单出炉

2020年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课题已完成受理申报、资格审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等评审程序,经评审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将立项课题名单予以公布。贵州省教育厅2020年11月2日来源 贵州省教育厅网站编辑 徐微微编审 王璐瑶 施昱凌

多知为败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如平: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教育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考虑,既对过去一年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作了简要回顾,又对“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取得的新成就进行了概要总结;既对“十四五”时期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作了提纲挈领擘画,又对新一年教育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局起步。教育公平和质量有较大提升,中国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报告》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中国在疫情防控、经济增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方面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三个方面。第一,广泛开展线上教学,秋季学期实现全面复学,1000多万高中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过去一年,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中断,全球约有15亿学生和1亿教育工作者受到疫情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封校停课造成全球学校平均关闭5.5个月。相比而言,中国教育经受住了考验,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足以载入中国和世界教育光辉史册的答卷,展示了中国教育的磅礴力量。教育系统坚持把守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组织50多万所学校、2亿多名在校生、2200多万名教职工打响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成功开展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世界最大规模线上教学,为2亿多各级各类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指导服务,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及时调整高考时间,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确保1071万考生考试安全。秋季学期实现安全有序复学,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中国教育系统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通力合作,取得抗疫重大成果,充分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第二,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令人称赞的是,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第三,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0年,高职院校在2019年扩招116万的基础上,又扩招157.44万人,重点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社会在职人员、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2020年,全国有高职院校1468所,招生人数再攀新高,达483.61万人,助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为高等教育普及化作出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拓展职业培训功能,依托院校所在地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为产业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截止之年,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由此,《报告》特别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指出教育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新提升。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2.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总体上看,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第二,教育公平发展迈上新台阶。5年来,义务教育阶段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累计达到52.5万人。建立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634个县、13万多所学校,受益学生超过3700万人。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6%。全国23个省、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6年的12.7%下降到3.98%。第三,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取得新突破。5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累计达4088万人,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7%以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19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达59%,到地市级及以下基层就业比例达69%。第四,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取得新进展。5年来,完成《民办教育促进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9部教育规章制定工作。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部取消。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推进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推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考试,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新成就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的胜利完成作出重要贡献。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教育规划实现圆满收官,为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起好步、“十四五”教育规划开好局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报告》根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态势研判,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出发,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等五大任务。第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总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型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是锚定2035远景目标的关键举措。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列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此次《报告》予以进一步明确。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专列一章作出总体部署。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总要求来推进。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内部看,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入园率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职业教育形成从中高职教育到职业技术本科教育的完整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外部看,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高,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贡献度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满意度高。为此,要对标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锚定2035教育强国目标,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迈开新步,推动“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教育的整体结构和框架按照八大体系来构建——推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技能中国建设方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重点做到有体系的构建、有质量的公平、有差异的均衡、有特色的标准、有重点的改革、有竞争的合作。第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关键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第三,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是主抓手。教育提质扩容已纳入“十四五”时期国家实施的重大工程。具体包括普惠性幼儿园、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产教融合平台等五个子工程。普惠性幼儿园提质扩容,要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增加400万个以上普惠学位。基础教育提质扩容,是以教育基础薄弱县和人口流入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在边境县(团场)建设100所“国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提质扩容,支持建设200所以上高水平高职学校和60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支持建设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加强“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办学条件,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高水平师范院校。产教融合平台提质扩容,则是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第四,深化教育改革是总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当前,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重点任务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第五,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是主目标。《报告》提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量化指标,旨在支撑“十四五”时期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这一上位目标。从数据来看,每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0.5年,符合中国国情,是切实可行的。“十三五”时期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8年,新增劳动力中有超过一半接受过高等教育。未来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提高0.5年,即从10.8年提高到11.3年,也就是平均每年要提高0.1年。这一任务的实现,主要靠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重点是要在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上下功夫。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基于开好局起好步的背景考虑,《报告》涉及今年教育领域重点工作时,以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为主题,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其中的两个“更”字,既是对“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是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的实化细化。这其中,有的是巩固内容,需要狠抓工作落实;有的是拓展内容,需要深化综合改革。第一,强调方向引领、体系建构。《报告》锚定建设教育强国2035总目标和“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要求,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教育作出的决策部署,将今年工作目标任务与最新规划纲要、预算报告、计划报告相呼应。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积极回应了“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和做好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突出了方向引领和体系建构,体现出鲜明的全局观、系统观。《报告》重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是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张转化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构建的国家意志要求。为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实践中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确保中共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第二,强调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根据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导向,《报告》布置了一套“组合拳”,既言简意赅、全面兼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又重点突出发展主题,把质量和公平融合到一起,用公平支撑质量,以质量牵引公平。《报告》对公平质量描述程度比以往又有加深,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在正视、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尽量缩小和弥补教育差异。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办好特殊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在此基础上,加快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第三,强调主动作为、责任担当。《报告》强调谋划与落实的务实态度,动员教育系统砥砺奋进,主动担当作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在开局起步之年展现新面貌、呈现新气象。在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部分,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报告》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从而为学习者多种方式就业创业助力,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适应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在着眼可持续发展全局部分,《报告》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同时提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以此着力推动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均衡发展、超前布局、提质升级,为增强综合国力、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新的动力活力。此外,高校也要在基础研究中担当好主力军作用,发挥起前所未有的作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自立自强,让科技成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多力量。在立足基本国情部分,《报告》特别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规范校外培训等问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是主动作为的关键着力点。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是引导广大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让教师热心、安心、静心、专心从教,是教师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报告》的重点内容,是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这需要动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协调和紧密合作,各方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和资源网络平台,从而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与此相关,规范校外培训、营造健康教育生态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行业、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此外,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还要强化标准对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决策制定、执行、监督全链条中用好标准;要保持定力,优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布局,拓展更大空间,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质增效。(作者 陈如平 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来源:神州学人(2021年第4期)作者:陈如平

载驱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研学旅行“把脉”

莫让高效研学变低效旅游,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研学旅行“把脉”近年来,研学旅行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的青睐。在市场火热、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研学旅行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如何完善?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实现高效研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日前邀请全国各地教育专家代表展开研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存在不平衡性。此外,2017至2018年全国遴选了621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在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和评价方面,都需要持续追踪研究。研讨会上,专家提出,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研学旅行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地位;要规范出台各类标准;要重视基地营地研学导师的培养培训;要积极推进基地营地建设,加强对旅行社的指导,突出研学旅行的社会效益。据了解,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专门成立研学旅行研究所,从研学实践教育的政策理论、课程设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标准与评价制度、安全与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对全国的研学旅行把脉问诊,旨在构建研学旅行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经验提升、问题解决、成果总结等的研究交流与实践指导平台,为全国研学旅行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理论咨询与实践指导。(记者胡浩)